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3
香港必須要改變
Posted: Mon Feb 07, 2011 3:02 pm
by 太平山高憎
香港必須要改變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上年底接見特首曾蔭權時曾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會動搖,在去年舉行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對「十二五」的建議中亦有寫明「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香港不是在沉淪, 就不需中央出手支持鞏固了。九七前香港是全球眼中的[東方之珠], 是一個奇蹟, 對中國貢獻策良多, 但九七後, 景況每況愈下, 十多年來由對祖國 [貢獻者] 變成祖國 [包袱] 。如果中央不出手拯救, 沒有自由行, 沒有CEPA 等等那香港早就 [玩完]。
香港高地價政策已使香港淪落到無所作為, 無前景的灰暗困局。香港人除了拼命和掙扎為了安身之所外還能祈求甚麼? 上海不但挑戰香港, 星加坡及鄰近地區都挑戰香港,且早晚都會取代香港。鄧小平講過要在國內造十個香港。香港之死已成定局, 主要原因是香港缺乏管治人才,不懂管冶卻搞管冶。如果能有自知之明, 虛懷若谷, 廣招賢士兼聽意見還可有救, 惜兩位特首均自命不凡, 自以為是, 眼高手低, 滿以為天降大任, 必須要 [玩鋪競]。結果把前朝治港行之有效法規都打破了, 廢除了, 來個文革式的 [破舊立新] , 正如李瑞環所説的把香港這個稀世茶壺裡的茶漬都刮掉了, 再泡出來的茶不再香醇了。
香港正在吃前朝老本, 但所餘有限。魯平曾説彭定康是千古罪人, 歷史將告訴我們前後兩位特首才是香港千古罪人。還有一年多又將會 [選出] 新任特首, 不懂管治[半途出家] 的新特首還是新甁舊酒, 相信也救不了香港。如能將特首產生的制度改變, 選出三人或五人作為管冶班子, 補救管冶人才不足,相信會較接近香港實際情況, 滿足香港人求變渴求, 令香港人有點希望, 因為怨氣實在太深了。
太平山高憎
2011/2/7
庸官禍港 中央隨時閂水喉
Posted: Thu Feb 10, 2011 11:05 am
by samuel
- 0210-00174-001v1.jpg (20.03 KiB) Viewed 11220 times
庸官禍港 中央隨時閂水喉
車公靈籤指兔年香港「威人威威不是威」,為香港經濟及管治敲響警號。內地半官方媒體「中國評論新聞網」隨即發表長達三千字的辛辣社評,告誡香港切勿以為可長期靠內地「放水」,沒有條件再「坐吃山空」,又不點名炮轟港府高官以往持傲慢心態與內地合作,敦促當局自省。有議員及學者指,文章反映中央不滿任期僅餘一年多的曾蔭權「等收工」無心管治,發出「最後通牒」嚴詞警告,若港府再無改善,不排除中央會對香港「閂水喉」,應驗「港人威威不再威」。
由中國評論通訊社承辦的中評網,屬內地在香港的半官方媒體,在北京、香港、台灣和廣州均設有編採網絡,發稿量僅次於新華社和中央社。網站日前發表題為《香港經濟 羡魚莫久結網莫遲》的社評,分析本港金融、航運和旅遊三大支柱產業,均受到內地迅速發展及本港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競爭優勢明顯下降,警告本港不要以為靠內地「放水」,就可以安枕無憂。
與內地合作 高官持傲慢心態
對於港府年前揚言發展三大支柱產業以外的六大優勢產業,文章批評當局仍持積極不干預的「無為而治」策略,「看不出政府在非常積極地推動」;尤其一眾「管治精英」動作滯後,欠缺前瞻性,「前有個別高官以傲慢的心態對待與內地的合作,後有面對經濟發展缺乏方向的無力放任」,加上「聲音大的政客」愈來愈多,使本港未能找出可行途徑。
