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 政府處理示威能力和警方執法不專業P45/「反佔中和佔中」都是受害者?P30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Post Reply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Post by editorial »

反對派總結經驗 佔中來勢超公投

有關二○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的政改諮詢,將是北京、特區政府和香江反對派、泛民的一場為時不會太短的政治角力。這場角力現在已經展開,高潮會是在官方公布「政改方案」與反對派心中的「真普選」相差甚遠,從而加速推動「佔領中環」行動之時逐漸形成,最終「爆煲」是看「佔領中環」行動的命運到底怎樣「收場」?

貪曾攪局 朝廷讓步
按照北京的意圖和安排,今次政改諮詢最快也應在明年初展開。北京知道今次政改諮詢「茲事體大」、「影響廣泛而深遠」,關乎二○一七年香江回歸後「首次」普選行政長官,社會上必有強烈的不同意見。反對派和泛民必有頗具規模的行動,像二○一○年的政改諮詢就遇到了「五區公投」狙擊,要不是因為反對派內部分裂,要不是北京成功「分化」了反對派中的老牌「龍頭」民主黨及其他小黨,香江必掀起巨大風浪,那次政改方案也不會因為朝廷在「功能組別選舉」問題上作了一些讓步而順利通過。

然而,不能不承認,朝廷的讓步多少和「公投風波」及社會壓力有關,沒有那次「公投」,北京的讓步是不可想像的。對此,香江反對派也要給時任行政長官的曾蔭權「記上一功」,正是他領導的特區政府在法律上為「公投」開了綠燈,正是他邀請「公投總指揮」、公民黨的余若薇上電視公開辯論「公投」及政改議題,自己又表現極差,等於承認「公投」合法性並為其推波助瀾。曾蔭權又「親自掛帥」,搞甚麼「政改起錨」,且極不像樣,如小丑一般在街頭和舞台上怒目圓睜、上竄下跳、狂呼亂叫「起錨」,令人毛骨聳然,反感異常。民調顯示,政改方案的支持率在曾蔭權的一系列表演中如水就下,反對派聲勢大振。

由於形勢極為不利,朝廷只好在「最後時刻」作了讓步,把香江「愛國愛港」陣營、朝廷駐港機構大臣、曾蔭權政府,全都「晾」在了一邊,由兩位前朝人物、港人熟悉的女將——前律政司司長和人大常委——率先吹風,急轉彎也。

亮出底牌 添油加柴
對於上一次政改諮詢的「成敗得失」,北京和反對派都做了總結,反對派及「外部勢力」搞手認識到在「政改諮詢」前後「推展某項社會運動」是極端重要的,認識到只有這樣的「社會運動」、「把事情鬧大」,才能最有效地形成巨大壓力,逼朝廷讓步,更認識到上一次的「公投運動」頗有效,不足之處:一是發起時間過於倉促;二是由反對派中的某些「激進小黨」號召,容易引起反對派內部「爭風吃醋」,互不服氣,甚至分裂,從而大大削弱了它的力量。

為此,反對派今次部署了兩條線:一是幾乎囊括了反對派所有政黨成立「真普選聯盟」,在立法會和社會上「共同作戰」,形成和強化「體制內」的狙擊力量,與北京及香江府衙保持「又砌又傾」的空間及實力;二是由學者們發起動員「佔領中環」行動,而非由某一個反對派政黨或政客「擔旗」,省得他們之間為「爭領袖位置」再次爭風吃醋,禍起蕭牆。同時,反對派提前在兩條戰線共同行動,預出較長熱身期,務求到時能鼓動更多的市民參加「佔領中環」。

面對反對派組織縝密、精心策劃、來勢洶洶的挑戰和攻勢,朝廷決定迅速出手攔截,亮出底牌,試圖讓反對派知難而退。然而效果不彰,且正中反對派下懷,為他們燒起這場大火添油加柴也。

東方椰林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Post by editorial »


深究佔領中環的政治哲學


戴耀廷教授的「佔領中環」獻議,一石擊起千重浪!

既得利益集團和怯於離開安舒區的人,當然口誅筆伐;部份求變的現制度下的受壓者,則躍躍欲試;對社會有承擔、努力嘗試打破困局的學者和政治家則小心翼翼地摸索。尚有人雖然贊同此獻議的背後精神,卻提出不少疑慮。

在這「十劃開始有一撇」的時候,讓我們較深入地探究佔領中環的各種問題。(一)為甚麼佔領中環?佔領中環是公民抗命?佔領中環可以作為爭取真普選的手段嗎?(二)佔領中環能否發揮成效?能發揮多少成效?要有甚麼條件,才能發揮成效?(三)策劃佔領中環之時,需要有甚麼同步行動,才能有所成效?

