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考慮「多方對話平台」解局
官員學聯對話今晚直播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等特區政府5名官員今晚6時至8時與學聯代表公開對話,綜合各方消息,政府正考慮接納佔中發起人之一戴耀廷日前公開倡議的「多方對話平台」,由政府、泛民、建制派等組成代表討論解決政改困局,但最終會否成事、佔領者會否接受,仍是未知之數。
學聯:最謙卑態度表達訴求
學聯代表昨晚表示,今天會以「最謙卑」的姿態向高官表達市民訴求;學聯秘書長周永康說,會把握機會表達訴求,沒想過要離場抗議。若港府不能把他們的訴求納入,則應該提出解決問題的時間表及路線圖。
對話今晚在黃竹坑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舉行,政府及學聯分別派出5名代表出席,多個電視台都會全程直播。學聯除了5名代表外,佔中發起人陳健民、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也會出席旁聽。學聯將在金鐘、銅鑼灣、旺角3個據點舉行集會、直播對話。學聯5名會談代表將於對話後在金鐘與集會市民交代會談詳情。
鄭國漢:不偏不倚公正主持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劉江華昨說,當局珍惜今次對話機會,雙方亦同意有多輪對話會談主持人。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昨表示,希望每人簡短發言,提出最重要觀點角度。他保證會以不偏不倚態度公正主持,讓雙方有充分發言機會,集中焦點交換意見,期望會談可收窄分歧。雙方要尊重其他人,保持秩序。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前日提出組成平台,由泛民、市民、政府和建制派代表討論如何解決政改困局。據悉,建議在佔領運動內部已討論了一段時間,希望透過平台談判,可減輕學聯壓力。有知情者說,最理想是中央官員都在平台內,與代表直接討論,但即使只得港府官員亦可以,據悉,若政府答允設平台,佔中一方亦傾向「收貨」。
政府消息表示,內部正考慮設平台的可行性,但不肯定即使設立平台,佔領運動會否因此結束、市民是否收貨;至於泛民要求政府遞交政改補充報告,官場中人說,政府要向中央上報最新情况,包括政改、民意走向等並不困難,問題是市民是否接受,願意退場。
黃之鋒昨稱不期望林鄭月娥會改變立場,但希望林鄭透過黃金時間交代,相信市民會分得清是非黑白。戴耀廷說,希望佔領者不要只定睛金鐘的「雨傘廣場」,冀群眾可把廣場的信念帶入社區。
劉兆佳:盼對話成學聯下台階
各界坦言對會面能有成果不感樂觀,但期望能成為佔領結束的下台階。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希望對話可紓緩緊張,但不會預期首次對話便有成果。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期望對話能為學聯提供下台階,相信學生背後的參謀都會計劃逐步結束佔領行動,會利用政府願意繼續對話的承諾,作為學生結束佔領行動的理由。他不排除政府在會面中會透露,可增加普選的民主參與成分,或會表示2017年後願繼續擴大民主成分,但學聯會否收貨就是未知之數。
18學者之一、港大法律學者張達明亦不期望對話會有實質進展,最重要是透過會面在未來成立有建設性交流平台。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P30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強世功:佔中致法不責眾損法治
佔領行動持續超過20日,《人民日報》繼日前刊出評論文章斥「佔領中環」的目的是「港獨」,昨再引述內地法律專家說佔中者知法犯法、衝擊本港法治傳統,形成「法不責眾」的群體效應。《人民日報》海外版有評論把佔中形容為「港版顏色革命」,指因有國外政治勢力和金錢支持,佔中才能在社會極大的反對聲下「負隅頑抗」。
《人民日報》昨發表題為〈專家談『佔中』:知法犯法嚴重衝擊香港法治傳統〉的報道,引述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港澳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強世功,指西方理論在講民主時,也會強調法治。他指回歸以來,香港反對派「逐漸塑造了一種社會運動的政治文化,一點點衝破法治的限制」。
《人民日報》海外版亦刊登署名文章「『佔中』者暴力升級襲警搶道」,指各種迹象證明,這場「港版顏色革命」是有組織,並有外國勢力支持。
佔領行動持續超過20日,《人民日報》繼日前刊出評論文章斥「佔領中環」的目的是「港獨」,昨再引述內地法律專家說佔中者知法犯法、衝擊本港法治傳統,形成「法不責眾」的群體效應。《人民日報》海外版有評論把佔中形容為「港版顏色革命」,指因有國外政治勢力和金錢支持,佔中才能在社會極大的反對聲下「負隅頑抗」。
《人民日報》昨發表題為〈專家談『佔中』:知法犯法嚴重衝擊香港法治傳統〉的報道,引述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港澳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強世功,指西方理論在講民主時,也會強調法治。他指回歸以來,香港反對派「逐漸塑造了一種社會運動的政治文化,一點點衝破法治的限制」。
