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of 24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ed: Thu Oct 06, 2016 10:22 am
by editorial
香港傳媒社評﹕沒有最細只有更細 港人飽受蝸居煎熬
港人飽受居住問題的煎熬,恍似看不到盡頭,最新情况是發展商出售的單位愈來愈細,居住質素趨於惡化。這類單位售價不菲,而且樓價動輒高達四五百萬元。雖云樓宇買賣是你情我願,一個願打一個願捱,政府也管不了,不過這類細單位供應將成為趨勢,市民(特別是青年人)以高價購入之後,為了僅可容身的蝸居孭負巨額債務,心理上很難平衡,所衍生負能量會帶來負面影響。政府除了致力增加房屋供應量,也應該思考遏止細單位趨勢持續下去。
未來4年供應增加
平均面積卻少百呎
近期發展商推售的樓盤,競相以量取勝,單位面積因而沒有最細,只有更細;個別樓盤的單位僅有163平方呎,而目前一般私家車總面積約120、130方呎,小型巴士總面積約173方呎。即是說,這類單位面積較私家車稍大,略小於小巴。這類單位雖細小,由於坐落市區,呎價動輒超過2萬元,即是一個房間、浴室廁所、廚房、客廳、飯廳渾然一體的「一層樓」,售價以數百萬元計。居住在這類空間,所需不菲,實際支出與生活質素卻不成比例。設若樓市泡沫爆破,這類單位的價值更會承受嚴峻考驗;因此,這類單位煎熬着不少人。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未來4年,每年平均約有1.8萬個私樓住宅單位落成,較2006年至2015年每年平均1.1萬個高出六成。不過,若以私樓總樓面面積計算,同期只升不足三成。研究發現,私人總樓面面積由今年的1260萬方呎, 減少至2019年的1180萬方呎,期內每個私樓單位的平均面積,亦由785方呎逐年遞減至2019年的670方呎。反映發展商興建的住宅單位,數量增加了,單位平均面積卻減少了,4年間減少超過100方呎,顯示港人蝸居進一步惡化。
根據資料,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得15平米(161方呎),在發達經濟體排名最低。歐洲地多人少,香港環境情况不同,與之相比或許較牽強。不過,與同樣地少人多的地區比較,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固然不及台灣平均44平米(477方呎),低於新加坡平均30平米(323方呎),亦低於深圳的29平米(312方呎)和上海18平米(194方呎)。這些數字顯示,港人居住之侷促,與香港已經晉身發達經濟體行列,並不匹配。長期以來,籠屋、劏房等居住環境之惡劣,不單是港人內心鬱結,亦已「蜚聲國際」,成為香港的恥辱。
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停滯不前,甚至倒退,難道是港人不能擺脫的宿命?當然不應該是這樣,事在人為。事實上,香港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新加坡只有7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與香港不遑多讓,不過新加坡人均居住面積較本港多一倍,說明面積並非絕對因素;只要制訂目標,通過規劃並長期執行,則港人住得寬敞一點,總有可能達到。目前發展商出售的單位面積愈來愈細,情况會否長期持續,只能由市場規律決定,政府就此無什麼可做;即使如此,不等於政府放之任之,任由情况惡化下去。
蝸居並非港人宿命
須訂目標逐步達至
現在政府為可使用土地發愁,未來10年按長遠房屋策略興建的48萬個公私營單位,還有超過3萬個單位的土地未有着落。因此,只要找到土地,政府優先想到增加住宅供應,完全可以理解;不過,增加供應和改善居住質素仍然可以兩條腿走路。政府有兩方面情况可以思考。
首先,政府在不干預市場運作前提下,應該研究在推出土地拍賣或招標時,增加規限條款,以遏止單位面積愈趨細小的情况,使單位的空間更適合起居生活。其次,政府應該研議制訂人均居住面積標準;3年前有議員在立法會提出類似動議,政府以「當務之急,增建房屋」而拒絕。無可否認,基層和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迫切需要住屋,重建青年一代安居和置業希望也十分重要,可是細單位搜刮市民財富的現象和趨勢是新生事物,若政府視而不見,則在房屋問題取得的成績也可能被抵消。制訂準則然後量力而為,看不到與增加供應有根本矛盾。當然,政府須盡快確定填海規劃和發展新市鎮,增加土地儲備,設若這方面做不出成績,則不僅免談住得寬敞,連增加基本供應的目標也不會達至。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ed: Mon Oct 10, 2016 8:58 am
