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bb.jpg
bb.jpg (48.16 KiB) Viewed 7157 times
九歌春拍:張大千《陽朔興平道中小景》賞析
2014年05月30日 11:53

  預展時間:2014年6月10日—12日
  拍賣時間:2014年6月13日—14日
  展拍地點:北京萬達索菲特大酒店

  北京九歌2014春季文物藝術品拍賣會即將於6月10—14日在北京萬達索菲特大酒店舉槌。此次拍賣涵蓋了中國書畫、瓷器雜項、油畫三大部分共九個精品專場,其中書畫部分包括:翰墨新象—中國書畫一,丹青雅致—中國書畫二,藝苑墨影—中國書畫三,澄懷古今—中國書畫四,薈珍軒藏畫,藝術千秋論—三十五位卓越藝術家百篇暢談中國畫共六大精品主題。瓷雜部分推出雅玩—瓷器雜項專場以及凝翠—尚品翡翠專場。眾多主題專場及千餘件精彩拍品將一同亮相,拉開2014年北京九歌春季文物藝術品拍賣精彩序幕,為廣大藏家奉上一場精彩的收藏盛宴!

 张大千 阳朔兴平道中小景 设色纸本 立轴

  92cm×47cm

  出 版:1.《张大千画集》第40页,美术家出版社编,香港集古斋,1982年出版。

  2.《艺海集珍——近现代中国书画作品集》(第九辑)第4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出版。

  3.《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近现代绘画卷)第2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出版

  张大千早期作品“以古人为师”,三十年代之后,他的艺术已经更趋于成熟,工笔写意,俱臻妙境。此画为张大千1944年所做,取法于清初黄山派,与石涛、梅清尤为相似,所描绘为阳朔兴平小景。笔致奔放洒脱、痛快淋漓,如入清新绝俗之径,当为即兴神来之作。所绘山石纹路勾勒入微;淡花青、浅石黄分别薄染轻晕山体,清丽透亮,柔和温润;山路隐现江边,有曲径通幽之妙。苍松遍岭,美庐数间隐现其中,似为人间仙境,居此者当为化外之人。远峰盘桓而起,可谓岭如苍龙,与近丘相互呼应。江中扁舟勾勒巧妙,赋色淡雅,人物鲜活,为画面点睛之笔。其构图色调清爽,令人心旷神怡,怀古思幽。此景正是大千先生意欲离尘脱俗的内心寄托。他的绘画,因章法讲究而突出的气势,成就了一个“大”字;因色彩清丽而具有的气色,呈现了一个“亮”字;因景点巧构而神现的气韵,妙造了一个“曲”字。所以,大开大合、清新亮丽、幽深蕴涵的气息神韵,是此画精神所在。

  1933年,35岁的张大千已声明远扬。这一年,他的一幅《金荷》被法国政府收购。高兴之余的11月,喜好游山玩水的张大千到岭南的罗浮山、阳朔等地旅游,沿途写生,收获颇丰。时隔11年的1944年,敦煌归来的张大千根据记忆,画此“阳朔小景”赠予熊仲光先生。从画风来看,有清代个山僧意蕴;虽表现名胜风景,但画面充满了古典的闲情逸致,画中大笔触绘山峦,虚实结合形成岭南山水的特有景色;山间村庄那参差错落的房舍,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其中,令人心驰神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下,是崎岖的山路和荡舟江上的怡情;南国特有的风土人情,阳朔绮丽的风光,如一幅画卷在眼前浮现。山水之间,碧波荡漾中泛舟的宾主正在对话,意境悠闲恬適,展现的是一种“怡情適性,远离塵”的境界。古典筆墨,时代美景,这便是张大千笔下融汇古今的山水图式。

  上款人黄华表(1897-1977),字仲光,广西大学创始人之一。广西藤县波塘镇合水村人。梧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北洋大学预科。翌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商科。民国11年(1922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教育系、加利福尼亚大学及丹福大学研究院,获教育硕士学位。民国15年回国后任广西教育厅代理厅长、教育厅厅长、国立南宁师范学院院长。民国22年12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员。民国23年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后任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国立复旦大学教授兼训导长。他在任广西教育厅长时,参与创建广西大学。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先后担任香港珠海书院文史系及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主任。1964年黄华表在香港退休后,应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之聘,担任教授,两年后辞职回港。1977年5月病逝。他编著有《壁山阁存稿》、《大学文选》、《庄子浅说》、《荀子小讲》、《离骚四释》等书。他辞世后其亲属向广西桂林图书馆捐赠了他非常有价值的藏书91种390册,其中不少珍本。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劉益謙做客未名論道:再否認《功甫帖》開門假
2014年06月05日 07:05

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應妮)著名藏家劉益謙日前在北京出席“未名論道”2014中國藝術品收藏巔峰論壇時,再次否認《功甫帖》是“開門假”(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

  “爭議出來後,全國人民都知道上海有一個人土豪,買了9個字花了5000萬元還是假的,我得了這麼個名聲。”劉益謙在現場如是調侃自己,引來滿場哄堂大笑。

  劉益謙透露,《功甫帖》爭論出來以後,他第一時間把功甫帖拿到了北京,“給了目前國內書法鑒定裡面一言九鼎的老先生看原作,老先生是遠離市場,不願意參與市場。看完以後,我得到了一種比較肯定的回答。”

  被問及對當下藝術市場的看法時,他表示,中國藝術品市場通過2009年到2011年這兩年藝術品快速上升,通過這兩三年調整,目前價值體系還是比較明顯的,普通的作品價格不是市場的熱點,很多精品追逐的人現在是越來越多。“很簡單,精品只有那麼一點,但是買家越來越多,所以精品越來越貴。”

  “我感覺到今天的藝術品市場,中國字畫的話語權已經回到中國人手上。中國的瓷器還需要中國的收藏家前赴後繼,還要有一段很艱辛的路程要走,才能把這個話語權搶奪到我們自身手上來,因為絕大部分好的東西基本上在老外手上。你說你要搶奪這個話語權,首先要出錢把東西買過來,過來以後才能建立自身的價值體系。”

  “未名論道”2014中國藝術品收藏巔峰論壇—對話收藏大家與拍賣大鱷由未名雅敘收藏家同學會主辦,未名線上(北京)藝術品投資有限公司協辦,北京大學中國歷史文化與藝術品鑒藏高級研修班支持。論壇邀請到上海龍美術館創辦人、知名收藏家劉益謙;知名古代書畫收藏家朱紹良;上海天物館館長、知名瓷器鑒賞家錢偉鵬;蘇富比(北京)拍賣總裁溫桂華;佳士得拍賣中國區總裁蔡金青;中國嘉德拍賣董事總裁兼CEO胡妍妍;北京保利拍賣副總經理李雪松;北京匡時拍賣副總經理謝曉東;北京榮寶拍賣總經理劉尚勇等收藏界大佬和藝術品拍賣大鱷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平復帖》
《平復帖》
U5566P1081DT20140605105402.jpg (28.69 KiB) Viewed 7150 times
《游春图》
《游春图》
U5566P1081T2D153783F8DT20140605105503.jpg (16.21 KiB) Viewed 7150 times
張伯駒
張伯駒
U5566P1081T2D153783F6DT20140605105503.jpg (21.99 KiB) Viewed 7150 times
張伯駒守護國寶字畫:寧願被撕票變賣豪宅
2014年06月05日 10:55

