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奔放寫意:齊白石的荷花題材創作
2017年08月30日 10:51
荷花是齊白石比較喜愛的題材,他一生畫了不少荷花。粗略計算,應有近百幅。齊白石愛荷花,是有原因的。在1917年的一本冊頁之三《荷花》一開中他特別題句到:“出污泥而不染,餘與張五皆足與此花流匹也。齊大並記。”可知,齊白石對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非常欣賞,並將之自比自況,荷花孤傲不染的花品與齊白石的心性非常契合,這也是齊白石屢屢畫荷花的一大原因。 中國畫家愛畫荷花,遠的有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和惲壽平,近代的中國畫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劉海粟、李苦禪、石魯等,都是畫荷花的妙手。八大山人的荷花殘敗荒涼,惲壽平的荷花工筆規整,吳昌碩的荷花金石味濃,齊白石的荷花豪放大氣,張大千的荷花婀娜多姿,潘天壽的荷花剛健挺拔,劉海粟的荷花潑彩濃豔,李苦禪的荷花鐵筆酣暢,石魯的荷花誇張簡練,每個人都對荷花有自己的刻畫和解釋。但若論最奔放寫意,淋漓痛快,則非齊白石的荷花莫屬。齊白石畫的荷花也是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晚年的荷花墨色淋漓,色彩豔麗,穿插繁密,筆勢豪放,將荷花的寫意描繪推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齊白石早期畫的荷花,偏於墨色,設色極少,構圖每每十分簡單。目前所見齊白石較早的一幅荷花是畫於1917年(丁巳七月)的《墨荷翠鳥》,是一幅純水墨作品,用筆簡練,構圖舒朗,略有八大山人筆意。在畫上齊白石也專門題到:“朱雪個李複堂與餘同趣,餘之作畫欲不似二者,固下筆難矣,四幅將不似人,寶辰先生勿謂傍依朱李也。”1921年(辛酉年六月),齊白石畫了一幅盆栽荷花《寶缸荷花圖》,上題自作詩一首:“海濱池底好移根,杯水丸泥可斷魂。有識荷花應欲語,寶缸身世未為恩。”此畫仍是水墨畫,不設一色,畫上部畫一花盆,幾杆荷花有開放的,有含苞的,還是八大山人風格的寫意文人畫。
1921年,齊白石在一幅《荷花》上題句到:“大滌子嘗雲:此道有彼時不合眾意而後世鑒賞不已者,有現時轟雷震時而後世不聞問者。餘此幅當時不合眾意,後世不欲人聞問,人奈我何。”足見當時的齊白石在北京賣畫正受冷遇,知音稀少,才有此憤世嫉俗之語。此時的齊白石因為畫風受八大山人影響,冷逸一路,人多不識,只有陳師曾等極少幾個人欣賞他的畫。北京畫院藏有一幅1925年畫給梅蘭芳的《荷花圖》,畫面稍有些變化,開始有了少量的顏色,但並不突出,仍是以墨為主,以色為輔。畫面畫荷葉兩三杆,一朵紅花開在上角,很是出挑。說明齊白石開始嘗試發揮色彩的功效,在實現由水墨到色彩的過渡。
在上世紀20年代末,齊白石的畫風開始發生變革,逐漸有了自己個人的面目。這一時期的他,在畫題上也每每有所欣喜表露。在約1927年的一幅《殘荷》上,齊白石題寫:“作畫剩色,燈下畫此,竟落落大方,記之,三百石印富翁。”1929年(己巳三月),齊白石畫了《鴛鴦荷花》,他題畫曰:“予之畫稍可觀者在七十歲先後,心庵弟今攜來加題記,其意在珍重,白石慚愧萬分。”70歲前後,是齊白石自認為“畫稍可觀”的時期,此時正是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齊白石開始衰年變法,這一時期的明顯特徵是色彩比以前更加突出,畫面更豔麗了,不再只有以前的孤冷,而是墨色均衡,以色彰墨,色彩濃豔。
齊白石在上世紀30年代還畫了一幅《墨荷》(現藏北京畫院),構圖極簡,只畫了兩杆荷花,一花一葉,長長的荷杆充滿整個畫面,荷葉的傘蓋用大筆掃出,撐滿畫幅,背後穿插一朵含苞未開的荷花,畫的意境極簡。畫上題了一首友人詩:“一花一葉掃凡胎,墨海靈光五色開,修到華嚴清淨福,有人三世夢如來。”此畫可謂氣力彌滿,確實大有掃盡畫界凡胎之勢。1934年秋,齊白石畫了一幅水墨的荷花,堪稱他30年代的荷花精品。在畫上他做了兩處長題,其中一題道出了他大寫意畫風的師法由來,“一蓬一葉稍似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當其時愛者甚少,白石山人愛者頗多,未免慚愧也,白石又記。”
齊白石上世紀20年代中期前的荷花大多是學古人的,主要是學八大山人,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為了更好地畫好荷花開始多次寫生。在經過寫生實地觀察後,他發現荷花開得都十分茂盛,於是他在一幅《荷花》中曾畫過十個荷葉,光盛開的荷花花瓣多達十五六朵,可謂是《盛荷圖》了。他在這幅畫外題道:“餘畫荷花,覺盛開之荷不易為,一日雨後過金鼇玉蝀看荷花,歸來畫此,卻有雨氣從十指出。”此處說的“金鼇玉蝀”指的是北京的著名景觀北海與中海之間的一座橋,這裏在夏天以荷花聞名。近代詩人柳亞子曾有詩“金鼇玉蝀萬荷花”句,齊白石畫荷、賞荷就是在這裏。齊白石能畫好荷花,跟仔細寫生觀察有很大關系。
自上世紀30年代始,齊白石帶色彩的荷花作品多了起來。北京畫院藏有一件齊白石畫的《枯荷》,沒有年款,看款書應是上世紀30年代畫作。荷梗畫得堅挺老辣,有如金剛杵一般。四個蓮蓬,一朵盛開後已開始凋謝的荷花,三杆殘葉,將枯荷表現得十分生動。但總體看,這時的荷花畫作設色還比較淡一些,無論荷葉還是花瓣,色彩都不像上世紀40年代那樣濃豔熱烈,而是以淡雅為主。齊白石非常善於畫枯荷,他畫秋天的枯荷,荷梗穿插有致,蓮蓬就有24個,並沒有給人一種殘敗之感,反而覺得枯荷的壯烈與秋天的美麗。此時的齊白石,畫荷花已然沒有了原來的簡潔,而是繁上加繁,畫面一度很少再留空白。
上世紀40年代,齊白石的荷花色彩愈加濃豔,構圖大多繁複,畫意更加生動。齊白石畫荷花有時也常配些鴛鴦、遊魚、鴨子、翠鳥、蜻蜓等配景,以增加畫面的活力和情趣。他曾說:“畫花卉必須有蟲鳥陪襯才更生動。”新人結婚他多畫《荷花鴛鴦》,表達祝福之意。他畫的《晚香》,上面有一只蜻蜓,下麵畫了兩只鴨子,並特意在畫上題句:“餘作畫每兼蟲鳥,則花草自然有工致氣,若畫尋常花卉,下筆多不似之似,決不有此荷花也,三百石印富翁並記。”這裏講了他作畫喜愛兼畫一些草蟲,以求得花草有“工致氣”,但是畫常見的花卉,追求一種“不似之似”,就是寫意的概括性,貌看不似,但其實神似,此為齊白石晚年繪畫的一大理念。
新中國成立後,齊白石也畫了不少荷花。1951年畫的橫幅《荷花蜻蜓》,上款是“琪翔部長老弟,秀儀夫人女弟子同玩,辛卯冬九十一歲白石老人贈。”可知是畫給自己的女弟子郭秀儀女士的。此幅荷花色彩豔麗,構圖茂密,是齊白石的一件精心之作。94歲畫的《荷塘雙魚》,兩條小魚在荷塘中游嬉,頗有情志,荷梗畫得一筆不懈,堅挺老辣,絲毫看不出是90歲老人的手筆。晚年的齊白石畫荷花,畫面更加自由了,用筆更加概括了,可謂妙筆生花。齊白石一生愛畫荷花,因為荷花最適合寫意,因為荷花最符合他的心性。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重談徐悲鴻與傅抱石之交誼
2017年08月30日 11:57 徐悲鴻
傅抱石
作者:張鵬
今年這個夏天,傅抱石先生的次女傅益璿和次子傅二石相繼離世,令人歎惋連連。最後一次見到二石先生,是在2014年北京畫院舉辦的“蹤跡大化——傅抱石誕辰百年畫展”開幕式上。彼時,廖靜文先生也出席了,她面容清臒而精神矍鑠,不時地與鄰座的二石先生側首低語,臉上流淌著故交相晤的親切暖意。這也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她,翌年6月,廖先生辭世。每當腦際浮現出這親切溫暖的一幕,本於藝術史研究的職業習慣,總會由之聯想到現場之外的兩個人——徐悲鴻和傅抱石。
