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兩岸目前無統一條件
台灣總統馬英九日前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專訪,談到兩岸關係與「習馬會」時說,他與習近平在討論中都非常了解,「海峽兩岸目前並沒有進行統一的條件」。
據台灣總統府發布的新聞稿,CNN問馬英九,就他的印象,習近平究竟會盡全力維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to keep Taiwan a really part of China)?還是會維持「虛構」的「一中」(one-China fiction)?
一中各表非「兩個中國」
馬英九說,他與習近平在討論過程中都非常了解「海峽兩岸目前並沒有進行統一的條件」。他也讓習近平了解台灣主張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不會表述為「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而是按照憲法規定,只能是中華民國。
「中國大陸當然希望要統一台灣,它從來沒有放棄過這個想法」,馬英九說,但大陸知道如果用和平或者非和平的方式來促進統一的話,不但沒有辦法達到好的效果,反而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所以不能不和台灣達成協議,讓雙方都能夠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和平繁榮地發展。
被問及馬習會是否是「一次平等的會面」時,馬英九稱最重要的意義是兩岸領導人能夠在「不計較國名、不計較頭銜」的情况下,坐下來共同為兩岸的和平及台海的現狀達成共識,把「九二共識」加以強化。至於蔡英文從未公開表態支持「九二共識」,馬英九稱盼繼任者能仔細地考量支持「九二共識」。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中共「和統」或「武統」臺湾遥遥无期P13/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林泉忠:洪秀柱樂意當北京在台灣的代言人嗎? 十字路口下中國國民黨的3個選擇
因應1月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的歷史性慘敗後黨主席的空缺,國民黨終於姍姍來遲地於3月26日選出了新的黨主席洪秀柱。然而回顧大選敗選後,從有意角逐者的蠢蠢欲動到2月22日候選人正式登記,再到3月12日及19日兩場電視政見發表會,最後是26日沒有萬衆歡呼的投票結果。國民黨未來要走的「國家」道路充滿荊棘,卻是不言而喻。
失焦的黨主席選舉
先說為何這場國民黨黨主席寶座之爭冷場不斷。19日舉行的第二場政見發表會由親綠的民視來轉播,然而收視率卻低得可憐。此次還設有網絡直播,不過在線網友亦至多不過400人。如此的冷場窘態,除了反映國民黨氣勢如今已跌到谷底,並即將淪為在野黨的頹勢,以及欠缺重量級「A咖」參選人之外,也是議題焦點不清,包括國家論述在內的路線議題沒有成為主軸所致。
本來,透過檢討敗因、追究責任、重新擘劃改革與重生的藍圖,是黨主席補選的意義所在,也是恢復人民信任的良機;然而除了被媒體窮追猛打的黨產問題之外,4名候選人並不熱中於追責,亦不敢對既定的內外政策提出有力的質疑甚或否定。
比較敢放炮的4名候選人之一的李新,雖然左一句「怎不檢討馬英九?」,右一句「馬英九應下罪己詔」,然而此舉既沒有得到其他3名候選人的任何呼應,他自己也沒有進一步闡述,始終停留在放炮層面。結果他個人最後以7000多票、名列第三收場。
至於兩大「熱門」候選人,無論是登記前洪秀柱擺出對「本土」的擁抱姿態,還是登記後黃敏惠以「主流」自居,兩人卻都不敢就今後國民黨的「路線」方向展開進一步的討論。在政見發表會上也是一副避之大吉的神態,誰都不敢正面挑戰現行的兩岸政策,包括已經寫入黨章的「九二共識」。原因無他,兩名候選人一來不願意失去深藍軍系「黃復興黨部」佔四分之一以上的「鐵票」;二來也想盡可能爭取本土派的支持;三來則不希望得罪在黨內具有影響力包括馬英九總統在內的大老,因此整場選舉還是停留在爭取多一點選票,而不是為國民黨尋找出路的格局。
如此不敢面對問題癥結的國民黨主席補選,最終由誰都不願意得罪的深藍「鐵票倉」的「黃復興黨部」全面支持洪秀柱而畫下句號。
年輕世代無感的國家論述
誠然,洪秀柱並非沒有提出一些改革的訴求,包括對黨產的處理,包括如何拉近與年輕世代的距離。然而,誰都清楚,倘要台灣社會尤其是年輕「天然獨」世代對國民黨改觀,首先要如何展現一個全新的、富有魅力的國民黨新形象,其中自然無法迴避年輕人對國家方向的思考。
然而,遺憾的是整個國民黨對淪落到今天如今窘境的深層原因仍缺乏真正的理解,因此至今也無法拿出對症下藥的新論述。而且,即便是提出「反省」、「改革」的口號,也只停留在對馬英九總統治國能力與政績的層面,忘記了左右「九合一選舉」與總統選舉結果的太陽花學運所突顯的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
太陽花學運之所以爆發,其實無關乎馬英九的執政能力。表面上是對立法院欲「30秒通過」服貿協議的所謂「黑箱作業」的反彈;然而,深層的背景卻是對馬英九總統推動的「兩岸經濟一體化」,可能導致北京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力量來進一步干預台灣的政治自主,侵蝕台灣社會價值的集體憂慮。這也是1月的總統大選為何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而蔡英文卻從頭到尾氣勢如虹的主要背景。
換言之,國民黨若要徹底改革,必須重新思考,勇敢調整現有的兩岸政策與國家論述。大選前的「換柱」風波揭示了當時的國民黨理解到未來要繼續在台灣社會生存,作為一個有競爭力的政黨必須以符合主流民意的「選情」為依歸。若無法打贏選戰,一切漂亮的政策論述都沒有意義。就這點而言,當國民黨既定的兩岸政策包括「九二共識」在台灣已失去主流民意的支持,當堅持了好幾代的國家論述在掌握未來的台灣年輕世代已失去市場的今天,國民黨是否還要毫不動搖地繼續堅持下去呢?
中國國民黨的3個選擇
目前國民黨的國家論述仍然是連接「中國」的國家論述。按照國民黨定義,這個「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然而取代中華民國在大陸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後卻從來不承認它的存在,目前也看不到在可預見的未來有改變此立場的可能性。重點是這套必須與「中國」連接的國家論述,於「天然獨」世代崛起的今天,在台灣社會已經走到了盡頭。其最大的原因,是缺乏「現實中國」的有力支撐。因為中共控制下的「中國」不可能朝着洪秀柱的國民黨所期待的以「復興中華民國」、以建設「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為目標的國家發展方向前進。
顯然,如今擺在面臨轉型的國民黨面前的,不外乎3條路。
其一,調整目前國民黨的國家論述,與台灣主流民意接軌。倘以此為選擇,則國民黨必須徹底本土化,也無可避免地必須放棄連接「中國」的國家論述,如此才有可能重新獲得掌握未來的年輕世代的支持,才有可能在台灣重新成為有競爭力的政黨。
其二,面對現實,正式放棄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夢想,同時公開宣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繼而在意識形態上尋求與中共進行整合,堂堂正正地將自己蛻變為北京在台灣的代言人。
其三,繼續堅持連接「中國」的國家論述,同時制訂這套國家論述如何成為現實的路線圖,以說服台灣年輕世代。而為了實現如此目標,國民黨必須與北京清楚切割,並全面向中共施壓迫使它走向民主化。其中一個必要的步驟,就是制訂一套促進大陸民主化的新兩岸政策,包括與民進黨等其他政黨聯手,以台灣全民的力量,發表要求中國大陸民主化的聯合聲明……
當「百年老店」的國民黨及其所堅持的國家論述在已走到十字路口的今天,究竟洪秀柱主席,究竟大多數的國民黨員會選擇哪一條路呢?
(作者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因應1月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的歷史性慘敗後黨主席的空缺,國民黨終於姍姍來遲地於3月26日選出了新的黨主席洪秀柱。然而回顧大選敗選後,從有意角逐者的蠢蠢欲動到2月22日候選人正式登記,再到3月12日及19日兩場電視政見發表會,最後是26日沒有萬衆歡呼的投票結果。國民黨未來要走的「國家」道路充滿荊棘,卻是不言而喻。
失焦的黨主席選舉
先說為何這場國民黨黨主席寶座之爭冷場不斷。19日舉行的第二場政見發表會由親綠的民視來轉播,然而收視率卻低得可憐。此次還設有網絡直播,不過在線網友亦至多不過400人。如此的冷場窘態,除了反映國民黨氣勢如今已跌到谷底,並即將淪為在野黨的頹勢,以及欠缺重量級「A咖」參選人之外,也是議題焦點不清,包括國家論述在內的路線議題沒有成為主軸所致。
本來,透過檢討敗因、追究責任、重新擘劃改革與重生的藍圖,是黨主席補選的意義所在,也是恢復人民信任的良機;然而除了被媒體窮追猛打的黨產問題之外,4名候選人並不熱中於追責,亦不敢對既定的內外政策提出有力的質疑甚或否定。
比較敢放炮的4名候選人之一的李新,雖然左一句「怎不檢討馬英九?」,右一句「馬英九應下罪己詔」,然而此舉既沒有得到其他3名候選人的任何呼應,他自己也沒有進一步闡述,始終停留在放炮層面。結果他個人最後以7000多票、名列第三收場。
至於兩大「熱門」候選人,無論是登記前洪秀柱擺出對「本土」的擁抱姿態,還是登記後黃敏惠以「主流」自居,兩人卻都不敢就今後國民黨的「路線」方向展開進一步的討論。在政見發表會上也是一副避之大吉的神態,誰都不敢正面挑戰現行的兩岸政策,包括已經寫入黨章的「九二共識」。原因無他,兩名候選人一來不願意失去深藍軍系「黃復興黨部」佔四分之一以上的「鐵票」;二來也想盡可能爭取本土派的支持;三來則不希望得罪在黨內具有影響力包括馬英九總統在內的大老,因此整場選舉還是停留在爭取多一點選票,而不是為國民黨尋找出路的格局。
如此不敢面對問題癥結的國民黨主席補選,最終由誰都不願意得罪的深藍「鐵票倉」的「黃復興黨部」全面支持洪秀柱而畫下句號。
年輕世代無感的國家論述
誠然,洪秀柱並非沒有提出一些改革的訴求,包括對黨產的處理,包括如何拉近與年輕世代的距離。然而,誰都清楚,倘要台灣社會尤其是年輕「天然獨」世代對國民黨改觀,首先要如何展現一個全新的、富有魅力的國民黨新形象,其中自然無法迴避年輕人對國家方向的思考。
然而,遺憾的是整個國民黨對淪落到今天如今窘境的深層原因仍缺乏真正的理解,因此至今也無法拿出對症下藥的新論述。而且,即便是提出「反省」、「改革」的口號,也只停留在對馬英九總統治國能力與政績的層面,忘記了左右「九合一選舉」與總統選舉結果的太陽花學運所突顯的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
太陽花學運之所以爆發,其實無關乎馬英九的執政能力。表面上是對立法院欲「30秒通過」服貿協議的所謂「黑箱作業」的反彈;然而,深層的背景卻是對馬英九總統推動的「兩岸經濟一體化」,可能導致北京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力量來進一步干預台灣的政治自主,侵蝕台灣社會價值的集體憂慮。這也是1月的總統大選為何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而蔡英文卻從頭到尾氣勢如虹的主要背景。
換言之,國民黨若要徹底改革,必須重新思考,勇敢調整現有的兩岸政策與國家論述。大選前的「換柱」風波揭示了當時的國民黨理解到未來要繼續在台灣社會生存,作為一個有競爭力的政黨必須以符合主流民意的「選情」為依歸。若無法打贏選戰,一切漂亮的政策論述都沒有意義。就這點而言,當國民黨既定的兩岸政策包括「九二共識」在台灣已失去主流民意的支持,當堅持了好幾代的國家論述在掌握未來的台灣年輕世代已失去市場的今天,國民黨是否還要毫不動搖地繼續堅持下去呢?
中國國民黨的3個選擇
目前國民黨的國家論述仍然是連接「中國」的國家論述。按照國民黨定義,這個「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然而取代中華民國在大陸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後卻從來不承認它的存在,目前也看不到在可預見的未來有改變此立場的可能性。重點是這套必須與「中國」連接的國家論述,於「天然獨」世代崛起的今天,在台灣社會已經走到了盡頭。其最大的原因,是缺乏「現實中國」的有力支撐。因為中共控制下的「中國」不可能朝着洪秀柱的國民黨所期待的以「復興中華民國」、以建設「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為目標的國家發展方向前進。
顯然,如今擺在面臨轉型的國民黨面前的,不外乎3條路。
其一,調整目前國民黨的國家論述,與台灣主流民意接軌。倘以此為選擇,則國民黨必須徹底本土化,也無可避免地必須放棄連接「中國」的國家論述,如此才有可能重新獲得掌握未來的年輕世代的支持,才有可能在台灣重新成為有競爭力的政黨。
其二,面對現實,正式放棄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夢想,同時公開宣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繼而在意識形態上尋求與中共進行整合,堂堂正正地將自己蛻變為北京在台灣的代言人。
其三,繼續堅持連接「中國」的國家論述,同時制訂這套國家論述如何成為現實的路線圖,以說服台灣年輕世代。而為了實現如此目標,國民黨必須與北京清楚切割,並全面向中共施壓迫使它走向民主化。其中一個必要的步驟,就是制訂一套促進大陸民主化的新兩岸政策,包括與民進黨等其他政黨聯手,以台灣全民的力量,發表要求中國大陸民主化的聯合聲明……
當「百年老店」的國民黨及其所堅持的國家論述在已走到十字路口的今天,究竟洪秀柱主席,究竟大多數的國民黨員會選擇哪一條路呢?
(作者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國民黨中興之道
國民黨選出新主席,洪秀柱終於可以發揮巾幗英雄的風貌,拯救國民黨於頹危之際。
洪秀柱的路線讓許多人擔心是否偏離主流民意,雖然有人期待洪秀柱發揮中流砥柱的效能,帶領國民黨走向統一的大道,但殘酷的答案是不可能的。
現有七萬多的黨員支持洪秀柱,是「換柱風波」形成的凝聚力,此為黨內的一股力量,希望為柱柱姐討回公道,若以此傳達的訊息,而從廣義解讀為這些人支持洪秀柱的「一中同表」或其意識形態,那洪秀柱領導下的國民黨可能偏離主流民意。
現在洪秀柱要以黨主席身份收拾黨的殘破局面,最重要的是不能停留在療傷止痛階段,而是讓國民黨盡快從挫折中重新站立起來,東山再起的路是重回民間扎根,感受民意的動向。過去馬英九帶領黨也好,執政也好,都被認為背離了主流民意,才落得今天失去政權的下場。
如今國民黨不為年輕人所愛,其黨員結構的社會代表性不足,國民黨必須向黨內民主化轉型,才可以起到感召人心的作用。
國民黨和民進黨現在都是女性黨魁,但外界認為兩人除了同是女性外,其他並無雷同之處。蔡英文在民進黨八年前被打趴在地時,境遇比國民黨還慘,民進黨在蔡英文領導下重新站立起來,主因是受到了社會的認同與支持,完成是靠自我的修煉與成長。而國民黨依賴黨產而運生,今除掉黨產,國民黨真不知如何賴以維生,更重要的是洪秀柱在台灣自主意識高漲的年代,要走趨統路線,她的堅持將成為國民黨的挑戰,馬英九都主張「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之論述,這已成為國民黨及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國民黨應認清現實,在艱困的環境下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江素惠
			