文章又引述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曾一針見血地勸喻香港切勿「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但本港高官竟「『委婉』地表達不滿」。文章最後告誡港府應「透過自省尋求突破」,否則港人會深受其害。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形容文章猶如當頭棒喝,相信是因為港府以往將中央給予的提醒當「耳邊風」,今次才會以其他渠道作出警示。他批評港府過分依賴高地價政策,即使中央給多個人遊等「水喉」,當局亦未有善加利用,反連番爆出惡導遊醜聞自毀聲譽。
空談六大產業 曾蔭權等收工
另一議員陳鑑林認為文章的評論客觀,起到警惕作用。他指本港雖已經歷多次金融危機,但「仲未能夠腳踏實地做好本分」,港府提出發展六大產業「淨係得個講字」,強調「唔係拋個名出嚟等市場發展」,應更着緊地在稅務、人才培訓、土地供應等多方面着手,吸引投資者來港。
城大專業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相信,中評網發表語氣極重、具告誡作用的文章,是因為曾蔭權痛失五年時間發展經濟,中央看在眼裏,有所不滿。他批評曾蔭權以「等收工」的心態施政,任由三大支柱產業面臨競爭,提出發展六大產業又未有切實方案,長此下去,中央面對內地省市紛紛冒起,「無理由偏偏就你香港」,隨時會對港「閂水喉」。
屢靠中央打救 深入內地民心
Posted: Thu Feb 10, 2011 11:22 am
by samuel
屢靠中央打救 深入內地民心
回歸十三年,香港經歷過九八年金融風暴、○三年沙士襲港及○八年金融海嘯等經濟危機,每次港府都「伸手」要求中央打救,其中○三年中央為挺港推出的開放內地居民港澳「個人遊」,至今仍然是本港旅遊業的「保命符」,成為中央救港的經典事例。
《基本法》訂明,香港毋須上繳稅款予中央,但過往香港一旦經濟遇挫,香港前後兩任特首便會反過來「伸手」要求中央打救。○三年,沙士襲港令本已低迷的香港經濟更加一蹶不振,中央為救港經濟,當年宣布放寬內地居民港澳「個人遊」政策,以內地遊客刺激本港零售及飲食市道。
個人遊CEPA吊命
同年六月中央與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變相開放市場,讓本港專業人士北上「覓食」。
到○八年底金融海嘯爆發及面對上海競爭,香港又向中央「伸手」,提出可鞏固香港金融業地位的擴大人民幣業務要求,終於○九年八月,中央又再公布多項挺港措施,包括多項支持香港擴大人民幣業務政策,如推進內地港資銀行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考慮由國家財政部在港發行人民幣國債等。經歷多次向中央求救後,港府的「伸手黨」形象已在內地深入民心。
中國評論新聞網社評重點
Posted: Thu Feb 10, 2011 11:27 am
by samuel
中國評論新聞網社評重點
10-2-2011
在市場經濟條件之下,港人也切莫以為最終還可以長期依賴內地「放水」就高枕無憂地享受高消費和高福利。
‧希望與擁有是兩回事,港人不可能依靠索求就能夠真正享有最高指標的生活,而必須構築堅實的經濟基礎。
‧香港作為一個高消費、高成本、地少人多的商業城市,嚴重缺乏一般經濟體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毫不具備「坐吃山空」的條件。
‧如果某一日除去高地價政策帶來的「利潤」,真不知哪一個產業還能負擔如此大的開支?
評三大支柱產業
‧在香港的民眾教育結構下,能夠依靠金融業生存的群體相當有限;而內地的經濟規模和金融業的迅速發展,已將香港金融業以往擁有的競爭優勢逐步削弱。
‧航運由於成本因素和內地港口建設因素,競爭力也明顯處於下降通道。
‧香港不能沾沾自喜於自由行帶來的表象繁榮,因為香港並無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也沒有令人嚮往的歷史古蹟……購物的優勢,也因為香港愈發嚴重的高地價以及相關的高租金、高工資因素,逐漸削弱。
評高官、政客心態
‧前有個別高官以傲慢的心態對待與內地的合作,後有面對經濟發展缺乏方向的無力放任,如今可謂後悔莫及。
‧聲音大的政客似乎愈來愈多,但是真正能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有識之士並不多見。
