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香港各界一致批評《學苑》 (09:35)
內地官媒《環球時報》指出,香港各界一致批評港大《學苑》「港獨」文章。
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點名批評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鼓吹港獨後,最新一期《學苑》以「雨傘世代 自決未來」為封面,在「苑論」及多篇文章批評北京及梁振英政府打壓港人,「全港有能力搞港獨的恐怕只有梁振英」。
《環球時報》今早報道,《學苑》的論調招來香港社會各界人士一致批評。報道引述《文匯報》稱,文章以邪教式口吻渲染「怯懦只會招致滅亡,永不超生」,故要「向中共宣戰」,除了不斷煽動「港獨」意識,更歌頌暴力,言語間極盡霸道,「向警方投擲磚頭、以鐵馬衝擊立法會是『暴亂公民權』,是『公民權利的理性實踐』」。
報道又引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蔡素玉稱,為作為港大校友感到非常羞恥,批評文章極幼稚及不負責任,不代表香港市民,也不代表香港學生,促請校方正視,校友亦應該發聲。
報道也引述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指出,有關文章扭曲事實,毫無理據說服公衆;香港教育學院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助理教授胡少偉則認為,文章另有政治目的,就是煽動年輕人對國家的仇恨,意圖顛覆「一國兩制」、「搞革命」破壞香港社會安寧。
報道最後引述本港《商報》,強調港大應塑造培養更多順應歷史潮流和主流民意,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知識和遵紀守法的有為青年,「高校的教授、教師們當為人師表,受市民愛戴,又怎能容忍禍港亂港的害群之馬混入其間,逍遙法外?」
			
			
									
						
										
						港大校風波 / 冒犯言論風波 P20
Re: 特首:學苑編輯持續提出港獨主張/特首不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再火上加油,挑起新的事端P2
黃之鋒﹕優化無補於事 剖析特首部署連任大計
本來學苑編撰的《香港民族論》從去年9月發售至今也賣不過數千本,顯然現時支持港獨者也是寥寥可數,但梁振英選擇在發布《施政報告》當天批評《學苑》,引致《香港民族論》成為全城熱話,在短短半個月內加印至第三批應市,根本是特首如願以償地藉着公關伎倆所編織的劇目。
只要抹黑雨傘運動主張分離主義,把運動的主線從爭取普選轉為港獨,不單能樹立「假想敵」團結紅色陣營,以及有助敵我矛盾推向極致,更重要的是促使北京取態更為強硬,滅絕絲毫通過政改的機會。因為相比起任何變革,維持既有制度讓中央繼續全面操控候選人,則有利鷹派之首的梁振英在最低風險下連任特首,難怪特首唯恐天下不亂地把小眾倡議的思潮無限放大,不排除他是全港最想政改否決的人。
怪不得官員放軟手腳,當湯家驊提出其中一項條件:若降低2022年特首選舉的提名門檻,他則作終極讓步游說泛民轉軚,譚志源「回禮」居然只是考慮承諾2022年「優化」提名程序,既然上司心底裏也不寄望政改通過,作為下屬也毋須浪費精力阻着劇目上演。
結果現時官場只餘下陳弘毅拼力東拉西扯,擺出胡紅玉、張炳良和陸恭蕙3位「曾經疑似泛民」的建制派游說港人:「其實3位『泛民』都有機會入閘㗎」,但教授不明白縱使扭盡六壬修補制度,曾參與雨傘運動的「黃絲」也不可能同意通過方案,正如若你是一個單純反對佔領馬路的小市民,如果2017年特首「普選」那天走到票站投票,卻發現選票上列出3位候選人也是曾參與佔領的余若薇、梁國雄和何俊仁,所有「愛中央反佔領」的政治人物也不能出閘選特首,你會有什麼感受?
建制派不接受只得參與佔領的政治人物獨霸特首候選人位置,這種心態就等同今天「黃絲」不接受只有建制派能成為候選人的「普選」,其實民主與否實在「一字咁淺」,只要「提委過半數」仍是維持不變,把民主派完全絕緣於特首選舉,所有「優化」也是浪費精力。
			
			
									
						
										
						本來學苑編撰的《香港民族論》從去年9月發售至今也賣不過數千本,顯然現時支持港獨者也是寥寥可數,但梁振英選擇在發布《施政報告》當天批評《學苑》,引致《香港民族論》成為全城熱話,在短短半個月內加印至第三批應市,根本是特首如願以償地藉着公關伎倆所編織的劇目。
只要抹黑雨傘運動主張分離主義,把運動的主線從爭取普選轉為港獨,不單能樹立「假想敵」團結紅色陣營,以及有助敵我矛盾推向極致,更重要的是促使北京取態更為強硬,滅絕絲毫通過政改的機會。因為相比起任何變革,維持既有制度讓中央繼續全面操控候選人,則有利鷹派之首的梁振英在最低風險下連任特首,難怪特首唯恐天下不亂地把小眾倡議的思潮無限放大,不排除他是全港最想政改否決的人。
怪不得官員放軟手腳,當湯家驊提出其中一項條件:若降低2022年特首選舉的提名門檻,他則作終極讓步游說泛民轉軚,譚志源「回禮」居然只是考慮承諾2022年「優化」提名程序,既然上司心底裏也不寄望政改通過,作為下屬也毋須浪費精力阻着劇目上演。
結果現時官場只餘下陳弘毅拼力東拉西扯,擺出胡紅玉、張炳良和陸恭蕙3位「曾經疑似泛民」的建制派游說港人:「其實3位『泛民』都有機會入閘㗎」,但教授不明白縱使扭盡六壬修補制度,曾參與雨傘運動的「黃絲」也不可能同意通過方案,正如若你是一個單純反對佔領馬路的小市民,如果2017年特首「普選」那天走到票站投票,卻發現選票上列出3位候選人也是曾參與佔領的余若薇、梁國雄和何俊仁,所有「愛中央反佔領」的政治人物也不能出閘選特首,你會有什麼感受?
建制派不接受只得參與佔領的政治人物獨霸特首候選人位置,這種心態就等同今天「黃絲」不接受只有建制派能成為候選人的「普選」,其實民主與否實在「一字咁淺」,只要「提委過半數」仍是維持不變,把民主派完全絕緣於特首選舉,所有「優化」也是浪費精力。
Re: 特首:學苑編輯持續提出港獨主張/特首不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再火上加油,挑起新的事端P2
港大學生會批梁振英全文 (14:41)
香港大學學生會就特首梁振英宴請校務委員之回應全文。
致梁振英先生:
聞悉足下有意以香港大學校監身份,宴請校務委員會一眾委員。足下僭居特首三年間,民意鼎沸,怨聲載道,非但沒有自省罪己,問責下台;竟在風頭火勢之際,企圖粉飾太平,實在教人啼笑皆非。
本會會長身兼校務委員會普選本科生代表,雖在受邀之列;然而孟子有曰:「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方今凶人在位,民不奠居;足下胡作非為,罄竹難書。我等義無赴會伴食、充撐場面之理。
身為一區之首,足下早前罔顧身份,於施政報告點名批評本會官方刊物《學苑》,妄以公權力打壓言論自由。近日有媒體問及足下會否警惕學子,足下答曰校監 僅屬榮譽之職,職責不包括與同學就憲制問題對話。本校校長馬斐森教授尊重學生言論自由,矢志恪守院校自主;足下意圖以校監高高在上姿態,戮力侵凌本會事 務,二者相判,高下立見。黃鐘委地,豺狼當道。本校百年風華,有此賣港獨夫盤據校監之座,吾等與有辱焉,榮將何在?
早年足下職司香港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專制獨裁,荼毒友校,師生惶惶終日,劣評如潮。當年「今日城大,明日香港」預言終究一語成讖。足下藉小圈子加 持,以區區六八九票竊位,誠信破產,亡德作賊。學府之內,足下縱容大學資助委員會干預院校發展,強加莘莘學子以沉重學債。黌宮以外,足下敗壞綱紀撕裂社 會,謊報輿情賤視民意,釀成八三一落閘,催谷九二八抗命。過往七十九日,特區政權恃建制暴力,打壓光明磊落之義舉。前線同學頭破血流,幾有性命之虞;秋後 算帳接踵而來,彌漫白色恐怖。凡此種種,即令市井五歲小孩,皆知足下「刻毒、無知、冷血、涼薄」,不配為牧民之長。
謹此明志,其意如此,並以為絕。本會同時敦請師友時刻銘記校訓「明德格物」,無負本校源遠流長、傳承日久之清譽風骨。
香港大學學生會
			
