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辦解畫:基本法要求特首兼顧各階層需要
稱特首肯定收入差距是香港問題之一
特首辦發表聲明,表示選舉制度的設計要「均衡參與」。
特首辦發表聲明,解釋行政長官梁振英接受外國媒體專訪時提到提名委員會要具「廣泛代表性」的意思。
聲明指,基本法的設計是行政長官要兼顧各階層需要,所以選舉制度的設計要求「均衡參與」。將來的提名委員會由四大界別組成,兼顧各階層各界別,而不僅是人數眾多的階層或界別的需要。
梁振英亦肯定香港的收入差距是本港的問題之一,政府重設扶貧委員會、首次設立貧窮線等,證明政府對基層市民生活的重視。
聲明全文如:
《基本法》要求行政長官兼顧各界別各階層需要
行政長官梁振英日前接受外國媒體專訪,被問及選舉委員會及提名委員會的「廣泛代表性」的用意。行政長官回答時表示:《基本法》的設計是行政長官要兼顧各階層需要,不可偏廢,因此選舉制度的設計要求「均衡參與」。行政長官提到他在二○一一至一二年參選期間的經驗,以體育界為例,人數雖然不多,但卻是選舉委員會內一個重要組別,當時他亦多次與體育界座談,了解他們的需要。因此,將來提名委員會由四大界別組成,兼顧各階層各界別,而不僅是人數眾多的階層或界別的需要。
在會見外國媒體時,行政長官梁振英肯定了香港的收入差距是本港的問題之一,亦多次提及本屆政府的五大政策,其中扶貧、老齡化、房屋等三個政策範疇都和改善基層生活息息相關。本屆政府重設扶貧委員會、首次設立貧窮線等,在在證明本屆政府對基層市民生活的重視。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P30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反佔中人士旺角登打士街拆路障 (15:48)
律師在登打士街宣讀法庭命令後,有反佔中人士立即移除障礙物,現場有衝突。
律師表示,清除障礙物是依法庭命令進行,呼籲示威者不要阻礙,否則可能被控藐視法庭。
反佔中人士將鐵馬及雨傘等障礙物搬到一邊,夾斗車正陸續將障礙物如垃圾桶及雨傘等放於斗內,在場約30名的士司機從業員總會成員持續高叫口號,「開路,還我道路」,「無法無天,藐視法庭」。一邊警方排起兩排人牆,分隔佔領人士及的士團體,但就重申這不是警方行動。
現場示威人士鼓譟,不滿有人突然清走路障,但就未見大型拉扯或衝突。
執達吏宣讀禁制令 反佔中指助清場 (15:34)
兩位執達吏到登打士街,被問及是否清場及清場範圍時,兩位表示不能評論。
一名律師現時在登打士街宣讀聲明,指示威人士不能阻礙的士團體移除路上的障礙物,又指如不遵守禁制令,可能被控告藐視法庭。
而約10位保衛香港行動成員,包括傅振中,亦到達登打士街現場叫口號,稱要幫助執達吏執法清路障。
律師在登打士街宣讀法庭命令後,有反佔中人士立即移除障礙物,現場有衝突。
律師表示,清除障礙物是依法庭命令進行,呼籲示威者不要阻礙,否則可能被控藐視法庭。
反佔中人士將鐵馬及雨傘等障礙物搬到一邊,夾斗車正陸續將障礙物如垃圾桶及雨傘等放於斗內,在場約30名的士司機從業員總會成員持續高叫口號,「開路,還我道路」,「無法無天,藐視法庭」。一邊警方排起兩排人牆,分隔佔領人士及的士團體,但就重申這不是警方行動。
現場示威人士鼓譟,不滿有人突然清走路障,但就未見大型拉扯或衝突。
執達吏宣讀禁制令 反佔中指助清場 (15:34)
兩位執達吏到登打士街,被問及是否清場及清場範圍時,兩位表示不能評論。
一名律師現時在登打士街宣讀聲明,指示威人士不能阻礙的士團體移除路上的障礙物,又指如不遵守禁制令,可能被控告藐視法庭。
而約10位保衛香港行動成員,包括傅振中,亦到達登打士街現場叫口號,稱要幫助執達吏執法清路障。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學民思潮:梁振英歧視低收入群眾 (14:44)
促梁向公眾道歉
學民思潮發表聲明,譴責行政長官梁振英以入息高低劃分等級,歧視入息低於一定水平的群眾。
學民思潮指梁振英的言論嚴重缺乏政治常識,與國際認知的民主概念有明顯的距離,當社會上有著更多入息較低的人時,社會上的資源理應分配更多予有需要的人士。聲明稱如果沒有一個公平的選舉機制,政府有問題也無法通過選舉被民眾淘汰。聲明稱梁的此番言論,是藐視普世價值的行為,認為他要向群眾道歉。
聲明全文如下:
聲明:選舉權人人平等 譴責以入息高低劃分等級
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接受外國傳媒訪問時,指出提委會的存在就是避免政府的政策會「向窮人傾斜」,又指沒有提委會,「政府無可避免要與入息低於一千八百美元的群眾進行談判。」
學民思潮在此指出,梁振英的言論嚴重缺乏政治常識。政治從來都是各群體通過角力,從而處理社會上資源分配的學問。當社會上有著更多入息較低的人時,社會上的資源理應分配更多予有需要的人士。再者,社會上出現更多入息較低的人士,反映現屆政府的管治方針存在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公平的選舉機制,一個有問題的政府,就無法通過選舉被民眾淘汰。梁振英的言論與國際認知的民主概念間,有著明顯的距離。
學民思潮在此同時譴責梁振英的言論歧視入息低於一定水平的群眾。市民的提名權受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保護,同時受基本法所承認。梁的此番言論,是藐視普世價值的行為,學民思潮不能容忍。
