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齊白石真畫值4元 當今假畫也能賣400萬
大師當年都賣地攤價,齊白石4元,黃賓虹1元
“有的存世畫家一幅不大的畫要價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工薪階層一輩子的工資都買不了他一幅畫。我的老師葉淺予生前就看不慣這種現象,說你要得這麼貴,人們的工資才多少錢,買得起嗎?”針對當前書畫市場“天價”現象,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李涵日前在寓所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齊白石
74歲的李涵祖籍河北泊頭,現居北京通州。他自幼酷愛繪畫,親歷中國書畫界的一個甲子:16歲成為國畫大師李苦禪的入室弟子,1961年受到現代中國畫的大家、美術教育家葉淺予先生賞識,成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科的3名學生之一,師從郭味蕖、田世光、肖淑芳、李斛等名家,上世紀70年代又受教于藝術大師吳作人先生。作為中央美院文革前的最後一屆畢業生,他先後在天津工藝美院、廣州民族民間藝校、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任教。
硯邊耕耘60載,李涵教授功力深厚,畫風淳樸,且題材廣泛:花鳥走獸、人物山水無不涉及,尤以畫猴、畫熊貓見長,素有“猴王”之美譽,吳作人先生非常喜歡他畫的小熊貓,多次為他補竹。這是一位謙和溫婉、內心恬淡的老人,曾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和許多外國使領館作畫,被書畫及評論界視為當代寫意花鳥畫壇的領軍人物。
一,60年前普通人月工資可買兩幅齊白石作品
李涵教授回憶,1954年冬,當他還是14歲的懵懂少年,就喜歡到北京王府井的和平畫店看畫。店裡的畫有60%是齊白石的作品,大概20%是徐悲鴻的,還有傅抱石、陳半丁、王雪濤等人的作品。齊白石的畫多半是豎軸,價位也就二、三十元一幅。他清楚地記得,一幅三平尺的豎軸牽牛花,葉子上加一隻寫意螞蚱,標價是20元。徐悲鴻的畫馬和牛比較多,一幅畫的價格在六、七十元左右,其中有一幅大畫翠竹仕女標價110元,算是當時店內最貴的畫了。
吳作人
“詩人艾青曾說過,他收藏的幾幅齊白石的畫不是齊先生贈送的,而是花錢買的。當時齊老自稱94歲,畫價是每平尺4元錢,艾青為了請齊老題上款還多加了幾塊錢。即便按這個價格,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就可以買兩幅齊白石的畫。”李涵告訴記者。
和平畫店創辦人、榮寶齋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經理許麟廬之子許化遲,如今是位收藏家,兩年前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印證了李涵先生的說法。
據許化遲回憶,上世紀50年代初,父親許麟廬的“和平畫店”在齊白石的支持下開業,郭沫若、徐悲鴻、傅抱石、張伯駒、李苦禪、啟功、黃苗子、黃永玉等,都是常客。那時候齊老不是很富有,直到去世也不富有。很多畫家生前都不是很富有的,在1951、1952年,黃賓虹的畫一元錢一張。
直到1977年,據許化遲透露,王雪濤的畫12元一平尺,李可染是15元,他拿著陸儼少的畫去榮寶齋,給出的價格是8元一平尺。上世紀80年代初,天安門前的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外賓服務部”,吳作人的潤格是一平尺5元錢,李可染8元,劉炳森6毛、8毛錢。
1981年,從香港回來的許化遲,僅花20多萬港幣就買下了外賓服務部的全部畫作,超過九千張字畫,包括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等人作品,“誰的都有”。
到了1997年,陸儼少的畫在拍場市場已是幾百萬元一張。如今,儘管贗品不斷出現,一些大師的畫作在拍賣市場上動輒過億。
二,中外名家生前多潦倒 葉淺予管不了自己的畫價
古代書畫市場又是什麼價位呢?李涵認為,古代字畫賣得也不貴。因為過去有地位、生活好的書畫家是不賣字畫的,靠賣字畫為生的都是比較窮的文人。“明朝的唐伯虎仕途無望,賣字畫為生,很是潦倒,也沒點過什麼秋香。徐渭就更慘了,給他提壺酒,拿幾隻螃蟹,他就能給人家畫個長卷,你說他的畫賣多少錢一尺?”
黃賓虹
另據介紹,八大山人名滿天下,到了晚年還是貧病交加,瓶中貯粟無幾。蒲華在上海賣了一輩子畫,晚年一個人死在床上都沒人知道。任伯年的畫賣得很好,但因抽“大煙”(鴉片)而債臺高築,其實那時大煙也不是那麼貴,農村一個普通地主都抽得起。曹雪芹也是靠賣字畫為生,過的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日子,也就是北京二鍋頭之類的酒,想必其字畫也貴不到哪裡去。
“外國的情況也差不多。”李涵說,梵古生前畫沒人要,甚至被人們視為垃圾。去世以後,他的母親清理房間的時候,把他留下的四大箱子畫都當垃圾扔了。現在梵古的畫已經是天價,理論家們也紛紛站出來評論梵古的畫是如何之好。“其實這只是當初沒被扔掉的垃圾,梵古還是那個梵古,畫被炒作之後便值了錢。這是一種經濟行為的結果,是有錢人利用梵古的畫做的一個局。正因為梵古的母親處理掉了梵古大量的作品,才使他的畫在炒作中更具備了可操作性。”
李涵教授認為,當前的書畫市場比較亂,用兩個字概括:貴、假。貴得出奇,假得過分。
對於其貴,葉淺予先生曾深惡痛絕,但也無可奈何。據李涵回憶,在一次某畫廊主辦的展銷會上,葉先生給自己的畫定了低價,可就在展銷會開門之前,這幅畫被貼上了售出的標籤,原來是畫廊老闆自己收購了。當然以後再拿出來賣,就不是這個價了。葉先生對此也只能歎息:這還真是我管不了的事情。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齊白石大展:蟲蟲總動員
2015年09月23日08:16
摘要: 這個秋季,一場集結了9家藝術機構收藏珍品的展覽“可惜無聲——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二)”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有人說這是一場屬於齊白石的“蟲蟲總動員”,確實,200餘幅畫作中,蜻蜓、蝴蝶、螞蚱、知了……30多種“齊氏”昆蟲來了一次最大規模的組團亮相。
紙間工蟲,可惜無聲。棲身於畫中的小東西與真實草蟲大小相近,似乎只需些許聲響就會倏然逃走,這樣的繪畫功力相信世間唯有齊白石。在他創造的草蟲世界中,寫意和寫實完美結合,所畫之蟲活靈活現,令人歎為觀止,可以說,畫蟲子,他是最牛的。
這個秋季,一場集結了9家藝術機構收藏珍品的展覽“可惜無聲——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二)”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有人說這是一場屬於齊白石的“蟲蟲總動員”,確實,200餘幅畫作中,蜻蜓、蝴蝶、螞蚱、知了……30多種“齊氏”昆蟲來了一次最大規模的組團亮相。
