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chanhe
Site Admin
Posts: 720
Joined: Wed Jul 28, 2010 1:35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chanhe »

奈良美智刷新拍賣紀錄 《不眠夜》 3492萬港元成交

5月25日晚,香港2019春拍“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槌,其中,奈良美智《Sleepless Night(Cat)》以1400萬港元起拍,2900萬港元落槌,加傭金成交價格3492.5萬港元,不到兩個月,再次刷新其作品拍賣紀錄。(拍前估價1800萬-2800萬港元)之前的拍賣紀錄是26,575,000港元成交的奈良美智《告別秋天的女孩》。
1.jpg
1.jpg (28.58 KiB) Viewed 7433 times
奈良美智《Sleepless Night(Cat)》壓克力、畫布 120×110cm 1999年作

  《Sleepless Night(Cat)》中,恬靜無邪的小孩至於畫面正中,背景簡潔,開放的畫面卻又具備複雜的敘事性。背景黑色帶來的質感並暗示著小孩似乎處於黑夜的之下。畫中的小主人公抬頭凝望著遠方,吸血鬼的犬牙、靈異般的瞳孔,都讓觀者在亦真亦假中辨識。是萬聖節頑皮的裝扮,還是要我們打破既有認識大膽揣測他的真實身份?她純真,卻又似乎帶著憂傷、邪惡、玩略。藝術家提供了開放式的敘事畫面,將觀者的情緒引入,總之,故事的是與不是都在這一晚不眠夜中。

  小孩一次又一次的、持續出現在奈良美智的創作主題中,更具有符號學的存在的意義。他以藝術品的方式示於眾人,符碼系統不斷被傳播、詮釋。而傳播的內容與規則便是藝術家的核心思想。奈良美智將心中所想幻化成純真、可愛的孩子,以最直接、純淨的方式像世人直白的吶喊、告誡、警示心中的苦悶、無奈、憂傷、眷戀,企圖喚醒庸庸碌碌的人們心中最本真的淨土。

  奈良美智是日本戰後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巧思者。在德國新表現主義的浪潮中,他回歸自身文化根源的滋養。將肖像繪畫的古典主義的技法與日本浮世繪構圖相互提煉。《Sleepless Night(Cat)》中,小女孩扁平式的人物構圖,對人物面部、肢體寫意式的描繪,看似漫畫式的簡約構圖,更是對日本傳統視覺語言的昇華。
chanhe
Site Admin
Posts: 720
Joined: Wed Jul 28, 2010 1:35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chanhe »