他們同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聲名顯赫的大家,也是一對友人。確言之,徐悲鴻是對傅抱石藝術事業予以巨大幫助的師長輩,交誼在師友之間。1931年溽暑中的南昌,徐、傅二氏初見。傅抱石青衫一襲,懷揣書稿、印譜與畫作拜望了當時已為中央大學藝術系掌門人的徐悲鴻。摯言百千,神契恨晚,遂慨然訂交。後經徐悲鴻向江西政要舉薦並力爭資助,促成了傅抱石的赴日留學。傅抱石在日期間,勤學苦讀,於藝術史研究和刻印、繪畫等皆所獲累累,1935年的東京銀座個展即是留學成果的一次彙集。徐悲鴻雖未能親臨現場,但在他為這次展覽的題詞中足見一份深沉的欣慰。
傅抱石歸國後,經徐悲鴻引介,執教於中央大學藝術系。梅庵之旁,六朝松下,又是兩人同事生涯的開始。抗戰軍興,傅抱石舉家西遷,寓居重慶西郊金剛坡下,而徐悲鴻為籌募抗戰軍費遊走南洋。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學界對兩人的交往和關係無多置喙,而這變成一個頗具言說意味的問題,緣起於1942年傅抱石的重慶壬午畫展。較有影響力的一個說法來自常任俠先生,他曾講到,傅抱石舉辦這次展覽,一個重要初衷是為了展示自身史論研究之外的精良畫藝,與徐悲鴻賭氣爭勝,只因為此前不久徐氏曾回絕了他欲執中國畫教席的願請。這一說法得到了包立民、林木等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在他們的文章中據此一說延伸開來,談到二者藝術觀念上的赫然差異,遂將二者劃分到了兩個不同的藝術陣營中。
其實,如果說到傅抱石在事業和人際等方面的壓抑,在其回國最初的兩年中已經有所流露。他曾經抱怨過中央大學的體制格外看重留法學生,以致他一度想北赴與留日生關係較密的北平師範大學謀職。這則材料透露的深層資訊,可推測為由於他在求學背景、藝術觀念、朋友圈等方面與留法畫家的不同而帶來的事業和生活上的被邊緣化。因此,如果徐、傅二氏真的存在這方面的矛盾,也絕不應該是延遲到1942年才驟然徵現的。
考察兩人的關係問題,似乎不必將思考的線索過於繁複化,最宜循著本真的人性方式將問題還原到他們生存的歷史原境中。筆者認為,徐悲鴻之所以對名不出南昌一隅的青年傅抱石如此親近和提攜,還潛隱著一個至為關鍵的情感基點——傅抱石的成長經歷與徐氏自身存在某些相似之處,那就是一個出身社會底層而胸懷藝術理想的年輕人,獨憑一己才華和對未來世界的嚮往毅然壯行,為了解脫苦難的生活也為了靠近純淨的夢想,不懼輾轉勞辛,兀自悲喜萬端。這種近似的出身和跡曆令徐氏在心靈深處對青年傅抱石滋生了本然的親切感,發自肺腑地樂於助佑其踏上理想之途。拋卻若干瑣碎的考證和無解的復述,這一聲來自生命內部的情感共鳴應該是二氏交誼中最本質的聯結。
抗戰勝利後,徐悲鴻赴任北平藝專校長,傅抱石則隨中央大學東歸金陵。傅抱石購宅於傅厚崗,與徐悲鴻南京的舊宅一牆之隔。雖徐氏已徙北平,但其前妻蔣碧微仍住在這座院落直至1949年初。此地離中央大學舊址不遠,筆者曾自當時中大藝術系所在地梅庵出發,步行至此,沿途用心體察著當年徐、傅兩位先生下課後款步還家的情景。在傅抱石的口述中,提到這裏是他最鍾愛的宅院,絕非漢口路現為傅抱石紀念館的晚年居所可比擬。人俱故,緣猶長。如今,南京傅厚崗這兩座老建築依然安靜地佇立在原地,青磚小樓,綠樹滿庭,嚶嚶鳥鳴不時躍出牆外,活像一對飽閱滄桑又欣然言笑的舊鄰,坦誠見證著20世紀美術史上一段漸被遺忘的煙雲過往,歌哭歌笑兩從容。
2017年08月30日 11:57 徐悲鴻
傅抱石
作者:張鵬
今年這個夏天,傅抱石先生的次女傅益璿和次子傅二石相繼離世,令人歎惋連連。最後一次見到二石先生,是在2014年北京畫院舉辦的“蹤跡大化——傅抱石誕辰百年畫展”開幕式上。彼時,廖靜文先生也出席了,她面容清臒而精神矍鑠,不時地與鄰座的二石先生側首低語,臉上流淌著故交相晤的親切暖意。這也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她,翌年6月,廖先生辭世。每當腦際浮現出這親切溫暖的一幕,本於藝術史研究的職業習慣,總會由之聯想到現場之外的兩個人——徐悲鴻和傅抱石。
他們同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聲名顯赫的大家,也是一對友人。確言之,徐悲鴻是對傅抱石藝術事業予以巨大幫助的師長輩,交誼在師友之間。1931年溽暑中的南昌,徐、傅二氏初見。傅抱石青衫一襲,懷揣書稿、印譜與畫作拜望了當時已為中央大學藝術系掌門人的徐悲鴻。摯言百千,神契恨晚,遂慨然訂交。後經徐悲鴻向江西政要舉薦並力爭資助,促成了傅抱石的赴日留學。傅抱石在日期間,勤學苦讀,於藝術史研究和刻印、繪畫等皆所獲累累,1935年的東京銀座個展即是留學成果的一次彙集。徐悲鴻雖未能親臨現場,但在他為這次展覽的題詞中足見一份深沉的欣慰。
傅抱石歸國後,經徐悲鴻引介,執教於中央大學藝術系。梅庵之旁,六朝松下,又是兩人同事生涯的開始。抗戰軍興,傅抱石舉家西遷,寓居重慶西郊金剛坡下,而徐悲鴻為籌募抗戰軍費遊走南洋。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學界對兩人的交往和關係無多置喙,而這變成一個頗具言說意味的問題,緣起於1942年傅抱石的重慶壬午畫展。較有影響力的一個說法來自常任俠先生,他曾講到,傅抱石舉辦這次展覽,一個重要初衷是為了展示自身史論研究之外的精良畫藝,與徐悲鴻賭氣爭勝,只因為此前不久徐氏曾回絕了他欲執中國畫教席的願請。這一說法得到了包立民、林木等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在他們的文章中據此一說延伸開來,談到二者藝術觀念上的赫然差異,遂將二者劃分到了兩個不同的藝術陣營中。
其實,如果說到傅抱石在事業和人際等方面的壓抑,在其回國最初的兩年中已經有所流露。他曾經抱怨過中央大學的體制格外看重留法學生,以致他一度想北赴與留日生關係較密的北平師範大學謀職。這則材料透露的深層資訊,可推測為由於他在求學背景、藝術觀念、朋友圈等方面與留法畫家的不同而帶來的事業和生活上的被邊緣化。因此,如果徐、傅二氏真的存在這方面的矛盾,也絕不應該是延遲到1942年才驟然徵現的。
考察兩人的關係問題,似乎不必將思考的線索過於繁複化,最宜循著本真的人性方式將問題還原到他們生存的歷史原境中。筆者認為,徐悲鴻之所以對名不出南昌一隅的青年傅抱石如此親近和提攜,還潛隱著一個至為關鍵的情感基點——傅抱石的成長經歷與徐氏自身存在某些相似之處,那就是一個出身社會底層而胸懷藝術理想的年輕人,獨憑一己才華和對未來世界的嚮往毅然壯行,為了解脫苦難的生活也為了靠近純淨的夢想,不懼輾轉勞辛,兀自悲喜萬端。這種近似的出身和跡曆令徐氏在心靈深處對青年傅抱石滋生了本然的親切感,發自肺腑地樂於助佑其踏上理想之途。拋卻若干瑣碎的考證和無解的復述,這一聲來自生命內部的情感共鳴應該是二氏交誼中最本質的聯結。
抗戰勝利後,徐悲鴻赴任北平藝專校長,傅抱石則隨中央大學東歸金陵。傅抱石購宅於傅厚崗,與徐悲鴻南京的舊宅一牆之隔。雖徐氏已徙北平,但其前妻蔣碧微仍住在這座院落直至1949年初。此地離中央大學舊址不遠,筆者曾自當時中大藝術系所在地梅庵出發,步行至此,沿途用心體察著當年徐、傅兩位先生下課後款步還家的情景。在傅抱石的口述中,提到這裏是他最鍾愛的宅院,絕非漢口路現為傅抱石紀念館的晚年居所可比擬。人俱故,緣猶長。如今,南京傅厚崗這兩座老建築依然安靜地佇立在原地,青磚小樓,綠樹滿庭,嚶嚶鳥鳴不時躍出牆外,活像一對飽閱滄桑又欣然言笑的舊鄰,坦誠見證著20世紀美術史上一段漸被遺忘的煙雲過往,歌哭歌笑兩從容。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看文徵明端給王寵的一張“雞湯”畫
2017年09月05日 14:51
