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春拍當代藝術分化趨明顯:天價拍品鳳毛麟角
2014年04月08日 07:48
香港春拍戰場全面交鋒。延續上一季中國當代藝術“億元神話”的余溫,日前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3號》拍出8300萬元(港幣,下同)落槌價、9420萬元總成交價。
僅半年前,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以1.8億元的總成交價,引領中國當代藝術邁入“億元時代”。市場餘震未消,今年春拍各大拍賣行“趁熱打鐵”,再力推中國及亞洲當代藝術板塊。
經歷了2004年至2007年的狂熱增長,以及接下去4、5年的迷茫調整,專家認為鳳毛麟角的“天價”拍品不會為市場帶來轉折性改變,“一榮俱榮”的期待不現實。
“血緣”是張曉剛最知名的系列作品,而“大家庭3號”是該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一幅。5日,在香港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專場,這幅作品以9420萬元成交。
“這對市場來說是好信號、振奮人心,但個案不代表行情,不要指望帶來轉折性改變。”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油畫部負責人李豔峰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保利香港、嘉德香港也於春拍推出當代藝術專場。6日晚,曾梵志“面具系列”一幅作品以落槌價1500萬、成交價1728萬拍出,而拍前估價為1500至2500萬。同場,幾位中國當代藝術指標性藝術家的作品遭遇流拍或撤拍。
香港佳士得5日落幕的首場“ASIA+專場拍賣”上,一些焦點拍品亦以最低估價拍出,其中曾梵志的《浴室》總成交價為664萬元、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大家庭:同志》為604萬元。
李豔峰指出,2004、2005年當代藝術大熱時,有為名頭盲目買入的投機者,但近兩、三年,即便是名家,其代表性作品和普通作品的價差越來越大,“這是藏家趨理性、市場趨成熟的表現。”
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部資深專家黃傑瑜亦指,2009年以後,如果是藝術家標誌性作品,本身藝術價值較高,才能拍得好價錢。
什麼人捧場中國當代藝術?黃傑瑜指出,上世紀90年代,買家大多來自西方,而2000年之後,亞洲藏家隨市場興起而增多,“可以說價位是那個時候在亞洲市場提升的”。
香港季豐軒畫廊主人季玉年關注中國當代藝術逾20年。她說,近幾年來,中國當代藝術拍價大漲,很多人視其為一門好投資,包括吸引一些基金參與。據她瞭解,年輕的藏家較欣賞當代藝術,容易理解和產生共鳴。另外,藝術家仍在世,便於考證作品真偽,讓新藏家敢於入場。
被問及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是否有投機“泡沫”,黃傑瑜稱,中國經濟向好發展,隨著個人財富的積累,新藏家不斷湧現,如果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市場不會有太大改變。他還透露,內地不少藏家有意開設私人美術館、博物館,對高品質、高價位元藝術品確有需要。
但中國當代藝術屢創“天價”的背後不乏隱憂。首先,存在持有期較短、換手率較高的現象。以《血緣:大家庭3號》為例,2008年4月曾拍出4700萬港元,6年後價格幾乎翻了一倍。
此外,畫廊和拍賣行角色交叉、競爭激烈,對當代藝術長遠發展不利。李豔峰指出,畫廊在一級市場發掘、培養藝術家以及尋找客人,為拍賣行做了很多工作,曾梵志作品的市場基礎較扎實,與其身後國際化畫廊運作有很大關係。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保利香港2014春拍完美收槌 總成交額為11.36億港元
2014年04月08日 08:20
2014年4月7日(99藝術網香港報導)晚,保利香港2014春拍推出兩個中國當代水墨專場:中國當代經典水墨和中國當代新水墨,另外還有一個藝術家個人專場:太璞如琢——崔如琢精品專場。三個專場結束後,保利香港拍賣公佈了統計結果:中國當代經典水墨專場總成交額為1650萬港元,中國當代新水墨專場總成交額為2200萬港元,而崔如琢精品專場總成交額為3億4百萬港元。
在當晚拍賣會上,崔如琢作於2006年的手卷《丹楓白雪》以8000萬港元起拍,經過多輪競價後以1.6億港元落槌,加傭金以1.84億港元成交,創藝術家個人世界拍賣紀錄。此次崔如琢專場共上拍22件拍品,16件成交,除了《丹楓白雪》外,其餘15件拍品的成交均價為750萬港元。
郝量的作品《幽暗》170萬港元落槌
而兩個中國當代水墨專場也不乏亮點。比如中國當代經典水墨專場的第一件拍品:范曾的《菩提老者》估價為2萬到5萬港元,最終以160萬港元落槌。而在中國當代新水墨專場中,艾軒的作品《雁南飛》估價為25萬至35萬港元,落槌價為130萬港元。郝量的作品《幽暗》估價為40萬至60萬港元,最終以170萬港元落槌。另外,朱新建的作品共有18件上拍,其中3件流拍,其餘15件成交額為133.3萬港元,成交均價為8.89萬港元。
至此,保利香港2014春拍正式劃上句號,此次春拍總成交額為11.36億港元。
2014年04月08日 08:20
2014年4月7日(99藝術網香港報導)晚,保利香港2014春拍推出兩個中國當代水墨專場:中國當代經典水墨和中國當代新水墨,另外還有一個藝術家個人專場:太璞如琢——崔如琢精品專場。三個專場結束後,保利香港拍賣公佈了統計結果:中國當代經典水墨專場總成交額為1650萬港元,中國當代新水墨專場總成交額為2200萬港元,而崔如琢精品專場總成交額為3億4百萬港元。
在當晚拍賣會上,崔如琢作於2006年的手卷《丹楓白雪》以8000萬港元起拍,經過多輪競價後以1.6億港元落槌,加傭金以1.84億港元成交,創藝術家個人世界拍賣紀錄。此次崔如琢專場共上拍22件拍品,16件成交,除了《丹楓白雪》外,其餘15件拍品的成交均價為750萬港元。
郝量的作品《幽暗》170萬港元落槌
而兩個中國當代水墨專場也不乏亮點。比如中國當代經典水墨專場的第一件拍品:范曾的《菩提老者》估價為2萬到5萬港元,最終以160萬港元落槌。而在中國當代新水墨專場中,艾軒的作品《雁南飛》估價為25萬至35萬港元,落槌價為130萬港元。郝量的作品《幽暗》估價為40萬至60萬港元,最終以170萬港元落槌。另外,朱新建的作品共有18件上拍,其中3件流拍,其餘15件成交額為133.3萬港元,成交均價為8.89萬港元。
至此,保利香港2014春拍正式劃上句號,此次春拍總成交額為11.36億港元。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保利香港2014春拍完美收槌 總成交額為11.36億港元
2014年04月08日 08:20
2014年4月7日(99藝術網香港報導)晚,保利香港2014春拍推出兩個中國當代水墨專場:中國當代經典水墨和中國當代新水墨,另外還有一個藝術家個人專場:太璞如琢——崔如琢精品專場。三個專場結束後,保利香港拍賣公佈了統計結果:中國當代經典水墨專場總成交額為1650萬港元,中國當代新水墨專場總成交額為2200萬港元,而崔如琢精品專場總成交額為3億4百萬港元。
在當晚拍賣會上,崔如琢作於2006年的手卷《丹楓白雪》以8000萬港元起拍,經過多輪競價後以1.6億港元落槌,加傭金以1.84億港元成交,創藝術家個人世界拍賣紀錄。此次崔如琢專場共上拍22件拍品,16件成交,除了《丹楓白雪》外,其餘15件拍品的成交均價為750萬港元。
郝量的作品《幽暗》170萬港元落槌
而兩個中國當代水墨專場也不乏亮點。比如中國當代經典水墨專場的第一件拍品:范曾的《菩提老者》估價為2萬到5萬港元,最終以160萬港元落槌。而在中國當代新水墨專場中,艾軒的作品《雁南飛》估價為25萬至35萬港元,落槌價為130萬港元。郝量的作品《幽暗》估價為40萬至60萬港元,最終以170萬港元落槌。另外,朱新建的作品共有18件上拍,其中3件流拍,其餘15件成交額為133.3萬港元,成交均價為8.89萬港元。
至此,保利香港2014春拍正式劃上句號,此次春拍總成交額為11.36億港元。
2014年04月08日 08:20
