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of 77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ed: Mon Oct 13, 2014 12:25 pm
by editorial
香港蘇富比秋拍收穫29億港元
2014年10月13日08:22
為期五天的香港蘇富比2014年秋季拍賣會日前正式收槌,本次秋拍會共呈獻逾3200件珍品,涵蓋中國瓷器及工藝品、中國書畫、當代文人藝術、二十世紀中國藝術、當代亞洲藝術、現代及當代東南亞藝術、珠寶、鐘錶及洋酒等,總成交額達29億400萬港元。
僅僅在「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專場,就在一夜之間刷新了9項個人世界拍賣紀錄。
焦點 1
中國書畫專場張大千博頭籌
7日下午,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專場舉槌,共呈獻363件拍品,經歷5個多小時的爭奪戰之後,成交330件,取得4.671億港元的成績。其中,備受關注的張大千作品《驚才絕豔》以2500港元起拍,經多輪競價後,最終以6620萬港元成交並拔得本場頭籌。而在13年前,該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以466.47萬港元成交。《驚才絕豔》最讓人驚豔的地方,是類似于之前在中國嘉德以7130萬元高價成交《紅拂女》,蘇富比中國書畫部主管張超群表示:「這是一稿兩本的現象」。
《驚才絕豔》創作于1953年,創作此畫時正值張大千工筆創作巔峰時期,曾在1956年巴黎近代美術館舉辦的「張大千畫展」中展出。畫面人物工細寫實,服飾圖案趨向裝飾性,設色豔而不俗,取法于中唐或以前的石窟壁畫。整幅畫作線條流暢俐落,張大千結合明人細緻秀麗的筆意,將壁畫中的技法修飾得更婉轉流麗,形成獨特的工筆人物畫風格。
《驚才絕豔》中的女子為「紅拂女」,相傳是一位隋唐時期的女俠,最早出現在唐傳奇《虯髯客傳》中。張大千以該女子為題材創作的作品不止一件。在去年嘉德春拍推出的《紅拂女》曾以7130萬人民幣成交。此外,本場中另兩件張大千的作品同樣表現出彩,最高估價僅500萬港元的《夏木垂陰圖》與最高估價僅550萬港元的《西園第一紅》分別以1684萬元港元和1444萬港元成交。
張大千作品能否憑藉此作再次發力?業內人士分析,《驚才絕豔》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張大千精品的抗跌性,此作能否成為「大千熱」的發力籌碼,除了香港秋拍外,還需關注內地藝術品市場張大千作品的走勢。
焦點 2
當代藝術市場難挽下降趨勢
令人關注的是,在「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中,總成交額達6.15億港元,總成交率為87.7%,有9位演出者作品在此間刷新了個人拍賣紀錄。且年齡上呈現年輕化趨勢。方力鈞的《系列二(之四)》刷新了個人紀錄,以5948萬港元成交。余友涵《圓87-2》則以超出起拍價近六倍的價格成交。這次尤倫斯夫婦送拍的作品沒能像去年一樣拍出億元天價,不過對於當代藝術市場來說表現依然強勁。
據瞭解,這是蘇富比夜場中首次大力度推出「70後」年輕演出者的作品。香港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專家林家如表示,近來當代藝術市場呈現兩極化行情,導致買家也有了兩個關注的焦點:其一關注「60後」演出者,因為他們的創作已趨於穩定,在美術史上的地位也已經明確。其二則關注更為年輕的演出者,與前者相比他們作品的價格相對偏低。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在勝景背後,也蘊藏著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太多人出於一種投資或者投機的心理買畫。消化這一泡沫,仍需假以時日。經過蘇富比秋拍,市場人士認為當代藝術市場將有三個大的趨勢:「第一,作為大的趨勢,中國二三線城市的新藏家,將會是新一輪當代市場看好的主力。可以說等於一線城市的大藏家在更新淘汰自己的藏品,二三線城市的藏家在接手。第二,由於中國地方太大,二三線城市的藏家也不少,所以當代藝術市場在這一輪的上揚勢頭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不會太久。第三,這次可以看到新的藝術板塊在崛起,而舊的藝術板塊在慢慢淡出。
焦點 3
特色專場受追捧
相比以往秋拍專場,今年香港秋拍的分類更加細化,僅僅香港蘇富比推出的中國瓷器和工藝品專場拍賣,就有五六本書,其中還包括多個以單件藝術品為一個專場,像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部門的拍賣。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蒼龍教子」圖罐就單獨成為了一個專場,還有一件單獨成為專場的春在齋珍藏宣德三魚紋高足杯,最終也拍出了4380萬港元的佳績。
在今年香港蘇富比秋拍的專場設置中,也將古代書畫與瓷器部分進行了混排,像「細川家族藏中國藝珍」專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藏家劉益謙就從中購得了清乾隆十一年《御筆畫秋山亭子》卷和清乾隆粉彩墨書禦制詩圓筆筒,成交價分別為2700萬港元和1384萬港元。這也顯示出這種來自于同一位著名藏家的不同拍品,如果組成一個專場的話,同樣會受到藏家的關注。
香港蘇富比所呈獻的著名日本服裝設計師、音樂製作人及創意企業家NIGO私人收藏的「NIGO:一生二命」專拍,百多件精選藏品涵蓋上至安迪·沃荷絲網版畫,下至玩物擺飾不同領域的拍品,全數獲得成交,傳奇古董及書畫藏家張宗憲以高估價四倍投得Jacob &Co。特殊訂制「貨幣符號」垂飾項鍊。在保利(香港)推出的「稽古」宋代瓷器、銅器和石雕專場「中,北齊石雕釋迦牟尼立像起拍價為280萬港元,經過多輪競價最終以732萬港元高價成交。
現在的拍賣市場上,個人化的因素越來越明顯,在今年香港的拍賣市場上,像余德耀、劉益謙王薇夫婦等私人美術館擁有者紛紛出手買入了不少重量級的拍品。對於藏家來說,在拍賣市場上購買藝術品的目的也從最初僅僅為了保值增值,開始轉而為自己的系統性收藏,特別是為私人美術館的館藏增加「砝碼」。劉益謙此次在香港購買的張路《山水人物圖冊》,就是為了補充龍美術館的空白。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ed: Thu Nov 06, 2014 5:16 pm