1956年,故宮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大禮: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 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等八幅書法,無償捐獻出來。“稀世之寶”、“價值連城”這樣的詞彙,在張伯駒捐獻的作品面前,一下子有了實實 在在的意義。“這幾樣東西父親隨便留給我們一件,就夠我們幾代人吃不完的,那不可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啊!”張伯駒與潘素唯一的女兒張傳綵笑眯眯地說。 “很多人不理解父親,把好大一座房子賣了,換了一個帖子,再把這個帖子捐出去,到底為的是什麼?但我能理解他,我真的能理解他。”

  王世襄沒想到張伯駒讓他把《平復帖》拿回家研究

  1898年,一個叫張家騏的男孩出生于河南項城,他是張錦芳的長子。因為兄長張鎮芳沒有男孩,張家騏被過繼給大伯張鎮芳,他便是後來聞名一時的張伯 駒。張鎮芳曾出任晚清最大的鹽官——長蘆鹽運使,以擅長理財出名。張鎮芳創辦的北方第一家商業銀行——鹽業銀行,成為當時四大銀行之一。

  張家的顯赫與袁世凱密不可分。“張家與袁世凱都是河南項城人,袁世凱的嫂子是張家的姐妹。”張傳綵說。據與張伯駒有世交之誼的孫曜東老先生介紹,張伯 駒與袁克文、袁克定等自小在一起廝混。張伯駒雖然在政治上不贊同袁克定,說他是“賴傢伙”,但在袁家潦倒後,他一直接濟袁克定,直到1958年袁克定在張 伯駒家去世。

  “爺爺為父親設計的路在軍界、政界或商界發展。但父親偏偏對這些絲毫不感興趣。”張伯駒雖然按照家庭意願,學成于袁世凱兼任團長的“中央陸軍混成模範 團騎兵團”,但軍閥混戰以及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反而使張伯駒有了遠離這一切的決心。張伯駒後來在鹽業銀行掛了一個總稽核的空名,整日埋頭於他的書畫收藏和 京劇、詩詞。張伯駒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溥儀的族弟溥侗被人並稱為“民國四大公子”。

  張伯駒似乎是註定為收藏而生的。收藏有兩大要件:一為財,二為才。前者自不必提,至於後者,天生聰慧的張伯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曾在友人家裡偶翻一書,過若干天后,還能將其中詩句背誦下來。

  有人曾經描寫他所見到的張伯駒,面龐白皙,身材頎長,肅立在那裡,平靜如水,清淡如雲,舉手投足間,不沾一絲一毫煙火氣。張伯駒所經歷的生活,被人形 容為中國現代最後的名士生活圈。雖然擁有偌大一份家業,但張伯駒在生活上樸素得令人難以置信,“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穿絲綢,長年一襲長衫,而且飲 食非常隨便,有個大蔥炒雞蛋就認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對汽車的要求是,只要有車輪而且能轉就行了,絲毫不講派頭。”但對看中的文物,張伯駒卻是一擲千金。 “那時很多字畫商人都喜歡和他打交道,因為人家開出的價,他從來不還。”張傳綵說。

  對於張伯駒散淡的個性,著名紅學家周汝昌曾有很傳神的描述:“我到了張先生那裡,去熟了以後,我不理張先生,張先生也不理我,我要回學校了,我也不告辭,我出了門就走, 擺脫俗念,我們那個關係沒人理解。”

  1945年,王世襄與張伯駒結交。王世襄一直想研究《平復帖》,但想到東西太珍貴了,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張家看上一兩次。

  “沒想到我一說,他就說:‘你拿回家看去。’這下倒給我添了負擔了……到家之後,騰空了一隻樟木小箱,放在床頭,白棉布鋪墊平整,再用高麗紙把已有錦 袱的《平復帖》包好,放入箱中。每次不得已而出門,回來都要開鎖啟箱,看它安然無恙才放心。觀看時要等天氣晴朗,把桌子搬到貼近南窗,光線好而無日曬處, 鋪好白氊子和高麗紙,洗淨手,戴上白手套,才靜心屏息地打開手卷。”王世襄回憶自己拿到這幅“稀世之寶”時的心情。“《平復帖》在我家放了一個多月才畢恭 畢敬地捧還給伯駒先生,一時頓覺輕鬆愉快,如釋重負。”

  張伯駒寧願自己被“撕票”也不肯賣字畫

  “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 流入外國。”張伯駒曾發自肺腑地說。在那個年代,張伯駒試圖以一己之力阻止珍貴文物外流,顯得尤為悲壯。《平復帖》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張伯駒最早是在湖北的一次賑災書畫會上見到《平復帖》的,當時歸溥儒(溥心佘)所有。溥儒是道光皇帝的曾孫,恭親王奕 之孫。溥儒在1936年將所藏的唐代韓幹的《照夜白圖卷》賣予他人,後流於海外。這件事讓張伯駒久久不能釋懷。張伯駒深恐《平復帖》蹈此覆轍,因此委託琉 璃廠的一位老闆向溥儒請求出售。但溥儒索價20萬元,張伯駒力不能勝而未果。第二年又請張大千向溥儒求購,同樣在20萬的要價前止步。

  一直對此念念不忘的張伯駒後偶然得知溥儒喪母,急需錢財發喪,經藏書家傅沅叔斡旋,以四萬元購得。張伯駒後來得知,另一位字畫商聽說此事後,想拿到此帖賣給日本人,出價便是20萬。慶倖的是,《平復帖》已在張伯駒手裡。

  1941年,上海發生了一起轟動一時的綁架案,被綁架者正是張伯駒。“我父親每個月都要到上海分行去開會,一早飛機下來以後,我們的車去接父親。”像 往常一樣,一輛汽車開在前面,張伯駒乘坐的那輛車跟在後面。誰知一進胡同口,張伯駒很快被一輛黑色小汽車上下來的人帶走。

  綁架者的身份和底細也很快成了上海灘公開的秘密——他們是汪偽特工總部的“76號”特務組織,他們向張伯駒夫人潘素索要300萬(偽幣),否則撕票。

  綁架者明顯是沖著張伯駒的錢財來的,但張家的錢其實大部分都變成了那些珍貴的字畫。“我父親的叔叔跟我母親到處借錢,因為家裡沒有錢,他們的錢都買了 字畫。”張傳綵回憶,最簡單可行的辦法是變賣字畫,拿錢贖人。潘素後來設法去看了張伯駒一次,丈夫卻偷偷告訴她,家裡那些字畫千萬不能動,尤其那幅《平復 帖》!

