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Post Reply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天上人間”:一步一美女皇上神魂顛倒

2012-08-14 15:56 小

導讀:更讓當代“天上人間”望塵莫及的是,當年樊樓有一位色藝雙絕、名滿京城的名妓,她琴棋書畫了然於胸,歌舞彈唱無所不精,不僅皇上寵愛,文人垂青,即便是梁山上江湖大佬也為之傾倒。

說起來,“天上人間”並非沒有歷史典故,早在唐代詩人崔顥《七夕詞》中,就有:“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的說法;而南唐後主李煜的《浪淘沙》詞中則說得更為明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由此可見,“天上人間”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不同凡響的地方。

  自古以來,京城乃是天下第一去處,因此,一般頂級的夜總會大都開在京城的繁華地段。譬如,北宋時期東京汴梁的最大的夜總會“樊樓”就位於京城最繁華的禦街北端,也有的說是位於東京宮城東華門外景明坊。這樊樓又名礬樓,其中發生的故事遺韻至今,口碑流傳。當然,最香豔的故事,當屬風流皇帝宋徽宗與青樓名妓李師師幽會的千古佳話。

  古典名著《水滸傳》中就有兩處以樊樓為場景的事件描寫:
  一是在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一章中,高俅的兒子高衙內看中了林沖的娘子,陸謙為讓高衙內得手這個京城美人,便計賺林沖去樊樓吃酒:當時兩個上到樊樓內,占個閣兒,喚酒保分付,叫取兩瓶上色好酒,希奇果子案酒。

  二是在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一章中,刻劃更為細緻:出得李師師門來,穿出小禦街,徑投天漢橋來看鏊山。正打從樊樓前過,聽得樓上笙簧聒耳,鼓樂喧天,燈火凝眸,遊人如蟻。宋江、柴進也上樊樓,尋個閣子坐下,取些酒食肴饌,也在樓上賞燈飲酒。吃不到數杯,只聽得隔壁閣子內有人作歌。宋江聽得,慌忙過來看時,卻是九紋龍史進、沒遮攔穆弘,在閣子內吃的大醉,口吐狂言。

  樊樓,是北宋時期京城最豪華的頂級酒樓,也算得上百年老店。據說在宋真宗時就名聞遐邇了。據宋代檔案《會要》的記載,當時,樊樓每天上繳官府酒稅就達二千錢,每年銷售官酒竟至五萬斤。後來轉歸老闆轉手,酒樓新主“大虧本錢,繼日積欠,以至蕩破家產”。宋仁宗期間,仁宗皇帝還常來樊樓飲宴。宋代話本《趙伯升茶肆遇仁宗》就曾引一首《鷓鴣天》詞為證:“城中酒樓高入天,烹龍煮鳳味肥鮮。公孫下馬聞香醉,一飲不惜費萬錢。招貴客,引高賢,樓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羞味,四面欄杆彩畫簷。”

  東京一般酒樓僅上下兩層,唯獨樊樓,在徽宗宣和年間改建為東西南北中五座三層的主樓。新樊樓各樓之間用飛橋欄杆,明暗相通,朱額繡簾,燈燭晃耀。改建完工重新開張的頭幾天裡,最先光顧者賞以金旗,以招徠賓客。每到元宵燈節,樊樓頂上每一道瓦楞間各放蓮燈一盞,把樊樓點綴得分外靚麗嫵媚。其中西樓,後來禁止酒客登臨眺望,這是出於對皇帝安全保衛的考慮,因為從西樓俯瞰下去就是大內。據《水滸傳》的藍本《宣和遺事》說:樊樓“上有御座,徽宗時與李師師宴飲於此,士民皆不敢登樓”。

  由於樊樓名聞遐邇,京城第一,這裡就成為王公大臣和豪門顯貴呼朋喚友尋歡作樂的地方。《齊東野語》記載了一則樊樓逞富的真實故事。說一個叫沈偕的吳興闊少,狎游京師,追求一個聲價“甲於都下”的名妓。有一天,帶她上樊樓,對樓上千餘酒客說:你們都“極量盡歡”,最後我來買單。“至夜,盡為還所值而去”。沈偕的豪奢之名傳遍京師,不言而喻,那些身價千萬的名妓也“唯恐其不來”。

  樊樓雕樑畫棟,極盡奢華,“三層相高,五樓相間”,五座樓之間,又“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珠簾繡額,燈火晃耀。”樊樓有自己獨家釀造的眉壽、旨和兩種美酒,除了本店特供之外,還有三千家“腳店”,“每日於本店取酒沽賣”。

  樊樓美酒薈萃,美人雲集,吸引無數王孫公子、富商豪門、文人騷客來此遊玩歡宴。根據北宋的《東京夢華錄》、《能改齋漫錄》、《宣和遺事》等書的記載,顧客進得大門,順著主廊走一百多步,只見“濃妝妓女數百,以待酒客呼喚,望之宛若神仙。”由此不難看出,當代“天上人間”的美女難以與當年樊樓中的美女比肩。

  更讓當代“天上人間”望塵莫及的是,當年樊樓有一位色藝雙絕、名滿京城的名妓,她琴棋書畫了然於胸,歌舞彈唱無所不精,不僅皇上寵愛,文人垂青,即便是梁山上江湖大佬也為之傾倒。

  當年宋徽宗的後宮美人如花,佳麗如雲,史書記載有“三千粉黛,八百煙嬌”,但是得知京都名妓李師師在樊樓坐鎮接客之後,便不惜屈身降貴拜倒在李師師的石榴裙下。後來,金兵馬踏黃河,攻破汴京,北宋滅亡,宋徽宗流放到五國城,聽說李師師不幸遇難,在情不自禁“其涕泣之汍瀾”的同時,居然還親自寫過一篇《李師師小傳》。只可惜這篇小傳沒能流傳下來。然而,有一首北宋滅亡之後關於李師師的小詩流傳了下來。劉子翬《汴京紀事詩》有詩史的價值,有一首寫到李師師:“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年動帝王。”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09234JZ6-4.jpg
09234JZ6-4.jpg (83.91 KiB) Viewed 15112 times
09234I146-0.jpg
09234I146-0.jpg (68.24 KiB) Viewed 15112 times
09234H3B-5.jpg
09234H3B-5.jpg (75.87 KiB) Viewed 15112 times
古代最長壽老人為何將房中術視為延年益壽秘法

核心提示:彭祖之所以把男女房室之術作為養生長壽一大秘法,在於他把男女陰陽之氣和順合一、協調諧濟作為長壽的一個重要基礎。彭祖之後的《陰陽房室論》作了這樣的解釋:男女陰陽,一如日與月,陰與晴。宇宙乃由陰陽構成,人也一樣,由男女而成。

原題:《彭祖的養生房中術》
彭祖(自堯曆夏至殷末,生卒年月不詳),又名錢鏗,出生並死葬於今天四川眉山市彭山縣的彭蒙山也叫仙女山。據傳他活了800多歲,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長壽之星。以當時60天為一年的所謂“小花甲”記歲方法,相當於今天的140多歲。

古代最長壽的老人、中華養生文化創立者,也是中華廚界祖師爺、中華武術文化鼻祖及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性學大師。

正確認識彭祖房中術
彭祖是第一個發現男女性愛與人的長壽密切相關的人物,並且經過探索和總結,概括出了一整套長壽房中秘法,即彭祖長壽四術中的房中術
長期以來,緣於某種錯誤觀念,不少人總是不能正視男女性愛問題。其實,“性”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中國古代的哲人們,從彭祖開始,都是提倡要正確認識男女之事。《孟子》曰:“食、色、性也”。飲食、性,是人的兩個基本本能,可是對於前者,人類作過許多公開研究和追求,產生了許多烹調著作、食譜和營養分析專著。而對後者卻談之色變,即使有研究成果也往往遭到禁錮和排斥。其結果當然是使人在性的問題上久久處於無知和愚昧的地步,由此帶來許多不幸乃至造成極大危害。比如本世紀之初還風行於東、西方不少地方的“初夜權”習俗,便是由於人們在性的問題上無知與愚昧造成的。所謂初夜權,就是男女結婚時,新郎派使者迎接祭司,請求與新娘共寢。不僅一般平民如此,乃至於國王(如古代東印度王),於新婚之日內,也不能接觸王妃,而是請最高的僧侶與王妃共寢。有的王族還將自己的女兒或妹子送到高僧那裡,先行破處。此種風俗認為,不這樣做就會遭大禍。禍從何來?認為處女血對自己有害。只有祭司、僧侶、酋長之類的人具有一種“魔力”,可以抗禦那種禍害。故而要請此類高人破處。這種愚昧作法正是緣於對性和性科學的無知。以至後來,一些落後民族別有用心的人大肆利用一般人的這種愚昧心理去糟蹋少女。

人類為了認識自己,必須正視性的問題、研究性的問題,包括研究性生理,性心理,乃至於性與社會、性與勞動、性與生活條件的關係。性的反映是人最基本的生命的反映,也可以說是人的原始生命力的反映。我們必須正視男女性愛問題,讓性本能通過人的意志發揮作用。從健康長壽的角度說,性欲的正常實現,是深刻的內在能力的實現,會直接促使所有其它的器官活躍起來。

顯然,彭祖房中術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關於男女性愛與人體健康長壽關係的系統理論和經驗總結。

