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2014年05月18日 21:11
2014年5月18日,中國嘉德2014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槌。齊白石《花蟲人物冊》以2000萬起拍,場內幾個競價,委託席叫價3000萬,被場內緊咬,後區新競價3300,3350萬倒數,又3400萬,3650萬倒數落槌,128號拍得,尺寸為31.5×29.5cm×12 約0.8平尺(每幅),估價RMB 28,000,000-38,000,000。
我家藏畫故事
文/舒乙
自一九五〇年初老舍先生和齊白石老人開始親切交往之後 ,加上夫人胡絜青又作了齊老人的入室弟子,有機會親睹老人作畫,也得到了老人的若干贈畫,還購買了一些老人的佳作。賞畫之餘,慢慢腦子裡開始醞釀一個有趣而大膽的想法:讓老人接受命題作畫如何?譬如,找些好詩句,讓老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大藝術家的高超的想像潛力挖掘出來,在藝術上更上一層樓,弄點不同凡響的好玩藝出來,豈不快哉。他覺著老人的體、手、腦都很棒,雖然已是九十一歲高齡,但仍處在藝術成熟的巔峰期,應當有好東西留下來,時不可待,機不可失呀。這回,老舍先生選了蘇曼殊的四句詩:
“手摘紅櫻拜美人”
“紅蓮禮白蓮”
“芭蕉葉卷抱秋花”
“幾束寒梅帶雪紅”
1951年,老舍選了蘇曼殊的四句詩句,向齊老人求畫。老人很漂亮地完成了四幅畫作,裱出來之後,掛在寓中客廳西牆上,滿壁生輝。老舍先生受了鼓舞,這回找了四句表現難度更高的詩句再度向老人求畫,其中最難的就是查初白的《蛙聲十裡出山泉》和趙秋穀的《淒迷燈火更宜秋》這兩句。查初白是清康熙時期的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著詩萬首,被譽為白居易、陸遊之後的“那一人”。老舍先生選中他的《蛙聲十裡出山泉》詩句也確實是一個妙招。
齊老人得信之後,超水準地創作了兩幅傑作,其中對《蛙聲十裡出山泉》,他用重墨在紙的兩側畫了一個山澗,急湍的山泉在山澗中流淌,水中游曳著六隻小蝌鬥,上方用石青點了兩個青青的遠山頭,青蛙媽媽在那裡呢,她的聲音傳出了十裡之遙,到了山澗的這頭。畫作完成之後,在老舍先生客廳掛出之後,消息立刻傳向四方,轟動一時,成為中國文壇畫壇一樁大事。這大致是一九五一年秋天的事。當時流傳的說法是,老人得到命題後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找到了靈感,提筆完成了有奇妙構思的絕品。當朋友們詢問時,老舍先生自己也這麼說,總是對老人的聰明才氣和創作水準倍加讚賞,稱他不愧是世界級的美術大師,九十一歲啊!
這張畫後來常常掛在老舍客廳西牆上,許多文藝界的朋友都欣賞過。有關它的故事上了小學教課書,上了齊老人的幾種傳記。此畫還正式出版了國家郵票。後來,為了安全起見,根據胡絜青先生的建議,暫時交給我任職的中國現代文學館保管,鎖在該館庫房的大保險櫃裡。
2011年,北京文史研究館的《北京文史》雜誌改版,它的一位策劃人楊良志先生向我約稿,我寫了一篇長長的回憶文章給他,題目叫《齊白石和老舍、胡絜青》。哪知道,文章發表時,竟然同時刊登了老舍先生當年求畫的原信,信下面注明是“北京畫院供稿”。這封信披露了一段驚人的史料,大出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的意料,原來老舍先生在求畫的同時,居然主動提供了繪畫的構思,其中關於怎麼畫《蛙聲十裡出山泉》,老舍先生用紅毛筆寫到:“蝌鬥四五,隨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
這封信像一顆炸彈,立刻轟動了整個美術界。原來,這幅傑作,真的是兩位元巨人用接力賽的方式取得的成果:老舍先生出題,出構思,定基調;齊老人繼而完成美術構圖和實現藝術創作。而且,老舍先生對誰也沒有提過這封信的內容,反襯了他人格的自謙,平凡而自然,以及那個時期文人之間友誼的真誠和無間。
一句話,這幅《蛙聲十裡出山泉》是豐富想像力的輝煌結晶。而且,這種 按詩意作畫的繪畫方式也就成了中國畫裡特有的創作門道,由於構思巧妙,意境絕佳,所產生的作品絕對是原創孤品,非常罕見,幾乎件件都可能成為上上品,開啟了一片美術新天地,為中國畫常常複製自己找到了一條背律。
於是,這個故事本身成了詩。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2014年05月18日 21:37
2014年5月18日,中國嘉德2014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槌。齊白石《花鳥》以920萬起拍,競價者少,沒叫幾口,最終以980萬落槌,隨後重拍,最終以1250萬落槌。該作尺寸為99×35cm×4 約3.1平尺(每幅),估價RMB 10,000,000-15,000,000。
本套《花卉四屏》,是齊白石衰年變法之後的得意之作,作於八十七歲,其時藝術成熟、名望鼎盛,作品精氣閃爍,令人怦然心動。此作可稱“紅花墨葉派”之典型,筆墨酣暢,骨勢雄健,四屏皆設色“喜紅”,滿溢喜慶吉祥。四屏以大寫意賦彩法各繪牡丹、紅梅、菊花、及牽牛花卉,構圖完美,互為呼應;每屏點景草蟲如蜜蜂、蚱蜢、蜻蜓,及鳥雀,雖非精細一格,卻也體物栩栩,純然獨創。
四屏之一名“春風花草香”,繪牡丹湖石,富貴典雅。牡丹花瓣用朱紅勾勒點染,以濃墨點蕊,豔而不俗;淡墨勾勒葉片輪廓,墨筆勾劃葉脈。枝葉用墨濃淡結合,大筆寥寥,飽滿生動。其花卉脫略形跡,離形而以神會求似。牡丹葉片及花莖向左側傾倒,似有清風自畫外吹來。筆道老辣,痛快淋漓。畫右以大筆觸淡掃湖石,以蘊“高夀”之意。蜜蜂一對,振翅花上,與所題暗合,有“踏花歸去馬蹄香”之趣。
四屏之二名“鳥語花香”,繪紅梅喜鵲,喜上眉梢。以淡墨寫梅花枝幹,蒼勁有力;以沒骨法畫梅,洋紅點瓣,濃墨點蕊點萼,綽約生動。喜鵲高棲梅幹,觀梅靜立,羽色分明。
四屏之三繪秋菊蚱蜢,隱逸高潔。畫中紅、白秋菊三朵,二濃一淡,濃者以曙紅巧妙布色,配以朱線勾勒,沉穩而不失生機;淡者僅以墨線雙鉤,淺墨點染,淡雅清逸。墨葉滋潤淋漓,濃淡相宜,更以籬笆兩枝勾連上下。花架下一蚱蜢,正獨享安寧,背部的一點紅色與菊花洋紅呼應,饒有意趣。
四屏之四繪牽牛蜻蜓,生機盎然。牽牛花鮮豔奪目,闊葉濃淡濕潤,墨葉紅花交相輝映,各具姿彩。雖系潑墨傾朱寫牽牛,但寫中帶工,細微的白斑點表現得細緻入微。畫面整體疏密有度,穿插有致,牽牛花口向上取勢,墨葉聚散下垂,藤蔓纏繞穿插,一隻蜻蜓自右上翩然飛來,平衡畫面,生機頓現,可謂點睛之筆。
繪製套屏之難,在於構圖:面貌一致方成氣勢,又要兼及各自變化,以免雷同,較之獨幅,更有賴畫家細意經營,用心配搭,齊白石長於佈局推敲,營造巧妙自然,依照物象組織筆墨,強調虛實和墨色幹濕的變化對比,起伏有致,微妙多端。在紅與黑,濃與淡,幹與濕,疏與密的對比中揮灑筆墨,講究法度,真率自然,拙中寓巧;用筆雄渾健拔,骨肉兼得;用色酣暢淋漓,墨氣飛揚,將其“似與不似”的主張彰顯得淋漓盡致,觀此四屏,可見齊白石鼎盛時期的高妙絕倫。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2014年05月18日 22:35
2014年5月18日,中國嘉德2014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槌開拍。張大千《趙大年湖山清夏圖》以2200萬起拍,開始慢熱破3000萬,3300萬稍停後叫到3500萬,開始倒數又咬一口,拉鋸戰,4000萬倒數並落槌,729號買家,尺寸:130.3×59.6cm 約7.0平尺,估價:RMB 32,000,000-42,000,000。
此幅作於1947年,此時的張大千已從敦煌歸來,致力於整理敦煌未完成的作品。同時因戰亂流散在市場上的宋元名跡,大千亦竭力搜羅,這讓他的臨古愈加精進。在這個時期,他逐漸從董巨化出,兼得王蒙茂密蒙茸,直登宋元堂奧,堪稱臨古創作的巔峰時期。
大千此幅自題 “趙大年湖山清夏圖”,其當臨摹自北宋趙令穰《湖莊清夏》卷,趙氏此卷原為黃君璧白雲堂所藏,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此卷為平遠之宗,於江湖一隅,平凡景致,吟詠造化,生機無限。大千1939年大千與黃君璧有峨眉之游,當于其時得觀趙大年原作,揣摩研習數過。
此幅大千雖曰臨,但得趙大年之清潤,而益之以秀麗,已是大千自我風格的極佳體現。大千自題:“董文敏雲:大年平遠寫湖天淼茫之意,極不俗,然不耐多皴。雖雲學王維,而維畫正有細皴者,乃於重山迭嶂有之。趙未之能盡其法也。此圖略參維法成之。”此段題跋足見大千在縱觀各家之後的自信,其實此幅大千是在力追古法,試圖以王維筆法彌補趙令穰之不足。大千血戰古人的雄心,於此可見一斑。
美術史上一般認為唐時尚無皴法,而一部分人認為王維已經運用皴法,自敦煌歸來後的大千不但在這幅畫的題跋中肯定王維繪畫中有細皴,而且還嘗試運用了這種筆法來作畫,再現出繪畫史上皴法早期的形態。清代吳其貞《書畫記》中所記載王右丞雪霽圖時曾評述:“又余至長安,得趙大年臨右丞《林塘清夏圖》亦不細皴,稍似項氏所存《雪江》卷,而竊意未盡右丞制之致。蓋大家神上品,必於皴法有奇。大年雖俊爽,不耐多皴,遂為無筆,此得右丞一體者也。”張大千作此畫也正是基於趙令穰學王維而又無細皴,從而想借“水村圖”還原右丞原貌。