  “父親說:‘這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緊,這個字畫要留下來。’他還說:‘不要以賣掉字畫換錢來贖我,這樣的話我不出去。’”如是僵持了近八個月,張伯 駒寧可冒著隨時被“撕票”的危險,也始終不肯答應變賣藏品。直到綁匪妥協,將贖金從300萬降到40萬,潘素與張家人多方籌借,才將張伯駒救出。

  張伯駒很快離開上海,取道南京、河南來到西安,潘素將年幼的張傳綵托給西安的一位友人,自己一人先回北京。後來的幾年裡,張傳綵只記得父母親一次次往 返于北京和西安之間,長大後才知道那時候北京已經淪陷,母親潘素為了不讓《平復帖》等國寶級的字畫出任何意外,將它們偷偷縫在被子裡,一路擔驚受怕地帶出 北京。

  220兩黃金變賣豪宅,只為一幅《遊春圖》

  張伯駒與《遊春圖》,是另一段佳話。1946年,北平古玩界傳出消息:琉璃廠一位叫馬霽川的老闆為一幅古畫尋找買主,這幅古畫正是《遊春圖》。張伯駒決心買下此畫。

  琉璃廠墨寶齋掌櫃馬保山回憶,馬霽川索價800兩黃金,“因馬要價太高,先生不便再談,於是轉而請我從中周旋”。經馬保山斡旋,終於以220兩黃金談定。

  但那個時候這個數字對張伯駒來說已顯吃力。十幾年裡,他手裡的錢幾乎都買了古書古畫。此前,他剛以110兩黃金收購了范仲淹的《道服贊》。當年一擲千金的富公子,連幾十兩金子都拿不出來了。

  那時候,張伯駒一家住在弓弦胡同一處宅院,當年的那座豪宅占地15畝,富麗無比,在張伯駒住進來之前,它的主人是晚清大太監李蓮英。追求雅致生活的張伯駒十分喜愛這個院子,但為了購買《遊春圖》,變賣了這處住宅。

  成交之日,賣方找人來鑒定黃金成色,商人說金子成色不好,要240兩,就又加了20兩。但是他對張伯駒的女婿樓宇棟說:“你老岳父財力確實是不行了, 最後那20兩拿不出來了。何苦呢?傾家蕩產為了這麼一幅畫。”這幅讓張伯駒“傾家蕩產”的畫,在1952年被捐給國家。

  1995年5月黃永玉先生出版畫冊,其中有一幅《大家張伯駒先生印象》——1982年初,黃永玉攜妻兒在莫斯科餐廳吃飯,“忽見伯駒先生蹣跚而來,孤 寂索漠,坐於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湯一盆,麵包果醬,小碟黃油二小塊,先生緩慢從容,品味紅菜湯畢,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將抹上果醬及黃油之四片面 包細心裹就,提小包自人叢緩緩隱去……”王世襄感慨:實在使人難以想像,曾用現大洋四萬塊購買《平復帖》、黃金220兩易得《遊春圖》的張伯駒先生、夫人 竟簡樸到如此地步。他十分讚頌黃永玉為張伯駒下的論斷——“富不驕,貧能安,臨危不懼,見辱不驚……真大忍人也!”

  張伯駒曾在書畫錄裡寫過:“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這是張伯駒一生遵循的收藏信念,他也用自己傳奇的一生實踐了這個諾言。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劉益謙 王薇夫婦
劉益謙 王薇夫婦
U5566P1081T2D153781F6DT20140605105019.jpg (32.4 KiB) Viewed 7150 times
劉益謙回應楊丹霞:不看原作便知真假一定是紙老虎
2014年06月05日 10:49

5月31日,保利春拍預展舉辦,上海收藏家劉益謙在京開講,暢談自己與夫人王薇的收藏之路,講述建立上海龍美術館的曲折過程。因《功甫帖》事件再起爭議,北京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季濤與故宮書畫專家楊丹霞對簿公堂,楊丹霞在相關聲明中,將矛頭對準劉益謙,在記者的詢問中,劉益謙針對此事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劉益謙認為,即使頭上頂著很大的名號, 光環四射,但如果連原作都不看,就隨便對一件傳承有序的文物作品發表“開門假”的觀點,這一定是一個紙老虎。

  自稱“對藝術品在懂與不懂之間"的劉益謙,在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侃侃而談,在回顧自己的收藏之路,特別是談到錯失傅抱石冊頁、與司馬光手劄擦身時的遺憾時,全場在劉益謙風趣的講述中笑聲陣陣。當主持人提問有關鬥彩雞缸杯的話題時,劉益謙從"土木堡之變"一直講到康雍乾時期的仿造,令在場觀眾看到自稱“土豪”的劉益謙在收藏方面“博聞、細膩、感性”的一面。

  由於近期北京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季濤因撰文談《功甫帖》,遭到故宮書畫專家楊丹霞在微博中使用侮辱性字眼攻擊。季濤以侵犯名譽權名義,將楊丹霞起訴至法院,而楊丹霞在隨後的聲明中卻將矛頭直指劉益謙,到場記者也紛紛就此事詢問劉益謙的看法。劉益謙表示:“我認為《功甫帖》的主角是我,但他們打官司的主角不是我,季濤先生告楊丹霞女士匿名在微博上謾駡,侮辱別人,人家告他的是名譽權,跟《功甫帖》沒有多大的關係,我當初給楊丹霞打電話,是希望她看看原作,我認為一個搞鑒定的如果不看原作就發表觀點,那相當於一個驗屍官,不看屍體就能看出來毛病,這是不可能的。楊丹霞的聲明說上海博物館沒有收藏過《功甫帖》,說別人誹謗她,誣衊她,但這東西在上海博物館,這不是說我們誰說的,是徐邦達先生(書畫鑒定大家,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在1992年的《故宮月刊》上刊登的‘ 《功甫帖》真跡無疑,珍藏於上海博物館’。如果說污蔑,難道是故宮在誣衊上博?”