房事養生與陰陽和順
彭祖之所以把男女房室之術作為養生長壽一大秘法,在於他把男女陰陽之氣和順合一、協調諧濟作為長壽的一個重要基礎。彭祖之後的《陰陽房室論》作了這樣的解釋:男女陰陽,一如日與月,陰與晴。宇宙乃由陰陽構成,人也一樣,由男女而成。陰陽相交而化育萬物,萬物得以滋生,這就是道的作用……

萬事萬物都具有陰陽兩面。在人的性別上,男屬陽,女屬陰;在宇宙間,天屬陽,地屬陰。天地諧和,則風調雨順;男女諧和,則萬疾不生。這裡所指的男女諧和,既包括感情方面,更包括房室方面。使陰陽之氣合於一起的,叫做性。男女在生殖時期陰陽化合,新的形體就產生了,這就叫做生。變化停止,壽數終結,這就叫做死。所以,天道所賦給的陰陽之氣是性活動的開端。死,是生命的終結。

古人懂得生命閉藏在陰氣之中,陰氣伏藏,則婦功易成。因此在男女陰陽問題上,不僅要懂得護陽,也還要懂得養陰。陽足陰厚,自然二氣運轉遒健有力,活潑生動,利於身心。

要使房室陰陽和順,還必須懂得如何節制和滿足。《苟子.正名》說:性這種事情,是自然之事。情,是性的實質體現;欲,是情的反應......因此,即使貧賤的守門人,也不能去欲,因為他的情性是完具的。即使貴為天子,其欲也不能滿足。欲望雖沒有滿足的時候,但可以用道來接近滿足......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貴時可以知足,賤時可以節欲。

這裡所指的道,就是彭祖的房中術。按照彭祖房中術以行男女陰陽之事,則既能使欲望得到滿足,又于身體有益。
彭祖在房室陰陽和順方面特別注意保養陰精。王子喬問彭祖道:人的生氣是以什麼為精華呢?彭祖回答說:人的生氣沒有比過陰精的......不要輕易行房事,以便調養好身體。人體腠理密固,讓正氣牢固地附於形體之上,則內臟及各處功能就會健全,還會生什麼疾病呢?

怎樣才能很好地保養陰精呢?彭祖仍然認為,首先要懂得陰陽變化之理。因此保養陰精和懂的陰陽變化之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總之,彭祖強調合於法度的男女關係,合於法度的男女關係如天地之自然存在。天地因遵守正確的交接之道,所以永無終了之期。

軲白內成何病之有
彭祖強調“壽盡在精”。彭祖之後的歷代養生家都認為,精液的本性是血。所以關鍵在於防止濫泄,以永葆泱泱之泉,蓄於體內,則必然生機勃發,光彩照人。抱樸子說:無論你服多少藥或進食多少牛、羊、豬肉,如果不懂房中術,也于長壽無益,故最擔心的就是人的精欲奔放......
彭祖房中術尤其指出:“軲白內成,何病之有?

所謂“軲白”,假借為“固泊”,意思是說讓寶貴的“玉泉(即精液)在體內蓄積成小湖泊,成為充實人的精氣,男子就會肌膚有光,百脈通行,不生疾病。相反,如果房事沒有節制。姿意行樂施泄,導致精氣洩漏,血脈隔塞失連,必將盡失生氣,突降殞命之殃。”

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中有一醫簡,其中關於彭祖房室養生的記載有這樣的內容,大意是:房中之道像水一樣幽深暗昧,隱秘奧妙。像春秋的中和之氣,其妙難言。但如果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不加以考察研究,人們就不能得到它的功益。只有考察到事物的規律,我們才能享受到它的饋贈。
此外,彭祖之後的房室養生論還強調因人而異的保有其精之道。年紀輕的人和年紀大的人不一樣,身體壯的人和身體弱的人不一樣。即使以季節而言,春季和冬季就不大一樣,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26_120815143134_1.jpg
26_120815143134_1.jpg (13.34 KiB) Viewed 15111 times
用房事強身健體40年不近女色的長壽皇帝


  有一位皇帝以長壽和不近女色聞名,他便是梁武帝蕭衍。《梁史》記載:蕭衍“五十外便斷房室”。天監十二年(西元513年),蕭衍始“不與女人同屋”。梁武帝去世時是86歲,如此算來,他竟有近40年沒有碰過女人。這樣的說法真的可信嗎?

  梁武帝與乾隆皇帝一樣,是中國少有的幾位高夀皇帝之一,而且他還是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中梁的開國皇帝,智慧和才能十分出眾。蕭衍前期信奉的是道 教,認為行房事是一種保健專案,對身心有益。可是晚年又信奉佛教,改食素食但還是繼續貪戀女色,身體每況愈下,因此而得了一場病。當時的名醫姚菩提判斷是 房事過多,縱欲過度所致。為了能讓自己延年益壽,蕭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他開始“始知歸向”,除了食素食之外,開始斷房事,也就是說他禁欲是從晚年 才開始的。而且他最小的女兒長城公主就是他50歲時生的呀,而且那時他已經信佛多年了。

  蕭衍近40年不近女色的最初原因就是想讓自己長壽。也確實如此,在他不過性生活,也不殺生之後,他的健康狀況的確有所好轉,腦子變得更靈活了,不再渾渾噩噩的了。可見這是他禁欲的真正原因。

  帝王私生活揭秘:少年皇帝是如何修習房中術的
  負責安排宮中皇帝與他們的妻妾們性生活的官員,稱為女史,她們是宮廷之中的女官。她們瞭解皇帝的生辰八字,也瞭解皇帝妻妾們的生日、習性和經期情況,她們 儘量按照正確的時辰、合適的禮儀,為皇帝和他的女人提供優質的安排和完美的服務宮院深處,面對春風中嬌豔的數千美女,皇帝有時感到力不從心。如何按照女史 的安排得到快樂?而久鎖深宮的女人們則更為不安,她們的丈夫並不是平常人,她們的痛苦亦非常痛,如何能在冰冷的宮中暫留青春?幽怨深宮中的飲食男女,又有 幾多未解之謎?謎底何在?

  1.男人和女人的美麗傳說
  《禮記》上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焉。
  《孟子》也說:食、色,性也。
  飲食男女,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是人之為人的本能和天性。
  中國最早的哲學書籍《易經》,就曾探討過男女生活: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這是說,天地交合,化成萬物;男女交合,生育萬物。
  中國古人認為,雲是地的卵子,雨是天的精子,雲雨交合,也就是天地交合,化生萬物。

  西元前3000年的時候,中國的北方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稱為夏,先後定都于陽城(今河南登封)、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元前1600年,商取代夏,先 後定都於亳(今山東曹縣)、殷(今河南安陽)。西元前1100年,周取代了商,先後遷都于周(今陝西岐山)、豐(今陝西長安)。

  據研究,商代的甲骨文中,有關男子娶妻的象形文字,其象形文字的字義是,男子手執一個女人的耳朵,宣佈與這個女人成婚。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甲骨文中,女人的女字,作跪伏之狀,然後就是不成比例的一對大乳房。這就是女的象形字。而男字則是田中使力,就是一個人在田地中勞作。商代的男人、女人,已經有了明顯分工,女人就是生兒育女,男人則是種田養家。
  
  《易經》是中國古代占卜類的典籍,大約西元前六世紀前後,用陰陽二字,代替了天地、日月表示自然正負之雙重作用力。陰是指河之南,山之北,指的是陰影;陽是指山之南、水之北,是指光明。後來,陰陽分別指女人和男人。
  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分辨出了金、木、水、火、土,並把這五種東西與季節、方位、八卦相配。
  水-陰-冬季-北方-玄武;火-陽-夏季-南方-朱雀;
  木-少陽-春季-東方-青龍;金-少陰-秋季-西方-白虎。
  玄武是一種龜,喜與大蛇交媾。朱雀是一種美麗的雉,又稱為鳳。青龍、白虎,從西元初期開始,成為男女及其性能力的代稱。
  男女在性事上,有一種自然的不平衡,就是男子弱於女子。這在中國早期的生活之中,就有這些表現。赤在甲骨文中是紅色的燃燒的火焰,紅色是性的象徵,也是生 命力和創造力的象徵。喜慶的場合,要塗上紅色;婚禮的時候,要佈置成一片紅,稱為紅事。與紅相對應的就是白,白是性低下的代稱,也是死亡和悲傷的象徵。中 國古人認為,女人是紅,是火;男人是白,是弱。所以,有男白女赤之說。在古代宮廷中的房中書和春宮畫中,就經常以男白女赤來描繪男女的裸體,意思是說在性 事上女人優於男人。

  不過,進入父權制社會之後,男人的地位遠遠高於女人。
  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斯干》篇,就記載了男孩、女孩降生所獲得的待遇完全不同: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而另一篇《碩人》,又生動地描述了齊莊公的女兒,也就是衛莊公的妻子是如何的美麗:
  看那美麗的女人,
  她的身材多修長!
  穿著繡花的錦服,
  外罩精美的衣裙。
  她是齊王的女兒,
  也是衛王的妻子。
  ……
  她的手柔軟如草,
  肌膚凝結如油脂。
  脖子又白又長啊,
  牙齒像齊整瓠子!
  兩綹長髮多迷人,
  一雙眉毛如蠶蛾。
  笑時兩個大酒窩,
  秀麗眼睛亮晶晶!
  多麼美麗的女人,
  多麼高挑的身材!
  她是那樣地幽靜,
  停車休息在郊外。
  四匹駕車的大馬,
  紅巾翎飾的轎車。
  朝見大臣回去了,
  不要讓國公太累。
  ……
  中國宮廷之中,有身份的女人才能與君王享受甜蜜,而沒有身份和地位的女性則必須在天亮之前離去,她們的內心充滿哀怨。


《詩經》中和《小星》篇這樣描述:
  小小星兒發微光,
  三三兩兩在東方。
  急慌慌地連夜走,
  為了官家早晚忙,
  只因命運不一樣!
  小小星兒光線微,
  還有參昂大星辰。
  急慌慌地連夜走,
  只好拋棄衾和枕,
  只因命運不如人!

