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鳩山促擱置釣島爭端 page 6 (安倍智囊:中國若棄核武日考慮取消集體自衛權Page 12)
Posted: Wed Dec 25, 2013 6:44 pm
安倍晉三為何力推《保密法》?
加藤嘉一
2013年12月20日
「這本書很有可能也成為被調查的對象,使用這本書的我就成為違法者,被懲罰嗎?」
12月3日下午,我在位於日本沖繩縣宜野灣市的沖繩國際大學跟在該大學讀書的三位研究生交流。他們拿出來的書籍叫《檢驗「地位協定」——日美不平等的源流》(琉球新報社著,高文研出版社,2004年12月),裡面的內容是根據琉球新報社的記者們經過長時間的採訪所拿到的外務省機密文件批評日本對美國的外交政策,指出日美關係的不平等性和極端服從性。其中一名研究生正在撰寫關於日美「密約」的學位論文,使用的資料往往涉及到包括這本書在內的敏感領域。
這位學生如此表達他的恐懼,是因為12月6日日本國會通過了《特定秘密保護法》(下稱《保密法》)。12月13日正式公布的《保密法》將一年之內開始實施,雖然主張「針對泄漏國家機密的公務員,以及從事軍事產業等使用特定機密工作的民間人士」,至今沒有明確劃定如果擁有或泄漏涉及到國家安全的秘密情報而會受到懲罰的範圍包括什麼人。不管今後的實施狀況如何,日本輿論至少在現階段普遍認為,《保密法》對象超越了國家公務員,還包括廣泛的民間人士。由於75%的駐日美軍集中在沖繩縣,軍事基地的存在又使得沖繩以及沖繩縣民處於高度敏感的狀態。透過沖繩國際大學四層的研究室的窗戶,我能夠很清晰地看到因其遷移問題飽受爭議的美國駐日本軍事基地——普天間航空基地的內部,該大學就位於普天間基地旁邊。我在沖繩感覺到,民眾幾乎清一色地反對《保密法》,不少當地人向我表示,「最基本的生活自由都有可能被國家剝奪,這是國家對我們人權的侵略行為。」
除了範圍或對象的曖昧性之外,制定該法的討論不夠充分,以及自民黨忽略在野黨的反對聲音,強行通過了該法律這兩點也成為民意指責安倍政權的理由。
根據《朝日新聞》12月7日(保密法通過的第二天)實施的輿論調查,76%的回答者認為「討論不充分」(11%回答「充分」,13%沒有回答); 68%的回答者認為「自民黨一強體制不良好」(19%回答「良好」,13%沒有回答); 安倍政權的支持率下降到46%(不支持率為34%)。NHK電視台的調查也顯示,安倍政權的支持率從11月的60%下降到50%。
安倍晉三首相率領的自民黨高層正在拚命加強因民主黨(尤其鳩山由紀夫就任首相期間)時期陷入信任危機的日美關係,在這個意義上,《保密法》的強行通過也可以理解為安倍政權對美國方面的一種戰略回應。在幾乎同一時期,安倍政權也設立了呼聲已久的「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簡稱為「日本版NSC」(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其背後顯然有着「必須與美國同舟共濟,以便有效應對中國崛起」的憂患意識。安倍晉三第二次就任首相後在美國華盛頓發表了「日本歸來」(Japan is Back)的演講,他希望通過使祖國重新奪回以往「輝煌」地位的方式,重新獲得美國方面的信任。在他看來,鞏固日美同盟的前提是強化自身的國家實力。
12月9日,對於負面輿論動態感到擔憂的安倍晉三首相舉辦記者招待會,表示「我應該更加謹慎,好好地向大家說明該法的具體內容與含義,我正在反省這一點。接下來,為了解除大家的不安,我會好好落實說明工作。」 不過,安倍首相同時也主張《保密法》的成立正是為了保護國民的生命與財產,從而必須立即實施;老百姓的知情權不會被剝奪;秘密的範圍不會擴大;國民的日常生活不會被侵犯。顯而易見,安倍晉三對於《保密法》的起草、議論、通過,以及實施的過程執着而滿懷信心。
