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香港或成高古藝術交易中心

2015-07-18 01:27:11

摘要: 香港蘇富比2015春拍現場 在當今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紐約市場長期佔據第一把交椅,與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密不可分。接力紐約的依然是倫敦,香港憑藉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崛起而逐漸成為世界藝術品交易領域的第三極。尤其近年來,隨著中國內地購買力量的不斷加強,中國藝術品交易的中心也在逐漸東移。 與國際拍賣行如…

推薦關鍵字 拍賣 高古藝術
  

  在當今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紐約市場長期佔據第一把交椅,與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密不可分。接力紐約的依然是倫敦,香港憑藉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崛起而逐漸成為世界藝術品交易領域的第三極。尤其近年來,隨著中國內地購買力量的不斷加強,中國藝術品交易的中心也在逐漸東移。

  與國際拍賣行如蘇富比、佳士得接觸時瞭解到,他們在調動其國際資源的時候,一方面會儘量遵循委託人的意願,一方面也會根據某種類型的東西更符合某一地區的審美而選擇拍賣地點。因此,長期以來便形成了這樣的慣例:明清官窯等宮廷製品以及近現代書畫往往放在香港上拍;中國明清外銷瓷則選擇倫敦地區;而高古藝術品(Archaeological pieces)通常會安排在紐約上拍。然而這種相對固定的格式卻在悄然漸變中。近兩年,以中國藝術品為主導的紐約和倫敦亞洲藝術周已大不如前,這也使得國際拍賣行在考慮是否應該加大香港地區的籌碼。儘管今年春季因為紐約佳士得上拍安思遠珍藏的帶動,使得本屆亞洲藝術周迎來了人流量的最高峰,但人們還是相信這種局面不會維持太久,亞洲藝術的中心依然是在向香港轉移中。筆者于近兩年對香港藝術市場的觀察發現,這裡的高古藝術品上拍量在不斷攀升並不斷創出佳績。隨著內地收藏家越來越關注高古藝術品,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由於這一板塊的權重增加,香港將會在高古藝術品交易中成為全球日益矚目的地方。

  中國高古藝術品,不僅受西方藏家追捧,高古玉、高古瓷器等高古文化也逐漸開始被國內藏家所關注。所謂“高古藝術品”, 需要按品類加以劃分,儘管如此,概念亦不甚明晰。文博界通常將戰漢以前的玉器稱為“高古玉”;而“高古瓷器”則是一個與明清瓷器相對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陶瓷器,北方也俗稱“老窯瓷”。在收藏市場更有多解,尚存有“高古”、“中古”之分。儘管多年來中國藝術品風生水起,高古瓷玉、古代書畫等品類也緊緊跟隨著上漲大勢逐波抬升,但相比已經獲得千倍萬倍提升的近現代書畫和明清官窯瓷器則小巫見大巫,價位難以望其項背。香港佳士得瓷器雜項負責人曾志芬曾說道,在她的印象中,老一輩的鑒賞家和收藏家遇到明清的東西都會搖搖手說“太年輕”了!

  新老收藏家形成強烈的反差。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新起的藏家或商人更喜歡看起來外表光鮮亮麗的明清官制作品,而高古藝術品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審美上都設置了較高的門檻,令新手一時難以接受。另一方面,高古藝術品在內地市場的需求量也不少,但由於受到政策的限制,拍賣公司不能上拍,其他流通管道要差很多,如此這般,一些投資、投機性的資金便將這類藝術品排除在外。於是牆內開花牆外香,這類作品便一直成為以歐美藏家為代表的審美取向,交易中心自然落在紐約和倫敦,包括艾斯肯拉起、藍捷理、吉賽爾等世界頂級的古董商也一直主營此類高古類藝術品。2015紐約亞洲藝術周上拍的安思遠珍藏,其高古藝術的比例占到了百分之80以上。然而隨著安思遠藏品拍賣結束,人們就驚呼“一個時代結束了!”世事之輪回轉換似乎不可避免地發生。以安氏為代表的西方老一代以中國藝術品見長的藏家和商人在漸漸隱去,離世者有之,高齡者有之。西方的新生代也面臨著對中國藝術解讀困難、價高的窘境,讓他們興味索然。美國古董商,懷古堂的執行長卡諾夫曾對此表示十分惋惜:“父母一輩收集的東西,到了年輕人這一輩,他們就不再感興趣了。”西方的後繼乏人,加之中國藏家的資金並沒有進入高古領域已然造成了今天的低谷。然而,對香港來說,也醞釀著機遇。

 更多的資金在進場
  在結束的2015春拍中,香港蘇富比推出的一件“南宋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以1.1388億港元拍出。這一價格在宋代瓷器拍賣成交歷史上列第三高者。香港佳士得春拍,一件估價為30萬-50萬港元的元明哥窯盤亦爆冷以880萬港元的價位成交。儘管目前香港上拍的高古藝術品依然是鳳毛麟角,但其市場反映還是非常明顯。業界通過蛛絲馬跡已經意識到,高古藝術品已經或不久的將來將重新被市場所重視,並且看好香港將成為未來高古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地位。

  在資金面上,業界信心十足看好兩個方面的來源:其一是之前做明清藝術品的部分資金開始轉投高古藝術品。筆者前不久訪問了一位北京的藝術基金操盤手,他手中便有一隻正在運作的基金,標的為高古瓷器。以他的觀察,很多玩膩了明清官窯的人,開始追逐精細路分的宋瓷。經他推理,當宋瓷再研究清楚了,自然會想到兩晉越窯,再後來會關注原始青瓷以致更早期的藝術。不僅僅是這位基金經理道出真言,很多拍賣行從業人員或藝術商也有這樣的認知,這似乎是一個順勢而上的“藏家升級”法則。畢竟中國藝術市場歷經20餘年,一批藏家已經有了原始積澱,開始了他們的“升級”之路。還有一部分攜著資金新近進場的藏家,正好感受到了高古藝術開始被看好的氛圍。當明清官窯,又或者是近現代名家繪畫的價位已經被捧上了天的時候,想要一顯身手,就非高古藝術品莫屬了。

