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拋核彈開場 全球諸國重頭大戲將逐一到來
先重擊,再談判:川普對等關稅戰略解讀
025年4月2日,川普總統在白宮玫瑰園正式宣布美國將對幾乎所有進口商品徵收最低10%的基準關稅,並將對與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徵收更高的「對等關稅」。這一天被白宮正式命名為「US貿易政策的解放日」,而川普稱之為「US歷史上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並稱該計劃為「經濟獨立宣言」。
此次宣布標誌著美國貿易政策發生根本轉變。川普提出的對等關稅結構性地重構了美國與世界的貿易關係。他說:「我們將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強調這只是美國在多年貿易關係中「他們對我們收取的費用的一半」。白宮同時公布,自4月5日起,所有進口商品將被徵收10%基準關稅;而自4月9日起,日本與歐盟將分別被徵收24%和20%的更高關稅。
最引人注目的是,CH將面臨新徵收的34%關稅,而這將與川普此前徵收的20%關稅疊加。也就是說,自4月9日起,CH進口產品的基本關稅稅率將高達54%。如果包括拜登任期或川普第一任期已經存在的附加關稅,可以高達73%。
川普宣布,美國將利用關稅所帶來的巨額收入用於減稅和償還國債。他表示:「多年來,其他國家變得富有和強大,而這些國家大部分是以犧牲我們為代價的,而辛勤工作的美國公民卻被迫袖手旁觀。但現在輪到我們繁榮昌盛了。」他強調:「我們終於把美國放在第一位了。」
他進一步指出,美國長期在全球貿易中「照顧所有人」,而「當你想稍微縮手,他們就會生氣」。現在,「我們首先要照顧我們的人民」,「我們確實可以變得非常富有」。他認為,這一關稅政策將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並最終導致「更激烈的競爭和更低的消費者價格」。

- 2025-04-04_08h52_20.jpg (203.28 KiB) Viewed 202 times
在玫瑰園當天的儀式上,川普身邊站著來自鋼鐵、石油天然氣等行業的工人,以及卡車司機等代表。他們象徵著這項政策所指向的真正受益者——在全球化浪潮中被邊緣化的美國勞動階層。
與此同時,市場反應複雜。由於川普將徵收高於預期的關稅,市場下跌。股指期貨在周三晚間盤後交易中下跌逾2%。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期貨下跌2.3%,約1,000點,納斯達克100指數期貨下跌4.2%,標準普爾500指數期貨下跌3.4%。
分析人士認為,市場對這項政策的最終反應取決於川普政府的真正意圖。如果這是一次結構性重建,旨在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提升本土產能、長期減少對其他低成本國家的依賴——也就是說,如果關稅是長期性的,意在「重構美國製造」,那麼市場的反應將會劇烈,投資者將重估全球供應鏈與企業利潤模型。
但如果關稅只是作為談判籌碼,用於迫使其他國家重新簽署更有利於美國的協議,那麼其強度和持續時間都將更可控,市場波動也將相對有限。
目前來看,市場普遍判斷川普會在這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既保留戰略強度,又避免引發不可控的經濟與通脹衝擊。
川普政府的核心官僚團隊,尤其是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明確表示對等關稅有三大目標:其一,糾正長期不對等貿易規則,尤其是那些對美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但自身享受零關稅待遇的國家;其二,作為減稅之後新收入來源,用於彌補聯邦預算赤字並削減冗餘開支;其三,是作為戰略談判籌碼,迫使主要貿易夥伴在其他議題上作出讓步,包括Fentanyl流入、智慧財產權保護與非法移民合作等。
儘管政策方向明確,反對聲音亦不絕於耳。自由貿易派經濟學家和主串流媒體迅速表達不滿。反對者普遍認為:第一,關稅是對消費者徵稅,最終將導致物價上漲,傷害中產階級;第二,這會引發貿易戰,導致出口行業遭受報復性打擊;第三,將擾亂全球供應鏈,加劇通脹風險,甚至引發經濟衰退。
此外,一些民主黨議員公開抨擊川普「攻擊盟友」,尤其對歐盟、日本等傳統夥伴施加高額關稅。他們的批評集中在美國與全球盟友關係的緊張與可能產生的地緣政治影響,而對這些措施可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國內製造業壓力、改善就業狀況則反應冷淡。
