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 詩詞 文章
Posted: Mon Sep 23, 2013 9:30 am
				
				揭開毛澤東詩詞的真面目!!!
毛澤東詩詞“昆侖冤案”及其他
網上有不少評毛澤東詩詞的文章。大多偏重於從整體上評判毛詩詞水準低劣;寫作時間造假;利用御用文人修改,或抄襲別人的詩詞等。但從寫作內容上、藝術上進行具體分析的較少。
實際上,如果從從寫作內容上、藝術上進行具體分析,毛詩詞的許多“敗筆”就暴露出來。一些被“毛粉”們吹噓為“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藝術頂峰”的毛詩詞,就“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其中,毛詩詞的想像與誇張錯位比較突出,造成了一種“假、大、空”的惡劣效果。
                    
毛詩詞的最大敗筆
毛澤東的《念奴嬌》(昆侖)一詞,從表面上看“氣勢宏大、想像奇特”,歷來為捧毛者稱道。然而,認真分析,卻發現這首詞是毛已發表的詩詞中最大的敗筆。根據毛自標的時間,這首詞寫作於1935年10月。這正是毛和紅軍到達甘、陝地區的時間。據官方資料,紅軍於9月17日經過臘子口。毛所經過的岷山山脈,在陽曆9月和10初,見不到什麼冰雪。昆侖山脈遠在新疆、西藏和青海交界處,毛根本不可能看見昆侖山。
所以毛只是發揮他的“想像”,寫出“橫空出世,莽昆侖••••••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但後面的“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就是毛的臆想和誤判了。因為昆侖山不可能因為“夏日消溶”,造成“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的災難。毛僅有中師學歷,在地理和氣候方面的知識是很貧乏的。為毛修改、潤色詩詞的郭沫若、臧克家等御用文人,也沒有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
從地圖上看,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山結,主要分佈于新疆、西藏交界地區和青海省西部。昆侖山脈沒有大的河流流出。在青海省西部,昆侖山有些溪流進入長江和黃河源頭。由於青藏高原長年降水量少,氣溫很低,昆侖山脈在青海部分的冰川和積雪在夏天部分融化產生的水量不多,所以長江和黃河源頭的河道的水流量是很少的。不可能產生“夏日消溶,江河橫溢”的效果。
那麼,長江和黃河中下游(主要是長江中下游)出現“江河橫溢”的洪水災害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是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風,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造成的強烈降雨引起的。所以毛將“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歸罪於昆侖,是毛憑臆想製造的又一樁“冤案”。
既然昆侖無“罪”,毛的《念奴嬌》(昆侖)一詞的立意就失敗了。這首詞的後半闋也就變得很可笑。捧毛者說,這首詞的後半闋反映了毛澤東造福世界人民,實現世界大同的偉大理想。其實,由於毛的知識貧乏,對外界瞭解不多,後半闋的“結構邏輯”也是經不起推敲的。
毛說:“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也就夠了。他還另發奇想,“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且不說,毛自作主張,把大好河山隨意送人,有賣國之嫌,而別人真的需要嗎(從毛在本詞中所寫的氣候邏輯的角度)?歐洲氣候溫暖濕潤,不需要降溫增水。你將高寒的昆侖送去,豈不是“嫁禍於人”?美洲北部是真正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相比之下,昆侖的高寒是小巫見大巫,你送昆侖,只能是“雪上加霜”。其實,最需要降溫和水源的是非洲。數百萬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炎熱乾旱,送十座昆侖山也不嫌多,可惜偉大領袖當時未能想到他的黑人兄弟。
 
“岷山千里雪”並不存在
詩詞的想像和誇張,應當符合所寫詩詞的“結構邏輯”和所寫的事物的基本情況。不能“天馬行空”,無中生有。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最後兩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中的“岷山千里雪”缺乏基本的依據。誤導讀者去認為毛和紅軍爬了不少“雪山”。
毛為了顯示其詩詞的歷史意義,將每一首詩詞都標出了寫作時間,這正好給評論者提供了分析依據。據官方的資料,紅軍1935年在四川西部的行程是,5月8日渡金沙江;5月30日過瀘定橋;6月12日過夾金山;9月17日過臘子口。這一段時期的氣候是從暮春到初秋。在川西地區,尤其是紅軍經過的金沙江河谷和大渡河河谷地帶,以至到阿壩草原和岷山山麓,從暮春到初秋的氣候是相當暖和的(到這些地區去旅遊的網友就可以實際感覺到)。
據官方的資料,紅軍(包括一、四方面軍)在四川境內共翻越過五座以上的大山——包括夾金山(6月12日)、夢筆山(6月27日)、雅克夏山(7月2日)、昌德山(7月6日)、打鼓山(7月7日)等。這些山脈的主峰高度都未超過5,000米,過山埡口的海拔高度最高為4,200米。
這個地區的雪線(終年積雪的界線)為5,000米以上,紅軍到達又時值夏季,4,000米高的過山埡口不會有積雪。所以紅軍在翻越這些所謂“大雪山”時,是踩不到積雪的(至多是山頂有積雪)。岷山主峰雪寶頂5,588米,在四川松潘縣城附近。四川與甘肅交界處的岷山山脈平均海拔2,500米,所以,紅軍在9月17日經臘子口過岷山時,也不會有積雪。查閱有關紅軍“克服天險臘子口”的資料,也沒有提到臘子口有冰雪。
紅軍是分兩批於1935年6月12日和6月13日過的夾金山(上山和下山實際只用了約半天時間)。有關人員的回憶錄是樣的:
吳法憲(前空軍司令)說半山的雪有一米厚,山頂的雪有兩米厚。卻沒有說明雪是在路上或是在山坡上;也沒有說他們是如何與這樣深的積雪作鬥爭的。吳的說法顯然可疑。
肖鋒(前28軍副軍長)的回憶根本沒有說路上有積雪,只是說到了山頂(過山埡口)遇到了突降的飄雪。
楊尚昆(前國家主席)的回憶則把“爬雪山”說得很輕鬆。楊根本沒有提到路上有積雪。只是說空氣稀薄,“吸口氣,慢慢走,就過去了。”
從上述分析看出,七律《長征》詩中的所謂“更喜岷山千里雪”的“千里雪”只是作者的臆想和捏造。一些文章、圖畫所描繪的紅軍翻越“大雪山”,與冰雪搏鬥的悲壯、困難的場面,純屬子虛烏有。
  
求助於“萬”字“造勢”
毛在詩詞寫作中為了“造勢”,特別喜歡用“大尺寸”的詞語,其中數詞“萬”用得最多。在毛于文革前公開發表的三十多首詩詞中,有“萬”字的句子近二十句,幾乎每兩首詩詞就有一個“萬”字。可以說毛創造了用“萬”字入詩的吉尼斯紀錄。
例如:“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競自由”、“糞土當年萬戶侯”、“萬木霜天紅爛漫”、“十萬工農下吉安“、二十萬軍重入贛”、“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萬水千山只等閒”、“屈指行程二萬”、“飛起玉龍三百萬”、“萬馬戰猶酣”、“百萬雄師過大江“、“萬方樂奏有於闐”、“坐地日行八萬里”、“萬戶蕭疏鬼唱歌”、“春風楊柳萬千條”、“紅霞萬朵百重衣”、“萬花紛謝一時稀”、“一萬年太久”、“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萬里雪飄”、“萬里長江橫渡”、“寥廓江天萬里霜”、“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玉宇澄清萬里埃”。
還有“幸被東風吹萬里”、“萬里征途奮今朝”、“萬里風焰照天燒”、“播下晨風萬里”、“看東方火炬赤旗舞,萬里紅”、“鯤鵬展翅九萬里”、“萬里東風掃殘雲”。
這種用法,似乎讓詩詞很有氣勢,但用濫了,就顯得大而空,千篇一律。反映了毛的詞彙貧乏、才氣不高。正如一位前輩作家所說的,第一個將女人比喻成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這樣比喻的是庸才,第三個便是蠢才。
附毛澤東《念奴嬌•昆侖》
一九三五年十月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毛澤東“山寨體”詩詞的審美異化
“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毛澤東語)魯迅先生,曾經評說毛的詩詞“有山大王氣概”,毛也自稱是從“綠林大學”出來的。這使人聯想到黃巢、宋江(宋江的詩詞實際為《水滸》作者擬作)、洪秀全等人的詩作。儘管毛的“山寨體”詩詞表面的“氣魄”比上述“好漢”的作品更大,但其共同的內涵都充滿自負、狂妄、狹隘,缺乏人文精神。而且,毛的詩詞特別表現出一種異化的審美觀(即“反主流審美”,甚至以醜為美,以惡為美)和寫作傾向。
“內鬥文學”的始作俑者?
