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萬劏房戶 340共享屋有限
政府計劃與社會服務聯會合作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邀請社福機構承接單位,再以低於市值租金轉租予基層戶。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昨早出席商台節目時表示,目前至少可提供340個單位,惟全港有約8.8萬「劏房戶」,單靠社聯能力有限,期望更多團體設立類似的中介平台。
冀再有同類中介平台
黃健偉指在計劃公布前手上已有約320個單位,公布後再增加20多個,亦有發展商曾聯絡社聯打算提供單位,但仍未確定。他說考慮如房屋大小、公屋租金等一籃子因素後,以不超過租戶入息25%的租金租予低收入家庭。他說租金會用作早期單位裝修,剩餘的會撥入基金池延續計劃。
雖然社聯現時至少有340個單位,但黃健偉預計現時有需要的輪候公屋家庭有1.4萬多戶。共享房屋計劃暫計劃為輪候公屋最少3年的基層申請者提供兩年租約,黃說按現時公屋輪候平均4.7年計,申請者理論上在租約期內可獲安排上樓。
此外,據統計署資料,居於環境惡劣的「劏房戶」有約8.8萬多戶,黃指單靠社聯一個機構的力量有限,希望有更多團體建立類似的中介平台。
樂善堂共享屋料12月入伙
黃又稱,社聯曾到歐洲考察,認為俗稱「貨櫃屋」的組合房屋在當地發展成熟,值得借鏡,惟香港若推動類似計劃,最大阻力在於覓地,希望政府能善用市區閒置地;而日後若發展組合房屋,亦需要嚴格監管安全。
參與共享屋計劃的樂善堂,其總幹事劉愛詩出席同一電台節目時說,預計最快可於今年11月推出單位,12月入伙,事前會對申請者做家訪,了解其需要後再配置房屋。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晉海加推105伙 呎價癲至1.5萬
天晉IIIA一房戶賣660萬創新高
新地(016)與港鐵(066)合作的將軍澳日出康城晉海,連日累積收票突破6,000張,發展商昨日隨即加推105伙,折實平均呎價14,063元,較首批呎價12,788元賬面加價近一成,呎價最貴單位更達1.52萬元。在晉海帶動下,將軍澳市中心屋苑天晉IIIA,出現660萬元的高價一房戶二手成交。
評: 香港呈現樓市最後的瘋狂現象。發展商昨日隨即加推105伙,賬面加價近一成。這是陳舊的促銷伎倆。
請參考「地產商賣樓騙術奇譚」一文。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林鄭:租管會令供應更缺、租金升 無打算考慮
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房屋政策以置業為主導,令香港市民落地生根,以香港為家,而回歸至今,香港自置居所比例只由47%上升至50%:「無咩點上升。」
林鄭月娥指出,香港現時房屋供應不足,提出租管只會令供應更加短缺,最終令租金上升,所以無打算考慮租管:「最正路的方法是增加供應。」林鄭月娥提到,在供應未到位時,政府會幫助非政府組織做過渡性房屋。
林鄭月娥又表示,從來無想過提供減少補地價的誘因,吸引私人發展商提供土地,「我唔會話收平啲」。
評: 港英實施租管時期,房屋供應不緊張,社會和諧。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年輕一代都有創業雄心壯志,現在的雄心壯志的掙扎目標是,
如何找個棲身的窩生活下去,結婚生子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市民昐了—屆又—屆。庸官治港何時了?
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房屋政策以置業為主導,令香港市民落地生根,以香港為家,而回歸至今,香港自置居所比例只由47%上升至50%:「無咩點上升。」
林鄭月娥指出,香港現時房屋供應不足,提出租管只會令供應更加短缺,最終令租金上升,所以無打算考慮租管:「最正路的方法是增加供應。」林鄭月娥提到,在供應未到位時,政府會幫助非政府組織做過渡性房屋。
林鄭月娥又表示,從來無想過提供減少補地價的誘因,吸引私人發展商提供土地,「我唔會話收平啲」。
評: 港英實施租管時期,房屋供應不緊張,社會和諧。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年輕一代都有創業雄心壯志,現在的雄心壯志的掙扎目標是,
如何找個棲身的窩生活下去,結婚生子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市民昐了—屆又—屆。庸官治港何時了?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程騰歡:新特首能解決土地、房屋老問題嗎?
新特首林鄭月娥在10月11日發表她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施政報告第141段指出「在眾多民生議題中,房屋問題是最嚴峻、最棘手、最複雜的,但同時卻是市民最期望現屆政府能以創新思維,大刀闊斧可解決的問題。今日房屋供不應求、樓價飈升……本屆政府有決心並會盡最大努力去扭轉這局面」。新的一份施政報告既有提到土地供應策略,還有較明確的房屋政策,兩者皆值得關注。
在土地供應策略方面,施政報告重提土地供應不足導致房屋供不應求,政府已提出不少增加土地的策略,亦得悉坊間有不少意見。理論上,選擇愈多愈好,政府卻好像患了「選擇困難症」,要在政府外成立一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土策組),幫政府「推動社會以全面、宏觀的態度,去檢視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優劣,並凝聚社會最大的共識」。
其實社會對不同增加土地供應方法反覆爭拗是因為各方利益不一致。土策組沒有實權,很難擺平不同界別利益,更遑論凝聚「最大的共識」,對土策組有期望是不切實際。如果社會共識是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的先決條件,那是真正的議而不決、香港的不幸。
