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乾隆時期雕刻工藝發展到一個高峰

2016年08月21日10:44
6.jpg
6.jpg (129.06 KiB) Viewed 4616 times
白玉雙嬰耳杯 白玉雙嬰耳杯

  由於宮廷的喜好以及原材料的極大豐富,雕刻工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雕刻工藝發達的蘇州與宮廷的互動關係更加緊密和頻繁。兩者的互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蘇州為宮廷輸送了大量優秀雕刻工匠。乾隆時期,隨著宮廷活計的大量增加,進入宮廷造辦處的蘇州雕刻工匠數量達到空前。其門類也發生了變化,較為明顯的是,竹木牙角匠因不合乾隆帝的喜好而逐漸被廣東工匠所取代,而玉匠則大量增加,人數漸臻頂峰。自乾隆帝平定新疆後,和田玉料大量貢入宮廷,原料的充足使得宮廷玉器活計大量增加,玉匠的需求也自然要增加。在這一點上,乾隆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蘇州玉匠。據郭福祥先生在《檔案所見乾隆時期宮廷裡的蘇州玉工傳略》一文中統計:“見於記載的(蘇州玉工)在乾隆一朝共有18批次近40人,而實際徵調的批次和人數肯定比這還要多,是相當可觀的。其中能夠考見姓名者多達27人。”比雍正時期翻了幾倍,基本壟斷了乾隆朝內廷玉器的製作。這些玉匠有的技藝全面,有的精於一點。乾隆帝根據他們的專長安排活計,共同打造“恭造式樣”宮廷用器。

  玉匠姚宗仁是技術全面的典型。自雍正七年進入宮廷,姚宗仁在造辦處服務近30年。他在玉器方面的知識和技術非常全面,既能鑒定,又能設計,還能雕刻,是乾隆早期宮廷玉器最重要的設計者。乾隆帝經常指名由他設計玉器,並“常以藝事諮之”。白玉雕雙嬰耳杯就是姚宗仁為乾隆帝指點迷津的一個例證。乾隆帝初看此杯時雖覺得沁色可疑,但也不知所以然,後詢問姚宗仁。姚一眼就看出是其祖父偽作,並詳細講述了作偽的方法。乾隆帝還寫了一篇《玉杯記》記錄此事。

  相對于姚宗仁而言,玉匠朱彩則是一位比較專的匠人。朱彩是乾隆早期造辦處著名刻字玉工,由蘇州織造選送入京。乾隆八年(1743)至二十二年(1757)的造辦處活計檔中有大量朱彩製作活計的記錄,是目前所知的在宮中製作玉器活計記錄最多的蘇州玉工之一。朱彩以刻字為主,兼刻繁複細密的錦地紋、雷紋等細花紋。

  其次是蘇州承接了大量的宮廷活計。由於場地和人員等各方面的限制,造辦處只能承接少量的宮廷活計,大批量的活計還需要下發到地方完成。乾隆時期承接宮廷活計的地方主要有蘇州織造、江甯織造、杭州織造、兩淮鹽政、粵海關、長蘆鹽政、九江關、淮關、風陽關等地方機構。其中蘇州織造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承攬了大部分的宮廷雕刻類活計。

  蘇州織造是最早承接宮廷雕刻活計的地方機構。根據乾隆朝造辦處活計檔記載,至遲從乾隆二年蘇州織造就開始承接宮廷雕刻活計,而其他地方機構承接此類活計則晚了十幾甚至幾十年。而且蘇州織造的活計一直持續,沒有間斷,其他地方機構則是時有時無。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帝對蘇州織造的重視程度。

  由於蘇州承接活計量大,造辦處檔案特設立“蘇州”專項。這些活計一般先由乾隆皇帝下旨,命造辦處畫樣或做樣呈覽准許後,再發往蘇州,由蘇州織造內匠人或外雇匠人依樣製作,然後呈進宮廷。這種活計必須嚴格按皇帝的旨意製作,要求符合宮廷的“內廷恭造式樣”。

  從活計檔檔案看,蘇州織造承接了較多的玉器、雕漆、澄泥硯等雕刻活計。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法國百年莊園73億拍賣 曾經是國王的皇宮

2016年08月22日10:43
67.jpg
67.jpg (43.41 KiB) Viewed 4612 times
  法國一座豪華莊園近日掛牌出售,在市場標出了10億歐元(約合73億人民幣)的天價,榮膺“世界第一貴豪宅”的頭銜。
百年莊園73億

  這座名品莊園名叫“雪松”,始建於1830年,至今已經有186年的歷史了。這裡曾經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宮邸。雪松莊園現在的主人蘇珊-馬尼耶- 拉伯斯托(Suzanne Marnier-Lapostolle)是法國著名洋酒家族馬尼耶(Mainier)的女繼承人。這一家族是法國著名香橙幹邑甜酒柑曼怡(Grand Marnier)的管理者和製造商,從1924年起就是這座莊園的主人了。

  這座莊園坐落於法國東南部的聖讓卡普費拉,這個面積僅為2.5平方公里的小村子其實一點也不“村兒”,是世界第一貴村莊,網羅了眾多名人。包括法國總理、 摩納哥親王在內的眾多權貴以及著名藝術家和演藝界巨星等都在這裡有自己的房產。微軟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就在村裡最著名的羅歇爾德家族城堡旁建了自己的別 墅。卓別林、野獸派繪畫大師馬蒂斯等也曾住在這裡。

  法國最近正處於近些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中,政府疲于應對嚴峻的經濟形式以及潛在的恐怖主義威脅。今年3月,義大利著名的金巴厘飲品公司收購了柑曼怡,同時獲得了這座豪華莊園的產權。出於減持固定資產增強資金回流的考慮,公司決定天價出售這座莊園。

  雪松莊園占地面積非常寬廣,僅僅草坪就佔據了14公頃的面積。莊園中有超過15000種的不同植物和超過20個溫室。為了區分這些植物,莊園的主人特意將 花園分區,在夏景花園中培育了一部分非常稀有的熱帶植物。而在東景花園中雪松等植物也茁壯成長。為了照顧這些植物,莊園的主人雇傭了15名園丁。

  莊園內部有10個臥室,還有各種周全的配套設施,包括一個小型教堂和各種球類運動場和交際舞廳。莊園中還有一個豪華泳池,長達50米,和奧運會標準泳池的大小完全相同。家族成員平時也非常喜歡騎馬運動,莊園的馬廄裡最多曾同時飼養30匹馬。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老舍齊白石曾合作 一個命題一個作畫傳為美談

