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木雕佛像一座
3.jpg
3.jpg (97.04 KiB) Viewed 5646 times
22.jpg
22.jpg (64.62 KiB) Viewed 5646 times
高:約1米
寬:約65cm

此彌勒佛雕刻精細,笑臉祥和,讓人一看便心境安寧舒暢

日前特邀一位專家實地來看這佛像。概括他給出的參考意見是:

是一塊老料,從顏色、木密度、重量等看是老樹根。估計在500-1000年間。
有木的清新幽香氣。紋理柔和活潑,富於變化,呈綢緞感。
油貭豐富,光潔度高。例如佛臉發亮感,瑩光閃爍,特別在金黃色處。
木塊較大,小部分棕眼稍大,其餘大部分木貭光滑細膩,棕眼甚小。心材呈現有紅褐色,深褐色。
手感綿滑如玉。老木較重,入水即沉。是很好的木料。
佛像的確雕刻精美細緻,很罕見,很難得。當然值得收蕆。

他認為這木是降香黃檀。



Collection of collectorclub@hongkongmart.com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詩人艾青與齊白石交往軼事 (四)

下面是艾青另一則真實記載,值得重溫。

1952年的一天,詩人艾青帶著一幅畫登門拜訪已經88歲高齡的齊白石,請他鑒別真偽。齊白石拿出放大鏡仔細看了看,對艾青說:“我用剛創作的兩幅畫跟你換這幅行嗎?”

  艾青道:“你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你換。”齊白石見換畫無望,不禁歎了一口氣:“我年輕時畫畫多認真啊,現在退步了。”原來,艾青帶來的這幅畫正是齊白石數十年前的作品。

  艾青走後,齊白石一直愁眉不展。一天夜裡,齊白石對兒子說:
“現在我的聲望高,很多人說我畫得好,覺得我隨便抹一筆都是好的,我也被這些讚譽弄得飄飄然了,無形中放鬆了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幾天,我看到自己年輕時畫的一幅畫,才猛然驚醒——我不能,我不能再被外界那些不實之詞蒙蔽了,所以還要認真練習,自己管住自己啊。”

上述的真實記載印證筆者前段所說齊白石晚期作品基本上都是冩意畫作和應酬之作。這也是人之常情,成名後隨便潑點墨都能賣錢,自然不用費心費力去畫精品畫作了。這也說明齊白石作品雖然多,但精品力作實屬少數,也就凸顯出齊白石的精品畫極為罕有也極為珍貴。

ttsrkkk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齊白石《花卉工筆草蟲冊》1.15億元天價成交
I_6D-fxmifzc0858496.jpg
I_6D-fxmifzc0858496.jpg (76.96 KiB) Viewed 5791 times
2015年12月6日晚上,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中國近現代書畫夜場”在北京四季酒店舉槌,共推出拍品43件。其中齊白石《“葉隱聞聲”花卉工筆草蟲冊》以1.15億元成交,成為齊白石拍賣市場的又一件億元拍品。此件拍品以6000萬起拍,隨著拍賣的開始,很快價格升至8000萬,其中新賣家的加入直接將價格推到9000萬,該品最終以1億元的價格落槌。

  這件齊白石的《花卉工蟲冊頁》十八開可稱目前級別和開數均屬第一。其中兩開在1955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紀錄片《畫家齊白石》中即已出現。1959年胡佩衡著 《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中也已著錄,此後幾十年經多次出版。據原北京榮寶齋副總米景揚先生回憶,這十八開一直分六個鏡框掛在榮寶齋會客室牆上,後經兩次交易被著名收藏家霍宗傑先生一直完整保留至今。齊白石一生中所繪的花卉工蟲冊頁數量極其有限,蓋因其費時費眼,所以只有對於極其重要的人物,才會聚不知多時之力畫齊一冊。這套冊頁是繼2009年《可惜無聲——齊白石工蟲花卉冊頁》後面世的又一件齊白石繪畫生涯中極為精彩,也數量最多的一件頂級冊頁。


書畫評論員:

齊白石草蟲畫很受市場追捧,而且他的草蟲畫作品不多,很是珍貴。此幅畫能拍出1.15億元成交很不錯。嚴格來說這幅不完全是正宗草蟲畫,因為此畫並沒有凸出草蟲為主題,在整個畫面草蟲佔的比例極小,不是主角,是配角。最可惜是那些草蟲不是工筆畫,對比齊白石那些細膩的工筆草蟲畫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

07-12-2015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溥儀逃亡時帶走了70餘箱書畫精品
2015年12月10日20:38

  溥儀在偽滿洲國當皇帝,一切唯關東軍司令部馬首是瞻。起初連“皇帝”名號都沒有,叫“執政”。後來有了,但他在長春的居所卻不准叫“皇宮”——因為日本天皇居所才叫皇宮,溥儀是兒皇帝,怎麼能與天皇平起平坐呢?於是改叫“帝宮”。其實,在中國古代史中,“帝”的含義有時還在“皇”之上,稱“皇”者一般是所有皇帝的簡稱,但“帝”卻無豐功偉業不辦,如漢武帝、康熙大帝……