土策組能夠凝聚共識固然理想;就算沒有共識,政府還是要盡力增加土地供應。香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是鐵一般的事實,我不相信單靠一兩個方法便可扭轉困局。既然政府有眾多土地供應選項,就應該多管齊下,拿出決心試盡所有可行方法,從實踐中尋找最有效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沒有地,哪有屋?有效增加土地供應是扭轉房屋困局的唯一希望。
新特首強調創新思維,提出多項房屋政策,包括「綠置居」、「白居二」(白表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恆常化,「港人首次置業」先導計劃和幾項過渡房屋安排(由於篇幅有限,本文不評論這幾項過渡房屋安排)。
綠置居必然令輪候公屋時間更長
「綠置居」先導計劃在2016年推出,把位於新蒲崗的一個公屋項目共857個單位,轉租為售,賣給綠表公屋住戶。與居屋相比,「綠置居」以更優惠折扣定價,對綠表公屋住戶有一定吸引力,加上先導計劃的單位數目不多,獲得18倍超額認購。客觀上,「綠置居」先導計劃由上屆政府推出,並不是新特首的新思維,她只是把「綠置居」恆常化。
第一,「綠置居」的概念是把新建公屋轉租為售。當政府向公屋住戶售出一個「綠置居」單位,也同時向該住戶收回一個公屋單位。收回單位在翻新後可分配給合資格的公屋輪候者。這機制的確不會減少公屋供應,但也不會增加公屋供應。
第二,「綠置居」的另一概念是把新建公屋賣給合資格的公屋輪候者,讓他們直接成為公屋業主。要注意,不是所有合資格的公屋輪候者皆可負擔購買「綠置居」。這機制為經濟條件較好的輪候者提供「上樓快線」,讓他們「打尖」入住公屋;經濟條件較差的輪候者只好「被打尖」,無奈地繼續排隊,輪候上樓的時間一定會更長。
另外,讓合資格的公屋輪候者購買「綠置居」會吸引更多人申請成為合資格的公屋輪候者。他們或會購買「綠置居」,「打尖」上樓,或會繼續排隊輪候公屋;無論如何,他們必然會令到輪候公屋時間更長。
推高未補價二手居屋價 自相矛盾
「白居二」先導計劃共有兩輪,先後於2013年和2015年推出,比「綠置居」更早。很明顯「白居二」也不是新特首的新思維,她也是只將它恆常化。
本來,未補價的二手居屋單位只供綠表人士選購,「白居二」讓白表人士也可購買未補價的二手居屋單位,即增加未補價的二手居屋的需求,未補價的二手居屋成交價再破頂是指日可待。新的施政報告明明是這樣寫:「今日房屋供不應求、樓價飈升……本屆政府有決心並會盡最大努力去扭轉這局面。」到底新特首知不知,把未補價的二手居屋價推高是自相矛盾。
「綠置居」的折扣比居屋優惠,「綠置居」恆常化後便會吸走大量居屋綠表申請人;「白居二」讓居屋白表申請人多一個選擇,二手居屋有眾多選擇,「白居二」恆常化後會令到居屋白表申請人顯著減少。到時候,居屋可能會完成歷史任務,毋須再保留。
政府如何妥善管理發展商將是大挑戰
最後,「港人首次置業」(「首置」)總算是新特首的新思維。「首置」的定位在居屋之上,入息限額自然比居屋寬鬆,其轉讓的年期限制卻較居屋更嚴謹。到底「首置」最後如何定位,還有待將來釐清;在欠缺細節下,只作粗略評論。
新特首的「初步構思是透過地契條款,要求發展商作混合發展,即除興建私人房屋單位外,須設計、興建及出售指定數目的『首置』單位」。現在私人房屋已經全面豪宅化,「首置」單位是資助房屋,應否跟混合發展的私人房屋同樣豪宅化?如果「首置」單位次於混合發展的私人房屋,「首置」業主必然會向政府施壓,要求得到同等待遇,政府又如何處理這些沒完沒了的訴求?重點是發展商的利益和政府有分歧,政府如何妥善地管理發展商將會是一大挑戰。
新特首立志增加土地供應,盡力扭轉房屋供不應求、樓價飈升的困局。可惜她緣木求魚,假手土策組幫她凝聚共識,才積極增加土地供應;把「綠置居」恒常化會增加輪候公屋時間;將「白居二」恒常化更會推高未補價的二手居屋成交價;她的新思維「首置」還未成氣候。更可惜的是香港繼續受困於土地、房屋老問題。
評: 市民還要再等一個有管治能力的特首才能解決問題。
唉!左5年,右5年,左昐右昐又要再等5年。
正是飽客不知餓客苦!
新特首林鄭月娥在10月11日發表她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施政報告第141段指出「在眾多民生議題中,房屋問題是最嚴峻、最棘手、最複雜的,但同時卻是市民最期望現屆政府能以創新思維,大刀闊斧可解決的問題。今日房屋供不應求、樓價飈升……本屆政府有決心並會盡最大努力去扭轉這局面」。新的一份施政報告既有提到土地供應策略,還有較明確的房屋政策,兩者皆值得關注。
在土地供應策略方面,施政報告重提土地供應不足導致房屋供不應求,政府已提出不少增加土地的策略,亦得悉坊間有不少意見。理論上,選擇愈多愈好,政府卻好像患了「選擇困難症」,要在政府外成立一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土策組),幫政府「推動社會以全面、宏觀的態度,去檢視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優劣,並凝聚社會最大的共識」。
其實社會對不同增加土地供應方法反覆爭拗是因為各方利益不一致。土策組沒有實權,很難擺平不同界別利益,更遑論凝聚「最大的共識」,對土策組有期望是不切實際。如果社會共識是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的先決條件,那是真正的議而不決、香港的不幸。
土策組能夠凝聚共識固然理想;就算沒有共識,政府還是要盡力增加土地供應。香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是鐵一般的事實,我不相信單靠一兩個方法便可扭轉困局。既然政府有眾多土地供應選項,就應該多管齊下,拿出決心試盡所有可行方法,從實踐中尋找最有效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沒有地,哪有屋?有效增加土地供應是扭轉房屋困局的唯一希望。
新特首強調創新思維,提出多項房屋政策,包括「綠置居」、「白居二」(白表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恆常化,「港人首次置業」先導計劃和幾項過渡房屋安排(由於篇幅有限,本文不評論這幾項過渡房屋安排)。
