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發牌立場不斷「飄移」
自電視牌風暴爆發以來,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立場不斷「飄移」,時而為政府救火,時而劃清界線以明哲保身。林去年出任召集人一職前夕,承諾在行會內把關,阻止惡法出台,但在反國教和免費電視兩場風暴中,林最後都選擇置身事外。
12萬人上街聲討黑箱作業當天,林煥光稱行會經過長時間討論達致決定,絕不倉卒或草率,又稱行會內容保密,堅拒解釋。翌日林卻指,行會成員已「盡最大努力」向政府作出建議,最終由特首拍板,認同政府須向公眾解畫。
曾以「茶餐廳論」護航
立法會表決特權法議案前的周日,在電台向公眾解畫的也是林煥光。他當時提出「茶餐廳論」,指電視台非茶餐廳,僱用員工數以千計,行會須「深層次考慮」,又指行會成員來自不同階層,對發牌持不同意見屬正常,同時又不忙點出,發牌結果,是由梁振英聽取所有意見後作出的決策。去年7月爆發反國教風波,林煥光在7.29大遊行前夕,以旁觀者口吻形容風波變成港人核心價值之爭,更指反對聲音夠強大,政府才有機會撤科,「政府見到隻大象(主流意見)的時候,就會知道那是大象」。
			
			
									
						
										
						蘇錦樑狗屁不通言論P19 / 警惕香港營商環境歪風蔓延 P13
Re: 商業事務和商業行為還是由商業市場去決定吧 / 律政司長袁國強都跳出來站在政府一邊了, 王維基還敢打司法覆核官司嗎
11影視業界團體促馬逢國辭職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香港電影導演會等11個影視專業團體,要求代表業界的立法會議員馬逢國立刻辭職。
11個團體發表聯合聲明,指立法會本月7日辯論引用特權法要求政府公開免費電視發牌文件的動議,「身為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馬逢國,竟然表明不會支持。對此,本會深感極度失望及憤怒!」
聲明又批評馬逢國在影視演藝業界各屬會強烈要求下,仍投出棄權一票,「立場含糊,特此譴責」,又指此舉與「影視界取向背道而馳,非但未能反映各大電影屬會立場,罔顧業界利益,更對公開發牌真相一事,置若罔聞,態度敷衍」,強烈要求馬逢國立刻辭職。
聯署的11個團體包括: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電影專業攝影師學會、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香港電影燈光協會、香港電影剪輯協會、香港電影製作行政人員協會、香港電影後期專業人員協會、香港電影美術學會、香港演藝人協會。
記協譴責馬逢國促解釋問責
香港記協、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發聲明,譴責議員馬逢國在特權法議案上投棄權票是沒有全面代表所屬界別利益。
聲明指出,對於作為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的馬逢國投棄權票,兩個協會予以譴責及極度遺憾,認為馬「沒有全面及完整地代表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的利益,沒有盡力爭取資訊多元化及表達自由,此事亦反映功能組別選舉的荒謬」。
兩個協會指馬「作為業界代表卻沒有善用權利,放棄議員的專屬投票權,捨棄直接和有效的特權法,與投下反對票無異,等同放政府一馬,支持政府黑箱作業。此舉既背離業界,亦無視市民欠缺免費電視的選擇」,又不滿馬在投票前沒有諮詢業界,是漠視業界意見。
他們要求馬切實檢討事件,親自向業界解釋,接受質詢,以示問責。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香港電影導演會等11個影視專業團體,要求代表業界的立法會議員馬逢國立刻辭職。
11個團體發表聯合聲明,指立法會本月7日辯論引用特權法要求政府公開免費電視發牌文件的動議,「身為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馬逢國,竟然表明不會支持。對此,本會深感極度失望及憤怒!」
聲明又批評馬逢國在影視演藝業界各屬會強烈要求下,仍投出棄權一票,「立場含糊,特此譴責」,又指此舉與「影視界取向背道而馳,非但未能反映各大電影屬會立場,罔顧業界利益,更對公開發牌真相一事,置若罔聞,態度敷衍」,強烈要求馬逢國立刻辭職。
聯署的11個團體包括: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電影專業攝影師學會、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香港電影燈光協會、香港電影剪輯協會、香港電影製作行政人員協會、香港電影後期專業人員協會、香港電影美術學會、香港演藝人協會。
記協譴責馬逢國促解釋問責
香港記協、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發聲明,譴責議員馬逢國在特權法議案上投棄權票是沒有全面代表所屬界別利益。
聲明指出,對於作為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的馬逢國投棄權票,兩個協會予以譴責及極度遺憾,認為馬「沒有全面及完整地代表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的利益,沒有盡力爭取資訊多元化及表達自由,此事亦反映功能組別選舉的荒謬」。
兩個協會指馬「作為業界代表卻沒有善用權利,放棄議員的專屬投票權,捨棄直接和有效的特權法,與投下反對票無異,等同放政府一馬,支持政府黑箱作業。此舉既背離業界,亦無視市民欠缺免費電視的選擇」,又不滿馬在投票前沒有諮詢業界,是漠視業界意見。
他們要求馬切實檢討事件,親自向業界解釋,接受質詢,以示問責。
Re: 商業事務和商業行為還是由商業市場去決定吧 / 律政司長袁國強都跳出來站在政府一邊了, 王維基還敢打司法覆核官司嗎
黃國健:林成梁班子缺口應請辭
林煥光昨公開要求特首梁振英深切檢討,又說發牌事件與市民有過大落差,令外界質疑林違反行會的集體負責制,甚至有呼聲要求他辭職。林煥光昨日接受多間電子傳媒電話訪問,都未有正面回應會否辭職,只稱「我昨日(前天)說的就是昨日說的話,是一個實事實說。」行政會議秘書處回覆本報查詢,指林煥光至今未有提出請辭。
《大公報》批林落井下石
親中媒體《大公報》昨日社評更狠批林煥光,質疑「林煥光是無能還是卸責?」,指林「反其道而行之」,批評他對行政主導和行會保密制「落井下石」、令人無法接受,又認為林的論點無根據及難自圓其說。
工聯會黃國健說,林煥光一直與梁班子格格不入,現時問題加深,「林煥光做得咁辛苦,離開對他本人及行會都是好事」,因現時他與班子已貌合神離,是班子中的一大缺口。
林未正面回應 羅范撐留任
不過,行會成員羅范椒芬表明要「撐」林煥光留任,指林不應辭職,公眾也不應窮追猛打,並呼籲特首梁振英「不要覺得被針對」。
羅太說林煥光日前言論正確,是向政府提出善良的意見,目的是避免政府今後再發生類似電視發牌的風波,不想政府其他施政受事件拖累,指行會必須保留不同意見的人,因有不同意見的辯論才是健康。
當年因23條立法而辭去行會成員的自由黨黨魁田北俊認為,林煥光今次公開表達是正確的事,他支持林煥光的做法,「如果特首唔聽勸喻,才應考慮辭職,甚至行會內與林煥光持相同意見的成員,應集體辭職」。行會成員葉劉淑儀認為,林煥光不會辭職,因現時對方很努力工作。
			