2014年4月7日(99藝術網香港報導)晚,保利香港2014春拍推出兩個中國當代水墨專場:中國當代經典水墨和中國當代新水墨,另外還有一個藝術家個人專場:太璞如琢——崔如琢精品專場。三個專場結束後,保利香港拍賣公佈了統計結果:中國當代經典水墨專場總成交額為1650萬港元,中國當代新水墨專場總成交額為2200萬港元,而崔如琢精品專場總成交額為3億4百萬港元。
在當晚拍賣會上,崔如琢作於2006年的手卷《丹楓白雪》以8000萬港元起拍,經過多輪競價後以1.6億港元落槌,加傭金以1.84億港元成交,創藝術家個人世界拍賣紀錄。此次崔如琢專場共上拍22件拍品,16件成交,除了《丹楓白雪》外,其餘15件拍品的成交均價為750萬港元。
郝量的作品《幽暗》170萬港元落槌
而兩個中國當代水墨專場也不乏亮點。比如中國當代經典水墨專場的第一件拍品:范曾的《菩提老者》估價為2萬到5萬港元,最終以160萬港元落槌。而在中國當代新水墨專場中,艾軒的作品《雁南飛》估價為25萬至35萬港元,落槌價為130萬港元。郝量的作品《幽暗》估價為40萬至60萬港元,最終以170萬港元落槌。另外,朱新建的作品共有18件上拍,其中3件流拍,其餘15件成交額為133.3萬港元,成交均價為8.89萬港元。
至此,保利香港2014春拍正式劃上句號,此次春拍總成交額為11.36億港元。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香港將拍賣記載釣魚島屬中國版圖的清朝書籍
2014年04月09日 06:58
香港4月8日電 香港將在12日拍賣一本名為《使琉球記》的古籍,載有清朝嘉慶時期官員出海途經釣魚島,證明釣魚島早已是中國領土一部份。
8日,負責拍賣的普藝拍賣有限公司介紹書籍背景。該公司書畫部負責人莊志崗說,早前從一位研究清朝歷史的老收藏家手上,征得一組共二十八種1877年至1889年上海申報館印的“大清紀事線裝書”。
他表示,這套書籍當時以類近期刊形式分開發行,是這位收藏家年輕時四處收集得來,過程頗為艱難,亦是他見過比較齊全的一套,在竹箱保存得很完美。
日本早前擬在一批小學教科書中,稱釣魚島為日本“固有領土”。莊志崗說,這位收藏家近來因年紀漸大,希望籍這一次拍賣,讓更多人瞭解釣魚島的歷史,釣魚島早已屬中國版圖。
他指出,這套書籍記錄了清朝歷史、外交大事等,其中一冊三卷的《使琉球記》,為清代嘉慶時期,清官李鼎元撰述,李和叔輯著,記述清朝大使官員經過海路前往琉球國冊封國王時,途經釣魚島的一幕。
莊志崗介紹,在《使琉球記》第三章第四頁中,詳細描述了釣魚島的地形,以及記載出使人員登島進行“酬神祭海”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一路平安的場面。
他又說,這一組共二十八種的工具書籍,對研究清朝歷史很重要,估價約3萬至4萬港元。
2014年04月09日 06:58
香港4月8日電 香港將在12日拍賣一本名為《使琉球記》的古籍,載有清朝嘉慶時期官員出海途經釣魚島,證明釣魚島早已是中國領土一部份。
8日,負責拍賣的普藝拍賣有限公司介紹書籍背景。該公司書畫部負責人莊志崗說,早前從一位研究清朝歷史的老收藏家手上,征得一組共二十八種1877年至1889年上海申報館印的“大清紀事線裝書”。
他表示,這套書籍當時以類近期刊形式分開發行,是這位收藏家年輕時四處收集得來,過程頗為艱難,亦是他見過比較齊全的一套,在竹箱保存得很完美。
日本早前擬在一批小學教科書中,稱釣魚島為日本“固有領土”。莊志崗說,這位收藏家近來因年紀漸大,希望籍這一次拍賣,讓更多人瞭解釣魚島的歷史,釣魚島早已屬中國版圖。
他指出,這套書籍記錄了清朝歷史、外交大事等,其中一冊三卷的《使琉球記》,為清代嘉慶時期,清官李鼎元撰述,李和叔輯著,記述清朝大使官員經過海路前往琉球國冊封國王時,途經釣魚島的一幕。
莊志崗介紹,在《使琉球記》第三章第四頁中,詳細描述了釣魚島的地形,以及記載出使人員登島進行“酬神祭海”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一路平安的場面。
他又說,這一組共二十八種的工具書籍,對研究清朝歷史很重要,估價約3萬至4萬港元。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劉益謙談買2.8億雞缸杯:什麼都不懂只是膽子大
2014年04月11日 10:15
玫茵堂珍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8日在香港蘇富比以2.8億港元的價格由收藏家劉益謙拍得,刷新了中國瓷器的拍賣紀錄。記者昨晚電話採訪了劉益謙,他說這只鬥彩雞缸杯將在年底在他創辦的龍美術館展出。
雞缸杯從成化以後歷代均有仿製,在各大博物館、民間藏家和出土文物中都能見到,因而這一品種並不具有很強的稀缺性。這只雞缸杯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估價,主要是傳承清晰、流傳有序。劉益謙在談為什麼要買下這只古杯時,還是一句老話:“我什麼都不懂,所以膽子大。”劉益謙在拍賣場中的不變法寶是“只買最貴的。”
記者注意到8日下午12時46分,劉益謙在其微信上貼出該雞缸杯照片,並附言:“小小一個杯子魔力太大。”3時49分又發微信:“各位兄弟姐妹,幫我把把關,這不是雙勾填彩吧。”很明顯這是聯繫到《功甫帖》真偽的爭議。
劉益謙說:“雞缸杯肯定會在今年年底展出,因為龍美術館東西兩館年底前的展覽已排滿。我也期待大家來看。
2014年04月11日 10:15
玫茵堂珍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8日在香港蘇富比以2.8億港元的價格由收藏家劉益謙拍得,刷新了中國瓷器的拍賣紀錄。記者昨晚電話採訪了劉益謙,他說這只鬥彩雞缸杯將在年底在他創辦的龍美術館展出。
雞缸杯從成化以後歷代均有仿製,在各大博物館、民間藏家和出土文物中都能見到,因而這一品種並不具有很強的稀缺性。這只雞缸杯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估價,主要是傳承清晰、流傳有序。劉益謙在談為什麼要買下這只古杯時,還是一句老話:“我什麼都不懂,所以膽子大。”劉益謙在拍賣場中的不變法寶是“只買最貴的。”
記者注意到8日下午12時46分,劉益謙在其微信上貼出該雞缸杯照片,並附言:“小小一個杯子魔力太大。”3時49分又發微信:“各位兄弟姐妹,幫我把把關,這不是雙勾填彩吧。”很明顯這是聯繫到《功甫帖》真偽的爭議。
劉益謙說:“雞缸杯肯定會在今年年底展出,因為龍美術館東西兩館年底前的展覽已排滿。我也期待大家來看。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徐悲鴻用西方技法改良中國畫
2014年04月14日 13:27
生肖馬年馬題材藝術品受追捧,專家稱:
馬寓意“龍馬精神”、“馬到成功”,以馬為題材的藝術品也受到很多國人追捧。記者瞭解到,以馬作為創作題材的藝術作品非常多,雖然以馬作為畫面的主要元素來劃分,成交最高價的可能是黃胄的《歡騰的草原》,但以馬作為主體來創作的,那“單匹馬”最貴的是徐悲鴻,無論學者還是藏家,對徐悲鴻的馬的評價均達到標杆式的意義。廣州美院副教授胡斌認為徐悲鴻成功的地方在於引入寫實技巧改良中國畫,而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則表示,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的馬同樣運用了寫實技巧改良中國畫,不同的是,他們主要是運用了色彩關係進行改良,但理念上跟徐悲鴻一致。
繪畫題材:
歷代畫家喜歡把馬作為主要創作主題之一
在中國的繪畫史上,馬作為一種繪畫主題元素,成為了歷代畫家的研究物件。例如唐代曹霸、陳閎、韓幹、韋偃以畫馬聞名,宋元代有李唐、陳居中、李公麟、劉松年、劉貫道、趙孟頫等,清代有陳汝言、丁雲鵬、吳彬、冷枚、張穆、錢灃、張問陶、郎世甯,民初有馬晉,徐悲鴻,而在近現代大家中,齊白石、張大千、黃胄以及嶺南大家高劍父、高奇峰也有以馬作為創作題材的作品面世。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認為,馬是古代農業社會的主要交通工具和生產工具。在冷兵器時代,它還是重要的作戰工具。因此,無論帝王將相,還是黎民百姓,都將其視為寵物。在美術作品中,以馬的造型來表現強大、忠誠、遊戲、生產、生活、戰爭、狩獵等舉不勝舉。
馬文化收藏家李萬雲認為,由於歷代以來,馬和人們一直有著特殊、密切的關聯,馬作為“六畜”之首,因其樸實、勤勞,又能征戰沙場,民間素以馬為吉祥和成功的徵兆。因此,歷代畫家均喜歡把馬作為繪畫的創作題材之一。
拍賣市場:
徐悲鴻的馬最貴
“每匹馬”拍賣價達1000多萬元