學民思潮促請梁振英為此番言論作出反應,並向他所指,那入息低於一千八百美元,被他認為不應有提名權的群眾道歉。
學民思潮
2014年10月22日
促梁向公眾道歉
學民思潮發表聲明,譴責行政長官梁振英以入息高低劃分等級,歧視入息低於一定水平的群眾。
學民思潮指梁振英的言論嚴重缺乏政治常識,與國際認知的民主概念有明顯的距離,當社會上有著更多入息較低的人時,社會上的資源理應分配更多予有需要的人士。聲明稱如果沒有一個公平的選舉機制,政府有問題也無法通過選舉被民眾淘汰。聲明稱梁的此番言論,是藐視普世價值的行為,認為他要向群眾道歉。
聲明全文如下:
聲明:選舉權人人平等 譴責以入息高低劃分等級
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接受外國傳媒訪問時,指出提委會的存在就是避免政府的政策會「向窮人傾斜」,又指沒有提委會,「政府無可避免要與入息低於一千八百美元的群眾進行談判。」
學民思潮在此指出,梁振英的言論嚴重缺乏政治常識。政治從來都是各群體通過角力,從而處理社會上資源分配的學問。當社會上有著更多入息較低的人時,社會上的資源理應分配更多予有需要的人士。再者,社會上出現更多入息較低的人士,反映現屆政府的管治方針存在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公平的選舉機制,一個有問題的政府,就無法通過選舉被民眾淘汰。梁振英的言論與國際認知的民主概念間,有著明顯的距離。
學民思潮在此同時譴責梁振英的言論歧視入息低於一定水平的群眾。市民的提名權受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保護,同時受基本法所承認。梁的此番言論,是藐視普世價值的行為,學民思潮不能容忍。
學民思潮促請梁振英為此番言論作出反應,並向他所指,那入息低於一千八百美元,被他認為不應有提名權的群眾道歉。
學民思潮
2014年10月22日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紐時:香港有「壟斷式裙帶資本主義」 (22:51)
《紐約時報》發表社論,指香港存在社會不公情況,又指少量的親中精英,害怕民主會動搖令他們得益的「壟斷式裙帶資本主義 (monopolistic crony capitalism)」制度。
社論以「香港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Hong Kong)」為題撰寫,指香港近日學生和政府之間的談判,議程中沒有提及香港的不平等問題。
但本港有愈來愈惡化的貧富懸殊問題,少部分親北京的精英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得到莫大的好處,但同時中產和勞工階層的收入和機會被壓迫。這些親中精英害怕民主和更多的政治參與,會影響到令他們得益的「壟斷裙帶資本主義 (monopolistic crony capitalism)」制度。
但不平等加劇社會不滿,港人希望透過政治手段,改變環境的嘗試,又被專制政權阻止。
社評指,美國早前有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不平等的經濟收入分布,雖然美國政治制度有時令黨派利益,被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但至少美國人仍可透過普選或其他政治參與制度,選擇更能回應民意的領導人。
文章總結,不論在美國或香港,透過抗爭來完善民主制度並提升公民生活質素,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標。
(紐時)
《紐約時報》發表社論,指香港存在社會不公情況,又指少量的親中精英,害怕民主會動搖令他們得益的「壟斷式裙帶資本主義 (monopolistic crony capitalism)」制度。
社論以「香港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Hong Kong)」為題撰寫,指香港近日學生和政府之間的談判,議程中沒有提及香港的不平等問題。
但本港有愈來愈惡化的貧富懸殊問題,少部分親北京的精英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得到莫大的好處,但同時中產和勞工階層的收入和機會被壓迫。這些親中精英害怕民主和更多的政治參與,會影響到令他們得益的「壟斷裙帶資本主義 (monopolistic crony capitalism)」制度。
但不平等加劇社會不滿,港人希望透過政治手段,改變環境的嘗試,又被專制政權阻止。
社評指,美國早前有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不平等的經濟收入分布,雖然美國政治制度有時令黨派利益,被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但至少美國人仍可透過普選或其他政治參與制度,選擇更能回應民意的領導人。
文章總結,不論在美國或香港,透過抗爭來完善民主制度並提升公民生活質素,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標。
(紐時)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紐時:香港有「壟斷式裙帶資本主義」 (22:51)
