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即將揭幕
2016年03月23日08:03
016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將於3月24日至26日在港舉行,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239間藝廊將展出現代及當代藝術作品。該展覽總監黃雅君認為香港已成為重要的國際藝術樞紐,並對亞太區藝術市場的走勢表示樂觀。
本屆展會吸引28家藝廊首度參展,其中9間來自亞洲,包括北京的墨齋、上海的龍門雅集及臺北的百藝畫廊等。
出生于北京、現居美國的藝術家張爽首次將她的“0-視點”系列雕刻繪畫及裝置作品帶到巴塞爾藝術展會上,借作品傳遞藝術家對女性性別及身份的認同感。她告訴記者,很幸運能夠參與這場藝術盛宴,可有更多機會同其他藝術家交流切磋,“亞太地區的藝術市場很活躍,我喜歡這裡的活力。”
據悉,展會的主要展區“藝廊薈萃”將雲集187間藝廊,展出高水準的繪畫、雕塑、裝置藝術、攝影、錄影及限量印刷作品等;“亞洲視野”板塊將為28間在亞太地區擁有展覽空間的藝廊提供平臺,展出個展、獨家歷史材料及主題式群展等;“藝術探新”則將通過個展或二人展展出全球藝壇新晉的作品。
主辦方還將繼續與位於九龍的環球貿易廣場合作,在108層的高樓表面呈獻由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創作的燈光裝置作品;而歷史悠久的“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將彙集多位元藝術家、收藏家、藝廊經營者及策展人等,就藝術界熱門話題展開討論。
被譽為世界藝術博覽會之冠的巴塞爾藝術展1970年始創於瑞士巴塞爾,展品以現代及當代藝術為主。該藝術展2002年在美國邁阿密設立分展會,並於2013年在香港首次展出。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畢卡索藝術家女兒遭指控 億萬雕塑矛盾再次升級
2016年03月23日08:05
前佳士得印象派總監蓋•本奈特與重量級畫廊主拉裡•高古軒之間關於畢卡索雕塑曠日持久的官司有了最新進展。雙方均爆出了關於競爭同一件作品的更多時間性的細節。這也顯示出了畢卡索的後代們是如何因為這件價值上億美元作品的利益分配而產生糾紛的。
據瞭解,這尊《女子半身像》首先在2014年末被賣給了本奈特的主顧、卡塔爾皇室成員賈西姆•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薩尼以及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據法庭資料顯示,這樁交易是畢卡索的女兒、現年80歲的瑪雅•魏德邁爾-畢卡索與作為律師並擁有自己的事務所的兒子奧利維爾促成的。訴訟中稱,在被告突然終止合同之前,買方已經支付了合同當中3筆款項的前兩項。
公眾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則是兩個合同之間巨大的價格差異。Pelham的合同價格在5000萬美元左右,而布萊克據稱,他同意為這件雕塑支付超過前一個價格兩倍的價格——1.05億美元。這不禁讓人對他購買雕塑的動機產生了興趣,因為這件雕塑曾經以低很多的價格成交過,並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畢卡索的雕塑作品在拍賣場上最高的價格記錄是2920萬美元,作品為2007年11月在蘇富比成交的《女性頭像(朵拉•瑪爾)》。這件青銅雕塑的預估成交價格是2000至3000萬美元。在法庭的安排下,這件作品現在臨時存放在高古軒並將直到案件結束。曼哈頓法院計畫於今年9月19日開庭審理這個案件。
2016年03月23日08:05
前佳士得印象派總監蓋•本奈特與重量級畫廊主拉裡•高古軒之間關於畢卡索雕塑曠日持久的官司有了最新進展。雙方均爆出了關於競爭同一件作品的更多時間性的細節。這也顯示出了畢卡索的後代們是如何因為這件價值上億美元作品的利益分配而產生糾紛的。
據瞭解,這尊《女子半身像》首先在2014年末被賣給了本奈特的主顧、卡塔爾皇室成員賈西姆•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薩尼以及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據法庭資料顯示,這樁交易是畢卡索的女兒、現年80歲的瑪雅•魏德邁爾-畢卡索與作為律師並擁有自己的事務所的兒子奧利維爾促成的。訴訟中稱,在被告突然終止合同之前,買方已經支付了合同當中3筆款項的前兩項。
公眾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則是兩個合同之間巨大的價格差異。Pelham的合同價格在5000萬美元左右,而布萊克據稱,他同意為這件雕塑支付超過前一個價格兩倍的價格——1.05億美元。這不禁讓人對他購買雕塑的動機產生了興趣,因為這件雕塑曾經以低很多的價格成交過,並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畢卡索的雕塑作品在拍賣場上最高的價格記錄是2920萬美元,作品為2007年11月在蘇富比成交的《女性頭像(朵拉•瑪爾)》。這件青銅雕塑的預估成交價格是2000至3000萬美元。在法庭的安排下,這件作品現在臨時存放在高古軒並將直到案件結束。曼哈頓法院計畫於今年9月19日開庭審理這個案件。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商家不如藏家 藏家不如玩家
2016年03月23日10:22
美術評論家 朱浩雲
在古玩市場上,筆者常常聽到這樣的感慨,即“商家不如藏家,藏家不如玩家”的說法。以商家為例,儘管商家能經常覓到可遇不可求的古玩珍品,但是商家往往圖眼前蠅頭小利,見利就轉手賣出去了。
藏家就不同了,他們的收藏一般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主,一旦吃進心儀的藏品,不會因蠅頭小利而轉讓,即使暫時的套牢也是心甘情願。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榮寶齋、朵雲軒及文物商店、古籍書店、古玩商店,他們經營的大多是民國以前的舊字畫,價格非常低,像民國時期價格最高的張大千作品,那時只有數十元一幅,大幅精品在百元左右,精品之作《滄浪漁笛》建國初期賣價只有100元(此作在2002年蘇富比拍賣會上獲價552.79萬港元),吳昌碩的畫30—50元,金農書法對聯60—80元,任伯年花鳥扇2—5元之間,蒲華墨竹作品四條屏8—15元,齊白石的作品僅數元每幅。
張大千 滄浪魚笛圖
當時,既使是如此低的價格,也沒有引起國內百姓的興趣,只有像夏衍、鄧拓、鄧永清等少數人來欣賞把玩。那時,夏衍和鄧拓都是用稿費來購買名人字畫的,鄧永清則是六機部副部長,工資收入比一般人高一點。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氣候對書畫創作不提倡,因為這些東西不是“革命”的,在“文革”期間,名人字畫更是被列入“封資修”。
另外,當時的普通百姓生活比較拮据,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每個家庭少則2—3個小孩,多則5—6個以上。普通人的收入只有數十元,若是收入百元以上已算是少見的高工資了,一家老小都得靠工資維持生活。因此,五六十年代如購進徐悲鴻、傅抱石、王雪濤、齊白石等名家之作,到如今就身價百倍乃至千倍、萬倍了。
也許有人會說,在封閉時期低價買進名家字畫是一種機遇,這種機遇隨著國內的改革開放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麼,現在市場上難道就沒有機會了嗎?實際上,只要藝術市場存在,就會有市場機會。前提是要有敏銳的眼光買進有潛力的作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吳冠中和范曾的作品,上世紀80年代初筆者去北京的時候,吳冠中的作品也只有數百元,1984年在北京榮寶齋看到范曾的四尺整張人物精品之作,掛牌價只有8000元。然而,10多年後,吳冠中和范曾的作品在市場上動輒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了,如果那時吃進吳冠中或范曾的畫並立馬轉手,也很難賺錢。
現在市場上買進字畫想轉手贏利也是十分困難的,特別是經拍賣場上運作之後,成本變得很高。因為拍賣行對買賣雙方都要收取10%的傭金,還要向提供貨源的物主收取1%的保管費和圖錄費等,這樣各種費用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香港蘇富比、佳士得收取的各種費用則更高。
所以,藝術品收藏不太適合短線操作,其價格上漲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以海派名家陸儼少的作品為例,改革開放後,國家對陸儼少的作品收購價為15元每平方尺,上世紀80年代初漲至100元每平方尺,後又升至1000元每平方尺。1990年,陸儼少的作品在海內外銷路很好,加上陸儼少本人也年事已高,難以應付大量的買畫應酬,故自列潤格,山水畫每平方尺高達1500美元,那時確實嚇退了不少人。
可是到了2000年,陸儼少的作品價格在海內外市場上大幅攀升。精品之作每平方尺漲到10萬元人民幣以上。這對收藏了陸儼少作品的藏家來說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那麼,為何藏家不如玩家呢?在筆者看來,玩家往往會以藏養藏,這是收藏理財和豐富自己藏品的最佳途徑。其運作是用出售的藏品來賺錢,不過出售的藏品一般為自己多餘或不太喜歡的,再用拋出藏品賺來的錢買自己更喜歡的藏品,如此這般有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對廣大收藏者而言,要做到以藏養藏實在不容易,因為這需要極其敏銳的眼光和膽魄。像過去的許多大收藏家如龐萊臣、錢鏡塘、吳湖帆、王季遷、王世襄等,都是以藏養藏的高手。另據有關媒體報導,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以藏養藏”也很著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家基金會總共投資1200萬英鎊,購買了繪畫、瓷器、古玩、稀有圖書等藝術品,到八九十年代該基金會拋出了一些藏品,獲利相當豐厚。如1989年春季,基金會將一部希伯萊文版的古老《聖經》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拍賣,得款200萬英鎊,而吃進的價格僅為17.9萬英鎊。其投資回報率之高令人咋舌。目前,我國收藏隊伍中,靠工資結餘來從事收藏活動的佔據了絕大多數,但這部分閒錢畢竟有限,既使靠經商和實業賺來的錢搞收藏,若是藏品只進不出,恐怕也會將錢消化得一乾二淨。
因此,要想讓錢源源不斷地來,最理想的方式當推“以藏養藏”。若收藏中只進不出,並不利於自己做大、做全、做強。
總之,投資藝術品講究的是“長線是金,中線是銀、短線是銅。”商家由於以“短線贏利”為目的,自然不能享受到“長線”豐厚的回報,這也就應驗了“商家不如藏家”的道理。要想成為出色的玩家或收藏家,“以藏養藏”恐怕是最佳之路,這需要非常敏銳的收藏眼光。所以收藏者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好眼力,這樣才可能在藝術品收藏上“大顯身手”。
2016年03月23日10:22
美術評論家 朱浩雲
在古玩市場上,筆者常常聽到這樣的感慨,即“商家不如藏家,藏家不如玩家”的說法。以商家為例,儘管商家能經常覓到可遇不可求的古玩珍品,但是商家往往圖眼前蠅頭小利,見利就轉手賣出去了。
藏家就不同了,他們的收藏一般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主,一旦吃進心儀的藏品,不會因蠅頭小利而轉讓,即使暫時的套牢也是心甘情願。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榮寶齋、朵雲軒及文物商店、古籍書店、古玩商店,他們經營的大多是民國以前的舊字畫,價格非常低,像民國時期價格最高的張大千作品,那時只有數十元一幅,大幅精品在百元左右,精品之作《滄浪漁笛》建國初期賣價只有100元(此作在2002年蘇富比拍賣會上獲價552.79萬港元),吳昌碩的畫30—50元,金農書法對聯60—80元,任伯年花鳥扇2—5元之間,蒲華墨竹作品四條屏8—15元,齊白石的作品僅數元每幅。
張大千 滄浪魚笛圖
當時,既使是如此低的價格,也沒有引起國內百姓的興趣,只有像夏衍、鄧拓、鄧永清等少數人來欣賞把玩。那時,夏衍和鄧拓都是用稿費來購買名人字畫的,鄧永清則是六機部副部長,工資收入比一般人高一點。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氣候對書畫創作不提倡,因為這些東西不是“革命”的,在“文革”期間,名人字畫更是被列入“封資修”。
另外,當時的普通百姓生活比較拮据,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每個家庭少則2—3個小孩,多則5—6個以上。普通人的收入只有數十元,若是收入百元以上已算是少見的高工資了,一家老小都得靠工資維持生活。因此,五六十年代如購進徐悲鴻、傅抱石、王雪濤、齊白石等名家之作,到如今就身價百倍乃至千倍、萬倍了。