對於安倍晉三「強勢」的表現,日本輿論也處於分裂狀態。輿論調查顯示,普通百姓更多感到擔憂和不安,認為自己的知情權被侵犯,擔心自己也不知不覺成為「被調查」的對象。另一方面,往往被中國稱為「右翼分子」或「鷹派」的保守勢力則更多認為,《保密法》應當屬於國際標準,其出台是必要的,在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層次變化的今天,日本必須加強維護國家安全的制度,普及國家安全保障的觀念。
12月7日《讀賣新聞》發表題為「秘密保護法成立,務必深化國家安保戰略」的社論。文章開頭說,「日本終於建立了跟進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機密保全法制」。接著說道,「加強外交與安全保障政策的同時,政府運用該法的過程必須謹慎,以免老百姓產生知情權被損害的疑惑」。社論也提到中國因素,「以中國設定防空識別區這一動態為象徵,日本的安全保障環境變得日益嚴峻,我國應該從美國等各國獲得重要情報,加強合作。為此,提高對保護秘密的信任度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被諷刺地稱為「間諜天國」已經由來已久。其中的涵義不是日本有大量優秀的間諜人才,而是日本社會是間諜們最輕鬆、最容易獲得「情報」的地方。我也曾多次從美國政府官員和參與決策的學者處聽到過類似「日本的情報機制太弱,一旦給政治家或政府官員提供情報,第二天就被泄漏給新聞記者」的抱怨。據我所知,這也是美國方面不敢過多跟日本方面分享安保情報的重要理由。我經常向那些對日本情報系統有所抱怨的美國人追問,「你信任日本嗎?」能夠直率回答「Yes」的人幾乎為零,他們普遍認為日本在情報保護上是靠不住的。
12月上旬,我在東京觀察政權設立日本版NSC以及眾參兩院通過日本版《保密法》的過程,兩者似乎形成硬幣的雙面,從中不難發現安倍晉三這位獲得了「三年不用搞選舉」之權利的,卷土而來的「太子」正在試圖掌控政治權力,強有力地推行旨在使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用安倍的話來說是「美麗的國家」)的相關政策。日本版NSC和《保密法》不過是前期的步驟而已,只是冰山一角,安倍晉三的真正政治信念無疑是修改《日本國憲法》第九條這一日本戰後「和平憲法」的象徵。
當然,作為一個日本人,我堅決認為,即使日本通過立足於民主主義政治的制度程序修改了第九條,這也絕不意味着日本放棄戰後和平主義道路,更不可能把它作為對外發動戰爭的工具。就像我在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專欄文章《日本導向「右翼」了嗎?》表述的那樣,「越來越多的日本人認為當前憲法難以適應新的時代,不過,維護和平憲法的觀念仍有很深的基礎」;「日本修憲派實現他們自身政治目標的最大阻力不是來自中國、韓國的外交壓力,恰是來自日本國內對國家主義的厭煩和警惕。」
對於「國家主義」的厭煩與警惕,其實也很清晰地體現在日本普通老百姓對《保密法》的擔憂與不安。縱觀世界各地區與各國,恐怕沒有一個國家的國民像日本人一樣如此害怕「被控制」,並害怕「國家」兩個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具有天皇統帥權的日本國對外發動戰爭,一度相信「上面」的老百姓被莫名其妙地捲入到「那場戰爭」中。那一次慘痛的經歷永遠地告訴日本人:一旦「國家」擁有過多權力,又不被在野黨、司法、輿論等合理制衡和監督,社會就會失控,甚至陷入崩潰之邊緣。