  中國古代大詩人宋玉在《高唐賦序言》中,記載了動人的巫山雲雨故事:先王游高唐,疲倦極了,晝寢。夢見一個美麗的女人,她說:我是巫山之女,是高唐佳客, 聽說大王遊歷高唐,願意自薦枕席。大王很高興,與巫女交合。臨別時,她說:我在巫山之陽,高丘阻隔,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相會!從此,巫 山、巫陽、高唐、陽臺、巫山雲雨等,成為中國男女歡愛的代名詞。

  當然,久居深宮的男人和女人們也不例外。

  在中國歷代的宮廷之中,為帝王提供“服務”的制度,稱為嬪禦制度。
  古代宮廷中規定,王有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
  後宮之中,這些正式名號的女人和無數沒有名號的共同組成皇帝的妻群,她們為皇帝提供性服務,生兒育女。
  負責安排宮廷中皇帝與他們的妻妾們性生活的官員,稱為女史,她們是宮廷之中的女官。她們瞭解皇帝的生辰八字,也瞭解皇帝妻妾們的生日、習性和經期情況,她 們儘量按照正確的時辰、合適的禮儀,為皇帝和他的女人提供優質的安排和完美的服務。她們用一種彤管的紅色毛筆,專門記錄皇帝和他的女人們的性生活,稱為彤 史。彤史是中國宮廷之中十分重要的文獻,是研究中國歷代皇帝、後妃們極其重要的原始宮廷史料。

  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人類最自然的天性,在深宮之中也遭到扼殺。權力與財富並非給人們帶來原生態的快樂。
  2.溯源養生之道
  男女之間的性生活,古人稱為房幃之事。有關房事方面的書籍,被稱為房中書。歷史上的這方面記載又與養生有著密切的聯繫。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有關房事和養生方面的書籍。

  古代規定男女行為規範的儒家書籍是《禮記》,書中指出: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婚,萬世之嗣也。……禮始于謹夫婦,為宮室,辨外內。男子居外,女子居內, 深宮固門,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男不言內,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這是說,男女之間,除了夫婦肉體接觸之外,不能有任何別的接觸;即使 是夫婦,也嚴格限制在婚床之上,一旦離開婚床,就要避免一切接觸,送東西時不能碰到手,取食物時不能共用餐盤。

  儒家的這些嚴格規定,只是限定在書籍之上而已,實際生活之中,是很少有人去遵循的。即使是宣導儒家禮儀的皇帝和皇室成員,也很少有人嚴格按照《禮記》的規範去生活。
  -
  才子司馬相如一生浪漫,是位愛書、愛劍、愛女人的文人。他曾這樣記載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有女獨處,婉然在床。奇葩逸麗,淑質豔光。
  睹臣遷延,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國之公子?所從來無乃遠乎?遂設旨酒,進鳴琴。臣遂撫弦為幽蘭白雪之曲。
  女乃歌曰:
  思佳人兮情傷悲,
  有美人兮來何遲!
  日既暮兮華色衰,
  敢托身兮長自私!
  玉釵掛臣冠,羅袖佛臣衣。
  時日西夕,元陰晦冥。流見慘冽,素雪飄零。閒房寂謐,不聞人聲。
  於是,寢具既設,服玩珍奇。金殿熏香,黼帳低垂。裀褥重陳,角枕橫施。
  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時來親臣,柔滑如脂。臣乃氣服於內,心正於懷。
  《玉台新詠》收錄了許多女性作品,其中就描述了另一番景象:
  青青河畔草,
  鬱鬱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
  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
  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
  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
  空床獨難守!

  漢代出現了房中術方面的著作,正式使用了房內、房事、房中術之類的詞語,講的是房中男女交合的藝術。
  漢代史學家班固談到這個時期的書籍時,認為當時形成一家之說的房中術有8家,他們分別著書立說,隨之有8部重要著作問世:《天一陰道》、《害成陰道》、 《堯舜陰道》、《湯盤瘦陰道》、《務成於陰道》、《天老雜子陰道》、《黃帝三五養陽方》、《三家內房有子方》。這裡所說的陰道,並不是指生殖器,而是指房 事的方法。
  班固在他的文章中說: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


因此,流行世間的竹簡《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說》等書,都是漢宮皇帝們喜歡閱讀的房中書。
  這些廣泛流行於先秦時期的房事書籍,成為中國宮廷之中的寵物,不僅皇帝們喜歡,後宮中的女人們也很喜歡,她們甚至於在出嫁和下葬的時候,特地讓這些書籍也成為重要的陪嫁品和隨葬品。
  後宮中的女人,還是嚮往平凡幸福的生活。在民間,把房中書作為陪嫁品的女子,自然嚮往男女之間的美好生活,她們在果熟時節,會聚于樹林之中,高聲歡唱:
  擊打梅李落紛紛,
  三成落地七成存。
  令我傾心好兒郎,
  切要珍惜好時辰!
  ……
  此外,在深宮還流行葛洪的著作。
  晉人葛洪,寫有《抱樸子》一書,有許多關於房事的記錄。葛先生還曾寫過《玉房秘術》,可惜失傳。
  葛洪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縱情瓷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能兼行運氣,其益更速。
  他又說:不知陰陽之術,屢為勞損,則行氣難得力也。知房中之術,則令人老有美色,終其所稟之天年。房中之事,能生人,能殺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死矣。

  他還說:養生之要,在於愛精。愛精之德,在於交合有度。若能一月再施精,一年二十四氣施精,能壽一百二十歲。交合之法,在於弱入強出,知生之術。房事之 中,禁忌有三,一是天忌之大寒、大熱、大雨、大雷、地動、雷震、日月蝕,二是人忌之吃飽、喝醉、喜怒憂愁、悲哀恐懼,三是地忌之社稷井灶、山川神只。
  -
  隋代主要有《素女方》、《玄女經》、《玉房秘訣》、《素女秘道經》、《彭祖養生經》等等。
  唐代最有名的房中書,是孫思邈所寫的《千金要方》,其中的《房內補益篇》堪稱傑作。
  宋代產生了一些房事名著,包括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竿》、南宋張果《醫說》、南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
  明代房事作品較為豐富,主要有明代萬全《養生四要》、徐春圃《古今醫統》、尤遵敘《食色紳言》、張景岳《景嶽全書》。
  清代壓制性文化,房事方面的作品主要是石天基《長生秘訣》、汪昂《勿藥元詮》、曹庭棟《老老恒言》。石氏提出房事七戒,曹氏認為老年斷機是盛衰自然之理,汪氏則駁斥了流傳的返精補陽之說,認為如火之有煙焰,豈能複返於薪哉!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即使坐擁天下的帝王也會感到心虛。面對春風中嬌豔如蝶的美人,特別是在香霧嫋嫋、靜寂無聲的月夜,只有清風能夠撫慰皇帝的歎息,只有明月能夠明白皇帝的苦痛和隱秘。

  月華似水,道士們踏著斑斑竹影,笑吟吟地來了,他們送上了讓皇帝賞心悅目的《春宮圖》,這在深宮中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而道士的養生法也一度流行於各朝宮廷之中。

  中國早期道士們的養生方法,形成於先秦時期,是神仙家們的修煉功夫。經過秦漢方仙道、漢代黃老道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進入東漢之後,就形成了道教法術之 一。它又稱為黃赤之道,是講男女性生活的禁忌、方法、祛病之術。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其實諸葛亮很可能是曹操害死的


看了這個題目的人第一時間一定會以為我又再胡說,曹操死於220年,而諸葛亮死於234年,按道理曹操沒有任何可能害死後者,但事實上是大家都忽略了三國志中記載的一件事:“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雞舌香是一種香料,可含在嘴裡,古代臣子給皇帝口頭報告時,為了不讓口臭熏著皇帝,嘴巴裡就含著這個,讓口氣芬芳。

顯然曹操不會平白送東西給諸葛亮,筆者懷疑,這東西裡面一定是下了藥了,當然諸葛亮那麼聰明的人應該會有所懷疑,會仔細檢測,但以當時的手段應該沒有合適的儀器而只能依靠人來測量,而曹操裡面應該放的是微量毒藥,所以當時含著一時顯不出來,但從所以慢性毒藥的特性來分析,服用時間長了,人會產生幻覺,體質下降,甚至突然暴死,而諸葛亮的情況明顯符合。當然作為一個正常人,諸葛亮應該在當初收到的時候就扔掉,但一來諸葛亮聰明過頭,二來他家裡也不富裕,在當丞相的時候也沒有多餘材產,而此種香料是很名貴,所以不可避免的就上了曹操的當。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蔣介石被宋美齡捉姦在床

2012-09-04 07:27:00 
• 蔣方智怡在2005年將所有蔣介石日記交由胡佛研究所保管。這一日記的真偽問題,因蔣介石對早年浪蕩歲月的誠實描述而得到專家認可...........

