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發行最新完整版十二生肖和雞年紀念郵票
2017年02月01日 00:01
巴黎1月28日電(記者 張曼 陳益宸)為慶祝中國農曆新年,法國郵政總局28日(中國農曆大年初一)發行中國雞年生肖紀念郵票和一套最新完整版十二生肖紀念郵票。上述郵票將於1月30日起在法國郵局和法國郵政總局網站上銷售。
法國郵政總局此次邀請法籍華裔畫家李中耀擔綱創作設計,他此前已設計多枚在法國發行的中國生肖郵票。新發行的收藏郵票上,十二生肖動物形象各異,靜動自如,配上紅底版面和草書書法名稱,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法加上西方水彩,生肖形象躍然紙上。
法國郵政總局總裁菲利普·瓦爾說,過去12年已經發行了一輪十二生肖郵票,從今年起將開始新的一輪。今年是農曆雞年,雞也是法國的象徵,發行中國生肖郵票不但是慶祝中國春節,也象徵著法中兩國的友誼。“我們也以發行郵票的方式祝全世界的中國人春節快樂。”
中國駐法國大使翟雋出席了郵票發行儀式並表示,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很高興看到春節逐漸變成中國人和法國人共同的節日,感謝法國郵政總局能與我們一起以發行郵票的方式共慶新春佳節。翟雋認為此舉非常有意義,為增進法國人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瞭解做出積極貢獻。
集郵愛好者馬丁·菲利普在現場告訴記者,他從2005年起每年都參加中國生肖郵票發行儀式,並收集設計者簽名的生肖郵票,“李中耀的設計非常漂亮。”
2005年,法國郵政總局首次發行由李中耀與法國藝術家合作完成的中國農曆雞年生肖紀念郵票。此後歷年發行的生肖郵票均吸引大批集郵愛好者踴躍購買。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再亮相湖北省博物館
2017年02月02日 00:04 聞名天下的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日前從四川成都“出差”歸來,新春佳節期間再度亮相湖北省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墓出土。這把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劍身不見絲毫鏽斑,依舊寒光閃閃、鋒利無比。去年,包括越王勾踐劍在內的5件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赴成都博物館展出。
據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由於新館擴建,楚文化展覽撤展一年多了。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湖北省博物館沒有楚文化展,一直是觀眾的遺憾。為了豐富春節期間的文化生活,省博物館推出春節重磅文化大餐——原創的《鳳舞九天——楚文物精品展》。
湖北省是楚國考古成果最豐碩的地區,著名的紀南城遺址、望山楚墓、包山楚墓、九連墩楚墓,以及郭店楚簡等重大考古發現久負盛名。
湖北省博物館舉辦的本次展覽,展品以本館收藏的為主體,設計策劃上吸收了此前多個楚文化展覽的長處。展品的選擇上,側重楚國遺址、墓葬出土文物,精選了100餘件(套)文物,用“開疆拓土”“尊禮崇樂”“精采絕豔”三個單元分別介紹楚國的歷史、楚國的禮樂文明、楚國的藝術成就。包括了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彩繪車馬出行圖、透雕彩繪動物小坐屏、人騎駱駝燈等明星文物,以及在本館較少展出的“楚王媵羋加”鼎(楚王為出嫁女兒“羋加”陪嫁的鼎)、楚王孫漁戈、楚屈子赤角銅簠、九連墩2號墓青銅編鈕鐘、九連墩楚墓出土玉器等,件件精美絕倫。如出自楚墓、來自中山國的“三人踏豕”玉雕,充分展示了古人匠心獨運的構思。
值得一提的是,紀南城石編磬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出土的,出土後當時組織人員繪製的彩繪石編磬復原彩色線稿,是首次發表,難得一見
2017年02月02日 00:04 聞名天下的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日前從四川成都“出差”歸來,新春佳節期間再度亮相湖北省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墓出土。這把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劍身不見絲毫鏽斑,依舊寒光閃閃、鋒利無比。去年,包括越王勾踐劍在內的5件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赴成都博物館展出。
據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由於新館擴建,楚文化展覽撤展一年多了。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湖北省博物館沒有楚文化展,一直是觀眾的遺憾。為了豐富春節期間的文化生活,省博物館推出春節重磅文化大餐——原創的《鳳舞九天——楚文物精品展》。
湖北省是楚國考古成果最豐碩的地區,著名的紀南城遺址、望山楚墓、包山楚墓、九連墩楚墓,以及郭店楚簡等重大考古發現久負盛名。
湖北省博物館舉辦的本次展覽,展品以本館收藏的為主體,設計策劃上吸收了此前多個楚文化展覽的長處。展品的選擇上,側重楚國遺址、墓葬出土文物,精選了100餘件(套)文物,用“開疆拓土”“尊禮崇樂”“精采絕豔”三個單元分別介紹楚國的歷史、楚國的禮樂文明、楚國的藝術成就。包括了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彩繪車馬出行圖、透雕彩繪動物小坐屏、人騎駱駝燈等明星文物,以及在本館較少展出的“楚王媵羋加”鼎(楚王為出嫁女兒“羋加”陪嫁的鼎)、楚王孫漁戈、楚屈子赤角銅簠、九連墩2號墓青銅編鈕鐘、九連墩楚墓出土玉器等,件件精美絕倫。如出自楚墓、來自中山國的“三人踏豕”玉雕,充分展示了古人匠心獨運的構思。
值得一提的是,紀南城石編磬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出土的,出土後當時組織人員繪製的彩繪石編磬復原彩色線稿,是首次發表,難得一見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慈禧太后的油畫外交:請美國人為自己畫像
2017年02月01日 10:00
人們對慈禧太后的真面目的認知,得於她晚年拍攝過的多幅照片,即穿戴整齊的皇太后的“大聖容”和幾張妝扮成菩薩的生活照。據查,這些照片都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她七十大壽(虛齡)前,由御用攝影師勳齡在頤和園她的寢宮萬壽堂裏和西苑中海拍攝的。
從這些照片上看,年近七旬的慈禧太后的容顏保養得非常好,全不似垂暮之歲的老婦人。這些歷史照片,高清晰度地紀錄了慈禧太后的真實容顏與帝制時代皇太后的盛裝及佩飾,真實地顯示了一個逝去的王朝的最後的華彩。
不過,比這些照片更早紀錄她姿容的,是一幅由美國女畫師為她繪製的油畫肖像。只不過,這幅油畫及其背後的故事一直鮮為人知而已。
近年解讀發生在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時,意外讀出請美國畫家為自己作畫,竟是慈禧太后親自操辦的一項重要的外交行動!
彼時的時代背景不可不先說。
兩年前,即中國的庚子年,西曆的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拳運動,時稱“庚子之亂”。受朝中保守派親貴的忽悠,總是疑慮洋人“干預大清內政”的慈禧太后一時昏了頭,竟然默許拳民對洋人殺伐,由此引起了“庚子國難”,八國聯軍強攻大沽口並進犯京城,慈禧太后只得帶光緒帝和一班親貴倉皇逃離。泱泱中華帝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最危急的時刻。
國難期間,慈禧太后這個中國最高統治者的國際形象敗壞到了極點。因為從沒有洋人見過這位東方最有權力女人的真容,所以,西方的報刊上便出現了依據傳聞解讀的中國太后形象,那是個既醜陋又野蠻,既陰險又兇殘,甚至還很情色的老女人。所幸因列強基於各自的利益一時無意瓜分中國,大清國祚才得以延續。“庚子國難”平息後,慈禧太后讓光緒皇帝(時稱“兩宮”)下罪己詔,發誓要母子同心,推行新政,並開始著意改變自己與中國的國際形象。
“兩宮”返京後,儘管沒有哪個駐外公使膽敢把“泰西”報章上對“聖母皇太后”的醜化形象如實稟報國內,而朝中的滿漢樞臣們也無從知曉“老佛爺”在洋人那邊的惡劣形象,但慈禧太后畢竟是一個極聰穎的政治家,她顯然對此已經有所預料。塵埃落定後,她即再度邀請七國駐華公使的夫人進入她所居住的頤和園。
須知,當年世界上並沒幾個主權國家,駐紫禁城東南方的東交民巷裏,自西向東,只有美、荷、俄、日、意、德、法、英、奧、比的十座使館。中國皇太后請七位公使夫人入頤和園進餐與宴遊,基本就將世界上有話語權的國家的夫人一網打盡了。
早在光緒二十四年隆冬(1898年12月),慈禧太后即應七國公使夫人之請求,與光緒帝在紫禁城召見過她們。當時,老太太不光親手為每一位來賓戴上了一枚縷金戒指,而且還請客人們與她和兒子一起看戲,甚至她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家人,我們是一家人”。
晚年的慈禧太后與洋婦人交往一事,每每被後人所忽視,即便知其事者,也解釋成了老婦人百無聊賴的窮開心之舉。其實不然,請西方大國的公使夫人走近自己,讓自己瞭解世界,也讓世界瞭解自己,是老太后的一次了不起的觀念轉變之舉,其積極意義遠被人們低估了。
正因與洋婦人恢復了交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下半年,慈禧太后才從美國公使愛德溫·赫德·康格爾(Edwin Hurd Conger)的夫人蘇珊·康格爾(Sarah Pike Conger)的嘴裏得知:西方有一種叫作世界博覽會的“萬國”風貌與產品展示會,兩年後(1904年)的西曆4月4日,將在美國的聖路易斯城舉辦。誰也不知道,老太太把這個日子默默記在了心裏。
美國公使夫人後來寫過她所知道了中國皇太后,說那是一個“機智和有女人魅力”的“偉大的女性”,她身上散發著“女主人的吸引力”,“會讓所有的客人著迷”。美國人筆下的慈禧太后,竟然和國人所知道的那個醜陋且兇狠的老婆娘完全不是一個人!
過後,清國外務部立即向康格爾公使表達了大清國希望參加聖路易斯萬國博覽會的願望。未久,康格爾即向清國外務部大臣們轉來了本國政府的正式邀請。
毫無疑問,慈禧太后抓住了機會,以期借機一舉改變她本人和中國的愚昧、野蠻的國際形象。
令清國樞臣們沒能料到的是,老太后除了讓他們推選一位合適的皇室成員為正監督(代表團團長)率團前往美國與會之外,她本人還聽從了康格爾夫人之勸,願將自己的容顏作為展品,親自為自己的國家月臺,即在美國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自己的油畫肖像。
這就是清廷請康格爾夫人代選一位美國女性畫家來華為慈禧太后作畫的背景。
於是,1903年下半年,美國女畫家凱瑟琳·奧古斯塔·柯爾(Katharine Augusta Carl)就成了東方最神秘的女性統治者的御用畫師。
柯爾,史料稱“柯姑娘”,後譯卡爾,時年45歲。她並非一位多麼有名的西方肖像畫家,但她的弟弟佛朗西斯·奧古斯塔·卡爾(Francis Augusta Carl)卻是深受大清國信任的清國海關稅務司,即外聘的中國海關關長。有了這麼一層關係,所以,美國公使夫人一推薦,清國君臣就同意了。
彼時的北京城,正被日俄兩國在我滿洲大地上空聚起的戰爭陰雲所壓抑。因“庚子國難”期間入侵我東北地區(時稱滿洲)的十餘萬俄軍拒不履行國際條約撤軍回國,大有強佔滿洲為“黃俄羅斯”之企圖,清政府無力驅逐之,只得聽憑日本帝國出面與俄國交涉。因為日本一直將滿洲與朝鮮半島視作本國的保護線,故不容俄國盤踞滿洲不去。慈禧太后召請洋畫家為自己作畫之際,正是兩個強鄰在萬裏之外的俄京聖彼得堡唇槍舌劍地激烈談判之時。地球人都知道,日俄兩國一旦談判破裂,必將在中國的黑土地上進行一場規模空前的血拼。
滿洲是大清國的“龍興之地”,若成為戰地,不光會令王朝老家的臣民慘遭塗炭,更可能禍及列祖列宗的陵寢。所以,在頤和園的昏暗的寢宮萬壽殿裏,老太后穿戴上合乎“母儀天下”身分的東方文明古國的皇太后的正裝,幾乎每天退朝後,都強忍著滿腹心事,神色淡定地端坐在和自己心境一樣昏暗的深宮中,任由美利堅女人在畫布上塗抹自己。卡爾女士畫得非常認真,還要不斷根據畫像主人的請求而改變細節,所以,這幅人物肖像,竟畫了幾個月。可想而知,黑雲壓城之際,慈禧太后強顏端坐好幾個月,可真難為死老太太了。
畫家卡爾回國後,曾於1906年在倫敦出版過一本名為《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的書,該書曾在1915年由陳霆銳譯作中文版的《慈禧寫照記》被中華書局印行。在該書中,卡爾說中國的太后為了讓她畫好自己,有時早朝後“竟肯出座三四次”,她說,作畫過程中,太后多次踱到畫幅前,請求她不必把自己畫得那麼老,臉上最好少一點陰影。所以,卡爾按其意願,終於將年近七旬的太后的老臉抹畫得如少婦有面龐一般粉嫩。
卡爾還寫道,有一天,她回到畫室時,發現現場多了一紙“戲單”,上面標有紅色筆跡,即皇上專用的硃筆墨跡,再仔細看時,方知是一紙日俄交戰圖。原來,光緒皇帝曾在她不在時前來審視過畫像。
歲末,日俄戰爭的雷聲隱隱傳來之際,卡爾女士耗時九個月,才按肖像主人的要求完成了自己的四幅作品。如同開筆需要選一個好日子一樣,在清國官員選擇的一個吉日良辰,卡爾在最滿意的一幅名為“大清國皇太后陛下聖容”的油畫上抹上了最後一筆。
想必慈禧太后非常滿意自己的畫像,所以,她才邀各國公使夫人們集體到頤和園裏共同觀摩了。之後,極少數王公樞臣也奉懿旨進殿瞻仰過畫框裏的“聖容”。大清國的人們都是頭一回見到如此逼真而又傳神的人物肖像畫,個個讚不絕口,被畫的主子與她的奴才們,以及看過此畫的洋婦人們,都認為像畫得非常好。於是,一切 OK!