  在回應楊丹霞“《功甫帖》是開門假”的言論時,劉益謙堅定的認為《功甫帖》傳承有序,近現代鑒定大家徐邦達、張蔥玉都有過真跡的判定。“難道楊丹霞比徐邦達、張蔥玉還厲害?關鍵我認為學者發表言論要有一種學術態度, 一件文物流傳下來,有那麼多先賢的研究,不是一個或幾個人信口雌黃就可以否定的了的。如果誰說自己對一件傳承有序的作品,能不看原作便知真假,那我認為她一定是一個紙老虎,你嚇唬人家,你頭上寫幾個字,刀槍不入,有什麼用?”劉益謙說。

  在演講結束後進行的記者聯訪時,劉益謙面對幾家文博媒體,表示希望上海博物館的鐘銀蘭和北京故宮的楊丹霞,有機會去龍美術館觀看看《功甫帖》,看完後,再發表學術觀點。劉益謙建議“專家應多提些證據,少發洩一點情緒”,畢竟現在是個多元社會,你不能開口便表示代表整個文博系統,用情緒性的文字取代學術研究。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藏家簡介 陳少湘 又名小湘,1957年生於湘西,書齋號曜湘居。曾就讀於解放軍體育學院、中山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時曾多次奪得全國性舉重比賽冠軍;後從事拍賣業,獲“中國土地第一拍”美譽。現為廣東省收藏家協會主席、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
藏家簡介 陳少湘 又名小湘,1957年生於湘西,書齋號曜湘居。曾就讀於解放軍體育學院、中山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時曾多次奪得全國性舉重比賽冠軍;後從事拍賣業,獲“中國土地第一拍”美譽。現為廣東省收藏家協會主席、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
U5566P1081T2D153998F6DT20140608084551.jpg (43.67 KiB) Viewed 7105 times
  當看懂兩萬張畫的時候才能在收藏界有發言權
2014年06月08日 08:45

廣東省收藏家協會主席陳少湘:

  展覽開幕第二天,觀眾仍然絡繹不絕。正在陳少湘先生即將接受記者採訪時,一名女觀眾請求與陳少湘合照。他遲疑了一下,略顯為難,並非因為不願意,而是感覺展廳燈光不太適宜合照。拍了幾張後,他依然不滿意,最後挑選了一個光線相對較好的位置才“收貨”。就是這麼嚴謹的人。他說,自己碩士讀的是法律專業,雖然說話讓人感覺大大咧咧,但每一句話都經過深思熟慮。他很低調,藏齡三十年,卻第一次如此全面地把藏品呈現給觀眾,但又毫不諱言“在廣東近現代中國書畫收藏領域中,我應是第一的,不管是數量還是品質”。

  ■收藏週刊記者 梁志欽 實習生 賴欣怡

  90幅近現代大家名作彙聚 藏品三分之一是畫家贈與

  5月26日,近千人分批聚集廣州市國家檔案館,這也許是該館自去年搬到大學城以來,第一次迎來如此多客人。他們都是奔著當天開幕的“曜湘居藏畫展”而來。幾百平方米的展廳,展出了90幅包括傅抱石、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林風眠、李可染、黃胄、黎雄才、關山月、潘天壽、啟功等數十位近現代藝術大家的精品。同時展現如此多名家作品的展覽在近年確為少數,而對於藏品的主人陳少湘而言,更是首次舉辦這樣規格的藏品展。
  “這次展覽我自定了兩個原則,一是中國近現代書畫名家;二是作者均已故。”陳少湘告訴記者,適逢自己從事收藏三十周年,在廣州市委宣傳部的鼓勵下,把作品在檔案館展出一個月,讓市民能零距離接觸大家真跡。

  層高所限,現場展出的均為小幅精品,但依然涵蓋掛軸、楹聯、扇面等多種形式。數量近100幅,但其實僅占陳少湘藏品的不到十分之一。記者注意到,不少作品的上款寫有“小湘”二字,稱謂略有不同,如“小湘同志”“小湘賢友”“小湘先生”等。原來,在陳少湘的眾多藏品中,來自畫家直接贈與的占三分之一有餘。

  “這些藏品跟我均有幾十年的情結,既有收藏情結,也有與畫家相交的情結。因為我當時年紀尚輕,所以很多畫家都稱我‘小湘’。我跟畫家均亦師亦友,甚至可稱忘年交。”陳少湘說。

  當藏畫從五百張變成五十張
  “我就是大收藏家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陳少湘正式跟啟功先生學習鑒定之前,他們早已交情甚篤,每有閒暇時間,陳少湘均會拜候啟功。有一次,啟功問陳少湘“你有多少張藏畫?”陳少湘回答500張,“你已看了多少張畫?”“1000張!”

  啟功語重心長地說“所謂看畫是指每一張畫的內容如何描繪,畫面內容的用意、手法,印章如何雕刻,雕刻的內容是什麼,都要看懂。以每天一張的速度來看,看累了則在茶餘飯後再看,反反復複地看,才算看過。此外,當你的藏畫從五百張變成五十張的時候,當你看完兩萬張畫的時候,才能在收藏界有發言權。”

  陳少湘認為,啟功先生當年是勉勵和警戒自己,“讓我沉下來做學問,不要浮躁,因為學無止境。”他後來參照歷史上的大藏家,深有體會,“張伯駒也是只有幾十件藏品,可單一張的價值就無法估量,‘傾國傾城’。所以,當我的藏品到五十張的時候我就是大收藏家了。”

  對話

  蓋棺定論的藝術品更靠譜
  收藏週刊:有的人會“以畫養畫”,賣掉一些再買進一些,您也會這樣做嗎?
  陳少湘:我是一張都不賣,但會以畫易畫,用幾張換一張。
  收藏週刊:您會收藏什麼樣的畫家作品?
  陳少湘:主要是公認的一二線畫家,至少要在某地域有一定名氣,像一個地域的前兩名就值得收藏。例如近現代一線畫家有“三石(廣州音同碩)兩虹(廣州音同鴻)”,“三石”是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兩虹”是黃賓虹、徐悲鴻;“一大千”是張大千。然後就是潘天壽、林風眠、李可染、吳湖帆、陸儼少、黃胄、吳冠中、黃秋園、石魯等,均屬一線。一線書法家則有:于右任、郭沫若、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章士釗、啟功、謝無量、趙樸初等。
  收藏週刊:在世畫家的作品您會收藏嗎?
  陳少湘:很少買,因為裡面有很多“水分”,很多地方可以人為操作,蓋棺定論的藝術品更靠譜些。當然,收藏家也要“交學費”,如果有人說自己從來沒有買到過假的東西,那就不用跟他談下去了,浪費時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收藏週刊:您買到假畫之後會怎麼處理?

  陳少湘:我就掛在家裡,警鐘長鳴。中國的書畫收藏史就是一部真偽博弈史,自從有了書畫,真與假便形影不離。買到假畫就要接受一個現實:自己的眼力不行。

  廣東近現代書畫收藏我第一
  收藏週刊:您怎麼看廣東收藏界的現狀?
  陳少湘:我認為廣東的收藏界很理性,這個理性體現在領域的劃分。例如書畫、瓷器、玉器等領域各自分開,而且水準很高。
  收藏週刊:目前省收藏家協會有多少會員?
  陳少湘:幾萬會員,是全國最多的了,很多省份只有幾千人。
  收藏週刊:據瞭解,在拍賣市場上,廣東的藝術品拍賣總額只占全國的2%左右,有這麼龐大的收藏群體,為什麼拍場成交卻如此“蕭條”?
  陳少湘:實際上,廣東很多藏家喜歡直接到畫家手裡或在藏友間買畫。拍賣環節的成交資料並未能真實反映廣東藏家的藝術品交易情況。
  收藏週刊:在您的收藏觀念裡最重要的是什麼?
  陳少湘:最重要的是“緣分”。跟藝術品有緣分才能收藏到喜歡的東西,緣分很重要的。有錢不一定能買到好藏品。
  收藏週刊:現在有種現象就是追名氣,不管怎樣的作品,只要是名家都會受捧。
  陳少湘:追名氣是對的,一開始從事收藏,最普遍的是看名,然後才找精,因為收藏的程式是這樣的:名、真、精、新(品相)。
  收藏週刊:您現在到了哪個階段?