  1935年,在長春“帝宮”主建築旁邊,新建一幢小白樓,專門作為皇帝的金銀珠寶古籍珍本書畫收藏及私人物品的專用倉庫,名曰皇宮圖書館。當時由日本關東軍武裝押運到長春的,有幾百個大箱子,其中藏品有1300件,但一直未打開過。正是這批珍貴的古董藏品,在1945年演繹出一場古代書畫的 “遭難圖”,從而構成了當代書畫文物史上“東北貨”的奇葩記錄。

  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號稱精銳的日本關東軍瞬間土崩瓦解。日本戰敗投降前溥儀逃出長春,出發前他與貼身侍衛進入小白樓,選出金銀珠寶與古代書畫精品裝入70餘個箱子,由日本軍用卡車分批裝運。由於兵荒馬亂,人心惶惶,當時餘下一部分木箱沒有裝上車。這批物品中有手卷字畫4箱80餘件,均為唐宋元明之最佳者(內有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其餘玉器圖章、翡翠珍寶、金銀鑽石,不計其數。
  溥儀與隨從們出逃後,在小白樓院外站崗的偽軍守備隊士兵李玉琛翻牆進入庫房,先挾一卷而出,不料撞著幾個同隊熟人,於是禁衛軍營房炸了鍋。幾十號人闖入小白樓先搶珠寶首飾金玉之器,書畫看不懂,但約摸知道畫比字值錢,於是拼命搶奪畫卷,如李公麟的《三馬圖》被撕開三截,各持其一。又比如米芾《苕溪詩》都被撕爛成為殘本,甚至搶劫不滿足的兵痞還放火燒毀了不少珍跡。稱它為一場皇宮內府書畫收藏(偽滿宮中收藏本身就得自於明清兩朝故宮收藏)之浩劫,恐不為過。

  關於小白樓的傳奇,和“東北貨”的由來,還有一些值得梳理之處。

  一,溥儀從偽滿“帝宮”逃跑時從小白樓攜出的70餘箱書畫中精品,在他于機場被蘇聯紅軍俘虜後散落通化機場,後由蘇軍收集後轉給東北民主聯軍,重新被運送回到1946年已被林彪部隊佔領的長春。

  二,被偽滿“帝宮”禁衛軍士兵哄搶的部分小白樓古書畫流落市場,後被東北民主聯軍幹部們收購或上交,彙集到當時東北行政委員會主任林楓手中,再移交在長春的東北文管會收藏。隨著遼沈戰役的進展神速,東北文管會從哈爾濱移駐瀋陽,於是才出現了“東北貨”的名頭。至此,我才悟到為什麼“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早好幾年先於全國各省成立。過去曾撰文談文管會體制以東北最先為表率,不知其間時序上領先的奧秘,其實在此中。“東北貨”的出世應該給林彪與東北野戰軍(原東北民主聯軍)的戰將們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上的大難題,它導致了戰時文物管理徵集制度的建立;匆促之中對文物是起到了很大的保護與催化作用的。而在此中,林楓應該是一個主要功臣。據說當時林彪非常不高興,說幾萬萬人在打仗,你怎麼想起運送這些破卷殘軸?但林楓頂著壓力,仍然把這批文物盡數運往長春與瀋陽。

  三,隨溥儀逃亡的偽滿洲國皇親國戚們,據說隨身攜帶出發前被賞賜的“帝宮珍藏”,也有相當多的書畫古玩收藏,他們逃到吉林通化臨江縣大栗子溝後,停止不前,也不知道下一站要去哪兒。在這個山溝溝裡,溥儀聽到日本天皇的投降詔書;又被關東軍指使宣讀自己的“退位詔書”,還被誆說要赴日本,結果在通化機場成為蘇軍俘虜。久等溥儀不回來的皇親國戚們六神無主,商議之下,決定就近選擇去當時已住滿東北民主聯軍和蘇軍士兵的臨江縣城,暫且租下一幢朝鮮式旅館與民房,所攜帶的古董字畫珍玩裝在木箱裡,雜亂地堆在院落裡無人問津。這引起了偶爾路過的兩位民主聯軍戰士的注意。長春軍區領導經過偵察,召集這批皇親國戚作動員,告訴他們國寶文物屬於國家與人民,從而追繳了一大批古董字畫,其間宋元明清字畫達140多件,內有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五代董源《夏山待渡圖》、宋摹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等中國繪畫史上的名作。這些名畫都通過東北人民銀行保管與撥交,再轉入1950年新成立的東北博物館(文管會)即今遼寧博物館。

  從北京故宮紫禁城,到天津張園,再到長春偽“帝宮”小白樓,最後集中歸宿于東北文管會、瀋陽東北(今遼寧)博物館,近代文古書畫中的“東北貨”現象,與近代政治軍事史休戚相關,成為文物鑒定收藏流傳史上的一個特例,從而引起後人無窮無盡的遐想。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英媒:毛澤東英文信件在倫敦拍出90萬美元
2015-12-16 09:45:58