“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是毛澤東年青時候的座右銘。如果從勵志向上的角度理解,是可取的。但從毛以後的理論和實踐來看,他把這種“奮鬥”變成了為達到某種狹隘的目的和滿足個人權欲而實行的非理性、非人性的殘酷爭奪和殺戮。毛的這種以“鬥”為生活方式的偏執思想,貫穿他的一生。直到文革後期,他行將去見馬克思之際,還發出了“八億人口,不鬥行嗎?”的呼喊。
從毛詩詞看出,毛對內鬥似乎特別感興趣。已發表的數十首毛詩詞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讚美內鬥的。根據毛詩詞上毛自標的寫作時間(有論者認為毛詩詞大多數是毛進北京後才寫的,毛採用了倒填年月的方式),毛大多數讚美內鬥的詩詞寫作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如《西江月》(井岡山)、《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菩薩蠻》(大柏地)、《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等。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
中國古代的詩人寫戰爭,有兩大內容:一是譴責戰爭對社會和百姓的損害;一是讚美保衛邊疆、抵禦外敵入侵的戰爭。毛比較欣賞的詩人曹操、陸游、辛棄疾,寫了不少有關戰爭的詩詞,大約沒有寫過讚美內戰的詩詞。
毛的生年從1893年至1976年。在這段時間,中國(或中國周邊)發生過“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戰爭”、“日俄戰爭”、“日軍佔領濟南”、“英軍炮擊萬縣”、“中東路事件”、“9.18事變”、“上海1.28抗戰”、“中日戰爭”、“朝鮮戰爭”、“中印邊界戰爭”、“越南戰爭”和“中蘇珍寶島之戰”等重大戰事,這些事件在已發表的毛詩詞中基本沒有反映。可見毛詩詞對“外鬥”似不關心。
毛發動文革,導演了一場全國內鬥,死人無數,損失慘重。這與毛詩詞沒有直接聯繫,不予詳述。
毛的《賀新郎•讀史》詞的“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幾句,就反映了毛偏激的“鬥爭史觀”。
毛的《菩薩蠻》(大柏地)詞,標出的寫作時間是一九三二年夏。這首詞的後半闋“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簡直是對戰爭的一種變態讚美,毛認為被子彈或炮彈擊穿的牆壁,能將關山打扮得更好看。這種審美觀點已超出了文明人類的範疇了。
 
毛氏“粗口”成文學“奇觀”
魯迅說毛澤東的詩詞有“山大王氣概”,毛用詞粗俗大概是其中之一。將非常粗俗的詞語寫入應當是高雅的詩詞,可算得上是毛的專利(古人寫的打油詩也不見得有這樣粗俗)。這就是毛的《念奴嬌》(鳥兒問答)的最後兩句“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修改前的句子為“不須放屁,請君允我荒腹!”)還有《清平樂》(贈張志堅天津市團委書記處書記觀“闢謠簡報”感而作之)的首句 “白晝夢囈,滿嘴胡放屁。”這與毛平時滿口髒話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毛在“廬山會議”上和彭德懷互相操娘。毛在召開正式會議時,經常的開場白是“有話就說,有屁就放”。
毛在1959年9月1日,就發表他的《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廬山》給《詩刊》編輯部的信說,“全世界反動派從去年起,咒駡我們,狗血噴頭••••••我這兩首詩,也是答覆那些忘八蛋的。”可見,偉大導師的粗口是不分任何場合的。真算得上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觀”。
文革初期,紅衛兵頭目譚立夫的反動對聯:“老子英雄兒好漢 老子反動兒混蛋”,以及《紅衛兵造反歌》中的“要是不革命,就滾他媽的蛋!”等粗口,蓋師于毛耶?
毛曾經對美國記者說,“美帝國主義”和原子彈都是“紙老虎”。但毛對原子彈這個“紙老虎”卻是很欣賞的。毛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寫了兩首讚美核武器的詩詞:《滿江紅》(慶祝第一次核子試驗)“原子彈,說爆就爆,其樂無窮。”、《七律》(慶祝第二次核子試驗成功)“長空又放紅核雲。怒吼揮拳顯巨身。”用詩詞讚美能夠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世界首腦人物中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受中國專制文化浸潤的毛缺乏基本的人性和人道觀念(他在“人道主義”前面加上“革命”二字,使人道主義變了質)。毛於1957年和1960年在莫斯科參加國際共產黨會議,大談不惜死掉數億中國人,與美國展開核大戰,消滅美帝國主義,換來共產主義在全世界的勝利。毛無視他的億萬子民生命的“戰爭狂”言論,震驚了東歐共產黨首腦。毛關於原子彈的兩首詩詞,就是這種戰爭審美觀的反映。
毛詩詞與文學的“低俗化”
毛澤東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一次關於“階級鬥爭”的談話中說:“什麼‘北大’、‘人大’,還是那個大學(指階級鬥爭)好!我就是綠林大學的,在那裡學了點東西。”這確實是毛的大實話。
根據毛的自傳敘說,毛出生于湖南韶山的一個富農家庭。這種家庭在中國傳統家庭的進化中處於較低的層次(這可能是毛對“跳到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滾一滾”很欣賞的原因之一)。毛的父親毛順生行事專橫,激起兒子的反抗。毛從小就有一種叛逆精神和出人頭地的思想。毛少年時抄襲別人的《詠蛙》詩“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蔭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出聲。”反映了毛君臨天下的大志。
毛少年時讀過私塾。韶山那種偏僻的地方私塾水準不會有多高。毛的舊詩詞基礎可能就是那時打下的。在民國以前的時代,舊詩詞寫得好的人,大多經過嚴格的科舉考試訓練,毛顯然沒有那樣的條件進一步提高。
毛在短期當兵之後,進入新式的學校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據毛的自傳說,毛除了文章寫得較通順外,其他學科成績很差。一些科目甚至不及格。這樣一個水準的學生,不可能在詩詞上有多高的造詣。毛自己也說,舊詩詞不易學,他的律詩寫得不好。與中國歷史上一些舞文弄墨的帝王相比,毛的文學水準和詩詞的品格更像洪秀全或劉邦,不如曹操、李煜等。
毛澤東畢竟僅有中師文化程度,正如他自己說的,是從“綠林大學”學到了一些東西。毛精心研讀了《商君書》(傳授如何辱民,貧民,弱民反動書籍)、《資治通鑒》(據說讀了17遍之多)、《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籍。實際上,毛對中國舊文化的負面的東西吸收得比較多,卻缺少現代的知識和理念。他的詩詞也就跳不出低俗文化的圈子。
將毛吹捧為中國前無古人的“大詩人”;將他的並不高明的詩詞大肆宣傳,譜曲傳唱,編入各級學校的教材,促進了文化、文學的“低俗化”的趨勢。用毛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繆種流傳,貽誤青年”。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山東作協副主席王兆山寫出有毛詩詞遺風的“羨鬼詞”(江城子);以低俗表演聞名的趙本山走紅;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爆出的“撼祖國強盛”的“錦旗醜聞”,都反映了這個趨勢。
在更早的年代,假、大、空的“大躍進”民歌《紅旗歌謠》被吹捧為中國詩歌的里程碑作品,其實是文學“低俗化”的代表作之一。由於毛的地位和對毛的神化,思想水準和藝術水準並不高的毛詩詞,在這場“低俗化”的風潮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評毛澤東《沁園春•雪》說梟雄
毛澤東的詞作《沁園春》(雪),崇拜者稱之為毛詩詞的“壓卷之作”;一些御用文人將這首詞吹捧得“神乎其神”。實際上,這只是毛的一首詠志詩,是毛的“山寨體”詩詞的代表作之一。與毛的許多詩詞一樣,充滿狂妄、自負、狹隘的氣息,而缺乏人文精神和現代意識。這首詞並不是毛所說的“批判兩千年來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而是宣揚“英雄史觀”,讚美專制獨裁者。
下面,從這首詞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沁園春》(雪)感覺不到時代氣息
毛公開發表的詩詞都是“政治詩”和“宣傳詩”。在發表之前,每首詩詞標出的寫作時間是經過周密考慮的;發表的時間也是精心選擇的。採取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發表的毛詩詞在外界產生最大的“宣傳效果”和“政治效果”;並且“最有效地”塑造毛的“光輝形象”。
《沁園春》(雪)標出的寫作時間是1936年2月,正式發表的時間是1945年11月。從這裡看出,這首詞從寫作到發表經歷了約10年的時間。被崇毛者吹捧的這麼一首“絕妙好詞”,為什麼深藏10年才拿以示人?有可能是這首詞的寫作時間並不是1936年2月,而是在發表之前不久寫成;也有可能是這首詞寫成之後,一直未修改好,或認為發表的時機不合適。
1945年8月28日,毛赴重慶參與“國共談判”。10月11日,毛返回延安。毛在重慶期間,在周恩來的策劃下,對重慶各界開展了一系列的“公關活動”,發表《沁園春》(雪)這首詞,實際上是毛的“公關活動”的一部分。據“百度網”上的資料,毛返回延安之後,毛的《沁園春》(雪)首先由中共的重慶《新華日報》發表。11月14日,重慶《新民報》刊出傳抄件。這首詞的發表,宣示了毛的“文彩風流”的一面,迷惑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知識份子和民主人士。在當時,這首詞並沒有產生後來一些御用文人和崇毛者所吹噓的“精神原子彈”的效果,反而引來了有識之士的批判。
首先,毛的《沁園春》(雪)缺乏時代精神。從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中國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變動,最突出的有“9.18事變”和“八年抗戰”。毛在寫這首詞的時候,國家的形勢是,“長城內外”,國土淪喪;內戰仍在繼續。日本佔領了東三省,試圖進一步奪取華北、華東;“北極熊”已將蒙古控制在其魔爪之下,正進一步染指新疆。國難當頭,毛的《沁園春》(雪)根本未涉及這些重大的現實問題,毛卻在這首詞中描繪和欣賞淪喪土地的“北國風光”;與歷史上的專制帝王“神交”,對其品頭論足;吹噓自己的“雄才大略”,展示奪取天下的抱負。
這裡引用崇毛者津津樂道的一則“野史”資料:毛在重慶參加文藝界的一次聚會。有人問:“假如談判失敗,國共全面開戰,毛先生有沒有信心戰勝蔣先生?”毛澤東幽默地說:“蔣先生的‘蔣’字,是將軍的‘將’頭上加一棵草,他不過是一個草頭將軍而已。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腳的‘毛’字,而是一個反手。”毛表示,戰勝蔣介石易如反掌。這就是《沁園春》(雪)中“風流人物”的自白。
一個值得注意的矛盾現象是,在同一時期,正當中共在延安的《解放日報》和在重慶的《新華日報》在起勁地宣傳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讚頌美國的民選總統華盛頓、林肯、傑弗遜的時候,毛卻在重慶的《新華日報》發表吹捧封建專制皇帝的《沁園春•雪》。當然,這不可能是有意自擺“烏龍”。只能說明毛、周等人的思想境界和認識水準不過如此而已。