誤毀畫作知多少
1.jpg
1.jpg (39.03 KiB) Viewed 7432 times
  5月27日,熊孩子撕毀任伯年四條屏!在朋友圈內不脛而走。
  文章稱,“原定本週二(注:5月28日)舉行的佳士得春拍‘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周日發生慘劇,1393號拍品,任伯年《花鳥四屏》的第一幅‘澹黃楊柳帶棲鴉’被毀,原估價150-250萬港幣,佳士得已決定將作品撤拍。該畫作是在星期天被參觀預展的觀眾中一位小孩子撕毀的,佳士得正與保險方協商,追究及賠償問題仍未有定案。”
2.jpg
2.jpg (30.09 KiB) Viewed 7432 times
  近些年來,藝術展覽、拍賣不再是小眾參與的活動,成人帶著孩子一同觀看拍賣預展的情況也漸趨普遍。一般而言,預展現場都佈置有安保人員,參觀者過於接近拍品,都會被立即提醒,發生拍品遭嚴重破壞事件的概率極小。
3.jpg
3.jpg (70.91 KiB) Viewed 7432 times
▲任頤《花鳥四屏》
  孩童意外毀畫,價值超過千萬元
  人為導致的畫作損壞事件時有發生,其中既有兒童,也有成年人。
  2018年5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的《尼斯派:從波普藝術到偶發藝術》展,其中一件克萊因藍作品遭孩童誤闖破壞。
  據香港媒體去年報導,“展開不足半個月,經典藝術品竟遭踩踏。多名觀眾目擊先後有兩名參觀者,包括一名小童,疑不慎踩中法國著名藝術家伊夫?克萊因的經典藍色展品,令顏料四濺。由於該展品放在地上,不設界限和欄杆,疑參觀者不知是藝術品而踏進。主辦單位沒有追究,其發言人解釋,事件屬意外性質。”
4.jpg
4.jpg (30.06 KiB) Viewed 7432 times
▲遭到破壞的伊夫?克萊因概念展品
  其後,展覽發言人回應該報稱,兩名事主均是無心之失,不會追究。發言人指該展品非克萊因真跡,而是主辦方利用了克萊因的概念及表現手法重制而成,已有專業人士修補作品,故繼續展出。事發後,主辦單位安排兩名保安員專門看守該展品,但不會圍上欄杆,以免參觀者與展品之間有隔閡。
  相比克萊因概念展品,一幅出自17世紀義大利畫家、價值上千萬元的畫作則真正遭到滅頂之災。
  據臺灣媒體報導,2015年8月,在中國臺灣地區“真相達芬奇?天才之作特展”畫展上,一名12歲的男童看展時跌倒,不慎損毀價值超過5000萬新台幣(約合1000萬元人民幣)的保羅?波爾波拉真跡油彩畫《花》。
5.jpg
5.jpg (67.1 KiB) Viewed 7432 times
▲保羅?波爾波拉《花》
  展覽監視器畫面顯示,男童跟著媽媽看展,疑似踢到展示櫃不慎跌倒,手剛好就壓在油彩畫《花》,造成這幅油畫右下破洞約一個拳頭大。其他參觀者見狀當場嚇呆,男童自責說不出話。
  主辦方回應,“畫作是真跡,已經緊急委託義大利修復師處理,目前判斷該位置是可修復,會全力補救。”由於事關近400年的畫作,價值動輒上千萬元,雖然都有保險,但展方不敢輕忽,第一時間先報警備案,事後或將依此為據向保險公司索賠,由保險公司判斷賠償金額與責任歸屬問題。
6.jpg
6.jpg (16.87 KiB) Viewed 7432 times
▲保羅·波爾波拉《花》遭到損壞的瞬間
7.jpg
7.jpg (53.03 KiB) Viewed 7432 times
▲被損壞的保羅·波爾波拉《花》局部
  拍賣行職員誤將畫作當成廢品
  據英國媒體報導,2012年6月29日,愛爾蘭一名男子將懸掛在愛爾蘭國家美術館裏的莫奈名畫《阿讓伊特盆地塞納河上的帆船》砸出一個大洞,近1/4遭破壞,大量油彩脫落。
8.jpg
8.jpg (26.7 KiB) Viewed 7432 times
▲莫奈《阿讓伊特盆地塞納河上的帆船》
  被毀畫作是莫奈於1874年創作的油畫,也是愛爾蘭國家美術館藏有的唯一一幅莫奈作品。該畫作當時價值高達780萬英鎊(約合7471萬元人民幣)。事發後,美術館方面立即將該畫撤下修復,肇事者被警方逮捕。監控顯示該男子是蓄意毀壞,他因此被判入獄5年。
  在長達18個月的修復期間,工作人員借助顯微鏡、手術工具和特製的加熱設備採集脫落的油彩對畫作進行修復。
9.jpg
9.jpg (28.93 KiB) Viewed 7432 times
▲歷時18個月修復後的莫奈畫作
  2014年7月1日,這幅作品重新亮相於愛爾蘭國家美術館。為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美術館專門為新展出的修復作品安裝了保護性玻璃畫框,並配備了紫外線過濾和濕度控制等設備。
  2014年11月27日,在法國曼恩-盧瓦爾省昂熱藝術博物館對大學生開放的年度晚間活動中,一名喝醉的男大學生朝一幅十七世紀的油畫撒尿,導致名畫受損,所幸只有幾滴尿撒在畫框上,此外油畫的右下角被濺了幾毫米。該畫當時估價為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8.3萬元)。
chanhe
Site Admin
Posts: 720
Joined: Wed Jul 28, 2010 1:35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chanhe »

