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畫作見證著托爾斯泰與列賓交往時俄羅斯的憂傷
列賓為友人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所繪的肖像,蘇裏科夫筆下在冰雪中被拖往克里姆林宮拷打的女貴族莫洛佐娃,以及克拉姆斯柯依筆下的神秘女子《無名女郎》——有人認為她是列夫 · 托爾斯泰小說《安娜 · 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這些俄羅斯美術史上的煌煌巨作明天起將在上海博物館二樓展廳正式對外展出。
12月14日,中俄聯合主辦的“巡迴展覽畫派: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並於12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此次展覽將通過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和歷史畫等四類68件油畫代表作的呈現,包括列賓、列維坦、希施金、克拉姆斯柯依、蘇裏科夫、彼羅夫等多名傑出油畫家的作品,全面反映19-20世紀初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
www.thepaper.cn)表示,這些展出的大多畫作都是從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基本陳列中選出的,“很多名作現在到俄羅斯反而是看不到的,只有到上海博物館才可以看到。”
“19世紀的巡迴展覽畫派,和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代表的文學一樣,完全是俄國的一個高峰。”知名美術史學者奚靜之說。
“如果說俄羅斯有一個什麼畫派,中國人最熟知,那一定是巡迴展覽畫派,對中國油畫家影響非常之大。”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今天下午的開幕式上對“澎湃新聞”表示,“這次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珍品展選擇了68件精品。”
據悉,此次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珍品展覽為六個部分,分別是:“學院與傳統”、“巡迴與先驅”、“自然與情懷”、“人物與個性”、“歷史與現實”和“求新與探索”,集中向公眾呈現“巡迴展覽畫派”的時代價值與藝術成就。借助他們的作品,觀眾得以透過畫家們所表現的歡樂與哀傷、遊戲與傳說,深入瞭解俄羅斯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時,人們也將從中發現普通民眾的風俗、民族服飾的特色和歷史事件的面貌等諸多有趣的內容。
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館長澤裏菲拉·特列古洛娃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採訪時說,本次展覽最大的看點為所有作品都是“巡迴展覽畫派”的經典,都是傑作。本次展品是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的常設作品,可見其重要性。尤其是在第三部分“自然與情懷”、第四部分“人物與個性”、第五部分“歷史與現實”。“自然與情懷”中展出了畫家費奧多爾·亞曆山德羅維奇·瓦西裏耶夫的《融雪》(1871年),描繪了冬天的融雪之日,一位身背行囊的老人和一個女孩正沿路而行,蕭瑟的景物中蘊含著一種內在的傷感,瓦西裏耶夫在此充分展現出他對時代的關切和對普通民眾艱苦生活的同情。“人物與個性”中,值得推薦的是克拉姆斯柯依所作的《無名女郎》(1883年),這幅畫帶著她傳奇而神秘的氣質來到觀眾的面前。與其他眾多保守風格的人物形象不同,克拉姆斯柯依筆下的這位年輕女郎動人美麗的臉龐和人物的每一處細節,都誘使觀眾去探求人物背後的秘密。對於此次展出的克拉姆斯柯依的《無名女郎》,澤裏菲拉·特列古洛娃表示,在克拉姆斯柯依眾多嚴謹的肖像畫中,這幅《無名女郎》可能是畫家唯一體現感官美之力量的作品。

- 1.jpg (25 KiB) Viewed 5889 times
克拉姆斯柯依 《無名女郎》 1883年
肖像畫是體現“巡迴展覽畫派”藝術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們開創的“心理肖像”具有洞察對象個性、揭示人物心理的特點。每位大師都能以各自的獨特方式與他們筆下的人物展開“對話”,直擊人物的內心深處。“巡迴展覽畫派”的肖像畫涵蓋了俄國知識份子的各個階層,如作家、音樂家、科學家、思想家等。本次來展的肖像畫中,觀眾將有幸欣賞到列夫·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等人物的肖像。繪畫大師列賓在1887年夏天創作的《列夫·托爾斯泰肖像》(1887年),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他生動地捕捉到了托爾斯泰臉部的特徵和內在豐富的個性,展現了畫家驚人的洞察力。
據有關介紹,畫家列賓(1844-1930)與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的親密交往,從1880年起到1910年列夫·托爾斯泰逝世,大約持續了30年之久,列賓為托爾斯泰畫過七十多件寫生作品,包括油畫、水彩、素描及雕塑。他們彼此相訪,互通書信,交流思想,同時也進行藝術創作方面的積極探討。列賓筆下的托爾斯泰非常生動,既有托爾斯泰犁田耕地的素描和油畫,也有寫作中的托爾斯泰,還有長椅上、病榻上的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像一株橡樹,紮在大地上,列賓的畫筆,忠實地記錄了文學大師,沒一點虛飾,這一刻是兩個大師心靈的接近,在大自然中清除了一切浮躁和雜念。作於1887年,此次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托爾斯泰肖像》是列賓所繪托爾斯泰所有肖像畫中最出色的一幅。畫上的托爾斯泰目光避過觀眾,直視遠方,表現了集中思維的神態。這是一個強壯而高尚的男子漢,一個帶著貴族風度的伯爵,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