在《沁園春》(雪)直接評論的幾個“英雄”中,最後一名是蒙古酋長成吉思汗。由於這首詞只是寫景和評論歷史人物,缺乏時代特徵,如將這首詞去掉作者的名字和寫作時間,說是由蒙元以後明朝的朱棣、滿清的康熙、乾隆,或民國初年的袁世凱或其他人寫作的,可能很多人都不會懷疑。
宣揚打江山坐江山的“英雄史觀”
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上半闋寫景,下半闋議論。以“革命的觀點”分析,其內容空泛,看不出有什現代觀念和“革命意義”,倒是透露出陳腐的封建專制意識。直到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才對這首詞作批註:“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筆者反復研讀毛的《沁園春》(雪),怎麼也感覺不到毛的批註所說的“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的意思,反而發現毛是在宣揚“英雄史觀”,讚美“打天下,坐天下”的“專制英雄”。
這首詞的下半闋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隨後幾句,毛列舉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幾個著名的專制帝王。顯然,毛認為這些專制強人都是“英雄”。毛對他們是持讚揚態度的,只是使用“略輸”、“稍遜”、“只識”等“輕度體”詞語,對這些“英雄”缺乏“文彩”和“風騷”感到遺憾;對給亞歐文明造成極大破壞,瘋狂屠殺亞歐人民的劊子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有武功,沒有“文彩”而表示婉惜。
毛的這種寫法,是為了烘托出真正的“大英雄”——今朝的“文武雙全的風流人物”——老毛自己。
英雄本是指品質優秀,或武勇超群,無私忘我而令人民敬佩的人。毛所推崇的這些“英雄”,只能算是“梟雄”或“奸雄”,即陰險奸詐,缺少人性的暴君、殺人魔王、權術家和野心家。
毛這首詞傳遞的資訊是,歷史是無數“競折腰”的“英雄”創造的,推動歷史前進的主力——人民則無影無蹤。
筆者發現,按照毛澤東在每首詩詞中自標的寫作年月,毛已發表的1949年以前所寫的詩詞,沒有一首出現過“人民”或“無產階級”這類字眼。《沁園春》(雪)這首詞則是直接讚美“打天下,坐天下”的帝王和強人。自稱代表“人民”的毛也許意識到這點,在1958年12月21日才對這首詞作了牽強附會的批註。
正如有的論者指出的:毛為了掩飾自己傲視群雄的狂妄和野心,將“風流人物”一詞解釋得莫名其妙,說“風流人物”指的是“無產階級”。接照這種解釋,那“風流人物”是不是太多了?像遍地螞蟻!這種解釋合理嗎?
有的崇毛者將“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解釋為詞中的專制帝王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奮鬥。這是與該詞的內容不符的。從該詞的內容和歷史事實來看,這些專制帝王(包括想勝過歷代專制帝王的“風流人物”)都是想佔有這片江山,奴役這裡的百姓。
難怪這首詞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在重慶剛一出籠,一些洞察力強的知識份子便指出毛有帝王思想。聯繫毛在延安與丁玲做封後妃的遊戲和進北京之後的言談和作為(毛自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這首詞確實是毛的“帝王情結”的直白。
《沁園春》(雪)反映了毛詩詞的審美異化
筆者在另一篇評毛詩詞的文章中指出,毛的“山寨體”詩詞表現出一種異化的審美觀和寫作傾向。毛的《沁園春》(雪)也不例外。
在中國的傳統詩詞中,像毛這樣“大規模地”描寫雪景的詩詞不多。因為大幅的雪景是單調而蒼涼的,要寫好不容易。在這方面,毛確實有“膽量”。
這首詞的上半闋,毛用“千里”、“萬里”、“長城”、“大河”等“大尺寸”詞語,使這首詞給人以“氣勢宏大”感覺。但冷靜分析,發現這首詞不僅內涵空泛,寫作手法也單調。前半闋的內容就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以後的句子都是對這兩句的“同義鋪敘”,缺乏意境的轉換和深化。冰雪覆蓋,剩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即使加上牽強、虛幻的“紅妝素裹”,也難“分外妖嬈”。
《沁園春》(雪)展現在人們眼裡的,實際上是一派寥闊、蒼涼、肅殺的景象。“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沒有人煙,看不到一點生機,這樣的“美景”是多麼冷酷!
毛隨後用舞動的“銀蛇”和賓士的“蠟象”比喻冰雪覆蓋的“山”和“原”,想像出一種“動感”,也改善不了這種冷酷、肅殺的氛圍。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蛇”是一種陰冷、邪惡的動物;而“象”則笨拙而醜陋。綜上所述,毛在這首詞中的結語——“江山如此多嬌”是站不住腳的。
有人質疑說,受冰封雪壓的“山”和“原”亦應“惟餘莽莽”,怎會舞會馳呢?這種冰封雪壓的景象,本是“天公”所為,怎麼會“欲與天公試比高”呢?可見毛在這首詞中的“結構邏輯”是混亂的。
1959年,在周恩來的策劃下,畫家關山月和傅抱石在人民大會堂作的詩意畫《江山如此多嬌》(由毛親自題詞),是對毛的《沁園春》(雪)的“注釋”。這幅畫的近景和中景都是南國風光,雪景為遠景,只占很小部分。這也說明毛詞中的雪景不能表現“江山如此多嬌”的意境。
《沁園春》(雪)的下半闋,“同義鋪敘”也很突出,作者用了“文彩”、“風騷”、“風流”等詞語,意思都差不多。用同樣的句式論述幾個帝王,呆板枯燥,類似毛的律詩對偶句中的“合掌”敗筆。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這首詞中表現出來的“審美異化”,即“反主流審美”,甚至以醜為美,以惡為美的傾向,在毛的其他詩作中也反映出來。如美化戰爭的:“戰地黃花分外香”、“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讚美大規模殺人武器的:“原子彈說爆就爆,其樂無窮。”還有引來世人哂笑的粗口名句:“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附毛澤東《沁園春.雪》
1936年2月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曰,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詩詞“神話”揭秘之四
評毛澤東“滿江紅”詞說“夜郎”
毛澤東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是毛公開發表的惟一的一首以“滿江紅”為詞牌的詞作。這首詞被崇毛者稱為毛澤東的又一巔峰之作。實際上,《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也是毛的“山寨體”詩詞的典型,與毛的其他“山寨體”詩詞一樣,同樣散發著狂妄、自負、狹隘的氣息,《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的主要表現是“夜郎自大”,“自摑耳光”。這首詞在思想內容上是失敗的;寫作技巧也是低劣的。
“滿江紅”的立意是失敗的
毛澤東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寫于1963年1月9日,這首詞自1964年初紀念毛澤東七十誕辰發表以來,就被說成是寫“中蘇論戰”的。顯然,這是一首“政論詩”。這首詞並不是崇毛者所說的吹響了向“帝、修、反”進攻的號角,而是反映了毛坐井觀天、狂妄自大,對國際形勢作出了誤判。毛在這首詞中所嘲諷的國際政治家的真實情況和國際形勢的發展,已使毛的這首詞成為笑柄。
關於六十年代初的“中蘇論戰”,“文革”結束之後,官方的表態是:“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回過頭來看,雙方都講了許多空話”,“從現在的觀點看,好多觀點是不對的”。“以‘九評’為核心的理論觀點從總體上應該否定”。毛的“飛鳴鏑”似的“大論戰”,只是射出了一些“銀樣蠟槍頭”。
綜上所述,從“中蘇論戰”;從所謂“反修”的角度來看,毛澤東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這首詞的立意是失敗的。
以“夜郎”眼光看世界
運用比喻和諷刺的手法寫詩,本來無可厚非,但這種比喻和諷刺要有基本的依據。毛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將政治對手比喻成蒼蠅和螞蟻,顯然是荒謬可笑的。
毛“滿江紅”詞中的“碰壁的幾個蒼蠅”是指誰呢?根據一些“正統”的崇毛評論,這“幾個蒼蠅”籠統的說法是指“帝、修、反”;具體是指甘迺迪、尼赫魯和赫魯雪夫。
他們都是毛所說的“蒼蠅”嗎?我們來看一看比較客觀的、公正的評述:
約翰•F•甘迺迪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當選總統,一直被大多數美國民眾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在任期間是美國歷史上支持率最高的總統。1962年,甘迺迪果斷地解決了“古巴導彈危機”。1963年,甘迺迪推動了“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美國、英國和蘇聯是最初的簽約國。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是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1954年6月與周恩來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尼赫魯也是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創始人之一。
尼赫魯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在朝鮮停戰談判中,尼赫魯表面“中立”,實則“偏向”中共方面;一面卻加緊蠶食中國領土。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尼赫魯利用毛的“宋襄公式”的愚蠢、短視的“全面主動後撤”做法,印軍“不勝而勝”,進佔大片中國領土。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是蘇聯重要領導人,曾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等職務。赫魯雪夫在1956年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發表了“秘密報告”,對約瑟夫•史達林展開全面批評,震動了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任期內,他實施去史達林化政策;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蘇聯的文藝領域獲得解凍。同時他積極推行農業改革,使蘇聯的民生得到改善。
將這三位世界著名的政治家譏諷為“蒼蠅”、“螞蟻”,只能說明毛的無知、狂妄和人品低劣。
在毛的示範和宣導下,粗俗的謾駡、醜化、任意貶低政治對手或觀點不同的民眾的做法在政治、文化等領域氾濫,促進了中國大陸的社會文明和社會道德大滑坡。
誰是真正的“害人蟲”?