然而,清國君臣的外交努力終未阻止日俄兩個強鄰走向戰爭——1904年2月9日淩晨,日本聯合艦隊悍然偷襲了租居旅順口的俄太平洋艦隊,日俄戰爭自此全面爆發。北京無力制止兩個強鄰的互相宣戰,只能無奈地採納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的奏請,對外宣佈“局外中立”。
戰端開啟之時,正是以貝勒、愛新覺羅·溥倫為欽差正監督(團長)的清國代表團啟航之際。3月4日,即距聖路易斯國際博覽會開展前的整一個月,清國代表團抵達了美國。貝勒,俗稱貝子,是滿清王朝內部地位僅次於親王的皇親。慈禧是奕字輩的奕詝(鹹豐)的妻子之一,奕字輩的下一輩是載字輩,載字輩的下一輩是溥字輩。所以,按輩份,溥倫是慈禧太后的孫子。時年30歲的溥倫此行最重要的使命,是將奶奶的肖像懸掛在萬國博覽會的展廳中央,並於會後將其贈送給“美利堅大統領”西奧多·羅斯福,以此為禮品,敦促老羅斯福出面斡旋日俄兩國儘早停戰。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參加世博會,溥倫一行帶去的展品有名為“中國村”的一組中國庭院式建築,有精美的瓷器、華麗的地毯、上好的茶葉等“Made in China”,也有西方人傾耳聆聽並大感悅耳的民樂齊奏《茉莉花》,但最惹人注目的展品,無疑是中國最高統治者的儀態萬方的油畫肖像。東方古國神秘女性統治者的畫像,在博覽會的正廳,即美國廳裏展出,畫像前天天人頭攢動,各國人士爭睹中國皇太后的“聖容”,其盛況也許與法國盧浮宮裏的蒙娜麗莎畫像前有一拼。
但中國人第一次參展世博會,也發生了一件挺丟人的事,即代表團帶去的展品中,有一套吸食鴉片的精美煙具。一位中國留美學生看到這套展品時,憤怒地找到在場的中國官員,稱此乃國恥之象徵,豈能堂而皇之地向文明國家展出?溥倫等人這才覺得此展品確實不妥,遂下令將煙具移出展櫃。美國史學家在《遠東國際關係史》一書中,記下了這一插曲。剛剛向現代社會啟程的中國人,其價值觀還很混亂,每每以醜為美卻渾然不覺。
不過,這畢竟只是名為“油畫外交”的交響曲中的一個不和諧的音符而已,刪除之後,整部作品還是很比較完美的。
參加過世博會後,溥倫即前往華盛頓,在駐美公使梁誠的陪同下,前往白宮,受到了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接見。他向主人轉達了他家奶奶的一件極重要的託付:請大統領出面為日俄兩國調停。羅斯福接受了清國的請求。
溥倫啟程回國後,世博會才結束,慈禧太后的油畫肖像遂被駐美公使梁誠專程護送到華盛頓。美國政府舉行了隆重的受贈儀式。羅斯福收下此畫後,又將油畫轉贈給了國家博物館收藏。中美兩國關係,遂因慈禧太后的一張臉而變得更加親密。
日俄戰爭期間出版的日本《日俄戰記》第十編,記載了發自華盛頓的相關報導:中國政府目下密議派遣專使往探歐美各國於日俄戰後,滿洲善後策意見如何,且令其豫施良法。其為中國政府所最信者,為北美合眾國。
當倫貝子在美國謁美大統領時,曾傳中國帝旨謝美國厚意,並雲:若貴國能進而調停,俾敝國幸福莫深於此。美統領答雲:苟有機會,自願任調停之勞。是以中國政府自倫貝子歸後,益信美國。
世人多以為日俄戰爭是美國總統老羅斯福於1905年夏調停結束的。其實,最早提請美國人出面斡旋的是中國人,是備受後世詬病的慈禧太后。為了讓美國人接受請求,老太婆竟然屈尊把自己的老臉當成特殊禮品獻給了大洋彼岸的新興強國。用現在的話說,可謂:慈禧太后用自己的老臉為中國站了一把臺。
從時間上看,正因這幅送出的肖像畫收穫了意想不到的積極反響,所以,慈禧太后才欣然與外國使節夫人們拍下多張合影。無疑,每一張中國太后與洋人的合影,都是一張宣傳中國正面形象的廣告。
事實證明,慈禧太后操辦“油畫外交”,頗為成功。當年,老羅斯福總統與美國國會即決定將中國欠付的庚子賠款的1078.5萬兩白銀全部減免。清國投桃報李,以這筆鉅款的一部分在京城西郊的舊日皇家園林清華園上建起了一座以培養赴美留學的學校——清華學堂,即後來的清華大學。
慈禧太后晚年的“油畫外交”經過大致如此。
2017年02月01日 10:00
人們對慈禧太后的真面目的認知,得於她晚年拍攝過的多幅照片,即穿戴整齊的皇太后的“大聖容”和幾張妝扮成菩薩的生活照。據查,這些照片都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她七十大壽(虛齡)前,由御用攝影師勳齡在頤和園她的寢宮萬壽堂裏和西苑中海拍攝的。
從這些照片上看,年近七旬的慈禧太后的容顏保養得非常好,全不似垂暮之歲的老婦人。這些歷史照片,高清晰度地紀錄了慈禧太后的真實容顏與帝制時代皇太后的盛裝及佩飾,真實地顯示了一個逝去的王朝的最後的華彩。
不過,比這些照片更早紀錄她姿容的,是一幅由美國女畫師為她繪製的油畫肖像。只不過,這幅油畫及其背後的故事一直鮮為人知而已。
近年解讀發生在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時,意外讀出請美國畫家為自己作畫,竟是慈禧太后親自操辦的一項重要的外交行動!
彼時的時代背景不可不先說。
兩年前,即中國的庚子年,西曆的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拳運動,時稱“庚子之亂”。受朝中保守派親貴的忽悠,總是疑慮洋人“干預大清內政”的慈禧太后一時昏了頭,竟然默許拳民對洋人殺伐,由此引起了“庚子國難”,八國聯軍強攻大沽口並進犯京城,慈禧太后只得帶光緒帝和一班親貴倉皇逃離。泱泱中華帝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最危急的時刻。
國難期間,慈禧太后這個中國最高統治者的國際形象敗壞到了極點。因為從沒有洋人見過這位東方最有權力女人的真容,所以,西方的報刊上便出現了依據傳聞解讀的中國太后形象,那是個既醜陋又野蠻,既陰險又兇殘,甚至還很情色的老女人。所幸因列強基於各自的利益一時無意瓜分中國,大清國祚才得以延續。“庚子國難”平息後,慈禧太后讓光緒皇帝(時稱“兩宮”)下罪己詔,發誓要母子同心,推行新政,並開始著意改變自己與中國的國際形象。
“兩宮”返京後,儘管沒有哪個駐外公使膽敢把“泰西”報章上對“聖母皇太后”的醜化形象如實稟報國內,而朝中的滿漢樞臣們也無從知曉“老佛爺”在洋人那邊的惡劣形象,但慈禧太后畢竟是一個極聰穎的政治家,她顯然對此已經有所預料。塵埃落定後,她即再度邀請七國駐華公使的夫人進入她所居住的頤和園。
須知,當年世界上並沒幾個主權國家,駐紫禁城東南方的東交民巷裏,自西向東,只有美、荷、俄、日、意、德、法、英、奧、比的十座使館。中國皇太后請七位公使夫人入頤和園進餐與宴遊,基本就將世界上有話語權的國家的夫人一網打盡了。
早在光緒二十四年隆冬(1898年12月),慈禧太后即應七國公使夫人之請求,與光緒帝在紫禁城召見過她們。當時,老太太不光親手為每一位來賓戴上了一枚縷金戒指,而且還請客人們與她和兒子一起看戲,甚至她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家人,我們是一家人”。
晚年的慈禧太后與洋婦人交往一事,每每被後人所忽視,即便知其事者,也解釋成了老婦人百無聊賴的窮開心之舉。其實不然,請西方大國的公使夫人走近自己,讓自己瞭解世界,也讓世界瞭解自己,是老太后的一次了不起的觀念轉變之舉,其積極意義遠被人們低估了。
正因與洋婦人恢復了交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下半年,慈禧太后才從美國公使愛德溫·赫德·康格爾(Edwin Hurd Conger)的夫人蘇珊·康格爾(Sarah Pike Conger)的嘴裏得知:西方有一種叫作世界博覽會的“萬國”風貌與產品展示會,兩年後(1904年)的西曆4月4日,將在美國的聖路易斯城舉辦。誰也不知道,老太太把這個日子默默記在了心裏。
美國公使夫人後來寫過她所知道了中國皇太后,說那是一個“機智和有女人魅力”的“偉大的女性”,她身上散發著“女主人的吸引力”,“會讓所有的客人著迷”。美國人筆下的慈禧太后,竟然和國人所知道的那個醜陋且兇狠的老婆娘完全不是一個人!
過後,清國外務部立即向康格爾公使表達了大清國希望參加聖路易斯萬國博覽會的願望。未久,康格爾即向清國外務部大臣們轉來了本國政府的正式邀請。
毫無疑問,慈禧太后抓住了機會,以期借機一舉改變她本人和中國的愚昧、野蠻的國際形象。
令清國樞臣們沒能料到的是,老太后除了讓他們推選一位合適的皇室成員為正監督(代表團團長)率團前往美國與會之外,她本人還聽從了康格爾夫人之勸,願將自己的容顏作為展品,親自為自己的國家月臺,即在美國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自己的油畫肖像。
這就是清廷請康格爾夫人代選一位美國女性畫家來華為慈禧太后作畫的背景。
於是,1903年下半年,美國女畫家凱瑟琳·奧古斯塔·柯爾(Katharine Augusta Carl)就成了東方最神秘的女性統治者的御用畫師。
柯爾,史料稱“柯姑娘”,後譯卡爾,時年45歲。她並非一位多麼有名的西方肖像畫家,但她的弟弟佛朗西斯·奧古斯塔·卡爾(Francis Augusta Carl)卻是深受大清國信任的清國海關稅務司,即外聘的中國海關關長。有了這麼一層關係,所以,美國公使夫人一推薦,清國君臣就同意了。
彼時的北京城,正被日俄兩國在我滿洲大地上空聚起的戰爭陰雲所壓抑。因“庚子國難”期間入侵我東北地區(時稱滿洲)的十餘萬俄軍拒不履行國際條約撤軍回國,大有強佔滿洲為“黃俄羅斯”之企圖,清政府無力驅逐之,只得聽憑日本帝國出面與俄國交涉。因為日本一直將滿洲與朝鮮半島視作本國的保護線,故不容俄國盤踞滿洲不去。慈禧太后召請洋畫家為自己作畫之際,正是兩個強鄰在萬裏之外的俄京聖彼得堡唇槍舌劍地激烈談判之時。地球人都知道,日俄兩國一旦談判破裂,必將在中國的黑土地上進行一場規模空前的血拼。
滿洲是大清國的“龍興之地”,若成為戰地,不光會令王朝老家的臣民慘遭塗炭,更可能禍及列祖列宗的陵寢。所以,在頤和園的昏暗的寢宮萬壽殿裏,老太后穿戴上合乎“母儀天下”身分的東方文明古國的皇太后的正裝,幾乎每天退朝後,都強忍著滿腹心事,神色淡定地端坐在和自己心境一樣昏暗的深宮中,任由美利堅女人在畫布上塗抹自己。卡爾女士畫得非常認真,還要不斷根據畫像主人的請求而改變細節,所以,這幅人物肖像,竟畫了幾個月。可想而知,黑雲壓城之際,慈禧太后強顏端坐好幾個月,可真難為死老太太了。
畫家卡爾回國後,曾於1906年在倫敦出版過一本名為《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的書,該書曾在1915年由陳霆銳譯作中文版的《慈禧寫照記》被中華書局印行。在該書中,卡爾說中國的太后為了讓她畫好自己,有時早朝後“竟肯出座三四次”,她說,作畫過程中,太后多次踱到畫幅前,請求她不必把自己畫得那麼老,臉上最好少一點陰影。所以,卡爾按其意願,終於將年近七旬的太后的老臉抹畫得如少婦有面龐一般粉嫩。
卡爾還寫道,有一天,她回到畫室時,發現現場多了一紙“戲單”,上面標有紅色筆跡,即皇上專用的硃筆墨跡,再仔細看時,方知是一紙日俄交戰圖。原來,光緒皇帝曾在她不在時前來審視過畫像。
歲末,日俄戰爭的雷聲隱隱傳來之際,卡爾女士耗時九個月,才按肖像主人的要求完成了自己的四幅作品。如同開筆需要選一個好日子一樣,在清國官員選擇的一個吉日良辰,卡爾在最滿意的一幅名為“大清國皇太后陛下聖容”的油畫上抹上了最後一筆。
想必慈禧太后非常滿意自己的畫像,所以,她才邀各國公使夫人們集體到頤和園裏共同觀摩了。之後,極少數王公樞臣也奉懿旨進殿瞻仰過畫框裏的“聖容”。大清國的人們都是頭一回見到如此逼真而又傳神的人物肖像畫,個個讚不絕口,被畫的主子與她的奴才們,以及看過此畫的洋婦人們,都認為像畫得非常好。於是,一切 OK!