2016年08月25日09:52


  就直觀感受而言,聽歌觀劇比較容易使人興奮激動,因為其對感官的刺激比較直接。讀文章也是如此,讀者常常會隨著情節、故事深陷其中而隨之悲喜。可觀畫讓人興奮就不那麼容易了,因為美術作品平靜無言,寂默無聲,需要觀者去體味、去琢磨,直到某一局部或細節打動他,與之心靈契合,引發共鳴。然而,真正能打動人心的美術作品並不多見。

  1951年,已經藏有許多齊白石作品的老舍先生抱著“難一難”白石老人的想法,刻意摘了近代詩僧蘇曼殊的四句詩,請白石老人作畫。

  這四句詩分別是:“手摘紅櫻拜美人”、“紅蓮禮白蓮”、“芭蕉葉卷抱秋花”、“幾樹寒梅帶雪紅”。

  用繪畫表現詩意,自古有之,這也是中國寫意繪畫較西方繪畫的所長之處,所以在中國人的審美思維中,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有一首著名的五言絕句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北宋的範寬和南宋的馬遠兩位元大畫家就分別根據自己讀詩的理解創作了《寒江釣雪》圖和《寒江獨釣》圖。兩幅畫面不同,但所表現出的清冷孤寂都很好地詮釋了柳詩的意境與情調。蘇東坡也曾評價王維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他的這番話也非常形象地概括了王維藝術詩畫共構的特色,也使觀者能很輕鬆地領悟“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這句話的意思。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詩歌都適宜用畫面描繪,有些則很難。

  蘇曼殊的詩歌文辭婉約,情節動人,想必在當年是很火的,否則,老舍先生怎麼會單單選出他的四句詩呢?不得而知。而這四句詩分別出自如下四首:

  步元韻敬答雲上人

  諸天花雨隔紅塵,絕島飄流一病身。

  多少不平懷裡事,未應辛苦作詞人。

  舊遊如夢劫前塵,寂寞南州負此生。

  多謝素書珍重意,憐儂憔悴不如人。

  公子才華迥絕塵,海天廖闊寄閑身。

  春來夢到三山未,手摘紅櫻拜美人。

  彥居士席上贈歌者賈碧雲

  一曲淩波去,紅蓮禮白蓮。

  江南誰得似,猶憶李龜年。

  何處

  何處停儂油壁車,西陵終古即天涯。

  拗蓮搗麝歡情斷,轉綠回黃妄意賒。

  玳瑁窗虛延冷月,芭蕉葉卷抱秋花。

  傷心獨向妝台照,瘦盡朱顏只自嗟。

  住西湖白雲禪院

  白雲深處擁雪峰,幾樹寒梅帶雪紅。

  齋罷垂垂渾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鐘。

  當老舍先生將精心挑選出的四句詩交給白石老人後,91歲的老人反應機敏,他讀罷詩句,微微一笑說:“好辦,不外乎就是春夏秋冬嘛。”一語點破,舉重若輕。

  因為白石老人在繪畫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人們常常忽略了他還是一位高產的大詩人,據不完全統計,白石老人一生作詩3000多首留下詩稿2000多首,他在文學領域的成就亦是出類超群的。

  拿到詩句後白石老人非常認真地構圖,每幅畫都用炭筆打了稿,精心描寫,很快便畫完了這四幅畫。

  老人分別按規定選取了四種植物:櫻花、蓮花、芭蕉、紅梅,然後依次描繪。完成後的四幅畫鋪列開來,恰好構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勝景圖。

  對於一位成熟的畫家而言,單純畫四種植物並不難,而難在用畫筆表達詩意。白石老人的這四幅畫不僅表達了,而且表達得恰到好處,既準確又生動,而且異常巧妙,如神來之筆,讓人拍案。

  白石老人是如何表現的呢?

  讀這四句詩,不難發現在每一句中都有一個動詞:拜、禮、抱、帶,白石老人就抓住這一關鍵字,非常巧妙地用擬人的手法畫出了植物的動態,把詩句中主體的動作表現了出來。

  首先看《手摘紅櫻拜美人》。看到這幅畫,馬上有人會說,這和美人有什麼關係?表面上看,畫面上確實沒畫什麼美人,只是畫了一束紅櫻花插在了花瓶中,但仔細一想,白石老人選用的這個瓷瓶可是有講究的。老人刻意選用了中國陶瓷中典型的器型“美人瓶”來寓意美人,鮮花插在其中,瓶與花交相輝映,美人卻在畫外,不就是把鮮花獻給了美人嗎!這樣一想,馬上會覺得白石老人真不愧是一位造境高手。試想,如果畫面上真是畫了一位美人手捧鮮花站在那兒,那這幅畫豈不是既俗氣又直白,斷然沒有了詩的韻味。

  鮮花插在瓶中已然有了“拜”的意味,白石老人又特別使其中一枝垂下來,讓花與瓶“親昵接觸”,渲染兩者間的感情交流,強調花與美人的關係。

  這幅《紅蓮禮白蓮》,關鍵在“禮”字上。畫面上白蓮挺拔修長,高傲地昂著頭,而紅蓮花朵似開未開,微微俯首,表現出一副含蓄謙恭的神態,兩朵花之間施禮與受禮的關係一目了然。在這幅畫中,還有個細節處理得耐人尋味:白石老人使白蓮的一片花瓣微微下垂,像是對紅蓮施禮的回禮。這樣處理不僅使兩花之間有了情感呼應,也表現出了白蓮貴而不驕、華而不傲的品性。畫面上是兩朵花,但卻又分明也是兩個人。

  《芭蕉葉卷抱秋花》,畫面上幾片大大的芭蕉葉團團圍在一起,將花朵擁在中間,“抱”的動作非常明顯。整幅畫面葉子佔據了大部分空間,突出了芭蕉葉,讓人有葉子越大抱得越緊之感。另外,在團團的墨色包圍之中,黃色的花也就愈發顯得嬌嫩。結合原詩,不難發現這花代表的是秋風冷月下憂傷自嗟的女人。

  畫這幅畫時,白石老人還遇到了一點小麻煩,畫芭蕉葉卷時老人記不起葉子是右卷還是左卷,他便讓弟子為他去看一看實物。可惜,找半天,北京冬天不長芭蕉,無奈只好放棄了畫卷葉。通過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老人在藝術上的嚴謹。