			
									
						
										
						香港大學學生會就特首梁振英宴請校務委員之回應全文。
致梁振英先生:
聞悉足下有意以香港大學校監身份,宴請校務委員會一眾委員。足下僭居特首三年間,民意鼎沸,怨聲載道,非但沒有自省罪己,問責下台;竟在風頭火勢之際,企圖粉飾太平,實在教人啼笑皆非。
本會會長身兼校務委員會普選本科生代表,雖在受邀之列;然而孟子有曰:「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方今凶人在位,民不奠居;足下胡作非為,罄竹難書。我等義無赴會伴食、充撐場面之理。
身為一區之首,足下早前罔顧身份,於施政報告點名批評本會官方刊物《學苑》,妄以公權力打壓言論自由。近日有媒體問及足下會否警惕學子,足下答曰校監 僅屬榮譽之職,職責不包括與同學就憲制問題對話。本校校長馬斐森教授尊重學生言論自由,矢志恪守院校自主;足下意圖以校監高高在上姿態,戮力侵凌本會事 務,二者相判,高下立見。黃鐘委地,豺狼當道。本校百年風華,有此賣港獨夫盤據校監之座,吾等與有辱焉,榮將何在?
早年足下職司香港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專制獨裁,荼毒友校,師生惶惶終日,劣評如潮。當年「今日城大,明日香港」預言終究一語成讖。足下藉小圈子加 持,以區區六八九票竊位,誠信破產,亡德作賊。學府之內,足下縱容大學資助委員會干預院校發展,強加莘莘學子以沉重學債。黌宮以外,足下敗壞綱紀撕裂社 會,謊報輿情賤視民意,釀成八三一落閘,催谷九二八抗命。過往七十九日,特區政權恃建制暴力,打壓光明磊落之義舉。前線同學頭破血流,幾有性命之虞;秋後 算帳接踵而來,彌漫白色恐怖。凡此種種,即令市井五歲小孩,皆知足下「刻毒、無知、冷血、涼薄」,不配為牧民之長。
謹此明志,其意如此,並以為絕。本會同時敦請師友時刻銘記校訓「明德格物」,無負本校源遠流長、傳承日久之清譽風骨。
香港大學學生會
Re: 特首:學苑編輯持續提出港獨主張/特首不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再火上加油,挑起新的事端P2
陳文敏﹕政治干預大學自主和言論自由
近日左派報章藉教資會的研究報告對港大法律學院和我自己作瘋狂式的攻擊,原因之一是傳聞我可能出任大學副校長一職。大學任命副校長本是大學的內政,左派報章以這種批鬥的方法向大學施加壓力,已屬嚴重干預院校自主,影響的不只是港大而是所有大學的自主。對敢言的學者的打壓,更是企圖壓制言論,侵害香港的核心價值。
教資會的報告
教資會的研究評核報告指出,港大法律學院達3星和4星的研究只有46%,而中大則達64%,於是左派報章便指港大學術水平下降,跟着推論學術水平下降是因為法律學院只顧搞政治而疏於研究,這兩點的立論均是似是而非。
中大有突出的表現,這是值得恭賀的,但這是否等於港大的研究水平下降?教資會明確指出,在解讀各院校在「研究評審工作」的結果時,要充分考慮各院校不同的角色、使命、學科重點及發展背景。評審結果並非作比較用途,不應單獨使用,對不同院校的質素分佈概覽作出比較,既不公平,亦不恰當。
港大法律學院共有56名教職員參與評核,每人提交4篇論文,平均每人有一半的論文達國際卓越的標準,3星和4星不是合格率而是國際卓越的標準,而港大達至這國際卓越的標準的論文約超過100份,遠超於其他兩所法律學院的總和。當然我們絕對有空間做得更好,當年引入第三所法律學院便是要引入競爭,中大能在短期內迎頭趕上,正是競爭的原意,但這並不表示港大的水準下降。
港大法律學院全球排名18
我擔任院長任內,一直致力提高法律學院的國際水平。上任之初,法律學院基本上仍是主力於香港的教學型學院,落任之時,法律學院在全球排名18。這些年來,透過全球招聘,我們招攬了不少國際知名的人才加入法律學院,如澳洲墨爾本大學的講座教授、英國倫敦大學院(UCL)商法講座教授、前香港高等法院法官和前倫敦高等法院商法法官,亦邀得牛津和劍橋多名知名教授在學院內定期任教,並積極培育本地人才和年輕教員。在跨院系的研究方面,我們和劍橋大學在醫學倫理和法律方面開創合作性研究,和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合作在稅法和刑事公義兩方面合作研究,並與倫敦大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北京大學作定期的學術研究研討會,和內地大學合作開展研究上海自貿區的法律問題。本地方面,教資會設立5項策略性研究,唯一一項在人文科學的研究,即香港未來在金融方面的發展便是由我院領導。去年港大法律學院在QS全球法律學院排名榜排名18,足證港大法律學院的水平。
法律學院一直能錄取最優秀的學生,收生水平遠高於其他院校,更直逼牛津劍橋。近年我們更積極發展交換生計劃,目標是令每一位本科生均有機會在海外就讀,更首創法律臨牀服務,提供免費法律服務,將教學與服務共冶一爐。我們更與海外一流大學如美國的長春藤大學合作舉辦雙學位課程,這些大學願意和法律學院合作,亦是法律學院水平得到國際認同的明證。
法律學院公法和實務法律研究
至於說法律學院因參與政治而疏於研究更屬無稽之說。首先,法律學院芸芸50多名教職員,參與政治的只有極少數,大部分教職員最多只是論政。我們比較着重公法方面的研究,而公法和社會及政治發展息息相關,所以在政制發展,人權法治方面港大法律學院的教授是較多發表意見,但這不少正是研究的一部分,亦是港大法律學院以法律專業知識回饋社會,秉承維護公義,法治和普通法的傳統。
法律學院亦有大量針對本地法律發展和法律實務發展方面的研究,可惜教資會這次評核,對一些實務法律的研究相對不太重視,認為這些研究應由執業律師進行,學者應專注於理論、比較法和跨學科的研究,但香港實際情况是鮮有執業律師著書立說作研究,作為植根於香港的大學,我們有責任推動本地的法律發展,須實務與理論並重,這是我們和評核委員在期望方面的落差,亦導致不少我們的實務法律研究獲較低的評分。
由於歷史悠久,在人事編制方面我們較欠缺彈性,個別教員全心投入教學以致疏於研究的情况亦確實存在,這是我們需要檢討的。
政治打壓學術與言論自由
更令人擔憂的是政治打壓學術與言論自由之風。大學任命副校長是大學的內政,打從去年11月起,左派報章已不斷試圖向大學施加壓力,阻止一些敢言的學者進入領導層。此風一開,所有大學的高層任命均會受政治阻撓,面對這種文革式的批鬥,香港日後還怎樣能吸引人才?大學是各種思潮衝擊匯聚的地方,大學能有所成,全賴於對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執著,知識分子的可貴,在於那種不向權貴折腰的風骨。報章淪為政治工具,實在令人嘆息,而這種政治打壓,只會摧毁香港的核心價值,令一國兩制的前景更暗淡。
教資會的報告極度機密,連委員也只能目閱,為何左派報章在報告發表前兩天已能取得報告?在傳媒多翻追問下,教資會仍拒絕透露報告是否事前提交教育局和特首辦,如果這次事件涉及政府高層,那便是非常嚴重的干預學術與言論自由的事件。
			
