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中共「和統」或「武統」臺湾遥遥无期P13/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Post Reply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馬英九是政治白痴 P4

Post by editorial »

美前高官:美國當年不應該扶持中國 被一計畫欺騙
123.jpg
123.jpg (26.58 KiB) Viewed 8418 times
白邦瑞在臺灣表示,自己當年太好騙,不該建議美國扶持中國對抗蘇聯

今年年初出了本新書的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中心中國戰略研究主任白邦瑞,在書中信誓旦旦稱中國從毛澤東時代就開始實施“戰略欺騙”計畫,針對美國歷屆政府進行欺騙,用中國主導的政治經濟系統替代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昨天,白邦瑞又在臺灣表示,後悔當年提議美國扶持中國對抗蘇聯。他說,自己當初低估了中國野心,本想利用中國對抗蘇聯,如今中國卻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他坦言“當年自己很好騙。”

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曾任美國國防部助理副部長,他曾提出美國應該與中國交往,後來成為兩任美國總統卡特與雷根主政時的政策。據臺灣媒體報導,應臺灣民進黨籍“立法委員”陳唐山邀請,白邦瑞30日赴台“立法院”出席“北京統合臺灣策略——美國如何因應”座談會,白邦瑞暢談自己的新書《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並針對美國過去40年來的對華政策發表看法。

白邦瑞研究美國對華政策多年,早在七十年就發表文章建議兩國建立情報及軍事聯繫。白邦瑞坦言,當年他倡議美國與中國交往,被兩任美國總統卡特與雷根採納成政策,他後悔說到“當年自己很好騙,才會誤判形勢,建議美國大力扶持中國對抗蘇聯。”

白邦瑞表示,美國40年來一直低估中國的野心,且對中國有不切實際且一廂情願的幻想,誤認中國遲早會“民主化”,會演變成美國式資本主義社會,並融入既有的國際社會秩序,但等到中國壯大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且開始向既有秩序挑戰時,已經來不及阻止了。

白邦瑞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著有《中國對未來戰爭的看法》和《中國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最新的著作則是《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他在書中說也提及後悔當初曾對中國有盼望,又對自己當年太容易受騙感到痛心。

白邦瑞還建議,臺灣應積極且以具體方式,向美方表達想加入美國“亞洲再平衡”的政策,但他不贊成臺灣採用包含更換國名、護照等激烈手段。

白邦瑞表示,美國雖然對亞洲推行再平衡政策,但對於臺灣是否參與其中卻沒有任何官方說法。他認為,不管美國未來的總統是誰,“亞洲再平衡”的政策應該還是會持續進行,因此,他建議臺灣各界都應該以積極且具體的方式向美方表態,表達臺灣願意加入美國的亞洲策略。

白邦瑞表示,臺灣在美國的亞洲政策中扮演關鍵角色,重要到可以讓“亞洲再平衡”政策失敗。他舉例,只要臺灣改變國名、更換國旗、護照,就會破壞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密切關係,而這也會影響三方關係,但他反對臺灣利用這種方式觸碰大陸紅線。白邦瑞說:“美國這個保險政策不是沒有限制的,不是臺灣可以隨便做,我們來保護,我沒有說我們壓迫臺灣,你要這樣做的話,投票決定,好,那是臺灣的事,這保險政策是有限制的。”

與會的臺灣“國防部前部長”蔡明憲則表示,他希望美方可以讓臺灣加入與區域安全相關的合作組織與會議,同時,美方也應尊重臺灣的民意與發展,不要因為美中關係而犧牲臺灣人民的“主權”與利益。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馬英九是政治白痴 P4

Post by editorial »

【習馬會】雙方將互稱「先生」 會後共進晚餐 (10:51)
張志軍:會面維護台海和平具里程碑意義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今晨宣布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將於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官方新華社其後發布張志軍的專訪,稱此次會面有助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具有里程碑意義。

以下為專訪全文: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4日宣布,經兩岸有關方面協商,兩岸領導人將於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

張志軍專門就此次重要會面接受記者採訪,介紹相關情況。他表示,即將舉行的兩岸領導人會面將開啟兩岸領導人直接交流溝通的先河,有利於兩岸雙方增進互信,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張志軍表示,實現兩岸領導人會面是我們的一貫主張。我們的態度始終是積極開放的。過去7年多來,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建立並增進互信,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取得豐碩成果。兩會協商簽署了23項協議,解決了關乎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一系列問題。兩岸經濟合作持續深化,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給兩岸同胞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好處。兩岸各領域交流蓬勃發展,密切了兩岸同胞感情。兩岸協商處理有關涉外事務,減少了內耗。受這些成果鼓舞,兩岸許多同胞和海外僑胞呼籲兩岸領導人舉行會面,共商推動兩岸關係更大發展之計。

張志軍介紹,國台辦和台灣方面陸委會在2014年建立聯繫溝通機制後,一直就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保持溝通,努力促進兩岸各領域各層次人員的交流互動,其間曾提到兩岸領導人會面問題。前不久,我和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在廣州會面時,再次談到這個話題,就此進行了初步溝通。雙方都認為,兩岸領導人會面對於兩岸關係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積極意義。此後,雙方經過密切協商,就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達成一致。

張志軍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兩岸雙方共同邁出這一步非常不容易。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歷經風雨,跌宕起伏。從激烈軍事衝突,到長期尖銳政治對峙,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才打破相互隔絕的堅冰,兩岸同胞開始交流往來。本世紀的前幾年,由於「台獨」分裂勢力的挑釁,兩岸關係一度瀕臨危機。在兩岸關繫緊張動盪的時候,是很難想像兩岸領導人能夠面對面坐在一起的。兩岸領導人會面得以實現,來自於兩岸雙方和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得益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累積的豐碩成果。

張志軍強調,此次會面雙方以兩岸領導人身分和名義舉行、見面時互稱「先生」,是經雙方商定的。這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體現了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這次兩岸領導人會面安排在新加坡舉行。
張志軍介紹,兩岸領導人此次會面,將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探討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兩岸民眾福祉等重大問題,以維護和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會面結束後,兩岸領導人還將共進晚餐。