記者從雅昌藝術網的拍賣成交資料來看,如果以“馬”僅僅作為畫面的主要元素來劃分,那麼,“馬”題材最高價作品會或許是不久前北京保利成交的黃胄的《歡騰的草原》,以1.288億元問鼎。該作品表現的是新疆柯爾克孜族人民正在進行傳統體育項目—馬上較力的活動場面,畫面上描繪了七位元女性人物、九條牧羊犬及八十多匹駿馬,毫無疑問,“馬”成為了該幅作品的主要元素。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認為,雖然馬題材並非黃胄最擅長的題材之一,但是我們看他處理的馬,需要跟當時的人文環境聯繫起來探討,從題材上畫的是馬,但是實際上他是把馬作為一種草原環境不可或缺或者尤為重要的元素進行描繪,來突出“歡騰”的氣氛,把馬賦予了一種新時代的文化內涵。
然而,如果按照以“馬”作為畫面創作主體來劃分的話,根據雅昌藝術網的拍賣紀錄來看,2012年以3105萬成交的徐悲鴻的《雙馬》則是眾“馬”畫中的最高價作品。有藏家表示,這幅畫僅有兩匹馬,“平均下來一匹馬要到1000多萬,應該是最貴的‘馬’。”
專家分析:
高劍父高奇峰運用油畫的色彩關係對馬題材進行改良
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胡斌表示,徐悲鴻的馬還是比較成功的,他用西方的寫實主義來改良中國畫,成功地把水墨的特性與西方的結構理論結合在一起,為中國畫的現代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從而贏得了學界和普通老百姓普遍認可,成為了雅俗共賞的審美典範。甚至形成了自己一個標誌性的符號,以致成為很多後來人畫馬都難以超越的高峰。
收藏家嚴君雲也表示,徐悲鴻畫馬成功地結合了西方的寫實造型,而且是簡筆劃法,而在他之前,基本都是工筆劃馬,在風格上完全開了先河,“在畫馬的題材上,成為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畫家。
據瞭解,把西方寫實技巧引入中國畫創作中的,除了徐悲鴻在馬題材創作上是一個典範之外,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也同樣把西方的寫實技巧融入到了中國畫中馬題材的創作中。例如高劍父曾經在2006年以51.7萬成交的《雙馬圖》則是一個典範,而高奇峰一幅藏於香港藝術館的《白馬圖》也能說明一二。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認為,高劍父、高奇峰對中國畫馬題材的改良與徐悲鴻的區別在於,他們運用了油畫的色彩關係上對馬題材進行改良,而有別於徐悲鴻僅僅在於黑白筆墨上的改良。當然,他們改良的理念是一致的。
投資
清代馬晉畫風受郎世寧影響
拍賣價格十年飆升四倍
今年2月,“2014保利•半山半島藝術品迎春拍賣會”總成交額達1.1億元。在書畫專場中,作為近現代畫馬第一人,徐悲鴻的畫馬作品在馬年首拍中備受追捧,《奔騰萬里》以345萬元成交。此外,著名油畫家詹建俊的近作《天地行》繪一駿馬,以517.5萬元列油畫榜首。
從雅昌藝術網雅昌指數中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的畫家馬晉作品從2000年春季,以均價1.1576萬元/平尺入市,高開低走兩年多之後,從2003年秋季均價1.3555萬元/平尺開始,一路攀升,雖然期間也迂回曲折,但到2013年秋季,均價已經翻達四倍,達到均價5.8542萬元/平尺。
資深收藏家嚴君雲表示,馬晉是受郎世寧影響比較大的畫家,也將部分西方的繪畫技巧融入到了中國畫的創作裡面,跟徐悲鴻不同的是,他把西方的理論與中國工筆劃的技法和繪畫語言相結合,成為了少有的以“馬”作為題材的代表性畫家。從市場的表現來看,反映了目前藏家對他的作品有了新的認識。而朱萬章則認為,雖然馬晉也受郎世寧的影響,但是從他的作品來看,保留傳統的元素較為主要,也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厚的傳統技法的功底。
馬文化收藏家李萬雲也表示,近年人們對馬文化的認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尤其去年中國畫馬藝術研究會成立之後,藏家們開始對馬題材的繪畫有了重新的認識。這也促進了近年“馬”題材的作品持續上升。“我自己收集馬畫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李萬雲感歎。
名家軼事
趙孟頫《浴馬圖》的由來
《浴馬圖》是元朝大畫家趙孟頫的名作,大約作於1308—1311,當時是趙孟頫應元武宗的要求而繪製的作品。
以馬為題材的繪畫,是趙孟頫的專長。史書上記載說,有一次趙孟頫在書房裡連日不出,夫人放心不下,於是前往探視,結果卻發現趙孟頫正四肢著地在地上爬,嘴裡還模仿著馬的叫聲……原來,趙孟頫癡迷于馬,達到了人馬合一的地步。
趙孟頫一生畫了大量的以馬為題材的優秀畫作,他也成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畫馬大師之一。
對於元武宗的命題之作,趙孟頫不敢大意,趙孟頫冥思苦想之後,終於交出了自己的“作業”—《浴馬圖》,畫中共有14匹馬、 9個人,青綠設色。全畫由觀水、入浴、出水上岸、穿衣遛馬等幾個部分組成,描繪的是一天中的夕陽景色。畫中的人物態度優和從容,馬兒健壯溫順,人、馬、天地之間洋溢著和諧的生命互動。這正是元武宗希望看到的那種感覺。
但趙孟頫在畫中表現的人和馬,卻並非當朝:畫中的人身著唐裝,馬為進口的貢馬!這一方面可以理解為趙孟頫對盛唐時期繁榮景象的嚮往和讚歎、把元朝比作盛唐進行讚美;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對當朝實際現狀的回避。
2014年04月14日 13:27
生肖馬年馬題材藝術品受追捧,專家稱:
馬寓意“龍馬精神”、“馬到成功”,以馬為題材的藝術品也受到很多國人追捧。記者瞭解到,以馬作為創作題材的藝術作品非常多,雖然以馬作為畫面的主要元素來劃分,成交最高價的可能是黃胄的《歡騰的草原》,但以馬作為主體來創作的,那“單匹馬”最貴的是徐悲鴻,無論學者還是藏家,對徐悲鴻的馬的評價均達到標杆式的意義。廣州美院副教授胡斌認為徐悲鴻成功的地方在於引入寫實技巧改良中國畫,而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則表示,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的馬同樣運用了寫實技巧改良中國畫,不同的是,他們主要是運用了色彩關係進行改良,但理念上跟徐悲鴻一致。
繪畫題材:
歷代畫家喜歡把馬作為主要創作主題之一
在中國的繪畫史上,馬作為一種繪畫主題元素,成為了歷代畫家的研究物件。例如唐代曹霸、陳閎、韓幹、韋偃以畫馬聞名,宋元代有李唐、陳居中、李公麟、劉松年、劉貫道、趙孟頫等,清代有陳汝言、丁雲鵬、吳彬、冷枚、張穆、錢灃、張問陶、郎世甯,民初有馬晉,徐悲鴻,而在近現代大家中,齊白石、張大千、黃胄以及嶺南大家高劍父、高奇峰也有以馬作為創作題材的作品面世。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認為,馬是古代農業社會的主要交通工具和生產工具。在冷兵器時代,它還是重要的作戰工具。因此,無論帝王將相,還是黎民百姓,都將其視為寵物。在美術作品中,以馬的造型來表現強大、忠誠、遊戲、生產、生活、戰爭、狩獵等舉不勝舉。
馬文化收藏家李萬雲認為,由於歷代以來,馬和人們一直有著特殊、密切的關聯,馬作為“六畜”之首,因其樸實、勤勞,又能征戰沙場,民間素以馬為吉祥和成功的徵兆。因此,歷代畫家均喜歡把馬作為繪畫的創作題材之一。
拍賣市場:
徐悲鴻的馬最貴
“每匹馬”拍賣價達1000多萬元
記者從雅昌藝術網的拍賣成交資料來看,如果以“馬”僅僅作為畫面的主要元素來劃分,那麼,“馬”題材最高價作品會或許是不久前北京保利成交的黃胄的《歡騰的草原》,以1.288億元問鼎。該作品表現的是新疆柯爾克孜族人民正在進行傳統體育項目—馬上較力的活動場面,畫面上描繪了七位元女性人物、九條牧羊犬及八十多匹駿馬,毫無疑問,“馬”成為了該幅作品的主要元素。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認為,雖然馬題材並非黃胄最擅長的題材之一,但是我們看他處理的馬,需要跟當時的人文環境聯繫起來探討,從題材上畫的是馬,但是實際上他是把馬作為一種草原環境不可或缺或者尤為重要的元素進行描繪,來突出“歡騰”的氣氛,把馬賦予了一種新時代的文化內涵。
然而,如果按照以“馬”作為畫面創作主體來劃分的話,根據雅昌藝術網的拍賣紀錄來看,2012年以3105萬成交的徐悲鴻的《雙馬》則是眾“馬”畫中的最高價作品。有藏家表示,這幅畫僅有兩匹馬,“平均下來一匹馬要到1000多萬,應該是最貴的‘馬’。”