  陳少湘:我已經完成了這個程式,並且要以這個標準來決定之後的藏品。我已經完成了第一次的積累。在廣東收藏界,近現代書畫收藏我應是第一的,不管品質和數量。

  收藏週刊:如果要給自己在鑒定收藏方面打分,您會打多少分?
  陳少湘:六七十分吧,這已經很不錯了。現在努力達到八十、九十分。慢慢進步,買到假的作品不丟人,丟人的是一直都在買假的。

  心聲

  陳少湘呼籲:

  建議畫家每年出作品年鑒

  對藝術品鑒定:第一,讓收藏、鑒定回歸民間、回歸市場。一件藏品的真與假,應該由市場來檢驗,市場檢驗是唯一標準。第二,建立健全的經紀人制度。由經紀人代理藝術家在藝術市場的事務,負擔起鑒定作品真偽的責任。第三,建議畫家把自己的所有作品拍照存檔並印刷出版,每年出一本作品年鑒。
  勿把投資和收藏混為一談

  對收藏者:第一,要有平靜的心態,切勿急功近利,把投資和收藏混為一談。應該把收藏看作一件怡情養性的事,通過收藏結交朋友,忘卻煩惱。第二,不必為了購買藏品而變賣房子或四處借錢,沒錢的去博物館看看也很好。第三,要循序漸進,先從普通作品入手,而且要做到——常看畫冊和美術史相關書籍,為讀萬卷書;多遊覽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逛古玩街,即行萬里路。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齊白石與文人畫變革:從《借山圖冊》談起
2014年06月11日 15:09

本文發表在《藝術銀行》雜誌第47期
  原作者: 文_朱橙 編輯_高萌萌

  民國六年(1917年)五月,由於飽受家鄉匪亂的擾襲,53歲的齊白石第二次來到北京,正式開始自己在北地京華的鬻畫生涯。此行對於齊白石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在北京人際關係的全面展開。

  首先與齊白石建交的是文人畫價值的宣導者和確立者陳師曾,他在齊白石張掛潤格的琉璃廠偶然見到了這位畫家的印章,深受震撼,繼而專程前往畫家的居所西磚胡同法源寺拜訪,從此成為莫逆之交。齊白石的篆文精美,畫亦如此,陳師曾為齊白石題過詩:“曩于印刻知齊君,今複見畫如篆文。束紙叢蠶寫行腳,腳底山川生亂雲。齊君印工而畫拙,皆有妙處難區分。但恐世人不識畫,能似不能非所聞。正如論書喜姿媚,無怪退之譏右軍。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詩中所言的“見畫”物件便是齊白石的《借山圖冊》,陳師曾於1917年見到這套畫作之後,甚感欣慰,褒獎之詞溢於言表,他曾對國畫名家胡佩衡說,“齊白石的《借山圖冊》,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畫家所能畫得出來的”,這番好評也給了齊白石的山水畫創作以莫大的信心。

  的確,《借山圖冊》在齊白石的藝術創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基本可以算是齊派山水自成一格的肇始之作。這套共計52幅的圖冊,來源於被齊白石自稱為“五出五歸”的幾次遠遊。從1902年到1909年這8年間,齊白石遊歷了陝西、河北、江西、廣西、廣東和江蘇六省,跋涉過長江、黃河、珠江、洞庭湖、華山、嵩山、廬山、陽朔和桂林等地,其間對各地的名山和水文都有細緻入微的觀察,並在遠遊中結識了友人樊增祥 和李筠庵,在他們的居所處直接觀摩了八大山人、石濤、金農、羅聘等大家的真跡。面對大自然的錦繡山川和畫壇名家的精品之作,齊白石不禁感慨:“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的畫譜,造意佈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沒有根據的。”回到湘潭之後,齊白石將遠遊期間陸續創作的一些山水寫生重新勾畫整理,共得50餘幅,題為《借山圖冊》。這套既為寫生也似創作的畫稿,每一幅都堪稱佈局奇妙,意趣橫生。山形起伏有勢、皴法不亂,水面亦頗有特色,整體極盡簡括之能事,這與當時講究形式和筆墨趣味的“四王”傳統顯然格格不入。

  關於這套圖冊,齊白石有自己的一套說法,尤其是針對標題中的“借山”二字。何謂借山?“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見者,或耳之所聞者,吾皆欲借之,所借非一處也。”畫家欲以具體的山川物象作為藝術創造的客體來源,卻又不囿于自然。事實上,“借山”一直作為齊白石藝術生涯的志向所在。正值中年的齊白石在遷居餘霞山腳下的梅公祠時,曾說過:“山不是我所有,我不過借來娛目而已!”所以齊白石自號“借山老人”,還在自稱“百梅書屋”的梅公祠院內蓋了一座小屋,命名為“借山吟館”,後來的許多畫作也以此為標題。齊白石有關“借山”的思想受到了石濤畫論的深刻影響,後者在《畫語錄》中提出了一條重要的書畫創作的指導原則,即“搜盡奇峰打草稿”,意指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應多收集素材,懂得自然的妙理,用功專研,化為己用,妙理與苦功相結合,畫乃大成。毫無疑問,齊白石切實踐行了這條原則。

  《借山圖冊》也標誌著齊白石山水畫的轉折:重視直觀經驗,注入生活氣息,多勾少皴,敢於用色,構圖簡約,善於造境。齊白石45歲後,遊歷中國大江南北,沿途飽遊沃看,在1910年系統地把勾寫的手稿重畫了一遍,一共52幅,與傳統的山水畫作品有著天壤之別,具有極強的現代視覺意義。齊白石創作《借山圖冊》之時正值20世紀初葉,那時他的山水所學主要還是偏向八大山人冷逸的一派風格。當他將畫作帶至京城,並在琉璃廠張掛潤格鬻畫謀生的時候,這類作品卻不大為北京書畫市場所喜愛和接受。除了陳師曾以外,懂得其畫的人,簡直是絕無僅有。因此,齊白石與陳師曾是朋友,更是知己,一方為千里馬,一方為伯樂。齊白石認為此番到京能得交陳師曾為友,乃是“一生可紀念的事”。但是,在陳師曾為齊白石所寫的詩中,我們也應該看到,一方面,陳對齊的畫作予以了類似印刻篆文一般的肯定;一方面,陳師曾同時還道出了另外一層意思,即力勸齊白石自創風格,不必求媚世俗。由此也為齊白石於1919年開始的變法埋下了伏筆。