成都文物考古發現唐明清代三個時期的城牆
1.jpg
1.jpg (31.59 KiB) Viewed 7431 times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宣佈最新考古成果:在青羊區通錦橋附近發現唐代、明代、清代三個時期的城牆,為研究成都古城牆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以及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史載,成都最早的城牆,是春秋末期的古蜀五世開明帝在遷都成都後構築的城池。有正規的城垣,始於西元前310年,秦滅古蜀開明王朝後,設蜀郡,治成都。秦丞相張儀策劃,蜀郡守張若主持修建“與咸陽同制”的成都城,被稱作“龜化城”。
  到了唐代中期以後,雲南的南詔國興起,四次舉兵進攻成都。南詔強大的軍事威脅,使成都的城市防禦工程修築迫在眉睫。乾符三年(876年),在西川節度使高駢的上書建議下,短短3個月,成都城就建起了新的城牆(羅城)。由於時間、經費緊張等原因,高駢下令開挖成都平原古墓中的墓磚作為築城材料,並鏟平城內高地,運土築城,成都城牆為磚牆自此開始。
  此次在通錦橋附近發現的唐城牆遺址,多以古墓中的墓磚作為築城材料。自先秦張儀“龜化芙蓉城”以來,唐、明、清等各個歷史階段都對成都老城牆有所修建,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通錦橋路城牆遺址現場負責人江滔介紹,此次發掘的古城牆,分為夯土和包磚部分,為東西走向,略成弧形,其中,西側城牆保存較好。
  城牆最早築於晚唐時期,殘存長度約170米,寬8.9-12米。整個牆體內為夯土,外砌包磚,夯土殘高約1.6米。包磚的砌法是先挖基槽,在槽內築一層夯土,再在夯土上鋪一層泥夾卵石,其上再砌包磚。晚唐時期,城牆兩側均為磚牆,殘高約1.5米,用磚規格不一,有漢六朝時期花紋磚和唐代素面磚。外牆一側有散水。寬約1米,鋪法規整,分斜鋪、平鋪兩種構建方式,散水外側以丁磚固定。
  明代城牆僅見夯土牆體,疊壓於唐代城牆兩側,未見包磚。清代城牆在唐宋時期城牆垮塌堆積基礎上修建,僅存北側基礎,牆體及磚牆均已不存。
  “清代修建方式基本與唐代城牆相似。平整地面後開挖基槽,基槽分夯築三合土,厚度約33釐米,三合土上再壘砌紅砂石條,順鋪或錯縫平鋪,石縫間以石灰漿勾縫。”江滔告訴記者,自2018年10月至今,考古隊對該地塊進行考古發掘,面積約2000平方米。“根據目前的研究資料和實物發現,已基本可以復原唐代羅城的位置。原址保護城牆,對研究成都唐宋時期的城市建設、社會經濟格局等有重要價值。”
chanhe
Site Admin
Posts: 720
Joined: Wed Jul 28, 2010 1:35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chanhe »