- vXF7-fypsqiz9291834.jpg (60.5 KiB) Viewed 5889 times
列賓《列夫·托爾斯泰肖像》1887年

- Cwv_-fypsqiz9291848.jpg (36.78 KiB) Viewed 5889 times
列賓《屠格涅夫肖像》

- K8zU-fypsqiz9291871.jpg (29.61 KiB) Viewed 5889 times
列賓 《縴夫涉水》1872年
第五部分“歷史與現實”中,展出了列賓名作《伏爾加河上的縴夫》(1870-1873)的另一版本——《縴夫涉水》(1872年)。在遼闊的伏爾加河上,有一艘貨船,因為是逆風行使,所以帆沒有張起來。河面上映著倒影。一群穿著破爛的縴夫,邁著沉重的步子,踏著黃沙,沿著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們大多身子向前傾,可見都在使勁,可見船上載著很重的貨物。當時,畫家列賓憑藉此作聲名鵲起並馳譽全俄與歐洲。作品聚焦於縴夫們艱辛勞作的場景,表現了人物的內在力量、個性氣質和人格自尊。薩維茨基的《修鐵路》(1874年)也極具代表性。

- 4.jpg (41.75 KiB) Viewed 5889 times
薩維茨基《修鐵路》1874年
瓦西裏 · 伊萬諾維奇 · 蘇裏科夫最著名的畫作是《女貴族莫洛佐娃》(1883-1887 年),作品的主題是 17 世紀俄國歷史上的悲劇事件,有著巨大的悲情感。當時,俄國經歷了一場全面的宗教改革,東正教教會出現了分裂。莫洛佐娃是此類改革的堅決反對者。畫家聚焦於女貴族莫洛佐娃被帶往克里姆林宮接受質問和拷打,以逼迫其屈從的瞬間場面。在《女貴族莫洛佐娃》一作完成之前,畫家曾創作了大量的草稿和數百張習作。由於《女貴族莫洛佐娃》尺幅太大不便運輸,此次展出的是《雪橇上的女貴族莫洛佐娃》。蘇裏科夫創作了無數版的習作,以完善雪橇上莫洛佐娃的人物形象和手部姿勢,尤其是她高舉的右手。本次展覽展出的是其中最富於表現力的一版,也是人物動作的最終定格版。莫洛佐娃的臉部表情和深色外衣,垂落雪橇的衣緣和乾草等,所有這一切都傳遞出了雪橇在行進中的動感。

- 5.jpg (35.85 KiB) Viewed 5889 times
蘇裏科夫《雪橇上的女貴族莫洛佐娃》
巡迴藝術展覽協會,是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俄國最具革新精神的民族藝術團體之一。這個創作團體集結了一批年輕大膽、才華橫溢且具有獨立思想的藝術家,構成了俄國傑出的藝術家群體——“巡迴展覽畫派”,其成員包括彼羅夫、薩夫拉索夫、列賓、列維坦、蘇裏科夫、瓦斯涅佐夫和科羅溫等眾多馳名歐洲的傑出畫家。自1870年成立至1923年解散,巡迴藝術展覽協會共計舉辦過48次巡展,足跡遍佈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哈爾科夫、敖德薩、喀山、沃羅涅什、裏加等地,“巡迴展覽畫派”也因此得名。巡迴展覽畫派從1871年第一屆展覽開始,至1923年共舉行了48次展覽。巡迴展覽畫派一登上俄國畫壇,就受到一切進步藝術家們的重視和關注,熱情支持他們的有烏斯賓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契柯夫和斯塔索夫等,他們為巡迴展覽畫派鳴鑼開道,大造輿論。

- 6.jpg (24.44 KiB) Viewed 5889 times
“巡迴展覽畫派”成員留影
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的歷史可追溯至1856年。當時,24歲的商人帕維爾·米哈伊洛維奇·特列恰科夫首次購藏了兩件俄國畫家的作品。從此,特列恰科夫便終其一生、孜孜不倦地收集俄羅斯畫家的作品,他不僅慷慨斥資,還堅持以在莫斯科建立一座俄羅斯藝術博物館為其畢生的重要使命。1892年,特列恰科夫將他的全部藏品,連同亡弟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遺留下來的少部分歐洲經典藏畫一起捐給了莫斯科市。當時,這批藏品總計約為2000 件。直至1898年去世前,特列恰科夫一直擔任著美術館董事,並積極致力於擴充藏品。1918年,特列恰科夫美術館從市立博物館躍身為一座國立博物館,並以創建者特列恰科夫的名字永久命名。如今,美術館的藏品數量已近20萬件。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對“澎湃新聞”說,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的藏品幾年前曾在中國進行過展覽,但這一次與此前不同的是,很多展品都是從基本陳列中選出的精品,一些作品從未到過中國展示,“當時我們想就要與之前的展覽有所區別”。