  而在中國繪畫中,有許多優秀的雪景作品,古人畫雪景多作山水,近人畫雪景多隨風物。自古以來,畫積雪基本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以白粉渲染,再現積雪;另一種就是墨染晴天,通過用墨染雪未覆蓋的地方以留白的方式來表現積雪。在《幾樹寒梅帶雪紅》這幅畫中,白石老人非常巧妙地把兩種畫雪的方法融在了一起,他既在畫中大量使用了白粉,用白粉覆蓋樹幹和花朵,同時又以濃墨畫了半截的枝幹,以留白的方式表現白雪皚皚,冰天雪地。

  白粉是中國畫顏料中的寵兒。在這幅畫中,紅梅在白雪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嬌豔,而白雪也正因為有了紅梅的陪伴才有了靈魂。白石老人用畫筆很好地詮釋了原詩的意味,又使詩意長長地綿延,留下了一幅梅雪相融互映的美好圖卷。在這裡,是梅“帶”雪,還是雪“帶”梅?早已共生共榮了。這也讓人想起宋代詩人盧梅坡的《雪梅》詩: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縱觀四幅畫,構圖畫法都並不複雜,這正是老人晚年所推崇的“大道至簡”的藝術風格。整個作品清雋簡潔,意味悠長,詩情畫意,深邃無限。一朵花中見世界,點點花朵天地心。白石老人以畫解詩,以花喻人,用他的慧心妙造留下了詩文圖畫緊密關聯的不朽藝術華章。觀此畫,讀此詩,如冰雪透心清泉洗面,讓人振奮。他在含毫命筆,臨機創作中所蘊含的哲思給觀者留下了無盡遐想的空間,並使觀者從中識道,進而由道生慧。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馬勒手稿樂譜將拍賣或超3500萬

2016年08月25日07:55
1.jpg
1.jpg (71.42 KiB) Viewed 4589 times
古斯塔夫•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樂譜之完整手稿 古斯塔夫•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樂譜之完整手稿

  進入10月全球各拍行的秋拍就要陸續開始了,這時候往往都會有些重量級的拍品亮相為拍賣造勢。現在引起小編關注的是一篇完整的手稿樂譜。倫敦蘇富比將於2016年11月29日拍賣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第二號交響曲《復活》(The “Resurrection”)樂譜之完整手稿。這篇手稿長達232頁,是由馬勒親筆譜寫的,估計逾350萬英鎊。

  這篇樂譜是美國經濟學家及商業鉅子吉伯特•卡普蘭(Gilbert Kaplan)故藏(1941-2016年)。他在1965年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欣賞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的表演後,便對其深深著迷,更矢志實現指揮夢想,與全球最優秀的樂團合演此曲。

  之前馬勒的完整手稿真跡從未在拍場出現過,《馬勒第二交響曲》,C小調,由馬勒創作於1894年。因為末樂章使用德國詩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詩作《復活》,故別名《復活交響曲》。《馬勒第二交響曲》是以編制龐大和演奏難度而著稱的馬勒十部交響樂作品之一,也可以說是馬勒的優秀代表性作品之一。

  在此之前,像貝多芬、莫札特、巴赫等著名作曲家的樂譜都已有過拍賣。其中早在2003年,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一版手稿就以210萬鎊的價格成功拍賣。在2012年,已故法國銀行家安德列•梅耶爾超過50年收藏品的中一份沒有出版過的貝多芬作品原稿,以估價10萬至15萬歐元在蘇富比拍行拍賣,最終以超過25萬歐元的價格成交。同場1951年去世的奧地利作曲家阿諾德•舍恩貝格一套四重奏樂譜原稿以24.075萬歐元成交,創下這位元作曲家作品的拍賣紀錄。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六首鋼琴伴奏曲初版原稿以22.875萬歐元(29.9萬美元)成交。同年倫敦佳士得拍賣了一份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手稿《康塔塔(我全心全意愛著那至高者)》,最終以33.7萬英鎊高價成交。在國外拍行,作曲家的手稿已經躋身主流行列。
貝多芬《莊嚴彌撒》創作手稿片段在2016年嘉德春拍以218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貝多芬《莊嚴彌撒》創作手稿片段在2016年嘉德春拍以218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
2.jpg
2.jpg (29.62 KiB) Viewed 4589 times
  在國內拍場,國外作曲家的手稿樂譜也已逐漸引起關注,以2016年春拍為例,中國嘉德有貝多芬《莊嚴彌撒》創作手稿片段和俄羅斯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隨想圓舞曲》鋼琴曲全本樂譜手稿兩件上拍,分別以218萬人民幣和12.6萬人民幣價格成交。其中作為全球著名作曲家貝多芬的手稿,是用墨水筆和鉛筆譜寫的,記錄了他在《莊嚴彌撒》聖哉經、降福經和榮耀頌樂章中的創作構思。這次拍賣手稿特別之處在於它包含了鮮有的‘聖哉經’創作的草稿。雖然只是現存放于普魯士州立圖書館該草稿集中缺失幾頁之一,但以218萬的價格成交顯然是合理的。
張充和手抄昆曲工尺譜《長生殿驚變》以59.8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張充和手抄昆曲工尺譜《長生殿驚變》以59.8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
3.jpg
3.jpg (18.59 KiB) Viewed 4589 times
  國內作曲家的樂譜手稿在拍場上還未見流通,畢竟近現代中國著名的作曲家屈指可數,他們的手稿很多都被博物館收藏。不過在西泠印社春拍”張充和與昆曲暨中國首屆戲曲藝術專場”上,張充和手抄昆曲工尺譜《長生殿驚變》(三十三頁、冊頁 紙本)以59.8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作為手抄昆曲工尺譜這麼高的成交價格有兩個因素,第一是關於張充和先生的拍品是第一次進行拍賣;第二是此種工整抄錄的工尺譜是張先生手書昆曲的代表作,在市場中又極為少見。

  相對國外拍場來說,國內的樂譜手稿拍賣還是未開發的處女地,與藝術品相比,這些手稿數量還是比較少的。當藏家注意到這些樂譜的價值時,跟隨國際市場的角度,行情也會越來越水漲船高。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季濤:拍賣場上相依為命的收藏家與投資客

2016年08月29日11:38

  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參與交易的主要分為兩種人:投資者和收藏者。投資者一般是指那些購買藝術品目的是將來賣出時牟利的人;收藏者則是指那些買來藝術品主要是用來把玩、裝飾和研究的人。

  收藏者對藝術品由衷喜愛,購買藝術品時對於買進價格和時機也許並不十分在意,而且對買來後的價格走勢也不十分關心;而投資者目的為了贏利,他們比較在意買進和賣出的時機和價格,經常關注藝術品的市場走勢,計算自己的投資回報率,到了利潤豐厚的時機時,該出手時就出手。