  香港拍賣市場的推動
  在市場低谷的時期,拍賣行也在盡可能地拓寬管道、挖掘潛力以保證贏利。佳士得已經接連做了數次宋代瓷器的展覽,並計畫在不久推出宋瓷的專場拍賣。蘇富比日前也才宣佈,秋拍會重新設置中國古代書畫專場,此前這個專場一直放在在紐約拍賣。雖然紐約繼續保持主戰場地位,但開闢香港市場已經水到渠成。不久前採訪蘇富比古代書畫主管張榮德先生時,他表示會先帶一些認知度較高的名頭書畫去香港,在市場培養得相對成熟之後再慢慢帶一些值得探索的作品。眾所周知,很多品類市場價位的大幅上漲都是由拍賣公司引導的,因為拍賣的公開性,為其價位樹立了標杆。國際拍行的推動,必定能為高古藝術品帶來繁盛的局面。

  誠然,由於中國大陸對高古藝術的限制政策,顯然使眾多資金把香港推為此類藝術品交易中心的不二選擇。經營高古佛像的劉先生,前不久才決定在香港開設畫廊,因為內地政策控制得太嚴。而同時,由於買中國藝術品如今以華人群體為主,所以也有很多的西方商人決定在香港開設分支,甚至是整體搬到了香港。儘管今天的香港市場依然以內地主流專案為主——包括禦制器物、名家書畫等,但隨著全球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逐漸東移,在港島,包括高古藝術品在內的多元化幾乎已成定局。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狸貓換太子:圖書館長將逾億名家書畫竊為己有
2015年07月22日08:00

  廣州7月21日電 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原館長蕭元被廣州檢方指控其利用職務便利,貪污齊白石、張大千等名人的畫作143幅,涉案金額逾億元,21日在廣州中院開庭審理此案。蕭元當庭認罪。

  據廣州檢方指控,2002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間,蕭元利用其擔任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館長的職務便利,利用其事先配備的圖書館藏畫庫的全套鑰匙開門進入畫庫,以自己事先臨摹好的贗品,以“狸貓換太子”方式,將館藏的張大千、齊白石等書畫家的143幅書畫竊為己有。

  從2004年至2011年間,蕭元陸續將其中125幅書畫真跡作品委託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和浙江一通拍賣有限公司拍賣,拍賣成交價總計3470.87萬元。餘下18幅尚未賣出的書畫作品被警方扣押,經鑒定估價約為7681.7萬元。

  廣州檢方認為,蕭元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竊取公共財物,觸犯了刑法,應當以貪污罪追究其刑事責任。本案將擇日宣判。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中國將成全球最大網拍市場
2015年07月22日07:47

  淘寶拍賣平臺旗下全球拍第六站——葡萄牙超豪華度假村拍賣項目20日上線,這也是拍賣會試水世界級高爾夫莊園競拍的第一站。其中,最受關注的葡萄牙洛堡高爾夫度假村將於今日上午10時在淘寶拍賣正式開拍,起拍價5000萬元,市場估值高達16億元。記者看到,該拍賣預熱頁面一上線,即引發2萬餘人圍觀,不過截至記者昨晚發稿時,還未有競拍者報名。

  國際流行的網路拍賣模式近年來在國內生根發芽,網路拍賣一直是國際上比較成熟的交易模式,而近年來,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國內網路拍賣市場也極速升溫。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網路拍賣市場只有不到1億元的交易額,2013年已輕鬆突破100億元,2014年達到600億元。淘寶拍賣負責人盧維興表示,今年中國網路拍賣市場將超過eBay,成為全球最大的網路拍賣市場。他預計,中國網路拍賣市場未來將達到1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近年來,以門檻低、辦理速度快、週期短為主要優勢的歐洲購房移民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僅需購置一套房產,即可全家獲得綠卡。目前推出購房移民政策的歐洲國家有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賽普勒斯、希臘等,而其中,葡萄牙以其歐盟、申根“雙重身份”、“一人申請三代移民”及“永久產權世代傳承”等眾多優勢,受到眾多內地投資者的追捧。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上半年網路拍賣逆勢增長11%
2015年08月26日07:22

  法治週末記者 馬樹娟

  伴隨著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和GDP增速繼續下行,拍賣行業總成交規模開始下降,今年上半年,拍賣成交總額1803.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24.3%。

  以上是法治週末記者從8月19日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媒體通氣會上瞭解到的一組資料。而在拍賣行業成交額整體下降的大背景下,網路拍賣成交規模卻逆勢上漲,成為增長的亮點。

  據中拍協綜合部副主任趙晶介紹,2015年上半年,拍賣行業網拍成交金額76.1億元,同比增長11.2%。以中拍協網路拍賣平臺為例,1月至 6月平臺成交19.5億元。其中司法委託拍賣成交8.9億元,涉及16個省份,溢價率8.5%;政府委託拍賣成交額2.8億元,溢價率11.4%,而政府 公車拍賣成交額2393.8萬元,溢價率18.9%。

  此外,其他機構委託業務表現也較為突出,達到了4.13億元。中拍協方面表示,這部分網路拍賣業務也從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行業市場化程度,一些企 業利用網路拍賣平臺,引入網路技術,幫助社會企業實現庫存的清理,物資的增值等業務。例如寧夏某企業與社會企業持續合作,拍賣化工原料,上半年的成交額就 達到了1.21億元。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香港私人美術館之興起