by editorial

- 877.jpg (122.63 KiB) Viewed 9102 times
中國藏家在海外拍場如何一擲千金
2014年11月06日 11:2
11月4日晚,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舉行,一系列名師佳作悉數登場,來自中國的買家王中軍以6000萬美元拍得梵《雛菊與罌粟花》。細數近幾年,中國藏家在世界拍賣舞臺時常一擲千金,從莫内的《睡蓮》、到萬達購入的畢卡索《兩個小孩》.一系列的資料足以證明,中國藏家正逐步邁向世界舞臺中心。
梵古的《雛菊與罌粟花》
在2014年11月4日晚,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中,中國買家王中軍以61,765,000美元拍得此作。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ed: Thu Nov 13, 2014 1:23 pm
by editorial
老舍藏畫:齊白石的狂熱崇拜者
2014年11月13日11:16
老舍先生早年便有藏畫的愛好,緣于他有一批畫家朋友,如濟南的關松坪、關友聲、桑子中等,常在一起聊天,自然免不了談到美術,所以,老舍先生很早就有關于美術的論述,或給畫家的畫集寫序,或評論畫家的畫展和畫作。畫家也免不了贈給他畫作,這些畫作成為他牆上常年的裝飾物。他很少花錢去買畫。第一次花錢買畫是在1933年。當時他在濟南,寫信求在北平的許地山先生幫他就近向齊白石先生求一張畫,是按筆單付款的。結果得到一張非常精彩的《雛雞出籠圖》,可以被認定為齊先生中期的上品。從此,老舍先生對齊白石的畫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成為齊氏作品狂熱的崇拜者和愛好者,給予齊白石以很高的評價。 1950年以後,老舍先生得以結識齊白石先生本人,並一見如故,成為好朋友。老舍開始有意識地收藏齊老人的作品。最有名的故事是他以蘇曼殊的四句詩為題求齊老人按詩作畫。齊老人毫無困難地完成了此次按詩作畫的任務,給出了很有藝術水準的佳作,恰是春、夏、秋、冬四景。有了這次成功嘗試,老舍先生又給了幾句頗有難度的詩句請老人作畫,其中一句是查初白的「蛙聲十裡出山泉」,一句是趙秋谷的「淒迷燈火更宜秋」。在求畫的信上,老舍先生用紅毛筆書寫了注解,對上述詩句的作畫構思給出了明確的設計方案,供齊老人參考。在「蛙聲十裡出山泉」之下,老舍寫道:「蝌蚪四五,水中游弋,無蛙而蛙聲可想矣」。 「在淒迷燈火更宜秋」之下,老舍寫道:「一燈斜吹,上飄一黃葉,有秋意也。 」而且,他對這幾句詩句的基調也定了調子,即「冷雋」兩字。齊老人得到這樣的求畫信之後,經過認真思考和反復琢磨,非常出色地完成了美術創作,繪就了兩幅堪稱他晚年代表作的佳作,轟動整個美術界,也使他自己的創作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蛙聲十裡出山泉」還被印成郵票廣為傳播。這兩幅畫作開創了由兩位文藝大師共同合作完成藝術傑作的先河,成為這方面的範例,在文藝界傳為美談,甚至被寫進了教科書,成為盡人皆知的故事。
所有這些贈畫裝裱後統統由老舍先生親自保管,放入他的書房壁櫥中,並都鄭重其事地在畫軸的標籤上題簽,寫上是老人的什麼作品,有時還署上自己的名字,證明是他的收藏。
所有齊白石老人的畫作,老舍先生全部交給劉金濤師傅去裝裱。劉師傅是徐悲鴻先生介紹給老舍先生相識的。他的技術非常精湛,深受老舍先生贊許和信任。老舍先生告訴他:「手工在未來工業化時代是最值錢的。 」老舍先生曾在文藝界聚餐宴會上當著齊老人和眾多文藝界頭面人物的面起立鄭重提議向「工人階級劉金濤同志敬酒」,搞得陪坐末席的劉金濤本人完全手足無措,感動得落下淚來。劉金濤每次去老舍家中取畫裝裱時,臨出門時老舍先生總要多給他點車錢,讓他坐三輪車直接回家,避免路上有什麼閃失。有時老舍先生還派子女去萃華樓飯莊買幾個大白饅頭,讓劉金濤吃飽了飯再走。
老舍先生還在榮寶齋、和平畫店和文物商店特意選購了一批齊老人的舊作,都極有特色,像《孤雁》、《六節蝦》、《早年花鳥人物畫冊》等等。
這樣,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先生前前後後一共擁有超過上百張齊白石的作品,差不多都是精品,幾乎將齊老人最有特點的作品選其代表一網打盡,包括他早期的作品在內,構成了一個有著高水準的齊白石美術作品收藏點。
老舍先生收藏書畫和文物有他自己的特點。他不是典型意義上的收藏家,他不花大價錢去收購極品,不刻意去索要那些上了譜的、入了冊的名作。在這方面,他不同于張伯駒,也不同于鄧拓,和鄭振鐸也不一樣,他不買貴重的瓷器,不會傾其所有去追求一件國寶。他完全是以一種純粹愛好者的態度去行事。自己認為好、看著漂亮、覺得美,或者覺得有些特別的價值,就可以了,也不太苛求品相,認為十全九美也是美。
他的這種態度足以將他劃入另一類收藏家的行列,這類收藏家是以興趣為出發點,非常自我,不受世俗的影響,也不專業,不求貴重,只是一種文化上的認可,是一種對藝術的偏愛,是藝術至上的唯美主義。
他收得很雜,有字畫,有拓片,有印章,有硯臺,有扇子,有小古玩,等等。
他只收小件,絕少大器,除了一張沈周的大幅山水畫外,找不到什麼重器。
他收偏門,比如專收京戲名伶的繪扇,多達一百六十三把,構成一個專門的系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獨一門。
到上世紀60年代,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收集京戲名伶的繪扇上,為此,他下了很大的工夫,非常有成效。他還定做了一批放扇子的木質錦匣,一匣可放十把左右,極為隆重。可惜,「文革」中期,由一些文物專家組成的「官方」抄家者並不真識貨。他們認為唱戲的雖然都是名角,但畢竟不是正牌畫家,不能入正統美術之列,應打入另冊,在正式收據清單上只簡單地寫一句「扇子一捆163把」了事。故而,在「文革」後落實政策時,這一捆扇子,因沒有注明作者和內容,竟然已經找不到了,成為憾事。如果不是這樣,專門做一次京戲名伶繪扇展都有條件,還可以成立一個以老舍先生命名的專門的扇子小博物館呢。可惜呀,可惜!