  投資者與收藏者的身份常常會出現轉換。一開始,由於缺少資金,不斷買賣藝術品賺取差價成為必然。投資者在交易中經濟實力得到了不斷增加,並在研究中對自己的藏品產生了更多的情感愛好,同時,他們在交易實踐中也會發現,藝術品攥在手裡的時間越長也許收益就越多。眼見為實的是:內地出現藝術品市場二十年多年來,一直將藝術品收藏在手不賣的人增值是最大的。因此,一些投資者慢慢走進了收藏者的隊伍,其手中藏品出手的頻率逐漸在下降。他們開始著眼於:留好貨,出次貨,逐漸建立起自己完整的收藏體系。人們從短線投資慢慢走向中長線的持有和收藏,這就是如今拍賣徵集中遇到越來越多惜售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拍賣場上“生貨”、“精品”越來越稀缺,也越來越受到追捧的原因所在。

  有許多人本身同時具有投資者和收藏者的雙重身份。對於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買了就不打算賣,而為了手裡的資金能不斷增值,還要去買賣那些也許自己並不是十分喜歡但有利可圖的藝術品。我的一位朋友喜歡收藏那些上古的青銅器、佛頭和老窯瓷器,但每天在經營牟利的是清三代的瓷器;也有這樣的收藏家,目的在於收藏古代書畫,但也參與買賣瓷器和近現代書畫,後者的目的是為了投資和贏利,掙了錢最後還是去買古代書畫來收藏。這樣雙重身份的人對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楚,靠投資某些藝術品去掙錢,掙了錢再去買特定的收藏品,投資、收藏兩不誤。

  也有些人的收藏和投資的目的會隨著時間改變。原來買了某件藝術品打算出售的投資者時間長了對該藝術品產生了感情,最後不打算賣了,使其變成了藏品;也有人買的時候是打算收藏不賣的,隨著自己對藏品的研究和搜集整理,逐漸將多餘的、不成系列的藏品賣掉,再去尋找自己缺乏的失群或特色的品種。

  在藝術品拍賣會上,收藏家們總是十分挑剔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拍賣品,他們不會是什麼都買,但一旦選中,就會不遺餘力,志在必得的爭到,這常常是很多拍賣會上拍出“天價”的原因。而投資客則不同,他們只要有錢賺就好,並不會太挑拍品,什麼都行,只要有利可圖。投資者構成了拍賣場上一支生力大軍,他們也許不會去爭出“天價”,否則未來的利潤空間也就沒有了,但他們什麼都會去爭一下,便宜就買,貴了就放。投資客在拍賣場上則最怕出現收藏者與自己競爭。這樣投資者與收藏者各取所需,構成了拍賣場上的繽紛色彩。因此,拍賣行喜歡拍出“天價”,更喜歡高成交率;喜歡藝術品收藏家,更喜歡那些投資客。

  拍賣市場如果只由收藏家們構成當然不錯,市場上只買不賣或多買少賣,沒有追漲殺跌,市場穩定,泡沫較少,但由於大家都只買不賣,容易形成貨源緊缺,市場規模會越做越小,供不應求也會造成市場價格越來越高。在這樣的拍賣市場上,拍賣品不能充分反復地出現,得不到充分的換手和交流,市場則顯得單調乏味,藝術品的增值效果更無法體現出來,拍賣市場也難以生存。因此,拍賣市場上需要一定的投資客,甚至是投機客,正因為有了他們,拍品資源能夠源源不斷的提供出來,有買有賣,買了再賣,賣了再買,有短線投資掙錢就出的,有做中線投資和長期收藏的,市場豔麗多姿,藝術品的增值、貶值、上漲、滯漲才能充分表現出來,拍賣品才能得以充分換手。

  但市場上不能都是投資客,大家都去追漲殺跌容易造成市場的急漲急跌、忽高忽低而不夠穩定。就像股票市場上不能都是由做短線的散戶構成,主體還是要由做中長線的企業股東和各類投資機構構成,這樣才不至於因為市場的頻繁漲落而給企業經營帶來麻煩!

  拍賣市場十分需要穩定的收藏者,也要有一定的投資人。如果只有收藏者,市場是會十分穩定,但貨源緊缺則無法吸收新的投資者進來,也影響市場的進一步擴容和發展,很容易做成一個死水一潭的市場!有了一定的投資者甚至是投機者,市場就活了起來,總有人買,也有人賣,大家都有事可幹,市場才能可持續發展下去。

  筆者以為,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如果多數參與者是收藏者,少數人為投資者,市場則相對穩定,具有活力,可持續發展。海外的拍賣市場往往就屬於這樣的格局。一旦收藏家遇到“3D”,即離婚、債務和死亡時,收藏品就會整體釋放到市場中來,經過挑選、整理的“生貨”、精品又會再次出現,形成收藏品的重新分配和組合,從而構成新的價格體系,也為收藏品的傳世形成新的流傳有緒的記載。

  目前內地的藝術品拍賣市場,還屬於投資者多、收藏者少的格局,雖然兩者的比例重心逐漸在向收藏者傾斜著。但隨著文化、藝術理念的進一步向大眾普及,藝術品投資者、收藏者的隊伍仍舊在不斷擴容之中,新的藝術品投資者、愛好者將不斷湧進市場。從近幾年內地拍賣場上不斷增加的新買家進場數量可以明顯觀察到這一現象,這必然帶給內地藝術品市場新的活力、持續的動力以及新的希望。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李可染刻章廢畫三千 揭億元級畫家是如何煉成的

2016年08月31日10:51

  編者按: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創作的《萬山紅遍》《韶山革命聖地毛主席故居》《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等作品拍出上億元高價,在中國畫方面,他主張“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他也強調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即從單純到豐富,再由豐富歸之於單純。他還提出“采一煉十”的主張,意為:採礦是艱辛的,冶煉更加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勞動,真正的藝術創造必須兼有採礦工人和冶煉家雙重艱辛和勤奮。那麼,李可染又付出了怎樣的艱辛才煉成億元級書畫家?
1.jpg
1.jpg (51.03 KiB) Viewed 4582 times
李可染《雄關漫道•蒼山如海 》 96cm×157cm