2015年08月31日07:28

  特約記者 伍常 香港報導
  結集了齊白石、張大千、林風眠、吳冠中等13位中國繪畫大師的40幅藏品的展覽“一新百年:一濤居藏二十世紀中國繪畫”正在香港觀塘展出。與這 場展覽同期開幕的,還有由孫少文基金會創辦、屬非牟利機構的民間美術館“一新美術館”。這座位于香港觀塘區海旁SML大廈四樓,籌備始於2013年年初的 美術館也是香港的第二間私人美術館。

  就在國內的私人美術館正在興起之際,作為全球第三大藝術中心的香港近年也陸續出現了不論在展覽規模和素質方面均令人眼前一亮的私營美術館。去年 初,由香港企業家馮耀輝創辦的“兩依藏博物館”—— 一間藏有世界上最頂級明清傢俱的私人博物館,在香港著名的古董街荷李活道開幕了;時隔一年,旨在提倡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一新美術館”也拉開了帷幕。

  香港缺藝術嗎?這裡有全球首屈一指的藝術博覽會(巴塞爾藝術展)、全球最大的拍賣行(蘇富比[微博]和 佳士得等),甚至是全球最有名的畫廊(高古軒和白立方等)。作為一個藝術市場,香港可說是得天獨厚,應有盡有。回顧香港的藝術圈,好看的、好賣的藝術品和 在博覽會期間比比皆是的藝術家明星——這裡也不缺。但在2014年之前,這個亞洲頂級的藝術品市場還沒有一所如內地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般不受資金所限 (至少是短期內),可以為本地藝術生態作一些長期的藝術資源投放和推廣的私人美術館。

  如今,作為藝術生態鏈中重要的一環——專業嚴肅的私人美術館也在香港出現了。為什麼香港需要美術館?這裡是亞洲的金融中心,商品文化頗為發達的 地區,但在國際畫廊的入駐潮之前,它卻沒有多少專業的藝術館和能與這個城市經濟能力相匹配的文化事件。已故美國博物館學家Stephen E。 Weil曾在其經典著作《博物館重要的事(Making Museum Matter)》中這樣定義美術館的社會功能:“博物館具有改變觀眾認知、態度和價值觀的巨大潛能。它能夠借由文物激發觀眾情感,喚起記憶,觸動想像,鼓 勵他們進一步自行探索,繼而豐富人民的生活,促進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敏感和有自覺力的公民社會。”對他而言,所有博物館的活動只是建立其“社會相關性” 的手段,而不再是一個單純具有懷舊色彩的機構,而應該參與社會的變遷,作為“社會變遷的催化劑”。

  以此標準在評價開業只有一年多的兩依藏博物館,或許還是有點言之尚早,但回顧這家博物館過去數次展覽,展品的人文藝術內涵和質素之高也許是在香 港私人美術館史上前所未見的。在兩依藏博物館收藏庫內,有超過800件藝術珍品,包括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中國明清古董傢俱,以及歐洲的古董珠寶化妝盒。除 了私人收藏,兩依藏博物館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藝術機構合作舉辦聯展,例如剛閉幕的史上首個對比研究十七至十八世紀中法兩國傢俱珍品的《異曲同工—— 十八世紀中法古代傢俱藝術展》,以及即將在下月開展的《苦行與奢華的交織——中國雅仕與西方名媛珍品展》,展示中國明清兩代的古董木制文玩和在歐洲衣香鬢 影的輝煌年代各界名緩淑女所擁有的晚裝手袋、珠寶化妝袋及粉盒等。

  “目前香港的藝術市場還是以現代及當代藝術為主,我們希望透過兩依藏的恒常展覽和每月論壇,為藝術愛好者帶來一些與眾同的、與現實生活相關連的 藝術體驗,讓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更懂得欣賞中國或西方傳統藝術品中的精妙技藝和設計。”作為兩依藏博物館的館長,馮依淩認為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和設計正 是博物館展品的三大特色。

  “在兩依藏博物館開業時,我們估計大部分觀眾應該會是四十五歲或以上的,有趣的是,我們發現在過去一年多不少來看我們展覽的都是三十歲左右比較年輕的觀眾,這與我們決定開設私人美術館時的願景之一——‘希望與年輕一代分享藝術與文化’的初衷是一致的。”

  新開業的一新美術館,由本地政府註冊認可的慈善機構孫少文基金會創辦主席孫燕華和美術館總監楊春棠主持。作為一間“非牟利”的美術館,這裡舉辦的所有展 覽均免費開放。“美術館的成立宗旨是以新角度去詮釋中國文化,故此,每逢展覽期間,美術館都會因應展覽題材,舉行一系列有關中國文化與繪畫的免費講座。” 美術館負責人孫燕華表示,“美術館開幕以來,已吸引超過一千名觀眾,這個人數對於位處香港市中心以外的美術館來說已是‘超額’紀錄。”

  全世界沒有一間新開業美術館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一新美術館也不例外。美術館每年營運開支約800萬至1000萬,儘管美術館的預算和策展方向已有了“五年計劃”,孫燕華也不諱言:“希望以後能通過企業贊助、公眾募捐等方式,讓美術館能夠在更穩健的營運模式中維持下去。”

  香港私人美術館的發展未來,就這樣因緣際會地落在了兩位年輕的“藏二代”肩上。“私人博物館一般相比公共博物館或商業畫廊有更大的彈性和多元 化,觀眾也許可以從中看到比較新鮮的藝術作品,這對於整個香港藝術生態的發展絕對是有利的。”亞洲藝術雜誌《Orientations》出版人李宜芳最後 說。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張學良為求張大千作品不惜派出專機
2015年08月31日10:00
1.jpg
1.jpg (214.84 KiB) Viewed 6468 times
張大千 古塞城灣 
2.jpg
2.jpg (34.01 KiB) Viewed 6468 times
張學良書法 釋文 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