  齊白石的“衰年變法”、自創風格確實與他在北京與陳師曾等文人圈子的交往有著莫大的關係。1919年第三次來到北京之後,獲觀黃慎的真跡《桃園圖》對他觸動頗大,對比黃慎放縱的筆墨,齊白石甚感自己的畫作太過工整刻板,“猶過於形似,無超凡之趣”。他探尋古人的蹤跡,尤其是蘇東坡論畫的精髓,認為繪畫不以形似為佳。於是齊白石痛定思痛,“決定從今大變。人欲罵之,餘勿聽也;人欲譽之,餘勿喜也”,“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餘或可自問快心時也”。從此,齊白石走上了變法的道路,其繪畫實踐,也更加側重探索畫面的形式,以及似與不似之間的精神領悟。他也由此得出了自己的一套美學理論: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

  齊白石提出的“不似之似”的理論,可以理解為“具有神似特徵的形似”,亦可以理解為“形似之極,妙在神似”,其中的“似”更側重於精神狀態的神似。就某種程度而言,齊白石的這種美學思想與陳師曾提出的“文人畫價值”理論具有一脈相承的屬性。在《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陳師曾一方面強調繪畫,尤其是文人畫,更為看重精神,“曠觀古今文人之畫,其格局何等謹嚴,意匠何等精密,下筆何等矜慎,立論何等幽微,學養何等深醇,豈粗心浮氣輕妄之輩所能望其肩背哉!但文人畫首重精神,不貴形式”;另一方面,他又批判了純粹寫實的形似,“蓋嘗論之,東坡詩雲:‘論畫貴形似,見與兒童鄰。’乃玄妙之談耳。若夫初學,舍形似而騖高遠,空言上達,而不下學,則何山川鳥獸草木之別哉?僅拘於形似,而形式之外,別無可取,則照相之類也;人之技能又豈可與照相器具藥水並論邪?”陳師曾對齊白石說過,畫要有性靈,有思想,有活力,不能像照相那樣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在此基礎上,陳師曾總結了文人畫的四大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兼此四者,乃能完善文人畫的物質與精神。而在某種程度上,齊白石具備了文人畫的這些素質。雖然他是民間畫匠出身,但無時無刻不在追求一種文人情結。齊白石少時學習木匠,後拜地方畫學先生研習詩畫。不久亦拜師苦讀文學,成立詩社,不斷完善自身的文化素養,詩文、書畫、印刻也逐漸具備了文人氣質。最終,對八大山人、石濤和青藤諸家名作的細心揣摩使得齊白石開始走上了大寫意山水的道路。《借山圖冊》便是這般誕生的,從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齊白石對八大山人藝術的熱衷程度。無論是在友人樊樊山處盡觀其所藏名畫,還是在主顧夏午詒處品鑒古跡,齊白石都在朝夕揣摩八大山人,後者的孤逸、簡練岑寂、高遠清拔極為合乎齊白石的脾胃,故而心追手摹頗得神韻;八大之畫直承文人畫風,意境開闊,意象清岑,這點對齊白石影響頗大。比如《松山覽勝圖》,過去的繁皴密點不復出現,迂回往復的崇山峻嶺也匿跡了,畫風開始走向清逸高古,簡括凝練。之後不久,齊白石的山水風貌已經脫胎換骨,變八大的“冷寂”為自家的“正大”,格調更為雄渾博大,盡顯文人意趣。譬如《山水》系列佳作,用筆老辣,氣足神完,造型簡練,大筆皴擦,構圖多取一江兩岸,景少而意味深長,至此,齊白石山水畫意境開闊明淨,意象雄奇多變,氣格清正磅礴的文人氣質已然脫穎而出。

  但是,齊白石並非一味摹古,他在繼承傳統文人畫的基礎上,做出了大膽的變革,尤其在“衰年變法”之後。結合自身的生活、成長經歷和創作實踐,齊白石最終完成了傳統文人畫向民間轉化的過程,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題材從承載文人情思的梅蘭竹菊、高山漁隱、煮酒吟詩、山岩水畔、雪裡孤松、深山古寺,轉向了充滿了鄉野泥土氣息的花鳥蟲草、瓜果菜蔬、民間風物;第二,色彩從崇尚清空靈動,師法自然的素樸淡泊、清俊冷逸轉向了明豔亮麗的“紅花墨葉”。這種高純度的色相和補色對比,體現出了大眾化的色彩傾向,造成了濃烈而鮮亮的視覺效果。這種特點在齊白石的山水畫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他的筆墨中經常含有“豔俗”的亮點,用以感染和激發蒼白的景色,讓枯寂的山水煥發生命。創作于20世紀初的《借山圖冊》系列圖卷便是齊白石突破傳統以墨為主的意筆山水畫、大膽利用色彩的肇始之作。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種大眾化、民間化的色調原則也構成了當代繪畫的色彩基礎。

  正是這種改造讓直接師承將文人畫予以民間化的海派藝術的齊白石,成為傳統文人畫的終結者和現代文人畫的創造者。這是齊派繪畫藝術自律演進的結果,也順應了那個時代的呼聲。1919年,“五四”運動興起,魯迅和陳獨秀等人一方面宣導發展新文化,一方面又針鋒相對地否定和批判舊文化,後者便以文人畫為代表。改革派人士認為,傳統的文人畫已然窮盡了其形式發展的語言,亦與社會和時代的進步不相符合,他們主張對文人畫進行改造,以適應時代的趣味和大眾的審美需求。在這樣的情勢下,齊白石的作品無疑為文人畫注入了一股鄉野田間的風氣,推動了文人畫領域的革新和改造,促進了中國畫從傳統走向現代。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齊白石畫作真跡亮相廣東丹霞山
2014年06月14日 09:07

  韶關6月13日電 齊白石的兩幅國畫真跡《白菜鵪鶉》及《紅梅》,13日下午在世界自然遺產地廣東丹霞山博物館展出。齊白石曾孫齊昆山現場畫蝦一幅,贈予收藏“齊白石紀念郵票純金版”的觀眾。

  當日下午,在數名安保的保護下,兩幅真跡運送到丹霞山博物館,讓位於偏遠山區的韶關人有幸親眼目睹大師的真跡,近距離感受國畫藝術的魅力。

  據主辦方介紹,《白菜鵪鶉》和《紅梅》是白石老人的兩幅佳作,其中《白菜鵪鶉》在2013年保利香港秋季拍賣會拍賣成交價接近1280萬元人民幣(下同),《紅梅》2013年在廣州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成交價近1500萬元。

  主辦方稱,這是韶關市有史以來規格最高的國畫珍品展,現場不但展出了國畫大師齊白石的真跡,還有徐湛、晁谷、周傑士、張石奇、劉啟鯤、劉曉華等7位元當代國畫名家作品。

  齊白石大師曾孫、著名齊派畫家齊昆山先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丹霞山風景優美是世界名山,而曾祖父的畫是世界名畫,“名山展名畫,相得益彰!”