《人民日報》海外版亦刊登署名文章「『佔中』者暴力升級襲警搶道」,指各種迹象證明,這場「港版顏色革命」是有組織,並有外國勢力支持。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首次破天荒政改對話 政府學聯須務實以對
政府與學聯代表今日傍晚對話,討論政改問題。政府與學聯就政改立場,衆所周知南轅北轍,因此可預期對話會出現激烈交鋒場面。不過,期望雙方以至廣大市民要有同一認知,就是:政改爭議錯綜複雜,難寄望透過一次對話,就可以取得大多數人認同的成果;今次對話只要不出現翻枱場面,會有下一次對話,就是積極進展。
電視直播對話 或會翻動民意
今次對話在傍晚6時到8時舉行,將有電視現場直播。對朝野而言,這個方式極具挑戰性,對話過程內容,市民同步知悉,政府與學聯各5名成員恍如在衆目睽睽下交鋒,而超過3星期街頭狂飈之後,社會氛圍繃緊至臨界點,對話雙方都要承受巨大壓力。官民政治對話,在這樣的政治熱度下舉行,不僅在本港是首次,其他國家地區也少見。今次對話若能順利結束,本港將再一次展示文明理性、高質素的一面,可以強固世人對香港的信心。
對話由電視全程直播,只要掌握好電視語言,清晰宣示立場,申明理據,就會得分,這是政府和學聯爭取市民認同的最好機會。政改爭議,向來衆說紛紜,有時甚至流於衆聲喧嘩,許多人對政改在爭議什麼都不甚了了;今次對話,全過程呈現,將是市民全面了解政改爭議的機會。職是之故,對話之後民意會否起變化,值得觀察和注意。
今次對話背景,有必要檢視一下。佔領行動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美國與英國政府都有說法,中央則由總理李克強、副總理汪洋在國際場合應對此事;《人民日報》連日發表文章評論佔領行動,由最初指為違法,演變至形容為動亂、港獨、有國外政治勢力和金錢支援等,逐步往政治定性方向發展。至於在本港,3個佔領區仍然封堵主要幹道,受影響市民開始循法律途徑尋求自救,旺角接連發生警民流血衝突,氣氛之繃緊,警方形容已屆暴亂邊緣。
事態在惡化,許多人都擔心會出現大流血衝突,香港的獨特性面臨歷來最嚴峻考驗。現在可以使情勢化險為夷的是對話取得成果,示威者平和撤離主要幹道,讓交通和社會秩序恢復正常。從這個背景看來,政府與學聯的對話顯得任重道遠,關乎香港安危走向。
今次對話,總的而言政府處於守勢,立場較清晰,包括政改須按照《基本法》、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與解釋處理,中央已經表明不會撤回政改框架決定。因此,可以預期,政務司長林鄭月娥率領的政府對話團,只會重申和堅持人大的決定;至於學聯屬於進攻一方,若他們堅持公民提名,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撤回框架決定並道歉,要求特首梁振英下台,全面撤銷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席4項訴求,則肯定「冇得傾」。不過,學聯已經顯示鬆動一面,例如他們給政府的信件,只說商討政改,未見公民提名的提法。當然,今次對話,學聯肯定會重提公民提名或撤回人大決定等要求,不過若堅持非此不行,則對話只會拉倒,談不下去。
學聯若只追求理想,完全不理會現實的局限,那無話可說,否則若學聯視公民提名等理想為長期目標,眼前爭取推進政制民主化,包括盡量制衡不合理篩選,並非沒有空間。例如政改第二階段諮詢有關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提委會半數提名的安排等,都有爭取現階段最大程度民主化的空間。另外,2至3名特首候選人交由市民普選產生,若白票達到一定數量則需要重新選舉等安排,即是由市民「守尾門」的設計操作,都可以發揮市民的選票作用,達至另類民主的效果。
留守佔領者 務實取態勿忽視
擺在學聯眼前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抉擇,最理想的公民提名爭取不到,怎麼辦?我們只能說,並非只有公民提名才可達至有真正選擇的普選,坊間10多個學者、團體、政團提出來的方案,都可以做得到,問題只是學聯會否回過頭來,檢視其他持份者的經驗與智慧而已。
本報在3個佔領區所作的問卷調查,訪問了285名凌晨仍在留守的示威者,一般而言,留守佔領區的示威者熱心投入,取態理應是理想一族,問卷調查發現69.1%受訪者對中央及特區政府讓步,表示悲觀或非常悲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43.9%受訪者認為「政府承諾提委會組成與運作民主化」,就可以終止佔領行動,較「特區政府重啟政改諮詢」有45.6%,只差少許。這兩個數字,反映留守示威者一定程度的務實精神,在無法改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之後,願意退而求其次,爭取更多民主元素。這些佔領區民意,學聯不應忽視。
至於政府,雖然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不能踰越,但是政府也要務實,拿出誠意爭取平和解決此事。林鄭月娥要求聚焦第二輪諮詢有關本地立法的討論,而提委會組成與運作民主化,可能是化解亂局的最後鑰匙,若在對話過程中,政府對提委會的民主化許下承諾,市民可以感受到化解僵局的用心。因此,今次破天荒的對話,政府和學聯都要回歸現實,以化解危局,促進政制民主化為目標,使香港化險為夷並有所得。
香港傳媒社評
政府與學聯代表今日傍晚對話,討論政改問題。政府與學聯就政改立場,衆所周知南轅北轍,因此可預期對話會出現激烈交鋒場面。不過,期望雙方以至廣大市民要有同一認知,就是:政改爭議錯綜複雜,難寄望透過一次對話,就可以取得大多數人認同的成果;今次對話只要不出現翻枱場面,會有下一次對話,就是積極進展。
電視直播對話 或會翻動民意
