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亂世衰過沙士
曾蔭權政府施政無能,令民怨爆煲,引發近廿二萬市民七一上街,即使其後連忙補鑊押後替補機制及「出口術」復建居屋,仍未能平息民憤。港大最新民調公布,有多達近六成市民不滿現時的民生狀況,創近十九年來的新高,比九八年金融風暴、○三年沙士襲港、以及○八年金融海嘯時更差,亦顯示曾蔭權的管治,比中途借腳痛下台的董建華時代更不堪。
過去十九年,香港經濟及民生狀況曾多次跌至谷底,包括回歸前出現信心危機大批港人移民海外、回歸後不久即接連爆發禽流感疫症及亞洲金融風暴、最慘痛是○三年沙士橫行奪走數百港人生命、樓市一跌再跌導致負資產滿街、加上《基本法》廿三條立法,引發逾五十萬市民上街,最終促成董建華腳痛下台;之後還有○八年金融海嘯蒸發港人數以億計身家,但原來在港人心目中,今時今日由曾蔭權政府一手造成的民生亂局,才令他們最不滿。
被譽為本港「民意溫度計」的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昨日公布社會狀況評價調查。調查於上月底至本月初進行,訪問逾一千名市民,結果有多達五成八不滿現時的民生狀況,是該項調查自一九九二年開始以來的新高,表示滿意的僅得一成六,同創歷史新低。即使相較怨聲載道的○三年,市民當時對民生狀況的不滿率,也只是徘徊四成。
愈年輕愈不滿
以年齡分析,愈年輕的市民,對民生狀況的不滿率愈高,有六成十八至四十九歲的受訪者不滿民生狀況,即使五十歲或以上的受訪者,也有一半人不滿。
除了民不聊生,市民對本港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同樣是不滿多過滿意。調查發現逾半港人不滿現時的政治狀況,是○四年六月以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失業率創新低、打工仔人工加幅可觀,但仍有四成人不滿現時經濟狀況,情況極為諷刺。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分析,替補機制、僭建事件,地產霸權、最低工資爭議、和財政預算案等五大施政醜聞,均屬近期影響民生及政治的事件。
頑固自取其辱
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指出,「數字證明市民係唔鍾意個政府」,批評政府處理高樓價及高通脹不力,不符市民期望:「很多政府官員內部也認為要復建居屋,解決房屋問題,但唯獨因為曾蔭權頑固,不能推行,結果自討苦吃、自取其辱,如今政府即使就居屋放軟風聲,也不會有掌聲。」
城大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亦指出,現時的經濟客觀環境不俗,儲備亦創新高,政府卻沒有好好把握時機改善民生,導致市民不滿,加上特首選舉臨近,多個疑似候選人不斷「唔使本放箭」,令政府萬箭穿心:「但最終的問題,當然都是曾蔭權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2 / 北京處理香港政局宜洩不宜再加壓 P8
管治亂象日日新 不盡民怨滾滾來
管治亂象日日新 不盡民怨滾滾來
儘管夕陽政府還在垂死掙扎,但其管治威信已兵敗如山倒。一項調查發現,市民對港府五大管治範疇的評分全線插水,全部創下歷史新低;在十九個單項評分中,有十六項下挫,七項創新低,實在是慘不忍睹。
調查涉及「民生政策」、「經濟及規管」、「政府運作」、「人權自由」、「政制」五大範疇,如果以一分代表對港府完全沒有信心,七分代表非常有信心,四分代表普通,結果只有「人權自由」一項勉強企於四分之上,其餘四項全部低於三點五分,亦即不合格。其中,「經濟及規管」首次跌破三分,「政府運作」的評分更是連續三次下跌,低處未算低。
單項評分中,以「司法獨立」、「問責制」、「教育政策」及「發展經濟」的評分跌幅最顯著,而「改善貧富懸殊」、「問責制」及「提供公平競爭」包尾,分別只有可憐的二點七分、二點六一分及二點五二分,民意昭昭明甚。
市民對港府管治信心全線滑落,並非在一夕之間發生。正如調查機構新論壇指出,調查期間,港澳辦主任王光亞針對港府施政無能的批評、社會上對復建居屋的討論、通脹高企、僭建風暴、七一遊行人數創近年新高、替補機制爭議以及派錢六千元的行政安排紊亂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市民對政府管治的信心。
民望如潮水,有起有落,一般與經濟周期成正比,經濟處於低潮,政府民望就下跌,反之就上升。令人驚詫的是,目前本港多項經濟數據表現不俗,包括經濟持續增長,失業率也不高,惟市民對港府管治信心卻不升反跌,且一路走低,反映良好的經濟氛圍與市民的實質生活嚴重脫節。當普羅市民無法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當年輕人找不到上升的階梯,當無殼蝸牛努力工作卻依然望樓興嘆,當貧富懸殊等深層次矛盾日益惡化,這只會令社會怨氣進一步累積,香港將永無寧日。
政治是綱,綱舉目張,經濟狀況與民生發展背道而馳,歸根究柢是管治出了問題。回歸十四年,香港經歷了兩個特首,董下曾上之初,市民一度對曾蔭權寄予希望,可惜才不過幾年工夫,曾蔭權就被打回原形,其民望評分如江河日下,目前已跌至危險線邊緣,比董建華下台前還不如。一蟹不如一蟹,孰令致之?
香港回歸後亂象叢生,港府管治水平每況愈下,既有內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事實上,港英政府撤退前埋下了不少政治地雷,安排了不少無間道,而中央政府為求順利過渡竟然全盤接收,所謂回歸,根本名不副實,香港不出亂子才怪。
可以斷言,如果中央政府繼續「五十年不管」,繼續坐視香港亂象而無動於衷,那麼,不論明年選出的第三位特首是誰,都不可能撥亂反正,香港只會一天比一天爛下去。
儘管夕陽政府還在垂死掙扎,但其管治威信已兵敗如山倒。一項調查發現,市民對港府五大管治範疇的評分全線插水,全部創下歷史新低;在十九個單項評分中,有十六項下挫,七項創新低,實在是慘不忍睹。
調查涉及「民生政策」、「經濟及規管」、「政府運作」、「人權自由」、「政制」五大範疇,如果以一分代表對港府完全沒有信心,七分代表非常有信心,四分代表普通,結果只有「人權自由」一項勉強企於四分之上,其餘四項全部低於三點五分,亦即不合格。其中,「經濟及規管」首次跌破三分,「政府運作」的評分更是連續三次下跌,低處未算低。
單項評分中,以「司法獨立」、「問責制」、「教育政策」及「發展經濟」的評分跌幅最顯著,而「改善貧富懸殊」、「問責制」及「提供公平競爭」包尾,分別只有可憐的二點七分、二點六一分及二點五二分,民意昭昭明甚。
市民對港府管治信心全線滑落,並非在一夕之間發生。正如調查機構新論壇指出,調查期間,港澳辦主任王光亞針對港府施政無能的批評、社會上對復建居屋的討論、通脹高企、僭建風暴、七一遊行人數創近年新高、替補機制爭議以及派錢六千元的行政安排紊亂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市民對政府管治的信心。
民望如潮水,有起有落,一般與經濟周期成正比,經濟處於低潮,政府民望就下跌,反之就上升。令人驚詫的是,目前本港多項經濟數據表現不俗,包括經濟持續增長,失業率也不高,惟市民對港府管治信心卻不升反跌,且一路走低,反映良好的經濟氛圍與市民的實質生活嚴重脫節。當普羅市民無法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當年輕人找不到上升的階梯,當無殼蝸牛努力工作卻依然望樓興嘆,當貧富懸殊等深層次矛盾日益惡化,這只會令社會怨氣進一步累積,香港將永無寧日。
政治是綱,綱舉目張,經濟狀況與民生發展背道而馳,歸根究柢是管治出了問題。回歸十四年,香港經歷了兩個特首,董下曾上之初,市民一度對曾蔭權寄予希望,可惜才不過幾年工夫,曾蔭權就被打回原形,其民望評分如江河日下,目前已跌至危險線邊緣,比董建華下台前還不如。一蟹不如一蟹,孰令致之?