綠置居必然令輪候公屋時間更長
「綠置居」先導計劃在2016年推出,把位於新蒲崗的一個公屋項目共857個單位,轉租為售,賣給綠表公屋住戶。與居屋相比,「綠置居」以更優惠折扣定價,對綠表公屋住戶有一定吸引力,加上先導計劃的單位數目不多,獲得18倍超額認購。客觀上,「綠置居」先導計劃由上屆政府推出,並不是新特首的新思維,她只是把「綠置居」恆常化。
第一,「綠置居」的概念是把新建公屋轉租為售。當政府向公屋住戶售出一個「綠置居」單位,也同時向該住戶收回一個公屋單位。收回單位在翻新後可分配給合資格的公屋輪候者。這機制的確不會減少公屋供應,但也不會增加公屋供應。
第二,「綠置居」的另一概念是把新建公屋賣給合資格的公屋輪候者,讓他們直接成為公屋業主。要注意,不是所有合資格的公屋輪候者皆可負擔購買「綠置居」。這機制為經濟條件較好的輪候者提供「上樓快線」,讓他們「打尖」入住公屋;經濟條件較差的輪候者只好「被打尖」,無奈地繼續排隊,輪候上樓的時間一定會更長。
另外,讓合資格的公屋輪候者購買「綠置居」會吸引更多人申請成為合資格的公屋輪候者。他們或會購買「綠置居」,「打尖」上樓,或會繼續排隊輪候公屋;無論如何,他們必然會令到輪候公屋時間更長。
推高未補價二手居屋價 自相矛盾
「白居二」先導計劃共有兩輪,先後於2013年和2015年推出,比「綠置居」更早。很明顯「白居二」也不是新特首的新思維,她也是只將它恆常化。
本來,未補價的二手居屋單位只供綠表人士選購,「白居二」讓白表人士也可購買未補價的二手居屋單位,即增加未補價的二手居屋的需求,未補價的二手居屋成交價再破頂是指日可待。新的施政報告明明是這樣寫:「今日房屋供不應求、樓價飈升……本屆政府有決心並會盡最大努力去扭轉這局面。」到底新特首知不知,把未補價的二手居屋價推高是自相矛盾。
「綠置居」的折扣比居屋優惠,「綠置居」恆常化後便會吸走大量居屋綠表申請人;「白居二」讓居屋白表申請人多一個選擇,二手居屋有眾多選擇,「白居二」恆常化後會令到居屋白表申請人顯著減少。到時候,居屋可能會完成歷史任務,毋須再保留。
政府如何妥善管理發展商將是大挑戰
最後,「港人首次置業」(「首置」)總算是新特首的新思維。「首置」的定位在居屋之上,入息限額自然比居屋寬鬆,其轉讓的年期限制卻較居屋更嚴謹。到底「首置」最後如何定位,還有待將來釐清;在欠缺細節下,只作粗略評論。
新特首的「初步構思是透過地契條款,要求發展商作混合發展,即除興建私人房屋單位外,須設計、興建及出售指定數目的『首置』單位」。現在私人房屋已經全面豪宅化,「首置」單位是資助房屋,應否跟混合發展的私人房屋同樣豪宅化?如果「首置」單位次於混合發展的私人房屋,「首置」業主必然會向政府施壓,要求得到同等待遇,政府又如何處理這些沒完沒了的訴求?重點是發展商的利益和政府有分歧,政府如何妥善地管理發展商將會是一大挑戰。
新特首立志增加土地供應,盡力扭轉房屋供不應求、樓價飈升的困局。可惜她緣木求魚,假手土策組幫她凝聚共識,才積極增加土地供應;把「綠置居」恒常化會增加輪候公屋時間;將「白居二」恒常化更會推高未補價的二手居屋成交價;她的新思維「首置」還未成氣候。更可惜的是香港繼續受困於土地、房屋老問題。
評: 市民還要再等一個有管治能力的特首才能解決問題。
唉!左5年,右5年,左昐右昐又要再等5年。
正是飽客不知餓客苦!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租津不夠交租 綜援戶每日食少餐慳錢
現時有近2.9萬綜援戶居於私人樓宇,當中約一半綜援戶獲得的租金津貼,不足以支付實際租金,即使有額外的關愛基金津貼,仍然有約1.25萬戶未夠支付租金。有長年租住鐵皮木屋的單身綜援戶指,租金津貼無法追上每年租金加幅,「我住咁多年鐵皮木屋,都未試過用政府資助完全支付租金,因為現實係年年加租,單身租金津貼得千八,點交租?」
46歲的阿基申領單身綜援連租金津貼已6年,他患精神分裂、思覺失調、抑鬱症、有甲狀腺問題,近兩年被判斷為100%殘障,現時每月領取約6,500元綜援,當中1,810元是租金津貼。他居住屯門約200呎的鐵皮木屋,屋主免其水電費,現時月租2,400元,每年加租200元,「因為腳患,行唔到樓梯住唐樓,所以只能租木屋」。
他指即使獲得關愛基金為「超租」綜援住戶提供額外一筆過的2,000元津貼,亦不足以交租,「租金津貼加關愛基金,每月都係津貼二千,今時今日,二千蚊屋租好難搵,我每個月都自己貼錢,遲啲加租後,我每個月貼600蚊」。阿基唯有每日食少一餐以節省金錢,「木屋一開電掣就跳掣,我兩餐只能出街食,開支好大」。
立法會議員邵家臻批評綜援戶獲得的租金津貼「離地」,未能追上現時租金水平,綜援戶需以綜援的標準金支付超出的租金,惟標準金本來是用來支付日常生活開支。他又批評關愛基金的資助金額低,政府需檢討租金津貼水平及調整機制,望租金津貼能支付九成綜援戶的實際租金金額。
他建議政府重新釐定綜援金水平,由原本以受助人的收入計算綜援金額,改為以受助人的支出計算綜援金額。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今日討論「綜援計劃、公共福利金計劃及綜援租金津貼金額調整」。
勞工及福利局回覆指,社署一直有調整租金津貼的最高金額,2013年至2017年期間,租金津貼的最高金額累計上調超過35%。局方亦指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會考慮優化關愛基金的超租津貼安排,詳情稍後公佈。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放寬強積金入市買樓危機重重
為了配合特首林鄭月娥的房策新政特別是增加市民擁有自置居所比例,政府及積金局據說正研究讓市民可以提取強積金的供款作首期,購買政府資助房屋以至一般住宅,具體建議稍後才會公佈。
增加擁有自置居所市民比例不算甚麼新的目標,首任特首董建華就提出過八萬五建屋計劃及七成人擁有自置居所的目標。後來嘛,因為樓市大逆轉,有樓冇人買(以萬計建成的居屋單位丟空多年養老鼠),政府還因此停售停建居屋,八萬五的目標及七成市民自置居所計劃也在不動聲色下「不存在」;不過,董建華要在立法會及市民不斷質詢下才承認已放棄有關目標。林鄭月娥的建屋大計、房策新猷會不會像董建華的大計那樣夭折大家只有走着瞧。