摘要: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2月16日報導,毛澤東在1937年寫的信件被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9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據報導,這封信寫給當時英國反對黨領袖,並由毛澤東署名。毛澤東在信中呼籲抗日戰爭中得到英國的幫助。 報導稱,這封罕見的致英國工党領袖艾德禮(ClementAttlee)的信件,當初被估價約為1…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2月16日報導,毛澤東在1937年寫的信件被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9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據報導,這封信寫給當時英國反對黨領袖,並由毛澤東署名。毛澤東在信中呼籲抗日戰爭中得到英國的幫助。

  報導稱,這封罕見的致英國工党領袖艾德禮(Clement Attlee)的信件,當初被估價約為12萬至18萬美元。這也是數十年來在世界拍賣市場上拍出的第二份毛澤東簽名的檔。

  該信件於1937年11月1日從當時中共的根據地延安寄出。毛澤東在信中表示了對英國人民的友好態度,並呼籲英國採取實際行動,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提供幫助。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中共領袖同西方政界人士最早的交流。

  有報導表示,艾德禮對毛澤東這封表達友好態度的信件印象深刻。後來艾德禮擔任英國首相後,英國成為1949年後首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艾德禮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位同毛澤東會面的西方最高級別政界人物。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2015年秋拍之變系列一】內地與香港拍賣的格局之變
2015-12-15 01:06:20

摘要:導言:2015秋拍已近尾聲,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分別以26.69億港元、26.2億港元收官。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則分別以18.31億元和29.5億元收槌。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四家拍賣行都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然而同樣是拍賣中國藝術品,同樣是取得不錯的成績,香港與內地拍賣卻是選擇了不同的成長道路…


  導言:2015秋拍已近尾聲,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分別以26.69億港元、26.2億港元收官。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則分別以18.31億元和29.5億元收槌。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四家拍賣行都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然而同樣是拍賣中國藝術品,同樣是取得不錯的成績,香港與內地拍賣卻是選擇了不同的成長道路。
1.jpg
1.jpg (56.91 KiB) Viewed 5732 times
  
  香港蘇富比2015秋拍現場
2.jpg
2.jpg (46.68 KiB) Viewed 5732 times
  中國嘉德2015秋拍現場

  雙重壓力下的格局之變
  中國藝術品市場興起之迅猛令全世界始料未及,躋身全球藝術市場列強,與紐約、倫敦成鼎足之勢。中國藝術品主要交易版圖分佈在中國內地和香港。毋庸諱言,香港拍賣業起步更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於是內地甫一起步便緊隨香港亦步亦趨。然而回顧今秋卻明顯能嗅到不一樣的氣息,往年,同做中國藝術品拍賣,香港與內地在拍品結構上幾無差異,香港拍品的平均品質要明顯優於內地。而今秋,品質上的明顯優勢似乎已經不再,反倒是拍品和藏家構成上開始體現不同。伴隨著兩地不同的生態環境,同為中國藝術品拍賣的重鎮,格局也在隨之變化。

  與歐美經年累月而積澱出的強大不同,中國拍賣業從無到有,急起直追。作為一個藝術品的新興市場,經歷了高速發展之後,因沉澱不足而短板畢現,歷經數年的調整似乎還意猶未盡。TEFAF(歐洲古董藝術博覽會)所提供的 2015年市場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藝術市場的全球份額已經略遜於倫敦,位列第三,在此之前尚處於第二位。而就在2014年,中國拍賣業的業績較上一年亦有大幅滑坡。探究市場下滑的原因,眾口一詞地歸結為中國經濟大環境變糟以及藝術市場信心受挫。這使得中國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的拍賣行都備受挑戰。

  而另外一方面,聽到許多拍賣從業人員進行反思後而發出的感慨: 中國藏家的在這幾年的成長和成熟是迅速的。早幾年拍賣行似乎把徵集任務完成就萬事大吉,而短短幾年時間,買家群體因成熟而變得越來越挑剔,拍賣行再像以前那樣把貨品徵集齊了就開始叫賣顯然行不通了。形勢逼得拍賣行從徵集之初,到編書、預展和拍賣,包括市場引導都需做足功課。

  在市場調整和藏家不斷成長的雙重壓力之下,拍界開始了一輪反思,開始不斷做新的嘗試和創新。港地拍行做出的第一反應是向亞洲乃至全球“擴張”:他們宣導區域和品類之間的交叉購買。於是香港拍場,說不同語言的人開始增多,拍品選擇上也漸失“中國符號”。而另一邊,內地的拍行則在做不同的嘗試,在一邊力頂級拍品,以確保“票房”不失;同時也在不斷挖掘新的品類,一些之前被疏忽的板塊,如碑帖、信劄。從預展的展示到圖錄的修訂,都力圖將現有專案力求更精、更細。隨著內地拍賣行的逐漸成熟,香港及內地的拍賣的“兩極分化”亦在加大。

  尼泊爾 馬拉王朝早期 十三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立像 8020萬港元成交 刷新尼泊爾雕塑記錄