			
									
						
										
						近日左派報章藉教資會的研究報告對港大法律學院和我自己作瘋狂式的攻擊,原因之一是傳聞我可能出任大學副校長一職。大學任命副校長本是大學的內政,左派報章以這種批鬥的方法向大學施加壓力,已屬嚴重干預院校自主,影響的不只是港大而是所有大學的自主。對敢言的學者的打壓,更是企圖壓制言論,侵害香港的核心價值。
教資會的報告
教資會的研究評核報告指出,港大法律學院達3星和4星的研究只有46%,而中大則達64%,於是左派報章便指港大學術水平下降,跟着推論學術水平下降是因為法律學院只顧搞政治而疏於研究,這兩點的立論均是似是而非。
中大有突出的表現,這是值得恭賀的,但這是否等於港大的研究水平下降?教資會明確指出,在解讀各院校在「研究評審工作」的結果時,要充分考慮各院校不同的角色、使命、學科重點及發展背景。評審結果並非作比較用途,不應單獨使用,對不同院校的質素分佈概覽作出比較,既不公平,亦不恰當。
港大法律學院共有56名教職員參與評核,每人提交4篇論文,平均每人有一半的論文達國際卓越的標準,3星和4星不是合格率而是國際卓越的標準,而港大達至這國際卓越的標準的論文約超過100份,遠超於其他兩所法律學院的總和。當然我們絕對有空間做得更好,當年引入第三所法律學院便是要引入競爭,中大能在短期內迎頭趕上,正是競爭的原意,但這並不表示港大的水準下降。
港大法律學院全球排名18
我擔任院長任內,一直致力提高法律學院的國際水平。上任之初,法律學院基本上仍是主力於香港的教學型學院,落任之時,法律學院在全球排名18。這些年來,透過全球招聘,我們招攬了不少國際知名的人才加入法律學院,如澳洲墨爾本大學的講座教授、英國倫敦大學院(UCL)商法講座教授、前香港高等法院法官和前倫敦高等法院商法法官,亦邀得牛津和劍橋多名知名教授在學院內定期任教,並積極培育本地人才和年輕教員。在跨院系的研究方面,我們和劍橋大學在醫學倫理和法律方面開創合作性研究,和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合作在稅法和刑事公義兩方面合作研究,並與倫敦大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北京大學作定期的學術研究研討會,和內地大學合作開展研究上海自貿區的法律問題。本地方面,教資會設立5項策略性研究,唯一一項在人文科學的研究,即香港未來在金融方面的發展便是由我院領導。去年港大法律學院在QS全球法律學院排名榜排名18,足證港大法律學院的水平。
法律學院一直能錄取最優秀的學生,收生水平遠高於其他院校,更直逼牛津劍橋。近年我們更積極發展交換生計劃,目標是令每一位本科生均有機會在海外就讀,更首創法律臨牀服務,提供免費法律服務,將教學與服務共冶一爐。我們更與海外一流大學如美國的長春藤大學合作舉辦雙學位課程,這些大學願意和法律學院合作,亦是法律學院水平得到國際認同的明證。
法律學院公法和實務法律研究
至於說法律學院因參與政治而疏於研究更屬無稽之說。首先,法律學院芸芸50多名教職員,參與政治的只有極少數,大部分教職員最多只是論政。我們比較着重公法方面的研究,而公法和社會及政治發展息息相關,所以在政制發展,人權法治方面港大法律學院的教授是較多發表意見,但這不少正是研究的一部分,亦是港大法律學院以法律專業知識回饋社會,秉承維護公義,法治和普通法的傳統。
法律學院亦有大量針對本地法律發展和法律實務發展方面的研究,可惜教資會這次評核,對一些實務法律的研究相對不太重視,認為這些研究應由執業律師進行,學者應專注於理論、比較法和跨學科的研究,但香港實際情况是鮮有執業律師著書立說作研究,作為植根於香港的大學,我們有責任推動本地的法律發展,須實務與理論並重,這是我們和評核委員在期望方面的落差,亦導致不少我們的實務法律研究獲較低的評分。
由於歷史悠久,在人事編制方面我們較欠缺彈性,個別教員全心投入教學以致疏於研究的情况亦確實存在,這是我們需要檢討的。
政治打壓學術與言論自由
更令人擔憂的是政治打壓學術與言論自由之風。大學任命副校長是大學的內政,打從去年11月起,左派報章已不斷試圖向大學施加壓力,阻止一些敢言的學者進入領導層。此風一開,所有大學的高層任命均會受政治阻撓,面對這種文革式的批鬥,香港日後還怎樣能吸引人才?大學是各種思潮衝擊匯聚的地方,大學能有所成,全賴於對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執著,知識分子的可貴,在於那種不向權貴折腰的風骨。報章淪為政治工具,實在令人嘆息,而這種政治打壓,只會摧毁香港的核心價值,令一國兩制的前景更暗淡。
教資會的報告極度機密,連委員也只能目閱,為何左派報章在報告發表前兩天已能取得報告?在傳媒多翻追問下,教資會仍拒絕透露報告是否事前提交教育局和特首辦,如果這次事件涉及政府高層,那便是非常嚴重的干預學術與言論自由的事件。
Re: 特首:學苑編輯持續提出港獨主張/特首不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再火上加油,挑起新的事端P2
特首宴港大校委會 成員梁麗幗拒赴會
香港大學學生會前晚在社交網站facebook發表聲明,表示特首梁振英有意以港大校監身分宴請港大校務委員會全體委員,港大學生會會長梁麗幗因是校委會成員亦獲邀請。不過,聲明引用孟子「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並指梁振英當下做的事情罄竹難書,梁麗幗無意赴會充撐場面。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表示,港大校監宴請校委會情况罕見,特別是在目前敏感時期,「外界好自然有好多聯想」。
據了解,梁振英將於下周三(11日)中午於禮賓府宴請港大校委會。特首辦發言人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特首不時與各界人士會面交流。
			
			
									
						
										
