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長龍要求緬軍管控部隊 否則中國軍隊將採取措施
Posted: Tue May 21, 2013 2:14 pm
				
				俄羅斯忠告中國:北京一個盟友正在倒向美國[/b]
2013-5-21
俄媒:美國欲借“緬甸之春”削弱中國影響
導讀:“俄羅斯之聲”廣播電臺5月19日文章,原題:美國想搶走中國“珍珠鏈”上的一顆“珍珠” 緬甸總統吳登盛將於20前往華盛頓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近47年來緬甸國家元首首次訪美。支持改善美緬關係的人把這次訪問看成是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和美國支持緬甸民主改革的典型例證。
批評者們則指出,緬甸直到今日仍在違反人權。然而這正如經常發生的那樣,此時談人權不過是為了掩蓋美國更重要的地緣政治目的而釋放出的一個煙幕。目的之一就是讓緬甸擺脫中國的影響,把它用作自己在這個重要戰略地區的基地。
緬甸總統辦公室主任吳佐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訪問意味著華盛頓對“緬甸之春”的支持,而這個春天要比“阿拉伯之春”更具體,體現了美國在全球推行的價值觀。白宮新聞秘書卡爾尼亦指出,“奧巴馬總統希望給緬甸人民提供經濟上的機遇以及探討美國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維權人士則聲稱美國總統對緬甸的反人類罪和種族清洗視而不見,甚至把現在那裡的形勢乾脆描述為“種族隔離”。俄羅斯戰略問題研究所專家伯里斯?沃爾洪斯基就此評論道:“實際上人權問題不過是為掩蓋更重要的東西而釋放的一種煙幕。緬甸直到不久前還是中國戰略性‘珍珠鏈’上若干關鍵網站中的一個(即使現在也還部分保留)。有一條從非洲和中東通往中國南方的潛在的較短的貨物運輸線通過緬甸。而2011年底宣佈‘戰略轉移’且‘重返亞洲’的美國把在這一地區遏制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看作是自己的主要戰略目的。”
沃爾洪斯基認為,種族衝突對美國的這種戰略十分有利。原有的那種“分而治之”的原則不僅能加大中國實施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難度,而且也能把許多控制局勢的工具掌握在自己手裡。可見,華盛頓顯然今後也會像在其他一些國家一樣在對待緬甸人權問題上將實行雙重標準。
奧巴馬“搶不走”緬甸
近兩年美歐改轍更張,大力拉攏緬甸
奧巴馬于對泰國、緬甸和柬埔寨三國進行訪問,並出席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的東亞峰會。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美國總統在連任後首次出訪即全部選擇亞洲國家,其中對緬甸的訪問,又是美國總統對緬甸歷史上的首次訪問。這是奧巴馬在獲得連任後,進一步強化其“重返亞太”的外交大戰略的又一步重棋,反過來,所有人也都認為,東南亞,尤其是緬甸這樣長期處於國際邊緣的國家,現下會受到美國如此的重視,完全是因為其緊鄰中國,是中國擴大國際影響、保障自身安全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之故。
去年緬甸完成制憲,恢復文官政府後,新任總統吳登盛大力推行國內和解政策,而以昂山素季為首的主要反對派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也宣佈接受妥協,重新加入現行主流政治架構。並於不久後,在補選中順利進入議會,標誌著緬民盟正式恢復合法反對黨地位。
以此前後為契機,西方大力稱讚緬甸的改革跨出了實質性步伐,不斷宣佈考慮部分解除或暫時終止長期對緬的經濟、政治制裁以為“獎賞”,西方企業也紛紛宣佈了開發緬甸市場和資源的宏偉計畫。緬甸在被忽視數十年之後,忽然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成了媒體熱炒的下一個全球新星。