為甚麼要佔領中環?
當美國的黑人要爭取廢除歧視黑人的法例,他們刻意的違反這些法例,例如:黑人乘搭公車時鑽進白人車廂裏去,因為進入任何車廂是黑人應有的權利,所以他們進入白人車廂,以凸顯禁止黑人進入白人車廂條例的不公義。換言之,黑人進入白人車廂跟他們反對的法例是有關聯的。然而,佔領中環跟爭取真普選有甚麼關聯呢?我們如何解釋得讓公眾明白:佔領中環是爭取真普選的合理手段呢?
這只是提出一些需要思考和向公眾解釋的方向,而並非否定佔領中環;相反,筆者認為佔領中環以爭取真普選是可行的。

選舉是政治制度。甚麼是政治?政治就是權力分配之事,而權力的分配左右公共資源和社會經濟利益之分配。人為甚麼要爭奪政治權力(或阻礙別人獲取其應有之政治權力)?有些人是純為獲取政治權力而爭奪權力,因為這帶給他們滿足感和虛榮感,但這些只佔少數。大部份人要奪取政治權力,是因為這帶來公共資源和社會經濟利益分配的話事權,也帶給他們經濟利益。

今日,誰最不想香港有真普選呢?是中央政府嗎?中央政府為甚麼害怕香港有真普選呢?可能中央政府害怕一旦香港有真普選,(1)有可能香港的政治核心(即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被所謂反中亂港和外國勢力騎劫;(2)內地各省巿可能要求與香港看齊。

惟這些並非中央政府不讓香港有真普選的主要原因。因為(1)雖然中央要員曾說香港有港獨勢力,但這只是姿勢或藉口而矣,他們深知港獨在香港沒有巿場,也難成氣候;再者,在港英時代,外國勢力在港雖然猖獗,中國政府仍然能防止外國勢力滲透,今天香港已回歸,若說此時外國勢力反而更有可能利用香港顛覆中共政權,實不可思議;(2)今天中央政府的維穩非常「專業」,且有中國國情不同作為擋箭牌,實難想像中央政府會害怕不能駕馭地方勢力。

中央政府不欲香港有真普選的真正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受香港既得利益集團,也就是各大財團的擺佈。這些財團在回歸前後,與中央政府合作,填補英國財團撤資遺下的經濟巨洞,所以對中央政府發揮很大的影響力。若果中央政府真的相信香港有港獨勢力和外國干預,也很可能是財團在背後說項。

為甚麼財團不想香港有真普選?是怕其經濟利益受損。各大財團及其代理人,常發表言論:民主選舉帶來民粹主義,而民粹主義影響投資意欲,影響經濟發展。這正如說明他們害怕其既得經濟利益受損。

如此,則佔領中環行動乃誘使財團重新考量,權衡輕重,計算真普選對其既得利益之影響,跟巿民因不信任政府而被迫採取激進行動比較,何者更大。若財團重新衡量後,向中央政府進言,重新分析真普選的利益,屆時中央政府可以「考慮民意、從善如流」了。
質疑佔領中環之成效者,恐怕行動會被不同政團騎劫,如此則行動目標不清晰;亦有人恐怕行動會變質,和平佔領演變成動亂。

佔領中環行動會否被騎劫?會否演變成暴亂?有可能!惟剛在去年9月反對國教科的佔領政府總部行動沒有被騎劫,目標和口號始終如一,亦始終和平進行。當然,反國教科和爭取真普選本質不同,前者含意易明,巿民(尤其是家長)看見議題之逼切性,和對其子弟之利害關係;後者卻不容易令巿民感覺到切身之痛,或認識有沒有真普選如何影響他們的經濟利益。

佔中如何發揮成效?
和平佔領中環能否順利進行,很視乎推動者能否用一般巿民能明白的言語或符號,告訴香港巿民,令巿民明白,民主和民生,就如雞與雞蛋,互為因果、互相影響。如無真普選,今日當權者可能怯於民情,推行一些稍利於基層的民生措施,惟若政治制度不變,他日財團可以輕易把今天他們失去的加倍取回。