今次對話在傍晚6時到8時舉行,將有電視現場直播。對朝野而言,這個方式極具挑戰性,對話過程內容,市民同步知悉,政府與學聯各5名成員恍如在衆目睽睽下交鋒,而超過3星期街頭狂飈之後,社會氛圍繃緊至臨界點,對話雙方都要承受巨大壓力。官民政治對話,在這樣的政治熱度下舉行,不僅在本港是首次,其他國家地區也少見。今次對話若能順利結束,本港將再一次展示文明理性、高質素的一面,可以強固世人對香港的信心。
對話由電視全程直播,只要掌握好電視語言,清晰宣示立場,申明理據,就會得分,這是政府和學聯爭取市民認同的最好機會。政改爭議,向來衆說紛紜,有時甚至流於衆聲喧嘩,許多人對政改在爭議什麼都不甚了了;今次對話,全過程呈現,將是市民全面了解政改爭議的機會。職是之故,對話之後民意會否起變化,值得觀察和注意。
今次對話背景,有必要檢視一下。佔領行動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美國與英國政府都有說法,中央則由總理李克強、副總理汪洋在國際場合應對此事;《人民日報》連日發表文章評論佔領行動,由最初指為違法,演變至形容為動亂、港獨、有國外政治勢力和金錢支援等,逐步往政治定性方向發展。至於在本港,3個佔領區仍然封堵主要幹道,受影響市民開始循法律途徑尋求自救,旺角接連發生警民流血衝突,氣氛之繃緊,警方形容已屆暴亂邊緣。
事態在惡化,許多人都擔心會出現大流血衝突,香港的獨特性面臨歷來最嚴峻考驗。現在可以使情勢化險為夷的是對話取得成果,示威者平和撤離主要幹道,讓交通和社會秩序恢復正常。從這個背景看來,政府與學聯的對話顯得任重道遠,關乎香港安危走向。
今次對話,總的而言政府處於守勢,立場較清晰,包括政改須按照《基本法》、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與解釋處理,中央已經表明不會撤回政改框架決定。因此,可以預期,政務司長林鄭月娥率領的政府對話團,只會重申和堅持人大的決定;至於學聯屬於進攻一方,若他們堅持公民提名,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撤回框架決定並道歉,要求特首梁振英下台,全面撤銷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席4項訴求,則肯定「冇得傾」。不過,學聯已經顯示鬆動一面,例如他們給政府的信件,只說商討政改,未見公民提名的提法。當然,今次對話,學聯肯定會重提公民提名或撤回人大決定等要求,不過若堅持非此不行,則對話只會拉倒,談不下去。
學聯若只追求理想,完全不理會現實的局限,那無話可說,否則若學聯視公民提名等理想為長期目標,眼前爭取推進政制民主化,包括盡量制衡不合理篩選,並非沒有空間。例如政改第二階段諮詢有關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提委會半數提名的安排等,都有爭取現階段最大程度民主化的空間。另外,2至3名特首候選人交由市民普選產生,若白票達到一定數量則需要重新選舉等安排,即是由市民「守尾門」的設計操作,都可以發揮市民的選票作用,達至另類民主的效果。
留守佔領者 務實取態勿忽視
擺在學聯眼前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抉擇,最理想的公民提名爭取不到,怎麼辦?我們只能說,並非只有公民提名才可達至有真正選擇的普選,坊間10多個學者、團體、政團提出來的方案,都可以做得到,問題只是學聯會否回過頭來,檢視其他持份者的經驗與智慧而已。
本報在3個佔領區所作的問卷調查,訪問了285名凌晨仍在留守的示威者,一般而言,留守佔領區的示威者熱心投入,取態理應是理想一族,問卷調查發現69.1%受訪者對中央及特區政府讓步,表示悲觀或非常悲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43.9%受訪者認為「政府承諾提委會組成與運作民主化」,就可以終止佔領行動,較「特區政府重啟政改諮詢」有45.6%,只差少許。這兩個數字,反映留守示威者一定程度的務實精神,在無法改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之後,願意退而求其次,爭取更多民主元素。這些佔領區民意,學聯不應忽視。
至於政府,雖然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不能踰越,但是政府也要務實,拿出誠意爭取平和解決此事。林鄭月娥要求聚焦第二輪諮詢有關本地立法的討論,而提委會組成與運作民主化,可能是化解亂局的最後鑰匙,若在對話過程中,政府對提委會的民主化許下承諾,市民可以感受到化解僵局的用心。因此,今次破天荒的對話,政府和學聯都要回歸現實,以化解危局,促進政制民主化為目標,使香港化險為夷並有所得。
香港傳媒社評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林行止:勾結外國勢力搞港獨全屬子虛烏有
有「香江第一健筆」之稱的《信報》創辦人林行止,今日在《信報》撰文,直指《基本法》賦予港人的「一國兩制」,已於不知不覺間變成「一黨兩制」,分別在於前者隨民眾意願擇善而行,存在變通的空間;後者則以保持統治中國的權力不受動搖為原則,聽「一貫正確」的黨的話是唯一生存之道。
林行止批評特區權貴不明「法治精神」卻有「依法治港」權柄,但對佔領行動的指責除了癱瘓交通要道、佔據公共場所等「違法」行為不是無稽之談外,其餘勾結外國勢力、搞「港獨」之類,全是子虛烏有的「欲加之罪」,他直斥扣帽子的把戲成了香港反智的「新常態」。
對於警方近期的執法行動,林行止為夜以繼日值勤的香港警察抱不平,指當前政府管治不顧人情,守法並不足以撫順社會之不平,警察奉命行事變得「不是除暴而是除不暴」,安良也許成為「安不良」,認為警察要面對良知與職守的矛盾非常磨人。