香港回歸後亂象叢生,港府管治水平每況愈下,既有內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事實上,港英政府撤退前埋下了不少政治地雷,安排了不少無間道,而中央政府為求順利過渡竟然全盤接收,所謂回歸,根本名不副實,香港不出亂子才怪。
可以斷言,如果中央政府繼續「五十年不管」,繼續坐視香港亂象而無動於衷,那麼,不論明年選出的第三位特首是誰,都不可能撥亂反正,香港只會一天比一天爛下去。
喝慣洋奶難自棄 一朝當家不勝寒
喝慣洋奶難自棄 一朝當家不勝寒
繼早前為下屆特首提出三項條件後,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意猶未盡,日前在北京會見本港大學生時再次談到香港的管治問題,他批評英國培訓的香港公務員「執行強、規劃弱」,「成也英國、敗也英國」,只懂得執行指令,卻不懂當家作主,更欠缺長遠規劃。
王光亞有感而發,此番言論不但戳破了公務員治港的神話,亦狠狠摑了曾蔭權政府一巴。顯然,他的批評絕對不是無的放矢。
奴性作怪 添煩添亂
港英時代,香港公務員訓練有素,唯唯諾諾,被推崇為「世界一流」,但回歸後,他們的表現卻是荒腔走板,錯漏百出,與回歸前判若雲泥,這是甚麼原因呢?原因是香港公務員接受的訓練就是忠實執行英國人的命令,是真正的公僕──俯首聽命的僕人,他們不必思考,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回歸後一旦叫他們當家作主,馬上變得六神無主,手足無措,即使部分高級公務員升為獨當一面的問責官員,有人甚至自稱「政治家」,但還是擺脫不了奴僕的習性,要求他們高瞻遠矚,為香港作長遠規劃,無異於緣木求魚。更何況,香港「政治家」表現不濟,恐怕不僅僅是奴性作怪,而是有人身在漢營心在曹,刻意為香港添煩添亂。
遠的不提,就以最近的種種亂象來說,包括內地孕婦湧港產子問題、預算案爭議、復建居屋風波、替補機制鬧劇等,都是因為港府缺乏遠見而種下禍根。再以外傭爭取香港居留權為例,這個問題其實早就存在,回歸前港府已知這是一個計時炸彈,如果當年在處理港人子女爭取居留權時一併處理,及早要求人大釋法,這個問題可能早就解決了,何至於拖到今日炸彈引爆,港府才倉卒應戰,狼狽不堪。試想想,港英時代會出現這種亂象嗎?港英政府會如此窩囊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港府的管治亂象已非一朝一夕的事,王光亞的言論並沒有甚麼新意,只是道出了人盡皆知的事實而已。但即使是這種隔靴搔癢的批評,還是惹來干預香港內部事務、損害「一國兩制」的質疑,令人啼笑皆非。外國人經常對香港事務指指點點,說三道四,沒有人說他們干預香港事務,而中國官員一談到香港事務,便被視為洪水猛獸,真是情何以堪,這難道不值得中央政府好好反思嗎?
實際上,港府管治出了問題,中央政府也無法置身事外。曾有前高官承認,港英時代,每天早上上班時,辦公桌已堆滿來自英國倫敦的文件或指令,證明英國政府對香港充分行使管治權。然而,回歸後,這種情況已不復存在,中央政府對香港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不聞不問,不管不理。有人說,九七後香港只不過換了一面國旗及將港督府改為禮賓府,其他的甚麼都沒有改變,一點也不誇張。難怪香港回歸十四年,人心至今沒有回歸;也難怪英國人離開十四年,對香港的影響力仍然如此之大。事實證明,中央政府將「五十年不變」錯誤理解為「五十年不管」,正是導致香港亂象叢生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知之非艱 行之惟艱
其實,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一國」在前,「兩制」在後,《基本法》亦明確訂明,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由中央政府任命,可見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是實實在在的,何必怕別人說三道四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不可能堵住別人的口,如果因為怕別人說三道四而主動放棄管治權,這就是逃避責任,就是對香港不負責任。
打個比喻,父親管教兒子,天經地義,如果這也被視為干預,反而鄰居在一旁指指點點卻被視為合理,這不是很荒謬嗎?更荒謬的是,這個父親竟然認同管教兒子是干預,因而袖手旁觀。前怕狼後怕虎,正是中國政府的最大特色,以至於連建造一艘航空母艦也畏畏縮縮,遮遮掩掩,不敢理直氣壯地宣布建航母是用來保家衞國,而是聲稱用來科研試驗和訓練,真是奇哉怪也。如果說港府窩囊,中央政府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香港回歸後,很多人以為背靠祖國,不但能繼續擁有過去的繁榮,更可以尋回遺失了百多年的民族自尊,可惜事與願違,「港人治港」和人們想像存在巨大距離。儘管中央政府十四年來有求必應,不斷向香港送禮,但這些好處並沒有落到平民百姓手上,以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可以說,中央政府不惜工本為香港提供援助,即使能夠保住「一國兩制」這塊搖搖欲墜的招牌,也無法挽回漸行漸遠的香港民心。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王光亞接連對香港問題發表評論,也許表達了中央政府的憂慮,也許說明了中央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繼續沉淪下去,問題是,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僅僅知道香港問題所在是不夠的,關鍵是中央政府敢不敢、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如果瞻前顧後,既怕洋人指手畫腳,又怕洋奴說三道四,沒有信心和決心為香港撥亂反正,那麼,王光亞發表再多的「個人意見」也是白搭。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絕大多數香港人根本不關心政治,甚至討厭政治,討厭沒完沒了的政治爭拗,他們最大的希望是香港能夠保持真正的繁榮穩定,能夠讓他們安居樂業,只要中央政府有能力做到這一點,誰會在乎甚麼「五十年不變」呢?相反,如果中央政府根本不想撥亂反正,回歸等於沒有回歸,那倒不如再恭請英國人管治算了,反正香港公務員喝慣洋奶,聽慣洋和尚唸經,到時候他們很快又會成為「世界一流」了。
繼早前為下屆特首提出三項條件後,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意猶未盡,日前在北京會見本港大學生時再次談到香港的管治問題,他批評英國培訓的香港公務員「執行強、規劃弱」,「成也英國、敗也英國」,只懂得執行指令,卻不懂當家作主,更欠缺長遠規劃。
王光亞有感而發,此番言論不但戳破了公務員治港的神話,亦狠狠摑了曾蔭權政府一巴。顯然,他的批評絕對不是無的放矢。
奴性作怪 添煩添亂
港英時代,香港公務員訓練有素,唯唯諾諾,被推崇為「世界一流」,但回歸後,他們的表現卻是荒腔走板,錯漏百出,與回歸前判若雲泥,這是甚麼原因呢?原因是香港公務員接受的訓練就是忠實執行英國人的命令,是真正的公僕──俯首聽命的僕人,他們不必思考,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回歸後一旦叫他們當家作主,馬上變得六神無主,手足無措,即使部分高級公務員升為獨當一面的問責官員,有人甚至自稱「政治家」,但還是擺脫不了奴僕的習性,要求他們高瞻遠矚,為香港作長遠規劃,無異於緣木求魚。更何況,香港「政治家」表現不濟,恐怕不僅僅是奴性作怪,而是有人身在漢營心在曹,刻意為香港添煩添亂。
遠的不提,就以最近的種種亂象來說,包括內地孕婦湧港產子問題、預算案爭議、復建居屋風波、替補機制鬧劇等,都是因為港府缺乏遠見而種下禍根。再以外傭爭取香港居留權為例,這個問題其實早就存在,回歸前港府已知這是一個計時炸彈,如果當年在處理港人子女爭取居留權時一併處理,及早要求人大釋法,這個問題可能早就解決了,何至於拖到今日炸彈引爆,港府才倉卒應戰,狼狽不堪。試想想,港英時代會出現這種亂象嗎?港英政府會如此窩囊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港府的管治亂象已非一朝一夕的事,王光亞的言論並沒有甚麼新意,只是道出了人盡皆知的事實而已。但即使是這種隔靴搔癢的批評,還是惹來干預香港內部事務、損害「一國兩制」的質疑,令人啼笑皆非。外國人經常對香港事務指指點點,說三道四,沒有人說他們干預香港事務,而中國官員一談到香港事務,便被視為洪水猛獸,真是情何以堪,這難道不值得中央政府好好反思嗎?