  在世人眼中,張學良是風流倜儻的民國四公子之一,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少帥”,多少蘊含著一介武夫的味道。而實際上,張學良乃一儒將,他不僅國學功底深厚,精於詩詞,寫得一手好字,還擅於收藏。對此,他自己曾說:“我從前沒有旁的嗜好,就是收藏字畫。”

  張學良在收藏過程中,和很多書畫名流結下了深厚感情,留下了風雅故事,其中,就不得不提及他與著名畫家張大千的交往。
  
  因收藏石濤假畫結識張大千
  張學良和張大千的相識,緣于石濤的畫。
  有段時間,張學良特別喜歡收藏石濤的畫。但是,經行家鑒定後發現,他花重金買回的有很多是贗品,而且均出自張大千之手。這使張學良極為驚詫,同時也有了面會這位仿造高手的念頭。

  一天,張學良派副官給張大千送去了請柬,邀請張大千參加自己舉辦的宴會。接到請柬後的張大千有些忐忑不安,他覺得張學良與自己既不相識,也不來往, 張學良為什麼請自己赴宴呢?正在張大千疑惑不解時,客棧的門開了,差人領進來三位軍人,為首的一位英俊威武的軍官含笑說道:“哪位是張大千先生?”張大千答道:“我就是張大千,請問閣下尊姓大名?”為首者答道:“我是張學良,久仰先生的大名,今日幸會。專程請您到公館敘談敘談!”張學良說完上前握住了張大千的雙手。

  在張學良官邸的客廳裡,張大千看到桌上已經擺好了宴席,坐席上坐滿了京城書畫界的名流,其中有齊白石、陳半丁等書畫大家,張學良拉著張大千的手把他引入上座。席間,張學良起身敬酒道:“今日請諸位來是向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仿石濤畫專家張大千先生”。然後對張大千先生說:“大千先生,我的收藏中有很多是你的傑作呀。”說罷,哈哈大笑起來,隨之客廳裡響起了一片輕鬆的笑聲。張大千不但沒有受到非禮,而且被張學良夫婦奉為上賓,對張學良的寬宏大度所折服。從此,兩人開始有了交往。

  “爭購一事並非奪人所愛,實是不能自禁”
  1930年,張大千在北平琉璃廠偶然覓到了清初名家華喦的一幅《紅梅圖》,經仔細鑒賞,他認為是真跡無疑。於是,他與古玩店老闆經過討價還價,最後以300塊大洋成交。可是,張大千身上沒有帶足夠的銀子,經雙方協商在第二天交易。事也湊巧,張大千剛走不久,張學良也帶著侍衛來到了古玩店。張學良一眼就看准了《紅梅圖》。“我給你500塊現大洋,你賣不賣?”掌櫃的一下子多賣了200現大洋,又礙于張學良的權勢,最終只好把這幅畫賣給了他。

  第二天,張大千如期帶著300塊現大洋來到古玩店。掌櫃的不好意思告訴了張大千說:“你選的畫已經被張學良買走了。”張大千聽說是張學良買走的畫,知道此畫已經無法追回了。

  1961年3月1日,僑居海外的張大千赴臺灣探親,拜會了張學良。談話不久,話題回到當年在北平爭購《紅梅圖》的往事來了。張大千不無遺憾地說:“那次我的錢如果帶足了,那幅畫就不是你的了。”接著兩人捧腹大笑起來。

  張學良親赴機場為張大千夫婦送行。登機前,他將一個用紅綢子包裝得非常精美的禮品包送給張大千,並囑咐道:“一點薄禮,不成敬意。不過,你一定回到家中時才能打開!”在飛機上,他小聲對夫人說:“漢卿送我的是啥子東西嘛,非得要我回去才能看?”嘴裡說著,手就不由自主的打開了禮品包,映入眼簾的正是當年與張學良爭購的《紅梅圖》。他看到裡面夾著一封信箋:“爭購一事並非奪人之愛,實是不能自禁。事後,輾轉難忘,甚是感愧”張大千看後百感交集,回到家中精心創作繪製了《臘梅圖》,並托人轉呈張學良。

  兩人結為老友相交數年
  1935年10月,張大千應楊虎城的邀請到西嶽華山寫生,小住西安楊虎城公館。那時,張學良也正在西安,由於東北軍處境不佳,心情不暢,張大千本不想打擾他,打算稍微休息後就動身返回北平。而張學良得知張大千來到西安的消息後,親自來到楊虎城公館拜見他。寒暄後,張學良提出要張大千賜作一幅《華山山水圖》,張大千面帶難色地說:“時間倉促,恐怕來不及了,請漢卿寬諒,日後補上。”而張學良求畫心切,極力懇求,並承諾作畫後用自己的專機送張大千飛回北平。

  張大千盛情難卻,只好隨張學良來到了金家巷的張公館,一幅筆暢墨酣的《華山山水圖》最終完工。張大千急於覆命, 便將畫在烘烤爐上烘烤,一不留神,火苗燒著了畫紙。張大千急忙撲救不成,反倒被火苗燎去了一截美髯。張大千只好重新繪製,直至晨雞報曉才放下手中的畫筆。張學良得到這幅佳作後心滿意足,特派他的專機把張大千送回北平。這一舉動轟動了整個北平書畫界。後來,張大千為了表示對張學良的敬意,又精心繪製了《黃山九龍瀑布圖》贈與張學良。

  1971年,張大千準備在美國三藩市舉辦40周年作品回顧展。因為需要不同時期的代表作,他又不得不向世界各地的藏家征借作品,在臺灣的張學良把他愛不釋手的精品書畫《黃山九龍瀑布圖》寄給了張大千。張大千接到畫作時非常感動。10年前張學良在臺北機場送他《紅梅圖》的情景又浮現在他的眼前。他沉思良久,鋪開宣紙,又為張學良畫了一幅 《梅花圖》,仍覺得意猶未盡,便又在作品上題寫了一首詩:“攀枝嗅芯許從容,欲寫橫斜恐未工,看到夜深明月蝕,和畫和夢共朦朧。”

