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陰權最後施政報告是一份「被告自辯書」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Post Reply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曾陰權最後施政報告是一份「被告自辯書」

Post by samuel »

曾陰權最後施政報告是一份「被告自辯書」

由於七年禍港殃民管治, 由於來自四面八方的指控, 再加上北大人斥責,曾陰權昨天站在新政府大樓新落成的立法會大樓, 表面上是宣讀他任期最後一份施政報告, 而實際上他是站在被告位上為自己治港七年的失誤自辯。他把責任諉過于前特首董政府, 需然也承認自己也有管治失誤, 言詞避重就輕, 但表現出都是毫無誠意。

今早在電台問答節目上, 當被問居屋原意是帮助有需要的市民解决居住問題, 不是用公帑補貼去投資賺錢, 曾陰權問非所答, 講了一大堆話却與該問題無關的廢話。曾又説房屋政策不能朝令夕改, 但又説興建居屋會因市塲變化而改變甚至停建。如果真正不朝令夕政, 就應根據人口增長的實際情况制定長遠房屋政策, 不應讓市塲變化而變來變去。
看來, 曾陰權思維混亂,有點語無倫次地步了。原因是他手下為他撰寫的這份施政報吿, 他沒做好功課, 看清楚內容其中矛盾處, 不加理解照讀出來。

這份報告除了些小修小補, 派些糖外, 其它內容不需太認真, 因全屬老調重彈, 與他以前施政報告內容無大分別, 都是口號式或詞語上修飾, 噴噴口水, 無實質意義, 主要為他自己七年誤港管治自辯。若真有决心和誠意做好這份工, 上任後第一天就應努力, 不會等到七年後今時今日快將離任才去努力, 實在當香港市民都是弱智的。

曾陰權管治下受害人 ------- 一中產市民原告
13-10-2011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特首應承擔的政治倫理責任

Post by samuel »

特首應承擔的政治倫理責任

2011年10月14日
特首曾蔭權的臨別秋波,不只有慷公帑之慨,推出被稱為「公眾六合彩」的新居屋政策,更有就政治倫理作出言傳身教,展示他作為政治家的「風範」。不過,令人疑惑的是,無論是施政報告中不着邊際的闡述,還是稱最大的政治倫理挑戰是普選,無論是公開譏諷行會成員政治抽水,還是在立法會指罵議員是爛仔、暗諷議員是「黑社會」,特首是否明白自己應承擔怎樣的政治倫理責任?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說,以德治政,就像北方星辰,位居其所,而眾星拱衞。為政以德,是對政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適用於古代的仁政,也適用於曾蔭權連任特首後宣稱要「以民為本」的現代社會。但是,從報名參選時自稱是「政治家」,到打出「做好呢份工」的口號,曾蔭權何曾思考過特首的政治倫理是甚麼?
曾蔭權在其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拋出「政治倫理」的概念,強調從政者應以社會整體利益為依歸。但其目的不是檢討自己應承擔的政治倫理責任,而是教訓那些不聽其旨意的政團「會窒礙社會進步」。且不說七年來曾蔭權是否窒礙香港的進步,僅僅是特區政府民望久沉不起、屢現管治危機,如果要從政治倫理的層面去尋找原因,特首可知自己要承擔怎樣的責任?一個視自己替北京打工的特首,一個視民意如浮雲的特首,有誰相信他能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己任?

政治倫理不只約束政治人物的利益取向、個人道德,也約束政治人物之間的關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倫理。現代社會擺脫了君臣關係,政府官員或議員盡忠的對象不是主政官員,但主政官員對他們豈能不以禮相待?今年 7月,曾蔭權在立法會批評公職人員藉評論政府施政有抽水之嫌,暗批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違反政治倫理。其實,他不透過行會機制處理有關問題,反而在公開場合作此批評,加上在唐英年、梁振英分別辭職備選時,發出厚唐薄梁的聲明,已做出違背政治倫理的不良示範。

政治倫理既然在曾蔭權的施政報告中有單列的標題,議員昨日就此提出質詢,就合乎情理,曾蔭權有責任作出回應。當然,他有權在覺得自己被冒犯時作出反擊,但別忘了《香港立法會議事規則》中對官員同樣也有約束:「凡對立法會議員使用冒犯性及侮辱性言詞,即屬不合乎規程。」市民不樂見台灣式的議會衝突在香港上演,但難道會樂見特首侮辱民選議員?難道會樂見特首當民選議員的質詢為耳邊風?