實際上,港府管治出了問題,中央政府也無法置身事外。曾有前高官承認,港英時代,每天早上上班時,辦公桌已堆滿來自英國倫敦的文件或指令,證明英國政府對香港充分行使管治權。然而,回歸後,這種情況已不復存在,中央政府對香港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不聞不問,不管不理。有人說,九七後香港只不過換了一面國旗及將港督府改為禮賓府,其他的甚麼都沒有改變,一點也不誇張。難怪香港回歸十四年,人心至今沒有回歸;也難怪英國人離開十四年,對香港的影響力仍然如此之大。事實證明,中央政府將「五十年不變」錯誤理解為「五十年不管」,正是導致香港亂象叢生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知之非艱 行之惟艱
其實,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一國」在前,「兩制」在後,《基本法》亦明確訂明,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由中央政府任命,可見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是實實在在的,何必怕別人說三道四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不可能堵住別人的口,如果因為怕別人說三道四而主動放棄管治權,這就是逃避責任,就是對香港不負責任。
打個比喻,父親管教兒子,天經地義,如果這也被視為干預,反而鄰居在一旁指指點點卻被視為合理,這不是很荒謬嗎?更荒謬的是,這個父親竟然認同管教兒子是干預,因而袖手旁觀。前怕狼後怕虎,正是中國政府的最大特色,以至於連建造一艘航空母艦也畏畏縮縮,遮遮掩掩,不敢理直氣壯地宣布建航母是用來保家衞國,而是聲稱用來科研試驗和訓練,真是奇哉怪也。如果說港府窩囊,中央政府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香港回歸後,很多人以為背靠祖國,不但能繼續擁有過去的繁榮,更可以尋回遺失了百多年的民族自尊,可惜事與願違,「港人治港」和人們想像存在巨大距離。儘管中央政府十四年來有求必應,不斷向香港送禮,但這些好處並沒有落到平民百姓手上,以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可以說,中央政府不惜工本為香港提供援助,即使能夠保住「一國兩制」這塊搖搖欲墜的招牌,也無法挽回漸行漸遠的香港民心。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王光亞接連對香港問題發表評論,也許表達了中央政府的憂慮,也許說明了中央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繼續沉淪下去,問題是,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僅僅知道香港問題所在是不夠的,關鍵是中央政府敢不敢、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如果瞻前顧後,既怕洋人指手畫腳,又怕洋奴說三道四,沒有信心和決心為香港撥亂反正,那麼,王光亞發表再多的「個人意見」也是白搭。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絕大多數香港人根本不關心政治,甚至討厭政治,討厭沒完沒了的政治爭拗,他們最大的希望是香港能夠保持真正的繁榮穩定,能夠讓他們安居樂業,只要中央政府有能力做到這一點,誰會在乎甚麼「五十年不變」呢?相反,如果中央政府根本不想撥亂反正,回歸等於沒有回歸,那倒不如再恭請英國人管治算了,反正香港公務員喝慣洋奶,聽慣洋和尚唸經,到時候他們很快又會成為「世界一流」了。
商人公僕治港都失敗 須從政治歷練出人才
商人公僕治港都失敗 須從政治歷練出人才
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王光亞評價公務員的一番「成也英國、敗也英國」言論,並無太大新意,因為回歸以來,公務員「只懂接受及執行指令,不懂當家作主帶領香港」,已是廣泛認知——曾蔭權以政務官為主的「曾班子」的表現,是這個認知的最佳註腳。繼商人董建華之後、公務員曾蔭權治港都效果欠佳,除了個人素養、識見、能力和團隊合作等因素,兩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缺乏政治歷練。我們認為培養治港人才,要始於開放政治體制,讓政治人才透過政治鬥爭培養出來,實行政黨政治,以「責任政治」匡正不負責任的行為,做到人才輩出,落實港人治港。
董建華曾蔭權敗政
公務員間接直接有關
回歸以來,董建華和曾蔭權兩位特首,基本上都是實驗。中央選擇董建華,認為一名商人領導實行資本主義、經濟城市的香港,應屬適當配對,但是中央忽視了公務員心理上並未回歸的因素,當時董建華帶同梁愛詩空降特區政府,除了工作方式和作風未能與公務員磨合,事實上,當時董建華與政務司長陳方安生之貌合神離,已是公開秘密。2002年董建華連任之後,推行問責制,延攬社會精英加入政府,領導公務員工作,這個設計,當時陳方安生公開表示異議。個別問責司局長、特別是掌管財政的梁錦松,大刀闊斧精簡公務員編制、推動公務員減薪等,他的遭遇和下場,某一程度反映公務員團隊對問責制的反彈。
董建華以腳痛為由下台,公務員並非決定性因素,事實上,他治港7年,歷經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瘟疫SARS來襲,經濟下滑、樓價下瀉,逾10萬個負資產,民怨滔天,才是董下曾上的主要原因;不過,公務員是否全力襄助董建華?相信當時錢其琛當面要求陳方安生「更好地協助董建華施政」一幕,最能說明一切。
曾蔭權接任特首,是中央第二個實驗,認為以曾蔭權的政務官身分、長期的公務員工作經驗,可以彌補董建華執行乏力之弊。但是,曾蔭權政府歷年表現卻使人「大開眼界」,例如生果金、外傭稅等爭議,顯示政務官原本優為之的政策制訂,漏洞百出,連今年預算案的派錢也處理得笨拙擾民,使人大惑不解。董建華吃盡苦頭的施政不到位,曾蔭權政府竟然有過之而無不及,實在出乎許多人意料。