						香港大學學生會前晚在社交網站facebook發表聲明,表示特首梁振英有意以港大校監身分宴請港大校務委員會全體委員,港大學生會會長梁麗幗因是校委會成員亦獲邀請。不過,聲明引用孟子「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並指梁振英當下做的事情罄竹難書,梁麗幗無意赴會充撐場面。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表示,港大校監宴請校委會情况罕見,特別是在目前敏感時期,「外界好自然有好多聯想」。
據了解,梁振英將於下周三(11日)中午於禮賓府宴請港大校委會。特首辦發言人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特首不時與各界人士會面交流。
Re: 特首:學苑編輯持續提出港獨主張/特首不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再火上加油,挑起新的事端P2
馮可強﹕《學苑》編輯隔代對話(上)——
香港民族論與港人身分認同
筆者在1968年任《學苑》總編輯;其間因為「學苑」經常發表尖銳批評港英殖民地政府的政策,當時的港督戴麟趾送來了一篇親自署名的長文章,解釋政府的運作,在9月號全版刊登了。47年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點名批評《學苑》發表鼓吹「港獨」的文章並出版《香港民族論》一書,表示要「警惕」。
隔了兩代人,《學苑》的文章在不同時空竟然都得到香港的首長的重視及公開回應!
筆者反對《香港民族論》中幾位港大同學編輯的觀點和分析,但他們的文章反映了一個思考和研究過程,並且引述一些有關國家、民族和民族主義的現代思潮和理論作為依據。筆者抱着理性討論的態度,希望與梁繼平、王俊杰等幾位同學交流意見。
公民民族主義
幾位同學就構成「香港民族」的主要論據是「公民民族主義」——「公民民族主義強調維繫整個群體的公民價值,如自由和民主,以及互相契合的意願……當中的共同點,乃公共文化、公民身分或決定政治前途的意願……香港民族並非以血緣為紐帶,而是以邊界、歷史、文化,加上『逃離極權、追求自由』的共同心理界定。」(〈香港民族論〉頁17)
同學援引的是Hans Kohn(高漢斯)在1944年提出的「自由、公民西方」(liberal, civic Western)與「不自由、種族東方」(illiberal, ethnic Eastern)民族主義的二分法框架(其後得到一些學者認同及加以發揮)。 高漢斯等人以英國、法國、荷蘭、瑞士和法國為「公民西方」代表,指它們的民族主義在18世紀興起時,正當是它們的政治、公民與個人權利的發展,這些民主價值成為它們的國民思想。反之,「種族東方」的地區包括德國、奧地利、俄羅斯及蘇聯解體後的東歐國家,其民族主義的興起不是與自由主義連結,而是以種族及國家的發展為核心。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是平等和擁有權利的公民組成的團體,他們以一套共享和認同的愛國實踐和價值為基礎團結起來。在種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中,個人的愛國歸屬感是繼承而非選擇的,是由國民團體界定個人,而非相反。
其後,不少學者通過調查研究,有力地反駁了這種簡單而有道德判斷的二分法。首先,所謂「公民西方」的國家其實都各自以共有的文化認同、價值和歷史神話為國民身分認同。沒有文化傳統,人們不可能有共識去生活在一起而形成民族。其次,「公民西方」國家都一樣有不民主的元素,例如沒有一定資產的人、婦女、黑人等長期沒有投票權,對原印地安人和黑人長期不包容,等等。另方面,所謂「種族東方」的國家當中,事實上也具備一些公民民族主義的表現。
近年學者提出的眾多論據,都證明了民族主義二分法是基本上錯誤的。無論是什麼地區的民族主義,都必定有種族和文化的基本元素,並會逐步各自發展出一套其公民認同的價值和權利。
香港人、中國人
《學苑》文章引用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有關「香港人」、「中國人」的調查結果(2014年6月),說67%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而在18至29歲的界別中,逾一半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以此引證港人的「脫北意識」。但事實上,這樣的調查混淆了兩個概念——對居住地區的歸屬感及國民身分認同。同樣的調查問卷如果加入「新界人」、「菜園村人」等名詞,相信很多新界或菜園村居民都會選擇兩者之一,而將「香港人」放在次要選擇。人們對其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地區及同區居民有較強的歸屬感,是很自然的事。如果對上海人進行類似調查,相信不少人會選擇是「上海人」或「中國的上海人」,而非「中國人」。
其他調查用不同的問法,就得到較清晰和準確的回應。例如香港青年協會的《香港青年趨勢分析2013》顯示:對「你認同自己係中國人」的同意百分率,15至24歲組別是66.3%, 25至39歲組別是75.6%;而對「你對香港有歸屬感」的同意百分率,前者組別為79.9%,後者為82.6%。在「中國人嘅身分令你感到自豪」、「香港人身分令你感到自豪」,及「你對國家有親切感」的同意百分率,15至24歲組別分別是37.3%、76.9%、44.4%,而25至39歲組別分別是44.1%、68.5%、49.8%。可見香港大部分年輕人對中國的態度和觀感,主要不是國民身分認同問題,而是缺少歸屬感、自豪感和親切感。當然,15至24歲組別中對「你認同自己係中國人」的不同意或不知道/不作答的百分率為33.7%,也是值得注意的。
香港的所謂「邊界」,只是源於港英殖民地時期香港與內地的分界,繼而成為「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與內地的分界,又怎可能成為所謂「香港民族」的「邊界」?至於歷史、文化方面,香港在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發展成為國際城市,中西文化和全球化交織影響,成為中國境內最國際化及最先進的城市,自然發展出一些有別於內地城市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本土文化,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等等,這就是「一國兩制」的由來。我們香港人只不過是比內地同胞更早、更長時間和更廣泛地受西方和全球化的影響而已。無論是從種族、歷史、文化、地域、價值等方面看,我們都脫離不開中華文化和近代/現代中國發展的深刻影響和薰陶。以地區的差異作為建立一個新民族的論據,可以引伸至「中環人」、「新界人」、「菜園村人」、「上海人」因各有自己的特色,便可分別建立為民族的荒謬結論。
《學苑》同學們要維護香港的特色,捍衛「一國兩制」下的「港人自治」,已有各種充足的理由,毋須要以牽強的論述去製造一個「香港民族」出來。這樣做亦只會令中央增加對「港獨」可能發展起來的戒心。
筆者在下一篇將會談到「中國夢」及2017年落實特首普選的重大意義。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暨行政總裁
			
			
									
						
										