			
									
						
										
						國民黨選出新主席,洪秀柱終於可以發揮巾幗英雄的風貌,拯救國民黨於頹危之際。
洪秀柱的路線讓許多人擔心是否偏離主流民意,雖然有人期待洪秀柱發揮中流砥柱的效能,帶領國民黨走向統一的大道,但殘酷的答案是不可能的。
現有七萬多的黨員支持洪秀柱,是「換柱風波」形成的凝聚力,此為黨內的一股力量,希望為柱柱姐討回公道,若以此傳達的訊息,而從廣義解讀為這些人支持洪秀柱的「一中同表」或其意識形態,那洪秀柱領導下的國民黨可能偏離主流民意。
現在洪秀柱要以黨主席身份收拾黨的殘破局面,最重要的是不能停留在療傷止痛階段,而是讓國民黨盡快從挫折中重新站立起來,東山再起的路是重回民間扎根,感受民意的動向。過去馬英九帶領黨也好,執政也好,都被認為背離了主流民意,才落得今天失去政權的下場。
如今國民黨不為年輕人所愛,其黨員結構的社會代表性不足,國民黨必須向黨內民主化轉型,才可以起到感召人心的作用。
國民黨和民進黨現在都是女性黨魁,但外界認為兩人除了同是女性外,其他並無雷同之處。蔡英文在民進黨八年前被打趴在地時,境遇比國民黨還慘,民進黨在蔡英文領導下重新站立起來,主因是受到了社會的認同與支持,完成是靠自我的修煉與成長。而國民黨依賴黨產而運生,今除掉黨產,國民黨真不知如何賴以維生,更重要的是洪秀柱在台灣自主意識高漲的年代,要走趨統路線,她的堅持將成為國民黨的挑戰,馬英九都主張「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之論述,這已成為國民黨及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國民黨應認清現實,在艱困的環境下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江素惠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國民黨中興之道
國民黨選出新主席,洪秀柱終於可以發揮巾幗英雄的風貌,拯救國民黨於頹危之際。
洪秀柱的路線讓許多人擔心是否偏離主流民意,雖然有人期待洪秀柱發揮中流砥柱的效能,帶領國民黨走向統一的大道,但殘酷的答案是不可能的。
現有七萬多的黨員支持洪秀柱,是「換柱風波」形成的凝聚力,此為黨內的一股力量,希望為柱柱姐討回公道,若以此傳達的訊息,而從廣義解讀為這些人支持洪秀柱的「一中同表」或其意識形態,那洪秀柱領導下的國民黨可能偏離主流民意。
現在洪秀柱要以黨主席身份收拾黨的殘破局面,最重要的是不能停留在療傷止痛階段,而是讓國民黨盡快從挫折中重新站立起來,東山再起的路是重回民間扎根,感受民意的動向。過去馬英九帶領黨也好,執政也好,都被認為背離了主流民意,才落得今天失去政權的下場。
如今國民黨不為年輕人所愛,其黨員結構的社會代表性不足,國民黨必須向黨內民主化轉型,才可以起到感召人心的作用。
國民黨和民進黨現在都是女性黨魁,但外界認為兩人除了同是女性外,其他並無雷同之處。蔡英文在民進黨八年前被打趴在地時,境遇比國民黨還慘,民進黨在蔡英文領導下重新站立起來,主因是受到了社會的認同與支持,完成是靠自我的修煉與成長。而國民黨依賴黨產而運生,今除掉黨產,國民黨真不知如何賴以維生,更重要的是洪秀柱在台灣自主意識高漲的年代,要走趨統路線,她的堅持將成為國民黨的挑戰,馬英九都主張「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之論述,這已成為國民黨及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國民黨應認清現實,在艱困的環境下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江素惠
			