by editorial
百呎劏房 趕客裝修租貴一倍
加至$6,000 團體促重設租管

- 1.jpg (77.36 KiB) Viewed 6164 times
[■調查發現劏房租金指數較去年升13.6%,人均居住面積較公屋細兩成。陳海威攝] ■調查發現劏房租金指數較去年升13.6%,人均居住面積較公屋細兩成
私樓租金升幅近年放緩,但公屋供應長期不達標,劏房戶仍要捱貴租。有調查發現劏房租金指數較去年升13.6%,跑贏一般私樓細單位的7.4%升幅,人均居住面積更不足60平方呎,較公屋細兩成,團體指近年劏房「豪裝化」,促政府改裝舊校舍讓基層暫住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與明愛專上學院今年7至9月收集了29個單位、68戶劏房戶的租金等資料,今年度劏房租金(綜合)指數為398,較去年指數350.5升13.6%,但同期私人住宅甲類租金指數只升了7.4%,兩者升幅有明顯差距,而部份住戶會被業主收取超出一般水平的水電費,若將計算超收費用,租金指數達409.1,較去年同期連超收費用的租金指數升10.5%。
該平台研究主任姚政希稱,受訪的劏房平均面積為132.9平方呎,平均居住人數為2.66人,人均居住面積則為59.2平方呎,較公屋的人均居住面積約75平方呎細;平均租金則為4,094.9元,住戶平均入息為13,528元,租金佔收入的34.4%。
協助調查的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社工薛家進指,劏房環境惡劣,「有啲單位一篤個假天花就有十幾隻老鼠跌出嚟。」亦有劏房因廚房及廁所太近,住戶都不敢在家中大便,而「劏得越細就越貴」,有140呎劏房月租6,000元,同單位僅70呎的劏房月租則要4,800元,近年亦越來越多豪裝劏房,有150呎劏房加裝小鐵閘和消防系統可索價5,000至8,000元;亦有劏房瘋狂加租,如葵青一間月租3,000元的100呎劏房,業主趕走租客,裝修後加至6,000元再租予同一租戶。
倡改建舊校舍出租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姚松炎指,業主未必因應劏房面積叫價,而是按住戶的家庭收入,收取其月入6至8成作租金。平台召集人賴建國認為長策會訂下10年建屋目標,但實際建屋量卻不標達,加上政府嚴打工廈劏房卻無安置政策,是「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促政府重設租管,可考慮資助業主租樓予基層,亦建議改建舊校舍為「侖居」出租予基層家庭暫住至獲配公屋,他指,「侖居」有流轉讓住戶等待公營房意思,舉例觀塘道的前聖若瑟英文中學校舍及啟業邨前浸信宣道會呂明才小學校舍已空置達5年,建議可作試點,料一間校舍可供約60個家庭居住。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ed: Mon Oct 10, 2016 9:47 am
by editorial
沒有最細只有更細 港人飽受蝸居煎熬
港人飽受居住問題的煎熬,恍似看不到盡頭,最新情况是發展商出售的單位愈來愈細,居住質素趨於惡化。
近期發展商推售的樓盤,競相以量取勝,單位面積因而沒有最細,只有更細;個別樓盤的單位僅有163平方呎。這類單位雖細小,由於坐落市區,呎價動輒超過2萬元,即是一個房間、浴室廁所、廚房、客廳、飯廳渾然一體的「一層樓」,售價以數百萬元計。居住在這類空間,所需不菲,實際支出與生活質素卻不成比例。設若樓市泡沫爆破,這類單位的價值更會承受嚴峻考驗;因此,這類單位煎熬着不少人。
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停滯不前,甚至倒退,難道是港人不能擺脫的宿命?當然不應該是這樣,事在人為。事實上,香港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新加坡只有7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與香港不遑多讓,不過新加坡人均居住面積較本港多一倍,說明面積並非絕對因素;只要制訂目標,通過規劃並長期執行,則港人住得寬敞一點,總有可能達到。目前發展商出售的單位面積愈來愈細,情况會否長期持續,只能由市場規律決定,政府就此無什麼可做;即使如此,不等於政府放之任之,任由情况惡化下去。