據《中國時報》報導,蔣介石自1915年(28歲)養成每天花一個多小時寫日記的習慣,保持五十餘年不輟,直到1970年因車禍受傷無法動筆為止。
蔣方智怡在2005年將所有蔣介石日記交由胡佛研究所保管。這一日記的真偽問題,因蔣介石對早年浪蕩歲月的誠實描述而得到專家認可。相關學者認為,這些日記有助於把蔣介石從臺灣的“偉大領袖”神壇上拉下來,也有助於將他從大陸“人民公敵”的祭壇上拉下來。

其中有許多重要的史料,例如蔣介石的“攘外必須安內”政策,一度被認為是他不願抗日,甚至因而引起西安事變,但根據蔣介石日記,他很早就說“中日難免一戰”,但出於對雙方軍事能力的瞭解,蔣介石因此主張拖延開戰的時間,讓中國爭取時間備戰。

在情欲之中掙扎

蔣介石在日記中坦率記載自己的好色和時時警惕“戒色”的矛盾與掙扎。
蔣介石早年有三種身分,一是革命志士、二是道學家、三是上海洋場的浮浪子弟。日記中,經常有“今晚出去探花”的記載,但蔣介石又時常警惕自己,例如一次從福建路過香港到上海,他寫說:“香港乃花花世界,餘能否經受考驗,就看今天!”結果,當天晚上他還是上了妓院,並在日記上寫說:“我的毛病就是好色也!”
此外,根據蔣在1945年前日記的記載,專家認為,蔣介石對當時國民黨軍隊腐敗的情況心知肚明,一度想把國民黨改組成“勞動國民黨”,只准許農民家庭出身者和革命軍人入黨。

被宋美齡捉姦在床
日記還透露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夫妻關係出於真感情,而非如外界猜測的政治婚姻,在與宋美齡結婚後,蔣介石用情就十分專一,而宋美齡也多次表現出對蔣介石的同生共死夫妻感情。
但在與宋美齡結婚之後,蔣介石也曾經不住誘惑拈花惹草,宋美齡還曾將蔣介石捉姦在床。
光明書摘刊文,在宋美齡到了更年期之後,就住進了大姐家,不與蔣介石同床共枕了。蔣介石難耐寂寞,閒暇時間就開始各處遊遊逛逛。一天,他在戴笠陪同下,逛到了陳立夫家裡。不想這一逛,竟使蔣介石松樹林子摘到了水蜜桃。

蔣介石在陳立夫的客廳裡剛坐下,就從屋裡走出一位二十來歲的少女給他沏茶。這女子身材修長,皮膚白嫩。一身米色旗袍,緊裹著豐滿而極富線條的身體。長長的披髮,當她抬眼看人時,蕩漾著一股略帶野性的調皮勁兒。

陳立夫介紹,這是他的侄女陳穎,在美國加州專攻英文,剛剛學成歸國。
蔣介石一時心猿意馬,手指蘸了茶水,一邊在桌子上寫了幾個“穎”字。
善於察言觀色的戴笠便建議,陳穎去做蔣介石的英文女秘書。陳立夫一聽,也馬上說好,如此以來,陳穎便成了蔣介石的“女秘書”了。

此時的宋美齡正在忙她的航空隊,慰問傷患,偶爾與蔣介石一起出席禮儀活動,對陳穎乘虛而入的事毫無覺察。

倒是宋靄齡從陳立夫近期春風得意的臉上,發現了疑點,她又通過自己的情報系統秘密偵察,終於證實了蔣介石的風流韻事。
宋靄齡便建議宋美齡回到蔣介石身邊,關心一下他的飲食起居。三天后宋美齡又來到孔公館,一見宋靄齡就哭倒在大姐身上。她氣得有些語無倫次,一會兒說要當場捉姦,讓姦夫淫婦曝光,一會兒又說要離婚。

在宋靄齡一番勸解之後,宋美齡決定捉姦。她在蔣介石剛在香閨春風一度離開之後,闖進了這一片淩亂的陳穎臥室。在陳穎驚魂未定之際,用五十萬美金、一張機票和一本美國護照,人不知鬼不覺地把她送到了大洋彼岸。

蔣介石不見了陳小姐,只能捶桌打椅發無名之火,卻無法明說明查。陳立夫收到駐美大使館電報才知陳穎又到了美國。宋美齡憑藉一出“捉姦計”,贏回了婚姻。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野史風雲:最搶手的女人 被6個皇帝瘋搶60年


女子最怕容顏老,時間一直是把殺豬刀。然而,古代一位女子直到60高齡,女人的魅力依舊可以對歲月免疫,這位蕭皇后就是一個可以對抗歲月還能在宮廷裡被6個皇帝瘋搶60年。正如有句廣告語說的——年齡對她只是一個數字。她從13歲嫁為隋朝晉王妃開始,歷經楊廣、宇文化及、竇建德、突厥處羅可汗、頡利可汗和李世民等6位丈夫,雖然身上的標籤從少女、熟女、大媽一直換到大娘,但是她的魅力從未打折,直到60歲那年快快樂樂地病死在大唐的後宮。這究竟是怎樣一位宮廷奇女子?

歷史上迷倒君主的女子不計其數,然而,歷經多次改朝換代,卻還能讓美女成群的君主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女人,在中國歷史上恐怕寥若辰星、屈指可數。蕭皇后就是這樣一位奇女子,一舉摘下了歷史上最搶手女人的桂冠。

蕭皇后天生麗質,嬌媚迷人,至於說她美到什麼程度,語言可能根本無法描述,從她年近五十仍讓李世民看得丟了三魂六魄來看,傾國傾城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也許,蕭皇后天生就是一個人間尤物,出生時,一個占卜奇人曾為她的相貌而驚奇不已,仔細推算了其生辰八字,最後得出了八個字的結論——“母儀天下,命帶桃花”。蕭皇后以後的人生經歷似乎正好印證了這八個字。她自13歲作了晉王妃後,便開始不斷地被迫更換身份,歷經了隋煬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竇建德的寵妾、兩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後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後宮中的昭容。千般滄桑、萬種風流,全溶進了她幾十年的生命歷程,使她成為一個命運奇特的女人,這也就是她命中註定的“桃花劫”吧。

  就在蕭皇后出世的那年,北周楊堅接受靜帝禪位而作了隋文帝。隋文帝的二兒子晉王楊廣在平陳戰爭中功績顯赫,為了表彰他,文帝除了給他加官晉爵外,還下詔天下名門世家,統統將家中未出嫁女兒的生辰八字呈報朝庭,以便為年方21歲的楊廣選一相配的王妃。誰知挑來挑去,年齡相當的姑娘們這個不合,那個相克,最終唯獨剛滿9歲的蕭氏女的八字與楊廣的八字合在一起才是大吉,於是就選定了她,這還真是命啦,正所謂——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不強求。

  楊廣本來駐守揚州,在進京朝覲時便見到了他將來的妻子蕭氏女。他見到蕭氏女如此動人,便為之激動不已。在開皇十三年楊廣入朝時,就迫不及待和她完成了婚事。其時,楊廣25歲,新娘才剛滿13歲,以現在的規定看來13歲是不能結婚的,但在古代,十三、四歲出嫁的女子是很普遍的,二十多歲的女人,那是典型的大齡女人了。

  洞房花燭夜,楊廣心花怒放地把嬌羞萬狀的小王妃擁進懷裡,同時還做著黃樑美夢,因為讓他高興的是,早年有個水準還算湊合的大仙給蕭妃算過一卦——“母儀天下”!蕭妃既然會母儀天下,那麼他不就是皇帝嗎?雖然現在太子是他的哥哥楊勇,但生在帝王家的他懷有當皇帝的志向也是很正常的,因此他把蕭妃視為自己命中的福星,對她珍愛備至。可惜的是,他聽話只聽半句,算命先生在“母儀天下”四個字之後還有四個字——“命帶桃花”,這似乎就註定了她不會是他一個人的MM,大不了他只算是采了頭彩而已。

  因為有了蕭妃這顆希望之星,原本不曾對王位另作妄想的楊廣,開始有計劃地與大哥楊勇展開儲位之爭了。

  偏偏太子楊勇又是個天生找死的主兒,爹媽花大價錢給他娶的大老婆太子妃元氏他愛理不理,卻把心思都花在偏房雲昭儀身上。結果元氏受不了氣,上吊自殺了。楊堅和獨孤迦羅一怒之下要廢掉楊勇的太子之位。楊廣則乘虛而入,故意在母親面前極力裝出一副仁孝正派的樣子,還有意作出疏遠蕭妃專心政務的姿態;而聰明識體的蕭妃也一本正經地與他配合著表演雙簧,還不時到獨孤皇后那裡哭訴楊廣只顧政務冷落了自己,要求賠償青春損失費。他們夫妻的一唱一和終於打動了獨孤皇后的心,一氣之下就廢除楊勇太子之位,把楊廣推上了太子寶座。這時距離楊廣與蕭妃完婚已經7年了,也就是說,這對頗有心計的小夫妻,在母親獨孤皇后前面整整演了7年的悲情苦戲。

  楊廣登太子位一年後,獨孤皇后因病而死。隨後,楊廣便逐個弄掉了幾個對手,史稱隋煬帝。

高枕無憂之後,隋煬帝開始沉溺于酒色,無心管理朝政。於是他一面下詔廣征天下美女,一面派遣大將宇文消總管營建東都洛陽,先建顯仁宮,後修西苑,廣泛搜羅海內外奇材異石、佳木珍草充實其中,準備安置好美女後,他便可以在那裡盡享人間樂趣了。