《紐約時報》發表社論,指香港存在社會不公情況,又指少量的親中精英,害怕民主會動搖令他們得益的「壟斷式裙帶資本主義 (monopolistic crony capitalism)」制度。
社論以「香港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Hong Kong)」為題撰寫,指香港近日學生和政府之間的談判,議程中沒有提及香港的不平等問題。
但本港有愈來愈惡化的貧富懸殊問題,少部分親北京的精英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得到莫大的好處,但同時中產和勞工階層的收入和機會被壓迫。這些親中精英害怕民主和更多的政治參與,會影響到令他們得益的「壟斷裙帶資本主義 (monopolistic crony capitalism)」制度。
但不平等加劇社會不滿,港人希望透過政治手段,改變環境的嘗試,又被專制政權阻止。
社評指,美國早前有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不平等的經濟收入分布,雖然美國政治制度有時令黨派利益,被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但至少美國人仍可透過普選或其他政治參與制度,選擇更能回應民意的領導人。
文章總結,不論在美國或香港,透過抗爭來完善民主制度並提升公民生活質素,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標。
(紐時)
《紐約時報》發表社論,指香港存在社會不公情況,又指少量的親中精英,害怕民主會動搖令他們得益的「壟斷式裙帶資本主義 (monopolistic crony capitalism)」制度。
社論以「香港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Hong Kong)」為題撰寫,指香港近日學生和政府之間的談判,議程中沒有提及香港的不平等問題。
但本港有愈來愈惡化的貧富懸殊問題,少部分親北京的精英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得到莫大的好處,但同時中產和勞工階層的收入和機會被壓迫。這些親中精英害怕民主和更多的政治參與,會影響到令他們得益的「壟斷裙帶資本主義 (monopolistic crony capitalism)」制度。
但不平等加劇社會不滿,港人希望透過政治手段,改變環境的嘗試,又被專制政權阻止。
社評指,美國早前有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不平等的經濟收入分布,雖然美國政治制度有時令黨派利益,被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但至少美國人仍可透過普選或其他政治參與制度,選擇更能回應民意的領導人。
文章總結,不論在美國或香港,透過抗爭來完善民主制度並提升公民生活質素,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標。
(紐時)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紐時:香港有「壟斷式裙帶資本主義」 (22:51)
《紐約時報》發表社論,指香港存在社會不公情況,又指少量的親中精英,害怕民主會動搖令他們得益的「壟斷式裙帶資本主義 (monopolistic crony capitalism)」制度。
社論以「香港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Hong Kong)」為題撰寫,指香港近日學生和政府之間的談判,議程中沒有提及香港的不平等問題。
但本港有愈來愈惡化的貧富懸殊問題,少部分親北京的精英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得到莫大的好處,但同時中產和勞工階層的收入和機會被壓迫。這些親中精英害怕民主和更多的政治參與,會影響到令他們得益的「壟斷裙帶資本主義 (monopolistic crony capitalism)」制度。
但不平等加劇社會不滿,港人希望透過政治手段,改變環境的嘗試,又被專制政權阻止。
社評指,美國早前有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不平等的經濟收入分布,雖然美國政治制度有時令黨派利益,被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但至少美國人仍可透過普選或其他政治參與制度,選擇更能回應民意的領導人。
文章總結,不論在美國或香港,透過抗爭來完善民主制度並提升公民生活質素,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標。
(紐時)
《紐約時報》發表社論,指香港存在社會不公情況,又指少量的親中精英,害怕民主會動搖令他們得益的「壟斷式裙帶資本主義 (monopolistic crony capitalism)」制度。
社論以「香港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Hong Kong)」為題撰寫,指香港近日學生和政府之間的談判,議程中沒有提及香港的不平等問題。