現在政府為可使用土地發愁,未來10年按長遠房屋策略興建的48萬個公私營單位,還有超過3萬個單位的土地未有着落。因此,只要找到土地,政府優先想到增加住宅供應,完全可以理解;不過,增加供應和改善居住質素仍然可以兩條腿走路。政府有兩方面情况可以思考。
首先,政府在不干預市場運作前提下,應該研究在推出土地拍賣或招標時,增加規限條款,以遏止單位面積愈趨細小的情况,使單位的空間更適合起居生活。其次,政府應該研議制訂人均居住面積標準;3年前有議員在立法會提出類似動議,政府以「當務之急,增建房屋」而拒絕。無可否認,基層和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迫切需要住屋,重建青年一代安居和置業希望也十分重要,可是細單位搜刮市民財富的現象和趨勢是新生事物,若政府視而不見,則在房屋問題取得的成績也可能被抵消。制訂準則然後量力而為,看不到與增加供應有根本矛盾。當然,政府須盡快確定填海規劃和發展新市鎮,增加土地儲備,設若這方面做不出成績,則不僅免談住得寬敞,連增加基本供應的目標也不會達至。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ed: Sun Oct 16, 2016 12:47 pm
by editorial
何喜華評特首﹕梁不合格 不支持曾 林鄭有能力

- hj_副本.jpg (109.74 KiB) Viewed 6159 times
曾公開支持梁振英出任特首,2012獲委任為扶貧委員會委員的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慨嘆,4年過去本港的實際貧窮問題未有改善,基層未見向上流動的曙光。下任特首選舉戰幕快正式揭開,何喜華接受訪問時拒絕回應會否支持任何有意參選下屆特首的人,只強調香港需要一個有社會改革理念的領袖。
何喜華前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扶委會在修補社福政策不足上「做得不差」,但這並不足夠,「基層希望見到實際改善,而非純粹定出貧窮線」,具體改善則是貧富懸殊拉近、生活環境改善等。他慨嘆,過去幾年的情况明顯惡化,住屋困難愈見嚴重,又指政府餘下任期可做不多,期望餘下任期集中處理全民退保,人口老化問題。
訪問期間,何展示社協的劏房相片集,當中有廚廁共處一室的情况,慨嘆為何社會如此扭曲。他說,過去數年的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上升,但在政策介入前的貧窮人口未有明顯減少,反映基層未能分享經濟成果,而物價、租金不斷攀升,財富落入精英手中,「基層不希望只領政府補貼,反而需要向上流動的機會,但無奈未見曙光」。何喜華對此感到失望。
除了扶貧政策,何喜華更着重社會是否有政治領袖推動社會改革,「房屋、醫療等問題需要有願景的領袖解決」。他憶述,梁振英在上任初期曾提出有願景的概念,及後未見實質行動,質疑梁是否有決心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還是與政府磨合出現困難。問到梁振英扶貧工作「是否合格」,何明言「整體佢梗係唔合格,你聽我咁多勞氣」。
讚林鄭做法接近社福界
對下屆特首,何表示個人及機構對特首人選沒有既定立場,強調香港需要一個有社會改革理念的領袖,實質推動社會向上流動。至於熱門人選如財政司長曾俊華,何明言不支持曾俊華做特首,指「(財政預算案)年年估錯數,庫房的錢愈來愈來,但實際用在市民身上的有幾多?」至於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何笑言對方有能力任特首,但拒評會否支持她,只稱林鄭做法接近社福界,關注特別社群,如露宿者等,形容她是「好好心的人」。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ed: Sun Oct 16, 2016 12:53 pm
by editorial
120呎劏房月租4000 七旬翁三餐麥皮粥水

- 1.jpg (107.41 KiB) Viewed 6157 times
權哥每日會用電爐煮麥皮、粥等,有時煮麵亦會分數餐吃,以節省開支。他每日在狹小廚房內進食,位置僅夠坐下,不能轉身。
圖1之1 - 權哥每日會用電爐煮麥皮、粥等,有時煮麵亦會分數餐吃,以節省開 . . . . . .