然而,清國君臣的外交努力終未阻止日俄兩個強鄰走向戰爭——1904年2月9日淩晨,日本聯合艦隊悍然偷襲了租居旅順口的俄太平洋艦隊,日俄戰爭自此全面爆發。北京無力制止兩個強鄰的互相宣戰,只能無奈地採納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的奏請,對外宣佈“局外中立”。
戰端開啟之時,正是以貝勒、愛新覺羅·溥倫為欽差正監督(團長)的清國代表團啟航之際。3月4日,即距聖路易斯國際博覽會開展前的整一個月,清國代表團抵達了美國。貝勒,俗稱貝子,是滿清王朝內部地位僅次於親王的皇親。慈禧是奕字輩的奕詝(鹹豐)的妻子之一,奕字輩的下一輩是載字輩,載字輩的下一輩是溥字輩。所以,按輩份,溥倫是慈禧太后的孫子。時年30歲的溥倫此行最重要的使命,是將奶奶的肖像懸掛在萬國博覽會的展廳中央,並於會後將其贈送給“美利堅大統領”西奧多·羅斯福,以此為禮品,敦促老羅斯福出面斡旋日俄兩國儘早停戰。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參加世博會,溥倫一行帶去的展品有名為“中國村”的一組中國庭院式建築,有精美的瓷器、華麗的地毯、上好的茶葉等“Made in China”,也有西方人傾耳聆聽並大感悅耳的民樂齊奏《茉莉花》,但最惹人注目的展品,無疑是中國最高統治者的儀態萬方的油畫肖像。東方古國神秘女性統治者的畫像,在博覽會的正廳,即美國廳裏展出,畫像前天天人頭攢動,各國人士爭睹中國皇太后的“聖容”,其盛況也許與法國盧浮宮裏的蒙娜麗莎畫像前有一拼。
但中國人第一次參展世博會,也發生了一件挺丟人的事,即代表團帶去的展品中,有一套吸食鴉片的精美煙具。一位中國留美學生看到這套展品時,憤怒地找到在場的中國官員,稱此乃國恥之象徵,豈能堂而皇之地向文明國家展出?溥倫等人這才覺得此展品確實不妥,遂下令將煙具移出展櫃。美國史學家在《遠東國際關係史》一書中,記下了這一插曲。剛剛向現代社會啟程的中國人,其價值觀還很混亂,每每以醜為美卻渾然不覺。
不過,這畢竟只是名為“油畫外交”的交響曲中的一個不和諧的音符而已,刪除之後,整部作品還是很比較完美的。
參加過世博會後,溥倫即前往華盛頓,在駐美公使梁誠的陪同下,前往白宮,受到了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接見。他向主人轉達了他家奶奶的一件極重要的託付:請大統領出面為日俄兩國調停。羅斯福接受了清國的請求。
溥倫啟程回國後,世博會才結束,慈禧太后的油畫肖像遂被駐美公使梁誠專程護送到華盛頓。美國政府舉行了隆重的受贈儀式。羅斯福收下此畫後,又將油畫轉贈給了國家博物館收藏。中美兩國關係,遂因慈禧太后的一張臉而變得更加親密。
日俄戰爭期間出版的日本《日俄戰記》第十編,記載了發自華盛頓的相關報導:中國政府目下密議派遣專使往探歐美各國於日俄戰後,滿洲善後策意見如何,且令其豫施良法。其為中國政府所最信者,為北美合眾國。
當倫貝子在美國謁美大統領時,曾傳中國帝旨謝美國厚意,並雲:若貴國能進而調停,俾敝國幸福莫深於此。美統領答雲:苟有機會,自願任調停之勞。是以中國政府自倫貝子歸後,益信美國。
世人多以為日俄戰爭是美國總統老羅斯福於1905年夏調停結束的。其實,最早提請美國人出面斡旋的是中國人,是備受後世詬病的慈禧太后。為了讓美國人接受請求,老太婆竟然屈尊把自己的老臉當成特殊禮品獻給了大洋彼岸的新興強國。用現在的話說,可謂:慈禧太后用自己的老臉為中國站了一把臺。
從時間上看,正因這幅送出的肖像畫收穫了意想不到的積極反響,所以,慈禧太后才欣然與外國使節夫人們拍下多張合影。無疑,每一張中國太后與洋人的合影,都是一張宣傳中國正面形象的廣告。
事實證明,慈禧太后操辦“油畫外交”,頗為成功。當年,老羅斯福總統與美國國會即決定將中國欠付的庚子賠款的1078.5萬兩白銀全部減免。清國投桃報李,以這筆鉅款的一部分在京城西郊的舊日皇家園林清華園上建起了一座以培養赴美留學的學校——清華學堂,即後來的清華大學。
慈禧太后晚年的“油畫外交”經過大致如此。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中國買家10.3億購克裏姆特女人畫作 中間人高古軒
2017年02月10日 12:16
據彭博社2月9日消息,中國買家以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3億元)的價格買下克裏姆特的《阿黛爾2號》,克裏姆特是奧地利維也納分離派繪畫的代表人物。這個價格也成為2016年個人天價交易記錄之一,而此次交易的賣家則是美國王牌脫口秀節目“歐普拉-溫弗瑞秀”的節目主持人歐普拉-溫芙瑞,作品此前借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做長期展覽。
早在2006年11月,歐普拉就以8790萬美元從紐約佳士得拍下《阿黛爾2號》,在當時也是克裏姆特作品中的最高拍賣紀錄,時至今日,價值已上升約71%。另外一幅《阿黛爾1號》被化妝品巨頭雅詩蘭黛二公子Ronald Lauder私下以1.35億美元的價格買下,成為他創辦畫廊的鎮館寶藏,這間畫廊位於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86街。
.
.
帶你看展覽:哇塞,中國藏家買下1.5億美元買下克裏姆特?!
.
紐約藝術觀察:#約會博物館#,長期借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覽的作品,奧地利畫家克裏姆特的阿黛爾2號,也就是與《金衣女人》同一個主人公同一畫家的作品,2016年被中國匿名收藏家買下,價格1.5億美元!賣家是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歐普拉,仲介商是拉裏.高古軒。2006年,歐普拉以8790萬美元從佳士得拍賣行拍下。而
. 奧地利畫家克裏姆特的《阿黛爾2號》
自從藝術市場萎縮以來,這是克裏姆特代表作的第二次轉手,另一次是2015年11月,俄羅斯億萬富翁德米特裏以1.7億美元的價格私下裏售賣了克裏姆特的《水蛇II》。 克裏姆特的《水蛇II》
昂貴的藝術大師克裏姆特:把油畫引向裝飾風格的境地
古斯塔夫-克裏姆特(1862-1918)維也納分離派繪畫奧地利畫家。是一位奧地利象徵主義畫家。他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也是所謂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克林姆畫作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徵式裝飾花紋,並在畫作中大量使用性愛主題。其作品將強調輪廓線的面和古典主義鑲嵌畫的平面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的富有感染力的繪畫樣式。克裏姆特1862年7月14日出生於維也納郊區布姆加特,父親從事金銀雕刻兼銅版工藝,克裏姆特是七個兒女中的長子,在這個工藝美術家庭的薰陶下,他與兩個弟弟一起進入維也納奧地利工藝美術館附屬工藝美術學校學習,畢業後進行壁畫、壁飾的藝術創作。
1918年2月6日,身患感冒的克裏姆特併發傷寒而去世。他的主要作品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被毀於戰火,現今所存已為數不多。克裏姆特所處的時代是歐洲文化處在世紀末的時代。社會文化思潮極其複雜。一些不願再受權力制約的青年藝術家幾乎都蘊有想爭脫束縛的自由思想要求。克裏姆特就曾激動地宣稱:“我已經受夠了政府美術檢查官的氣。我要自立更生,我要自由,我要掙脫一切阻礙我工作的莫名其妙的干涉,我要回到自由中去,恢復它。並且拒絕政府給我的一切幫助,我否定一切!”克裏姆特把油畫引向這種裝飾風格的境地,肯定是經受著巨大的壓力。克裏姆特的藝術形式探索是有意義的。除了反映其時代特徵外,他還為東西方近代美術的對話提供了開拓性的園地。
金光閃閃的《阿黛爾1號》:金衣女人 克裏姆特的《阿黛爾 布洛赫夫人肖像》
《阿黛爾1號》歷史由來已久,被希特勒從主人費迪南德-布洛赫-鮑爾先生的家中劫走,從此落難。幸好希特勒還算是個愛好藝術的人,沒有讓這些傑作被戰火毀掉。戰爭結束後,根據肖像畫主人公阿黛爾的遺囑,這幅畫以及其他幾幅克裏姆特的作品被奧地利政府收歸國有,收藏在奧地利國家博物館。美國化妝品巨頭勞德以1.35億美元的天價購得奧地利畫家克裏姆特的作品《阿黛爾布洛赫鮑爾的肖像》,創下迄今世界上單幅油畫的拍賣紀錄。克利姆特也取代畢加索成為世界上昂貴的大師。
《阿黛爾2號》賣家:脫口秀女王歐普拉·溫芙瑞拍賣亮點不斷 美國王牌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歐普拉-溫芙瑞
歐普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通過控股哈普娛樂集團的股份,掌握了超過1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主持的電視談話節目《歐普拉脫口秀》,平均每週吸引3300萬名觀眾,並連續16年排在同類節目的首位;2009年11月20日,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播出了23年之後,脫口秀女王歐普拉-溫弗瑞的節目《歐普拉脫口秀》於2011年9月9日結束。至今唯一作品《我堅信》由黑天鵝圖書2015年5月引進。
2017年02月10日 12:16
據彭博社2月9日消息,中國買家以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3億元)的價格買下克裏姆特的《阿黛爾2號》,克裏姆特是奧地利維也納分離派繪畫的代表人物。這個價格也成為2016年個人天價交易記錄之一,而此次交易的賣家則是美國王牌脫口秀節目“歐普拉-溫弗瑞秀”的節目主持人歐普拉-溫芙瑞,作品此前借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做長期展覽。
早在2006年11月,歐普拉就以8790萬美元從紐約佳士得拍下《阿黛爾2號》,在當時也是克裏姆特作品中的最高拍賣紀錄,時至今日,價值已上升約71%。另外一幅《阿黛爾1號》被化妝品巨頭雅詩蘭黛二公子Ronald Lauder私下以1.35億美元的價格買下,成為他創辦畫廊的鎮館寶藏,這間畫廊位於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86街。
.
.
帶你看展覽:哇塞,中國藏家買下1.5億美元買下克裏姆特?!
.
