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ed: Sun Nov 19, 2017 9:29 am
中國藝術圈需要最貴藝術品《救世主》加持
2017年11月16日 11:11
達·芬奇《救世主》
文/陳曉峰
我的建議是,中國藝術圈不要放過這次世界最貴藝術品誕生的機會。《救世主》投資回報率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最好的外宣題材。中國土豪需要《救世主》來教育,也只有《救世主》可以教育中國土豪,也可以給海量的藝術消費者啟發一個心靈與精神世界的發現,一個精神消費品可以如此蘊藏的經濟能量。世界有兩個藝術圈,一個是正常價值流轉秩序的藝術圈,比如剛拍出的《蒙娜麗莎》齊名的《救世主》以450312500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29億5千7萬多萬的那個藝術圈。另一個藝術圈是中國藝術圈,貴圈是一個蒙圈,興奮點全部在資料顯示該作1958年在蘇富比(微博)指賣以45英鎊(約合人民幣不到500元)。59年增益59萬倍。中國藝術圈特他媽需要這樣一個題材,作為市場破題的方式,讓藝術品成為共眾話題,只要主流層面能夠討論起來,從而圈層的爆炸式武器,藝術圈就會有救。藝術品的市場需要更多週邊人進來,野蠻人進來,這已經是共識。只要有關注度,藝術市場就會有戲。中國藝術品電商就飽受流量與關注度之困。 世界最貴的作品一出來,中國藝術品的“救世主們”也就會紛紛跳出來神氣起來:這個圈才是真正的投資刺激遊戲啊,59萬倍的投資回報率,以及達到雙十一銷售的五十分之三的一副作品,他們一定會以撿漏的心理做出終極指南的姿態,宣佈藝術品投資的回報率很高,希望大家要往裏勇猛的跳。但是實際上中國投機者甚重,三十年來的藝術市場開發,並沒有梳理出一個相對理性的市場,尤其是增量空間存在很多合理想像。釋放的都是暴漲暴跌的資訊,在中間層面的架構被抽離,造成藝術市場無法軟著落。傳統的收藏家被困住,新興買家無法批量入場,這正是人民矛盾轉移新時代在藝術圈的具體表現之一。因此今日進入到藝術圈的都需要強大的心臟,而不是需要心智。 無論如何,《救世主》在中國藝術圈有著非同凡響的價值所在如下:
1、生活在話題下的國人,尤其是藝術領域需要這個生猛的話題,世界最貴藝術品,名字又是這麼感性的暴力,《救世主》,一定可以調動國人那根騷動的藝術神經。一切最貴的話題都能深入中國土豪的心。
2、資金饑渴的中國藝術圈,雖然無法從《救世主》得到救贖的啟示,頂尖的拍品,無法關聯出現階段中國藝術圈的發展現狀,但中國藝術圈最需要《救世主》提神。因為在通往藝術品投資,收藏,消費之路上,中國藝術圈子需要更好更刺激的方式來塑造國人的藝術之心。從電影,到文學,到藝術品都需要牆外香的暖場和鋪墊。今年中國藝術圈流行的“向西買”,買的還是文化品牌的入場券,因此更需要一個文化符號標杆,而西方藝術品的買賣就是一個實力的證明。
3、聚焦《救世主》的意義,更重要的一面,是能否打開中國藝術品的啟發性思考,這一點對中國藝術品運行的各方尤為重要,不是說藝術品要堆高一個天價出來,但是要相信這樣一個市場存在,這樣一個高品質,高價碼的市場存在。這是一個文化自信的案例之一。從中如何獲得有益的,正向的資訊,我覺得這是《救世主》給中國藝術界新的啟發和感染力。
《救世主》雖然是一副畫,但是它考量的是一個維度,一個領域抵達的想像力,以及一個豐富資訊產生的投資方向所疊加起來的市場波動。是一個內容產品,話題,以及甚至是信仰所構成的一個新的藝術高地。這裏有世界對藝術品不斷的發現,再認知。藝術所達之處,既是金錢的,但又不是金錢所能控制的。金錢折射出藝術品的當下魅力,而金錢所不能控制的是下件藝術品又會推高到哪個境地?《救世主》帶給中國藝術界的救世密碼,不知道我們讀懂幾分,激發潛能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