  學習態度:潦草是最大的錯誤

  “潦草是最大的錯誤,沒有比潦草更大的錯誤了。”李可染認為,藝術創作不是“探囊取物”,要把整個生命力投進去,如“獅之搏象”,如“無鞍騎野馬”;“赤手捉毒蛇”,必須全力以赴,精力高度集中。有的人一輩子精力從來沒有集中過,因此做不好事。古人雲:“萬物靜中得”,靜就是靜下心來,思想高度集中。“聰明”二字如何解釋?“聰”是聽得清,“明”是看得明,也就是思想能夠集中的意思。
2.jpg
2.jpg (79.73 KiB) Viewed 4582 times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 1961年 64cm×45cm

  有人認為大畫家畫畫都是漫不經心地隨便抹幾筆,以為從胡亂林中可以產生好畫,創造奇跡,然而,李可染表示,他曾常看齊白石作畫,和很多人的想法恰恰相反,齊白石不是畫得很快,而是很慢;不是隨隨便便,而是十分嚴肅。越是大筆墨的畫,越需要小心經意,因為要在簡單的幾筆裡、表現豐富的內容,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大藝術家如此,何況初學!李可染坦言,儘管自己曾經畫過幾百幅山水畫,但面對著新的物件,還感到惶悚,感到很吃力,很困難。
3.jpg
3.jpg (35.22 KiB) Viewed 4582 times
李可染《錢塘江》 1954年 42cm×49.5cm李可染《錢塘江》 1954年 42cm×49.5cm

  面對新的嘗試,不要擔心會畫壞,“怕畫壞是沒有出息的,只要用心畫,畫壞了沒有關係。”李可染有一顆圖章,叫做“廢畫三千”,就是鼓勵自己不要怕畫壞的意思,“因為怕畫壞,就墨守成規,不敢突破,總在自己的圈子裡轉,這是一種墮性的表現,是很難進步的。”
4.jpg
4.jpg (69.05 KiB) Viewed 4582 times
李可染《頤和園後湖》 1954年 37.5cm×44cm李可染《頤和園後湖》 1954年 37.5cm×44cm

  藝術修養:多交朋友 善於學習

  藝術家要善於學習,向傳統學習,向同時代的人學習,正如黃賓虹先生所言,“學藝術要多交朋友”,他廣為搜羅古今中外的作品,作為自己的借鑒。李可染直言,我們不僅要向成功的藝術品學習,也要向失敗的藝術品學習,大藝術家的吸收面都是很廣的。李可染認為,有的青年愛用現代人的思想感情要求古人的畫,這是學習傳統的最大障礙,“過去學校掛有黃賓虹先生的畫,一些人看不懂,有的甚至提出反對,說這些畫沒有什麼意思。其實,黃老先生的畫有很多優點是供我們學習和借鑒,但他的意境比較舊,我們不能完全用現代人的思想感情去要求他。學習傳統要有分析,要有師長舍短的精神。”
55.jpg
55.jpg (56.75 KiB) Viewed 4582 times
李可染《江南寫生》 1962年 37.5cm×44cm李可染《江南寫生》 1962年 37.5cm×44cm

  在李可染看來,黃賓虹先生的畫整體感很強,層次很深厚,充分表現了大自然多種物象之間微妙複雜的關係,若接若離,渾然一體;有的畫遠看草木蔥蘢茂密,山石重疊,近看一塊石頭也找不到;有的畫充分表現了江南山水飽含水蒸汽的濃郁氣氛,在筆墨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學習古畫也是一樣,筆墨好的就是筆墨,線條好的就專學它的線條,過去我做過這樣的工作,訂了一些小本子,把古畫中的山石樹木人物等分別臨摹,意境好的就記下整個構圖,自己特別喜愛的就臨摹全幅,這對我的説明很大,學習傳統需要下功夫的。”
6.jpg
6.jpg (73.84 KiB) Viewed 4582 times
李可染《清漓帆影》 1962年 68.7cm×46cm李可染《清漓帆影》 1962年 68.7cm×46cm

  李可染曾表示,時代變了,思想感情變了,內容變了,技法一定要變,技法是發展的。“有些人專以仿古為能事,沒有自己的感受,自然就淪入公式化,這不是學習遺產的正確態度。”為了避免公式化,畫家必須到生活中去,自然界本身是豐富多彩,變幻莫測的,它可幫助畫家克服公式化。

  畫家在藝術修養方面除了要有深厚的傳統知識和豐富的切身經驗,同時還要不間斷的磨練功夫,藝術不僅要苦學,更主要的是苦練。李可染直言,學習這個詞很確切,只學不習是不行的,還必須經常練習,否則,一切都只會落空。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四叔外孫女中環策劃藝術商廈 明年落成 恒地H QUEEN'S呎租100元
oi.jpg
oi.jpg (113.92 KiB) Viewed 4568 times
恒地主席李兆基外孫女、恒地租務部副總經理李敬恩笑言,處理H QUEEN'S時,外公親授錦囊敦促必須做足前期準備工作。


地產與藝術有時亦可共融。恒地(0012)旗下位處中環皇后大道中、主打藝術的商廈項目H QUEEN'S,繼早前獲卓納畫廊 (David Zwirner)大手承租兩層近千方呎樓面後,繼續吸引國際級藝術產業進駐。恒基主席「四叔」李兆基外孫女、現為恒地租務部副總經理的李敬恩接受訪問時稱,項目為本港首幢藝術商廈,笑稱外公李兆基除說意念「幾得意」外,更同時親授錦囊敦促必須做足前期準備工作。

明報記者 劉詠怡

位於中環核心區的H QUEEN'S樓高24層,總樓面12萬方呎,每層面積4500至5000方呎。李敬恩透露,項目現時已有逾五成樓面獲承租,租客包括國際級畫廊、藝術展覽中心,以及韓國拍賣行和藝術餐飲,呎租逾100元。H QUEEN'S目前已建至21樓,預計明年中竣工,明年第四季正式開幕。

租出五成樓面 多屬國際級藝廊

李敬恩稱,H QUEEN'S為本港首幢畫廊商廈,與過去參與的商舖項目,無論設計、定位及租務等均大有不同,難度更高。她透露自己3年前開始參與H QUEEN'S的工作,由於地盤位於皇后大道中、砵典乍街(石板街)交界,冀打造出矚目建築,設計過程亦有不少考量,包括樓層高度,以至如何有效地把大型藝術展品由地面運送到上層展館,故該廈特別採用西班牙設計的電動吊臂,以便把展品從地面運至上層、再由玻璃幕牆送入室內。

李敬恩坦言,外公李兆基認為項目意念「幾得意,睇吓做唔做到」。雖然四叔本身對藝術沒有太深刻認識,「但佢都覺得好多新嘗試可以做,並親自傳授錦囊,包括要做足前期準備工夫、亦要睇準時機」。