毛在他的“滿江紅”的下半闋中,又自以為是,要做世界人民的“大救星”,“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毛所謂的“害人蟲”,顯然是指甘迺迪、尼赫魯和赫魯雪夫等所謂“帝、修、反分子”。這些人是否“害人蟲”,他們的言行是最好的證明;他們本國的民眾最有發言權。
獨裁者大多無自知之明。他們經常是“自摑耳光”、“賊喊捉賊”。出生于富農家庭,成長於中國閉塞的農業社會,受專制思想浸潤的毛在這方面尤甚。與其他獨裁者不同之處是,毛經常說一些“大實話”。例如毛自稱“無產階級獨裁”和“馬克思加秦始皇”。毛在世時,發動了一個又一個的“整人運動”;策劃“陽謀”,迫害上百萬敢於說真話的知識份子;毛的“人禍”造成三年饑荒,餓死幾千萬農民;毛發動“文革”,挑動全國“內鬥”,死人無數,損失慘重。誰是真正的“害人蟲”,歷史已有公論。
“滿江紅”與“哭三尼”
評析毛澤東這首“滿江紅”,不能不提到“御用和尚”(實為居士)趙朴初的散曲“哭三尼”。
趙朴初口稱信佛,卻違反佛門宗旨,趨炎附勢,積極涉足塵世政治,在體制內謀得高位。
查“百度網”的“趙朴初詞條”,裡面介紹了趙寫的不少“跟風”詩詞和“馬屁”詩詞,卻獨無他的當年在國內轟動一時的散曲《哭三尼》。這說明《哭三尼》已成為趙的污點。
據有關資料,趙朴初的散曲《哭三尼》(共三首),從1963年至1964年陸續寫成。趙朴初憑自己“坐井觀天”、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臆想,以所謂赫魯雪夫的“口氣”,對現代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家作了可笑的“阿Q式”的理解和歪曲,對所謂“三尼”極盡諷刺、奚落之能事。
趙朴初將他的“大作”呈交“中蘇論戰寫作組”的姚溱(口口部副部長),試圖邀功請賞。“中蘇論戰寫作組”的負責人之一康生見了趙的詩稿,卻持相反觀點,說趙將嚴肅的反修鬥爭庸俗化(此說似乎有理——筆者)。不料毛澤東見了趙朴初的散曲拍掌稱好,對康生說:“這個曲子歸我了。”
1965年初,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將要訪華,毛澤東說:“柯西金來了,就把這組散曲公開發表,作為給他的見面禮。”公開發表前,毛澤東將原來的標題《尼哭尼》、《尼又哭尼》、《尼自哭》,分別改為《哭西尼》、《哭東尼》、《哭自己》,又寫了“某公三哭”四個大字作為總標題,讓《人民日報》發表。
筆者認為,不管中共與蘇共的“意識形態分歧”有多大,畢竟柯西金來者是客。毛卻置基本的國際禮儀於不顧,使小動作“罵人”(對方可能根本不知道)。這足以見毛心胸之狹隘和人品之低劣。
毛澤東特別欣賞趙朴初的散曲《哭三尼》,是因為《哭三尼》正好是他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的“注釋”和發揮,所謂同氣相求,臭味相投;夜郎自大、坐井觀天,“小人所見略同”是也。
毛澤東的“滿江紅”和趙朴初的《哭三尼》,用舊詩詞的形式寫“國際鬥爭”,在國內公開發表,實際上只是毛、趙和少數御用文人的關門“意淫”,並用以“教育”體制內官員和部分有一定文化的“屁民”。因為中國舊體詩詞要翻譯成外文,並且為外國人所理解是非常困難的。何況是這麼低劣的作品。所以官媒從未報導過這類“精神原子彈”在國外引起的“熱烈反響”。
有文章說,“三尼”的稱呼來自國際上。當年的實際情況是,國際上並無“三尼”之說。“三尼”是趙朴初之流“御用和尚”和御用文人根據這三個人的名字的漢語音譯杜撰出來的(根據三人的姓名的字母排列順序,簡稱“三尼”不符合國外文字習慣)。
如此“巔峰之作”
有崇毛的文章說,毛的這首“滿江紅”無論從內容上看,還是從藝術上講,都稱得上毛澤東的巔峰之作。這完全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
前面已分析了毛的這首“滿江紅”在內容上是失敗的。再看其寫作技巧也是低劣的。首先,這首詞的上半闋和下半闋的兩組“對仗句”全犯了寫“對仗句”的大忌——“合掌”或“正對”,即上下聯意思相同,或上下聯字義重複。
在毛的“滿江紅”上半闋的對仗句“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中,上聯的“螞蟻”與下聯的“蚍蜉”(螞蟻)同義;上聯的“槐”與下聯的“樹”近義。上聯的“誇大國”與下聯的“談何易”失對。
這兩句還有重複使用“螞蟻”、“蚍蜉”(螞蟻)和“槐”、“樹”進行比喻的問題。“螞蟻”一會兒在“樹”上“誇大國”;一會兒又在“樹”上“搞破壞”。混亂的比喻,使一般讀者不知所云。
毛的“滿江紅”下半闋的對仗句“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上下聯意思相同;上下聯對仗詞語的意義相同或相近。
毛本人也承認舊詩詞難寫,說他的律詩寫得不好。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毛的對仗句寫得糟糕。毛另外的對仗句寫得糟糕的突出例子有“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敢與惡鬼爭高下,不向霸王讓寸分。”等。
毛的“滿江紅”下半闋的“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幾句,意思就是說時間緊迫,要趕快行動。毛為了拼湊字數,寫成了“車軲轆話”,浪費詞語。“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前後兩句意思差不多,去掉任何一句,並不影響這段意思的表達。
“一萬年太久”,就像肚子餓了要吃飯一樣,是小學生都知道的,毛將別人當幼兒教導?毛在其他的文章中還生怕別人不懂生活常識,使用極為膚淺的比喻,例如“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附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曆,幾聲抽泣。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附趙朴初散曲:《哭三尼》
一、尼哭尼
我為你勤傍妝台,濃施粉黛,討你笑顏開。我為你賠折家財、拋離骨肉,賣掉祖宗牌。可憐我衣裳顛倒把相思害,才盼得一些影兒來,又誰知命蹇事多乖。真奇怪,明智人,馬能賽,為啥總統不能來個和平賽?你的災壓根是我的災。上帝呀!教我三魂七魄飛天外。真是個如喪考妣,昏迷苫塊,我帶頭為你默哀,我下令向你膜拜。血淚兒染不紅你的相思債。我這一片癡情啊,且付與你的後來人,我這裡打疊精神,再把風流賣。
二、尼又哭尼
掐指兒日子才過半年幾,誰料到西尼哭罷哭東尼,上帝啊,你不知俺攀親花力氣,交友不便宜,狠心腸一雙拖去陰間裡。下本錢萬萬千,沒撈到絲毫利。實指望有一天,有一天你爭一口氣。誰知道你啊你,灰溜溜跟著那個尼去矣。教我暗地心驚,想到了自己。“人生有情淚沾臆。”難怪我狐悲兔死,痛徹心脾。而今而後真無計。收拾我的米格飛機,排練你的喇嘛猴戲,還可以合夥兒做一筆投機生意。你留下的破皮球,我將狠命地打氣。偉大的、真摯的朋友啊,你且安眠地下,看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嗚呼嘻嘻!