			
									
						
										
						國民黨選出新主席,洪秀柱終於可以發揮巾幗英雄的風貌,拯救國民黨於頹危之際。
洪秀柱的路線讓許多人擔心是否偏離主流民意,雖然有人期待洪秀柱發揮中流砥柱的效能,帶領國民黨走向統一的大道,但殘酷的答案是不可能的。
現有七萬多的黨員支持洪秀柱,是「換柱風波」形成的凝聚力,此為黨內的一股力量,希望為柱柱姐討回公道,若以此傳達的訊息,而從廣義解讀為這些人支持洪秀柱的「一中同表」或其意識形態,那洪秀柱領導下的國民黨可能偏離主流民意。
現在洪秀柱要以黨主席身份收拾黨的殘破局面,最重要的是不能停留在療傷止痛階段,而是讓國民黨盡快從挫折中重新站立起來,東山再起的路是重回民間扎根,感受民意的動向。過去馬英九帶領黨也好,執政也好,都被認為背離了主流民意,才落得今天失去政權的下場。
如今國民黨不為年輕人所愛,其黨員結構的社會代表性不足,國民黨必須向黨內民主化轉型,才可以起到感召人心的作用。
國民黨和民進黨現在都是女性黨魁,但外界認為兩人除了同是女性外,其他並無雷同之處。蔡英文在民進黨八年前被打趴在地時,境遇比國民黨還慘,民進黨在蔡英文領導下重新站立起來,主因是受到了社會的認同與支持,完成是靠自我的修煉與成長。而國民黨依賴黨產而運生,今除掉黨產,國民黨真不知如何賴以維生,更重要的是洪秀柱在台灣自主意識高漲的年代,要走趨統路線,她的堅持將成為國民黨的挑戰,馬英九都主張「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之論述,這已成為國民黨及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國民黨應認清現實,在艱困的環境下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江素惠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香港傳媒社評:台灣兩大輪替兩大變數
2016年注定是複雜多變之年,台灣近期已開始兩個政黨輪替,即國民黨敗選後黨內領導權輪替,及民進黨勝選後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不僅給島內政經發展帶來變數,也為兩岸關係乃至包括香港在內的兩岸四地關係,帶來迷霧重重、禍福難測的大變局。
自3月30日洪秀柱接過國民黨主席印信,到5月20日蔡英文發表就職演說,前後約50天時間,是台灣未來走向的關鍵期。國民黨是就此潰不成軍,還是可東山再起?蔡英文上台後,台灣海峽是風平浪靜,還是「地動山搖」?這50天都將初現端倪。
洪秀柱宣誓到蔡英文就職
50天見島內兩岸大勢端倪
新當選國民黨主席的洪秀柱面對國父孫中山遺像宣誓,說民眾讓國民黨輸掉選舉,是為了給國民黨機會反省,讓國民黨深切改革、奮發再起,但如果國民黨繼續顢頇迂腐、自私自利、相爭相鬥,則必將被人民掃進歷史的灰燼。
這是洪秀柱在過去一年間講得最真切的話。洪秀柱去年有意代表國民黨出戰總統大選,但在國民黨內鬥下被「換柱」,國民黨全面敗選,她再角逐黨主席,這時面臨的已不是國民黨能否鞏固執政黨地位,而是還能不能生存的問題。
國民黨大選全面潰敗,不僅失去中央執政地位,也丟掉眾多地方領導權,不僅丟掉行政權力,也失去議會多數,難怪外間將之與1949年由大陸敗走台灣相比較。當年國民黨丟掉大陸後,在台灣痛定思痛,重又開闢一片天地。今次大選潰敗,令人關注其在未來4年間,是成為具制衡力量的在野黨,還是變成另一個泡沫政黨?是徹底邊緣化,還是勵精圖治後東山再起?若其在台失去話語權,國共兩黨平台還要否續存?
國民黨改革事關生死
兩岸政策令蔡陷兩難
從洪秀柱3月30日接任始,到5月20日國民黨正式回復在野之身,黨內權力輪替後,洪秀柱重組權力,能否穩住黨內本土派,能否喚回年輕人,是洪秀柱也是國民黨關鍵的50天。
就在洪秀柱接掌國民黨的同一天,蔡英文與馬英九實現「雙英會」,之後約50天,成為新舊政府的交接期,也是政黨輪替的過渡期,這50天更決定蔡英文未來4年施政,給台灣民眾「改變」的期盼能否兌現,更事關兩岸關係會否出現由和而戰的巨變。
「雙英會」令台灣人亦喜亦憂。喜的是「雙英」可坐談交接,令未來50天行政權力基本平穩過渡;憂的是那天閉門對談中,馬英九剛轉到兩岸話題,蔡英文即以「時間到了」關上大門。
「雙英會」蔡英文拒談兩岸,表面看她不欲對馬英九在此議題上有所傳承,深入看則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正處進退兩難境地,這個議題成為台灣政黨輪替後的大難題,也成為兩岸是和是戰的關鍵。
馬英九施政8年,雖弊政纏身,但引領了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框架,兩岸交流進入良性互動。而台灣民進黨仍有台獨黨綱,蔡英文則是當年「兩國論」主要推手,國、民兩黨再度輪替,未來4年的兩岸關係因此出現大變數。
去年6月選前,蔡英文選擇在美國提出「依據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推動兩岸關係。1月勝選後,她又表明「接受1992年會談歷史事實所達成的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這顯示蔡英文深知兩岸關係會成重大考驗,在摸索求解。但北京疑慮卻在不斷加深,3月「兩會」上為蔡英文定製兩岸關係門檻,要其在「5‧20」就職演說中,必須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否則一切免談。
黨內已給蔡英文出難題
兩岸變數香港有危有機
兩岸關係成了未來4年台灣外部環境能否穩定的重大考驗,蔡英文還未給出答案,國民黨在洪秀柱領導下能否發揮一定制衡力,仍未可知,倒是民進黨給還未進入總統府的蔡主席出了難題。
就在「雙英會」前後,傳出蔡英文決定執政後,派蘇貞昌駐新加坡,呂秀蓮出使巴拿馬,謝長廷駐日。政界相信,這是蔡對黨內三大天王的「削藩」之策。誰料除謝長亭尚未表態外,蘇、呂二人已公開否認。這意味着不僅兩岸關係難理,黨內關係也難治,蔡英文率眾打天下容易,平衡權力分餅仔治天下則難。政黨輪替還未全面入戲,台灣已火藥味十足。民進黨主導的立法院,通過決議禁止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訪問大陸,令北京震驚。台灣最近火爆政商勾結炒股的「浩鼎案」,身為台灣最高學術機構領導人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因女兒捲入此案,在向立法院報告前夕請辭,稱病滯美不歸,掀起藍綠互鬥揭幕之戰。國民黨透過此戰自清以求反清算,民進黨在此戰中圖「圍翁救蔡」,在在都為蔡英文尚沒開局的「新政」,投下陰影。
而兩岸關係若生變數,居於中間位置的香港必受影響,但危中有機。兩岸關係一旦「地動山搖」,台港官式關係必會生變,兩地各項交流也必受波及;但兩岸經貿往來一旦凍結,對於轉口、航運、金融、航空等行業,未嘗不是新的機遇,香港被荒廢已久的橋樑作用必會再度浮現。
			
			
									
						
										