  香港:向紐約、倫敦看齊
  香港佳士得,在不久前舉辦的秋拍預展首日安排了一場很獨特的講座,“中國買家的無限野心”。記者看到講座現場火爆異常,聽者占滿了整個拍賣廳。香港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高逸龍情緒激昂地陳述了中國買家頻頻出手各類的藝術品的情況,其中不局限於中國藝術,日韓及印象派及戰後藝術都有中國買家的身影。早在2015年3月,紐約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總監Lamply就告訴記者,“現在關注印象派及現代藝術的買家依然以歐美為主,俄羅斯也有不少。雖然亞洲買家相較以往開始變得有興趣了,但目前還不是主流。”然而,當5月紐約印象派及當代藝術春拍結束時,邦瀚斯當代部門的負責人表示,亞洲買家的貢獻已占到了總成交額的三分之一。隨後不久,中國買家劉益謙以10億元購藏莫迪裡阿尼的名畫《側臥的裸女》一時掀起軒然大波——中國買家在如此快的時間內出手西方頂級藝術讓很多市場人士措手不及。佳士得印象派專家何杏淇表示:中國買家在這幾年表現出的學習速度是驚人的,昨天還在問畢卡索和梵古,今天就開始諮詢一些不為中國藏家熟知的藝術家,並表現出相當的興趣。

  因察覺到中國買家的這份“無限野心”,於是港地幾家國際拍賣行便開始摩拳擦掌。先呈現印象派和戰後藝術,接著添置了裝飾藝術和古典大師,幾乎每一次的香港拍賣季都會帶來西方藝術的預展和私洽,幾乎是有增無減。在佳士得秋季拍賣中還特別展現了極其罕有的名師製作的小提琴。從倫敦、紐約,到香港,無論是蘇富比還是佳士得,都一直在鼓勵跨文化、跨區域的交叉購買。今秋佳士得夜場,很多日韓的買家因飛機誤點而遲到,一矣辦妥號牌,幾乎以最快的速度往拍賣大廳沖!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魏蔚對此深有感慨:“這場拍賣給我非常大的一個感觸,你把日韓的藝術帶了進來,同時也帶回了這些地區的買家。我覺得香港目前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往後在這方面應該還要加強。”在主流的藝術門類裡,現當代無疑是最容易被用來打破區域壁壘的。中國書畫藝術目前還難以擔此重任,尚需時日。幾乎所有拍賣行都表示,到目前中國書畫仍然是中國買家集中度最高的板塊。而對於古董而言,情況則不同。因中國古董本是一個國際化的板塊,但由於近年來中國買家迅速拉高了其價格,使得這一板塊變得更“中國化”,國際拍行普遍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好信號。佳士得本次舉辦亞洲佛教專場,試圖在其中加入更寬泛的內容,卻不算成功。而蘇富比在“當代文人”專場中有意沒有體現任何“中國”字樣,意也在抹去這一身份認知,而獲得世界更多買家的關注。

  邦瀚斯亞洲區主席施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非常看好香港的潛力,因它是世界第三大交易中心,除了倫敦和紐約,就是香港了。目前香港只需憑藉中國藝術品的交易量就已經坐上了第三把交椅。邦瀚斯在倫敦有60多個部門,在美國也差不多。但是香港主要就只有一個部門——中國藝術品部,當然還有珠寶、鐘錶和酒。香港的未來發展應該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交易中心,就如倫敦、紐約一樣。如果說倫敦是歐洲的藝術交易中心,紐約是美洲的交易中心,那麼香港則是亞洲的交易中心。香港面對的客戶在不久的將來也應該是來自全亞洲的。程壽康(蘇富比亞洲區執行總裁)也有相同的認識:“香港起步較紐約、倫敦晚,所以我們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現在感覺到了羽翼稍微豐滿起來,未來會與紐約、倫敦進一步靠齊。”

    內地拍賣行:隨香港起步,如今已形成自我風格
  自國際兩大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先後進駐香港並打開了亞洲拍賣的新一頁始,似乎也已經奠定了未來內地拍賣的軌跡。內地拍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據嘉德創始人陳東升回憶:剛創建嘉德的時候,一切都是從香港學習,從藝術品的包裝、預展、圖錄的編制和印刷等等。因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陸拍賣行一直在效仿香港蘇富比、佳士得,拍什麼?怎麼拍?…2000年初,香港率先開始拍中國現當代藝術,很快在大陸也開始上拍。近幾年,香港佳士得開始拍手袋,一時間,大陸如保利、匡時、東正也都開始上類似的專場。

  當然什麼都效仿並不合適,諸如銀座、保利等都在試圖引進西方及日韓藝術後發現效果一般。“這一步目前跨得有點早,原因主要有兩點:一,內地的拍賣行雖然偶有香港或者國外的買家,但畢竟是以國內的買家為主。國內買家對於西方藝術品的接受度這幾年雖然提高很多,但也只是開始。拍賣是要讓人競爭的,如果說這件東西你找不到兩個及以上的人想買,你就沒有拍賣的意義。而香港則不一樣,例如一張韓國畫,中國人也有要的,韓國人更有要,沒準兒日本人也要去競爭。光靠中國買家目前對這些外來藝術還不構成競爭。二,內地拍賣行的貨源管道有問題,拿來的貨品一方面很貴,同時也不是拔尖的。”西方藝術的收藏家宋先生在總結近幾年內地拍賣行嘗試拍賣西方藝術品如是說。