三、尼自哭
孤好比白帝城裡的劉先帝,哭老二哭老三,如今輪到哭自己……說起也希奇,接二連三出問題。四顧知心餘幾個,誰知同命有三尼?一聲霹靂驚天地,蘑菇雲升起紅戈壁。俺算是休矣啊休矣!淚眼兒望著取下像的宮牆,嘶聲兒喊著新當家的老弟,咱們本是同根,何苦相煎太急?分明是招牌換記,硬說我寡人有疾。貨色兒賣的還不是舊東西?俺這裡尚存一息,心有靈犀。同志們啊,還望努力加餐。加餐努力。指揮棒兒全靠你、你、你,耍到底,沒有我的我的主義
			毛澤東詩詞“昆侖冤案”及其他
網上有不少評毛澤東詩詞的文章。大多偏重於從整體上評判毛詩詞水準低劣;寫作時間造假;利用御用文人修改,或抄襲別人的詩詞等。但從寫作內容上、藝術上進行具體分析的較少。
實際上,如果從從寫作內容上、藝術上進行具體分析,毛詩詞的許多“敗筆”就暴露出來。一些被“毛粉”們吹噓為“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藝術頂峰”的毛詩詞,就“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其中,毛詩詞的想像與誇張錯位比較突出,造成了一種“假、大、空”的惡劣效果。
毛詩詞的最大敗筆
毛澤東的《念奴嬌》(昆侖)一詞,從表面上看“氣勢宏大、想像奇特”,歷來為捧毛者稱道。然而,認真分析,卻發現這首詞是毛已發表的詩詞中最大的敗筆。根據毛自標的時間,這首詞寫作於1935年10月。這正是毛和紅軍到達甘、陝地區的時間。據官方資料,紅軍於9月17日經過臘子口。毛所經過的岷山山脈,在陽曆9月和10初,見不到什麼冰雪。昆侖山脈遠在新疆、西藏和青海交界處,毛根本不可能看見昆侖山。
所以毛只是發揮他的“想像”,寫出“橫空出世,莽昆侖••••••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但後面的“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就是毛的臆想和誤判了。因為昆侖山不可能因為“夏日消溶”,造成“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的災難。毛僅有中師學歷,在地理和氣候方面的知識是很貧乏的。為毛修改、潤色詩詞的郭沫若、臧克家等御用文人,也沒有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
從地圖上看,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山結,主要分佈于新疆、西藏交界地區和青海省西部。昆侖山脈沒有大的河流流出。在青海省西部,昆侖山有些溪流進入長江和黃河源頭。由於青藏高原長年降水量少,氣溫很低,昆侖山脈在青海部分的冰川和積雪在夏天部分融化產生的水量不多,所以長江和黃河源頭的河道的水流量是很少的。不可能產生“夏日消溶,江河橫溢”的效果。
那麼,長江和黃河中下游(主要是長江中下游)出現“江河橫溢”的洪水災害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是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風,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造成的強烈降雨引起的。所以毛將“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歸罪於昆侖,是毛憑臆想製造的又一樁“冤案”。
既然昆侖無“罪”,毛的《念奴嬌》(昆侖)一詞的立意就失敗了。這首詞的後半闋也就變得很可笑。捧毛者說,這首詞的後半闋反映了毛澤東造福世界人民,實現世界大同的偉大理想。其實,由於毛的知識貧乏,對外界瞭解不多,後半闋的“結構邏輯”也是經不起推敲的。
毛說:“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也就夠了。他還另發奇想,“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且不說,毛自作主張,把大好河山隨意送人,有賣國之嫌,而別人真的需要嗎(從毛在本詞中所寫的氣候邏輯的角度)?歐洲氣候溫暖濕潤,不需要降溫增水。你將高寒的昆侖送去,豈不是“嫁禍於人”?美洲北部是真正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相比之下,昆侖的高寒是小巫見大巫,你送昆侖,只能是“雪上加霜”。其實,最需要降溫和水源的是非洲。數百萬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炎熱乾旱,送十座昆侖山也不嫌多,可惜偉大領袖當時未能想到他的黑人兄弟。
“岷山千里雪”並不存在
詩詞的想像和誇張,應當符合所寫詩詞的“結構邏輯”和所寫的事物的基本情況。不能“天馬行空”,無中生有。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最後兩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中的“岷山千里雪”缺乏基本的依據。誤導讀者去認為毛和紅軍爬了不少“雪山”。
毛為了顯示其詩詞的歷史意義,將每一首詩詞都標出了寫作時間,這正好給評論者提供了分析依據。據官方的資料,紅軍1935年在四川西部的行程是,5月8日渡金沙江;5月30日過瀘定橋;6月12日過夾金山;9月17日過臘子口。這一段時期的氣候是從暮春到初秋。在川西地區,尤其是紅軍經過的金沙江河谷和大渡河河谷地帶,以至到阿壩草原和岷山山麓,從暮春到初秋的氣候是相當暖和的(到這些地區去旅遊的網友就可以實際感覺到)。
據官方的資料,紅軍(包括一、四方面軍)在四川境內共翻越過五座以上的大山——包括夾金山(6月12日)、夢筆山(6月27日)、雅克夏山(7月2日)、昌德山(7月6日)、打鼓山(7月7日)等。這些山脈的主峰高度都未超過5,000米,過山埡口的海拔高度最高為4,200米。
這個地區的雪線(終年積雪的界線)為5,000米以上,紅軍到達又時值夏季,4,000米高的過山埡口不會有積雪。所以紅軍在翻越這些所謂“大雪山”時,是踩不到積雪的(至多是山頂有積雪)。岷山主峰雪寶頂5,588米,在四川松潘縣城附近。四川與甘肅交界處的岷山山脈平均海拔2,500米,所以,紅軍在9月17日經臘子口過岷山時,也不會有積雪。查閱有關紅軍“克服天險臘子口”的資料,也沒有提到臘子口有冰雪。
紅軍是分兩批於1935年6月12日和6月13日過的夾金山(上山和下山實際只用了約半天時間)。有關人員的回憶錄是樣的:
吳法憲(前空軍司令)說半山的雪有一米厚,山頂的雪有兩米厚。卻沒有說明雪是在路上或是在山坡上;也沒有說他們是如何與這樣深的積雪作鬥爭的。吳的說法顯然可疑。
肖鋒(前28軍副軍長)的回憶根本沒有說路上有積雪,只是說到了山頂(過山埡口)遇到了突降的飄雪。
楊尚昆(前國家主席)的回憶則把“爬雪山”說得很輕鬆。楊根本沒有提到路上有積雪。只是說空氣稀薄,“吸口氣,慢慢走,就過去了。”
從上述分析看出,七律《長征》詩中的所謂“更喜岷山千里雪”的“千里雪”只是作者的臆想和捏造。一些文章、圖畫所描繪的紅軍翻越“大雪山”,與冰雪搏鬥的悲壯、困難的場面,純屬子虛烏有。
求助於“萬”字“造勢”
毛在詩詞寫作中為了“造勢”,特別喜歡用“大尺寸”的詞語,其中數詞“萬”用得最多。在毛于文革前公開發表的三十多首詩詞中,有“萬”字的句子近二十句,幾乎每兩首詩詞就有一個“萬”字。可以說毛創造了用“萬”字入詩的吉尼斯紀錄。
例如:“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競自由”、“糞土當年萬戶侯”、“萬木霜天紅爛漫”、“十萬工農下吉安“、二十萬軍重入贛”、“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萬水千山只等閒”、“屈指行程二萬”、“飛起玉龍三百萬”、“萬馬戰猶酣”、“百萬雄師過大江“、“萬方樂奏有於闐”、“坐地日行八萬里”、“萬戶蕭疏鬼唱歌”、“春風楊柳萬千條”、“紅霞萬朵百重衣”、“萬花紛謝一時稀”、“一萬年太久”、“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萬里雪飄”、“萬里長江橫渡”、“寥廓江天萬里霜”、“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玉宇澄清萬里埃”。
還有“幸被東風吹萬里”、“萬里征途奮今朝”、“萬里風焰照天燒”、“播下晨風萬里”、“看東方火炬赤旗舞,萬里紅”、“鯤鵬展翅九萬里”、“萬里東風掃殘雲”。
這種用法,似乎讓詩詞很有氣勢,但用濫了,就顯得大而空,千篇一律。反映了毛的詞彙貧乏、才氣不高。正如一位前輩作家所說的,第一個將女人比喻成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這樣比喻的是庸才,第三個便是蠢才。
附毛澤東《念奴嬌•昆侖》
一九三五年十月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毛澤東“山寨體”詩詞的審美異化
“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毛澤東語)魯迅先生,曾經評說毛的詩詞“有山大王氣概”,毛也自稱是從“綠林大學”出來的。這使人聯想到黃巢、宋江(宋江的詩詞實際為《水滸》作者擬作)、洪秀全等人的詩作。儘管毛的“山寨體”詩詞表面的“氣魄”比上述“好漢”的作品更大,但其共同的內涵都充滿自負、狂妄、狹隘,缺乏人文精神。而且,毛的詩詞特別表現出一種異化的審美觀(即“反主流審美”,甚至以醜為美,以惡為美)和寫作傾向。
“內鬥文學”的始作俑者?