北宋初期木雕菩薩立像一對
1.jpg
1.jpg (28.65 KiB) Viewed 7430 times
一對定年五代至北宋初期的木雕菩薩立像,此對造像有真人大小,姿態嫻雅,雕工精湛細緻、形神兼備。
  如此來源有緒、規格碩大、保存良好而又成對的木雕佛像非常罕有,它們最初由日本知名古董商山中定次郎(1866-1936)收藏,1924年曾著錄於山中商會的圖錄中,後由資深私人藏家收藏,逾二十載未曾出現於拍賣市場中。兩尊造像均經放射性碳定年法檢測,時代久遠。
2.jpg
2.jpg (40.2 KiB) Viewed 7430 times
五代/北宋 木雕菩薩立像一對
  觀音菩薩:高 144 cm。 連蓮座總高度:高 171.5 cm。
  大勢至菩薩:高 145 cm。 連蓮座總高度:高 173 cm。
  估價:港元 40,000,000 - 60,000,000
  來源:山中商會,東京,大正十三年(1924)
  著錄:山中商會,《支那古美術大觀》,大阪,1924年,圖版149號
3.jpg
3.jpg (13.15 KiB) Viewed 7430 times
山中商會,《支那古美術大觀》,大阪,1924年,圖版149號
  來自五代和北宋的木雕作品寥若晨星,而此次拍賣的這對上乘木雕不僅倖存至今,且仍以配對之姿出現,更顯難能可貴,是難得一見的藝術瑰寶。兩尊雕像工藝考究、法相莊嚴,堪稱中國佛教雕像的圭臬之作。二像均為古印度王子打扮,衣飾華貴,以菩薩造型出現。
4.jpg
4.jpg (53.26 KiB) Viewed 7430 times
5.jpg
5.jpg (45.67 KiB) Viewed 7430 times
觀音乃阿彌陀佛的應化身,標誌是其寶冠前的小化佛,而另一尊菩薩寶冠前的長頸水瓶(或飾以蓋瓶)則象徵智慧,亦點明其身份為大勢至菩薩。 ”觀音“出自梵文Avalokitesvara,意謂”觀察世間音“,指觀音循聲救苦、有求必應。 ”大勢至“是指”得無上力“,代表智慧之力量,而大勢至菩薩能喚醒人們脫離輪回的願望。
  宋代之前,中國佛教造像以石刻或銅鑄者居多。西元845年及846年初,由於朝廷大舉禁佛,除了沒收寺廟的土地財產,對佛門的稅賦減免也大幅削減,並敕令大批僧尼還俗,所以九世紀中葉以後,中國佛教勢力大不如前。鑒於寺廟的累計財富和年度收入銳減,自九世紀末起,木材成為了造像的上上之選,因為它比青銅便宜,也比石刻更易於駕馭。宋代之前,雖然也有製作木胎佛像,但鮮能流傳至今,所以存世的中國木胎佛像多半是十世紀以後的作品。
6.jpg
6.jpg (49.74 KiB) Viewed 7430 times
這對木雕菩薩立像跟絕大多數早期佛教石刻和木雕造像一樣,原應飾以鮮豔的礦物顏料,一般來說,衣袍和帔帛多用橘黃、藍和綠色,珠串瓔珞大多鎏金,肌膚採用粉紅或白色,頭髮則以黑色或偶爾用藍色呈現。實際上,不少作品皆殘留了彩繪及其白色膩子的痕跡。
  二像的造型略顯敦實厚重,例如頸項較短,按身軀比例來說其頭部略小,且身形頎長(腿的比例尤為修長),從種種跡象看來,這對華美的雕像應是北宋甚或早至五代的作品。兩位菩薩臉形方正,與大多數唐代雕像面如滿月的形象截然不同,而且其寶冠樣式及帔帛從腰間繞至手肘(帔帛或可當作雙臂的棖子或支撐構件)的格局,也和十至十二世紀風格吻合。本拍品的”網狀“瓔珞比常見的唐代款式更為繁縟,但卻與北宋木雕中的款式不謀而合。
7.jpg
7.jpg (32.88 KiB) Viewed 7430 times
兩尊菩薩像早在1924年已見於著錄,其造型雍容華貴,誠為中國佛教雕像的圭臬之作。它們既完美地詮釋了宋初風格,又印證了八世紀唐代雕像對後世的影響,也預示了新風格的誕生與嬗變。由此可見,這兩件作品不僅是中國雕像史上的典藏之作,在世界雕像史上亦如是。
chanhe
Site Admin
Posts: 720
Joined: Wed Jul 28, 2010 1:35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chanhe »