  所以到了2015年,在學習國際拍行經驗的同時,大陸拍行也開始沉下心來分析自身利弊,並尋求獨闢蹊徑之路。嘉德的首個現當代藝術夜場便是一個極為成功的嘗試。該夜場26件作品總成交額為1.2759億元,成交率達96%。為紀念中國“85新潮”三十年而特設的專場呈現13件作品,成交額為2988.8萬元,成交率達100%。與香港兩家拍行夜場表現有所不同的是,嘉德“當代藝術之夜”顯然圍繞“中國的、現代的”這兩條線索進行梳理,這也是李豔鋒(嘉德現當代藝術主管)在專場設置中的兩大關鍵字,同時李豔鋒表示,短時間內在夜場中不會涉及到日韓包括東南亞的拍賣,對於這一板塊的市場培育而言,大陸並沒有成熟的系統藏家。日場的成交業績也不差,與夜場加總之後總成交額達2.119億元,五個專場的總成交率為86.2%,其中日場拍賣中沙耆在比利時時期藝術專場的34件作品毫無疑問地成就白手套專場,成交額為1018萬元;二十世紀藝術39件作品,成交額為1441萬元,成交率為69%;另一個常設的當代藝術日場134件作品,成交額為2986萬元,成交率為66%。在嘉德現當代拍完之後,很多人感歎:不是中國當代藝術賣不掉,而在於如何深度挖掘,推出什麼樣的作品。書畫本就是內地的強項,而本次嘉德在推出潘天壽、李可染,不僅確保“票房”,也在不斷挖掘之前被忽視的品類:如碑帖。剛剛落槌的上海嘉禾拍賣,更是憑藉夜場潘天壽作品《鷹石圖》一舉創下1.15億元成交紀錄,成為華東拍賣市場的首件億元拍品。同時,北京保利推出的“中國古代書畫夜場”47件古代書畫精品,總成交額達到2.4億元,成交率為87.23%,有六件拍品超千萬成交。而古董雖然歷來是香港的強勢,但今年保利的秋拍在徵集貨品的品質方面,令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有所不及。)2015年12月7日,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Speelman秘藏梵像聚珍”專場收槌,共推出英國傳奇古董商朱勒斯•斯彼尓曼(Jules Speelman)珍藏的12件佛像,總成交額達到190,647,000元,成交率100%,實現白手套佳績。其中,十四世紀釋迦牟尼以估價待詢形式上拍,最終成交價達到1.035億元。這也是內地古董市場自進入市場調整期以來的首件過億作品。毫無疑問,伴隨著文物回流,再出境的限制,內地的拍賣無疑將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今秋拍賣在傳遞一個重要的信號:香港試圖在更加擴大的國際背景下相容各類藝術,內地拍賣行則強化系統梳理、板塊細分。在香港日趨與紐約和倫敦平分秋色時,內地並沒有盲目效仿,而是著眼於所處環境,以圖提升自身優勢。內地拍賣在有了十幾二十年的時間積澱,已逐漸成熟。隨著兩地發展方向的不同,未來的分化或許會越來越明顯。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中國富豪大舉投資藝術品
2016年01月04日07:26

  1月3日報導 英媒稱,當太多的錢被用來追求太少的東西,價格就會上漲。價格增長緩慢的資產類別,比如說藝術品,對價格格外敏感。那麼,當金融危機之後的低利率時代來臨時,藝術品市場表現突出就毫不奇怪了。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016年1月1日報導,在截至2015年9月的10年中,追蹤從郵票到紅酒等資產的萊坊奢侈品資產指數增長了三倍,而藝術品市場增長了239%。

  最近的一份花旗銀行報告顯示,隨著價格的上漲,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規模從2009年的30億美元增長到了2014年年底的160億美元以上。

  報 道稱,富裕的中國人在藝術品市場的表現就像在其他領域一樣引人注目。2015年11月,中國商人劉益謙以1.7億美元拍下了義大利畫家莫迪利亞尼的畫作 《斜躺的裸女》。自2000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從占全球拍賣市場的不到1%增長到了25%以上,而今年蘇富比拍賣行及佳士得拍賣行的現代藝術品拍 賣收益同比都在下降。

  另外,隨著吸引力的擴大,人們對藝術品的喜愛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消退。2013年,全球頂尖的200位收藏家分別 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而1990年時僅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萊坊奢侈品資產指數的調查發現,近三分之二的金融顧問表示他們的富有客戶對投資藝術品越來 越感興趣。或許還有更多的資金尚未入市。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嶺南花鳥畫何必找人扛大旗

2016年01月04日08:11
hnghhg.jpg
hnghhg.jpg (59.39 KiB) Viewed 5719 times
  ■1945年,“今社畫會”同人在廣州。從右至左:趙少昂、關山月、黎葛民、高劍父、陳樹人、楊善深
hjhj.jpg
hjhj.jpg (298.4 KiB) Viewed 5714 times
■高奇峰 梅花修竹上枝頭
  
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梁江參與論戰——
  
“嶺南花鳥畫何必找人扛大旗?”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梁江看到廣州畫院原院長張紹城日前發表的《嶺南花鳥畫誰來扛大旗》的署名文章後,主動電話本刊記者,對文章的個中觀點給予回應。在他看來,籲求革故鼎新、引領潮流的“扛大旗者”,這份情緒可以理解,但真要出現這樣一個人物,不管是從藝術發展的邏輯來看,還是從現實格局來看,都是不可取的,也是難以做到的,儘管始終有人懷著強烈的占山頭的欲望。
  