有「香江第一健筆」之稱的《信報》創辦人林行止,今日在《信報》撰文,直指《基本法》賦予港人的「一國兩制」,已於不知不覺間變成「一黨兩制」,分別在於前者隨民眾意願擇善而行,存在變通的空間;後者則以保持統治中國的權力不受動搖為原則,聽「一貫正確」的黨的話是唯一生存之道。
林行止批評特區權貴不明「法治精神」卻有「依法治港」權柄,但對佔領行動的指責除了癱瘓交通要道、佔據公共場所等「違法」行為不是無稽之談外,其餘勾結外國勢力、搞「港獨」之類,全是子虛烏有的「欲加之罪」,他直斥扣帽子的把戲成了香港反智的「新常態」。
對於警方近期的執法行動,林行止為夜以繼日值勤的香港警察抱不平,指當前政府管治不顧人情,守法並不足以撫順社會之不平,警察奉命行事變得「不是除暴而是除不暴」,安良也許成為「安不良」,認為警察要面對良知與職守的矛盾非常磨人。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梁振英:外部勢力介入非猜測會適時考慮公佈
特首梁振英日前聲稱有外國勢力介入佔中,更指香港是個高度開放的城市,又作為中國一部分,一直以來所處的國際環境「相當複雜」,港人對這問題亦「有一定認知」。他今早在行會開會前表示,佔中有外國勢力介入「唔係猜測」。
梁振英指自己「有責任知道呢啲事」,認為任何政府得悉有關問題都要處理,至於有何證據證明佔中有外國勢力介入、何時會公開披露有關「證據」,他只稱「會係適當時候作適當考慮」。
梁:若採公民提名 政策由月入1.4萬以下人士主導
梁振英周一接受《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訪問時表示,如果政府滿足學生的要求,實行公民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香港的低收入階層就可能主導特首選舉。
梁振英重申,學生關於在行政長官選舉時實行公民提名的要求並不可行。他表示,根據中央政府設立的提名委員會能夠代表更多的團體。
他表示,如果採用公民提名,月收入低於1,800美元(14,040港元)中位數的香港人將主導選舉。他指出,若實行公民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選舉將成為數字遊戲,候選人將只關注月收入低於1,800美元的那一半勞動人口。
《華爾街日報》
特首梁振英日前聲稱有外國勢力介入佔中,更指香港是個高度開放的城市,又作為中國一部分,一直以來所處的國際環境「相當複雜」,港人對這問題亦「有一定認知」。他今早在行會開會前表示,佔中有外國勢力介入「唔係猜測」。
梁振英指自己「有責任知道呢啲事」,認為任何政府得悉有關問題都要處理,至於有何證據證明佔中有外國勢力介入、何時會公開披露有關「證據」,他只稱「會係適當時候作適當考慮」。
梁:若採公民提名 政策由月入1.4萬以下人士主導
梁振英周一接受《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訪問時表示,如果政府滿足學生的要求,實行公民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香港的低收入階層就可能主導特首選舉。
梁振英重申,學生關於在行政長官選舉時實行公民提名的要求並不可行。他表示,根據中央政府設立的提名委員會能夠代表更多的團體。
他表示,如果採用公民提名,月收入低於1,800美元(14,040港元)中位數的香港人將主導選舉。他指出,若實行公民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選舉將成為數字遊戲,候選人將只關注月收入低於1,800美元的那一半勞動人口。
《華爾街日報》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政府:民情報告交港澳辦
對話提4回應 學聯拒「收貨」
佔領運動經歷第24日,政府終與學聯首次對話,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游說學聯呼籲市民撤離,又提出4點回應以展示誠意,包括向國務院港澳辦提交民情報告,講述8月31日人大常委會政改決定後引起的民情反彈,並會設立多方平台,討論2017年之後的政改。不過,對於學聯提出政府應叫人大常委會改變決定、定出真普選時間表及路線圖等,政府均拒接納,學聯會後表明不打算離開佔領區,呼籲市民繼續留守。
政府昨晚深夜發出聲明,稱政府「懷着最大的誠意與學聯的同學代表就政制發展進行了兩小時坦誠和有意義的對話,政府並提出了4點回應。惟得悉學聯認為政府無給予實際回應,就此政府表示失望」。
被指無實際回應 政府表失望
林鄭月娥會後形容會面相當不錯,感受到學生有理想,希望能再有機會會面,共同解決佔領問題。但與會的學聯常委梁麗幗表示失望,說林鄭月娥可直接到佔領區向市民表達4點回應,看看是否有用,並稱學聯不打算離開。
學聯在對話中主要提出3點解決問題的方向,一是向人大提交報告,要求改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政改框架決定;二是定出明確時間表及路線圖,將公民提名及廢除功能界別納入未來政改發展方向;三是提出修改《基本法》,容許特首普選採取公民提名。
林鄭:明白人大決定與某些人理想遠
林鄭月娥在對話最後總結時提出4點回應,以展示政府有誠意解決問題。第一是2017年普選在人大常委會框架下,仍有相當空間令選舉公平、公正、高透明度及富競爭性,例如研究提名程序及選舉方法,第二輪諮詢時會繼續與學聯對話;第二是2017特首普選不是終局方案,將來可按實際情况進一步改善;第三是成立討論政改的多方平台,包括學生和年輕人一起重點討論2017年後的政制發展;第四是向國務院港澳辦提交民情報告。