(本文作者為老舍之子,系中國博物館學會副會長、中國老舍研究會顧問)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ed: Thu Nov 13, 2014 2:50 pm
by editorial

- U5566P1081T2D170228F7DT20141112133156.jpg (28.75 KiB) Viewed 9078 times

- U5566P1081T2D170228F6DT20141112133156.jpg (15.46 KiB) Viewed 9078 times
從齊白石對文人畫的思考談起
2014年11月12日 13:31
了廬
文人畫作為封建時代農耕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已經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時代背景,但它傳承下來的許多優秀作品中的優秀藝術又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瑰寶和象徵,所以對它的認識就有一個批判和繼承的學術問題。中國繪畫由早先的民間畫家到北宋以後米芾提出了「墨戲」的概念及蘇軾的《枯木竹石圖》的創作以後,文人開始參與繪畫活動。尤其到了南宋以後,皮紙和宣紙的出現,這種逐漸滲透的繪畫材料使筆墨得到了豐富的表現天地,使文人畫家有一個更易宣洩自己情感的筆墨空間。這時,元代的中國文人畫達到了藝術的頂峰,但繪畫的創作者又逐漸從職業畫家到了以文人為主的群體,藝術創作從民間到了書齋,他們又囿于書齋,表現的物件越來越脫離生活的廣闊天地,特別到了明以後,這種書齋式的藝術創作,逐漸地走向了形式主義,這在山水畫中尤為典型,從四王到民國,山水畫的形式主義日漸僵化,而漸為人所唾棄,活潑多姿的花鳥形象更容易為文人畫家在宣紙上找到一種筆墨情趣的遊戲空間。徐渭和八大山人就是兩個典型,尤其是八大山人,他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把簡駭的形象表現得尤為生動,令人叫絕,達到了寫意花鳥畫的藝術頂峰,至今一直為人所崇拜。
任何藝術一旦到了相對的高度,可謂高處不勝寒,對學者而言就很難找到一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如果不峰迴路轉,調整自己的方向,就會使自己餓死在象牙塔中。所以對文人畫的重新思考和認識,不但是一個帶有歷史使命的時代問題,也是一個在藝術表現上觀念更新以求生存的大問題。在近現代的畫家中,在傑出的藝術大師齊白石的作品中則可以看到這種有意無意的力求更新的精神。他從一個民間藝人在對傳統的民族文化有所認識的基礎上,自覺和刻苦地向前輩文人學習,豐富自己的學養,最終使自己的文化積累得以昇華,從傳統文人畫中的筆墨精神得以滋養。一個樸素而平民意識極強的演出者,他的創作又從書齋又回到了民間。他注意觀察生活中的許多生動的各種形象,以自己昇華後的新的審美要求,去積極寫生和創作,拓展了傳統文人畫家前所未有的表現領域,給文人畫的創作開拓了一個新的天地,例如蝦、蟹、草垛、犁耙、算盤、搔背老人等。在現實生活中,他的作品不但筆墨的表現能力相當豐富,而且具有清新的時代精神,使人有種時代的親切感,他這種從書齋又回到生活中來的新文人畫創作理念,使中國的文人畫翻開了新的一頁,他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文人畫家第一人,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繪畫大師。如果追溯他的先驅——清初的金農,也有些許相似之處,金農面對著當時八大山人的藝術成就和高度要想更上一層樓是困難的,所以面對著現實,他把藝術的注意力又拉回了賴以生存的現實之中,例如他所表現的一系列題為《寄人籬下》的梅花作品,他以極其自然的筆墨穿插表現了在屋簷下天真爛漫盛開的梅花。比較在畫史上其他的畫梅高手,有著迥然不同的天趣,由此達到了與眾不同的高度,成為那個時代文人畫的又一個代表性人物,他的許多藝術思考和藝術形象至今也為後人所敬仰。
齊白石作為一代繪畫大師,他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即使與和他相近時代的許多優秀的文人畫家相比,他的藝術成就更具有時代的象徵性。藝術的高下雅俗都是比較的結果,如果從比較學的角度來看,我曾經多次與學術界的朋友談起,將近現代海派的三大花鳥畫家——以書入畫的吳昌碩、以寫生氣息清新著稱的任伯年,及構思和用筆上頗有拙趣的虛谷作比較,可以說加起來還不如一個齊白石。更具體一點,從筆墨的表現能力來看,作為繼徐渭以後以書入畫著稱的寫意畫家吳昌碩,在用筆上只是單純地用篆書筆法用筆,而在表現題材上也仍不出傳統常見的梅、蘭、竹、菊及牡丹、山茶等,作品氣息雖渾然、飽滿、富有氣勢,開一代畫風,但未免氣息單純,以致後者雖有意傳承但難以企及與發展。而齊白石在用筆上則正、草、篆、隸各類書體隨意揮灑,各得其所。在表現題材上,除了常見的傳統題材外,更多地則以樸素的寫生題材為主,以至於氣息多樣,令人耳目一新,氣勢蒼茫,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他的寫生作品較之以寫生著稱、氣息清新的任伯年,則在清新之中更見樸素,達到了平淡天真的境界。齊白石的寫生作品,有時拙趣橫生,虛谷與之比較則未免有刻意與勉強之嫌。所以齊白石的寫生與創作,可以令後人從各方面得以學習和思考。
這就是齊白石對文人畫重新思考的結果,隨著現代社會高速度的發展和改革開放,尤其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之下,我們又面臨著一個比金農與齊白石當年更為嚴峻的生存挑戰,如何凸現我國民族繪畫中優秀的繪畫精神,弘揚民族文化,以發展的眼光走向世界,因此對文人畫的重新思考,對我們來說又是一個觀念更新的學術問題,藝術觀念的更新,不是主觀臆造和客觀仿效所能辦到的,更不是玩弄形式,當下流行過的那種遠離民族文化精神、形形色色的彩墨裝飾畫和水墨工藝畫,它有損于我國的民族繪畫形象。