香港立法會議事廳不是「黑社會的地方」,也不應是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人大、政協會議時的一言堂。特首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是要接受議員質詢,不是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歌功頌德,何況如今不少代表、委員到北京出席人大、政協「兩會」時,也膽敢在分組會議上炮轟官員及當局的政策。要現任特首重視自己的政治倫理責任,現在看來是徒勞的,惟有寄望於下屆特首,寄望其能堅守為政以德的倫理,寄望其能尊重民意、尊重民選議員。

(李平)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政府應解決住屋問題 不應打本幫人炒樓

Post by samuel »

﹕政府應解決住屋問題 不應打本幫人炒樓

曾特首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終於在房屋政策上出招,推出新居屋計劃。筆者是80後會計師,收入已經超過居屋申請要求,除非政府放寬居屋入息要求,否則此政策與我並沒有太大關係,但當我看完新居屋政策內容之後,身為局外人的我亦不禁大感不滿。

只有炒家才會左手來右手去

政府提出新居屋業主出售居屋時,物業升值部分不需補回地價,此建議嚴重違背公平原則。居屋的優惠來自政府補貼,政府補貼來自納稅人,所以每間居屋的價值裏面有一部分是屬於社會的。居屋的目的是拿社會資源來解決有需要市民的住屋問題,當業主出售居屋時,可以理解為這位居屋業主已經可以自行解決住屋問題,不再屬於有需要市民,政府就沒有義務或責任再拿社會資源幫助他。因此業主出售居屋時獲得的利潤,就應該按照買樓當時獲得的津貼比例補回地價,將價值還給社會。這樣做才能體驗公平的原則,而政府因補地價而收到的資源,亦可以拿來資助下一批有需要的居屋業主,令更多人受惠。加上,現時香港已經有大約30萬居屋業主,他們出售居屋時都需要按市值補回地價,現在新居屋業主反而享有多一層優惠,此政策對於舊居屋業主也不公平。

另外,政府有感舊居屋流轉度較低,希望新政策可以提高流轉度,此思維完全違背居屋政策目的。居屋政策的目的是希望解決有需要市民的住屋問題、讓更多人能夠安居,試問一個安居的人又豈會頻密地出售自己居住的房子?我相信只有炒家,才會左手來右手去,頻密轉手獲利。新居屋政策到底是想為香港人解決住屋問題,還是為香港人提供炒樓機會?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真正有需要的反得不到資助

最後,此政策會造什麼結果?每年5000個居屋單位,引來數以十幾萬人申請,猶如免費歡樂大抽獎,無論有沒有需要,只要符合資格,都會參加,因而中籤機會將會大幅攤薄,令到真正有需要的市民,反而得不到及時的資助,可能因此需要多等5年、10年,甚至更多。

香港人不需要政府用社會資源為我們每年創造5000個幸運兒,香港人需要的是政府實實在在地為我們解決社會上的問題。希望政府可以多聽、多想、多討論,做好每一個政策。

翁健﹕
作者是80後會計師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高官臥聽蕭蕭竹 懶理民間疾苦聲

Post by samuel »

高官臥聽蕭蕭竹 懶理民間疾苦聲

香港貧富懸殊嚴重,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但究竟嚴重到甚麼程度呢?有調查機構推算,本港現時有超過一百萬人入不敷支,實在令人咋舌。正如學者所說,貧窮人口不斷增加,不僅影響社會的穩定,亦影響政府的認受性,當局再不好好檢討扶貧政策,合理分配公共資源,民怨終有爆煲的一天。

中大亞太研究所聯同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調查發現,近一成半受訪者表示自己入不敷支,當中近三成四家庭月入低於一萬元;另有七成六受訪者直指,目前貧富懸殊問題嚴重,較今年三月的同類調查上升兩個百分點;更有近四成半人認為貧富懸殊問題已達到不可接受的地步,近六成人覺得政府偏幫有錢人,有官商勾結之嫌。

調查正好說明,港府扶貧不力,資源分配不均,導致民怨高漲,仇富情緒蔓延,當局若繼續坐視不理,社會只會愈來愈分化,情況堪憂。事實上,香港是富裕社會,卻有逾百萬人收入不足以應付基本生活所需,證明在職貧窮情況相當普遍,這既是莫大的諷刺,也是莫大的悲哀。

雖說貧富懸殊並不是香港獨有,而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但香港的情況特別嚴重,港府絕對難辭其咎。過去香港經濟起飛,造就不少令港人引以為傲的富豪傳奇,然而,隨着經濟環境轉變,年輕人向上流動的機會愈來愈少,他們對前途悲觀失望,自然怨聲載道。問題根源在於港府施政混亂,政策失誤,長期偏重金融業,導致百業凋敝,除了炒樓炒股,根本沒有其他出路;加上當局的政策過分向富有階層傾斜,各行各業都被大財團壟斷,結果造成兩極分化,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難怪不少基層市民認為有錢人是靠「不好的手段」致富,更有不少人贊成向高收入人士及高檔消費品徵收重稅。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經濟民生問題引發民怨,成為暴力政治的溫床,這就是香港的現實。逾百萬人入不敷支,度日如年,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港府如何自吹自擂,如何粉飾太平,都無法改變社會矛盾日益惡化、民怨不斷升溫的事實。

可以見到,在一片仇富仇官情緒之下,年輕人愈來愈偏激,街頭暴力抗爭無日無之。中文大學去年的調查顯示,多達兩成六受訪者認同以激烈手法要求政府回應訴求,這是一個嚴重的警號,任其發展下去,香港勢必成為動亂之都,後果不堪設想。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香港深層次矛盾千頭萬緒,歸根究柢就是一個問題,貧富懸殊。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個真正負責任的政府,應該認真聽取民意,了解民心,紓解民困,而不是得過且過,敷衍塞責。明年預算案會不會推出長遠的扶貧紓困措施,將是對夕陽政府的最後考驗。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