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波」掀翻強人政治 強權統治難千秋萬世
Posted: Sun Feb 06, 2011 11:08 pm
				
				「中東波」掀翻強人政治 強權統治難千秋萬世
從北非地中海沿岸的突尼斯和埃及,跨過蘇士運河到彼岸的約旦,東到紅海口的也門,這些近二三十年來政權固若金湯的國家,最近卻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政權或固有權力結構以各種形式更迭﹕突尼斯是總統本阿里出走,約旦是首相下台,也門總統宣布不尋求連任,埃及則前路未卜,會是血腥收場抑或和平過渡,端視總統穆巴拉克一念之轉。然而,這場自從22年前的「蘇東波」——蘇聯及東歐集團瓦解——以降最急遽的骨牌效應警醒世人,高壓及強權管治下的穩定局面不可能千秋萬世,早晚會在人民力量面前倒下。
涉及「中東波」的幾個國家有3個共通點。一是長期執政,二是政府腐敗,三是經濟凋敝。埃及、突尼斯和也門為例,當權的最高領導人,都是動輒二三十年連續執政。已逃到國外的本阿里一做就是21年,穆巴拉克到今年剛好30年,中共主席毛澤東由1949年建政做到1976年去世,在位27年,穆巴拉克在位時間比他長。這為第二個特點「創造」條件,長期不受挑戰的政權帶來政治腐敗。第三點則和前兩點是因果關係,權力操控在少數人手中,經濟資源亦為這些人掌握,財富遂高度集中在皇親國戚,貧富懸殊極之嚴重。
倒台政權3共通點
長期執政腐敗經濟差
上述國家出現執政者長踞高位的原因,大氣候是中東在二戰之後的局勢使然﹕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爭奪領土,爆發五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勝少負多,國內激進民族主義抬頭,強人政治乘時而起。在一個相對短暫的時期裏,強人政治一定程度上可令國家集中力量抵抗外侮。穆巴拉克是空軍將領出身,他統治下的埃及便是有類似情。小氣候是美國等列強希望中東局勢穩定,大筆軍援以及政治支持,令這些國家長期由一些符合美國利益的政客掌權。
在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強人政治是一種迷思。贊成者認定,一國的民主自由,在抵抗外敵或發展經濟的前提下可暫且犧牲,讓路給強人政權。這種迷思有其巿場,是因為六七十年代部分國家及地區的「示範作用」,韓國、台灣的經濟發展,便是犧牲當地民主得來的。不過,這些國家及地區,在走過只能在民主和經濟發展二取其一的歷史關口之後,出現強大的中產階級,對政治的要求不僅於「吃飽飯」,進而追求政治參與,具體體現在要求開放更大程度的民主空間。
經過40年的強人政治以及民主政治演變,人們不禁要問﹕到底強人政治這種新權威主義產物,是否唯一足以凝聚國民的手段?答案是否定的,以韓國和台灣為例,韓國在軍人獨裁時代落幕後,民選總統把國家管治得比朴正熙、全斗煥都出色;台灣開放黨禁後出現政黨輪替,亦是和平過渡,未見流血兵變。這些範例,確實令人們對昔日以強力手段打壓民主,從而保住政權的強人政治投以鄙視眼光。
冷戰結束
強人政治成過去
「中東波」的形成背景,是由於二戰後大國的地緣政治格局,美蘇都尋找區內代理人。這些傀儡只是美蘇的權力買辦,卻因兩強對峙而苟延殘喘。但當冷戰已矣而毋須糾結力量抗外敵,當強人政治因為貪污腐敗為國人唾棄時,人民一旦起來反抗暴政,這些政治傀儡的利用價值即時變得一文不值。
埃及局勢的發展,正正說明這股大潮的必然性。穆巴拉克下台只是時間問題。核心關鍵是,這會是和平的權力轉移,抑或是血腥的流血衝突,須視乎穆巴拉克是否仍然戀棧權位。中東的幕後玩家美國動向亦須關注,華府對埃及反對派領袖巴拉迪的態度頗為微妙,介乎支持和冷漠之間。這是埃及政治多年來的悲哀困局,美國對任何一方的態度,影響這個文明古國的未來。
正因於此,埃及人民在歷史關頭的取向極為重要。穆巴拉克倘若下台,這必然是埃及人民的抉擇結果,美國必須給予支持,因為反對埃及人民的選擇,結果必然是美埃關係惡化,美國再難保住其區內戰略利益。埃及人民目前面對的便是這極其重要的時刻﹕國家的未來,固然不在於已成黃台之瓜的穆巴拉克,也不是在於仍然觀望的美國,而在自己手上。