趙令穰在處理色墨關係上獨特之處在於“化皴法為烘染”,因此他的畫總是呈現出“清淺”的韻致。張大千此幅在加入王維細皴的基礎上,又保持了趙令穰的清潤特點,體現出張大千對繪畫語言中皴與染的探討和出色的超越能力。
此幅中景類似趙令穰湖天淼茫,一片融合的平遠小景,江水靈動,煙嵐迷蒙,使得中景虛實相生,韻味無窮。而中景樓觀建築的處理,則嚴謹細緻,極盡精巧縝密之能事,體現了張大千過人的“界畫”功底。遠景安排了赫然聳立的主峰,與周圍的山峰渾然一體,山的進深關係表現出空間的闊大和山的峻厚。一舉將平遠之景拔高,得高遠雄偉之勢。此幅雖然題為“趙大年湖山清夏圖”,但經大千之手,已變得布陳豐滿,層巒疊嶂起來,成為典型的全景山水,與趙令穰的小景山水拉開距離。故大千的臨古絕對不是簡單的臨摹,而是於臨摹間參悟各家,融會貫通,開出新面。大千於歷代大家之間騰挪轉化,機巧化盡,無愧一代聖手。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中國超級買家參與全球藝術品競爭的激戰
2014年05月19日 13:48
本月13日,紐約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夜場,推出了一幅由法蘭西斯•培根所作的三聯畫《約翰•愛德華茲肖像三習作》,並以8080.5萬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5億元)。據聞,此件作品由中國客戶代為競得。
據悉,除本件拍品外,紐約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夜場”數件拍品均由中國買家通過電話委託競得,如考爾德活動雕塑、傑夫•昆斯及馬克•羅斯科等大師作品。近日,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内作品《睡蓮》以2704.5萬美元的價格拍出,競得該作品的是位元中國買家。在此之前,萬達以1.72億元人民幣拍得畢卡索的《兩個小孩》。中國買家的購買實力以及對西方名家畫作的偏愛引發市場關注。業內稱,中國超級買家參與全球藝術品競爭的激戰或許已經拉開帷幕。
市場
中國買家四年增一半
去年11月,在美國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夜場中,萬達以2816.5萬美元(約1.72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拍下了畢卡索的油畫《兩個小孩》。這個價格創造了中國買家購買畢卡索繪畫的新紀錄,也是中國企業首次大手筆購買西方經典藝術品。
大連萬達集團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跨界進入收藏,此前一直專注于中國近現代藝術品收藏。據悉,目前萬達已經收藏有幾十件西方現當代藝術作品,主要以印象派為主,包括雷諾瓦、高更、莫内、畢沙羅、塞尚、馬蒂斯、畢卡索等,而西方當代藝術家裡希特的作品他們也有收藏。
事實上,萬達集團的收藏口味也是中國藏家們的一個縮影。蘇富比宣稱,自2010年以來,參與西方藝術品競拍的中國買家增加了54%,去年則有530位中國內地藏家成功競得價值3.78億美元的西方藝術品。
事實上,早在2006年前,中國內地購買畢卡索、雷諾瓦等西方藝術品者鮮為人知,這也許是因為他們不出現在紐約、倫敦、香港的拍賣會上。但是,隨著中國人的財富開始呈幾何級數增長,加上瑞士將不再堅持保護銀行外國客戶的帳戶隱私,而將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帳戶的詳細資料,有業內人士預測,一些將資金存在瑞士的中國買家或將持續上演西方藝術品購買潮。
業內人士稱,西方藝術品作為企業收藏內容,是企業資產配置、財務安排的有力手段,因此更多會考慮到藝術品的保值性和抵抗風險能力等因素。實力雄厚的中國買家更加鍾情於印象派、表現主義等現代名家經典,這些作品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已有定論,其市場價格也經歷了百餘年的積累和沉澱,不會像某些短期價格暴漲的當代作品那樣存在較大泡沫,不失為企業投資的安全選擇。從更深遠的角度來看,企業收藏還是企業品牌、企業文化、企業社會責任感的一種戰略性建設。
警示
須防止日式藝術品泡沫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也曾發生過大規模收進西方作品,藝術品市場爆棚,隨之泡沫又破滅的現象。究竟中國藏家收藏的軌跡是否會步日本後塵?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經濟達到頂峰時,日本的銀行、保險(放心保)公司以及個人收藏家大量買進西方藝術家作品。著名的安田火災和海事保險公司買下了凡•高的《向日葵》,花費了3900萬美元。1988年11月28日,日本零售業巨頭三越百貨公司在倫敦蘇富比以3850萬美元買下畢卡索的名作《雜技演員與年輕丑角》;西武百貨公司則以13億日元購得莫内的名作《睡蓮》。大昭和紙業公司董事長齊藤良平在1990年5月15日更是揮金如土般地花1.606億美元收購了雷諾瓦和凡•高的兩幅畫,其中雷諾瓦那幅價值7810萬美元,凡•高的《加歇醫生像》價值8250萬美元,創下油畫交易史上的最高價。1994年,東京都現代美術館以鉅資購買西方繪畫作品,僅美國波普藝術家利希滕斯坦的《發帶少女》就花了6億日元。但隨著上世紀90年代末的經濟危機,日本藏家所購買的西方藝術品也隨之大幅縮水。
“如果中國沒有承受住這些挑戰,經濟出現比較大的滑坡,甚至出現類似日本經濟停滯的狀況的話,那麼藝術品市場肯定會出現比較大的問題。”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梅摩指數創始人梅建平認為,現在的藏家要把藝術品作為一種投資,還是需要比較謹慎。我也一直在強調,如果把藝術品作為投資品的話,它在資產組合中間占的比重千萬不要超過20%,最好控制在10%左右。現在大家熱衷於投資藝術品,而對投資實業反而比較謹慎,甚至大家感覺投資實業的環境越來越不好,這種狀況對未來藝術品市場隱含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
缺憾
對西方藝術品認知度低
如今,有藝術品商坦言,在中國銷售西方藝術品最大的障礙是,潛在的購買者尤其是那些年紀比較大的購買大戶,對西方藝術品的認知度太低。比如,去年佳士得於上海舉辦的首次內地拍賣會上,作為壓軸拍品的畢卡索畫作受到了藏家熱捧,而另一件出自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義大利畫家莫蘭迪之手的作品卻遭遇流拍。
如今,對西方的藝術品感興趣的人大部分是40多歲,或者更年輕一些的藏家,他們的教育生涯中曾經受過西方文學的影響。互聯網的發達,湧現了一批網路富翁,金融行業的興盛又出現了一批年輕的金融家,他們對西方的藝術品表現出強烈的購買欲望,而傳統製造業的老闆卻興趣不大。
同時,一些中國收藏家也常到紐約、倫敦和巴黎購買西方大師的畫作。許多中國收藏家對藝術品並不熟悉,只關心一件事:要大腕兒的作品,比如莫内、塞尚及畢卡索等。但對他們而言,這些西方藝術家仍是個謎。甚至記者在一位元行家處得知,有藏家在大阪拍賣會上買到的作品都比國內買到的貴。該行家說,“單純為了赴海外找東西,覺得海外淘回的才夠檔次,這樣不成熟的心態不叫收藏。”
在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楊彥莉看來,有些藏家熱衷於去西方市場坐著飛機找畫,其實如今而言,“淘這個詞已經用不到了,因為根本無漏可撿。”楊彥莉說,真正好的東西放到哪裡都能拍得它應得的價格,一則好東西要放到市場上去檢驗;二則內地藏家如要入手西方藝術品,萬不能跟風炫富,還是要有一定對西方歷史、文化的理解和修為。
中國藏家近年
國外競購記錄
近年來,中國買家在國外拍賣場上高價競購西方藝術品的情況屢有出現。
2006年,劉鑾雄曾以1.3億港元購入波普藝術之父安迪•沃霍爾的《毛澤東》;
2011年5月,畢卡索的《Deux Personnages》被一位中國買家以2130萬美元的高價買走;
2011年7月,一位中國買家在佳士得以320萬英鎊競得米開朗琪羅的黑粉筆畫;
2011年,一位內地收藏家參與競拍,最終以2250萬美元入手莫内作品;
2012年,一位北京藏家以340萬美元購買喬治•莫蘭迪作品;
2013年秋拍,大連萬達集團在佳士得購得畢卡索的畫作《兩個小孩》和《戴帽的女人》;
2013年秋拍,佳士得晚間舉行的印象派和現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位元中國買家通過電話競標以260萬美元拍下了畢卡索的畫作《哭泣的女人》,與此同時,中國買家還拍下了亨利•摩爾、凡•高和莫内的作品。