話說回來,若果佔領中環被騎劫,若果和平佔領演變成暴亂,又如何?佔領中環跟爭取真普選的關係,沒有如強進白人車廂跟爭取廢除歧視黑人法例那樣密切,所以未必一定能以公民抗命策略應對。當然我們要盡量令行動不被騎劫和不演變成暴亂,這可以保持運動站於道德高地,增加政府平息事件的難度;惟若被騎劫而變成目標不清晰之巿民控訴政府大會,甚至演變成暴亂,至少已達到癱瘓中環,誘使財團重新考量,至少在增加選舉的民主成份上作出讓步;亦迫使政府事後要推出安撫措施(就如1967年暴動後港英政府要作出補鑊措施,稍為改善民生一樣),不那麼跟隨財團之指揮棒起舞。

其實真民主選舉,對財團未必真有大影響。英美等國早已實行民主選舉,財團之利益仍得到保障,財團之勢力仍日益壯大,所以才會有「雷曼爆煲」等事件,讓人看清楚財團的貪婪和欺騙伎倆,才會激起佔領華爾街行動,行動也未成功。

我們要讓財團們認識:真普選,其實不是洪水猛獸,甚至真普選是財團的保障──在獨裁或寡頭政治下,決策權由當權者肆意運用,則他日「改朝換代」時,今天呼風喚雨之財團,隨時會「莫須有」地失去其優勢,被另一批新興財團取代。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讓巿民認識,真普選不是萬應靈丹──雖然,沒有真普選,社會深層次問題一定得不到解決;但有了真普選,不表示一切問題迎刃而解(請看美國為例)。換言之,真普選只是真民主的必要條件,卻非充份條件。我們策劃發動以佔領中環爭取真普選時,必須同時讓財團和巿民認識民主的真正內涵。只有更多人明白民主的真義,才可讓更多人認同佔領中環的意念,而不會(可能是出於好意地)從中破壞──騎劫和暴亂。

就算你不認同佔領中環這計劃,也不必予以破壞;我只想呼籲真正關心香港民主進程的人士,給佔領中環計劃一個機會吧!

──王偉雄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哲學教授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Post by editorial »

美駐港總領事:「佔中」須合乎法律

美國駐港總領事楊甦棣昨日出席公開活動時被問及「佔領中環」問題,他強調「佔中」乃香港事務,是好是壞應由港人評論,且行動實際會否進行,仍是未知之數。但他同時指出,激烈討論是任何社會在實施普選前的必經階段,最重要是合乎法律及不影響中環商業區運作。他又說,未聞有美國企業因憂慮「佔中」而要撤離香港,強調香港是美國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重要據點。

楊甦棣重申,美國尊重「一國兩制」及支持《基本法》下的承諾,又指除了美國的民主制度,菲律賓、南韓及台灣等亞洲民主國家或地區的普選模式,可能更切合香港,港人應自行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案。他承認曾就政改與本港的主要政黨代表會面,但沒有接獨「佔中」行動參加者。
0420-00176-050v1.jpg
0420-00176-050v1.jpg (53.79 KiB) Viewed 6951 times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Post by editorial »

范徐麗泰:「愛港」勿太情緒化

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昨在電台節目談及特首候選人須「愛國愛港」的標準時,以「對家人的愛」比喻對「愛國愛港」的看法。她認為就算愛家人,亦「不能要求他全跟我們的方法去做」,當家人做錯,亦應「用一種他能接受的方法講給他聽,等他可以收到」,認為愛國亦應該這樣。對於標榜「愛港」的組織冒起並以激進方式表達意見,范太說希望社會不要太情緒化。

指年紀大記憶衰退下屆亦不選特首

去年考慮參選特首的范徐麗泰,被問及2017年會否再參選,她說上屆特首選舉時已有考慮參選,但因年紀問題退選,「下一次更加無可能,年紀又大了5歲」。她指人「到了一個年紀,記憶力衰退」,反問「行政長官要日理萬機,記憶力衰退點得呢?」

范太昨在港台節目《政壇新秀訓練班》評論對「愛港」組織冒起的看法。她說在這些組織出現時,香港早已出現諮詢會被人打亂,結果要腰斬的情,但認為就算和其他人持不同意見,亦應讓對方說完。她說理解有人抱「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心態,但期望各界不要太情緒化。

周一嶽冀中央信任港人

另外,平機會主席周一嶽昨接受無節目《講清講楚》專訪時,說若香港將來落實普選,應以《基本法》及按國際公約進行,但認為需要有提名及初選機制,因為不能夠「由700萬人去選700萬人」,希望社會有更多討論,到2017年能夠達至真正的普選。