他畫蟲牛過古人
中國歷代都不乏擅畫草蟲的名家,工筆如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北宋趙昌《寫生蛺蝶圖》;寫意如清代八大山人《瓜果草蟲圖》,華嵒《荔枝天牛圖》……他們或擅工筆,或重寫意,很少像齊白石那樣將工筆與寫意如此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生動簡潔,令人歎為觀止,齊白石的草蟲既來自于兒時的記憶,更來自於細緻入微的觀察,這是決定他的草蟲與眾不同的內在因素。據聞,齊白石曾立下豪言:“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他筆下小蟲有著脆弱的軀幹、倏然即失的靈動。在他畫作中呈現的工筆草蟲,不僅有濃墨重彩的大寫意,也有細緻入微的精細描寫,可謂是寫意和寫實的完美結合。更為難得的是,這些曾在古畫中僅為花草點綴的草蟲,在齊白石的畫中成為真正的主角與視覺中心。畫作兌現了承諾,在齊白石創造的草蟲世界中,這些最易被人們忽略的小東西或與鮮花為伍,或與同類嬉戲,鮮活畫面就此定格。不得不說,齊白石畫蟲猶如神來之筆,牛過古人。
到底多牛有數據
大師到底有多愛蟲?據統計,齊白石草蟲畫共有598幅。其中一隻蟲的高達522幅,其次還有兩隻,三隻,四隻和五隻的。蟲子越多越是稀少,越是奇貨可居,越是難得一見。北京畫院理論研究部主任呂曉透露,北京畫院“藏有齊白石草蟲作品295件,涉及昆蟲22種”。
此次展覽的主題出自一套創造了齊白石個人作品拍賣紀錄的十三開冊頁——《可惜無聲》,2009年成交價為9520萬元,現收藏於上海龍美術館。這幅作於1942年的工筆冊頁是齊白石藝術成熟期的巔峰之作,白石老人對此冊鍾愛有加,親筆為其題名為《可惜無聲》。之所以如此珍貴,除了是齊白石生前的“心頭愛”之外,還有就是均是兩隻草蟲,這是作品非常難得且特別的。
此外,藏於中國美術館的《草蟲冊頁》創作於1924年,是他草蟲成熟的一件標誌性作品,畫中蝗蟲薄如蟬翼的翅膀以淡墨染出,四條短而靈活的前腿和兩條勁健有力的後腿也採用了不同的筆法,畫面那種一觸而發的力量感,似乎一有風吹草動,就可以發力彈出。
徐悲鴻都被他折服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當年一幅被齊白石“私藏”的《茶花蛺蝶圖》曾被徐悲鴻翻出來當作了紀錄片中的“道具”。
據聞,當時中央電影紀錄片廠籌拍《人民藝術家齊白石》,想請齊白石拿出幾幅精品畫作用於拍攝,誰承想“摳門兒”的齊老無論如何也“不配合”,情急之下只得請來他的“忘年交”徐悲鴻出面遊說。面對親自登門的徐悲鴻,白石老人勉勉強強從自家畫台的暗格裡掏出幾卷子畫作。當徐悲鴻將這些壓箱底兒的私藏展開,立即被一幅畫在金紙上的畫作折服:畫面中白茶花上,一隻蛺蝶翩然欲下。此時的徐悲鴻雖表面克制著驚喜之色,欽佩與讚歎卻早已澎湃于胸,邊欣賞作品,徐悲鴻邊不住地抬眼掃著對面的老頭子,心說“這好東西竟然藏得這麼好,也太雞賊了”。可此時的齊白石卻安然坐在大圈椅中,兩袖垂下。眼觀鼻,鼻觀心,不動聲色。
動盪生活成就了他
齊白石生於清末、遊歷於民國,生活的近百年歲月,正是中國社會最動盪的時期。
1918年,為了躲避兵亂,齊白石“偷活”在地勢偏僻的紫荊山下的親戚家,1920年,他重回京城,在一方“阿芝”朱文印的邊款上刻下這樣幾個字:“庚申四月,白石自製。時故鄉再四兵災,未知父母何處草間偷活,妻子仍舊紫荊下否?”面對亂世,齊白石認為自己無法與命運抗爭,那些卑微且偷活於草間的蟲子,或許是他的自喻吧。
正是這些草間偷活的脆弱,不僅成為大師的畫中主角,更重新演繹了齊白石賦予它們的新生命。展出的畫作中,一幅《油燈飛蛾》讓北京畫院院長為之動容:“通常說‘飛蛾撲火’,他卻畫了一幅題有‘剔開紅焰救飛蛾’的《油燈飛蛾》,這些都是我們不太關注的微小平凡的生命,卻飽含了白石老人深沉的同情與愛憐。”
2015年09月23日08:16
摘要: 這個秋季,一場集結了9家藝術機構收藏珍品的展覽“可惜無聲——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二)”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有人說這是一場屬於齊白石的“蟲蟲總動員”,確實,200餘幅畫作中,蜻蜓、蝴蝶、螞蚱、知了……30多種“齊氏”昆蟲來了一次最大規模的組團亮相。
紙間工蟲,可惜無聲。棲身於畫中的小東西與真實草蟲大小相近,似乎只需些許聲響就會倏然逃走,這樣的繪畫功力相信世間唯有齊白石。在他創造的草蟲世界中,寫意和寫實完美結合,所畫之蟲活靈活現,令人歎為觀止,可以說,畫蟲子,他是最牛的。
這個秋季,一場集結了9家藝術機構收藏珍品的展覽“可惜無聲——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二)”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有人說這是一場屬於齊白石的“蟲蟲總動員”,確實,200餘幅畫作中,蜻蜓、蝴蝶、螞蚱、知了……30多種“齊氏”昆蟲來了一次最大規模的組團亮相。
他畫蟲牛過古人
中國歷代都不乏擅畫草蟲的名家,工筆如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北宋趙昌《寫生蛺蝶圖》;寫意如清代八大山人《瓜果草蟲圖》,華嵒《荔枝天牛圖》……他們或擅工筆,或重寫意,很少像齊白石那樣將工筆與寫意如此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生動簡潔,令人歎為觀止,齊白石的草蟲既來自于兒時的記憶,更來自於細緻入微的觀察,這是決定他的草蟲與眾不同的內在因素。據聞,齊白石曾立下豪言:“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他筆下小蟲有著脆弱的軀幹、倏然即失的靈動。在他畫作中呈現的工筆草蟲,不僅有濃墨重彩的大寫意,也有細緻入微的精細描寫,可謂是寫意和寫實的完美結合。更為難得的是,這些曾在古畫中僅為花草點綴的草蟲,在齊白石的畫中成為真正的主角與視覺中心。畫作兌現了承諾,在齊白石創造的草蟲世界中,這些最易被人們忽略的小東西或與鮮花為伍,或與同類嬉戲,鮮活畫面就此定格。不得不說,齊白石畫蟲猶如神來之筆,牛過古人。
到底多牛有數據
大師到底有多愛蟲?據統計,齊白石草蟲畫共有598幅。其中一隻蟲的高達522幅,其次還有兩隻,三隻,四隻和五隻的。蟲子越多越是稀少,越是奇貨可居,越是難得一見。北京畫院理論研究部主任呂曉透露,北京畫院“藏有齊白石草蟲作品295件,涉及昆蟲22種”。
此次展覽的主題出自一套創造了齊白石個人作品拍賣紀錄的十三開冊頁——《可惜無聲》,2009年成交價為9520萬元,現收藏於上海龍美術館。這幅作於1942年的工筆冊頁是齊白石藝術成熟期的巔峰之作,白石老人對此冊鍾愛有加,親筆為其題名為《可惜無聲》。之所以如此珍貴,除了是齊白石生前的“心頭愛”之外,還有就是均是兩隻草蟲,這是作品非常難得且特別的。
此外,藏於中國美術館的《草蟲冊頁》創作於1924年,是他草蟲成熟的一件標誌性作品,畫中蝗蟲薄如蟬翼的翅膀以淡墨染出,四條短而靈活的前腿和兩條勁健有力的後腿也採用了不同的筆法,畫面那種一觸而發的力量感,似乎一有風吹草動,就可以發力彈出。