上海博物館正在進行“遺我雙鯉魚:明代吳門書畫家手劄精品展”以信件的方式講述了蘇州文人的生活方式,手劄展中出現的文徵明與王寵之間還有一段贈畫之誼:大雪中王寵出佳紙索畫,文徵明於是乘興作《關山積雪圖》,曆五年而成——這份深情厚誼包裹著的其實是失意者的不忿不甘。翻看他們倆的“高考”履歷,你會發現,文徵明與王寵就是一對屢試不中的師徒。單就科舉應試能力而言——《關山積雪圖》或是一位“我心已死”的學渣端給另一位“初心不改”學渣的雞湯。 文徵明,《關山積雪圖》(局部),1528-1532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528年,嘉靖七年,江南地區格外寒冷。文徵明58歲生日(陽曆11月28日)剛過沒幾天,蘇州城就下了入冬後的第一場雪。文徵明與學生王寵在城西南的上方山遊玩,適逢這場大雪,師徒借宿於寶積寺(又名楞伽寺)的僧舍。
清晨,推開僧舍的門,文徵明如此描述眼前一幕:雪飛幾尺,千峰失翠,萬木僵僕。站在身後的王寵,已在桌上鋪開了一張勻淨厚密的上好絹紙,請老師作畫。文徵明欣然應允。這幅畫就是《關山積雪圖》。
《關山積雪圖》是超長卷的寬幅雪景畫,放在手機橫著看,滾動條也細若榨菜絲。文徵明以無人機航拍的氣派,展示了上方銀裝素裹群山綿延之壯闊,萬籟俱靜,滿卷山雪。 文徵明《關山積雪圖》全卷
畫卷右側,山勢較緩,淺灘土坡,植被稀疏。一位紅衣旅人騎驢疾行,在追趕著前方的夥伴。怎奈友人身影已被群山遮蔽,足跡也被飛雪覆蓋。畫面中間,山勢漸陡,層層堆疊,崖高路窄。數位好友行進其間,或孤蹇獨行,或並肩而騎,交談甚歡。畫面左邊,尖峰如筍,寒氣逼人,寺院屋舍隱於群山之間,幽深寧靜,遠離塵囂。在畫卷末尾的題跋中,畫作者寫道: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以自娛,然多寫雪景者,蓋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
孤高拔俗,這四字好!如果說《關山積雪圖》是一則寬銀幕的謎面,那麼這四個字就是解開謎底的關鍵性加注。
何為孤高拔俗?古代士子表情之一,在他(們)失意的時候,你經常能在他(們)臉上看到。那他(們)什麼時候最失意呢?落第,俗話叫考砸了。
好了,謎底該揭曉了。《關山積雪圖》作為文徵明贈予弟子王寵的眾多畫作之一,這份深情厚誼包裹著的其實是失意者的不忿不甘。翻看他們倆的“高考”履歷,你會發現,文徵明與王寵就是一對屢試不中的師徒。單就科舉應試能力而言,兩人都是學渣——《關山積雪圖》是一位“我心已死”的學渣端給另一位“初心不改”學渣的雞湯。 文徵明像
先說年長的那位學渣。文徵明,官二代,才情過人,書畫雙絕,唯獨一條:與考場犯沖。七次應試,顆粒無收。人到中年,仍未中第。1523年(嘉靖二年),幸得工部尚書李充嗣舉薦,以貢生進京,授職翰林院待詔。放到當下,相當於中國社科院外聘研究員,括弧,助理,行政級別九品,再往下就不入流了。但即便在這麼個險些不入流的崗位上,他混得也很不如意,根本原因還是非進士出身——沒經歷過嚴格的科舉選拔。不得已,居官三年,上疏乞歸,始得致仕。思鄉病一犯,升官夢醒了。從此遠離俗世,潛心書畫創作。 王寵,《自書五憶歌》(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再說年輕的那位學渣。王寵,家道中落的商二代,博學多才,詩文皆優,還是唯獨一條:與考場犯沖。八次應試,八次落榜。不錄取率,100%。王寵年譜,差不多是一道關於他在考場屢敗屢戰的填空題:寵第X試,不售。1528年,王寵陪文徵明借宿寶積寺那一年初,填空題裏的X是七。
說來比較有趣,王寵趕考之前或落榜之後,老師大抵都要送字畫一幅,殷切期待兼衷心祝福,夾雜著點“厭棄污濁,向慕清流”的可愛小情緒,所謂孤高拔俗。
但雞湯重複一百遍,餿了。王寵終其一生都未能金榜題名,沒有收到過錄取通知書,卻收集了許多老師的真跡。當代書畫藏家或許會使壞說,王寵是以應試為誘餌,來討要文徵明的傳世字畫。 文徵明《寒林鍾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哭死的心都有啊,真是冤枉!與其說王寵是用應試來討要文徵明的字畫,不如說是用生命來討要。就以這幅《關山積雪圖》為例,1528年,文徵明在寶積寺開始創作,但因畫卷太長,當年並未完成,而是到1532年10月,方成。其間五年,每到冬天,一年冷過一年。後世氣象學家研究表明,1520年至1540年,是明代小冰河期之前最冷的20年,冬季平均氣溫比正常年份低1.5攝氏度。
悲催的是,王寵沒活到寒冬結束、氣溫回暖的時代,也沒享受過 “手捧錄取通知書”的快樂。在得到《關山積雪圖》之前一年,寵第八試,終不售;在得到《關山積雪圖》之後一年,寵病故,享年四十。
在《關山積雪圖》卷後的拖尾紙上,有文徵明另一位弟子陸師道的跋文:衡翁(文徵明)與王履吉(王寵)為忘年交,意氣相投,真所稱金石椒蘭。
文徵明另一位弟子陸師道卷後跋文 文徵明與王寵的“意氣相投”,是兩位懷才不遇者的同病相憐。在冬日雪夜裏等待功名的降臨,而春天還很遙遠,或許永遠等不來。
2017年09月05日 14:51
上海博物館正在進行“遺我雙鯉魚:明代吳門書畫家手劄精品展”以信件的方式講述了蘇州文人的生活方式,手劄展中出現的文徵明與王寵之間還有一段贈畫之誼:大雪中王寵出佳紙索畫,文徵明於是乘興作《關山積雪圖》,曆五年而成——這份深情厚誼包裹著的其實是失意者的不忿不甘。翻看他們倆的“高考”履歷,你會發現,文徵明與王寵就是一對屢試不中的師徒。單就科舉應試能力而言——《關山積雪圖》或是一位“我心已死”的學渣端給另一位“初心不改”學渣的雞湯。 文徵明,《關山積雪圖》(局部),1528-1532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528年,嘉靖七年,江南地區格外寒冷。文徵明58歲生日(陽曆11月28日)剛過沒幾天,蘇州城就下了入冬後的第一場雪。文徵明與學生王寵在城西南的上方山遊玩,適逢這場大雪,師徒借宿於寶積寺(又名楞伽寺)的僧舍。
清晨,推開僧舍的門,文徵明如此描述眼前一幕:雪飛幾尺,千峰失翠,萬木僵僕。站在身後的王寵,已在桌上鋪開了一張勻淨厚密的上好絹紙,請老師作畫。文徵明欣然應允。這幅畫就是《關山積雪圖》。
《關山積雪圖》是超長卷的寬幅雪景畫,放在手機橫著看,滾動條也細若榨菜絲。文徵明以無人機航拍的氣派,展示了上方銀裝素裹群山綿延之壯闊,萬籟俱靜,滿卷山雪。 文徵明《關山積雪圖》全卷
畫卷右側,山勢較緩,淺灘土坡,植被稀疏。一位紅衣旅人騎驢疾行,在追趕著前方的夥伴。怎奈友人身影已被群山遮蔽,足跡也被飛雪覆蓋。畫面中間,山勢漸陡,層層堆疊,崖高路窄。數位好友行進其間,或孤蹇獨行,或並肩而騎,交談甚歡。畫面左邊,尖峰如筍,寒氣逼人,寺院屋舍隱於群山之間,幽深寧靜,遠離塵囂。在畫卷末尾的題跋中,畫作者寫道: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以自娛,然多寫雪景者,蓋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
孤高拔俗,這四字好!如果說《關山積雪圖》是一則寬銀幕的謎面,那麼這四個字就是解開謎底的關鍵性加注。
何為孤高拔俗?古代士子表情之一,在他(們)失意的時候,你經常能在他(們)臉上看到。那他(們)什麼時候最失意呢?落第,俗話叫考砸了。
好了,謎底該揭曉了。《關山積雪圖》作為文徵明贈予弟子王寵的眾多畫作之一,這份深情厚誼包裹著的其實是失意者的不忿不甘。翻看他們倆的“高考”履歷,你會發現,文徵明與王寵就是一對屢試不中的師徒。單就科舉應試能力而言,兩人都是學渣——《關山積雪圖》是一位“我心已死”的學渣端給另一位“初心不改”學渣的雞湯。 文徵明像
先說年長的那位學渣。文徵明,官二代,才情過人,書畫雙絕,唯獨一條:與考場犯沖。七次應試,顆粒無收。人到中年,仍未中第。1523年(嘉靖二年),幸得工部尚書李充嗣舉薦,以貢生進京,授職翰林院待詔。放到當下,相當於中國社科院外聘研究員,括弧,助理,行政級別九品,再往下就不入流了。但即便在這麼個險些不入流的崗位上,他混得也很不如意,根本原因還是非進士出身——沒經歷過嚴格的科舉選拔。不得已,居官三年,上疏乞歸,始得致仕。思鄉病一犯,升官夢醒了。從此遠離俗世,潛心書畫創作。 王寵,《自書五憶歌》(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再說年輕的那位學渣。王寵,家道中落的商二代,博學多才,詩文皆優,還是唯獨一條:與考場犯沖。八次應試,八次落榜。不錄取率,100%。王寵年譜,差不多是一道關於他在考場屢敗屢戰的填空題:寵第X試,不售。1528年,王寵陪文徵明借宿寶積寺那一年初,填空題裏的X是七。