也許有人會說,在封閉時期低價買進名家字畫是一種機遇,這種機遇隨著國內的改革開放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麼,現在市場上難道就沒有機會了嗎?實際上,只要藝術市場存在,就會有市場機會。前提是要有敏銳的眼光買進有潛力的作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吳冠中和范曾的作品,上世紀80年代初筆者去北京的時候,吳冠中的作品也只有數百元,1984年在北京榮寶齋看到范曾的四尺整張人物精品之作,掛牌價只有8000元。然而,10多年後,吳冠中和范曾的作品在市場上動輒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了,如果那時吃進吳冠中或范曾的畫並立馬轉手,也很難賺錢。
現在市場上買進字畫想轉手贏利也是十分困難的,特別是經拍賣場上運作之後,成本變得很高。因為拍賣行對買賣雙方都要收取10%的傭金,還要向提供貨源的物主收取1%的保管費和圖錄費等,這樣各種費用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香港蘇富比、佳士得收取的各種費用則更高。
所以,藝術品收藏不太適合短線操作,其價格上漲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以海派名家陸儼少的作品為例,改革開放後,國家對陸儼少的作品收購價為15元每平方尺,上世紀80年代初漲至100元每平方尺,後又升至1000元每平方尺。1990年,陸儼少的作品在海內外銷路很好,加上陸儼少本人也年事已高,難以應付大量的買畫應酬,故自列潤格,山水畫每平方尺高達1500美元,那時確實嚇退了不少人。
可是到了2000年,陸儼少的作品價格在海內外市場上大幅攀升。精品之作每平方尺漲到10萬元人民幣以上。這對收藏了陸儼少作品的藏家來說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那麼,為何藏家不如玩家呢?在筆者看來,玩家往往會以藏養藏,這是收藏理財和豐富自己藏品的最佳途徑。其運作是用出售的藏品來賺錢,不過出售的藏品一般為自己多餘或不太喜歡的,再用拋出藏品賺來的錢買自己更喜歡的藏品,如此這般有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對廣大收藏者而言,要做到以藏養藏實在不容易,因為這需要極其敏銳的眼光和膽魄。像過去的許多大收藏家如龐萊臣、錢鏡塘、吳湖帆、王季遷、王世襄等,都是以藏養藏的高手。另據有關媒體報導,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以藏養藏”也很著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家基金會總共投資1200萬英鎊,購買了繪畫、瓷器、古玩、稀有圖書等藝術品,到八九十年代該基金會拋出了一些藏品,獲利相當豐厚。如1989年春季,基金會將一部希伯萊文版的古老《聖經》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拍賣,得款200萬英鎊,而吃進的價格僅為17.9萬英鎊。其投資回報率之高令人咋舌。目前,我國收藏隊伍中,靠工資結餘來從事收藏活動的佔據了絕大多數,但這部分閒錢畢竟有限,既使靠經商和實業賺來的錢搞收藏,若是藏品只進不出,恐怕也會將錢消化得一乾二淨。
因此,要想讓錢源源不斷地來,最理想的方式當推“以藏養藏”。若收藏中只進不出,並不利於自己做大、做全、做強。
總之,投資藝術品講究的是“長線是金,中線是銀、短線是銅。”商家由於以“短線贏利”為目的,自然不能享受到“長線”豐厚的回報,這也就應驗了“商家不如藏家”的道理。要想成為出色的玩家或收藏家,“以藏養藏”恐怕是最佳之路,這需要非常敏銳的收藏眼光。所以收藏者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好眼力,這樣才可能在藝術品收藏上“大顯身手”。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香港巴塞爾參觀熱背後的冷思考
2016年04月01日07:48
對於3月的藝術圈來講,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第四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以下簡稱“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已成為藝術界一個標識性展覽,每年都會吸引世界各地上百萬人前來參觀,而各個參展畫廊也會拿出扛鼎作品或門面畫家來參展。除了那些熱衷收藏的名人,展會現場最風光的當然是知名藝術家和他們讓你邊看邊猜的作品。有媒體表示,本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雖然參展觀眾熱情高漲,但成交率並不喜人;還有人說,從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可以看出中國買家的藝術審美品位發生了變化。今年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都發生了什麼?
頂級藝術盛宴
香港的各種藝術展覽、演出、拍賣等活動常年不斷,3月尤為集中。每年的3月被香港旅遊發展局定為“香港藝術月”,各項藝術盛事在月內接連呈現,整座城市散發出迷人的藝術氣息,其中以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最令人矚目。
巴塞爾藝博會全球總監馬克•斯皮格勒(Marc Spiegler)對artnet新聞說,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是“亞洲藝博會圖景中最重要的一場展示”。將其稱為亞洲最大的藝博會也許有些言過其實,但本次藝博會上的作品所具有的實力似乎驗證了斯皮格勒這番誇大的演說。
為期三天的藝術展會,來自35個國家及地區共239家頂級藝廊參展,展出作品共計2867幅,六大主題展區純青渲呈,展出數千位藝術巨匠的孤品。無論是參展畫廊數量還是參展作品品質,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可以稱得上是亞洲頂級藝術盛宴。
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的知名還要歸功於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藝術展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水準最高的藝術博覽會,被譽為“世界藝博會之冠”,並以其悠久歷史和巨大交易額而被視為全球藝術市場的“晴雨錶”。40多年來,巴塞爾藝術展於香港、巴塞爾及邁阿密海灘舉行的三個展會,已發展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同類型藝術展會,以精練的策展手法呈現20及21世紀的現代及當代藝術作品。也因此,香港巴塞爾藝博會被看做亞洲藝術的風向標。
本年度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不僅招徠了多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廊再度回歸,更吸引了28間藝廊首度參展,其中9間來自亞洲的藝廊首度參展。這也印證了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的話——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的參展名單將是迄今為止陣容最強大的一屆,將更加深入、廣泛地影響亞洲區域的藝術生產。
青年藏家崛起
雖然亞洲藝術家的作品在本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占到了一半以上,但對西方畫廊來說,揣測中國藏家的口味、攜帶更符合該口味的作品才是關鍵。隨著中國甚至亞洲的藝術收藏群體年輕化這一變化,除了本土畫廊從展出作品上進行了調整外,不少西方畫廊也開始加大力度吸引中國藏家的關注。設有中文服務、中英文兩種文字的宣傳冊等都標誌著中國藏家在世界藝術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
藝術品市場存在,就吸引了各種群體、年齡段的人進入其中。在文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少年輕藝術愛好者、投資者加入其中,使文化參與群體日益擴大,豐富了文化消費的種類;同時,全球一體化帶來的文化交流、市場投資意識也在增強,諸多年輕人躍躍欲試。但這些還不夠,還必須湧現更多的有個性、有特色的青年藏家。
前波畫廊參與了本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令其負責人魯超感到印象深刻的還是今年展會中的藏家群體變化。魯超表示,“今年展會中,我認識了很多來自國內非常年輕的藏家。這些藏家雖然年輕,但對藝術家和作品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認知。這令人感到欣喜”。
本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前波畫廊以群展方式展出了付小桐、趙趙、嚴善錞和史金淞四位元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有的是在傳統技法上有所突破,有的是以新形式進行創作。作品整體不僅簡單而且素淨,令眾人駐足遐想,在如今日益全球化的當代藝術世界中獨樹一幟。而這些改變正是順應了買家群體需求變化而產生的。
除了買家群體的明顯變化外,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表現出了對西方現當代藝術的側重。回看過去一年的藝術事件,明星買家們在西方市場上一擲千金,不少隱形富豪也在低調而大力地購進西方藝術品。他們正嘗試與國際接軌,而這種嘗試註定有一個很高的開端:開始買入的就是全球市場公認的“硬通貨”。中國買家這樣的口味變化讓西方市場欣喜,在這場針對中國買家的藝宴上,畫廊主們千里迢迢搬來了各自的“硬通貨”。
現場交易冷靜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不明朗讓今年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顯得更為重要。藝術行業的參與者企圖在這場涵蓋35個國家和地區239家畫廊的聚會上,積極尋找未來亞洲藝術市場發展風向的蛛絲馬跡。黃雅君在展會開幕時就曾向媒體保證,這並不會影響藝博會的銷售情況,並補充道:“亞洲不僅僅只有中國。”
從前三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情況可以總結出,預展才是銷售的關鍵時刻。在3月22日的預展上,許多國內藝術領域的知名人士、國際、國內的明星人物都前來觀摩交流。與其他展會不同的是,巴塞爾藝術展並不採用向參展機構收取傭金制,因此畫廊和藏家間的交易是私人的。雖然主辦方往往給出的都是十分樂觀的成交資料,但是也要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不能否認,與內地藝博會相比,這裡的人氣還是很旺。
有媒體稱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參觀者熱情高漲,但成交率冷淡平靜。對此,魯超表示,“參觀者熱情高漲,成交冷靜但並不低迷”。
越來越多的天價藝術品讓人們看到了藝術領域的廣闊前景,不少投機的人也開始進入藝術收藏領域,泡沫、炒作等現象也屢屢發生。冷靜的心態在此時尤為重要。也正因如此,這些年輕收藏家的表現讓藝術行業的人看到了希望。
2016年04月01日07:48
對於3月的藝術圈來講,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第四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以下簡稱“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已成為藝術界一個標識性展覽,每年都會吸引世界各地上百萬人前來參觀,而各個參展畫廊也會拿出扛鼎作品或門面畫家來參展。除了那些熱衷收藏的名人,展會現場最風光的當然是知名藝術家和他們讓你邊看邊猜的作品。有媒體表示,本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雖然參展觀眾熱情高漲,但成交率並不喜人;還有人說,從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可以看出中國買家的藝術審美品位發生了變化。今年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都發生了什麼?