“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是毛澤東年青時候的座右銘。如果從勵志向上的角度理解,是可取的。但從毛以後的理論和實踐來看,他把這種“奮鬥”變成了為達到某種狹隘的目的和滿足個人權欲而實行的非理性、非人性的殘酷爭奪和殺戮。毛的這種以“鬥”為生活方式的偏執思想,貫穿他的一生。直到文革後期,他行將去見馬克思之際,還發出了“八億人口,不鬥行嗎?”的呼喊。
從毛詩詞看出,毛對內鬥似乎特別感興趣。已發表的數十首毛詩詞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讚美內鬥的。根據毛詩詞上毛自標的寫作時間(有論者認為毛詩詞大多數是毛進北京後才寫的,毛採用了倒填年月的方式),毛大多數讚美內鬥的詩詞寫作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如《西江月》(井岡山)、《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菩薩蠻》(大柏地)、《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等。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
中國古代的詩人寫戰爭,有兩大內容:一是譴責戰爭對社會和百姓的損害;一是讚美保衛邊疆、抵禦外敵入侵的戰爭。毛比較欣賞的詩人曹操、陸游、辛棄疾,寫了不少有關戰爭的詩詞,大約沒有寫過讚美內戰的詩詞。
毛的生年從1893年至1976年。在這段時間,中國(或中國周邊)發生過“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戰爭”、“日俄戰爭”、“日軍佔領濟南”、“英軍炮擊萬縣”、“中東路事件”、“9.18事變”、“上海1.28抗戰”、“中日戰爭”、“朝鮮戰爭”、“中印邊界戰爭”、“越南戰爭”和“中蘇珍寶島之戰”等重大戰事,這些事件在已發表的毛詩詞中基本沒有反映。可見毛詩詞對“外鬥”似不關心。
毛發動文革,導演了一場全國內鬥,死人無數,損失慘重。這與毛詩詞沒有直接聯繫,不予詳述。
毛的《賀新郎•讀史》詞的“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幾句,就反映了毛偏激的“鬥爭史觀”。
毛的《菩薩蠻》(大柏地)詞,標出的寫作時間是一九三二年夏。這首詞的後半闋“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簡直是對戰爭的一種變態讚美,毛認為被子彈或炮彈擊穿的牆壁,能將關山打扮得更好看。這種審美觀點已超出了文明人類的範疇了。
毛氏“粗口”成文學“奇觀”
魯迅說毛澤東的詩詞有“山大王氣概”,毛用詞粗俗大概是其中之一。將非常粗俗的詞語寫入應當是高雅的詩詞,可算得上是毛的專利(古人寫的打油詩也不見得有這樣粗俗)。這就是毛的《念奴嬌》(鳥兒問答)的最後兩句“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修改前的句子為“不須放屁,請君允我荒腹!”)還有《清平樂》(贈張志堅天津市團委書記處書記觀“闢謠簡報”感而作之)的首句 “白晝夢囈,滿嘴胡放屁。”這與毛平時滿口髒話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毛在“廬山會議”上和彭德懷互相操娘。毛在召開正式會議時,經常的開場白是“有話就說,有屁就放”。
毛在1959年9月1日,就發表他的《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廬山》給《詩刊》編輯部的信說,“全世界反動派從去年起,咒駡我們,狗血噴頭••••••我這兩首詩,也是答覆那些忘八蛋的。”可見,偉大導師的粗口是不分任何場合的。真算得上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觀”。
文革初期,紅衛兵頭目譚立夫的反動對聯:“老子英雄兒好漢 老子反動兒混蛋”,以及《紅衛兵造反歌》中的“要是不革命,就滾他媽的蛋!”等粗口,蓋師于毛耶?
毛曾經對美國記者說,“美帝國主義”和原子彈都是“紙老虎”。但毛對原子彈這個“紙老虎”卻是很欣賞的。毛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寫了兩首讚美核武器的詩詞:《滿江紅》(慶祝第一次核子試驗)“原子彈,說爆就爆,其樂無窮。”、《七律》(慶祝第二次核子試驗成功)“長空又放紅核雲。怒吼揮拳顯巨身。”用詩詞讚美能夠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世界首腦人物中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受中國專制文化浸潤的毛缺乏基本的人性和人道觀念(他在“人道主義”前面加上“革命”二字,使人道主義變了質)。毛於1957年和1960年在莫斯科參加國際共產黨會議,大談不惜死掉數億中國人,與美國展開核大戰,消滅美帝國主義,換來共產主義在全世界的勝利。毛無視他的億萬子民生命的“戰爭狂”言論,震驚了東歐共產黨首腦。毛關於原子彈的兩首詩詞,就是這種戰爭審美觀的反映。
毛詩詞與文學的“低俗化”
毛澤東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一次關於“階級鬥爭”的談話中說:“什麼‘北大’、‘人大’,還是那個大學(指階級鬥爭)好!我就是綠林大學的,在那裡學了點東西。”這確實是毛的大實話。
根據毛的自傳敘說,毛出生于湖南韶山的一個富農家庭。這種家庭在中國傳統家庭的進化中處於較低的層次(這可能是毛對“跳到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滾一滾”很欣賞的原因之一)。毛的父親毛順生行事專橫,激起兒子的反抗。毛從小就有一種叛逆精神和出人頭地的思想。毛少年時抄襲別人的《詠蛙》詩“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蔭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出聲。”反映了毛君臨天下的大志。
毛少年時讀過私塾。韶山那種偏僻的地方私塾水準不會有多高。毛的舊詩詞基礎可能就是那時打下的。在民國以前的時代,舊詩詞寫得好的人,大多經過嚴格的科舉考試訓練,毛顯然沒有那樣的條件進一步提高。
毛在短期當兵之後,進入新式的學校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據毛的自傳說,毛除了文章寫得較通順外,其他學科成績很差。一些科目甚至不及格。這樣一個水準的學生,不可能在詩詞上有多高的造詣。毛自己也說,舊詩詞不易學,他的律詩寫得不好。與中國歷史上一些舞文弄墨的帝王相比,毛的文學水準和詩詞的品格更像洪秀全或劉邦,不如曹操、李煜等。
毛澤東畢竟僅有中師文化程度,正如他自己說的,是從“綠林大學”學到了一些東西。毛精心研讀了《商君書》(傳授如何辱民,貧民,弱民反動書籍)、《資治通鑒》(據說讀了17遍之多)、《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籍。實際上,毛對中國舊文化的負面的東西吸收得比較多,卻缺少現代的知識和理念。他的詩詞也就跳不出低俗文化的圈子。
將毛吹捧為中國前無古人的“大詩人”;將他的並不高明的詩詞大肆宣傳,譜曲傳唱,編入各級學校的教材,促進了文化、文學的“低俗化”的趨勢。用毛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繆種流傳,貽誤青年”。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山東作協副主席王兆山寫出有毛詩詞遺風的“羨鬼詞”(江城子);以低俗表演聞名的趙本山走紅;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爆出的“撼祖國強盛”的“錦旗醜聞”,都反映了這個趨勢。
在更早的年代,假、大、空的“大躍進”民歌《紅旗歌謠》被吹捧為中國詩歌的里程碑作品,其實是文學“低俗化”的代表作之一。由於毛的地位和對毛的神化,思想水準和藝術水準並不高的毛詩詞,在這場“低俗化”的風潮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評毛澤東《沁園春•雪》說梟雄
毛澤東的詞作《沁園春》(雪),崇拜者稱之為毛詩詞的“壓卷之作”;一些御用文人將這首詞吹捧得“神乎其神”。實際上,這只是毛的一首詠志詩,是毛的“山寨體”詩詞的代表作之一。與毛的許多詩詞一樣,充滿狂妄、自負、狹隘的氣息,而缺乏人文精神和現代意識。這首詞並不是毛所說的“批判兩千年來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而是宣揚“英雄史觀”,讚美專制獨裁者。
下面,從這首詞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沁園春》(雪)感覺不到時代氣息
毛公開發表的詩詞都是“政治詩”和“宣傳詩”。在發表之前,每首詩詞標出的寫作時間是經過周密考慮的;發表的時間也是精心選擇的。採取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發表的毛詩詞在外界產生最大的“宣傳效果”和“政治效果”;並且“最有效地”塑造毛的“光輝形象”。
《沁園春》(雪)標出的寫作時間是1936年2月,正式發表的時間是1945年11月。從這裡看出,這首詞從寫作到發表經歷了約10年的時間。被崇毛者吹捧的這麼一首“絕妙好詞”,為什麼深藏10年才拿以示人?有可能是這首詞的寫作時間並不是1936年2月,而是在發表之前不久寫成;也有可能是這首詞寫成之後,一直未修改好,或認為發表的時機不合適。
1945年8月28日,毛赴重慶參與“國共談判”。10月11日,毛返回延安。毛在重慶期間,在周恩來的策劃下,對重慶各界開展了一系列的“公關活動”,發表《沁園春》(雪)這首詞,實際上是毛的“公關活動”的一部分。據“百度網”上的資料,毛返回延安之後,毛的《沁園春》(雪)首先由中共的重慶《新華日報》發表。11月14日,重慶《新民報》刊出傳抄件。這首詞的發表,宣示了毛的“文彩風流”的一面,迷惑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知識份子和民主人士。在當時,這首詞並沒有產生後來一些御用文人和崇毛者所吹噓的“精神原子彈”的效果,反而引來了有識之士的批判。
首先,毛的《沁園春》(雪)缺乏時代精神。從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中國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變動,最突出的有“9.18事變”和“八年抗戰”。毛在寫這首詞的時候,國家的形勢是,“長城內外”,國土淪喪;內戰仍在繼續。日本佔領了東三省,試圖進一步奪取華北、華東;“北極熊”已將蒙古控制在其魔爪之下,正進一步染指新疆。國難當頭,毛的《沁園春》(雪)根本未涉及這些重大的現實問題,毛卻在這首詞中描繪和欣賞淪喪土地的“北國風光”;與歷史上的專制帝王“神交”,對其品頭論足;吹噓自己的“雄才大略”,展示奪取天下的抱負。
這裡引用崇毛者津津樂道的一則“野史”資料:毛在重慶參加文藝界的一次聚會。有人問:“假如談判失敗,國共全面開戰,毛先生有沒有信心戰勝蔣先生?”毛澤東幽默地說:“蔣先生的‘蔣’字,是將軍的‘將’頭上加一棵草,他不過是一個草頭將軍而已。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腳的‘毛’字,而是一個反手。”毛表示,戰勝蔣介石易如反掌。這就是《沁園春》(雪)中“風流人物”的自白。
一個值得注意的矛盾現象是,在同一時期,正當中共在延安的《解放日報》和在重慶的《新華日報》在起勁地宣傳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讚頌美國的民選總統華盛頓、林肯、傑弗遜的時候,毛卻在重慶的《新華日報》發表吹捧封建專制皇帝的《沁園春•雪》。當然,這不可能是有意自擺“烏龍”。只能說明毛、周等人的思想境界和認識水準不過如此而已。