說來比較有趣,王寵趕考之前或落榜之後,老師大抵都要送字畫一幅,殷切期待兼衷心祝福,夾雜著點“厭棄污濁,向慕清流”的可愛小情緒,所謂孤高拔俗。
但雞湯重複一百遍,餿了。王寵終其一生都未能金榜題名,沒有收到過錄取通知書,卻收集了許多老師的真跡。當代書畫藏家或許會使壞說,王寵是以應試為誘餌,來討要文徵明的傳世字畫。 文徵明《寒林鍾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哭死的心都有啊,真是冤枉!與其說王寵是用應試來討要文徵明的字畫,不如說是用生命來討要。就以這幅《關山積雪圖》為例,1528年,文徵明在寶積寺開始創作,但因畫卷太長,當年並未完成,而是到1532年10月,方成。其間五年,每到冬天,一年冷過一年。後世氣象學家研究表明,1520年至1540年,是明代小冰河期之前最冷的20年,冬季平均氣溫比正常年份低1.5攝氏度。
悲催的是,王寵沒活到寒冬結束、氣溫回暖的時代,也沒享受過 “手捧錄取通知書”的快樂。在得到《關山積雪圖》之前一年,寵第八試,終不售;在得到《關山積雪圖》之後一年,寵病故,享年四十。
在《關山積雪圖》卷後的拖尾紙上,有文徵明另一位弟子陸師道的跋文:衡翁(文徵明)與王履吉(王寵)為忘年交,意氣相投,真所稱金石椒蘭。
文徵明另一位弟子陸師道卷後跋文 文徵明與王寵的“意氣相投”,是兩位懷才不遇者的同病相憐。在冬日雪夜裏等待功名的降臨,而春天還很遙遠,或許永遠等不來。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齊白石筆下的送學圖:孩子一手摟書 一手抹淚
2017年09月06日 19:45
又到一年開學之時,齊白石《送學圖》被畫家韓羽讀來玩味不盡。畫上的孩子一手摟書一手抹淚讓人忍俊不禁,但再過多年畫中的孩子成為了畫上的爹,也哄著逼著孩子上學。正要送孩子去上學的家長有沒有從中照見自己? 齊白石《送學圖》
瞧這《送學圖》,一個是哄著逼著,一個是哭鼻抹淚。
上學好不好,看法大不同,劉備的把兄弟———紅的紅,黑的黑。
白石老人冷眼相覷,可這事兒一到了畫上,就令人忍俊不禁了。比如我看這畫兒,畫上明明是兩個人,看著看著成了一個人了。試想,誰沒有打從孩子過過,誰又不是孩子的爹。畫上的孩子的爹當年不也和這孩子一樣哭鼻抹淚,畫上的孩子再過多年不也和畫上的爹一樣哄著逼著孩子上學。這哪是畫兒,是鏡子,讓人們從中照見了自己,自己笑自己。
尤其好笑的是那孩子的兩只手,一只手摟著稀罕物兒———書本,一只手擦眼抹淚,八成是他還沒弄明白正是那書本是他的災星哩。白石老人的畫筆總是既直白又含蓄,其實直白必須雜以含蓄,含蓄也必須雜以直白,因為沒有直白的含蓄,令人費解。沒有含蓄的直白,枯燥無味,換句話說,既一目了然,又玩味不盡。
白石老人作畫取材,多是生活瑣事,最是普通平常,可他總能於平常中見出不平常,有如白居易的詩,“用常得奇”。
2017年09月06日 19:45
又到一年開學之時,齊白石《送學圖》被畫家韓羽讀來玩味不盡。畫上的孩子一手摟書一手抹淚讓人忍俊不禁,但再過多年畫中的孩子成為了畫上的爹,也哄著逼著孩子上學。正要送孩子去上學的家長有沒有從中照見自己? 齊白石《送學圖》
瞧這《送學圖》,一個是哄著逼著,一個是哭鼻抹淚。
上學好不好,看法大不同,劉備的把兄弟———紅的紅,黑的黑。
白石老人冷眼相覷,可這事兒一到了畫上,就令人忍俊不禁了。比如我看這畫兒,畫上明明是兩個人,看著看著成了一個人了。試想,誰沒有打從孩子過過,誰又不是孩子的爹。畫上的孩子的爹當年不也和這孩子一樣哭鼻抹淚,畫上的孩子再過多年不也和畫上的爹一樣哄著逼著孩子上學。這哪是畫兒,是鏡子,讓人們從中照見了自己,自己笑自己。
尤其好笑的是那孩子的兩只手,一只手摟著稀罕物兒———書本,一只手擦眼抹淚,八成是他還沒弄明白正是那書本是他的災星哩。白石老人的畫筆總是既直白又含蓄,其實直白必須雜以含蓄,含蓄也必須雜以直白,因為沒有直白的含蓄,令人費解。沒有含蓄的直白,枯燥無味,換句話說,既一目了然,又玩味不盡。
白石老人作畫取材,多是生活瑣事,最是普通平常,可他總能於平常中見出不平常,有如白居易的詩,“用常得奇”。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紐約福羲拍賣行:專家評委走眼高價油畫低價賣
2017年09月06日 17:50
據國外媒體報導,bbc節目主持人菲利普·伍德說自己職業生涯中最悔恨的一件事就是2000年以3.5萬英鎊(30萬人民幣)的價格售出一副價值200萬英鎊(1717萬人民幣)的油畫。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倫敦的一場拍賣會上,伍德第一眼就相中這幅著作。伍德堅決果斷買下這幅著作,但那次的判定成果卻說這是仿品,他在節目上的首次出售也以失利告終。爾後,伍德又重複壓服專家評委,勉強以3.5萬英鎊成交。 現在,近20年過去了,通過高技術手段測試,這幅畫價值200萬英鎊,高於此前價格的17倍。伍德為此感到欣喜,他說自己確定的事終於得到了證明,他為這件藏品現在的主人感到由衷的快樂。
2017年09月06日 17:50
據國外媒體報導,bbc節目主持人菲利普·伍德說自己職業生涯中最悔恨的一件事就是2000年以3.5萬英鎊(30萬人民幣)的價格售出一副價值200萬英鎊(1717萬人民幣)的油畫。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倫敦的一場拍賣會上,伍德第一眼就相中這幅著作。伍德堅決果斷買下這幅著作,但那次的判定成果卻說這是仿品,他在節目上的首次出售也以失利告終。爾後,伍德又重複壓服專家評委,勉強以3.5萬英鎊成交。 現在,近20年過去了,通過高技術手段測試,這幅畫價值200萬英鎊,高於此前價格的17倍。伍德為此感到欣喜,他說自己確定的事終於得到了證明,他為這件藏品現在的主人感到由衷的快樂。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說撿漏:撿了幾百年的漏 藏家獲利幾千億了吧
2017年09月08日 19:10
文/華剛兄
今天我給大家說說撿漏的事。撿漏就跟撿便宜一樣,都是國人的傳統心態。能撿到便宜貨不花大價錢的貨,幹嘛要花幾百萬去買。期盼神奇美好的“畫軸裏出珍珠”的“撿漏”故事,就好像做夢一樣擁有好運氣。從古人醉心撿漏開始,到今人的“漏”撿不斷,獲得的收益,沒有上千也數百億美元了吧,怕快趕上BAT三企業的身家了吧。 像法國一位失業維修工那樣,在網上點了滑鼠,就淘到價值上千萬美元的雷諾阿畫作,或者在家的角落裏,發現乾隆時期的花瓶,再或者前往某國拍賣行,竟然發現價值連城的古董,施施然花了小錢買到手上……神奇的一夜暴富,都如同流行的穿越劇那般不可思議。
這裏講夢幻故事講嗨了,那順手再拈幾個聊聊。
最運氣“撿漏”:故事裏有兩撥“歪果仁”,運氣特別好,天價名畫說撿就撿,不帶一點猶豫,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全部真實,絕無虛構。譬如上面所說的法國維修工在某網站淘了700美元一幅畫,回家一看,竟然是印象派畫家雷諾阿的名作,找專家一鑒定,不得了,有可能值個上千萬美元。 還有,澳大利亞一對夫婦在4年前花7500英鎊(約6.3萬元)買了一幅著名藝術家Tom Roberts的油畫,不知哪來的“磚家”非說這是贗品,後來改道去英國廣播公司的《藝術品鑒》欄目求鑒定,結果卻是杠杆的真品,市場估價為30到60萬英鎊。
所以,是否“撿漏”有時是靠“磚家”一張嘴的。