頂級藝術盛宴
香港的各種藝術展覽、演出、拍賣等活動常年不斷,3月尤為集中。每年的3月被香港旅遊發展局定為“香港藝術月”,各項藝術盛事在月內接連呈現,整座城市散發出迷人的藝術氣息,其中以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最令人矚目。
巴塞爾藝博會全球總監馬克•斯皮格勒(Marc Spiegler)對artnet新聞說,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是“亞洲藝博會圖景中最重要的一場展示”。將其稱為亞洲最大的藝博會也許有些言過其實,但本次藝博會上的作品所具有的實力似乎驗證了斯皮格勒這番誇大的演說。
為期三天的藝術展會,來自35個國家及地區共239家頂級藝廊參展,展出作品共計2867幅,六大主題展區純青渲呈,展出數千位藝術巨匠的孤品。無論是參展畫廊數量還是參展作品品質,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可以稱得上是亞洲頂級藝術盛宴。
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的知名還要歸功於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藝術展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水準最高的藝術博覽會,被譽為“世界藝博會之冠”,並以其悠久歷史和巨大交易額而被視為全球藝術市場的“晴雨錶”。40多年來,巴塞爾藝術展於香港、巴塞爾及邁阿密海灘舉行的三個展會,已發展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同類型藝術展會,以精練的策展手法呈現20及21世紀的現代及當代藝術作品。也因此,香港巴塞爾藝博會被看做亞洲藝術的風向標。
本年度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不僅招徠了多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廊再度回歸,更吸引了28間藝廊首度參展,其中9間來自亞洲的藝廊首度參展。這也印證了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的話——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的參展名單將是迄今為止陣容最強大的一屆,將更加深入、廣泛地影響亞洲區域的藝術生產。
青年藏家崛起
雖然亞洲藝術家的作品在本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占到了一半以上,但對西方畫廊來說,揣測中國藏家的口味、攜帶更符合該口味的作品才是關鍵。隨著中國甚至亞洲的藝術收藏群體年輕化這一變化,除了本土畫廊從展出作品上進行了調整外,不少西方畫廊也開始加大力度吸引中國藏家的關注。設有中文服務、中英文兩種文字的宣傳冊等都標誌著中國藏家在世界藝術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
藝術品市場存在,就吸引了各種群體、年齡段的人進入其中。在文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少年輕藝術愛好者、投資者加入其中,使文化參與群體日益擴大,豐富了文化消費的種類;同時,全球一體化帶來的文化交流、市場投資意識也在增強,諸多年輕人躍躍欲試。但這些還不夠,還必須湧現更多的有個性、有特色的青年藏家。
前波畫廊參與了本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令其負責人魯超感到印象深刻的還是今年展會中的藏家群體變化。魯超表示,“今年展會中,我認識了很多來自國內非常年輕的藏家。這些藏家雖然年輕,但對藝術家和作品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認知。這令人感到欣喜”。
本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前波畫廊以群展方式展出了付小桐、趙趙、嚴善錞和史金淞四位元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有的是在傳統技法上有所突破,有的是以新形式進行創作。作品整體不僅簡單而且素淨,令眾人駐足遐想,在如今日益全球化的當代藝術世界中獨樹一幟。而這些改變正是順應了買家群體需求變化而產生的。
除了買家群體的明顯變化外,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表現出了對西方現當代藝術的側重。回看過去一年的藝術事件,明星買家們在西方市場上一擲千金,不少隱形富豪也在低調而大力地購進西方藝術品。他們正嘗試與國際接軌,而這種嘗試註定有一個很高的開端:開始買入的就是全球市場公認的“硬通貨”。中國買家這樣的口味變化讓西方市場欣喜,在這場針對中國買家的藝宴上,畫廊主們千里迢迢搬來了各自的“硬通貨”。
現場交易冷靜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不明朗讓今年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顯得更為重要。藝術行業的參與者企圖在這場涵蓋35個國家和地區239家畫廊的聚會上,積極尋找未來亞洲藝術市場發展風向的蛛絲馬跡。黃雅君在展會開幕時就曾向媒體保證,這並不會影響藝博會的銷售情況,並補充道:“亞洲不僅僅只有中國。”
從前三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情況可以總結出,預展才是銷售的關鍵時刻。在3月22日的預展上,許多國內藝術領域的知名人士、國際、國內的明星人物都前來觀摩交流。與其他展會不同的是,巴塞爾藝術展並不採用向參展機構收取傭金制,因此畫廊和藏家間的交易是私人的。雖然主辦方往往給出的都是十分樂觀的成交資料,但是也要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不能否認,與內地藝博會相比,這裡的人氣還是很旺。
有媒體稱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參觀者熱情高漲,但成交率冷淡平靜。對此,魯超表示,“參觀者熱情高漲,成交冷靜但並不低迷”。
越來越多的天價藝術品讓人們看到了藝術領域的廣闊前景,不少投機的人也開始進入藝術收藏領域,泡沫、炒作等現象也屢屢發生。冷靜的心態在此時尤為重要。也正因如此,這些年輕收藏家的表現讓藝術行業的人看到了希望。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張大千超過齊白石成為最受藏家追捧的中國藝術家
2016年03月31日11:15
文:程衍樑
《2016胡潤最暢銷中國藝術家》榜單發佈。“如果說錢能衡量藝術品的好壞,那這100個人可以算是中國藝術史上最具價值的藝術家了。”
3月30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16胡潤最暢銷中國藝術家》榜單。榜單內容為2015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排名前100位的中國“國寶”藝術家(包括在世的和已故的)。
這份前100位最暢銷藝術家的名單中既包括生於明代的沈周、唐寅,也有身為國家統治者的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還有清末民國的士林領袖康有為、于右任。占比重更多的則是自清朝以來形成的職業畫家群體。
“如果說錢能衡量藝術品的好壞,那這100個人可以算是中國藝術史上最具價值的藝術家了。”胡潤本人如此評價這一榜單的意義。
其中名列榜首的張大千以15.7億元總成交額反超齊白石重新成為“最暢銷中國藝術家”。他已於1983年去世。2015年,張大千的872幅作品在交易市場中售出,其中有24幅作品成交額超過一千萬元,這些作品的成交總額占張大千總成交額的1/3。最貴的拍品是由上海嘉禾以5520萬元拍出的《擬宋人山寺圖》。
值得指出的是,儘管名次上升了一位,但張大千的總成交額相比2014年縮水了10%,成交量則減少30%。
第二位的齊白石在2014年名列第一,齊白石出生於1864年,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最傑出的畫家之一,在2015年,他的畫作總成交額為13.3億元。