張志軍指出,當前兩岸關係再度處於重要節點,面臨向何處去的問題。兩岸同胞期望台海保持和平穩定,兩岸關係繼續和平發展並結出更多惠民碩果。兩岸領導人在這個時候舉行會面,是兩岸雙方順應兩岸同胞心願和時代潮流共同採取的一項重大舉措,將開啟兩岸領導人直接交流溝通的先河。

張志軍說,1993年4月,在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1992年達成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基礎上,第一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建立了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推進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機制,有力推動了兩岸關係發展。2014年2月,國台辦和陸委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立兩部門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開闢了新的兩岸溝通管道,妥善處理和解決了兩岸交往中的許多問題。

張志軍強調指出,兩岸領導人實現會面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將兩岸交流互動提升到新高度,開闢兩岸關係發展新空間。這將有利於兩岸雙方加強溝通、增進互信、管控矛盾分歧,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也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相信一定會得到兩岸各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

(新華社)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馬英九是政治白痴 P4

Post by editorial »

談出來的民國:回望1911年辛亥革命
傅國湧2015-11-24 08:31

[摘要]百餘年前中國的社會大變革,最關鍵的一個結點與武昌有關。

民國不是打出來的,是談出來的,是對話對出來的。這在中國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既是前所未有的,也是迄今所無的。 這樣一種結果,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當中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 在帝國到民國這一輪轉型中,我們看到中華民族也曾經有那麼一刻,有那麼一幕,歷史竟然不是暴力最強者說了算,不是用暴力邏輯來決定。

百餘年前中國的社會大變革,最關鍵的一個結點與武昌有關。有的時候一個地方可以影響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命運。武昌首義確實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歷史,在此之前的中國是漫長的王朝專制時代。在此之後,開啟了中國第一個共和——中華民國時代,這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放在整個世界上也是比較早的共和國。共和國和帝國最大的區別就是帝國是有皇帝的,一家一姓進行統治;共和就是大家來統治,是眾民來治理。政治是什麼?孫中山講“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眾人之事就是要由眾人自己來管理,共和其實就是由民眾自我管理。

當然,我們知道在中華民國的歷史當中,我們的第一輪共和政治的實踐和嘗試失敗了,這個失敗有很多原因。本來我們已順利的從帝國進入到了民國,但是民國又成了實際上的軍國。1927年在南京建立的國民政府就是一個党國,党在國上面。中國經歷了從帝國到民國,軍國之後又是党國,一部百年史至今震盪不息。

三派同源——甲午之辱
百年前的那次大變革,我想從幾種主要的社會政治力量講起。在晚清,帝國轉向民國的過程中,產生了三種可能影響中國走向的力量:第一種力量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孫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第二種力量是我們一貫認為比較保守的,甚至有點反動的袁世凱所代表的北洋派,後來發展為北洋軍閥;第三種力量就是長期被忽略的,實際上在當時非常重要,以國內的張謇、國外的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這三種政治力量表面看上去是那麼的不同,他們之間好像很難有基本的共識,實際上三派同源,都起源於同一個起點,就是改革或者說改良。無論是革命派的孫中山、北洋派的袁世凱、立憲派的張謇、梁啟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起點就是要改良、要改革。他們的起點在時間上都是在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甲午戰爭對中國的震動比這之前的任何一場戰爭都要大,都要深遠。

1842年結束的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中國的近代史揭開了序幕。1860年又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燒掉了中國的圓明園,但是兩次鴉片戰爭,無論是英國人還是英法聯軍都沒有把中國人打醒,中國人覺得沒有什麼,輸了也就是割了一些不重要的地,比如香港。香港當時在英文裡是叫“一塊不長毛的石頭”,也就是一個荒島,是一個不毛之地。是英國人用了100年時間把香港建成世界的一個自由港,亞洲的金融、貿易中心。原本交給英國人的只是一個荒涼、沒有人煙的小島。所以國人當時並沒有覺得割讓了香港有什麼問題。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中間跨越50年,中國人,尤其是讀書人,特別是有科舉功名、作為社會支柱的士大夫階層,沒有人認為我們遇到了危機,需要改變什麼,所以該考秀才的還是考秀才,考舉人的照樣考舉人,該種地的還是種地,朝廷沒有變,民間沒有變,什麼都沒有變。事實上中國的變化真正開始啟動是在1894年甲午戰爭後,我們被日本人打敗了。被英國人打敗我們不覺得有什麼屈辱,因為英國人是我們所陌生的,我們根本不瞭解他們,甚至他們從哪裡來我們都不知道,因為那個時代我們的地理知識非常貧乏,不知道中國居然不是天下之中心。在我們的觀念當中一直認為中國就是天下的絕對中心,我們的概念就是天下概念,不是國家概念,民族、國家的概念也是在甲午戰爭之後逐漸形成的,此前國人認為我們是真正的天朝大國。

1792年,英國派出來的使臣到中國朝見乾隆皇帝時,乾隆還不願意見他,他送給乾隆的禮物,乾隆還不願收下,乾隆說我們天朝大國、物產豐富,什麼都有,你們送給我的東西我不稀罕。就是這樣的一種心態支配了中國非常漫長的時期,一直到甲午戰爭之前的50多年也沒有改變。但是甲午戰爭不一樣,日本在中國的觀念裡是一個鄰邦的、不起眼的小島國,人口比我們少,文明比我們低。唐代的時候,日本海派了大量遣唐使來學習我們的文化,他們竟然打敗了我們,所以我們覺得非常的丟臉。