不少長者因伴侶去世成為獨居戶,因沒有持續收入,成為貧窮長者。76歲的權哥半生在渡輪當水手,8年前退休後與太太、女兒及兩名孫兒同住,但所居公屋單位太小,眼見孫兒逐漸長大,又正值太太逝世,他決定自己遷出,4年前遷入深水埗一個120呎的劏房單位。
權哥所租劏房初時只需付2600元租金,至今已加至3200元,最近收到業主通知,下月要加至4000元。他慨嘆,退休後沒有收入,過往的積蓄全數用作支付妻子的醫療費,每月僅靠子女的家用及2000多元的長者津貼,支付了租金後就只剩千多元作日常開支,「每日食麥皮、粥水當三餐」,閒時到鄰近的商場「涼冷氣」,晚上才回家,以節省開支。
已輪候公屋兩年的權哥,最希望可獲入住公屋,減輕租金負擔。
評:董建華說過無飯食,吃月餅也能飽肚。 用他邏輯,劏房不能轉身可以去住酒店。
如此離地特首,禍害香港深遠。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ed: Sun Oct 16, 2016 2:06 pm
by editorial
窮人數目升破134萬 靠政策「美化」至百萬以下
梁稱扶貧有效 林鄭唱反調
特首梁振英上任4年,社福開支大增55%達662億元,本港去年貧窮人口卻突破134萬人,是2010年至今新高;即使現金福利介入後,貧窮人口也超過97萬。梁振英稱扶貧工作漸見成效,「貧窮人口連續第3年低於100萬」;政務司長兼扶貧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卻唱反調「講得通俗一啲,就係㩒住佢」,坦承貧窮數字再大幅改善空間有限。
扶委會昨舉行現屆政府最後一次扶貧高會,並公佈去年貧窮情況。本港去年貧窮人口達134.5萬,較前年增加2萬人,貧窮率為19.7%,微升0.1個百分點,平均每5名港人就有1個窮人。扣除恒常現金福利如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等,貧窮人口下降至97.1萬,較前年仍增加近9,000人,貧窮率則維持14.3%。即使計及公屋福利,貧窮人口再跌至66.9萬,但都較前年上升2.1萬人。
官方貧窮線定於住戶收入中位數50%。去年總就業人數創新高近380萬人,工資水平也上升,1人住戶的貧窮線上調至3,800元、2人8,800元、3人則1.4萬元,至於4人、5人及6人以上住戶,貧窮線分別為1.76萬元、1.82萬元及19.5萬元。此外,去年貧窮率最高首5個地區依次為深水埗(17%)、觀塘(16.8%)、黃大仙(16.2%)、元朗(16%)、葵青(15.7%)。
周永新:根本冇紓緩到
政府2016/17年度社福經常開支預算為662億元,比4年前增加55%,但無論在政策介入前後,去年貧窮人口都轉差。梁振英昨在高會致辭卻稱,對新公佈的貧窮線數據感欣慰,「我哋扶貧嘅努力漸見成效」;又指政策介入後本港貧窮情況大致平穩,「貧窮人口連續第3年低於100萬」。
不過,林鄭月娥在簡報貧窮情況時明言,在政策介入前,貧窮人口是有增加,由於前年沒特別扶貧措施推出,即使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基本也沒甚變化,「講得通俗一啲,就係㩒住佢,即係仍然能夠喺100萬以下」。她並指,隨人口老化,貧窮率要持續下跌越來越困難,「多咗貧窮人士呢個似乎係不爭事實」。
扶委會委員何喜華認同林鄭說法,「現政府只能透過政府公共資源,令到數據出嚟會好睇啲,幫到佢哋㩒低啲數」,但無助脫貧,認為梁振英在扶貧工作不合格。港大榮休教授周永新指出,隨最低工資、交通津貼、長生津等措施落實時間越長,扶貧效果也慢慢消化,「扶委會成立以來可以做嘅已做咗,睇唔到再有乜具體措施,尤其係新一代向上流問題,根本冇紓緩到」。