			
									
						
										
						林煥光昨公開要求特首梁振英深切檢討,又說發牌事件與市民有過大落差,令外界質疑林違反行會的集體負責制,甚至有呼聲要求他辭職。林煥光昨日接受多間電子傳媒電話訪問,都未有正面回應會否辭職,只稱「我昨日(前天)說的就是昨日說的話,是一個實事實說。」行政會議秘書處回覆本報查詢,指林煥光至今未有提出請辭。
《大公報》批林落井下石
親中媒體《大公報》昨日社評更狠批林煥光,質疑「林煥光是無能還是卸責?」,指林「反其道而行之」,批評他對行政主導和行會保密制「落井下石」、令人無法接受,又認為林的論點無根據及難自圓其說。
工聯會黃國健說,林煥光一直與梁班子格格不入,現時問題加深,「林煥光做得咁辛苦,離開對他本人及行會都是好事」,因現時他與班子已貌合神離,是班子中的一大缺口。
林未正面回應 羅范撐留任
不過,行會成員羅范椒芬表明要「撐」林煥光留任,指林不應辭職,公眾也不應窮追猛打,並呼籲特首梁振英「不要覺得被針對」。
羅太說林煥光日前言論正確,是向政府提出善良的意見,目的是避免政府今後再發生類似電視發牌的風波,不想政府其他施政受事件拖累,指行會必須保留不同意見的人,因有不同意見的辯論才是健康。
當年因23條立法而辭去行會成員的自由黨黨魁田北俊認為,林煥光今次公開表達是正確的事,他支持林煥光的做法,「如果特首唔聽勸喻,才應考慮辭職,甚至行會內與林煥光持相同意見的成員,應集體辭職」。行會成員葉劉淑儀認為,林煥光不會辭職,因現時對方很努力工作。
Re: 商業事務和商業行為還是由商業市場去決定吧 / 律政司長袁國強都跳出來站在政府一邊了, 王維基還敢打司法覆核官司嗎
發牌風波如牛渚燃犀 林煥光切勿輕易言退
免費電視發牌風波,並未因為立法會否決引用特權法向政府索取文件的決議案而平息,特首梁振英、行政會議與政府繼續為此付出代價。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前天公開要求梁振英盡快就發牌過程「深切檢討」,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梁振英固然備受壓力,林煥光因為在此事取態搖擺,陷身各方不討好的處境。不過,就發牌風波檢視行會成員,林煥光的表現仍然較接近民情,在政事蜩螗、歪風瀰漫的情下,期望有更多類似林煥光的人在體制內發聲,適時示警,盡量減少政策乖戾和惡法的出現。所以,林煥光切勿輕易言退。
林煥光促檢討發牌過程
於法無違於理無不合
林煥光就發牌風波,較早前有所謂「特首決定論」、「茶餐廳論」、「由法庭處理最合適」等說法,到前日的「特首應盡快深切檢討發牌過程」,反映他對發牌決定有意見,但是向公解說時顯得反覆。「深切檢討論」被建制陣營解讀為對梁振英施壓,有違政治倫理;就公接收的信息而言,林煥光歷次說法確有搖擺反覆,因而說服力大打折扣。政治上,林煥光要為此付出代價。不過,在立會否決了決議案之後,他提出梁振英應該深切檢討發牌過程,使整個施政團隊都能汲取教訓,反映他仍想盡力亡羊補牢,而就法理而言,「深切檢討論」並無不妥。
首先,發牌決定掀起軒然大波,林煥光提出特首檢討發牌過程,以總結經驗教訓,勿再重蹈覆轍,身為行會召集人,這是應有之義;設若林煥光對這樁衝擊行會公信力的大事,以水過不留痕心態看待,反而有未盡職之嫌。
林煥光的深切檢討論,並非行會議程和討論事項,不涉及保密問題。梁振英當年擔任行會召集人時,在報章撰文經常提出與政府不同的觀點,備受曾蔭權班子中人批評,曾蔭權更一度暗諷他「抽水」;梁振英當時回應說行會成員要保密和集體負責,但是也有責任參與社會問題討論。若以此量度林煥光提出檢討發牌過程,應該符合梁振英所說的情。所以,深切檢討論就相關規定而言,看不到有何不妥之處。
於法既無不合,從體制內外5種情,更有深切檢討發牌過程於之必要。(1)行會的發牌決定,在社會公之間引起廣泛迴響,多個民調結果都顯示主流民意對決定不滿;(2)即使立法會建制派議員歸隊暫解梁振英政府危機,但是他們在辯論發言時,對發牌情不乏批評,只是以捍衛保密制和行政主導之名,才否決了議案;(3)通訊局在立會否決議案之後,發表聲明,逐點反駁政府和坊間引述所謂「權威消息人士」的說法;(4)絕大多數行會成員在此議題隱形,不參與討論和捍衛行會的決定,林煥光的表現,折射出行會成員對發牌有不同意見;(5)官員方面,除了主管此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基於職責所在,要公開解說以外,律政司長袁國強則只談程序公義,至於財政司長曾俊華以「特首是老闆論」回應,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則避談此事。官員的冷然取態,在這類引發社會激烈抗爭的事件,極其罕見。
就上述5種情,發牌事件都有檢討的必要,否則梁班子日後作決策時,在審視民意、看待專業意見(例如通訊局等組織)方面,行會成員與官員若不能認知問題所在,則在發表意見的分寸拿等等範疇,都難保不再重蹈覆轍。
梁振英對林煥光的深切檢討論,回以發牌過程符合制度、法例及程序公義的要求,梁振英這個說法,等於表示毋須檢討。所以,林煥光的訴求,相信會落空了。另外,由於林煥光在發牌風波的搖擺反覆,使他在這個議題上宛如豬八戒照鏡,兩面不是人;而一些左派輿論,繼較早前批評他在政改問題的倡議(主張改變《基本法》的規定,取消功能組別和立法會直選的比例代表制,實行單議席單票選舉),今次更提出陰謀論,喑指他是「某種勢力」的底,「向梁振英發動政治的近身攻擊」,大有要把林煥光逼退之意。
梁振英要容得下批評
讓林煥光續發揮作用
梁班子拉雜成軍,除了部分局長的能力不敢恭維,行會成員使人信服的人才也不多,林煥光在港英時期和回歸後的表現,獲得普遍肯定,若梁班子少了他,行會當然仍然可以開會議事,但是整體質素將會受到影響,梁班子當日組班已經不順利,現在的零星落索情,更難招引能人幹才效力。
所以,梁振英首要需展示胸襟,容得下要他深切檢討的林煥光;另外,林煥光在目前的情,應抱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心態,繼續在行會的崗位上發揮作用,切勿輕言退。因為以目前行會的組合,以所知部分行會成員的行事作風,少了林煥光,決策的合理性更難以使人有信心。政治上,香港正處於回歸以來最艱難的時刻,政府管治威信低落,政改未正式諮詢,各方已經尖銳對立,需要更多對香港有承擔的人出謀劃策,林煥光這樣的人才肯定可以發揮作用。於此關鍵時刻,愛護香港的人不應該金盆洗手而去。
			