這個時候,讀書人、士大夫階層開始懵了,學生何以打敗老師,一個比我們國力更弱、這麼小的鄰邦,居然把我們強大的北洋艦隊一舉殲滅。北洋艦隊的實力比日本海軍還要強一點,但是我們戰敗了。我們敗的不是軍事,我們敗的是政治制度。我們的政治制度比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所建立的君主立憲制要落後。我們是絕對的君主專制,人家是君主加立憲,已經是一個現代政治制度,我們還是一個傳統的古代政治制度。包括康有為、孫中山在內,很多的中國讀書人開始反省,要改變中國就要從制度的變革開始。中國的第一輪真正意義上的變革,不是從洋務運動開始。洋務運動就是學人家,你造槍,我也造槍,你造船我也造船。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開始學習人家的制度,才有了戊戌變法,才有了後面的晚清新政。

梁啟超、康有為這些人登上歷史舞臺就是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以後,鼓動公車上書開始的。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也是在那個時候。袁練的新式陸軍請的教練有很多德國人,完全是模仿西方樣式建立的一個新式軍隊。最初招募的7000士兵就是後來北洋軍的基礎,這支軍隊實際上就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基礎,袁的崛起就是他手裡掌握了中國最新式的軍隊。也就是同一年,1894年考中狀元的一個讀書人張謇,沒有做官,而是回到了故鄉江蘇南通,因為正好他的父親生病死了,按照清朝的規矩要在家守制三年。第二年,張之洞看中張謇,要他辦一個新式紡織企業,“狀元開工廠”,這在中國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事,他成為一個成功的實業家,然後影響社會,影響政治。
另外一個人物,就是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孫中山。1894年他是一個醫生,可是他的興趣不是治病救人,他想醫國。他的第一個舉動不是去革命,而是要改良。他寫了一封《上李鴻章書》,送到天津,但李鴻章正忙於跟日本人打仗,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孫文。他失望的南下,這個失望就讓他完成一個人生的轉型。既然改良的路走不通,萬言書都遞不上去,那只有革命。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建立興中會,最大的意義就是它的口號裡面已經有創立合眾政府這個詞,這是一個新的東西,直接導致後來民國的出現。

三派共識——有限革命
三派不同力量的代表人物,都已在1894-1895出場,無論是張謇、康有為、梁啟超,還是袁世凱、孫中山。我說“三派同源”,三派都是同一個源頭,起源於甲午戰爭之後的民族危亡的刺激。但是他們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個是組織軍隊;一個是鬧革命;一個是或宣導改革,或實業救國,再去推動中國改革。但是他們最終殊途同歸,走到了一條道上。也許今天我們很難理解革命派、立憲派和北洋的實力派為何能走到一起?如果用三個關鍵字來命名他們的話,袁世凱代表的是實用,他很功利,很投機,他選擇的是出將入相之路;張謇、梁啟超們要推動中國改革,希望走一條漸進變革的道路,他們所選擇的路徑是穩健。孫中山則是激進。激進、穩健和實用這三者之間看似沒有共同點,很難找到最大公約數,而社會的基本共識就是要找到最大公約數。如果沒有共識,什麼事都幹不成,最後只能彼此火拼,有你無我,從秦始皇之後我們看到項羽、劉邦楚漢之爭以來,歷朝歷代都是如此。中國的歷史向來只有一條邏輯,就是暴力的邏輯。無論土匪,黑社會,還是王朝更迭,他們的邏輯都是一樣的,暴力最強者說了算,用我們現代的說法,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

按照這樣的邏輯,手握重兵的袁世凱和主張用暴力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孫中山之間一定找不到共同點。主張漸進變革,穩健推動中國轉型的立憲派張謇和革命派孫中山之間、手裡拿槍的袁世凱之間也找不到共識。但是在帝國到民國這一輪轉型中,我們看到中華民族也曾經有那麼一刻,有那麼一幕,歷史竟然不是暴力最強者說了算,不是用暴力邏輯來決定。武昌首義打響的這一槍,引發的不是一場無限革命,而是一場有限革命。有限革命這個詞,在中國的辭典裡面是沒有的。我們今天知道英國的光榮革命也不是說沒有戰爭,沒有暴力,它也曾把國王送上斷頭臺。美國的獨立戰爭打了8年,也犧牲了不少人,但是他們的戰爭是有限的,他們的革命都是有限革命,有限革命就是它只有一個最低目標,沒有一個最高目標。只有一個有限目標,沒有一個無限目標。我們說革命,繼續革命,不斷的革命,那就是一個無限的東西,因為你不知道底在哪兒。有限革命是有節制的,打到那一步就結束。比如美國獨立戰爭,它非常清楚,打到英國王室同意美利堅民族獨立,讓他們獨立建國,這一步就結束了;第二,這個革命是局限在哪一些層面,革命的目標訴求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比如說你的革命只是要完成政治制度的轉換,還是要完成整個社會的大洗牌,把一些階層從這個社會當中清洗出去,這就是很大的不同。

辛亥革命是有限的,它沒有觸動整個社會的結構,沒有把社會翻一個底朝天,它是相對有節制的。達到一個什麼目標就結束呢?讓清廷退位,我們就結束,戰爭告一段落。這樣一個有限目標,只是要把帝國變成民國,把王朝變成共和,這個目標是有限的,而且只停留在一個層面,就是政治層面,沒有觸動基本的儒家文化價值,它只是一個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就成了三派之間達成共識的一個最大公約數,只要這三派在這個目標上達成共識,他們就可以坐下來,用和平談判,彼此妥協、退讓、博弈,沒有一家全贏,也沒有一家全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方式付出的社會代價最輕,成本最低。但是我們往往不願意這樣解決問題,因為這樣不過癮,沒有把敵人打倒,再踩上一萬隻腳。我們有一個痛打落水狗的心態,辛亥革命很長一段時期被看作是一次不徹底的、妥協的資產階級革命,一次有很多局限性的革命。