她說﹕「明白人大常委會決定可能與某些人士心目中普選理想有一段距離,但有時只有理想不行,要從現實出發……希望大家有勇氣和智慧,為香港找一條出路。希望你們和政府共同責任去突破困局。」
新增民情報告 「五部曲以外」
學聯秘書長周永康質疑民情報告效用及能否提供時間表和路線圖,林鄭月娥則強調,報告是政改五部曲以外,2017年政改仍要依人大常委會決定框架進行,民情報告則是反映8月31日常委會決定後香港有很激烈意見,亦有不同運動發生,她相信這對日後政制發展會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譚志源提寬鬆處理入場機制
就林鄭月娥提出的第一點回應,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提出3點構思,第一是寬鬆處理入場機制,讓不同政治背景的有志者可以落場供提委會選擇;第二是提委會考慮如何提名時,可以有系統渠道參考民意對參選人的看法;第三是提委會的提名考慮有高透明度,受民意監察。
梁麗幗質疑人大決定超越其權力
會上雙方就人大常委會決定可否推翻、公民提名、常委會決定令民主倒退等議題辯論。學聯常委梁麗幗在對話中主打法律範疇,先是質疑人大常委會定出2017年普選特首的原則,是超越2004年釋法所述的權力,常委會的決定應只是確定政制需否修改。她又說,憲法上可以由全國人大代表會議推翻常委會不適當的決定,「見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實際情况,有這麼重大轉變,8.31決定是否真的不能撼動?」
律政司長袁國強反駁稱,釋法中「確定」一詞,是容許常委會提出方向性指引。他說,人大常委會在政改五部曲最後一部曲批准政改方案,因此在第二部曲作出方向性指引,對政改有幫助。梁麗幗批評特區政府只因擔心人大常委會否決方案,就「自斷雙臂」沒為港人向常委會爭取最民主方案。學聯多番質疑特首提交常委會的政改報告,沒有如實反映港人意見,但林鄭月娥指政府已客觀全面反映意見。
人大常委會的篩選框架是另一討論重點,學聯質疑框架只會令建制派能夠成為候選人,周永康稱兩年前特首選舉唐梁之爭,香港人是局外人身分,插手不了選舉過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說,參選人不會因為政見不同而受限,最終是政治實力比併,「我們不要將制度設計和政治實力混為一談」。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這次會面可紓緩緊張局勢,但4點回應能否成為結束運動的下台階,取決於學生和背後的參謀是否有退場意欲。
特首梁振英昨午接受法新社等通訊社訪問時稱,北京不會放棄篩選未來特首,但提名委員會的提名程序可更加民主,這是社會應該討論的。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學生擊倒官員校長
前新聞統籌專員 何安達
發自內心的言論好重要,這是發言有感染力的基礎,學生做到這點。政府發言時沒直接指摘學生,但似讀稿。
‧整體表現
學生擊倒政府,連主持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亦打倒
‧總評
發自內心的言論好重要,這是發言有感染力的基礎,學生做到這點。他們比官員更有隊形,準備充足。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會面的一頭一尾主要都是讀稿,在電視機前看,只見她低頭,見到嗰樣是好重要。在5名官員當中,有人無角色,或會令觀眾留下負面印象
‧評談吐
官員:官員發言時應面對面、眼對眼與學生溝通,不應低頭讀稿。即使官員有望學生,雙眼都好似無焦點,射來射去,相比學生,官員好似不夠自信
學生:學生發言時不慍不火,有感染力,如學聯秘書長周永康發言時直望官員,有自信。學生長大後,有能力坐在右邊(官員一方)
‧評論據
官員:發言時沒直接指摘學生,但似讀稿。特首梁振英近日的言論削弱政府在會上提出的論據,如梁振英指有外國勢力介入佔領行動,但政府就建議向港澳辦提交報告,若報告第一句就寫有外國勢力介入,可否如實反映運動本質?官員可以如何寫這份報告?
學生:學生的發言有啟發性、有承擔,亦反映到他們佔領了20多日,其間一直有跟市民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
前新聞統籌專員 何安達
發自內心的言論好重要,這是發言有感染力的基礎,學生做到這點。政府發言時沒直接指摘學生,但似讀稿。
‧整體表現
學生擊倒政府,連主持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亦打倒
‧總評
發自內心的言論好重要,這是發言有感染力的基礎,學生做到這點。他們比官員更有隊形,準備充足。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會面的一頭一尾主要都是讀稿,在電視機前看,只見她低頭,見到嗰樣是好重要。在5名官員當中,有人無角色,或會令觀眾留下負面印象
‧評談吐
官員:官員發言時應面對面、眼對眼與學生溝通,不應低頭讀稿。即使官員有望學生,雙眼都好似無焦點,射來射去,相比學生,官員好似不夠自信
學生:學生發言時不慍不火,有感染力,如學聯秘書長周永康發言時直望官員,有自信。學生長大後,有能力坐在右邊(官員一方)
‧評論據
官員:發言時沒直接指摘學生,但似讀稿。特首梁振英近日的言論削弱政府在會上提出的論據,如梁振英指有外國勢力介入佔領行動,但政府就建議向港澳辦提交報告,若報告第一句就寫有外國勢力介入,可否如實反映運動本質?官員可以如何寫這份報告?
學生:學生的發言有啟發性、有承擔,亦反映到他們佔領了20多日,其間一直有跟市民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程翔﹕顏色革命? 子虛烏有!