在這一系列密集而迅速的變化中,2011年1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對緬甸的歷史性訪問被認為是重要的關鍵點,不僅因為那是美國國務卿半個世紀以來第一次訪緬,更標誌著美國改變了原來的對緬政策,從只全力支持反對派,要求緬甸現執政力量(前軍方和現在的鞏固與發展黨)直接交權,到轉而承認緬新憲政體制的合法性;在不放棄昂山素季等的同時,也開始拉攏緬甸現執政階層靠攏西方。這一策略迅速被西方其它國家紛紛效仿,觸發了近一年多年來,圍繞著緬甸的幾乎讓人眼花繚亂的政治外交變化。
“緬甸動搖,中國牆角被挖”說是種誤導
眾所周知,希拉蕊是奧巴馬政府“重返亞太”戰略的主要執行官和戰術策劃人,而“重返亞太”被幾乎一致認為,美國的動機和佈局都是為了遏制中國崛起後在國際和地區影響力的擴張,對緬甸政策的突然大轉向,也被普遍分析是為了限制和削弱中國對緬甸的影響,封堵中國進入印度洋的最短捷徑。
2011年9月,中國在緬甸最大的投資專案密松水電站被緬以環境擔擾為由突然叫停,引發了巨大的國際關注,結合不久後希拉蕊的訪緬,很多人或擔心或得意的認為,這是美國又把中國的一個鄰國拉入對華遏制陣線的證據,進而引發了“中國是不是在輸掉所有的朋友和鄰居”的討論,有人更聲稱,這再次證明了西式民主是唯一的普世價值,中國只有也接受這套體制,否則就不會找到長期可交往的朋友。 這種分析其實完全是種誤解。或者更可能的,是一種心理戰上的誤導。
緬甸局勢的發展是中國主張和影響的重大成功
緬甸被西方打入另冊的始點可以從1990年算起。1988年緬前強人奈溫垮臺,緬軍方接管政權,1990年大選,以昂山素季領銜的緬民盟宣佈自己獲得壓制性勝利,但緬軍方拒絕承認大選結果,決定“先制憲後交權”,引來了西方的強烈指責,由此開始了不斷加碼的對緬制裁,甚至多次有美國將直接出兵推翻緬甸政權的傳聞,導致了緬甸不惜代價從沿海的仰光,遷都於中部地區的內都比。2007年,緬甸爆發所謂“番紅花運動”,由於曾高度寄予期望,在其失敗後西方進一步嚴厲了對緬甸的制裁,對2008年的新憲法公決更是冷嘲熱諷,不屑一顧;2010年緬甸舉行還政于文官政府的大選,西方仍然只視之為完全的騙局。
二十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長期的,一貫的主張,都是從根本上反對緬甸軍政府的執政,不承認他們主導的制憲議程具有合法性與合理性,要求緬軍方以1990年選舉為基礎,迅速向以民盟為主的反對派移交權利,除非之外,緬甸不可能有其它得到國際社會承認和重新接納的出路。
相反,中國則長期的,一貫的主張,和何時選擇和如何選擇發展道路屬於各國的主權範疇,外界不應強加干涉。而從緬甸的實情看,再要求以1990年選舉結果為基礎移交權利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應該對緬甸的政治和解進程保持耐心。尤其為緬甸人民生活必要考慮,緬甸應當得到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制裁。終究,緬甸各方將能找到妥協的方案,而國際社會屆時應該充分尊重。
很自然,作為緬甸的主要鄰國之一,又幾乎是唯一主張不干涉緬甸內部事務,不以政治原因限制經貿往來的大國,被孤立和封鎖的緬甸與中國的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得到了深入的發展。而又由於中國的帶動和遮擋作用,泰國等東盟鄰國也能堅持對緬甸保持正常的經貿往來,這股潮流甚至迫使一度追隨西方對緬制裁政策的印度改轍更張,轉而積極促進與緬甸的關係。
最後結果就是,雖然被西方一再制裁和排斥,但緬甸的經濟不但沒有如大多數受到西方嚴厲制裁的國家那樣大幅衰退甚至崩潰,相反近年來更越來越呈現巨大的發展潛力。說到底,不論是希拉蕊還是奧巴馬作出的決策,對緬甸的政策突然大轉彎,都是因為認識到,“只要西方保持持續的高壓,緬甸終究只能按照他們的條件屈服”,在中國已經成為東亞主導經濟力量的背景下,只是種幻想了。