“局限”其實不是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有時甚至是好詞。所有的人都有局限,包括孔子這樣的聖人、華盛頓這樣的偉人、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同樣有局限,只有神沒有局限,但是人不是神,人都是有局限的,人所創造的一切也都是有局限的。不承認局限意味著自我誇大,自我膨脹,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生活中都會出現問題。那一代的人,無論是哪一派的人,最後能殊途同歸,承認現實,坐在談判桌上來解決問題,說明他們已經有了一種比較好的局限意識。他們意識到了人的局限性,意識到任何政治力量的局限性,沒有一家通吃,沒有一家全贏的心態,願意坐下來對話。民國不是打出來的,是談出來的,是對話對出來的民國。這在中國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既是前所未有的,也是迄今所無的。我非常肯定這樣的一種結果,因為這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當中,這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但是一件事產生了,就很可能成為一個傳統,未來的人就可以效仿。因為在一場大的社會變革當中,最壞的結果,最壞的事情就是流血過多,死人過多。我們過去有強烈的革命意識,以往多年的教育告訴我們,血流得越多,這個革命越光榮,犧牲了幾千萬先烈的生命,用鮮血塗紅我們的旗幟,這是何等的光榮,這是何等的美好。我歲數越大,越認為流血越少的革命,流血越少的改革,越顯得榮耀,因為它珍惜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不可複製的,每一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要求另外一個人去犧牲他的生命。

如果在革命當中,能減少流血,減少犧牲,把每一個人的生命都看為寶貴,把每一個士兵的生命都看為寶貴,這樣的族群,就是一個好的族群,一個文明的族群。辛亥革命死的人少,就是中國歷次革命中一個美好的範例。之所以能夠達到這個結果,靠的不是某一種政治力量,既不是革命派單方面的努力,也不是北洋派單方面的努力,而是三派之間的相互妥協。

三派合力——共造民國
當時中國的中上層社會,都贊同走立憲、不走革命的道路,這是一個基本的方向。所以,我們看到辛亥革命發生後,為什麼革命派會願意和立憲派、北洋派坐下來談出一個新的民國,而不是跟他們打出一個全新的民國。談出來的民國一定是不徹底的,半新半舊的,因為沒有把那些力量從肉體上、精神上消滅掉,他們還存在,存在就有問題,是因為當時整個的民心所向,君主立憲制是更大的主流。把清朝連根拔起不是當時的主流,改革是民心所向,革命只是部分人所嚮往的。

今天看起來,100年前的中國真是何等的糟糕,列強環峙,民不聊生,國力衰弱,好像四萬萬同胞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歷史還有另外一面,當時的中國基本上還是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但是城市開始出現了工商業,有了新式的企業、銀行,更重要的是,經過晚清以來一次次的政治運動,外國入侵的衝擊,大清王朝已非常衰弱。衰弱的王朝也在尋求出路,包括主動地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回望110多年前的戊戌變法,光緒皇帝在103天當中發了上百道詔書,雪片一樣飛往各地,大部分都沒有得到執行,唯有留下了一個遺產,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學。但是,在經歷1900年八國聯軍之變以後,慈禧太后重回北京路上就下了罪己詔,開始主動的實行新政,也就是政治改革。到了1905年甚至把1科舉制度都廢除了,這是一件大事,驚天動地的大事。科舉制對於維繫當時的整個政治格局、政治制度、文化倫理價值,幾乎是根本性的,慈禧太后說廢就廢了。廢掉科舉制,意味著整個幹部選拔機制都動搖了,整個的機制都要變革,原有的一切都要變化。接下來邁的步伐要遠遠超過她親手鎮壓掉的戊戌變法的那一些綱領。1906年9月1號頒佈的她那一道預備立憲詔書,要把國事公諸輿論,最後建立一個國會,來約束皇帝的權利,這一切都是1898年想不到的,不到10年,慈禧太后做的比光緒帝還要激進,這是我們今天也比較難以想像的。這個過程留的主要成果就是在各省成立了一個地方議會性質的諮議局,遠到新疆,我在1910年英國記者莫理循到新疆旅行拍的照片上看到,雖然沒有選出議員,但也掛出“新疆諮議局”的牌子。

諮議局完全是新生事物,今天看來也覺得沒什麼。但在清朝末年,100多年前的中國,由老百姓自己投票選舉議員,可以監督政府,對政府的預算指手劃腳,對政府的施政評頭論足。在很多地方,像江蘇、浙江、廣西,政府和諮議局之間都發生過尖銳的分歧、衝突,造成了江蘇諮議局議長張謇帶著諮議局的常駐議員,以辭職來抗議。因為當時的兩江總督張人駿不服諮議局對對他的這種制衡,矛盾都發展到這種程度。在中央一級也產生了相當於現在全國人大的機構資政院,一部分欽選議員,就是皇帝所選定的議員;另一部分民選議員,就是由各省諮議局選出來的,已經具備國會的雛形。尤其是地方諮議局的選舉,我看了一下諮議局的選舉條件,凡是由受過中學堂或相當於中學堂學歷的人;第二個條件是有秀才以上的科舉功名;還有一個條件是家裡有5000銀元的營業資本,或者納稅200元以上的具有選舉資格和被選舉資格。還有其他的就是年齡和居住年限方面的,當然都男性,女性是沒有資格的。它的限制條件裡面,主要就是兩條:一個是受教育程度,一個是有一定的財產,我們過去說的無恆產者無恒心。

我們看國外的例子,其實也都是這樣,我們知道美國1787年有了憲法,最初具有選舉資格的人都要具有一定納稅金額的成年白人男人,這個就是限制條件,黑人不算,女人不算。到了後來所有的白人男子,無論是納稅多少都有選舉資格。到20世紀中葉,所有女性只要到年齡也都具有選舉資格。到了20世紀60年代才開放到黑人具有選舉權。美國的這個過程也橫跨了好幾百年。英國也一樣,英國是一個更古老的國家,1215年英國就有大憲章,整個過程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到了女性都有選舉權,也是到20世紀,有600年到700年的過程。沒有發現一個有歷史的國家,在一開始啟動選舉時就是一步到位,所有的人都具有選舉權。