  注重了房事,自然就會疏忽國事。楊廣在位的十幾年間雖然征服了無數美女,卻沒有征服李淵等幾個美男。在他第三次遊興揚州之時,天下已經大亂。李淵、李密、竇建德等人紛紛舉兵,心灰意冷的楊廣決定遷都南京,不再回北方。這時,窺視皇位和蕭皇后已久的宇文化及率領禁軍造反,率兵進入離宮,剛滿50歲的隋煬帝在寢殿西閣被縊殺。
  宇文化及早就對蕭皇后心存暗戀,幹掉楊廣之後,立即以她的兒子性命作為要脅,逼她做了自己的偏房。

  這時,在中原一帶起兵的竇建德,節節勝利,直通江都,宇文化及抵擋不及,一敗再敗,最後帶著蕭皇后退守魏縣,並自立為許帝,改稱蕭皇后為淑妃。不久,魏縣又被攻破,他倉皇退往聊城,竇建德率軍一路追擊,最後攻下聊城,殺死了宇文化及。

  作為勝利者的竇建德除了收繳宇文化及的金銀珠寶,還收繳了魅力不減的蕭皇后。雖說已經做了兩次寡婦,失去了兩任丈夫,但是蕭皇后的美豔姿容和高貴氣質依然不減。竇建德本著不要白不要的思想,把宇文化及的淑妃變成了自己的王妃,縱情于聲色之娛,忘記了逐鹿中原的初衷。

  恰好,竇建德有個醋缸級的原配夫人曹大嫂,她常在他們兩人黑燈瞎火“共赴巫山”的時候,突然頂著超大號燈泡冒出來撒潑發怒、插科打諢,弄得竇建德大失情趣。這時北方突厥人的勢力迅猛地發展起來,大有直逼中原之勢。原來遠嫁給突厥可汗和親的隋煬帝的妹妹、蕭皇后的小姑義成公主,聽到李淵已在長安稱帝,又打聽到蕭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來到樂壽迎接蕭皇后,竇建德不敢與突厥人正面對抗,只好乖乖地把蕭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給來使。

  蕭皇后在幾番轉折後,不想居然會移民到國外——突厥。天生麗質難自棄,顛沛流離不枉情。在國外,她的魅力依然是把無往不勝的利劍,一舉戳穿了突厥父子兩代元首處羅可汗和頡利可汗的心。時勢至此,命運已經不能由她自己掌握,反正當初就預言她命帶桃花,在劫難逃,那也就只有聽天由命吧!無可奈何中,蕭氏便由隋天子的皇后變成了番王的愛妃。
  後來,老番王死了,由頡利可汗繼位,按突厥人的風俗,蕭皇后又被新任番王接手。

十年後,也就是唐太宗貞觀四年,唐朝大將李靖大破突厥,索回了蕭皇后。這時蕭皇后已是四十八歲的半老徐娘了,而唐太宗李世民才三十三歲,但蕭皇后入朝時,李世民見她雲髻高聳,霧鬢低垂,腰似楊柳,臉似牡丹,美眸流盼,儀態萬千,完全沒有年事已高而應有的老態,比一般的少女還多一份獨到的成熟果實般誘人的風韻,才華蓋世的李世民不禁為之心旌搖曳;再加上蕭氏飽經離亂而孕育出來的楚楚可憐的情態,更加令人由憫惜而生愛意。

  這可愛煞了李世民,或許是他從小就缺少母愛的緣故,他顧不得年齡的懸殊,更不在乎外人的品評,大唐天子李世民在蕭皇后身上體會到一種成熟女人的風韻,更感受到一種類似姐姐與母親般的溫馨,使他為繁重國事所累的心得到稍許撫慰。這就樣,蕭皇后被唐太宗封為昭容,轉了一大圈回來又成了大唐天子的愛姬。

  為了歡迎蕭皇后來到宮中,李世民破格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宴會來歡迎她,四處張掛著華麗的宮燈,歌女舞姬們獻上輕歌曼舞,桌上堆滿山珍海味,唐太宗以為這種場面已經夠豪奢了,因此問身旁的蕭昭容,“卿以為眼前場面與隋宮相比如何?”

  其實,眼下這點排場距離隋宮的豪奢情形還差得遠呢!隋宮夜宴時並不點燈,而是在廊下懸掛120顆直徑數寸的夜明珠,再在殿前設火焰山數十座,焚燒檀香及香料,既可使殿中光耀如白晝,又有異香繞梁,如入仙境,每晚燒掉的檀香就有二百多車。對此,蕭昭容不便明說,只是平靜地說道:“陛下乃開基立業的君王,何必要與亡國之君相比呢!”

  唐太宗立即明白了她話中的含義,深為她的明曉事理和言語得體而折服,對她愈加敬重和疼愛了。
  就這樣,蕭皇后在唐宮中度過了18年平靜的歲月,67歲才壽終正寢。

  綜觀蕭皇后的一生,真可謂歷盡千般滄桑,展盡萬種風流。一個女人,竟被6個皇帝瘋搶了60年,歷史上還能舉出第二例嗎?在她的一生中享盡了榮華富貴,但也歷盡了滄桑劫難。不說她風流至極,卻也可說她福氣不淺。

  試問,女人的魅力是否可以對歲月免疫?答案是肯定的,蕭皇后就是一個例證。正如有句廣告語說的——年齡對她只是一個數字。她從13歲嫁為隋朝晉王妃開始,歷經楊廣、宇文化及、竇建德、突厥處羅可汗、頡利可汗和李世民等6位丈夫,雖然身上的標籤從少女、熟女、大媽一直換到大娘,但是她的魅力從未打折,直到60歲那年快快樂樂地病死在大唐的後宮。
  俗話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從蕭皇后的獨特經歷看,數風流人物,真的是難看今朝呀。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徐悲鴻死亡之謎:未還前妻畫債 日夜勞累而終

 徐悲鴻,作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其畫工可謂是享名於世。然而這位畫界奇才卻英年早逝,關於徐悲鴻的早死,徐悲鴻的兩個女人各有所指。原配怨小三,原配和小三鬧得都散場之後,廖靜文收拾了殘劇,嫁給了徐悲鴻,她怨的是“獅子大張口”的蔣碧薇。

  1934年8月,蔣碧薇和徐悲鴻回到了國內,蔣碧薇沒想到的是,徐悲鴻仍舊對孫韻君念念不忘,蔣碧薇覺得夫妻感情將無法挽回,於是,和徐悲鴻開始分居。

  此時,張道藩由於受到陳立夫重用,在國民黨政府擔任要職,此時的張道藩,衣著名貴,氣質軒昂,事業上又處於春風得意的關口,他的心裡,依然對蔣碧薇感情深厚,此時,看到蔣碧薇整日落落寡歡,作為一位溫柔體貼的“男小三”,他不失時機地又一次走進了蔣碧薇的生活。


  當時的南京城,經常遭到日本的轟炸,徐悲鴻的心思不在蔣碧薇這裡,經常半個月消失不見。蔣碧薇已經沒有心力去管徐悲鴻了,她也知道,丈夫可能又去湖南長沙找孫韻君去了,鞭長莫及,她很失落。

  張道藩像一股清泉,流進了她的心裡,他們開始通信,最初,蔣碧薇把自己的煩惱通過信箋告訴了張道藩,張道藩安慰著她,並且在警報響起的時候,幫助她和孩子一次次逃難。
  蔣碧薇第一次得到了被呵護的感覺,她對這份感情投降了。她接納了張道藩,在漫長的通信過程中,他們的心發生了碰撞,終於,在1937年初,他們住到了一起。
  很多人為蔣碧薇的這場感情所不齒,就連蔣碧薇的兩個孩子,長大後也不屑于母親和張道藩的這場感情,其實,蔣碧薇是個女人,她需要愛,需要在自己受到驚嚇的時候,有一個男人,勇敢地保護自己,她希望一份完美的感情,可是,她已經對徐悲鴻失望了。

  蔣碧薇做張道藩情婦二十年,光寫的情書就有兩千多封,隨便從信箋裡挑出一封,就可以看到他們的真實感情:
  “宗(指張道藩):心愛的,我想你;我行動想你,我坐臥想你,我時時刻刻想你,我朝朝暮暮想你,我睡夢中也想你。

  宗,我有一個謎語,要請你猜猜,若猜中了,我會給你一千個吻作獎品,若猜不中,那就罰你三個月不准吻我,下麵便是謎語:
  心愛的,我想你,我行動想你,我坐臥想你,我時時刻刻想你,我朝朝暮暮想你,我睡夢中也想你,我至死還是想你,到天地毀滅我也還想著你,可是有一個時候,怎麼樣也不想你。請你猜猜,那是什麼時候?”

