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常玉《五裸女》3億元成交 創個人在港畫作拍賣新紀錄
21.jpg
21.jpg (224.79 KiB) Viewed 6055 times
常玉畫作《五裸女》


已故旅法華裔畫家常玉的畫作《五裸女》昨晚(23日)在香港拍賣,以3.039億港元成交,在港創下其個人作品拍賣新紀錄。

《新京報》報道,常玉的藝術表面「法風」,內裏是東方式的精神氣質和趣味,透露出常玉的文人心性。在西方繪畫的傳統題材「裸女」上,常玉的《五裸女》有不少突破,例如選取了較為少見的站姿,展現出類似「現代畫派中前衛的現代感」,亦融匯「東方式的古典雅趣」。畫中女體強調身體曲線、眼、鼻翼與嘴唇,而省略其他身體部位。另外在背景及地氈上也採用了留白。

常玉筆下大多數是豐滿肥碩的女體形象,纖細裸女不多。他曾說過,學畫的動機就是因為「對人體秘密的好奇」,即使自己窮到飯吃不起,衣穿不全,但模特兒「怎麽也省不了」。


常玉生前籍籍無名,後半生更是窮困潦倒。他生於四川的殷實家庭,1920年赴巴黎留學後定居,與徐悲鴻、林風眠等是中國最早期的一批留法學生。因畫風融合中西,他被稱為「中國馬蒂斯」。常玉於1966年在巴黎因煤氣泄漏在睡夢中去世。1988年,他的作品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中國-巴黎藝術展」被台灣藝術商發掘而受到關注。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名收藏家之品味 劉益謙春季入手的HK$2.88億古玩
大收藏家的動向就像風向標,大家都想知道他們入手了甚麼稀世珍品。劉益謙近日在微信(Wechat)發佈了四張古玩照片,The Value經可靠消息渠道確認,它們悉數是這位上海富豪今年春季的新收藏,總值約HK$2.88億(NT$11.4億),包括不久前刷新拍賣紀錄的「史上最貴天球瓶」。
1.jpg
1.jpg (69.1 KiB) Viewed 6011 times
劉益謙夫婦是上海龍美術館創辦人
2.jpeg
2.jpeg (155.41 KiB) Viewed 6011 times
劉益謙在微信上載了四張古玩照片,配上以下文字:「今年春季雜件拍賣,感覺這幾件不錯,好東西,價格也好。」這四件古玩是今年春季的拍品,分別在北京保利、倫敦佳士得、香港蘇富比上陣,落槌成交後俱為一時熱話。現在讓我們按成交價錢之序,為大家回顧一番。
3.jpg
3.jpg (641.06 KiB) Viewed 6011 times
1. 清雍正 御製青花釉裡紅雲海騰龍大天球瓶 「大清雍正年製」款

拍賣行:北京保利
拍賣日期:2019/6/5
高度:51.5cm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5年5月2日,編號118
香港蘇富比,2002年5月7日,編號580
香港蘇富比,2004年10月31日,「龍遊帝苑」專場,編號25
十面靈璧山居收藏,編號EK254,購自ESKENAZI
估價:待詢
成交價:RMB 147,200,000

雍正御製的青花釉裡紅大天球瓶,上飾「雲海騰龍」圖,高51.5cm,瓶頸落「大清雍正年製」款。釉里紅繪一蒼龍於雲氣中騰躍,口齒怒張,氣勢磅礡,右前爪前伸追逐前方的火珠,肌肉鼓脹,龍爪為三趾,皆鋒利尖銳,氣勢撼人。

雍正一朝雖僅十三年,但御窯品質上佳。特別是自雍正六年、唐英督理景德鎮御窯廠陶務以來,製瓷工藝不斷推陳出新,帶來品質精絕的御瓷,引來後世贊譽無數,史稱「唐窯」。此雍正天球瓶,即為「唐窯」所出無上雋品。
4.jpg
4.jpg (589.39 KiB) Viewed 6011 times
天球瓶背面
5.jpg
5.jpg (16.39 KiB) Viewed 6011 times
瓶頸的「大清雍正年製」款甚有明朝宣德帝之風
6.jpg
6.jpg (300.57 KiB) Viewed 6011 times
天球瓶落槌一刻
7.jpg
7.jpg (336.42 KiB) Viewed 6011 times
天球瓶為「中國古董教父」Eskenazi舊藏

這兩年來,「十面靈壁山居」已經成為古玩界無人不識的名字,大家都知道這個美國私人收藏的瓷器屬頂尖級數。天球瓶正是「十面靈壁山居」的收藏,購自「中國古董教父」Eskenazi,來源顯赫。

今年6月5日,天球瓶在北京保利登場,RMB 2,800萬起拍,RMB 1.28億落槌,連佣RMB 1.47億(HK$1.67億;NT$6.67億)成交,榮登「最貴天球瓶」寶座。「最貴天球瓶」原有紀錄屬乾隆鬥彩「暗八仙」天球瓶所有,去年在香港佳士得拍賣,HK$1.3億成交,由鑑藏界風雲人物張宗憲投得。
8.jpg
8.jpg (1.04 MiB) Viewed 6011 times
2. 清乾隆 御製御用剔彩雲龍福慶有餘紋寶座

拍賣行:倫敦佳士得
拍賣日期:2019/5/14
尺寸:111.1 x 115.5 x 85.7 cm
來源:亞洲私人收藏,香港1997年入藏
估價:£800,000 - 1,200,000
成交價:£6,108,250
龍紋寶座由軟木製成,椅身每一方寸均髹上剔彩亮漆。所謂剔彩,是指雕漆工藝的一種手法。刷一遍漆需要一至兩天,之後才能刷第二遍。雕刻紋飾,需要在大漆乾透之前施行,且漆層要累積足夠厚度,所以極為費時費工,必定由巧手工匠負責。
此尊寶座髹上黃、綠、紅三色之漆。黃漆雕刻的波折形錦紋,代表大自然中的水。紅漆雕刻紋飾主體的雲龍紋,綠漆則作為紅色雲紋的襯色。行方專家指出,此寶座最少塗上100至150層亮漆。算起來,製作需時差不多要一整年。
9.jpg
9.jpg (811.4 KiB) Viewed 6011 times
寶座正面的團龍雕刻
10.jpg
10.jpg (547.37 KiB) Viewed 6011 times
寶座背面為蝙蝠啣磬紋
11.jpg
11.jpg (334.32 KiB) Viewed 6011 times
寶座椅腳