中國在最初的開放選舉當中,做了一些財產、教育程度的限制,其實是世界通例,是一個正常的行為。這次選舉正式登記的選民只占了當時中國總人口的千分之四,選出來的議員平均年齡43歲,所有的人都有科舉功名或受過新式教育,有很多人是日本留學回來的。總體的教育程度都很整齊,代表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精英,選舉結果是社會公眾所認可的,他們的表現今天看來也都是站得住腳的。為什麼選民人數這麼少?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有一條財產限制,有把很多人擋住了,中國人不是說錢財不能露白,有財產而不願登記的人不少,去登記的人多數是按教育程度。

晚清中國諮議局的選舉這件事告訴我們,在這一輪大變革當中,慈禧太后推動改革的動機是保住大清王朝,但是客觀上還是推動了社會進步。張謇這樣的立憲派就是這個過程中冒出來的,因為有選舉作的合法途徑,立憲派幾乎在各個省都浮出來了,他們相互串聯,組織起來,諮議局聯合會之類的組織有好幾個。從1909年到1911年之間,他們發動了至少3次全國性的國會請願運動。當時新興的工商業階層、讀書人幾乎都捲入了這個國會請願運動,要求朝廷早一天開國會,慢慢的凝聚成了一個立憲派的核心,以張謇、湯壽潛這些名流為代表,成了立憲運動的中心人物,有了全國性的影響力。袁世凱被開缺回籍之前,基本上贊成立憲,願意中國走君主立憲制的道路。

即使在低層社會,魯迅在《阿Q正傳》等小說裡所寫的,未莊當然是魯迅虛構的,阿Q這樣的人或者阿Q身邊的人,他們其實也不贊同革命,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革命到底是什麼。革命只是革命派少數精英們推動的,跟君主立憲相比,他們的力量要更弱一點。等到革命之勢已成,革命派才發現他們駕馭局面的能力是很脆弱的,尤其是最關鍵的一條,他們在財政上解決不了,他們的軍隊籌不到足夠的軍餉,要打仗,繼續北伐,就要有足夠的軍餉,但這個很難解決。既然大家的力量都有限,有限的力量面對有限的力量,你也吃不掉我,我也吃不掉你,那就不能拼殺,只能妥協,只能坐下來談判,只能尋求多贏,而不可能一家獨贏。

最後的結局,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互動的結果。這個互動即使算不上是良性互動,也不是惡性互動,而是一個中性互動。中性也好,和中間道路、中間思想一樣,不是什麼壞事情。辛亥革命很幸運,三派力量都沒有足夠大到把其他的力量吃掉,迫使他們坐下來對話。這個對話就是“南北和談”。北方袁世凱派出的代表是唐紹儀,南方派出的代表是伍廷芳,兩個都是有英美教育背景,都曾出使美國,非常瞭解西方,而且他們都是廣東人,革命派的領袖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也都是廣東人,廣東人在一起好說話,這簡直就是廣東人與廣東人的談判。

這個談判的背後還另有一個談判,就是我們以前不太留意的另一個南北和談,是軍人和軍人在談。北方派出的代表叫廖宇春,南方派出的代表是黃興任命的顧忠琛,也許之間和談更具有實質性,如果說前者是“文和談”,後者就是“武和談”。這個和談決定了三派殊途同歸,他們達成的5條協議就決定了清朝的結束和中華民國的誕生:

第一條,建立共和政體,就決定要拋棄滿清王朝。
第二條,本來北方主張寫明推袁世凱為大總統,南方不同意,討價還價,最後妥協:先推覆清廷者為大總統,袁世凱近水樓臺先得月,他可以把清廷逼下來,其實上就確定了袁世凱要當總統。
第三條,凡南北將士出力者一律優待,不予追究。北方的將士顧慮共和達成之後秋後算帳,所以他們特意要寫上這一條。
第四條,要建立國會,恢復各省秩序。
第五條,優待清廷。
達成這個協議,清朝其實就完了,簽字的日期是1911年12月17號,等到段祺瑞等47個將領聯名呼籲贊成共和,以武力逼宮,清廷只能接受退位的安排。

隆裕太后是一個平庸的太后,不像慈禧,面對這樣的內外交困,面對袁世凱那種層出不窮的詭計,她根本招架不住。而且當時滿洲王公貴族也確實到了極為不堪的地步。朝廷都要垮臺了,袁世凱逼他們出錢,除了隆裕太后自己從宮廷裡面拿出黃金,那些家裡很有錢的,也都不肯掏錢,一個比一個吝嗇。那些太子党們,王公貴族們,把錢財仍然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面對危機、面臨挑戰時,整個既得利益集團確實一敗塗地,不堪入目。出力又不會,出錢又不肯,在臨危起用袁世凱前,軍權幾乎都在滿洲人手裡,所有的重要崗位都在他們的手裡。開政治局的會議,一桌子都是滿洲的王公貴族,漢人只有一兩個。袁世凱是北洋派的靈魂,他掌握了決定清朝命運的鑰匙。如果不是那些滿洲貴族這麼沒用,袁世凱已被削職回鄉了,不在位上了,根本沒有他的事。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馬英九是政治白痴 P4

Post by editorial »

民國不再是孫文專利
(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121.jpg
121.jpg (102.49 KiB) Viewed 7935 times
國父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日前在台灣拜會立法院長王金平後,語出驚人的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華民國。」這種新型的二合一論述,可謂超出一中各表的境界,直指向兩岸政治現狀的核心與矛盾。

事實上,現今中國國民黨的基本路線(脫自於《中華民國憲法》),即是兩岸主權重叠、治權分離,再加上兩個政府的個別統治,本質偏向於「一國兩府」。這種論述其實形成於國民黨遷台後期,一開始的動員戡亂是依照國際法,將中共當作叛亂團體,並配合從中國各省來的法統(國會議員),繼續做治理中國的夢。但隨着中華民國一步步的衰落,與台灣人民的政治覺醒,到了1990年代再也無法粉飾。李登輝的結束動員戡亂,即是隱含承認中共具有交戰團體的準國家資格。