撇開其他亮眼政策目標,單單讓市民以強積金供款作為買資助房屋或一般住宅單位的做法已存各種各樣的難題以至危機,要克服不容易,強行推動更可能把整體社會推向巨大政經風險中。
先看一下技術上的問題。整個構思顯然是以新加坡為師,因為當地早已容許公民以中央公積金供款作為首期購買政府的組屋,此舉不但令新加坡大部份人擁有自己的居所,也被視為穩定國家,鞏固政權的重要政策工具。以新加坡為師本來沒甚麼大不了,任何有效的政策建議都該參考。
供款微薄難幫助買樓
可香港各方面的情況跟新加坡相當不同,恐怕有東施效顰之弊。其一,人家的中央公積金供款高達入息的四分一,十年滾存下來數目相當可觀,夫妻二人即使收入一般,十年、十五年下來公積金戶口結存數目甚高,撥出部份作首期綽綽有餘。香港的強積金供款只有5%,最高供款額則設定在勞資雙方各供1,500元即合共3,000元,十年下來累積不多過五十萬港元。這樣微薄的數目即使悉數提取作為首期也不足以負擔動輒三、四百萬的居屋單位,更不要說在私人市場入市了。而且,大半有資格購買居屋的申請人入息都達不到三萬元的上限線,意味滾存的結餘比五十萬低一截,要作為首期甚為勉強。
另一個問題是香港的資助房屋計劃始終跟私人樓市而不是市民的收入水平掛鈎,私樓不斷漲價的話,居屋價格包括未補價居屋也水漲船高,跟市民購買力脫節之餘,更令強積金供款越發顯得微不足道。上周將軍澳寶盈花園就有未補價居屋以638萬賣出,以一成首期計需要六十多萬,遠超強積金的結存。若果未補價居屋也買不到,放寬強積金買樓其實得物無所用。
接着要說風險問題。放寬原本用作退休保障的強積金入市對樓市以至整體社會都有重大的不良影響。樓市方面,樓價剛剛因施政報告沒有推出新辣招而再創新高,未來幾個月有可能繼續上升,進一步脫離市民收入及經濟基本因素。可以說,用泡沫已不足以形容這樣的瘋狂市況。
破壞退休保障的初心
面對這樣的非理性亢奮,合理的做法是增加供應,控制需求,避免能力不足的人因為趕上車而入市。放寬強積金入市卻剛好與這樣的政策背道而馳,令更多本來儲蓄不足、不多的家庭搶入市,令市場無端增加一批實力不足的新買家,樓市將因此而更瘋狂,樓價更高不可攀,帶來的風險實在不言而喻。
在社會方面,強積金是退休保障的重要支柱,在政府放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後尤其重要,不該輕言轉變用途,否則將會全然破壞整個計劃的「初心」。一旦政府真的容許市民提早動用強積金入市買樓,等同減少市民退休前可積累的金額,令他們在六十五歲退休時可動用的現金大幅減少,可能很快就要跌入綜援保障網內。
若果所買的政府資助單位價格穩步上升,變成首期的強積金還有點升值的好處;要是樓市在退休潮時出現調整,樓價大跌令市民變成樓蟹,那強積金入市不但沒有任何儲蓄作用,反而令市民到退休時背負額外債務,不知如何清還。
算來算去,強積金入市買樓看不到甚麼好處,弊端卻一大堆,還是及早放棄這個念頭吧!
盧峯
為了配合特首林鄭月娥的房策新政特別是增加市民擁有自置居所比例,政府及積金局據說正研究讓市民可以提取強積金的供款作首期,購買政府資助房屋以至一般住宅,具體建議稍後才會公佈。
增加擁有自置居所市民比例不算甚麼新的目標,首任特首董建華就提出過八萬五建屋計劃及七成人擁有自置居所的目標。後來嘛,因為樓市大逆轉,有樓冇人買(以萬計建成的居屋單位丟空多年養老鼠),政府還因此停售停建居屋,八萬五的目標及七成市民自置居所計劃也在不動聲色下「不存在」;不過,董建華要在立法會及市民不斷質詢下才承認已放棄有關目標。林鄭月娥的建屋大計、房策新猷會不會像董建華的大計那樣夭折大家只有走着瞧。
撇開其他亮眼政策目標,單單讓市民以強積金供款作為買資助房屋或一般住宅單位的做法已存各種各樣的難題以至危機,要克服不容易,強行推動更可能把整體社會推向巨大政經風險中。
先看一下技術上的問題。整個構思顯然是以新加坡為師,因為當地早已容許公民以中央公積金供款作為首期購買政府的組屋,此舉不但令新加坡大部份人擁有自己的居所,也被視為穩定國家,鞏固政權的重要政策工具。以新加坡為師本來沒甚麼大不了,任何有效的政策建議都該參考。
供款微薄難幫助買樓
可香港各方面的情況跟新加坡相當不同,恐怕有東施效顰之弊。其一,人家的中央公積金供款高達入息的四分一,十年滾存下來數目相當可觀,夫妻二人即使收入一般,十年、十五年下來公積金戶口結存數目甚高,撥出部份作首期綽綽有餘。香港的強積金供款只有5%,最高供款額則設定在勞資雙方各供1,500元即合共3,000元,十年下來累積不多過五十萬港元。這樣微薄的數目即使悉數提取作為首期也不足以負擔動輒三、四百萬的居屋單位,更不要說在私人市場入市了。而且,大半有資格購買居屋的申請人入息都達不到三萬元的上限線,意味滾存的結餘比五十萬低一截,要作為首期甚為勉強。
另一個問題是香港的資助房屋計劃始終跟私人樓市而不是市民的收入水平掛鈎,私樓不斷漲價的話,居屋價格包括未補價居屋也水漲船高,跟市民購買力脫節之餘,更令強積金供款越發顯得微不足道。上周將軍澳寶盈花園就有未補價居屋以638萬賣出,以一成首期計需要六十多萬,遠超強積金的結存。若果未補價居屋也買不到,放寬強積金買樓其實得物無所用。
接着要說風險問題。放寬原本用作退休保障的強積金入市對樓市以至整體社會都有重大的不良影響。樓市方面,樓價剛剛因施政報告沒有推出新辣招而再創新高,未來幾個月有可能繼續上升,進一步脫離市民收入及經濟基本因素。可以說,用泡沫已不足以形容這樣的瘋狂市況。
破壞退休保障的初心
面對這樣的非理性亢奮,合理的做法是增加供應,控制需求,避免能力不足的人因為趕上車而入市。放寬強積金入市卻剛好與這樣的政策背道而馳,令更多本來儲蓄不足、不多的家庭搶入市,令市場無端增加一批實力不足的新買家,樓市將因此而更瘋狂,樓價更高不可攀,帶來的風險實在不言而喻。
在社會方面,強積金是退休保障的重要支柱,在政府放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後尤其重要,不該輕言轉變用途,否則將會全然破壞整個計劃的「初心」。一旦政府真的容許市民提早動用強積金入市買樓,等同減少市民退休前可積累的金額,令他們在六十五歲退休時可動用的現金大幅減少,可能很快就要跌入綜援保障網內。
若果所買的政府資助單位價格穩步上升,變成首期的強積金還有點升值的好處;要是樓市在退休潮時出現調整,樓價大跌令市民變成樓蟹,那強積金入市不但沒有任何儲蓄作用,反而令市民到退休時背負額外債務,不知如何清還。
算來算去,強積金入市買樓看不到甚麼好處,弊端卻一大堆,還是及早放棄這個念頭吧!