自民黨眾議院議員河野太郎(Kono Taro)在個人的月度信息簡報12月版里專門表述了他對《保密法》以及對當前輿論的看法。對於大眾媒體和在野黨「人權會被侵犯,社會將被迫回到戰前狀態,所以必須廢除《保密法》」等主張,河野持反對態度,認為「雖然《保密法》有值得改善的地方,原來由官員模糊指定的保密範圍與內容通過《保密法》可以由民選的大臣來給予指定,為期五年,若要延長還要由大臣親自加以指定,(從民主主義政治的角度看)這是一個進步」;「有人說,由政府指定秘密是錯誤的,我不同意。倘若外交談判中的戰略被揭露,對我國必將造成不利,自衛隊的武器或暗號等情報也務必被保護。」
河野太郎也舉了個老百姓很關心的例子,「有人擔心核電站的信息再也不會被公開,這也是多慮的。被指定為特定秘密的信息只限於未公開的、國家的情報,除非涉及到警備方面的情報,其他由民間公司經營的核電信息是不會被指定為特定秘密的。當然,比如即使東京電力公司被國有化,只要不涉及到外交、防衛、恐怖主義、以及間諜的領域,都不會被指定為特定秘密。」
總之,圍繞《保密法》的有關討論集中反映了戰後日本的內外矛盾,老百姓的基本心態,以及未來可能變遷的方向。政治家、官員、媒體、學者、企業家、普通老百姓、在日外國人……在不同的行為體之間迫切需要更多坦誠而公正的溝通是毋庸置疑的。
2004年夏天,美國軍機曾墜落於毗鄰普天間軍事基地的沖繩國際大學校園裡。幸虧學校放假,沒有一名師生「殉國」。大學的一位導師對我說,「這裡的窗戶比其他地方的窗戶厚很多,否則美軍航空機天天飛來飛去的噪音實在太大,無法正常看書、工作」。這位研究日美安保歷史和現狀的學者看着停在普天間機場的V-22Osprey直升機一邊感嘆,一邊微笑地說,「我每天早上到研究室,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暸望V-22Osprey處於什麼狀態。這個恐怕屬於美國的軍事機密,那麼,我是否要被《保密法》調查,甚至坐牢呢?但我也沒辦法,我的工作室就在這裡,人家又不走。」
加藤嘉一
2013年12月20日
「這本書很有可能也成為被調查的對象,使用這本書的我就成為違法者,被懲罰嗎?」
12月3日下午,我在位於日本沖繩縣宜野灣市的沖繩國際大學跟在該大學讀書的三位研究生交流。他們拿出來的書籍叫《檢驗「地位協定」——日美不平等的源流》(琉球新報社著,高文研出版社,2004年12月),裡面的內容是根據琉球新報社的記者們經過長時間的採訪所拿到的外務省機密文件批評日本對美國的外交政策,指出日美關係的不平等性和極端服從性。其中一名研究生正在撰寫關於日美「密約」的學位論文,使用的資料往往涉及到包括這本書在內的敏感領域。
這位學生如此表達他的恐懼,是因為12月6日日本國會通過了《特定秘密保護法》(下稱《保密法》)。12月13日正式公布的《保密法》將一年之內開始實施,雖然主張「針對泄漏國家機密的公務員,以及從事軍事產業等使用特定機密工作的民間人士」,至今沒有明確劃定如果擁有或泄漏涉及到國家安全的秘密情報而會受到懲罰的範圍包括什麼人。不管今後的實施狀況如何,日本輿論至少在現階段普遍認為,《保密法》對象超越了國家公務員,還包括廣泛的民間人士。由於75%的駐日美軍集中在沖繩縣,軍事基地的存在又使得沖繩以及沖繩縣民處於高度敏感的狀態。透過沖繩國際大學四層的研究室的窗戶,我能夠很清晰地看到因其遷移問題飽受爭議的美國駐日本軍事基地——普天間航空基地的內部,該大學就位於普天間基地旁邊。我在沖繩感覺到,民眾幾乎清一色地反對《保密法》,不少當地人向我表示,「最基本的生活自由都有可能被國家剝奪,這是國家對我們人權的侵略行為。」
除了範圍或對象的曖昧性之外,制定該法的討論不夠充分,以及自民黨忽略在野黨的反對聲音,強行通過了該法律這兩點也成為民意指責安倍政權的理由。