一中各表即一國兩府
到了馬英九時代,一中各表成為主流。不過,對於台灣人來說,無論是一中還是各表,其實相當混亂。這是由於西方主權國家的概念,與傳統中國天下國家的概念混雜在一起。即使出現兩個國名,馬英九亦不認為他在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因為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他只是忠實的恪守《憲法》。除去《憲法》這層遮羞布,在馬及其泛藍陣營的心裏,一中各表就是一國兩(政)府的概念,用中國人習慣的話語來解釋,即是一國兩朝(廷)。在過去歷史裏便常出現分裂的狀態,如此應該較能為中國人所接受。最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馬英九認為他已成功地將台灣帶回傳統中國的興衰規則,完成歷史使命。
然而,隨着競選承諾一一破滅,馬英九的政治威信已消失殆盡,九二共識在台灣更隱然成為票房毒藥,反被蔡英文以維持現狀取代。這顯示民進黨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已逐漸勝過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更是北京與國民黨的噩夢。因為在馬英九執政期間,國共兩黨形成了可說與不可說的共識,即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享有事實主權,而在北京的默許下,享有部份法理主權:北京不再挖台灣的邦交國,並允許台灣參與小部份國際組織。蔡英文的維持現狀雖是維持中華民國的招牌,但北京擔心她在台灣民意的大旗下,進一步整合事實與法理主權,像是以中華民國之名衝撞現行的中華台北。如此北京與國民黨都會進退失據,前者將被迫放棄九二共識,後者將被迫成為促統政黨。

在分析台灣人民與政黨對於國家、國名的思維後,就不難理解何以孫氏後人做出如此露骨的表述。在總統大選倒數計時的時刻,不管民國有沒有成功的被取代或是仍存在,此番言論都會激起台灣內部對於國名的再審視與思考。民國,已經不再是孫文的專利,可以想見未來北京與台北將針對民國的繼承與合法性,展開更激烈的爭奪。

徐子軒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馬英九是政治白痴 P4

Post by editorial »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馬英九開出兩岸統一條件:大陸有膽量答應嗎
作者:MtoB
  
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都可以談。
  
  馬英九已經開出統一條件:中國統一不應該是誰吃掉誰; 國家統一後應該實現全面民選; 誰選上誰當政,無論國抿黨、供產黨、還是抿進黨。
  選上的,認真治國。 選不上的,負責任地在野監督。 同心同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將權力真正還給全體中國人民,讓他們來決定。
  
  這是真正的和平統一大業。無須費一槍一彈。

  
  臺灣總人口僅2300萬。人家尚且不懼,咱單單黨員就八千萬,誰怕誰呵?!
  
  下面看看網友的評論:
  
  舉雙手雙腳贊成!!!!
  
  但不可能的,因為些些集團會為了他們的小團體特權能得到壟斷和世襲,會用盡一切辦法阻止中華民族統一的。
  老馬,悄悄告訴你,在臺灣當總統還不如在大陸當村長的油水多,你來試試就明白了,而且你還可以光明正大地說;為人民服務!!
  
  統一了還能腐敗嗎,某當絕不會同意的
  
  不敢試啊,心裡虛啊,自己關起門來開個會都如臨大敵,還談什麼選舉啊。
  
  是你說的吧,大陸最先進、最光榮、最正確的黨員都比臺灣的總人口都要多很多,難道這麼一個最先進、最偉大、最光榮、最正確、最能三個代表的組織怕你不成?
  
  中華民族的對症下藥病方!良方!!!
  
  下面看看大陸的表態:
  
  馬英九日前出席年度國際比較法學會大會開幕典禮,馬英九在這場演講裡,向200多位來自全球各地的法學碩彥說明當前的兩岸關係;強調臺灣以 “憲法”為處理 兩岸關係的最高指導原則;建立“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共識,雙方才能放心向前走。他以德國統一的模式,認為或可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借鏡。
  
  有專家說中國與德國沒有可比性,這是比較消極的態度。如果對馬英九的提議不正面回應,今後誰會再提“兩岸統一”這四個字?大陸應該接招,並且提議建立大陸、臺灣官方聯合工作機構,依“德國模式”研究推進兩岸統一。
  
  談完了臺灣,再說中國大陸。回顧過去的歷程,大陸為了爭取臺灣民心,為了把握機遇,表面雖然並未放棄統一的理想、一中的原則,但一中原則已改成了一中架構,和平統一變成了和平發展。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Post by editorial »

軍演不必過度解讀

最近中央電視台報道共軍軍演,解放軍登陸演習,經台灣傳媒的報道引發了台灣內部的關切。

在選前北京已撂下了重話,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當選後將「地動山搖」,後又加碼「驚濤駭浪」,可見由地面到海面將都不得安寧,着實令台灣人添加幾分憂心。然經民主程序,是選民的抉擇,北京不要有錯誤的詮釋,如果台灣人支持台獨,那地動山搖才有理據。

台海起戰雲是台灣百姓最不願見到的,追求台海和平、兩岸和平發展是台灣民意主流,兩岸均應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成果。此時的軍演新聞即引發了各種的揣測,北京指是針對台獨,但民進黨剛勝選,蔡英文也還未上台,如此軍演針對台獨就有些師出無名。

中共國防部表示,對演習消息不必過度聯想和解讀,而實行軍演的是南京軍區內的主要攻台部隊,而且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熟悉的部隊,這樣的軍演當然不能等閒視之,又怎可能叫台灣人民不要過度解讀?

有趣的是,台灣國防部揭發央視的新聞片段是去年解放軍多次軍事演練畫面剪輯而成,是在台灣大選之前舉行的,而非近日的實況報道。

中共領導人稱民進黨當選後地動山搖,似乎中央電視台是配合演出,但有此必要嗎?