盧峯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阮穎嫻:置業好過讀大學?
幾年前已經有人辯論,買層樓給兒子做「廢青」好過送他讀書,連黃子華也說如果將幼稚園到中學及大學學費用來「利疊利」,別人大學畢業時,無讀過書的孩子已經可以退休了。當年黃子華說擁有一間500呎值500萬元的樓已經是富豪,遲些連擁有100呎樓都是富豪了。早幾天新盤開售221呎折實約800萬元,應驗了黃子華的說話。本文旨在比較置業及大學教育的投資回報。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2014年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是2004年的3.29倍,年回報13%,加上大約3%的租金回報,總年回報大約16%,當中未計維修、稅、管理費及其他持貨成本。2004年到2014年大學學位年平均回報為25%,高中教育回報約15%至17%,即是說有大學學位的人平均每年比高中畢業者多掙9個百分點的錢。這裏計的回報只限收入上的私人回報。
如果2004年阿拉丁燈神問:現在無條件賜予你本港物業業權或一個普通大學普通學科的學位,樓與大學學位的成本一樣(例如價值100萬元的業權或100萬元學費連機會成本的學位),你會選擇哪一樣?如果接受者有高中畢業,答案應是業權,因為回報跑贏大學學位;如果接受者只有小學程度,應選大學學位,因為年回報增幅有25%,業權只有16%。這個比較的盲點是,大學學位的回報可以是因為讀大學的人本身較聰明,所以收入較高,不是學位本身的回報。換轉本來不能進大學的人,就算送學位給他也不會得到這個回報,所以只能作參考。
另外,兩種資產的特性亦是考慮因素。不動產和人力資本的分別,在於前者空手收錢,後者要工作才有收成,所以前者還是很吸引的。不動產除了本身回報外還可以用來抵押借錢再錢搵錢;人力資本不是不行,但沒有那麼容易。不動產和人力資本兩者都會折舊,何者折舊率較快不詳。
投資不止看回報 也看風險和波動
投資除了看回報還要看風險及波動。30年內,物業回報由1997年最高的一年40%,去到1998年一年負28%都有發生過;如果加上供樓的槓桿,一年回報上落100%不在話下。大學學位回報相對穩定,由1987年的19%逐步上升至2014年的25%,最低試過18%,最高去過26%。穩定性可以抵消略低的回報。
如果2017年阿拉丁燈神再問同一條問題,答案得看未來兩者的回報走勢、風險和穩定性。現在樓市上行到歷史新高,未來走勢不定。很多父母大費周章催谷子女讀書,可以是預期樓市的基數已高,不會再有這麼一個「陽春十年」可以大幅跑贏學位回報;而且很多父母仍認為學位回報穩定,是一條「人生保險線」。科技日新月異,改變人力資源需求,未來受教育者會更渴市、回報更高,還是會被人工智能取代、需求下跌,是未知之數。而且以上只看「大市」,看的是平均數,不是個別回報,未來讀某些科或擁有某種技能的人走勢可能與大市平均值差很遠,不能一概而論。
以上計算的只是私人薪金升幅,還未計投資教育的公共回報。政府用公帑投資教育的一大原因正是「正向界外效應」。多了大學生,社會可以激發新意念,市民質素提升,願意委身成為良好公民,自發為社會做事,是以上回報率沒計算到的。例如科學家平均人工不算高,尤其在香港,但發明到可以改善人類生活的突破科技、治療不治之症等,都是教育的私人回報無法估量和計算的。
教育是投資也是消費
最後,教育不止是一項投資,也是一項「消費」,意思是即使沒有回報,讀大學本身是一種享受,令人快樂,令人願意付錢。本身接受教育有其價值,例如受到的啓發、箇中的體驗、認識的朋友、個人修養的進步。這些快樂的經驗,是不能被量化的。
窮養孩子,只給孩子吃飯,其餘環節天生天養,使費未必很大。但中產家庭認真栽培一個孩子要花的錢就等同一層樓的價錢,為的是使孩子未來生活有保障。要達到這個目標,為什麼不乾脆學黃子華說將子女的投資減到最低,把資產送給兒子做「廢青」?不要送他上興趣班、催谷入名校、讀IB(國際文憑課程)、去外國讀書,兒子有資產,生活就得到保障了,周末還不用去補習,長大成人後不用工作,可以開開心心玩樂一世呢。
其中一個答案是父母認為物業相對人力資源回報風險較高,還是上好大學較有保證。第二個答案是父母希望子女有學養,透過學院教育是常用的方法,學養與金錢回報不一定有關。第三個答案是父母陷入盲點,不會這樣放開思考,不能接受做「廢人」一世玩樂道德上無問題。他們希望子女有成就,創一番事業,貢獻社會,或最少有正常工作,而不是有層樓收租做每天打機的「廢青」——當然「廢青」也可有事業,打機可如「達哥」闖出名堂,無家庭負擔、後顧之憂者更會冒險,成就可能更大。讀了大學也可成「廢青」,跌入貧窮線,浪費父母200萬元到外國讀個學位然後一事無成。這是後話。
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指出近幾十年多國薪金增長追不上資產增值的速度,尤其以都市私人房產升得最快。當社會認為事業有成的人不及不用工作的人,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已被新的「坐等資產增值」精神代替。
評: 政府鼓勵炒風,努力上進和務正業是愚蠢,這是香港淪落主因。比香港更愚蠢、更無知、更不懂管治的是大陸政府,近墨者黑緊跟香港二世祖不思進取惰性,也來個全國大炒特炒,物以類聚也跟著淪落直到崩潰方休。
全都是短視之輩,到頭來雙方抱著一齊死!