寶座最曯目之處,在於正面的團龍雕刻。五爪龍紋散髮後飄,順眉圓眼,炯炯有神,張吻露舌,軀體盤轉,粗壯有力,飛騰於雲海之中,威嚴霸氣。兩側龍紋作雲龍戲珠狀,甚具興味。龍珠代表智慧、和諧、興旺,故此圖象徵皇帝對國家安定繁榮的不懈追求。寶座背面為蝙蝠啣磬紋,同時刻有佛教八吉祥中的雙魚紋。中華傳統文化中,「蝠」與「福」諧音,「磬」與「慶」諧音。魚寓意富裕,故組成「福慶有餘」的吉祥圖案。
今年5月14日,寶座在倫敦佳士得上陣,£55萬起拍,經現場人士、電話席、網上競投的一番爭奪後,以£520萬落槌,連佣£610萬(HK$6,200萬;NT$2.4億)成交。劉益謙當時經電話委託佳士得「資深亞洲客戶顧問」黃偉婷(Jud Wei-Ting)出價,投得寶座。
12.jpg
12.jpg (182.29 KiB) Viewed 6009 times
3. 清乾隆  粉青釉菊瓣壺連蓋  「大清乾隆年製」款

拍賣行:北京保利
拍賣日期:2019/6/5
長度:19.3cm
來源:
胡惠春先生「暫得樓」舊藏
紐約蘇富比,1985年6月4日,編號89
張宗憲先生舊藏,1993年
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2日,編號508
十面靈璧山居收藏,編號EK54,購自ESKENAZI
估價:RMB 12,000,000 - 15,000,000
成交價:RMB 29,900,000
本品應為乾隆宮廷御用茶壺,扁圓壺身,通體菊瓣式。器形以壺腹為分隔線,似將上下兩朵菊花合二為一,是以又稱合菊壺。壺底以菊瓣形圈足,足心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呈現年款置於菊花花蕊中央景象,匠心獨具。
此壺採用粉青釉裝飾,色澤秀美艷麗;器身橫向呈扁菊,正向成瘦菊,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意境,角度不同則感受不同。菊瓣壺既呈圓形,又分均等花瓣,製作甚為困難。
13.jpg
13.jpg (369.47 KiB) Viewed 6011 times
14.jpg
14.jpg (186.89 KiB) Viewed 6011 times
15.jpg
15.jpg (130.94 KiB) Viewed 6011 times
傳奇收藏界 - 胡惠春(右)

壺蓋和口瓣相吻,筋紋從壺蓋頂端放射到蓋口,再舒展過渡到壺體,直到壺底中心,全器貫通一氣。瓣面大小如一,腴而不肥,轉角純而清朗,呈現出勻稱豐腴的寶相。壺鈕小巧玲瓏,清晰規整。壺把耳環形,拿握穩正。壺嘴微彎,輕巧如指;壺底圓型內收,使整器恰似芬芳的菊花,沁人心脾。
只論來源的話,粉青菊瓣壺比上述的天球瓶更厲害。藏家名單除了「十面靈壁山居」和「中國古董教父」Eskenazi外,更有「暫得樓主」胡惠春和鑑藏界風雲人物張宗憲的名字。今年6月5日,此壺在北京保利上拍,RMB 2,600萬落槌,連佣RMB 2,990萬(HK$3,400萬;NT$1.33億)成交。
16.jpg
16.jpg (379.61 KiB) Viewed 6009 times
4. 東周 黃玉瑞獸玉珮飾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
拍賣日期:2019/4/3
尺寸:22cm
來源:查爾.維涅(Charles Vignier,1863-1934年)收藏,巴黎
估價:HK$25,000,000 - 30,000,000
成交價:HK$26,575,000
此類獸形珮多稱為「琥」,典籍如《周禮》曾數度提及「琥」,虎形亦屬常見之動物造型。商代已見虎形珮,東周時期更是盛行,「琥」遂成定稱。有時候,綴龍紋者亦會同樣稱作「琥」,並不拘泥於虎形。

來源方面,此玉珮為詩人兼作家查爾.維涅(Charles Vignier,1863-1934)收藏,他的名字大家可能沒聽過,但他的朋友卻是馬諦斯、德蘭等名畫家。出身於瑞士的查爾,同時是位知名東方藝術收藏家與鑑賞權威。他長居法國,致力推廣東亞及非洲藝術。
17.jpg
17.jpg (380.4 KiB) Viewed 6011 times
瑞獸玉珮飾落槌一刻
18.jpg
18.jpg (468.04 KiB) Viewed 6011 times
19.jpg
19.jpg (843.81 KiB) Viewed 6011 times
今年4月3日,玉佩在香港蘇富比上場,HK$1,500萬起拍,7口叫價後於HK$2,200萬落槌,連佣HK$2,657萬成交。劉益謙當時經電話委託蘇富比亞洲區主席仇國仕(Nicolas Chow)出價,勝出競投。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高山仰止】一件藏品從1千元到2.8億!抗希齋:仇焱之
賞古尋珍 


「“賞古尋珍」帶你身臨其境,感受古代藝術品的魅力
撥開收藏迷霧,去偽存真

仇焱之(1908-1980),江蘇太倉人,上世紀超級大古董商。13歲跟隨上海大古董商朱鶴亭學藝;民國34年結識英國古董商厄寶德,為其在滬辦理古玩出口托運業務;民國35年以200萬法幣獨資開設“仇焱之文玩會”;民國38年赴港發展,帶動了香港的文藝風尚。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少深刻雋永的收藏事蹟。他的收藏品味與格調,為後世樹立了一個標杆。
640_看图王.web.jpg
640_看图王.web.jpg (150.31 KiB) Viewed 5982 times