						2016年注定是複雜多變之年,台灣近期已開始兩個政黨輪替,即國民黨敗選後黨內領導權輪替,及民進黨勝選後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不僅給島內政經發展帶來變數,也為兩岸關係乃至包括香港在內的兩岸四地關係,帶來迷霧重重、禍福難測的大變局。
自3月30日洪秀柱接過國民黨主席印信,到5月20日蔡英文發表就職演說,前後約50天時間,是台灣未來走向的關鍵期。國民黨是就此潰不成軍,還是可東山再起?蔡英文上台後,台灣海峽是風平浪靜,還是「地動山搖」?這50天都將初現端倪。
洪秀柱宣誓到蔡英文就職
50天見島內兩岸大勢端倪
新當選國民黨主席的洪秀柱面對國父孫中山遺像宣誓,說民眾讓國民黨輸掉選舉,是為了給國民黨機會反省,讓國民黨深切改革、奮發再起,但如果國民黨繼續顢頇迂腐、自私自利、相爭相鬥,則必將被人民掃進歷史的灰燼。
這是洪秀柱在過去一年間講得最真切的話。洪秀柱去年有意代表國民黨出戰總統大選,但在國民黨內鬥下被「換柱」,國民黨全面敗選,她再角逐黨主席,這時面臨的已不是國民黨能否鞏固執政黨地位,而是還能不能生存的問題。
國民黨大選全面潰敗,不僅失去中央執政地位,也丟掉眾多地方領導權,不僅丟掉行政權力,也失去議會多數,難怪外間將之與1949年由大陸敗走台灣相比較。當年國民黨丟掉大陸後,在台灣痛定思痛,重又開闢一片天地。今次大選潰敗,令人關注其在未來4年間,是成為具制衡力量的在野黨,還是變成另一個泡沫政黨?是徹底邊緣化,還是勵精圖治後東山再起?若其在台失去話語權,國共兩黨平台還要否續存?
國民黨改革事關生死
兩岸政策令蔡陷兩難
從洪秀柱3月30日接任始,到5月20日國民黨正式回復在野之身,黨內權力輪替後,洪秀柱重組權力,能否穩住黨內本土派,能否喚回年輕人,是洪秀柱也是國民黨關鍵的50天。
就在洪秀柱接掌國民黨的同一天,蔡英文與馬英九實現「雙英會」,之後約50天,成為新舊政府的交接期,也是政黨輪替的過渡期,這50天更決定蔡英文未來4年施政,給台灣民眾「改變」的期盼能否兌現,更事關兩岸關係會否出現由和而戰的巨變。
「雙英會」令台灣人亦喜亦憂。喜的是「雙英」可坐談交接,令未來50天行政權力基本平穩過渡;憂的是那天閉門對談中,馬英九剛轉到兩岸話題,蔡英文即以「時間到了」關上大門。
「雙英會」蔡英文拒談兩岸,表面看她不欲對馬英九在此議題上有所傳承,深入看則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正處進退兩難境地,這個議題成為台灣政黨輪替後的大難題,也成為兩岸是和是戰的關鍵。
馬英九施政8年,雖弊政纏身,但引領了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框架,兩岸交流進入良性互動。而台灣民進黨仍有台獨黨綱,蔡英文則是當年「兩國論」主要推手,國、民兩黨再度輪替,未來4年的兩岸關係因此出現大變數。
去年6月選前,蔡英文選擇在美國提出「依據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推動兩岸關係。1月勝選後,她又表明「接受1992年會談歷史事實所達成的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這顯示蔡英文深知兩岸關係會成重大考驗,在摸索求解。但北京疑慮卻在不斷加深,3月「兩會」上為蔡英文定製兩岸關係門檻,要其在「5‧20」就職演說中,必須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否則一切免談。
黨內已給蔡英文出難題
兩岸變數香港有危有機
兩岸關係成了未來4年台灣外部環境能否穩定的重大考驗,蔡英文還未給出答案,國民黨在洪秀柱領導下能否發揮一定制衡力,仍未可知,倒是民進黨給還未進入總統府的蔡主席出了難題。
就在「雙英會」前後,傳出蔡英文決定執政後,派蘇貞昌駐新加坡,呂秀蓮出使巴拿馬,謝長廷駐日。政界相信,這是蔡對黨內三大天王的「削藩」之策。誰料除謝長亭尚未表態外,蘇、呂二人已公開否認。這意味着不僅兩岸關係難理,黨內關係也難治,蔡英文率眾打天下容易,平衡權力分餅仔治天下則難。政黨輪替還未全面入戲,台灣已火藥味十足。民進黨主導的立法院,通過決議禁止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訪問大陸,令北京震驚。台灣最近火爆政商勾結炒股的「浩鼎案」,身為台灣最高學術機構領導人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因女兒捲入此案,在向立法院報告前夕請辭,稱病滯美不歸,掀起藍綠互鬥揭幕之戰。國民黨透過此戰自清以求反清算,民進黨在此戰中圖「圍翁救蔡」,在在都為蔡英文尚沒開局的「新政」,投下陰影。
而兩岸關係若生變數,居於中間位置的香港必受影響,但危中有機。兩岸關係一旦「地動山搖」,台港官式關係必會生變,兩地各項交流也必受波及;但兩岸經貿往來一旦凍結,對於轉口、航運、金融、航空等行業,未嘗不是新的機遇,香港被荒廢已久的橋樑作用必會再度浮現。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國民黨千字「黨務革新」 倡撤國共論壇
洪秀柱上月30日就任國民黨主席後,將啟動黨務改革。國民黨前秘書長李四川日前完成一份「黨務革新」千字書,列出國民黨敗選14項原因與黨務改革12項建議,包括建議取消國共論壇機制,改以具體協商兩岸議題的交流溝通為主,供洪秀柱參考。
國民黨在年初大選落敗,失去政權與國會多數的優勢。中央社消息,李四川在農曆年後啟動黨務革新座談會,從2月19日至3月23日止,共在全台辦理了21場次座談,其間炮聲隆隆,絲毫不留情面。
列14敗因 青年事務佔6項
而黨務革新報告匯集並列出14項敗選原因,包括中央執政成效不佳,民眾對政策無感,幾項重大政策的推動與作為失當,引發廣大民怨與支持者不滿;高層不團結,中央整合無果,未能展現黨內大老團結的氣勢,影響基層黨員信心與認同;黨產成為民進黨攻擊目標,屢成競爭陣營攻擊的提款機。
風傳媒亦指出,敗選原因中僅有關青年的部分就佔6項,包括國民黨無法有效解決年輕人切身相關的低薪資、就業問題、子女教育、物價問題;黨內「論資排輩」,限縮青年人才發展空間;不重視青年組織等。
而在12項黨務改革中,報告建議新任黨主席盡快定位清楚黨的中心思想,並有明確路線與論述,吸引年輕人加入。有不公義的黨產馬上捐出,合法黨產絕對要保留。
針對兩岸政策長期被批親大陸,報告也提出應取消國共論壇「大拜拜」機制(社交意味濃厚之意),改以具體協商兩岸議題的交流溝通為主;又建議在大陸設「台商協助服務中心」,協助受不當對待的台商。
			
			
									
						
										
						洪秀柱上月30日就任國民黨主席後,將啟動黨務改革。國民黨前秘書長李四川日前完成一份「黨務革新」千字書,列出國民黨敗選14項原因與黨務改革12項建議,包括建議取消國共論壇機制,改以具體協商兩岸議題的交流溝通為主,供洪秀柱參考。
國民黨在年初大選落敗,失去政權與國會多數的優勢。中央社消息,李四川在農曆年後啟動黨務革新座談會,從2月19日至3月23日止,共在全台辦理了21場次座談,其間炮聲隆隆,絲毫不留情面。
列14敗因 青年事務佔6項
而黨務革新報告匯集並列出14項敗選原因,包括中央執政成效不佳,民眾對政策無感,幾項重大政策的推動與作為失當,引發廣大民怨與支持者不滿;高層不團結,中央整合無果,未能展現黨內大老團結的氣勢,影響基層黨員信心與認同;黨產成為民進黨攻擊目標,屢成競爭陣營攻擊的提款機。
風傳媒亦指出,敗選原因中僅有關青年的部分就佔6項,包括國民黨無法有效解決年輕人切身相關的低薪資、就業問題、子女教育、物價問題;黨內「論資排輩」,限縮青年人才發展空間;不重視青年組織等。
而在12項黨務改革中,報告建議新任黨主席盡快定位清楚黨的中心思想,並有明確路線與論述,吸引年輕人加入。有不公義的黨產馬上捐出,合法黨產絕對要保留。
針對兩岸政策長期被批親大陸,報告也提出應取消國共論壇「大拜拜」機制(社交意味濃厚之意),改以具體協商兩岸議題的交流溝通為主;又建議在大陸設「台商協助服務中心」,協助受不當對待的台商。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美國會首次將六項保證列入法案
2016-04-22 08:10:09
近日,臺灣“國防部”發佈形象宣傳片《疾風部隊》,展示台軍現役大批先進武器,包括F-16、幻影-2000戰鬥機,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等,提振士氣。
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再度確認與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為美台關係基石”決議案。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2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在臺灣“5•20”政權交替前夕的關鍵節點,美國國會反華勢力重申“對台六項保證”
據臺灣《自由時報》21日報導,美國眾議院外委會以口頭無異議方式通過一項共同決議案,重申“與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是美台關係的基石,這也是美國國會首次將“六項保證”列入法案中。這項決議案將送眾議院院會表決,可望順利通過。報導稱,外委會主席羅伊斯及民主黨資深議員安格爾都表達強烈支持的立場。眾議員薛曼稱,美國國會第一次透過這個決議案確認對台“六項保證”,也要敦促行政部門公開重申其重要性。
根據這項決議案,美國前總統雷根的“六項保證”包括︰美國不會設下結束對台軍售的日期;不會更動“與臺灣關係法”的條款;不會在做出對台軍售的決定之前與中國大陸協商;不會做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調解人;不會改變對臺灣“主權”的立場,也就是這個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美國不會壓迫臺灣和中國大陸談判;美國也不會正式承認中國人對臺灣的主權。提出這項決議案的共和黨議員夏波聲稱,臺灣是美國的盟友,大陸至今有1600枚導彈對著臺灣,其最終目標仍是不排除以武力統一臺灣;而“六項保證”是雷根與中國大陸簽署第三公報時給予臺灣的保證,和“與臺灣關係法”並列為美台關係的基石。
針對美國國會的舉動,臺灣“外交部”21日表示感謝,稱長期以來美國國會一向對臺灣展現跨黨派一致的支持。王建民認為,即將上臺的蔡英文政府“先國際,後兩岸;先美日,後大陸”的政策思維,意味著未來台美動作會越來越多,“反台獨,保和平”成為大陸的艱巨任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張文生2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國會一部分人不希望兩岸走得太近,因此幫著蔡英文操縱兩岸關係,這是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也違背美國的“三不”承諾。他說,美國這種在兩岸關係上搞平衡的做法,無助于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
			