幾年前已經有人辯論,買層樓給兒子做「廢青」好過送他讀書,連黃子華也說如果將幼稚園到中學及大學學費用來「利疊利」,別人大學畢業時,無讀過書的孩子已經可以退休了。當年黃子華說擁有一間500呎值500萬元的樓已經是富豪,遲些連擁有100呎樓都是富豪了。早幾天新盤開售221呎折實約800萬元,應驗了黃子華的說話。本文旨在比較置業及大學教育的投資回報。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2014年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是2004年的3.29倍,年回報13%,加上大約3%的租金回報,總年回報大約16%,當中未計維修、稅、管理費及其他持貨成本。2004年到2014年大學學位年平均回報為25%,高中教育回報約15%至17%,即是說有大學學位的人平均每年比高中畢業者多掙9個百分點的錢。這裏計的回報只限收入上的私人回報。
如果2004年阿拉丁燈神問:現在無條件賜予你本港物業業權或一個普通大學普通學科的學位,樓與大學學位的成本一樣(例如價值100萬元的業權或100萬元學費連機會成本的學位),你會選擇哪一樣?如果接受者有高中畢業,答案應是業權,因為回報跑贏大學學位;如果接受者只有小學程度,應選大學學位,因為年回報增幅有25%,業權只有16%。這個比較的盲點是,大學學位的回報可以是因為讀大學的人本身較聰明,所以收入較高,不是學位本身的回報。換轉本來不能進大學的人,就算送學位給他也不會得到這個回報,所以只能作參考。
另外,兩種資產的特性亦是考慮因素。不動產和人力資本的分別,在於前者空手收錢,後者要工作才有收成,所以前者還是很吸引的。不動產除了本身回報外還可以用來抵押借錢再錢搵錢;人力資本不是不行,但沒有那麼容易。不動產和人力資本兩者都會折舊,何者折舊率較快不詳。
投資不止看回報 也看風險和波動
投資除了看回報還要看風險及波動。30年內,物業回報由1997年最高的一年40%,去到1998年一年負28%都有發生過;如果加上供樓的槓桿,一年回報上落100%不在話下。大學學位回報相對穩定,由1987年的19%逐步上升至2014年的25%,最低試過18%,最高去過26%。穩定性可以抵消略低的回報。
如果2017年阿拉丁燈神再問同一條問題,答案得看未來兩者的回報走勢、風險和穩定性。現在樓市上行到歷史新高,未來走勢不定。很多父母大費周章催谷子女讀書,可以是預期樓市的基數已高,不會再有這麼一個「陽春十年」可以大幅跑贏學位回報;而且很多父母仍認為學位回報穩定,是一條「人生保險線」。科技日新月異,改變人力資源需求,未來受教育者會更渴市、回報更高,還是會被人工智能取代、需求下跌,是未知之數。而且以上只看「大市」,看的是平均數,不是個別回報,未來讀某些科或擁有某種技能的人走勢可能與大市平均值差很遠,不能一概而論。
以上計算的只是私人薪金升幅,還未計投資教育的公共回報。政府用公帑投資教育的一大原因正是「正向界外效應」。多了大學生,社會可以激發新意念,市民質素提升,願意委身成為良好公民,自發為社會做事,是以上回報率沒計算到的。例如科學家平均人工不算高,尤其在香港,但發明到可以改善人類生活的突破科技、治療不治之症等,都是教育的私人回報無法估量和計算的。
教育是投資也是消費
最後,教育不止是一項投資,也是一項「消費」,意思是即使沒有回報,讀大學本身是一種享受,令人快樂,令人願意付錢。本身接受教育有其價值,例如受到的啓發、箇中的體驗、認識的朋友、個人修養的進步。這些快樂的經驗,是不能被量化的。
窮養孩子,只給孩子吃飯,其餘環節天生天養,使費未必很大。但中產家庭認真栽培一個孩子要花的錢就等同一層樓的價錢,為的是使孩子未來生活有保障。要達到這個目標,為什麼不乾脆學黃子華說將子女的投資減到最低,把資產送給兒子做「廢青」?不要送他上興趣班、催谷入名校、讀IB(國際文憑課程)、去外國讀書,兒子有資產,生活就得到保障了,周末還不用去補習,長大成人後不用工作,可以開開心心玩樂一世呢。
其中一個答案是父母認為物業相對人力資源回報風險較高,還是上好大學較有保證。第二個答案是父母希望子女有學養,透過學院教育是常用的方法,學養與金錢回報不一定有關。第三個答案是父母陷入盲點,不會這樣放開思考,不能接受做「廢人」一世玩樂道德上無問題。他們希望子女有成就,創一番事業,貢獻社會,或最少有正常工作,而不是有層樓收租做每天打機的「廢青」——當然「廢青」也可有事業,打機可如「達哥」闖出名堂,無家庭負擔、後顧之憂者更會冒險,成就可能更大。讀了大學也可成「廢青」,跌入貧窮線,浪費父母200萬元到外國讀個學位然後一事無成。這是後話。
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指出近幾十年多國薪金增長追不上資產增值的速度,尤其以都市私人房產升得最快。當社會認為事業有成的人不及不用工作的人,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已被新的「坐等資產增值」精神代替。
評: 政府鼓勵炒風,努力上進和務正業是愚蠢,這是香港淪落主因。比香港更愚蠢、更無知、更不懂管治的是大陸政府,近墨者黑緊跟香港二世祖不思進取惰性,也來個全國大炒特炒,物以類聚也跟著淪落直到崩潰方休。
全都是短視之輩,到頭來雙方抱著一齊死!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劉進圖:內資湧香江 幫港變害港
上星期,恆生指數一度升穿3萬點。這陣子,市區新樓呎價一再升穿3萬元,200呎的「納米樓」要賣600萬元。股市樓市飈升,動力並非來自香港自身生產力提升,亦不是因為海外市場需求壯旺,而是內地資金源源不絕湧入。這股資金湧入潮若不收斂,將嚴重損害香港的政治、經濟與民生。
內地資金近年為何蜂擁而至?既有政治的原委,也有經濟的誘因。政治方面,北京感到香港政局不穩,「本土自決」呼聲響起,球迷噓國歌成慣例,決意加強介入,強調對香港有「全面管治權」。內資增加在香港經濟佔比,有助加強中央對香港的影響力。在「幫香港維穩」的指導思維下,內地企業紛紛獲中央默許,動輒斥資上百億元,到香港購買整幢大廈,或高價競投政府土地,成為香港的大業主。