  簡介
  高劍父
  (1879 —1951)
  名侖,字劍父,後以字行。近現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
  高奇峰
  (1889-1933)
  現代著名畫家。名嵡,字奇峰,以字行。留學日本,與兄高劍父、陳樹人畫脈相連,有“二高一陳”、“嶺南三傑”、“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等盛譽。
  陳樹人
  (1884-1948)
  原名政,名韻,又名哲,別號“葭外漁子”,以字行。廣東番禺(今廣州)人,與高劍父、高奇峰合稱“二高一陳”或“嶺南三傑”,為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
  梁江: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原所長、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二高一陳”之後再無扛大旗的人
  收藏週刊:您如何看張紹城先生這篇《嶺南花鳥畫 誰來扛大旗》的文章?
  梁江:這篇文章傳播面很廣,我也是在網上看到的,首先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現在美術批評已經變成服務性行業,紅包批評大行其道,掩蓋了荒蕪的文藝生 態,而真正的批評卻始終缺位。而我的朋友張紹城先生能在報紙上公開發表這樣一篇爭鳴性的文章,他講得很坦率很真誠、文風很質樸,實在是可貴之舉。他講了許 多大家都已感覺到的問題,個中觀點頗具代表性——且先不論正確與否。他說了別人不敢說的說,僅從這一點來說,我就很欣賞。說句實話,現在這樣的聲音不是太 多了,而是太少了。但拋去寫作的態度不論,只說內容的話,張院長的這篇文章無太多建設性、前瞻性的觀點。

  收藏週刊:這從何說起?
  梁江:“畫壇誰來扛大旗”的論調,其實是一種陳舊的過去思維。尤其是對地域美術而言,過去我們往往崇拜一個領頭羊,大家一起跟潮流、跟風,這在一定的歷史 時期特別明顯,但已不適合現在。就嶺南花鳥畫而言,我以為,在“二高一陳”(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之後,再也沒有真正扛大旗的人。嶺南花鳥畫從來不缺 代表人物,也從來不缺水準高的畫家,但一直缺開宗立派式的人物,也就是扛大旗的人。有些人有強烈的領袖欲望,也有身份、有地位,甚至有強大的市場號召力, 但不足以扛大旗。
  收藏週刊:為什麼“二高一陳”可以扛大旗,而後來者中卻無人能及?

  梁江:“二高一陳”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深刻的社會轉型期,他們自己是有力量、有名望的人物,從社會變革過渡到藝術變革領域。身處藝術的劇烈變異之中,在文化 裂變之後,他們所提出的革新主張,很容易被時代所接受,很容易引領風潮,成為“扛大旗者”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群龍無首是嶺南花鳥畫的基本生態
  收藏週刊:新時期以來,社會與文藝也處在深刻的轉型期,為什麼您認為當代嶺南花鳥畫無“扛大旗者”?
  梁江:新時期以來也的確是一個深刻的轉型期,但藝術本體無劇烈變革,最大的變化則是藝術品的商品化,藝術家的精神追求讓位於物質化訴求,藝術判斷的標準則 以市場為導向。在這樣的情形下,藝術上的“扛大旗者”就無從談起。就嶺南花鳥畫而言,“二高一陳”之後,基本處於群龍無首、多元並舉的局面,個別人有引人 矚目的成就,但並不代表他有足夠的能力與魅力來引領藝術風潮。群龍無首是嶺南花鳥畫的基本生態,沒有必要強力推出一個“扛大旗者”,這樣的想法也沒有太大 價值。

  收藏週刊:當前嶺南花鳥畫果真沒有“扛大旗者”?
  梁江:目前嶺南花鳥畫壇不缺有突出成就的藝術家,但無“扛大旗者”。尚濤的畫面注重平面構成,已經形成符號化的藝術語言,只是構圖有點單調,適合參加群 展,不適合辦個展;林豐俗的畫面鮮活隨意,給人輕鬆自由的享受;周彥生的繪畫注重境界與內涵,尤其是他的大畫,代表學院派的趣味,有精品化的訴求;梁如潔 關注嶺南風物,依然是學院派的路徑,造詣不可輕視;方楚雄的花鳥畫溫婉可人,雅俗共賞,不管是畫法還是品位都是嶺南的風致,在嶺南審美上有相當的代表性; 郭莽園的繪畫異軍突起,強調文人品性與金石味,已經越出了“嶺南”的範疇。他的畫在嶺南最能體現花鳥畫的文人味,尤其是那些小畫,頗有王肇民水彩的風範, 特別有內涵。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有個性、有影響力的畫家,但也只是有個性、有影響力而已,不必再提。