			
									
						
										
						免費電視發牌風波,並未因為立法會否決引用特權法向政府索取文件的決議案而平息,特首梁振英、行政會議與政府繼續為此付出代價。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前天公開要求梁振英盡快就發牌過程「深切檢討」,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梁振英固然備受壓力,林煥光因為在此事取態搖擺,陷身各方不討好的處境。不過,就發牌風波檢視行會成員,林煥光的表現仍然較接近民情,在政事蜩螗、歪風瀰漫的情下,期望有更多類似林煥光的人在體制內發聲,適時示警,盡量減少政策乖戾和惡法的出現。所以,林煥光切勿輕易言退。
林煥光促檢討發牌過程
於法無違於理無不合
林煥光就發牌風波,較早前有所謂「特首決定論」、「茶餐廳論」、「由法庭處理最合適」等說法,到前日的「特首應盡快深切檢討發牌過程」,反映他對發牌決定有意見,但是向公解說時顯得反覆。「深切檢討論」被建制陣營解讀為對梁振英施壓,有違政治倫理;就公接收的信息而言,林煥光歷次說法確有搖擺反覆,因而說服力大打折扣。政治上,林煥光要為此付出代價。不過,在立會否決了決議案之後,他提出梁振英應該深切檢討發牌過程,使整個施政團隊都能汲取教訓,反映他仍想盡力亡羊補牢,而就法理而言,「深切檢討論」並無不妥。
首先,發牌決定掀起軒然大波,林煥光提出特首檢討發牌過程,以總結經驗教訓,勿再重蹈覆轍,身為行會召集人,這是應有之義;設若林煥光對這樁衝擊行會公信力的大事,以水過不留痕心態看待,反而有未盡職之嫌。
林煥光的深切檢討論,並非行會議程和討論事項,不涉及保密問題。梁振英當年擔任行會召集人時,在報章撰文經常提出與政府不同的觀點,備受曾蔭權班子中人批評,曾蔭權更一度暗諷他「抽水」;梁振英當時回應說行會成員要保密和集體負責,但是也有責任參與社會問題討論。若以此量度林煥光提出檢討發牌過程,應該符合梁振英所說的情。所以,深切檢討論就相關規定而言,看不到有何不妥之處。
於法既無不合,從體制內外5種情,更有深切檢討發牌過程於之必要。(1)行會的發牌決定,在社會公之間引起廣泛迴響,多個民調結果都顯示主流民意對決定不滿;(2)即使立法會建制派議員歸隊暫解梁振英政府危機,但是他們在辯論發言時,對發牌情不乏批評,只是以捍衛保密制和行政主導之名,才否決了議案;(3)通訊局在立會否決議案之後,發表聲明,逐點反駁政府和坊間引述所謂「權威消息人士」的說法;(4)絕大多數行會成員在此議題隱形,不參與討論和捍衛行會的決定,林煥光的表現,折射出行會成員對發牌有不同意見;(5)官員方面,除了主管此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基於職責所在,要公開解說以外,律政司長袁國強則只談程序公義,至於財政司長曾俊華以「特首是老闆論」回應,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則避談此事。官員的冷然取態,在這類引發社會激烈抗爭的事件,極其罕見。
就上述5種情,發牌事件都有檢討的必要,否則梁班子日後作決策時,在審視民意、看待專業意見(例如通訊局等組織)方面,行會成員與官員若不能認知問題所在,則在發表意見的分寸拿等等範疇,都難保不再重蹈覆轍。
梁振英對林煥光的深切檢討論,回以發牌過程符合制度、法例及程序公義的要求,梁振英這個說法,等於表示毋須檢討。所以,林煥光的訴求,相信會落空了。另外,由於林煥光在發牌風波的搖擺反覆,使他在這個議題上宛如豬八戒照鏡,兩面不是人;而一些左派輿論,繼較早前批評他在政改問題的倡議(主張改變《基本法》的規定,取消功能組別和立法會直選的比例代表制,實行單議席單票選舉),今次更提出陰謀論,喑指他是「某種勢力」的底,「向梁振英發動政治的近身攻擊」,大有要把林煥光逼退之意。
梁振英要容得下批評
讓林煥光續發揮作用
梁班子拉雜成軍,除了部分局長的能力不敢恭維,行會成員使人信服的人才也不多,林煥光在港英時期和回歸後的表現,獲得普遍肯定,若梁班子少了他,行會當然仍然可以開會議事,但是整體質素將會受到影響,梁班子當日組班已經不順利,現在的零星落索情,更難招引能人幹才效力。
所以,梁振英首要需展示胸襟,容得下要他深切檢討的林煥光;另外,林煥光在目前的情,應抱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心態,繼續在行會的崗位上發揮作用,切勿輕言退。因為以目前行會的組合,以所知部分行會成員的行事作風,少了林煥光,決策的合理性更難以使人有信心。政治上,香港正處於回歸以來最艱難的時刻,政府管治威信低落,政改未正式諮詢,各方已經尖銳對立,需要更多對香港有承擔的人出謀劃策,林煥光這樣的人才肯定可以發揮作用。於此關鍵時刻,愛護香港的人不應該金盆洗手而去。