王光亞所說公務員「只懂執行,不知怎樣當boss」、缺乏長遠規劃,相信主要針對「曾班子」表現的評論。曾蔭權掌政以後,問責制在他手裏,由董建華延攬社會精英,變為政務官晉身之階,目前3司12局,其中9個司局長(即佔總數六成)由公務員出任,曾蔭權可能視此為權力基礎,但是問責制因而變質。問責制的轉變,若政績昭彰,曾蔭權自然立下大功,只是「曾班子」連今日的事都未做得好,更遑論總理溫家寶和王光亞一再提示的長遠規劃了。此外,曾蔭權擴大問責制,以高薪厚祿聘請的副局長、政治助理,除了個別工作表現獲得肯定,大多數表現乏善足陳,更是一大敗筆。所以,這種表現換來王光亞的評價,並不使人訝異。
我們並不認同「本港的深層次矛盾全然是公務員只懂執行、不識長遠規劃的結果」,但是「曾班子」之頹勢,到明年6月30日之前,相信難有扭轉乾坤之望。兩位特首都以敗政告終,而間接、直接都與公務員有關,但是,即使如此,日後有關香港管治,公務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群,然則如何給公務員定位,讓他們在執行政策方面發揮長處,是往後管治權力佈局要處理的重要環節。
讓公務員回歸執行本分
政黨政治理順行政立法關係
王光亞對公務員能力和表現的評價,其實觸及港人治港的核心,就是目前實際執掌治港權力的人,都缺乏政治歷練。近期,下任特首人選中,曾鈺成被認為是黑馬,本來,以他長期的中方陣營背景,應會引來較大反彈,但是輿論對他並未峻拒,更得到泛民陣營中人聲援,主要基於他有豐富的政治歷練。我們討論曾鈺成,並非支持他任特首,只是指出政治歷練對特首和治港人才之重要。坊間對這匹黑馬的反應,是香港對政治人物認知的一個進步。
當年鄧小平深知在港培養政治人才之重要,認為有足夠政治人才,是實現港人治港的基礎。鄧小平這個認知,顯示他了解香港問題之深邃和智慧,可是他的「政治人才要從政治鬥爭培養出來」認知,卻未有恰當體制體現出來。公務員缺乏政治歷練,而泛民中人長期以來為謀生存、求發展而鍛煉得政治人才濟濟,卻未能分享治港權力,這是治港人才之錯配。
我們認為,經過董建華和曾蔭權兩位特首,起碼可以總結出治港人才3原則:
(1)英國在港建立的文官制度,是一筆珍貴資產,應該讓公務員回歸本分,脫離政治工作,只執行政令。
(2)逐步開放政治體制,實行政黨政治,透過政治鬥爭培養政治人才,真正體現出「責任政治」,徹底理順行政和立法關係。
(3)檢視問責制9年所見,以周一嶽和梁卓偉的政績獲得肯定,下任特首物色問責局長,應以有專業背景為宜;副局長必須是能人幹才,不能再出現濫竽充數情。至於政治助理,全無作為,下任特首應該刪除政治助理編制,以省回大筆公帑。
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王光亞評價公務員的一番「成也英國、敗也英國」言論,並無太大新意,因為回歸以來,公務員「只懂接受及執行指令,不懂當家作主帶領香港」,已是廣泛認知——曾蔭權以政務官為主的「曾班子」的表現,是這個認知的最佳註腳。繼商人董建華之後、公務員曾蔭權治港都效果欠佳,除了個人素養、識見、能力和團隊合作等因素,兩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缺乏政治歷練。我們認為培養治港人才,要始於開放政治體制,讓政治人才透過政治鬥爭培養出來,實行政黨政治,以「責任政治」匡正不負責任的行為,做到人才輩出,落實港人治港。
董建華曾蔭權敗政
公務員間接直接有關
回歸以來,董建華和曾蔭權兩位特首,基本上都是實驗。中央選擇董建華,認為一名商人領導實行資本主義、經濟城市的香港,應屬適當配對,但是中央忽視了公務員心理上並未回歸的因素,當時董建華帶同梁愛詩空降特區政府,除了工作方式和作風未能與公務員磨合,事實上,當時董建華與政務司長陳方安生之貌合神離,已是公開秘密。2002年董建華連任之後,推行問責制,延攬社會精英加入政府,領導公務員工作,這個設計,當時陳方安生公開表示異議。個別問責司局長、特別是掌管財政的梁錦松,大刀闊斧精簡公務員編制、推動公務員減薪等,他的遭遇和下場,某一程度反映公務員團隊對問責制的反彈。
董建華以腳痛為由下台,公務員並非決定性因素,事實上,他治港7年,歷經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瘟疫SARS來襲,經濟下滑、樓價下瀉,逾10萬個負資產,民怨滔天,才是董下曾上的主要原因;不過,公務員是否全力襄助董建華?相信當時錢其琛當面要求陳方安生「更好地協助董建華施政」一幕,最能說明一切。
曾蔭權接任特首,是中央第二個實驗,認為以曾蔭權的政務官身分、長期的公務員工作經驗,可以彌補董建華執行乏力之弊。但是,曾蔭權政府歷年表現卻使人「大開眼界」,例如生果金、外傭稅等爭議,顯示政務官原本優為之的政策制訂,漏洞百出,連今年預算案的派錢也處理得笨拙擾民,使人大惑不解。董建華吃盡苦頭的施政不到位,曾蔭權政府竟然有過之而無不及,實在出乎許多人意料。
王光亞所說公務員「只懂執行,不知怎樣當boss」、缺乏長遠規劃,相信主要針對「曾班子」表現的評論。曾蔭權掌政以後,問責制在他手裏,由董建華延攬社會精英,變為政務官晉身之階,目前3司12局,其中9個司局長(即佔總數六成)由公務員出任,曾蔭權可能視此為權力基礎,但是問責制因而變質。問責制的轉變,若政績昭彰,曾蔭權自然立下大功,只是「曾班子」連今日的事都未做得好,更遑論總理溫家寶和王光亞一再提示的長遠規劃了。此外,曾蔭權擴大問責制,以高薪厚祿聘請的副局長、政治助理,除了個別工作表現獲得肯定,大多數表現乏善足陳,更是一大敗筆。所以,這種表現換來王光亞的評價,並不使人訝異。
我們並不認同「本港的深層次矛盾全然是公務員只懂執行、不識長遠規劃的結果」,但是「曾班子」之頹勢,到明年6月30日之前,相信難有扭轉乾坤之望。兩位特首都以敗政告終,而間接、直接都與公務員有關,但是,即使如此,日後有關香港管治,公務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群,然則如何給公務員定位,讓他們在執行政策方面發揮長處,是往後管治權力佈局要處理的重要環節。
讓公務員回歸執行本分
政黨政治理順行政立法關係
王光亞對公務員能力和表現的評價,其實觸及港人治港的核心,就是目前實際執掌治港權力的人,都缺乏政治歷練。近期,下任特首人選中,曾鈺成被認為是黑馬,本來,以他長期的中方陣營背景,應會引來較大反彈,但是輿論對他並未峻拒,更得到泛民陣營中人聲援,主要基於他有豐富的政治歷練。我們討論曾鈺成,並非支持他任特首,只是指出政治歷練對特首和治港人才之重要。坊間對這匹黑馬的反應,是香港對政治人物認知的一個進步。
當年鄧小平深知在港培養政治人才之重要,認為有足夠政治人才,是實現港人治港的基礎。鄧小平這個認知,顯示他了解香港問題之深邃和智慧,可是他的「政治人才要從政治鬥爭培養出來」認知,卻未有恰當體制體現出來。公務員缺乏政治歷練,而泛民中人長期以來為謀生存、求發展而鍛煉得政治人才濟濟,卻未能分享治港權力,這是治港人才之錯配。