但本港有愈來愈惡化的貧富懸殊問題,少部分親北京的精英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得到莫大的好處,但同時中產和勞工階層的收入和機會被壓迫。這些親中精英害怕民主和更多的政治參與,會影響到令他們得益的「壟斷裙帶資本主義 (monopolistic crony capitalism)」制度。
但不平等加劇社會不滿,港人希望透過政治手段,改變環境的嘗試,又被專制政權阻止。
社評指,美國早前有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不平等的經濟收入分布,雖然美國政治制度有時令黨派利益,被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但至少美國人仍可透過普選或其他政治參與制度,選擇更能回應民意的領導人。
文章總結,不論在美國或香港,透過抗爭來完善民主制度並提升公民生活質素,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標。
(紐時)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林鄭盼與學生討論建議
昨急晤中間人
港府官員與學聯前日就政改對話,港府提出4點回應,包括向港澳辦提交「民情報告」,以及設立多方平台討論2017年之後的政改,惟學聯批評港府建議「虛招」欠具體、「遊花園」。有知情人士透露,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昨日急晤與學生聯繫的中間人,表示政府期待學生的回應,希望與學生進一步討論政府建議的具體內容及如何落實。
周永康﹕應訂路線圖納公提
佔領運動今踏入第26日,學聯秘書長周永康昨接受查詢時稱,港府至今仍未能交代多方平台的組成及職能,形容目前只是空殼,即使日後再與港府官員會晤,也不應以學生為主,應納入更多學者及政黨成員。周永康說,即使港府不能立即接納公民提名,但亦應制訂政改藍圖及路線圖,顯示如何一步一步把公民提名納入政制框架,否則難以說服公眾撤退。
學聯前晚於會談完結重返金鐘佔領場後,在「主場」聲言會繼續留守,有報道指這令港府中人不滿,指早前收到的信息是,港府提出交民情報告,學聯即可「收貨」,更有質疑背後受操控。周永康昨回應說,政府消息人士的說法有意製造學生「出爾反爾」形象,他強調中間人的角色主要是安排會面如何進行,而學聯停止佔領的立場是在憲制效力下改變人大決定,這個立場清晰,亦不能退守,批評有關說法「扭曲」學聯立場。
綜合港府及知情人士消息,中間人與港府前期會晤時,的確沒有明確表示民情報告及設立多方平台是否能影響2017年的選舉方法。不過,據悉,與學聯聯繫的中間人亦早已向港府表明,即使有民情報告及建立多方平台,亦不足以令佔領者停止佔領。
另外,港府及中間人亦有共識,不會是港府一提建議,佔領者便會退場。據了解,與學聯聯繫的中間人昨晤林鄭月娥時,再次表明即使有民情報告及多方平台,亦不足以令學生離場,林太亦表示明白。
周永康昨出席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時形容,港府前日拋出民情報告建議,是踏出了「半步」,態度上是希望解決問題,惟官員未有交代報告的作用、目的及何時遞交,以及民情報告的憲制效力,例如可否改變人大常委會政改框架,建議沒有針對當前問題,不着邊際,治標不治本。
學民黃之鋒:沒2017 不入平台
周永康說,港府在政改討論上不斷把責任拋給人大,反問港府有沒有人想過找人大委員長張德江等中央官員直接與市民對話,讓市民直接質問。他又指港府官員常說建議不可行,「係咪真係唔得先?可否攞上枱面講先?」
他認為,官員若有政治魄力,應押上政治前途,貢獻香港民主,例如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辭職,相信可製造政治壓力。
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表示,政府要盡快交代如何組成多方平台及撰寫民情報告的準則,若政府不願交代細節,將不能解決問題。黃之鋒表明無意加入平台,因為平台只討論2017年之後的政制改革,意義不大。
記者亞May:
林鄭盼與學生討論建議,學生應該積極回應。上次對話是好的開始,短短两個鐘頭會談不能奢望太多,伹已經是一個突破,進入了一個能朝向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如第二次會面由學生主動提出便能更佳地爭取到民意和民心,現在由林鄭率先提出使市民得出印象是政府有誠意解決問題,算是技高一籌。
因此學生應舆林鄭接觸安排第二次會面,越快越好。學生不要搞什麽前設,有何要求可以在會談中正式提出來。
現在政府正按步驟 按計劃打民意牌,為日後清場鋪路。
23-10-2014
昨急晤中間人
港府官員與學聯前日就政改對話,港府提出4點回應,包括向港澳辦提交「民情報告」,以及設立多方平台討論2017年之後的政改,惟學聯批評港府建議「虛招」欠具體、「遊花園」。有知情人士透露,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昨日急晤與學生聯繫的中間人,表示政府期待學生的回應,希望與學生進一步討論政府建議的具體內容及如何落實。
周永康﹕應訂路線圖納公提
佔領運動今踏入第26日,學聯秘書長周永康昨接受查詢時稱,港府至今仍未能交代多方平台的組成及職能,形容目前只是空殼,即使日後再與港府官員會晤,也不應以學生為主,應納入更多學者及政黨成員。周永康說,即使港府不能立即接納公民提名,但亦應制訂政改藍圖及路線圖,顯示如何一步一步把公民提名納入政制框架,否則難以說服公眾撤退。