Re: 商業事務和商業行為還是由商業市場去決定吧 / 律政司長袁國強都跳出來站在政府一邊了, 王維基還敢打司法覆核官司嗎
陳仲明﹕下一步,如何走?
11月7日下午,立法會否決引用權力及特權法要求政府公開免費電視發牌的相關文件。那時我正和一眾同袍、市民在政府總部觀看立法會直播。宣布表決結果的一刻,有人高呼抗議,有人黯然神傷,也有人暗暗掉淚。19天的努力與堅持,被迫屈服於一群理屈詞窮的權貴,以及一個不公不義的制度。同日,我們決定結束留守,撤出政府總部。
19天以來,不斷有人問:你們的目標是什麼?其實從第一天留守開始,我們的目標已很清晰:政府拒絕發牌予香港電視,過程黑箱作業,所作解釋牽強,未能令市民信服。而因事件涉及重大公眾利益,政府必須進一步清晰交代。近日通訊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對於發牌準則與理據,與政府的說法南轅北轍,更表明政府的理屈。事已至此,政府已責無旁貸,必須披露更多的資料,作更詳盡的解釋。而既然政府不肯主動說,那我們唯有寄望於特權法。
嘗試另類辦法 引起市民關注
但我們也很清楚,今天的特區政府已「今非昔比」,已經不再視民意如浮雲,而是直接把民意視為地底泥。傳統的抗爭方式我們都用了,大型遊行、集會、請願、靜坐、留守……但很明顯,並不奏效。因此我們嘗試用一些另類的辦法,引起市民的關注,對政府施加一點壓力。
我們收集市民簽名的卡片,把它釘在黑布上,造成一幅幅巨大的橫幅;我們攔截追問正前往立法會的議員,把過程拍下,讓市民一窺他們的窘態與嘴臉;我們在政總搞「萬聖節派對」,幫議員「驅鬼」,呼喚他們的良心,請他們用良心投票支持特權法。我們製作了一條名為《11月6日,拯救香港未來》的短片,預測11月6日特權法被否決後香港的未來:那是一個普選被否決、23條立法通過、中港邊境關卡正式拆除、2047年《基本法》廢除、93歲的梁振英7度連任特首的世界;我們到立法會,打算送蘇錦樑一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的《演員的自我修養》,希望他改善演技,下次哽咽時可演得更逼真……
有人說我們只差一步,最後功敗垂成,說實話,我不同意。如果這裏所說的成功,是要通過特權法逼令政府交出文件,那很坦白講,在這個功能組別佔半數、不公不義的立法會中,通過的機會相當渺茫,所以根本不存在只差一步就成功的問題。這是一個一開始已注定失敗的劇本,一場看不到終點的長征。過程中,我們只有一個卑微的寄望:香港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個逆民意而行的政府,一個不代表民意的立法會,終歸會受到唾棄。這才是我們所期望的「成功」。也許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阻力會比我們想像的要大一百倍、一千倍,但只要不放棄,堅持下去,改變終會到來。
不論結果如何 問心無愧
連日來,不同的市民與團體代表陸續來到政總,為我們打氣。聽得最多的,就是一句:「你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有人希望我們借助此刻強烈的民意,繼續留守,作持久戰,政府最終會屈服。老實講,面對今時今日的特區政府,如此做法是否可以一蹴而就,我很懷疑。但市民的心意,我當然很明白。但我們只是10個普通市民,嚴格來說是10個失業的普通市民,我們不可能無限期留守在政總。我們已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堅持下去,不論結果如何,問心無愧。我們的力量是微薄的,公民廣場上的堅持,也許我們已無能為力。
但這並不代表抗爭的結束。往後的堅持,必然有賴廣大市民一同延續。我們相信這段時間的努力,哪怕只影響到100個、50個或10個市民,他們也必定能將這股精神延續下去,傳播出去,在全港的各個領域遍地開花。
正如我們撤離政總時的聲明所言:「今天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香港人已經醒覺,意識到絕不能坐以待斃。我們對行政和立法機關已經失去信心,香港人應思考,到底一個怎樣的制度才能真正反映民意,香港人又應該怎樣去爭取。今日之後,我們將會透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式繼續走我們爭取公義的路。我們深信,從今以後,必定會有更多市民站出來,爭取社會公義!」
宋朝詩人楊萬里有一首詩,叫《桂源鋪》:「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民意就如溪水,不論萬山阻隔,障礙重重,但最終必定能突破重圍,浩浩蕩蕩,自由地奔向前方。
作者是香港電視前員工,離職前於資訊及紀錄片部任編劇,曾於政府總部留守
			