現今蔡英文還未就職,就「九二共識」的問題兩岸應溝通協調,找出雙方可以接受的說詞與方案,未動口即動手似乎不是溝通的良方,也期望解放軍不必為軍演而假戲真做,或真戲真做。關閉協商之門,代之以武嚇得到的是反效果。

兩岸和平不應兵戎相見,對軍演固然不必過度解讀,但也不要軍演傷了兩岸的和氣,循着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導正民進黨回到「九二共識」基礎上才是正道。

江素惠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Post by editorial »

瑋康:大一統問題

台灣總統選舉由民進黨蔡英文勝出,成為下屆總統。一如預期,國民黨執政8年,政績乏善足陳。不過最為台灣民眾反感之一點,莫過於國民黨的中台政策過分親中,甚至有卑躬屈膝之嫌。尤其藝人周子瑜所謂「台獨」事件的威力,足以與當年陳水扁總統選舉兩顆子彈媲美。當全台灣罵聲四起之時,國民黨才施施然發表聲明,內容也未夠強硬捍衛台灣地位。結果大部分台灣民眾自然票投民進黨,其意義非常清楚,就是向北京這種恃勢嚇人的態度說「不」。

說「不」過後,中國民間與官方的反應頗為有趣。例如有外國媒體訪問一些華人,如何判斷今次台灣選舉。他們的答案不外乎是「大家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始終都要統一」、「何必分離祖國」之類的用語。官方的反應就一如既往,不斷強調以前中台訂立的「九二共識」,要求台灣不可違反;甚至有解放軍軍官聲稱,一旦台獨出現,中共便要武力統一。雖然蔡英文勝出後便立即召開國際記者招待會,表明不統不獨之意,但中國民間、官方似乎都無視蔡英文的說法,只是不斷自說自話。由此可見,大一統意識在大部分華人心中都根深柢固,認為統一是理所當然。當然,大一統也是中共處理領土問題的最高原則。

兩個層面看大一統「最高原則」
所謂大一統蘊含兩個意思:一、領土神聖,不可侵犯;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而「最高原則」之意,是指任何情况絕不讓步,稍有讓步便必然是違反原則。然而,這個最高原則是否真的理所當然,卻大有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看。第一層是實際運作層面。綜觀最近10多年中國外交,雖然中共多次在釣魚台、南沙群島等爭議之地表現強硬,但有些時候也違反這條最高原則。例如2005年中俄兩國在東北領土問題達成之協議,中國最後放棄部分黑瞎子島主權,讓予俄國。當然我們可以理解,中國如何權衡利害,放棄部分領土未必是壞事。所以在這個反例可見,大一統原則並非鐵板一塊。如果有其他理由,可以迫使最高原則讓步,那麼已不是最高原則了。

第二層則是理論層面。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支持大一統的理念?如果是因為兩個地方有相同或類似的文化、語言便要統一,這個理由難以成立。德國與奧地利便是一例。兩國都是德語區,但絕不會因此而統一。倒過來說,不同文化、語言的民族,也可以為了某些好處而統一於某套制度之內,例如美國、澳洲。所以大一統與否,絕非按同一文化、語言根源而成立,只能依統一的利害、好壞而考慮。

台灣維持不統不獨 是最合理做法
把大一統想法放在台灣,我們要考慮的,並不是什麼中國血統、中華文化源流,而是統一之後對華人整體帶來的利害。所謂利害,是指基本人權保障、社會正義等方面衡量,這些都是現代政治的核心理念。簡單而言,就是直指健全民主制度能否建立。事實上,中台兩地能統一的條件非但不強,而且離成熟愈來愈遠,因為兩地人民的價值觀念、制度以至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尤其是台灣的民主選舉,由開放黨禁後種種的黑金政治,已過渡到今日的良性兩黨輪替。其他華人地區,望塵莫及。勉強要統一台灣,只是要消滅台灣現有的良好政治功能,值得憂慮之事極多。例如以往中共想以香港「一國兩制」為模範,籠絡台灣民心,藉此保證台灣原有的制度、生活方式不變。但不用50年,中共不斷干預,香港制度、生活方式已有大改變,甚至已出現信心危機。香港問題對華人社會民主自由化運動,當然並非有利之事,反而有害於整個運動。

中共不斷強調大一統,只是把中台的政治問題理解為民族問題,刻意忽略政治制度現代化問題。在歷史上出現大一統帝國的例子,無一不是民族主義的產物,往往只是強調民族光榮之類好大喜功之事,這些是殘餘的前現代政治理念。正如上文所言,現代政治關心的是權利、社會正義的制度問題,絕不會是民族光榮問題。中共強調大一統,只是政治領域內現代與前現代文化的衝突。就算最後勉強成功統一,兩地的社會也不會出現新整合,只會瓦解。所以目前台灣維持不統不獨,仍然是對中台雙方最合理的做法。

作者是旅德學者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Post by editorial »

獨派聲稱“大陸對台已無辦法” 媒體:有4個辦法

2016-03-15 09:10:11 中國臺灣網

原標題:大陸對臺灣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4日發表評論說,在大陸對“九二共識”不斷做出明確的闡述之後,綠營似乎仍然無動於衷;“獨”派大老辜寬敏甚至揚言“北京對臺灣真的己經沒有辦法了”。如此說法,不僅顯示綠營人士的昧于現實,也反映其負隅頑抗的心態。

最近半個月來,大陸各級領導官員對於“九二共識”多所闡述,習近平在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就講了三次“九二共識”,強調“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雙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礎,可以保持良性互動”。

毫無疑問,習近平的談話,非但粉碎了外界認為“臺灣只要遵守‘憲法一中’,大陸可以不提‘九二共識’”的幻想,也展現大陸最高領導人對台政策的底線;蔡英文在520就職演說中,如果對於“九二共識”,特別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部分,沒有正面回應,兩岸就會立即陷於僵局,大陸方面也可能會加速採取斷然措施。

一般認為,大陸最可能採取的措施可能有如下幾種:停止“外交休兵”、減少赴台陸客、暫停兩岸協商、減少經濟優惠:對於兩岸經濟往來,大陸不再讓利,要求臺灣平等互惠。
這些都是操之在大陸的部分,只要一聲令下,立即就會執行,對臺灣的心理威脅與實質影響之大,難以想像。就以減少陸客赴台為例,目前只是局部,就己經造成臺灣觀光、旅館、餐飲、遊覽車業者叫苦連天,未來真若全面緊縮,相關業者勢將哀鴻遍野。