再拿中國影響力仍然不大,也很少願意過深捲入的中東,近年來那些被西方列入另冊的國家對比,就更加明顯了。已經投誠悔過的利比亞,仍然逃不過秋後算帳,整個國家被打成了四分五裂的部落聯盟;敘利亞再三掙扎,還是沒能壓下被外力引爆了全面內戰;而另一個宿敵伊朗,在西方的經濟制裁下,經濟只能用百業蕭條來形容,也直接導致了其精英集團內鬥爭激烈加劇。對比之下,緬甸只能為它能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東亞而感到幸運和幸福了。
西方曾經堅決反對以原緬政府為主的制憲進程,堅決反對出身軍方的人士換個面目繼續執掌緬甸,但現在卻不得不尊稱前緬軍中將,軍政府總理吳登盛為“緬甸總統閣下”,爭相邀請他訪問本國。以昂山素季為首的主要反對派,直到2010年還拒絕承認新憲法,全面抵制了大選,但最後卻不得不滿足於以參加少量議席補選的方式加入現行政治體制,緬執政當局甚至懶得滿足昂山要求小幅修改就職誓詞,這麼一個無關痛癢的面子要求。
所以現實很明白,最後,是中國的主張和政策,完全符合了緬甸情狀的發展和結果,或者說,至今為止,這麼多年來,圍繞著緬甸的國際政治角力,正是以中國的主張被全面接受為一個階段性結束的。
緬甸與中國、西方關係並不是零和
當然,國家間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已經豐收的土地,如果不保持精心的整理,不久就會又雜草叢生。並不是說中國在緬甸這盤棋上暫時贏了一局,就可以從此高枕無憂。
希拉蕊、卡梅倫直到奧巴馬等的先後訪緬,證明了西方對緬甸的策略,從一味的強壓逼降,轉向了軟硬兼施的“招安”。一方面,對昂山素季的造神運動更加如火如荼,有著國父之女光環和英國姻緣的天然聯繫,幫助她進一步抬高聲望,控制反對派力量,對西方來說是微本而厚利,自然不會放棄。另一方面,分化現執政集團,用奉送幾頂“改革者”之類,反正無需花錢的高帽,如果真能拉攏到吳登盛等實力人物轉向固然最佳,失敗了也能引發緬現政權內鬥,總不會虧本。這種雙管其下的算計早就是輕車熟路,熟的不能再熟了。
但算人者亦被人算,不管美歐的算盤是如何打的,緬甸受到的國際壓力減輕,經濟更加開放,活動的餘地增大,絕不意味著中緬關係必然會轉向疏遠。固然,從緬甸的角度看,它這樣的中小國家自然不願意在政治、經濟上受到唯一的外來大國的全盤控制,這是有人以為可以破裂中緬關係的切入點所在,但緬甸為了其它大國的利益,而和身邊原本相安無事,其實還互惠互利的強大鄰國鬧翻就更是毫無理由,且是極其不智。
有了更多的選擇後,緬甸以後肯定會更多的展示出待價而沽的表情,密松大壩事件不會是中緬間最後一次糾紛,但也就是為了要賣個更好的價格而已。以中國最看重的油氣轉運港和管道為例,建了,中國年年會按合同向緬甸支付大筆租金,不建,莫不成有人也能按合同年年給緬甸大筆付錢?
以順勢對逆勢,這是中國在緬甸不怕被“搶”的底氣
歸根到底,中國如今所處的不是一個冷戰的世界,而中國更不是蘇聯式的霸權國家,那套冷戰時對付蘇聯百般靈驗的招數,如今照樣對中國使出來,自然有氣無力。有人以為只要放鬆了壓力,緬甸自然會尋求擺脫中國的控制,於是便能順勢以仁義大哥的保護者身份出現。但當中國根本就沒有尋求控制緬甸時,這個算盤還怎麼繼續往下打呢。
那要是也真的努力幫助緬甸發展,搞和平競爭呢?那歡迎還來不及啊,一個更富有更安定的緬甸難道還會對中國更不利嗎。
這就是順勢而為和逆勢而為的差別,中國對於緬甸的需求,依次無非是:保護西南邊疆的安定,進入印度洋的貿易通道捷徑,和周邊貿易的重要物件。而這無不也是緬甸的迫切需求,無論是誰主政緬甸,要想穩定和發展,就必然需要和中國友好相處,而與有一個穩定、發展且友好的緬甸相比,它是不是能被“獨佔”根本就不重要,也從來就不在考慮之中。
正因如此,不僅是緬政府在與西方重新恢復關係的同時,不斷宣傳和保證,與中國繼續保持親密友好是絕不動搖的國策,就是昂山素季,在重獲自由後不久,就也公開表示了與中國友好合作是緬甸的必須選擇。
當然,我們不必把政治人物的公開允諾都當真,但是,昂山素季近年來被描繪為女性的曼德拉,倒是讓筆者聯想起,當年曼德拉和他的非國大在反抗鬥爭時期,欣然接受了中國幾十年的堅定支援,但當終於苦盡甘來,熬成正果之際,為了當時更大的利益,毫不客氣的把中國晾在一邊好幾年。誰說現在這種事不會反著發生呢?