			
									
						
										
						2016-04-22 08:10:09
近日,臺灣“國防部”發佈形象宣傳片《疾風部隊》,展示台軍現役大批先進武器,包括F-16、幻影-2000戰鬥機,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等,提振士氣。
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再度確認與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為美台關係基石”決議案。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2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在臺灣“5•20”政權交替前夕的關鍵節點,美國國會反華勢力重申“對台六項保證”
據臺灣《自由時報》21日報導,美國眾議院外委會以口頭無異議方式通過一項共同決議案,重申“與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是美台關係的基石,這也是美國國會首次將“六項保證”列入法案中。這項決議案將送眾議院院會表決,可望順利通過。報導稱,外委會主席羅伊斯及民主黨資深議員安格爾都表達強烈支持的立場。眾議員薛曼稱,美國國會第一次透過這個決議案確認對台“六項保證”,也要敦促行政部門公開重申其重要性。
根據這項決議案,美國前總統雷根的“六項保證”包括︰美國不會設下結束對台軍售的日期;不會更動“與臺灣關係法”的條款;不會在做出對台軍售的決定之前與中國大陸協商;不會做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調解人;不會改變對臺灣“主權”的立場,也就是這個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美國不會壓迫臺灣和中國大陸談判;美國也不會正式承認中國人對臺灣的主權。提出這項決議案的共和黨議員夏波聲稱,臺灣是美國的盟友,大陸至今有1600枚導彈對著臺灣,其最終目標仍是不排除以武力統一臺灣;而“六項保證”是雷根與中國大陸簽署第三公報時給予臺灣的保證,和“與臺灣關係法”並列為美台關係的基石。
針對美國國會的舉動,臺灣“外交部”21日表示感謝,稱長期以來美國國會一向對臺灣展現跨黨派一致的支持。王建民認為,即將上臺的蔡英文政府“先國際,後兩岸;先美日,後大陸”的政策思維,意味著未來台美動作會越來越多,“反台獨,保和平”成為大陸的艱巨任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張文生2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國會一部分人不希望兩岸走得太近,因此幫著蔡英文操縱兩岸關係,這是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也違背美國的“三不”承諾。他說,美國這種在兩岸關係上搞平衡的做法,無助于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年紀念
辛亥革命珍貴文物
可以看得見代理收銀人簽署:孫x科 是否孫中山兒子還需進一步考究。
伹對照孫科簽字樣本,很可能是他簽署。如果證實是孫中山兒子,也就是說
明孫中山當時雖然在國外,是在直接遙控指揮。捐助人的姓名用毛筆書冩填上。
下列資料可説明該文件在辛亥革命期間,在何時和當時在何情勢下簽署發出。
歷史背景:
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年紀念。
文物有下列合約條款:
大功告成之日當由軍政府照約償還並酬以特別權利發回收執以昭公信
既列明有這些條款,這是兩者之間的合約書。當時辛亥革命尚未成功,未成立政府,故此合約應該是辛亥革命志士與國民之間的合約書。是革命黨人對支持辛亥革命愛國人士用表人手書寫並發出的一檔証據文件,是收執。該收執有聯根及號碼,騎縫印鑑,中間有凹凸鋼印並劃押簽名。從簽發經人手程式繁複及嚴謹來看,簽發出的數量不會很多。
大功告成之日即辛亥革命成功後,當會成立軍政府,由軍政府照約償還該款項。
至於並酬以特別權利,既然由軍政府照約償還該款,則表示另有合約,雙方應知曉內容。
該物件也是中國歷史辛亥革命期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史實文物,是辛亥革命一項歷史佐證。
該文物距今百多年,其保存妥善及完整程度已經算很難得,極具收藏價值。
下列資料可説明該文件在辛亥革命期間,在何時和在何情勢下發出 :
武昌首義 辛亥革命是指一場發生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旨在推翻滿洲人建立的清朝,恢復「正統中華文明」,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顛覆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
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口號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夜裡爆發
的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
歷史。
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
從1895年至1911年間,興中會以及後來的同盟會先後發動了十次的起義,
而另一革命組織光復會亦發動多次起義。這十多次的起義雖僅曇花一現,
但卻在全中國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終於,在辛亥年間(1911年),滿清政府因強制徵收民營鐵路,引發人民強
烈不滿,最後滿清又採高壓政策壓迫人民妥協,將民眾憤怒的情緒激到了
最高點。
辛亥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
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
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
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1911年9月7日,四川成都發生保路風潮成都血案,激起騷亂。清廷為撲滅保
路風潮,派出渝漢鐵路督辦、欽差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協助四
川清軍鎮壓。
10月9日,共進會領導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裡配製炸彈時不慎引起爆
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等,拘捕劉同等6人,
隨即引渡湖北當局。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士兵熊秉坤情急之下被迫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
一槍,隨後起義士兵推舉,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繳獲步槍兩
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
發動了起義。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
台。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陸軍第八鎮司
令部。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
火,以火光為標誌。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
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領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
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
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
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
府宣佈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
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辛亥革命
革命醞釀: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迅猛傳播,震撼著中國思想界,並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到來。首先覺醒的是新興知識份子群體。近代知識份子宣傳民主革命學說,以報刊為重要陣地,創辦了《江蘇》、《浙江潮》、《蘇報》、《中國白話報》等20多種政治性刊物;還出版發行了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鄒容的《革命軍》等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小冊子130餘種。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還翻譯了不少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著作,蔡元培翻譯了德國科培爾的《哲學要領》,嚴複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等著作。
與民主思潮廣泛傳播的同時,國內外出現許多革命團體。影響較大的有興中會、華興會、科學補習所和光復會。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
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一公佈,立即引起湘、鄂、川、粵四省各階層人民的反對,出現了廣泛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規模最大、鬥爭最激烈的是四川。1911年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會,宣佈“以保路、廢約為宗旨”。9月,全省60余縣成立保路公會,數千萬人捲入運動。清政府一面調湖北新軍入川,一面命“實力彈壓”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成為武昌起義的直接導火線。
四省保路風潮興起時,湖北武昌的文學社和共進會便積極準備相機發動武裝起義。10月9日,孫武在漢口機關配製炸藥不慎,起義機密洩漏,劉複基、彭楚藩等人被捕。10日晨,彭、劉被殺,清軍四處捕捉革命黨人。當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士兵,打死鎮壓革命士兵的排長,攻佔楚望台軍械庫,打響武昌起義的槍聲。經一夜戰鬥,11日,起義軍佔領武昌城,成立湖北軍政府;12-13日,起義軍攻佔漢陽、漢口。武昌首義的成功,鼓舞了全國各地人民的革命鬥志,全國各地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首先回應的是湖南和陝西。此後,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廣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廣東等省先後宣佈脫離清政府而獨立。
中華民國:
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以16票的絕對多數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28日,各省代表會議改組為臨時參議院,成為臨時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
南京臨時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推行民主政治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法令。如:命令各省官廳焚毀刑具,廢止刑訊;取消清朝律令中各類“賤民”條令;保護華僑;禁止買賣人口;廢除主奴身份;通令剪辮子;禁止賭博、纏足、吸食鴉片。鼓勵興辦工商業,振興農墾業,獎勵華僑在國內投資。提倡普及教育,刪除舊教科書中的封建內容。這些政策法令,移風易俗,革故鼎新,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主觀念的傳播。
在孫中山的主持下,3月11日,臨時參議院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按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在中國建立一個實行議會制和責任內閣制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由於南京臨時政府和各省都督府中立憲派、舊官僚、政客的篡權,以及一些革命黨人的妥協退讓,致使南京臨時政府權力被袁世凱所篡奪。
圖片由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提供 collectorclub@hongkongmart.com
			
			
									
						
										