紐約藝術觀察:#約會博物館#,長期借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覽的作品,奧地利畫家克裏姆特的阿黛爾2號,也就是與《金衣女人》同一個主人公同一畫家的作品,2016年被中國匿名收藏家買下,價格1.5億美元!賣家是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歐普拉,仲介商是拉裏.高古軒。2006年,歐普拉以8790萬美元從佳士得拍賣行拍下。而
. 奧地利畫家克裏姆特的《阿黛爾2號》
自從藝術市場萎縮以來,這是克裏姆特代表作的第二次轉手,另一次是2015年11月,俄羅斯億萬富翁德米特裏以1.7億美元的價格私下裏售賣了克裏姆特的《水蛇II》。 克裏姆特的《水蛇II》
昂貴的藝術大師克裏姆特:把油畫引向裝飾風格的境地
古斯塔夫-克裏姆特(1862-1918)維也納分離派繪畫奧地利畫家。是一位奧地利象徵主義畫家。他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也是所謂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克林姆畫作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徵式裝飾花紋,並在畫作中大量使用性愛主題。其作品將強調輪廓線的面和古典主義鑲嵌畫的平面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的富有感染力的繪畫樣式。克裏姆特1862年7月14日出生於維也納郊區布姆加特,父親從事金銀雕刻兼銅版工藝,克裏姆特是七個兒女中的長子,在這個工藝美術家庭的薰陶下,他與兩個弟弟一起進入維也納奧地利工藝美術館附屬工藝美術學校學習,畢業後進行壁畫、壁飾的藝術創作。
1918年2月6日,身患感冒的克裏姆特併發傷寒而去世。他的主要作品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被毀於戰火,現今所存已為數不多。克裏姆特所處的時代是歐洲文化處在世紀末的時代。社會文化思潮極其複雜。一些不願再受權力制約的青年藝術家幾乎都蘊有想爭脫束縛的自由思想要求。克裏姆特就曾激動地宣稱:“我已經受夠了政府美術檢查官的氣。我要自立更生,我要自由,我要掙脫一切阻礙我工作的莫名其妙的干涉,我要回到自由中去,恢復它。並且拒絕政府給我的一切幫助,我否定一切!”克裏姆特把油畫引向這種裝飾風格的境地,肯定是經受著巨大的壓力。克裏姆特的藝術形式探索是有意義的。除了反映其時代特徵外,他還為東西方近代美術的對話提供了開拓性的園地。
金光閃閃的《阿黛爾1號》:金衣女人 克裏姆特的《阿黛爾 布洛赫夫人肖像》
《阿黛爾1號》歷史由來已久,被希特勒從主人費迪南德-布洛赫-鮑爾先生的家中劫走,從此落難。幸好希特勒還算是個愛好藝術的人,沒有讓這些傑作被戰火毀掉。戰爭結束後,根據肖像畫主人公阿黛爾的遺囑,這幅畫以及其他幾幅克裏姆特的作品被奧地利政府收歸國有,收藏在奧地利國家博物館。美國化妝品巨頭勞德以1.35億美元的天價購得奧地利畫家克裏姆特的作品《阿黛爾布洛赫鮑爾的肖像》,創下迄今世界上單幅油畫的拍賣紀錄。克利姆特也取代畢加索成為世界上昂貴的大師。
《阿黛爾2號》賣家:脫口秀女王歐普拉·溫芙瑞拍賣亮點不斷 美國王牌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歐普拉-溫芙瑞
歐普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通過控股哈普娛樂集團的股份,掌握了超過1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主持的電視談話節目《歐普拉脫口秀》,平均每週吸引3300萬名觀眾,並連續16年排在同類節目的首位;2009年11月20日,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播出了23年之後,脫口秀女王歐普拉-溫弗瑞的節目《歐普拉脫口秀》於2011年9月9日結束。至今唯一作品《我堅信》由黑天鵝圖書2015年5月引進。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偽藏家這麼多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藏家
2017年02月07日 17:40
藏家與藝術家一樣分三六九等。偽藏家更看重經濟利益,至於畫作的好壞並不重要也從無瞭解的興致,他們著重考量的是作為“藝術家”這個合作股東的名氣與習性是否符合自己的經營目的與利益訴求。於是有人感歎了,把投機經營做好也不容易,就怕不懂再跟風弄得個崩盤破產跳樓哀嚎就更可悲了。 大衛: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
真藏家則看重作品的品質,這個品質即指彰顯藝術修養的精神高度,暗含藝術家的器識與情懷。拿破崙在La Malmaison古堡花園請大衛吃飯,並付了六萬五千法郎請大衛繪製《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他用如此盛大莊嚴的儀式宴請以示對藝術家的無上尊敬,這也是藝術本質的精神屬性共識使然。如是,人云亦云、惡俗當道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背後極盡爾虞我詐、藏汙納垢的假大空便不足為奇了。 佩吉•古根海姆收藏的超現實主義和早期戰後美國繪畫,不僅補充了紐約古根漢姆原有收藏,也奠定了古根海姆美術館國際化的方向。 美國惠特尼美術館 1996年,羅斯柴爾德家族木桶酒莊酒標合作的首位中國畫家古幹作品:《心連心》
更偉大的藏家則與藝術家共同成長,互相成就,他們收藏與分享作品的同時也與藝術家共同譜寫一段輝煌的藝術史,這樣的藏傢俱有高度的藝術修養與社會責任擔當精神,他們長於觀照人性與人類文明,也一定意義上充當了藝術經紀人的角色。毋庸置疑,這樣的藏家也是偉大的藝術家。在西方,藝術與貴族精神的孿生滋養所成就的瑰麗藝術傳奇史比比皆是,比如美第奇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古根海姆家族、惠特尼家族等都是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典範,他們所譜寫的正是一種高貴的現代藝術精神。 張伯駒
如此之藏家,如此之貴族精神,中國自古亦有之,只是在封建社會道統體系更多體現為書香門第的士大夫精神。古代從皇帝到宦官鴻儒都有收藏,這種收藏是高雅藝術品味的彰顯,更是承載了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脈與歷史的傳承精神。藏家的文化修養與藝術家的作品格調互為呼應,然處在民族大變革中的近代藏家生存境況堪憂,比如“民國四公子”中的張伯駒就是最好的明證。而在改革開放“貓論”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財富權貴階層所引領的是以“環境肆意破壞”、“人文道德缺失”為代價的風向標,被作為利益炒作載體與工具的“藝術品”泡沫與水分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在舊的道統體系土崩瓦解,新的社會體制文明還未到來的今天,我們需要具有現代藝術精神的藏家,我們期待的現代藝術精神是藝術本體的回歸,其實質也是士大夫精神與貴族精神的當代傳承。
作者:楚尋歡
2017年02月07日 17:40
藏家與藝術家一樣分三六九等。偽藏家更看重經濟利益,至於畫作的好壞並不重要也從無瞭解的興致,他們著重考量的是作為“藝術家”這個合作股東的名氣與習性是否符合自己的經營目的與利益訴求。於是有人感歎了,把投機經營做好也不容易,就怕不懂再跟風弄得個崩盤破產跳樓哀嚎就更可悲了。 大衛: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
真藏家則看重作品的品質,這個品質即指彰顯藝術修養的精神高度,暗含藝術家的器識與情懷。拿破崙在La Malmaison古堡花園請大衛吃飯,並付了六萬五千法郎請大衛繪製《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他用如此盛大莊嚴的儀式宴請以示對藝術家的無上尊敬,這也是藝術本質的精神屬性共識使然。如是,人云亦云、惡俗當道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背後極盡爾虞我詐、藏汙納垢的假大空便不足為奇了。 佩吉•古根海姆收藏的超現實主義和早期戰後美國繪畫,不僅補充了紐約古根漢姆原有收藏,也奠定了古根海姆美術館國際化的方向。 美國惠特尼美術館 1996年,羅斯柴爾德家族木桶酒莊酒標合作的首位中國畫家古幹作品:《心連心》
更偉大的藏家則與藝術家共同成長,互相成就,他們收藏與分享作品的同時也與藝術家共同譜寫一段輝煌的藝術史,這樣的藏傢俱有高度的藝術修養與社會責任擔當精神,他們長於觀照人性與人類文明,也一定意義上充當了藝術經紀人的角色。毋庸置疑,這樣的藏家也是偉大的藝術家。在西方,藝術與貴族精神的孿生滋養所成就的瑰麗藝術傳奇史比比皆是,比如美第奇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古根海姆家族、惠特尼家族等都是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典範,他們所譜寫的正是一種高貴的現代藝術精神。 張伯駒
如此之藏家,如此之貴族精神,中國自古亦有之,只是在封建社會道統體系更多體現為書香門第的士大夫精神。古代從皇帝到宦官鴻儒都有收藏,這種收藏是高雅藝術品味的彰顯,更是承載了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脈與歷史的傳承精神。藏家的文化修養與藝術家的作品格調互為呼應,然處在民族大變革中的近代藏家生存境況堪憂,比如“民國四公子”中的張伯駒就是最好的明證。而在改革開放“貓論”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財富權貴階層所引領的是以“環境肆意破壞”、“人文道德缺失”為代價的風向標,被作為利益炒作載體與工具的“藝術品”泡沫與水分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在舊的道統體系土崩瓦解,新的社會體制文明還未到來的今天,我們需要具有現代藝術精神的藏家,我們期待的現代藝術精神是藝術本體的回歸,其實質也是士大夫精神與貴族精神的當代傳承。
作者:楚尋歡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齊白石“何要浮名”有感
2017年02月19日
牟建平(藝術時評人)
1月13日,北京畫院推出了迎春大展《何要浮名——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此次大展共彙聚書、畫、印、手稿80餘件套,集中展示了齊白石一生的藝術成就。至於為什麼要以齊白石的一方印章“何要浮名”作為展覽的主題?我想主辦方應該是有寓意的。此舉可謂是一語雙關,既讚揚了白石老人一生淡泊名利的非凡境界,又對當下國內畫壇一些追逐名利不擇手段的現象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眾所周知,齊白石一生從藝非常坎坷,早期木匠出身,學畫啟蒙較晚,來京受到排擠,卑微的出身和不平坦的從藝經歷使他對藝術的看法十分深刻和透徹。1919年,他在日記中痛感自己幾十年作畫不能直抒胸臆的痛苦:“餘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餘或可自問快心時也。”堪稱發自肺腑。他曾刻一方印章“寂寞之道”,而另一方印章“何要浮名”,則直接表達了自己視浮名為糞土的高士情懷和傲骨。
反觀當代,一些畫家追逐名利、自誇自大、熱衷炒作。常有一些天花亂墜的奇談,頗有些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的味道。如今的國內書畫圈,部分地成了名利場,不少人都在這個場子裏折騰著、表演著,而且伎倆、手法、方式可謂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有人利用不懂藝術的房地產大亨坐莊炒作自己,明明拍賣市場真實的成交價才數萬元一平尺,可莊家有錢有實力,偏偏就把它抬高到幾十萬元一平尺!在禮品畫受到巨大衝擊,當代書畫市場整體疲軟的市道下,如此逆勢宣傳炒作令人瞠目。還有人千方百計結交名人,在送完作品後大肆合影,藉以沾點明星的光環。
當下畫壇又時髦起“收名人做弟子”的遊戲。畫壇的“拜師熱”忙得真是不亦樂乎。坊間戲言為“抱團成名”,資源互相利用,可謂一針見血。表面看,收名人弟子似無可非議,但細一琢磨,與近代史上陳師曾收梅蘭芳為弟子,又是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的,因為眼下的“拜師熱”明顯更多了幾分功利的色彩。
在如今書畫圈這個追求浮名、虛名的名利場裏,先不管畫得如何,先搶一頂“大師”的帽子給自己戴上,才能繼續忽悠下去,唬住那些不懂書畫的金主大款。於是乎,大師的帽子滿天飛,什麼山水大師、花鳥大師、人物大師、指墨畫大師等等,層出不窮,應接不暇。筆者近年參加一些畫展和筆會,經常能聽到“大師”的稱謂,大師似乎遍地都是,本來神聖的“大師”稱號被當下喊得變了味道。大師的稱號被嚴重玷污了,大師成了廉價的代名詞,不再有往昔的莊重與威嚴。