徐悲鴻都被他折服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當年一幅被齊白石“私藏”的《茶花蛺蝶圖》曾被徐悲鴻翻出來當作了紀錄片中的“道具”。
據聞,當時中央電影紀錄片廠籌拍《人民藝術家齊白石》,想請齊白石拿出幾幅精品畫作用於拍攝,誰承想“摳門兒”的齊老無論如何也“不配合”,情急之下只得請來他的“忘年交”徐悲鴻出面遊說。面對親自登門的徐悲鴻,白石老人勉勉強強從自家畫台的暗格裡掏出幾卷子畫作。當徐悲鴻將這些壓箱底兒的私藏展開,立即被一幅畫在金紙上的畫作折服:畫面中白茶花上,一隻蛺蝶翩然欲下。此時的徐悲鴻雖表面克制著驚喜之色,欽佩與讚歎卻早已澎湃于胸,邊欣賞作品,徐悲鴻邊不住地抬眼掃著對面的老頭子,心說“這好東西竟然藏得這麼好,也太雞賊了”。可此時的齊白石卻安然坐在大圈椅中,兩袖垂下。眼觀鼻,鼻觀心,不動聲色。
動盪生活成就了他
齊白石生於清末、遊歷於民國,生活的近百年歲月,正是中國社會最動盪的時期。
1918年,為了躲避兵亂,齊白石“偷活”在地勢偏僻的紫荊山下的親戚家,1920年,他重回京城,在一方“阿芝”朱文印的邊款上刻下這樣幾個字:“庚申四月,白石自製。時故鄉再四兵災,未知父母何處草間偷活,妻子仍舊紫荊下否?”面對亂世,齊白石認為自己無法與命運抗爭,那些卑微且偷活於草間的蟲子,或許是他的自喻吧。
正是這些草間偷活的脆弱,不僅成為大師的畫中主角,更重新演繹了齊白石賦予它們的新生命。展出的畫作中,一幅《油燈飛蛾》讓北京畫院院長為之動容:“通常說‘飛蛾撲火’,他卻畫了一幅題有‘剔開紅焰救飛蛾’的《油燈飛蛾》,這些都是我們不太關注的微小平凡的生命,卻飽含了白石老人深沉的同情與愛憐。”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齊白石兩幅國寶級的草蟲經典畫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集结了9家艺术机构收藏共200多幅草虫画作的珍品展览,这次专题展览在国内外掀起齐白石的草虫画热。这是一场名符其实的齐白石的草虫精品大荟集,确实是非常罕有的机会,绝对不容错过。
趁着热潮,笔者最近透过画廊朋友已经看过了上述这两幅真迹画。该画藏家一向低调,现在碰上草虫画热,如遇适当场合他也愿意向外界展示,公诸同好。
笔者下次或有机会可以在这里率先展出图片。
在谈第二幅画前,让大家先看图片。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之前看过为数不少的齐白石的草虫精品画作,现在再加上上述9家艺术机构收藏共200多幅的草虫画作珍品,说齐白石以纤毫毕现着称的工笔草虫,栩栩如生、形神俱备、线条细致、形态逼真、等等在各方面都比不上这两幅画作。也就是说,在环顾齐白石所有的草虫画系列,除非有更精品的齐白石草虫画作未曾亮相,到目前为止,笔者认为这两幅是齐白石最精彩和经典的精品草虫画作。相信大家看这两幅图片后或会认同。
雅昌 ttsrkkk
27-09-2015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集结了9家艺术机构收藏共200多幅草虫画作的珍品展览,这次专题展览在国内外掀起齐白石的草虫画热。这是一场名符其实的齐白石的草虫精品大荟集,确实是非常罕有的机会,绝对不容错过。
趁着热潮,笔者最近透过画廊朋友已经看过了上述这两幅真迹画。该画藏家一向低调,现在碰上草虫画热,如遇适当场合他也愿意向外界展示,公诸同好。
笔者下次或有机会可以在这里率先展出图片。
在谈第二幅画前,让大家先看图片。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之前看过为数不少的齐白石的草虫精品画作,现在再加上上述9家艺术机构收藏共200多幅的草虫画作珍品,说齐白石以纤毫毕现着称的工笔草虫,栩栩如生、形神俱备、线条细致、形态逼真、等等在各方面都比不上这两幅画作。也就是说,在环顾齐白石所有的草虫画系列,除非有更精品的齐白石草虫画作未曾亮相,到目前为止,笔者认为这两幅是齐白石最精彩和经典的精品草虫画作。相信大家看这两幅图片后或会认同。
雅昌 ttsrkkk
27-09-2015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漫談如果專家不夠專該怎辦? (一)
07-10-2015
ttsrkkk
先說書畫鑒定專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官方部門會發出專家牌照或證件,現在的所謂專家都是自稱或自封或別人對某人客氣稱號,結果,專家幾乎都無處不在,都在充當權威專家。問題來了,誰是真專家,誰是不學無術的假專家,誰是不夠專的專家,各路專家水準不一,那只能靠權威性來維持專家銜頭。一眼假的書畫當然沒問題,這些專家如果碰到看不懂的書畫,他們絕對不會如實說看不懂,需要另請教高手。 否則,太老實恐怕鑒定專家銜頭不保,如身在大機構任職,或許職位不保。最能自保的方法就是把看不懂的說成是贗品就好了,這較為保險。至於假在那裡,如何假法都不需交代。有一則笑話戲謔那些所謂專家。說市面上齊白石的畫95%是假的,故如遇到鑒定齊白石的畫可以連看也不用看就說是假畫好了,其命中率已經是95%,這是非常高的凖確度了,不是權威專家怎會有高逹95%的凖確度?
上述鑒定亂象現象在書畫界是極為普遍。就拿《功甫帖》真偽的爭議作例子。一方是上海博物館三位研究員,另一方是國際知名的大拍賣公司鑒定專家,都是市場所稱的“權威鑒定專家”,但對同一張《功甫帖》持相反結論。如果說學術水準,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所稱的“權威鑒定專家們”其學術知識差距差竟然是南轅北轍。一方說“開門假”,另一方卻堅稱是真跡。筆者看這其實是學術與商業利益的碰撞,雙方都沒有退路,也不能退。誰退了,“權威鑒定專家”銜頭不保、表示職位或許不保、不能再在書畫界立足、公司商譽嚴重受損等等,都輸不起。就連買家劉益謙也沒退路,如承認是贗品說明他眼光差勁,市場會貭疑他以前還買了多少件贗品。拍賣公司也不讓他退,如萬一劉益謙他真要退,一定會有第三者出現願意出同樣價格承接。
説白了“權威鑒定專家”就是這麼一回事。筆者對上海博物館三位研究員表示敬佩,因為他們沒有利益衝突,出發點只為捍衛學術,本身沒得益,折騰了這麼久還堅持忠於自已的學術研究結論。
07-10-2015
ttsrkkk
先說書畫鑒定專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官方部門會發出專家牌照或證件,現在的所謂專家都是自稱或自封或別人對某人客氣稱號,結果,專家幾乎都無處不在,都在充當權威專家。問題來了,誰是真專家,誰是不學無術的假專家,誰是不夠專的專家,各路專家水準不一,那只能靠權威性來維持專家銜頭。一眼假的書畫當然沒問題,這些專家如果碰到看不懂的書畫,他們絕對不會如實說看不懂,需要另請教高手。 否則,太老實恐怕鑒定專家銜頭不保,如身在大機構任職,或許職位不保。最能自保的方法就是把看不懂的說成是贗品就好了,這較為保險。至於假在那裡,如何假法都不需交代。有一則笑話戲謔那些所謂專家。說市面上齊白石的畫95%是假的,故如遇到鑒定齊白石的畫可以連看也不用看就說是假畫好了,其命中率已經是95%,這是非常高的凖確度了,不是權威專家怎會有高逹95%的凖確度?