最“實力”撿漏:一對英國倫敦夫婦於20多年前居住香港時花費幾千英鎊購得吳冠中畫作,如今拿出來一看,哇都是精品,上拍價值達百萬英鎊,也就是有上千萬人民幣的收入。這完全是想都不用想的“大漏”啊! 日本電商大亨前澤友作花1.1億美金買的巴斯奎特一幅《無題》,是某某不知名藏家多年前僅以1.9萬美元在佳士得買下的。這1.9萬的“漏”,撿的真是眼光驚人。
最長線“撿漏”:莫利納,是美國紐約市的環衛工人。30年來,他從垃圾箱裏挑選出那些還有價值的物件,並收集起來放置在東哈萊姆的倉庫中。到現在為止,他所收藏的垃圾寶貝的總價值已經高於16萬美元,約合100多萬人民幣。
2017年09月08日 19:10
文/華剛兄
今天我給大家說說撿漏的事。撿漏就跟撿便宜一樣,都是國人的傳統心態。能撿到便宜貨不花大價錢的貨,幹嘛要花幾百萬去買。期盼神奇美好的“畫軸裏出珍珠”的“撿漏”故事,就好像做夢一樣擁有好運氣。從古人醉心撿漏開始,到今人的“漏”撿不斷,獲得的收益,沒有上千也數百億美元了吧,怕快趕上BAT三企業的身家了吧。 像法國一位失業維修工那樣,在網上點了滑鼠,就淘到價值上千萬美元的雷諾阿畫作,或者在家的角落裏,發現乾隆時期的花瓶,再或者前往某國拍賣行,竟然發現價值連城的古董,施施然花了小錢買到手上……神奇的一夜暴富,都如同流行的穿越劇那般不可思議。
這裏講夢幻故事講嗨了,那順手再拈幾個聊聊。
最運氣“撿漏”:故事裏有兩撥“歪果仁”,運氣特別好,天價名畫說撿就撿,不帶一點猶豫,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全部真實,絕無虛構。譬如上面所說的法國維修工在某網站淘了700美元一幅畫,回家一看,竟然是印象派畫家雷諾阿的名作,找專家一鑒定,不得了,有可能值個上千萬美元。 還有,澳大利亞一對夫婦在4年前花7500英鎊(約6.3萬元)買了一幅著名藝術家Tom Roberts的油畫,不知哪來的“磚家”非說這是贗品,後來改道去英國廣播公司的《藝術品鑒》欄目求鑒定,結果卻是杠杆的真品,市場估價為30到60萬英鎊。
所以,是否“撿漏”有時是靠“磚家”一張嘴的。
最“實力”撿漏:一對英國倫敦夫婦於20多年前居住香港時花費幾千英鎊購得吳冠中畫作,如今拿出來一看,哇都是精品,上拍價值達百萬英鎊,也就是有上千萬人民幣的收入。這完全是想都不用想的“大漏”啊! 日本電商大亨前澤友作花1.1億美金買的巴斯奎特一幅《無題》,是某某不知名藏家多年前僅以1.9萬美元在佳士得買下的。這1.9萬的“漏”,撿的真是眼光驚人。
最長線“撿漏”:莫利納,是美國紐約市的環衛工人。30年來,他從垃圾箱裏挑選出那些還有價值的物件,並收集起來放置在東哈萊姆的倉庫中。到現在為止,他所收藏的垃圾寶貝的總價值已經高於16萬美元,約合100多萬人民幣。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2017香港紐約秋拍打響 中國藝術品成全球焦點
2017年09月16日 08:41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回暖跡象在遭遇了今年春拍的挫折後,即將開始的秋拍市場的表現決定了2017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上行還是下行的整體走向。中國藝術品的拍賣和藏家都呈現國際化趨勢,秋拍中將有更多歐美藏家的重要收藏被放在亞洲市場上拍賣,在中國書畫瓷器部分對高端精品的追求更加明確,而當代藝術市場則是全球化、多元化藝術品市場的最直接體現。
傳統書畫比拼高端私藏
歷來中國古代和近現代書畫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重頭戲,但是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市場對非頂尖精品的需求有所減弱,所以各大拍賣公司都費盡心思地搜羅高端精品。
在香港蘇富比(微博)秋拍的中國古代書畫部分中,焦點拍品包括元代張雨《致伯清信劄》、明代文征明《行書憶昔次石亭韻四首》大卷,另有唐寅畫、文征明題《群卉圖卷》。蘇富比亞洲區中國古代書畫部負責人左昕陽表示,本季秋拍彙聚來自歐美及亞洲之收藏,包括美籍華人藏家何兆驥先生珍藏的明清書畫15幅,以及日本重要私人收藏,其中以飯田家族舊藏的3件明清書法最為突出。
日本鑒賞界於20世紀初改變了收藏品味,以明清書畫為主,貼近中國傳統文人書畫所重視之正統,培養出一系列收藏名家,既出書研究,又設館展覽,規模浩大,被視為日本藏中國書畫的“今渡”時期。現今日本重要博物館如京都國立博物館、大阪市立美術館之中國書畫珍品,多於此時搜索購入。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來自日本重要私人收藏的七件明清書畫,正好是此時期之歷史遺證。
藝術市場評論人周峰認為,近年來隨著日本老一代藏家紛紛過世,以及一些家族收藏傳承的變化,他們的藏品紛紛釋出,因而在拍賣市場上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現象,以日本藏家家族專題、系列形式出現在香港和內地大拍中,甚至不少內地的藏家不惜捨近求遠,到日本拍賣市場去淘金,以致這兩年日本拍賣會的人氣大幅提升。
香港中國書畫部推出明代畫家王紱的水墨作品,以及傅抱石、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等近現代書畫大師的佳作。另外,繼續推出崔如琢精品專場,並且總標的高達數億港元。
在香港拍賣期間,“謝張情誼”午憩樓藏謝稚柳、張大千書畫展覽將於9 月30 日首度現身,展出為謝張兩位各時期的經典之作,其中大多為兩位藝壇巨擘40年代初敦煌之行後及至晚年的重要代表作品薈萃。
9月中下旬,另一個中國藝術品的重要拍場紐約亞洲藝術周也將開啟,9月12日率先登場的佳士得紐約亞洲藝術周上,中國書畫拍賣成交總額達266萬多美元。
周峰認為,嘉德、保利會將重要書畫拍品放在接下來的內地秋拍中。與海外市場成交額的收縮相比,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在2016年卻呈現了一波逆勢回升行情,其中1000萬元以上成交的拍品總額占到總成交額的29%,比兩年前增長了一倍多,其中原因在於高端藝術品市場的增長成為內地市場復蘇的關鍵。
中國瓷器古董仍是全球熱點
去年以來,中國瓷器熱就從紐約、倫敦的拍場,一直席捲到內地和香港。雖然今年上半年內地春拍表現不盡如人意,中國書畫與現當代藝術板塊雙雙呈現下滑趨勢,唯獨瓷器雜項實現量價齊升。今年秋拍中,高端精品依然被看作市場絕對主導,這一點同春拍沒有變化。
汝窯於北宋晚期專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居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汝官窯之燒造時間極短,普遍認為或只二十載,故其珍稀不易得。此次現身香港蘇富比秋拍的一件汝窯筆洗備受關注,為臺北鴻禧美術館舊藏。
保利香港秋拍“中國古董珍玩”專場有幾大亮點,除了延續春拍中的玫茵堂藏瓷專題,呈獻20組件玫茵堂歐美藏家收藏,尤其是康熙至雍正時期禦窯珍品,還推出香港地區和日本藏家舊藏的一批青銅重器備受關注。另外尤倫斯男爵再次聯手保利拍賣,不過此番推出的是“尤倫斯男爵藏中國重要金器”專場,呈獻尤倫斯男爵所珍藏的中國重要古代金器。
9月中下旬的紐約亞洲藝術周上,中國瓷器工藝品也是一大焦點,涵蓋唐三彩陶器、龍泉青釉瓷、青花瓷,以及清宮琺瑯器等,盡展中國瓷器輝煌傳統。佳士得將推出“藝臻期頤——Marchant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呈獻馬錢特家族收藏51件重要器物,包括一批元明龍泉窯重器、清三代彩瓷、德化白瓷、玉雕,以及國內尚未引起充分重視的明清銅器等。
多元化當代藝術醞釀新行情