  “聽父親說,當時曾祖父的畫被造反派搜走,有的被燒毀,有的流落在農民手上,被用來糊窗戶。”提起曾祖父的畫作,齊昆山遺憾地說,由於文革期間被抄家,自己手上反而並無一幅曾祖父的畫作真跡。

  活動期間,現場還展出了中國郵政總公司為紀念齊白石誕辰150周年發行的齊白石紀念郵票純金版、純銀版和純銀小型張,收藏者不但獲贈齊昆山的《紫藤》畫作,齊昆山還現場揮毫作畫一幅,贈予幸運的收藏者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行家說市:老宣紙持續升溫
2014年06月23日 09:09

  伴隨書畫價格的連年走高,古代書畫紙的收藏也由冷變熱。其中,宣紙是古代書畫紙中最有收藏價值的。史料印證,清朝的北京琉璃廠就有少量古舊宣紙面市,也是在“文房四寶”之列。在北京崇文門外的“鬼市”上,也可以尋覓到南紙、宋紙,購買者不是為了自用,就是為求大家書畫所用,還有的就是為了書畫作偽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宣紙收藏和交易逐步啟動,呈現出持續升溫的態勢。不僅清朝、民國年間的名宣賣出了“天價”,而且新中國成立後及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宣紙,精品價格也扶搖直上。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的前身——安徽涇縣宣紙廠上世紀70年代為國畫大師李可染定制的“師牛堂”紙,達到了每刀(100張宣紙為一刀)10萬元以上的價位,一張紙在1000元以上。即使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普通宣紙,增值幅度也近百倍。

  2012年,在北京還舉辦了第一次以宣紙為專場的拍賣會。150余刀以“紅星牌”為代表的陳年老宣紙共拍得265.7萬元。不僅所有標的百分百成交,並且創下了多項新記錄。“紅星牌”公私合營時期的四尺黃料夾宣,落槌價達到了38萬元;4卷明清時期的古代貢紙拍得10萬元;一刀曾經榮獲1984年國家品質金獎同批次的“紅星牌”淨皮四尺單宣拍得16萬元。

  在很多收藏者看來,買宣紙並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收藏。宣紙每年都升值,比銀行利息高多了,10年前的宣紙放到現在至少能翻十幾倍。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真正的宣紙才具有收藏價值。收藏宣紙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來源要正宗,要收藏得到原產地保護的宣紙才更具收藏價值;二是要整刀收藏;三是要注重品種,儘量以書畫界人士的使用喜好為標準,儘量收藏特種規格的品種;四是要注重特色,收藏者在收藏普通宣紙的同時,應該把重點放在批量小、有主題的特種紙上。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U8596P1081T2D155698F6DT20140626071825.jpg
U8596P1081T2D155698F6DT20140626071825.jpg (24.62 KiB) Viewed 6893 times
齊白石《九蝦圖》拍出100萬:曾被贈送江友樵

6月22日,重慶華夏文物2014年春拍落槌,415項拍品成交288項,成交率約70%,成交金額約1000萬元,其中齊白石畫贈重慶畫家江友樵的《九蝦圖》拍出100萬元,成為全場標王。

  據瞭解,《九蝦圖》為鏡框,規格89釐米×92釐米,上款為“友樵兄玩味白石老人清作九十五歲矣”,該畫從90萬起拍,經過6次競價,最終為82號中年男子以100萬元拍得。江友樵(1926年~2003年),解放後曾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所工作,與齊白石等結交。

  書畫中,張大千《仕女圖》拍出66萬元、劉大為《人物》拍出50萬元,張大千、徐悲鴻合作的《松下高士》以24萬元成交。另外,清代和田白玉三合環手鐲起價20萬,最終拍出40萬元,成為玉器成交第一,明代琺華彩花卉紋罐拍出8萬元,清代銅灑金太師少師香薰拍出2萬元,角雕十八羅漢拍出5.2萬元,分別為瓷器、銅器、雜項成交第一

網友評論:

齊白石這幅《九蝦圖》拍出100萬元, 明顯極大程度偏低。其中有什麼內容,那就由讀者解讀吧,你們都懂的。

真跡的齊白石蝦每隻值100萬元。
約兩年多前,深圳拍賣齊白石的《百蝦圖》,成交價是一億二千多万元,即平均每只蝦一百多万元。

藏友上拍藏品要格外小心選擇拍賣公司,這一行業良莠不齊。

業界 林文
28-6-20
14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致藏家劉益謙的公開信

 我原本對《功甫帖》這件偽作一點興趣也沒有,現在《功甫帖》藏家劉益謙先生開始將矛頭轉移到我身上,仿佛該事件是由我引起的,這不免太抬舉我這個書畫愛好者了,深感“受寵若驚”!也為劉先生等的豐富的想像力和為自己找臺階下而尋找“替罪羊”的高超手段而折服,對劉先生等的企圖以“趙之謙”之事來達到抹黑我的目的深表謝意,正因為劉的“文革”遺風迫使我不得不對“功甫帖”和“趙之謙”公開予以回應。

  益謙先生,你沒有說實話啊!

  一、事件重播

  劉益謙先生在2013年8月底曾問我如何看這件《功甫帖》,我說:從圖錄看,目鑒不過關,缺東坡先生那股豪邁之氣,寫個小便條,何必如此拘謹?並提出幫他問問上博和故宮專家的意見,看東坡他們比我們有權威。劉連說:好!你幫我問問。

  我把劉先生當朋友,出於對他負責,專門請教了上博和故宮的專家,專家們通過研究,一致看假,並認為作偽水準不高,提了幾點看假的原因,我通過電話和短信向劉先生轉達了上博和故宮專家看假的意見,並勸他和專家們聯繫。

   但劉益謙卻選擇性“耳聾”,堅持將此帖拍下,現在居然通過媒體指責上博專家沒有預先提醒,他的原話是,“對這個東西都聽不到雜音”。後來又針對我,認我不但看“假”,還在背後壞他的好事。

  二、如果我是劉益謙

  如果我是劉益謙,事件甫一發生,上海博物館三位書畫專家提出異議後,本應及時上門求教,力爭邀請到真正的有名有姓的世界級博物館專家前來論證這件拍品。若如你所願,皆大歡喜;如假,擁有世界聲譽的蘇富比拍賣行也標明了“有條件退貨”條款,有了權威的依據,退還不是難事。
   但是,外人看起來,可以左右逢源的好事,當事人卻“諱疾忌醫”,唆使槍手們不斷發言,變“爭論”為“真論”,阻撓反對的聲音——我等圍觀的書畫愛好者不得不猜測,買家如此反常,背後的利益鏈是不是不可告人呢?