經濟方面,內地企業老闆和高管都希望把部分資金調離內地,方便國際流轉,一面是配合國家政策「走出去」,伺機進軍「一帶一路」,另一面是讓資金停泊海外,方便領導辦移民或送孩子出國。香港沒有資本管制,是一塊有用的跳板。而且,內資買下香港固定資產,可以馬上抵押給銀行,獲取貸款和信用證等,透過雙邊或三角交易,更可牽動連串資金流,不受內地金融調控管束,財務上更靈活自由。
內資湧港3個後遺症
香港是彈丸之地,假如全中國身家逾億元的富人都來買一間住宅、市值逾10億元的公司都來買一層寫字樓、市值逾百億元的都來買一幢商廈,住宅樓價可能再升一倍也不止,整個中環的商廈都不夠出售。
過度的資金追逐有限的土地,結果是樓價和租金都大幅超出香港市民的負擔能力,導致有產與無產階級之間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打工一族薪金升幅永遠追不上樓價升幅,無法置業安居,普羅市民為此怨聲載道,特區政府對此束手無策,政治局勢遂變得難以駕馭。這是內資湧香江的政治後遺症。
過度的資金追逐生產力低下的「磚頭」,結果是有創意、敢創業的人被市場擠走。當店主看到把舖頭賣掉換來的錢,比辛苦經營30年賺的更多,誰還願意守着本業克勤克儉?當創新的意念或經營手法取得些小成績,業主便馬上大幅加租,年輕創業者還怎可能實現夢想、推動社會創新?這是內資湧香江的經濟後遺症。
過度的資金追逐有限的固定資產,結果是中資進,而華資、外資撤退,香港的經濟結構和生態出現根本變化。以近日中資企業以逾400億元向長實集團洽購中環中心為例,本地華資財團高價變賣了資產後,資金流向何方?去了歐洲買有生產力的電訊、能源、港口、水務等企業,或者去了以色列買創新科技公司。入主的資金帶來什麼經濟動力和效益?沒有,除了架起發光的大招牌、設一個打理金融和上市事務的「地區總部」,就是坐地收租,對香港的實體經濟和就業沒有任何幫助。當香港大量流失具價值的經濟活動和職位,變成一個純資產炒賣都市,而且徹底大陸化,一國兩制將失去存在意義。這是內資湧香江的社會及憲制後遺症。
內資湧港,若是興辦現代安老服務,我們不會反對;內資湧港,若是發展新能源、投資新科技,我們無任歡迎。但內資湧港專攻樓房地產,絕非香港之福,而是禍害香港,也是禍害國家。
評: 因為政府所作所為不是以民為本,在在都是維護小撮人的利益。
取締實施租金管制才能大炒特炒地產。
上星期,恆生指數一度升穿3萬點。這陣子,市區新樓呎價一再升穿3萬元,200呎的「納米樓」要賣600萬元。股市樓市飈升,動力並非來自香港自身生產力提升,亦不是因為海外市場需求壯旺,而是內地資金源源不絕湧入。這股資金湧入潮若不收斂,將嚴重損害香港的政治、經濟與民生。
內地資金近年為何蜂擁而至?既有政治的原委,也有經濟的誘因。政治方面,北京感到香港政局不穩,「本土自決」呼聲響起,球迷噓國歌成慣例,決意加強介入,強調對香港有「全面管治權」。內資增加在香港經濟佔比,有助加強中央對香港的影響力。在「幫香港維穩」的指導思維下,內地企業紛紛獲中央默許,動輒斥資上百億元,到香港購買整幢大廈,或高價競投政府土地,成為香港的大業主。
經濟方面,內地企業老闆和高管都希望把部分資金調離內地,方便國際流轉,一面是配合國家政策「走出去」,伺機進軍「一帶一路」,另一面是讓資金停泊海外,方便領導辦移民或送孩子出國。香港沒有資本管制,是一塊有用的跳板。而且,內資買下香港固定資產,可以馬上抵押給銀行,獲取貸款和信用證等,透過雙邊或三角交易,更可牽動連串資金流,不受內地金融調控管束,財務上更靈活自由。
內資湧港3個後遺症
香港是彈丸之地,假如全中國身家逾億元的富人都來買一間住宅、市值逾10億元的公司都來買一層寫字樓、市值逾百億元的都來買一幢商廈,住宅樓價可能再升一倍也不止,整個中環的商廈都不夠出售。
過度的資金追逐有限的土地,結果是樓價和租金都大幅超出香港市民的負擔能力,導致有產與無產階級之間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打工一族薪金升幅永遠追不上樓價升幅,無法置業安居,普羅市民為此怨聲載道,特區政府對此束手無策,政治局勢遂變得難以駕馭。這是內資湧香江的政治後遺症。
過度的資金追逐生產力低下的「磚頭」,結果是有創意、敢創業的人被市場擠走。當店主看到把舖頭賣掉換來的錢,比辛苦經營30年賺的更多,誰還願意守着本業克勤克儉?當創新的意念或經營手法取得些小成績,業主便馬上大幅加租,年輕創業者還怎可能實現夢想、推動社會創新?這是內資湧香江的經濟後遺症。
過度的資金追逐有限的固定資產,結果是中資進,而華資、外資撤退,香港的經濟結構和生態出現根本變化。以近日中資企業以逾400億元向長實集團洽購中環中心為例,本地華資財團高價變賣了資產後,資金流向何方?去了歐洲買有生產力的電訊、能源、港口、水務等企業,或者去了以色列買創新科技公司。入主的資金帶來什麼經濟動力和效益?沒有,除了架起發光的大招牌、設一個打理金融和上市事務的「地區總部」,就是坐地收租,對香港的實體經濟和就業沒有任何幫助。當香港大量流失具價值的經濟活動和職位,變成一個純資產炒賣都市,而且徹底大陸化,一國兩制將失去存在意義。這是內資湧香江的社會及憲制後遺症。
內資湧港,若是興辦現代安老服務,我們不會反對;內資湧港,若是發展新能源、投資新科技,我們無任歡迎。但內資湧港專攻樓房地產,絕非香港之福,而是禍害香港,也是禍害國家。
評: 因為政府所作所為不是以民為本,在在都是維護小撮人的利益。
取締實施租金管制才能大炒特炒地產。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港府無力扶貧 吸血劏房苦煞基層
2017年12月3日 上午11:29
劏房愈租愈貴,基層大呻「愈窮愈見鬼」!樓價創新高,各區劏房租金最近亦加幅驚人,重災區葵青區及九龍城區,平均加幅達三至四成,甚至一年內加租達一倍;觀塘區更一房難求,基層市民只能被迫違法居於工廈劏房。有劏房戶不堪業主加租,早前企圖跳樓死控政府漠視慘況;又有單親家庭租金佔綜援金三分二,生活捉襟見肘。地區組織人士齊插政府扶貧力度不足,玩殘基層市民。
全港貧窮率排名第四的葵青區,劏房林立。