我們必須向齊白石學習,提高自己的學養,力求昇華自己的藝術觀念,走出書齋,從廣闊的生活天地中,汲取創作的源泉,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新作,做一個無愧於時代的文化人。■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ed: Thu Nov 13, 2014 2:56 pm
by editorial
富豪搶灘藝術市場:收藏進入機構時代
2014年11月12日11:03
近年來,藝術品價格連續多年的上漲所帶來的豐富投資回報,正吸引著一大批「新人」加入,尤其是越來越多 的企業家和機構高調涉足藝術品收藏之後,不僅推動了國內整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藝術生態價值的評估,可見,中國正在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企業收藏熱,藝術品收藏也正在從以往的個人愛好逐步發展成為機構行為。據《中國機構收藏調查報告》顯示,內地企業家玩收藏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中後期。到目前為止,企業家購買力已占到了整個藝術品市場60%以上的份額,活躍于北京、上海等地各大拍賣市場上的買家,70%以上的都是企業家,自2012年以來,中國企業家用於收藏的資金每年大約為450億元,已成為國內藝術品市場的中堅力量。
A 、王中軍鉅資購得梵古名畫
美國當地時間11月4日晚,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會上,備受矚目的梵古油畫《靜物,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以5500萬美元落槌,加上傭金拍價合計為6176.5萬美元(約人民幣3.77億元)。事後證實,買家為華誼兄弟公司董事長王中軍,雖然王中軍表示,此舉屬個人投資行為,但卻創下了中國藏家在海外競拍西方藝術品中的最高拍價。
資料顯示,這幅以3.77億元人民幣成交的梵古油畫,是梵古1890年6月創作完成的,而幾個星期後的1890年7月29日梵古就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因此此幅作品堪稱是梵古短暫絢麗的藝術生涯中巔峰之作。據瞭解,這件作品曾在德國、美國的多位收藏家以及機構中易手,其中1990年以低於估價1200萬美元至1600萬美元的價格被人買走。目前梵古拍出最高價格的作品是《加歇醫生的肖像》,1990年被佳士得拍出8200萬美元。而王中軍此次購得的《靜物,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拍前的估價在3000萬美元至5000萬美元之間。
對於此次花3.77億元人民幣買下《靜物,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王中軍表示他並非一時心血來潮。據媒體報導,王中軍不僅是一位收藏家,他本人也是一位畫家。去年12月份王中軍在北京舉辦的《中軍和他朋友》的個人展上,馬雲、史玉柱、汪峰,還有宋丹丹都收藏了他的畫。據稱,他第一次賣畫,就賣出了68.8萬元,目前他的畫已陸續賣出近千萬元,都捐給了華誼兄弟的公益基金。
王中軍自稱,自打創業成功之後他就開始買畫,他最喜歡的稱呼是「商人+演出者」,他在企業家收藏圈子裡是「大哥級別的」。在他的收藏中,最愛的莫過於油畫,其次是雕塑和古董。王中軍的收藏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所藏者皆為當代中國最有名的、最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這保證了他的投資必升無疑。像他收藏的油畫主要集中于艾軒、楊飛雲、王沂東、袁正陽、吳冠中、林風眠和陳逸飛這樣的現當代名家、中國油畫市場中的領跑者身上。
熟悉王中軍的人都知道,在藝術圈裡廣為流傳著他的一句口頭語:「如果你有了大房子,擺放無數的傢俱,不如掛幅名畫」。據說,懸掛在他家門廊通往游泳池影壁牆上那幅巨大的陳逸飛的《娟娟》,是王中軍在一次秋拍中花400多萬元拍下的。據媒體報導,在王中軍位於北京的別墅內,有花費10多萬元從南方移植來的百年紫薇樹,有從法國買回一個集裝箱的歐洲古董傢俱,還有多年收藏的幾百件雕塑和油畫,每次朋友來到王中軍的家,總會感歎「你的家怎麼那麼像一個博物館」 。
據王中軍透露,2004年他對藏品作了一些調整,賣掉了一些油畫,結果吃驚地發現增值巨大,少的有四五倍,多的則達上百倍,這讓他感覺到了再也沒有比藝術品更值得的東西了。對於王中軍收藏的資金來源,有人猜測主要來自其手中持有的華誼兄弟股票套現所得。據華誼兄弟2014年中報,王中軍持股比例為23.36%,持有2.89億股,以今年9月份停牌前價格每股23.5元計算,其在上市公司便擁有68億身價。去年華誼兄弟股票逆勢大漲,王中軍在3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套現超過5億元。對於王中軍減持股票,華誼兄弟曾做出解釋稱,董事長「因孩子工作、個人理財、投資新專案所致」。儘管王中軍稱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富豪,不過王中軍表示:「在收藏面前,我感覺到自己再有錢也還是個窮人。
B 、企業家玩收藏並不孤單
記者發現,其實在企業家玩收藏的路上,王中軍並不孤單。近十多年來,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家玩收藏的至少也有十幾二十位,像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新理益集團董事長劉益謙、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巨人集團創始人史玉柱、俏江南董事長張蘭、天地集團董事局主席楊休等都是企業家玩收藏的典型代表。他們玩收藏都有著諸多相似點:永遠盯著拍賣市場上最高昂而且稀有的幾件拍品,追求的是一種「人無我有」的尊崇感。另一方面,隨著企業收藏家們收藏視野的拓寬,炫富早已不是他們收藏的訴求,而獲得更為廣泛的社會尊重、傳承文化成了他們新的旨趣,也因此有了他們在國內創辦的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民營美術館和博物館。