中共把香港「和平佔中」運動定性為所謂的「顏色革命」,是對香港局勢的嚴重誤判誤讀,這種錯誤的定性不但無法平息目前香港的問題,更會增加香港內部、以及香港和大陸之間更大的矛盾,並且禍延下一代。
所謂「顏色革命」,是以推翻政權為目的的群衆街頭活動。香港的「和平佔中」運動,從來都沒有這個目標。它的唯一目標就是爭取真正的普選,而真普選的定義,正正是中共在1944年2月2日在《新華日報》所闡述的定義。換言之,我們今天追求的真普選,與中共當年追求的真普選並無二致。今天我們出來抗爭,正是因為中共硬要我們接受一個它當年界定為「假普選」的所謂「普選」辦法,從而把香港市民變為「投票工具」(中共當年的原話),這才迫使這麽多市民出來抗爭。中共迴避了這個最核心的問題,謊稱香港人是在搞「顏色革命」,政治局委員汪洋更在俄羅斯直指「西方國家支持香港反對派,目的是要在中國推動顏色革命」,並强調「在目前複雜的條件下,中俄雙方應集中精力致力發展兩國的戰略互利合作,以此作為對西方國家的回應」,一下子,群衆爭取真普選的自發行動,便變成「中美之間的戰爭,稱為「中美博弈的戰場」(《亞洲週刊》封面標題),甚至變成有必要由中俄聯手來反制美國,真是不知所謂。
參與這場運動的市民,人數之多、持續之久、韌性之强,完全是出乎「佔中三子」、香港和中共當局所預料。面對這種前所未有的抗爭行動,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應該好好研究真正的內在原因,而不是簡單地歸咎於「外國勢力」這個似是而非的外部因素。25年前的天安門事件,就是由於中共這種錯誤定性而出現的悲劇。中共把當年學生爭取民主的正當訴求錯誤解讀為有人要挑戰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於是出動軍隊坦克鎮壓之。今天,它也是用同一思維來處理香港人的民主訴求,當然也會得出錯誤的解讀。
運動是如何被中共催逼出來
如果中共謙虛一點,看看它自己的政策是如何把香港市民一步一步推上街頭的,那麼它就或許可以知道,解決目前的困境,化解中央地方矛盾,鑰匙不在鎮壓根本並不存在的「顏色革命」,而在回到《基本法》對香港的承諾。我們不妨用「回帶」的方式,從近到遠,看看這場氣勢磅礴的運動是如何被中共催逼出來的。
第一,人大常委會作出違憲的8.31決議。
這是直接引發這次大規模群衆運動的導火線。這個決議的違憲性質,政協委員劉夢熊先生10月17日在《明報》的鴻文,從8個方面論述了它不符合香港《基本法》的地方。在此之前筆名「施路」的學者,也在《蘋果日報》發表〈揭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面紗〉以及〈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不容挑戰?〉的文章,更是非常清晰地論證了人大8.31決議的違反中國憲法的性質。正是有中央違憲在先,才有香港市民「違法」(假設公民抗命是「違法」的話)在後。正是中央帶頭作出違憲的決議,才成為直接的導火線引爆這次危機,驅使大批市民奮身抗爭。
第二,中共通過《白皮書》,實質修改了中央對香港的承諾。
為了配合人大違憲的8.31決議,中共在今年6月間拋出一個有關香港政策的「白皮書」,這個文件實質性地修改了中央對香港的承諾。
關於1997年後香港在行政、立法、司法方面均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承諾,是寫在《中英聯合聲明》的第三條以及該聲明的《附件一》,也寫在《基本法》的第二條上。可是到了《白皮書》,在這三權中,行政權赫然消失了(見《白皮書》的第一部分)。取而代之的,是白皮書用大量篇幅闡述中央對香港擁有「全面」的權力(見第五部分),中央給多少權,香港才有多少權。這就實際上改變了中央對香港原來的承諾。
《白皮書》還硬把一些《基本法》本來沒有的東西,例如特首必須「愛國愛港」的政治條件,曲解成為《基本法》「字裏行間」有的「規定」,因此不必論證而是「不言而喻」的。正是這種違背承諾的「大石壓死蟹」的做法,令港人非常反感,為這次群衆運動準備了足夠的彈藥。
第三,回歸17年來香港的一制不斷被大陸的另一制侵凌、弱化的事實,令很多市民都積累了很大的不滿,這些積壓多年的不滿,藉着這次「佔中」的機會全面爆發出來。人們只要落到「佔領區」聆聽一下民衆的心聲,就知道很多人目睹這17年來香港這一制的蛻變沉淪,都心生不滿,擔心香港這一制最終將被另一制吞噬。
四化危機
我曾嘗試把這17年來的變化,歸納為「四化危機」,這「四化」是:
‧「兩制」漸趨「一國」化:例如最近「白皮書」所宣示的內容,就是典型例子;
‧意識形態「大陸化」:例如前幾年硬推「國民教育」藉以灌輸中共定義的「愛國」觀,而香港社會固有的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等則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西環治港「常規化」:從2007年提出建立第二支管治團隊開始,中聯辦已經實質成為第二個權力中心(而且是更有權),相信連建制派的朋友也不敢否認這個事實;
‧治港班子「左派化」:這可以從特首問責班子乃至立法會構成可以看出,這些做法全面違背鄧小平關於左派只能佔一部分的指示。
這「四化危機」都是活生生的政治現實,這些危機的出現將摧殘香港原有的一制。人們雖然擔心,卻無力扭轉這個局面。這種積壓多年的擔心和無助感,就以這次「佔中」為契機爆發出來。
第四,在經濟社會領域,由於政治制度的設計(例如立法會裏功能組別),使公權力向資本家全面傾斜,很多財富重新分配的改革政策都遭到代表資本家利益的建制派議員的反對,這就造成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日益嚴重。在政治權力全面向資本家傾斜的情况下,必然造就了「地產霸權」一類的既得利益集團,它們會嚴重束綁社會活力、堵塞年輕人的社會流動階梯,造成社會不滿。回歸17年,這種不滿情緒顯然是愈來愈强烈。正當人們期待通過改革立法會、取消功能組別來着手改革這種權力向資本家傾斜的情况時,卻傳來人大常委會8.31決議,還辯說「功能組別」符合「普選」原則等等,人們的不滿乃至憤怒是可以想像的。這些社會經濟領域的長期不滿,終於就藉着這次「佔中」而爆發出來。
第五,在政治領域,香港人和平、理性、耐心地等待了30年的普選承諾落空後,在全社會產生一種强烈的「挫敗感」、「被騙感」、「出賣感」。以8.31當晚添馬公園集會時一批學者宣讀的聯署信,最能反映這種「整整一代人的集體失敗感」。
從1982年中英談判開始,這30年是中共在香港民主問題上反口覆舌的30年。當年的「民主回歸派」今天已經垂垂老矣。中共8.31決議,使過去努力不懈地通過溝通、協商爭取民主的整整一代人都心灰意冷、失望、以及產生强烈的被出賣感,而新的一代目睹我們這一代人的失敗,都意識到要自己掌握自己命運,今天不出來抗爭,明天就再也沒有機會爭取。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累了30年的民怨現在爆發出來,中共能輕輕用「外來勢力」製造「顏色革命」一個藉口就解釋得了嗎?