我們認為,經過董建華和曾蔭權兩位特首,起碼可以總結出治港人才3原則:
(1)英國在港建立的文官制度,是一筆珍貴資產,應該讓公務員回歸本分,脫離政治工作,只執行政令。
(2)逐步開放政治體制,實行政黨政治,透過政治鬥爭培養政治人才,真正體現出「責任政治」,徹底理順行政和立法關係。
(3)檢視問責制9年所見,以周一嶽和梁卓偉的政績獲得肯定,下任特首物色問責局長,應以有專業背景為宜;副局長必須是能人幹才,不能再出現濫竽充數情。至於政治助理,全無作為,下任特首應該刪除政治助理編制,以省回大筆公帑。
狼豬對壘 主客之勢已現
狼豬對壘 主客之勢已現
日前梁振英稱已邀唐英年同場論政 正候答覆。這邊廂唐英年說,會同其他參選人商討同場辯論,
但形式必須有代表性,公平公開公正。
這幾天梁振英頻頻主動出擊, 表面看來,唐英年接招及應對能力顕露出弱勢。
唐英年初時不爽快接招, 推説要正式提名後方舉行同場論政, 後又説會同其他參選人商討同場辯論,
但形式必須有代表性,公平公開公正。前後吞吞吐吐,唐英年應對表現實在窩囊, 缺乏參選特首應有之
風範, 使人覚得他用種種借口設法逃避。梁振英講的是同場論政, 當然有代表性及公平公開公正。
唐英年是否師承曾陰權,學其縮骨招數? 屆時又可用這些借口去推辭? 要知道梁振英以雙方是特首
參選人而提出舉行同場論政, 是君子之爭的典範, 目的是讓全港市民知道各參選人治港理念, 是參選
特首理所當然的舉措, 亦是無法逃避的義務。唐英年應假裝也要硬着頭皮,應扮作毫不猶豫之態去
接受挑戰, 因為如唐英年不接受實際上無法下得了台。
梁桭英策略有明顯轉變, 不再含蓄, 公開攻擊唐英年軟肋。看來這場君子之爭,主客之勢已成型。
方小萍
29-01-2012
日前梁振英稱已邀唐英年同場論政 正候答覆。這邊廂唐英年說,會同其他參選人商討同場辯論,
但形式必須有代表性,公平公開公正。
這幾天梁振英頻頻主動出擊, 表面看來,唐英年接招及應對能力顕露出弱勢。
唐英年初時不爽快接招, 推説要正式提名後方舉行同場論政, 後又説會同其他參選人商討同場辯論,
但形式必須有代表性,公平公開公正。前後吞吞吐吐,唐英年應對表現實在窩囊, 缺乏參選特首應有之
風範, 使人覚得他用種種借口設法逃避。梁振英講的是同場論政, 當然有代表性及公平公開公正。
唐英年是否師承曾陰權,學其縮骨招數? 屆時又可用這些借口去推辭? 要知道梁振英以雙方是特首
參選人而提出舉行同場論政, 是君子之爭的典範, 目的是讓全港市民知道各參選人治港理念, 是參選
特首理所當然的舉措, 亦是無法逃避的義務。唐英年應假裝也要硬着頭皮,應扮作毫不猶豫之態去
接受挑戰, 因為如唐英年不接受實際上無法下得了台。
梁桭英策略有明顯轉變, 不再含蓄, 公開攻擊唐英年軟肋。看來這場君子之爭,主客之勢已成型。
方小萍
29-01-2012
Re: 選下一屆特首必須將能力排首位 不再庸官治港
外國報道 北京倒曾 為新特首除障礙
2012年03月07日
特區小圈子政治亂局繼續成為國際新聞。《亞洲時報》引述分析報道指,特首曾蔭權近期接連被揭發醜聞,背後由北京勢力策動,目的是在他任期完結前減低他對政府與施政的影響力。《紐約時報》擔心曾蔭權與特首候選人梁振英、唐英年的醜聞破壞香港的核心價值—法治制度。
爆醜聞 削威信
《亞洲時報》引述國情專家分析指,北京政圈近期突然出現一股倒曾運動,接連揭出曾蔭權的政治醜聞,目的是要在他今年 7月 1日卸任前打擊他在政府內的威信,減低他的影響力,為新特首上場掃除障礙。
報道又指,中央對曾蔭權的表現一直有微言,甚至有意要他提早下台,不滿的包括他在前年提出的政改方案,部份改革建議有違北京原意;而在今次特首選戰中,特區政府又未有嚴守中立,多次有西九內部文件流出攻擊梁振英。報道未有披露專家名字。
《紐約時報》認為,曾蔭權連串醜聞與唐英年、梁振英源源不絕的黑材料,令人擔心香港在回歸 15年,民主不但未有寸進,港人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法治制度,也在不斷受到破壞。報道引述無國界記者報告指,香港記者在過去一年採訪時多次受到限制,香港的新聞自由度排名急跌,令人擔心香港正在加速「內地化」,而近期爆發的「蝗蟲」爭議,反映不少港人對中港融合甚為抗拒。
2012年03月07日
特區小圈子政治亂局繼續成為國際新聞。《亞洲時報》引述分析報道指,特首曾蔭權近期接連被揭發醜聞,背後由北京勢力策動,目的是在他任期完結前減低他對政府與施政的影響力。《紐約時報》擔心曾蔭權與特首候選人梁振英、唐英年的醜聞破壞香港的核心價值—法治制度。
爆醜聞 削威信
《亞洲時報》引述國情專家分析指,北京政圈近期突然出現一股倒曾運動,接連揭出曾蔭權的政治醜聞,目的是要在他今年 7月 1日卸任前打擊他在政府內的威信,減低他的影響力,為新特首上場掃除障礙。
報道又指,中央對曾蔭權的表現一直有微言,甚至有意要他提早下台,不滿的包括他在前年提出的政改方案,部份改革建議有違北京原意;而在今次特首選戰中,特區政府又未有嚴守中立,多次有西九內部文件流出攻擊梁振英。報道未有披露專家名字。
《紐約時報》認為,曾蔭權連串醜聞與唐英年、梁振英源源不絕的黑材料,令人擔心香港在回歸 15年,民主不但未有寸進,港人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法治制度,也在不斷受到破壞。報道引述無國界記者報告指,香港記者在過去一年採訪時多次受到限制,香港的新聞自由度排名急跌,令人擔心香港正在加速「內地化」,而近期爆發的「蝗蟲」爭議,反映不少港人對中港融合甚為抗拒。
Re: 選下一屆特首必須將能力排首位 不再庸官治港
非一般當選 有不同風格
第四屆行政長官梁振英雖然也是小圈子選舉產生,但他的「打拚」過程是董建華、曾蔭權遠不可同日而語的。梁振英經歷了相當「慘烈」的競爭,而且這場競爭是在香江社會的「監督」參與下公開、透明地進行的,是幾乎「全開放」的。三名候選人梁振英、唐英年、何俊仁的表現及「磨難」,與許多地方的「民主選舉」沒有甚麼不同,他們都經受了「疾風暴雨」,經受了「戰鬥洗禮」,這是董建華的「江握手定乾坤」、曾蔭權在小圈子中佔絕對優勢和梁大狀「做騷式辯論競選」根本不能比的。
選上特首之位的經歷如此不同,梁振英的執政心態和風格也會和董、曾很不同。根據《基本法》的規定,特首當然都要對中央政府負責,但梁振英的參選經歷,必然會讓他在施政和管治上更多的關注如何為他在競選中一直強調的面對七百萬港人的民意負責,必然會讓他關注考慮如何落實自己的競選諾言、政綱理念。事實上,關注和落實這些與「對中央政府負責」並不矛盾,如果梁振英當選執政後,做不到「面對七百萬港人」,做不到自己的政綱理念,那才是未能對中央政府負責。