周說現行的制度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將來的初選機制能具有廣泛代表性,增加普及元素,他不擔心港人會選出不愛國、不愛港的人當特首,說香港有相當多的愛國愛港人士,社會不用太憂慮,期望中央多信任香港人。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Post by editorial »

北京泛民 互信低點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幅碼頭工潮風雨圖,不同人就看出遠近高低截然不同的景觀,有人當為一場社會運動,有人視為一場工會暗鬥,有人形容為一場香港文革。北京又怎看呢?答案是:定性為一場佔領中環的前奏預演。

「佔領中環」蓄勢待發,「佔領碼頭」此時爆發,究竟是否巧合?以北京一貫思維,肯定是作了「最壞打算」。工潮有國際組織介入、支持捐款又特別多,發起行動的又是泛民工會……這些環境「證供」,成了左右北京判斷的主要因素,於是有人便擔心了:經此一役,「佔領」行為會否成為香港社會的常態嗎?香港人對這種抗爭模式會慢慢習以為常嗎?佔領中環會得到基層市民支持嗎?連串問題縈繞着港澳工作部門,不僅成了觀察這場香江工潮的切入點,更加變了評估佔中行動的新元素。

顯而易見,經過國民教育一役,北京對香港社會的群眾運動戒心極大,任何風吹草動,亦會挑動敏感神經。泛民激進派揚言,今年「七一」要搞一場佔中預演,帶領遊行人士佔領中環二十四小時,據聞港澳工作部門已在金睛火眼盯着,(目及)實參加人數及社會反應。現在泛民工會也搞「疑似」佔中預演,以民生議題鼓動群眾參與,跟七一預演猶如一明一暗兩路齊發,北京的戒懼不難想像。北京對泛民處處提防,可見兩者的互信已跌至冰點。

勞資談判需要互信作基礎,北京與泛民的政改談判何嘗不是一樣。如果北京判定泛民正在無所不用其極暗裏搞佔中工程,反彈必然更加強烈,特別是觸碰到「外部勢力介入港澳事務」的神經線,政改更加難有討價空間。工業行動失敗,受損的是打工仔,但若政改泡湯,受影響的則是全港市民,但從現時北京與泛民的對立狀態來說,這次政改凶多吉少矣。

王俞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Post by editorial »

提名設計費思量

坊間有說,為保證一七年特首當選者不會反對中央政府,應該由中央掌握提名委員會,然後由港人一人一票選出特首。但是在法制上怎樣設計呢?是明文規定提名委員會由中央政府掌控?可怎樣掌控呢?是提名委員會的成員名單由中央政府通過港澳辦或全國人大常委會確定?抑或是提名委員會任何提名都要由中央政府的部門審批確定哪些提名的候選人可參選?

從政治考慮,若提名委員會提名後中央政府否決,影響惡劣,香港及國際社會反應必會強烈。於是,最方便的方法是由中央政府委任提名委員會,使在提名的過程一直由中央政府掌控,不會出現中央政府不信任的候選人提名。這樣做雖符合《基本法》所提的一人一票普選和提名委員會的制度,可卻會有違香港與國際社會的期望。民主的普選加上訓政式的提名委員會似乎並不合時宜,內地普選在憲法裏也沒有這樣怪異的組合。中共和政府實際操控普選可以做,卻不能寫在憲法上,因為這樣太難看了,也容易使人覺得這樣的憲法有違民主原則。

香港的特首普選,中央政府要掌控屬情理中事,但在法制上怎樣設計頗成問題。簡單地決定提名委員會由中央政府委任,明顯是中國憲法倒退;提名委員會由香港各界選舉,或許可倣效特首選舉委員會的制度,可卻不能保證中央政府不信任的人不會取得足夠票數出來參選。

此中最大問題是一方面要萬無一失,又要表現民主。二者難以並取,且看誰有智慧可解此死結。

陳文鴻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Post by editorial »

CY不爭氣北京布局會落空

《基本法》雖然規定了香港行政長官「最終」由普選產生,但因為是「一國兩制」的框架,特首要由中央任命,這個「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也將有別於「獨立國家」的行政首長的普選產生,必須經中央「先過過手」。因此,《基本法》規定了,成立選舉委員會這樣的「篩選」、「預選」機制,首先由他們選出中央可以接受、任命的候選人,再提交社會,由選民一人一票選出。