2014年05月19日 13:48
本月13日,紐約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夜場,推出了一幅由法蘭西斯•培根所作的三聯畫《約翰•愛德華茲肖像三習作》,並以8080.5萬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5億元)。據聞,此件作品由中國客戶代為競得。
據悉,除本件拍品外,紐約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夜場”數件拍品均由中國買家通過電話委託競得,如考爾德活動雕塑、傑夫•昆斯及馬克•羅斯科等大師作品。近日,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内作品《睡蓮》以2704.5萬美元的價格拍出,競得該作品的是位元中國買家。在此之前,萬達以1.72億元人民幣拍得畢卡索的《兩個小孩》。中國買家的購買實力以及對西方名家畫作的偏愛引發市場關注。業內稱,中國超級買家參與全球藝術品競爭的激戰或許已經拉開帷幕。
市場
中國買家四年增一半
去年11月,在美國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夜場中,萬達以2816.5萬美元(約1.72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拍下了畢卡索的油畫《兩個小孩》。這個價格創造了中國買家購買畢卡索繪畫的新紀錄,也是中國企業首次大手筆購買西方經典藝術品。
大連萬達集團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跨界進入收藏,此前一直專注于中國近現代藝術品收藏。據悉,目前萬達已經收藏有幾十件西方現當代藝術作品,主要以印象派為主,包括雷諾瓦、高更、莫内、畢沙羅、塞尚、馬蒂斯、畢卡索等,而西方當代藝術家裡希特的作品他們也有收藏。
事實上,萬達集團的收藏口味也是中國藏家們的一個縮影。蘇富比宣稱,自2010年以來,參與西方藝術品競拍的中國買家增加了54%,去年則有530位中國內地藏家成功競得價值3.78億美元的西方藝術品。
事實上,早在2006年前,中國內地購買畢卡索、雷諾瓦等西方藝術品者鮮為人知,這也許是因為他們不出現在紐約、倫敦、香港的拍賣會上。但是,隨著中國人的財富開始呈幾何級數增長,加上瑞士將不再堅持保護銀行外國客戶的帳戶隱私,而將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帳戶的詳細資料,有業內人士預測,一些將資金存在瑞士的中國買家或將持續上演西方藝術品購買潮。
業內人士稱,西方藝術品作為企業收藏內容,是企業資產配置、財務安排的有力手段,因此更多會考慮到藝術品的保值性和抵抗風險能力等因素。實力雄厚的中國買家更加鍾情於印象派、表現主義等現代名家經典,這些作品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已有定論,其市場價格也經歷了百餘年的積累和沉澱,不會像某些短期價格暴漲的當代作品那樣存在較大泡沫,不失為企業投資的安全選擇。從更深遠的角度來看,企業收藏還是企業品牌、企業文化、企業社會責任感的一種戰略性建設。
警示
須防止日式藝術品泡沫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也曾發生過大規模收進西方作品,藝術品市場爆棚,隨之泡沫又破滅的現象。究竟中國藏家收藏的軌跡是否會步日本後塵?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經濟達到頂峰時,日本的銀行、保險(放心保)公司以及個人收藏家大量買進西方藝術家作品。著名的安田火災和海事保險公司買下了凡•高的《向日葵》,花費了3900萬美元。1988年11月28日,日本零售業巨頭三越百貨公司在倫敦蘇富比以3850萬美元買下畢卡索的名作《雜技演員與年輕丑角》;西武百貨公司則以13億日元購得莫内的名作《睡蓮》。大昭和紙業公司董事長齊藤良平在1990年5月15日更是揮金如土般地花1.606億美元收購了雷諾瓦和凡•高的兩幅畫,其中雷諾瓦那幅價值7810萬美元,凡•高的《加歇醫生像》價值8250萬美元,創下油畫交易史上的最高價。1994年,東京都現代美術館以鉅資購買西方繪畫作品,僅美國波普藝術家利希滕斯坦的《發帶少女》就花了6億日元。但隨著上世紀90年代末的經濟危機,日本藏家所購買的西方藝術品也隨之大幅縮水。
“如果中國沒有承受住這些挑戰,經濟出現比較大的滑坡,甚至出現類似日本經濟停滯的狀況的話,那麼藝術品市場肯定會出現比較大的問題。”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梅摩指數創始人梅建平認為,現在的藏家要把藝術品作為一種投資,還是需要比較謹慎。我也一直在強調,如果把藝術品作為投資品的話,它在資產組合中間占的比重千萬不要超過20%,最好控制在10%左右。現在大家熱衷於投資藝術品,而對投資實業反而比較謹慎,甚至大家感覺投資實業的環境越來越不好,這種狀況對未來藝術品市場隱含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
缺憾
對西方藝術品認知度低
如今,有藝術品商坦言,在中國銷售西方藝術品最大的障礙是,潛在的購買者尤其是那些年紀比較大的購買大戶,對西方藝術品的認知度太低。比如,去年佳士得於上海舉辦的首次內地拍賣會上,作為壓軸拍品的畢卡索畫作受到了藏家熱捧,而另一件出自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義大利畫家莫蘭迪之手的作品卻遭遇流拍。
如今,對西方的藝術品感興趣的人大部分是40多歲,或者更年輕一些的藏家,他們的教育生涯中曾經受過西方文學的影響。互聯網的發達,湧現了一批網路富翁,金融行業的興盛又出現了一批年輕的金融家,他們對西方的藝術品表現出強烈的購買欲望,而傳統製造業的老闆卻興趣不大。
同時,一些中國收藏家也常到紐約、倫敦和巴黎購買西方大師的畫作。許多中國收藏家對藝術品並不熟悉,只關心一件事:要大腕兒的作品,比如莫内、塞尚及畢卡索等。但對他們而言,這些西方藝術家仍是個謎。甚至記者在一位元行家處得知,有藏家在大阪拍賣會上買到的作品都比國內買到的貴。該行家說,“單純為了赴海外找東西,覺得海外淘回的才夠檔次,這樣不成熟的心態不叫收藏。”
在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楊彥莉看來,有些藏家熱衷於去西方市場坐著飛機找畫,其實如今而言,“淘這個詞已經用不到了,因為根本無漏可撿。”楊彥莉說,真正好的東西放到哪裡都能拍得它應得的價格,一則好東西要放到市場上去檢驗;二則內地藏家如要入手西方藝術品,萬不能跟風炫富,還是要有一定對西方歷史、文化的理解和修為。
中國藏家近年
國外競購記錄
近年來,中國買家在國外拍賣場上高價競購西方藝術品的情況屢有出現。
2006年,劉鑾雄曾以1.3億港元購入波普藝術之父安迪•沃霍爾的《毛澤東》;
2011年5月,畢卡索的《Deux Personnages》被一位中國買家以2130萬美元的高價買走;
2011年7月,一位中國買家在佳士得以320萬英鎊競得米開朗琪羅的黑粉筆畫;
2011年,一位內地收藏家參與競拍,最終以2250萬美元入手莫内作品;
2012年,一位北京藏家以340萬美元購買喬治•莫蘭迪作品;
2013年秋拍,大連萬達集團在佳士得購得畢卡索的畫作《兩個小孩》和《戴帽的女人》;
2013年秋拍,佳士得晚間舉行的印象派和現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位元中國買家通過電話競標以260萬美元拍下了畢卡索的畫作《哭泣的女人》,與此同時,中國買家還拍下了亨利•摩爾、凡•高和莫内的作品。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業內提醒:拍品不出境的香港拍賣是騙局
2014年05月19日 13:35
東方網5月19日消息:香港是僅次於倫敦、紐約的世界第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中國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動“城市轉型策略”,目的是將香港從購物中心打造成為藝術城市。香港成為亞洲藝術中心有著自己的優勢。從文化傳統來看,香港全球化程度較高,而且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保存較好,一直是現代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典範。對於藝術品交易和推廣機構而言,在香港中國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一樣,也有著廣闊的受眾人群。從地區政策來看,在香港成立藝術品交易類型的公司無需文化執照,這降低了進入門檻。從稅率政策來看,作為國際自由貿易港,香港對藝術品交易免征進口稅,且在香港經營藝術品的企業或個人所得稅也較低。從財務支持來看,香港本身就是亞洲金融中心,也是國際離岸金融中心,在藝術品金融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藏家和相關企業財務安排的靈活性和融資成本更顯重要。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額已成為全球第一。