中共把香港「和平佔中」運動定性為所謂的「顏色革命」,是對香港局勢的嚴重誤判誤讀,這種錯誤的定性不但無法平息目前香港的問題,更會增加香港內部、以及香港和大陸之間更大的矛盾,並且禍延下一代。
所謂「顏色革命」,是以推翻政權為目的的群衆街頭活動。香港的「和平佔中」運動,從來都沒有這個目標。它的唯一目標就是爭取真正的普選,而真普選的定義,正正是中共在1944年2月2日在《新華日報》所闡述的定義。換言之,我們今天追求的真普選,與中共當年追求的真普選並無二致。今天我們出來抗爭,正是因為中共硬要我們接受一個它當年界定為「假普選」的所謂「普選」辦法,從而把香港市民變為「投票工具」(中共當年的原話),這才迫使這麽多市民出來抗爭。中共迴避了這個最核心的問題,謊稱香港人是在搞「顏色革命」,政治局委員汪洋更在俄羅斯直指「西方國家支持香港反對派,目的是要在中國推動顏色革命」,並强調「在目前複雜的條件下,中俄雙方應集中精力致力發展兩國的戰略互利合作,以此作為對西方國家的回應」,一下子,群衆爭取真普選的自發行動,便變成「中美之間的戰爭,稱為「中美博弈的戰場」(《亞洲週刊》封面標題),甚至變成有必要由中俄聯手來反制美國,真是不知所謂。
參與這場運動的市民,人數之多、持續之久、韌性之强,完全是出乎「佔中三子」、香港和中共當局所預料。面對這種前所未有的抗爭行動,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應該好好研究真正的內在原因,而不是簡單地歸咎於「外國勢力」這個似是而非的外部因素。25年前的天安門事件,就是由於中共這種錯誤定性而出現的悲劇。中共把當年學生爭取民主的正當訴求錯誤解讀為有人要挑戰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於是出動軍隊坦克鎮壓之。今天,它也是用同一思維來處理香港人的民主訴求,當然也會得出錯誤的解讀。
運動是如何被中共催逼出來
如果中共謙虛一點,看看它自己的政策是如何把香港市民一步一步推上街頭的,那麼它就或許可以知道,解決目前的困境,化解中央地方矛盾,鑰匙不在鎮壓根本並不存在的「顏色革命」,而在回到《基本法》對香港的承諾。我們不妨用「回帶」的方式,從近到遠,看看這場氣勢磅礴的運動是如何被中共催逼出來的。
第一,人大常委會作出違憲的8.31決議。
這是直接引發這次大規模群衆運動的導火線。這個決議的違憲性質,政協委員劉夢熊先生10月17日在《明報》的鴻文,從8個方面論述了它不符合香港《基本法》的地方。在此之前筆名「施路」的學者,也在《蘋果日報》發表〈揭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面紗〉以及〈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不容挑戰?〉的文章,更是非常清晰地論證了人大8.31決議的違反中國憲法的性質。正是有中央違憲在先,才有香港市民「違法」(假設公民抗命是「違法」的話)在後。正是中央帶頭作出違憲的決議,才成為直接的導火線引爆這次危機,驅使大批市民奮身抗爭。
第二,中共通過《白皮書》,實質修改了中央對香港的承諾。
為了配合人大違憲的8.31決議,中共在今年6月間拋出一個有關香港政策的「白皮書」,這個文件實質性地修改了中央對香港的承諾。
關於1997年後香港在行政、立法、司法方面均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承諾,是寫在《中英聯合聲明》的第三條以及該聲明的《附件一》,也寫在《基本法》的第二條上。可是到了《白皮書》,在這三權中,行政權赫然消失了(見《白皮書》的第一部分)。取而代之的,是白皮書用大量篇幅闡述中央對香港擁有「全面」的權力(見第五部分),中央給多少權,香港才有多少權。這就實際上改變了中央對香港原來的承諾。
《白皮書》還硬把一些《基本法》本來沒有的東西,例如特首必須「愛國愛港」的政治條件,曲解成為《基本法》「字裏行間」有的「規定」,因此不必論證而是「不言而喻」的。正是這種違背承諾的「大石壓死蟹」的做法,令港人非常反感,為這次群衆運動準備了足夠的彈藥。
第三,回歸17年來香港的一制不斷被大陸的另一制侵凌、弱化的事實,令很多市民都積累了很大的不滿,這些積壓多年的不滿,藉着這次「佔中」的機會全面爆發出來。人們只要落到「佔領區」聆聽一下民衆的心聲,就知道很多人目睹這17年來香港這一制的蛻變沉淪,都心生不滿,擔心香港這一制最終將被另一制吞噬。
四化危機
我曾嘗試把這17年來的變化,歸納為「四化危機」,這「四化」是:
‧「兩制」漸趨「一國」化:例如最近「白皮書」所宣示的內容,就是典型例子;
‧意識形態「大陸化」:例如前幾年硬推「國民教育」藉以灌輸中共定義的「愛國」觀,而香港社會固有的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等則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西環治港「常規化」:從2007年提出建立第二支管治團隊開始,中聯辦已經實質成為第二個權力中心(而且是更有權),相信連建制派的朋友也不敢否認這個事實;
‧治港班子「左派化」:這可以從特首問責班子乃至立法會構成可以看出,這些做法全面違背鄧小平關於左派只能佔一部分的指示。
這「四化危機」都是活生生的政治現實,這些危機的出現將摧殘香港原有的一制。人們雖然擔心,卻無力扭轉這個局面。這種積壓多年的擔心和無助感,就以這次「佔中」為契機爆發出來。