						香港民族論與港人身分認同
筆者在1968年任《學苑》總編輯;其間因為「學苑」經常發表尖銳批評港英殖民地政府的政策,當時的港督戴麟趾送來了一篇親自署名的長文章,解釋政府的運作,在9月號全版刊登了。47年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點名批評《學苑》發表鼓吹「港獨」的文章並出版《香港民族論》一書,表示要「警惕」。
隔了兩代人,《學苑》的文章在不同時空竟然都得到香港的首長的重視及公開回應!
筆者反對《香港民族論》中幾位港大同學編輯的觀點和分析,但他們的文章反映了一個思考和研究過程,並且引述一些有關國家、民族和民族主義的現代思潮和理論作為依據。筆者抱着理性討論的態度,希望與梁繼平、王俊杰等幾位同學交流意見。
公民民族主義
幾位同學就構成「香港民族」的主要論據是「公民民族主義」——「公民民族主義強調維繫整個群體的公民價值,如自由和民主,以及互相契合的意願……當中的共同點,乃公共文化、公民身分或決定政治前途的意願……香港民族並非以血緣為紐帶,而是以邊界、歷史、文化,加上『逃離極權、追求自由』的共同心理界定。」(〈香港民族論〉頁17)
同學援引的是Hans Kohn(高漢斯)在1944年提出的「自由、公民西方」(liberal, civic Western)與「不自由、種族東方」(illiberal, ethnic Eastern)民族主義的二分法框架(其後得到一些學者認同及加以發揮)。 高漢斯等人以英國、法國、荷蘭、瑞士和法國為「公民西方」代表,指它們的民族主義在18世紀興起時,正當是它們的政治、公民與個人權利的發展,這些民主價值成為它們的國民思想。反之,「種族東方」的地區包括德國、奧地利、俄羅斯及蘇聯解體後的東歐國家,其民族主義的興起不是與自由主義連結,而是以種族及國家的發展為核心。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是平等和擁有權利的公民組成的團體,他們以一套共享和認同的愛國實踐和價值為基礎團結起來。在種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中,個人的愛國歸屬感是繼承而非選擇的,是由國民團體界定個人,而非相反。
其後,不少學者通過調查研究,有力地反駁了這種簡單而有道德判斷的二分法。首先,所謂「公民西方」的國家其實都各自以共有的文化認同、價值和歷史神話為國民身分認同。沒有文化傳統,人們不可能有共識去生活在一起而形成民族。其次,「公民西方」國家都一樣有不民主的元素,例如沒有一定資產的人、婦女、黑人等長期沒有投票權,對原印地安人和黑人長期不包容,等等。另方面,所謂「種族東方」的國家當中,事實上也具備一些公民民族主義的表現。
近年學者提出的眾多論據,都證明了民族主義二分法是基本上錯誤的。無論是什麼地區的民族主義,都必定有種族和文化的基本元素,並會逐步各自發展出一套其公民認同的價值和權利。
香港人、中國人
《學苑》文章引用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有關「香港人」、「中國人」的調查結果(2014年6月),說67%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而在18至29歲的界別中,逾一半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以此引證港人的「脫北意識」。但事實上,這樣的調查混淆了兩個概念——對居住地區的歸屬感及國民身分認同。同樣的調查問卷如果加入「新界人」、「菜園村人」等名詞,相信很多新界或菜園村居民都會選擇兩者之一,而將「香港人」放在次要選擇。人們對其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地區及同區居民有較強的歸屬感,是很自然的事。如果對上海人進行類似調查,相信不少人會選擇是「上海人」或「中國的上海人」,而非「中國人」。
其他調查用不同的問法,就得到較清晰和準確的回應。例如香港青年協會的《香港青年趨勢分析2013》顯示:對「你認同自己係中國人」的同意百分率,15至24歲組別是66.3%, 25至39歲組別是75.6%;而對「你對香港有歸屬感」的同意百分率,前者組別為79.9%,後者為82.6%。在「中國人嘅身分令你感到自豪」、「香港人身分令你感到自豪」,及「你對國家有親切感」的同意百分率,15至24歲組別分別是37.3%、76.9%、44.4%,而25至39歲組別分別是44.1%、68.5%、49.8%。可見香港大部分年輕人對中國的態度和觀感,主要不是國民身分認同問題,而是缺少歸屬感、自豪感和親切感。當然,15至24歲組別中對「你認同自己係中國人」的不同意或不知道/不作答的百分率為33.7%,也是值得注意的。
香港的所謂「邊界」,只是源於港英殖民地時期香港與內地的分界,繼而成為「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與內地的分界,又怎可能成為所謂「香港民族」的「邊界」?至於歷史、文化方面,香港在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發展成為國際城市,中西文化和全球化交織影響,成為中國境內最國際化及最先進的城市,自然發展出一些有別於內地城市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本土文化,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等等,這就是「一國兩制」的由來。我們香港人只不過是比內地同胞更早、更長時間和更廣泛地受西方和全球化的影響而已。無論是從種族、歷史、文化、地域、價值等方面看,我們都脫離不開中華文化和近代/現代中國發展的深刻影響和薰陶。以地區的差異作為建立一個新民族的論據,可以引伸至「中環人」、「新界人」、「菜園村人」、「上海人」因各有自己的特色,便可分別建立為民族的荒謬結論。
《學苑》同學們要維護香港的特色,捍衛「一國兩制」下的「港人自治」,已有各種充足的理由,毋須要以牽強的論述去製造一個「香港民族」出來。這樣做亦只會令中央增加對「港獨」可能發展起來的戒心。
筆者在下一篇將會談到「中國夢」及2017年落實特首普選的重大意義。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暨行政總裁
Re: 特首:學苑編輯持續提出港獨主張/特首不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再火上加油,挑起新的事端P2
港大校園電視遭恐嚇 強調不向惡勢力低頭 (12:39)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近日報道其中一個內閣Smarties候選康樂秘書、內地生葉璐珊(圖)的內地背景,結果惹起爭議。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近日報道其中一個內閣Smarties候選康樂秘書、內地生葉璐珊(圖)的內地背景,結果惹起爭議。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近日報道其中一個內閣Smarties候選康樂秘書、內地生葉璐珊的內地背景,結果惹起爭議。校園電視臉書今指出,昨晚起有身分不明的人以不滿報道為由,恐嚇校園電視現任幹事,更特別指明不滿現屆新聞部總監林子穎。
校園電視指出,對恐嚇行為極度震怒並強烈譴責,強調他們絕不會向惡勢力低頭,堅持披露真相、揭發不公,保障觀眾的知情權。以下為校園電視題為【強烈譴責恐嚇行為 堅決捍衛新聞自由】的聲明全文:
「二月六日晚上十一時起,有身分不明人士於校園電視及學苑即時新聞Facebook專頁上關於眀峯候選會長馮敬恩家人政治背景的報道留言,披露馮敬恩、校園電視候選主席丘明曜與其候選內閣成員,以及校園電視歷屆幹事的個人資料,如出生日期、住址和身分證及電話號碼,同時亦出言恐嚇校園電視現任幹事,指即將會披露更多以上人士個人及雙親資訊,而留言亦提及因不滿現屆校園電視的報道而作出恐嚇,特別指明不滿對象為現屆新聞部總監林子穎。
校園電視對此恐嚇行為表示極度震怒,強烈譴責此等行為。個人資料如地址、電話乃私隱,受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保護,現時恐嚇勢力透過對外公開這些資訊,意圖威逼新聞工作者,以個人資料要脅兩間校園媒體的記者滅聲,侵害為香港社會核心價值的新聞及言論自由。
校園電視無懼威脅恐嚇,絕不會向惡勢力低頭。本台將堅持本台披露真相、揭發不公的原則,保障觀眾在此黑暗時代下的知情權。作為港大學生會中第四權的校園傳媒,本台一直秉持著公正客觀的信念,基於事實作新聞報道,縱然面對言語恐嚇,我們從不畏懼,亦從不後悔。
最近香港大學周年大選成為社會焦點,校園電視就候選人背景所作的報道亦引起不少迴響。從傳遞資訊的角度來看,這類侵害個人私隱的留言對基本會員了解候選人的理念乃至處事能力皆毫無幫助。校園電視不願猜測肇事者身分,望恐嚇者自重,無謂作毫無作用之威嚇。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