作為中國收藏界最富爭議也最高調的富豪,上海大收藏家劉益謙的一言一行可以說最為抓人眼球。像今年年初,劉益謙一擲2.8億元,氣吞山河地買下一個皇帝御用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在7月18日他前往香港蘇富比高調舉行交接儀式時,銀行卡就連刷了24次。在交接儀式完成後,劉益謙還用這只價值連城、佈滿包漿的瓷杯喝下了一口茶。而對於這一舉動,劉益謙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了自己的初衷:「我其實就是用這個方式來表達一下當時的興奮之情。這杯子距今600年了,當年皇帝、妃子都應該拿它來用過,我無非是想吸一口仙氣。”
記者發現,劉益謙在拍賣市場上一擲千金買下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只是他在藝術品市場上翻江倒海的一個側影。據瞭解,劉益謙這位靠「法人股」起家的富豪,自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藝術品收藏市場就大量買入藝術品,其中2009年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投入了13個億,2010年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0個億元。有媒體爆料稱,自2009年以來,劉益謙在藝術品拍賣市場投入的資金少則幾個億元,多則十幾個億,是名副其實的最慷慨的超級買家,有人還戲稱劉益謙「出手比乾隆皇帝還大方」。
據瞭解,劉益謙在投資市場上,最經典的一句臺詞是「股票買便宜的,藝術品買貴的」,所以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劉益謙都是挑最貴的買,因此把他買下的藝術品稱為「國寶」一點也不為過。
記者梳理髮現,到目前為止,劉益謙買下的億元藏品不下10件,包括了以1.34元成交的《平定西域獻俘禮圖》、1.69億元成交的吳彬《十八應真圖卷》、3.08億元成交的王羲之的《平安帖》1.14億元成交的陳栝的《情韻梅花》、2.8億元成交的明代成化年間的鬥彩雞缸杯等眾多「國寶」級藝術品。由於2009年國內以億元天價成交的藝術品幾乎均被劉益謙買下,劉益謙還被認為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億元時代」的最重要推手。
除億元天價拍品之外,劉益謙還不惜重金買下了清宮廷皇家收藏著錄《石渠寶笈》中記載的珍品30多幅,像清初「四王」的作品,劉益謙就藏有其中三個人的作品。另外,自2009年以來,劉益謙還從拍賣市場上買到了齊白石、張大千、吳冠中、陳逸飛的多幅代表作以及「85新潮」眾多當代藝術作品,因此在收藏圈有「劉益謙的收藏抵得上一個博物館的收藏」之說。
對於這一說法,劉益謙也感到十分自豪,有一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劉益謙曾表示:「除了故宮、上海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之外,我的古代書畫是其它博物館沒有辦法比的。”
2004年
天地集團董事主席楊休以6930萬元拍得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百開冊》
2006年
華人置業主席劉鑾雄以1737.6萬美元(約人民幣1.10億元)拍下安迪·沃霍爾的《毛澤東肖像》
2007年
俏江南餐飲集團董事長張蘭以2200萬元拿下了劉小東的巨幅油畫《新三峽移民》
華人置業主席劉鑾雄出手3924.1萬美元(約人民幣2.4億元)拍得高更的名作《早晨》
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以3600萬元拍得陳逸飛作于1972年的油畫《黃河頌》
2009年
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以1904萬元拍得蔣兆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2010年
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以1120萬元買下了嶺南派畫家周彥生的代表作《春風含笑》
2013年
寶龍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健康以1.288億元拍得黃胄《歡騰的草原》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以2816.5萬美元(約人民幣1.72億元)拍得畢卡索代表作之一《兩個小孩》
廣東中山市五覺齋董事長鄭華星以2.36億港元拍得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
2014年
新理益集團董事長劉益謙以2.81億港元拍得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俏江南餐飲集團董事長張蘭以1046萬美元(約人民幣6390萬元)拿下安迪·沃霍爾的《小電椅》
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以6176.5萬美元(約人民幣3.77億元)買下梵古名畫《靜物,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ed: Sun Nov 23, 2014 10:08 pm