第四,在經濟社會領域,由於政治制度的設計(例如立法會裏功能組別),使公權力向資本家全面傾斜,很多財富重新分配的改革政策都遭到代表資本家利益的建制派議員的反對,這就造成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日益嚴重。在政治權力全面向資本家傾斜的情况下,必然造就了「地產霸權」一類的既得利益集團,它們會嚴重束綁社會活力、堵塞年輕人的社會流動階梯,造成社會不滿。回歸17年,這種不滿情緒顯然是愈來愈强烈。正當人們期待通過改革立法會、取消功能組別來着手改革這種權力向資本家傾斜的情况時,卻傳來人大常委會8.31決議,還辯說「功能組別」符合「普選」原則等等,人們的不滿乃至憤怒是可以想像的。這些社會經濟領域的長期不滿,終於就藉着這次「佔中」而爆發出來。
第五,在政治領域,香港人和平、理性、耐心地等待了30年的普選承諾落空後,在全社會產生一種强烈的「挫敗感」、「被騙感」、「出賣感」。以8.31當晚添馬公園集會時一批學者宣讀的聯署信,最能反映這種「整整一代人的集體失敗感」。
從1982年中英談判開始,這30年是中共在香港民主問題上反口覆舌的30年。當年的「民主回歸派」今天已經垂垂老矣。中共8.31決議,使過去努力不懈地通過溝通、協商爭取民主的整整一代人都心灰意冷、失望、以及產生强烈的被出賣感,而新的一代目睹我們這一代人的失敗,都意識到要自己掌握自己命運,今天不出來抗爭,明天就再也沒有機會爭取。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累了30年的民怨現在爆發出來,中共能輕輕用「外來勢力」製造「顏色革命」一個藉口就解釋得了嗎?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劉銳紹﹕暴亂邊緣的弦外之音
3個迹象值得注意。(一)法庭頒下旺角禁制令,意味着也會有人申請在銅鑼灣、夏愨道實施禁制令。(二)警方指局勢已到「暴亂邊緣」。按理,警方甚少說這樣的話,這句話是否暗示警方已跟隨國內定性,「暴亂」和「動亂」只差一字。(三)梁振英也跟隨北京說「外部勢力介入」,是第一次。
上述3點放在一起,隱見官方可能有連串部署。按過去慣性,輿論先行,行動俟機而至。佔領者如何回應?撤,則退出陣地;不撤,則藐視法庭。這是考驗政治智慧的時候。
北京學運時,同樣有類似情况。事後有一句順口溜:
不清場,繼續佔據;
若清場,馬上後退;
文明清場,不作反抗,守!(即準備被捕);
暴力清場,保留實力,走!
總結:一切以參與者的安全為尚,陣地可以再建。
今天,對官方的非理性要有充分估計,另一方面即使無成果也要繼續對話。在民心中,積累理性種子,方可撒豆成兵。
3個迹象值得注意。(一)法庭頒下旺角禁制令,意味着也會有人申請在銅鑼灣、夏愨道實施禁制令。(二)警方指局勢已到「暴亂邊緣」。按理,警方甚少說這樣的話,這句話是否暗示警方已跟隨國內定性,「暴亂」和「動亂」只差一字。(三)梁振英也跟隨北京說「外部勢力介入」,是第一次。
上述3點放在一起,隱見官方可能有連串部署。按過去慣性,輿論先行,行動俟機而至。佔領者如何回應?撤,則退出陣地;不撤,則藐視法庭。這是考驗政治智慧的時候。
北京學運時,同樣有類似情况。事後有一句順口溜:
不清場,繼續佔據;
若清場,馬上後退;
文明清場,不作反抗,守!(即準備被捕);
暴力清場,保留實力,走!
總結:一切以參與者的安全為尚,陣地可以再建。
今天,對官方的非理性要有充分估計,另一方面即使無成果也要繼續對話。在民心中,積累理性種子,方可撒豆成兵。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
《人民日報》評「佔中」 屬強弩之末
「佔中運動」踏入第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學聯與政府昨日首次正式對話。報道指雙方會面結果令人失望,學生代表在對話中仍然強調違法訴求,雙方缺乏共識,認為「佔中」和「公民提名」等違法訴求均不可能有出路。
報道引述分析人士說話,由香港反對派人士發起的「佔領中環」行動,是一個挑戰基本法,挑戰特區政府和中央權威的違法行動,其初衷就是挑起對抗,而非尋求對話。香港媒體指出,反對派的違法訴求早已舉世皆知,特區政府如果再次上報中央,可以看作是給學聯一個台階下。香港高院星期一發佈禁制令,禁止繼續佔領路段,意味「佔中」已經是強弩之末。報道指佔領人士明知犯法,卻至今未退。多種跡象證明,「佔中」背後有外國勢力支持,是香港版的「顏色革命」。
《人民日報》
「佔中運動」踏入第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學聯與政府昨日首次正式對話。報道指雙方會面結果令人失望,學生代表在對話中仍然強調違法訴求,雙方缺乏共識,認為「佔中」和「公民提名」等違法訴求均不可能有出路。
報道引述分析人士說話,由香港反對派人士發起的「佔領中環」行動,是一個挑戰基本法,挑戰特區政府和中央權威的違法行動,其初衷就是挑起對抗,而非尋求對話。香港媒體指出,反對派的違法訴求早已舉世皆知,特區政府如果再次上報中央,可以看作是給學聯一個台階下。香港高院星期一發佈禁制令,禁止繼續佔領路段,意味「佔中」已經是強弩之末。報道指佔領人士明知犯法,卻至今未退。多種跡象證明,「佔中」背後有外國勢力支持,是香港版的「顏色革命」。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