在前十名中,李可染作品的上漲速度最快,他以9.2億元總成交額從從去年第十位上升至第三位。從第四到第十名分別是崔如琢、潘天壽、吳冠中、傅抱石、徐悲鴻、趙無極和黃胄,崔如琢是前十名中唯一的在世藝術家,這意味著崔如琢是中國當代最成功的在世藝術家。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前十名都是國畫家。其中吳冠中、徐悲鴻和趙無極國畫和油畫均有涉足。榜單裡最年輕的是52歲的油畫家曾梵志。
2015年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上成長最快的藝術家是白雪石,這位2011年去世的山水畫家的作品交易額在過去一年增長了284%。有趣的是,在漲幅榜的排名中,除了白雪石、潘天壽兩位現當代畫家,明代畫家文徵明的作品漲幅位居第三位元,達到了89%。
在全部榜單中,前100位總成交額比去年下跌26%,為180億元,是前100位在世藝術家總成交額的將近5倍。前100位的上榜門檻比去年下降了38%,為3894萬元。
書畫評論:
這說法有偏頗之嫌。據行內說法,主要是齊白石畫藏家惜售,特別是精品,一畫難求。在市場稀缺齊白石作品情況下,拍賣行唯有推出其他畫家作品。
2016年03月31日11:15
文:程衍樑
《2016胡潤最暢銷中國藝術家》榜單發佈。“如果說錢能衡量藝術品的好壞,那這100個人可以算是中國藝術史上最具價值的藝術家了。”
3月30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16胡潤最暢銷中國藝術家》榜單。榜單內容為2015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排名前100位的中國“國寶”藝術家(包括在世的和已故的)。
這份前100位最暢銷藝術家的名單中既包括生於明代的沈周、唐寅,也有身為國家統治者的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還有清末民國的士林領袖康有為、于右任。占比重更多的則是自清朝以來形成的職業畫家群體。
“如果說錢能衡量藝術品的好壞,那這100個人可以算是中國藝術史上最具價值的藝術家了。”胡潤本人如此評價這一榜單的意義。
其中名列榜首的張大千以15.7億元總成交額反超齊白石重新成為“最暢銷中國藝術家”。他已於1983年去世。2015年,張大千的872幅作品在交易市場中售出,其中有24幅作品成交額超過一千萬元,這些作品的成交總額占張大千總成交額的1/3。最貴的拍品是由上海嘉禾以5520萬元拍出的《擬宋人山寺圖》。
值得指出的是,儘管名次上升了一位,但張大千的總成交額相比2014年縮水了10%,成交量則減少30%。
第二位的齊白石在2014年名列第一,齊白石出生於1864年,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最傑出的畫家之一,在2015年,他的畫作總成交額為13.3億元。
在前十名中,李可染作品的上漲速度最快,他以9.2億元總成交額從從去年第十位上升至第三位。從第四到第十名分別是崔如琢、潘天壽、吳冠中、傅抱石、徐悲鴻、趙無極和黃胄,崔如琢是前十名中唯一的在世藝術家,這意味著崔如琢是中國當代最成功的在世藝術家。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前十名都是國畫家。其中吳冠中、徐悲鴻和趙無極國畫和油畫均有涉足。榜單裡最年輕的是52歲的油畫家曾梵志。
2015年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上成長最快的藝術家是白雪石,這位2011年去世的山水畫家的作品交易額在過去一年增長了284%。有趣的是,在漲幅榜的排名中,除了白雪石、潘天壽兩位現當代畫家,明代畫家文徵明的作品漲幅位居第三位元,達到了89%。
在全部榜單中,前100位總成交額比去年下跌26%,為180億元,是前100位在世藝術家總成交額的將近5倍。前100位的上榜門檻比去年下降了38%,為3894萬元。
書畫評論:
這說法有偏頗之嫌。據行內說法,主要是齊白石畫藏家惜售,特別是精品,一畫難求。在市場稀缺齊白石作品情況下,拍賣行唯有推出其他畫家作品。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康熙權力之璽即將在香港拍賣
2016年04月01日07:38
康熙印璽“敬天勤民”即將亮相拍場。 康熙印璽“敬天勤民”
4月6日,香港蘇富比春拍將上拍康熙最大型、最重要的印璽“敬天勤民”寶璽,這個被譽為“權力之璽”的寶璽受到業內關注。記者發現,近年來,也有不少皇帝印璽上拍並屢創高價,這些印璽有怎樣的價值?記者近日採訪了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中國藝術品部國際主管及主席仇國仕
康熙最重要印璽亮相
“敬天勤民”被認為是目前發現的康熙皇帝最大型、最重要的印璽。記者從香港蘇富比公佈的資訊看到,這枚印璽上的“敬天勤民”四個字用九疊篆刻印而成,印面呈正方形,印鈕是一隻獸,身體豐腴、四肢健碩,頭部細長,眼睛平視,長著類似豬的口鼻。
“朕自禦極以來,早夜孜孜,以敬天勤民為念,不敢少有逸豫。”這是康熙皇帝在三百多年前寫下勉勵自己的訓言,而他也將“敬天勤民”四個字刻在印璽上。
談及該印璽的重要性,仇國仕說,康熙為清王朝統一江山並開展了一段長久的輝煌盛世。“印璽的重要性可以體現在幾點,首先,從其體積來看,是康熙印璽裡最大的一方,在康熙《印藪》搜集的119方璽印中排名第一;再有,康熙‘敬天勤民’寶璽代表了貫穿中國歷史的‘君權天授’哲學思想,以及天子作為天命所歸的統治者之正統性,也是‘權力之璽’;此外,這方印璽在康熙年間一直存放于乾清宮,足見其重要性。”
記者發現,近年來,也有不少皇帝印璽上拍並創高價,如,清乾隆白玉禦題詩“太上皇帝”圓璽拍出1.61億元,清雍正禦寶白玉九螭鈕方璽以1.049億港元成交,乾隆青玉螭龍玉璽成交1.018億元,此次“敬天勤民”寶璽起拍價5000萬港元,業內人士認為極有可能破億元,對此,仇國仕說,康熙“敬天勤民”寶璽是中國文物,也是十分重要及獨特的中國藝術品,對於成交額“過億元”,我們也很期待。
印璽價值在於其承載的歷史
近年來,重要的皇帝寶璽亮相拍場都能引起藏家注意,除了多個皇帝御用印璽拍出億元外,清道光十一年(1831)白玉禦制文“慎德堂寶”交龍鈕寶璽2011年在保利拍得9085萬元;2010年在香港蘇富比,乾隆禦寶題詩白玉圓璽拍得8435萬元,成績喜人。
在本次“敬天勤民”寶璽專場上,一方壽山石雕刻的康熙淵鑒齋璽,以及僅兩部傳世的“康熙寶藪”印譜之一,也將上拍。仇國仕認為,皇帝印璽有著不同的重要性和價值,除了這些皇帝重要印璽能夠達億元或千萬元級別,如乾隆刻了很多小印,價值並沒有那麼高,所以一個印璽是否取得高價,要看其歷史重要性。
仇國仕告訴記者,皇帝印璽在拍場上,人們意識到它的價值是在近20年。“1998年,蘇富比以15000英鎊賣出清乾隆禦寶‘信天主人’交龍鈕白玉璽,這個成交價跟一個普通的白玉花瓶差不多,它的價格只是它作為一件藝術品美術價值的價格,其歷史價值並沒有計算進去。1999年、2000年,中國買家大規模進入拍賣市場,中國藝術品價值逐漸被他們影響;2003年、2004年,中國藝術品價值開始大幅度上升,這枚乾隆禦寶‘信天主人’交龍鈕白玉璽於2010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以1.2億港元成交,這樣的漲價反映市場不同情況。”
仇國仕說,皇帝寶璽的價值來自於其承載的歷史,這次上拍的寶璽不僅是康熙皇帝的重要印璽,它也代表了“君權天授”的概念。此外,現在藏璽最多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私人收藏大多在國外,此類禦璽在藝術市場上拍極為少見。“這種高品質的拍品在拍場上有較強競爭力,即使在目前市場被認為疲軟狀態下仍不會遇挫,這種物品的價值不像瓷器或畫作在於外觀,其價值在於它承載的歷史。”
“清三代”中康熙的文物較稀有
皇帝都有印璽,那麼在清三代中,哪個皇帝的印璽拍賣最貴?仇國仕說,康熙、雍正時的印璽比乾隆少很多,乾隆做了很多印璽。在乾隆時期,其工藝品也是比前兩朝多,所以乾隆時期禦製品的收藏市場比較大,現在收藏家比較多的可能收藏到乾隆時期的,相對來說,康熙時期的東西比乾隆時期的稀有。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寶璽制度從秦始皇時期就開始存在了,可現在在拍賣場上的就只有清代?仇國仕說,根據文獻記載,滿清進關時把以前的玉璽都破壞了,後來乾隆也寫過詩,認為把以前的印璽都毀壞了很可惜。
近年來,除了皇帝禦璽頻頻出現在拍場上,價格一路飆升,屢創新高,記者也發現,拍賣場上的“皇帝御用”品也普遍受到藏家歡迎,高價頻出。這些“皇帝御用”為什麼會如此貴?