						辛亥革命珍貴文物
可以看得見代理收銀人簽署:孫x科 是否孫中山兒子還需進一步考究。
伹對照孫科簽字樣本,很可能是他簽署。如果證實是孫中山兒子,也就是說
明孫中山當時雖然在國外,是在直接遙控指揮。捐助人的姓名用毛筆書冩填上。
下列資料可説明該文件在辛亥革命期間,在何時和當時在何情勢下簽署發出。
歷史背景:
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年紀念。
文物有下列合約條款:
大功告成之日當由軍政府照約償還並酬以特別權利發回收執以昭公信
既列明有這些條款,這是兩者之間的合約書。當時辛亥革命尚未成功,未成立政府,故此合約應該是辛亥革命志士與國民之間的合約書。是革命黨人對支持辛亥革命愛國人士用表人手書寫並發出的一檔証據文件,是收執。該收執有聯根及號碼,騎縫印鑑,中間有凹凸鋼印並劃押簽名。從簽發經人手程式繁複及嚴謹來看,簽發出的數量不會很多。
大功告成之日即辛亥革命成功後,當會成立軍政府,由軍政府照約償還該款項。
至於並酬以特別權利,既然由軍政府照約償還該款,則表示另有合約,雙方應知曉內容。
該物件也是中國歷史辛亥革命期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史實文物,是辛亥革命一項歷史佐證。
該文物距今百多年,其保存妥善及完整程度已經算很難得,極具收藏價值。
下列資料可説明該文件在辛亥革命期間,在何時和在何情勢下發出 :
武昌首義 辛亥革命是指一場發生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旨在推翻滿洲人建立的清朝,恢復「正統中華文明」,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顛覆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
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口號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夜裡爆發
的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
歷史。
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
從1895年至1911年間,興中會以及後來的同盟會先後發動了十次的起義,
而另一革命組織光復會亦發動多次起義。這十多次的起義雖僅曇花一現,
但卻在全中國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終於,在辛亥年間(1911年),滿清政府因強制徵收民營鐵路,引發人民強
烈不滿,最後滿清又採高壓政策壓迫人民妥協,將民眾憤怒的情緒激到了
最高點。
辛亥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
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
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
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1911年9月7日,四川成都發生保路風潮成都血案,激起騷亂。清廷為撲滅保
路風潮,派出渝漢鐵路督辦、欽差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協助四
川清軍鎮壓。
10月9日,共進會領導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裡配製炸彈時不慎引起爆
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等,拘捕劉同等6人,
隨即引渡湖北當局。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士兵熊秉坤情急之下被迫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
一槍,隨後起義士兵推舉,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繳獲步槍兩
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
發動了起義。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
台。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陸軍第八鎮司
令部。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
火,以火光為標誌。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
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領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
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
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
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
府宣佈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
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辛亥革命
革命醞釀: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迅猛傳播,震撼著中國思想界,並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到來。首先覺醒的是新興知識份子群體。近代知識份子宣傳民主革命學說,以報刊為重要陣地,創辦了《江蘇》、《浙江潮》、《蘇報》、《中國白話報》等20多種政治性刊物;還出版發行了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鄒容的《革命軍》等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小冊子130餘種。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還翻譯了不少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著作,蔡元培翻譯了德國科培爾的《哲學要領》,嚴複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等著作。
與民主思潮廣泛傳播的同時,國內外出現許多革命團體。影響較大的有興中會、華興會、科學補習所和光復會。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
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一公佈,立即引起湘、鄂、川、粵四省各階層人民的反對,出現了廣泛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規模最大、鬥爭最激烈的是四川。1911年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會,宣佈“以保路、廢約為宗旨”。9月,全省60余縣成立保路公會,數千萬人捲入運動。清政府一面調湖北新軍入川,一面命“實力彈壓”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成為武昌起義的直接導火線。
四省保路風潮興起時,湖北武昌的文學社和共進會便積極準備相機發動武裝起義。10月9日,孫武在漢口機關配製炸藥不慎,起義機密洩漏,劉複基、彭楚藩等人被捕。10日晨,彭、劉被殺,清軍四處捕捉革命黨人。當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士兵,打死鎮壓革命士兵的排長,攻佔楚望台軍械庫,打響武昌起義的槍聲。經一夜戰鬥,11日,起義軍佔領武昌城,成立湖北軍政府;12-13日,起義軍攻佔漢陽、漢口。武昌首義的成功,鼓舞了全國各地人民的革命鬥志,全國各地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首先回應的是湖南和陝西。此後,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廣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廣東等省先後宣佈脫離清政府而獨立。
中華民國:
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以16票的絕對多數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28日,各省代表會議改組為臨時參議院,成為臨時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
南京臨時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推行民主政治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法令。如:命令各省官廳焚毀刑具,廢止刑訊;取消清朝律令中各類“賤民”條令;保護華僑;禁止買賣人口;廢除主奴身份;通令剪辮子;禁止賭博、纏足、吸食鴉片。鼓勵興辦工商業,振興農墾業,獎勵華僑在國內投資。提倡普及教育,刪除舊教科書中的封建內容。這些政策法令,移風易俗,革故鼎新,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主觀念的傳播。
在孫中山的主持下,3月11日,臨時參議院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按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在中國建立一個實行議會制和責任內閣制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由於南京臨時政府和各省都督府中立憲派、舊官僚、政客的篡權,以及一些革命黨人的妥協退讓,致使南京臨時政府權力被袁世凱所篡奪。
圖片由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提供 collectorclub@hongkongmart.com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紀念P8/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臺灣早已經是中國的一部分,極左們憑什麼叫囂打臺灣?
 
• 發表於:2016-05-03 09:55:35
• 作者:微風中也歎息
		
左派高喊臺灣是中國的領土,我們要打臺灣。中國的領土太多了乾隆年間中國的領土1400萬平方公里,有本事你都打回來,拿回來。
我認為, 在臺灣生活的都是中國人,中國人生活在自己的國土上,臺灣就是中國的,如果有一天十三億人都生活在美國,美國也是中國的。
左派們非得打臺灣的話,可以!但得先把丟失的國土拿回來,比如被俄羅斯侵佔的幾百萬平方公里領土,被越南侵佔的幾十個海島,被印度侵佔的八萬平方公里藏南,被越南侵佔的北部灣海域,那才叫爺們。
姑且不論事實上已成為法律效力之一的臺灣原屬中國領土的歷史淵源。就扼要的依序談談中國﹝包括“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臺灣,即在二戰後各國際法檔已成定論的臺灣確屬於中國領土的規範。
〈一〉、臺灣因中﹝大清皇朝﹞日“甲午戰爭”,而於一八九五年一度以“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
〈二〉、中華民國於一九一二年推翻大清皇朝而成立。關於臺灣問題,如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於三月二十五日訪美行程中,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發表題為“國民黨與臺灣”的演說時,即引述當年孫中山先生的話說:“一定要收回臺灣!如果不收回臺灣,我對不起中國人!”……。“馬英九表示:民國成立時的中外記者會上,‘國父’說一定要收回臺灣,會後戴傳賢帶羅福星去見‘國父’,‘國父’跟他說如果不收回臺灣,我對不起中國人”。
〈三〉、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因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後,於九月二日在東京灣的美國米蘇裡號軍艦簽署《投降文書》,且於當日立即生效。
〈四〉、日本的《投降文書》是在表示無條件接受一九四五年的《波茨坦公告》,而接受《波茨坦公告》就必須履行《開羅宣言》的規定。一九四三年的《開羅宣言》明確規定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必須歸還中國。
〈五〉、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當時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派陳儀上將抵台接受日本竊台總督安藤利吉率十六萬駐台日軍繳械投降,並簽屬交還臺灣文件而歸還臺灣。陳儀接著以臺灣省行政長官的身份,代表中國政府向全世界莊嚴的宣佈:“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此後,中國政府即以十月二十五日為臺灣光復節。臺灣往年皆於此日舉辦慶祝光復節的慶祝大會,並以此日為公定假日。
〈六〉、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北京天安門上宣佈成立。
〈七〉、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七日“中華民國”政府雖因國共內戰而敗逃遷至臺灣,卻仍然是在這必須履行《開羅宣言》的規定,而於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歸還因中日“甲午戰爭”於一八九五年一度以“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的中國領土臺灣的土地上。且仍持續主張中國大陸仍為中華民國的領土,當然,於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也主張臺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出版的中華民國地圖,領土範圍甚至還包括現在的外蒙古共和國。
〈八〉、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二七五八號投票決議,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臺北的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地位。從此,不僅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被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的,並已獲得世界上一百九十多個國家當中,有一百六十七個國家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于聯合國代表中國的地位,同時,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也是延續《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精神,再度確認臺灣作為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法律地位,當然,同時也就概括承受取代了“中華民國”對臺灣歸屬中國的有效管轄和統治地位。
〈九〉、因此,臺灣本已歸屬中國﹝中華民國﹞的臺灣省,現在仍是屬於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臺灣省。臺灣既非屬哪個黨的臺灣,也已不是“中華民國”的臺灣省。臺灣應是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涵蓋為一體的〈一個中國〉﹞的臺灣省。豈能再要求中國將臺灣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再度割讓?尤其是一直受到美、日覬覦,極欲染指舌舔的臺灣,臺灣當權者豈還能再纏著外國人,而逼求中國再度割讓臺灣的領土主權嗎?
〈十〉、至於“中華民國憲法”,自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七日“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雖仍舊沿用,但自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二七五八號投票決議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臺北的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地位之時起,一者、不僅“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地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其實包括一中架構下的所謂“中華民國憲法”都應為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涵蓋吸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序言中,即已載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二者、所謂一中架構下的“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政府于大陸時,即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經國民大會通過,民國三十六年一月一日國民政府公佈全文一百七十五條,而於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的。故有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行憲紀念日的由來。三者、基於前二者之故,所謂一中架構下的“中華民國憲法”即系經由包括大陸、臺灣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產生的國民大會通過制定的。而其第四條所稱“固有之疆域”,當然也即包含大陸、臺灣在內的所有屬於中國的固有領土之疆域。
總結:臺灣一直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憑什麼打臺灣!!難道中國人打中國人打上癮了???內戰很好玩嗎?
			