「我同太太住喺北角,一間八十(平方)呎劏房,被業主瘋狂加租,五千八加到七千蚊,真係頂唔順喇!」無業的陳先生疑不堪劏房業主瘋狂加租,故拒絕續約,寧偕同妻子露宿公園逾月。早前他更在劏房大廈企跳,死控政府對劏房問題漠不關心。不少基層市民同樣正面對「癲價」劏房租金問題。
房租佔綜援金近三分二
「一一年搬入嚟嗰陣,租金都係二千五百蚊,但今年續租,已經要加到三千八百蚊,六年間升幅足足有五成,我拎雙程證嚟香港,又唔可以打工,你話叫我點養兩個小朋友?」李女士現居於全港貧窮率排名第四的葵青區,一家三口的單親家庭每月只靠六千元綜援維生,然而,租金加上水電費,每月開支已近五千元,當中以房租負擔最重,佔綜援金近三分之二。面對生活困境,令她不禁大呻,「點解劏房會愈住愈貴,令基層愈窮愈見鬼?」
面對生活困境,令李女士大呻「愈窮愈見鬼」。
劏房租金飆升,並非個別事件。葵青區一個約一百五十平方呎的劏房,有租客於一年前續租時,被加租一倍,由四千五百元增至九千元。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主管吳堃廉指出,「呢區劏房租金同兩年前比較,平均升幅達三、四成。原因係愈嚟愈多基層市民,由其他貧窮率高嘅地區湧入嚟搵屋住,推高需求。」
業主開天索價未獲監管
生活在水深火熱的,還有居住在九龍城區的育姐。育姐偕兒子於○九年以三千八百元的租金,搬入土瓜灣一幢舊樓近百五平方呎的劏房,幸而老業主甚為體恤,多年來只加三百元租金。惟老業主過身後,租約交由地產代理處理,今年續約時已被大幅加租,「本身獅子開大口,話要加一千五百蚊!之後講價加九百蚊,每個月都要畀五千蚊租。佢哋仲只肯簽一年約,下年要續租,好可能又要加。」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何智聰指出,劏房被「開天索價」情況嚴重,問題不只在九龍城區,「政府對劏房監管不力,所以亂開價嘅情況,比比皆是。」
一房難求逼違法棲工廈
觀塘區情況亦不遑多讓。記者以租客身份,致電多間地產經紀,表示有意租住劏房單位。不少經紀均稱,區內劏房需求甚大,目前暫無舊樓劏房出租,現時若要尋找單位,只能違法居於工廈劏房,「觀塘啲劏房,呢一、兩年升到癲晒。八十平方呎舊樓劏房,就要五千蚊,仲要居住環境好惡劣,又無窗。倒不如你租工廈劏房啦,一百八十平方呎,五千二百蚊。」
勞工及福利局發言人指出,私人房屋租金水平與其供應息息相關,政府會繼續透過增加公屋供應,協助無法負擔私人樓宇租金人士的住屋需要。同時,關愛基金將會再度推行「為租住私人樓宇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住戶提供津貼」項目,向租金高於租金津貼的綜援私樓住戶提供一筆過援助。另外,局方亦已設立「體恤安置」的安排,推薦有迫切和長遠房屋需要而沒有能力自行解決居住問題的家庭獲分配公屋單位。
2017年12月3日 上午11:29
劏房愈租愈貴,基層大呻「愈窮愈見鬼」!樓價創新高,各區劏房租金最近亦加幅驚人,重災區葵青區及九龍城區,平均加幅達三至四成,甚至一年內加租達一倍;觀塘區更一房難求,基層市民只能被迫違法居於工廈劏房。有劏房戶不堪業主加租,早前企圖跳樓死控政府漠視慘況;又有單親家庭租金佔綜援金三分二,生活捉襟見肘。地區組織人士齊插政府扶貧力度不足,玩殘基層市民。
全港貧窮率排名第四的葵青區,劏房林立。
「我同太太住喺北角,一間八十(平方)呎劏房,被業主瘋狂加租,五千八加到七千蚊,真係頂唔順喇!」無業的陳先生疑不堪劏房業主瘋狂加租,故拒絕續約,寧偕同妻子露宿公園逾月。早前他更在劏房大廈企跳,死控政府對劏房問題漠不關心。不少基層市民同樣正面對「癲價」劏房租金問題。
房租佔綜援金近三分二
「一一年搬入嚟嗰陣,租金都係二千五百蚊,但今年續租,已經要加到三千八百蚊,六年間升幅足足有五成,我拎雙程證嚟香港,又唔可以打工,你話叫我點養兩個小朋友?」李女士現居於全港貧窮率排名第四的葵青區,一家三口的單親家庭每月只靠六千元綜援維生,然而,租金加上水電費,每月開支已近五千元,當中以房租負擔最重,佔綜援金近三分之二。面對生活困境,令她不禁大呻,「點解劏房會愈住愈貴,令基層愈窮愈見鬼?」
面對生活困境,令李女士大呻「愈窮愈見鬼」。
劏房租金飆升,並非個別事件。葵青區一個約一百五十平方呎的劏房,有租客於一年前續租時,被加租一倍,由四千五百元增至九千元。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主管吳堃廉指出,「呢區劏房租金同兩年前比較,平均升幅達三、四成。原因係愈嚟愈多基層市民,由其他貧窮率高嘅地區湧入嚟搵屋住,推高需求。」
業主開天索價未獲監管
生活在水深火熱的,還有居住在九龍城區的育姐。育姐偕兒子於○九年以三千八百元的租金,搬入土瓜灣一幢舊樓近百五平方呎的劏房,幸而老業主甚為體恤,多年來只加三百元租金。惟老業主過身後,租約交由地產代理處理,今年續約時已被大幅加租,「本身獅子開大口,話要加一千五百蚊!之後講價加九百蚊,每個月都要畀五千蚊租。佢哋仲只肯簽一年約,下年要續租,好可能又要加。」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何智聰指出,劏房被「開天索價」情況嚴重,問題不只在九龍城區,「政府對劏房監管不力,所以亂開價嘅情況,比比皆是。」
一房難求逼違法棲工廈
觀塘區情況亦不遑多讓。記者以租客身份,致電多間地產經紀,表示有意租住劏房單位。不少經紀均稱,區內劏房需求甚大,目前暫無舊樓劏房出租,現時若要尋找單位,只能違法居於工廈劏房,「觀塘啲劏房,呢一、兩年升到癲晒。八十平方呎舊樓劏房,就要五千蚊,仲要居住環境好惡劣,又無窗。倒不如你租工廈劏房啦,一百八十平方呎,五千二百蚊。」
勞工及福利局發言人指出,私人房屋租金水平與其供應息息相關,政府會繼續透過增加公屋供應,協助無法負擔私人樓宇租金人士的住屋需要。同時,關愛基金將會再度推行「為租住私人樓宇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住戶提供津貼」項目,向租金高於租金津貼的綜援私樓住戶提供一筆過援助。另外,局方亦已設立「體恤安置」的安排,推薦有迫切和長遠房屋需要而沒有能力自行解決居住問題的家庭獲分配公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