自從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進入低谷後,市場多元化已經越來越豐富,9月30日開始的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品秋拍,呈獻兼具亞洲及國際視野的當代藝術拍品,由草間彌生作品系列、1970年代出生之中國年輕當代藝術家單元、日本戰後重要先鋒藝術家森田子龍的專場拍賣,及再度於秋拍推出西方當代藝術作品組成。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蜚聲國際,近年全球展覽不斷,其作品拍賣成交價亦屢創高峰。香港蘇富比秋拍中全面展示藝術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不同創作時期、風格及主題,其中兩件70年代早期作品更是難得一見。作於1972年的粉紅色無限網作品《無題》標誌著藝術家紐約時期的總結。創作之時,草間的藝術家密友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剛辭世,藝術家即將踏上歸國之途,是其重要轉型時期的記錄。估價也高達3200萬到4500萬港元。
《雪莉·麥克琳》(1970年)則屬草間彌生僅3張“鳥籠”系列彩色作品之一(其餘均為雙色畫),更代表其“紐約時期”開始後的首張人像畫作,也是僅有的以其他女性作為繪畫題材。
香港蘇富比秋拍再次引入不同西方當代藝術精品,包括德國藝術家裏希特《抽象畫(679-2)》,以及備受亞洲藏家喜愛的藝術家喬納斯·伍德之《法國網球公開賽1號》。
香港蘇富比秋拍再次帶來重要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作,當中包括今年獲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覽“藝術萬歲”藝術家之一的劉野。從早期對蒙德裏安(Piet Mondrian)風格的直接運用,轉變成2000年後期,對空間及結構的分割及組合,劉野內化了蒙德裏安式的冷峻抽象,併發展出他迄今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主題樹竹子。
另外,蘇富比首次策劃1970年代出生的“中國年輕藝術家”單元,呈獻剛於威尼斯雙年展週邊展亮相的梁遠葦,以及近年備受注目的王光樂和段建宇等人作品。這批年輕藝術家成長及求學經歷,決定了他們對民族歷史的感觸不如1960年代出生的前輩般強烈;反之,他們更在意於藝術語言的探究,以及獲得更豐富的展覽機會,希望從中尋求突破。
保利香港現當代藝術拍賣將呈現一個風格多變的吳冠中專題,從油彩、水粉到鋼筆,見證藝術家從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風格轉變。《坦桑尼亞大瀑布》是吳冠中70年代作品於市場上出現的最大尺幅之作,《坦桑尼亞大瀑布》具有西方現代繪畫明暗對比的表現方式和形式語言,也有中國傳統的虛實相間概念,其豐富的藝術內涵,可說是吳冠中油畫融合中西形式代表之一。
今年7月,尤倫斯男爵曾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表示,他的關注點又落到更年輕的藝術家身上。雖然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不可能直線上升,總是有高有低,但從總體來說,應該是上升的趨勢。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多元化的當代藝術市場下,減少了對中國當代藝術承受的壓力,對於市場和藝術家的成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2017年09月16日 08:41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回暖跡象在遭遇了今年春拍的挫折後,即將開始的秋拍市場的表現決定了2017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上行還是下行的整體走向。中國藝術品的拍賣和藏家都呈現國際化趨勢,秋拍中將有更多歐美藏家的重要收藏被放在亞洲市場上拍賣,在中國書畫瓷器部分對高端精品的追求更加明確,而當代藝術市場則是全球化、多元化藝術品市場的最直接體現。
傳統書畫比拼高端私藏
歷來中國古代和近現代書畫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重頭戲,但是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市場對非頂尖精品的需求有所減弱,所以各大拍賣公司都費盡心思地搜羅高端精品。
在香港蘇富比(微博)秋拍的中國古代書畫部分中,焦點拍品包括元代張雨《致伯清信劄》、明代文征明《行書憶昔次石亭韻四首》大卷,另有唐寅畫、文征明題《群卉圖卷》。蘇富比亞洲區中國古代書畫部負責人左昕陽表示,本季秋拍彙聚來自歐美及亞洲之收藏,包括美籍華人藏家何兆驥先生珍藏的明清書畫15幅,以及日本重要私人收藏,其中以飯田家族舊藏的3件明清書法最為突出。
日本鑒賞界於20世紀初改變了收藏品味,以明清書畫為主,貼近中國傳統文人書畫所重視之正統,培養出一系列收藏名家,既出書研究,又設館展覽,規模浩大,被視為日本藏中國書畫的“今渡”時期。現今日本重要博物館如京都國立博物館、大阪市立美術館之中國書畫珍品,多於此時搜索購入。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來自日本重要私人收藏的七件明清書畫,正好是此時期之歷史遺證。
藝術市場評論人周峰認為,近年來隨著日本老一代藏家紛紛過世,以及一些家族收藏傳承的變化,他們的藏品紛紛釋出,因而在拍賣市場上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現象,以日本藏家家族專題、系列形式出現在香港和內地大拍中,甚至不少內地的藏家不惜捨近求遠,到日本拍賣市場去淘金,以致這兩年日本拍賣會的人氣大幅提升。
香港中國書畫部推出明代畫家王紱的水墨作品,以及傅抱石、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等近現代書畫大師的佳作。另外,繼續推出崔如琢精品專場,並且總標的高達數億港元。
在香港拍賣期間,“謝張情誼”午憩樓藏謝稚柳、張大千書畫展覽將於9 月30 日首度現身,展出為謝張兩位各時期的經典之作,其中大多為兩位藝壇巨擘40年代初敦煌之行後及至晚年的重要代表作品薈萃。
9月中下旬,另一個中國藝術品的重要拍場紐約亞洲藝術周也將開啟,9月12日率先登場的佳士得紐約亞洲藝術周上,中國書畫拍賣成交總額達266萬多美元。
周峰認為,嘉德、保利會將重要書畫拍品放在接下來的內地秋拍中。與海外市場成交額的收縮相比,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在2016年卻呈現了一波逆勢回升行情,其中1000萬元以上成交的拍品總額占到總成交額的29%,比兩年前增長了一倍多,其中原因在於高端藝術品市場的增長成為內地市場復蘇的關鍵。
中國瓷器古董仍是全球熱點
去年以來,中國瓷器熱就從紐約、倫敦的拍場,一直席捲到內地和香港。雖然今年上半年內地春拍表現不盡如人意,中國書畫與現當代藝術板塊雙雙呈現下滑趨勢,唯獨瓷器雜項實現量價齊升。今年秋拍中,高端精品依然被看作市場絕對主導,這一點同春拍沒有變化。
汝窯於北宋晚期專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居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汝官窯之燒造時間極短,普遍認為或只二十載,故其珍稀不易得。此次現身香港蘇富比秋拍的一件汝窯筆洗備受關注,為臺北鴻禧美術館舊藏。