			
									
						
										
						• 發表於:2016-05-03 09:55:35
• 作者:微風中也歎息
左派高喊臺灣是中國的領土,我們要打臺灣。中國的領土太多了乾隆年間中國的領土1400萬平方公里,有本事你都打回來,拿回來。
我認為, 在臺灣生活的都是中國人,中國人生活在自己的國土上,臺灣就是中國的,如果有一天十三億人都生活在美國,美國也是中國的。
左派們非得打臺灣的話,可以!但得先把丟失的國土拿回來,比如被俄羅斯侵佔的幾百萬平方公里領土,被越南侵佔的幾十個海島,被印度侵佔的八萬平方公里藏南,被越南侵佔的北部灣海域,那才叫爺們。
姑且不論事實上已成為法律效力之一的臺灣原屬中國領土的歷史淵源。就扼要的依序談談中國﹝包括“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臺灣,即在二戰後各國際法檔已成定論的臺灣確屬於中國領土的規範。
〈一〉、臺灣因中﹝大清皇朝﹞日“甲午戰爭”,而於一八九五年一度以“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
〈二〉、中華民國於一九一二年推翻大清皇朝而成立。關於臺灣問題,如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於三月二十五日訪美行程中,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發表題為“國民黨與臺灣”的演說時,即引述當年孫中山先生的話說:“一定要收回臺灣!如果不收回臺灣,我對不起中國人!”……。“馬英九表示:民國成立時的中外記者會上,‘國父’說一定要收回臺灣,會後戴傳賢帶羅福星去見‘國父’,‘國父’跟他說如果不收回臺灣,我對不起中國人”。
〈三〉、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因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後,於九月二日在東京灣的美國米蘇裡號軍艦簽署《投降文書》,且於當日立即生效。
〈四〉、日本的《投降文書》是在表示無條件接受一九四五年的《波茨坦公告》,而接受《波茨坦公告》就必須履行《開羅宣言》的規定。一九四三年的《開羅宣言》明確規定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必須歸還中國。
〈五〉、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當時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派陳儀上將抵台接受日本竊台總督安藤利吉率十六萬駐台日軍繳械投降,並簽屬交還臺灣文件而歸還臺灣。陳儀接著以臺灣省行政長官的身份,代表中國政府向全世界莊嚴的宣佈:“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此後,中國政府即以十月二十五日為臺灣光復節。臺灣往年皆於此日舉辦慶祝光復節的慶祝大會,並以此日為公定假日。
〈六〉、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北京天安門上宣佈成立。
〈七〉、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七日“中華民國”政府雖因國共內戰而敗逃遷至臺灣,卻仍然是在這必須履行《開羅宣言》的規定,而於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歸還因中日“甲午戰爭”於一八九五年一度以“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的中國領土臺灣的土地上。且仍持續主張中國大陸仍為中華民國的領土,當然,於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也主張臺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出版的中華民國地圖,領土範圍甚至還包括現在的外蒙古共和國。
〈八〉、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二七五八號投票決議,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臺北的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地位。從此,不僅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被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的,並已獲得世界上一百九十多個國家當中,有一百六十七個國家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于聯合國代表中國的地位,同時,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也是延續《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精神,再度確認臺灣作為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法律地位,當然,同時也就概括承受取代了“中華民國”對臺灣歸屬中國的有效管轄和統治地位。
〈九〉、因此,臺灣本已歸屬中國﹝中華民國﹞的臺灣省,現在仍是屬於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臺灣省。臺灣既非屬哪個黨的臺灣,也已不是“中華民國”的臺灣省。臺灣應是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涵蓋為一體的〈一個中國〉﹞的臺灣省。豈能再要求中國將臺灣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再度割讓?尤其是一直受到美、日覬覦,極欲染指舌舔的臺灣,臺灣當權者豈還能再纏著外國人,而逼求中國再度割讓臺灣的領土主權嗎?
〈十〉、至於“中華民國憲法”,自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七日“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雖仍舊沿用,但自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二七五八號投票決議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臺北的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地位之時起,一者、不僅“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地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其實包括一中架構下的所謂“中華民國憲法”都應為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涵蓋吸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序言中,即已載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二者、所謂一中架構下的“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政府于大陸時,即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經國民大會通過,民國三十六年一月一日國民政府公佈全文一百七十五條,而於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的。故有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行憲紀念日的由來。三者、基於前二者之故,所謂一中架構下的“中華民國憲法”即系經由包括大陸、臺灣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產生的國民大會通過制定的。而其第四條所稱“固有之疆域”,當然也即包含大陸、臺灣在內的所有屬於中國的固有領土之疆域。
總結:臺灣一直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憑什麼打臺灣!!難道中國人打中國人打上癮了???內戰很好玩嗎?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紀念P8/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張士誠:「霸統」勝算幾何
不出所料,蔡英文的5.20就職演說只提及「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求同存異精神而未觸及「九二共識」。實際上,演說聚焦台灣自身的未來,兩岸關係只是一部分。然而在5.20前後大陸排山倒海的輿論攻勢中,「九二共識」似乎「悠悠萬事,唯此為大」。還好,儘管事前討伐中有陸媒用力過猛,聲稱只要蔡不清晰認同「九二共識」,不要說兩岸良性互動,連兩岸和平都將大成問題;到5.20當天國台辦的表態中,這種嚴懲不貸的前提才表述為「推行『兩國論』、『一邊一國』的『台獨』分裂主張」。顯然,蔡英文並未觸犯天條,因而一切討伐也就有如衙役們在大堂上的齊呼「威武」。
「一中各表」的微妙變遷
與「九二共識」產生和「習馬會」的情形對比,大陸對「一中各表」的闡述在「同屬一個中國」外赫然多了「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然而即使是正獲大陸溫情關懷的馬英九,也以「僅一國斷交,卻有164國免簽」作為其任期的重要成就。若明確不准台灣將「一中各表」表述成「中華民國」,「九二共識」能不能達成都是問題。
當然,允許台灣以「中華民國」表述「一中」,對中共無疑是把雙刃劍。儘管台灣有了政黨輪替且民進黨無意染指大陸,而大陸豈止接受大中華範圍多黨競爭,連與國民黨分享權力也含糊其辭,這些現實都使國民黨「民主光復」大陸的可能仍顯荒謬,但這畢竟在理論和法理上成立,並完全可能獲得大陸不少民眾認同。
對此,鄧小平的「一國兩制」理論除了迴避之外,有一個從未言明的假設:兩岸統一的條件成熟不僅包括大陸經濟高度發達,還包括政治昌明,從而產生強大凝聚力,藉此與台灣協商出「大中國」政權合法性、執政權賦予和行使的合理安排。客觀來看,鄧的理論也理當考慮到台灣先取得這一有利地位。可惜今天這一幕漸成現實,不僅鄧沒料到,後鄧時代的中共更加視執政權為天賜皇權,對「一中各表」中的「中華民國」選項從態度模糊到如鯁在喉。
這正是中共在5.20前如此高調地提前定調,全面施壓,強行要求蔡明確表態的大背景。誠然,對「台獨」發出警告有其必要,對民進黨政策的擔憂也不無道理,但兩岸統獨問題背後的實質是制度競賽和凝聚力比併,而不應是經濟要脅和武力脅迫。比併不過就要有接受挫折的氣度,這才是當今世界的潮流。中共這次的表現與「一國兩制」的模糊願景相比也是嚴重倒退,大有蔡不向中共交上滿意答卷就別想順利執政的架勢,簡單、粗暴而蠻橫。
更可怕的是,大陸官民兩界的判斷基石無非兩個:大陸有錢,台灣經濟吃緊,不從大陸只能完蛋;大陸導彈戰機充足,美國不會為台灣死人,敢獨,台島必成齏粉。一面口口聲聲「兩岸人民的共同意志不可違」,一面持有這樣的觀念,顯然完全不知民意為何物。而基於民主的民意正是馬、蔡不同政策的共同依賴。
什麼樣的民意
大陸對「民意」的掌控可謂擁有絕對優勢:首先,對官方的對台政策是絕對不允許有任何不同意見的,高壓之下大陸學界也難就此發出理性聲音;其次,「祖國統一」成了大陸社會最大的「政治正確」加「民族正確」之一,對統一有不同看法至少在理論上直接違法;第三,大陸相當數量的公眾在前兩點背景的長期薰陶下,已自覺堅持「不統就殺光」的「霸統」態度。
實際上,大陸歇斯底里地逼迫蔡表態,完全可能出於下列原因:台灣是大陸當前政權合法性最大潛在威脅,不管是獨立、維持現狀,還是以中華民國旗號談統一,3種前景都是如此;「祖國統一」又是中共大補正迅速流失的民意的核心甚至唯一手段;大陸已立下「敢獨必武」的毒誓,而這個「武」其實不僅遠不像很多人(包括官方宣傳)表現的那樣有把握,恰恰相反,當前的大陸政權從經濟、民意和外交上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戰爭,因而「防獨」、「反獨」是避免大陸虛假強大露餡的根本需要,而非共產黨人要給國家、民族和歷史一個交代的情懷。
據此就不難理解,為何大陸既要在5.20前口誅筆伐,又對內地傳播、議論蔡的演說空前壓制。
被忽略的外部因素
早在前年關注蘇格蘭獨立話題時,大陸部分公眾已經接觸到民主政體下國體問題的公平理性態度並引發思考。在台灣問題上,當然很多人還受制於感情因素,一時難以達到這個高度,但這個問題同時也遠不是由感情決定,它必將深受現實環境影響,也是常識。
眾所周知台灣問題與美國的聯繫。嚴格來說,大陸享受到美國出於現實利益而在台灣問題上妥協的巨大紅利;但對如何破解美國為保障更根本利益而長期維持兩岸力量平衡,其實長期無能為力。近年台海軍力平衡向大陸明顯傾斜,美國國內對華、對台政策均因權力更替而暫時不明,特別是大選中的特朗普政見異類,都使美中台三角關係佈滿迷霧,也成了大陸「霸統」的底氣。
然而被廣泛忽視的是:主要由於近年來中共在價值觀上與世界潮流的背離,特別是由此構成的一系列政策倒退,美國從政界、智庫、軍方到民間都在對對華政策進行深刻反思,這一點不會因當選總統的個人特點而改變。實際上,蔡的5.20演講也得到了美國的認可。
美國2049計劃研究所不久前指出:由於在台海問題上將兩岸政治合法性的爭奪視為零和遊戲,大陸長期尋求使台灣在政治上從屬於大陸,蔡與馬的差異主要在如何維護主權而不是放棄主權上,特別是反服貿運動後,兩岸和解中民眾因素日益突出。而美國學界已出現一種「軟平衡」戰略,即放大「一中」框架為「一中兩府」,逐步使兩岸具有平等的合法性,以基於主權平等的談判為兩岸政治對話的必要前提。
在軍力平衡上,美國蘭德公司最近也有報告指出,面對大陸彈道導彈、戰機數量和性能對台灣空中力量的優勢,台完全可以縮減戰鬥機,加強憑藉機動性而生存力更強的地空導彈,特別是近程機動防空,從而既能保衛機動作戰力量,又能在對方採取脅迫手段時形成可靠威懾。
			