專家分析:
高劍父高奇峰運用油畫的色彩關係對馬題材進行改良
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胡斌表示,徐悲鴻的馬還是比較成功的,他用西方的寫實主義來改良中國畫,成功地把水墨的特性與西方的結構理論結合在一起,為中國畫的現代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從而贏得了學界和普通老百姓普遍認可,成為了雅俗共賞的審美典範。甚至形成了自己一個標誌性的符號,以致成為很多後來人畫馬都難以超越的高峰。
收藏家嚴君雲也表示,徐悲鴻畫馬成功地結合了西方的寫實造型,而且是簡筆劃法,而在他之前,基本都是工筆劃馬,在風格上完全開了先河,“在畫馬的題材上,成為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畫家。
據瞭解,把西方寫實技巧引入中國畫創作中的,除了徐悲鴻在馬題材創作上是一個典範之外,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也同樣把西方的寫實技巧融入到了中國畫中馬題材的創作中。例如高劍父曾經在2006年以51.7萬成交的《雙馬圖》則是一個典範,而高奇峰一幅藏於香港藝術館的《白馬圖》也能說明一二。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認為,高劍父、高奇峰對中國畫馬題材的改良與徐悲鴻的區別在於,他們運用了油畫的色彩關係上對馬題材進行改良,而有別於徐悲鴻僅僅在於黑白筆墨上的改良。當然,他們改良的理念是一致的。
投資
清代馬晉畫風受郎世寧影響
拍賣價格十年飆升四倍
今年2月,“2014保利•半山半島藝術品迎春拍賣會”總成交額達1.1億元。在書畫專場中,作為近現代畫馬第一人,徐悲鴻的畫馬作品在馬年首拍中備受追捧,《奔騰萬里》以345萬元成交。此外,著名油畫家詹建俊的近作《天地行》繪一駿馬,以517.5萬元列油畫榜首。
從雅昌藝術網雅昌指數中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的畫家馬晉作品從2000年春季,以均價1.1576萬元/平尺入市,高開低走兩年多之後,從2003年秋季均價1.3555萬元/平尺開始,一路攀升,雖然期間也迂回曲折,但到2013年秋季,均價已經翻達四倍,達到均價5.8542萬元/平尺。
資深收藏家嚴君雲表示,馬晉是受郎世寧影響比較大的畫家,也將部分西方的繪畫技巧融入到了中國畫的創作裡面,跟徐悲鴻不同的是,他把西方的理論與中國工筆劃的技法和繪畫語言相結合,成為了少有的以“馬”作為題材的代表性畫家。從市場的表現來看,反映了目前藏家對他的作品有了新的認識。而朱萬章則認為,雖然馬晉也受郎世寧的影響,但是從他的作品來看,保留傳統的元素較為主要,也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厚的傳統技法的功底。
馬文化收藏家李萬雲也表示,近年人們對馬文化的認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尤其去年中國畫馬藝術研究會成立之後,藏家們開始對馬題材的繪畫有了重新的認識。這也促進了近年“馬”題材的作品持續上升。“我自己收集馬畫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李萬雲感歎。
名家軼事
趙孟頫《浴馬圖》的由來
《浴馬圖》是元朝大畫家趙孟頫的名作,大約作於1308—1311,當時是趙孟頫應元武宗的要求而繪製的作品。
以馬為題材的繪畫,是趙孟頫的專長。史書上記載說,有一次趙孟頫在書房裡連日不出,夫人放心不下,於是前往探視,結果卻發現趙孟頫正四肢著地在地上爬,嘴裡還模仿著馬的叫聲……原來,趙孟頫癡迷于馬,達到了人馬合一的地步。
趙孟頫一生畫了大量的以馬為題材的優秀畫作,他也成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畫馬大師之一。
對於元武宗的命題之作,趙孟頫不敢大意,趙孟頫冥思苦想之後,終於交出了自己的“作業”—《浴馬圖》,畫中共有14匹馬、 9個人,青綠設色。全畫由觀水、入浴、出水上岸、穿衣遛馬等幾個部分組成,描繪的是一天中的夕陽景色。畫中的人物態度優和從容,馬兒健壯溫順,人、馬、天地之間洋溢著和諧的生命互動。這正是元武宗希望看到的那種感覺。
但趙孟頫在畫中表現的人和馬,卻並非當朝:畫中的人身著唐裝,馬為進口的貢馬!這一方面可以理解為趙孟頫對盛唐時期繁榮景象的嚮往和讚歎、把元朝比作盛唐進行讚美;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對當朝實際現狀的回避。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2014年04月16日 08:26
江村
一年一度的香港藝術品春拍因嘉德與保利的加入而顯得鬧猛,就書畫而言,雖然出現莫名其妙的“丟畫”事件與個別“虛火”,就市場總體表現來說,張大千與齊白石一如既往地扮演“支柱”角色,但與去年相比明顯仍有調整的跡象,這與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以及國家打擊“雅賄”的反應也不無關係。
不容忽視的是,受“《功甫帖》真偽事件”的影響,一些藏家對拍賣界與資本的合謀乃至整個市場的信譽產生了疑惑,也導致部分收藏家對“高價”拍品的出手更加謹慎。一位資深拍賣師公開表示:“這會給別的藏家帶來連鎖效應,對大家是一個警示,以後會更加慎重。”
張大千的作品一直是香港蘇富比書畫的最大亮點,然而與去年的“梅雲堂藏張大千畫”專場拍賣相比,今年顯然不可同日而語,香港蘇富比書畫部負責人張超群在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採訪時表示,相比以往,今年書畫市場總體平穩,而香港蘇富比在今年的徵集中更加注重書畫的文獻與學術意義,很多書畫的徵集過程也讓人驚喜。
張大千潑彩作品《秋山夕照》便源自美國文學家韓南收藏,以2420萬港元成交,而徵集自海外重要收藏的精品也備受追捧,北美私人收藏之高奇峰代表作《怒獅》拍得1564萬港元,創下畫家作品的拍賣紀錄;其他重點拍品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張大千之1960年代重要荷花作品《水殿風來》以及來自捷克漢學家普實克舊藏之徐悲鴻《迥立向蒼蒼》均表現不錯。齊白石《果品四屏》則以2140萬港元成交。
值得關注的還有嘉德(香港)拍賣,經過三天激烈競投,到4月9日,以3.47億港元收槌,中國書畫專場共推出387件拍品,取得86.6%成交率。須磨舊藏齊白石《布袋和尚》以966萬港元成交,白石在畫作中以非常生活化、現實化的眼光描寫了身著寬大僧袍、肩背口袋、頂上微蓄頭髮的普通僧人的形象。圖中僧人形神兼備,皮膚略施赭色,衣紋簡勁流利,用線一氣呵成。《布袋和尚》高價成交並不讓人意外,而丁衍庸《花鳥長卷》以529萬港元成交,則高出低估價近5倍之多。丁衍庸長逾22米《花鳥長卷》巨制,為目前市場僅見。丁衍庸是廣東畫家,1973-1977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教授國畫課,並兼任清華書院藝術系主任。據丁衍庸學生回憶,此作是丁衍庸獨處課室靈感遽發所作,當時畫家一邊抽煙,一手執筆揮舞。數小時後,長畫紙上花鳥蘭竹魚蝦蟲蝶,生氣盎然。負責本次香港春拍徵集與鑒定的中國書畫業務部經理大衛說:“嘉德特別策劃推出的‘新亞藝聲-丁衍庸與陳士文的藝術世界’的目的就是為了向香港近代藝術教育先驅致敬。”
保利香港拍賣中,一位當代畫家的手卷以過億港元成交後,也引發了一些評論界人士對拉高炒作的質疑與揶揄。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件水墨作品《山色蒼茫釀雪天》竟不翼而飛,香港媒體報導稱,監控錄影顯示,一名清潔工將畫作與垃圾放在一起,隨後將垃圾送至屯門垃圾轉運站,後轉送到稔灣堆填區。這一事件也被認為是“烏龍”事件,也有評論認為不排除仍是炒作行為。
一位資深拍賣界人士說:“這件事相當離奇,不光在內地以前聞所未聞,而且按照常識來講簡直就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參拍的國畫作品一般都有三種裝裱方式,怎麼能被當成垃圾運走了?哪怕是最差勁的清潔工都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簡直不可理喻!”
