Page 1 of 1

潘志濤﹕ 怎樣把國民的素質提高?

Posted: Sat Nov 20, 2010 1:08 pm
by samuel
潘志濤﹕怎樣把國民的素質提高?


今年8月7日,立秋,南京。


當天去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感受良多。從前只能透過書本、紀錄片來認識這件慘無人道的歷史事件;今天,它跟我卻只是咫尺之遙,日軍當天猛攻的中山門,治療無數難民的鼓樓醫院,今天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多年前,我到過九州長崎市的平和公園,在原爆紀念館內,日本人把自己描寫為熱愛和平的戰爭受害者,如果你是一個強烈中國民族主義者,肯定把你氣得七竅生煙。1945年8月9日,因為密雲,美國把投原子彈的目標從本來選定的小倉(Kokura)改為長崎。三菱重工當年在長崎設有造船廠,製造部分日本的戰爭機器——軍艦,自此,我對她的產品再提不起興趣。


今天,南京的紀念館再一次告訴我,長崎在整個戰爭中的重要:1937年轟炸南京市的日本空軍戰鬥機,是從長崎市出發的。


陰差陽錯,小倉變成長崎,歷史給長崎市上的一課,就跟她在二次大戰中的貢獻多少,來個正比的計算。貢獻愈多,賠償愈大。


亂世的普世價值只有弱肉強食


今天我們見到的日本人,都溫文爾雅,品質之高,無出其右。多個地區的調查都一致表明,日本人是全球最有禮貌、最文明的遊客。很難相信,他們的上一代,會在南京做出如此瘋狂的行為。


大屠殺紀念館的展覽為我一個多年來不明白的問題——為什麼日本人能這麼斗膽胡亂殺人——提供了答案。1945年,日本在遠東戰爭軍事法庭上聲稱,日本跟中國一直是出於不宣而戰的局面,所以,他們認為自己從來沒有違反1929年日內瓦公約(The Third Geneva Convetion of 1929)內就處理戰俘的規定(且日本從來都沒有簽署有關條約)。所以,日本可以在中國任意殺戮:沒有宣戰,何來戰俘?沒有簽約,何來約束?


沒有約束,難道就可以這樣亂來?在那個亂世裏,唯一的普世價值,只有弱肉強食。人,還是人嗎?英國在賣鴉片到中國的時候,講道義嗎?在二次大戰回憶錄裏,邱吉爾說,英國派遠征軍(expeditionary force)到法國,是為了道義,為了執行凡爾賽條約。同一個國家,身體力行的,卻是南轅北轍的原則。人的行為真的是跟價值走,沒有道義的時代,我就跟八國聯軍來搶過夠;講道義的時候,我就出兵來維護和平。


到這個紀念館之前,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這回不是吃喝玩樂,是憑弔,我把手機調到震動功能。


在長崎的原爆紀念館內,遊客都很安靜的參觀。對日本人來說,他們在緬懷自己的痛楚,和一段不光彩的歷史。


紀念館內像觀光購物一樣愉悅


今天,我有點驚訝,在進場不久的地方,遊客們有的高聲講話,有的手機猛響,有的不顧勸告在拍照,有的還開心大笑,像觀光購物一樣的愉悅。這種情,直到他們看到了滿佈屍體、槍斃斬首的圖片時,才慢慢的沉默過來。逐漸的,部分的遊客的情緒才從嘻哈大笑調整過來。在萬人坑旁(注:紀念館的選址不是巧合,它所處的地點是當年的一個埋屍地點。所謂萬人坑,因為在那裏發掘出多具骸骨,骸骨是一層一層的重疊,後經過南京市法醫證實,埋屍的時間約為60年前,跟大屠殺的時間完全吻合),一層層的骸骨,讓所有遊客徹底的沉默了。遊客的素質,怎樣才能提高呢?


6周內殺掉30萬人,管你是否腰纏萬貫,如何的雍容華貴,博學多才,只要一顆子彈,所有人都回到平等。生命,可以是這麼的脆弱。


我看兩支日軍用來射殺老百姓的重型機關槍,前面忽然走來一個十五六歲的年輕人(他突然插在我的身前,完全置我於不顧),然後跟身旁的父母說,這兩支槍「很帥」。假如你是我,會有什麼感覺?


這次也是我頭一回給紀念館的員工粗暴的驅趕:1630,要關門了,遊客像小鴨給趕上架一樣。其實他們可以溫柔的提醒遊客,但他們偏偏用硬的不使軟的。是遊客的素質所以然,還是管理員的素質所導致呢?我搞不清。


硬體應有盡有了 軟體呢?


今年3月,我重遊圓明園。16年前,我跟好友是坐公車去的;今年,我是坐地鐵,而且是香港鐵路公司承造的四號線,感覺特別溫馨。國家進步一日千里,有目共睹。硬體應有盡有了,軟體呢?園內的遊客還是一樣的不文明,到處扔垃圾,隨地吐痰,不給進的就爬進去。


國內有很多觀賞和教育價值極高的博物館,其中蘭州的甘肅省博物館更藏有包括「馬踏飛燕」(現今國家旅遊局的標記)在內的多件國寶級文物。十多年前跟好友遊覽時,館內條件簡陋,擔心國寶熬不過自然的侵害,很快會化為烏有。但願國家可以多花資源在挖掘和保護文物,少放在航太科技,讓我們的下一代能繼續見證,讚美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


去年,中國的生產總值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系,中國也是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去年賣到香港的瑞士高檔手表,佔瑞士總出口的24%。國家強大,是一件不爭的事實。怎麼樣把國民的素質,遊客的素質提高,重視文化,重視內涵,突現我們是禮儀之邦的公民,估計在未來的十年,還是一個大難題。


作者是派駐南京工作的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