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ed: Mon Aug 22, 2016 10:59 am
乾隆時期雕刻工藝發展到一個高峰
2016年08月21日10:44
白玉雙嬰耳杯 白玉雙嬰耳杯
由於宮廷的喜好以及原材料的極大豐富,雕刻工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雕刻工藝發達的蘇州與宮廷的互動關係更加緊密和頻繁。兩者的互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蘇州為宮廷輸送了大量優秀雕刻工匠。乾隆時期,隨著宮廷活計的大量增加,進入宮廷造辦處的蘇州雕刻工匠數量達到空前。其門類也發生了變化,較為明顯的是,竹木牙角匠因不合乾隆帝的喜好而逐漸被廣東工匠所取代,而玉匠則大量增加,人數漸臻頂峰。自乾隆帝平定新疆後,和田玉料大量貢入宮廷,原料的充足使得宮廷玉器活計大量增加,玉匠的需求也自然要增加。在這一點上,乾隆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蘇州玉匠。據郭福祥先生在《檔案所見乾隆時期宮廷裡的蘇州玉工傳略》一文中統計:“見於記載的(蘇州玉工)在乾隆一朝共有18批次近40人,而實際徵調的批次和人數肯定比這還要多,是相當可觀的。其中能夠考見姓名者多達27人。”比雍正時期翻了幾倍,基本壟斷了乾隆朝內廷玉器的製作。這些玉匠有的技藝全面,有的精於一點。乾隆帝根據他們的專長安排活計,共同打造“恭造式樣”宮廷用器。
玉匠姚宗仁是技術全面的典型。自雍正七年進入宮廷,姚宗仁在造辦處服務近30年。他在玉器方面的知識和技術非常全面,既能鑒定,又能設計,還能雕刻,是乾隆早期宮廷玉器最重要的設計者。乾隆帝經常指名由他設計玉器,並“常以藝事諮之”。白玉雕雙嬰耳杯就是姚宗仁為乾隆帝指點迷津的一個例證。乾隆帝初看此杯時雖覺得沁色可疑,但也不知所以然,後詢問姚宗仁。姚一眼就看出是其祖父偽作,並詳細講述了作偽的方法。乾隆帝還寫了一篇《玉杯記》記錄此事。
相對于姚宗仁而言,玉匠朱彩則是一位比較專的匠人。朱彩是乾隆早期造辦處著名刻字玉工,由蘇州織造選送入京。乾隆八年(1743)至二十二年(1757)的造辦處活計檔中有大量朱彩製作活計的記錄,是目前所知的在宮中製作玉器活計記錄最多的蘇州玉工之一。朱彩以刻字為主,兼刻繁複細密的錦地紋、雷紋等細花紋。
其次是蘇州承接了大量的宮廷活計。由於場地和人員等各方面的限制,造辦處只能承接少量的宮廷活計,大批量的活計還需要下發到地方完成。乾隆時期承接宮廷活計的地方主要有蘇州織造、江甯織造、杭州織造、兩淮鹽政、粵海關、長蘆鹽政、九江關、淮關、風陽關等地方機構。其中蘇州織造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承攬了大部分的宮廷雕刻類活計。
蘇州織造是最早承接宮廷雕刻活計的地方機構。根據乾隆朝造辦處活計檔記載,至遲從乾隆二年蘇州織造就開始承接宮廷雕刻活計,而其他地方機構承接此類活計則晚了十幾甚至幾十年。而且蘇州織造的活計一直持續,沒有間斷,其他地方機構則是時有時無。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帝對蘇州織造的重視程度。
由於蘇州承接活計量大,造辦處檔案特設立“蘇州”專項。這些活計一般先由乾隆皇帝下旨,命造辦處畫樣或做樣呈覽准許後,再發往蘇州,由蘇州織造內匠人或外雇匠人依樣製作,然後呈進宮廷。這種活計必須嚴格按皇帝的旨意製作,要求符合宮廷的“內廷恭造式樣”。