拍賣期間,不少上海收藏家也紮堆前往香港,吳昌碩、吳湖帆、程十發等海上名家的作品都受到上海買家的追捧。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除了清代乾隆御用花瓶之外,英國赫特福德郡近日亦發現一個乾隆年間的毛筆筒,將會於本月底拍賣,估值達約三百二十五萬港元。其主人一直不知道毛筆筒價值連城,竟把它當成門楔使用長達四十年。
據悉,該對夫婦最近打算出售家中一批裝飾物,希望籌夠現金買車,遂請來專家哈里森到家中鑑定。當哈里森目睹屋中充當門楔的筆筒後,頓時驚為天人,其後更證實筆筒為乾隆年間的毛筆筒。
雕功堪稱一絕
哈里森指,毛筆筒以單一塊紫檀木製成,更雕有中國傳統的「百子圖」,雕功堪稱一絕。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國畫尺幅大:內涵未必深
2014年04月20日 09:11
常規而言,六尺以上(含六尺)的中國畫一般都可以稱之為“大畫”。近年來,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和藝術品市場的升溫,“大畫”越發有流行趨勢。同時,也不時有批評國畫創作“假、大、空”的聲音出現。那麼,“大畫”究竟為何深受藝術家和社會的熱捧?“假、大、空”的現象是否真的存在?且看業界專家們的評彈。
評論家、畫家 梁江——
當今“大畫”有悖中國畫的發展方向
“大畫”和“小品”,其實並非一個對稱的範疇。“大畫”一般指的是尺幅的大,而“小品”一般指的是畫作的情調,主要是從其內涵、情趣來定位的,屬於文人畫的一種類別。傳統中國畫中,也沒有“大畫”這一提法,像《清明上河圖》,我們不會稱之為“大畫”,而是叫“長卷”,清代出現的很多宏大歷史作品,譬如《康熙南巡圖》,我們也稱之為“長卷”。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意識形態的需要,展示功能的演變,作品被放到專門的美術館、展覽館展出,繪畫成了主題性創作,就像京劇本來是一種廣場藝術,被放到鏡框式舞臺演出,成為了高雅藝術。
多年來,主題性創作是當代中國美術創作的主流,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特殊功能,也推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但“大畫”創作發展到今天,呈現了一些不好的傾向。本來,中國傳統繪畫屬於文人雅集、雅賞,有沙龍性質,變成了宣傳性的主題創作後,跟陶冶性情的本義已經有很大區別了。現在,一些畫家為了搶眼球,更是把作品畫得越來越大,甚至比壁畫還大,跟古人比簡直南轅北轍。我經常參與策劃大型的美術展覽,有時候一些作品連中國美術館的展廳都沒法豎起來,要斜著放,還頂著天花板。重大歷史題材作品的全國巡展,我也主持過多次,每次都相當費勁,有的一件作品就得動用一個集裝箱,或者要進行拆分,到了場地後再重新組裝。這種趨勢,似乎連中國美協都難以壓制得住。每次全國大展,組委會都會下死規定,要求作品的尺寸不能超過多少,否則就失去參評資格,但每次還是有突破規格的作品出現。
事實上,作品尺寸大,不見得內涵就豐富。今天的很多“大畫”,已經完全超出了中國畫的承受度,有悖於中國畫的發展方向。在中國美術館這些年,經驗告訴我,畫家辦展覽,如果為了圓廳專門創作一張“大畫”,往往是吃力不討好的事,無法代表他的藝術水準。反之,很多時候是那些八尺、六尺甚至更小的作品,能充分展現畫家的造詣、水準和追求。但大家為什麼還要孜孜不倦地弄幾張“大畫”呢?無非是為了吸引公眾的目光,就像現在的展覽開幕式,如果沒有很多人參與剪綵,就似乎無法顯示一位元藝術家的影響力一樣。
所以,我們要告訴公眾,作品的藝術價值並非跟畫幅大小成正比,中國畫只有回歸到合適的尺寸,才真正適合於欣賞。在展廳或者會議廳陳列的作品,確實需要一些廟堂氣,作品可以大一些,但再大也要適可而止,不能為了大而大,變成大而空洞、大而無當。
國畫家 莊小尖——
小尺幅畫作更能體現藝術家的境界
雖然好畫沒有大小之別,但總體而言,小尺幅畫作更能體現藝術家的風格、能力和境界。
在我看來,一位畫家不用移動身體,手臂伸出後所能達到的半徑距離,最能發揮畫家的能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畫家以身體為軸心,眼睛能一覽無餘,整個畫面都在視野的有效控制範圍內,作品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隨時可以把控、調整。
而“大畫”無法整體映入眼簾,創作過程不時要退一步來看;時間上也無法連續,會有各種因素影響、干擾到畫家的思想、情緒,想畫得很連貫比較難。古代的畫作都沒那麼大,如宋畫,很多只有三四十平方釐米,但這些作品畫面雖小,意境很大。即使古人的一些掛軸相對大一些,恐怕他們也想像不到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的後來人,會把國畫的尺幅放到這麼極致。
我想,國畫的體量之所以越來越大,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現在畫畫的人特別多,畫家要參加每五年一次的全國美展,需經過多輪淘汰賽,評委在短時間內要閱畫上千張,由工作人員將畫抬出來給他們看,小畫重在細節,他們肯定看不到,因此畫家只能拼命畫大作品,不然還會顯得“不夠努力”。此外,現在的展覽條件也比較好,有專門的美術館可以展出,經常還得分門別類,如此多的作品,觀眾通常只會走馬觀花看一圈,注重的是視覺效果,如果作品小,完全會被忽略掉;
二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這幾十年來出現了一個“怪現狀”——賣畫都以平方尺來論價,很多藏家又不太懂畫,以為尺寸大氣魄也大,這使得很多畫家拼命加大作品的體量。今天,在市場上流通的國畫作品,其總面積估計要超過以前多少個朝代畫作的面積總和。古今中外,恐怕也從來沒有哪朝哪代的藝術家像我們今天的畫家一樣,過著如此滋潤、體面的生活。
前人作畫,多數是為了陶冶性情、抒情寫意,為了賣畫而作畫的,向來不多。而今天很多畫家為名為利,揣摩市場、揣摩買家的心意,樂此不疲,如此動機不純,很難出真正的好作品。可以說,這是畫家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國畫創作的瘋狂時代。
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 許欽松——
當代國畫大家的代表作多為“大畫”
國畫大作出現,有其時代的必然性。社會的公共空間越來越大,美術館、博物館等藝術陳列場所的出現,使得人們的欣賞習慣變了,眼界也跟過去大不相同了,意識、胸襟都要博大、開放得多,這些都使得藝術作品在尺幅上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國畫與時俱進自然不可例外。
當代“大畫”中佳構甚多,不少國畫大家的代表性作品都是大作品,像關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嬌》、《長城內外盡朝暉》,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再如黎雄才、傅抱石等人的“大畫”,也都非常精彩。
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創作“大畫”非常不容易。駕馭“大畫”,有如打一場大戰役,會碰到很多技術難題。首先,“大畫”需要有主題構思,框架要有力度;其次,表達上要很強悍,畫面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解決好了作品才能撐得起來;第三,畫面要呈現個人風貌和獨特意境,把藝術性和思想性高度結合起來;另外,“大畫”的創作常常要歷時一兩個月甚至半年時間,如何做到氣韻貫通、畫面飽滿、情感表達統一、筆墨不受情緒變化影響,是很難的。因此,“大畫”往往考量一位畫家的整體素質和掌控能力,挑戰性很高,絕不是“小品”的簡單放大。
當然,“小品”也有它的意義和價值,“小品”可以讓畫家更放鬆、更自由地表達個人情感。因此,畫起來比較得心應手,可以更講究筆墨情趣,興之所至,筆墨俱到,絲絲入扣,纖毫畢現。像嶺南畫派四老——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上世紀80年代合作的那批作品,每個人都是寥寥數筆,卻又很協調,很有品味的空間。本質上,好畫沒有大小之分,“小品”是柔情的,“大畫”是深刻的,就像小夜曲和交響樂之別,各有各的精彩。
至於被人詬病的“假、大、空”現象,今天也確實存在——有些作品只有大的框架而沒有具體內容,在細微的表達上不夠深入,因此經不起推敲和咀嚼。其實,“大畫”在細節上應該有“小品”的某些特點,每一個局部才會耐看。就如長城,儘管那麼長、那麼壯觀,但也是由一磚一石砌成的。
國畫家 石齊——
“大畫”“小品”只是風格之別
作品要畫得很大還是較小,歸根到底要看畫家本人的個性和畫風。有些畫家的胸襟、性情、學識都適合於畫大作品,一旦畫面小了,就容易顯得小氣。
舉例說吧,像黃胄,就適合畫“大畫”,因為他的筆墨很奔放,畫大作品會很有氣魄、很灑脫。而像李可染的作品,通常是一張四整尺裁三裁,為什麼他喜歡畫“小品”?因為他的風格比較凝重,畫面一層一層地暈染,如果畫得太大,很難做得這麼講究。雖然在精細度上,黃胄的作品不及李可染,但兩人的作品並無孰高孰低之分,只是風格有別。
就我自己而言,作品的尺寸也要適當大一些,但我用在一張作品上的時間,常常是現在一些畫家的三到五倍,因為我的畫都是三象合一,畫面要協調,有很多難點,需要反復畫,快了是出不來的。而王明明的作品,尺寸相對要小一點,因為他畫得很文氣。可以說,一張作品只要畫地道了,大小不是衡量的標準。就像做人一樣,只要做得到位,誰會在意他的高矮胖瘦?