在《沁園春》(雪)直接評論的幾個“英雄”中,最後一名是蒙古酋長成吉思汗。由於這首詞只是寫景和評論歷史人物,缺乏時代特徵,如將這首詞去掉作者的名字和寫作時間,說是由蒙元以後明朝的朱棣、滿清的康熙、乾隆,或民國初年的袁世凱或其他人寫作的,可能很多人都不會懷疑。
宣揚打江山坐江山的“英雄史觀”
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上半闋寫景,下半闋議論。以“革命的觀點”分析,其內容空泛,看不出有什現代觀念和“革命意義”,倒是透露出陳腐的封建專制意識。直到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才對這首詞作批註:“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筆者反復研讀毛的《沁園春》(雪),怎麼也感覺不到毛的批註所說的“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的意思,反而發現毛是在宣揚“英雄史觀”,讚美“打天下,坐天下”的“專制英雄”。
這首詞的下半闋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隨後幾句,毛列舉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幾個著名的專制帝王。顯然,毛認為這些專制強人都是“英雄”。毛對他們是持讚揚態度的,只是使用“略輸”、“稍遜”、“只識”等“輕度體”詞語,對這些“英雄”缺乏“文彩”和“風騷”感到遺憾;對給亞歐文明造成極大破壞,瘋狂屠殺亞歐人民的劊子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有武功,沒有“文彩”而表示婉惜。
毛的這種寫法,是為了烘托出真正的“大英雄”——今朝的“文武雙全的風流人物”——老毛自己。
英雄本是指品質優秀,或武勇超群,無私忘我而令人民敬佩的人。毛所推崇的這些“英雄”,只能算是“梟雄”或“奸雄”,即陰險奸詐,缺少人性的暴君、殺人魔王、權術家和野心家。
毛這首詞傳遞的資訊是,歷史是無數“競折腰”的“英雄”創造的,推動歷史前進的主力——人民則無影無蹤。
筆者發現,按照毛澤東在每首詩詞中自標的寫作年月,毛已發表的1949年以前所寫的詩詞,沒有一首出現過“人民”或“無產階級”這類字眼。《沁園春》(雪)這首詞則是直接讚美“打天下,坐天下”的帝王和強人。自稱代表“人民”的毛也許意識到這點,在1958年12月21日才對這首詞作了牽強附會的批註。
正如有的論者指出的:毛為了掩飾自己傲視群雄的狂妄和野心,將“風流人物”一詞解釋得莫名其妙,說“風流人物”指的是“無產階級”。接照這種解釋,那“風流人物”是不是太多了?像遍地螞蟻!這種解釋合理嗎?
有的崇毛者將“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解釋為詞中的專制帝王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奮鬥。這是與該詞的內容不符的。從該詞的內容和歷史事實來看,這些專制帝王(包括想勝過歷代專制帝王的“風流人物”)都是想佔有這片江山,奴役這裡的百姓。
難怪這首詞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在重慶剛一出籠,一些洞察力強的知識份子便指出毛有帝王思想。聯繫毛在延安與丁玲做封後妃的遊戲和進北京之後的言談和作為(毛自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這首詞確實是毛的“帝王情結”的直白。
《沁園春》(雪)反映了毛詩詞的審美異化
筆者在另一篇評毛詩詞的文章中指出,毛的“山寨體”詩詞表現出一種異化的審美觀和寫作傾向。毛的《沁園春》(雪)也不例外。
在中國的傳統詩詞中,像毛這樣“大規模地”描寫雪景的詩詞不多。因為大幅的雪景是單調而蒼涼的,要寫好不容易。在這方面,毛確實有“膽量”。
這首詞的上半闋,毛用“千里”、“萬里”、“長城”、“大河”等“大尺寸”詞語,使這首詞給人以“氣勢宏大”感覺。但冷靜分析,發現這首詞不僅內涵空泛,寫作手法也單調。前半闋的內容就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以後的句子都是對這兩句的“同義鋪敘”,缺乏意境的轉換和深化。冰雪覆蓋,剩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即使加上牽強、虛幻的“紅妝素裹”,也難“分外妖嬈”。
《沁園春》(雪)展現在人們眼裡的,實際上是一派寥闊、蒼涼、肅殺的景象。“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沒有人煙,看不到一點生機,這樣的“美景”是多麼冷酷!
毛隨後用舞動的“銀蛇”和賓士的“蠟象”比喻冰雪覆蓋的“山”和“原”,想像出一種“動感”,也改善不了這種冷酷、肅殺的氛圍。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蛇”是一種陰冷、邪惡的動物;而“象”則笨拙而醜陋。綜上所述,毛在這首詞中的結語——“江山如此多嬌”是站不住腳的。
有人質疑說,受冰封雪壓的“山”和“原”亦應“惟餘莽莽”,怎會舞會馳呢?這種冰封雪壓的景象,本是“天公”所為,怎麼會“欲與天公試比高”呢?可見毛在這首詞中的“結構邏輯”是混亂的。
1959年,在周恩來的策劃下,畫家關山月和傅抱石在人民大會堂作的詩意畫《江山如此多嬌》(由毛親自題詞),是對毛的《沁園春》(雪)的“注釋”。這幅畫的近景和中景都是南國風光,雪景為遠景,只占很小部分。這也說明毛詞中的雪景不能表現“江山如此多嬌”的意境。
《沁園春》(雪)的下半闋,“同義鋪敘”也很突出,作者用了“文彩”、“風騷”、“風流”等詞語,意思都差不多。用同樣的句式論述幾個帝王,呆板枯燥,類似毛的律詩對偶句中的“合掌”敗筆。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這首詞中表現出來的“審美異化”,即“反主流審美”,甚至以醜為美,以惡為美的傾向,在毛的其他詩作中也反映出來。如美化戰爭的:“戰地黃花分外香”、“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讚美大規模殺人武器的:“原子彈說爆就爆,其樂無窮。”還有引來世人哂笑的粗口名句:“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附毛澤東《沁園春.雪》
1936年2月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曰,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詩詞“神話”揭秘之四
評毛澤東“滿江紅”詞說“夜郎”
毛澤東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是毛公開發表的惟一的一首以“滿江紅”為詞牌的詞作。這首詞被崇毛者稱為毛澤東的又一巔峰之作。實際上,《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也是毛的“山寨體”詩詞的典型,與毛的其他“山寨體”詩詞一樣,同樣散發著狂妄、自負、狹隘的氣息,《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的主要表現是“夜郎自大”,“自摑耳光”。這首詞在思想內容上是失敗的;寫作技巧也是低劣的。
“滿江紅”的立意是失敗的
毛澤東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寫于1963年1月9日,這首詞自1964年初紀念毛澤東七十誕辰發表以來,就被說成是寫“中蘇論戰”的。顯然,這是一首“政論詩”。這首詞並不是崇毛者所說的吹響了向“帝、修、反”進攻的號角,而是反映了毛坐井觀天、狂妄自大,對國際形勢作出了誤判。毛在這首詞中所嘲諷的國際政治家的真實情況和國際形勢的發展,已使毛的這首詞成為笑柄。
關於六十年代初的“中蘇論戰”,“文革”結束之後,官方的表態是:“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回過頭來看,雙方都講了許多空話”,“從現在的觀點看,好多觀點是不對的”。“以‘九評’為核心的理論觀點從總體上應該否定”。毛的“飛鳴鏑”似的“大論戰”,只是射出了一些“銀樣蠟槍頭”。
綜上所述,從“中蘇論戰”;從所謂“反修”的角度來看,毛澤東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這首詞的立意是失敗的。
以“夜郎”眼光看世界
運用比喻和諷刺的手法寫詩,本來無可厚非,但這種比喻和諷刺要有基本的依據。毛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將政治對手比喻成蒼蠅和螞蟻,顯然是荒謬可笑的。
毛“滿江紅”詞中的“碰壁的幾個蒼蠅”是指誰呢?根據一些“正統”的崇毛評論,這“幾個蒼蠅”籠統的說法是指“帝、修、反”;具體是指甘迺迪、尼赫魯和赫魯雪夫。
他們都是毛所說的“蒼蠅”嗎?我們來看一看比較客觀的、公正的評述:
約翰•F•甘迺迪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當選總統,一直被大多數美國民眾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在任期間是美國歷史上支持率最高的總統。1962年,甘迺迪果斷地解決了“古巴導彈危機”。1963年,甘迺迪推動了“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美國、英國和蘇聯是最初的簽約國。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是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1954年6月與周恩來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尼赫魯也是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創始人之一。
尼赫魯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在朝鮮停戰談判中,尼赫魯表面“中立”,實則“偏向”中共方面;一面卻加緊蠶食中國領土。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尼赫魯利用毛的“宋襄公式”的愚蠢、短視的“全面主動後撤”做法,印軍“不勝而勝”,進佔大片中國領土。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是蘇聯重要領導人,曾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等職務。赫魯雪夫在1956年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發表了“秘密報告”,對約瑟夫•史達林展開全面批評,震動了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任期內,他實施去史達林化政策;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蘇聯的文藝領域獲得解凍。同時他積極推行農業改革,使蘇聯的民生得到改善。
將這三位世界著名的政治家譏諷為“蒼蠅”、“螞蟻”,只能說明毛的無知、狂妄和人品低劣。
在毛的示範和宣導下,粗俗的謾駡、醜化、任意貶低政治對手或觀點不同的民眾的做法在政治、文化等領域氾濫,促進了中國大陸的社會文明和社會道德大滑坡。
誰是真正的“害人蟲”?