學聯前晚於會談完結重返金鐘佔領場後,在「主場」聲言會繼續留守,有報道指這令港府中人不滿,指早前收到的信息是,港府提出交民情報告,學聯即可「收貨」,更有質疑背後受操控。周永康昨回應說,政府消息人士的說法有意製造學生「出爾反爾」形象,他強調中間人的角色主要是安排會面如何進行,而學聯停止佔領的立場是在憲制效力下改變人大決定,這個立場清晰,亦不能退守,批評有關說法「扭曲」學聯立場。
綜合港府及知情人士消息,中間人與港府前期會晤時,的確沒有明確表示民情報告及設立多方平台是否能影響2017年的選舉方法。不過,據悉,與學聯聯繫的中間人亦早已向港府表明,即使有民情報告及建立多方平台,亦不足以令佔領者停止佔領。
另外,港府及中間人亦有共識,不會是港府一提建議,佔領者便會退場。據了解,與學聯聯繫的中間人昨晤林鄭月娥時,再次表明即使有民情報告及多方平台,亦不足以令學生離場,林太亦表示明白。
周永康昨出席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時形容,港府前日拋出民情報告建議,是踏出了「半步」,態度上是希望解決問題,惟官員未有交代報告的作用、目的及何時遞交,以及民情報告的憲制效力,例如可否改變人大常委會政改框架,建議沒有針對當前問題,不着邊際,治標不治本。
學民黃之鋒:沒2017 不入平台
周永康說,港府在政改討論上不斷把責任拋給人大,反問港府有沒有人想過找人大委員長張德江等中央官員直接與市民對話,讓市民直接質問。他又指港府官員常說建議不可行,「係咪真係唔得先?可否攞上枱面講先?」
他認為,官員若有政治魄力,應押上政治前途,貢獻香港民主,例如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辭職,相信可製造政治壓力。
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表示,政府要盡快交代如何組成多方平台及撰寫民情報告的準則,若政府不願交代細節,將不能解決問題。黃之鋒表明無意加入平台,因為平台只討論2017年之後的政制改革,意義不大。
記者亞May:
林鄭盼與學生討論建議,學生應該積極回應。上次對話是好的開始,短短两個鐘頭會談不能奢望太多,伹已經是一個突破,進入了一個能朝向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如第二次會面由學生主動提出便能更佳地爭取到民意和民心,現在由林鄭率先提出使市民得出印象是政府有誠意解決問題,算是技高一籌。
因此學生應舆林鄭接觸安排第二次會面,越快越好。學生不要搞什麽前設,有何要求可以在會談中正式提出來。
現在政府正按步驟 按計劃打民意牌,為日後清場鋪路。
23-10-2014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撐佔中率超反對率 學者料因警察爭議
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佔領中環」展開逾10天後做新一輪民意調查,結果佔中的支持度反超前不支持率。佔中支持度較上月上升6.7百分點至37.8%;反對率由上月46.3%下跌至35.5%,學者估計與警方9月28日施放催淚彈和執法爭議有關。民調結果也反映,愈年輕和學歷愈高的受訪者,較傾向支持佔中。另外,民調發現市民在多名警員涉嫌圍毆佔中者事件曝光後,對警方的不信任度單日內由27%急升至37%。
涉圍毆當日 警不信任度急升
民意調查中心在上月中佔領行動開始前曾就佔中做民調,事隔約一月做第二輪民調,最新結果反映佔中支持度形勢逆轉,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李立峯分析,9月時佔中仍是抽象概念,直到佔中發生以來出現催淚彈、警方執法爭議等不同事件,這些都會影響市民對佔中的支持度。
逾半稱放催淚彈不恰當
就警方在9月28日施放87枚催淚彈驅趕集會者,民調結果反映53.7%受訪者認為有關做法不恰當;22.1%市民認為恰當;認為做法「一般」的有17.5%。
民調亦問市民有多信任警方,44.2%受訪者傾向信任;28.6%傾向不信任。其中當傳媒15日清晨拍到多名警員涉嫌在添馬公園暗角圍毆佔中者,當天做的調查結果反映,不信任警方的比率由10月8至14日的平均27%,大幅急升至15日的37%。
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佔領中環」展開逾10天後做新一輪民意調查,結果佔中的支持度反超前不支持率。佔中支持度較上月上升6.7百分點至37.8%;反對率由上月46.3%下跌至35.5%,學者估計與警方9月28日施放催淚彈和執法爭議有關。民調結果也反映,愈年輕和學歷愈高的受訪者,較傾向支持佔中。另外,民調發現市民在多名警員涉嫌圍毆佔中者事件曝光後,對警方的不信任度單日內由27%急升至37%。
涉圍毆當日 警不信任度急升
民意調查中心在上月中佔領行動開始前曾就佔中做民調,事隔約一月做第二輪民調,最新結果反映佔中支持度形勢逆轉,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李立峯分析,9月時佔中仍是抽象概念,直到佔中發生以來出現催淚彈、警方執法爭議等不同事件,這些都會影響市民對佔中的支持度。
逾半稱放催淚彈不恰當
就警方在9月28日施放87枚催淚彈驅趕集會者,民調結果反映53.7%受訪者認為有關做法不恰當;22.1%市民認為恰當;認為做法「一般」的有17.5%。