  張道藩給蔣碧薇的信:

  “親愛的雪(指蔣碧薇),我本來不願意你用這個名字,因為雪雖然很潔白,但是太容易融化了;可是我現在叫你雪了,就讓你自己所選的這一個字,永久留在我的心坎上吧……我的雪本來是人家的一件至寶,我雖然心裡秘密地崇拜她,愛著她,然而十多年來,我從不敢有任何企求,一直到人家侮辱了她,虐待了她,幾乎要拋棄了她的時候,我才向她坦承了十多年來深愛她的秘密,幸而兩心相印,這一段神秘不可思議的愛,但是忽然人家又要從我的心坎裡把她搶了回去……請問上天,這樣是公道的嗎?……”

  字字關情,信信是愛。張道藩用愛,融化了蔣碧薇那一顆受傷的心。

  另一廂,徐悲鴻追求孫韻君的過程卻是步履艱難。首先,孫韻君的父母接到蔣碧薇的“投訴”後,非常生氣,他們不贊成這門親事。
  徐悲鴻為了打消孫家父母的顧慮,還在《廣西日報》上刊登了一則資訊,大致意思是,我和蔣碧薇解除非法同居關係。

  不消說,蔣碧薇看到那則啟事,是如何的受傷。想當年,她離家私奔,陪著他吃苦,還生養了兩個孩子,卻被說成“同居”,蔣碧薇的臉都氣青了,此時此刻,她覺得徐悲鴻還沒有張道藩親近。

  蔣碧薇和張道藩正式同居,正是徐悲鴻在報紙上登載和她解除關係的那幾天。這說明,當時徐悲鴻的舉動給蔣碧薇的刺激很大,本來還對張道藩保留距離的蔣碧薇,終於捅破了防線,也可以說,從她決定和張道藩同居的那一天起,她就決定了和徐悲鴻徹底分開。

  心灰意冷的女人,一旦決定投入另一個懷抱,就已經對以前的懷抱,不再留戀。
  徐悲鴻的追求孫韻君的道路並不平坦,孫韻君的父母不贊成女兒和徐悲鴻結婚,並在很快的時間內,把孫韻君許配給了國民黨浙江省教育廳廳長許紹棣。徐悲鴻和孫韻君這場師生戀,就此收場。

  蔣碧薇心裡是恨的,即使在她老年之後,寫了一本《我與悲鴻》,蔣碧薇還對這個小三,報之以仇視,《我與悲鴻》的後記裡說:“而他自己,更由於他的性格使然,一著錯,滿盤輸,生活即不安定,情緒更感苦悶,於是健康的耗損,嚴重地戕害了他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我敢於說:如果不是這場戀愛事件所導致的一連串惡果,他在藝術上的成就會更輝煌,說不定他還不至於五十八歲便百病叢生地死於北京。”

  從這些話裡,我們分明聽到了蔣碧薇對小三的不滿。她認為,是小三的介入,導致了徐悲鴻的早死。

  徐悲鴻追求孫韻君不成之後,又於1944年和廖靜文結婚,廖靜文只和徐悲鴻相處了八年,她對於徐悲鴻的死,是這樣說的:“為了還清她(蔣碧薇)索要的畫債,悲鴻當時日夜作畫,他習慣站著作畫,不久就高血壓與腎炎併發,病危住院了,我睡在地板上照顧了他四個月才出院。”

 關於徐悲鴻的早死,兩個女人各有所指。原配怨小三,原配和小三鬧得都散場之後,廖靜文收拾了殘劇,嫁給了徐悲鴻,她怨的是“獅子大張口”的蔣碧薇。
  拋棄個人恩怨不談,在徐悲鴻死後,我看到的,是她們對於徐悲鴻的那份癡心。

  蔣碧薇肯定是愛著徐悲鴻的,我相信她至死都愛。她對徐悲鴻,是妻子的愛,她不允許他出軌,一旦他做錯一點什麼,她就嚴厲指責,其實,苛刻的起因,是源於她對徐悲鴻是用妻子的觀點來要求的;而對張道藩,蔣碧薇卻寬鬆了很多,張道藩曾經答應在蔣碧薇六十歲的時候娶她,可是,當蔣碧薇等到了那一天,張道藩提也沒提,蔣碧薇淡然受之,不急不惱。

  徐悲鴻在孫韻君的父母那裡碰了釘子,很是失望,他在國外周遊了幾年,又回到了蔣碧薇身邊,希望蔣碧薇接納自己。蔣碧薇神情淡遠地說:“假如你和孫韻君決裂,這個家的門隨時向你敞開。但倘若是因為人家拋棄你,結婚了,或死了,你回到我這裡,對不起,我絕不接收。”

  這話說得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結果是,徐悲鴻的確是因為孫韻君出嫁,而吃“回頭草”來了,蔣碧薇沒有給他草吃,她要活出自己。

  同樣是被拋棄的命運,魯迅的原配朱安,至死守著魯迅的宅院,讓別人管自己叫“周夫人”;徐志摩的原配張幼儀夠強勢了,在美國又是辦工廠又是辦企業,可是她至死還把自己說成是徐志摩的原配,還說在所有愛過徐志摩的女人裡,她是最愛徐志摩的。

  蔣碧薇活出了自己,她不為第一段感情活,因為那男人不在乎自己,她為在乎自己,關心自己的男人活得有滋有味,痛並快樂著。
  徐悲鴻在1944年重新覓得一紅顏知己廖靜文,又一次登報,說和蔣碧薇已經解除了同居關係。
  蔣碧薇一笑,這個時侯,她打算打一場官司,爭取自己的權益,於是,她開口朝徐悲鴻索要一百幅畫,四十幅古畫,還有一百萬元錢。

  徐悲鴻一一照辦,並且為了趕出蔣碧薇的一百幅畫,廢寢忘食,很多人不理解徐悲鴻的所作所為,我想,他的心裡,對蔣碧薇自始至終是愧疚的,也是有愛的,而蔣碧薇到了臺灣後,也正是有了這筆財產,才要車有車,有房有房,日子過得滋潤自如。

  這個女人,面對離婚,要青春損失費,要高額離婚費,因為她的付出,值這個錢,為了徐悲鴻,她付出了青春、才貌,背棄了豪門之約,背棄了父母,十多年陪著徐悲鴻打拼,受苦。徐悲鴻知道自己欠她,所以他給她,還特意多給了一幅她最喜歡的《琴課》。

  這幅《琴課》至死,都擺在蔣碧薇的臥室裡,而張道藩給她的畫,一直在大廳裡。
  這個擺設,是不是反映了女主人的某種心理?
  徐悲鴻,永遠是她的愛人,是放在最私密地方的男人;而張道藩,永遠是情人的身份,情人在外面,愛人在心裡。
  假如哪一天,情人玩累了,她放他走,不計較他的疏忽;可是,愛人永永遠遠不能背叛自己,永永遠遠屬於自己。
  女人,是自私的,愛情,更是自私的。

  後記1958年,張道藩倦鳥知還,結束了和蔣碧薇三十年的愛情長跑,接回了自己的家眷,蔣碧薇理智退出,1978年12月16日,蔣碧薇死於臺灣。享年80歲。
  此時,張道藩已經作古十個年頭,徐悲鴻作古二十五個年頭。

  張道藩生前寫了一本回憶錄《酸甜苦辣的回味》,裡面無一字寫蔣碧薇,卻對自己的原配妻子大加讚賞;徐悲鴻一生畫了無數的女人,畫得最多的,畫得最好的,還是蔣碧薇。據悉,2010年6月4日,徐悲鴻的一幅《蔣碧薇女士》,以7280萬元在北京天倫王朝拍賣會拍賣成交,打破了以往徐悲鴻的所有油畫拍賣紀錄,創歷史新高。

  油畫上的蔣碧薇,似顰非顰,眼神婉轉,徐悲鴻肯定是愛過她的。

  蔣碧薇生前,寫了上下兩冊回憶錄,一本是《我與悲鴻》,字裡行間,都是對悲鴻的怨懟、埋怨、指責,還有對徐出軌的氣憤;在下半部的《我與道藩》裡,卻不惜溢美之詞,處處誇讚自己這位情人。

  有一句話是說,我們往往對親密的人苛責,對陌生的人寬鬆,這話說得有理。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揭密:武林高手霍元甲死因真相


霍元甲是怎麼死的,大致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被日本人害死的。據說,霍元甲去世後,朋友們拿著日本醫生開的藥拿去化驗,發現這是一種慢性爛肺毒藥,這才知道是日本人暗下了毒手。

  持這種說法且影響最大的,是當時的武俠小說作家平江不肖生(向愷然)筆下寫到的霍元甲之死。1912年,著名武俠小說家平江不肖生先後出版《拳術》和《近代俠義英雄傳》兩部作品,在這兩部作品裡,平江不肖生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霍元甲是如何被日本醫生秋野暗害死的。

平江不肖生描寫的情形如下:
  嚇跑奧皮音,成立精武體育會後,霍元甲的胸痛加劇了,只得再到秋野醫院去就診。秋野道:“霍先生不聽我的勸告,此刻這病已深入,不易治療了。”便要霍元甲住院,並說:“要完全治好,大約須兩個月以上。”秋野診治得非常細心,常在霍元甲身邊。

  過了一個星期,療效很好,預料還有幾個星期可以出院。誰知日本柔道講道館來請霍元甲,秋野便陪同霍元甲前往。講道館中與眾人寒暄

  日本武士
  過後,日本柔道高手便與劉振聲交了手,一一都敗了北,一個叫常磐虎藏的,露出那駭人的赤膊,不找劉振聲握手,卻直撲霍元甲而來。霍元甲既不情願打,又不情願躲避,只得急用兩手將他兩條臂膀捏住,不許他動,一面向秋野說話,要求秋野勸解。不料常磐被捏得痛入骨髓,用力想掙脫,用力越大,便捏得越緊,一會兒被捏得鮮血從元甲指縫中流出來。霍元甲一鬆手,常磐已痛得面無人色,在場的人,誰也不敢再來比試了。 霍元甲托秋野解釋,秋野只管說不要緊,便一齊回了醫院。到了夜間八點鐘,秋野照例來房中診察,便現出很驚訝的神氣說道:“怎的病症忽然厲害了呢?”霍元甲道:“我此時並不覺得身體上有什麼不舒適,大概還不妨事。”