施政能力 一瀉如注

中央的這個設計當然十分穩陣、保險,既能「最終落實普選」,又不會失控。為了做好這方面的「開局」並行之久遠,中央特別重視二○一七年的首位「普選特首」的產生。如果二○一二年「最後」一位「小圈子」選出的特首能在一七年也在「普選」中連任,那麼北京根據《基本法》在香港推行的民主和普選「流程」及結果就相當完善也。「小圈子」選出的特首和「普選」產生的特首集於一人,兩屆十年的施政當然也會暢順很多,且能為今後繼續由「愛國愛港」的建制派中人當選特首打下良好基礎。

這位「承前啟後」、「擔當大任」的人,朝廷選中了梁振英,對他寄予厚望。朝廷以這樣的「戰略安排、戰略目標」為考慮,梁振英當年在朝廷那裏淘汰掉了唐英年是必然的。因為實現上述戰略目標,當上特首者的民望和能力是最重要的。

不過,中央還是有些失算,在競選特首時「民望」和「能力」皆顯不俗、像那麼回事的梁振英當上特首,開始施政後就一瀉如注,判若兩人。政治、經濟、民生、社會、中港兩地關係、組班、用人等無一樣處理得好。北京和港人最初認為,梁振英剛剛上台,情況不熟悉,班子未健全、難免手腳施展不開,決斷不中繩墨,甚至會走進誤區。

然而十個月過去,多件重要之事的處理以及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的公布,都讓人看到梁振英的施政能力遠不能和他的「競選能力」相比。更可悲的是,他還始終自我感覺良好,固執、驕傲、剛愎自用如故。對必會發生的危險、危機,對已經相當強烈的民怨民憤掉以輕心,甚至完全把握不到社會脈象。

中央重拳 自己表態
對於梁振英的低民望、低能力,朝廷十分焦慮揪心,這樣下去,北京在政改和二○一七年普選特首上的「戰略部署」就有可能受挫甚至失敗。香江反對派也已看到了這樣的「機遇」,提前發動攻勢,推出「佔領中環」和成立「爭取真普選聯盟」,從兩條戰線夾擊梁政府。

因為有「推行國民教育科」慘敗的教訓,梁政府已經成了驚弓之鳥。北京更是知道以梁振英的能力和低殘的民望,根本頂不住反對派的攻勢,於是只好自己「挺身而出」。朝廷三位大臣同時現身發起反擊,亮出底牌,「把話說狠」,點名道姓狠批反對派兩位頭面人物,表明這等人物不能當特首,不能「參加普選」,這樣的人必須在普選前「篩選」出局。朝廷重拳出擊,是要警告「佔領中環」無論搞成甚麼樣子、甚麼規模、怎樣收場,都不能改變中央的政改底線,都不能讓「對抗中央的人當特首」,讓「佔領中環」知難而退,搞不起來。

中央表態後,建制派輿論鋪天蓋地,他們自己搞的民調也似乎在支持「佔領中環」不能成勢的預期。於是,梁振英政府又自我感覺良好,不斷對外放出樂觀空氣。

東方椰林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Post by editorial »

左報指工潮預演佔中 朱耀明:目的不同

昨日有親建制報章以「中半山癱瘓」為題,頭版報道近千名市民和碼頭罷工工人由長江中心遊行到禮賓府,有評論文章更指行動猶如「預演」佔領中環。據了解,「佔領中環」內部亦開始有人擔心這類社會活動,或會令市民對佔中卻步,將透過即將成立的「協調委員會」和社會各界密切聯繫,盼深入群眾、「面對面」解釋佔中的和平精神,另又計劃在七一遊行前製作單張,解釋公民抗命及和平佔中等理念。

文匯刊評論:罷工非孤立行動

《文匯報》昨以「當前罷工事件不是孤立的工業行動」為題發表署名文章,質疑工潮「有可能演化為『佔領中環』的預演」,另頭版以「400人衝防線 撞警員 霸車道 工盟示威癱中環」為題,報道前晚的工會行動,《大公報》的頭版報道大題亦類似:「職工盟鼓動圍禮賓府 工潮變騷動 中半山癱瘓」。《香港商報》亦有評論文章,題為「切莫斷送香港經濟根脈」,文章提及「如今葵涌碼頭工潮的發展,已非單純的行業民生訴求;而是被某些『反中亂港』勢力刻意策劃和標籤的泛政治化亂局圖謀……營造和呼應『佔領中環』行動的前奏,以配合反對派最終的『佔領和癱瘓中環』行動。其目的就是徹底搞亂香港,為爭奪2017年特首普選的最終管制權力作佈局準備。」不過,佔領中環發起人之一朱耀明牧師說,相信佔中最終會是「嚴謹而有紀律的」,指兩者性質不同,不認為工潮正「預演」佔中行動。