			2013-5-21
俄媒:美國欲借“緬甸之春”削弱中國影響
導讀:“俄羅斯之聲”廣播電臺5月19日文章,原題:美國想搶走中國“珍珠鏈”上的一顆“珍珠” 緬甸總統吳登盛將於20前往華盛頓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近47年來緬甸國家元首首次訪美。支持改善美緬關係的人把這次訪問看成是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和美國支持緬甸民主改革的典型例證。
批評者們則指出,緬甸直到今日仍在違反人權。然而這正如經常發生的那樣,此時談人權不過是為了掩蓋美國更重要的地緣政治目的而釋放出的一個煙幕。目的之一就是讓緬甸擺脫中國的影響,把它用作自己在這個重要戰略地區的基地。
緬甸總統辦公室主任吳佐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訪問意味著華盛頓對“緬甸之春”的支持,而這個春天要比“阿拉伯之春”更具體,體現了美國在全球推行的價值觀。白宮新聞秘書卡爾尼亦指出,“奧巴馬總統希望給緬甸人民提供經濟上的機遇以及探討美國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維權人士則聲稱美國總統對緬甸的反人類罪和種族清洗視而不見,甚至把現在那裡的形勢乾脆描述為“種族隔離”。俄羅斯戰略問題研究所專家伯里斯?沃爾洪斯基就此評論道:“實際上人權問題不過是為掩蓋更重要的東西而釋放的一種煙幕。緬甸直到不久前還是中國戰略性‘珍珠鏈’上若干關鍵網站中的一個(即使現在也還部分保留)。有一條從非洲和中東通往中國南方的潛在的較短的貨物運輸線通過緬甸。而2011年底宣佈‘戰略轉移’且‘重返亞洲’的美國把在這一地區遏制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看作是自己的主要戰略目的。”
沃爾洪斯基認為,種族衝突對美國的這種戰略十分有利。原有的那種“分而治之”的原則不僅能加大中國實施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難度,而且也能把許多控制局勢的工具掌握在自己手裡。可見,華盛頓顯然今後也會像在其他一些國家一樣在對待緬甸人權問題上將實行雙重標準。
奧巴馬“搶不走”緬甸
近兩年美歐改轍更張,大力拉攏緬甸
奧巴馬于對泰國、緬甸和柬埔寨三國進行訪問,並出席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的東亞峰會。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美國總統在連任後首次出訪即全部選擇亞洲國家,其中對緬甸的訪問,又是美國總統對緬甸歷史上的首次訪問。這是奧巴馬在獲得連任後,進一步強化其“重返亞太”的外交大戰略的又一步重棋,反過來,所有人也都認為,東南亞,尤其是緬甸這樣長期處於國際邊緣的國家,現下會受到美國如此的重視,完全是因為其緊鄰中國,是中國擴大國際影響、保障自身安全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之故。
去年緬甸完成制憲,恢復文官政府後,新任總統吳登盛大力推行國內和解政策,而以昂山素季為首的主要反對派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也宣佈接受妥協,重新加入現行主流政治架構。並於不久後,在補選中順利進入議會,標誌著緬民盟正式恢復合法反對黨地位。
以此前後為契機,西方大力稱讚緬甸的改革跨出了實質性步伐,不斷宣佈考慮部分解除或暫時終止長期對緬的經濟、政治制裁以為“獎賞”,西方企業也紛紛宣佈了開發緬甸市場和資源的宏偉計畫。緬甸在被忽視數十年之後,忽然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成了媒體熱炒的下一個全球新星。