by editorial
為什麼說齊白石的成就超過吳昌碩
2014年11月22日10:31
了廬
齊白石的藝術更具時代的象徵性。可以說,近現代海派三大花鳥畫家——以書入畫的吳昌碩、以寫生氣息清新著稱的任伯年及構思和用筆上頗有拙趣的虛谷加起來還不如一個齊白石。
画家齐白石畫家齊白石
文人畫作為封建時代農耕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已經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時代背景,但它傳承下來的許多優秀作品中的優秀藝術又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瑰寶和象徵,所以對它的認識就有一個批判和繼承的學術問題。中國繪畫由早先的民間畫家到北宋以後米芾提出了「墨戲」的概念及蘇軾的《枯木竹石圖》的創作以後,文人開始參與繪畫活動。尤其到了南宋以後,皮紙和宣紙的出現,這種逐漸滲透的繪畫材料使筆墨得到了豐富的表現天地,使文人畫家有一個更易宣洩自己情感的筆墨空間。這時,元代的中國文人畫達到了藝術的頂峰,但繪畫的創作者又逐漸從職業畫家到了以文人為主的群體,藝術創作從民間到了書齋,他們又囿于書齋,表現的物件越來越脫離生活的廣闊天地,特別到了明以後,這種書齋式的藝術創作,逐漸地走向了形式主義,這在山水畫中尤為典型,從四王到民國,山水畫的形式主義日漸僵化,而漸為人所唾棄,活潑多姿的花鳥形象更容易為文人畫家在宣紙上找到一種筆墨情趣的遊戲空間。徐渭和八大山人就是兩個典型,尤其是八大山人,他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把簡賅的形象表現得尤為生動,令人叫絕,達到了寫意花鳥畫的藝術頂峰,至今一直為人所崇拜。
任何藝術一旦到了相對的高度,可謂高處不勝寒,對學者而言就很難找到一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如果不峰迴路轉,調整自己的方向,就會使自己餓死在象牙塔中。所以對文人畫的重新思考和認識,不但是一個帶有歷史使命的時代問題,也是一個在藝術表現上觀念更新以求生存的大問題。在近現代的畫家中,在傑出的藝術大師齊白石的作品中則可以看到這種有意無意的力求更新的精神。他從一個民間藝人在對傳統的民族文化有所認識的基礎上,自覺和刻苦地向前輩文人學習,豐富自己的學養,最終使自己的文化積累得以昇華,從傳統文人畫中的筆墨精神得以滋養。一個樸素而平民意識極強的演出者,他的創作又從書齋又回到了民間。
他注意觀察生活中的許多生動的各種形象,以自己昇華後的新的審美要求,去積極寫生和創作,拓展了傳統文人畫家前所未有的表現領域,給文人畫的創作開拓了一個新的天地,例如蝦、蟹、草垛、犁耙、算盤、搔背老人等。在現實生活中,他的作品不但筆墨的表現能力相當豐富,而且具有清新的時代精神,使人有種時代的親切感,他這種從書齋又回到生活中來的新文人畫創作理念,使中國的文人畫翻開了新的一頁,他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文人畫家第一人,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繪畫大師。
如果追溯他的先驅——清初的金農,也有些許相似之處,金農面對著當時八大山人的藝術成就和高度要想更上一層樓是困難的,所以面對著現實,他把藝術的注意力又拉回了賴以生存的現實之中,例如他所表現的一系列題為《寄人籬下》的梅花作品,他以極其自然的筆墨穿插表現了在屋簷下天真爛漫盛開的梅花。比較在畫史上其他的畫梅高手,有著迥然不同的天趣,由此達到了與眾不同的高度,成為那個時代文人畫的又一個代表性人物,他的許多藝術思考和藝術形象至今也為後人所敬仰。
齐白石在作画齊白石在作畫
齊白石作為一代繪畫大師,他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即使與和他相近時代的許多優秀的文人畫家相比,他的藝術成就更具有時代的象徵性。藝術的高下雅俗都是比較的結果,如果從比較學的角度來看,我曾經多次與學術界的朋友談起,將近現代海派的三大花鳥畫家——以書入畫的吳昌碩、以寫生氣息清新著稱的任伯年,及構思和用筆上頗有拙趣的虛谷作比較,可以說加起來還不如一個齊白石。
更具體一點,從筆墨的表現能力來看,作為繼徐渭以後以書入畫著稱的寫意畫家吳昌碩,在用筆上只是單純地用篆書筆法用筆,而在表現題材上也仍不出傳統常見的梅、蘭、竹、菊及牡丹、山茶等,作品氣息雖渾然、飽滿、富有氣勢,開一代畫風,但未免氣息單純,以致後者雖有意傳承但難以企及與發展。而齊白石在用筆上則正、草、篆、隸各類書體隨意揮灑,各得其所。在表現題材上,除了常見的傳統題材外,更多地則以樸素的寫生題材為主,以至於氣息多樣,令人耳目一新,氣勢蒼茫,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他的寫生作品較之以寫生著稱、氣息清新的任伯年,則在清新之中更見樸素,達到了平淡天真的境界。齊白石的寫生作品,有時拙趣橫生,虛谷與之比較則未免有刻意與勉強之嫌。所以齊白石的寫生與創作,可以令後人從各方面得以學習和思考。
齐白石作品《鼠》齊白石作品《鼠》
齐白石作品《雨后》齊白石作品《雨後》
齐白石69岁时所作《寻旧图》齊白石69歲時所作《尋舊圖》
這就是齊白石對文人畫重新思考的結果,隨著現代社會高速度的發展和改革開放,尤其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之下,我們又面臨著一個比金農與齊白石當年更為嚴峻的生存挑戰,如何凸現我國民族繪畫中優秀的繪畫精神,弘揚民族文化,以發展的眼光走向世界,因此對文人畫的重新思考,對我們來說又是一個觀念更新的學術問題,藝術觀念的更新,不是主觀臆造和客觀仿效所能辦到的,更不是玩弄形式,當下流行過的那種遠離民族文化精神、形形色色的彩墨裝飾畫和水墨工藝畫,它有損于我國的民族繪畫形象。