仇國仕說,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禦製品在拍賣市場上開始起飛,但那時大部分以瓷器為主,而近幾年,玉器、印璽等其他禦制工藝品越來越受到市場重視,這是正常現象。這些禦制除了跟皇帝有關,其也代表了當時較高的工藝水準,所以價格不菲。
那些被拍賣的皇帝印璽
2002年
北京華辰春拍,清康熙御用壽山石“戒之在得”和“七旬清健”,這對印璽是庚子年間故宮遭劫丟失的康熙玉印中的兩枚,成交價為390.5萬元。
2003年
一方“康熙御筆之寶”交龍鈕碧玉璽在北京華辰春拍,以600萬元落槌,創下當時單件中國皇帝印章拍賣紀錄。
香港佳士得春拍,“康熙御用田黃玉石印章一套十二方”以2262.44萬港元成交。
2004年
香港蘇富比秋拍,乾隆白玉交龍鈕“紀恩堂”印璽以1400.24萬港元成交。
2007年
香港佳士得春拍,乾隆印璽“獅子林璽”以約451萬元人民幣成交。
2008年
康熙的一方高14釐米、寬10釐米的閒章在法國圖盧茲舉行的拍賣會上,拍出了470萬歐元,創下當時印章類拍品價格的世界紀錄。
2009年
翰海15周年慶典拍賣會,一組兩方清嘉慶“禦鳳麟洲水淨沙明翡翠”組璽成交價為1770萬元。
2010年
香港蘇富比秋拍,乾隆禦寶“信天主人”交龍鈕白玉璽以1.2億港元成交。
在臺灣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一方清乾隆青玉螭龍玉璽“乾隆御覽之寶”以折合人民幣1.018億元成交。
2011年
中國嘉德春拍,一方乾隆禦制白玉交龍鈕“自強不息”寶璽的成交價為6670萬元。
北京保利秋拍,清乾隆白玉禦題詩“太上皇帝”圓璽以1.61億元成交;清道光十一年(1831)白玉禦制文“慎德堂寶”交龍鈕寶璽拍得9085萬元。
2012年
北京保利春拍,一方乾隆為慶祝八旬聖壽而特別製作的“八徵耄念之寶”玉璽以6900萬元成交。
2015年
香港蘇富比春拍,一方清雍正青白玉九魑鈕方璽“雍正御筆之寶”以1.0492億港元成交。
(宗合)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中國買家頑強地在世界各地追尋中國文物
2016年04月02日08:09
3月12日在法國,三個明代銅鎏金佛像坐像以含交易費630萬歐元(約合700萬美元)的價格在波爾多拍賣行拍出,買家是20位亞洲競拍者中的一位。
藝術市場感受到了來自外界的壓力。
目前尚不確定,在這個藝展季期間,最近的恐怖襲擊之類事件是否會影響布魯塞爾藝博會(Art Brussels)與計畫四月的第三個星期召開的布魯塞爾獨立藝術博覽會(Independent Brussels)等活動。高端市場正在衰退中掙扎,由於全球經濟不穩定,富有的收藏家在購買和銷售時非常遲疑。
但是其中一個收藏領域,不管商品在何處銷售,不管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仍然總是能夠賣出高價,那就是中國文物。
3月12日在法國,三個明代銅鎏金佛像坐像以含交易費630萬歐元(約合700萬美元)的價格在波爾多拍賣行布裡斯卡迪厄(Briscadieu)拍出,買家是20位亞洲競拍者中的一位。這些15世紀的佛像估價在40萬到60萬歐元之間。這些佛像原本來自中國某地方寺院,是一組五尊的“五方如來”中的三座,原本屬於20世紀初一個亞洲軍醫。
“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價格,”拍賣師安東尼•布裡斯卡迪厄(Antoine Briscadieu)評論這個拍賣結果。這是該家族拍賣行拍出的最高價格。“這些不知名的藝術品被一個家庭保管了100年之久,對於中國收藏家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他們知道這些作品非常可靠。信任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中國買家頑強地從全世界的小拍賣行追溯中國文化遺產的精品,近年來出現了數不清的事例。在這次波爾多的拍賣之前,2011年的圖盧茲,一幅乾隆年間的卷軸水墨畫曾以2210萬歐元的價格拍出。2010年,在西倫敦的賴利斯普一次拍賣會上,一個相似年代的花瓶亦以8300萬美元拍出,不過並未支付。
蘇小白2015年的作品,“寬厚的平靜”,以25萬美元賣出。
最近,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反腐行動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藝術品需求有所減少,特別是那些被修復或被過高估價的普通作品。
然而,根據荷蘭的歐洲藝術基金會(Tefaf)於3月9日發佈的年度藝術市場報告,中國裝飾藝術與古董仍是2015年出現增長的少數拍賣門類之一。中國瓷器、玉石、傢俱與其他古董的拍賣斷斷續續地增長,2014年同期是21億美元,2015年同期增長到22億美元。儘管這與2011年創下的34億美元高峰相差甚遠,但報告稱,這個領域“在年度增長方面,無疑比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和其他許多國家的藝術拍賣的表現強勁很多”。
中國文物市場的優勢和弱點都在今年3月10日到19日舉辦的紐約年度亞洲周活動中展露無遺。
這項活動如今已經舉辦到第八年,有45家畫廊與5家拍賣行參加。組織者稱,最後成交量達到了1.3億美元。去年,亞洲周成交額達到3.6億美元,其中1.317億美元來自佳士得拍賣安思遠(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藏品的巨大金額。或許更重要的資料是,相比2014年的2億美元成交額,今年的成交總額也有所下降。
推廣會上,聯邦官員沒收了七八件東南亞文物,官方稱其為走私物品,這件事為亞洲周帶來了一些無用的曝光,但是的確有不少中國買家趕來紐約參加展會,交易商與拍賣行也售出了物品。
“中國大陸的買家現在愈來愈謹慎和挑剔,”參加展會的亞洲交易商詹姆斯•拉裡(James Lally)說。他展銷的75件中國玉器售出了62件,價格從5000美元到50萬美元不等。“然而中國每天都有新的收藏家,一旦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人開始收藏,他總會收藏中國藝術品。”他補充說,自己此次售出的物品中有40%都是被大中華區域的買家買走。
拉裡這次帶來的重頭物品是一組六塊玉器,來自20世紀美國投資銀行家尤金•邁耶(Eugene Meyer)與妻子艾格尼絲(Agnes)的藏品,他們將自己收藏的不少物品捐贈給了華盛頓的弗里爾藝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弗里爾藝術館以大約5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另一件邁耶的藏品,約在西元前3300年到2250年,新石器時代的一塊玉質祭祀用品,名為“玉琮”。
在20世紀,這樣的中國文物被許多富有的美國與歐洲藏家視為多樣化的“古典”品味。
3月16日,蘇富比(Sotheby‘s)在紐約舉辦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仍能感覺到這種品味,其中一件拍賣品是一尊唐代釉彩宮廷婦女陶像,估價在70萬到90萬美元。這是蘇富比前總裁A•阿爾弗雷德•陶布曼(A。 Alfred Taubman)提供的最後一批重要藏品中的一件。陶布曼的收藏品中包括印象派、現代派、美國與“二戰”後藝術,以及古代大師作品、古老文物和若干亞洲文物。2015年4月,陶布曼去世後,蘇富比以5.15億美元的保證金獲得了他藏品的拍賣權。這尊唐代婦女陶像拍出了130萬美元,這次拍賣會的200件物品總共拍出了4.645億美元。
正如許多交易商指出,這些歷史物品在西方人眼中不夠時尚。如今的收藏家更青睞當代藝術。
“我不認為有人能一下子取代我們過去的美國與歐洲藏家,”中國古玩行業倫敦交易商約翰•波沃爾德(John Berwald)說。他也參加了紐約的亞洲周。“當代藝術在藝術界之外獲得了大量金錢。中國人非常敏銳,但他們主要在拍賣中交易。”
歐洲藝術基金會的報告估算,去年中國裝飾藝術與古董拍賣額的82%都發生在中國。2016年,西方賣家更多選擇在香港售出他們最好的物品,而不是在紐約或倫敦,因此這個百分比還將上升。比如20世紀英國收藏家羅傑•皮爾金頓(Roger Pilkington)的後裔將于4月6日在香港蘇富比拍出他收藏的100件中國瓷器。拍賣會總拍賣額估計在2900萬美元。
富有的西方人如果購買中國藝術,也更傾向購買當代藝術。其中很多人希望,一旦中國出現當代藝術收藏熱,他們此時購買的中國當代藝術便會成為有利可圖的投資。
2015年,香港交易商林明珠第一次參加于當年3月20日結束的馬斯特里赫特的歐洲藝術博覽會,就以每幅25萬美元的價格售出了蘇笑柏的兩幅抽象作品。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239位元西方與亞洲藝術交易商帶來了數千件中國藝術家的作品。然而,中國擁有幾千年高度發達的文明史,因此要想判斷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為時過早。
總體來說,全世界的博物館仍然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唐代陶器與明代青銅器屬於人類文明經久不衰的成就行列。
而中國的新富們也仍然重視這些文化遺產,並且準備好花錢購買。
“未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仍將強勁,”倫敦古董交易商波沃爾德說。“但這個未來會發生在中國。”
2016年04月02日08:09
3月12日在法國,三個明代銅鎏金佛像坐像以含交易費630萬歐元(約合700萬美元)的價格在波爾多拍賣行拍出,買家是20位亞洲競拍者中的一位。
藝術市場感受到了來自外界的壓力。
目前尚不確定,在這個藝展季期間,最近的恐怖襲擊之類事件是否會影響布魯塞爾藝博會(Art Brussels)與計畫四月的第三個星期召開的布魯塞爾獨立藝術博覽會(Independent Brussels)等活動。高端市場正在衰退中掙扎,由於全球經濟不穩定,富有的收藏家在購買和銷售時非常遲疑。
但是其中一個收藏領域,不管商品在何處銷售,不管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仍然總是能夠賣出高價,那就是中國文物。
3月12日在法國,三個明代銅鎏金佛像坐像以含交易費630萬歐元(約合700萬美元)的價格在波爾多拍賣行布裡斯卡迪厄(Briscadieu)拍出,買家是20位亞洲競拍者中的一位。這些15世紀的佛像估價在40萬到60萬歐元之間。這些佛像原本來自中國某地方寺院,是一組五尊的“五方如來”中的三座,原本屬於20世紀初一個亞洲軍醫。
“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價格,”拍賣師安東尼•布裡斯卡迪厄(Antoine Briscadieu)評論這個拍賣結果。這是該家族拍賣行拍出的最高價格。“這些不知名的藝術品被一個家庭保管了100年之久,對於中國收藏家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他們知道這些作品非常可靠。信任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中國買家頑強地從全世界的小拍賣行追溯中國文化遺產的精品,近年來出現了數不清的事例。在這次波爾多的拍賣之前,2011年的圖盧茲,一幅乾隆年間的卷軸水墨畫曾以2210萬歐元的價格拍出。2010年,在西倫敦的賴利斯普一次拍賣會上,一個相似年代的花瓶亦以8300萬美元拍出,不過並未支付。