上海灘風雲人物

仇焱之13歲於上海一家古玩店當學徒,掌櫃是人稱朱二爺的朱鶴亭。朱二爺是個小心眼的人,做生意總怕吃虧上當,脾氣還有點怪怪的,但對古陶瓷鑒定十分擅長。仇焱之在他的調教下,勤學敏悟,練就了一雙辨別古陶瓷的“慧眼”。此後,他開始自立門戶,買貨不把價錢壓得太低,賣貨時也不用假貨蒙人,得到了同行和中外收藏家的信任。

仇焱之和他的師傅不一樣,他初期學古陶瓷的鑒定和買賣,後來專攻明清瓷器收藏。因其家學淵厚,仇焱之有著獨特的古書畫鑒賞天賦,故十分注重對古陶瓷的畫工紋飾與造型的研究,這在圈內可謂標新立異。古往今來,古玩鑒賞界就存在“玩畫不屑瓷”、“鑒瓷不研畫”的弊端。而仇焱之如此高屋建瓴的“鑒瓷觀”,沿及今日,在鑒瓷界仍乃先卓。

上世紀40年代初,仇焱之憑藉其手眼獨出,成為了上海灘商賈雲集的十裏洋場中的風雲人物。
640_看图王.web.jpg
640_看图王.web.jpg (14.58 KiB) Viewed 5982 times
800元撿漏宣德大碗


      明宣德 撒藍釉大碗 1980年香港蘇富比仇焱之專場拍品 成交價370萬港幣 趙叢衍競得

抗戰期間,仇焱之在北平收藏了一只宣德雪花藍大碗。這只大碗原先為晚清時期一位鹽運使所有。鹽運使曾經家財萬貫,買了不少的古董,可惜後來家境破落,孫子成了大煙鬼。有一次煙癮犯了,便抄起廚房裏一只盛黃醬的大腕,直奔古玩鋪。古玩鋪的老闆、夥計都跟這位敗家子很熟悉,因為他以前拿來的東西隨便哪樣都值倆錢,所以也沒仔細看就給了5塊袁大頭,把碗留下了。

他們將碗洗乾淨一看,發現壁厚身沉,藍釉飄白花,感覺又蠢又笨,看不出是件好東西,便以50塊現大洋倒給了天津的一位古玩商。過了些日子,這位古玩商又以500塊現大洋把這只藍釉大碗賣回到北平琉璃廠古玩鋪。再後來,被仇焱之以800塊現大洋的價錢買回上海。


據說仇焱之力排眾議,非常看好這件藍釉飄白花大碗,認為是明代宣德年間的官窯孤品,在1949年移居海外時,這只碗是他隨身攜帶的幾件重器之一,足見他的重視程度。


幾十年後的1980年11月,蘇富比在中國香港舉辦了仇焱之藏品拍賣專場,這只碗以370萬港元成功落槌拍出,震驚收藏界。這只碗的名字叫做“明宣德雪花藍釉碗”。
640_看图王.web.jpg
640_看图王.web.jpg (38.74 KiB) Viewed 5982 times
1000港幣撿漏雞缸杯

40年代晚期,仇焱之赴香港發展,與敏求精舍的創始人胡惠春、徐伯郊等人成為第一批南下的香港第一代收藏家。10餘年間,他在這個彈丸之地,銜泥築巢般地收藏了眾多歷代官窯瓷器。


50年代,仇焱之在香港用1000元港幣買下了一只別人都以為是假貨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被譽為收藏界“揀漏”的典範。


1980年12月,倫敦蘇富比舉辦了第二場仇焱之藏品專拍,成化鬥彩雞缸杯以528萬港元成交,打破了當時中國瓷器藝術品的世界記錄。

2014年7月19日,這只雞缸杯被上海藏家劉益謙以超過2.8億港元的成交價,從香港蘇富比帶回上海。

繁忙的收藏之餘,仇焱之始終筆耕不輟,於1950年相繼出版了《抗希齋珍藏明全代景德鎮名瓷影譜》、《齋珍藏歷代名瓷影譜》,成為國外專業人士研究中國官窯瓷器最有價值的書目之一。

備受世人仰慕的是:仇焱之超人一等的“眼力”和流利的英語,亦為其遊刃於古玩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闖蕩歐美諸國期間,仇焱之發覺當年大量被八國聯軍劫擄去的中國藝術品,許多已絕跡於其後裔或舊貨市場。有些後裔對先輩掠奪而來的中國藝術品毫無欣賞或收藏意識,竟用永宣青花碗盤盛放雜亂物品。仇焱之目睹種種暴殄天物的荒誕事實,便萌生了從“掠奪者”和僻市陋店中買回祖物的使命感。


但無奈的是,儘管他傾盡所囊,也僅是杯水車薪,沒有能力全部“收養”這些中國瓷器。為了不使中國陶瓷再度顛沛流離,仇焱之當時想出的權宜之計,只能是為這些流失他鄉的中國瓷器找一個“善待的婆家”。同時,為提升西方藏界對中國瓷器的賞識水準,仇焱之除苦心積慮撰稿之外,還不懈奔波遊說於歐美各大博物館、基金會、知名收藏團體和富商之間。

聞名遐邇的大衛·珀西瓦爾爵士、瑞典國王古斯塔烏·阿道爾夫、烏爾渥斯的女繼承人——芭芭拉·哈頓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陶瓷精品中,有許多都是通過仇焱之昔日的牽線搭橋或“捐贈”之物。