梁振英今次之所以能夠參選,能夠和過往朝廷早就挑選、培養的唐英年競爭「上崗」,最根本的原因是北京調整了「特首產生條件」:一是要引入競爭機制;二是要民望較高、能力較強的人在「全民監督」、「評頭論足」下打拚出來。這個重大調整,是中央根據香港回歸十五年的形勢轉變、經驗教訓以及展望未來作出的,梁振英迎合、順應和成功實踐了中央的這個調整轉變,中央當然也會對他的「新的執政風格」一路支持。然而,梁振英的未來之路並不易行,要經歷更多的風雨和試煉。
柳扶風
第四屆行政長官梁振英雖然也是小圈子選舉產生,但他的「打拚」過程是董建華、曾蔭權遠不可同日而語的。梁振英經歷了相當「慘烈」的競爭,而且這場競爭是在香江社會的「監督」參與下公開、透明地進行的,是幾乎「全開放」的。三名候選人梁振英、唐英年、何俊仁的表現及「磨難」,與許多地方的「民主選舉」沒有甚麼不同,他們都經受了「疾風暴雨」,經受了「戰鬥洗禮」,這是董建華的「江握手定乾坤」、曾蔭權在小圈子中佔絕對優勢和梁大狀「做騷式辯論競選」根本不能比的。
選上特首之位的經歷如此不同,梁振英的執政心態和風格也會和董、曾很不同。根據《基本法》的規定,特首當然都要對中央政府負責,但梁振英的參選經歷,必然會讓他在施政和管治上更多的關注如何為他在競選中一直強調的面對七百萬港人的民意負責,必然會讓他關注考慮如何落實自己的競選諾言、政綱理念。事實上,關注和落實這些與「對中央政府負責」並不矛盾,如果梁振英當選執政後,做不到「面對七百萬港人」,做不到自己的政綱理念,那才是未能對中央政府負責。
梁振英今次之所以能夠參選,能夠和過往朝廷早就挑選、培養的唐英年競爭「上崗」,最根本的原因是北京調整了「特首產生條件」:一是要引入競爭機制;二是要民望較高、能力較強的人在「全民監督」、「評頭論足」下打拚出來。這個重大調整,是中央根據香港回歸十五年的形勢轉變、經驗教訓以及展望未來作出的,梁振英迎合、順應和成功實踐了中央的這個調整轉變,中央當然也會對他的「新的執政風格」一路支持。然而,梁振英的未來之路並不易行,要經歷更多的風雨和試煉。
柳扶風
Re: 選下一屆特首必須將能力排首位 不再庸官治港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因為他手中握有一枝槍,于是乎他遇到什麼糾紛或難題,在他思維裡最簡單最直覺的解決方法就是動用手中這枝槍。長大後,學識豐富了又成熟了,他才明白原來要真正解決糾紛或人際關係或矛盾等難題,是有很多種解決方法的。可惜六十多年來,在中國人的腦海,有槍就代表有權這種思維仍然根深蒂固。
街頭政治和議會政治
前港英政府成功把街頭政治引導進去議會政治,把社會矛盾引發的街頭抗爭在議會解決。而事實上,利用警力或防暴警察甚至駐港英軍採鎮壓手段只會是暫時性的鎮壓下來,治標不冶本,正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但透過在議會經過辯論而能公平公正解決的社會矛盾,基本都能真正解決,能達致長治久安。
回歸後三個特首卻反其道而行
回歸以來,三個特首卻反其道而行,把議會政治推回去街頭政治。結果,香港街頭游行示威無日無之, 香港成為游行示威之都的冠軍銜頭舉世公認。九七年前,香港是全港市民的天堂,現在己方淪幾個寡頭財閥的少數人天堂。社會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貧富懸殊差距愈拉愈遠,社會怨氣清楚反映在無日無之的街頭抗爭上。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社會紛爭焉能停慢脚步?更不要奢談和諧和發展。
香港病得不輕
九七年前,鄧小平決定收回香港,採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模式來保持香港繁榮穩定,更豪言壯語喊出:你們英國人做得到的,我們中國人亦做得到。可惜,事與願違,令老入家失望了。事實上説明香港境況一年不如一年,每况愈下。如果北京不出手相助,不繼續為香港輸血,香港要維持現在這種打腫面子充胖子表像都無能為力。
《香港之死》
九七年前,外國媒體評論《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當時筆者在報刊撰文表示同意並另外再特別指出香港之死的致命傷是香港沒有管治人才,香港沒有能力維持和管治好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
香港早已經不再是國際大都會,昔日東方之珠已褪色,不再閃爍。香港地位比國內某些城市也不如,甚至很快將被新發展城市深圳超越。雖然國內官員多次發警告,香港管治班子依然故我,就像響亮鬧鐘也叫不醒昏睡的人。
北京應在這課題下工夫,對症下藥,光不斷對香港輸血解決不了香港問題。
太平山高憎
18-05-2013
下一篇: 從和黃擬出售百佳看香港營商環境 Page 5
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因為他手中握有一枝槍,于是乎他遇到什麼糾紛或難題,在他思維裡最簡單最直覺的解決方法就是動用手中這枝槍。長大後,學識豐富了又成熟了,他才明白原來要真正解決糾紛或人際關係或矛盾等難題,是有很多種解決方法的。可惜六十多年來,在中國人的腦海,有槍就代表有權這種思維仍然根深蒂固。
街頭政治和議會政治
前港英政府成功把街頭政治引導進去議會政治,把社會矛盾引發的街頭抗爭在議會解決。而事實上,利用警力或防暴警察甚至駐港英軍採鎮壓手段只會是暫時性的鎮壓下來,治標不冶本,正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但透過在議會經過辯論而能公平公正解決的社會矛盾,基本都能真正解決,能達致長治久安。
回歸後三個特首卻反其道而行
回歸以來,三個特首卻反其道而行,把議會政治推回去街頭政治。結果,香港街頭游行示威無日無之, 香港成為游行示威之都的冠軍銜頭舉世公認。九七年前,香港是全港市民的天堂,現在己方淪幾個寡頭財閥的少數人天堂。社會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貧富懸殊差距愈拉愈遠,社會怨氣清楚反映在無日無之的街頭抗爭上。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社會紛爭焉能停慢脚步?更不要奢談和諧和發展。
香港病得不輕