我們必須向齊白石學習,提高自己的學養,力求昇華自己的藝術觀念,走出書齋,從廣闊的生活天地中,汲取創作的源泉,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新作,做一個無愧於時代的文化人。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ed: Wed Nov 26, 2014 10:14 am
by editorial

- U5826P1081DT20141125140252.jpg (19.61 KiB) Viewed 8944 times
徐悲鴻作《雄鷹》亮相榮寶秋拍
2014年11月25日14:05
徐悲鴻《雄鷹》1941年作 水墨紙本 鏡心
鈐印:徐
款識:成屬仁侄存念。辛巳太平洋大戰之際,悲鴻在愚趣齋寫。
著錄:《徐悲鴻作品集續二》P54,文物出版社出版。
說明:此作品為香港蘇富比2005秋拍Lot1078號拍品。
北京榮寶2014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將于2014年11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亞洲大酒店舉行,其中11月26-28日為預展,11月29日-30日舉槌開拍。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悲鴻在星洲,一度居於好友韓槐准的愚趣園。園內遍植紅毛丹,園名橫匾即出自悲鴻手書。韓氏好結交文藝界人士,悲鴻、郁達夫、黃葆芳皆座上客。當日軍南進,臨近星洲時,悲鴻將一部分珍藏藝術品托韓氏收藏,在愚趣園居停期間,他興之所至,連夜起來作畫,滿意者挑選部分題款簽名,有敗筆的全丟一旁不要。依時間推測本幅應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中寫于愚趣園,上款稱謂似為韓氏的晚輩親屬。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ed: Wed Nov 26, 2014 10:19 am
by editorial

- U5826P1081T2D171451F6DT20141125120149.jpg (38.3 KiB) Viewed 8942 times
榮寶秋拍精品:齊白石《傳家寶》賞析
2014年11月25日12:01
齐白石《传家宝》 1944年作 水墨纸本 镜心齊白石《傳家寶》 1944 年作 水墨紙本 鏡心
款識:
1.客見予畫家山農器物,喜于形色,又欲攫去。予問:居都市久矣,安能思及舊物?客答:愛之,以寄情也。予大喜,即題數位一併與之。保五鄉先生哂正。甲申,白石記。鈐印:木人
2.九硯樓主齊璜。鈐印:木人
北京榮寶2014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將于2014年11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亞洲大酒店舉行,其中11月26-28日為預展,11月29日-30日舉槌開拍。
齊白石出身農民,雖久居京華,但骨子裡還是農民的思想,有農民的小家子氣,也有農民的淳樸。城裡人未必理解農村人的想法,他們用自己的標準衡量齊白石,覺得他小氣、摳門兒。如果從農民的角度看,其實未必。當時農村物資貧乏,農民生活普遍困苦。他們生存的最大依靠就是自己在田間地頭的辛勤勞動。古詩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城裡人沒有體會烈日高照,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自然很難理解。在文人眼裡,畫畫是一份閒情,一種消遣。但在農民出身的齊白石眼裡,畫畫是謀生的勞作,和他祖祖輩輩在田間地頭的辛苦耕作沒有區別,加之他所在的時代動盪不安,生活更是不易。
正因如此,他對自己的作品十分珍惜,這是辛苦汗水耕耘出來的果實,豈能輕易送人!此幅作品,白石自題:「客見予畫家山農器物,喜于形色,又欲攫去。予問:居都市久矣,安能思及舊物?客答:愛之,以寄情也。予大喜,即題數位一併與之。 」因為客人與自己心底有了共鳴,即以作品贈之,淳樸性格淋漓盡顯。一個外出謀生的農民,以筆寫農家舊物,睹物思懷,寫的是對家鄉的思念。如此,方是真性的齊白石,不忘本心的齊白石。
「九硯樓主」之款識在白石作品中頗為罕見。 1906年,白石回家鄉建「寄萍堂」,並于堂內造一書室,將遠遊時所得的八塊硯石置於室中, 取名「八硯樓 」,本人則自稱「八硯樓主」,「八硯樓頭老子」。後又得一硯,遂改稱九硯樓,白石有方「九硯樓」印,乃陳師曾于1917年為白石所刻,在白石1920年所畫《柑樹圖》中亦題到九硯樓。 1949年建國之初,白石將一方青石雕花硯贈予毛澤東,所藏又成為八硯,同年送與葉淺予的繪畫集珍冊頁即題為「八硯樓頭久別人」。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ed: Fri Dec 05, 2014 10:00 am
by editorial
劉益謙4600萬元買下徐悲鴻《十二生肖冊》
2014年12月04日08:15

- uuuj.jpg (33.57 KiB) Viewed 8906 times
尺寸:28×36.5×12cm1946年作。
昨晚,北京匡時秋拍「澄道——中國書畫夜場」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槌。該場中重要標的——徐悲鴻作品《十二生肖冊》以3500萬元起拍,4000萬元落槌,加上傭金,4600萬元成交,買家是剛以2.78億元購買永樂唐卡的「任性哥」劉益謙。
《十二生肖冊》創作于1946年,並有張大千題簽。當年,徐悲鴻以中英庚子賠款董事名義多次交涉,得以讓四位門生張蒨英、費成武、張安治、陳曉南赴英研究美術。應張蒨英之邀,徐悲鴻作《十二生肖冊》以示留念。這套冊頁讓12種動物逐一入畫,牛和狗在徐悲鴻畫作中極少出現。畫中動物造型簡練,筆墨完全服務于造型和形象表現。