在這一系列密集而迅速的變化中,2011年1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對緬甸的歷史性訪問被認為是重要的關鍵點,不僅因為那是美國國務卿半個世紀以來第一次訪緬,更標誌著美國改變了原來的對緬政策,從只全力支持反對派,要求緬甸現執政力量(前軍方和現在的鞏固與發展黨)直接交權,到轉而承認緬新憲政體制的合法性;在不放棄昂山素季等的同時,也開始拉攏緬甸現執政階層靠攏西方。這一策略迅速被西方其它國家紛紛效仿,觸發了近一年多年來,圍繞著緬甸的幾乎讓人眼花繚亂的政治外交變化。
“緬甸動搖,中國牆角被挖”說是種誤導
眾所周知,希拉蕊是奧巴馬政府“重返亞太”戰略的主要執行官和戰術策劃人,而“重返亞太”被幾乎一致認為,美國的動機和佈局都是為了遏制中國崛起後在國際和地區影響力的擴張,對緬甸政策的突然大轉向,也被普遍分析是為了限制和削弱中國對緬甸的影響,封堵中國進入印度洋的最短捷徑。
2011年9月,中國在緬甸最大的投資專案密松水電站被緬以環境擔擾為由突然叫停,引發了巨大的國際關注,結合不久後希拉蕊的訪緬,很多人或擔心或得意的認為,這是美國又把中國的一個鄰國拉入對華遏制陣線的證據,進而引發了“中國是不是在輸掉所有的朋友和鄰居”的討論,有人更聲稱,這再次證明了西式民主是唯一的普世價值,中國只有也接受這套體制,否則就不會找到長期可交往的朋友。 這種分析其實完全是種誤解。或者更可能的,是一種心理戰上的誤導。
緬甸局勢的發展是中國主張和影響的重大成功
緬甸被西方打入另冊的始點可以從1990年算起。1988年緬前強人奈溫垮臺,緬軍方接管政權,1990年大選,以昂山素季領銜的緬民盟宣佈自己獲得壓制性勝利,但緬軍方拒絕承認大選結果,決定“先制憲後交權”,引來了西方的強烈指責,由此開始了不斷加碼的對緬制裁,甚至多次有美國將直接出兵推翻緬甸政權的傳聞,導致了緬甸不惜代價從沿海的仰光,遷都於中部地區的內都比。2007年,緬甸爆發所謂“番紅花運動”,由於曾高度寄予期望,在其失敗後西方進一步嚴厲了對緬甸的制裁,對2008年的新憲法公決更是冷嘲熱諷,不屑一顧;2010年緬甸舉行還政于文官政府的大選,西方仍然只視之為完全的騙局。
二十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長期的,一貫的主張,都是從根本上反對緬甸軍政府的執政,不承認他們主導的制憲議程具有合法性與合理性,要求緬軍方以1990年選舉為基礎,迅速向以民盟為主的反對派移交權利,除非之外,緬甸不可能有其它得到國際社會承認和重新接納的出路。
相反,中國則長期的,一貫的主張,和何時選擇和如何選擇發展道路屬於各國的主權範疇,外界不應強加干涉。而從緬甸的實情看,再要求以1990年選舉結果為基礎移交權利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應該對緬甸的政治和解進程保持耐心。尤其為緬甸人民生活必要考慮,緬甸應當得到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制裁。終究,緬甸各方將能找到妥協的方案,而國際社會屆時應該充分尊重。
很自然,作為緬甸的主要鄰國之一,又幾乎是唯一主張不干涉緬甸內部事務,不以政治原因限制經貿往來的大國,被孤立和封鎖的緬甸與中國的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得到了深入的發展。而又由於中國的帶動和遮擋作用,泰國等東盟鄰國也能堅持對緬甸保持正常的經貿往來,這股潮流甚至迫使一度追隨西方對緬制裁政策的印度改轍更張,轉而積極促進與緬甸的關係。
最後結果就是,雖然被西方一再制裁和排斥,但緬甸的經濟不但沒有如大多數受到西方嚴厲制裁的國家那樣大幅衰退甚至崩潰,相反近年來更越來越呈現巨大的發展潛力。說到底,不論是希拉蕊還是奧巴馬作出的決策,對緬甸的政策突然大轉彎,都是因為認識到,“只要西方保持持續的高壓,緬甸終究只能按照他們的條件屈服”,在中國已經成為東亞主導經濟力量的背景下,只是種幻想了。