根據《朝日新聞》12月7日(保密法通過的第二天)實施的輿論調查,76%的回答者認為「討論不充分」(11%回答「充分」,13%沒有回答); 68%的回答者認為「自民黨一強體制不良好」(19%回答「良好」,13%沒有回答); 安倍政權的支持率下降到46%(不支持率為34%)。NHK電視台的調查也顯示,安倍政權的支持率從11月的60%下降到50%。
安倍晉三首相率領的自民黨高層正在拚命加強因民主黨(尤其鳩山由紀夫就任首相期間)時期陷入信任危機的日美關係,在這個意義上,《保密法》的強行通過也可以理解為安倍政權對美國方面的一種戰略回應。在幾乎同一時期,安倍政權也設立了呼聲已久的「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簡稱為「日本版NSC」(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其背後顯然有着「必須與美國同舟共濟,以便有效應對中國崛起」的憂患意識。安倍晉三第二次就任首相後在美國華盛頓發表了「日本歸來」(Japan is Back)的演講,他希望通過使祖國重新奪回以往「輝煌」地位的方式,重新獲得美國方面的信任。在他看來,鞏固日美同盟的前提是強化自身的國家實力。
12月9日,對於負面輿論動態感到擔憂的安倍晉三首相舉辦記者招待會,表示「我應該更加謹慎,好好地向大家說明該法的具體內容與含義,我正在反省這一點。接下來,為了解除大家的不安,我會好好落實說明工作。」 不過,安倍首相同時也主張《保密法》的成立正是為了保護國民的生命與財產,從而必須立即實施;老百姓的知情權不會被剝奪;秘密的範圍不會擴大;國民的日常生活不會被侵犯。顯而易見,安倍晉三對於《保密法》的起草、議論、通過,以及實施的過程執着而滿懷信心。
對於安倍晉三「強勢」的表現,日本輿論也處於分裂狀態。輿論調查顯示,普通百姓更多感到擔憂和不安,認為自己的知情權被侵犯,擔心自己也不知不覺成為「被調查」的對象。另一方面,往往被中國稱為「右翼分子」或「鷹派」的保守勢力則更多認為,《保密法》應當屬於國際標準,其出台是必要的,在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層次變化的今天,日本必須加強維護國家安全的制度,普及國家安全保障的觀念。
12月7日《讀賣新聞》發表題為「秘密保護法成立,務必深化國家安保戰略」的社論。文章開頭說,「日本終於建立了跟進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機密保全法制」。接著說道,「加強外交與安全保障政策的同時,政府運用該法的過程必須謹慎,以免老百姓產生知情權被損害的疑惑」。社論也提到中國因素,「以中國設定防空識別區這一動態為象徵,日本的安全保障環境變得日益嚴峻,我國應該從美國等各國獲得重要情報,加強合作。為此,提高對保護秘密的信任度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被諷刺地稱為「間諜天國」已經由來已久。其中的涵義不是日本有大量優秀的間諜人才,而是日本社會是間諜們最輕鬆、最容易獲得「情報」的地方。我也曾多次從美國政府官員和參與決策的學者處聽到過類似「日本的情報機制太弱,一旦給政治家或政府官員提供情報,第二天就被泄漏給新聞記者」的抱怨。據我所知,這也是美國方面不敢過多跟日本方面分享安保情報的重要理由。我經常向那些對日本情報系統有所抱怨的美國人追問,「你信任日本嗎?」能夠直率回答「Yes」的人幾乎為零,他們普遍認為日本在情報保護上是靠不住的。