  簡介
  張學良(1901—2001),字漢卿,號毅庵。籍貫遼寧省。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人士。
3.jpg
3.jpg (53.57 KiB) Viewed 6466 times
  一字千金求王獻之《廿九日帖》
  張學良的古代書畫收藏開始於上世紀的20年代初期。他在主事軍政之余,曾經常到京津地區書畫店和古董鋪去“尋古”。1924年秋,他在天津一家舊書店的舊紙堆中偶爾發現一軸古畫。因年代久遠,畫面上一片污垢。但依稀可見所畫的是一松一楓,樹下有一老者,手提竹籃,筆墨精湛,應是名家之作,但畫上未署名款。店主可能並不認識張學良,見他對此畫觀賞仔細,且有購買意願,即開出高價。張學良並不與之還價,毅然重金購下。後請天津一位知名的鑒賞家鑒定,發現竟然是南宋名畫家李唐的真跡,堪稱國寶。

  自此之後,張學良的書畫收藏興趣一發不可收拾,曾珍藏600多件古代書畫,包括董源《山水卷》、郭熙《寒林圖》、宋徽宗《赦書》、米友仁《雲山圖》等。

  在他那麼多藏品中,唯獨明朝的書法一直珍藏著。張學良晚年曾說:“我原來留書法留很多很多,明代的書法恐怕是我收得最多的。明朝有名的這些人,我幾乎都收到了。”

  為了得到王獻之的一幅字,張學良不惜千金求一字。他曾回憶說:“我有一幅字,我當年是花三萬塊錢買的,二十九個字,就二十九個字,我花三萬塊,一字千金呐。 ”根據張學良所述,這幅字應該就是王獻之的《廿九日帖》,書法正文共二十二字,加上文後屬名,共三十字。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北京畫院推出大展:一次齊白石草蟲總動員

22.jpg
22.jpg (139.51 KiB) Viewed 6371 times

可惜無聲 花草工蟲冊頁十三開之七(國畫)
33.jpg
33.jpg (134.8 KiB) Viewed 6371 times
落花甲蟲 草蟲冊頁十二開之十二(國畫)
  祝如

  作為20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家,齊白石用自己一生的藝術探索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與寬度,他所創作的詩、書、畫、印都已成為我們今天寶貴的藝術財富。9月6日,齊白石藝術系列展“可惜無聲——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之二”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彙聚了中國美術館、遼寧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榮寶齋、朵雲軒、上海龍美術館以及北京畫院等多家單位收藏的齊白石草蟲精品200餘幅,為期一個月的展覽打造出齊白石草蟲世界的百態千姿,同時也更為完整地呈現了齊白石草蟲畫的發展脈絡,使觀者能夠全面地認識齊白石草蟲畫的藝術魅力與價值。

   從“草間偷活”到“可惜無聲”
  至此次展覽,北京畫院推出齊白石專題系列展已有10年,以十年之功,十分心力,在國內外做了10多個不同主題的專題展覽,通過一件件真實的藏品去講述齊白石的藝術,還原齊白石的藝術人生。

  2005年,北京畫院美術館成立,並以“草間偷活——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作為開幕首展。此後的10年時間,陸續以齊白石的人物、山水、梅蘭竹菊、水族、花卉、書法、蔬果、篆刻、手劄等繪畫題材為線索進行陳列展出。2015年,北京畫院開啟新一輪的齊白石藝術系列專題,面向全國徵集作品,力圖使齊白石的藝術最全面、最系統、最完整地呈現給觀眾。

  新一輪專題展的首次展出仍然選擇齊白石的草蟲畫,並以“可惜無聲”作為展覽題目。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表示,一方面是因為今年是北京畫院美術館開館十周年,當年館內舉辦的第一個齊白石專題展是草蟲。另一方面,齊白石的草蟲畫風格獨特:他筆下的工筆草蟲栩栩如生,形態的逼真無以復加,實不輸於真實世界的草蟲,而他的寫意草蟲雖寥寥數筆,也同樣生動傳神。“最為可貴的是,他將大寫意的花卉和工細的草蟲完美結合,不僅將中國畫工筆與寫意兩種表現形式發揮到極致,而且符合他對於中國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雅俗共賞的美學追求,不僅普通百姓喜愛,也為精英文人欣賞。”王明明說。

  在展廳的一層,北京畫院回顧了“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系列展”的10年歷程,每個主題分別挑選一件代表作品進行展出。觀眾從中既可領略齊白石筆簡意深的山水、剛柔並濟的花鳥、幽默諷世的人物、蒼勁老辣的書法、渾厚粗獷的印風、發自肺腑的詩文,又能總覽北京畫院美術館10年期間的策展思路與學術成果。

   齊白石“草蟲世界”在京集結
  本次展覽跳出了北京畫院藏品的範疇,放眼全國,北京畫院與8家重要的齊白石作品收藏單位聯手,打造出生機盎然、形神具現的“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這也是迄今為止,齊白石草蟲作品首次最大規模的在京集結。目前所知齊白石現存最早的草蟲作品也在展覽中展出,這件作於1906年的《花卉蟋蟀圖》團扇是齊白石為其師母,即胡沁園夫人創作的,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畫面中紅花綠葉、草地蟋蟀在平尺間精心佈置,海棠以沒骨畫法暈染,蟋蟀以小寫意筆法勾勒,展現出齊白石早期草蟲的形態面貌。收藏於中國美術館的《草蟲冊頁》則體現了“衰年變法”後齊白石的草蟲特徵,即以工筆劃蟲,用粗筆大寫意與勾點結合的小寫意繪花草,俗稱“工蟲花卉”。