  在我看來,畫家無非分為三類人:畫得好,追求品位;賣得好,以市場為目的;教得好,以化育英才為己任。而現在,致力於“賣得好”的畫家太多了。

  始終有人懷著強烈的占山頭的欲望
  收藏週刊:在張紹城先生看來:“方楚雄先生的花鳥畫就像一杯溫開水,不熱也不冷,喝下去、潑在身上都很舒服,但就是不能刺激人。”您認為他評價的對嗎?
  梁江:我基本同意張先生的說法。方楚雄的花鳥畫在美術界有他獨特而重要的位置,在社會與市場上更有位置。他的繪畫清新靈動,尤其是筆下的小動物可愛可親, 是典型的嶺南畫派風格。他的畫不是黃鐘大呂,不是要給人帶來刺激與震撼,而是給人以精神的愉悅,這與張先生的“溫白開水”的比喻是一致的。但他的繪畫通 俗,社會上有一群人喜歡他的畫,這並無不妥,不能借此貶低他的藝術。方楚雄的藝術代表了大多數的人審美,滿足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審美需要,符合了相當多人的 口味。我們可以希望方楚雄有更高的藝術追求與藝術品位的提升,但不能剝奪廣大藝術愛好者欣賞、喜愛藝術的權利。

  收藏週刊:您如何看當前嶺南花鳥畫的藝術格局?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您曾以“生在甜土裡的藝術之根”來形容嶺南花鳥畫的豔麗甜膩性格,現在這種性格改變了嗎?
  梁江:從整體來說,不但沒有改變,反而變得更差、更甜俗了,因為金錢已經改變了藝術的環境。現在,嶺南花鳥畫的發展遭遇了瓶頸期,和以往比並無大的突破,大才仍缺乏。現在,是多元並舉的藝術生態,這是正常的,但缺乏大樹,苛求長出一棵大樹,是勉為其難的。我們籲求革故鼎新、引領潮流的“扛大旗者”,這份情 緒可以理解,但真要出現這樣一個人物,不管是從藝術發展的邏輯來看,還是從現實格局來看,都是不可取的,也是難以做到的,儘管始終有人懷著強烈的占山頭的欲望。所以我說,嶺南花鳥畫何必找人扛大旗。
Last edited by editorial on Mon Jan 04, 2016 11:03 am, edited 2 times in total.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嶺南畫家只有打破地域審美 才能成為全國一流
2016年01月04日08:08
ghf.jpg
ghf.jpg (56.36 KiB) Viewed 5710 times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蘇百鈞:

  嶺南花鳥畫史到了明代的林良出現了一個高峰,其作品充滿大自然的野逸之趣,在當時以豔麗工巧為時尚的宮廷繪畫中獨具一格。但自林良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嶺南花鳥畫發展緩慢,有影響力的大人物並不多見。直到居廉居巢的出現,一掃陰沉局面,開始建構嶺南自己的花鳥畫美學體系。

  百餘年來,嶺南花鳥畫壇名家輩出,已經形成了鮮明獨特的地域審美風格。當前嶺南花鳥畫的整體實力如何?在全國格局中究竟有怎樣的地位與影響力?還面臨怎樣的發展難題?圍繞著上述問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蘇百鈞接受了收藏週刊的專訪。

  嶺南有些名畫家太傾向于借鑒
  收藏週刊:2003年,您從廣州美術學院調到中央美術學院,到京後最大的感受是什麼?這對您的花鳥畫創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蘇百鈞:我是“空降”為中央美院國畫系花鳥畫教研室主任的,我的創作與教學得到了他們的認可,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進一步展開我的教學。到了北京之後,我得 到的最大便利是看了很多歷史經典。故宮博物院等文博機構所藏的歷代古畫,給我系統地向傳統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我進一步認識到,從傳統中出新更難。
  收藏週刊:您到了北京之後,畫風有了某些變化,更趨內斂蘊藉。在這個過程中,想必您捨棄了原來在嶺南所形成的某些技法與觀念,又在北京吸收了其他營養,能否說一下您到底是怎樣取捨的?
  蘇百鈞:站在新的文化高度,肯定有我自己的取捨。最重要的是我的創作,在源於生活的基礎上,注重再吸收中國畫優良傳統的人文精神,追求高品位高格調的藝術。只是這個問題太複雜,一兩句難以說清楚,以後再詳細談。
  收藏週刊:您如何評價嶺南花鳥畫的脈絡與格局?
  蘇百鈞:嶺南是我的福地,培育了我的藝術,我心存感激。嶺南畫派有很多優點,首先一個便是不斷創新、不斷往前走。但有些名畫家們太傾向于借鑒外來文化與藝 術,價值取向不是傳統的。毫無疑問,站在整個中國花鳥畫歷史演進來看,這是支流,而非主流。在嶺南,可以形成一個藝術的山峰,一個畫家有這樣的觀念,是沒 有問題的,但假如不少人都是如此,是值得反思的。如果總是創新,感覺西化太多,個別畫家的藝術就不適合傳承與教學。
  收藏週刊:嶺南花鳥畫在全國的影響力幾何?
  蘇百鈞:嶺南花鳥畫整體很興旺,尤其是工筆花鳥畫,在全國是數得著的。周彥生、方楚雄、萬小甯等藝術家都很出色,在開放開明的氛圍中,每個人的面貌都不一樣。這裡是一片森林,才有可能出現參天大樹。