上述鑒定亂象現象在書畫界是極為普遍。就拿《功甫帖》真偽的爭議作例子。一方是上海博物館三位研究員,另一方是國際知名的大拍賣公司鑒定專家,都是市場所稱的“權威鑒定專家”,但對同一張《功甫帖》持相反結論。如果說學術水準,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所稱的“權威鑒定專家們”其學術知識差距差竟然是南轅北轍。一方說“開門假”,另一方卻堅稱是真跡。筆者看這其實是學術與商業利益的碰撞,雙方都沒有退路,也不能退。誰退了,“權威鑒定專家”銜頭不保、表示職位或許不保、不能再在書畫界立足、公司商譽嚴重受損等等,都輸不起。就連買家劉益謙也沒退路,如承認是贗品說明他眼光差勁,市場會貭疑他以前還買了多少件贗品。拍賣公司也不讓他退,如萬一劉益謙他真要退,一定會有第三者出現願意出同樣價格承接。
説白了“權威鑒定專家”就是這麼一回事。筆者對上海博物館三位研究員表示敬佩,因為他們沒有利益衝突,出發點只為捍衛學術,本身沒得益,折騰了這麼久還堅持忠於自已的學術研究結論。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香港2015秋拍不求天價
2015年10月07日09:20
每年香港秋拍,常被視為下半年藝術市場的“風向標”,今年也不例外。國慶假期期間,香港蘇富比、保利香港、中國嘉德(香港)2015秋拍輪番舉槌,一眾中西名家力作紛紛亮相。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藝術品拍賣市場正在經歷降溫。各大拍賣行相繼表示不再追求“天價”拍品,改為挖掘具有學術價值與文化縱深度的拍品。“70後”當代藝術家、旅外華人藝術家以及日韓藝術家,都成為香港藝術品秋拍行關注的焦點。
與今年春拍相比,本季蘇富比的中國當代藝術拍品數量有所“縮水”,但在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選擇上更為謹慎,主要聚焦生於上世紀50至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的作品,除了曾梵志、張曉剛等“頂樑柱”名家力作外,賈藹力、王光樂等“70後”藝術家的作品也成為今秋拍賣焦點。
值得一提的是,曾梵志與馬雲為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籌款創作的《桃花源》成為夜場上的一匹“黑馬”。這幅馬雲的油畫“處女作”最終以4220萬港元成交,超最低估價近28倍之多。作品以環保為主題,兩人以塗、點、刮擦的方式,在罕見的圓形畫布上為地球“造像”,從動筆到完成只用了幾小時。除華人藝術家外,日韓及東南亞當代藝術也是近年市場關注的重點。今年蘇富比秋拍增加日韓作品比例,草間彌生的《No.Red B》在夜場上以5452萬港元成交,刷新了個人作品拍賣的世界紀錄。
不過,今年香港秋拍首件過億元的拍品卻在當代水墨板塊產生。在保利香港的“太璞如琢——崔如琢精品專場”上,崔如琢作品《山水四條屏》以1.34億港元成交。但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並不能說明問題,因為崔如琢的作品僅在保利一家拍賣,在其他拍賣行並沒有拍賣,也無“天價”作品產生。
2015年10月07日09:20
每年香港秋拍,常被視為下半年藝術市場的“風向標”,今年也不例外。國慶假期期間,香港蘇富比、保利香港、中國嘉德(香港)2015秋拍輪番舉槌,一眾中西名家力作紛紛亮相。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藝術品拍賣市場正在經歷降溫。各大拍賣行相繼表示不再追求“天價”拍品,改為挖掘具有學術價值與文化縱深度的拍品。“70後”當代藝術家、旅外華人藝術家以及日韓藝術家,都成為香港藝術品秋拍行關注的焦點。
與今年春拍相比,本季蘇富比的中國當代藝術拍品數量有所“縮水”,但在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選擇上更為謹慎,主要聚焦生於上世紀50至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的作品,除了曾梵志、張曉剛等“頂樑柱”名家力作外,賈藹力、王光樂等“70後”藝術家的作品也成為今秋拍賣焦點。
值得一提的是,曾梵志與馬雲為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籌款創作的《桃花源》成為夜場上的一匹“黑馬”。這幅馬雲的油畫“處女作”最終以4220萬港元成交,超最低估價近28倍之多。作品以環保為主題,兩人以塗、點、刮擦的方式,在罕見的圓形畫布上為地球“造像”,從動筆到完成只用了幾小時。除華人藝術家外,日韓及東南亞當代藝術也是近年市場關注的重點。今年蘇富比秋拍增加日韓作品比例,草間彌生的《No.Red B》在夜場上以5452萬港元成交,刷新了個人作品拍賣的世界紀錄。
不過,今年香港秋拍首件過億元的拍品卻在當代水墨板塊產生。在保利香港的“太璞如琢——崔如琢精品專場”上,崔如琢作品《山水四條屏》以1.34億港元成交。但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並不能說明問題,因為崔如琢的作品僅在保利一家拍賣,在其他拍賣行並沒有拍賣,也無“天價”作品產生。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趙少昂:此生只願作閒人
2015年10月12日15:20
我曾見過趙少昂兩次,都是去香港拜訪他,都是為了他向廣州藝博院捐贈作品這件事。
1993年,廣州市敲定要建藝博院及十個名人館之後,我作為廣州美術館的一把手,便開始配合相關部門確定名人館的名單,並一一拜訪這些藝術名家。一開始,香港的趙少昂先生便在我們的商議物件之列。就我個人而言,我也早聞先生大名,心慕其藝已久。
應該是在1994年,我隨在任的廣州市政協領導到香港,在麗晶酒店第一次與趙少昂見面。那時,趙先生90歲剛過,坐著輪椅。席間,鄔夢兆代表市委、市政府 向老人家傳達為他建個人藝術館的資訊。趙少昂用不大方便的手抱拳,不停地打躬作揖,不斷地說著“感謝大家的愛護與尊重”。“我何德何能受此尊榮?”在眾多 晚輩面前,老人家的虛懷若穀讓人感念不已。
一個90歲的老人沒有任性與自傲,更沒有以老賣老,而是惶恐地抱拳點頭。此種謙卑與美德,也只有他們那一代學富五車、成就斐然的人才有。可惜,這種風格現已成了絕響。
自比寒蟬的趙少昂,生活極其簡單,每天從他那並不豪華也並不闊大的居室走出,在附近的茶樓吃幾樣點心,喝一杯清茶。然後,又回到居室畫畫、看書、授徒,數十年如一日。
在簽協議的時候,我到了他那簡樸的居室。客廳小,畫室也小,但小而雅致,有著濃郁的文人風氣;牆上掛著徐悲鴻送給他的畫像,架臺上擺著觀音、佛像。我想, 他應該是信佛的,至少懷著一顆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老人家請我去了他常去的茶樓,掌櫃、跑堂都很尊敬他,熱情地招呼,熱情地點菜。他吃得簡單,也吃得慢, 酒是少喝的。他的生活是清水般的潔淨,他惜福。
1995年,廣州藝術博物院剛剛奠基之後,第一個捐贈展便是趙少昂先生的。那一天,廣州名流雲集,關山月、黎雄才等前輩都過來了,但趙先生並沒有來。他的精良作品到場了,就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世間往往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趙少昂早年喪父,孤兒寡母的日子過得淒涼,人世的辛酸早就降臨於其頭上。生活起點低,就從低處夢想,不敢奢望,這也是造成他自 比寒蟬的原因。至於人生要達到什麼程度,趙少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什麼是生活的簡單、簡樸、簡潔,我從趙少昂身上得到了答案。
趙少昂狹小畫室的一個筆筒上刻著這些文字,辨識度高,一看便是“少昂體”,一看便是趙少昂的心志。業師高奇峰早年矢志於革命,但最終徹底回歸畫室。而趙少昂也從中感受到了人生除了藝術,都是虛幻。