  為何說現在發言的市場人士不是專家?試問現在評論功甫帖的人在鑒定功甫帖之前的收藏經歷中,上手過幾件宋代紙本書畫?哪一個人曾經到各大博物館親手拿住蘇軾真跡目鑒過?哪怕只有一次!你偏要把明代羅紋紙說成是北宋紙,這種常識性的東西都指鹿為馬,瞪眼胡扯,你讓博物館專家出面再來駁你,再跟你對話,那純屬像小品裡說的,不僅侮辱了博物館專家的人格,更侮辱了人家的智商。

  三、蘇富比和劉益謙的關係

  還有不明真相的群眾不知這盤迷局中的人物關係,不妨讓我梳理下:張榮德,現任蘇富比拍賣行中國書畫部負責人,曾任上海朵雲軒拍賣公司總經理,2005年與劉益謙合資創辦上海明道拍賣公司並擔任總經理,2013年履新蘇富比,拍賣《功甫帖》是他到蘇富比後首次主持書畫業務。再進一步說,這件拍品如何傳承有序地落到蘇富比拍賣行手裡,天知地知張知,大家說劉益謙知不知?

  翻看過往媒體報導,劉益謙通過某些媒體爆料,痛斥當下的關稅增值稅制度,是呼籲開放政策的急先鋒。無非也想利用所謂的蘇軾名跡《功甫帖》無法回歸中國大陸一事,博取公眾同情,倒逼政府部門修改立法,從此降稅免稅。文物回流關稅制度的合理性有待討論,但是此門一開,是不是打開了“潘朵拉魔盒”?以後,張三、李四也能夠和聯合某些國外拍賣行如法炮製,更多偽作回流中國大陸從此會暢通無阻。回到中國大陸後,這些“以假亂真”拍品有什麼功能?迷惑老百姓對中國古代藝術藝術品的認知?還是用所謂的“真跡”抵押給銀行以圈大筆的錢的?當然,我更願意相信劉益謙先生雖有資本翻雲覆雨,他還是流淌道德的血液,守住這條底線的,應該不會拿著像《功甫帖》那樣真假莫辯的藏品們去抵押來真金白銀的吧。

  四、向上博研究員良心致敬

  是的,當下的中國收藏圈的水夠深夠渾,說“真”容易,閉上眼睛,就有利可圖;說“假”太難,勞心勞力去論證,還要被恐嚇封殺。
  劉益謙先生!有朋友勸我改口說真,說你對我意見很大,勸我要識時務,在此,我明確表態:要我昧著良心說“真”,不會!我對任何造謠恐嚇都是嗤之以鼻的!我相信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弗利爾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中國書畫專家對《功甫帖》一定有公正獨立、不負子孫後代的判斷!

  《功甫帖》買家買了如秘不示人,上博專家當然沒必要管,你寫九個字掛家裡說是蘇軾墨寶,也無傷大雅;但現在買家非要把它宣傳成“國寶”並要公開在美術館展出,這就變成公眾事件了,博物館專家出於對社會公眾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當然應該認認真真地去研究,責無旁貸地站出來正本清源、以正視聽!

  與古代收藏家秘不示人不同,現代博物館、美術館的職能最重要的就是為公眾服務,它擔負了教育後人、傳承文明的社會責任。正因如此,上博專家的發聲是對社會負責、對龍美術愛護的正確行為。也因如此,作為龍美術的所有者,劉理應慎重對待藏品的選擇和購買,應以對公眾負責的態度,參照國有博物館的文物收購程式,鄭重延請相關博物館專業鑒定人士對欲購文物科學論證、集思廣益形成書面鑒定意見,嚴謹、嚴肅地進行每一次購買。一個龍美術館,不僅承載了劉氏夫婦的藝術夢,也承載了公眾對於金融大鱷積德行善、傳承文化的期待,更承載了各級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扶持厚望。試問:劉益謙在功甫帖的問題上如此言行,怎不令帶領孩童參觀的公眾對其建龍美術館藏文物的品質產生疑惑並對贗品誤人子弟感到擔憂?令曾經支持、呵護龍美術的各界人士齒寒心寒?!

  《功甫帖》由一眼假變成“真假難辨”,這是時代的悲哀!也顯示了資本家的能量!但我還是勸告劉益謙先生,不要過於迷信資本的力量,難道資本真的可以指鹿為馬、以假亂真?這是不可能的,假的永遠是假的,真的永遠是真的,時間能證明一切!

   最後,我以為,最應該向上海博物館的三位專家致敬,是他們力排眾議,秉持學術精神,敢說真話,守衛著公眾利益。他們才是文博收藏界的良心,無愧於上海博物館這塊金字招牌。


補充聲明:趙之謙事件

  趙之謙與功甫帖沒有任何學術關係,是劉益謙團隊預備汙我名節的一件道具。我樂意做出澄清: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是劉益謙和董國強合開的拍賣公司,公司從成立之初開始,我出了多少力、幫了多少忙?想必劉、董二人心知肚明,這件趙之謙的下聯我從保利小拍化了50萬不到的價格買下,覺得內容很好,本想改成橫的掛在家裡欣賞,號稱趙之謙專家的董國強非要徵集,跟他講清楚來歷他還是堅持要上拍。

  趙之謙被董徵集之後,匡時公司明明知道此作是將真跡重新修裱改裝過的,在拍賣成交後遭到買家悔單拒付,毫不保護提供拍品的賣方利益,任由賣家取消交易,本身就是不規範經營,現在還利用此事大作文章,企圖讓公眾誤會我是個作偽售假之人,可謂用心不善,起意歹毒。
  吳湖帆自稱是古畫“外科醫生”,修補、重裝、裁補之事多矣,只要能達到保護古書畫,以供有真知灼見者賞心怡情之目的,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試問袞袞諸公:我何罪之有?對書畫裁剪,進行修護殘件,吳湖帆和徐悲鴻都曾這樣做過。

  劉先生想通過“趙之謙”來抺黑我,無非想證明我非鑒定專家,令我啞然失笑差點噴飯,因為我從來都不曾像某些人那樣不自量力妄想充當專家!我本一閑雲野鶴,略有收藏,純屬書畫愛好者,絕非專家。而且,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跳出來責疑博物館專家的人和我一樣,都不是鑒定專家。如果藝術品行業中的藏家、行家擺不正自己的位置,一定要不自量力去和博物館的專家們去爭奪所謂話語權,最終的結果只能成為貽笑大方、遺臭萬年的跳樑小丑!去讀讀《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看看那些文革中試圖要打到這類學術泰斗的種種可笑伎倆,不得不讓人感歎,歷史竟然有如此的相似!

  《功甫帖》的真偽以及利益本來都與我無關,我只是盡了朋友之誼,私底下說了一句真話。卻不料,被捲入了這場公開的是非爭端中來。這場紛爭中,你們沒有學術態度,只是進行了文革似的人身攻擊。

我目前還是不想,像你們對我一樣的方式來對待你們。你們想想你們通過匡時這個平臺自己做過的事情,真的經得起“挖”嗎?我現在還不願意看到藝術品拍賣市場因內幕揭開而受到打擊!

  收藏本是修身養心的雅事,切不要因為過度的貪婪,化為害人害己的地獄。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