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2167748868_90.jpg (44.67 KiB) Viewed 9593 times
中國一盟友為2千億臨陣倒戈
說緬甸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恐怕並不過分。5月中旬緬甸總統吳登盛剛剛訪美歸來,在月底就馬不停蹄地接待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來訪。
安倍此行禮單豐厚,宣佈免除緬甸剩餘1900億日元的債務,並新增510億日元的政府開發援助,與幾個月前副首相麻生太郎訪問緬甸時的出手闊綽一脈相承。
與美日走近的同時,吳登盛在3月還分別出訪了挪威、芬蘭、奧地利、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此後歐盟宣佈提前解除武器禁運外的所有對緬制裁。可以說,緬甸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獲得了空前的“豐收”。
西方打開緬甸大門
2011年3月上臺的吳登盛的軍政府開始有步驟的轉型,並主動致力於推進緬甸的民主進程,比如與反對黨領導人昂山素季和解。
在推進國內改革的同時,緬甸政府也意識到,必須得到外界的承認、擺脫西方長久以來的制裁、創造良好外部環境,才能獲得更多經濟發展的機會,穩固在國內的執政地位。
因此,新政府將改善與西方關係、拓展外交空間作為重要目標,頻繁出訪或接訪,向國際社會展示改革成就和新形象。
緬甸的轉型與美國奧巴馬政府“重返東南亞”政策產生了共振。為鞏固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平衡中國在該地區強大的影響力,使緬甸成為美國在東南亞和印太兩洋的戰略支柱及民主榜樣,奧巴馬政府對緬施行“務實接觸”的政策,在緬甸新政府上臺短短2年多時間裡,就完成了總統互訪,實現了雙邊關係的正常化。
西方國家紛紛追隨美國腳步放鬆對緬制裁,領導人也爭相親臨緬甸,搶佔先機。對西方國家來說,與緬甸改善關係既有戰略和政治意義,又有經濟利益。2014年緬甸將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相信到時緬甸將進入更加空前的外交活躍期。
中國在緬甸利益受損
緬甸內政外交的急速轉型,對中國對緬外交帶來了一定衝擊,在緬利益也遭受了現實的損失。
第一,逐步擺脫被孤立處境後,緬甸對中國的戰略需求隨之降低,處理與中國關係時更主動、更有自信,更多地考慮自身利益。
第二,緬甸國內問題外溢,中緬關係正成為犧牲品。緬甸民眾目前處於民主狂熱期,極力反對軍政府時期的政策和專案,並將對軍政府的不滿加在與其曾關係緊密的中國頭上,中國在緬水電站、銅礦、油氣管道等專案都因此受到衝擊。
中緬真正的利益之爭
第三,大量外國企業已進入或準備進入緬甸,在緬中國企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而且不排除緬甸急於吸引美歐國家投資,在項目競標中傾向於西方公司的可能性。
第四,緬甸從上到下都在擁抱西方的價值體系,民眾對民主、人權、環保等概念照盤全收,難以客觀、冷靜看待中國,中國對緬工作尤其是對民眾的工作難度大大增加。
總之,對緬甸來說,中國雖是穩固的朋友,而其目前急需的是獲得西方國家的認可,中國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難免受到損害。
然而,對於中緬關係的前景也無需悲觀消極,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所說,我們仍可“對中緬關係的發展充滿信心”。緬甸的政治改革並不是針對中緬關係的,不論將來誰上臺,緬甸執政者都將以國家利益為處理兩國關係的基本原則。
緬甸發展的是多元化外交,需要在與各方的關係中求得平衡,既不會放棄和中國的傳統利益關係,也不願得罪美國走回老路,同時還會爭取擴大與印度、日本、歐盟等國經貿往來。其中,中國作為緬甸的最大鄰國、最大外資來源國和最大交易夥伴,在緬甸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仍然無可取代。
緬甸雖然希望減輕對中國的依賴,但其外交很難做到完全的等距離。
中國需檢視自身作為
從中國來說,把近期中緬關係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歸咎於外部因素並無益處,關鍵在於檢視自身作為並加以改進。好在中國正在積極調整對緬政策,從今年在緬甸事務上的一些安排來看,中國的姿態已變得更為靈活和務實,兩國關係也在不斷向前邁進。
外交部任命王英凡大使為亞洲事務代表,當前專門負責緬甸事務。新一屆政府在4月中緬三亞聯合公報中全面闡述了對緬政策,顯示出繼續深化兩國關係的信心。
公報發表後,中方即正式邀請緬國內多個政黨和非政府組織訪華,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最大反對黨民盟的兩次派團訪華,外界普遍猜測這是在為昂山素季的訪問做準備。
中方並積極協調緬北民族和解問題,已在雲南瑞麗安排三次緬甸軍方與克欽獨立武裝的和談。新上任的駐緬大使楊厚蘭也在與各方接觸,包括昂山素季、88學生組織的領導人等。此外,中國企業在轉變投資中的一些做法,加大對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投入。
萬寶礦業計畫在萊比溏銅礦周邊建設新學校、圖書館並翻修公路。中石油也公佈了“走進社區”計畫,包括投資2000萬美元建造學校、診所等服務設施。
因此,有充分理由相信,緬甸的變革並不會導致中緬關係發生顛覆性變化。但鞏固在緬甸的傳統優勢,不斷充實中緬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內涵,將發展成果真正惠及緬甸人民,中國還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