關於大師的稱謂,各個行當領域叫法標準規則是不一樣的。在體育界有國際象棋大師,工藝美術界有“工藝美術大師”,但在書畫界,約定俗成指的是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潘天壽、黃賓虹等這些公認的已經去世的畫家,即便如此,不少人生前也沒有得到,如黃賓虹的繪畫價值在畫家去世很多年後才獲得承認。在書畫領域,長期以來一直講蓋棺定論,去世後成就定位才顯客觀公正,生前的自封自詡都不作數。吳冠中去世了,美術界公認他為大師,足見大師的稱號是多麼神聖,這頂帽子不可以隨便亂戴。
近年來,國內書畫圈之所以有少數的吹捧、包裝炒作之風,究其緣由,主要是過度追求名利的想法在某些畫家頭腦裏作祟作怪。隨著藝術品市場的興起,很多的畫家開始進入市場,不少人的畫作還經常在拍賣會上拍,於是作品的價格成為畫家們格外關心的焦點。許多畫家不再專心於創作,而將精力心思放在自己的作品每平尺多少錢,別的畫家又是多少,今年漲了多少。互相攀比、斤斤計較的心理嚴重。一些畫家為了將自己的畫價抬上去,不甘人後,甚至不惜找托兒到拍場上去舉高價,搞“對敲”,難怪拍場上動輒百萬、千萬元,外人一頭霧水,內中奧秘與真相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一些畫家把炒作畫價看成是迅速成名的靈丹妙藥。
在藝術品市場化的今天,純粹地滿足當一回“大師”的虛榮心已退居其次,爭“大師”之名,是為了撈“大師”之利,名與利是劃等號的。極少數人之所以擠破腦袋搶當大師,毫不客氣地講,是為了使自己的畫能獲得大師的市場價位,這才是他們真正爭當大師的目的所在。當前,書畫市場人為造市的現象相當嚴重,有些當代“大師”的作品動輒百萬、千萬元,甚至超過了古代大家的作品價位,甚至比齊白石的畫價還高。當然,我們並不是厚古薄今,但是我們有些所謂的“大師”之作真的就超越了這些在畫史的大師了嗎?這些當代“大師”果真堪與古人、前人並駕齊驅嗎?相信明眼人心中都會有個答案。
無論是自詡的“偽大師”,還是他人封的“假大師”,對藝術品市場都危害很大。對買家而言,都無異於深不見底隨時引爆的地雷,等待藏家的唯有上套和上當,待日後恍然大悟,為時晚矣,“大師”已現了原形,藏品已跌得慘不忍睹,無人問津了。特別是初入市場的對藝術品毫無投資經驗的新手,由於他們往往看重的是那金光閃閃的“大師”招牌,對畫家的藝術成就到底如何缺乏瞭解,不知底細,輕率的投資換來的將是慘重的教訓,這樣的例子已然不少。
齊白石的印章“何要浮名”不僅是老人一生的藝術心得和人生感悟,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正熱愛藝術的畫家清澈見底的心胸。歷史已經表明:真正的藝術家從來都遠離浮名,追名逐利之徒難以成功
2017年02月19日
牟建平(藝術時評人)
1月13日,北京畫院推出了迎春大展《何要浮名——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此次大展共彙聚書、畫、印、手稿80餘件套,集中展示了齊白石一生的藝術成就。至於為什麼要以齊白石的一方印章“何要浮名”作為展覽的主題?我想主辦方應該是有寓意的。此舉可謂是一語雙關,既讚揚了白石老人一生淡泊名利的非凡境界,又對當下國內畫壇一些追逐名利不擇手段的現象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眾所周知,齊白石一生從藝非常坎坷,早期木匠出身,學畫啟蒙較晚,來京受到排擠,卑微的出身和不平坦的從藝經歷使他對藝術的看法十分深刻和透徹。1919年,他在日記中痛感自己幾十年作畫不能直抒胸臆的痛苦:“餘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餘或可自問快心時也。”堪稱發自肺腑。他曾刻一方印章“寂寞之道”,而另一方印章“何要浮名”,則直接表達了自己視浮名為糞土的高士情懷和傲骨。
反觀當代,一些畫家追逐名利、自誇自大、熱衷炒作。常有一些天花亂墜的奇談,頗有些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的味道。如今的國內書畫圈,部分地成了名利場,不少人都在這個場子裏折騰著、表演著,而且伎倆、手法、方式可謂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有人利用不懂藝術的房地產大亨坐莊炒作自己,明明拍賣市場真實的成交價才數萬元一平尺,可莊家有錢有實力,偏偏就把它抬高到幾十萬元一平尺!在禮品畫受到巨大衝擊,當代書畫市場整體疲軟的市道下,如此逆勢宣傳炒作令人瞠目。還有人千方百計結交名人,在送完作品後大肆合影,藉以沾點明星的光環。
當下畫壇又時髦起“收名人做弟子”的遊戲。畫壇的“拜師熱”忙得真是不亦樂乎。坊間戲言為“抱團成名”,資源互相利用,可謂一針見血。表面看,收名人弟子似無可非議,但細一琢磨,與近代史上陳師曾收梅蘭芳為弟子,又是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的,因為眼下的“拜師熱”明顯更多了幾分功利的色彩。
在如今書畫圈這個追求浮名、虛名的名利場裏,先不管畫得如何,先搶一頂“大師”的帽子給自己戴上,才能繼續忽悠下去,唬住那些不懂書畫的金主大款。於是乎,大師的帽子滿天飛,什麼山水大師、花鳥大師、人物大師、指墨畫大師等等,層出不窮,應接不暇。筆者近年參加一些畫展和筆會,經常能聽到“大師”的稱謂,大師似乎遍地都是,本來神聖的“大師”稱號被當下喊得變了味道。大師的稱號被嚴重玷污了,大師成了廉價的代名詞,不再有往昔的莊重與威嚴。
關於大師的稱謂,各個行當領域叫法標準規則是不一樣的。在體育界有國際象棋大師,工藝美術界有“工藝美術大師”,但在書畫界,約定俗成指的是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潘天壽、黃賓虹等這些公認的已經去世的畫家,即便如此,不少人生前也沒有得到,如黃賓虹的繪畫價值在畫家去世很多年後才獲得承認。在書畫領域,長期以來一直講蓋棺定論,去世後成就定位才顯客觀公正,生前的自封自詡都不作數。吳冠中去世了,美術界公認他為大師,足見大師的稱號是多麼神聖,這頂帽子不可以隨便亂戴。
近年來,國內書畫圈之所以有少數的吹捧、包裝炒作之風,究其緣由,主要是過度追求名利的想法在某些畫家頭腦裏作祟作怪。隨著藝術品市場的興起,很多的畫家開始進入市場,不少人的畫作還經常在拍賣會上拍,於是作品的價格成為畫家們格外關心的焦點。許多畫家不再專心於創作,而將精力心思放在自己的作品每平尺多少錢,別的畫家又是多少,今年漲了多少。互相攀比、斤斤計較的心理嚴重。一些畫家為了將自己的畫價抬上去,不甘人後,甚至不惜找托兒到拍場上去舉高價,搞“對敲”,難怪拍場上動輒百萬、千萬元,外人一頭霧水,內中奧秘與真相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一些畫家把炒作畫價看成是迅速成名的靈丹妙藥。
在藝術品市場化的今天,純粹地滿足當一回“大師”的虛榮心已退居其次,爭“大師”之名,是為了撈“大師”之利,名與利是劃等號的。極少數人之所以擠破腦袋搶當大師,毫不客氣地講,是為了使自己的畫能獲得大師的市場價位,這才是他們真正爭當大師的目的所在。當前,書畫市場人為造市的現象相當嚴重,有些當代“大師”的作品動輒百萬、千萬元,甚至超過了古代大家的作品價位,甚至比齊白石的畫價還高。當然,我們並不是厚古薄今,但是我們有些所謂的“大師”之作真的就超越了這些在畫史的大師了嗎?這些當代“大師”果真堪與古人、前人並駕齊驅嗎?相信明眼人心中都會有個答案。
無論是自詡的“偽大師”,還是他人封的“假大師”,對藝術品市場都危害很大。對買家而言,都無異於深不見底隨時引爆的地雷,等待藏家的唯有上套和上當,待日後恍然大悟,為時晚矣,“大師”已現了原形,藏品已跌得慘不忍睹,無人問津了。特別是初入市場的對藝術品毫無投資經驗的新手,由於他們往往看重的是那金光閃閃的“大師”招牌,對畫家的藝術成就到底如何缺乏瞭解,不知底細,輕率的投資換來的將是慘重的教訓,這樣的例子已然不少。
齊白石的印章“何要浮名”不僅是老人一生的藝術心得和人生感悟,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正熱愛藝術的畫家清澈見底的心胸。歷史已經表明:真正的藝術家從來都遠離浮名,追名逐利之徒難以成功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對於西畫 齊白石有特別的看法
2017年03月06日 11:39
■陳傳席(美術史論家、美術批評家)
一個人的胸懷是決定其一生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可以說在文化修養、技法等方面都具備之後,能否成為大家,主要就看你的胸懷。沒有一個胸懷狹小的人能成為大家的。胸懷狹與廣也有很多方面。小儒規規焉,小家嚴守各種法規法律,不敢越雷池一步,人家一罵一批評,就嚇得半死,是無法成為大家的,齊白石題李苦禪畫雲:“眾人若要罵,吾賢休害怕。”他自己題自己畫“……人欲罵之,餘勿聽也;人欲譽之,餘勿喜也。”白石的胸懷之大還不僅於此。
凡是大家,都具有廣闊的胸懷。
齊白石終生在固有傳統中生存發展,按他的情形,應該是堅決反對外國繪畫的。但事實卻相反,據胡佩衡、胡橐所著《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一書仲介紹“白石老人……對西洋畫法也是很注意的。”30年前(陳按,指著書時之30年前),他和法國來中國的畫家克羅多常常來往,也互相交談中西畫的理論問題,白石老人曾說:‘得與克羅多先生談,始知中西繪畫原只一理。’我也常見他仔細欣賞西畫複製品,他說要吸取西畫的構圖、著色和意趣。後來,還聽到老人對徐悲鴻說:“現在已經老了,如果倒退30年,一定要正式畫畫西洋畫。”
“中西繪畫原只一理”,後來,張大千也認真講過類似的話。
二胡經常在白石身旁,他們對齊白石是十分瞭解的。
齊白石《為蔣兆和畫展題詞》也說:“兆和先生與吾友悲鴻君善,嘗聞悲鴻稱其畫,今始得見所作人物三幅,能用中國畫筆加入外國法內,此為中外特風,予甚佩之……”可見,白石不但不排斥西法,而且欣賞吸收西法,如果年輕30年,他還要學畫西洋畫,雖然他並沒有做到,但他的胸懷是能容得下西洋畫的。
齊、黃並稱為20世紀公認的大師,黃賓虹的畫也是純傳統的,但他也不排斥西洋畫。1943年,黃賓虹致朱硯黃書信雲:“歐風東漸,心理契合,不出20年,畫當無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筆法,西人會積點成線。即古書法中秘傳之屋漏痕。”
致傅雷信雲:“……始悟古人用筆之法,皆具數十寒暑苦功,而後上紙作畫。其理論仍與歐西吻合,如畫筆重在點,曰起點,為章法之主;曰弱點,為無筆力;曰焦點,為無墨彩。正是中國畫言章法、筆法、墨法相同。”
1947年致陸丹書雲:“即繪畫一事,西人傾向東方古物書籍,融合貫通,勝於中邦學者,與之言論,往往如數家珍,誠是畏友。不出十年,世界可無中西畫派之分。所不同者面貌,而於精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無一不合。”
致吳鳴書雲:“一畫開天,筆有轉折起訖。老子謂道法自然,歐西人之自然美,其實一也。”
在我的想像中,黃賓虹一生致力於傳統的研究和積厚,必會排斥西法。事實則相反,他對西畫十分親切:“世界可無中西畫派之分”“其實一也”。說明他胸中容得下西畫。
當然,徐悲鴻、蔣兆和、李可染、林風眠等,有的親自跑到國外去學習素描、油畫,有的借鑒西法,凡大家之胸懷,必能容納其他,必不會堅決排斥其他。
林紓亦擅畫,但不是繪畫大家,他就完全不能容忍西洋畫,也不能容忍新畫,他在《春覺齋說話》中說:“……新學既多。士多遊藝於外洋,而中華舊有之翰墨,棄如芻狗,無論鄙夷近人之作,即示以名跡,亦複膛然,尚何論畫之雲。中國人也,重點仍守舊中國舊有之學。此前論文……今之論畫亦爾。”他是絕對要求“至求畫古人”“與古人合”,絕對不能容忍西洋畫。他的畫也確實像古人畫,所以,並無建樹。人們只是欣賞他翻譯的外國小說,才重視他的畫。林紓是以文學家、翻譯家而名於世的,因為他胸懷中能容下西洋小說,他成為文學大家。
李可染說他的畫還要發展,還要邁越,“但不能邁到西洋畫中去”,看來他好像是不能容忍西洋畫的了,但他的畫室裏卻陳列張貼很多歐洲油畫。他的繪畫之成功,也正是借鑒西方畫的結果。潘天壽強調“拉大中西繪畫距離”,主張中西畫各自發展,好像是不能容忍西洋畫了,但他的畫室中張貼唯一的畫就是歐洲油畫。
大家的胸懷是廣闊的,此其一也。
2017年03月06日 11:39
■陳傳席(美術史論家、美術批評家)
一個人的胸懷是決定其一生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可以說在文化修養、技法等方面都具備之後,能否成為大家,主要就看你的胸懷。沒有一個胸懷狹小的人能成為大家的。胸懷狹與廣也有很多方面。小儒規規焉,小家嚴守各種法規法律,不敢越雷池一步,人家一罵一批評,就嚇得半死,是無法成為大家的,齊白石題李苦禪畫雲:“眾人若要罵,吾賢休害怕。”他自己題自己畫“……人欲罵之,餘勿聽也;人欲譽之,餘勿喜也。”白石的胸懷之大還不僅於此。
凡是大家,都具有廣闊的胸懷。
齊白石終生在固有傳統中生存發展,按他的情形,應該是堅決反對外國繪畫的。但事實卻相反,據胡佩衡、胡橐所著《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一書仲介紹“白石老人……對西洋畫法也是很注意的。”30年前(陳按,指著書時之30年前),他和法國來中國的畫家克羅多常常來往,也互相交談中西畫的理論問題,白石老人曾說:‘得與克羅多先生談,始知中西繪畫原只一理。’我也常見他仔細欣賞西畫複製品,他說要吸取西畫的構圖、著色和意趣。後來,還聽到老人對徐悲鴻說:“現在已經老了,如果倒退30年,一定要正式畫畫西洋畫。”
“中西繪畫原只一理”,後來,張大千也認真講過類似的話。
二胡經常在白石身旁,他們對齊白石是十分瞭解的。