實際上,香港本地的藝術資源相對匱乏。因此,其成為亞洲藝術中心也有著外部原因。近來,許多境內文化公司紛紛打著“香港拍賣”的旗號招攬客戶,以“香港拍賣”為噱頭誘騙客戶支付赴港拍賣的服務費,謀取不當利益。拍品均非按國家規定正規管道出境,甚至根本不出境進行拍賣預展,更無法實現在港拍賣銷售。所以所謂去香港拍賣也只是斂聚服務費的由頭,並沒有真正成行,其行為部分已構成走私和欺詐,讓無辜的委託人陷於巨大的銀貨兩失的風險中,甚至還會有涉嫌文物走私的無妄之災。許多香港拍賣公司在大陸均有代理商代為徵集拍品,這為廣大藏家參加香港拍賣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這些代理商對於藏家參加香港拍賣的做法也是各不相同。
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拍品不出境的拍賣會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假拍。
正確的做法是代理商將拍品歸集後通過正常管道送達香港進行預展,交由香港的拍賣公司舉行拍賣會。
拍賣會競買人必須對拍品有一個預看預判的過程,競買人有時自己對拍品不能自判時還會約請在業界具有學術地位的專家會同判斷,但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拍賣會預展時競買人和拍品的面對面接觸,所以代理商只提供照片給競買人,而不把拍品送到拍賣地預展,從理論上來講競買人不能親眼看見實物是不能激起競買人的購買欲,更不會在拍賣會上舉牌競拍,所以拍賣成交的基礎也因此不存在了。
換而言之,如果這些拍品無法運輸出境,那麼境外競買人在境內看中了拍品,理論上成交後也不可能攜帶出境,因而這種所謂境內成交也是無稽之談。
當然,正規的出境拍賣的程式是比較複雜的,我國對文物藝術品赴香港拍賣有著嚴格的規定,即便是普通的赴境外展覽,進出口單位也必須是在商務部備案登記,具有進出口資質的企業,並以押金、銀行或保險(放心保)公司保函或者中國貿促會認可的書面保證為前提取得ATA單證,作為國際性通關檔。還需向文化部、文物管理部門提交一系列企業資質檔和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表,再審核經過批准,並支付海關關稅保證金後方可執行進出口,其手續是尤其漫長而複雜的。許多境外拍賣公司的大陸代理商沒有能力來履行這些出境通關手續,因而就用帶照片出境拍賣來糊弄客戶,目的就是詐取客戶運輸費用。所以不客氣地講,拍品不出境的境外拍賣實質上就是一個欺詐行為。
那麼藏家如何識別這個代理商是否把你的拍品送出境外參拍呢?
藏家可以要求代理商出示全套出境手續,出示ATA單證,文物管理部門的許可證,海關許可證和保險公司保險單,如果無法提供相關部門回復或確認函,那麼這場所謂的境外拍賣就是一個騙局,那就要請藏家警惕了!
為了保護廣大藏家的利益,如有意向香港拍賣行送拍,請藏家在選擇的時候,一定挑選穩妥的拍賣代理商,管理規範,規模較大,有藏品出境拍賣經驗的正規代理商,讓自己的拍品真正可以與廣大海外競買人所熟知,以達成真實成交。藏家們應擦亮眼睛,保護自身利益不被欺騙。
香港藝術品拍賣標準流程
一、問:為何要到香港舉辦拍賣會?
答:香港擁有最多元化的客戶資源,對中國傳統玉器、瓷器、山水畫、雜項、當代藝術品、及稀有珠寶不斷攀升的需求讓中國大陸、香港本地、亞洲其他地區及西方的收藏家彙聚在香港,這座“東方明珠(600832,股吧)”無疑已成為世界上最多樣化的拍賣市場之一。
二、問:如何到香港舉辦拍賣會?
答:主辦單位須是在商務部門備案登記,取得進藝術品出口資質的企業。
三、問:藝術品進出口有哪些注意事項?
答:1、藝術品進出口須報經文物局審核批准,並報送藝術品進出口單位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對外貿易經營備案登記表;報備進出口藝術品的來源、目的地、用途;藝術創作者名單、藝術品圖錄和介紹。
2、承運藝術品進出口的物流公司需要具有相關資質,其中國家規定一類、二類文物禁止出境,象牙、角雕藝術品可出境,但不可入境(海關查沒)。
3、藝術品進出境須報海關審批,藝術品進出口應當接受海關的監督和檢查,確保進出口的美術品具有合法的來源。
4、藝術品進出口須到貿促會備案。
四、問:藝術品在香港拍賣需要注意什麼?
答:香港拍賣公司必須具有藝術品拍賣資質。
2014年05月19日 13:35
東方網5月19日消息:香港是僅次於倫敦、紐約的世界第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中國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動“城市轉型策略”,目的是將香港從購物中心打造成為藝術城市。香港成為亞洲藝術中心有著自己的優勢。從文化傳統來看,香港全球化程度較高,而且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保存較好,一直是現代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典範。對於藝術品交易和推廣機構而言,在香港中國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一樣,也有著廣闊的受眾人群。從地區政策來看,在香港成立藝術品交易類型的公司無需文化執照,這降低了進入門檻。從稅率政策來看,作為國際自由貿易港,香港對藝術品交易免征進口稅,且在香港經營藝術品的企業或個人所得稅也較低。從財務支持來看,香港本身就是亞洲金融中心,也是國際離岸金融中心,在藝術品金融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藏家和相關企業財務安排的靈活性和融資成本更顯重要。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額已成為全球第一。
實際上,香港本地的藝術資源相對匱乏。因此,其成為亞洲藝術中心也有著外部原因。近來,許多境內文化公司紛紛打著“香港拍賣”的旗號招攬客戶,以“香港拍賣”為噱頭誘騙客戶支付赴港拍賣的服務費,謀取不當利益。拍品均非按國家規定正規管道出境,甚至根本不出境進行拍賣預展,更無法實現在港拍賣銷售。所以所謂去香港拍賣也只是斂聚服務費的由頭,並沒有真正成行,其行為部分已構成走私和欺詐,讓無辜的委託人陷於巨大的銀貨兩失的風險中,甚至還會有涉嫌文物走私的無妄之災。許多香港拍賣公司在大陸均有代理商代為徵集拍品,這為廣大藏家參加香港拍賣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這些代理商對於藏家參加香港拍賣的做法也是各不相同。
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拍品不出境的拍賣會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假拍。
正確的做法是代理商將拍品歸集後通過正常管道送達香港進行預展,交由香港的拍賣公司舉行拍賣會。
拍賣會競買人必須對拍品有一個預看預判的過程,競買人有時自己對拍品不能自判時還會約請在業界具有學術地位的專家會同判斷,但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拍賣會預展時競買人和拍品的面對面接觸,所以代理商只提供照片給競買人,而不把拍品送到拍賣地預展,從理論上來講競買人不能親眼看見實物是不能激起競買人的購買欲,更不會在拍賣會上舉牌競拍,所以拍賣成交的基礎也因此不存在了。
換而言之,如果這些拍品無法運輸出境,那麼境外競買人在境內看中了拍品,理論上成交後也不可能攜帶出境,因而這種所謂境內成交也是無稽之談。
當然,正規的出境拍賣的程式是比較複雜的,我國對文物藝術品赴香港拍賣有著嚴格的規定,即便是普通的赴境外展覽,進出口單位也必須是在商務部備案登記,具有進出口資質的企業,並以押金、銀行或保險(放心保)公司保函或者中國貿促會認可的書面保證為前提取得ATA單證,作為國際性通關檔。還需向文化部、文物管理部門提交一系列企業資質檔和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表,再審核經過批准,並支付海關關稅保證金後方可執行進出口,其手續是尤其漫長而複雜的。許多境外拍賣公司的大陸代理商沒有能力來履行這些出境通關手續,因而就用帶照片出境拍賣來糊弄客戶,目的就是詐取客戶運輸費用。所以不客氣地講,拍品不出境的境外拍賣實質上就是一個欺詐行為。
那麼藏家如何識別這個代理商是否把你的拍品送出境外參拍呢?