			
									
						
										
						11月7日下午,立法會否決引用權力及特權法要求政府公開免費電視發牌的相關文件。那時我正和一眾同袍、市民在政府總部觀看立法會直播。宣布表決結果的一刻,有人高呼抗議,有人黯然神傷,也有人暗暗掉淚。19天的努力與堅持,被迫屈服於一群理屈詞窮的權貴,以及一個不公不義的制度。同日,我們決定結束留守,撤出政府總部。
19天以來,不斷有人問:你們的目標是什麼?其實從第一天留守開始,我們的目標已很清晰:政府拒絕發牌予香港電視,過程黑箱作業,所作解釋牽強,未能令市民信服。而因事件涉及重大公眾利益,政府必須進一步清晰交代。近日通訊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對於發牌準則與理據,與政府的說法南轅北轍,更表明政府的理屈。事已至此,政府已責無旁貸,必須披露更多的資料,作更詳盡的解釋。而既然政府不肯主動說,那我們唯有寄望於特權法。
嘗試另類辦法 引起市民關注
但我們也很清楚,今天的特區政府已「今非昔比」,已經不再視民意如浮雲,而是直接把民意視為地底泥。傳統的抗爭方式我們都用了,大型遊行、集會、請願、靜坐、留守……但很明顯,並不奏效。因此我們嘗試用一些另類的辦法,引起市民的關注,對政府施加一點壓力。
我們收集市民簽名的卡片,把它釘在黑布上,造成一幅幅巨大的橫幅;我們攔截追問正前往立法會的議員,把過程拍下,讓市民一窺他們的窘態與嘴臉;我們在政總搞「萬聖節派對」,幫議員「驅鬼」,呼喚他們的良心,請他們用良心投票支持特權法。我們製作了一條名為《11月6日,拯救香港未來》的短片,預測11月6日特權法被否決後香港的未來:那是一個普選被否決、23條立法通過、中港邊境關卡正式拆除、2047年《基本法》廢除、93歲的梁振英7度連任特首的世界;我們到立法會,打算送蘇錦樑一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的《演員的自我修養》,希望他改善演技,下次哽咽時可演得更逼真……
有人說我們只差一步,最後功敗垂成,說實話,我不同意。如果這裏所說的成功,是要通過特權法逼令政府交出文件,那很坦白講,在這個功能組別佔半數、不公不義的立法會中,通過的機會相當渺茫,所以根本不存在只差一步就成功的問題。這是一個一開始已注定失敗的劇本,一場看不到終點的長征。過程中,我們只有一個卑微的寄望:香港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個逆民意而行的政府,一個不代表民意的立法會,終歸會受到唾棄。這才是我們所期望的「成功」。也許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阻力會比我們想像的要大一百倍、一千倍,但只要不放棄,堅持下去,改變終會到來。
不論結果如何 問心無愧
連日來,不同的市民與團體代表陸續來到政總,為我們打氣。聽得最多的,就是一句:「你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有人希望我們借助此刻強烈的民意,繼續留守,作持久戰,政府最終會屈服。老實講,面對今時今日的特區政府,如此做法是否可以一蹴而就,我很懷疑。但市民的心意,我當然很明白。但我們只是10個普通市民,嚴格來說是10個失業的普通市民,我們不可能無限期留守在政總。我們已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堅持下去,不論結果如何,問心無愧。我們的力量是微薄的,公民廣場上的堅持,也許我們已無能為力。
但這並不代表抗爭的結束。往後的堅持,必然有賴廣大市民一同延續。我們相信這段時間的努力,哪怕只影響到100個、50個或10個市民,他們也必定能將這股精神延續下去,傳播出去,在全港的各個領域遍地開花。
正如我們撤離政總時的聲明所言:「今天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香港人已經醒覺,意識到絕不能坐以待斃。我們對行政和立法機關已經失去信心,香港人應思考,到底一個怎樣的制度才能真正反映民意,香港人又應該怎樣去爭取。今日之後,我們將會透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式繼續走我們爭取公義的路。我們深信,從今以後,必定會有更多市民站出來,爭取社會公義!」
宋朝詩人楊萬里有一首詩,叫《桂源鋪》:「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民意就如溪水,不論萬山阻隔,障礙重重,但最終必定能突破重圍,浩浩蕩蕩,自由地奔向前方。
作者是香港電視前員工,離職前於資訊及紀錄片部任編劇,曾於政府總部留守
Re: 商業事務和商業行為還是由商業市場去決定吧 / 律政司長袁國強都跳出來站在政府一邊了, 王維基還敢打司法覆核官司嗎
王維基:我沒有崩潰 (13:35)
發牌事件風波令港視人氣急升,港視主席王維基坦言是世事難料,因禍得福。
王維基今日在報章專欄中強調,自己並沒有因不獲發牌而後悔,有點失落,但沒有崩潰,他說:「實際上,我並非如大家想像中一樣崩潰了。」王維基又補充因禍得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愛:「我感受到這五十多年來,從未感受過的澎湃的愛。這些愛來自我的同事,多年不見的朋友、舊同學,素未謀面的市民。」
王維基形容這次事件或許令他在生意上失去一些東西,卻得到了工作以外的更多東西,只能以「世事難料」總結感受。
			
			
									
						
										