保利香港秋拍“中國古董珍玩”專場有幾大亮點,除了延續春拍中的玫茵堂藏瓷專題,呈獻20組件玫茵堂歐美藏家收藏,尤其是康熙至雍正時期禦窯珍品,還推出香港地區和日本藏家舊藏的一批青銅重器備受關注。另外尤倫斯男爵再次聯手保利拍賣,不過此番推出的是“尤倫斯男爵藏中國重要金器”專場,呈獻尤倫斯男爵所珍藏的中國重要古代金器。
9月中下旬的紐約亞洲藝術周上,中國瓷器工藝品也是一大焦點,涵蓋唐三彩陶器、龍泉青釉瓷、青花瓷,以及清宮琺瑯器等,盡展中國瓷器輝煌傳統。佳士得將推出“藝臻期頤——Marchant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呈獻馬錢特家族收藏51件重要器物,包括一批元明龍泉窯重器、清三代彩瓷、德化白瓷、玉雕,以及國內尚未引起充分重視的明清銅器等。
多元化當代藝術醞釀新行情
自從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進入低谷後,市場多元化已經越來越豐富,9月30日開始的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品秋拍,呈獻兼具亞洲及國際視野的當代藝術拍品,由草間彌生作品系列、1970年代出生之中國年輕當代藝術家單元、日本戰後重要先鋒藝術家森田子龍的專場拍賣,及再度於秋拍推出西方當代藝術作品組成。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蜚聲國際,近年全球展覽不斷,其作品拍賣成交價亦屢創高峰。香港蘇富比秋拍中全面展示藝術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不同創作時期、風格及主題,其中兩件70年代早期作品更是難得一見。作於1972年的粉紅色無限網作品《無題》標誌著藝術家紐約時期的總結。創作之時,草間的藝術家密友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剛辭世,藝術家即將踏上歸國之途,是其重要轉型時期的記錄。估價也高達3200萬到4500萬港元。
《雪莉·麥克琳》(1970年)則屬草間彌生僅3張“鳥籠”系列彩色作品之一(其餘均為雙色畫),更代表其“紐約時期”開始後的首張人像畫作,也是僅有的以其他女性作為繪畫題材。
香港蘇富比秋拍再次引入不同西方當代藝術精品,包括德國藝術家裏希特《抽象畫(679-2)》,以及備受亞洲藏家喜愛的藝術家喬納斯·伍德之《法國網球公開賽1號》。
香港蘇富比秋拍再次帶來重要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作,當中包括今年獲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覽“藝術萬歲”藝術家之一的劉野。從早期對蒙德裏安(Piet Mondrian)風格的直接運用,轉變成2000年後期,對空間及結構的分割及組合,劉野內化了蒙德裏安式的冷峻抽象,併發展出他迄今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主題樹竹子。
另外,蘇富比首次策劃1970年代出生的“中國年輕藝術家”單元,呈獻剛於威尼斯雙年展週邊展亮相的梁遠葦,以及近年備受注目的王光樂和段建宇等人作品。這批年輕藝術家成長及求學經歷,決定了他們對民族歷史的感觸不如1960年代出生的前輩般強烈;反之,他們更在意於藝術語言的探究,以及獲得更豐富的展覽機會,希望從中尋求突破。
保利香港現當代藝術拍賣將呈現一個風格多變的吳冠中專題,從油彩、水粉到鋼筆,見證藝術家從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風格轉變。《坦桑尼亞大瀑布》是吳冠中70年代作品於市場上出現的最大尺幅之作,《坦桑尼亞大瀑布》具有西方現代繪畫明暗對比的表現方式和形式語言,也有中國傳統的虛實相間概念,其豐富的藝術內涵,可說是吳冠中油畫融合中西形式代表之一。
今年7月,尤倫斯男爵曾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表示,他的關注點又落到更年輕的藝術家身上。雖然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不可能直線上升,總是有高有低,但從總體來說,應該是上升的趨勢。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多元化的當代藝術市場下,減少了對中國當代藝術承受的壓力,對於市場和藝術家的成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鼎狀」故宮館共5層 料明年動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籌備如火如荼,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月內將成立附屬公司,明年動工,2022年落成,博物館連地下共5層,設3個中庭。建築師嚴迅奇表示,博物館會引入自然採光和公眾空間,設計理念則吸納了北京紫禁城的層層遞進設計,改為垂直的序列,期望做到一步一驚喜,柳暗花明效果。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栢志高表示,月內將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成立公司,董事會由包括兩名政府代表、一名故宮代表和他自己在內的16人團體管理,以及地基工程招標,並會於本月20日就博物館詳細設計展開公眾展覽,料於明年動工。
博物館共有5層,設有3個中庭,首個位於博物館東面的入口中庭,接駁用作介紹故宮文化的西面展覽館,地下大堂設有商店,可作開幕剪綵儀式及影音投射。博物館一至四樓均設不同類型展覽廳,二樓的中庭可看到維港景色和天際線,此層特色是一道大樓梯,除接駁三樓不同展覽廳,亦讓人歇息,另亦可作展覽用途。
設計師:有人見花樽
三樓以展廳為主,各展覽可擺放玉器、瓷器,甚至數碼展品。至於四樓的展廳是全館最大,共有兩層樓高,而在接駁三樓樓梯的中間空間,可以放置高身展品,同時預留空間作中庭及戶外空間,可以遠眺大嶼山,另設有落地大玻璃和綠化物,予人休閒感覺。
負責設計的建築師嚴迅奇指,設計參考了北京紫禁城的三進設計,層層遞進可令人產生尊崇的感覺,但香港面積不夠大,故將序列概念化成垂直,希望做到一步一驚喜,有柳暗花明效果。
嚴迅奇又指博物館設計意念有三點,包括通達方便的香港都市特性;平衡氣質、雍容、寫意的中國視覺文化;以及上寬下聚、頂虛低實、巧妙平衡的中國設計特點。對於有指博物館形如鼎狀,嚴迅奇指,有人見鼎有人見花樽,自己「希望樣樣都似」。他又指設計的難度在於項目空間限制大,需盡量向高空發展,引入自然採光的同時,亦顧及保護怕遭照射的展品。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臺北故宮展張大千畢生尺幅最大作品《廬山圖》
2017年10月21日 09:57 張大千十米巨幅《廬山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了一項畫展,對於各類珍品彙聚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來說,本來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令人驚訝的是,展覽僅僅展出了兩幅作品。此次“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作為將陳列近三個月的展覽,只是展出了張大千的《廬山圖》和呂佛庭《黃河萬裏圖》的兩件作品。
為何只有兩幅畫?其實展覽名字就告訴我們了——“巨幅”,張大千《廬山圖》長約10米,呂佛庭《黃河萬裏圖》更是令人驚歎,長逾51米!