蘇小白2015年的作品,“寬厚的平靜”,以25萬美元賣出。
最近,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反腐行動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藝術品需求有所減少,特別是那些被修復或被過高估價的普通作品。
然而,根據荷蘭的歐洲藝術基金會(Tefaf)於3月9日發佈的年度藝術市場報告,中國裝飾藝術與古董仍是2015年出現增長的少數拍賣門類之一。中國瓷器、玉石、傢俱與其他古董的拍賣斷斷續續地增長,2014年同期是21億美元,2015年同期增長到22億美元。儘管這與2011年創下的34億美元高峰相差甚遠,但報告稱,這個領域“在年度增長方面,無疑比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和其他許多國家的藝術拍賣的表現強勁很多”。
中國文物市場的優勢和弱點都在今年3月10日到19日舉辦的紐約年度亞洲周活動中展露無遺。
這項活動如今已經舉辦到第八年,有45家畫廊與5家拍賣行參加。組織者稱,最後成交量達到了1.3億美元。去年,亞洲周成交額達到3.6億美元,其中1.317億美元來自佳士得拍賣安思遠(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藏品的巨大金額。或許更重要的資料是,相比2014年的2億美元成交額,今年的成交總額也有所下降。
推廣會上,聯邦官員沒收了七八件東南亞文物,官方稱其為走私物品,這件事為亞洲周帶來了一些無用的曝光,但是的確有不少中國買家趕來紐約參加展會,交易商與拍賣行也售出了物品。
“中國大陸的買家現在愈來愈謹慎和挑剔,”參加展會的亞洲交易商詹姆斯•拉裡(James Lally)說。他展銷的75件中國玉器售出了62件,價格從5000美元到50萬美元不等。“然而中國每天都有新的收藏家,一旦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人開始收藏,他總會收藏中國藝術品。”他補充說,自己此次售出的物品中有40%都是被大中華區域的買家買走。
拉裡這次帶來的重頭物品是一組六塊玉器,來自20世紀美國投資銀行家尤金•邁耶(Eugene Meyer)與妻子艾格尼絲(Agnes)的藏品,他們將自己收藏的不少物品捐贈給了華盛頓的弗里爾藝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弗里爾藝術館以大約5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另一件邁耶的藏品,約在西元前3300年到2250年,新石器時代的一塊玉質祭祀用品,名為“玉琮”。
在20世紀,這樣的中國文物被許多富有的美國與歐洲藏家視為多樣化的“古典”品味。
3月16日,蘇富比(Sotheby‘s)在紐約舉辦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仍能感覺到這種品味,其中一件拍賣品是一尊唐代釉彩宮廷婦女陶像,估價在70萬到90萬美元。這是蘇富比前總裁A•阿爾弗雷德•陶布曼(A。 Alfred Taubman)提供的最後一批重要藏品中的一件。陶布曼的收藏品中包括印象派、現代派、美國與“二戰”後藝術,以及古代大師作品、古老文物和若干亞洲文物。2015年4月,陶布曼去世後,蘇富比以5.15億美元的保證金獲得了他藏品的拍賣權。這尊唐代婦女陶像拍出了130萬美元,這次拍賣會的200件物品總共拍出了4.645億美元。
正如許多交易商指出,這些歷史物品在西方人眼中不夠時尚。如今的收藏家更青睞當代藝術。
“我不認為有人能一下子取代我們過去的美國與歐洲藏家,”中國古玩行業倫敦交易商約翰•波沃爾德(John Berwald)說。他也參加了紐約的亞洲周。“當代藝術在藝術界之外獲得了大量金錢。中國人非常敏銳,但他們主要在拍賣中交易。”
歐洲藝術基金會的報告估算,去年中國裝飾藝術與古董拍賣額的82%都發生在中國。2016年,西方賣家更多選擇在香港售出他們最好的物品,而不是在紐約或倫敦,因此這個百分比還將上升。比如20世紀英國收藏家羅傑•皮爾金頓(Roger Pilkington)的後裔將于4月6日在香港蘇富比拍出他收藏的100件中國瓷器。拍賣會總拍賣額估計在2900萬美元。
富有的西方人如果購買中國藝術,也更傾向購買當代藝術。其中很多人希望,一旦中國出現當代藝術收藏熱,他們此時購買的中國當代藝術便會成為有利可圖的投資。
2015年,香港交易商林明珠第一次參加于當年3月20日結束的馬斯特里赫特的歐洲藝術博覽會,就以每幅25萬美元的價格售出了蘇笑柏的兩幅抽象作品。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239位元西方與亞洲藝術交易商帶來了數千件中國藝術家的作品。然而,中國擁有幾千年高度發達的文明史,因此要想判斷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為時過早。
總體來說,全世界的博物館仍然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唐代陶器與明代青銅器屬於人類文明經久不衰的成就行列。
而中國的新富們也仍然重視這些文化遺產,並且準備好花錢購買。
“未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仍將強勁,”倫敦古董交易商波沃爾德說。“但這個未來會發生在中國。”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收藏家烏利希克:藏品歸屬重於私利
2016年04月04日08:44
3月下旬的香港,“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成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到港者必去的週邊展。
這是被稱為“完整地收藏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大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自2012年宣佈向在建中的香港公立美術館——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捐獻個人收藏後,首次在香港展出他的這批收藏。
1970年代作為瑞士迅達集團(Schindler)代表來到中國創辦合資公司、1990年代曾任瑞士駐華大使的希克涉獵中國當代藝術20年之久,被廣泛認為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品類最完整、創作時間跨度最長的中國當代藝術私藏。
2012年6月,根據“部分捐贈,部分收購”的協定,M+向希克以遠遠低於市場價的購買協議購買了他個人收藏的47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隨後希克則宣佈將把自己收藏的另外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贈予M+。這批捐贈藝術品,出自350位藝術家之手,包括張曉剛、嶽敏君、方力鈞、谷文達、黃永砯等現已公認的當代藝術大家,據業內人士預估,總價值近10億元人民幣。
從捐贈規模和價值上說,這是國際上收藏家個人向單家博物館所做的最大個人捐贈之一。而喝彩之外也免不了質疑的聲音:“拋售”、“部分藏品不值得進入美術館收藏”等諸多負面輿論接踵而至。
“人們總是覺得我的捐贈背後藏有什麼不可見人的目的,以為我是想用藏品變現或是借捐獻在中國藝術圈獲得更多話語權。但其實並非如此。在我看來,藏品的歸屬,遠大於我個人利益。”時隔近4年,希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時仍難掩無奈。
希克表示,對於這批藏品,他最初期待的歸宿是中國內地公立美術館。“我曾在各種場合表明心跡,希望把它們留在中國。我對中國內地有很深的感情,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把藏品捐獻給內地美術館,事實上我跟北京、上海的幾所主要美術館都提及過捐贈的事,可是沒有人後續回應我。而香港M+卻主動向我拋出了橄欖枝。”
位於西九龍文化區的M+仍然在建設中,這次在ArtisTree的藝術空間舉辦的回顧展不僅讓觀眾得以一窺希克藏品的豐富性,也是對在建中的M+的預熱宣傳。策展人皮力採取了編年時序的策展手法——按時序追溯展示,展出了來自50位藝術家約79件展品,涵蓋水墨、油畫、雕塑、攝影及錄影等媒介,旨在全面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史。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2014年曾在瑞典默奧大學的Bildmuseet美術館展出,2015年于英國曼徹斯特惠特沃斯美術館展出,兩個展覽譽滿歐洲,吸引了逾十三萬名訪客參觀。而香港站的展出,是M+的藏品第一次在香港民眾面前露面。無論是M+,還是希克,對此的態度都是小心而謹慎的。“這個展覽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香港民眾介紹M+收藏了什麼樣的藝術品。因此要在展廳可以容納的展品數量不多的情況下,選擇精品和代表作來向觀眾詮釋整個藏品的概念。”希克表示。
為什麼在決定將藏品捐獻給M+時,採取了少量作品收費售出的條款,而不是全部捐贈?如果日後有機會,會以怎樣的方式將藏品捐獻給內地美術館?
希克:M+以1.77億港元向我購買了47件藏品,相比這些作品的市場價,這個價格只是相當於當時我收藏它們的“成本”。與此同時,我另外給他們捐獻了1463件藏品。我一共收藏了2300多件中國當代藝術,其中1510件已經在M+了,大概還有七百到八百件私人藏品。
我過去的經歷大多是跟中國內地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相關。所以我的初衷是將它們捐獻給北京、上海或廣州的美術館。
我只會將藏品捐獻給公立美術館。我不認為私人美術館會是我的藏品的好歸宿。個人認為,因為歷史的記憶總是會留在公立美術館,那才是權威記錄藝術史的地方。而內地私人美術館尚屬新興階段,我不知道它們未來的的命運會如何,而且內地私人美術館的收藏品質和收藏方向,總是跟收藏家個人的品味和愛好相關,並不似公立美術館的收藏成體系,且客觀。
關於M+的這批藏品,你跟M+是如何約定展出頻率的?
希克:在美術館建成後的前3年,M+提供至少5000平方米的展區以供展覽,同時至少為這部分藏品舉辦3場展覽。我認為只有這樣,觀眾才可以大致瞭解我的整個收藏概念和體系。這個收藏不是聚焦在某一位或數位藝術大師身上的,我希望它展示的是過去這麼多年間中國藝術家以及中國當代藝術界創作了怎樣的作品,形成了怎樣的藝術脈絡。在此之後,M+可以自由策展。
十年前,瑞士伯恩美術館展出了你的收藏展 “麻將”(Mahjong),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歐洲藝術界當時將此展視為認識中國當代藝術的“入門”。一個時代過去,歐洲藝術界對你的藏品的認知發生了哪些改變?