周又指,梁振英想連任特首,扶貧政績只是政治宣傳,「林鄭似乎做埋今屆,將實況講出嚟」。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也指,二人昨發言重點及調子不同,梁貫徹其誇大自己政績及推卸責任的作風,將解決貧窮問題推卸於能否興建更多公屋,似在呼應橫洲建公屋爭議,「叫啲人唔好阻住(起公屋)」。林鄭則點出實際問題。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ed: Wed Nov 09, 2016 11:22 am
by editorial
陳景祥:政治風波中的樓市辣招
上周五大家都在等北京釋法的消息之際,政府突然出稿,稱特首會在下午開記者會。消息廣傳,大家以為是宣布釋法的安排;到最後,原來是特首率領房屋、地政等政策局長和相關官員見記者,談的是對樓市再「加辣」:自11月5日午夜起,所有住宅物業不論售價,印花稅一律調高至15%。政府解釋,原因是近期小型單位樓價反彈比較厲害,近期投資需求一直主導樓市,政府需要採取新的壓抑措施,為樓市降溫。
釋法迫在眉睫,大部分人都在等候消息,政府卻突然開一個記者會,宣布的卻是樓市要降溫。前者是當下要「拆彈」的敏感政治事件,後者則是持續了多年的民生難題。緩急之間反差太大,令人揣測是否政府借樓市「加辣」的消息,引開公眾對人大釋法的注意力!運房局長張炳良在上周六的電台節目,就鄭重否認有關揣測,認為純屬巧合!
兩件事表面不相干 背後卻有關連
是巧合還是故意安排,我們無從深究,然而兩宗表面不相干的事,背後卻有關連:釋法是北京主導的事,特區政府只能被動地等;為了顯示政府施政並沒有因釋法而受影響,表面上要維持着一切如常。這次釋法安排對現任政府有利,因為人大常委已經公開「認頭」,釋法是由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提出,不是特區政府請求,政治上大大減少了對特區政府的殺傷力。在內政上,特首仍然「如常」推動政務,樓市「加辣」的記者會也親自出席,以表重視。這種「分工配合」,應該是京港之間經過溝通協調才出台,有利現任特首角逐連任時免受衝擊。
一直以來,中央對特區政府的訓示都是要搞好經濟和民生。本屆政府循着這個思路推動各項政策,到底成效如何?明年3月特首選舉,就是現屆政府交出成績表的時候,如果是有競爭的選舉,對手一定會對準現任特首的「政績」作評分。房屋政策是本屆政府的重中之重,在競選過程必然會成為挑戰者重點開火的「戰靶」。
有評論曾經推斷,本屆政府推出「雙辣招」令樓市受壓,為了營造特首選舉前的良好氣氛,令樓市重現生機,特首極有可能在今年底放寬或取消「辣招」,認為此舉對爭取連任有利。我對此說完全不同意(當時在財經版寫了幾篇回應),因為本屆政府在房屋工作上建樹無多,「雙辣招」是其中主要「貢獻」,被認為是「果斷措施」,是成就而非缺失,怎會貿然解除?果然,「辣招」不但沒有撤,反而在特首競選快將開始前夕再度「加辣」!
以「辣招」為樓市降溫並非始於本屆政府。在2010年11月,上屆政府已推行額外印花稅(SSD),直到2012年10月,本屆政府「加辣」,推出加強版SSD及買家印花稅(BSD)。推出之時,政府還表示會不時檢討,待樓市降溫後就會考慮取消。然而事隔幾個月(2013年2月),政府即再加推雙倍印花稅(DSD);再計及上周五調高印花稅至15%,本屆政府已為樓市三度「加辣」。換言之,4年多以來樓市根本沒有冷卻過,政府唯有不斷築堤防「洪」,壩愈築愈高,但洪水卻沒有退過!