特設吊臂 將藝術品運上樓

李敬恩認為,近年香港社會開始關注藝術文化發展,鄰近的中環元創方PMQ等,成為發展藝術式商廈的好機遇。雖然H QUEEN'S將來開幕後,如何與畫廊、餐廳合作,鼓勵公眾更熱烈參與藝術活動,將是另一挑戰,惟她指對藝術市場屬長線投資,對將來發展仍抱有相當信心。

租客包括卓納白石畫廊

至於H QUEEN'S現時已承租的7個主要租客,包括卓納畫廊 (David Zwirner)、白石畫廊 (Whitestone Gallery)各租用兩層樓面;餐飲集團Le Comptoir租用頂層連天台,頂層呎租創該廈新高。另由林明珠創立的藝術門(Pearl Lam Galleries),亦公布2018年3月在H QUEEN'S開設全新展覽場地;地面至1樓面積共1.5萬方呎,亦獲不少意向租客洽租。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紅木行情將迎來新漲勢
2016年09月12日11:38
112.jpg
112.jpg (51.87 KiB) Viewed 4557 times
紅酸枝巴里黃檀明式圈椅紅酸枝巴里黃檀明式圈椅
  雪松

  8月以來,紅木界最火熱的話題莫過於將於9月24日至10月5日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17次締約國大會。

  作為決定紅木產業原材料命運的重大事件,CITES締約國大會的召開,將給紅木原材料市場及成品傢俱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紅木古典傢俱理事會常務副理 事長、勁飛紅木董事長吳新建對當前的紅木行情進行把脈,並為行業未來發展建言獻策。同時,也對勁飛紅木在當前背景下推出私人定制傢俱的做法進行瞭解讀。

  CITES大會

  將引發紅木行情新一輪漲勢
G20峰會上的中國紅
G20峰會上的中國紅
113.jpg (25.4 KiB) Viewed 4555 times
  吳新建表示,雖然第17次締約國大會尚未召開,但其已給東南亞紅木原產地帶來了不小的地震,且已波及國內紅木市場。吳新建對此做出論斷:紅木行業新一輪漲 勢很快到來。圍繞著CITES大會將給紅木原材料市場所帶來的影響,並結合紅木行業20年來的發展軌跡,吳新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吳新建認為,新一輪原材料危機不可避免,預示著新一輪漲勢很快到來。之前的原材料危機主要體現在黃花梨、小葉紫檀上,雖然2013年大紅酸枝(交趾黃檀) 入圍CITES,並引發了火爆的紅木行情,但原材料的危機在當時或在2013年至2016年期間,尚未明顯地顯現出來。

  而此次將會有根本性的變化,已披露的資訊顯示,泰國提案將交趾黃檀(大紅酸枝)的管制級別從附錄二中的標注5升級為標注4,這意味著交趾黃檀野生林的貿易管控將會變得更加嚴苛,很可能將被全面禁止,國內大紅酸枝傢俱很可能會像黃花梨傢俱一樣,逐漸淡出市場。

  事實上,牽動業界神經的除了大紅酸枝(交趾黃檀)之外,還有花枝(巴里黃檀)和緬甸花梨(大果紫檀)。據來自木材地理及環境調查署的消息,CITES東盟 專家組準備在本次締約國大會上提交上述物種列入國際瀕危物種附錄二的提案。吳新建說:“國際機構與各紅木原材料產地國對森林採伐與紅木木材輸出方面的管控 日益嚴苛:先是刺蝟紫檀(非洲花梨木)被列入CITES附錄三正式生效;接著,老撾政府禁伐令生效;隨後,柬埔寨政府宣佈全面禁止木材出口,並查處關閉走 私木材通道等。種種跡象表明,新一輪原材料的危機不可避免。”

  吳新建表示,紅木行業發展呈波浪趨勢,新一輪漲勢很快到來。

  私人定制傢俱

  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流

  在CITES大會召開前夕,勁飛紅木推出私人定制傢俱,其寓意何在?

  對此,吳新建表示,即將召開的CITES大會,不僅會引發紅木行情新一輪高漲,也將成為紅木行業由粗放式發展到精細化轉變的分水嶺:在新一輪原材料危機下,私人定制傢俱必將受寵,成為今後行業發展的主流。

  首先,從紅木行業角度來看,行業自2000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近10多年來,充足的原材市場致使大部分企業都在粗放式發展,只有少數品牌企業注重精細 化發展。在今後原材料逐漸稀缺的情況下,企業不得不進行根本性的改變。由此看來,私人定制精細化傢俱必將成為今後行業發展的主流。

  其次,從國家發展大形勢來看,進入新常態後,在人口紅利逐漸失去優勢的情況下,任何行業發展都要從粗放式轉為精細化,中國製造要想在世界立足,必須堅持工匠精神。紅木行業作為最能體現工匠精神的行業,高端紅木私人定制作為最能夠詮釋工匠精神的手工製作。

  最後,從消費者的審美需求來看。早年很多消費者買紅木傢俱不乏有炫富的成分,具體對紅木知識真正瞭解的恐怕不多。隨著紅木傢俱的型、材、藝、韻等知識廣泛 普及,今天消費者的審美水準越來越高,傢俱的好壞他們已有自己的判斷方式,從而進一步倒逼企業為了在市場中生存,向私人定制精細化方向發展。

  抄底契機

  傢俱收藏時機不容錯過

  吳新建認為,按照“逢低買入”的投資法則,在CITES大會召開前夕,目前紅木傢俱市場已到了抄底的好時機。那麼對消費者來說,在抄底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對此,吳新建建議,消費者在收藏紅木傢俱時,若論上選,還得是人們常說的老三樣——黃花梨、紫檀和老紅酸枝,它們均為明清宮廷傢俱的主要用材,也是被列入 《紅木》國標5屬8類33種材料中較知名的3種材質。此外,鑒於巴里黃檀與緬甸花梨木有望在CITES大會上被列為瀕危樹種,所以,眼下是其最佳選購時 期。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齊白石和張大千為何能稱霸藝術市場
2016年09月05日10:48
1.jpg
1.jpg (8.78 KiB) Viewed 4551 times
  證券的不景氣以及房地產的政策壓力,使國內大量資金湧入藝術品市場。尤其是近現代書畫,雅俗共賞,收益穩定而豐厚,更是對這些熱錢產生巨大吸引力。