再拿中國影響力仍然不大,也很少願意過深捲入的中東,近年來那些被西方列入另冊的國家對比,就更加明顯了。已經投誠悔過的利比亞,仍然逃不過秋後算帳,整個國家被打成了四分五裂的部落聯盟;敘利亞再三掙扎,還是沒能壓下被外力引爆了全面內戰;而另一個宿敵伊朗,在西方的經濟制裁下,經濟只能用百業蕭條來形容,也直接導致了其精英集團內鬥爭激烈加劇。對比之下,緬甸只能為它能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東亞而感到幸運和幸福了。
西方曾經堅決反對以原緬政府為主的制憲進程,堅決反對出身軍方的人士換個面目繼續執掌緬甸,但現在卻不得不尊稱前緬軍中將,軍政府總理吳登盛為“緬甸總統閣下”,爭相邀請他訪問本國。以昂山素季為首的主要反對派,直到2010年還拒絕承認新憲法,全面抵制了大選,但最後卻不得不滿足於以參加少量議席補選的方式加入現行政治體制,緬執政當局甚至懶得滿足昂山要求小幅修改就職誓詞,這麼一個無關痛癢的面子要求。
所以現實很明白,最後,是中國的主張和政策,完全符合了緬甸情狀的發展和結果,或者說,至今為止,這麼多年來,圍繞著緬甸的國際政治角力,正是以中國的主張被全面接受為一個階段性結束的。
緬甸與中國、西方關係並不是零和
當然,國家間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已經豐收的土地,如果不保持精心的整理,不久就會又雜草叢生。並不是說中國在緬甸這盤棋上暫時贏了一局,就可以從此高枕無憂。
希拉蕊、卡梅倫直到奧巴馬等的先後訪緬,證明了西方對緬甸的策略,從一味的強壓逼降,轉向了軟硬兼施的“招安”。一方面,對昂山素季的造神運動更加如火如荼,有著國父之女光環和英國姻緣的天然聯繫,幫助她進一步抬高聲望,控制反對派力量,對西方來說是微本而厚利,自然不會放棄。另一方面,分化現執政集團,用奉送幾頂“改革者”之類,反正無需花錢的高帽,如果真能拉攏到吳登盛等實力人物轉向固然最佳,失敗了也能引發緬現政權內鬥,總不會虧本。這種雙管其下的算計早就是輕車熟路,熟的不能再熟了。
但算人者亦被人算,不管美歐的算盤是如何打的,緬甸受到的國際壓力減輕,經濟更加開放,活動的餘地增大,絕不意味著中緬關係必然會轉向疏遠。固然,從緬甸的角度看,它這樣的中小國家自然不願意在政治、經濟上受到唯一的外來大國的全盤控制,這是有人以為可以破裂中緬關係的切入點所在,但緬甸為了其它大國的利益,而和身邊原本相安無事,其實還互惠互利的強大鄰國鬧翻就更是毫無理由,且是極其不智。
有了更多的選擇後,緬甸以後肯定會更多的展示出待價而沽的表情,密松大壩事件不會是中緬間最後一次糾紛,但也就是為了要賣個更好的價格而已。以中國最看重的油氣轉運港和管道為例,建了,中國年年會按合同向緬甸支付大筆租金,不建,莫不成有人也能按合同年年給緬甸大筆付錢?
以順勢對逆勢,這是中國在緬甸不怕被“搶”的底氣
歸根到底,中國如今所處的不是一個冷戰的世界,而中國更不是蘇聯式的霸權國家,那套冷戰時對付蘇聯百般靈驗的招數,如今照樣對中國使出來,自然有氣無力。有人以為只要放鬆了壓力,緬甸自然會尋求擺脫中國的控制,於是便能順勢以仁義大哥的保護者身份出現。但當中國根本就沒有尋求控制緬甸時,這個算盤還怎麼繼續往下打呢。
那要是也真的努力幫助緬甸發展,搞和平競爭呢?那歡迎還來不及啊,一個更富有更安定的緬甸難道還會對中國更不利嗎。
這就是順勢而為和逆勢而為的差別,中國對於緬甸的需求,依次無非是:保護西南邊疆的安定,進入印度洋的貿易通道捷徑,和周邊貿易的重要物件。而這無不也是緬甸的迫切需求,無論是誰主政緬甸,要想穩定和發展,就必然需要和中國友好相處,而與有一個穩定、發展且友好的緬甸相比,它是不是能被“獨佔”根本就不重要,也從來就不在考慮之中。
正因如此,不僅是緬政府在與西方重新恢復關係的同時,不斷宣傳和保證,與中國繼續保持親密友好是絕不動搖的國策,就是昂山素季,在重獲自由後不久,就也公開表示了與中國友好合作是緬甸的必須選擇。
當然,我們不必把政治人物的公開允諾都當真,但是,昂山素季近年來被描繪為女性的曼德拉,倒是讓筆者聯想起,當年曼德拉和他的非國大在反抗鬥爭時期,欣然接受了中國幾十年的堅定支援,但當終於苦盡甘來,熬成正果之際,為了當時更大的利益,毫不客氣的把中國晾在一邊好幾年。誰說現在這種事不會反著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