  秋野含糊應是,照例替霍元甲打了兩針,並沖藥水服了,拉劉振聲到外邊房裡說道:“我此刻十分後悔,不應該勉強歡迎貴老師到講道館去,如今弄得貴老師的病,發生了絕大的變化,非常危險,你看怎麼辦?”並且說:“貴老師用力過大,激傷了內部,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我實在是不能治療。我看你還是勸你老師退院,今夜就動身回天津去,或者能趕到家鄉。”劉振聲剛待回答,猛聽得霍元甲在房中大喊了一聲,那聲音與尋常大異,慌忙拉秋野跑過去看時,只見霍元甲已不在床上,倒在地板上亂滾,口裡噴出鮮血來,上前問話已不能開口了。秋野又趕著打了一針,口裡不噴血了,也不亂滾了,仍抬到床上躺著,不言不動,僅微微有點鼻息。

  霍元甲已失了知覺,劉振聲只好獨自趕到精武體育會,把農勁蓀找來。農勁蓀雖比劉振聲精細,看了種種情形,疑惑突然變症,秋野不免有下毒的嫌疑,但是得不著證據,不敢隨口亂說。奄奄一息地延到第二日夜深,可憐這一個為中國武術爭光的大英雄霍元甲,便脫離塵世去了,時年才42歲。

  支持以上說法者很多,主要有上海精武會的史料記載。有關霍元甲逝世前後的情況,上海精武會的史料上是這樣說的:“在(上海)王家宅成立了精武體操會後,霍元甲擔任武術教練,名聲漸大,當時滬上日本人技擊館得知此情後,從日本挑選了十余名柔道高手欲與霍元甲較量,霍偕徒劉振聲應邀前往日本技擊館切磋技藝。據記載:'日方突襲元甲,元甲反襲日方……乘勢一推,竟跌日人於天階中,不幸斷其右手,雖無心傷害,終不免於不悅。'從此日人與霍結下怨恨。正當霍元甲主持精武體操會,精心培養骨幹以圖大展偉業之時,卻遭日本人的陷害。因誤服了日人上門兜售的丹藥後咯血病加劇,急送新閘路中國紅十字醫院醫治二周後逝世。據《精武本紀》記載:'力士歿之翌晨,秋醫(日本醫生秋野)已鼠竄歸窟,力士門弟子大疑,檢力士日服之余藥,付公立醫院察之,院醫曰:此慢性爛肺藥也。

霍元甲虹口日僑居住區自應邀抵滬至被日本人所害,時僅六個月,他的突然逝世,使精武體操會失去了支柱,會務無形停頓。《精武本紀》是1919年為紀念精武會成立十周年而出版的。它的記載也就成為下毒說的最有力的證據。

  下毒說影響廣泛,因此一些根據霍元甲故事改編的影視作品也普遍採取了這一說法。但是,這種說法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他們認為,“下毒說”是武俠小說、影視安排主角之死採用的最普遍的一種做法,一個武功高強、智慧過人、道德高尚的俠客和英雄,如果他非死不可的話,他的死一般來說總是對手卑鄙暗算的結果。霍元甲死於日本人的惡意下毒,這樣的劇情處理是比較經濟的選擇。一方面這樣編織劇情比較簡單、輕鬆;另一方面這樣安排可以加強霍元甲的“殉難”色彩,英雄總是以身殉義,霍元甲與日本人結仇不是個人的私事,他是為國家和民族的大義而以身相殉的,這就突出了英雄的偉大,也更容易調動觀眾的愛國情緒和同仇敵愾之心。

  顯然,在持這種觀點的人看來,下毒說只是文藝作者空穴來風的瞎編亂造,而缺乏足夠的歷史根據,特別指出:“1912年,著名武俠小說家向愷然(平江不肖生)先後出版《拳術》和《近代俠義英雄傳》兩部作品。根據傳聞,他杜撰出霍元甲之死是被日本醫生秋野用毒藥毒死,以後人們以訛傳訛,事實遂被嚴重歪曲。”因此,他們提出了另一種說法,認為霍元甲之死並非日本人所為,而是因病而死。

  支援這種說法的根據是,就霍元甲患病及逝世經過,早期精武體育會的實際操辦者之一陳公哲在《精武會五十年》裡曾寫過以下文字:“霍先生原患有咯血病,自寓所深居時,時發時愈。日人有賣仁丹藥物者,時到旅邸,出藥示霍,謂之可愈咯血而治肺病。霍先生信之,購服之後,病轉加劇。霍先生得病之由,謂少年之時,曾練氣功,吞氣橫闕,遂傷肺部,因曾咯血,面色蠟黃,故有黃面虎之稱。自遷之王家宅後,霍先生病轉加劇,由眾人送入新閘路中國紅十字會醫院醫治兩星期,即行病逝。眾人為之辦殮,移厝于河北會館。越一年運柩北返。”

 顯然,根據陳公哲的回憶,霍元甲原來就患有咯血病,經常會發作,日本人賣藥給霍元甲,說是可以醫治咯血、治癒肺病,霍元甲相信了,買來服下之後,病情反而嚴重了起來。陳公哲說這段話時沒有是非判斷,雖然他肯定了霍元甲購服日本人之藥病情加重的事實,卻沒有說是日本人下毒,而是推測霍元甲用藥不當。陳公哲這段話的後面,直接點出了霍元甲生病的原因,是霍元甲少年之時,曾練氣功,“吞氣橫闕,遂傷肺部”,因而導致咯血,面色蠟黃。因此,持病死論一說者不同意下毒說,而傾向于認為霍元甲是死於自己練氣功不得法而導致的病症。

  相較於下毒的外因說,這種霍元甲死於自身病症的說法也可以稱之為內因說。這種說法涉及霍元甲是否練氣功和是否因練氣功走火入魔而得病的問題,讓人們聯想到了武俠小說裡經常講到的氣功觀念。

  持病死論一說者最後總結說:“陳公哲是邀請霍元甲來滬的發起人之一,又是霍元甲與奧匹音商量比武事宜的翻譯,直至霍病逝。他和霍元甲接觸頻繁,友誼甚篤。因此,關於霍元甲的死因,陳公哲所述應該是可信的。由此可見,霍元甲不是因為誤傷日本柔道家而被日本醫生用藥毒死,而是因原患咯血症轉劇送醫院醫治無效而死。”

  無論是下毒的外因說還是病死的內因說,霍元甲有病都是一個事實,因為沒有病就不需吃藥,不吃藥就不會中毒。在外因說裡面,日本醫生秋野要下毒,也是趁霍元甲有病要吃藥的機會做的小動作。

  2000年,新華網天津8月6日發過一則專電,對霍元甲是因病而死一說給予反駁,這則專電指出:“霍元甲之孫霍文廷,日前與天津市西青區文化局有關同志,經過深查細訪,進一步證實日本人是殺害霍元甲的元兇。近幾年來,社會上有人提出'日本人是霍元甲的好朋友,曾為霍元甲治病出了不少力。

霍元甲是因生病正常死亡的'。霍氏家族歷來就知道他們的先輩霍元甲是死於日本人之手,在上世紀80年代給霍元甲遷墳時曾查驗過遺骨,發現遺骨全部為黑色,證明確實為中毒死亡,因此對於有人為日本人開脫,他們從家族和民族感情上都難以接受。從去年開始,霍元甲之孫、現居住在天津市西青區小南河村的霍文廷老人,會同西青區文化局的同志,多次到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市霍元甲曾經活動過的武林會館,走訪調研,並翻閱了大量資料,證實所謂霍元甲的日本朋友,正是殺害霍元甲的元兇。日本人以幫助霍元甲治病為名,買通關節,在中藥中投放慢性爛肺藥,使本來可以治好病的霍元甲死於非命。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徐福真的是日本人的祖先嗎?
2012-9-29 13:16

徐福的東渡之謎
秦始皇併吞六國,統一全國後,位高權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長生長壽,後來聽人說東海上有蓬萊仙鳥,那裡有服後可以長生的靈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東渡大海,後來秦始皇至死也沒盼來徐福的消息。

徐福到底去了那裡呢?有人說那時航海技術差,碰到大風浪,全部覆沒。而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後人以為是臺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認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

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幹餘裡,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

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都參觀了徐福墓,並詩文題記。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戰國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衛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國考》,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並認為他是顓頊之後徐駒王29世孫。臺灣學者彭雙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書,進一步充實衛挺生的觀點。

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九洲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找不到可靠的歷史文獻來證明。更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是日本10世紀左右的產物,並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徐福當時到的只是渤海灣裡的島嶼,他在日本的事蹟、遺跡、墓地,均屬後人虛設。另外,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鉅資,數年才能抵達。人海茫茫,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徐福東渡一事,最早出現於司馬遷的《史記》。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年),“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210年),徐福再次求見秦始皇。因為九年前第一次入海求仙藥,花費了巨額錢財未果,這時徐福謊稱由於大魚阻攔所以未能成功,於是請求配備強弩射手再次出海。秦始皇便相信了徐福的謊言,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徐福於是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穀子種”,乘船泛海東渡,成為迄今有史記載的東渡第一人。對於徐福東渡,《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也有記載:“(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徐福東渡把秦代文明傳入日本,促進了日本社會質的飛躍。徐福因此在日本被尊為農耕神、蠶桑神和醫藥神,日本紀念徐福的祭祀活動曆千年而不衰。但是,自從司馬遷在《史記》中第一次記載徐福東渡活動以來,也把與徐福有關的疑謎留給了後人。