另外,很多時候也未必是畫家要畫大作品,而是一些地方就要“大畫”。因為公共場所越建越大、越來越好,作品要與之相稱,規格上肯定要大,這也是當代社會的一種需求吧。
當然,現在確實有很多“大畫”比較粗糙。“大畫”其實對筆墨、章法的要求非常高,要做到畫面層次感強,內容豐富,只圖快是不行的。像李可染、陸儼少、傅抱石、潘天壽等畫家,他們的創作態度都很嚴謹,推敲又推敲,點染又點染,所以作品無論大小,都能臻於妙境。假如李可染畫一張大作品,我估計沒有半年時間他是斷不會停筆的,而現在的很多畫家,可能一個星期就完成了。而且,以前的畫家,不是在畫畫就是在看書,炒作非常少,應酬也不多;今天的畫家,書看得少,用在畫作上的時間又不夠,心思多在跑關係和炒作上,只關注自己的畫一平尺多少錢,比較功利、現,佳作也就出不來了。因此,從根本上講,不是今天的畫家水準不行,也不是“大畫”難出彩,而是很多畫家的創作態度遠不及前輩,才會有“假、大、空”現象存在。
2014年04月20日 09:11
常規而言,六尺以上(含六尺)的中國畫一般都可以稱之為“大畫”。近年來,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和藝術品市場的升溫,“大畫”越發有流行趨勢。同時,也不時有批評國畫創作“假、大、空”的聲音出現。那麼,“大畫”究竟為何深受藝術家和社會的熱捧?“假、大、空”的現象是否真的存在?且看業界專家們的評彈。
評論家、畫家 梁江——
當今“大畫”有悖中國畫的發展方向
“大畫”和“小品”,其實並非一個對稱的範疇。“大畫”一般指的是尺幅的大,而“小品”一般指的是畫作的情調,主要是從其內涵、情趣來定位的,屬於文人畫的一種類別。傳統中國畫中,也沒有“大畫”這一提法,像《清明上河圖》,我們不會稱之為“大畫”,而是叫“長卷”,清代出現的很多宏大歷史作品,譬如《康熙南巡圖》,我們也稱之為“長卷”。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意識形態的需要,展示功能的演變,作品被放到專門的美術館、展覽館展出,繪畫成了主題性創作,就像京劇本來是一種廣場藝術,被放到鏡框式舞臺演出,成為了高雅藝術。
多年來,主題性創作是當代中國美術創作的主流,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特殊功能,也推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但“大畫”創作發展到今天,呈現了一些不好的傾向。本來,中國傳統繪畫屬於文人雅集、雅賞,有沙龍性質,變成了宣傳性的主題創作後,跟陶冶性情的本義已經有很大區別了。現在,一些畫家為了搶眼球,更是把作品畫得越來越大,甚至比壁畫還大,跟古人比簡直南轅北轍。我經常參與策劃大型的美術展覽,有時候一些作品連中國美術館的展廳都沒法豎起來,要斜著放,還頂著天花板。重大歷史題材作品的全國巡展,我也主持過多次,每次都相當費勁,有的一件作品就得動用一個集裝箱,或者要進行拆分,到了場地後再重新組裝。這種趨勢,似乎連中國美協都難以壓制得住。每次全國大展,組委會都會下死規定,要求作品的尺寸不能超過多少,否則就失去參評資格,但每次還是有突破規格的作品出現。
事實上,作品尺寸大,不見得內涵就豐富。今天的很多“大畫”,已經完全超出了中國畫的承受度,有悖於中國畫的發展方向。在中國美術館這些年,經驗告訴我,畫家辦展覽,如果為了圓廳專門創作一張“大畫”,往往是吃力不討好的事,無法代表他的藝術水準。反之,很多時候是那些八尺、六尺甚至更小的作品,能充分展現畫家的造詣、水準和追求。但大家為什麼還要孜孜不倦地弄幾張“大畫”呢?無非是為了吸引公眾的目光,就像現在的展覽開幕式,如果沒有很多人參與剪綵,就似乎無法顯示一位元藝術家的影響力一樣。
所以,我們要告訴公眾,作品的藝術價值並非跟畫幅大小成正比,中國畫只有回歸到合適的尺寸,才真正適合於欣賞。在展廳或者會議廳陳列的作品,確實需要一些廟堂氣,作品可以大一些,但再大也要適可而止,不能為了大而大,變成大而空洞、大而無當。
國畫家 莊小尖——
小尺幅畫作更能體現藝術家的境界
雖然好畫沒有大小之別,但總體而言,小尺幅畫作更能體現藝術家的風格、能力和境界。
在我看來,一位畫家不用移動身體,手臂伸出後所能達到的半徑距離,最能發揮畫家的能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畫家以身體為軸心,眼睛能一覽無餘,整個畫面都在視野的有效控制範圍內,作品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隨時可以把控、調整。
而“大畫”無法整體映入眼簾,創作過程不時要退一步來看;時間上也無法連續,會有各種因素影響、干擾到畫家的思想、情緒,想畫得很連貫比較難。古代的畫作都沒那麼大,如宋畫,很多只有三四十平方釐米,但這些作品畫面雖小,意境很大。即使古人的一些掛軸相對大一些,恐怕他們也想像不到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的後來人,會把國畫的尺幅放到這麼極致。
我想,國畫的體量之所以越來越大,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現在畫畫的人特別多,畫家要參加每五年一次的全國美展,需經過多輪淘汰賽,評委在短時間內要閱畫上千張,由工作人員將畫抬出來給他們看,小畫重在細節,他們肯定看不到,因此畫家只能拼命畫大作品,不然還會顯得“不夠努力”。此外,現在的展覽條件也比較好,有專門的美術館可以展出,經常還得分門別類,如此多的作品,觀眾通常只會走馬觀花看一圈,注重的是視覺效果,如果作品小,完全會被忽略掉;
二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這幾十年來出現了一個“怪現狀”——賣畫都以平方尺來論價,很多藏家又不太懂畫,以為尺寸大氣魄也大,這使得很多畫家拼命加大作品的體量。今天,在市場上流通的國畫作品,其總面積估計要超過以前多少個朝代畫作的面積總和。古今中外,恐怕也從來沒有哪朝哪代的藝術家像我們今天的畫家一樣,過著如此滋潤、體面的生活。
前人作畫,多數是為了陶冶性情、抒情寫意,為了賣畫而作畫的,向來不多。而今天很多畫家為名為利,揣摩市場、揣摩買家的心意,樂此不疲,如此動機不純,很難出真正的好作品。可以說,這是畫家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國畫創作的瘋狂時代。
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 許欽松——
當代國畫大家的代表作多為“大畫”
國畫大作出現,有其時代的必然性。社會的公共空間越來越大,美術館、博物館等藝術陳列場所的出現,使得人們的欣賞習慣變了,眼界也跟過去大不相同了,意識、胸襟都要博大、開放得多,這些都使得藝術作品在尺幅上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國畫與時俱進自然不可例外。
當代“大畫”中佳構甚多,不少國畫大家的代表性作品都是大作品,像關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嬌》、《長城內外盡朝暉》,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再如黎雄才、傅抱石等人的“大畫”,也都非常精彩。
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創作“大畫”非常不容易。駕馭“大畫”,有如打一場大戰役,會碰到很多技術難題。首先,“大畫”需要有主題構思,框架要有力度;其次,表達上要很強悍,畫面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解決好了作品才能撐得起來;第三,畫面要呈現個人風貌和獨特意境,把藝術性和思想性高度結合起來;另外,“大畫”的創作常常要歷時一兩個月甚至半年時間,如何做到氣韻貫通、畫面飽滿、情感表達統一、筆墨不受情緒變化影響,是很難的。因此,“大畫”往往考量一位畫家的整體素質和掌控能力,挑戰性很高,絕不是“小品”的簡單放大。
當然,“小品”也有它的意義和價值,“小品”可以讓畫家更放鬆、更自由地表達個人情感。因此,畫起來比較得心應手,可以更講究筆墨情趣,興之所至,筆墨俱到,絲絲入扣,纖毫畢現。像嶺南畫派四老——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上世紀80年代合作的那批作品,每個人都是寥寥數筆,卻又很協調,很有品味的空間。本質上,好畫沒有大小之分,“小品”是柔情的,“大畫”是深刻的,就像小夜曲和交響樂之別,各有各的精彩。
至於被人詬病的“假、大、空”現象,今天也確實存在——有些作品只有大的框架而沒有具體內容,在細微的表達上不夠深入,因此經不起推敲和咀嚼。其實,“大畫”在細節上應該有“小品”的某些特點,每一個局部才會耐看。就如長城,儘管那麼長、那麼壯觀,但也是由一磚一石砌成的。
國畫家 石齊——
“大畫”“小品”只是風格之別
作品要畫得很大還是較小,歸根到底要看畫家本人的個性和畫風。有些畫家的胸襟、性情、學識都適合於畫大作品,一旦畫面小了,就容易顯得小氣。
舉例說吧,像黃胄,就適合畫“大畫”,因為他的筆墨很奔放,畫大作品會很有氣魄、很灑脫。而像李可染的作品,通常是一張四整尺裁三裁,為什麼他喜歡畫“小品”?因為他的風格比較凝重,畫面一層一層地暈染,如果畫得太大,很難做得這麼講究。雖然在精細度上,黃胄的作品不及李可染,但兩人的作品並無孰高孰低之分,只是風格有別。
就我自己而言,作品的尺寸也要適當大一些,但我用在一張作品上的時間,常常是現在一些畫家的三到五倍,因為我的畫都是三象合一,畫面要協調,有很多難點,需要反復畫,快了是出不來的。而王明明的作品,尺寸相對要小一點,因為他畫得很文氣。可以說,一張作品只要畫地道了,大小不是衡量的標準。就像做人一樣,只要做得到位,誰會在意他的高矮胖瘦?