晚年心血力作《廬山圖》
張大千《廬山圖》,178.5×994.6釐米,由張大千家族捐贈,是他畢生尺幅最大的作品,也是晚年最精彩的力作。此圖彙集了大千畢生繪藝精粹,有扎實的筆墨涵養和潑彩大寫意的融合。結構方面則展現了畫家宏偉的凝聚力,使畫面呈現懾人的震撼效果。
傅申教授曾評論說,畫中具體的形象大抵表現在山石、林木、屋宇,而重山密林則是彩墨一片,混沌交融以擴大畫幅空間。使畫面中筆法的“實”與墨彩渾然的“虛”交疊互用,實中帶虛,繁密而不閉塞,神完氣足,一如石濤(1642—1707)所言:“或真或幻,皆是我筆頭靈氣。”
張大千此生最後的巨制《廬山圖》,是大千畢生最大的山水畫,也是他臺灣時期尺幅最大也最重要的作品。而且大千先生每一幅大山水的製作背後,幾乎都有特殊的動機,《廬山圖》也不例外,臺灣作家黃天才在《張大千廬山圖的製作經緯》一文中有翔實生動的記載。此畫是應日本一位著名僑領李海天之請,為他的旅館大廳牆面特地繪製的巨作。
由於李氏為北方人,大千本想畫萬里長城,但以有山無水,天然風光無甚可觀而作罷。最後宣佈他要畫江西省北部的名山“廬山”。然而大千雖然遊跡遍及中國,廬山卻是從未親履之地。
張大千作此畫時,身體狀況很差,常住醫院治療,時畫時輟,而且由於畫面太大,還得整個人被抬上畫桌趴著畫,極為吃力。甚至有時心臟不適,吃藥休息後,仍繼續搏命作畫。後來由於臺北歷史博物館要求要將此畫及其近作聯合展出,於是大千先生作了最後一次趕工,只題了兩首詩而沒有署款。臺北歷史博物館展畢歸還之後,大千原擬在身體狀況許可下,作進一步的潤色修飾。可惜他進了醫院,於4月2日去世,終究沒能完成和落款。
蔚為大觀《黃河萬裏圖》
民國呂佛庭《黃河萬裏圖》,66.7×5106.7釐米,為呂佛庭遺贈。全長逾51米,通幅以凝斂細膩的用筆,與古樸典雅的設色,詳細描繪黃河綿延四千六百餘公里的壯闊景致,前後共費時兩年四個月始成(1983—1985),時已七十五歲。
呂佛庭,名天賜,字佛庭,號半僧,以字行世。清宣統三年(1911)生於泌陽縣雙廟街鄉夭莊村。泌陽縣立農村師範學校畢業後,短期擔任泌陽縣教育局科員。因其酷愛繪畫,於1931年考入北平美專受業三載。曾就學於許翔階、秦仲文、齊白石等名師門下。抗戰時期,與焦元甫等人組織抗敵後援會,積極發動募捐,並以身作則,將畫作捐出義賣,盡捐妻兒首飾。還踴躍參加“怒吼”話劇團在泌陽縣各地演出,宣傳抗日。後曾應聘為河南省民政廳秘書,旋辭職。先後在源潭中學、唐西中學、南陽師範教書。1948後,曾在臺東師範、臺中師範、師專、師大美術系和臺灣藝專美術科等校教書,後為教授。
呂佛庭術學兼治,畫、書、琴、詩皆精。其繪畫為達師法自然的境界,早年廣遊祖國名山大川。1983年5月,呂佛庭開始製作《黃河萬裏圖》,至1985年9月完成,為時兩年零四個月。此幅長卷,是用絹料畫成,闊二尺五寸,長二百一十尺,這是一幅不朽的巨作。
因《黃河萬裏圖》尺寸過為巨大,本報無法清晰完整地展示其全貌,故以局部饗讀者,望能同感山河之壯麗。
2017年10月21日 09:57 張大千十米巨幅《廬山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了一項畫展,對於各類珍品彙聚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來說,本來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令人驚訝的是,展覽僅僅展出了兩幅作品。此次“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作為將陳列近三個月的展覽,只是展出了張大千的《廬山圖》和呂佛庭《黃河萬裏圖》的兩件作品。
為何只有兩幅畫?其實展覽名字就告訴我們了——“巨幅”,張大千《廬山圖》長約10米,呂佛庭《黃河萬裏圖》更是令人驚歎,長逾51米!
晚年心血力作《廬山圖》
張大千《廬山圖》,178.5×994.6釐米,由張大千家族捐贈,是他畢生尺幅最大的作品,也是晚年最精彩的力作。此圖彙集了大千畢生繪藝精粹,有扎實的筆墨涵養和潑彩大寫意的融合。結構方面則展現了畫家宏偉的凝聚力,使畫面呈現懾人的震撼效果。
傅申教授曾評論說,畫中具體的形象大抵表現在山石、林木、屋宇,而重山密林則是彩墨一片,混沌交融以擴大畫幅空間。使畫面中筆法的“實”與墨彩渾然的“虛”交疊互用,實中帶虛,繁密而不閉塞,神完氣足,一如石濤(1642—1707)所言:“或真或幻,皆是我筆頭靈氣。”
張大千此生最後的巨制《廬山圖》,是大千畢生最大的山水畫,也是他臺灣時期尺幅最大也最重要的作品。而且大千先生每一幅大山水的製作背後,幾乎都有特殊的動機,《廬山圖》也不例外,臺灣作家黃天才在《張大千廬山圖的製作經緯》一文中有翔實生動的記載。此畫是應日本一位著名僑領李海天之請,為他的旅館大廳牆面特地繪製的巨作。
由於李氏為北方人,大千本想畫萬里長城,但以有山無水,天然風光無甚可觀而作罷。最後宣佈他要畫江西省北部的名山“廬山”。然而大千雖然遊跡遍及中國,廬山卻是從未親履之地。
張大千作此畫時,身體狀況很差,常住醫院治療,時畫時輟,而且由於畫面太大,還得整個人被抬上畫桌趴著畫,極為吃力。甚至有時心臟不適,吃藥休息後,仍繼續搏命作畫。後來由於臺北歷史博物館要求要將此畫及其近作聯合展出,於是大千先生作了最後一次趕工,只題了兩首詩而沒有署款。臺北歷史博物館展畢歸還之後,大千原擬在身體狀況許可下,作進一步的潤色修飾。可惜他進了醫院,於4月2日去世,終究沒能完成和落款。
蔚為大觀《黃河萬裏圖》
民國呂佛庭《黃河萬裏圖》,66.7×5106.7釐米,為呂佛庭遺贈。全長逾51米,通幅以凝斂細膩的用筆,與古樸典雅的設色,詳細描繪黃河綿延四千六百餘公里的壯闊景致,前後共費時兩年四個月始成(1983—1985),時已七十五歲。
呂佛庭,名天賜,字佛庭,號半僧,以字行世。清宣統三年(1911)生於泌陽縣雙廟街鄉夭莊村。泌陽縣立農村師範學校畢業後,短期擔任泌陽縣教育局科員。因其酷愛繪畫,於1931年考入北平美專受業三載。曾就學於許翔階、秦仲文、齊白石等名師門下。抗戰時期,與焦元甫等人組織抗敵後援會,積極發動募捐,並以身作則,將畫作捐出義賣,盡捐妻兒首飾。還踴躍參加“怒吼”話劇團在泌陽縣各地演出,宣傳抗日。後曾應聘為河南省民政廳秘書,旋辭職。先後在源潭中學、唐西中學、南陽師範教書。1948後,曾在臺東師範、臺中師範、師專、師大美術系和臺灣藝專美術科等校教書,後為教授。
呂佛庭術學兼治,畫、書、琴、詩皆精。其繪畫為達師法自然的境界,早年廣遊祖國名山大川。1983年5月,呂佛庭開始製作《黃河萬裏圖》,至1985年9月完成,為時兩年零四個月。此幅長卷,是用絹料畫成,闊二尺五寸,長二百一十尺,這是一幅不朽的巨作。
因《黃河萬裏圖》尺寸過為巨大,本報無法清晰完整地展示其全貌,故以局部饗讀者,望能同感山河之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