二零一五年二月七日」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近日報道其中一個內閣Smarties候選康樂秘書、內地生葉璐珊(圖)的內地背景,結果惹起爭議。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近日報道其中一個內閣Smarties候選康樂秘書、內地生葉璐珊(圖)的內地背景,結果惹起爭議。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近日報道其中一個內閣Smarties候選康樂秘書、內地生葉璐珊的內地背景,結果惹起爭議。校園電視臉書今指出,昨晚起有身分不明的人以不滿報道為由,恐嚇校園電視現任幹事,更特別指明不滿現屆新聞部總監林子穎。
校園電視指出,對恐嚇行為極度震怒並強烈譴責,強調他們絕不會向惡勢力低頭,堅持披露真相、揭發不公,保障觀眾的知情權。以下為校園電視題為【強烈譴責恐嚇行為 堅決捍衛新聞自由】的聲明全文:
「二月六日晚上十一時起,有身分不明人士於校園電視及學苑即時新聞Facebook專頁上關於眀峯候選會長馮敬恩家人政治背景的報道留言,披露馮敬恩、校園電視候選主席丘明曜與其候選內閣成員,以及校園電視歷屆幹事的個人資料,如出生日期、住址和身分證及電話號碼,同時亦出言恐嚇校園電視現任幹事,指即將會披露更多以上人士個人及雙親資訊,而留言亦提及因不滿現屆校園電視的報道而作出恐嚇,特別指明不滿對象為現屆新聞部總監林子穎。
校園電視對此恐嚇行為表示極度震怒,強烈譴責此等行為。個人資料如地址、電話乃私隱,受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保護,現時恐嚇勢力透過對外公開這些資訊,意圖威逼新聞工作者,以個人資料要脅兩間校園媒體的記者滅聲,侵害為香港社會核心價值的新聞及言論自由。
校園電視無懼威脅恐嚇,絕不會向惡勢力低頭。本台將堅持本台披露真相、揭發不公的原則,保障觀眾在此黑暗時代下的知情權。作為港大學生會中第四權的校園傳媒,本台一直秉持著公正客觀的信念,基於事實作新聞報道,縱然面對言語恐嚇,我們從不畏懼,亦從不後悔。
最近香港大學周年大選成為社會焦點,校園電視就候選人背景所作的報道亦引起不少迴響。從傳遞資訊的角度來看,這類侵害個人私隱的留言對基本會員了解候選人的理念乃至處事能力皆毫無幫助。校園電視不願猜測肇事者身分,望恐嚇者自重,無謂作毫無作用之威嚇。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
二零一五年二月七日」
Re: 特首:學苑編輯持續提出港獨主張/特首不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再火上加油,挑起新的事端P2
馮可強﹕《學苑》編輯隔代對話(下)
——香港民族論、中國夢與特首普選
筆者在上篇談到「香港民族論」的錯誤觀點,今篇將討論香港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以及2017年實現特首普選的重大意義。
《學苑》 編輯和一些年輕人即使對當前的中國政府和狀况有多大的不滿,又何必要否定自己的中國人身分呢?以鄙視、歧視、否定和排斥的眼光及態度去看待及對待當今中國和內地人,而沾沾自喜於香港人的所謂「優質文化」,正正是違反了公民民族主義所標榜的價值,就像不少美國政客和傳媒那般看待東方和其他非西方的民族和文化。《香港民族論》中所提到的英國政治學者Montserrat Guibernau也說過:如果國民論述是建基於排斥、非人化(dehumanization),及描繪非國民者是「敵人」和「威脅」,就會鼓勵仇外主義和種族仇恨;這種民族主義容易導致排擠異同、自我優越的狹隘國民定義。更何况是針對原本是同文同種的中國國民?
一些內地文化和有些內地旅客的行為不符合現代文明的要求,在素質上有待提高,這是事實;但如果我們從任何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隨着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以及與較先進文明增加接觸交往,國民素質自然會逐步提高。曾幾何時,在八九十年代,香港人到西方國家旅遊時,何嘗不是被西方人視為不守規矩、沒有禮貌、貪圖小便宜和喧嘩吵嚷的「劣質」(但有錢花)的遊客?
香港自中國晚清和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都是以其先進一面影響和促進中國大陸的進步及與現代文明接軌。到了現在,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與國際接軌,並與各國頻繁交往,已成為國際大家庭的一分子及愈來愈重要的成員,已經及將會更多地受到西方和全球化的影響。當然,中國近30多年的發展經驗,亦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包括西方)不少學者、傳媒、政界及其他人士的反思與討論。
相反,香港發展自回歸以來停滯不前,現時小部分人更且自我劃地為牢,企圖選擇由中國最國際化和最先進的城市,退縮到只顧本土利益,閉關自守,與中國割斷的小「城邦」或「國家」,不單是完全不顧實際,更會把香港引向絕路。
中國夢
無疑中國多年來出現的貪腐嚴重、人權沒保障、司法不公等現象和事件經常出現,令人失望以至氣憤;但中國能在30多年內從經濟陷於崩潰邊緣,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並且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令8億農民中的6億人有社會保障,產生了全世界最多的中產階級人數(瑞士信貸銀行估計,全世界有10億人屬於中產階級,中國佔了三分之一;而中產階級的興起是推動民主發展的重要因素,已為世界各地的政治發展歷史證實)。 中國現正開展全面深化改革,加強與世界各國來往及參與國際事務。大勢所趨,必然的發展方向只會是逐步走上開明、自由、民主、法治的現代化道路,但這需要時間和13億人的共同努力,也將會是一個相當複雜、曲折、反覆和艱巨的過程。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即中共成立100年(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中國成立100年(2049年)建成現代化國家。十八大又確立了包括「國家: 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也就是習近平主席所倡議的「中國夢」——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對於這些「核心價值」,我們不一定要完全同意,亦可提出修改和補充建議,但它們事實上包含了人類追求的理想。試想一想,一個10多億人的中國如能在下一個30多年相當程度地實現這些核心價值,建成一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現代化國家,將會對世界和人類作出多麼巨大的貢獻!
香港特首普選的重大意義
同學們對民主理想的追求,以及對不公義的事情進行抗爭的精神是可貴的,但與其出於憤恨、蔑視、排斥等情緒,去追求虛妄和錯誤的「港獨」或脫離中國的「自決」,不如讀好書,學好本領,去幫助香港逐步建立成為一個有良好管治的優質民主社會,盡力去保持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和最先進的城市(或其中之一)的地位。這樣的香港,這樣的香港人,才能真正保護香港人的利益,才能有效地維護「一國兩制」,才能繼續對促進中國的全面現代化作出貢獻。
在當前的香港政改問題上,泛民政黨和人士太受自己所設的「真假普選」的簡單二分法所蒙蔽,而漠視了世界所有國家在建立民主制度時,都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和不同的模式(美國黑人直至1964年才享有投票權,但美國一直都被視為是先進的民主國家)。即使人大常委會的有關決議比較保守,但由500多萬合資格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特首,比起由1200提名委員會成員選出的辦法是一大飛躍,是邁向民主的一大步,而且一旦有了特首普選,只會推動歷史繼續向更民主的方向走。這不是一個十分明顯的道理嗎?
又試想一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政府轄下,香港特區將可以成為中國第一個城市以普選選出首長,這對於13億國民將會產生有多麼深遠影響的示範作用!所有西方民主國家的政府都明白以上兩個道理,而贊成香港人接受人大常委會框架下的政改方案。泛民政黨和人士為什麼反而不明白呢?
我們不單要實現2017年的特首普選,並要繼續爭取改善制度,還要幫助改善香港的管治,建立優質民主,才能有效維護「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並進而在促進中國走向全面現代化,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發揮我們香港人的積極作用。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暨行政總裁、1968年《學苑》總編輯
			