藏家可以要求代理商出示全套出境手續,出示ATA單證,文物管理部門的許可證,海關許可證和保險公司保險單,如果無法提供相關部門回復或確認函,那麼這場所謂的境外拍賣就是一個騙局,那就要請藏家警惕了!
為了保護廣大藏家的利益,如有意向香港拍賣行送拍,請藏家在選擇的時候,一定挑選穩妥的拍賣代理商,管理規範,規模較大,有藏品出境拍賣經驗的正規代理商,讓自己的拍品真正可以與廣大海外競買人所熟知,以達成真實成交。藏家們應擦亮眼睛,保護自身利益不被欺騙。
香港藝術品拍賣標準流程
一、問:為何要到香港舉辦拍賣會?
答:香港擁有最多元化的客戶資源,對中國傳統玉器、瓷器、山水畫、雜項、當代藝術品、及稀有珠寶不斷攀升的需求讓中國大陸、香港本地、亞洲其他地區及西方的收藏家彙聚在香港,這座“東方明珠(600832,股吧)”無疑已成為世界上最多樣化的拍賣市場之一。
二、問:如何到香港舉辦拍賣會?
答:主辦單位須是在商務部門備案登記,取得進藝術品出口資質的企業。
三、問:藝術品進出口有哪些注意事項?
答:1、藝術品進出口須報經文物局審核批准,並報送藝術品進出口單位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對外貿易經營備案登記表;報備進出口藝術品的來源、目的地、用途;藝術創作者名單、藝術品圖錄和介紹。
2、承運藝術品進出口的物流公司需要具有相關資質,其中國家規定一類、二類文物禁止出境,象牙、角雕藝術品可出境,但不可入境(海關查沒)。
3、藝術品進出境須報海關審批,藝術品進出口應當接受海關的監督和檢查,確保進出口的美術品具有合法的來源。
4、藝術品進出口須到貿促會備案。
四、問:藝術品在香港拍賣需要注意什麼?
答:香港拍賣公司必須具有藝術品拍賣資質。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劉益謙不放過暴富機會:當股神變身藏家
2014年05月25日 09:09
文/胡金華
在藝術品投資界,劉益謙不是中國最有錢的富豪,但絕對是在藝術品投資上最捨得花錢的富豪;他不是私募、公募圈兒的一員,卻是自A股誕生之日起,在市場上做得最好的一個人;他掌控的新理益投資集團,雖不是如雷貫耳,卻是最擅長做“杠杆”投資的企業,其手法直逼巴菲特。他信奉的人生格言是,不放過每次暴富的機會。
2014年的藝術品市場上,劉益謙是絕對的主角,先後花數億鉅資拍下蘇軾《功甫帖》和明鬥彩雞缸杯,而就是前者,讓他陷入長達半年的真偽漩渦中。
2013年9月19日,《功甫帖》在紐約蘇富比[微博]拍賣,劉益謙以822.9萬美元(約5037萬人民幣拍下。隨後,上海博物館3名研究員在媒體上公開聯合指認《功甫帖》並非真跡,而是晚清的偽本。2014年2月,劉益謙把《功甫帖》帶到北京進行驗證,並邀請上博3位專家去驗證,然而上博專家並未現身。
“《功甫帖》貼好了我的腎結石,記得去年12月20日,我因為腎結石疼痛難忍,住進了中山醫院。第二天上海博物館在媒體上向該帖公開發難,我從病床來到龍美術館,疲于應對各路媒體,如此數日,雖然辛苦,卻發現腎結石在不知不覺間已經不痛了。”5月6日,劉益謙在微信中發了上述內容,以表明心跡。
5月19日,劉益謙在上海龍美術館浦西館接受了《華夏時報》專訪,那幅有“爭議”的《功甫帖》靜靜地放置在地下一層展廳中,此時他已用超然的心態去面對此前的爭論。
“無心插柳”的大藏家
裁剪得當的精緻西裝配上白襯衫,剛剛年過半百的劉益謙頭髮已經花白,沒有染髮的他有著上海阿叔的特有氣質,當記者趕到美術館時,他已在大廳內等候。剛剛忙完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接待事宜,讓劉益謙看起來有些疲憊。
“18日浦西龍美術館接待人數超過12000人,浦東館超過3000人,確實讓所有的工作人員忙得人仰馬翻,很多員工都是九十點才下班的。”剛剛坐定,劉益謙就如是說。
2012年,劉益謙投資建成的上海浦東龍美術館,共3層,館藏非常豐富,從陳逸飛的油畫到張大千、齊白石、吳湖帆、八大山人的山水花鳥畫,從王羲之、趙孟頫的字帖到清朝多位皇帝的御筆奏章,甚至包括動輒數千萬的青花大罐到皇室所用玉器龍椅。
願意花費難以計算的金錢去拍賣場一次次一幅幅一件件地買下它們,又願意耗時耗力建起兩個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多年所藏。劉益謙為什麼如此大手筆?
“在藝術品投資方面,我和愛人從第一次買到現在已經有20年了,一開始自己不太懂,也沒有學過這方面的知識,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富強,人們會關注和喜愛藝術品。而我這些年購買的藝術品太多,沒有地方放,藝術品開放可以帶給公眾愉悅。多年來花費的資金我們也從來沒有做過預算,應該有幾十億了。”劉益謙笑言。
在劉益謙看來,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原有的理財或許就是銀行存款、購買股票和基金、投資債券這些概念,事實上藝術品投資也早已成為理財的一部分。他之所以堅持不懈地花大價錢去全球拍賣行買下珍品,關鍵原因之一是藝術品這幾年一直在漲,財富效應非常快。
劉益謙在2005年和2011年的時候花了近2000萬購買了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和《篆書四言聯》,到2013年拍出4.2億的天價,淨賺了3.5億元。
“我買的作品是經得起檢驗的,購買藝術品的價格高有它的道理。” 劉益謙向記者講述他的藝術品投資心得,“在我的骨子裡,是不願意去搞清楚一件作品的真偽和好壞的,因為研究藝術品不是我的專業,但我的強項是有錢。有人也許會認為我霸道,但其實我只是客觀分析我的優點和缺點,我可以借助專家的眼力,在一輪又一輪舉牌背後,實際上每一個買家身後都有專業團隊的支撐。而我只要在最後比其他買家再出高一點的價格,或許這會給別人橫刀奪愛的感覺,但我喜歡這種成就感。”
不可複製的“傳奇”
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如果拉長時間維度,劉益謙無疑是最成功的投資家。
“我肯定是個很貪婪的人,一個人再怎麼迷茫,他對金錢的貪婪不會迷茫,我做什麼都不錯,股票就不用說了,很多人都是因為股票認識我的名字,然後說我跨界經營風馬牛不相及的產業,認為我是一個投機客,其實我做藝術品投資時間並不算短。”劉益謙並不避諱對於金錢的欲望,同時也傳達出,一個人如果要功成名就,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
記者查閱過往資料發現,劉益謙真正開始以幾何級數賺錢的時代,正是2000年初的時候,如今十多年過去,資本市場的兩次大牛市,讓劉益謙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萬元戶”已經變身為“億萬富豪”。同樣在藝術品投資上,劉益謙投資翻了幾倍。
“盛世買古董”固然是真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事實上從2011年就開始進入一個宏觀週期的下行期,藝術品保值增值,能否在未來的數年內還一如既往地強勁,卻是一個未知數,劉益謙本人卻在這幾年內,相比以往動用更多的資金去購買藝術品,為此業界還將他視為藝術品投資的風向標。
對此,劉益謙笑言,這是不專業的觀點。“藝術品和股票投資不同,藝術品買一件少一件,而股票卻是越買越多,股票價格有漲有跌,買賣的人也多,而藝術品投資本身就是小眾市場。從2008年以來,中國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為數不多的熱點之一,在過往20年中藝術品都是數次拍賣,很少有藏品第一次出現在拍賣會上,也就是說前30年是一個通脹的過程,藝術品漲也合情合理。”劉益謙指出。
“前10年我購買藝術品比較隨心所欲,一年花1000萬-2000萬算是比較大的資金,現在這個價錢都買不到一幅畫。就全球的富豪圈,中國群體對於藝術品的喜歡指數排名倒數,因為中國現在的富豪都是五六十年代打拼出來的,而且絕大多數是文盲,我本人十幾歲就在社會上打拼了,所以對於藝術品的修養有欠缺。未來10年,中國經濟還會不會長期高增長,樂觀悲觀的看法都有。但在我看來,中國的藝術品不管是傳統的水墨畫還是當代的寫實畫,相信會有很好的升值潛力。”在談及對未來經濟的看法和藝術品投資趨勢時,劉益謙舉例稱。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劉益謙一面願意花天價去買珍貴藝術品,另一方面,他在七八年前投資的天平、國華兩家保險公司,卻在今年悄悄地退出。
“在天平保險的投資上,我們這麼多年的投資收益還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通過IPO才能實現退出,而且將股權轉讓給安盛保險,我們也是做了充分的考量,務必要為天平找一個強力的股東,同時也要保持管理層團隊的穩定。國華人壽目前經營狀況也可以,只是產壽險公司經營模式不同,資金運用也不一樣,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經營。”劉益謙稱。
從未離開A股