日前,紀念趙少昂誕辰110周年系列展覽在廣州藝術博物院開幕,讀者不妨前往欣賞他苦心經營的藝術的風景,去感知他的“嶺南獨秀”。
簡介
趙少昂
著名國畫家,嶺南畫派代表人物之一
“我要為中國培養 藝術人才”
趙少昂名垣,字叔儀,生於1905年,祖籍廣東番禺沙園裡,父親早逝,家境貧寒,賴母傭工就讀私塾三年。他的《國畫要訣》第一點就是:“餘少孤,賴母傭工就塾,遂刻苦向學,冀達成吾母所冀望。”
他在少年時即顯露出藝術天分。據其回憶:上私塾翌日,在塾內戲繪一魚,自我欣賞,一時忘形,從樓梯跌下。在塾內,圖畫一科必列第一,先生許為“天分加人一等”。
16歲時,趙少昂師事嶺南派先賢高奇峰,成為著名的“天風七子”之一。1930年,作品《雙飛白孔雀》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獲金牌獎,同年在廣州創辦嶺南藝苑,化育天下英才成為其藝術人生中一條極為重要的主線。
他直至晚年都沒有停止過教授學生。對此,曾有人並不理解。趙少昂先生在八十年代,曾經談到為什麼這麼大年紀還要教學生時講:“我曾(經)想過七十歲以後就 不教了,但現在學生卻越來越多。若只是為了我個人,我是不會再教畫的,因為我開一次畫展就可以得一筆可觀的收入,但我要為中國培養人才,希望後代為中國藝 術發揚光大。”由此可見,趙少昂為推廣中國繪畫藝術,真正是做到了不遺餘力,而所體現出來的是一個藝術家所負擔起的社會責任。
在其從教六十多年中,所教的學生難以計數,遍佈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的不少學生早已成名或在各地生根開花,臺灣地區繪畫大家歐豪年便是他的高足。
常用一方閒章“此生只願作閒人”
抗戰期間,趙少昂一度與家人避居廣州灣(現湛江)。當時,國立中央大學及國立藝專均聘其為專任教授。沿途寫生並多次舉行畫展,曾將義賣所得賑濟災民,獲輿 論好評。途經廣西桂林,被當地優美的山水風景所吸引,因此暫留該地寫生,以致連去當教授都耽誤了。1944年,趙少昂畫展在重慶舉行,徐悲鴻特意在當地的 報章上刊登廣告,廣為宣傳、推介趙少昂的藝術和為人。文曰:“番禺趙少昂先生,早歲曾遊藝壇名宿高奇峰先生之門,天才豪邁,有出藍之譽……餘嘗贈以詩曰: ‘畫派南天有繼人,趙君花鳥實傳神;秋風塞上老騎客,爛漫春光豔羨深。”
1982年,中國美術家協會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辦大型“趙少昂畫展”,畫展前夕,《人民日報》刊登了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吳作人的文章《嶺南巨匠 ——寫在‘趙少昂畫展’之前》。開幕式當天,著名畫家李可染、李苦禪、吳作人、蔣兆和、華君武、黃胄等出席,可惜趙本人未能親臨北京。
趙少昂一生專注藝術,與世無爭,他作品中經常用的一方閒章“此生只願作閒人”就足以表明其心態。他曾經說過:“因為我寫畫,所以此生只願作閒人”。他專注 花鳥畫,對蟬題材有開拓之功。對此,他曾解釋:“蟬是最好的,它只是靠飲露養大,其它東西也不用吃,因為露水是最清潔的,撇開所有的東西,都是為了清潔, 所以我借蟬作比托。回顧八十多年來,尤其是經過這麼多的戰亂,真好像發了場大夢,哪會再希望什麼呢?只是希望能夠寫番兩筆好畫,聊以自娛而已”。
趙少昂年表
1905年 3月6日(農曆二月初一),生於廣東省廣州市,
原籍廣東省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沙園裡。
1920年 更名“少昂”,字叔儀,入高奇峰私立美學館學畫。
1927年 任教於佛山市市立美術學校。
1930年 作品《白孔雀》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獲金牌獎;在廣州創辦“嶺南藝苑”。
1937年 任廣州市市立美術學校中國畫系主任,教授花鳥畫。
客居香港,其間與徐悲鴻往來密切。
1944年 先後在成都和重慶舉辦個人畫展,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廣東災區。
1948年 趙少昂移居香港,複設嶺南藝苑。
1960年 應邀赴美國參加藝術活動
1987年 先後在廣州和北京舉辦“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合作畫展”。
1995年8月 向籌建中的廣州藝術博物院捐贈書畫作品一批,
廣州美術館舉辦“趙少昂先生捐贈書畫展”。
1996年 被廣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1998年 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視藝終身成就獎”。
1月28日(農曆正月初一)上午7時50分在香港病逝。
2015年10月12日15:20
我曾見過趙少昂兩次,都是去香港拜訪他,都是為了他向廣州藝博院捐贈作品這件事。
1993年,廣州市敲定要建藝博院及十個名人館之後,我作為廣州美術館的一把手,便開始配合相關部門確定名人館的名單,並一一拜訪這些藝術名家。一開始,香港的趙少昂先生便在我們的商議物件之列。就我個人而言,我也早聞先生大名,心慕其藝已久。
應該是在1994年,我隨在任的廣州市政協領導到香港,在麗晶酒店第一次與趙少昂見面。那時,趙先生90歲剛過,坐著輪椅。席間,鄔夢兆代表市委、市政府 向老人家傳達為他建個人藝術館的資訊。趙少昂用不大方便的手抱拳,不停地打躬作揖,不斷地說著“感謝大家的愛護與尊重”。“我何德何能受此尊榮?”在眾多 晚輩面前,老人家的虛懷若穀讓人感念不已。
一個90歲的老人沒有任性與自傲,更沒有以老賣老,而是惶恐地抱拳點頭。此種謙卑與美德,也只有他們那一代學富五車、成就斐然的人才有。可惜,這種風格現已成了絕響。
自比寒蟬的趙少昂,生活極其簡單,每天從他那並不豪華也並不闊大的居室走出,在附近的茶樓吃幾樣點心,喝一杯清茶。然後,又回到居室畫畫、看書、授徒,數十年如一日。
在簽協議的時候,我到了他那簡樸的居室。客廳小,畫室也小,但小而雅致,有著濃郁的文人風氣;牆上掛著徐悲鴻送給他的畫像,架臺上擺著觀音、佛像。我想, 他應該是信佛的,至少懷著一顆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老人家請我去了他常去的茶樓,掌櫃、跑堂都很尊敬他,熱情地招呼,熱情地點菜。他吃得簡單,也吃得慢, 酒是少喝的。他的生活是清水般的潔淨,他惜福。
1995年,廣州藝術博物院剛剛奠基之後,第一個捐贈展便是趙少昂先生的。那一天,廣州名流雲集,關山月、黎雄才等前輩都過來了,但趙先生並沒有來。他的精良作品到場了,就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世間往往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趙少昂早年喪父,孤兒寡母的日子過得淒涼,人世的辛酸早就降臨於其頭上。生活起點低,就從低處夢想,不敢奢望,這也是造成他自 比寒蟬的原因。至於人生要達到什麼程度,趙少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什麼是生活的簡單、簡樸、簡潔,我從趙少昂身上得到了答案。
趙少昂狹小畫室的一個筆筒上刻著這些文字,辨識度高,一看便是“少昂體”,一看便是趙少昂的心志。業師高奇峰早年矢志於革命,但最終徹底回歸畫室。而趙少昂也從中感受到了人生除了藝術,都是虛幻。
日前,紀念趙少昂誕辰110周年系列展覽在廣州藝術博物院開幕,讀者不妨前往欣賞他苦心經營的藝術的風景,去感知他的“嶺南獨秀”。
簡介
趙少昂
著名國畫家,嶺南畫派代表人物之一
“我要為中國培養 藝術人才”
趙少昂名垣,字叔儀,生於1905年,祖籍廣東番禺沙園裡,父親早逝,家境貧寒,賴母傭工就讀私塾三年。他的《國畫要訣》第一點就是:“餘少孤,賴母傭工就塾,遂刻苦向學,冀達成吾母所冀望。”
他在少年時即顯露出藝術天分。據其回憶:上私塾翌日,在塾內戲繪一魚,自我欣賞,一時忘形,從樓梯跌下。在塾內,圖畫一科必列第一,先生許為“天分加人一等”。