640_看图王.web.jpg
640_看图王.web.jpg (31.39 KiB) Viewed 5982 times
左一為日本古董商阪本五郎

移居瑞士度餘生

古玩行中有一句俗話:“賣者不發財,藏者發大財”。被譽為“全球五大中國古陶瓷收藏家”之一的仇焱之,其經歷充分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功成名就後,仇焱之移居瑞士,許多天涯故交亦紛至遝來,其富麗雅致的別墅,儼然成了中西方古玩家、藝術人遊歷歐洲諸國的根據地。摯友張大千等人每次到瑞士,都以仇宅為己家,或繪畫博弈,或賞瓷彈戲,或相攜共遊。


作為一位瓷器收藏家,仇焱之可以稱得上是一流的瓷器收藏大家,而作為古玩商,仇焱之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收藏家有其個人獨特的佔有欲,古玩商也有其個人獨特的生意經。而仇焱之卻能把稀世國寶級藏品捐贈給國內外的博物館,造福社會。雖然他早已加入瑞士國籍,還與外國人一起成立了收藏機構——玫茵堂,但他一直秉持著自己是中國人的信念。


1980年,仇焱之病逝於瑞士,所有收藏由子孫交給蘇富比拍賣公司在我國香港、倫敦拍賣,在世人心中留下了高品位、高格調、高境界的收藏家形象。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曹興誠熱衷藝術品收藏
640_看图王.web.jpg
640_看图王.web.jpg (97.65 KiB) Viewed 5974 times
“我收藏東西沒有什麼“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塗的、“戀愛”的眼光。有些文物,讓我為之神迷,所以“被迫”收藏。藝術收藏的人,你的報酬就是收藏本身。你還想賺錢,就是有點非分之想?你娶個太太,一生在一起,你覺得很幸福。你還會想,以後可以賣掉賺錢?”——曹興誠。
 身為臺灣第二大半導體企業、世界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電)的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生意場上以作風精悍霸氣著稱,生活中卻非江湖草莽,擅長弈棋,精於收藏,言談舉止儒雅有禮,對待棋局、對待收藏,他的傲骨和魄力包裹在謙恭的態度之下。

哪怕作為惟一一位入選世界百大收藏家的華人,哪怕家裏藏出了個“小故宮”,他仍然自認俗人,要靠花錢敦促自己學習鑒賞。
640_看图王.web.jpg
640_看图王.web.jpg (16.46 KiB) Viewed 5974 times
曹興誠收藏的西周初期青銅帶蓋簋

收藏就像談戀愛

  曹興誠熱衷藝術品收藏,在海內外收藏界頗負盛名。在他家裏,從史前青銅器到唐三彩,從北齊時的石佛像到當代中外藝術品,包羅萬象。有看過他家收藏品的人,形容他家就如同一個“小故宮”。

  “收藏應該就是單純的喜歡,跟談戀愛一樣。你談戀愛,會關心對方是不是真心的,怕受騙。”“藝術品造假,就該嚴懲!當仿品充斥市場,假醜惡污染眼球,老百姓也許品味不到藝術真品的妙處了,中華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又該怎樣得以延續?”談到藝術品的真偽,曹興誠妙語連連而擲地有聲。

  在蘇富比全球副總裁James Stourton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書中,曹興誠是臺灣唯一名列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的人,也是入選的三位華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前幾年從企業戰場上退下來後,曹興誠開始用心打理起自己的私生活——收藏。

  人家說收藏貴在“專”,曹興誠收藏卻是隨興所至。從20多年前收藏古玉開始,他先後涉獵商周青銅器、唐三彩、北宋官窯瓷器、元青花瓷器、明清琺瑯花瓶等,甚至橫跨東西,關注於法國Pierre Matter的銅雕、美國西雅圖Chihuly的玻璃吹製品等各種各樣的藝術品。

  許多收藏家只對自己收藏的類別有興趣,對其他類別看都不看一眼,曹興誠卻是抱著藝術欣賞的態度,勤翻書、勤逛博物館、勤發現他人藏品的美好。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收藏,大概是為了鑒賞。我是學理工科的,對研究格外有興趣。收藏只是手段,習得鑒賞能力才是目的,而並非為了投資。東西買來,不研究也不欣賞,直接放進保險箱,希望將來可以漲價賺錢,這叫囤積,連收藏都稱不上。”

曹興誠強調,“其實對於藝術品來說,最高境界是只鑒賞不收藏。可惜我還做不到,如果不收藏,恐怕就不會用功研究藝術品背後的美學意義了。”
640_看图王.web.jpg
640_看图王.web.jpg (64.55 KiB) Viewed 5973 times

曹興誠收藏的明嘉靖魚藻紋罐
2018年以2億多港幣成交

  曹興誠藝術品收藏成就頗豐,原因不僅在於他的財力雄厚,更在於其鍥而不捨、刨根問底的鑽研精神。每當遇到一件心儀的藏品,他都要仔細研究它的歷史淵源,他從古玉收藏開始,雖有幾件藏品,但是他說,現在已經放棄了對古玉的興趣,原因是一些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將一塊普通玉石經過加工,能夠使其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讓這位臺灣高科技精英面對如此亂象,也束手無策,只好作罷。

  其實,曹興誠也是90年代初期,才開始他的收藏,距今不到20年,但不到20年,他就能躋身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這除了曹興誠擁有的財富實力,另一項關鍵就是他“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追根究底研究精神。

  他收藏的開始,是因為想贈送美玉給一位在公開場合稱讚他的朋友。透過一位古董商,曹興誠買到了。而這位古董商也希望培養曹興誠這位大客戶,送了好幾本品評玉器的書籍。喜好讀書的曹興誠,這一讀就讀出興趣來了,還發現,他買的玉是塊假玉!