齊白石《為蔣兆和畫展題詞》也說:“兆和先生與吾友悲鴻君善,嘗聞悲鴻稱其畫,今始得見所作人物三幅,能用中國畫筆加入外國法內,此為中外特風,予甚佩之……”可見,白石不但不排斥西法,而且欣賞吸收西法,如果年輕30年,他還要學畫西洋畫,雖然他並沒有做到,但他的胸懷是能容得下西洋畫的。
齊、黃並稱為20世紀公認的大師,黃賓虹的畫也是純傳統的,但他也不排斥西洋畫。1943年,黃賓虹致朱硯黃書信雲:“歐風東漸,心理契合,不出20年,畫當無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筆法,西人會積點成線。即古書法中秘傳之屋漏痕。”
致傅雷信雲:“……始悟古人用筆之法,皆具數十寒暑苦功,而後上紙作畫。其理論仍與歐西吻合,如畫筆重在點,曰起點,為章法之主;曰弱點,為無筆力;曰焦點,為無墨彩。正是中國畫言章法、筆法、墨法相同。”
1947年致陸丹書雲:“即繪畫一事,西人傾向東方古物書籍,融合貫通,勝於中邦學者,與之言論,往往如數家珍,誠是畏友。不出十年,世界可無中西畫派之分。所不同者面貌,而於精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無一不合。”
致吳鳴書雲:“一畫開天,筆有轉折起訖。老子謂道法自然,歐西人之自然美,其實一也。”
在我的想像中,黃賓虹一生致力於傳統的研究和積厚,必會排斥西法。事實則相反,他對西畫十分親切:“世界可無中西畫派之分”“其實一也”。說明他胸中容得下西畫。
當然,徐悲鴻、蔣兆和、李可染、林風眠等,有的親自跑到國外去學習素描、油畫,有的借鑒西法,凡大家之胸懷,必能容納其他,必不會堅決排斥其他。
林紓亦擅畫,但不是繪畫大家,他就完全不能容忍西洋畫,也不能容忍新畫,他在《春覺齋說話》中說:“……新學既多。士多遊藝於外洋,而中華舊有之翰墨,棄如芻狗,無論鄙夷近人之作,即示以名跡,亦複膛然,尚何論畫之雲。中國人也,重點仍守舊中國舊有之學。此前論文……今之論畫亦爾。”他是絕對要求“至求畫古人”“與古人合”,絕對不能容忍西洋畫。他的畫也確實像古人畫,所以,並無建樹。人們只是欣賞他翻譯的外國小說,才重視他的畫。林紓是以文學家、翻譯家而名於世的,因為他胸懷中能容下西洋小說,他成為文學大家。
李可染說他的畫還要發展,還要邁越,“但不能邁到西洋畫中去”,看來他好像是不能容忍西洋畫的了,但他的畫室裏卻陳列張貼很多歐洲油畫。他的繪畫之成功,也正是借鑒西方畫的結果。潘天壽強調“拉大中西繪畫距離”,主張中西畫各自發展,好像是不能容忍西洋畫了,但他的畫室中張貼唯一的畫就是歐洲油畫。
大家的胸懷是廣闊的,此其一也。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全球藝術品收藏趨勢:從炫富轉向私密
2017年03月13日 07:19
3月6日,歐洲藝術基金會(簡稱TEFAF)發佈了《TEFAF 2017藝術品市場報告》。在此前由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和Artprice聯合推出的《2016年度藝術市場報告》中,主要關注純藝術拍賣市場,中國純藝術拍賣總成交量為9.14萬件,總成交額為47.92億美元,以38%的市場份額躍居全球第一。但在TEFAF的藝術品市場報告中,考慮到藝術品市場的綜合銷售,如私下成交等情況,中國藝術品市場則位居全球第三。在種類繁多的藝術品市場報告中,TEFAF的藝術品市場報告可以說是對全球藝術品市場較為全面的整體分析。
2016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莫奈《乾草堆》以8140萬美元拍出。
在《TEFAF 2017藝術品市場報告》中,提供了有關全球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重要數據和資訊,如美國藏家購買偏好的轉變導致藝術品市場銷售格局的變化;歐洲大陸的拍賣行為吸引潛在買家做出了重要的戰略性調整;藝術品買家逐漸趨於理性的收藏觀念改變了某些高價藝術品的市場發展趨勢;藝術品自由貿易區在藝術品投機行為的驅動下,曾一度如火如荼地大規模萌生,卻在2015年經歷了嚴重下滑。這一切都展現出2016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發生的種種變化,而這些變化也將影響2017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的走勢。
中國市場仍位居全球第三
2016年,全球藝術品市場銷售總額超過450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1.7%,美國仍位居全球藝術品市場首位,市場份額為29.5%,英國以24%的份額緊隨其後,中國市場保持全球第三大藝術品市場的位置,市場份額為18%。
亞洲拍賣市場作為最大的洲際市場,占全球拍賣市場40.5%的市場份額,而2015年這個份額只有31%。中國拍賣市場以接近90%的份額在亞洲市場佔有絕對優勢。同期相比,2016年亞洲市場總體拍賣銷售額微跌1.6%,中國市場萎縮2.6%。與整體跌勢相對應的是日本和印度市場分別有超過100%的增幅。日本市場的增長顯然與中國買家的跨境購買行為有密切關係,而前兩年傳出的國際頂級藏家投資印度市場的傳聞,也從拍賣市場數據的變化中得到了印證。
為迎合中國買家的購買偏好,歐洲大陸的拍賣行著力開發中國古董市場,並取得了成效。2016年底,法國巴黎佳士得和蘇富比(微博)在亞洲藝術品秋拍中成功上拍了幾件亞洲古董重器,歐洲大陸全年高價成交的10件古董拍品中有6件為東亞藝術品。重新定位的拍賣策略致使2016年歐洲拍賣行的古董拍品(1250年之前製作的古董藝術品)平均成交價格從2015年的1.32萬美元猛然上漲至4.32萬美元,古董拍賣銷售額增長190%。
藏家需求和購買方式已改變
在歐美等成熟市場的高端板塊,買家的購買習慣正在發生變化。在公開拍賣市場上高調舉牌天價拍品的現象越來越少,更多的藏家選擇了低調的私下交易方式,對於隱私的要求是這種變化背後的主要動機,而對於專業建議的需求和青睞無疑也促進了轉變的急速發生。藏家的需求和購買方式的轉變,導致了2016年藝術品和古董市場的結構性巨變。
2016年,全球拍賣市場出現急劇萎縮,拍賣與私下交易銷售額比例在去年達到37.5:62.5,而2015年的比例是48:52。美國市場降幅顯著,拍賣銷售額同比跌幅高達41%,上拍量下跌9%,英國拍賣市場銷售額跌幅達24%,上拍量減少16%。與公開拍賣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私下交易板塊(包括經銷商市場和拍賣行的私洽交易)銷售的急劇增長。2016年私下交易板塊的增長幅度在20%至25%之間,私人銷售現在約占全球總銷售額的70%。
由於互聯網的發展,資訊傳達更加便利,拍賣價格資料庫在藏家和專業人士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從而增加了藝術品市場的透明度。因資訊不透明而受到詬病的藝術品經銷商反而成為這一趨勢的受益者。一旦價格的可見性不再是購買的障礙之後,專業性和對於作品、藝術家和藝術史的解讀反倒成了藏家更加關注的焦點,藝術品經銷商在這方面的優勢便體現出來。
收藏品味出現重大轉變
2016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是收藏品位的轉變。在當代藝術品市場中,買家不再盲目追捧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美國抽象藝術家賽•托姆佈雷等以往拍場的藍籌股。以美國為例,2016年安迪•沃霍爾的拍賣成交額下跌了68.8%,從2015年的5.26億美元降至1.63億美元,賽•托姆佈雷的拍賣成交額下跌53%,部分高端交易轉為私洽方式進行。美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的平均拍賣價格跌幅高達36%,致使成交額整體下跌35%。
與此同時,更多的藏家意識到,與其跟風買進幾個藝術明星的平庸作品,還不如收藏名氣稍弱但品質更高的精品。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以往被美國藏家所追捧的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的作品,2016年的拍賣總金額出人意料地大跌71%,從前一年的30億美元急劇跌至8.66億美元。
發生類似市場變化的還有2016年在上海舉辦大展的現代藝術家賈科梅蒂。而名氣稍遜或價格稍低的墨西哥女藝術家弗裏達、法國雕塑家羅丹和法國野獸派畫家芒更的作品正從這種品位和潮流變化中受益,成為新一代的市場寵兒。
漸受冷落的藝術品自由貿易區
在金融透明化趨勢的壓力影響下,2015年流向世界各地自由貿易區的藝術品總金額突降至前一年的7%。幾大自由港或自由貿易區(以下簡稱“自貿區”)的藝術品流入均出現巨大跌幅,如安道爾在2014年流入藝術品的價值曾達到近100萬美元,而2015年則急降為10.4萬美元。百慕大2015年的流入價值直接跌至零點,之前曾高達130萬美元。同樣,盧森堡的藝術品流入也從2014年的6600萬美元降至2015年的270萬美元。
自貿區的藝術品倉庫一直被藝術專業人士所質疑,將珍貴的藝術品存放在遠離自己生活範圍的保險倉庫中,常年不見天日,似乎背離了藝術品收藏的初衷。藝術品作為資產在這些倉庫中被存儲、交換和買賣,已經形成了獨立於正常市場之外的交易體系,由於缺乏政府監管和法律約束,自貿區的藝術品倉庫也成為洗錢者的避風港。
據2016年5月《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估計,約有1000張畢加索作品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自貿區藝術品倉庫,曾在2013年創下世界油畫拍賣紀錄的畢加索《持煙斗的男孩》,很可能便是被搬入了某一處的自貿區藝術品倉庫,一直未再現市面。如今在日內瓦自由港記憶體放了約120萬件藝術精品。
存放在自貿區的藝術品並不全部出於避稅的考慮,高度的安全性、博物館級別的存儲條件、私密性和周到的服務管理等,也為部分擁有大量藏品的藏家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藝術品保管場所。而另一方面,大量的高價值物品集中存放在一個地方,也增加了該地的風險係數,尤其是建設在機場周圍的藝術品和高價值物品倉庫,保險公司在核保時會更加謹慎,費率也相對較高。
從《TEFAF 2017藝術品市場報告》提供的數據來看,自貿區的數量與當地關稅的高低並無直接的關聯性。瑞士是世界自由港的聚集地,共有345個自由港,瑞士的藝術品進口關稅為8%。美國位居其後,有174個自貿區,藝術品的進口關稅為6.6%。由此可見,自由貿易區所爭取的客源並非只有本國客戶,主要目標是吸引國際藏家,因此競爭優勢在於較低的政策性風險、私密性、優質的服務和頂級客戶群體的認可度。
2017年03月13日 07:19
3月6日,歐洲藝術基金會(簡稱TEFAF)發佈了《TEFAF 2017藝術品市場報告》。在此前由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和Artprice聯合推出的《2016年度藝術市場報告》中,主要關注純藝術拍賣市場,中國純藝術拍賣總成交量為9.14萬件,總成交額為47.92億美元,以38%的市場份額躍居全球第一。但在TEFAF的藝術品市場報告中,考慮到藝術品市場的綜合銷售,如私下成交等情況,中國藝術品市場則位居全球第三。在種類繁多的藝術品市場報告中,TEFAF的藝術品市場報告可以說是對全球藝術品市場較為全面的整體分析。
2016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莫奈《乾草堆》以8140萬美元拍出。
在《TEFAF 2017藝術品市場報告》中,提供了有關全球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重要數據和資訊,如美國藏家購買偏好的轉變導致藝術品市場銷售格局的變化;歐洲大陸的拍賣行為吸引潛在買家做出了重要的戰略性調整;藝術品買家逐漸趨於理性的收藏觀念改變了某些高價藝術品的市場發展趨勢;藝術品自由貿易區在藝術品投機行為的驅動下,曾一度如火如荼地大規模萌生,卻在2015年經歷了嚴重下滑。這一切都展現出2016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發生的種種變化,而這些變化也將影響2017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的走勢。
中國市場仍位居全球第三
2016年,全球藝術品市場銷售總額超過450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1.7%,美國仍位居全球藝術品市場首位,市場份額為29.5%,英國以24%的份額緊隨其後,中國市場保持全球第三大藝術品市場的位置,市場份額為18%。
亞洲拍賣市場作為最大的洲際市場,占全球拍賣市場40.5%的市場份額,而2015年這個份額只有31%。中國拍賣市場以接近90%的份額在亞洲市場佔有絕對優勢。同期相比,2016年亞洲市場總體拍賣銷售額微跌1.6%,中國市場萎縮2.6%。與整體跌勢相對應的是日本和印度市場分別有超過100%的增幅。日本市場的增長顯然與中國買家的跨境購買行為有密切關係,而前兩年傳出的國際頂級藏家投資印度市場的傳聞,也從拍賣市場數據的變化中得到了印證。
為迎合中國買家的購買偏好,歐洲大陸的拍賣行著力開發中國古董市場,並取得了成效。2016年底,法國巴黎佳士得和蘇富比(微博)在亞洲藝術品秋拍中成功上拍了幾件亞洲古董重器,歐洲大陸全年高價成交的10件古董拍品中有6件為東亞藝術品。重新定位的拍賣策略致使2016年歐洲拍賣行的古董拍品(1250年之前製作的古董藝術品)平均成交價格從2015年的1.32萬美元猛然上漲至4.32萬美元,古董拍賣銷售額增長190%。