  齊白石往往把生活中的平常物入畫,卻給每一位觀眾不同的聯想。《可惜無聲》冊頁是上海龍美術館的重要藏品,冊頁中的草蟲情趣盎然,筆墨清雅,工整細緻而有天真之態。齊白石對此冊鍾愛有加,題名為《可惜無聲》,意指畫中草蟲躍然紙上,其形態逼真無以復加,不輸於真實世界的草蟲,只可惜無聲。為了彌補白石老人心中這一份“可惜”,展覽還原了自然界中的風吹、雨落、鳥語、蟲鳴之音,並以齊白石的視角為引導,令觀眾體會白石老人如何觀察草蟲,如何進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的內心。

  為讓觀眾更好理解齊白石的草蟲世界,主辦方在展覽空間營造出春、夏、秋、冬的季節環境,並有蝶影翩然起舞,蜜蜂縈繞其間。在不同的季節板塊,分別配有白石老人的畫與詩。夏季蟬鳴,他題“薄翼無須盡力飛,居身何必與雲齊”,黃葉飄落,他寫“秋風吹得晚涼生,扁豆籬邊蟋蟀鳴”,自然世界的宏觀與微觀,全自筆下湧動而出。齊白石早年居於湖南湘潭,“五出五歸”遊歷之後,最終定居北京。而他的草蟲也由早期的工致精細轉向工寫兼具以至寫意更足。為了區分這些草蟲在不同時期的創作特點,展覽復原了齊白石在杏子塢的湖南老家,以及青磚朱門的北京小院,使觀眾直觀感受到齊白石草蟲的發展線索,也更能融入齊白石的生活與創作環境。

  齊白石繪畫的“寄情之味”
  “致廣大而盡精微”源自《中庸》之“修身”,原意為善問好學,致力於達到廣博深厚的境界,盡心於深入到精緻詳細的微觀之處。這種參透世事的哲學境界在齊白石的草蟲藝術中恰恰有所體現,並飽含了中國藝術的寄情之味。他畫“草間偷活”,來表達自己身處亂世的人生感悟:他畫“油燈飛蛾”,來表達對弱小生命的深深愛憐。可以說,齊白石的草蟲正是用“一花、一草、一蟲”在描繪他心中的世界,甚至在其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

  展覽展出了30餘種草蟲,蝴蝶、蟋蟀、知了、螳螂……它們無不充滿著生機與活力,不憂鬱悲哀,不柔弱頹廢,健康、樂觀、自足。它們或跳躍、或爬行、或飛翔、或歡鳴,每一個都是鮮活的生命,每一個又都寄寓了白石老人的感悟與深情。觀眾立足于這些草蟲作品前,不免情緒共鳴,引發聯想。

  正如白石老人在《紅葉》詩中寫道:“窗前容易又秋聲,小院牆根蟋蟀鳴。稚子隔窗問爺道,今朝紅葉昨朝青。”引口語入詩,極樸素,又極有味。寫出了自然的生命流動,亦有光陰流失、人生易老之歎。但這感歎並不悲哀,秋風起了,秋蟲叫了,楓葉紅了,生命流動著,詩十分平淡,卻充滿內在衝動,描繪了聲音,境界卻寂靜悠遠。齊白石的草蟲畫洋溢著對自然界小生靈的關愛,詩性畫意,無不體現出老人博愛與睿智。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國際拍行蠶食中國藝術市場背後
2015年09月15日07:28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東京中央五周年拍賣“紫氣東來”中國藝術品夜場推出逾千件藝術瑰寶;香港蘇富比今年也將再度開啟中斷十年的中國古代書畫專場,國際拍賣行正在不斷加大中國文物藝術品的上拍比重。與此形成明顯反差的是,內地市場呈現持續調整態勢,面對不斷被蠶食的藝術市場份額以及拍品資源和藏家資源的 流失,內地拍賣行又該如何應對呢?

  國際拍場刮起 “中國風”
  近年來,不少中國藏家頻繁現身海外參與競拍,甚至不時創 造拍賣成交紀錄,海外競拍會有文物回流、關稅等一系列限制,但絲毫不能阻擋內地藏家的競拍熱情。越來越多的外國拍賣公司將目光瞄準中國藝術品。“一些國外 拍賣行將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品等作為專場進行拍賣,表明了目前國外拍賣市場行情比較好,大家都看到了中國買家的購買力。”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 季濤表示。

  日本拍賣行一直是中國藏家海外競拍的熱衷之地。2010年到2015年可以說是日本本土拍賣公司進行中國藝術品公開拍賣從無到有、萌芽發展的五年,同時,這也是中國收藏家赴日淘寶人數不斷增多的五年。
  對此,季濤表示,“日本拍賣業並不發達,遠遠不如中國。但日本因為離中國比較近,文化相似,且日本目前有很多中國古代的珍貴藝術品,甚至日本有幾家拍賣 公司從成立開始就定位于中國藏家。如果日本不做中國藝術品拍賣,那它的拍賣也就無法進行下去了。同時這些拍賣行業給中國藏家帶來方便,這些拍賣公司相當於 連接中國藏家與文物的橋樑”。

  除了與中國臨近的日本開始關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外,國外一些知名拍賣行也開設了不少中國藝術品專場。在即將推出的2015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中國古代書畫”專場將呈現從宋元至明清的逾50件名家珍品。

據悉,此專場是蘇富比把中國古代書畫再度引進亞洲拍場,同時該板塊也成為紐約以外的另一拍賣中心。

  被瓜分的市場份額
  據《TEFAF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資料顯示,中國已經連續兩年蟬聯全球藝術品交易的第二位元,僅次於美國,占全球藝術品市場份額的24%。雖然財富積累已經達到一定水準,但絕大部分中國藏家還未形成國際化的收藏觀念,收藏偏好仍舊集中在中國藝術品上。