- 7.jpg (61.21 KiB) Viewed 5889 times
彼羅夫《釣魚者》1871年
為了讓觀眾更深入瞭解百年前的巡迴展覽畫派與當下中國的關係,此次特展的一大看點是以視聽結合的觀展方式展現給觀者。上海博物館策劃組織了《巡迴展覽畫派與中國》系列訪談欄目,邀請靳尚誼、詹建俊、邵大箴、全山石等12位不同歷史時期接受過俄羅斯美術訓練的藝術家、美術史家,與觀眾分享了他們的藝術經歷和感悟,並對本次展覽的重要展品進行賞析。

- 8.jpg (69.21 KiB) Viewed 5889 times
格羅維奇·馬科夫斯基《奔離風暴的孩童》1872年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如果說俄羅斯油畫對中國油畫有著巨大的影響,那麼“巡迴展覽畫派”則是對中國油畫影響最首要的。另外,在展框技術層面上,楊志剛說,本次展覽所有的油畫作品上都配上了一種低反光、低反射的玻璃,因而既有效的保護了作品,又滿足了觀者。

- 9.jpg (30.38 KiB) Viewed 5889 times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是上海博物館繼“北方之星:葉卡捷琳娜二世與俄羅斯帝國的黃金時代”、“寶光璀璨:法貝熱珠寶藝術展”和“盛世威儀:俄羅斯皇家軍械珍藏展”之後,再一次與俄羅斯重量級博物館攜手合作的成果。本次展覽的舉辦將進一步推動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增進我國人民對俄羅斯藝術的瞭解,並以此促進中俄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

- 10.jpg (64.42 KiB) Viewed 5889 times
展覽現場的瓦斯涅佐夫《阿廖努什卡》有著一種俄羅斯特有的憂傷(局部)
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館長澤裏菲拉·特列古洛娃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採訪時表示,俄羅斯也曾於2015年在中國舉辦俄羅斯油畫大展,但在上海的這次展覽將讓中國觀眾更加瞭解俄羅斯的社會文化、生活品味及風土人情,不僅僅停留在藝術領域。另外,特列古洛娃館長非常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把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到俄羅斯。

- 11.jpg (26.77 KiB) Viewed 5889 times
希施金的《夜》1871年
展期:2017年12月15日—2018年3月4日(週一閉館)
延伸閱讀:中國名家眼中的巡迴展覽畫派
上海博物館結合這次展覽策劃組織了《巡迴展覽畫派與中國》系列訪談欄目,邀請靳尚誼、詹建俊、邵大箴、全山石等12位不同歷史時期接受過俄羅斯美術訓練的藝術家、美術史家,與觀眾分享了他們的藝術經歷和感悟,並對本次展覽的重要展品進行賞析。以下為訪談摘要:
奚靜之
“19世紀的巡迴展覽畫派,和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代表的文學一樣,完全是俄國的一個高峰。”
全山石
“巡迴展覽畫派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怎麼樣對待生活。”
邵大箴
“巡迴展覽畫派的理論,就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別林斯基等人的理論。其核心是,藝術應該紮根於生活,藝術是生活的真實反映。”
於潤生
“用現實主義的線索可以把俄羅斯和蘇聯藝術串聯起來。”
靳尚誼
“俄羅斯的現實主義繪畫有深刻的社會內容。”
邵大箴
“現實主義在思想上是人文主義的,是尊重人的,是描繪人的現實生活的,是描繪人的喜悅和痛苦的。這種精神是藝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
奚靜之
“巡迴展覽畫派作為一個很大的學派,存在了52年,開過48次展覽,而且每一次的展覽都是高朋滿座、非常轟動。巡迴展覽畫派贏得了群眾的歡迎,贏得了歷史對它的認可。”
王鐵牛
“巡迴展覽畫派包括整個文化思潮和藝術思潮,對十月革命的到來和成功是一種思想文化上的準備。”
詹建俊
“在蘇聯專家訓練班學習是我們這個班的學員,包括我自己,對油畫藝術的認識、實踐,最下功夫、也最系統的一次學習。”
王劍鋒
“當時我們都以進梅爾尼科夫工作室為榮。我覺得梅爾尼科夫先生很嚴格,但是同時他的態度是開放的。”
葉南
“這種嚴格的教學能誕生一些非常好的創作。這種創作在想法好的基礎上,有技術美感和材料美感。”
肖峰
“他們是教書又教人,他們是畫畫又畫心,他們是教你在進行創作的時候能夠不斷地創新,整體地來聯繫。”
張自申
“馬克西莫夫來了以後,中國油畫確實起了一個里程碑的轉折。
靳尚誼
“中國的油畫特別是多人物的情節性繪畫,是在向蘇聯學習以後,才有而且發展起來的。”
詹建俊
“我們中國藝術家未來的發展應該是本著開放的精神,也本著我們一直以來勇於吸收、善於吸收的特色,在吸收當中善於創造,努力地去融合我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