在談及現在的生活狀況時,劉益謙用“每天都上班”來打趣自己。以此印證他依然非常忙碌,雖然在A股的一二級市場上似乎看不到劉益謙的“身影”,但是他卻明確表示從未離開過。
“如果離開資本市場,我用什麼來維持兩個美術館的正常運轉。”劉益謙調侃道。
然而,工作並非是劉益謙的全部,人生的財富也不僅僅是金錢。在劉益謙看來,家庭、別人的認可、社會關係等都是財富。曾經有人問劉益謙,如果他不是那麼有錢,還會不會去做藝術品投資,劉益謙的回答則是人生沒有如果。
結婚數十載,劉益謙育三女一男四個孩子,從最初做皮包生意開始,在上海城隍廟租一個十幾平米的小店面,劉益謙夫妻倆住閣樓,一路風雨走過甘苦嘗過,卻依然恩愛和睦。劉益謙目前已經榮升當外公,他和妻子儼然是中國式的模範夫妻。而劉益謙本人,對於家庭的看重和對子女的教育,正應了那句古話“家和萬事興”。
“我一路走過來,所選擇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不會強加給我的孩子。在孩子身上,也沒有其他富二代的惡習,我的兒女都過得很平淡,女兒前兩天從美國回來,就讓她自己去找工作吧,我和我的家人都不會移民。”談到國內普遍對富二代反感和子女教育,劉益謙如是說。
他也笑稱,或許正是自己對金錢的欲望太強烈,所以兒女身上反而沒有金錢味道,在家裡他還是個“妻管嚴”,對於他的妻子王薇,劉益謙不吝讚美之詞,是一個很優秀的女人,如果有媒體報導把他們寫成王薇夫婦他也不介意。
“人生目標不能一下就定死,目標會隨著社會發展環境的變遷而不斷修正,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思而行,行而後思,思而再行,人生經歷的跨度是很大的。”對於如何實現人生目標,劉益謙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對於旗下每一項投資,劉益謙自認為都做得不錯。 劉益謙也告誡年輕一代,一個人不能老是感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他的成功是因為經歷的更多,準備的更多,再加上天給予的運氣。
對於資本市場,劉益謙打趣稱,經濟往下行,很難從資本市場賺到錢,即使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更好的投資機會,因為中國經濟不可能再像30年前那樣飛速發展,雖然不能說中國經濟進入老年期,但不可忽視的現實是,中國經濟已經走過了30年,在經濟低迷的時候,要投資獲益,現在只有靜靜地等待就可以了,只要證券市場存在,就一定還有機會。
人物簡介
劉益謙1963年出生,11歲開始創業,做過計程車司機、製作皮包生意人。曾就職于上海森林電子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邁爾福電工設備有限公司。現任新理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天茂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華人壽董事長。擁有15家上市公司共2.5億法人股。2013新財富中國富豪榜以170億排第三十名。
2014年05月25日 09:09
文/胡金華
在藝術品投資界,劉益謙不是中國最有錢的富豪,但絕對是在藝術品投資上最捨得花錢的富豪;他不是私募、公募圈兒的一員,卻是自A股誕生之日起,在市場上做得最好的一個人;他掌控的新理益投資集團,雖不是如雷貫耳,卻是最擅長做“杠杆”投資的企業,其手法直逼巴菲特。他信奉的人生格言是,不放過每次暴富的機會。
2014年的藝術品市場上,劉益謙是絕對的主角,先後花數億鉅資拍下蘇軾《功甫帖》和明鬥彩雞缸杯,而就是前者,讓他陷入長達半年的真偽漩渦中。
2013年9月19日,《功甫帖》在紐約蘇富比[微博]拍賣,劉益謙以822.9萬美元(約5037萬人民幣拍下。隨後,上海博物館3名研究員在媒體上公開聯合指認《功甫帖》並非真跡,而是晚清的偽本。2014年2月,劉益謙把《功甫帖》帶到北京進行驗證,並邀請上博3位專家去驗證,然而上博專家並未現身。
“《功甫帖》貼好了我的腎結石,記得去年12月20日,我因為腎結石疼痛難忍,住進了中山醫院。第二天上海博物館在媒體上向該帖公開發難,我從病床來到龍美術館,疲于應對各路媒體,如此數日,雖然辛苦,卻發現腎結石在不知不覺間已經不痛了。”5月6日,劉益謙在微信中發了上述內容,以表明心跡。
5月19日,劉益謙在上海龍美術館浦西館接受了《華夏時報》專訪,那幅有“爭議”的《功甫帖》靜靜地放置在地下一層展廳中,此時他已用超然的心態去面對此前的爭論。
“無心插柳”的大藏家
裁剪得當的精緻西裝配上白襯衫,剛剛年過半百的劉益謙頭髮已經花白,沒有染髮的他有著上海阿叔的特有氣質,當記者趕到美術館時,他已在大廳內等候。剛剛忙完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接待事宜,讓劉益謙看起來有些疲憊。
“18日浦西龍美術館接待人數超過12000人,浦東館超過3000人,確實讓所有的工作人員忙得人仰馬翻,很多員工都是九十點才下班的。”剛剛坐定,劉益謙就如是說。
2012年,劉益謙投資建成的上海浦東龍美術館,共3層,館藏非常豐富,從陳逸飛的油畫到張大千、齊白石、吳湖帆、八大山人的山水花鳥畫,從王羲之、趙孟頫的字帖到清朝多位皇帝的御筆奏章,甚至包括動輒數千萬的青花大罐到皇室所用玉器龍椅。
願意花費難以計算的金錢去拍賣場一次次一幅幅一件件地買下它們,又願意耗時耗力建起兩個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多年所藏。劉益謙為什麼如此大手筆?
“在藝術品投資方面,我和愛人從第一次買到現在已經有20年了,一開始自己不太懂,也沒有學過這方面的知識,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富強,人們會關注和喜愛藝術品。而我這些年購買的藝術品太多,沒有地方放,藝術品開放可以帶給公眾愉悅。多年來花費的資金我們也從來沒有做過預算,應該有幾十億了。”劉益謙笑言。
在劉益謙看來,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原有的理財或許就是銀行存款、購買股票和基金、投資債券這些概念,事實上藝術品投資也早已成為理財的一部分。他之所以堅持不懈地花大價錢去全球拍賣行買下珍品,關鍵原因之一是藝術品這幾年一直在漲,財富效應非常快。
劉益謙在2005年和2011年的時候花了近2000萬購買了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和《篆書四言聯》,到2013年拍出4.2億的天價,淨賺了3.5億元。
“我買的作品是經得起檢驗的,購買藝術品的價格高有它的道理。” 劉益謙向記者講述他的藝術品投資心得,“在我的骨子裡,是不願意去搞清楚一件作品的真偽和好壞的,因為研究藝術品不是我的專業,但我的強項是有錢。有人也許會認為我霸道,但其實我只是客觀分析我的優點和缺點,我可以借助專家的眼力,在一輪又一輪舉牌背後,實際上每一個買家身後都有專業團隊的支撐。而我只要在最後比其他買家再出高一點的價格,或許這會給別人橫刀奪愛的感覺,但我喜歡這種成就感。”
不可複製的“傳奇”
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如果拉長時間維度,劉益謙無疑是最成功的投資家。
“我肯定是個很貪婪的人,一個人再怎麼迷茫,他對金錢的貪婪不會迷茫,我做什麼都不錯,股票就不用說了,很多人都是因為股票認識我的名字,然後說我跨界經營風馬牛不相及的產業,認為我是一個投機客,其實我做藝術品投資時間並不算短。”劉益謙並不避諱對於金錢的欲望,同時也傳達出,一個人如果要功成名就,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
記者查閱過往資料發現,劉益謙真正開始以幾何級數賺錢的時代,正是2000年初的時候,如今十多年過去,資本市場的兩次大牛市,讓劉益謙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萬元戶”已經變身為“億萬富豪”。同樣在藝術品投資上,劉益謙投資翻了幾倍。
“盛世買古董”固然是真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事實上從2011年就開始進入一個宏觀週期的下行期,藝術品保值增值,能否在未來的數年內還一如既往地強勁,卻是一個未知數,劉益謙本人卻在這幾年內,相比以往動用更多的資金去購買藝術品,為此業界還將他視為藝術品投資的風向標。
對此,劉益謙笑言,這是不專業的觀點。“藝術品和股票投資不同,藝術品買一件少一件,而股票卻是越買越多,股票價格有漲有跌,買賣的人也多,而藝術品投資本身就是小眾市場。從2008年以來,中國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為數不多的熱點之一,在過往20年中藝術品都是數次拍賣,很少有藏品第一次出現在拍賣會上,也就是說前30年是一個通脹的過程,藝術品漲也合情合理。”劉益謙指出。