  只出新花樣,占不了主流文脈
  收藏週刊:在您看來,花鳥畫最終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蘇百鈞:繪畫最終是要論格調高低的,畫品的高下、文化修養的高低,藝術是人類靈魂的最高結晶,而非單單靠技術的高低。假如畫家把藝術的人文精神丟了,文化 品位不夠,格調也就不高。假如藝術家沒有足夠的文化素養與健全的知識結構,文化底子薄,總是講創新,這是不行的,走不遠的,只會曇花一現。總之,藝術家的 創作應看到文脈的主流,要走藝術的正路。如果只是出新花樣,就不占主流文脈。尤其在教學中,必須傳承中國畫優良傳統與文脈,把優良傳統中的人文精神、經典 作品中最好的東西傳授給學生。如果光出新花樣,就不在主流教學的文脈。一個畫家怎麼畫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從事教學,就必須佔據中國文脈的主流,如果做不 到就不合適做這個老師了。
  收藏週刊:梁江先生曾以“生在甜土裡的藝術之根”來評說廣東的美術,整體格調偏向甜俗與柔美。而在您看來,嶺南花鳥畫的格調如何?
  蘇百鈞:其實,不管是嶺南也好,全國也好,似乎都面臨著傳統文脈如何承續的問題。有一次全國八大美院開會,我也出席了,大家講了目前教學的很多問題,但又 說不清楚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想,我們的教師與藝術家應該明白我們藝術的根在哪裡,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接近文脈,必須佔據主流。是立足傳統,還是往西洋畫 靠,兩者的文化與審美價值取向不一樣。

  收藏週刊:您如何看待筆墨的問題?嶺南筆墨的特色是什麼?
  蘇百鈞:筆墨是有地域審美之分的,每個地域有每個地域的審美。藝術家一筆下去,有京城的審美、江浙的審美、嶺南的審美。在我看來,你的作品只有打破地域審美,得到南北大家的認可,才有可能成為全國一流的畫家。
  收藏週刊:現在,嶺南60後、70後乃至80後的藝術家已經開始活躍於畫壇。對於這批代表嶺南花鳥畫未來與希望的年輕群體,您如何評價他們的創作?對他們有何寄語?
  蘇百鈞:我對目前嶺南年輕花鳥畫家群體還不夠瞭解,至於如何評價以後再說。但一個事實是,全國的年輕藝術家需要補的課太多了,應該審思我們中國畫優良傳統的文脈到底是什麼,優良傳統與人文精神在哪裡。

  簡介
  蘇百鈞
  1951年生於廣州,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化部現代工筆畫院副院長。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2016年書畫市場面貌
2016年01月17日09:22


  隨著嘉德、保利、匡時秋拍的結束,2015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到了收官階段。可以說,2015年的書畫市場總體上是在低迷中有亮點、機遇和希望,市場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人們需要應對這種變化並進而調整自己的市場方略。筆者認為,2016年的書畫市場會呈現以下特點:

  首先市場的大氣候不會有根本的變化,這是由國家宏觀經濟形勢決定的,反腐仍將繼續,多數人對市場仍處於徘徊和觀望的狀態,前些年形成的市場泡沫仍需要繼續擠壓。可以預測,在2016年的古代書畫市場中《石渠寶笈》有著錄的古代書畫雖然不像前幾年那樣受到熱捧,但仍會受到收藏家和投資家的歡迎。近現代書畫從總體上看還在繼續調整中。但一線市場畫家如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潘天壽等的某些精品仍然會給人們帶來意外的驚喜和市場的震撼。2016年上述畫家的某些作品的成交價位仍會成為藝術品市場的頭條新聞,顯示出大師精品的市場力度。

  當代畫家的作品市場比較複雜,在前兩年書畫市場上充當排頭兵的當代畫家們仍然會堅守自己號稱的那個市場價位,在這方面他們不會有任何的鬆動。這一是因為他們在資金上並不匱乏,二是他們知道自己號稱的價位稍有鬆動就會導致書畫市場一種類似多米諾骨牌的效應,這種現象的持續會使當代書畫市場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筆才認為,2016年在當代書畫市場上顯露頭角的應該是這樣的一批畫家:他們繪畫技藝有傳統的功力和時代的特點,有較為鮮明的個人風格,潤例與作品水準相符,比較接地氣,這樣一批畫家的作品會受到收藏者、投資者的青睞,將在2016年的書畫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一些價位中等的畫家在新的一年裡會不同程度地調整自己作品的市場價位,使其與形勢和購買者的心理更相符,更有實際操作的可能。

  書畫市場的冬天其實現在才剛剛開始,更嚴峻的市場考驗還在後頭。市場正在悄然變化,呈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是高端的藝術品市場,一方面是大眾的藝術品市場,而將來中國一流的拍賣公司的生命線只能維繫于高端的藝術品。

  另一方面,中國的書畫市場正在變軌和轉型,大眾的市場更依賴於普遍經濟形勢的好轉,需要擠掉市場中多年堆積起來的泡沫,而高端的市場只歡迎一線畫家超一流的作品,即使是齊白石也要好作品才能賣出好價錢。崇尚名家精品的時代到來了,人們應該樹立精品意識,不要再詢問藝術品市場的春天何時到來,市場對於精品從來不吝嗇。

  作者:齊建秋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