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規模 「世界第二」的意義
Posted: Wed Feb 16, 2011 1:57 pm
中國經濟規模 「世界第二」的意義
日本內閣公布最新經濟數據,2010年名義本地生產總值(GDP)為5.4742萬億美元,較中國少約4000億美元,退居世界第三。這是日本雄據第二位42年,亦即自1968年以來,首次喪失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位置。
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規模約達5.8萬億美元,但較諸排名第一的美國逾14萬億之數,顯然仍有相當大距離。中國超越日本,其實與人口基數有很大關連。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的數據,2009年中國人均GDP是3566美元,排名世界第99位;日本則排名世界第16,人均GDP為39,573美元,為中國的10倍有餘,可見即使中國GDP規模超越日本,但「貧窮」仍然折磨不少中國人,尤其是農工階層。
工人生活一直沒有改善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去年底發表一篇討論文章〈中國的不平衡增長:究竟是利是弊?〉,其中一位論者Michael Pettis(卡內基亞洲專案駐北京的高級研究員)便強調,中國過於依賴「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及巨額貿易出超,大大降低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指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弱點。
另據科大鄭國漢教授聯同劉遵義、中國科學院陳錫康所作的一項研究,中國輸往美國的每1000美元出口,創造了0.1642人─年就業;但美國輸往中國的每1000美元出口,則創造了0.0098人─年就業。研究所顯示的結果,實在令人「氣餒」,因為數字反映了中國低工資、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狀。即使透過廉價勞動力,取得出口優勢,但出口產品附加值很低,工人的生活一直沒有改善。因此,只眼於經濟高速增長,而沒有顧及增長的優質性,即使GDP規模不斷膨脹,對基層人民的意義不大。
很明顯,勞動和社會保障不足,這些發展矛盾持續顯現;環境嚴重污染,說明生產者的大量生產成本不斷「外部化」,沒有納入私人生產的成本考慮和計算之中,為低工資和低產品價格提供了條件和空間;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農民的土地權益經常受到侵犯;國有企業及集體企業民營化過程中,所出現的貪腐;從個人層面以至區域層面呈現的收入差距,貧富懸殊所激發的社會不滿,這些問題,可以說是中國「粗放型」經濟成長所付出的沉重代價。
透過政改 助深化市場經濟改革
隨中國人口老化——截至2009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67億,佔總人口的12.5%,使這一項社會保障需求不斷增壓,日前,中國民政部公布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徵求意見稿)》,目標是到2015年,「形成制度完善、組織健全、規模適度、運營良好、服務優良、監管到位、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但GDP落在中國之後的日本,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已發展到非常成熟的地步了。
解決勞動、環境、養老、打擊腐敗、撕破國有企業的行業壟斷,意味了生產成本上升,企業利潤減少,經濟增長速度減慢。但優化經濟增長結構,而非只眼於粗放型增長規模的擴大,最終必然觸及憲政和體制的核心改革問題,落實進一步清晰界定取得社會資源「競爭」的手段和規則。可以說,中國GDP晉身「世界第二」,其實意味優化增長結構的政治改革壓力不斷增強。很明顯,只有透過政治改革,才能為深化市場經濟改革提供堅實基礎。
陸錦榮﹕
日本內閣公布最新經濟數據,2010年名義本地生產總值(GDP)為5.4742萬億美元,較中國少約4000億美元,退居世界第三。這是日本雄據第二位42年,亦即自1968年以來,首次喪失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位置。
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規模約達5.8萬億美元,但較諸排名第一的美國逾14萬億之數,顯然仍有相當大距離。中國超越日本,其實與人口基數有很大關連。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的數據,2009年中國人均GDP是3566美元,排名世界第99位;日本則排名世界第16,人均GDP為39,573美元,為中國的10倍有餘,可見即使中國GDP規模超越日本,但「貧窮」仍然折磨不少中國人,尤其是農工階層。
工人生活一直沒有改善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去年底發表一篇討論文章〈中國的不平衡增長:究竟是利是弊?〉,其中一位論者Michael Pettis(卡內基亞洲專案駐北京的高級研究員)便強調,中國過於依賴「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及巨額貿易出超,大大降低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指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弱點。
另據科大鄭國漢教授聯同劉遵義、中國科學院陳錫康所作的一項研究,中國輸往美國的每1000美元出口,創造了0.1642人─年就業;但美國輸往中國的每1000美元出口,則創造了0.0098人─年就業。研究所顯示的結果,實在令人「氣餒」,因為數字反映了中國低工資、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狀。即使透過廉價勞動力,取得出口優勢,但出口產品附加值很低,工人的生活一直沒有改善。因此,只眼於經濟高速增長,而沒有顧及增長的優質性,即使GDP規模不斷膨脹,對基層人民的意義不大。
很明顯,勞動和社會保障不足,這些發展矛盾持續顯現;環境嚴重污染,說明生產者的大量生產成本不斷「外部化」,沒有納入私人生產的成本考慮和計算之中,為低工資和低產品價格提供了條件和空間;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農民的土地權益經常受到侵犯;國有企業及集體企業民營化過程中,所出現的貪腐;從個人層面以至區域層面呈現的收入差距,貧富懸殊所激發的社會不滿,這些問題,可以說是中國「粗放型」經濟成長所付出的沉重代價。
透過政改 助深化市場經濟改革
隨中國人口老化——截至2009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67億,佔總人口的12.5%,使這一項社會保障需求不斷增壓,日前,中國民政部公布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徵求意見稿)》,目標是到2015年,「形成制度完善、組織健全、規模適度、運營良好、服務優良、監管到位、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但GDP落在中國之後的日本,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已發展到非常成熟的地步了。
解決勞動、環境、養老、打擊腐敗、撕破國有企業的行業壟斷,意味了生產成本上升,企業利潤減少,經濟增長速度減慢。但優化經濟增長結構,而非只眼於粗放型增長規模的擴大,最終必然觸及憲政和體制的核心改革問題,落實進一步清晰界定取得社會資源「競爭」的手段和規則。可以說,中國GDP晉身「世界第二」,其實意味優化增長結構的政治改革壓力不斷增強。很明顯,只有透過政治改革,才能為深化市場經濟改革提供堅實基礎。
陸錦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