清代煙盒
IMG_2636.JPG
IMG_2636.JPG (10.2 MiB) Viewed 7310 times
IMG_2637.JPG
IMG_2637.JPG (9.38 MiB) Viewed 7310 times
IMG_2638.JPG
IMG_2638.JPG (9.35 MiB) Viewed 7310 times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文房四寶 清末竹筆筒
搜狗截图20190727160543.png
搜狗截图20190727160543.png (513.74 KiB) Viewed 7287 times
尺寸: 15cm x 7cm
有意請聯絡 :contactus@hongkongmart.com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清末荷蘭進口煙盒
搜狗截图20190805223308.png
搜狗截图20190805223308.png (497.24 KiB) Viewed 7255 times
搜狗截图20190805223328.png
搜狗截图20190805223328.png (661.24 KiB) Viewed 7255 times
presented by:
collectorclub@hongkongmart.com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1957年9月16日,齊白石在北京醫院去世,留下了一幅幅珍貴的畫作,供後人欣賞。
32.jpg
32.jpg (33.67 KiB) Viewed 7177 times
齊白石 《葫蘆》

齊白石的這幅《葫蘆》,也被稱為是齊白石的絕筆,據說當時齊白石為了畫這幅畫,一天早晨起來,沒有人攙扶,他自己從臥室踉踉蹌蹌地走進畫室,站在桌前,畫下了這一幅畫。

據畫家李可染回憶,當時的齊白石已經是老糊塗了,“九”字不知道該怎麼寫,到了“歲”就直接寫錯了,只能夠憑自己的直覺畫畫,即便是畫了一輩子的畫,但是到最後由於體力和腦力的不支,實在是畫不出來了。齊白石一開始用黃墨去畫葫蘆,畫下正確的一筆,一大一小,一前一後,一上一下。但當他接著去畫葉子的時候出錯了,把葉子順即也化成了葫蘆,且葫蘆留白處冒出兩筆淡墨,就好像葫蘆被打了兩個洞。當畫藤蔓時,又恍惚了,畫著畫著又成葫蘆了。
齊白石老人在作這幅畫時已經是精力透支了,能畫出樣子來實屬不易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齊老畫的這幅畫是別有一番風韻在的,比如說他畫的藤蔓,這藤蔓真是絕了,能夠在不知不覺中畫出葫蘆的成熟,滄桑,把經過風吹雨打後形成的那種彎曲,表現得淋漓盡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齊白石的草蟲畫形神俱見

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表示,中國歷代都不乏擅畫草蟲的名家,工筆如五代黃筌的《寫生珍禽圖》、北宋趙昌的《寫生蛺蝶圖》,南宋佚名畫家的《豆莢蜻蜓》、《葡萄草蟲》、《青楓巨蝶》、《晴風蝶戲》,明代戴進的《蜀葵蛺蝶圖》,清代藍濤的《雜畫冊》以及馬荃借鑒西方繪畫的《花鳥草蟲圖冊》;寫意如明代孫隆的《花鳥草蟲圖冊》,清代八大山人的《瓜果草蟲圖》,華嵒的《瓜果草蟲圖》、《荔枝天牛圖》等。但是他們或擅工筆,或重寫意,很少像齊白石那樣將工筆與寫意如此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而且在歷代畫家的筆下,草蟲僅是花草的點綴而已。在齊白石的畫中,草蟲雖與真蟲大小無異,卻成為真正的主角與視覺中心。

  齊白石為何要創造“工蟲花卉”的繪畫方式? 

  齊白石的草蟲畫1920年後便受到廣泛的歡迎,而他自己覺得自己老眼昏花,還要畫這種工細的作品,有些苦不堪言,在《白石詩草》中曾說:““餘平生工致畫未足暢機,不願再為。”他也時時感到兩種畫法的矛盾,以及達到形神俱似的難度。他在1922年的日記中寫道:“大墨筆之畫,難得形似;纖細筆墨之畫,難得神似。此二者餘嘗笑昔人,來者有欲笑我者,恐餘不得見。”最終他悟到:“善寫意者,專言其神;工寫生者,只重其形,要寫生而後寫意,寫意而後複寫生,自能形神俱見,非偶然可得也。”因此,經過前一段時期的寫意草蟲創作,他在20年代初期的工筆草蟲在寫實的基礎上更為傳神。此後,他的工蟲畫反復經過“寫生而後寫意,寫意而後複寫生”的過程,最終達到“形神俱見”的高度,他的工筆草蟲雖極寫實,卻不是死的標本,充滿生機與活力,雖細緻入微,卻又高度概括,精練而不失之瑣碎。同時,他還嘗試著對中國傳統的工筆草蟲畫進行了變革,將工蟲與大寫意花卉結合起來,最終創立了“工蟲花卉”的獨特樣式。