						發牌事件風波令港視人氣急升,港視主席王維基坦言是世事難料,因禍得福。
王維基今日在報章專欄中強調,自己並沒有因不獲發牌而後悔,有點失落,但沒有崩潰,他說:「實際上,我並非如大家想像中一樣崩潰了。」王維基又補充因禍得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愛:「我感受到這五十多年來,從未感受過的澎湃的愛。這些愛來自我的同事,多年不見的朋友、舊同學,素未謀面的市民。」
王維基形容這次事件或許令他在生意上失去一些東西,卻得到了工作以外的更多東西,只能以「世事難料」總結感受。
Re: 商業事務和商業行為還是由商業市場去決定吧 / 律政司長袁國強都跳出來站在政府一邊了, 王維基還敢打司法覆核官司嗎
蘇錦樑民望淨值急跌至負數 梁振英民望創新低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上周一至四訪問1,008名香港巿民,發現特首梁振英的民望繼上次跌穿45分警戒線後,再度尋底,跌至41.2分新低,其最新支持率只有22%,反對率高達63%,民望淨值為-41%,是上任以來的新低。
局長方面,12位局長中,9人民望淨值下跌,其中在免費電視牌照風波中,多次為政府解釋也未能平息民怨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跌幅最大,民望淨值勁跌24個百分點,由+12%跌至-12%,與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及教育局局長吳克儉齊齊加入負淨值局長行列,反對蘇錦樑出任局長的比率則由17%急升至34%。
司長方面,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繼續是民望最高的司長,有60.8分;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及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則分別得53.9分和49.9分。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上周一至四訪問1,008名香港巿民,發現特首梁振英的民望繼上次跌穿45分警戒線後,再度尋底,跌至41.2分新低,其最新支持率只有22%,反對率高達63%,民望淨值為-41%,是上任以來的新低。
局長方面,12位局長中,9人民望淨值下跌,其中在免費電視牌照風波中,多次為政府解釋也未能平息民怨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跌幅最大,民望淨值勁跌24個百分點,由+12%跌至-12%,與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及教育局局長吳克儉齊齊加入負淨值局長行列,反對蘇錦樑出任局長的比率則由17%急升至34%。
司長方面,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繼續是民望最高的司長,有60.8分;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及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則分別得53.9分和49.9分。
Re: 商業事務和商業行為還是由商業市場去決定吧 / 律政司長袁國強都跳出來站在政府一邊了, 王維基還敢打司法覆核官司嗎
學生批不聽民意 特首微笑鼓掌 (19:19)
特首梁振英任青協香港青年服務大獎頒獎嘉賓,被得獎者批評施政不聽民意,梁振英微笑鼓掌回應。
行政長官梁振英傍晚出席頒獎禮,中大學生鄧敏琳在梁振英手上接過獎項後,在台上發言表示香港近日發生許多不公義事情,例如近日的免費電視發牌事件,呼籲梁振英施政多聽民意,台下掌聲雷動。梁振英則報以微笑及鼓掌回應。
梁振英在頒獎禮致辭,指本港社會未來質素取決青年質素,期望發掘青年潛能,發揮正能量,增加青年服務社會的熱誠。
			
			
									
						
										