			
									
						
										
						——香港民族論、中國夢與特首普選
筆者在上篇談到「香港民族論」的錯誤觀點,今篇將討論香港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以及2017年實現特首普選的重大意義。
《學苑》 編輯和一些年輕人即使對當前的中國政府和狀况有多大的不滿,又何必要否定自己的中國人身分呢?以鄙視、歧視、否定和排斥的眼光及態度去看待及對待當今中國和內地人,而沾沾自喜於香港人的所謂「優質文化」,正正是違反了公民民族主義所標榜的價值,就像不少美國政客和傳媒那般看待東方和其他非西方的民族和文化。《香港民族論》中所提到的英國政治學者Montserrat Guibernau也說過:如果國民論述是建基於排斥、非人化(dehumanization),及描繪非國民者是「敵人」和「威脅」,就會鼓勵仇外主義和種族仇恨;這種民族主義容易導致排擠異同、自我優越的狹隘國民定義。更何况是針對原本是同文同種的中國國民?
一些內地文化和有些內地旅客的行為不符合現代文明的要求,在素質上有待提高,這是事實;但如果我們從任何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隨着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以及與較先進文明增加接觸交往,國民素質自然會逐步提高。曾幾何時,在八九十年代,香港人到西方國家旅遊時,何嘗不是被西方人視為不守規矩、沒有禮貌、貪圖小便宜和喧嘩吵嚷的「劣質」(但有錢花)的遊客?
香港自中國晚清和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都是以其先進一面影響和促進中國大陸的進步及與現代文明接軌。到了現在,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與國際接軌,並與各國頻繁交往,已成為國際大家庭的一分子及愈來愈重要的成員,已經及將會更多地受到西方和全球化的影響。當然,中國近30多年的發展經驗,亦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包括西方)不少學者、傳媒、政界及其他人士的反思與討論。
相反,香港發展自回歸以來停滯不前,現時小部分人更且自我劃地為牢,企圖選擇由中國最國際化和最先進的城市,退縮到只顧本土利益,閉關自守,與中國割斷的小「城邦」或「國家」,不單是完全不顧實際,更會把香港引向絕路。
中國夢
無疑中國多年來出現的貪腐嚴重、人權沒保障、司法不公等現象和事件經常出現,令人失望以至氣憤;但中國能在30多年內從經濟陷於崩潰邊緣,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並且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令8億農民中的6億人有社會保障,產生了全世界最多的中產階級人數(瑞士信貸銀行估計,全世界有10億人屬於中產階級,中國佔了三分之一;而中產階級的興起是推動民主發展的重要因素,已為世界各地的政治發展歷史證實)。 中國現正開展全面深化改革,加強與世界各國來往及參與國際事務。大勢所趨,必然的發展方向只會是逐步走上開明、自由、民主、法治的現代化道路,但這需要時間和13億人的共同努力,也將會是一個相當複雜、曲折、反覆和艱巨的過程。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即中共成立100年(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中國成立100年(2049年)建成現代化國家。十八大又確立了包括「國家: 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也就是習近平主席所倡議的「中國夢」——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對於這些「核心價值」,我們不一定要完全同意,亦可提出修改和補充建議,但它們事實上包含了人類追求的理想。試想一想,一個10多億人的中國如能在下一個30多年相當程度地實現這些核心價值,建成一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現代化國家,將會對世界和人類作出多麼巨大的貢獻!
香港特首普選的重大意義
同學們對民主理想的追求,以及對不公義的事情進行抗爭的精神是可貴的,但與其出於憤恨、蔑視、排斥等情緒,去追求虛妄和錯誤的「港獨」或脫離中國的「自決」,不如讀好書,學好本領,去幫助香港逐步建立成為一個有良好管治的優質民主社會,盡力去保持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和最先進的城市(或其中之一)的地位。這樣的香港,這樣的香港人,才能真正保護香港人的利益,才能有效地維護「一國兩制」,才能繼續對促進中國的全面現代化作出貢獻。
在當前的香港政改問題上,泛民政黨和人士太受自己所設的「真假普選」的簡單二分法所蒙蔽,而漠視了世界所有國家在建立民主制度時,都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和不同的模式(美國黑人直至1964年才享有投票權,但美國一直都被視為是先進的民主國家)。即使人大常委會的有關決議比較保守,但由500多萬合資格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特首,比起由1200提名委員會成員選出的辦法是一大飛躍,是邁向民主的一大步,而且一旦有了特首普選,只會推動歷史繼續向更民主的方向走。這不是一個十分明顯的道理嗎?
又試想一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政府轄下,香港特區將可以成為中國第一個城市以普選選出首長,這對於13億國民將會產生有多麼深遠影響的示範作用!所有西方民主國家的政府都明白以上兩個道理,而贊成香港人接受人大常委會框架下的政改方案。泛民政黨和人士為什麼反而不明白呢?
我們不單要實現2017年的特首普選,並要繼續爭取改善制度,還要幫助改善香港的管治,建立優質民主,才能有效維護「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並進而在促進中國走向全面現代化,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發揮我們香港人的積極作用。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暨行政總裁、1968年《學苑》總編輯
Re: 特首:學苑編輯持續提出港獨主張/特首不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再火上加油,挑起新的事端P2
否認凌駕學生會 學聯:路向由學生會共同議決 (11:14)
學聯反駁被指凌駕學生會指控,強調學聯路向由學生會共同議決覆議。
學聯於臉書指出,每年學聯周年大會,學生會可共同議決來年方向,通過決議或備案,效用為期一年,可覆議。
學聯舉例,1974年,第16屆周年大會通過議案,學聯該年路向為「放眼世界,認識祖國,改革社會」;1990年,第32屆周年大會,學生會通過「反對中共一黨專政」;而2014年第56屆周年大會,學聯通過備案,將以「公民抗命」方式推進民主政制,故學聯立場從來自由開放,由學生會共同議定。
學聯強調,學聯憲章上的宗旨是「本著友好合作精神、團結及代表香港專上學生,在同學間推廣文娛學術活動、增進福利與相互瞭 解,提高社會意識,並與外地學生建立關係」,除此以外,沒有一成不變的綱領。
港大學生會今日至周五(13日)舉行公投,決定是否退出學聯。有主張退出的學生不滿學聯凌駕港大學生會。
			
			
									
						
										