毛在他的“滿江紅”的下半闋中,又自以為是,要做世界人民的“大救星”,“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毛所謂的“害人蟲”,顯然是指甘迺迪、尼赫魯和赫魯雪夫等所謂“帝、修、反分子”。這些人是否“害人蟲”,他們的言行是最好的證明;他們本國的民眾最有發言權。
獨裁者大多無自知之明。他們經常是“自摑耳光”、“賊喊捉賊”。出生于富農家庭,成長於中國閉塞的農業社會,受專制思想浸潤的毛在這方面尤甚。與其他獨裁者不同之處是,毛經常說一些“大實話”。例如毛自稱“無產階級獨裁”和“馬克思加秦始皇”。毛在世時,發動了一個又一個的“整人運動”;策劃“陽謀”,迫害上百萬敢於說真話的知識份子;毛的“人禍”造成三年饑荒,餓死幾千萬農民;毛發動“文革”,挑動全國“內鬥”,死人無數,損失慘重。誰是真正的“害人蟲”,歷史已有公論。
“滿江紅”與“哭三尼”
評析毛澤東這首“滿江紅”,不能不提到“御用和尚”(實為居士)趙朴初的散曲“哭三尼”。
趙朴初口稱信佛,卻違反佛門宗旨,趨炎附勢,積極涉足塵世政治,在體制內謀得高位。
查“百度網”的“趙朴初詞條”,裡面介紹了趙寫的不少“跟風”詩詞和“馬屁”詩詞,卻獨無他的當年在國內轟動一時的散曲《哭三尼》。這說明《哭三尼》已成為趙的污點。
據有關資料,趙朴初的散曲《哭三尼》(共三首),從1963年至1964年陸續寫成。趙朴初憑自己“坐井觀天”、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臆想,以所謂赫魯雪夫的“口氣”,對現代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家作了可笑的“阿Q式”的理解和歪曲,對所謂“三尼”極盡諷刺、奚落之能事。
趙朴初將他的“大作”呈交“中蘇論戰寫作組”的姚溱(口口部副部長),試圖邀功請賞。“中蘇論戰寫作組”的負責人之一康生見了趙的詩稿,卻持相反觀點,說趙將嚴肅的反修鬥爭庸俗化(此說似乎有理——筆者)。不料毛澤東見了趙朴初的散曲拍掌稱好,對康生說:“這個曲子歸我了。”
1965年初,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將要訪華,毛澤東說:“柯西金來了,就把這組散曲公開發表,作為給他的見面禮。”公開發表前,毛澤東將原來的標題《尼哭尼》、《尼又哭尼》、《尼自哭》,分別改為《哭西尼》、《哭東尼》、《哭自己》,又寫了“某公三哭”四個大字作為總標題,讓《人民日報》發表。
筆者認為,不管中共與蘇共的“意識形態分歧”有多大,畢竟柯西金來者是客。毛卻置基本的國際禮儀於不顧,使小動作“罵人”(對方可能根本不知道)。這足以見毛心胸之狹隘和人品之低劣。
毛澤東特別欣賞趙朴初的散曲《哭三尼》,是因為《哭三尼》正好是他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的“注釋”和發揮,所謂同氣相求,臭味相投;夜郎自大、坐井觀天,“小人所見略同”是也。
毛澤東的“滿江紅”和趙朴初的《哭三尼》,用舊詩詞的形式寫“國際鬥爭”,在國內公開發表,實際上只是毛、趙和少數御用文人的關門“意淫”,並用以“教育”體制內官員和部分有一定文化的“屁民”。因為中國舊體詩詞要翻譯成外文,並且為外國人所理解是非常困難的。何況是這麼低劣的作品。所以官媒從未報導過這類“精神原子彈”在國外引起的“熱烈反響”。
有文章說,“三尼”的稱呼來自國際上。當年的實際情況是,國際上並無“三尼”之說。“三尼”是趙朴初之流“御用和尚”和御用文人根據這三個人的名字的漢語音譯杜撰出來的(根據三人的姓名的字母排列順序,簡稱“三尼”不符合國外文字習慣)。
如此“巔峰之作”
有崇毛的文章說,毛的這首“滿江紅”無論從內容上看,還是從藝術上講,都稱得上毛澤東的巔峰之作。這完全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
前面已分析了毛的這首“滿江紅”在內容上是失敗的。再看其寫作技巧也是低劣的。首先,這首詞的上半闋和下半闋的兩組“對仗句”全犯了寫“對仗句”的大忌——“合掌”或“正對”,即上下聯意思相同,或上下聯字義重複。
在毛的“滿江紅”上半闋的對仗句“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中,上聯的“螞蟻”與下聯的“蚍蜉”(螞蟻)同義;上聯的“槐”與下聯的“樹”近義。上聯的“誇大國”與下聯的“談何易”失對。
這兩句還有重複使用“螞蟻”、“蚍蜉”(螞蟻)和“槐”、“樹”進行比喻的問題。“螞蟻”一會兒在“樹”上“誇大國”;一會兒又在“樹”上“搞破壞”。混亂的比喻,使一般讀者不知所云。
毛的“滿江紅”下半闋的對仗句“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上下聯意思相同;上下聯對仗詞語的意義相同或相近。
毛本人也承認舊詩詞難寫,說他的律詩寫得不好。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毛的對仗句寫得糟糕。毛另外的對仗句寫得糟糕的突出例子有“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敢與惡鬼爭高下,不向霸王讓寸分。”等。
毛的“滿江紅”下半闋的“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幾句,意思就是說時間緊迫,要趕快行動。毛為了拼湊字數,寫成了“車軲轆話”,浪費詞語。“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前後兩句意思差不多,去掉任何一句,並不影響這段意思的表達。
“一萬年太久”,就像肚子餓了要吃飯一樣,是小學生都知道的,毛將別人當幼兒教導?毛在其他的文章中還生怕別人不懂生活常識,使用極為膚淺的比喻,例如“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附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曆,幾聲抽泣。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附趙朴初散曲:《哭三尼》
一、尼哭尼
我為你勤傍妝台,濃施粉黛,討你笑顏開。我為你賠折家財、拋離骨肉,賣掉祖宗牌。可憐我衣裳顛倒把相思害,才盼得一些影兒來,又誰知命蹇事多乖。真奇怪,明智人,馬能賽,為啥總統不能來個和平賽?你的災壓根是我的災。上帝呀!教我三魂七魄飛天外。真是個如喪考妣,昏迷苫塊,我帶頭為你默哀,我下令向你膜拜。血淚兒染不紅你的相思債。我這一片癡情啊,且付與你的後來人,我這裡打疊精神,再把風流賣。
二、尼又哭尼
掐指兒日子才過半年幾,誰料到西尼哭罷哭東尼,上帝啊,你不知俺攀親花力氣,交友不便宜,狠心腸一雙拖去陰間裡。下本錢萬萬千,沒撈到絲毫利。實指望有一天,有一天你爭一口氣。誰知道你啊你,灰溜溜跟著那個尼去矣。教我暗地心驚,想到了自己。“人生有情淚沾臆。”難怪我狐悲兔死,痛徹心脾。而今而後真無計。收拾我的米格飛機,排練你的喇嘛猴戲,還可以合夥兒做一筆投機生意。你留下的破皮球,我將狠命地打氣。偉大的、真摯的朋友啊,你且安眠地下,看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嗚呼嘻嘻!
三、尼自哭
孤好比白帝城裡的劉先帝,哭老二哭老三,如今輪到哭自己……說起也希奇,接二連三出問題。四顧知心餘幾個,誰知同命有三尼?一聲霹靂驚天地,蘑菇雲升起紅戈壁。俺算是休矣啊休矣!淚眼兒望著取下像的宮牆,嘶聲兒喊著新當家的老弟,咱們本是同根,何苦相煎太急?分明是招牌換記,硬說我寡人有疾。貨色兒賣的還不是舊東西?俺這裡尚存一息,心有靈犀。同志們啊,還望努力加餐。加餐努力。指揮棒兒全靠你、你、你,耍到底,沒有我的我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