16歲時,趙少昂師事嶺南派先賢高奇峰,成為著名的“天風七子”之一。1930年,作品《雙飛白孔雀》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獲金牌獎,同年在廣州創辦嶺南藝苑,化育天下英才成為其藝術人生中一條極為重要的主線。
他直至晚年都沒有停止過教授學生。對此,曾有人並不理解。趙少昂先生在八十年代,曾經談到為什麼這麼大年紀還要教學生時講:“我曾(經)想過七十歲以後就 不教了,但現在學生卻越來越多。若只是為了我個人,我是不會再教畫的,因為我開一次畫展就可以得一筆可觀的收入,但我要為中國培養人才,希望後代為中國藝 術發揚光大。”由此可見,趙少昂為推廣中國繪畫藝術,真正是做到了不遺餘力,而所體現出來的是一個藝術家所負擔起的社會責任。
在其從教六十多年中,所教的學生難以計數,遍佈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的不少學生早已成名或在各地生根開花,臺灣地區繪畫大家歐豪年便是他的高足。
常用一方閒章“此生只願作閒人”
抗戰期間,趙少昂一度與家人避居廣州灣(現湛江)。當時,國立中央大學及國立藝專均聘其為專任教授。沿途寫生並多次舉行畫展,曾將義賣所得賑濟災民,獲輿 論好評。途經廣西桂林,被當地優美的山水風景所吸引,因此暫留該地寫生,以致連去當教授都耽誤了。1944年,趙少昂畫展在重慶舉行,徐悲鴻特意在當地的 報章上刊登廣告,廣為宣傳、推介趙少昂的藝術和為人。文曰:“番禺趙少昂先生,早歲曾遊藝壇名宿高奇峰先生之門,天才豪邁,有出藍之譽……餘嘗贈以詩曰: ‘畫派南天有繼人,趙君花鳥實傳神;秋風塞上老騎客,爛漫春光豔羨深。”
1982年,中國美術家協會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辦大型“趙少昂畫展”,畫展前夕,《人民日報》刊登了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吳作人的文章《嶺南巨匠 ——寫在‘趙少昂畫展’之前》。開幕式當天,著名畫家李可染、李苦禪、吳作人、蔣兆和、華君武、黃胄等出席,可惜趙本人未能親臨北京。
趙少昂一生專注藝術,與世無爭,他作品中經常用的一方閒章“此生只願作閒人”就足以表明其心態。他曾經說過:“因為我寫畫,所以此生只願作閒人”。他專注 花鳥畫,對蟬題材有開拓之功。對此,他曾解釋:“蟬是最好的,它只是靠飲露養大,其它東西也不用吃,因為露水是最清潔的,撇開所有的東西,都是為了清潔, 所以我借蟬作比托。回顧八十多年來,尤其是經過這麼多的戰亂,真好像發了場大夢,哪會再希望什麼呢?只是希望能夠寫番兩筆好畫,聊以自娛而已”。
趙少昂年表
1905年 3月6日(農曆二月初一),生於廣東省廣州市,
原籍廣東省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沙園裡。
1920年 更名“少昂”,字叔儀,入高奇峰私立美學館學畫。
1927年 任教於佛山市市立美術學校。
1930年 作品《白孔雀》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獲金牌獎;在廣州創辦“嶺南藝苑”。
1937年 任廣州市市立美術學校中國畫系主任,教授花鳥畫。
客居香港,其間與徐悲鴻往來密切。
1944年 先後在成都和重慶舉辦個人畫展,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廣東災區。
1948年 趙少昂移居香港,複設嶺南藝苑。
1960年 應邀赴美國參加藝術活動
1987年 先後在廣州和北京舉辦“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合作畫展”。
1995年8月 向籌建中的廣州藝術博物院捐贈書畫作品一批,
廣州美術館舉辦“趙少昂先生捐贈書畫展”。
1996年 被廣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1998年 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視藝終身成就獎”。
1月28日(農曆正月初一)上午7時50分在香港病逝。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趙少昂花鳥畫藝術探索的得與失
2015年10月12日15:05 自葆冰心不著塵 木蘭 草澤雄風 齊白石為趙少昂所刻印章
陳偉安、王堅兩位專家解讀——
齊白石托人“請少昂君畫蟬寄來”
趙少昂秉承嶺南畫派的創新精神,大膽吸收外來的藝術養分,並深察自然奇趣,追求藝術神采與大自然的契合。其作品融貫中西,以行寫神,並以濃烈豔麗的色彩和律動率意的用筆,滌蕩了傳統文人畫的“書卷氣”,形成了春意盎然、雅俗共賞的鮮明藝術風格。
到底該如何客觀認識趙少昂的藝術創作,其花鳥畫藝術探索究竟有何得與失?對當下畫壇會有哪些啟示?圍繞著以上問題,兩位專家接受了收藏週刊的專訪。
訪談嘉賓
陳偉安
廣州藝術
博物院院長
王 堅
廣州藝術博物院
副研究員
趙氏畫面豔麗濃烈但不甜俗
“趙少昂誕辰110周年紀念”大展定的題目是“嶺南獨秀”。在兩位看來,趙少昂藝術創作的獨特之處到底是什麼?
陳偉安:趙少昂有一個著名的“一畫之成”論,他說:在未動筆前,先論一畫之成,餘意一畫之成,必須注意下列四點:畫材、佈局、用筆、賦色。我想,他在這幾 個方面的突出造詣,就已經構成了其藝術的獨特。其畫題材廣泛,有花卉、人物、走獸、翎毛、山水等等,業內一般都認為其花鳥最好,其實其山水也很有特色,卻 很容易被忽視。他的畫面的構圖也非常豐富,他擅長打破傳統的構圖方式,但又能夠利用足夠的才情取得畫面的 平衡與完整。他在用色方面的探索更是值得稱道,畫面豔麗濃烈,色彩淋漓盡致,但並不甜俗。一直以來,嶺南派繪畫被北方畫壇所詬病的一個方面便是用色容易走 向甜俗,但趙少昂的“賦色”越大膽越濃烈,畫面卻並不甜俗,反而凸顯雅致與精彩,這就是他的一大本事。
王堅:關山月先生在評價趙少昂繪畫的時候,文章開篇便是“最大的特點是‘以形寫神’”,我深以為然。傳統花鳥畫中,藝術家多注重筆墨, 對物象的傳神寫照並不是特別在意。而到了趙少昂這裡,他也重視筆墨的價值,但這是其次。他首先考慮的是寫形與寫神、寫實與寫意關係的處理,注重花鳥生命力 的表現。越到晚年,他越強調對“形”的簡化,但“神”依然呼之欲出。這就與其老師高奇峰的“形神兼備”形成了對比, 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私下交情不差
收藏週刊:剛才陳院長提到趙少昂繪畫題材廣泛,而其對蟬的表現可謂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蟬幾乎成了他的藝術符號。他在這一題材的探索方面,到底達到了怎樣的水準?
王堅:趙少昂最喜歡畫蟬,也是寫得最精妙的。連比趙少昂年長40多歲的前輩大家齊白石,一見就十分喜愛。他在20世紀40年代寫給友人的信中囑咐“並請代 索趙少昂君畫蟬寄來,不勝感謝。” 趙少昂的多方霸氣風格用印中,就是齊白石刻的,可謂 “識英雄,重英雄”。當我讀到趙少昂“題柳蟬一首”時徹悟了:“秉潔高吟世所傾,空心吸露總輕盈。臨風似解秋深意,疏柳夕陽無限情。”他筆下的蟬是高潔人 格的象徵!
收藏週刊:他在山水畫方面的造詣,該如何解讀?
陳偉安:趙少昂的山水畫植根於寫生。他早期的山水畫接近“二高”(高劍父與高奇峰)的風格,而到了上世紀50至60年代,他開始用純水墨的方式來表現山 水,一派傳統的風範,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不少人往往很刻意地以為,嶺南派和國畫研究會水火不相容,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兩派有合作,私下交情也不 差,有相通之處。
王堅:國畫研究會主要是一個畫家群體,而嶺南派更重視收徒與教學,重視師承,尊師重教的色彩特別顯明,這在趙少昂身上就體現得非常明顯 ,其徒子徒孫幾乎可稱遍佈全世界,這直接導致趙少昂及嶺南派遍地開花,香火不綴,聲名遠播。而國畫研究會缺乏繼承,後繼乏人。
筆下殘荷殘而不敗
收藏週刊:兩位老師如何看待趙少昂的藝術創作還有什麼缺陷與短板?