						特首梁振英任青協香港青年服務大獎頒獎嘉賓,被得獎者批評施政不聽民意,梁振英微笑鼓掌回應。
行政長官梁振英傍晚出席頒獎禮,中大學生鄧敏琳在梁振英手上接過獎項後,在台上發言表示香港近日發生許多不公義事情,例如近日的免費電視發牌事件,呼籲梁振英施政多聽民意,台下掌聲雷動。梁振英則報以微笑及鼓掌回應。
梁振英在頒獎禮致辭,指本港社會未來質素取決青年質素,期望發掘青年潛能,發揮正能量,增加青年服務社會的熱誠。
Re: 商業事務和商業行為還是由商業市場去決定吧 / 律政司長袁國強都跳出來站在政府一邊了, 王維基還敢打司法覆核官司嗎
深層次矛盾循序漸進表面化
一個好的戲劇劇本應該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果免費電視發牌事件這齣現實政治劇有一個劇本的話,這個劇本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可悲的是,對香港人來說,這不是一場戲,而是殘酷的現實政治。過去幾個星期有關免費電視牌照事件的發展,難免令很多香港人沮喪。
上星期立法會辯論應否依據權力及特權法向政府索取有關免費電視發牌的文件,捅穿了中聯辦游說立法會議員這個馬蜂窩。親北京政客和傳媒的辯解是中聯辦有責任維護行政會議保密制。批評者也是針對北京干預立法會投票來批評,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中聯辦游說立法會議員,不過是北京掌控和駕馭香港這個大劇本之中的一個片段。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極力否定這次免費電視發牌風波與北京或者政治有關,未知是他真的這樣想還是他的策略,但他這個觀點與按環境證據推論所得的結論不同,不足為信。如無意外,目前政府的免費電視發牌決定,正正就是北京干預香港的結果。這一場戲也是北京對港政策大劇本的一部分。這個劇本的主題是主導過去10多年香港特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一場一場的政治戲,把這個矛盾逐漸清楚呈現在港人眼前。
上屆政府為不發3牌鋪路
梁振英經常把問題歸咎上屆政府,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但平情而論,確實有不少問題是前朝遺物。免費電視發牌問題也不例外。
上星期通訊事務管理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甚有參考價值。通訊局在2011年向政府建議向3家申請機構發免費電視牌。2012年初,似乎政府已經在想辦法否定通訊局的建議,於是要求通訊局多做顧問報告,為不發3個牌鋪路。
原本上屆特區政府是積極推動為免費電視市場引入競爭,所以才有主動邀請王維基參與市場的舉措。同一個政府在正常情下是不應該突然改變政策。如無意外,上屆政府是收到來自北京(或者其在港代理人)的信息,就是不希望新的免費電視台衝擊現有電視台。也是大約在這個時候,現有兩個免費電視台高調反對發新牌。現在回頭看當時的事態,是各方面以行動配合為政府轉向開路。
上任特首曾蔭權本來是資深公務員,深知政府決策的潛規則。在沒有足夠基礎否定通訊局建議之前,他不會貿然而動,於是希望做新的顧問報告後找到下台階,卻因通訊局企硬而陷入僵局。曾蔭權是聰明人,反正自己餘下任期無多,於是順勢把問題留給今屆政府。
梁振英與曾蔭權的分別是﹕在無法改變通訊局的立場時,他索性不再做通訊局的工夫。據通訊局的說法,自今年2月起政府便不再與其就免費電視發牌問題「通訊」。梁振英及其班子或者以為自己的處理辦法已足以應付改變政策所帶來的震盪,又或者他們知道自己不是曾蔭權政府,不能拖5年不做決定,唯有硬頭皮挺過這一場仗。
免費電視牌照這一場風波,其實是回歸以來大大小小不少政治風波的延伸。這場風波的特點在於所涉及政策是一個「入屋」的話題,因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我們認知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提供一個範例。
主導香港回歸以來政治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源於北京的一個想法,就是以為在收回香港政權後就可以在制度基本不變的情下,逐步掌控和駕馭香港。《基本法》原來承諾在2007年香港可以實現雙普選,反映中共滿有信心在10年左右掌控香港的大局。
可是,董建華在第一屆任期內諸事不遂。北京和香港本地左派就怪罪到公務員頭上,於是引進高官問責制來「廢宰相」(當時是陳方安生)及以政治任命官員凌駕在公務員之上。但結果董建華第二任的情更糟糕,引發2003年「七一大遊行」,終於導致董先生提早下台。
遺憾的是,北京沒有從董先生當政碰壁而總結出其掌控香港的意圖引發香港民眾的反抗,其所作的結論反而是不能對香港太放手,也不能只是依靠一個特首,而是要全面介入香港政治,在社會各界建立親北京勢力,在文化、傳媒、教育、青年工作這些意識形態領域必須寸土必爭,務求做到除了政權回歸外,人心也要回歸。
北京後來「承諾」2017年實現行政長官普選和2020年實現立法會普選,是為2003年後新的對港工作方針定下另一個時間指標,預計再多10年左右,北京應能掌控和駕馭香港。
不過事態發展並不如北京如意算盤所想。過去16年多,有不少香港人附庸權勢,但更多香港人是據理力爭、負隅頑抗,當然也有一些香港人是冷漠或沉靜。很多分析認為香港近10多年的「空轉」是因為政治制度缺陷所造成,這是未有深入認知深層次矛盾而形成的淺見。在未能掌控和駕馭香港之前,北京不會讓香港有一個既有民意基礎而又強而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香港市民不甘心只做順民,即使沒有民主也盡力維護原來的自由和生活方式。這個深層次矛盾就是香港政治的主旋律。
試看看免費電視牌照風波。王維基曾講過不會搞中央十台,這個「魔童」怎可能駕馭。通訊局本來是政府委任,現在反而變成可以牽制政府。我們香港人會覺得這正是香港的制度優勢,要講法治、講程序、講專業、講制衡。在北京眼中,這恐怕是英國人埋下的釘子,使中國政府在收回香港政權時,才發現原來權力並非集中在決策核心手中,而是分散在大量不同法定機構之中。
港視風波﹕未來矛盾衝突先例
免費電視牌照風波引發大量市民上街,民意一面倒反對政府決定,顯示香港市民不願輕易屈服。很多內幕消息傳出,顯示政府內部也有很多反對政府決定的人。行政會議成員大難臨頭各自飛,顯示他們也不敢公然挑戰香港主流民意和價值。這是矛盾的一方面。
矛盾的另一方面是北京不怕拂逆香港民意以求達到掌控香港的目的。現時令香港市民特別擔心的是﹕梁振英樂意和積極配合北京掌控和駕馭香港。免費電視發牌風波的教訓是﹕香港人以為是制度優勢的東西,在他眼中並不算是什麼。曾蔭權認為要轉個彎才敢做的事,他直闖過去便成。
因為梁振英這種管治手法,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會愈來愈多的浮到面上。如無意外,免費電視發牌風波只是未來類似矛盾衝突的一個先例。
盧子健
			
			
									
						
										