 這種參透世事的哲學境界在齊白石的草蟲藝術中恰恰有所體現,並飽含了中國藝術的寄情之味。他畫“草間偷活”,來表達自己身處亂世的人生感悟;他畫“油燈飛蛾”,來表達對弱小生命的深深愛憐。可以說,齊白石的草蟲正是用“一花、一草、一蟲”在描繪他心中的世界,甚至在其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

  齊白石的草蟲畫蝴蝶、蟋蟀、知了、螳螂……它們無不充滿著生機與活力,不憂鬱悲哀,不柔弱頹廢,健康、樂觀、自足。它們或跳躍、或爬行、或飛翔、或歡鳴,每一個都是鮮活的生命,每一個又都寄寓了白石老人的感悟與深情。觀眾立足於這些草蟲作品前,不免情緒共鳴,引發聯想,感齊老之所感,悟齊老之所悟。正如白石老人在《紅葉》詩中寫道:“窗前容易又秋聲,小院牆根蟋蟀鳴。稚子隔窗問爺道,今朝紅葉昨朝青。”引口語入詩,極樸素,又極有味。寫出了自然的生命流動亦有光陰流失、人生易老之歎。但這感歎並不悲哀。秋風起了,秋蟲叫了,楓葉紅了,生命流動著,詩十分平淡,但充滿內在衝動。描繪了聲音,境界卻寂靜悠遠。齊白石的草蟲畫洋溢著對自然界小生靈的關愛,詩性畫意,無不體現出老人博愛與睿智。寫道:“大墨筆之畫,難得形似;纖細筆墨之畫,難得神似。此二者餘嘗笑昔人,來者有欲笑我者,恐餘不得見。”最終他悟到:“善寫意者,專言其神;工寫生者,只重其形,要寫生而後寫意,寫意而後複寫生,自能形神俱見,非偶然可得也。”因此,經過前一段時期的寫意草蟲創作,他在20年代初期的工筆草蟲在寫實的基礎上更為傳神。此後,他的工蟲畫反復經過“寫生而後寫意,寫意而後複寫生”的過程,最終達到“形神俱見”的高度,他的工筆草蟲雖極寫實,卻不是死的標本,充滿生機與活力,雖細緻入微,卻又高度概括,精練而不失之瑣碎。同時,他還嘗試著對中國傳統的工筆草蟲畫進行了變革,將工蟲與大寫意花卉結合起來,最終創立了“工蟲花卉”的獨特樣式。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張大千弟子後人捐645藏品予成都政府
7y6.jpg
7y6.jpg (67.91 KiB) Viewed 7116 times
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藏品捐贈簽約儀式。(中新社)

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藏品捐贈簽約儀式今日(5日)在成都舉行, 已故國畫大師張大千入室弟子孫雲生的兒子孫凱,向成都市政府捐贈645件張大千的珍貴畫作及物品,其博物館預計兩年後落成。

張大千生於四川內江、卒於台灣,是20世紀中國畫壇的傳奇人物之一,獲西方藝壇讚為「東方之筆」,今年恰逢其誕辰120周年。

孫凱表示,張大千的詩篇都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他說張大千是四川人,要「落葉歸根」,將這批藏品捐贈成都市政府是為了完成張大千未了的鄉愁。他認為這些藏品及修建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能促進兩岸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加深年輕人對中國本土繪畫史的認識。現年70歲的他也將參與博物館的建設工作,博物館預計兩年後便能對外開放。

據悉,捐贈的藏品中,被張大千稱為「無價」的粉本共384件,其私人書信、印章、文房物品等共227件,更有數十件珍貴的繪畫及書法作品、珂羅版收藏品、繪畫複製品等。

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林錦泉表示,藏品是博物館的基礎,此次捐贈的藏品都極具藝術和研究價值。

(中新社)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