希克:歐洲人對“麻將”這個展覽更多的是感到震驚,他們沒想過原來中國有這麼多有力量的藝術品。而如今,歐洲藝術界對中國當代藝術已經有了更多的認識,這些認知和肯定也反映到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國際上的藝術品價格中,當年收藏過的許多中國藝術家如今已經身價百倍。
你創立的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未來會與中國的美術館有哪些合作?
希克:我覺得CCAA應該是一個屬於中國人的獎項,而不是由外國人來決定哪個藝術家和作品更有意義。因此評審團是最重要的部分,現在它的評委由一半中國人一半西方人組成,這樣才能保證評委會完整的國際化的學術背景。CCAA雖然是由我創立,但我嚴肅地思考過將它轉交於中國的藝術機構來操作,變成一個真正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獎項。
你是否還在繼續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
希克:目前我新收藏的作品主要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過去收藏過的許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價格現在已經非常高了,我也負擔不起了。對於年輕藝術家,我依然採取過去那樣的收藏方法,需要觀察他們一段時間才確定是否購買。我現在雖然不住在中國,但一年會來中國8次。但是在過去,我可以用很長的時間來觀察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再決定要不要買一件作品,而現在卻要很快地作出決定。因為如今一個好的藝術家周圍會圍繞著很多藝術品交易人,好的作品很快就被買走了。所以,在購買一個藝術家的作品之前,我可能無法再長期地觀察他,但會在出價前認真地做研究。
2016年04月04日08:44
3月下旬的香港,“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成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到港者必去的週邊展。
這是被稱為“完整地收藏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大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自2012年宣佈向在建中的香港公立美術館——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捐獻個人收藏後,首次在香港展出他的這批收藏。
1970年代作為瑞士迅達集團(Schindler)代表來到中國創辦合資公司、1990年代曾任瑞士駐華大使的希克涉獵中國當代藝術20年之久,被廣泛認為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品類最完整、創作時間跨度最長的中國當代藝術私藏。
2012年6月,根據“部分捐贈,部分收購”的協定,M+向希克以遠遠低於市場價的購買協議購買了他個人收藏的47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隨後希克則宣佈將把自己收藏的另外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贈予M+。這批捐贈藝術品,出自350位藝術家之手,包括張曉剛、嶽敏君、方力鈞、谷文達、黃永砯等現已公認的當代藝術大家,據業內人士預估,總價值近10億元人民幣。
從捐贈規模和價值上說,這是國際上收藏家個人向單家博物館所做的最大個人捐贈之一。而喝彩之外也免不了質疑的聲音:“拋售”、“部分藏品不值得進入美術館收藏”等諸多負面輿論接踵而至。
“人們總是覺得我的捐贈背後藏有什麼不可見人的目的,以為我是想用藏品變現或是借捐獻在中國藝術圈獲得更多話語權。但其實並非如此。在我看來,藏品的歸屬,遠大於我個人利益。”時隔近4年,希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時仍難掩無奈。
希克表示,對於這批藏品,他最初期待的歸宿是中國內地公立美術館。“我曾在各種場合表明心跡,希望把它們留在中國。我對中國內地有很深的感情,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把藏品捐獻給內地美術館,事實上我跟北京、上海的幾所主要美術館都提及過捐贈的事,可是沒有人後續回應我。而香港M+卻主動向我拋出了橄欖枝。”
位於西九龍文化區的M+仍然在建設中,這次在ArtisTree的藝術空間舉辦的回顧展不僅讓觀眾得以一窺希克藏品的豐富性,也是對在建中的M+的預熱宣傳。策展人皮力採取了編年時序的策展手法——按時序追溯展示,展出了來自50位藝術家約79件展品,涵蓋水墨、油畫、雕塑、攝影及錄影等媒介,旨在全面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史。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2014年曾在瑞典默奧大學的Bildmuseet美術館展出,2015年于英國曼徹斯特惠特沃斯美術館展出,兩個展覽譽滿歐洲,吸引了逾十三萬名訪客參觀。而香港站的展出,是M+的藏品第一次在香港民眾面前露面。無論是M+,還是希克,對此的態度都是小心而謹慎的。“這個展覽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香港民眾介紹M+收藏了什麼樣的藝術品。因此要在展廳可以容納的展品數量不多的情況下,選擇精品和代表作來向觀眾詮釋整個藏品的概念。”希克表示。
為什麼在決定將藏品捐獻給M+時,採取了少量作品收費售出的條款,而不是全部捐贈?如果日後有機會,會以怎樣的方式將藏品捐獻給內地美術館?
希克:M+以1.77億港元向我購買了47件藏品,相比這些作品的市場價,這個價格只是相當於當時我收藏它們的“成本”。與此同時,我另外給他們捐獻了1463件藏品。我一共收藏了2300多件中國當代藝術,其中1510件已經在M+了,大概還有七百到八百件私人藏品。
我過去的經歷大多是跟中國內地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相關。所以我的初衷是將它們捐獻給北京、上海或廣州的美術館。
我只會將藏品捐獻給公立美術館。我不認為私人美術館會是我的藏品的好歸宿。個人認為,因為歷史的記憶總是會留在公立美術館,那才是權威記錄藝術史的地方。而內地私人美術館尚屬新興階段,我不知道它們未來的的命運會如何,而且內地私人美術館的收藏品質和收藏方向,總是跟收藏家個人的品味和愛好相關,並不似公立美術館的收藏成體系,且客觀。
關於M+的這批藏品,你跟M+是如何約定展出頻率的?
希克:在美術館建成後的前3年,M+提供至少5000平方米的展區以供展覽,同時至少為這部分藏品舉辦3場展覽。我認為只有這樣,觀眾才可以大致瞭解我的整個收藏概念和體系。這個收藏不是聚焦在某一位或數位藝術大師身上的,我希望它展示的是過去這麼多年間中國藝術家以及中國當代藝術界創作了怎樣的作品,形成了怎樣的藝術脈絡。在此之後,M+可以自由策展。
十年前,瑞士伯恩美術館展出了你的收藏展 “麻將”(Mahjong),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歐洲藝術界當時將此展視為認識中國當代藝術的“入門”。一個時代過去,歐洲藝術界對你的藏品的認知發生了哪些改變?
希克:歐洲人對“麻將”這個展覽更多的是感到震驚,他們沒想過原來中國有這麼多有力量的藝術品。而如今,歐洲藝術界對中國當代藝術已經有了更多的認識,這些認知和肯定也反映到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國際上的藝術品價格中,當年收藏過的許多中國藝術家如今已經身價百倍。
你創立的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未來會與中國的美術館有哪些合作?
希克:我覺得CCAA應該是一個屬於中國人的獎項,而不是由外國人來決定哪個藝術家和作品更有意義。因此評審團是最重要的部分,現在它的評委由一半中國人一半西方人組成,這樣才能保證評委會完整的國際化的學術背景。CCAA雖然是由我創立,但我嚴肅地思考過將它轉交於中國的藝術機構來操作,變成一個真正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獎項。
你是否還在繼續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
希克:目前我新收藏的作品主要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過去收藏過的許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價格現在已經非常高了,我也負擔不起了。對於年輕藝術家,我依然採取過去那樣的收藏方法,需要觀察他們一段時間才確定是否購買。我現在雖然不住在中國,但一年會來中國8次。但是在過去,我可以用很長的時間來觀察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再決定要不要買一件作品,而現在卻要很快地作出決定。因為如今一個好的藝術家周圍會圍繞著很多藝術品交易人,好的作品很快就被買走了。所以,在購買一個藝術家的作品之前,我可能無法再長期地觀察他,但會在出價前認真地做研究。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香港吳冠中《周莊》2.36億港元刷新中國現當代油畫拍賣紀錄
周莊油畫
今晚7點,吳冠中《周莊》油畫以1.3億元起拍,經多倫競價,最終2.36億港元成交,刷新中國油畫拍賣紀錄。此作畫於1997年,尺寸為148x297cm,畫面以黑、白、灰三種顏色為主,在點、線、面的形式元素組成中,不僅看得到江南的小家碧玉,更看得到江南人的大氣,是藝術市場上目前所見最大尺幅的吳冠中佳構。拍前便備受關注,為該專場中的重中之重。
《周莊》是吳冠中創作生涯的壓卷之作,長度近3米,是目前出現於市場上其尺幅最大的油彩作品,在研究吳冠中創作脈絡與風格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地位,且來源於亞洲著名私人收藏,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周莊》創作於1997年,當時的吳冠中已是78歲的高齡,這樣大尺幅的創作並非易事,因此對他來說這也是一種突破自我的象徵。在吳冠中的著作《畫眼》中,他曾詳細記錄了《周莊》的創作過程,作品雖來自於昔日寫生,但經過十餘年來的沉澱與再創作,已然成為他對於古鎮風貌的永恆刻畫。而上世紀90年代中期是吳冠中藝術成果極為豐碩的一段時間,他在油畫(行陸路)與彩墨(走水路)兩方面都達到創作的頂峰,實現了所致力的“油畫民族化”,因此《周莊》也代表了吳冠中以“水陸兼程”對於中西美學探索所樹立的典範與成就。
1985年吳冠中與夫人朱碧琴首次前往周莊,因讚歎當地的美景,他先後發表了《周莊——魂兮不歸》《周莊眼中釘》等文章,足見其喜愛之情。據《吳冠中全集》第一卷的資料顯示,題名或畫中有“周莊”題字的素描作品多達16件,遠高於吳冠中在其他地點寫生的數量。在二級市場中,亦有多件吳冠中周莊題材的作品上拍,材質涵蓋油彩、水彩、素描等類型。例如,在2011年6月3日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中,吳冠中創作於1988年的《獅子林》以1.15億元成交,創造了其當時的個人紀錄。
周莊油畫
今晚7點,吳冠中《周莊》油畫以1.3億元起拍,經多倫競價,最終2.36億港元成交,刷新中國油畫拍賣紀錄。此作畫於1997年,尺寸為148x297cm,畫面以黑、白、灰三種顏色為主,在點、線、面的形式元素組成中,不僅看得到江南的小家碧玉,更看得到江南人的大氣,是藝術市場上目前所見最大尺幅的吳冠中佳構。拍前便備受關注,為該專場中的重中之重。
《周莊》是吳冠中創作生涯的壓卷之作,長度近3米,是目前出現於市場上其尺幅最大的油彩作品,在研究吳冠中創作脈絡與風格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地位,且來源於亞洲著名私人收藏,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周莊》創作於1997年,當時的吳冠中已是78歲的高齡,這樣大尺幅的創作並非易事,因此對他來說這也是一種突破自我的象徵。在吳冠中的著作《畫眼》中,他曾詳細記錄了《周莊》的創作過程,作品雖來自於昔日寫生,但經過十餘年來的沉澱與再創作,已然成為他對於古鎮風貌的永恆刻畫。而上世紀90年代中期是吳冠中藝術成果極為豐碩的一段時間,他在油畫(行陸路)與彩墨(走水路)兩方面都達到創作的頂峰,實現了所致力的“油畫民族化”,因此《周莊》也代表了吳冠中以“水陸兼程”對於中西美學探索所樹立的典範與成就。