“前10年我購買藝術品比較隨心所欲,一年花1000萬-2000萬算是比較大的資金,現在這個價錢都買不到一幅畫。就全球的富豪圈,中國群體對於藝術品的喜歡指數排名倒數,因為中國現在的富豪都是五六十年代打拼出來的,而且絕大多數是文盲,我本人十幾歲就在社會上打拼了,所以對於藝術品的修養有欠缺。未來10年,中國經濟還會不會長期高增長,樂觀悲觀的看法都有。但在我看來,中國的藝術品不管是傳統的水墨畫還是當代的寫實畫,相信會有很好的升值潛力。”在談及對未來經濟的看法和藝術品投資趨勢時,劉益謙舉例稱。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劉益謙一面願意花天價去買珍貴藝術品,另一方面,他在七八年前投資的天平、國華兩家保險公司,卻在今年悄悄地退出。
“在天平保險的投資上,我們這麼多年的投資收益還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通過IPO才能實現退出,而且將股權轉讓給安盛保險,我們也是做了充分的考量,務必要為天平找一個強力的股東,同時也要保持管理層團隊的穩定。國華人壽目前經營狀況也可以,只是產壽險公司經營模式不同,資金運用也不一樣,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經營。”劉益謙稱。
從未離開A股
在談及現在的生活狀況時,劉益謙用“每天都上班”來打趣自己。以此印證他依然非常忙碌,雖然在A股的一二級市場上似乎看不到劉益謙的“身影”,但是他卻明確表示從未離開過。
“如果離開資本市場,我用什麼來維持兩個美術館的正常運轉。”劉益謙調侃道。
然而,工作並非是劉益謙的全部,人生的財富也不僅僅是金錢。在劉益謙看來,家庭、別人的認可、社會關係等都是財富。曾經有人問劉益謙,如果他不是那麼有錢,還會不會去做藝術品投資,劉益謙的回答則是人生沒有如果。
結婚數十載,劉益謙育三女一男四個孩子,從最初做皮包生意開始,在上海城隍廟租一個十幾平米的小店面,劉益謙夫妻倆住閣樓,一路風雨走過甘苦嘗過,卻依然恩愛和睦。劉益謙目前已經榮升當外公,他和妻子儼然是中國式的模範夫妻。而劉益謙本人,對於家庭的看重和對子女的教育,正應了那句古話“家和萬事興”。
“我一路走過來,所選擇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不會強加給我的孩子。在孩子身上,也沒有其他富二代的惡習,我的兒女都過得很平淡,女兒前兩天從美國回來,就讓她自己去找工作吧,我和我的家人都不會移民。”談到國內普遍對富二代反感和子女教育,劉益謙如是說。
他也笑稱,或許正是自己對金錢的欲望太強烈,所以兒女身上反而沒有金錢味道,在家裡他還是個“妻管嚴”,對於他的妻子王薇,劉益謙不吝讚美之詞,是一個很優秀的女人,如果有媒體報導把他們寫成王薇夫婦他也不介意。
“人生目標不能一下就定死,目標會隨著社會發展環境的變遷而不斷修正,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思而行,行而後思,思而再行,人生經歷的跨度是很大的。”對於如何實現人生目標,劉益謙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對於旗下每一項投資,劉益謙自認為都做得不錯。 劉益謙也告誡年輕一代,一個人不能老是感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他的成功是因為經歷的更多,準備的更多,再加上天給予的運氣。
對於資本市場,劉益謙打趣稱,經濟往下行,很難從資本市場賺到錢,即使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更好的投資機會,因為中國經濟不可能再像30年前那樣飛速發展,雖然不能說中國經濟進入老年期,但不可忽視的現實是,中國經濟已經走過了30年,在經濟低迷的時候,要投資獲益,現在只有靜靜地等待就可以了,只要證券市場存在,就一定還有機會。
人物簡介
劉益謙1963年出生,11歲開始創業,做過計程車司機、製作皮包生意人。曾就職于上海森林電子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邁爾福電工設備有限公司。現任新理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天茂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華人壽董事長。擁有15家上市公司共2.5億法人股。2013新財富中國富豪榜以170億排第三十名。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齊白石弟子21億遺產案開庭 庭審辯遺囑真假
2014年05月30日 07:43
上午庭審時間主要在播放媒體採訪視頻 下午將繼續審案
書畫大師、齊白石關門弟子許麟廬遺產糾紛案,今天上午在市二中院再次開庭審理,原告和被告對許麟廬遺囑的真假展開辯論。
畫家遺產 總價值達21個億
此案最早是許麟廬三子許化夷起訴母親王齡文和大哥許化傑、二哥許化儒,許化夷認為父親去世後其收藏的名人字畫一直沒有依法分割,他要求分割父親的遺產。
因該案標的高達21億元,原本在豐台法院的審理被中止,移交到二中院繼續審理。
此前在豐台法院開庭時,女兒許麗與小兒子許化遲是坐在被告席上的。二中院開庭時他們成了原告,原告還有老三許化夷、故去的大女兒許美和三女兒許嫦的4個孩子及小女兒許娥。法官解釋,遺囑訴訟其他子女都只能追加為原告。
許麟廬95歲的夫人王齡文向法庭提供的那份許麟廬手書遺囑成為爭議焦點,這份用毛筆書寫在宣紙上的遺囑內容為:“我許麟廬百年以後,我的一切文物、字畫及所有財產歸我夫人王齡文所有。我許麟廬(許德麟)2010年9月2日所立遺囑。”遺囑上蓋有印章。對這份遺囑,王齡文本人和子女們看法不同。
王齡文的律師認為,根據《繼承法》規定,遺囑繼承的效力優先于法定繼承。在有遺囑的情況下,遺產的處分必須按遺囑處理。遺囑真實性成為爭議的焦點。
作為書畫鑒定家的女兒許麗認為遺囑是假的。理由是父親一生嚴謹認真,而遺囑中的簽名亂成一團,字跡和以往不同。
許麟廬毛筆字遺囑真偽成為爭議焦點,眾子女同意對遺囑進行鑒定,並紛紛提交父親的信劄、字幅、題字等作為鑒定樣本。
遺囑真偽 成爭議焦點
法庭上,原告和被告對遺產清單有異議,被告對許化夷與其父許麟廬關係是否良好也進行質疑。對於遺囑的真偽,相關機構進行了鑒定,但至今沒有結果。
不過原告許麗的女兒稱,鑒定的結果是:由於樣本不夠,無法鑒定。
在質證階段,原告許麗稱,“遺產清單她沒有簽字,有異議。”
整個上午的庭審時間,主要在播放媒體採訪原告和被告雙方的視頻資料。最後法官宣佈,上午庭審結束,下午接著審。
人物背景
許麟廬,1945年拜齊白石為師,是著名國畫家、書法家、書畫鑒賞家。2011年去世,享年95歲。
他留下72幅字畫和3把紫砂壺,72幅字畫裡包括齊白石、徐悲鴻等名人字畫。這72幅字畫的總價值可稱“價值連城”。如果根據拍賣市場的價格估價,這些字畫的總價值將達到21億元。
2014年05月30日 07:43
上午庭審時間主要在播放媒體採訪視頻 下午將繼續審案
書畫大師、齊白石關門弟子許麟廬遺產糾紛案,今天上午在市二中院再次開庭審理,原告和被告對許麟廬遺囑的真假展開辯論。
畫家遺產 總價值達21個億
此案最早是許麟廬三子許化夷起訴母親王齡文和大哥許化傑、二哥許化儒,許化夷認為父親去世後其收藏的名人字畫一直沒有依法分割,他要求分割父親的遺產。
因該案標的高達21億元,原本在豐台法院的審理被中止,移交到二中院繼續審理。
此前在豐台法院開庭時,女兒許麗與小兒子許化遲是坐在被告席上的。二中院開庭時他們成了原告,原告還有老三許化夷、故去的大女兒許美和三女兒許嫦的4個孩子及小女兒許娥。法官解釋,遺囑訴訟其他子女都只能追加為原告。
許麟廬95歲的夫人王齡文向法庭提供的那份許麟廬手書遺囑成為爭議焦點,這份用毛筆書寫在宣紙上的遺囑內容為:“我許麟廬百年以後,我的一切文物、字畫及所有財產歸我夫人王齡文所有。我許麟廬(許德麟)2010年9月2日所立遺囑。”遺囑上蓋有印章。對這份遺囑,王齡文本人和子女們看法不同。
王齡文的律師認為,根據《繼承法》規定,遺囑繼承的效力優先于法定繼承。在有遺囑的情況下,遺產的處分必須按遺囑處理。遺囑真實性成為爭議的焦點。
作為書畫鑒定家的女兒許麗認為遺囑是假的。理由是父親一生嚴謹認真,而遺囑中的簽名亂成一團,字跡和以往不同。
許麟廬毛筆字遺囑真偽成為爭議焦點,眾子女同意對遺囑進行鑒定,並紛紛提交父親的信劄、字幅、題字等作為鑒定樣本。
遺囑真偽 成爭議焦點
法庭上,原告和被告對遺產清單有異議,被告對許化夷與其父許麟廬關係是否良好也進行質疑。對於遺囑的真偽,相關機構進行了鑒定,但至今沒有結果。
不過原告許麗的女兒稱,鑒定的結果是:由於樣本不夠,無法鑒定。
在質證階段,原告許麗稱,“遺產清單她沒有簽字,有異議。”
整個上午的庭審時間,主要在播放媒體採訪原告和被告雙方的視頻資料。最後法官宣佈,上午庭審結束,下午接著審。
人物背景
許麟廬,1945年拜齊白石為師,是著名國畫家、書法家、書畫鑒賞家。2011年去世,享年95歲。
他留下72幅字畫和3把紫砂壺,72幅字畫裡包括齊白石、徐悲鴻等名人字畫。這72幅字畫的總價值可稱“價值連城”。如果根據拍賣市場的價格估價,這些字畫的總價值將達到21億元。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2014年05月30日 08:13