藏家需求和購買方式已改變
在歐美等成熟市場的高端板塊,買家的購買習慣正在發生變化。在公開拍賣市場上高調舉牌天價拍品的現象越來越少,更多的藏家選擇了低調的私下交易方式,對於隱私的要求是這種變化背後的主要動機,而對於專業建議的需求和青睞無疑也促進了轉變的急速發生。藏家的需求和購買方式的轉變,導致了2016年藝術品和古董市場的結構性巨變。
2016年,全球拍賣市場出現急劇萎縮,拍賣與私下交易銷售額比例在去年達到37.5:62.5,而2015年的比例是48:52。美國市場降幅顯著,拍賣銷售額同比跌幅高達41%,上拍量下跌9%,英國拍賣市場銷售額跌幅達24%,上拍量減少16%。與公開拍賣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私下交易板塊(包括經銷商市場和拍賣行的私洽交易)銷售的急劇增長。2016年私下交易板塊的增長幅度在20%至25%之間,私人銷售現在約占全球總銷售額的70%。
由於互聯網的發展,資訊傳達更加便利,拍賣價格資料庫在藏家和專業人士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從而增加了藝術品市場的透明度。因資訊不透明而受到詬病的藝術品經銷商反而成為這一趨勢的受益者。一旦價格的可見性不再是購買的障礙之後,專業性和對於作品、藝術家和藝術史的解讀反倒成了藏家更加關注的焦點,藝術品經銷商在這方面的優勢便體現出來。
收藏品味出現重大轉變
2016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是收藏品位的轉變。在當代藝術品市場中,買家不再盲目追捧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美國抽象藝術家賽•托姆佈雷等以往拍場的藍籌股。以美國為例,2016年安迪•沃霍爾的拍賣成交額下跌了68.8%,從2015年的5.26億美元降至1.63億美元,賽•托姆佈雷的拍賣成交額下跌53%,部分高端交易轉為私洽方式進行。美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的平均拍賣價格跌幅高達36%,致使成交額整體下跌35%。
與此同時,更多的藏家意識到,與其跟風買進幾個藝術明星的平庸作品,還不如收藏名氣稍弱但品質更高的精品。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以往被美國藏家所追捧的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的作品,2016年的拍賣總金額出人意料地大跌71%,從前一年的30億美元急劇跌至8.66億美元。
發生類似市場變化的還有2016年在上海舉辦大展的現代藝術家賈科梅蒂。而名氣稍遜或價格稍低的墨西哥女藝術家弗裏達、法國雕塑家羅丹和法國野獸派畫家芒更的作品正從這種品位和潮流變化中受益,成為新一代的市場寵兒。
漸受冷落的藝術品自由貿易區
在金融透明化趨勢的壓力影響下,2015年流向世界各地自由貿易區的藝術品總金額突降至前一年的7%。幾大自由港或自由貿易區(以下簡稱“自貿區”)的藝術品流入均出現巨大跌幅,如安道爾在2014年流入藝術品的價值曾達到近100萬美元,而2015年則急降為10.4萬美元。百慕大2015年的流入價值直接跌至零點,之前曾高達130萬美元。同樣,盧森堡的藝術品流入也從2014年的6600萬美元降至2015年的270萬美元。
自貿區的藝術品倉庫一直被藝術專業人士所質疑,將珍貴的藝術品存放在遠離自己生活範圍的保險倉庫中,常年不見天日,似乎背離了藝術品收藏的初衷。藝術品作為資產在這些倉庫中被存儲、交換和買賣,已經形成了獨立於正常市場之外的交易體系,由於缺乏政府監管和法律約束,自貿區的藝術品倉庫也成為洗錢者的避風港。
據2016年5月《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估計,約有1000張畢加索作品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自貿區藝術品倉庫,曾在2013年創下世界油畫拍賣紀錄的畢加索《持煙斗的男孩》,很可能便是被搬入了某一處的自貿區藝術品倉庫,一直未再現市面。如今在日內瓦自由港記憶體放了約120萬件藝術精品。
存放在自貿區的藝術品並不全部出於避稅的考慮,高度的安全性、博物館級別的存儲條件、私密性和周到的服務管理等,也為部分擁有大量藏品的藏家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藝術品保管場所。而另一方面,大量的高價值物品集中存放在一個地方,也增加了該地的風險係數,尤其是建設在機場周圍的藝術品和高價值物品倉庫,保險公司在核保時會更加謹慎,費率也相對較高。
從《TEFAF 2017藝術品市場報告》提供的數據來看,自貿區的數量與當地關稅的高低並無直接的關聯性。瑞士是世界自由港的聚集地,共有345個自由港,瑞士的藝術品進口關稅為8%。美國位居其後,有174個自貿區,藝術品的進口關稅為6.6%。由此可見,自由貿易區所爭取的客源並非只有本國客戶,主要目標是吸引國際藏家,因此競爭優勢在於較低的政策性風險、私密性、優質的服務和頂級客戶群體的認可度。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南宋《六龍圖》以3億人民幣天價成交於紐約佳士得
2017年03月16日 08:16
紐約佳士得“藤田美術館藏重要中國藝術”專場,一幅南宋陳容所作《六龍圖》以4350萬美元高價落槌(不含傭金,約合人民幣超3億元),該畫作估價為120-180萬美元。 拍賣現場圖拍賣現場圖 今天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南宋,有個畫家叫陳容!
過了年轉眼就到了三月紐約亞洲藝術周,我們把關注的焦點投向大洋彼岸的紐約。紐約時間3月15號晚,紐約佳士得“宗器寶繪 ─ 藤田美術館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專場——被業界稱為真正的百年不遇的國寶專場,現場人聲鼎沸,委託席前所未有之壯觀!一件被這個行業內諸多資深人士評價“創造中國藝術品新世界記錄”的南宋 陳容《六龍圖》,牽動著無數人的心。以120萬美元-180萬美元的不菲估價上拍,經過現場多方激烈競價,最終以4350萬美元落槌,約合人民幣超3億元!
2017年03月16日 08:16
紐約佳士得“藤田美術館藏重要中國藝術”專場,一幅南宋陳容所作《六龍圖》以4350萬美元高價落槌(不含傭金,約合人民幣超3億元),該畫作估價為120-180萬美元。 拍賣現場圖拍賣現場圖 今天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南宋,有個畫家叫陳容!
過了年轉眼就到了三月紐約亞洲藝術周,我們把關注的焦點投向大洋彼岸的紐約。紐約時間3月15號晚,紐約佳士得“宗器寶繪 ─ 藤田美術館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專場——被業界稱為真正的百年不遇的國寶專場,現場人聲鼎沸,委託席前所未有之壯觀!一件被這個行業內諸多資深人士評價“創造中國藝術品新世界記錄”的南宋 陳容《六龍圖》,牽動著無數人的心。以120萬美元-180萬美元的不菲估價上拍,經過現場多方激烈競價,最終以4350萬美元落槌,約合人民幣超3億元!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中國買家中国买家巨资竞拍青铜器和宋画或回流归国
2017年03月18日 06:30
“紐約亞洲藝術周”佳士得推出來自日本藤田美術館的中國古代藝術稀世珍藏,其中六卷《石渠寶笈》著錄的南宋陳容《六龍圖》(成交價超3億元)等古畫以及四件罕見商周青銅重器(總成交約8.77億元)引起極大關注。全場共收穫2.6億美元,成交率93%。由於這些文物均是在晚清與民國時期流散海外,不少公眾十分關心這珍品是否可以回流國內。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約撰稿人在現場觀察後分析,6卷《石渠寶笈》著錄古畫和4件青銅禮器或可悉數歸國。 “宗器寶繪 ─ 藤田美術館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紐約佳士得預展現場
紐約當地時間3月15日晚間(北京時間3月16日晨),“宗器寶繪 ─ 藤田美術館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在紐約舉錘。“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約撰稿人在現場發現,暴雪並沒有影響買家的熱情,拍賣現場座無虛席,佳士得紐約最大的拍賣廳詹姆士廳被擠得滿滿當當,不少人不得不站在場邊觀看拍賣進行,電話委託席更是壯觀,代表全球不同地區客戶的代表全數到場,重現當年安思遠專場的盛況。 “宗器寶繪 ─ 藤田美術館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紐約佳士得拍賣現場
縱觀整場拍賣,對於精品重器,各地買家均表現出狂熱的興趣,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及臺灣地區的叫價最為強烈,無論是電話委託抑或是場內舉牌,每一口皆志在必得,歐美地區雖有參與,但是均迅速被超過;對於穿拆其中的普品,參與地區,形式(電話、網路、場內)更為多元,成交價格也都可正確反映當下的市場情況。
作為2017年開年最受矚目的中國古董板塊拍賣,基本反映了當下中國古董藝術市場整體表現,身份顯赫的精品重器依然是頂級藏家競相追逐的對象。就藏品的流向國家和地區而言,6卷《石渠寶笈》著錄古畫和4件青銅禮器悉數歸國。
[拍賣結果及現場回顧] 元十四世紀龍泉青釉印纏枝牡丹紋鳳尾尊
拍賣官佳士得全球總裁彭肯南(Jussi Pylkkanen)宣佈拍賣開始,並借身後陳容的《六龍圖》預祝當晚競拍者好運。拍賣一開始即表示出來自不同地區的多方興趣,電話和場內的競爭不相上下。開場的三件龍泉青瓷在短時間內迅速超過最高估價,知名英國古董商埃斯肯納吉(Eskenazi) 坐在場內後排叫價,與電話委託咬得很緊,迅速達到成交價,最終拿下前兩件元代的龍泉青瓷。
拍賣第一波高潮出現在六卷《石渠寶笈》著錄古畫,這也是之前最受關注的一組拍品。宋代陳容《六龍圖》估價120萬美元至180萬美元,業內普遍認為人民幣過億成交不是問題,具體數目要交給拍場。拍賣現場也基本驗證了這個預測,現場的不確定性令《六龍圖》的競拍和歸屬顯得更加緊張刺激。 《石渠寶笈》記載為陳容 《六龍圖》(局部)
彭肯南宣佈《六龍圖》開拍沒多久,三口之內場內就直接大幅跳價叫到1000萬美金,此後電話委託和場內加價此起彼伏,迅速把價格抬升至1500萬美金。此後,場內的競爭逐漸變為三方的競爭:亞洲區總裁魏蔚的電話委託、香港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主管曾志芬的電話委託,以及一位元場內中國買家。三方以50萬或100萬美元小幅加價,場面膠著。在經過近10分鐘的拉鋸戰後,曾志芬的電話委託退出,一名場內買家加入,最終在經歷了近20分鐘的交替上升後,場內第一排中國買家以4350萬美元競得《六龍圖》,拍賣師落槌,場內爆發出掌聲。至此,陳容的《六龍圖》最終以約3.3億人民幣(含傭金)的價格找到了新的主人。
第二件《石渠寶笈》著錄古畫來自李公麟的《便橋會盟圖》延續《六龍圖》的氣勢,場內直接叫價至1000萬美金,隨後電話委託和場內買家相繼出價,爭奪激烈,最終由電話委託以1550萬美金收入囊中。 《石渠寶笈》記載為李公麟《便橋會盟圖》
四件青銅禮器被安排在拍賣的結尾,打頭陣的“商晚期青銅饕餮紋方尊”估價600萬元至800萬美金,400萬起拍後,電話委託和現場買家互相追逐加價,至3000萬美金。在多輪小幅度追逐後,佳士得中國區總裁蔡金青的電話委託最終以3300萬美金成功競得這件饕餮紋方尊,場內響起了祝賀的掌聲。 商晚期青銅饕餮紋方尊
佳士得方面並沒有透露買家身份。但在現場,幾件重要拍品都是由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地區的中國人代表拍到的,據此推測買家都是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
[場外觀察]
歷史上保證金最高的一次拍賣
中國古董藝術品市場中,宮廷遺珍永遠都是頂級藏家追逐的對象。一件出自宮廷的傳承有序的珍品出現在市場上,乃藏家可遇不可求之事,無論市場環境如何,都不愁賣個好價錢。
早在預展首日,參拍藤田美術館專場需要交納1000萬美元保證金才可領牌競拍的消息就在微信朋友圈刷屏,金額之高令人咋舌。筆者向紐約佳士得證實這一消息,1000萬美元保證金針對新藏家參拍藤田美術館上拍的全部藏品,此場拍賣確實為高保證金拍賣,入場金額為200萬美元。
高的保證金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委託人和拍賣行都因此獲得安全感。一方面,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對於高端藝術品徵收高保證金,有利於刺激藏家拿出高品質藝術品出售,給藏家信心,拍賣行更容易在爭取委託的競爭中勝出。另一方面,這次來自藤田美術館的拍品屬於文物級別的重器,拍賣行有足夠的信心取得好成績,同時也希望通過提高入場門檻來確保拍品交割萬無一失。
就現場表現來看,高保證金並沒有影響到買家的競拍熱情,而交割情況有待後續觀察。藤田美術館專場是否預示著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高保證金策略是一個爭取高品質藝術品委託的有效策略呢?