						學聯反駁被指凌駕學生會指控,強調學聯路向由學生會共同議決覆議。
學聯於臉書指出,每年學聯周年大會,學生會可共同議決來年方向,通過決議或備案,效用為期一年,可覆議。
學聯舉例,1974年,第16屆周年大會通過議案,學聯該年路向為「放眼世界,認識祖國,改革社會」;1990年,第32屆周年大會,學生會通過「反對中共一黨專政」;而2014年第56屆周年大會,學聯通過備案,將以「公民抗命」方式推進民主政制,故學聯立場從來自由開放,由學生會共同議定。
學聯強調,學聯憲章上的宗旨是「本著友好合作精神、團結及代表香港專上學生,在同學間推廣文娛學術活動、增進福利與相互瞭 解,提高社會意識,並與外地學生建立關係」,除此以外,沒有一成不變的綱領。
港大學生會今日至周五(13日)舉行公投,決定是否退出學聯。有主張退出的學生不滿學聯凌駕港大學生會。
Re: 特首:學苑編輯持續提出港獨主張/特首不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再火上加油,挑起新的事端P2
逾470學者聯署促港府謹言官媒自重:評論前應了解事實 (20:49)
港大學生刊物《學苑》早前被特首梁振英點名批評,該校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近日亦被連番攻擊,有意見認為港大的學術自由受到威脅。
一班學者發起聯署,要求港府尊重大專院校學術自由,不要侵犯學術討論、發表及出版的空間,截至今晚9時,已有逾470人參與聯署。
聯署聲明題為《堅守學院一片自由文明的天空》,提及《學苑》事件及陳文敏遭攻擊,促請「香港政府謹言慎行,尊重院校學術事務上的自由,避免隨意侵犯學者及學生學術討論、發表和出版的空間。」
聲明又提及,一眾「左報」,指這些「官方傳媒」(如《文匯報》、《大公報》、《環球時報》等)應自重,「於月旦院校人事任免前,要謹記全面了解事實、小心求證和客觀分析的基本傳媒守則。」
以下為聲明全文:
堅守學院一片自由文明的天空 ---- 大專師生教職員聯署聲明
2015年2月
特首梁振英在2015年1月14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高調批評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不獨咎病其早前於2014年2月一期以「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為題,更指摘其於同年9月編印的《香港民族論》一書主張香港「尋找一條自立自決的出路」實屬錯誤,故此必須「引導他們充分理解國家與香港之間的憲制關係」云云。
此外,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於2015年1月27日發表2014年研究評審工作報告,以表列方式比較各學術範疇內不同院校的評審結果。在報告公開前後五天,北京在港官方傳媒斷章取義地大肆抨擊港大前法律學院陳文敏教授,指他在任內「搞政治」,「不務正業」,又容讓院內教授如戴耀庭搞佔中,以至研究水平不及中大云云。關於此事,陳文敏教授已撰文回應,除反駁其謬誤外,還提出左派報章對他作「瘋狂攻擊」,是針對他可能出任港大副校長一職的傳聞。此外,陳教授亦提出一個疑點:教資會的研究評審報告是機密文件,公開發表前,連委員也只能過目而不能取走。左報的資料來源極詭秘,由政府高層向左報洩密的可能極大。隨後左報又就著港大兩位外籍教授榮休一事大做文章,毫無根據地將此事歸咎陳文敏教授任內「領導無方」,致令資深教授離職云云。
前有特首史無前例地在施政報告中批評大學生刊物,後有官方喉舌報假借片面甚至不確的事實直接月旦大學教授,企圖影響校內任命。這些舉措嚴重威脅香港從來珍惜的學術自由這核心價值。《基本法》第六章137條清楚列明各院校享有學術自由,但在實際情況中,學術自由從來都是來之不易的;相反,它要由學者及學院付出很大代價去爭取。遠的不說,2007年,獨立調查委員會就前教育局長李國章及前教育局常任秘書羅范椒芬涉嫌直接干預香港教育學院校政的聆訊清楚顯示,院校領導人要捍衛學術自由,要付出很大的個人以至院校層面的代價。當然,還有2000年香港大學發生的「民調風波」、以至2012年官媒大肆攻擊學者成名、鍾庭耀及陳家洛等使人心寒的事件。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借鑒的,不只是以上發生於香港的學術自由被踐踏的事件,更是近代以至當代中國種種因政權干預學術自由、思想自由而做成的民族文明悲劇。
我們是香港的大專院校教師和同學。我們相信社會期望於高等院校的,是幫助人類拓展知識、探索價值,和延續求知、求真以至善與美的動力和能力。一方面我們要勉力回應和滿足社會對我們的期望,另一方面,社會也給予我們一定的支持,容讓我們的思想在一片自由的、文明的天空中飛翔。一個政權對學院聘任、教師教學、師生研究和著作設下藩籬甚至出手干預,勢必嚴重打擊高等院校的工作,甚或導致社會文明的倒退。不單如此,政權壓制思想及言論自由,會癱瘓社會和政治的自我完善機制,增加社會失序的危險。
有鑑於此,我們嚴正要求:
(1) 香港政府謹言慎行,尊重院校學術事務上的自由,避免隨意侵犯學者及學生學術討論、發表和出版的空間。
(2) 官方傳媒(如《文匯報》、《大公報》、《環球時報》等)自重,於月旦院校人事任免前,要謹記全面了解事實、小心求證和客觀分析的基本傳媒守則。
堅守學院一片自由文明的天空 ---- 大專師生教職員聯署聲明
			
			
									
						
										
						港大學生刊物《學苑》早前被特首梁振英點名批評,該校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近日亦被連番攻擊,有意見認為港大的學術自由受到威脅。
一班學者發起聯署,要求港府尊重大專院校學術自由,不要侵犯學術討論、發表及出版的空間,截至今晚9時,已有逾470人參與聯署。
聯署聲明題為《堅守學院一片自由文明的天空》,提及《學苑》事件及陳文敏遭攻擊,促請「香港政府謹言慎行,尊重院校學術事務上的自由,避免隨意侵犯學者及學生學術討論、發表和出版的空間。」
聲明又提及,一眾「左報」,指這些「官方傳媒」(如《文匯報》、《大公報》、《環球時報》等)應自重,「於月旦院校人事任免前,要謹記全面了解事實、小心求證和客觀分析的基本傳媒守則。」
以下為聲明全文:
堅守學院一片自由文明的天空 ---- 大專師生教職員聯署聲明
2015年2月
特首梁振英在2015年1月14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高調批評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不獨咎病其早前於2014年2月一期以「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為題,更指摘其於同年9月編印的《香港民族論》一書主張香港「尋找一條自立自決的出路」實屬錯誤,故此必須「引導他們充分理解國家與香港之間的憲制關係」云云。
此外,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於2015年1月27日發表2014年研究評審工作報告,以表列方式比較各學術範疇內不同院校的評審結果。在報告公開前後五天,北京在港官方傳媒斷章取義地大肆抨擊港大前法律學院陳文敏教授,指他在任內「搞政治」,「不務正業」,又容讓院內教授如戴耀庭搞佔中,以至研究水平不及中大云云。關於此事,陳文敏教授已撰文回應,除反駁其謬誤外,還提出左派報章對他作「瘋狂攻擊」,是針對他可能出任港大副校長一職的傳聞。此外,陳教授亦提出一個疑點:教資會的研究評審報告是機密文件,公開發表前,連委員也只能過目而不能取走。左報的資料來源極詭秘,由政府高層向左報洩密的可能極大。隨後左報又就著港大兩位外籍教授榮休一事大做文章,毫無根據地將此事歸咎陳文敏教授任內「領導無方」,致令資深教授離職云云。
前有特首史無前例地在施政報告中批評大學生刊物,後有官方喉舌報假借片面甚至不確的事實直接月旦大學教授,企圖影響校內任命。這些舉措嚴重威脅香港從來珍惜的學術自由這核心價值。《基本法》第六章137條清楚列明各院校享有學術自由,但在實際情況中,學術自由從來都是來之不易的;相反,它要由學者及學院付出很大代價去爭取。遠的不說,2007年,獨立調查委員會就前教育局長李國章及前教育局常任秘書羅范椒芬涉嫌直接干預香港教育學院校政的聆訊清楚顯示,院校領導人要捍衛學術自由,要付出很大的個人以至院校層面的代價。當然,還有2000年香港大學發生的「民調風波」、以至2012年官媒大肆攻擊學者成名、鍾庭耀及陳家洛等使人心寒的事件。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借鑒的,不只是以上發生於香港的學術自由被踐踏的事件,更是近代以至當代中國種種因政權干預學術自由、思想自由而做成的民族文明悲劇。
我們是香港的大專院校教師和同學。我們相信社會期望於高等院校的,是幫助人類拓展知識、探索價值,和延續求知、求真以至善與美的動力和能力。一方面我們要勉力回應和滿足社會對我們的期望,另一方面,社會也給予我們一定的支持,容讓我們的思想在一片自由的、文明的天空中飛翔。一個政權對學院聘任、教師教學、師生研究和著作設下藩籬甚至出手干預,勢必嚴重打擊高等院校的工作,甚或導致社會文明的倒退。不單如此,政權壓制思想及言論自由,會癱瘓社會和政治的自我完善機制,增加社會失序的危險。
有鑑於此,我們嚴正要求:
(1) 香港政府謹言慎行,尊重院校學術事務上的自由,避免隨意侵犯學者及學生學術討論、發表和出版的空間。
(2) 官方傳媒(如《文匯報》、《大公報》、《環球時報》等)自重,於月旦院校人事任免前,要謹記全面了解事實、小心求證和客觀分析的基本傳媒守則。
堅守學院一片自由文明的天空 ---- 大專師生教職員聯署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