據悉,這件《十二生肖冊》曾于2006年出現在香港蘇富比秋拍的「霧明樓珍藏二十世紀書畫」專場中,以549.6萬港元成交。 「霧明樓」的主人即是張蒨英、費成武夫婦,均為徐悲鴻的愛徒。 「霧明樓」中不少藏品皆是徐悲鴻贈予弟子的作品,但在張蒨英離世後的第三年,夫婦倆生前珍藏的60余件作品被送上了拍場。
此外,昨天下午舉槌的「冰上鴻飛——紀念黃賓虹誕辰150周年作品專場」中,黃賓虹《江山臥游圖》以4830萬元成交,創造了黃賓虹四屏作品拍賣的紀錄。為今年秋拍國內近現代書畫的最高價作品。 (記者易小燕)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ed: Sun Dec 14, 2014 6:27 am
by editorial
天價成交紀錄背後的買家動機
2014年12月13日08:47 21

- 王中军竞得梵高画作
- 554.jpg (16.2 KiB) Viewed 8833 times

- 刘益谦拍的成化鸡缸杯
- 676.jpg (10.49 KiB) Viewed 8833 times
特約記者 方翔
12月6日,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在香港的藝術空間舉行了,梵古作品《雛菊與罌粟花》的交接儀式。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將畫作交到了買家王中軍手中。對於一件海外高價成交的藝術品,在香港舉行交接儀式,並邀請了眾多媒體報導,蘇富比此舉可謂是開創了一個先例。更為重要的是,以往購買天價藝術品的藏家往往不願意透露姓名,更不願意抛頭露面了,而現在如此高調,無疑也顯示出天價藝術品的成交背後,折射出買家的動機也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
綜觀這兩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就是內地拍賣會上的「熟面孔」越來越多,許多拍品過了一兩年就會出現在拍賣市場,有的拍品甚至是春拍出現,在秋拍中會再次出現,這也導致了許多拍品不是越拍越升值,而是越拍越跌價。像今年秋拍出現的一件黃賓虹作品,估價380萬至580萬元,成交價為977.5萬元。而這件作品的上一次拍賣,僅僅是在兩個多月前,當時的估價為500萬至700萬元,成交價為897萬元。除去傭金之後,實際上是一筆虧錢的買賣。在這種情況下,不少藏家都將視野放到了海外,一個個天價紀錄紛紛在海外產生。
面對著藝術品市場上的一個個天價紀錄,各種質疑也紛紛發聲:洗錢、套現、抵押......陰謀論者紛紛以自己的「心理」來揣測;重蹈日本覆轍、藝術投資泡沫......所謂「藝術史論」者則旁引博征,認為中國藏家將重現當年日本投資印象派繪畫的失敗之路。但我們應該看到,今天中國許多藏家早已有了自己的收藏規劃,就拿以「任性」聞名的劉益謙來說,在2014年可謂是出手闊綽,春拍時花了2.81億港元買了一隻雞缸杯,到了秋拍又以3.48億港元將明永樂唐卡奪下,除了一時的「任性」之外,劉益謙還是有著自己的考慮。
劉益謙表示,「以投資、投機藝術品獲取暴利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的一段時間將是以收藏為主導。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無論是雞缸杯,還是唐卡,只要條件能夠購得上,各類中國的頂級藝術品都是我和太太努力的方向。從龍美術館的角度來說,我們也在思考如何通過系統的梳理來完善龍美術館的收藏。”
對此,北京匡時董事長董國強有著同樣的觀點,「藝術品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儘管藝術品市場這幾年是處在一個調整的狀況,但每年都會不斷地有新的人進入,這個是不爭的事實。很多買家由過去的單純的投資或者說是投機,或者說就是很隨意性地購買,變成了有目的,有些是考慮要建一個自己的美術館,有些想建一個博物館,所以有很多的作品沉澱了,沉澱了以後就可以說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是不太可能再在市場上出現了。”
相比劉益謙的龍美術館,雖然王中軍近年來在藝術品市場上也有所斬獲,但很多還是不太為人們所瞭解,此次豪擲6170萬美元(約人民幣3.77億元)買回梵古油畫《靜物,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在業內人士看來,更多的還是與其自身的愛好有關。作為大買家的王中軍,不僅在收藏界頗有造詣,他本人也是一位畫家。去年12月,王中軍在北京舉辦了《中軍和他的朋友們》個人畫展。馬雲、史玉柱、汪峰,還有宋丹丹都收藏了他的畫。
根據華誼兄弟2014年中報,王中軍持股比例為23.36%,持有2.89億股,以今年9月份停牌前價格每股23.5元計算,其在上市公司便擁有68億身家。去年華誼兄弟股票逆勢大漲,王中軍在3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套現超過5億元。王中軍曾經表示,「嚴格地說,我並不是一個炒家,對大多數作品,我是一個終極藏家」。
近年來,中國買家在國際拍賣場上屢屢出手,並經常有驚人表現。去年11月,大連萬達以2816萬美元的價格,在佳士得紐約拍賣夜場上競得畢卡索油畫作品《兩個小孩》。根據佳士得拍賣行的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佳士得全球成交總額達45.4億英鎊(約合71.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6%。其中,中國買家貢獻了22%,較2012年同期增長63%。業內人士表示,除了上面提到的系統收藏以及個人愛好之外,許多中國頂級藏家基於自己的業務配置,特別是許多投資海外房地產市場的藏家來說,通過藝術品的配置,不僅可以達到資金的分散,更可以在當地引起不小的轟動,對於其業務開展也會有很大的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