  在古董收藏界,最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有太多剛入門的企業家,就是買到假貨從此不再涉足,但曹興誠不然。他愈是鑽研,愈是挑戰這門博大精深的收藏學問,也愈有心得。

  他曾經這樣笑談自己的收藏:收藏是一種“媒介”,是求知研究的途徑。看到想買的品項,才會認真研究背後代表的美學意義,因為人都懶,不花錢就沒有研究的動力,“我輩都是俗人!”曹興誠這樣說。

  於是乎,他從玉進軍了更為艱深的青銅器,再到瓷器收藏。然後,延展到書畫、雕塑、藏傳佛像等收藏。最古老的可上溯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再到當代的雕塑、油畫。他買東西,也讓人無所捉摸。

他笑說:“古董商、畫廊,跟我做生意很難。因為不知道我喜歡什麼。對啊!因為我自己也不曉得,除非看到東西。”
45_看图王.web.jpg
45_看图王.web.jpg (92.03 KiB) Viewed 5973 times
清乾隆禦制料胎彩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

鑒賞是無上的享受

  2007年,曹興誠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以2億8千萬新台幣搶下一只“清乾隆禦制料胎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

  這只筆筒,是極其難得的玻璃胎古董。在涅白料胎上,畫師精心繪製琺瑯彩,四面完完全全對稱,並以絢爛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溫馨的母子圖,可說是清朝乾隆時期料胎畫琺瑯器的珍品。

  熟料,筆筒剛藏入家中不足一年,趕上四川汶川大地震。曹興誠將這只筆筒再次以6500萬港元拍出,將半數款項通過臺灣紅十字會及法鼓山佛教團體,支援汶川災區抗震救災,餘款則分別捐給臺灣其他慈善機構。

事後,他在博客中寫道:“當然,籌款不一定需要義賣東西,但這樣或許可以讓人瞭解,收藏家不一定都是佔有欲超強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研究,並不那麼在乎擁有與否。”
67_看图王.web.jpg
67_看图王.web.jpg (64.67 KiB) Viewed 5973 times
曹兴诚收藏的明《田黄石雕瑞狮纸镇“玉旋”款》。
 時間回溯,2006年的香港蘇富比秋拍,曹興誠則與澳門賭王何鴻燊有過一戰,在拍賣圈中非常出名。

  當時一件明代約17世紀時的《田黃石雕瑞獅紙鎮“玉旋”款》,讓曹興誠與何的經紀人當場競逐,最後成交價飆至3932萬港幣。結果,何鴻燊對錯失這件雕刻大師楊玉旋款的田黃難以釋懷,事後還向曹興誠表達購藏之意,希望曹興誠割愛。當然,曹興誠不會因此放棄這件珍品。

  如今,曹興誠的收藏,沒有特定主題、領域廣泛,書畫、瓷器、青銅、佛像、現代玻璃藝品皆有。在他口中,“鑒者,能知真假,賞者,能分高低,收藏只不過是花錢買東西而已”。最高的境界是:只鑒賞,不收藏。

  在他的觀念中,收藏是一種“媒介”,是求知研究的途徑。只有高昂的消費,擁有者才會認真研究作品背後所代表的美學意義。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稀世奇珍-- 罕有紫油梨木的木雕彌勒佛像

高:約 103 cm 寬:約58 cm 深:57 cm 重:約200多公斤
1.png
1.png (432.18 KiB) Viewed 5972 times
2.jpg
2.jpg (156.52 KiB) Viewed 5972 times
專家評説:
鑒賞木雕佛像一看工藝技術是否精湛 二看是否選用名貴木材 三看年代。
木雕佛像的價值,主要根據佛像朩質,佛像的年代,更重要的是木雕工藝的水準高低。其他,還有佛像體量大小、完殘程度和存世量多寡因素等。
這尊佛像選材用海南黃花梨極品的紫油梨。物以稀為貴,名貴的海南黃花梨已絕跡,海黃極品紫油梨更是稀世奇珍。這尊佛像是世上碩果僅存,珍貴木貭加上如此大體積,世上沒有第二尊,這是唯一的。

銅製佛像可長久保存,海黃極品的紫油梨木質同樣可長久保存。銅製佛像上拍價格高昂,在物質和價值上說紫油梨木料與銅質比較是天壤之別,其稀罕性和珍貴性不能相提並論。銅料可大量再生產。

佛像經悠長歲月侵蝕氧化,僅表面有小許地方氧化有歲月悠久痕跡(不影響芯材),凸顯出古董美。老木表面有一層厚厚白膜(古董界稱之為:包漿)這是木質油性豐富及密度高,再經悠長歲月由木貭油滲出形成的現象,是木本能自然界的自我保護。佛象前面下邊有少地方邊材因部分剝落而露出芯材。邊材經長久歲月有此現象,但芯材由於黃花梨其木質堅硬如玉石如鉄,再放千年都不會變型,亦是其中珍貴處。這也是佛像品相至今能夠保存如此完整和美好的緣故。

彌勒佛像品相
佛像描述:是二千年以上至萬年野生老樹。木貭非常堅硬、細膩,手感如玉,木質呈現 琥珀熒光,有如螢火蟲磷光,熒光入木三分似由底透出。佛像如一大塊琥珀。
彌勒佛兩眉由于琥珀熒光,經自然光照射發出金光,仿如佛光。

精湛雕刻工藝:因木質非常堅硬,就如玉石雕琢一樣,需要精雕細刻。並需要具備相當深厚技藝師傅,經長時間才能夠完成。

年代:從一氣呵成精湛雕工藝和服飾看年代,應屬千年以上。工藝比宋代木雕佛像工藝更為高端。佛像五官精緻,神態栩栩如生。(可跟國家博物錧收藏國寶級佛像比較,更為精湛)

顏色:木色原庒深紅褐色,溫潤,沉實莊重。

木紋:木紋理自然流暢,如行雲流水,有粗有幼。紋路走向和色彩多變。

特色:由於木質的油貭重,入水即沉底。

海南黃花梨:一種可以稱為絕種的木頭“萬年花梨”,由於其出材率極低,生長週期很長,基本可以屬於不可再生資源。海南黃花梨一直以來都被人稱為:木中君子!非富即貴者才能擁有。馬未都先生曾說:“黃花梨永遠不會是大眾使用的東西,它永遠都是高端的,在歷史上永遠是中國的富裕階層,而且是非常富裕的階層才使用得起。”