  十月落槌的香港蘇富比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會,總成交額接近7.5億港元,創下蘇富比中國書畫拍賣歷年來的新高。但就從亮點拍品的搶眼程度來說,此次秋拍不及春拍震撼。
2.jpg
2.jpg (24.01 KiB) Viewed 4551 times
張大千《嘉耦圖》成交價1.91億港元 香港蘇富比 2011年5月31日
  今春,蘇富比看準時機,在香港單獨額外加場,推出“梅雲堂藏張大千畫”專拍,大獲成功。“梅雲堂”主人高嶺梅的父親,生前長期擔任張大千的作品經銷代理。高玲梅和詹雲白伉儷日後也與張大千結下深厚情誼。這張“友情牌”果然十分奏效。全場25幅作品100%賣出,總成交額高達6.8億港元。其中,《嘉耦圖》以荷花與鴛鴦入畫,寓意佳偶天成,是張大千潑彩潑墨與工筆畫法結合的代表作。最終以1.91億港元被臺灣廣達電腦集團董事長林百里拿下。這已是他第5次刷新張大千作品的拍賣紀錄。上次創新高,是去年春天,他以人民幣1.008億元競得《愛痕湖》,這也造就了中國近現代書畫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目前,林百里的私人美術館“廣雅軒”已收藏有百餘幅張大千畫作,數量僅次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內地,今年上半年最勁爆的拍賣,無疑是估價1億元的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在中國嘉德以4.255億元震撼全場。
3.jpg
3.jpg (45.48 KiB) Viewed 4550 times
齊白石 《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成交價4.255億元 中國嘉德 2011年5月22日
  這件書畫的賣家是上海投資大亨劉益謙。買家湖南電廣,是財大氣粗的傳媒廣告業新貴。該集團2006年開始藝術品投資業務,已收藏了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數百幅書畫精品和一些油畫以及古董重器。2010年,更是成立了北京中藝達晨藝術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藝術基金。

  這中間有一位核心人物,龍秋雲——湖南電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他持續每年固定斥鉅資購買近現代作品作為其企業資產。著名藏品有徐悲鴻《珍妮小姐》、《愚公移山》,李可染《萬山紅遍》等等。隨著這些重要作品市場價值的攀升,其企業影響力和實力也大大提升。

  眾所周知,近年頻創天價的齊白石和張大千,他們的藝術探索使中國畫向現當代轉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使中國畫走向世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中國近現代畫壇均居於超然崇高的地位。
4.jpg
4.jpg (17.44 KiB) Viewed 4549 times
齊白石 《滿堂吉慶》 1018萬港元 香港蘇富比 2007年10月6日
  從湖南木匠到東方巨匠
  “人民的藝術家”齊白石(1864-1957)出身貧寒,做過農活,曾居於湖南省漣源市楊市鎮。1877年,跟隨叔祖父學過木匠,次年改學雕花木工。從做木匠期間的自學繪畫,到27歲拜師學畫,從五出五歸的遊歷創作,到8年的故鄉幽居,齊白石保持著一貫的勤奮和虛心,在繪畫上一直銳意進取,從未停歇。
  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呂立新看來,齊白石絕對是成功奮鬥的典範。他語出驚人:“齊白石57歲當‘北漂’,比一千個杜拉拉更勵志。”此話講的是,1919年春天,57歲的齊白石第三次進京,成了一名正式的“北漂”。

  呂立新說:“以前,齊白石只是在湖南很小的範圍內有名。不到北京闖蕩,齊白石很難成為一代美術大師。”
  然而,初到京城,齊白石在琉璃廠南紙店賣畫刻印,並不順利。他的畫價只有同時期畫家金城、陳半丁、陳師曾的一半。一幅扇面標價僅兩塊銀元。後來,齊白石結識了陳師曾。在陳師曾的勸說下,齊白石改變了沿襲八大山人的畫風,開始“衰年變法”,向吳昌碩等人學習,後自創“紅花墨葉派”。

  1922年是一個關鍵節點。這一年,陳師曾攜帶齊白石的幾幅畫作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帶去的作品銷售一空。每幅售價至少100銀元。其中山水畫價格最高,例如一幅二尺長的山水,就賣到了250銀元。此行,陳師曾還從日本拿回了很多訂單。之後,日本收藏者開始關注並購買齊白石的作品,其價格也比他剛到北京時高出若干倍。日本早期收藏齊白石作品的重要藏家是伊藤忠雄。但二戰之後,由於日本“脫亞入歐”,排斥中國文化,日本收藏齊白石作品的藏家逐漸減少。伊藤的部分齊白石藏品流入臺灣。

  如今,不少港臺大藏家力捧齊老。藝術品拍賣師、投資顧問劉新惠說:“最早投資齊白石作品的是香港的楊永德,但投資齊白石最成功的當數張宗憲。”
  在香港頗受歡迎的齊白石,在內地更受熱捧。2009年,北京保利秋季拍賣上,齊白石《可惜無聲》冊頁拍出了9520萬元。這接近億元的高價,讓大眾再次將目光聚焦於這位土生土長的東方巨匠。
5.jpg
5.jpg (44.71 KiB) Viewed 4548 times
齊白石 《可惜無聲》成交價9520萬元 北京保利 2009年11月22日
  不得不說,經過時間的沉澱,齊白石如今成為拍場上的風向標,絕非偶然。他身上涵蓋了非常豐富而立體的中國文化。他原本是民間藝人,身上卻有著文人的風骨。他從小家境窘迫,所以藝術中又透著老百姓的趣味和審美。

  五百年來一大千
  比齊白石年小36歲的張大千(1899-1983),堪稱中國近代繪畫史上的“全能大師”。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寫意,無所不能,無一不精。連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徐悲鴻都曾盛讚:“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也。”

  畫藝精湛的張大千,人脈亦極廣,在生前舉辦了大量展覽。早在20世紀初,他就已進入了藝術市場,並形成良好的銷售管道與收藏體系。當時,張大千畫作在同列中可謂是獨佔鰲頭。香港華人是其作品最主要的收藏群體。但自從內地藏家進入近現代書畫市場之後,逐漸形成以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等藝術家作品為主要收藏物件的格局。

  張大千作品不僅數量多,風格也產生高度分化,一生經歷了“師古”、“師自然”、“師心”三個階段。早期,他以精工細筆為主。這時的作品,目前多集中在中國境內世家收藏者手中。至上世紀40年代,張大千遠赴敦煌之後,體悟到傳統藝術的根源是由民間藝術、文人藝術和宮廷藝術三大部分構成,且互為補充。他的創作也因此生變,逐漸脫離明清宮廷繪畫流於程式的弊端,更為注重師法自然,漸入佳境。圓潤俊美的仕女圖,是這個時期的典型題材。
6.jpg
6.jpg (21.12 KiB) Viewed 4547 times
張大千 戊申《愛痕湖》 1.008億元 中國嘉德 2010年5月17日