本屆政府雖然標榜房屋土地政策做出了成績,然而「辣招」遏不住房屋需求,樓價不斷上升,跟市民入息增長步伐愈拉愈遠。公屋輪候時間沒有縮短反而加長。私樓供應在數量上有所增加,但新樓的面積不斷「微型化」,出現了廁所要使用時門關不上的「慘劇」,跟行政長官在上任時反覆強調的「適切居所」改善居住質素目標完全相反。多年來搵地難、「上車」難、供樓難等房屋老大難問題,似乎看不見任何好轉迹象。如果說房屋土地工作有成績,到底何所據而云?
上周推出的「辣招」不論樓價高低,印花稅一律徵15%。以200萬元以下樓價計,印花稅由1.5%升至15%,增幅達9倍。此外,首次置業者可以一次買多個單位,毋須繳15%印花稅,精明的投資者可以循另類方式轉手牟利,成為打擊投資買樓的漏洞。事實上,內地資金對香港物業興趣甚濃,經過今年樓市暴漲,內地一線城市樓價已貼近香港。樓價不斷上漲,增加了「上車」置業的本地年輕人的壓力,但對內地資金影響卻極微。
釋法過後,政治風波相信仍會繼續。但隨着特首選舉臨近,除了政治議題,房屋仍然會是角逐特首各路人馬主打的政策範疇。現屆政府相信會繼續推出房屋土地新政,以增加連任本錢。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ed: Sun Nov 13, 2016 1:41 pm
by editorial
重中之重不達標 無殼蝸牛慘上慘
現屆政府的任期進入倒數階段,又是埋單計數的時候。如果以「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作為指標,港府的表現不僅不合格,簡直令人慘不忍睹,這從公營房屋落成量遠遠不達標已可見一斑。
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承認,未來五年的公營房屋落成量只有九萬四千多個單位,即每年平均只有一萬八千多個,遠低於長遠房屋策略定下每年二萬八千個單位的目標,五年下來合共落後近五萬個,不可謂不驚人。
面對外界質疑,張炳良不是知恥近乎勇,而是推三搪四,辯稱建屋需時,涉及不少前期工作,包括項目需經城規會長時間審批、建築工人不足和地區阻力等。他又舉出引發軒然大波的橫洲發展計劃為例,指當局「先易後難」分期建四千個公屋單位,但區議會依然有反對聲音,明顯將房策失敗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最可笑的是,眼前問題還未解決,他已忙不迭大開期票,揚言下個五年的供應量會有所增加,並會在年底公布下個十年房屋供應目標。
其實誰都知道,建屋不可能一蹴而就,從找地、興建到落成,在在需要時間,但這些都是已知的問題,並非突然出現,港府現在也無能為力,憑甚麼奢言五年後就會扭轉劣勢忽然達標?何況現屆政府有沒有下個五年任期都是未知之數,還大言不慚未來房屋發展大計,不是畫餅充飢、自欺欺人是甚麼?再說,高官只知怨天怨地,對解決問題無濟於事,如果再讓他們多幹一屆,房屋問題豈非更加惡化?香港人的生活豈非更加悲慘?
事實擺在眼前,現屆政府任內房屋問題不僅沒有改善,反而不斷惡化,一方面樓價節節上升,上車比上青天還難;另一方面公屋申請宗數逼近三十萬大關,平均輪候時間延至四年半新高,三年上樓承諾早成夢幻泡影。更不堪的是,劏房戶在這兩年快速增長,現已多達二十萬戶,不少基層被迫棲身於環境比劏房更惡劣的豬欄、雞棚,所謂「重中之重」早已淪為無殼蝸牛的「慘上加慘」、「痛中之痛」。
想當初,港府打着適度有為的旗幟上台,擺出撥亂反正的決心,一度令人寄以厚望。可惜桐油埕始終裝桐油,扶不起就是扶不起,所謂寸土必爭、見縫插針、填海造地、發展新界東北、打造東大嶼都會等,說得天花亂墜,結果都是淪為笑話。至於近期的橫洲發展風波和傑志足球學校風波,更是當局藥石亂投、黔驢技窮的典型例子。正如有人批評,政府近年多次強調要增加公屋供應量,結果供應量不升反跌,施政承諾無一兌現,市民還怎麼可能有信心?