疑團之一,徐福東渡是否到達日本?關於徐福的目的地的問題,學術界大多數學者認為,徐福東渡確實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後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也有學者對此一說法提出質疑。認為到了海南島或者是朝鮮,還有人提出到了美洲。

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的記載:“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可以推測徐福登陸地是一平原。日本是一個由三千多個小島組成的島國。本州、九州、四國與北海道是其中四個大島,總面積達到37.67萬平方公里。全國有24%的面積為平原。較大的平原有關東平原、濃尾平原、畿內平原等。除日本列島外,其他島嶼沒有“平原廣澤”的地理特徵。
另外,徐福東渡日本,在後世的史書資料中也有記載。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也有記載:“長老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後漢書》中,把徐福入海求仙事件附在倭國之後。五代時期義楚和尚所寫《義楚六貼》中提到:“日本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 在日本學術界,也有不少史料記述徐福到日本的情況,有《神皇正統記》、《林羅山文集》、《異稱日本傳》、《同文通考》等文獻。林下見林在《異稱日本傳》中說:“夷洲、澶州皆日本。相傳紀伊國熊野之山下有徐福墓。熊野新宮東南有蓬萊山,山前有徐福祠。”新井君美在《同文通考》中說,“今熊野附近有地曰秦住,土人相傳為徐福居住之舊地。由此七八裡有徐福祠。其間古墳參差,相傳為其家臣之塚。如斯舊跡今猶相傳,且又有秦姓諸氏,則秦人之來往乃必然之事”。和歌山新宮町《秦徐福碑文》這樣描述:“今東海可當蓬萊者,無可舍皇國他求,則謂日本國,得其實也必矣。”

在日本民間,徐福被尊稱為農神、蠶桑神、醫藥神。還一些日本人認為自己是徐福的後裔,他們的根據是:在日語中,秦與羽田的發音相同。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稱自己是徐福的後裔。他說:“我是秦人的後裔,我的姓在很早以前寫作‘秦’,我當首相時,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對我的家族進行了調查,並在祖墓碑上發現了‘秦’字。”

然而,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日本古文獻中載有徐福傳說者以《神皇正統記》(1339年)為最早,其他大約是十七八世紀的記載,因此他們推斷是受了宋元以來中國文獻的影響。在隋唐時期,日本與中國交往極為頻繁,但在文獻之中卻罕見“徐福”二字。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美洲,因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臺灣前上海暨南大學教授、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衛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考證,美洲特產四十多種動植物礦產為先秦人民所知。如《春秋》記載“六□退飛過宋都”,“□”即美洲特有的“蜂鳥”。是殷朝被滅國後,部分殷人逃到北美後,回國觀光帶回六隻蜂鳥,齊桓公為紀念此次遠征,特在旗上繪製“蜂鳥圖”。聚賢認為哥倫布在發現美洲之前,已有多位中國人到過美洲,故徐福後來東渡美洲很有可能。吳人《外國圖》指出“亶洲去琅琊萬里”,根據距離分析根本不是日本,而是美洲。最早記述倭國的《後漢書》是把亶洲與日本區別開來的。“亶”字有大島的涵義,美洲大陸像“亶”字。故以字形命名。現在檀香山還遺有帶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岩石,三藩市附近也有刻存中國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所有這些都是徐福東渡美洲的明證。

疑團之二,徐福東渡為何東渡?關於徐福東渡的原因,據《史記》所言,秦始皇不惜以鉅資支持徐福東渡,是為了尋神山仙藥,求長生不死藥。《十洲記》也這樣記載:“秦始皇時,大宛中多枉死者橫道,數有鳥銜草,覆死人面皆登時活,有司奏聞始皇。始皇使使者齎此草,以問鬼谷先生,雲是東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瓊田中,一名養神芝。其葉似菰,生不叢,一株可活千人。始皇於是謂可索得,因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樓船入海,尋祖洲不返。”

並非所有的言論都支持這種說法,還有不少史書提出了避禍說,《漢書》及《後漢書》中都有相應的記載。《漢書•郊祀志下》這樣說:“徐福、韓終之屬多齎童男女入海,求神采藥,因逃不還,天下怨恨。”《後漢書•東夷傳》說:“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唐代詩人汪遵在《東海》詩也寫道:“漾舟雪浪映花顏,徐福攜將竟不還。同舟危時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灘。”作者把徐福入海不歸比作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的武陵郡漁人避秦亂而移居桃花源之事。南宋祖元和尚為了逃避元代的統治,也東渡到了日本。他有一首祭徐福的詩:“先生采藥未曾回,故國山河幾度埃。今日一香聊遠寄,老僧亦為避秦來。”祖元把自己去日比作徐福避秦。日本新宮市徐福墓碑文也寫道:“蓋徐生之避秦……”

還有一些人持“海外開發”的觀點。他們認為,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絕不會輕信長生仙藥之說,他派徐福出海,可能跟海外開發有關。《呂氏春秋•為欲篇》指出了秦國統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扶木”就是“扶桑”,即後來所說的日本。秦始皇一再派徐福等入海尋找三神山,決不是單純為了采神藥,而是為了把東方疆土開拓至日本。

秦始皇統一天下只有十二年的時間,但是四次到東方沿海巡視,這說明他對東方諸島的極大關注。有的學者說:“始皇東巡的根本目的在於實現東至扶木的理想,而徐福探海東渡正是實現始皇理想宏願的具體行動。”秦始皇曾琅琊刻石中說:“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又說:“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從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早有吞併日本之意,徐福東渡,或許正與此有關。

疑團之三,徐福的船隊從哪裡啟航?關於這一點的主要說法有:河北省的秦皇島和黃驊附近說,浙江省慈溪和舟山說,江蘇省海州一帶(現在的連雲港贛榆縣)說,山東省登州灣(龍口市黃縣)及膠州灣徐山(青島)琅琊、成山頭說。

對於河北鹽山縣出海說的說法,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徐福入海確有其事,無棣溝入海處即徐福入海處,至今猶存的古秦台舊址就是見證。西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東巡至琅琊,徐福第一次請求入海。因入海地點選擇不當,中途受阻而歸。西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再次來到琅琊,徐福請求再次入海。他根據秦始皇的旨意,更換了出海地點,在原齊國舊地饒安(今鹽山縣舊縣鎮),經無棣溝入海。這次東渡到達日本一直未歸。

然而,最有可能的一種是琅琊出海說。徐福的渡海求仙,與琅琊的關係最為密切。秦始皇巡視天下曾三臨琅琊,其間兩次召見徐福。由於他上書地點在琅琊,其出海準備工作和入海地點自然就是琅琊。《史記》這樣記載,“(秦始皇巡幸江南),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琊。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琊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司馬遷明確的指出,秦始皇與徐福自琅琊啟航北上,繞成山至之罘,射殺一巨魚後,秦始皇返回至平原津而病,不日逝世。而徐福則自之罘射巨魚後即遠航異域,從中可以看到,徐福船隊的啟航港應是琅琊港。
迄今為止,仍有眾多有關徐福的疑謎無法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大海茫茫,徐福東渡之迷,遂成千古懸案。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畫家軼事:白石作畫妙手得之2012-09-28 10:12:39

  白石65歲時,農曆五月家中來了一位求畫的客人。他不求白石老人的游魚雛雞,也不求他的葡萄紫藤,單求白石從未畫過的《發財圖》。齊白石有些納悶,便說道:“這發財的門路太多,到底您要畫哪一種財路呢?”客人說:“就畫一隻算盤,如何?”白石老人聽了這話,連連說道;“太好了!欲人錢財而不施危險,乃仁具也!”於是一揮而就,畫了一幅算盤圖,取名為《發財圖》。在空白處題字,便把剛才跟客人有趣的對話寫在畫面上,客人攜畫而去。客人走後,齊白石越琢磨越覺得回味無窮,展開手邊的宣紙,按原樣再畫一幅《發財圖》作為家藏,這便是北京畫院所藏的齊白石作品第116號《發財圖》。

  上世紀30年代後期,跟齊白石學畫的一群孩子,大部分生活比較困難,有時連紙筆都買不起。齊白石來了靈感,他把學生分成兩班,一班到市場上賣畫,一班留在家裡磨墨,磨好的墨倒在一個大臉盆裡,然後叫兩個調皮的胖學生脫去褲子,在他們屁股上抹上墨,讓他們在裁好的宣紙上坐,坐一下,紙上就印下兩個黑墨團,也就是兩片墨荷葉。兩個學生一氣就坐出來一二十張。這時候,齊白石笑眯眯地提上筆,在墨荷葉上刷刷幾筆,迅速畫上幾枝斜莖,勾出兩朵含苞欲放的荷花,再在荷葉上勾上幾條筋絡,題上兩句詩,一幅荷花圖就畫成了。等晾乾後,鈐上印章,馬上讓學生送到街上去賣。學生們把這些畫戲稱“坐畫”,拿到市場上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有一年一位外國要人訪華,有關方面請繪畫大師齊白石作畫,齊老揮灑自如,一幅《牡丹醉春圖》頃刻間完成。突然,一滴墨汁落到畫上,觀者一片惋惜聲。此時的白石老人神態自若,躬身在那墨點上輕描幾筆,瞬間,一隻極具神韻的小蜜蜂躍然紙上,全場一片掌聲。齊老風趣地問翻譯:“這小蜜蜂可算得上‘國寶’吧?”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