民調亦問市民有多信任警方,44.2%受訪者傾向信任;28.6%傾向不信任。其中當傳媒15日清晨拍到多名警員涉嫌在添馬公園暗角圍毆佔中者,當天做的調查結果反映,不信任警方的比率由10月8至14日的平均27%,大幅急升至15日的37%。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300公僕聯署 稱佔領者和平
指兩工會聲明「不代表我」
政府人員協會和香港公務員總工會日前就佔領行動發聲明,指摘政客利用包括警隊在內的公務員執法失誤,作政治彈藥打擊政府。有公務員發起聯署行動,今日在報章刊登廣告,批評兩工會將運動與民主進程割裂,或進一步撕裂社會,強調「工會不代表我」,有逾1300名公務員參與聯署,當中包括警察及司法機構職員。
港區人代:佔中近失控
另外,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發聲明「呼籲尊重法治」,指有序地發展民主是絕大多數香港市民在內的所有中國人共同願望,又指佔中已近失控,支持警方嚴正執法,呼籲青年人遠離非法、遠離暴力、返回校園。
「公務員撐雨傘」聯署行動的facebook專頁在21日成立,廣告稱截至22日下午2時許已有1314名公務員聯署。從專頁展示的公務員委任證上,可見有部分聯署的公務員,來自教育局、司法機構、海關、消防處,亦有警察拍下委任證照片支持聯署,並在照片上打上「身在曹營心在漢」,得到4500多人讚好,有網民留言指「無嘢比得過良心警察支持」、「你令我重新對香港警察有希望」。
警察拍委任證支持聯署
聯署稱,「相信大部分的佔領者都在緊守和平非暴力的原則,都在為更美好的香港而奮鬥」。
發起聯署的文職公務員王先生稱,聯署人數比預計中的多,「原本諗住幾百個都收貨」,認為聯署可以表達兩工會以外的不同聲音,「同枱食飯,各自修行」。政府人員協會主席鍾國星和香港公務員總工會孫名峯則截稿前未有回覆。
曾赴佔區 紀律部隊成員﹕不違中立
另外,曾在28日和29日到金鐘佔領區支持行動的紀律部隊成員阿澤(化名)向本報表示,支持民主政制發展,亦欣賞學生的熱情和堅持。
他稱,上月28、29日為了解佔領事件而到金鐘佔領區,他在28日下午到金鐘時,港鐵站外已站滿人,不久警方為驅趕人群而發放催淚彈,阿澤在一片催淚白霧間扶起女學生和3名老人,又協助調解示威者和警方之間的緊張氣氛。
他說自己職責是保護學生和市民,認為自己並非公職行為失當。
他表示,「無得擔心」因當日救人而被秋後算帳,亦說上班時一定會遵守命令,即使上司下令要協助警方,他亦會照做,但下班後就有法律保護自己的言論自由,亦認為facebook上展示委任證支持佔領是個人意願,不應被視為違反政治中立,只要妥善執行職務便可。
指兩工會聲明「不代表我」
政府人員協會和香港公務員總工會日前就佔領行動發聲明,指摘政客利用包括警隊在內的公務員執法失誤,作政治彈藥打擊政府。有公務員發起聯署行動,今日在報章刊登廣告,批評兩工會將運動與民主進程割裂,或進一步撕裂社會,強調「工會不代表我」,有逾1300名公務員參與聯署,當中包括警察及司法機構職員。
港區人代:佔中近失控
另外,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發聲明「呼籲尊重法治」,指有序地發展民主是絕大多數香港市民在內的所有中國人共同願望,又指佔中已近失控,支持警方嚴正執法,呼籲青年人遠離非法、遠離暴力、返回校園。
「公務員撐雨傘」聯署行動的facebook專頁在21日成立,廣告稱截至22日下午2時許已有1314名公務員聯署。從專頁展示的公務員委任證上,可見有部分聯署的公務員,來自教育局、司法機構、海關、消防處,亦有警察拍下委任證照片支持聯署,並在照片上打上「身在曹營心在漢」,得到4500多人讚好,有網民留言指「無嘢比得過良心警察支持」、「你令我重新對香港警察有希望」。
警察拍委任證支持聯署
聯署稱,「相信大部分的佔領者都在緊守和平非暴力的原則,都在為更美好的香港而奮鬥」。
發起聯署的文職公務員王先生稱,聯署人數比預計中的多,「原本諗住幾百個都收貨」,認為聯署可以表達兩工會以外的不同聲音,「同枱食飯,各自修行」。政府人員協會主席鍾國星和香港公務員總工會孫名峯則截稿前未有回覆。
曾赴佔區 紀律部隊成員﹕不違中立
另外,曾在28日和29日到金鐘佔領區支持行動的紀律部隊成員阿澤(化名)向本報表示,支持民主政制發展,亦欣賞學生的熱情和堅持。
他稱,上月28、29日為了解佔領事件而到金鐘佔領區,他在28日下午到金鐘時,港鐵站外已站滿人,不久警方為驅趕人群而發放催淚彈,阿澤在一片催淚白霧間扶起女學生和3名老人,又協助調解示威者和警方之間的緊張氣氛。
他說自己職責是保護學生和市民,認為自己並非公職行為失當。
他表示,「無得擔心」因當日救人而被秋後算帳,亦說上班時一定會遵守命令,即使上司下令要協助警方,他亦會照做,但下班後就有法律保護自己的言論自由,亦認為facebook上展示委任證支持佔領是個人意願,不應被視為違反政治中立,只要妥善執行職務便可。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佔領人心」重於「佔領街道」:退場的思量/文﹕蔡子強
發動一場運動需要膽識和勇氣,但為一場運動安排退場,則需要更大的膽識和勇氣,還有智慧。
局勢進入膠着狀態,但卻不無潛伏危機
今個禮拜,佔中運動已經踏入第4個星期,如果由罷課開始計,運動更已經踏入第5個星期。局勢進入一個膠着狀態,由最初一個星期,風聲鶴唳,大家在政府武力清場的陰影下,心焦如焚,到現在局勢雖然相對比較平穩,但因為曠日持久,對民生如商戶與職業車司機的生計影響逐漸浮現,運動開始要面對另一種壓力,那就是輿論和民意開始逆轉。