說來實在諷刺,港府高官個個薪高糧準,第一把手拿的甚至是比美國總統還要豐厚的酬金,到頭來卻對種種社會問題束手無策,只知以語言偽術作為掩飾,房屋問題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不用水晶球預測都知,這樣下去香港只有死路一條,倒不如退位讓賢,還市民一個改變的希望。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ed: Sun Nov 20, 2016 8:53 am
by editorial
胡官倡推租管 回購丁權
有意競逐下屆特首的退休法官胡國興昨與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會面,討論社福及民生議題等。社福界普遍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胡對此有保留,但同意可推行短期性租金管制,紓緩蝸居劏房的基層市民免捱貴租;胡更認同要正視新界土地問題,倡議透過股份制收回原居民丁權。
連日來約見候選選委拉票的胡國興昨與社總會面,約30人出席,包括全民退保大聯盟、葵涌劏房大聯盟及社區發展陣線等。有與會者批評,政府監管私營院舍不力,令社福服務市場化,促取消整筆過撥款。有團體代表促回購領展,胡未有正面回應,僅稱要仔細研究,但認同要發展社區發展如開放墟市等。
指釋法無損司法獨立
基層住屋需求殷切,輪候公屋無期。胡國興認為可循法律層面處理房屋問題,如實施短期性租金管制等,以增加土地供應為目標。至於社會上有聲音收回原居民丁權,開放更多新界土地,胡初步建議由政府成立公司,佔過半股權,再透過股份制去回購丁權。被問到近日人大再度釋法及有立法會議員被取消資格,胡則認為未有影響本港司法獨立及一國兩制,三權分立沒受損。
他指現時首要重啟政改,提出不受8.31框架所限、獲立法會三分二議員支持的新方案;並同意逐步取消功能組別及平反六四。社總選委團隊發言人張國柱認為胡國興簡單化釋法對本港法治衝擊,因司法機構受壓是港人最擔心所在,寄語對方聆聽各方聲音。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ed: Sat Dec 17, 2016 8:56 am
by editorial
中央經濟會議明確嚴控炒樓 「房子用來住 不是用來炒」 促研長效機制

- we.jpg (77.88 KiB) Viewed 5975 times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昨日閉幕,會議在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時,就內地房地產市場的定位發出明確信號,直指「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要求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此外,會議還明確明年將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有專家認為,會議是要求修正今年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016「緩中趨穩 穩中向好」
會議為期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在會上分別發表講話,總結2016年經濟工作,闡述明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會議認為,2016年經濟形勢總的特點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貧困人口預計減少1000萬以上,「成績來之不易,必須充分肯定」;同時,仍存在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問題。會議指出,2017年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既抑泡沫又防大起大落
在房地產方面,會議要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在信貸方向,既要支持合理自住買樓,又要嚴格限制投資、投機。在樓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活化閒置和低效用地。
中新社引述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指出,這是中央以戰略高度重新看待中國房地產業,將其從經濟增長的引擎,轉為強調「改善居住條件」的民生屬性。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過去的樓市調控更多是短期政策,所以經常因為經濟走勢不同而出現波動,長效機制意味着不能只是一時「應急」,預期房產稅、戶籍、土地制度等領域的改革有望加快。
貨幣政策中性 防控金融風險
會議還要求,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意味明年赤字會增加;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中性」就是資金量要合理、價要穩定,不刺激也不緊縮:既要防控風險、抑制資產泡沫,就不能釋放過多流動性;而實體經濟壓力依然不小,又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會議中提到的「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新華社引述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解釋,美聯儲加息會對全球資本流向和匯率走向產生較大影響,當前金融風險已經抬頭,要根據形勢變化,更加注重防範。
評:中央撥亂反正為時未晚。疑似特首候選人要睇車,不把炒樓歪風剎住,啥都不用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