九七年前,鄧小平決定收回香港,採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模式來保持香港繁榮穩定,更豪言壯語喊出:你們英國人做得到的,我們中國人亦做得到。可惜,事與願違,令老入家失望了。事實上説明香港境況一年不如一年,每况愈下。如果北京不出手相助,不繼續為香港輸血,香港要維持現在這種打腫面子充胖子表像都無能為力。
《香港之死》
九七年前,外國媒體評論《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當時筆者在報刊撰文表示同意並另外再特別指出香港之死的致命傷是香港沒有管治人才,香港沒有能力維持和管治好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
香港早已經不再是國際大都會,昔日東方之珠已褪色,不再閃爍。香港地位比國內某些城市也不如,甚至很快將被新發展城市深圳超越。雖然國內官員多次發警告,香港管治班子依然故我,就像響亮鬧鐘也叫不醒昏睡的人。
北京應在這課題下工夫,對症下藥,光不斷對香港輸血解決不了香港問題。
太平山高憎
18-05-2013
下一篇: 從和黃擬出售百佳看香港營商環境 Page 5
Re: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age 2
釜底抽薪破管治困局 政黨政治是最佳選擇
「梁班子」執政未及一年,管治困局浮現,有人認為特首梁振英要改組政府、行政會議要換血,不過,我們認為:即使有能人志士願意襄助,只要政治體制仍然與現實脫節,就算連特首人選也更換了,情也不會改善。香港管治困局,並非誰做特首的問題,而是沒有一套名實相副的責任政治,出路是必須對政治體制進行根本變革,實施政黨政治,建立起責任政治的倫理,香港才有望走出內耗空轉、管治失效和各方面發展停滯不前的困局。
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 同樣面對管治困局
去年特首選舉,梁振英因緣際會,以黑馬姿態擊敗大熱門唐英年,但是梁振英當選,使既得利益集團的盤算落空,他的組班,從揀選政策局長到物色行政會議成員,都遭到一些人抵制,「梁班子」11個月下來,政績乏善足陳,應對事態做法盡多可議之處,良好管治可望不可即,與班底能力有關;此外,被認為梁振英支持者的幾名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相繼爆出醜聞,梁振英是否知人善用,備受質疑。「梁班子」力有不逮,對現固然要負主要責任,而「梁班子」先天不足,揭示即使同屬建制陣營,只要派系不同,利益組合有異,仍然會出現扯後腿、變相杯葛的情。這是小圈子選舉利益掛帥而不利於管治的一面。
近日,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創辦的商品交易所出事,他暫停所有公職,由於張震遠與梁振英關係密切,而商交所涉及刑事罪行調查,因此對行政會議、政府和梁振英的威信,已經構成影響。坊間不少意見認為,張震遠和半年前因為賣樓事故已經請假的另一名行會成員林奮強,應該即時離職,而梁振英要調整「梁班子」,更換一些局長和行會成員,重新出發挽回民望,爭取衝破管治困局。政府民望甚低,即使梁振英願意改組政府,對於珍惜羽毛的人,現在會否願意進入這個熱廚房,是一大疑問。設若改組之後,網羅所得仍然只是二三流腳色,也難寄厚望。
梁振英用人左支右絀,與他的個人因素和條件有關,不過,若檢視董建華和曾蔭權的管治,最終都以管治失效收場,說明特首按現在的體制施政,無論誰做特首,結果殊途同歸。
董建華空降統領政府機器,首任5年,政務官公務員系統的陽奉陰違取態,使他吃盡苦頭,2002年第二任時,他實施問責制,這是政府管治架構的重大改動,不過,在經濟持續不景、公民社會冒起、立法會有權無責等因素夾擊下,最終因為《基本法》23條立法處理不當,以腳痛為由下台。曾蔭權接任之後,保留問責制形貌,重用政務官系統官員,在他治下,問責制只有其名,並無其實,不過,他領導的政府,後期仍然管治失效,而曾蔭權任期末段被揭發涉嫌貪腐,最後只得焦頭爛額地任滿離去。至於梁振英,執政只有11個月,但是種種負面事態,暫時看不到他有扭轉乾坤的能耐。
董建華、曾蔭權和梁振英的管治困局,除了各自一些不同條件和所處特定時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以他們為首的政治體制,根本未能應對有高度自由、公民社會興起,特別是立法會有權無責的政治環境。民主派在推動民主、監察政府運作方面,確實起到積極作用;但是民主派於整體管治積極作用較多、抑或消極作用較多,不同立場的人會有不同看法。總的而言,民主派是反對派,但是並非西方民主政治的「忠誠反對派」,這與政制的不民主實質有關。
建立責任政治倫理 政治問題迎刃而解
現行政治體制設計,民主派不可能執政,但是他們在議會所享有權力,卻足以阻礙政府施政,建制派批評民主派為反對而反對,現實上是如此,不過,此乃整體權力結構失衡的必然結果。近期,激進派別衝擊立法會,包括意圖以拉布拖垮政府,正是立法會有權無責的極致表現。董建華和曾蔭權吃足這個苦果,梁振英亦深陷其間,所以,事態清楚說明,香港管治困局,並非換了什麼人做特首就可以解決,即使實施特首真普選,若政治體制依舊,也不可能扭轉局面。
政治體制需要根本變革,首要建立責任政治的倫理。責任政治分兩個層次:
(1)每一名立法會議員都要為其行為負責,若議員的行為乖離了主流社會接受的程度,則可透過選票反映對議員的取捨,現行比例代表制顯然不能產生這種倫理關係,所以,選舉辦法需要修訂。
(2)現行規定特首不能是政黨成員,以本港政治生態,已經不合時宜。設若特首所屬政黨在立法會選舉獲勝,組織政府,包括聯合其他黨派組織政府等,以得到充分授權的姿態執政,就可以改變現在立法會宛如泥漿摔角的局面。政府做得好,下次選舉有望再勝選執政,否則就政黨輪替,這就是責任政治的最高體現,只有由選民話事(誰來組織政府),才會體現出來。
責任政治的載體就是政黨政治,只要實施政黨政治,看似不可能處理的烏煙瘴氣困局,都可以透過選舉解決。2008年之前,台灣陳水扁推動台獨、挑動族群對立、撕裂台灣社會,當時,許多人都為台灣憂慮,但是一場選舉,國民黨馬英九大勝當選,民進黨慘敗,經此一役,不但解決了陳水扁的問題,連台獨氣燄也壓下來,兩岸對峙緩和,這是民主選舉、政黨輪替之功。政黨政治並非洪水猛獸,而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最好平台。所以,梁振英的管治困局,並非換什麼人就會改善,而是需要釜底抽薪,全面變革政治體制,才可以為香港重新找到動力。