  對此,榮寶拍賣總經理劉尚勇也給出了相同的看法,“國內藝術品市場在這些年有了很大進步,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了,然而大多還是局限在中國 藝術品交易。美國並非如此,除了有中國藝術還有印度藝術、拉美藝術、非洲藝術、日本藝術、歐洲古典藝術以及美國當代藝術。雖然在交易規模、成交額上好像很 接近,但實際品種上差太多了”。

  與國際拍賣市場的火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拍賣市場的“冷”。自2011年拍賣市場動盪之後,國內拍賣市場一直都在進行調整。然而中國藝術品市場需求量大,這吸引了不少國外拍賣行相繼開啟中國辦事處。中國藝術品市場被國外拍賣行瓜分。

  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公司相繼搶灘內地市場。保利、嘉德等內地拍賣行先後在香港設立分公司,努力開拓新的市場。國際拍賣行與本土拍賣行的競爭也逐漸拉開帷幕。

  面對來自國際拍賣行的壓力,顯然內地拍行目前所做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劉尚勇表示,“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蘇富比、佳士得已經進 入中國了,另一方面我們開始試探‘走出去’,但說了半天還是在‘家門口’,只是走到了香港。在未來競爭當中要向香港以外去佈局,應該有這樣的胸懷”。

  完善市場是關鍵
  除了海外競拍中國藝術品外,少數中國藏家也開始將目光轉向國外藝術品。萬達集團砸重金以1.72億元人民幣在佳士得紐約拍賣夜場拍得畢卡索名作《兩個小 孩》,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會上,王中軍以3.77億元購得梵古油畫《靜物,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

  雖然目前海外購買的藝術品“回家”之路還很曲折,但這仍然不能阻擋中國藏家的購買熱情。
  “中國買家開始購買國外藝術品,外國藝術品成為中國富豪的追逐熱點,中國藝術品相對衰落,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我們對於重要的中國藝術品文化解釋太不充 分了。”對於中國藏家購得世界名作,劉尚勇這樣說,“所以當中國藝術品和外國藝術品競爭市場的時候,會感覺到外國藝術品對富人來講更有吸引力。這是一件很 糟糕的事情。”

  面對國際市場中的天價作品,國內媒體都是爭搶報導,國內市場也是仰頭觀望準備做成那樣的成績,不少人看到國內的天價成交額後也表示指日可待。但中國藝術品市場真的準備好了嗎?

  劉尚勇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把國外那些天價成交的拍品拿到國內是不是也賣到這個價錢?不一定,可能不但賣不到,還要流標。為什麼好東西在國外賣得很 貴,在國內賣不掉了?是哪兒出問題了?是市場本身有問題。問題就出在前期市場競爭當中的不規範、不成熟和一些制度的不健全。比如市場的信譽體系,這是國內 市場的痛點和不足”。

  劉尚勇說,“我們是做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面臨這樣的局面我們心裡很著急。所以我們要儘快把市場建立好、把市場環境整理好、把學術環境整頓好,堅定大家買中國藝術品的信心,這也是這次市場調整帶給我們的重要任務”。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瑪麗蓮夢露1949年裸照在美國拍賣 估值600萬美元
345.jpg
345.jpg (43.43 KiB) Viewed 6318 times
  9月17日報導 外媒稱,好萊塢一代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在1949年拍攝的裸體月曆硬照,在美國拍賣,估值600萬美元。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9月16日引述《星島日報》報導,該批罕有的硬照共有21張不同的照片,包括負片及分色片,一度被認為已經遺失了,但現時又在Limited Runs公司於9月中下旬舉行的巡迴展覽出現。

  在1949年,當時22歲的夢露仍未成名,她在尋找工作方面遇到困難,但需要金錢維持生活。她與20世紀霍士及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先後解約,其後重投模特兒行業。

  在此情況下,她被攝影師凱利說服拍攝裸照,並由凱利的妻子娜塔莉在現場安撫,她近乎全裸,身躺一個紅色天鵝絨的背景下,性感地凝望攝影機鏡頭。

  該次拍攝她只賺到微薄的50美元,並以“蒙娜夢露”的名字發表照片,因為她要保護自己,同時亦感覺尷尬和羞愧。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談齊白石:他的字畫像微博

他的字畫有點像微博,還留給後人不少謎團;他其實最天真,愛錢愛得很乾淨……上週六,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齊白石紀念館館長吳洪亮現身石家莊美術館,圍繞正在該館舉行的“對‘畫’大師—齊白石藝術展”,舉辦題為“人生若寄——近觀齊白石藝術”的講座,深入解讀了齊白石其人其畫,記者擷取部分精彩片段與讀者分享。

曾把草蟲抓到畫案上照著畫
吳洪亮透露,他所在的北京畫院是當今收藏齊白石作品最多的地方,“從作品到文獻一共有2200餘件”。當天他通過PPT展示了蜻蜓、菜粉蝶、螳螂等齊白石的部分工筆草蟲,稱今天的人們用放大鏡看就會發現這些工筆草蟲特別精細:“蜻蜓翼的半透明感畫出來不算新鮮,它的翅膀上也會有暈開的東西,齊白石連這些地方都可以畫出來。還有兩隻螳螂打架,齊白石一定不會用照相機,但大家看他的畫,兩隻螳螂爪子的表現非常逼真。齊白石怎麼畫工筆草蟲呢?他當年把草蟲抓到畫案上來照著畫。”

中國畫花鳥魚蟲的人不少,為何齊白石這麼膾炙人口?吳洪亮認為齊白石有一點是其他藝術家不具備的,那就是“真有天然之趣”。他展示了一幅北京畫院收藏的齊白石的“小鳥”圖。如果沒有齊白石的署名,乍一看你會以為是兒童的塗鴉之作。原來這幅“小鳥”是齊白石1919年作,當時齊白石初到北京寄宿在法源寺,一天他偶然看到寺內石階上有個類似小鳥的圖形,就拿了張紙拓印了下來。“他在畫上題寫了‘真有天然之趣’,它呈現出齊白石的創作方法,尋找繪畫和自然的關係,也表達了齊白石的核心創作態度。”