‧不少香港現行體制的受惠者,在近乎麻木的機械運作中,迫使香港民眾提早由領先變為落後,驕傲轉為艷羨。
‧香港的管治精英對生活品質與經濟危機的感受與普羅大眾長期不能同步,也就使得制訂香港經濟政策的群體嚴重缺乏自我鞭策的內在力量。
威人不威非僅兔年之讖
Posted: Thu Feb 10, 2011 11:35 am
by samuel
威人不威非僅兔年之讖
董建華、曾蔭權當上特首後都想威,這是人之常情。不過,要論想威的企圖心,曾蔭權應該超過董建華,因為他出身「寒微」:中學畢業,當過「孤獨的推銷員」;成為公務員後,也只是個風塵小吏。這樣的人一旦「機緣巧合」爬上高位後,要「威」給人看的欲望通常會特別強烈。而老董乃富貴人家出身,留洋英國,做大生意,很早已和國際政商名流、海峽兩岸政要結下廣泛而深厚的關係,已是「威人」也,當特首只是「錦上添花」,要「威」也是名譽之威——首位華人特首也。
當然,名譽之威還會帶來權勢之威,這是董建華「從政」之前沒有享用過的,因此,當上特首後他也要「威」給人看,要讓朝廷和港人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一個管治香江、「港人治港」也很「威」的特首。可惜,他並無「公共行政能力」,並無「社會管治經驗」,也不懂得制訂恰如其分、真正解決問題的各種政策。他只憑着「一腔熱情」、「一股豪氣」、「拍拍腦袋就出政策」來當特首,來逞特首之「威」,結果沒有不失敗的。
曾蔭權的出身及經歷和董建華完全不同,他倒是在「公共行政」、「管治香港」裏泡了很久。回歸前,他是港英政府「資深高官」,回歸後他在董建華政府裏當財政司司長、政務司司長,也算是有「威」之人。然而,他這個「威」來自多靠幸運:英國人要撤退,匆忙中「谷」起一些他們信得過的「華人高官」,忠誠第一,可靠第一,高官們有沒有相匹配的能力其次。因此,他們坐上了「威人」的位子上,有沒有「威人」的能力,英國人是管不了那許多了,那是自己打道回府以後的事了,我走後哪怕洪水滔天。
回歸後十幾年來的事實證明,這些「谷」起來的「威人」都是「泡沫人」,五光十色,煞是好看,像曾蔭權,無論是當「財爺」、「政爺」,還是行政長官都很快「露餡」、爆煲。所謂「威人威威不是威」其來有自,非兔年之讖也。
柳扶風
無能之輩豈能威乎
Posted: Fri Feb 11, 2011 10:35 am
by samuel
無能之輩豈能威乎
英國人部署撤退,快速提拔九七年後的「治港華人高官」,到了「末代港督」彭定康手裏產生了兩個「傑出代表」和「官場威人」,一個是「首位華人布政司」陳方安生,一個是「首位華人財政司」曾蔭權。這兩個人是在最後三、幾年「跑」出來的,在這之前,英國人的夾袋中和在官場上行走的「接班人」不是他們。他們只是備胎,並不夠班,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第一梯隊」人選相繼離開或出局,陳方安生和曾蔭權才火速「填補」。
當年論「威」,陳方安生遠在曾蔭權之上。英國人的打算不僅是讓陳太當政務司,還要她當首位特首,只是北京堅決不讓,陳太才屈居老二。當時在英國人眼裏,陳太「夠料」當特首,而曾蔭權則差得遠。以曾蔭權的那點能耐和資歷,能夠「威」到財政司,已經是「祖墳上冒青煙」了,當年他自己大概也沒敢想能「威」到當特首也。
回歸前夕,時任首位華人財政司的曾蔭權幹得怎麼樣,能否稱職,不大看得出來,因為那時還是英國人管治,經濟又特別壯旺。回歸後,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就立刻讓他「露了餡」。金融風暴首先在泰國登陸,其勢甚猛,迅速向周邊擴散,而曾財爺卻全無警覺,聲稱不會影響香港,且「係咁意」撥款十億港元助泰國「捍衞泰銖」。然而,很快金融風暴肆虐亞洲,港元被大鱷狙擊,股市、樓市狂瀉,香港已成四面楚歌之危城了,曾財爺還是一派輕佻之狀,聲稱當年聖誕後形勢就會好轉,風暴就會過去。他還「好得閒」跟不同意他觀點的市場人士鬥嘴皮子,罵人家是「九流分析員」,結果證明,他才是九流財爺,欲威有廢。
不過,他運氣好,幾年後陳太劈炮,他接任政務司司長,又欲威也,但「政爺」任上他幹了兩件事,一是負責「全港清潔工作」,二是負責「西九」項目,結果又未建寸功,無「威」而治。如此無能之輩,當上特首,豈能威乎?