值得注意的是,民主黨曾經以工人階級政黨自居,在20世紀的多數時期中代表著鋼鐵工人、裝配線工人和勞工會盟的聲音。然而面對這場關稅改革,一些民主黨領袖更強調「全球合作」「國際規則」和「聯盟穩定」,卻鮮有聲音認真探討美國本土製造業長期萎縮的現實。
批評者指出,這種傾向反映出民主黨在全球化時代身份的變化——從一個代表工人利益的政黨,轉向更加關注金融、科技和外交領域精英利益的聯盟。這也是為何對等關稅政策在部分產業工人群體中獲得了超出預期的支持。
從政策本身來看,此次關稅改革旨在通過調整進口商品成本結構,促使製造業投資更多向本土轉移,同時提升政府財政收入和談判籌碼。無論成效如何,其目標是在當前的全球分工體系中,增強美國在部分關鍵領域的產業主導力與應對能力。
而這場政策革命的背後,是三十年來美國製造業外移、產業空心化、工人階層被拋棄的深刻反思。從匹茲堡到底特律,從鋼鐵廠到裝配線,無數家庭的希望與尊嚴被擠壓殆盡。這項關稅調整,能否實現製造業回流、提升產業就業,還需依賴更多後續政策的配合與市場反應。但它確實反映出政府對長期製造能力外移、供應鏈依賴外部的不平衡現象的重新評估與應對。
這就是4月2日的意義。它不僅是政策層面的調整,更標誌著美國在面對全球貿易結構和本土產業能力問題上,試圖進行方向性修正的一次嘗試。
展望未來,政策的後續走向將取決於川普政府下一階段的戰術安排。可以預期,這輪強勢的對等關稅更像是「先猛擊一棒」的開場,其核心目的仍是推動貿易談判。正如川普在過去處理貿易協議時所展現的策略,這一系列關稅,很可能是為與各主要貿易夥伴重新協商條件爭取籌碼。
未來幾周內,我們有望看到美國與歐盟等國展開雙邊談判,越南,柬埔寨,泰國非常可能單方面大幅減低關稅,個別商品或行業可能獲得臨時豁免,類似於當前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安排。財政部長已經明確警告各國不要採取報復措施,其實也隱含談判空間的存在。這一政策的真正考驗,不僅在於施壓的有效性,更在於美國能否通過談判實現產業回流與經濟利益的再平衡。US-CH之間的「煮酒論英雄」時刻估計也指日可待。
曾在喬治·W·布希總統任內擔任商務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的訪談對話可以給我們提供參考:
主持人:你怎麼看待當前這些關稅措施,以及它們對美國經濟和貿易的最終影響?
古鐵雷斯:我會說,就像大多數人一樣,這次的力度比我們很多人預期的要強一些。但這只是第一步。所以我預計,也可以說我假設,這些關稅不會持續太久,不會維持到一個月、兩個月之後,肯定不會延續到今年下半年。因此我屬於認為這是一場大談判開端的那一派。
我會把這些關稅分成四類。
第一類是汽車,其實主要涉及的是墨西哥、加拿大和德國。韓國和日本如今對汽車已經不再徵收關稅了。所以關於墨西哥和加拿大,很可能會通過《美墨加協定》(USMCA)來解決。雖然該協定正式定於2026年審議,但希望在接下來一兩個月內就提前推進。汽車問題將會被納入到那場討論中。至於德國,目前是他們對我們的汽車徵收10%的關稅,而我們只對他們徵收2.5%。這點是可以通過談判調整的。而這不僅僅是要把生產帶回美國,還涉及到市場准入。如果德國降低他們的關稅,美國企業就可以更好地進入德國市場。
第二類是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這完全是為了談判服務的。所以我們接下來會不斷聽到關稅的消息,總統已經為他最擅長的事情設定了舞台——他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每天與這些國家進行一對一的談判。
這點很有意思。我們要思考,這些關稅到底是為談判準備的工具,還是永久措施?例如昨天,越南就大幅度下調了他們的關稅制度。但總統並沒有提到這一點,而且他仍然把越南列入了那些被徵收高額關稅的國家名單中。這在我看來說明,總統可能會利用越南本來就打算做出的調整,來宣稱這是一場勝利。而總統正在尋找勝利,有這麼多國家參與,我相信他最終會擁有一連串可以用來宣傳的勝利成果。
第三類關稅,是對所有國家統一徵收的10%關稅。這一類很有意思。我不會簡單地認為它只是為了阻止供應鏈轉移而設下的。
第四類,我會單獨列出,就是CH。我不會把CH和其他這些國家歸為一類。CH是一個完全獨立的議題,它需要特別的談判。這不會只是打一通電話談談汽車的問題。那將是一場更重要、更具影響力的交涉,未來走向也很難預測。它可能是一個貿易協定,也可能是一個更大規模的議題。但毫無疑問,這次的力度比我之前想像的要大。
不過每一類都有它的組成部分,也都有它的解決路徑。我不認為這些關稅會持續到今年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