日前,香港佳士得結束一連五天的2014春拍,總成交額達30億港元/3.89億美元,幾大板塊紛紛亮出佳績,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的成交總額超過7.55億港元,常玉的精品《靜月瑩菊》拍出4604萬港幣;中國書畫板塊成交額則為7.48億港元 ,清代八大山人的《山水》是該板塊最高成交價拍品,成交額為44,92萬港元。在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的板塊,總成交額超過7.09億港元,一對25.49 及25.31 克拉梨形D/IF Type IIa鑽石耳墜 拍出7516萬港元的高價。
佳士得亞太區主席高逸龍(FrançoisCuriel)表示:“亞洲藏家為市場帶來的活躍能量,不但在最近佳士得於倫敦、紐約及日內瓦等舉行的拍賣中非常顯見,他們的積極參與及影響亦席捲香港。亞洲藏家的收藏旨趣現已進入到追求鑒賞知識的專業階段,傳承有緒的頂級傑作備受推崇。亞洲藝術市場現已邁入日臻進步及持續發展的軌道。”
佳士得亞洲區總裁(中國地區以外)魏蔚(RebeccaWei)表示:“本季春拍中,藏家積極通過Christie's LIVE™佳士得即時競投參與拍賣。同時,私人洽購部分亦取得持續增長。今後我們將繼續通過多種創新途徑,增強與亞洲藏家的互動與交流。”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58件珍貴檔案首面世:乾隆聖旨毛澤東手稿曝光
2014年06月02日 08:36
明日起,市民可撥打北京市檔案館電話67640609預約參觀該館的特藏館,一睹乾隆年間的聖旨、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題詞的手稿等珍貴藏品。
據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為首次面向公眾開放特藏館,是為紀念6月9日國際檔案館日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其間還將為前50名電話預約的市民提供老照片免費修復列印服務。
58件檔案首次面世
“任命大臣的聖旨上,一般用‘皇帝制曰’的說法。”市檔案館特藏館一位工作人員就該處展出的,一件乾隆年間的聖旨解釋說,“皇帝詔曰”的說法一般用於需要全國知曉的聖旨上,“所以電視劇裡的說法屬於誤讀。”
這件聖旨將與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題詞的手稿、北平城和平解放時解放軍“約法八章”佈告、那桐和楊度等歷史人物的日記原件等共58件珍貴檔案一起,於6月9日國際檔案館日當天開放。
據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首次開放的特藏館將接待專業、普通觀眾各100人,市民可在3日至6日9時30分至16時30分撥打電話67640609進行預約。
“先到先得。”該負責人表示,為保證藏品安全,市民參觀時不能攜帶手機、相機等物品,“防止出現偽造檔案等情況。”
而活動當天,市檔案館還將為電話預約的50名市民提供老照片免費修復列印活動,預約電話同樣為67640609。
1.8萬件檔案將解密
根據檔案法相關規定,檔案館保管的檔案,一般應自形成之日起滿30年向社會開放。
據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有來自北京市政協、北京市科協、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北京同仁醫院等11個單位的18709件文書檔案面向社會開放,內容涉及城市管理、科學研討、城市建設、醫療衛生等,檔案大部分形成於1978年至1985年。
此外,朝陽、通州、海澱等16個區縣檔案館也將開放42640卷件檔案,多數形成於1982年至1984年。
上述檔案將通過在互聯網上公佈開放檔案檔級目錄、在檔案館大廳擺放紙質目錄的形式開放。
2014年06月02日 08:36
明日起,市民可撥打北京市檔案館電話67640609預約參觀該館的特藏館,一睹乾隆年間的聖旨、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題詞的手稿等珍貴藏品。
據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為首次面向公眾開放特藏館,是為紀念6月9日國際檔案館日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其間還將為前50名電話預約的市民提供老照片免費修復列印服務。
58件檔案首次面世
“任命大臣的聖旨上,一般用‘皇帝制曰’的說法。”市檔案館特藏館一位工作人員就該處展出的,一件乾隆年間的聖旨解釋說,“皇帝詔曰”的說法一般用於需要全國知曉的聖旨上,“所以電視劇裡的說法屬於誤讀。”
這件聖旨將與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題詞的手稿、北平城和平解放時解放軍“約法八章”佈告、那桐和楊度等歷史人物的日記原件等共58件珍貴檔案一起,於6月9日國際檔案館日當天開放。
據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首次開放的特藏館將接待專業、普通觀眾各100人,市民可在3日至6日9時30分至16時30分撥打電話67640609進行預約。
“先到先得。”該負責人表示,為保證藏品安全,市民參觀時不能攜帶手機、相機等物品,“防止出現偽造檔案等情況。”
而活動當天,市檔案館還將為電話預約的50名市民提供老照片免費修復列印活動,預約電話同樣為67640609。
1.8萬件檔案將解密
根據檔案法相關規定,檔案館保管的檔案,一般應自形成之日起滿30年向社會開放。
據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有來自北京市政協、北京市科協、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北京同仁醫院等11個單位的18709件文書檔案面向社會開放,內容涉及城市管理、科學研討、城市建設、醫療衛生等,檔案大部分形成於1978年至1985年。
此外,朝陽、通州、海澱等16個區縣檔案館也將開放42640卷件檔案,多數形成於1982年至1984年。
上述檔案將通過在互聯網上公佈開放檔案檔級目錄、在檔案館大廳擺放紙質目錄的形式開放。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英媒:納粹劫掠藝術品詳單首度公開
2014年06月01日 11:27
6月1日報導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5月29日報導,德國一家拍賣行首次將納粹時期的一些記錄公之於眾,這對於追討二戰時期遭劫掠藝術品的行動來說,可能是一個重大突破。
這家拍賣行當時的老闆阿道夫•魏因米勒並非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但二戰末期,“盟軍奪寶隊”——負責拯救被劫掠藝術品的盟軍軍官——從他那裡查封一批畫作、雕塑、掛毯和燭臺等藝術品,調查清單長達13頁。
而這只是納粹時期流入魏因米勒拍賣行的被劫掠藝術品的一小部分:從1936年到1944年,他總共賣出了3.2萬件藝術品,其中許多是從猶太家庭或其他被征服民族竊取的。
就在不久以前,這家拍賣行還一直聲稱納粹時期的記錄在一次空襲中遭到損毀。不過去年,拍賣行表示,在地下室的檔案櫃中發現了一些帶注解的目錄。
本周,該拍賣行在互聯網上發佈了這些目錄資訊,這是德國藝術品交易商首次公開發佈納粹時期的記錄。
2014年06月01日 11:27
6月1日報導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5月29日報導,德國一家拍賣行首次將納粹時期的一些記錄公之於眾,這對於追討二戰時期遭劫掠藝術品的行動來說,可能是一個重大突破。
這家拍賣行當時的老闆阿道夫•魏因米勒並非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但二戰末期,“盟軍奪寶隊”——負責拯救被劫掠藝術品的盟軍軍官——從他那裡查封一批畫作、雕塑、掛毯和燭臺等藝術品,調查清單長達13頁。
而這只是納粹時期流入魏因米勒拍賣行的被劫掠藝術品的一小部分:從1936年到1944年,他總共賣出了3.2萬件藝術品,其中許多是從猶太家庭或其他被征服民族竊取的。
就在不久以前,這家拍賣行還一直聲稱納粹時期的記錄在一次空襲中遭到損毀。不過去年,拍賣行表示,在地下室的檔案櫃中發現了一些帶注解的目錄。
本周,該拍賣行在互聯網上發佈了這些目錄資訊,這是德國藝術品交易商首次公開發佈納粹時期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