另外,很多時候也未必是畫家要畫大作品,而是一些地方就要“大畫”。因為公共場所越建越大、越來越好,作品要與之相稱,規格上肯定要大,這也是當代社會的一種需求吧。
當然,現在確實有很多“大畫”比較粗糙。“大畫”其實對筆墨、章法的要求非常高,要做到畫面層次感強,內容豐富,只圖快是不行的。像李可染、陸儼少、傅抱石、潘天壽等畫家,他們的創作態度都很嚴謹,推敲又推敲,點染又點染,所以作品無論大小,都能臻於妙境。假如李可染畫一張大作品,我估計沒有半年時間他是斷不會停筆的,而現在的很多畫家,可能一個星期就完成了。而且,以前的畫家,不是在畫畫就是在看書,炒作非常少,應酬也不多;今天的畫家,書看得少,用在畫作上的時間又不夠,心思多在跑關係和炒作上,只關注自己的畫一平尺多少錢,比較功利、現,佳作也就出不來了。因此,從根本上講,不是今天的畫家水準不行,也不是“大畫”難出彩,而是很多畫家的創作態度遠不及前輩,才會有“假、大、空”現象存在。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從春拍走勢看內地藝術品消費
徐毅兒
玫茵堂珍藏成化鬥彩雞缸杯以2.8124億港幣成交,北宋定窯劃花八瓣花式大盌拍得1.4684億港幣,張大千潑彩作品《秋山夕照》以2420萬港元成交,吳冠中的巨幅創作《交臂》以2300萬港元拍出,齊白石的《果品四屏》以2140萬港元成交;朱德群作品《構圖第33號》拍得1495萬港元,潘玉良《海邊三裸女》成交價為1667.5萬港元……儘管四月香港藝術品春拍市場好戲連場,高價頻出,但國人對今年的藝術品春拍整體走勢依然“如在霧中”。
內地春拍估計將走勢平穩
陽春四月,香港蘇富比、嘉德香港、保利香港等都紛紛舉行了2014年的春拍,從最終的成交來看,不僅成交額出現了大幅上升,更為重要的是,成交價突破1億港元的拍品數量也明顯增多,其中最受關注而且廣為人知的是拍出2.8124億港元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據瞭解,即將到來的五月、六月,才是內地藝術品春季大拍的集中期,已經公佈拍賣日期的有,即將於4月30日~5月6日舉行的“西泠春拍”,將於5月6日~5月11日舉行的“北京翰海春拍”,以及分別於5月29日~6月1日,5月30日~6月4日舉行的“中貿聖佳春拍”和“北京匡時春拍”等。廣州方面,4月27日會有“廣州皇瑪春拍”,5月會有“精誠所至春拍”、“華藝國際春拍”等。
有行內觀點認為,香港市場今春高價拍品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與藝術品本身無關,並不預示著內地春拍市場的興旺,只是與近期人民幣匯率下滑,以及香港的地理優勢和稅收有關。
對此,資訊時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元業內人士。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黎展華認為,香港春拍大獲成功,並非預示著今年內地的春拍市場也會高歌猛進:“現時市場交投並不活躍,由於形勢不明朗,因此藏家們會變得更加謹慎和理智,預計今年春拍表現較為平穩。”
廣州藝術品行業商會會長石金柱與黎展華的看法不謀而合:“今年春拍市場表現平穩,書畫價格有點吃力,上不去,預計不會出現什麼天價拍品。 ”
廣州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藝術總監王野夫則持不同觀點:“香港春拍的大獲成功,是意料中事,也是市場正常的表現。特別是具有‘方向標’之稱的香港蘇富比,其天價拍品頻現,更是預示著2014年藝術品市場的整體回暖,相信接下來的兩個月,內地的春拍市場也將利好頻出。”
據瞭解,在4月初舉行的香港蘇富比春拍現場,以盧慶新為首的東莞軍團,斥資6000多萬元狂掃了中國書畫成交額和量的百分之十幾。用盧慶新自己的話來說:“主要作品好,在香港買或者在內地買,在哪間拍賣行買都無所謂。”
中國式富豪消費潛力強勁,中國藏家尚未國際化
儘管對於內地春拍何去何從的問題,專家觀點存在分歧。但一份來自歐洲的直指中國人消費力的市場報告卻給予了人們一定的信心。
這份新鮮出爐的來自歐洲藝術基金會的《TEFAF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指出,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中國連續第二年成為全球藝術品交易的第二名,占全球藝術品市場份額24%。
而來自著名藝術品評估和市場分析網站Artprice公佈的資料則更加讓人信心倍增,其指出2013年的全球藝術市場創下了一個全新的紀錄,達到了120.5億美元,而其中中國扮演了最大買家的角色,占到了40.78億美元。
《TEFAF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一組數字非常有意義。首先是,作為藝術品收藏的主要群體,中國擁有百萬美元淨資產的富豪2013年增長了10%,達到120萬人,位居世界第7位;而嚴格意義的高淨資產(可投資資產)人數至2012年已高達64.3萬人,這部分人口總數在近10年內翻了一番。中國超級富豪的人數僅次於美國,為世界第二位。這些數字都說明中國藝術品消費擁有的巨大潛力。
雖然財富積累已經達到一定水準,但是中國內地還未出現像紐約和倫敦那樣的世界藝術品交易中心,具體表現在中國跨境藝術品交易金額遠遠低於美國和英國。
據瞭解,2012年中國藝術品進口總額只占全球進口總額的6%,而出口額所占比例僅為4%,分別為10.4億和7.86億歐元。
此外,絕大部分中國藏家尚未形成國際化的收藏觀念,收藏偏好仍舊集中在中國藝術品。另一方面,中國藝術品也並未被主流國際買家所普遍接受。
中國離世界藝術品交易中心的目標還有多遠?