朱:設課堂教非暴力抗爭

朱耀明解釋,佔領中環還有很多事未做,包括商討日、簽誓約等,在佔領中環前,亦會設課堂教導參與者如何和平及非暴力地抗爭,以及如何面對挑釁。他認為,罷工和佔中的目的完全不同,佔中亦非以堵塞中環為目標。朱耀明透露,將在5月成立一個協調委員會,讓各界別的代表參與,再請與會者回到自己的界別,透過「面對面」,向市民解釋清楚佔中的目的和行動。

5月設協調委會解釋理念

另一佔領中環發起人陳健民說,佔領中環的參與者,均要宣誓以非暴力方式抗爭,認為行動日後的主體成員,均不會用暴力爭取普選,稱最壞情「都只會大家起身到警署自首」。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Post by editorial »

馮檢基﹕ 真普選符合《基本法》

近期左派人士不斷放風,強調特首選舉設篩選符合《基本法》,我反而會問,普選特首有違《基本法》嗎?為何要攔阻香港人依法落實真普選?

繼喬曉陽的愛國愛港論後,譚惠珠、梁愛詩、吳康民和譚耀宗等人相繼表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製造輿論壓力,鼓吹在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設立篩選機制,透過限制市民的提名權和參選權,排斥中央不接受的人士,叫真普選落空。

雖然左派努力製造反普選輿論,但從法理上看,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落實真普選絕對符合《基本法》,不應被排斥。

真普選能否落實的焦點之一,是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及職能。按照《基本法》第45條,「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雖然條文列明需得到提名委員會提名才能正式參選行政長官,但《基本法》並無訂明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時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方法,只要將現有小圈子提名委員會改良至合乎民意基礎,例如由全港的民選區議員組成提名委員會,再經民主程序提名候選人,便既能符合《基本法》的要求,亦能令特首選舉的提名和參選符合普及而平等的原則,再透過選民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達至真普選。

更重要的是,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07年的決議,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5任行政長官的選舉可以實行由普選產生的辦法;在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以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選舉可以實行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辦法。由此可見,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給予香港人一個雙普選承諾,豈能說普選違反《基本法》?假如將一個假普選定義應用在特首選舉,是否意味在立法會選舉可以照辦煮碗,藉此保留功能組別,扼殺立法會普選?香港人會接受嗎?

要理性和依法討論政改方案,便不應排除真普選的可能,因為真普選符合《基本法》,符合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也符合香港的實際需要及市民的期望,一切只在北京如何回應。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Post by editorial »

梁愛詩促港人反省:特首必然不能抗中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表明,2017年特首普選的提名門檻,可參考現時特首選舉委員會至少八分之一委員提名,但重申特首候選人不能抗中、須愛國愛港是「必然之事」,指港人應反省「點解一字咁淺嘅嘢,都要人(北京)提出嚟」。
梁愛詩昨接受民主黨劉慧卿訪問時稱,雖然說普選特首的提名門檻,可參考現行做法,只需取得八分之一選委提名就能入閘,但隨即指普選並無劃一定義,連聯合國亦沒有下定義,因此普選特首除了普及而平等、一人一票外,也可以加入其他條件。

曾鈺成:喬曉陽務實
劉慧卿隨即反駁,質疑梁是否說,即使日後普選特首的法律條文沒有寫明候選人不能抗中、必須愛國愛港,中央也會要求提名委員會體現有關條件,但梁愛詩反指候選人不能抗中及須愛國愛港是「必然之事」,又要港人反省,為何中央要重申這些條件:「我哋自己要反省,有啲人做咗啲乜嘢,令到人哋覺得一字咁淺嘅嘢,香港人都唔明白呢?」但梁拒絕評論哪些人屬愛國愛港。

另外,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日前接受報章訪問時指,相信北京不會阻止民主派人士做特首,認為若中央對普選特首設篩選,不容許受市民歡迎的人做特首就要付出沉重代價。他又指,喬曉陽提出不愛國愛港的人不能做特首很務實,因為喬沒有指明民主派不愛國愛港而不能做特首。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