不過,在綠營政客心目中,這些似乎都不足畏懼。他們認為臺灣現在己經有一百多個國家免簽,就算幾個“邦交國”斷交,只要免簽沒動,便沒有人覺得有什麼影響;陸客方面,其實現在獲利的都是港資的旅行社與特產店,絕大多數的臺灣人根本沒有從陸客那裡賺到任何利益,所以即使撤回陸客,也沒有太大影響,臺灣民眾的反應反而會叫好;至於冷凍兩岸經貿,則是“說易行難”,何況兩岸經貿目前已經開始自然趨冷,因此也無須緊張。

更有綠營學者堅稱習近平的談話不是對臺灣說,而是對內宣示;大陸媒體對蔡英文態度轉硬,可能是“好心做壞事”,甚至是“壞心做壞事”;綠營政客和學者的研判究竟准不準確?當然要由未來發展驗證。但如此輕忽大陸堅持“九二共識”的決心,甚至還一廂情願的認定“北京對臺灣真的己經沒有辦法了”,不但是自欺欺人,更可能把臺灣帶入險境;在這些人的包圍下,蔡英文能不能做出理性明智的決定,實在令人憂心忡忡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Post by editorial »

洪秀柱:台別再以“維持現狀”模糊政策逃避現實


2016-03-25 08:17:49 中國臺灣網
gggf.jpg
gggf.jpg (131.54 KiB) Viewed 7398 times
洪秀柱
原標題:洪秀柱盼臺灣別再以“維持現狀”模糊政策逃避現實

中國臺灣網3月24日訊 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候選人洪秀柱今天表示,有人認為“維持現狀”很好,但“不統、不獨、不武”其實就像溫水煮青蛙,“我們‘維持現狀’可以維持到什麼時候?”她始終主張,要面對兩岸的真實狀況研擬出務實對策,諸如簽署“兩岸軍事和平協定”確保台海永久和平,而不是一味以“維持現狀”的模糊政策逃避現實。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洪秀柱下午赴高雄、屏東等地競選拉票時,做出以上表示。洪秀柱說,她一直對兩岸關係說出事實,但黨內同志卻“把眼睛與耳朵捂起來”,有人擔心她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党會新黨化、小黨化,但這些都不是事實。
她表示,若兩岸關係處理不好,臺灣加入區域經濟完全沒有空間。“我們孩子的未來怎麼辦?企業又該如何生存,恐怕只能不斷外移。”

她還指出,很多人都知“台獨”不可行,但還有這麼多政客給了人民這種錯誤的想像。她表示,自己始終主張要面對兩岸的真實狀況研擬出務實對策,諸如簽署“兩岸軍事和平協定”確保台海永久和平,而不是一味以“維持現狀”的模糊政策逃避現實。(中國臺灣網王思羽)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两岸统一模式論壇 /辛亥革命文物展 (香港)/ 馬英九2012年開出兩岸統一條件 為何大陸不回應?

Post by editorial »

洪秀柱當選 國民黨首位女主席 習致電祝賀 盼堅持「九二共識」反台獨

國民黨昨日投票補選黨主席,曾在黨內競爭總統候選人提名而遭挫的前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得票過半數當選。今次補選選情冷清,投票率僅得41.61%,洪秀柱共獲得78,829票,得票率56.16%,成為國民黨有史以來首位女性黨主席,台灣朝野兩大黨也都成了女人天下。有台灣政情專家認為,洪秀柱清楚外界的擔憂,會努力整合全黨,國民黨未必會「新黨化」。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昨晚致電洪秀柱,祝賀她當選國民黨主席。賀電希望國共兩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加强交流互動,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台海和平穩定。洪秀柱覆電表示感謝,期盼兩黨共同為兩岸同胞創造福祉。

得票逾56% 兩大黨成女性天下
國民黨黨主席任期4年,但本次補選是為遞補第6屆黨主席馬英九、朱立倫的未完成任期,因此洪秀柱的任期只到明年7月底。黨主席的交接最快於明日舉行。

本屆黨主席補選除洪秀柱外,還有代理主席黃敏惠、立委陳學聖與台北市議員李新共4人競逐,創下有史以來最多人參選紀錄。投票時間從昨日上午8時至下午4時,全台共有476個投開票所,有投票資格的黨員約33.7萬人,其中包括1萬多海外黨員。按黨章規定,當選者得票須過半數。

洪感謝支持 「廢墟中重建家園」
據中央社報道,洪秀柱昨晚在勝選發言中感謝大家在黨渙散、低迷的時候選擇支持她,讓她有機會「彎下腰撿起第一塊磚頭,在廢墟中重建家園」;並表示將鞠躬盡瘁、竭盡所有,為黨的重生再造努力不懈。

國民黨前任黨主席、新北市長朱立倫為總統大選失利負責辭職,由副主席黃惠敏代理黨主席。補選1月底啟動以來,洪秀柱支持率一直領先。黃敏惠此次得票4.6萬票,得票率33%,排名第二。

67歲的洪秀柱有「小辣椒」之稱,曾任立法院副院長。她去年曾爭取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並獲得法定支持票,但因其兩岸政策論述偏離國民黨主流路線引發巨大爭議,最終被撤換,由黨主席朱立倫參選。

洪秀柱主張兩岸「一中同表」,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為「整個中國」的一部分,被貼上「急統」標籤。在今次黨主席補選中,她仍不改立場。
專家:努力整合 未必「新黨化」

台灣文化大學教授鈕則勳對本報表示,洪秀柱當選後國民黨未必「新黨化」。他稱洪秀柱也清楚外界擔憂,會努力整合國民黨。新黨是從國民黨分裂出來的統派黨,但近年漸趨泡沫化,影響力式微。

鈕則勳預計,洪當選後可能會舉辦國民黨路線的辯論,突顯她願意海納百川。不過,洪很難在短期內解決黨內人才青黃不接等危機,但若她做得好,可能會謀求競選連任。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