而旺角發生的街頭衝突,則更讓人憂慮。上個禮拜尾,一邊,警方迅速清除路上障礙物,另一邊,有網民呼籲衝擊,結果爆發激烈街頭衝突。有形容情况一度接近暴亂邊緣。而事實上,旺角街頭衝突的那幾天,我連續接到幾位朋友的來電又或者WhatsApp,都是希望我向三子及學生領袖轉達他們的憂慮,以及請他們要考慮退場的可能性。
對此我只能夠報以苦笑,我相信三子對這些事情比誰都要清楚,但問題是,退場與否,如今,不是一兩個人的意志可以決定。
運動並非由單一領導
「佔中」運動發展至今,已經成了「佔領」運動,雖然名稱相若,但其實很多事情已經不由三子所決定。
最讓三子無奈的是,雖然運動已經籌備了年多兩年,旁人以為已經一切思慮周詳,胸有成竹,但弔詭的是,最終運動卻在不是三子選擇的時間、不是他們選擇的地點、不是他們選擇的形式和策略下倉卒爆發。
原本三子心目中的佔中,只是7月2日那一次學聯「預演佔中」的「加強版」,只不過比那次人數更多,最少都會有二三千人;更多重量級人物,如樞機、議員、學者和各界人士;比那次拖延的時間更長,不是一個凌晨,但也頂多是兩、三天;更莊嚴,更受舉世和媒體所關注。
他們在籌備過程中,不惜在惹來異議和質疑的情况下,仍再三強調和堅持台下要受台上指揮,就是不希望運動出現任何例如衝擊的亂子,讓運動有違「和平非暴力」的宗旨,更準備在有必要時自行撤離和接着向警方自首,以彰顯願意承擔後果的自我犧牲精神。所以,原先的退場機制是很清楚的,但人算不如天算,在運動中出現了兩個突如其來的演變,卻讓原先的所有部署,頓成鏡花水月。
退場須經三方互動和同意才可落實
首先,是學聯和學民思潮在罷課最後一天(即9月26日),因為要重奪公民廣場,而讓黃之鋒、周永康、岑敖暉等學生領袖被捕,學生遭警方武力驅趕,而讓戴耀廷和陳健民得到現場聲援,以至在9月28日凌晨提早宣布佔中運動正式啟動。從那一刻起,佔中運動已經與學生運動合流,甚至以後者為主體,於是,在作出任何重要決定之前,都必須先得學生領袖的首肯。
第二,是9月28日,因為政府封鎖了金鐘海富中心通往政府總部的天橋,企圖阻止群眾到該處聲援,以孤立三子及學生,結果,源源不絕趕來的人群,在被警察堵塞苦無出路後,只得湧往干諾道中,成了第一道衝出馬路的缺口,最後如洪水的群眾淹沒了馬路,把「佔中」演變成「佔鐘」。到了黃昏,警方向和平聚集、手無寸鐵的群眾發射催淚彈,進一步激發民憤,讓民眾進一步憤而蜂擁上街,把「佔中」運動進一步演變成一場「遍地開花」,由金鐘蔓延至銅鑼灣、旺角、尖沙嘴的「佔領」運動。
這兩個演變,讓決策過程由原本以三子作為指揮,變成引入了學生領袖,以及街上群眾兩個新的變數。任何決策,尤其是有關退場的,都得在三者互動,以及達成一定共識下才可進行。否則的話,就算硬下心腸作出決定,根本也難以執行。
政府也要作出一定讓步
舉個例,10月4日,當天有關警方會於翌日凌晨武力清場的傳聞,傳得言之鑿鑿(事實上,消息來源是來自政府高層),一片風聲鶴唳。有報章亦曾報道,說三子曾決定要向警方自首,讓街上的群眾退場,以免出現流血場面,但最後卻因說服不了學生而告吹。
再舉個例,10月4日和5日,三子和學生曾同意呼籲群眾撤出旺角和銅鑼灣,集中留守金鐘,但後來又有不滿這個決定的群眾再湧往旺角,讓一切告吹。
不厭其煩的與讀者重溫這些細節,是想說明,不要把問題簡化成只要說服一兩個人,便可把問題以及退場解決,把壓力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要讓運動可以退場,那是要經三子、學生領袖、街上群眾三方互動之後才可以有結果。
歸根究柢,在本欄說了很多遍,若然要學生領袖能夠說服廣場和街道上的同學和群眾退場,政府也必須有一些相應的善意和讓步。
退場的思量
寫到這裏,也想說說自己對退場的一些思量。
作為過來人,我明白運動中人,最介懷的不是愛國報章如何罵你,反正它們橫豎都會罵你,反而是更在意運動裏同道中人如何看待你。被罵反中亂港,大家可能沒有太大反應,但被罵為出賣運動、出賣群眾,則會有說不出的難受,大家更不願意離棄廣場中任何一個人。亦因如此,廣場的邏輯,往往讓運動退無可退,最後未能修成正果。我們要緊記,一海之隔的台灣,無論是24年前的野百合學運,又或者近日的太陽花學運,都有退場機制。所以,學生當然要向政府據理力爭,但一旦有一定成果,我說是若然有一定成果,也不要忌諱考慮退場。
正如三子所說,佔領運動,最重要的不是佔領廣場,佔領街道,而是佔領人心。繼續佔領街道,寸土不失,當然能夠彰顯自己的道德勇氣、追求民主的決心,但也要思量,曠日持久,這會否反而慢慢流失人心,最後反而可能捨本逐末。
不要給強硬路線本錢和藉口
整個運動延續至今,最讓人慶幸的,便是沒有發生過「打砸搶」,商戶櫥窗玻璃一塊都沒有被打爛過,能夠貫徹「和平非暴力」的宗旨,這是運動最大的光環。但運動拖得愈久,風險卻與日俱增,不單是群眾愈疲累,便愈易失卻耐性,愈易衝動,更要提防,被別有用心的人,插贓嫁禍的危險也與日俱增。一旦出現暴亂場面,無論責任誰屬,都會為運動留下污點,甚至由贏變輸,失卻群眾的同情與支持。
最要小心的是,一旦因為流血衝突,又或者曠日持久,而讓政府有藉口武力清場時,那就給予香港和北京的強硬路線一個藉口,說反正「反對派」受硬不受軟,那就不如在香港全方位施以高壓統治,封殺他們的自由和活動空間,那將會是香港一個漫長的嚴冬。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發動一場運動需要膽識和勇氣,但為一場運動安排退場,則需要更大的膽識和勇氣,還有智慧。
局勢進入膠着狀態,但卻不無潛伏危機