從活計檔檔案看,蘇州織造承接了較多的玉器、雕漆、澄泥硯等雕刻活計。
2016年08月21日10:44
白玉雙嬰耳杯 白玉雙嬰耳杯
由於宮廷的喜好以及原材料的極大豐富,雕刻工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雕刻工藝發達的蘇州與宮廷的互動關係更加緊密和頻繁。兩者的互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蘇州為宮廷輸送了大量優秀雕刻工匠。乾隆時期,隨著宮廷活計的大量增加,進入宮廷造辦處的蘇州雕刻工匠數量達到空前。其門類也發生了變化,較為明顯的是,竹木牙角匠因不合乾隆帝的喜好而逐漸被廣東工匠所取代,而玉匠則大量增加,人數漸臻頂峰。自乾隆帝平定新疆後,和田玉料大量貢入宮廷,原料的充足使得宮廷玉器活計大量增加,玉匠的需求也自然要增加。在這一點上,乾隆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蘇州玉匠。據郭福祥先生在《檔案所見乾隆時期宮廷裡的蘇州玉工傳略》一文中統計:“見於記載的(蘇州玉工)在乾隆一朝共有18批次近40人,而實際徵調的批次和人數肯定比這還要多,是相當可觀的。其中能夠考見姓名者多達27人。”比雍正時期翻了幾倍,基本壟斷了乾隆朝內廷玉器的製作。這些玉匠有的技藝全面,有的精於一點。乾隆帝根據他們的專長安排活計,共同打造“恭造式樣”宮廷用器。
玉匠姚宗仁是技術全面的典型。自雍正七年進入宮廷,姚宗仁在造辦處服務近30年。他在玉器方面的知識和技術非常全面,既能鑒定,又能設計,還能雕刻,是乾隆早期宮廷玉器最重要的設計者。乾隆帝經常指名由他設計玉器,並“常以藝事諮之”。白玉雕雙嬰耳杯就是姚宗仁為乾隆帝指點迷津的一個例證。乾隆帝初看此杯時雖覺得沁色可疑,但也不知所以然,後詢問姚宗仁。姚一眼就看出是其祖父偽作,並詳細講述了作偽的方法。乾隆帝還寫了一篇《玉杯記》記錄此事。
相對于姚宗仁而言,玉匠朱彩則是一位比較專的匠人。朱彩是乾隆早期造辦處著名刻字玉工,由蘇州織造選送入京。乾隆八年(1743)至二十二年(1757)的造辦處活計檔中有大量朱彩製作活計的記錄,是目前所知的在宮中製作玉器活計記錄最多的蘇州玉工之一。朱彩以刻字為主,兼刻繁複細密的錦地紋、雷紋等細花紋。
其次是蘇州承接了大量的宮廷活計。由於場地和人員等各方面的限制,造辦處只能承接少量的宮廷活計,大批量的活計還需要下發到地方完成。乾隆時期承接宮廷活計的地方主要有蘇州織造、江甯織造、杭州織造、兩淮鹽政、粵海關、長蘆鹽政、九江關、淮關、風陽關等地方機構。其中蘇州織造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承攬了大部分的宮廷雕刻類活計。
蘇州織造是最早承接宮廷雕刻活計的地方機構。根據乾隆朝造辦處活計檔記載,至遲從乾隆二年蘇州織造就開始承接宮廷雕刻活計,而其他地方機構承接此類活計則晚了十幾甚至幾十年。而且蘇州織造的活計一直持續,沒有間斷,其他地方機構則是時有時無。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帝對蘇州織造的重視程度。
由於蘇州承接活計量大,造辦處檔案特設立“蘇州”專項。這些活計一般先由乾隆皇帝下旨,命造辦處畫樣或做樣呈覽准許後,再發往蘇州,由蘇州織造內匠人或外雇匠人依樣製作,然後呈進宮廷。這種活計必須嚴格按皇帝的旨意製作,要求符合宮廷的“內廷恭造式樣”。
從活計檔檔案看,蘇州織造承接了較多的玉器、雕漆、澄泥硯等雕刻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