陳偉安:細察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在風雲激蕩的年代中,那些留有重要地位的藝術家必然與時代、與政治產生一定的關聯。而趙少昂“此生只願作閒人”,甘願做 一個純粹的藝術家和一個中國繪畫藝術的傳道者,所以在題材的選擇上,就更強調個人趣味,而在主題性意味明顯的社會題材方面,他沒有做更多涉獵,繪畫內容與 時代沒有太大關係,所以,作品的社會思想分量可能有所薄弱。
王堅:若說題材,他花鳥、山水、人物、走獸樣樣皆能,畫藝已爐火純青,雅俗共賞。只是題材偏重自然動植,或人文風光(如凱旋門等),寫社會問題的題材不 多。他的畫不涉沉重重大的社會題材,重視以詩意美去美化人類生活,陶淑人們性靈。即便是寫抗戰河邊所見的白骨、骷髏頭 ,想起失落的親人,情境也是淒美的,正如其自題詩所言: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收藏週刊:他關注社會題材的繪畫不多,而更多是借助美好物象獨抒性靈,且讓畫面呈現生機勃勃與詩意盎然,可能與他的職業畫家的身份有關 。
王堅:趙少昂是職業畫家,常年以賣畫為生,要靠畫養活家裡的十一口人,是有經濟壓力的。所以,他的繪畫創作不得不考慮到客戶的審美需求 ,至少要適合掛在廳堂之中。所以,他在畫面中要著力表現自然界的真善美,要讓筆下的動植物惹人喜愛。你看他畫的老虎,就少了許多猙獰與兇猛,而是多了溫和 與可愛,讓人可親可感。還有他筆下的殘荷,總是殘而不敗,在飄雪中依然彰顯生機。而在古代文人畫中,殘荷就是孤寒荒蕪的代名詞了。
收藏週刊:僅僅就意趣的雅俗共賞這一方面,趙少昂就與傳統花鳥畫拉開了很大距離,或者說,趙少昂花鳥畫是中國繪畫審美范式現代轉變的一個重要個案。
王堅:的確如此。花鳥意象的文化與人格意義在傳統文人畫筆下發展得非常充分,已經被固定下來了,且審美格調多孤拔傲然或者平淡沖和,而趙少昂不是這樣。他著力表現本就潤澤熱烈的嶺南自然意象,而筆墨與賦色更是讓畫面光彩奪目。
趙少昂畫論
1老師最偉大的地方是點燃你心裡的美感火焰,我在美學館的半年,有充沛的激情去臨摹和創作,高師(高奇峰)的精神一直教導著我,心中有 師、筆下有師,這比身邊有師更加重要,師門教的如果就是技法,你沒有融會創新的話,一輩子你也離不開老師的。
2學畫過程,先從運筆練起,蓋山水、人物、花鳥、走獸、蟲、魚,其性質與形狀各異,都從筆描而表達之,尤其是稱心之作,在一筆或數筆之中,不獨表達其形、 其神,更能表達其質。可知用筆之奧妙,如欲達到美妙之境,必先善為運用,運用既熟,自能意到筆隨,不致有眼高手低之虞。
2015年10月12日15:05 自葆冰心不著塵 木蘭 草澤雄風 齊白石為趙少昂所刻印章
陳偉安、王堅兩位專家解讀——
齊白石托人“請少昂君畫蟬寄來”
趙少昂秉承嶺南畫派的創新精神,大膽吸收外來的藝術養分,並深察自然奇趣,追求藝術神采與大自然的契合。其作品融貫中西,以行寫神,並以濃烈豔麗的色彩和律動率意的用筆,滌蕩了傳統文人畫的“書卷氣”,形成了春意盎然、雅俗共賞的鮮明藝術風格。
到底該如何客觀認識趙少昂的藝術創作,其花鳥畫藝術探索究竟有何得與失?對當下畫壇會有哪些啟示?圍繞著以上問題,兩位專家接受了收藏週刊的專訪。
訪談嘉賓
陳偉安
廣州藝術
博物院院長
王 堅
廣州藝術博物院
副研究員
趙氏畫面豔麗濃烈但不甜俗
“趙少昂誕辰110周年紀念”大展定的題目是“嶺南獨秀”。在兩位看來,趙少昂藝術創作的獨特之處到底是什麼?
陳偉安:趙少昂有一個著名的“一畫之成”論,他說:在未動筆前,先論一畫之成,餘意一畫之成,必須注意下列四點:畫材、佈局、用筆、賦色。我想,他在這幾 個方面的突出造詣,就已經構成了其藝術的獨特。其畫題材廣泛,有花卉、人物、走獸、翎毛、山水等等,業內一般都認為其花鳥最好,其實其山水也很有特色,卻 很容易被忽視。他的畫面的構圖也非常豐富,他擅長打破傳統的構圖方式,但又能夠利用足夠的才情取得畫面的 平衡與完整。他在用色方面的探索更是值得稱道,畫面豔麗濃烈,色彩淋漓盡致,但並不甜俗。一直以來,嶺南派繪畫被北方畫壇所詬病的一個方面便是用色容易走 向甜俗,但趙少昂的“賦色”越大膽越濃烈,畫面卻並不甜俗,反而凸顯雅致與精彩,這就是他的一大本事。
王堅:關山月先生在評價趙少昂繪畫的時候,文章開篇便是“最大的特點是‘以形寫神’”,我深以為然。傳統花鳥畫中,藝術家多注重筆墨, 對物象的傳神寫照並不是特別在意。而到了趙少昂這裡,他也重視筆墨的價值,但這是其次。他首先考慮的是寫形與寫神、寫實與寫意關係的處理,注重花鳥生命力 的表現。越到晚年,他越強調對“形”的簡化,但“神”依然呼之欲出。這就與其老師高奇峰的“形神兼備”形成了對比, 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私下交情不差
收藏週刊:剛才陳院長提到趙少昂繪畫題材廣泛,而其對蟬的表現可謂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蟬幾乎成了他的藝術符號。他在這一題材的探索方面,到底達到了怎樣的水準?
王堅:趙少昂最喜歡畫蟬,也是寫得最精妙的。連比趙少昂年長40多歲的前輩大家齊白石,一見就十分喜愛。他在20世紀40年代寫給友人的信中囑咐“並請代 索趙少昂君畫蟬寄來,不勝感謝。” 趙少昂的多方霸氣風格用印中,就是齊白石刻的,可謂 “識英雄,重英雄”。當我讀到趙少昂“題柳蟬一首”時徹悟了:“秉潔高吟世所傾,空心吸露總輕盈。臨風似解秋深意,疏柳夕陽無限情。”他筆下的蟬是高潔人 格的象徵!
收藏週刊:他在山水畫方面的造詣,該如何解讀?
陳偉安:趙少昂的山水畫植根於寫生。他早期的山水畫接近“二高”(高劍父與高奇峰)的風格,而到了上世紀50至60年代,他開始用純水墨的方式來表現山 水,一派傳統的風範,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不少人往往很刻意地以為,嶺南派和國畫研究會水火不相容,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兩派有合作,私下交情也不 差,有相通之處。
王堅:國畫研究會主要是一個畫家群體,而嶺南派更重視收徒與教學,重視師承,尊師重教的色彩特別顯明,這在趙少昂身上就體現得非常明顯 ,其徒子徒孫幾乎可稱遍佈全世界,這直接導致趙少昂及嶺南派遍地開花,香火不綴,聲名遠播。而國畫研究會缺乏繼承,後繼乏人。
筆下殘荷殘而不敗
收藏週刊:兩位老師如何看待趙少昂的藝術創作還有什麼缺陷與短板?