1985年吳冠中與夫人朱碧琴首次前往周莊,因讚歎當地的美景,他先後發表了《周莊——魂兮不歸》《周莊眼中釘》等文章,足見其喜愛之情。據《吳冠中全集》第一卷的資料顯示,題名或畫中有“周莊”題字的素描作品多達16件,遠高於吳冠中在其他地點寫生的數量。在二級市場中,亦有多件吳冠中周莊題材的作品上拍,材質涵蓋油彩、水彩、素描等類型。例如,在2011年6月3日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中,吳冠中創作於1988年的《獅子林》以1.15億元成交,創造了其當時的個人紀錄。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古玩是永恆的財富:因收藏成巨富 歷代數不勝數
歷史上每一個昌盛時期,既是文藝創作的繁榮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
歷代統治者在社會安定,四海升平之際,總要大量搜集藝術品,以充實內府收藏。以書畫為例,歷史上就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集中。唐朝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統治時期,對書畫的搜求不遺餘力,極一時之勝;宋徽宗儘管政治上比較昏庸,但書畫上卻是個天才,對書畫收藏更是如醉如癡,並設置了專門的裝裱樣式“宣和裝”,編定《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至於清朝康熙乾隆時期的內府收藏,可謂達到封建時期的高峰,乾隆時期所編的卷軼浩繁的書畫著錄書《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便是明證。
藝術品的散失與收藏是此消彼長的。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規模的集中之後,接著是一次次大規模的散失。尤其是改朝換代之際,藝術品的厄運也隨之而來。因此,歷代以來的收藏,整體上呈逐代銳減的趨勢。但由於帝王能憑一國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見天日,多少彌補歷代的損失。同時,每一時代出現的一些代表作品,得以保存下來,日積月累,使書畫文物的收藏,日漸豐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大博物館對文物的徵集和鑒藏,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
私人收藏家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王、謝是當時望族,也是收藏巨富。唐朝張彥遠一門,從高祖起就從事收藏,歷經五代,所以,他能寫出巨著《歷代名畫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宋元時,私人收藏已是蔚然成風。
至於明清時期,無論參與收藏的人數、收藏品的品質,還是關於書畫收藏的著錄、筆記都足以令人驚歎了。作為收藏品,它自有物質、精神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他是承載歷史、文化、藝術資訊的商品,其價值具有不穩定性,隨著時代風尚、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而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以書畫為例,齊白石的同一幅畫,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現在,可達到數千萬元。至於古代的書畫,經年累月,其漲幅就更大了。
在現代社會,從事收藏已成為人們重要的投資手段。相對較低的投入和相對較高的產出,低風險、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青睞。在經濟繁榮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為文人雅士的專利,而逐漸成為人們經濟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
歷史上靠收藏而成為巨富的人,實在是數不勝數。明代中葉,因為江南的經濟發達,湧現了一大批書畫鑒賞家,如文徽明父子、項元汴家族、王世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這些收藏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書畫家,他們的收藏一方面推動著當時書畫市場的繁榮,同時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藝術品收藏的現代意義
藝術品收藏的現代意義與價值有哪些?藝術品收藏既是一種藝術行為,又是一種投資方式,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在新時代的發展下,更多的人投身於藝術品收藏事業。那麼,藝術品收藏的現代意義與價值有哪些呢?
1、收藏品的經濟價值。經常關注新聞媒體的朋友會經常聽到或是看到,某某古代珍品被拍賣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的,而其拍賣方在收藏之初的成交價卻遠低於當前拍賣價的新聞報導。不難看出,收藏行為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投資行為,且收藏珍品若是具有獨特的價值,必是可以換取豐厚的財富回報。
2、培養藝術品收藏家的興趣愛好與提升其自身的文化修養。藝術珍品如古玩、玉器、字畫等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尤其是距今年代越久可供收藏的珍品,其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可謂是價值連城。諸如中國古代的一些出自名人之手的書畫真品,收藏家將其收藏,不僅是表達收藏家對創作珍品名人的敬仰之情,還體現出收藏家的文化素養。或許,從其物質材料的角度來看,古代的石料、玉料等可能遠不如當今高科技開發的材料,但其精神文化價值,卻非同凡響。
3、紀念往事或是紀念歷史。例如在2004年5月5日英國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被一億四百萬美金的天價成交的畢卡索代表作《手拿煙斗的男孩》。如此高昂的拍賣價,刷新的世界名畫拍賣史的最高記錄名震一時。但直到後來,通過媒體的曝光,世人才看到天價成交幕後的“真相”——這幅畫不僅是出自名家之手,其背後還深深隱藏著一個跨世紀的愛情故事。
歷史上每一個昌盛時期,既是文藝創作的繁榮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
歷代統治者在社會安定,四海升平之際,總要大量搜集藝術品,以充實內府收藏。以書畫為例,歷史上就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集中。唐朝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統治時期,對書畫的搜求不遺餘力,極一時之勝;宋徽宗儘管政治上比較昏庸,但書畫上卻是個天才,對書畫收藏更是如醉如癡,並設置了專門的裝裱樣式“宣和裝”,編定《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至於清朝康熙乾隆時期的內府收藏,可謂達到封建時期的高峰,乾隆時期所編的卷軼浩繁的書畫著錄書《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便是明證。
藝術品的散失與收藏是此消彼長的。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規模的集中之後,接著是一次次大規模的散失。尤其是改朝換代之際,藝術品的厄運也隨之而來。因此,歷代以來的收藏,整體上呈逐代銳減的趨勢。但由於帝王能憑一國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見天日,多少彌補歷代的損失。同時,每一時代出現的一些代表作品,得以保存下來,日積月累,使書畫文物的收藏,日漸豐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大博物館對文物的徵集和鑒藏,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
私人收藏家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王、謝是當時望族,也是收藏巨富。唐朝張彥遠一門,從高祖起就從事收藏,歷經五代,所以,他能寫出巨著《歷代名畫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宋元時,私人收藏已是蔚然成風。
至於明清時期,無論參與收藏的人數、收藏品的品質,還是關於書畫收藏的著錄、筆記都足以令人驚歎了。作為收藏品,它自有物質、精神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他是承載歷史、文化、藝術資訊的商品,其價值具有不穩定性,隨著時代風尚、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而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以書畫為例,齊白石的同一幅畫,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現在,可達到數千萬元。至於古代的書畫,經年累月,其漲幅就更大了。
在現代社會,從事收藏已成為人們重要的投資手段。相對較低的投入和相對較高的產出,低風險、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青睞。在經濟繁榮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為文人雅士的專利,而逐漸成為人們經濟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
歷史上靠收藏而成為巨富的人,實在是數不勝數。明代中葉,因為江南的經濟發達,湧現了一大批書畫鑒賞家,如文徽明父子、項元汴家族、王世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這些收藏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書畫家,他們的收藏一方面推動著當時書畫市場的繁榮,同時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藝術品收藏的現代意義
藝術品收藏的現代意義與價值有哪些?藝術品收藏既是一種藝術行為,又是一種投資方式,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在新時代的發展下,更多的人投身於藝術品收藏事業。那麼,藝術品收藏的現代意義與價值有哪些呢?
1、收藏品的經濟價值。經常關注新聞媒體的朋友會經常聽到或是看到,某某古代珍品被拍賣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的,而其拍賣方在收藏之初的成交價卻遠低於當前拍賣價的新聞報導。不難看出,收藏行為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投資行為,且收藏珍品若是具有獨特的價值,必是可以換取豐厚的財富回報。
2、培養藝術品收藏家的興趣愛好與提升其自身的文化修養。藝術珍品如古玩、玉器、字畫等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尤其是距今年代越久可供收藏的珍品,其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可謂是價值連城。諸如中國古代的一些出自名人之手的書畫真品,收藏家將其收藏,不僅是表達收藏家對創作珍品名人的敬仰之情,還體現出收藏家的文化素養。或許,從其物質材料的角度來看,古代的石料、玉料等可能遠不如當今高科技開發的材料,但其精神文化價值,卻非同凡響。
3、紀念往事或是紀念歷史。例如在2004年5月5日英國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被一億四百萬美金的天價成交的畢卡索代表作《手拿煙斗的男孩》。如此高昂的拍賣價,刷新的世界名畫拍賣史的最高記錄名震一時。但直到後來,通過媒體的曝光,世人才看到天價成交幕後的“真相”——這幅畫不僅是出自名家之手,其背後還深深隱藏著一個跨世紀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