紐約仍是中國古董藝術品交易的中心
近年,從轟動業界的安思遠專場拍賣,到去年秋拍獲得白手套好成績的大都會美術館中國瓷器專場,到今天舉錘的藤田美術館專場,紐約佳士得表現出自己在中國古董板塊的強勢和行業領先地位。此次拍賣的負責人之一日本藝術國際總監山口桂(Katsura Yamaguchi)表示,和佳士得一起競爭這次委託的除了老對手蘇富比(微博),還有一家中國的拍賣行,以及希望購入整體這次藤田美術館上拍藏品的機構。
“藤田美術館最終選擇了佳士得,並在紐約舉辦拍賣,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佳士得有舉行美術館專場拍賣和“重要青銅酒器: 皿方罍”(2014年)的成功經驗,此外,紐約一直是中國古董,特別是青銅和古代書畫的交易中心,在這裡拍賣更容易取得好成績。”
文物流轉,西方大藏家逐漸謝幕?
電影《末代皇帝》描繪了末代皇帝溥儀在離開紫禁城後為了維持流亡小朝廷的奢華生活,變賣宮中帶出的珍稀藝術品、珠寶、名貴書畫換取現代生活用品的片段,“我在天津花了好多錢……為了換取軍閥的保護和一些白俄將軍的友誼,我已經記不清楚他們讓我花了多少珠寶玉器……我不停地買鋼琴,手錶還有收音機,西方的任何東西都是好的……口香糖、阿司匹林、還有汽車。”
此次上拍的藤田美術館藏品的身世,正是反映了這段令人痛心的歷史,文物的命運因國運和時局的動盪而流離失所。此次上拍的六卷《石渠寶笈》初、續篇著錄的古畫皆出自醇王府,於1915年2月22日經醇王府管事張斌舫之手售予日本中山商會,後由大阪的藤田家族購買收藏。另外四件青銅禮器,以及宋明古畫雖不在單據上,但是相信同樣出購自中山商會。今天,這批重量級的禦藏珍寶於紐約再次出現在公共面前,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
1915年醇親王府賣與山中商會六卷古畫的字據(圖片來自佳士得藤田美術館拍賣圖錄) 百年很長,也可以很短,對於一件文物來說可以是短暫的兩次露面。百年之中,承載著中華文化血脈的藝術品因歷史原因無分崩離析,流落他鄉,其中一些幸得愛護得以保存至今。
如今,越來越多曾經流失海外的藝術珍品通過市場回到了它的誕生地,這背後也反映了西方大藏家逐漸謝幕的趨勢。幾個知名的大藏家,如埃斯肯納吉(Eskenazi)、Marchant、羅梅森(Lark Mason)將手藝和生意傳給了他們的第二代,但是必須承認,和各年齡段都有的中國藏家相比,年輕一輩的歐美藏家寥寥無幾。
去年秋拍,一張古董商埃斯肯納吉密密麻麻的拍賣筆記圖刷了屏。前有安思遠、埃斯肯納吉這樣自有一套體系的前輩,今天舞臺中心的中國買家,學習的路依然任重道遠。
2017年03月18日 06:30
“紐約亞洲藝術周”佳士得推出來自日本藤田美術館的中國古代藝術稀世珍藏,其中六卷《石渠寶笈》著錄的南宋陳容《六龍圖》(成交價超3億元)等古畫以及四件罕見商周青銅重器(總成交約8.77億元)引起極大關注。全場共收穫2.6億美元,成交率93%。由於這些文物均是在晚清與民國時期流散海外,不少公眾十分關心這珍品是否可以回流國內。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約撰稿人在現場觀察後分析,6卷《石渠寶笈》著錄古畫和4件青銅禮器或可悉數歸國。 “宗器寶繪 ─ 藤田美術館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紐約佳士得預展現場
紐約當地時間3月15日晚間(北京時間3月16日晨),“宗器寶繪 ─ 藤田美術館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在紐約舉錘。“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約撰稿人在現場發現,暴雪並沒有影響買家的熱情,拍賣現場座無虛席,佳士得紐約最大的拍賣廳詹姆士廳被擠得滿滿當當,不少人不得不站在場邊觀看拍賣進行,電話委託席更是壯觀,代表全球不同地區客戶的代表全數到場,重現當年安思遠專場的盛況。 “宗器寶繪 ─ 藤田美術館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紐約佳士得拍賣現場
縱觀整場拍賣,對於精品重器,各地買家均表現出狂熱的興趣,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及臺灣地區的叫價最為強烈,無論是電話委託抑或是場內舉牌,每一口皆志在必得,歐美地區雖有參與,但是均迅速被超過;對於穿拆其中的普品,參與地區,形式(電話、網路、場內)更為多元,成交價格也都可正確反映當下的市場情況。
作為2017年開年最受矚目的中國古董板塊拍賣,基本反映了當下中國古董藝術市場整體表現,身份顯赫的精品重器依然是頂級藏家競相追逐的對象。就藏品的流向國家和地區而言,6卷《石渠寶笈》著錄古畫和4件青銅禮器悉數歸國。
[拍賣結果及現場回顧] 元十四世紀龍泉青釉印纏枝牡丹紋鳳尾尊
拍賣官佳士得全球總裁彭肯南(Jussi Pylkkanen)宣佈拍賣開始,並借身後陳容的《六龍圖》預祝當晚競拍者好運。拍賣一開始即表示出來自不同地區的多方興趣,電話和場內的競爭不相上下。開場的三件龍泉青瓷在短時間內迅速超過最高估價,知名英國古董商埃斯肯納吉(Eskenazi) 坐在場內後排叫價,與電話委託咬得很緊,迅速達到成交價,最終拿下前兩件元代的龍泉青瓷。
拍賣第一波高潮出現在六卷《石渠寶笈》著錄古畫,這也是之前最受關注的一組拍品。宋代陳容《六龍圖》估價120萬美元至180萬美元,業內普遍認為人民幣過億成交不是問題,具體數目要交給拍場。拍賣現場也基本驗證了這個預測,現場的不確定性令《六龍圖》的競拍和歸屬顯得更加緊張刺激。 《石渠寶笈》記載為陳容 《六龍圖》(局部)
彭肯南宣佈《六龍圖》開拍沒多久,三口之內場內就直接大幅跳價叫到1000萬美金,此後電話委託和場內加價此起彼伏,迅速把價格抬升至1500萬美金。此後,場內的競爭逐漸變為三方的競爭:亞洲區總裁魏蔚的電話委託、香港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主管曾志芬的電話委託,以及一位元場內中國買家。三方以50萬或100萬美元小幅加價,場面膠著。在經過近10分鐘的拉鋸戰後,曾志芬的電話委託退出,一名場內買家加入,最終在經歷了近20分鐘的交替上升後,場內第一排中國買家以4350萬美元競得《六龍圖》,拍賣師落槌,場內爆發出掌聲。至此,陳容的《六龍圖》最終以約3.3億人民幣(含傭金)的價格找到了新的主人。
第二件《石渠寶笈》著錄古畫來自李公麟的《便橋會盟圖》延續《六龍圖》的氣勢,場內直接叫價至1000萬美金,隨後電話委託和場內買家相繼出價,爭奪激烈,最終由電話委託以1550萬美金收入囊中。 《石渠寶笈》記載為李公麟《便橋會盟圖》
四件青銅禮器被安排在拍賣的結尾,打頭陣的“商晚期青銅饕餮紋方尊”估價600萬元至800萬美金,400萬起拍後,電話委託和現場買家互相追逐加價,至3000萬美金。在多輪小幅度追逐後,佳士得中國區總裁蔡金青的電話委託最終以3300萬美金成功競得這件饕餮紋方尊,場內響起了祝賀的掌聲。 商晚期青銅饕餮紋方尊
佳士得方面並沒有透露買家身份。但在現場,幾件重要拍品都是由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地區的中國人代表拍到的,據此推測買家都是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
[場外觀察]
歷史上保證金最高的一次拍賣
中國古董藝術品市場中,宮廷遺珍永遠都是頂級藏家追逐的對象。一件出自宮廷的傳承有序的珍品出現在市場上,乃藏家可遇不可求之事,無論市場環境如何,都不愁賣個好價錢。
早在預展首日,參拍藤田美術館專場需要交納1000萬美元保證金才可領牌競拍的消息就在微信朋友圈刷屏,金額之高令人咋舌。筆者向紐約佳士得證實這一消息,1000萬美元保證金針對新藏家參拍藤田美術館上拍的全部藏品,此場拍賣確實為高保證金拍賣,入場金額為200萬美元。
高的保證金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委託人和拍賣行都因此獲得安全感。一方面,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對於高端藝術品徵收高保證金,有利於刺激藏家拿出高品質藝術品出售,給藏家信心,拍賣行更容易在爭取委託的競爭中勝出。另一方面,這次來自藤田美術館的拍品屬於文物級別的重器,拍賣行有足夠的信心取得好成績,同時也希望通過提高入場門檻來確保拍品交割萬無一失。
就現場表現來看,高保證金並沒有影響到買家的競拍熱情,而交割情況有待後續觀察。藤田美術館專場是否預示著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高保證金策略是一個爭取高品質藝術品委託的有效策略呢?
紐約仍是中國古董藝術品交易的中心
近年,從轟動業界的安思遠專場拍賣,到去年秋拍獲得白手套好成績的大都會美術館中國瓷器專場,到今天舉錘的藤田美術館專場,紐約佳士得表現出自己在中國古董板塊的強勢和行業領先地位。此次拍賣的負責人之一日本藝術國際總監山口桂(Katsura Yamaguchi)表示,和佳士得一起競爭這次委託的除了老對手蘇富比(微博),還有一家中國的拍賣行,以及希望購入整體這次藤田美術館上拍藏品的機構。
“藤田美術館最終選擇了佳士得,並在紐約舉辦拍賣,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佳士得有舉行美術館專場拍賣和“重要青銅酒器: 皿方罍”(2014年)的成功經驗,此外,紐約一直是中國古董,特別是青銅和古代書畫的交易中心,在這裡拍賣更容易取得好成績。”
文物流轉,西方大藏家逐漸謝幕?
電影《末代皇帝》描繪了末代皇帝溥儀在離開紫禁城後為了維持流亡小朝廷的奢華生活,變賣宮中帶出的珍稀藝術品、珠寶、名貴書畫換取現代生活用品的片段,“我在天津花了好多錢……為了換取軍閥的保護和一些白俄將軍的友誼,我已經記不清楚他們讓我花了多少珠寶玉器……我不停地買鋼琴,手錶還有收音機,西方的任何東西都是好的……口香糖、阿司匹林、還有汽車。”
此次上拍的藤田美術館藏品的身世,正是反映了這段令人痛心的歷史,文物的命運因國運和時局的動盪而流離失所。此次上拍的六卷《石渠寶笈》初、續篇著錄的古畫皆出自醇王府,於1915年2月22日經醇王府管事張斌舫之手售予日本中山商會,後由大阪的藤田家族購買收藏。另外四件青銅禮器,以及宋明古畫雖不在單據上,但是相信同樣出購自中山商會。今天,這批重量級的禦藏珍寶於紐約再次出現在公共面前,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
1915年醇親王府賣與山中商會六卷古畫的字據(圖片來自佳士得藤田美術館拍賣圖錄) 百年很長,也可以很短,對於一件文物來說可以是短暫的兩次露面。百年之中,承載著中華文化血脈的藝術品因歷史原因無分崩離析,流落他鄉,其中一些幸得愛護得以保存至今。
如今,越來越多曾經流失海外的藝術珍品通過市場回到了它的誕生地,這背後也反映了西方大藏家逐漸謝幕的趨勢。幾個知名的大藏家,如埃斯肯納吉(Eskenazi)、Marchant、羅梅森(Lark Mason)將手藝和生意傳給了他們的第二代,但是必須承認,和各年齡段都有的中國藏家相比,年輕一輩的歐美藏家寥寥無幾。
去年秋拍,一張古董商埃斯肯納吉密密麻麻的拍賣筆記圖刷了屏。前有安思遠、埃斯肯納吉這樣自有一套體系的前輩,今天舞臺中心的中國買家,學習的路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