「梁班子」執政未及一年,管治困局浮現,有人認為特首梁振英要改組政府、行政會議要換血,不過,我們認為:即使有能人志士願意襄助,只要政治體制仍然與現實脫節,就算連特首人選也更換了,情也不會改善。香港管治困局,並非誰做特首的問題,而是沒有一套名實相副的責任政治,出路是必須對政治體制進行根本變革,實施政黨政治,建立起責任政治的倫理,香港才有望走出內耗空轉、管治失效和各方面發展停滯不前的困局。
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 同樣面對管治困局
去年特首選舉,梁振英因緣際會,以黑馬姿態擊敗大熱門唐英年,但是梁振英當選,使既得利益集團的盤算落空,他的組班,從揀選政策局長到物色行政會議成員,都遭到一些人抵制,「梁班子」11個月下來,政績乏善足陳,應對事態做法盡多可議之處,良好管治可望不可即,與班底能力有關;此外,被認為梁振英支持者的幾名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相繼爆出醜聞,梁振英是否知人善用,備受質疑。「梁班子」力有不逮,對現固然要負主要責任,而「梁班子」先天不足,揭示即使同屬建制陣營,只要派系不同,利益組合有異,仍然會出現扯後腿、變相杯葛的情。這是小圈子選舉利益掛帥而不利於管治的一面。
近日,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創辦的商品交易所出事,他暫停所有公職,由於張震遠與梁振英關係密切,而商交所涉及刑事罪行調查,因此對行政會議、政府和梁振英的威信,已經構成影響。坊間不少意見認為,張震遠和半年前因為賣樓事故已經請假的另一名行會成員林奮強,應該即時離職,而梁振英要調整「梁班子」,更換一些局長和行會成員,重新出發挽回民望,爭取衝破管治困局。政府民望甚低,即使梁振英願意改組政府,對於珍惜羽毛的人,現在會否願意進入這個熱廚房,是一大疑問。設若改組之後,網羅所得仍然只是二三流腳色,也難寄厚望。
梁振英用人左支右絀,與他的個人因素和條件有關,不過,若檢視董建華和曾蔭權的管治,最終都以管治失效收場,說明特首按現在的體制施政,無論誰做特首,結果殊途同歸。
董建華空降統領政府機器,首任5年,政務官公務員系統的陽奉陰違取態,使他吃盡苦頭,2002年第二任時,他實施問責制,這是政府管治架構的重大改動,不過,在經濟持續不景、公民社會冒起、立法會有權無責等因素夾擊下,最終因為《基本法》23條立法處理不當,以腳痛為由下台。曾蔭權接任之後,保留問責制形貌,重用政務官系統官員,在他治下,問責制只有其名,並無其實,不過,他領導的政府,後期仍然管治失效,而曾蔭權任期末段被揭發涉嫌貪腐,最後只得焦頭爛額地任滿離去。至於梁振英,執政只有11個月,但是種種負面事態,暫時看不到他有扭轉乾坤的能耐。
董建華、曾蔭權和梁振英的管治困局,除了各自一些不同條件和所處特定時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以他們為首的政治體制,根本未能應對有高度自由、公民社會興起,特別是立法會有權無責的政治環境。民主派在推動民主、監察政府運作方面,確實起到積極作用;但是民主派於整體管治積極作用較多、抑或消極作用較多,不同立場的人會有不同看法。總的而言,民主派是反對派,但是並非西方民主政治的「忠誠反對派」,這與政制的不民主實質有關。
建立責任政治倫理 政治問題迎刃而解
現行政治體制設計,民主派不可能執政,但是他們在議會所享有權力,卻足以阻礙政府施政,建制派批評民主派為反對而反對,現實上是如此,不過,此乃整體權力結構失衡的必然結果。近期,激進派別衝擊立法會,包括意圖以拉布拖垮政府,正是立法會有權無責的極致表現。董建華和曾蔭權吃足這個苦果,梁振英亦深陷其間,所以,事態清楚說明,香港管治困局,並非換了什麼人做特首就可以解決,即使實施特首真普選,若政治體制依舊,也不可能扭轉局面。
政治體制需要根本變革,首要建立責任政治的倫理。責任政治分兩個層次:
(1)每一名立法會議員都要為其行為負責,若議員的行為乖離了主流社會接受的程度,則可透過選票反映對議員的取捨,現行比例代表制顯然不能產生這種倫理關係,所以,選舉辦法需要修訂。
(2)現行規定特首不能是政黨成員,以本港政治生態,已經不合時宜。設若特首所屬政黨在立法會選舉獲勝,組織政府,包括聯合其他黨派組織政府等,以得到充分授權的姿態執政,就可以改變現在立法會宛如泥漿摔角的局面。政府做得好,下次選舉有望再勝選執政,否則就政黨輪替,這就是責任政治的最高體現,只有由選民話事(誰來組織政府),才會體現出來。
責任政治的載體就是政黨政治,只要實施政黨政治,看似不可能處理的烏煙瘴氣困局,都可以透過選舉解決。2008年之前,台灣陳水扁推動台獨、挑動族群對立、撕裂台灣社會,當時,許多人都為台灣憂慮,但是一場選舉,國民黨馬英九大勝當選,民進黨慘敗,經此一役,不但解決了陳水扁的問題,連台獨氣燄也壓下來,兩岸對峙緩和,這是民主選舉、政黨輪替之功。政黨政治並非洪水猛獸,而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最好平台。所以,梁振英的管治困局,並非換什麼人就會改善,而是需要釜底抽薪,全面變革政治體制,才可以為香港重新找到動力。
Re: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age 2
吳康民指張震遠事衝擊施政 (17:55)
前任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表示,關於張震遠的事件,對政府施政帶來一定衝擊。
被問到梁振英是否用人不當,吳康民稱,未悉梁振英邀請張震遠出任行政會議成員時是否知道商交所有問題。
吳康民又稱,在目前政治環境下,做特首舉步為艱,梁振英只上任一年,難以評論他的工作表現。
他認為中央撤換特首可能性不大,張震遠事件屬個別問題,並非梁振英個人施政重大失誤。
香港商品交易所放棄商品牌照後,有人被控行使假文件,而早前申請暫停所有公職但不辭職的商交所主席張震遠,昨日宣布辭去所有公職。
前任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表示,關於張震遠的事件,對政府施政帶來一定衝擊。
被問到梁振英是否用人不當,吳康民稱,未悉梁振英邀請張震遠出任行政會議成員時是否知道商交所有問題。
吳康民又稱,在目前政治環境下,做特首舉步為艱,梁振英只上任一年,難以評論他的工作表現。
他認為中央撤換特首可能性不大,張震遠事件屬個別問題,並非梁振英個人施政重大失誤。
香港商品交易所放棄商品牌照後,有人被控行使假文件,而早前申請暫停所有公職但不辭職的商交所主席張震遠,昨日宣布辭去所有公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