海南黃花梨木質細膩、紋理奇特,色澤柔和,且具有獨特的“降香味”,在中國明代和清代早期就已備受推崇。由於生長週期長,可用的心材(格)的生長速度更是緩慢。在清末時期,海黃大料基本已被砍伐殆盡。現在的海南花梨都是按“斤”來作為交易隨著供求關係的進一步失衡,現在的成品已經有人按克交易。[/b]
IMG_1690.JPEG
IMG_1690.JPEG (972.83 KiB) Viewed 5972 times
4.jpg
4.jpg (59.52 KiB) Viewed 5972 times
5.jpg
5.jpg (34.52 KiB) Viewed 5972 times
Last edited by editorial on Tue Feb 04, 2020 8:55 pm, edited 1 time in total.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收藏投資古玩藝術品的回報有多大:看看這個家族就知道了
收藏家大圈子 昨天
許麟廬,新中國畫廊鼻祖,“和平畫店”創始人。許麟廬去世後留下字畫估價達到20億以上。許麟廬兒子許化遲,買下8000多張畫,現在價值幾十億。新中國第一收藏家族,兩代人經營和收藏名家書畫,賺下了100億家產。
齊白石(前)、李苦禪(後右)、許麟廬(後左)
齊白石(前)、李苦禪(後右)、許麟廬(後左)
640_看图王.web.jpg (109.08 KiB) Viewed 5955 times
許化遲,許麟廬的第9個兒子。1983年,許化遲以20萬元買下8000多張畫,現在價值幾十億,升值了1萬倍。

1951年,許麟廬在東單西觀音寺胡同開了一家畫店“和平畫店”。在那樣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書畫家都很清貧,為了幫助畫家解燃眉之急,許麟廬收畫總是先給錢,畫放在店裏慢慢賣。當時的許多“非著名”書畫家,後來都成了大師級人物。由於許麟廬對書畫藝術的鑒賞能力,使他擔當了伯樂的角色,並與他們成為了交往甚密的朋友。和平畫店的品牌效應在一定程度上為畫家們作了宣傳,給他們提供了讓社會認識的機會。

彼時的許家就像是個驛站,也像一座善心的寺廟。各界名流紛至遝來,齊聚一堂。正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許麟廬本身的藝術造詣以及由當時中國書畫界眾多殿堂級的人物構成的朋友圈,為許家子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旁人難以企及的文化氛圍,而許化遲也正是在從小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得到藝術的滋養與薰陶,並在這個過程中見證親歷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與繁榮。
左起許麟廬、黃永玉、許化遲
左起許麟廬、黃永玉、許化遲
640_看图王.web.jpg (80.71 KiB) Viewed 5955 times
在許家一眾兒女中,許化遲最愛書畫,也最具藝術靈氣。打記事起,許化遲耳濡目染的全是書畫,空氣裏時刻飄著紙墨香。往來許家的書畫家個性迥異,從他們身上,許化遲深深體會到什麼叫“畫如其人”,博採眾長,為其所用。

許化遲感慨,大部人並不捨得把錢用在買畫上。當時有意無意收藏了大師級畫家作品的人,今天都成了富翁;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那些畫家們卻無法享受其作品所創造的巨大財富。

親身經歷過這段歷史的許化遲,不覺間在心裏悄然埋下了弘揚傳統書畫藝術的願望。

許化遲說:“那會兒純粹就是喜歡,就是玩兒,根本沒想著賺錢,甚至成為收藏家。”

因為父親許麟廬與齊白石的師徒淵源,許化遲也深受其影響,藏有不少齊白石的畫。他曾經花高價在嘉德拍下齊白石的《蠶》和《草蟲花卉四圓光》,許麟廬誇兒子有眼力。在許化遲收藏的眾多齊白石作品裏,還有一幅失而復得的匾額“老蓮堂”。
《老蓮堂》 齊白石作 68cm×39cm
《老蓮堂》 齊白石作 68cm×39cm
640_看图王.web.jpg (50.25 KiB) Viewed 5955 times
“老蓮堂”三個字是齊白石手書,兩側的落款批註則出自許麟廬的親筆。許化遲介紹,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陳洪綬號“老蓮”,因許麟廬收藏了其作品,特意請恩師齊白石題寫“老蓮堂”三字作為紀念。後來將這幅字贈送給了老友“左海詩人”鄧拓,並寫下批註交代此事原委。文革期間“老蓮堂”不知去向。幾年前,許化遲意外地在嘉德拍賣現場得見,不惜高價拍下。許麟廬激動地在“老蓮堂”大字右側寫下新的批註:“此幅‘老蓮堂’是我上世紀六十年代贈與‘左海詩人’鄧拓先生的,匆匆四十六載,小兒化遲重金購得,今有緣又回竹簫齋不勝感慨,戊子年初冬麟廬九十三歲再題。”“齊白石晚年時的作品有很多都與舊時技法不同,這幅字上如果沒有父親許麟廬的題款,一般人很難看出這是齊白石之作。”許化遲表示,“藝術無定則,無定法,無止境,這恰是藝術的魅力。”
齊白石 松柏高立圖
齊白石 松柏高立圖
640_看图王.web.jpg (176.17 KiB) Viewed 5955 times
愛好收藏書畫的人士,大都是文化藝術界人士,被稱為“文人收藏”,很多精品書畫通過各種方式得以保存和流傳。此外,一些國內外政商名流,瞭解國外藝術品市場的華僑,往往也會通過熟人買畫。許化遲涉足收藏時,接觸過不少港澳等地的華僑,分享了有趣的收藏故事。

七十年代末,一位香港華僑通過許化遲買了幾位畫家的作品,事成後給北京的一眾畫家每人送了一臺18寸大彩電。“在當時只有少數人擁有14寸黑白電視機的年代來說,簡直是不可多得。”許化遲表示,有畫家喜歡攝影,華僑就用尼康相機來換畫。