柳扶風
喬曉陽談「十二五」 稱港地位不變
Posted: Fri Feb 18, 2011 1:24 pm
by samuel
喬曉陽談「十二五」 稱港地位不變
下月於北京召開的人大政協兩會,「重頭戲」是討論國家「十二五」規劃事宜。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昨日特意南下深圳,與逾百名港區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會面,講解「十二五」的主導思想及精神。據悉,喬曉陽發言近50分鐘,再次確立香港國際金融、航運中心的地位不變,國家亦會大力支持本港發展六大優勢產業。
金融航運中心 支持六大產業
喬曉陽說,中央制訂「十二五」規劃,是從國家整體戰略的高度,給香港一個定位及予以各種必要的支持,而香港應該根據國家未來發展的策略,制訂長遠發展的方針,並強調在「一國兩制」下,所有的細節決定權在特區手中。
「井水論」解畫:應注意表達方式
另外,早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曾就港區人代為「結石寶寶」之父趙連海一案,發出「井水不犯河水」的言論。據了解,喬曉陽昨日主動為「井水論」解畫,指人代、政協等關心國家,參與議政是應該的,但認為先弄清事實及注意表達的方式亦十分重要。
下屆特首要面對爛攤子
Posted: Sat Feb 19, 2011 11:08 am
by samuel
下屆特首要面對爛攤子
二○一二年第四屆行政長官上台執政接手的將是曾蔭權留下的爛攤子,這個爛攤子比當年董建華留給曾蔭權的還爛。○五年曾蔭權接替「忽然腳痛」的董建華時,香港經濟和民生已在朝廷「送大禮」作用下從最低谷走了出來,正在強勁復甦,持續數年的通縮也已結束;老百姓對董建華的怨氣已經沒有那麼大,民調顯示,董的民望正在回升。因此,董突然落台,不少人是深感愕然的,也都覺得曾揀了一個大便宜。
然而,曾蔭權之後的第四屆特首可沒有便宜揀了,要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爛攤子,是一個被他進一步「禍害」了七年的爛攤子。這個爛攤子最少包括:高通脹肆虐,高樓價併發症,空前嚴重的貧富差距,空前強烈的「仇富」、「仇官」、「仇商」民怨,空前不滿的「八十後」、「九十後」青年挑戰,空前滯礙的「社會流動性」,士氣空前低落的公務員隊伍,管治人才的空前匱乏,香港被邊緣化進一步加劇,香港競爭力進一步下降,結構性矛盾升級凸顯……
這個爛攤子裏的這些問題,都是曾蔭權執政混帳積累惡化的,有些還是他一手造成的。曾蔭權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從他的表現來看,可以斷言,這個爛攤子還會更爛,不知伊於胡底!「岩下逢人說亂離,十年眼底壓旌旗。胡塵復暗江南路,堪羨山僧總不知。」然現代資訊發達,民智已開,大家生活在一城一域一水之內,香江之爛之亂,乃無人不知也。
如此看來,無論誰當下屆特首,都是一個倒楣蛋,都要以治理爛攤子為第一要務。因此,能力強否是選下屆特首的重頭考慮。曾蔭權就是因為心術不正而又能力很差,搞出和加劇了香港的爛攤子,朝廷不可在「選」人上重蹈覆轍也。與此同時,現在那兩個「最紅最熱」的「疑似特首」也應有自知之明,捫心自問,有能力有辦法收拾爛攤子嗎?須知,當特首非個人功名以圖;無能之輩,只會害人害己害香江也。
柳扶風
與民為敵自取辱 港府誠信已蕩然
Posted: Tue Mar 01, 2011 11:15 am
by samuel
與民為敵自取辱 港府誠信已蕩然
曾幾何時,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還態度強硬地強調預算案「深思熟慮,看不到有需要改變的地方」、「微調艱難」,無奈形勢比人強,昨日他會見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後立即自打嘴巴,改口稱將就強積金注資、退稅以及「N無人士」等三方面的關注研究具體回應措施,並盡快公布改良方案。他還表示,預算案是其中一個解決平台,也有其他解決平台,這是暗示既可以修訂預算案,也可能在預算案之外推出新措施。
難為曾俊華聲稱沒有受到議員壓力,頗有此地無銀之況味。事實是,預算案推出後劣評如潮,激起天怒人怨,不僅中產憤怒,基層憤怒,「N無人士」憤怒,連公務員、教師、警隊、醫生都紛紛表示要上街抗議,更有政黨及團體計劃於本月驚蟄日發動全民大遊行,當年五十萬人上街的一幕隨時重演。民意不可欺,民心不可侮,連建制派也與港府劃清界線,明言不會支持原封不動的預算案,在這種情況下,預算案被立法會否決幾成定局,一場憲制危機迫在眉睫。港府眾叛親離,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不得不向民意跪低。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事情鬧到今日地步,是港府一手造成。目前本港百物騰貴,打工仔苦不堪言,而港府坐擁龐大財政及外匯儲備,本年度財政又錄得七百多億元的盈餘,完全有能力、有條件、也有責任開倉賑貧。想不到的是,港府不改守財奴本色,預算案大炒冷飯,紓困力度明顯不足,曾俊華更以所謂「退稅可能刺激通脹」為由,改為向每個強積金戶口注資六千元,美其名曰「投資未來」,實際上是叫市民望梅止渴,畫餅充飢。如此倒行逆施,怎能不激起民怨沸騰?