12月上旬,我在東京觀察政權設立日本版NSC以及眾參兩院通過日本版《保密法》的過程,兩者似乎形成硬幣的雙面,從中不難發現安倍晉三這位獲得了「三年不用搞選舉」之權利的,卷土而來的「太子」正在試圖掌控政治權力,強有力地推行旨在使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用安倍的話來說是「美麗的國家」)的相關政策。日本版NSC和《保密法》不過是前期的步驟而已,只是冰山一角,安倍晉三的真正政治信念無疑是修改《日本國憲法》第九條這一日本戰後「和平憲法」的象徵。
當然,作為一個日本人,我堅決認為,即使日本通過立足於民主主義政治的制度程序修改了第九條,這也絕不意味着日本放棄戰後和平主義道路,更不可能把它作為對外發動戰爭的工具。就像我在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專欄文章《日本導向「右翼」了嗎?》表述的那樣,「越來越多的日本人認為當前憲法難以適應新的時代,不過,維護和平憲法的觀念仍有很深的基礎」;「日本修憲派實現他們自身政治目標的最大阻力不是來自中國、韓國的外交壓力,恰是來自日本國內對國家主義的厭煩和警惕。」
對於「國家主義」的厭煩與警惕,其實也很清晰地體現在日本普通老百姓對《保密法》的擔憂與不安。縱觀世界各地區與各國,恐怕沒有一個國家的國民像日本人一樣如此害怕「被控制」,並害怕「國家」兩個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具有天皇統帥權的日本國對外發動戰爭,一度相信「上面」的老百姓被莫名其妙地捲入到「那場戰爭」中。那一次慘痛的經歷永遠地告訴日本人:一旦「國家」擁有過多權力,又不被在野黨、司法、輿論等合理制衡和監督,社會就會失控,甚至陷入崩潰之邊緣。
自民黨眾議院議員河野太郎(Kono Taro)在個人的月度信息簡報12月版里專門表述了他對《保密法》以及對當前輿論的看法。對於大眾媒體和在野黨「人權會被侵犯,社會將被迫回到戰前狀態,所以必須廢除《保密法》」等主張,河野持反對態度,認為「雖然《保密法》有值得改善的地方,原來由官員模糊指定的保密範圍與內容通過《保密法》可以由民選的大臣來給予指定,為期五年,若要延長還要由大臣親自加以指定,(從民主主義政治的角度看)這是一個進步」;「有人說,由政府指定秘密是錯誤的,我不同意。倘若外交談判中的戰略被揭露,對我國必將造成不利,自衛隊的武器或暗號等情報也務必被保護。」
河野太郎也舉了個老百姓很關心的例子,「有人擔心核電站的信息再也不會被公開,這也是多慮的。被指定為特定秘密的信息只限於未公開的、國家的情報,除非涉及到警備方面的情報,其他由民間公司經營的核電信息是不會被指定為特定秘密的。當然,比如即使東京電力公司被國有化,只要不涉及到外交、防衛、恐怖主義、以及間諜的領域,都不會被指定為特定秘密。」
總之,圍繞《保密法》的有關討論集中反映了戰後日本的內外矛盾,老百姓的基本心態,以及未來可能變遷的方向。政治家、官員、媒體、學者、企業家、普通老百姓、在日外國人……在不同的行為體之間迫切需要更多坦誠而公正的溝通是毋庸置疑的。
2004年夏天,美國軍機曾墜落於毗鄰普天間軍事基地的沖繩國際大學校園裡。幸虧學校放假,沒有一名師生「殉國」。大學的一位導師對我說,「這裡的窗戶比其他地方的窗戶厚很多,否則美軍航空機天天飛來飛去的噪音實在太大,無法正常看書、工作」。這位研究日美安保歷史和現狀的學者看着停在普天間機場的V-22Osprey直升機一邊感嘆,一邊微笑地說,「我每天早上到研究室,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暸望V-22Osprey處於什麼狀態。這個恐怕屬於美國的軍事機密,那麼,我是否要被《保密法》調查,甚至坐牢呢?但我也沒辦法,我的工作室就在這裡,人家又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