《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提出,中國仍然是一個大量依靠本地消費的地方市場,離世界藝術品交易中心的目標還相距甚遠。要改進此狀況,需要相關政策改進配合,並鼓勵藝術品交易多元化和國際化,使中國真正成為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
廣州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裁孫惠認為,進一步細分市場、豐富市場,也是與國際軌接的重要手段。“華藝國際拍賣戰略性策略包括‘做精大拍’、‘做大小拍’等,將‘華藝淘珍’做大,使之成為收藏家的購藏常項;將春秋兩大拍做精,成為藏界淘寶要處。”孫惠如是說。據瞭解,即將於5月31日(29~30日預展)在珠江新城四季酒店舉行的“華藝國際成立20周年藝術品大拍暨2014春拍”,強勢推出兩千餘件藝術精品,包括中國書畫、當代藝術、瓷器雜項、名酒、珠寶鐘錶等。
市場關注
齊白石誕辰150周年,市場關注度有所提高。香港蘇富比春拍,齊白石的《果品四屏》拍得2140萬港元。嘉德香港春拍,須磨舊藏齊白石的《布袋和尚》以966萬港元成交……據瞭解,“華藝國際成立20周年藝術品大拍暨2014春拍”特別策劃了“大匠之門——紀念齊白石誕辰150周年作品集珍”專場,推出數十件齊白石經典之作,包括了《洗耳圖》、《松鷹圖》、《雙壽圖》等。
“齊白石一生畫過多幅《洗耳圖》。他在有些同一題材的作品題跋中巧變其意,說老翁洗耳是為了‘空其耳’,以便聽到他能夠解恨和痛快的世事。”廣州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裁、中國書畫部負責人林宇清介紹,本次專場推出的齊白石《洗耳圖》,意味盎然,堪稱為經典佳作:“畫中一老者閑坐凳上,姿態懶散,一眼睜,一眼閉,右手掏耳,似乎愈掏愈癢,十足有趣,筆法簡單率意,墨色幾筆渲染,只草草幾筆,意味盎然。畫面上方的大片留白,暗合了時間、空間的無限性與人的有限性體,現出作者超脫塵俗的豁達。”
據世界著名藝術市場訊息公司Artprice統計顯示,在全球“十大藝術家排行榜”中,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占比超過一半,其中排在榜前的兩位分別是張大千和齊白石。2011年5月22日,中國嘉德春拍夜場《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齊白石《松柏高立圖• 篆書四言聯》從8800萬元起拍,最終被“搶”至4.255億元成交。
徐毅兒
玫茵堂珍藏成化鬥彩雞缸杯以2.8124億港幣成交,北宋定窯劃花八瓣花式大盌拍得1.4684億港幣,張大千潑彩作品《秋山夕照》以2420萬港元成交,吳冠中的巨幅創作《交臂》以2300萬港元拍出,齊白石的《果品四屏》以2140萬港元成交;朱德群作品《構圖第33號》拍得1495萬港元,潘玉良《海邊三裸女》成交價為1667.5萬港元……儘管四月香港藝術品春拍市場好戲連場,高價頻出,但國人對今年的藝術品春拍整體走勢依然“如在霧中”。
內地春拍估計將走勢平穩
陽春四月,香港蘇富比、嘉德香港、保利香港等都紛紛舉行了2014年的春拍,從最終的成交來看,不僅成交額出現了大幅上升,更為重要的是,成交價突破1億港元的拍品數量也明顯增多,其中最受關注而且廣為人知的是拍出2.8124億港元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據瞭解,即將到來的五月、六月,才是內地藝術品春季大拍的集中期,已經公佈拍賣日期的有,即將於4月30日~5月6日舉行的“西泠春拍”,將於5月6日~5月11日舉行的“北京翰海春拍”,以及分別於5月29日~6月1日,5月30日~6月4日舉行的“中貿聖佳春拍”和“北京匡時春拍”等。廣州方面,4月27日會有“廣州皇瑪春拍”,5月會有“精誠所至春拍”、“華藝國際春拍”等。
有行內觀點認為,香港市場今春高價拍品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與藝術品本身無關,並不預示著內地春拍市場的興旺,只是與近期人民幣匯率下滑,以及香港的地理優勢和稅收有關。
對此,資訊時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元業內人士。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黎展華認為,香港春拍大獲成功,並非預示著今年內地的春拍市場也會高歌猛進:“現時市場交投並不活躍,由於形勢不明朗,因此藏家們會變得更加謹慎和理智,預計今年春拍表現較為平穩。”
廣州藝術品行業商會會長石金柱與黎展華的看法不謀而合:“今年春拍市場表現平穩,書畫價格有點吃力,上不去,預計不會出現什麼天價拍品。 ”
廣州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藝術總監王野夫則持不同觀點:“香港春拍的大獲成功,是意料中事,也是市場正常的表現。特別是具有‘方向標’之稱的香港蘇富比,其天價拍品頻現,更是預示著2014年藝術品市場的整體回暖,相信接下來的兩個月,內地的春拍市場也將利好頻出。”
據瞭解,在4月初舉行的香港蘇富比春拍現場,以盧慶新為首的東莞軍團,斥資6000多萬元狂掃了中國書畫成交額和量的百分之十幾。用盧慶新自己的話來說:“主要作品好,在香港買或者在內地買,在哪間拍賣行買都無所謂。”
中國式富豪消費潛力強勁,中國藏家尚未國際化
儘管對於內地春拍何去何從的問題,專家觀點存在分歧。但一份來自歐洲的直指中國人消費力的市場報告卻給予了人們一定的信心。
這份新鮮出爐的來自歐洲藝術基金會的《TEFAF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指出,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中國連續第二年成為全球藝術品交易的第二名,占全球藝術品市場份額24%。
而來自著名藝術品評估和市場分析網站Artprice公佈的資料則更加讓人信心倍增,其指出2013年的全球藝術市場創下了一個全新的紀錄,達到了120.5億美元,而其中中國扮演了最大買家的角色,占到了40.78億美元。
《TEFAF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一組數字非常有意義。首先是,作為藝術品收藏的主要群體,中國擁有百萬美元淨資產的富豪2013年增長了10%,達到120萬人,位居世界第7位;而嚴格意義的高淨資產(可投資資產)人數至2012年已高達64.3萬人,這部分人口總數在近10年內翻了一番。中國超級富豪的人數僅次於美國,為世界第二位。這些數字都說明中國藝術品消費擁有的巨大潛力。
雖然財富積累已經達到一定水準,但是中國內地還未出現像紐約和倫敦那樣的世界藝術品交易中心,具體表現在中國跨境藝術品交易金額遠遠低於美國和英國。
據瞭解,2012年中國藝術品進口總額只占全球進口總額的6%,而出口額所占比例僅為4%,分別為10.4億和7.86億歐元。
此外,絕大部分中國藏家尚未形成國際化的收藏觀念,收藏偏好仍舊集中在中國藝術品。另一方面,中國藝術品也並未被主流國際買家所普遍接受。
中國離世界藝術品交易中心的目標還有多遠?
《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提出,中國仍然是一個大量依靠本地消費的地方市場,離世界藝術品交易中心的目標還相距甚遠。要改進此狀況,需要相關政策改進配合,並鼓勵藝術品交易多元化和國際化,使中國真正成為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
廣州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裁孫惠認為,進一步細分市場、豐富市場,也是與國際軌接的重要手段。“華藝國際拍賣戰略性策略包括‘做精大拍’、‘做大小拍’等,將‘華藝淘珍’做大,使之成為收藏家的購藏常項;將春秋兩大拍做精,成為藏界淘寶要處。”孫惠如是說。據瞭解,即將於5月31日(29~30日預展)在珠江新城四季酒店舉行的“華藝國際成立20周年藝術品大拍暨2014春拍”,強勢推出兩千餘件藝術精品,包括中國書畫、當代藝術、瓷器雜項、名酒、珠寶鐘錶等。
市場關注
齊白石誕辰150周年,市場關注度有所提高。香港蘇富比春拍,齊白石的《果品四屏》拍得2140萬港元。嘉德香港春拍,須磨舊藏齊白石的《布袋和尚》以966萬港元成交……據瞭解,“華藝國際成立20周年藝術品大拍暨2014春拍”特別策劃了“大匠之門——紀念齊白石誕辰150周年作品集珍”專場,推出數十件齊白石經典之作,包括了《洗耳圖》、《松鷹圖》、《雙壽圖》等。
“齊白石一生畫過多幅《洗耳圖》。他在有些同一題材的作品題跋中巧變其意,說老翁洗耳是為了‘空其耳’,以便聽到他能夠解恨和痛快的世事。”廣州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裁、中國書畫部負責人林宇清介紹,本次專場推出的齊白石《洗耳圖》,意味盎然,堪稱為經典佳作:“畫中一老者閑坐凳上,姿態懶散,一眼睜,一眼閉,右手掏耳,似乎愈掏愈癢,十足有趣,筆法簡單率意,墨色幾筆渲染,只草草幾筆,意味盎然。畫面上方的大片留白,暗合了時間、空間的無限性與人的有限性體,現出作者超脫塵俗的豁達。”
據世界著名藝術市場訊息公司Artprice統計顯示,在全球“十大藝術家排行榜”中,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占比超過一半,其中排在榜前的兩位分別是張大千和齊白石。2011年5月22日,中國嘉德春拍夜場《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齊白石《松柏高立圖• 篆書四言聯》從8800萬元起拍,最終被“搶”至4.255億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