			從北非地中海沿岸的突尼斯和埃及,跨過蘇士運河到彼岸的約旦,東到紅海口的也門,這些近二三十年來政權固若金湯的國家,最近卻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政權或固有權力結構以各種形式更迭﹕突尼斯是總統本阿里出走,約旦是首相下台,也門總統宣布不尋求連任,埃及則前路未卜,會是血腥收場抑或和平過渡,端視總統穆巴拉克一念之轉。然而,這場自從22年前的「蘇東波」——蘇聯及東歐集團瓦解——以降最急遽的骨牌效應警醒世人,高壓及強權管治下的穩定局面不可能千秋萬世,早晚會在人民力量面前倒下。
涉及「中東波」的幾個國家有3個共通點。一是長期執政,二是政府腐敗,三是經濟凋敝。埃及、突尼斯和也門為例,當權的最高領導人,都是動輒二三十年連續執政。已逃到國外的本阿里一做就是21年,穆巴拉克到今年剛好30年,中共主席毛澤東由1949年建政做到1976年去世,在位27年,穆巴拉克在位時間比他長。這為第二個特點「創造」條件,長期不受挑戰的政權帶來政治腐敗。第三點則和前兩點是因果關係,權力操控在少數人手中,經濟資源亦為這些人掌握,財富遂高度集中在皇親國戚,貧富懸殊極之嚴重。
倒台政權3共通點
長期執政腐敗經濟差
上述國家出現執政者長踞高位的原因,大氣候是中東在二戰之後的局勢使然﹕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爭奪領土,爆發五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勝少負多,國內激進民族主義抬頭,強人政治乘時而起。在一個相對短暫的時期裏,強人政治一定程度上可令國家集中力量抵抗外侮。穆巴拉克是空軍將領出身,他統治下的埃及便是有類似情。小氣候是美國等列強希望中東局勢穩定,大筆軍援以及政治支持,令這些國家長期由一些符合美國利益的政客掌權。
在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強人政治是一種迷思。贊成者認定,一國的民主自由,在抵抗外敵或發展經濟的前提下可暫且犧牲,讓路給強人政權。這種迷思有其巿場,是因為六七十年代部分國家及地區的「示範作用」,韓國、台灣的經濟發展,便是犧牲當地民主得來的。不過,這些國家及地區,在走過只能在民主和經濟發展二取其一的歷史關口之後,出現強大的中產階級,對政治的要求不僅於「吃飽飯」,進而追求政治參與,具體體現在要求開放更大程度的民主空間。
經過40年的強人政治以及民主政治演變,人們不禁要問﹕到底強人政治這種新權威主義產物,是否唯一足以凝聚國民的手段?答案是否定的,以韓國和台灣為例,韓國在軍人獨裁時代落幕後,民選總統把國家管治得比朴正熙、全斗煥都出色;台灣開放黨禁後出現政黨輪替,亦是和平過渡,未見流血兵變。這些範例,確實令人們對昔日以強力手段打壓民主,從而保住政權的強人政治投以鄙視眼光。
冷戰結束
強人政治成過去
「中東波」的形成背景,是由於二戰後大國的地緣政治格局,美蘇都尋找區內代理人。這些傀儡只是美蘇的權力買辦,卻因兩強對峙而苟延殘喘。但當冷戰已矣而毋須糾結力量抗外敵,當強人政治因為貪污腐敗為國人唾棄時,人民一旦起來反抗暴政,這些政治傀儡的利用價值即時變得一文不值。
埃及局勢的發展,正正說明這股大潮的必然性。穆巴拉克下台只是時間問題。核心關鍵是,這會是和平的權力轉移,抑或是血腥的流血衝突,須視乎穆巴拉克是否仍然戀棧權位。中東的幕後玩家美國動向亦須關注,華府對埃及反對派領袖巴拉迪的態度頗為微妙,介乎支持和冷漠之間。這是埃及政治多年來的悲哀困局,美國對任何一方的態度,影響這個文明古國的未來。
正因於此,埃及人民在歷史關頭的取向極為重要。穆巴拉克倘若下台,這必然是埃及人民的抉擇結果,美國必須給予支持,因為反對埃及人民的選擇,結果必然是美埃關係惡化,美國再難保住其區內戰略利益。埃及人民目前面對的便是這極其重要的時刻﹕國家的未來,固然不在於已成黃台之瓜的穆巴拉克,也不是在於仍然觀望的美國,而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