1980年,許化遲定居香港,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新世界。當年,香港蘇富比拍賣,傅抱石的《湘夫人》拍出18萬港幣,已是當時天價。但內地與香港的書畫藝術品差價非常大,內地還沒有意識到藝術的價值,也沒有形成藝術品拍賣的體系。
傅抱石 湘夫人
傅抱石 湘夫人
640_看图王.web.jpg (71.83 KiB) Viewed 5955 times
1983年,許化遲陪何厚鏜的夫人到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偶然得知外賓服務部出售近現代畫家的作品,以換取寶貴的外匯支持國家建設。許化遲出於對書畫家的感情和對書畫藝術品的認知,把所有畫作全部買下。聽說這件事的人都覺得許化遲瘋了。

“回過頭來看,當初那20萬和那批畫現在的價值相比,真的是九牛一毛。”許化遲感慨,當時並不知道能賣多少錢,甚至也不敢保證都能賣出去。

“我曾經出讓的畫有很多翻了百倍、千倍,但我從不後悔。畫作賣多少錢,取決於畫家作品水準,還取決於時代背景。特定時期,你只能做過路財神。”許化遲說道,“我經手的時候,當時市場行情就是這樣,也親身體驗到藝術品收藏帶來的震撼與滿足。”
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册》
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册》
640_看图王.web(1).jpg (130.6 KiB) Viewed 5955 times
2001年,許化遲將籌畫多年的想法落實,創建了和平藝苑,希望借此向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同時讓父親的老朋友、自己的好友有一處相聚的空間。

1956年國家實行公私合營,許麟廬把和平畫店全部齊白石及其他書畫作品無償捐獻給了國家。這些畫現在大部分收藏於中國美術館,其中很多作品上都蓋有“麟廬收藏”的印章。
李可染《万山红遍》
李可染《万山红遍》
640_看图王.web.jpg (102.69 KiB) Viewed 5955 times
山東煙臺是許家的祖籍地,許化遲幫助完成了父親許麟廬的遺願,捐獻部分作品給煙臺博物館,成立了許麟廬藝術館。

許化遲希望通過一己之力,讓更多人瞭解並喜歡中國書畫。

2011年,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在嘉德春拍賣了4.255億元人民幣,《山水冊》在嘉德秋拍以1.94億人民幣成交。同一年,傅抱石的《毛主席詩意冊》在瀚海秋拍賣到2.3億人民幣。2012年,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在保利春拍的成交價是2.9325億。2017年6月,黃賓虹巨制《黃山湯口》在嘉德春拍以3.45億元落槌成交,創下個人作品價格歷史最高。
黄宾虹《黄山汤口》
黄宾虹《黄山汤口》
640_看图王.web.jpg (154.77 KiB) Viewed 5955 times
大師們生前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作品若干年後會如此火熱。僅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書畫大師們的作品價格漲幅超過1000萬倍甚至更多。

“上億就是天價嗎?兩三億就到頂了嗎?不是。”對於動輒過億的畫作,許化遲覺得,“中國書畫家作品的價格還不夠高。”“別說超過全球平均價格,就連清末的價格都還沒達到。一張唐伯虎的畫最多不過四五千萬。你要知道,清末民初那會兒,唐伯虎一張畫能換倆大四合院。你買倆北京的大四合院得花多少錢?當年收藏家張伯駒為了買下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避免它流失海外,賣了半條街那麼大的一大片房子,加上夫人的首飾,才湊足240兩黃金。現在占地13畝的房子值多少錢?”許化遲對比道,他預測書畫作品價格的眼光很獨到。10年前,他用200萬買了一張齊白石的畫,當時別人並不相信他“以後肯定過千萬”的預測。結果5年後真的過了千萬,許化遲說“再過幾年會過億”,別人還是不信。事實是之後的5年內就過億了。每當有人問許化遲“收藏藝術品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這類問題,他的回答總是乾脆俐落:“隨時!現在!”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辛亥革命珍貴文物
尺寸:23 cm x 12 cm

(此藏品物主有意思短期內將藏品再次上架拍賣)

100_1876_.18605554_std.jpg
100_1876_.18605554_std.jpg (153.5 KiB) Viewed 5908 times
從簽名字跡可以看得見代理收銀人簽署:孫x科 (中間這個字看不清楚)是否孫中山兒子還需進一步考究。伹對照孫科簽字樣本,很可能是他簽署。如果證實是孫中山兒子,也就是說明孫中山當時雖然在國外,是在直接遙控指揮。捐助人的姓名和捐助日期(年、月、日)均以人手用毛筆書冩填上。

下列資料可説明該文件在辛亥革命期間,在何時和當時在何情勢下簽署發出。

歷史背景:今年是辛亥革命109年紀念。
文物有下列合約條款:大功告成之日 當由軍政府照約償還 並酬以特別權利 發回收執以昭公信

既列明有這些條款,這是兩者之間的合約書。當時辛亥革命尚未成功,未成立政府,故此合約應該是辛亥革命志士與國民之間的合約書。是革命黨人對支持辛亥革命愛國人士用人手書寫並發出的一張証據文件,是收執。該收執有聯根及號碼,騎縫印鑑,中間有凹凸鋼印並劃押簽名。從簽發經人手程式繁複及嚴謹來看,簽發出的數量不會很多。

大功告成之日即辛亥革命成功後,當會成立軍政府,由軍政府照約償還該款項。至於並酬以特別權利,既然由軍政府照約償還該款,則表示另有合約,雙方應知曉內容。

該物件也是中國歷史辛亥革命期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史實文物,是辛亥革命一項歷史佐證。
該文物距今百多年,其保存妥善及完整程度已經算很難得,極具收藏價值。
下列資料可説明該文件在辛亥革命期間,在何時和在何情勢下發出 :
武昌首義 辛亥革命是指一場發生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旨在推翻滿洲人建立的清朝,恢復「正統中華文明」,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顛覆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口號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夜裡爆發的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歷史。

詳細資料可到網站查看:https://hongkongmart.com/24.html
Last edited by editorial on Mon Feb 17, 2020 7:57 pm, edited 3 times in total.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不幸染新冠肺炎 中國知名彩畫大師逝世
2020年2月13日
  