被諷為「史上最廢預算案」出籠,足證港府高官自以為是,閉門造車,之前的諮詢根本都是走過場。曾俊華承認不知道粟米斑塊飯多少錢,成為城中笑柄,間接反映他不食人間煙火,與基層市民嚴重脫節。正如有人指出,國家領導人接受網民質詢時,能夠準確說出大米、豬肉、食油等民生用品的價格,雖不無做騷成分,但起碼說明事先下了工夫,是有備而來,曾俊華連做騷都不會,豈不可悲!
放眼寰球,中東及北非反政府浪潮波瀾壯闊,執政者要麼倉皇下台,要麼作困獸鬥,其中一個深刻教訓就是:官富民窮,官逼民反,與民為敵決沒有好下場。識時務者為俊傑,全球各地政府莫不引以為戒,紛紛採取措施紓緩民怨,惟有港府坐井觀天,繼續逆民意而行,不啻為民怨火上加油。事到臨頭,高官不得不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可謂唾面自乾,自取其辱。
事實上,類似事件近來在本港一再發生。申亞事件如此,堆填區爭議如此,新版交津方案如此,預算案亦如此。很明顯,港府頑冥不靈,不見棺材不掉淚,不撞南牆不回頭,威信以及管治合法性亦在一次又一次的施政失誤當中不斷流失,以至蕩然無存。受預算案不受歡迎拖累,最新民調顯示,港府及高官民望全線暴跌,其中曾俊華的民望更創新低,預算案評分亦不合格,不滿的比率超出滿意比率逾一倍,慘不忍睹。
乃知國家事,成敗固人心。港府失去民心,高官無心戀戰,愈來愈跛腳的港府能否繼續維持有效管治,實在令人懷疑。
居安無憂 庸才輩出
Posted: Sun Mar 20, 2011 11:51 am
by samuel
居安無憂 庸才輩出
毛澤東曾讚賞鄧小平「人才難得」,在文革後期鄧小平復出及文革結束後再次復出,這個評價成了鄧小平政治上翻身的最佳理由。那時毛皇帝「一句頂一萬句」,有「人才難得」這句話,鄧小平就是犯再大的錯誤,也會被大用也。
後來,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到了「經濟體制必須轉型」的攻堅階段,對朱鎔基也發出了「人才之嘆」,鄧說我們黨懂經濟的人才不多,朱鎔基是一個。有了鄧小平的這個評價,朱鎔基「上」得極快,從上海市長、副總理、中央候補委員,一下子當上了國務院總理、政治局常委,成為中共政壇上的二號人物。事實證明,毛賞識鄧,鄧賞識朱,皆以人才視之,加以重用,都沒有走眼,鄧小平、朱鎔基的確是人才,幹出了名堂。
中國十三億人口,中共幾千萬黨員,逾百萬幹部,最高領袖還有人才難得之嘆,而香港幾百萬人口,十幾萬公務員,各類政客不過數十,治港人才奇缺就不足為奇了。要從這樣人才奇缺中,找出可稱「人才」的人當特首,不,就算找出可稱「合格」的人當特首,那還不是難如登天嗎?這樣想想,庸才如董建華者,庸才如曾蔭權者當上特首,實在是「大環境」使然。
毛澤東當年讚賞鄧小平「人才難得」,為他在文革中被打倒後復出「找理由」,是因為毛皇帝看到經過文革動亂,「打倒一切、懷疑一切」之後,中國內外問題如山,積重難返,周相國又病重,朝中無人可以挑起大樑,收拾殘局,所以鄧小平的能力就十分可貴也,人才難得也。老鄧後來「看上」朱鎔基,也是出自大致相同的心態和理由。而北京九七年收回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挑選甚麼人當特首,就沒有毛、鄧選人時的「危難」局面,心態也大不相同,甚麼人才不人才的,摸摸腦袋,看着差不多,就是他了!如此居安無憂,只能是庸才輩出也。
柳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