今個禮拜,佔中運動已經踏入第4個星期,如果由罷課開始計,運動更已經踏入第5個星期。局勢進入一個膠着狀態,由最初一個星期,風聲鶴唳,大家在政府武力清場的陰影下,心焦如焚,到現在局勢雖然相對比較平穩,但因為曠日持久,對民生如商戶與職業車司機的生計影響逐漸浮現,運動開始要面對另一種壓力,那就是輿論和民意開始逆轉。
而旺角發生的街頭衝突,則更讓人憂慮。上個禮拜尾,一邊,警方迅速清除路上障礙物,另一邊,有網民呼籲衝擊,結果爆發激烈街頭衝突。有形容情况一度接近暴亂邊緣。而事實上,旺角街頭衝突的那幾天,我連續接到幾位朋友的來電又或者WhatsApp,都是希望我向三子及學生領袖轉達他們的憂慮,以及請他們要考慮退場的可能性。
對此我只能夠報以苦笑,我相信三子對這些事情比誰都要清楚,但問題是,退場與否,如今,不是一兩個人的意志可以決定。
運動並非由單一領導
「佔中」運動發展至今,已經成了「佔領」運動,雖然名稱相若,但其實很多事情已經不由三子所決定。
最讓三子無奈的是,雖然運動已經籌備了年多兩年,旁人以為已經一切思慮周詳,胸有成竹,但弔詭的是,最終運動卻在不是三子選擇的時間、不是他們選擇的地點、不是他們選擇的形式和策略下倉卒爆發。
原本三子心目中的佔中,只是7月2日那一次學聯「預演佔中」的「加強版」,只不過比那次人數更多,最少都會有二三千人;更多重量級人物,如樞機、議員、學者和各界人士;比那次拖延的時間更長,不是一個凌晨,但也頂多是兩、三天;更莊嚴,更受舉世和媒體所關注。
他們在籌備過程中,不惜在惹來異議和質疑的情况下,仍再三強調和堅持台下要受台上指揮,就是不希望運動出現任何例如衝擊的亂子,讓運動有違「和平非暴力」的宗旨,更準備在有必要時自行撤離和接着向警方自首,以彰顯願意承擔後果的自我犧牲精神。所以,原先的退場機制是很清楚的,但人算不如天算,在運動中出現了兩個突如其來的演變,卻讓原先的所有部署,頓成鏡花水月。
退場須經三方互動和同意才可落實
首先,是學聯和學民思潮在罷課最後一天(即9月26日),因為要重奪公民廣場,而讓黃之鋒、周永康、岑敖暉等學生領袖被捕,學生遭警方武力驅趕,而讓戴耀廷和陳健民得到現場聲援,以至在9月28日凌晨提早宣布佔中運動正式啟動。從那一刻起,佔中運動已經與學生運動合流,甚至以後者為主體,於是,在作出任何重要決定之前,都必須先得學生領袖的首肯。
第二,是9月28日,因為政府封鎖了金鐘海富中心通往政府總部的天橋,企圖阻止群眾到該處聲援,以孤立三子及學生,結果,源源不絕趕來的人群,在被警察堵塞苦無出路後,只得湧往干諾道中,成了第一道衝出馬路的缺口,最後如洪水的群眾淹沒了馬路,把「佔中」演變成「佔鐘」。到了黃昏,警方向和平聚集、手無寸鐵的群眾發射催淚彈,進一步激發民憤,讓民眾進一步憤而蜂擁上街,把「佔中」運動進一步演變成一場「遍地開花」,由金鐘蔓延至銅鑼灣、旺角、尖沙嘴的「佔領」運動。
這兩個演變,讓決策過程由原本以三子作為指揮,變成引入了學生領袖,以及街上群眾兩個新的變數。任何決策,尤其是有關退場的,都得在三者互動,以及達成一定共識下才可進行。否則的話,就算硬下心腸作出決定,根本也難以執行。
政府也要作出一定讓步
舉個例,10月4日,當天有關警方會於翌日凌晨武力清場的傳聞,傳得言之鑿鑿(事實上,消息來源是來自政府高層),一片風聲鶴唳。有報章亦曾報道,說三子曾決定要向警方自首,讓街上的群眾退場,以免出現流血場面,但最後卻因說服不了學生而告吹。
再舉個例,10月4日和5日,三子和學生曾同意呼籲群眾撤出旺角和銅鑼灣,集中留守金鐘,但後來又有不滿這個決定的群眾再湧往旺角,讓一切告吹。
不厭其煩的與讀者重溫這些細節,是想說明,不要把問題簡化成只要說服一兩個人,便可把問題以及退場解決,把壓力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要讓運動可以退場,那是要經三子、學生領袖、街上群眾三方互動之後才可以有結果。
歸根究柢,在本欄說了很多遍,若然要學生領袖能夠說服廣場和街道上的同學和群眾退場,政府也必須有一些相應的善意和讓步。
退場的思量
寫到這裏,也想說說自己對退場的一些思量。
作為過來人,我明白運動中人,最介懷的不是愛國報章如何罵你,反正它們橫豎都會罵你,反而是更在意運動裏同道中人如何看待你。被罵反中亂港,大家可能沒有太大反應,但被罵為出賣運動、出賣群眾,則會有說不出的難受,大家更不願意離棄廣場中任何一個人。亦因如此,廣場的邏輯,往往讓運動退無可退,最後未能修成正果。我們要緊記,一海之隔的台灣,無論是24年前的野百合學運,又或者近日的太陽花學運,都有退場機制。所以,學生當然要向政府據理力爭,但一旦有一定成果,我說是若然有一定成果,也不要忌諱考慮退場。
正如三子所說,佔領運動,最重要的不是佔領廣場,佔領街道,而是佔領人心。繼續佔領街道,寸土不失,當然能夠彰顯自己的道德勇氣、追求民主的決心,但也要思量,曠日持久,這會否反而慢慢流失人心,最後反而可能捨本逐末。
不要給強硬路線本錢和藉口
整個運動延續至今,最讓人慶幸的,便是沒有發生過「打砸搶」,商戶櫥窗玻璃一塊都沒有被打爛過,能夠貫徹「和平非暴力」的宗旨,這是運動最大的光環。但運動拖得愈久,風險卻與日俱增,不單是群眾愈疲累,便愈易失卻耐性,愈易衝動,更要提防,被別有用心的人,插贓嫁禍的危險也與日俱增。一旦出現暴亂場面,無論責任誰屬,都會為運動留下污點,甚至由贏變輸,失卻群眾的同情與支持。
最要小心的是,一旦因為流血衝突,又或者曠日持久,而讓政府有藉口武力清場時,那就給予香港和北京的強硬路線一個藉口,說反正「反對派」受硬不受軟,那就不如在香港全方位施以高壓統治,封殺他們的自由和活動空間,那將會是香港一個漫長的嚴冬。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