陳偉安:細察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在風雲激蕩的年代中,那些留有重要地位的藝術家必然與時代、與政治產生一定的關聯。而趙少昂“此生只願作閒人”,甘願做 一個純粹的藝術家和一個中國繪畫藝術的傳道者,所以在題材的選擇上,就更強調個人趣味,而在主題性意味明顯的社會題材方面,他沒有做更多涉獵,繪畫內容與 時代沒有太大關係,所以,作品的社會思想分量可能有所薄弱。
王堅:若說題材,他花鳥、山水、人物、走獸樣樣皆能,畫藝已爐火純青,雅俗共賞。只是題材偏重自然動植,或人文風光(如凱旋門等),寫社會問題的題材不 多。他的畫不涉沉重重大的社會題材,重視以詩意美去美化人類生活,陶淑人們性靈。即便是寫抗戰河邊所見的白骨、骷髏頭 ,想起失落的親人,情境也是淒美的,正如其自題詩所言: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收藏週刊:他關注社會題材的繪畫不多,而更多是借助美好物象獨抒性靈,且讓畫面呈現生機勃勃與詩意盎然,可能與他的職業畫家的身份有關 。
王堅:趙少昂是職業畫家,常年以賣畫為生,要靠畫養活家裡的十一口人,是有經濟壓力的。所以,他的繪畫創作不得不考慮到客戶的審美需求 ,至少要適合掛在廳堂之中。所以,他在畫面中要著力表現自然界的真善美,要讓筆下的動植物惹人喜愛。你看他畫的老虎,就少了許多猙獰與兇猛,而是多了溫和 與可愛,讓人可親可感。還有他筆下的殘荷,總是殘而不敗,在飄雪中依然彰顯生機。而在古代文人畫中,殘荷就是孤寒荒蕪的代名詞了。
收藏週刊:僅僅就意趣的雅俗共賞這一方面,趙少昂就與傳統花鳥畫拉開了很大距離,或者說,趙少昂花鳥畫是中國繪畫審美范式現代轉變的一個重要個案。
王堅:的確如此。花鳥意象的文化與人格意義在傳統文人畫筆下發展得非常充分,已經被固定下來了,且審美格調多孤拔傲然或者平淡沖和,而趙少昂不是這樣。他著力表現本就潤澤熱烈的嶺南自然意象,而筆墨與賦色更是讓畫面光彩奪目。
趙少昂畫論
1老師最偉大的地方是點燃你心裡的美感火焰,我在美學館的半年,有充沛的激情去臨摹和創作,高師(高奇峰)的精神一直教導著我,心中有 師、筆下有師,這比身邊有師更加重要,師門教的如果就是技法,你沒有融會創新的話,一輩子你也離不開老師的。
2學畫過程,先從運筆練起,蓋山水、人物、花鳥、走獸、蟲、魚,其性質與形狀各異,都從筆描而表達之,尤其是稱心之作,在一筆或數筆之中,不獨表達其形、 其神,更能表達其質。可知用筆之奧妙,如欲達到美妙之境,必先善為運用,運用既熟,自能意到筆隨,不致有眼高手低之虞。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英女王邀習近平夫婦參觀皇室收藏的中國藏品
2015年10月21日11:32
2015年10月21日11:32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漫談如果專家不夠專該怎辦? (二)
真當假時假當真的現象
齊白石書畫研究學者杜鋒:由於齊白石的工筆劃成就被寫意畫所掩,因此齊白石藝術研究者大多注重研究他在寫意畫所取得的成就,對於他寫實的工筆草蟲所取得的成就研究相對較少。齊白石四十後喜畫花鳥魚蟲.”說明齊白石40歲以後畫工筆草蟲用功甚多。據說他當時畫的蝗蟲,擲在地上,可以引來群雞競趨撲啄,可見極為逼真傳神。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楊琪教授:他看齊白石的蝦看多了,看到照片拍出來的真蝦以為是假蝦。
上述兩位學者説出了那些專家不夠專的現象。按比例,齊白石一生畫工筆草蟲作品實屬極少數量,精品更罕見。北京畫院美術館集結了9家藝術機構收藏亦只有200多幅草蟲畫作。也難怪那些不夠專的專家,他們根本沒太多機會接觸和看得到齊白石的工筆草蟲作品。
齊白石在京成名後,由於求畫者眾,在條件上已沒太多時間畫費時費力的工筆畫了,此外力作和精品也少,加上年齢漸高,基本上他的作品都屬寫意畫和應酬之作。在這局限環境下,一般從事齊白石藝術研究者能看到的都是齊白石的寫意畫和應酬之作,以為齊白石的畫就是這風格,鑒定齊白石的畫也就以此作為標凖。
目鑒大都憑感覚,而這種感覺是從每個人之前所有看到資料和經驗的積聚,遇到齊白石精品便感覺陌生或斷定是假畫。正如楊琪教授說看得多了把真蝦也當作是假蝦了。
ttsrkkk
25-10-2015
真當假時假當真的現象
齊白石書畫研究學者杜鋒:由於齊白石的工筆劃成就被寫意畫所掩,因此齊白石藝術研究者大多注重研究他在寫意畫所取得的成就,對於他寫實的工筆草蟲所取得的成就研究相對較少。齊白石四十後喜畫花鳥魚蟲.”說明齊白石40歲以後畫工筆草蟲用功甚多。據說他當時畫的蝗蟲,擲在地上,可以引來群雞競趨撲啄,可見極為逼真傳神。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楊琪教授:他看齊白石的蝦看多了,看到照片拍出來的真蝦以為是假蝦。
上述兩位學者説出了那些專家不夠專的現象。按比例,齊白石一生畫工筆草蟲作品實屬極少數量,精品更罕見。北京畫院美術館集結了9家藝術機構收藏亦只有200多幅草蟲畫作。也難怪那些不夠專的專家,他們根本沒太多機會接觸和看得到齊白石的工筆草蟲作品。
齊白石在京成名後,由於求畫者眾,在條件上已沒太多時間畫費時費力的工筆畫了,此外力作和精品也少,加上年齢漸高,基本上他的作品都屬寫意畫和應酬之作。在這局限環境下,一般從事齊白石藝術研究者能看到的都是齊白石的寫意畫和應酬之作,以為齊白石的畫就是這風格,鑒定齊白石的畫也就以此作為標凖。
目鑒大都憑感覚,而這種感覺是從每個人之前所有看到資料和經驗的積聚,遇到齊白石精品便感覺陌生或斷定是假畫。正如楊琪教授說看得多了把真蝦也當作是假蝦了。
ttsrkkk
25-10-2015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50噸珍貴紫檀木雕刻《清明上河圖》
2015年10月28日14:54
石家莊10月28日電(記者齊雷傑)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巨幅畫作《清明上河圖》,被譽為“畫中神品”,廣為人知。近日,河北廊坊市香河縣一位經 營紅木古典傢俱的企業老闆程延來,耗時5年時間,聘請了8名工匠,用去50噸珍貴的大葉紫檀紅木,雕刻成了長約21米的紅木版《清明上河圖》。
程延產生打造紅木木雕版《清明上河圖》的想法後,尋找到廖揚標等8位藝術造詣較高的雕刻師,開始了打造全景巨幅木雕版《清明上河圖》的歷程。
歷經1800多個日夜,這些雕刻師近日終於完成了這件木雕作品。作品長約21米,高約1.7米,用料重達50噸。整幅木雕雕刻繁複,技藝精良,兼具厚重大氣與華貴精美,相當罕見。
900多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繁盛一時,商賈雲集。畫家張擇端將當時城市盛況用畫筆描繪了下來,並由宋徽宗禦筆題寫了《清明上河圖》。這幅5米多長的畫卷中描繪了數百個各色人物和牛、騾等牲畜,以及車、轎、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記錄了當時汴京城市面貌和社會風情。
2015年10月28日14:54
石家莊10月28日電(記者齊雷傑)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巨幅畫作《清明上河圖》,被譽為“畫中神品”,廣為人知。近日,河北廊坊市香河縣一位經 營紅木古典傢俱的企業老闆程延來,耗時5年時間,聘請了8名工匠,用去50噸珍貴的大葉紫檀紅木,雕刻成了長約21米的紅木版《清明上河圖》。
程延產生打造紅木木雕版《清明上河圖》的想法後,尋找到廖揚標等8位藝術造詣較高的雕刻師,開始了打造全景巨幅木雕版《清明上河圖》的歷程。
歷經1800多個日夜,這些雕刻師近日終於完成了這件木雕作品。作品長約21米,高約1.7米,用料重達50噸。整幅木雕雕刻繁複,技藝精良,兼具厚重大氣與華貴精美,相當罕見。
900多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繁盛一時,商賈雲集。畫家張擇端將當時城市盛況用畫筆描繪了下來,並由宋徽宗禦筆題寫了《清明上河圖》。這幅5米多長的畫卷中描繪了數百個各色人物和牛、騾等牲畜,以及車、轎、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記錄了當時汴京城市面貌和社會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