						一個好的戲劇劇本應該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果免費電視發牌事件這齣現實政治劇有一個劇本的話,這個劇本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可悲的是,對香港人來說,這不是一場戲,而是殘酷的現實政治。過去幾個星期有關免費電視牌照事件的發展,難免令很多香港人沮喪。
上星期立法會辯論應否依據權力及特權法向政府索取有關免費電視發牌的文件,捅穿了中聯辦游說立法會議員這個馬蜂窩。親北京政客和傳媒的辯解是中聯辦有責任維護行政會議保密制。批評者也是針對北京干預立法會投票來批評,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中聯辦游說立法會議員,不過是北京掌控和駕馭香港這個大劇本之中的一個片段。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極力否定這次免費電視發牌風波與北京或者政治有關,未知是他真的這樣想還是他的策略,但他這個觀點與按環境證據推論所得的結論不同,不足為信。如無意外,目前政府的免費電視發牌決定,正正就是北京干預香港的結果。這一場戲也是北京對港政策大劇本的一部分。這個劇本的主題是主導過去10多年香港特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一場一場的政治戲,把這個矛盾逐漸清楚呈現在港人眼前。
上屆政府為不發3牌鋪路
梁振英經常把問題歸咎上屆政府,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但平情而論,確實有不少問題是前朝遺物。免費電視發牌問題也不例外。
上星期通訊事務管理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甚有參考價值。通訊局在2011年向政府建議向3家申請機構發免費電視牌。2012年初,似乎政府已經在想辦法否定通訊局的建議,於是要求通訊局多做顧問報告,為不發3個牌鋪路。
原本上屆特區政府是積極推動為免費電視市場引入競爭,所以才有主動邀請王維基參與市場的舉措。同一個政府在正常情下是不應該突然改變政策。如無意外,上屆政府是收到來自北京(或者其在港代理人)的信息,就是不希望新的免費電視台衝擊現有電視台。也是大約在這個時候,現有兩個免費電視台高調反對發新牌。現在回頭看當時的事態,是各方面以行動配合為政府轉向開路。
上任特首曾蔭權本來是資深公務員,深知政府決策的潛規則。在沒有足夠基礎否定通訊局建議之前,他不會貿然而動,於是希望做新的顧問報告後找到下台階,卻因通訊局企硬而陷入僵局。曾蔭權是聰明人,反正自己餘下任期無多,於是順勢把問題留給今屆政府。
梁振英與曾蔭權的分別是﹕在無法改變通訊局的立場時,他索性不再做通訊局的工夫。據通訊局的說法,自今年2月起政府便不再與其就免費電視發牌問題「通訊」。梁振英及其班子或者以為自己的處理辦法已足以應付改變政策所帶來的震盪,又或者他們知道自己不是曾蔭權政府,不能拖5年不做決定,唯有硬頭皮挺過這一場仗。
免費電視牌照這一場風波,其實是回歸以來大大小小不少政治風波的延伸。這場風波的特點在於所涉及政策是一個「入屋」的話題,因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我們認知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提供一個範例。
主導香港回歸以來政治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源於北京的一個想法,就是以為在收回香港政權後就可以在制度基本不變的情下,逐步掌控和駕馭香港。《基本法》原來承諾在2007年香港可以實現雙普選,反映中共滿有信心在10年左右掌控香港的大局。
可是,董建華在第一屆任期內諸事不遂。北京和香港本地左派就怪罪到公務員頭上,於是引進高官問責制來「廢宰相」(當時是陳方安生)及以政治任命官員凌駕在公務員之上。但結果董建華第二任的情更糟糕,引發2003年「七一大遊行」,終於導致董先生提早下台。
遺憾的是,北京沒有從董先生當政碰壁而總結出其掌控香港的意圖引發香港民眾的反抗,其所作的結論反而是不能對香港太放手,也不能只是依靠一個特首,而是要全面介入香港政治,在社會各界建立親北京勢力,在文化、傳媒、教育、青年工作這些意識形態領域必須寸土必爭,務求做到除了政權回歸外,人心也要回歸。
北京後來「承諾」2017年實現行政長官普選和2020年實現立法會普選,是為2003年後新的對港工作方針定下另一個時間指標,預計再多10年左右,北京應能掌控和駕馭香港。
不過事態發展並不如北京如意算盤所想。過去16年多,有不少香港人附庸權勢,但更多香港人是據理力爭、負隅頑抗,當然也有一些香港人是冷漠或沉靜。很多分析認為香港近10多年的「空轉」是因為政治制度缺陷所造成,這是未有深入認知深層次矛盾而形成的淺見。在未能掌控和駕馭香港之前,北京不會讓香港有一個既有民意基礎而又強而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香港市民不甘心只做順民,即使沒有民主也盡力維護原來的自由和生活方式。這個深層次矛盾就是香港政治的主旋律。
試看看免費電視牌照風波。王維基曾講過不會搞中央十台,這個「魔童」怎可能駕馭。通訊局本來是政府委任,現在反而變成可以牽制政府。我們香港人會覺得這正是香港的制度優勢,要講法治、講程序、講專業、講制衡。在北京眼中,這恐怕是英國人埋下的釘子,使中國政府在收回香港政權時,才發現原來權力並非集中在決策核心手中,而是分散在大量不同法定機構之中。
港視風波﹕未來矛盾衝突先例
免費電視牌照風波引發大量市民上街,民意一面倒反對政府決定,顯示香港市民不願輕易屈服。很多內幕消息傳出,顯示政府內部也有很多反對政府決定的人。行政會議成員大難臨頭各自飛,顯示他們也不敢公然挑戰香港主流民意和價值。這是矛盾的一方面。
矛盾的另一方面是北京不怕拂逆香港民意以求達到掌控香港的目的。現時令香港市民特別擔心的是﹕梁振英樂意和積極配合北京掌控和駕馭香港。免費電視發牌風波的教訓是﹕香港人以為是制度優勢的東西,在他眼中並不算是什麼。曾蔭權認為要轉個彎才敢做的事,他直闖過去便成。
因為梁振英這種管治手法,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會愈來愈多的浮到面上。如無意外,免費電視發牌風波只是未來類似矛盾衝突的一個先例。
盧子健
Re: 商業事務和商業行為還是由商業市場去決定吧 / 律政司長袁國強都跳出來站在政府一邊了, 王維基還敢打司法覆核官司嗎
王維基:我EQ不高 (14:41)
免費電視發牌事件餘波未了,港視主席王維基在專欄透露,自己一向EQ不高,這次是上了一課磨練意志。
王維基今日在《晴報》專欄中透露,中五時老師已勸諫他「戒驕戒躁」,相熟他的人也知道他是個EQ(情緒智商)不高的人,今次發牌事件,卻有不少人認為王維基收放自如,是高EQ的好例子。
王維基說:「人生五十年來,我最弱的一環,就是不懂操控自己的情緒和心態。」因此他才會在多次演講中,提到珍惜這次發牌事件帶來的磨練,令他上了寶貴一貨「升呢」:「人生多面對難題,總是一種福份。」
			
			
									
						
										
						免費電視發牌事件餘波未了,港視主席王維基在專欄透露,自己一向EQ不高,這次是上了一課磨練意志。
王維基今日在《晴報》專欄中透露,中五時老師已勸諫他「戒驕戒躁」,相熟他的人也知道他是個EQ(情緒智商)不高的人,今次發牌事件,卻有不少人認為王維基收放自如,是高EQ的好例子。
王維基說:「人生五十年來,我最弱的一環,就是不懂操控自己的情緒和心態。」因此他才會在多次演講中,提到珍惜這次發牌事件帶來的磨練,令他上了寶貴一貨「升呢」:「人生多面對難題,總是一種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