78645-696x366.jpg
78645-696x366.jpg (36.85 KiB) Viewed 5898 times
中國水彩畫大師劉壽祥13日淩晨因新冠肺炎(COVID-19)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逝世,時年62歲。此外,劉壽祥的女兒、女婿也感染新冠肺炎住院,妻子在家單獨隔離中,情況都相當艱難。

根據《澎湃新聞》報導,劉壽祥為中國美院第一個創辦水彩畫系的教授,也是湖北水彩畫的領軍人物,劉壽祥的學生表示,最後一次見老師是1月17日,他們一起到珠海參加朋友的畫展,還在飯桌上提到肺炎的事,沒想到才20多天,老師就因為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了。
劉壽祥在湖北美院的同事則說,劉壽祥的女兒、女婿也感染病毒住院,妻子在家單獨隔離,這些情況都很艱難,不是普通的去世。
劉壽祥出生於1958年,湖北武漢人,1981年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師範專業,並留校任教,從事水彩畫的教學與創作,生前擔任湖北美術學院教授、歷任湖北美術學院水彩畫主任、湖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委會主任,他的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江蘇美術館等收藏。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捐贈5.3億元,書畫首善範曾:我的畫不是太貴,而是太便宜!

(導讀:範曾公益捐贈5.3億元,範曾是文化界捐款最多的首善之一。在汶川和玉樹兩次賑災晚會上,範曾捐出人民幣2000萬元,塑造了中國文化藝術界首善的形象。)
640_看图王.web.jpg
640_看图王.web.jpg (71.44 KiB) Viewed 5850 times
我的畫不是太貴,而是太便宜!

當代畫壇,名家紛紛而是,而範曾先生是真正的大名家,名下無虛。何以見得?記者在採訪之餘,約略總結為範曾“十最”:

一、範曾是當代畫家中文化底蘊與學問最好的一位畫家。

二、範曾是當代擁有崇拜者最多的畫家。所到之處,如“明星大腕”,備受簇擁。

三、範曾是目前書畫界中字畫價格最高的畫家之一。

四、範曾是當代畫家中納稅最多的畫家—這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畫賣得最多。

五、範曾是當代被造假畫最多的畫家,據說有五百萬張範曾假畫。

六、範曾的畫是當代作為貴重禮品被送禮最多的畫家。

七、範曾是當代畫家中爭議最多的畫家。所謂“名滿天下,謗亦隨之”。

八、數十年清晨五點即起床讀書的畫家,並世恐無第二人。

九、與範曾來往的皆各界頂級人物。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十、範曾是當代文化界的狂狷之士。子曰:“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範先生有是焉。



假我三十年光陰,可超越八大山人

“假我三十年光陰,可超越八大山人。”這是範曾先生最讓人感慨甚至佩服的一句言。

儘管八大是範曾先生最佩服、崇敬的一位畫壇先師(他佩服的,還有那位生前賣不出一張畫而在巴黎郊區窮死的荷蘭畫家梵高)。

但他大約還是有資格說“超越”的,因為八大先生本人就是一位“目空一切”者(不信,請瞧他畫作中鳥的眼睛),並且現在範先生的畫價也可比肩這位在孤寂中死去了數百年的先輩。

不僅是八大,大約先於我們逝去的那些藝術巨匠們,範曾先生若有足夠“光陰”,多數可以超越(因為那些人,起碼活著時畫作沒有如此值錢,也非如此名播四海)!

而當今尚活著的更不在話下(他曾坦承,時下美術界能望其項背者,寥若晨星)。



“範曾”假畫有500萬張

中國當代藝術大家範曾,接過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教授遞上的聘書,成為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

當天下午,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知新樓報告廳,為2000餘名師生作了題為《潑墨的世界》的學術報告。他在報告中說,“很多人認為我是個畫家,但我畫畫的時間大概是我讀書時間的1/10。

”範曾在下午兩個半小時的演講裏,和師生們進行了愉快的交流。範曾說,他每天早晨5點鐘就起來讀書。吃完早飯最多畫一個小時的畫,然後要麼是論道,要麼是寫作,晚上還常常作詩,到11點多。

範曾說,“現在市面上‘範曾’的畫有500萬張,其實我每年也就畫250張左右的畫,照此計算,500萬張我要畫兩萬年,所以市場上99.9%的‘範曾’的畫都是假的。”



範曾書畫批發郭慶祥

1993年前郭慶祥是一個從事服裝和傢俱的商人,郭慶祥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導演、書畫家梅阡的攛撥下投資百萬元拍攝了一部80歲左右老畫家的大型紀錄片《八十瑰寶》,由此,郭慶祥結識了一批書畫家,更讓精明的郭慶祥看到了新的商機,於是,放棄了服裝和傢俱生意,成立了“玥寶齋”。

此時,郭慶祥還是收藏界的門外漢,第一次進拍賣場,38萬元拍回一幅徐悲鴻的奔馬畫,是個贗品。直到認識陳逸飛前,“玥寶齋”的業務並無起色。

199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郭慶祥與剛從美國歸來的著名畫家陳逸飛成為了朋友,在陳逸飛的導引中郭慶祥逐步知曉了一些書畫收藏知識。

這個時候,範曾正流落在法國,剛好看中了一處房產卻因手頭拮据沒錢付款,於是委託好友、榮寶齋的米景陽幫自己賣畫,在米景陽的摻和下,郭慶祥以每平方尺4000元的價格定了200張畫,又以每幅1000元的價格定了100幅書法。

沒過多久,郭慶祥就以每幅3萬到5萬不等的價格將這300幅作品出手,這一筆巨額收入終於讓郭慶祥在收藏界弄出了響聲,開始有了江湖地位。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88051481_1433975653428617_6531540093411262464_o.jpg
88051481_1433975653428617_6531540093411262464_o.jpg (73.46 KiB) Viewed 5831 times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