			
									
						
										
						不出所料,蔡英文的5.20就職演說只提及「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求同存異精神而未觸及「九二共識」。實際上,演說聚焦台灣自身的未來,兩岸關係只是一部分。然而在5.20前後大陸排山倒海的輿論攻勢中,「九二共識」似乎「悠悠萬事,唯此為大」。還好,儘管事前討伐中有陸媒用力過猛,聲稱只要蔡不清晰認同「九二共識」,不要說兩岸良性互動,連兩岸和平都將大成問題;到5.20當天國台辦的表態中,這種嚴懲不貸的前提才表述為「推行『兩國論』、『一邊一國』的『台獨』分裂主張」。顯然,蔡英文並未觸犯天條,因而一切討伐也就有如衙役們在大堂上的齊呼「威武」。
「一中各表」的微妙變遷
與「九二共識」產生和「習馬會」的情形對比,大陸對「一中各表」的闡述在「同屬一個中國」外赫然多了「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然而即使是正獲大陸溫情關懷的馬英九,也以「僅一國斷交,卻有164國免簽」作為其任期的重要成就。若明確不准台灣將「一中各表」表述成「中華民國」,「九二共識」能不能達成都是問題。
當然,允許台灣以「中華民國」表述「一中」,對中共無疑是把雙刃劍。儘管台灣有了政黨輪替且民進黨無意染指大陸,而大陸豈止接受大中華範圍多黨競爭,連與國民黨分享權力也含糊其辭,這些現實都使國民黨「民主光復」大陸的可能仍顯荒謬,但這畢竟在理論和法理上成立,並完全可能獲得大陸不少民眾認同。
對此,鄧小平的「一國兩制」理論除了迴避之外,有一個從未言明的假設:兩岸統一的條件成熟不僅包括大陸經濟高度發達,還包括政治昌明,從而產生強大凝聚力,藉此與台灣協商出「大中國」政權合法性、執政權賦予和行使的合理安排。客觀來看,鄧的理論也理當考慮到台灣先取得這一有利地位。可惜今天這一幕漸成現實,不僅鄧沒料到,後鄧時代的中共更加視執政權為天賜皇權,對「一中各表」中的「中華民國」選項從態度模糊到如鯁在喉。
這正是中共在5.20前如此高調地提前定調,全面施壓,強行要求蔡明確表態的大背景。誠然,對「台獨」發出警告有其必要,對民進黨政策的擔憂也不無道理,但兩岸統獨問題背後的實質是制度競賽和凝聚力比併,而不應是經濟要脅和武力脅迫。比併不過就要有接受挫折的氣度,這才是當今世界的潮流。中共這次的表現與「一國兩制」的模糊願景相比也是嚴重倒退,大有蔡不向中共交上滿意答卷就別想順利執政的架勢,簡單、粗暴而蠻橫。
更可怕的是,大陸官民兩界的判斷基石無非兩個:大陸有錢,台灣經濟吃緊,不從大陸只能完蛋;大陸導彈戰機充足,美國不會為台灣死人,敢獨,台島必成齏粉。一面口口聲聲「兩岸人民的共同意志不可違」,一面持有這樣的觀念,顯然完全不知民意為何物。而基於民主的民意正是馬、蔡不同政策的共同依賴。
什麼樣的民意
大陸對「民意」的掌控可謂擁有絕對優勢:首先,對官方的對台政策是絕對不允許有任何不同意見的,高壓之下大陸學界也難就此發出理性聲音;其次,「祖國統一」成了大陸社會最大的「政治正確」加「民族正確」之一,對統一有不同看法至少在理論上直接違法;第三,大陸相當數量的公眾在前兩點背景的長期薰陶下,已自覺堅持「不統就殺光」的「霸統」態度。
實際上,大陸歇斯底里地逼迫蔡表態,完全可能出於下列原因:台灣是大陸當前政權合法性最大潛在威脅,不管是獨立、維持現狀,還是以中華民國旗號談統一,3種前景都是如此;「祖國統一」又是中共大補正迅速流失的民意的核心甚至唯一手段;大陸已立下「敢獨必武」的毒誓,而這個「武」其實不僅遠不像很多人(包括官方宣傳)表現的那樣有把握,恰恰相反,當前的大陸政權從經濟、民意和外交上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戰爭,因而「防獨」、「反獨」是避免大陸虛假強大露餡的根本需要,而非共產黨人要給國家、民族和歷史一個交代的情懷。
據此就不難理解,為何大陸既要在5.20前口誅筆伐,又對內地傳播、議論蔡的演說空前壓制。
被忽略的外部因素
早在前年關注蘇格蘭獨立話題時,大陸部分公眾已經接觸到民主政體下國體問題的公平理性態度並引發思考。在台灣問題上,當然很多人還受制於感情因素,一時難以達到這個高度,但這個問題同時也遠不是由感情決定,它必將深受現實環境影響,也是常識。
眾所周知台灣問題與美國的聯繫。嚴格來說,大陸享受到美國出於現實利益而在台灣問題上妥協的巨大紅利;但對如何破解美國為保障更根本利益而長期維持兩岸力量平衡,其實長期無能為力。近年台海軍力平衡向大陸明顯傾斜,美國國內對華、對台政策均因權力更替而暫時不明,特別是大選中的特朗普政見異類,都使美中台三角關係佈滿迷霧,也成了大陸「霸統」的底氣。
然而被廣泛忽視的是:主要由於近年來中共在價值觀上與世界潮流的背離,特別是由此構成的一系列政策倒退,美國從政界、智庫、軍方到民間都在對對華政策進行深刻反思,這一點不會因當選總統的個人特點而改變。實際上,蔡的5.20演講也得到了美國的認可。
美國2049計劃研究所不久前指出:由於在台海問題上將兩岸政治合法性的爭奪視為零和遊戲,大陸長期尋求使台灣在政治上從屬於大陸,蔡與馬的差異主要在如何維護主權而不是放棄主權上,特別是反服貿運動後,兩岸和解中民眾因素日益突出。而美國學界已出現一種「軟平衡」戰略,即放大「一中」框架為「一中兩府」,逐步使兩岸具有平等的合法性,以基於主權平等的談判為兩岸政治對話的必要前提。
在軍力平衡上,美國蘭德公司最近也有報告指出,面對大陸彈道導彈、戰機數量和性能對台灣空中力量的優勢,台完全可以縮減戰鬥機,加強憑藉機動性而生存力更強的地空導彈,特別是近程機動防空,從而既能保衛機動作戰力量,又能在對方採取脅迫手段時形成可靠威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