曾為北京奧運會“做貢獻”
齊白石1864年的1月1日出生,1957年9月16日去世,2014年是齊白石誕辰150周年。對此吳洪亮說他一直在自問——150歲的齊白石還活著嗎?答案顯而易見。
吳洪亮透露,北京奧運會的籌備過程中,奧組委開閉幕式團隊曾赴北京畫院美術館參觀,“我向他們展示了現存22件的齊白石《借山圖》,後來我看到了奧運會開幕式,一開始就是展開的山水畫卷。後來奧運會組委會專門給了我一個張藝謀親自簽名的感謝狀,全球一共就發了44張。我覺得是齊老爺子在天有靈,魅力無限!”

吳洪亮透露不單中國人喜歡齊白石,全世界都有他的粉絲。“在捷克的國家館有100多張齊白石的作品,布拉格國家美術館也藏有齊白石的作品。”他此次還向石家莊觀眾展示了一張前蘇聯畫家馬克西莫夫所畫的齊白石肖像,“馬克西莫夫曾在中國中央美院教中國學生畫油畫,他的學生有靳尚誼等。這幅畫的收藏者就是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設計煙火大腳印的當代藝術家蔡國強,捷克、歐洲的許多藝術家都畫過齊白石。”

齊白石的字畫像今天的微博
“他的畫有點像微博”,吳洪亮介紹說齊白石是很喜歡給自己留痕跡的人,習慣寫詩寫日記,“他什麼都寫在紙上,再細小的事他都要記下來。”為此他提醒說欣賞齊白石畫作別顧著只看畫面,畫上的題跋也很有意思,“齊白石畫同樣的事物會題寫不一樣的文字,表達不一樣的心情,他的題跋當中有很多日常資訊。”

齊白石畫上題跋,或是記述一段故事,或是抒發一種感慨,或是表達一種主張,讀來妙趣橫生。譬如齊白石有些畫作題有“草間偷活”,“當年齊白石家鄉鬧匪亂,那時候他已小有名氣並掙了些錢,當地有傳言說土匪要去搶他家,1919年他就跑到北京去了,這個過程中他畫了不少畫,題名‘草間偷活’。”有的題跋還有助於瞭解齊白石的畫作價值,吳洪亮以梵古的向日葵和齊白石的《向日葵稿》作對比,說大家起初看這兩幅向日葵可能會認為齊白石畫得不如梵古:“2003年我剛拿到這張畫的時候,真心覺得畫得不好,把這幅畫的題跋看完後,我就一下子被齊白石所擊倒了。題跋中他寫道‘枝枝蕭索近低牆,獨汝葵心解向陽。畫手不知憐草木,四時淫雨日無光’,原來他畫的是陰天的向日葵,蔫頭耷臉沒精神。如果不是這個題跋,我們不知道這幅畫這樣傳神。”

有的題跋暗藏玄機,比如齊白石題有“人罵我,我也罵人”的畫有好幾張;還有的題跋則很幽默,譬如此次在石家莊展出的一幅齊白石的《不倒翁》,題跋寫道“村老不知城市物,初看此漢以為神。置之堂上加香供,忙殺鄰家求福人。”原來這是齊白石在城裡買了個不倒翁,把它帶到農村,鄉下人便把它當神供奉起來。

他愛錢愛得很乾淨
今天關於齊白石賣畫的故事很多,為此有人說他很愛錢。對此吳洪亮透露,第一個向世界介紹20世紀中國美術的西方學者、加拿大著名美術史家蘇利文曾評價說:齊白石是商業藝術家,同時他是個保持了強烈個性的商業藝術家。

吳洪亮還向聽眾出示了齊白石字畫價目表,“紅色,重用十元,少用五元;刻印,朱文廿元,白文十五元;以上每元加一角,出門之畫回頭加印加字不答應。”吳洪亮對這段話解釋道,“紅色重用”是指齊白石最喜歡的洋紅,由非洲的一種小蟲提煉出來的顏料,這也是鑒別齊白石作品真偽的一個標準。所謂“每元加一角”,就好比現在的汽車燃油費,每尺不漲價,按金額加價。“這能體現齊白石的處事之真”,吳洪亮說:“他愛錢,但愛得很乾淨。”

吳洪亮稱即使在當年齊白石的刻印字畫價格都不算高,甚至比一般畫家還要低。“他也不是什麼畫都賣,比如在一張寫生的小蝦圖上,齊白石就寫下了‘此小蝦乃予老眼寫生,當不賣錢’。”

大師留下不少謎語
吳洪亮透露,他自從2003年開始涉足齊白石畫展籌備和研究,發現大師給後人留下了不少謎語。一次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的齊白石畫展中有幅名為《鯉魚爭變化》的作品,“他畫了十隻憨態可人的青蛙,為何題目卻叫‘鯉魚爭變化’?”後來吳洪亮從齊白石應老舍的命題“蛙聲十裡出山泉”的畫作中找到了答案。“這幅畫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沒有直接畫青蛙來表現蛙聲,而是畫了一群蝌蚪從山澗緩緩遊來。他用一個長與寬的空間距離呈現出時間與變化的概念。以此為基礎再回到這幅《鯉魚爭變化》,青蛙從蝌蚪演變而來。中國有句古話叫‘鯉魚跳龍門’,鯉魚化身為龍,跟剛才蝌蚪變青蛙的相似之處就是質的飛躍。齊白石可能是要表達,蝌蚪變成青蛙和鯉魚跳龍門化身為龍相比,哪個變化更大呢?一個‘爭’字帶活了整幅作品,寓意無窮。”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