  晚年,張大千以潑彩勾金為主,如墨荷、潑墨山水等,代表了其個人最高的藝術成就。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多集中于港臺、歐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收藏家手中,價格在上世紀90年代一度攀升,但隨後因東南亞經濟危機被抑制。2005年後,這類作品開始從海外陸續回流到國內市場。2009年在北京匡時上拍的《瑞士雪山》、2010年香港佳士得的《碧峰古寺》,都是此類佳作。
7.jpg
7.jpg (22.06 KiB) Viewed 4546 times
張大千《碧峰古寺》成交價6112萬港元 香港佳士得 2010年11月30日

  熱錢滾滾來
  中國近現代書畫,不僅是拍賣場上的焦點,更成為眾多機構和基金追捧的板塊。他們不僅僅是因為近現代書畫的市場可流通量很大,以及藝術價值的閃光,更是因為,作為基金,一件容易入手和容易套現的藏品,顯然會為基金減掉不少麻煩。

  這些熱錢從哪裡來?中央美院教授龔繼遂概括說:“儘管今年國家陸續出臺貨幣緊縮政策,以收緊貨幣流動性,但反而導致更多投資性資金從證券和房地產等其它板塊溢出,進入藝術品市場。這造成了近年來國內藝術品、尤其是中國書畫成交屢創天價的市場現象。單件天價藝術品交易紀錄,通過其示範和放大效應,又極大拉動了藝術品整體的市場價格。這同時也致使傳統的個體投資收藏行為逐漸被邊緣化。”

  這裡暗含了一個重要轉折:如果說,近5年中國藝市的一片繁榮,充分體現了藝術品從舊富收藏向新富投資的轉移;那麼,今後價格的上揚,將體現藝術品從私人擁有向機構或基金持有的轉移。而大體量的基金和機構資金入市,必然會成為高價推動力。因為他們需要一些指標性的成交紀錄作為標杆,為其持有的其它普品開創增值空間。
8.jpg
8.jpg (39.83 KiB) Viewed 4546 times
齊白石 《花鳥》成交價9200萬元 中國嘉德 2011年5月22日
  就此形式而言,投資人乃至專家可以說喜憂參半。一方面,不少收藏行為,在提升藝術品價格的同時,還極大提高了企業的社會關注度,帶來了良好的群眾影響和品牌效應。其衍生價值已遠遠超過作品本身的成交價格。這為今後中國機構和企業的收藏做出了示範。另一方面,流動資金的盲目性和投機基金的逐利性,又會導致交易大盤的局部混亂和失序,造成相當數量的無效投資。換言之,一旦機構大量地進行短期買賣,就會打破藝術品固有的升值週期,攪動市場原有的發展格局。

  看來,藝市深度金融化的時代已經來臨了。當收藏過程中怡情養性、乘物遊心的樂趣已漸行漸遠,藝術品投資就變成了一項冒險刺激的金錢遊戲。
  然而,即使身處這樣一個激昂澎湃的時代,臺灣收藏家許宗煒仍然提醒大家,尤其是新入門的收藏者:收藏藝術品要“根於喜愛、用於研究學習、形於收藏分享、別於不舍,獲利於不期而得。”畢竟,“風雅之事,給人幸福感”。而這比金錢的收穫更可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香港下月拍賣張大千等名師畫作 估價約1.9億港元

2016年09月14日08:03



  9月13日電 據香港報導,著名拍賣行蘇富比將於下月4日起於香港灣仔會展舉行“中國國畫秋拍”,拍賣包括張大千工筆山水名作《秋水春雲》、首度亮相的兩幅傅抱石的歐洲藏傳畫作《夜破東羌圖》與《鄭莊公見母》等共300幅名家傑作,總值估價約1.9億(港元,下同)。

  蘇富比中國書畫部主管張超群12日指,本次拍賣品來自全球各地的重要私人收藏,每幅佳作除了作品本身的高超藝術價值外,背後均含有饒有興味的故事,反映作者和當時世事的人生百態。本次拍賣的重頭戲是張大千的工筆山水名作《秋水春雲》,該畫作曾于1992年於該行拍賣,打破當時中國國畫的拍賣紀錄,這次估價為3,000萬元至5,000萬元。

  工筆傑作 贈紅顏賀生辰

  《秋水春雲》是張大千為畫壇紅顏知己李秋君五十大壽而專門繪贈,堪稱張大千工筆中國畫的代表作。張大千和李秋君同齡,兩人的友誼為畫壇佳話。

  當時上海文士們為李秋君舉行賀壽盛會,因為張大千和李秋君兩人年齡,相加剛好百歲,金石名家陳巨來取二人名字中一字刻成“百壽千秋”之印相贈;張、李二人當眾相約合繪作品百幅鈐蓋此印。惜其後因戰亂張大千旅居海外,未能成此雅願。

  傅抱石畫作 背後有典故

  張超群續說,本次拍賣會還呈獻傅抱石從未被公開的兩幅歷史畫-《夜破東羌圖》與《鄭莊公見母》。該兩幅畫是傅抱石巔峰之作,是專門為當時法籍越南人杜安所繪,被杜安帶回歐洲收藏。

  杜安為越南姓,中文發音近“段”,杜安於是請傅抱石繪兩幅含有段氏歷史的畫作。

  《鄭莊公見母》是春秋時代典故,鄭莊公之母偏愛其弟共叔段,最終竟助弟造反,被鄭莊公擊敗;鄭莊公雖發誓不入黃泉不見母親,但最終還是由地道會母以盡孝道。傅抱石此畫是共叔段造反前母子三人相見時的情景,將三人神態、眼神等刻畫得入木三分。

  《夜破東羌圖》則取自《後漢書》所載東漢段熲夜襲東羌的故事,整幅畫罕見採用西洋畫遠近透視、光源明暗的技法,構圖雄奇,以高空淡月、近山遠嶺的荒涼蒼茫,襯托出大軍夜行的凜凜兵威、沖天殺氣。

  該畫以現代手法結合已臻化境的中國國畫精髓,描繪場面浩大的戰爭場面,是近代中國國畫的珍品。

  張超群指,拍賣品還包括徐悲鴻《自用印譜》原拓本一冊及齊白石《贈胡寶珠印譜》原拓本三冊一函;印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當中不少是當時名人的私印,頗具收藏價值。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