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 by editorial »

阮穎嫻:原來青年不想安居只想置業

很多民間與房屋有關的左翼團體都強調市民需要的是安居,不是置業。同時,右翼認為政府的角色是幫助市民有最低水平適切的居所;至於置業是私人領域之事,政府不應涉足。但調查發現,香港青年想要的不是廉租房屋,而是成家時可以立室。

大部分青年滿意與父母同住

在一項有關香港青年住屋的抽樣調查裏,不計很少數已經跟伴侶及伴侶家人同住的人,18至34歲青年有超過八成與父母同住,只有7%是獨居或與伴侶一起居住,近乎無人與朋友共居。雖然青年如游蕙禎常說要空間,但原來很多青年都覺得與父母同住無問題,亦不傾向與朋友搬出去共居或分租。與父母同住的人裏,有95%願意繼續與父母同住,只有19%認為與父母同住不方便,30%寧願住其他地方。

與父母同住有很多原因。第一是互相照顧,在家居住的青年有87%認為同住可照顧父母,73%認為父母可照顧他們。第二是家務負擔,83%認為離家居住有太多家務要做,與父母同住這方面可紓緩。第三,節省金錢,74%認為此安排令他們有更多閒置資金消費。這些原因使與父母同住成為互惠互利的選擇。種種局限也令青年與父母同住,70%的青年回答因負擔不起住其他地方而與父母同住,再一次證明租金貴、樓價高是一大問題。60%為孝順;只有16%說父母不批准離家居住。

市場及文化建構居住期望

這樣看來,沒有跟伴侶居住的青年好像大都滿意與父母同住,沒有西方國家青年獨立居住的需求。但這個結果未必完全是個人意志,也可以是社會環境所建構。

第一是文化不同。有85%受訪者認為中華文化較着重保持家庭關係。在一個瑞典與香港的住屋文化比較研究裏,在香港過早搬出去住可以是一種「社會問題」;甚至很傳統的看法是,未婚女生離開父母居住是道德有虧、損害家門聲譽。但瑞典青年太遲離家居住及獨立生活會有朋儕壓力,所以瑞典只有少於三分之一的24至27歲青年與父母同住。在美國或日本等地,考的大學是全國的大學,通常離家很遠,所以升大學就等於獨立生活了。香港是「城邦」(city-state),最遠的大學及工作機會的距離可即日來回,沒有這種必須離家居住的需要,也不成文化了。

第二是樓市及經濟能力建構的結果。因為搬出去住太貴造成限制,所以不如告訴別人自己孝順、想照顧父母,在道德上佔高地。當問到如果離家居住只需用到收入的20%,有56%青年說傾向搬出去住。2016年25至34歲青年主要職業每月入息中位數為1.5萬元,20%收入即是3000元。3000元現在連比較正常的劏房也租不到,難怪很多青年寧願留在家裏。現正動工的青年宿舍預料月租2500元,符合青年需求。這反映居住成本建構了一部分所謂青年住屋的意向。不過,也有30%青年對搬走或不搬走沒有感覺;其餘12%的人,即使只需用到月入20%為居住支出,也不傾向離家。反映除了居住成本外,其他因素也很重要。

青年不想租樓想置業

青年是否滿意一直與父母居住呢?看來又不是,「結婚買樓」的想法原來根深柢固。當問及青年什麼時候會搬離原生家庭,79%青年表示找到伴侶或成家立室時,43%表示有錢時,顯示房屋需要與人生階段有直接關係。問到將來搬出去住的居住模式,大部分都是跟伴侶或伴侶及其家人,只有14%表示將來會跟朋友住。顯示那種「六樓後座」或大學宿舍式的共居根本不是大部分香港青年嚮往的事。

下一個問題是:搬出去住後青年想租還是買?只有15%青年預期離家後會在私人市場租住,並只有17%的青年認為有其他比置業更值得花錢的事。倒轉來說,就是有83%青年認為置業最少跟其他最應該花錢的事一樣值得花錢,錢花在置業很值得。有一個調查訪問了160名本地及中國大陸來港就讀的大學生,有44%表示想置業,40%說可能,只有16%說不會。

由此可見,香港青年都以核心家庭為本位想買樓而已,很少人想成為租客;做租客不如住家裏。除了「靠父幹」買樓外,未買樓前住在家中慳了租金也是重要的家庭內部轉移。

註1:調查結果來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批核的研究(編號:9041696)

評: 不能安居焉能樂業? 政府一方面抬高樓價,另一方面叫青年買摟.這是奸商騙術邏輯。
青年買了摟,被誘騙做房奴2-30年,就是做一世房奴。待供完摟後又不知是何世界,被摟價只升不降假象蒙騙,一生人的拼搏就只為了安身居所服務。實際上是成為高摟房價的炮灰,這年頭的青年比歷代青年都悽涼、可憐。

這就是—世人生存的全部?完全沒有享受過生活的意義。

高摟價和高租金猶如賭場老千,視還沒買摟的青年為對象,下手夠狠毒。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 by editorial »


維景灣畔一劏五 呎租貴過山頂豪宅
90呎租$12,000 業主最多月收$42,000


劏房租金成近期熱話,繼長實將軍澳「劏房之城」緻藍天前日創出呎租82元後,不出一日同區維景灣畔再破紀錄,有業主更甚,將單位一劏五招租,賺盡水位。代理表示,維景灣畔5座高層F室3房單位,實用面積664呎,被業主劏成5間房,房間面積最細只有48呎,最大90呎,平均面積64呎,呎租介乎105至150元,貴絕將軍澳。

廚房設備需與其他租客共用。

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業主2010年以525萬購入單位作投資出租用途,單位原則建有3房,其中一個屬套房(主人房連廁浴間),面積90呎,叫租1.2萬元,其餘兩房均50呎(已租出一間),呎租高達150元,貴過山頂豪宅水平,如代理網中一間山頂施勳道倚巒實用面積3,100呎獨立屋,叫租每方呎125元。

維景灣畔5座高層F室一劏五出租,其中4間房共用一個廁所浴室。

客飯廳變兩無窗房
可是香港寸金尺土,業主為用盡其屋,索性將原有的客飯廳分拆成兩間房,一間6呎乘8呎,面積48方呎;一間9呎乘9呎,面積81方呎,兩房均無窗通風。前者月租叫價6,500元,後者索價8,500元,已先後租出,假設全屋5間房全部租出,每月收租達4.2萬元,回報率約9.6厘,平均每呎租金131元,較同類單位一般月租2.4萬元高出約75%,實用呎租約30至40元水平。
本報記者昨傍晚直擊單位,全屋5間房只靠一條走廊連貫,闊度僅一個身位,不足以向橫伸展雙手,現場更有租戶在門外走廊放置皮鞋、衣架等雜物,空間極為狹窄。

全屋裝修極為簡陋,只有一幅貼牆裝飾,而且是租客自行佈置。每間房設有獨立冷氣,租金包括水、電、煤氣費,洗衣機、雪櫃、微波爐共用,4間房共用一廁所浴室。由於已租房間房門上鎖,未能窺探室內情況,至於放租中的主人套房以山景為主,房內設有大型衣櫃。

叫租半年租出三房
代理表示,這種一劏五租盤屬維景灣畔首例,投資者以往傾向買入日出康城內物業,基於其圖則實用,單位面積大,可以劏出較多房單位。業主的一劏五單位於8月放租,叫租半年,成功租出兩間劏房和一間原則客房,租金已達2.2萬元,租客為大學生和外籍人士。
長實將軍澳「劏房之城」日出康城,有業主前日將其中一間享有全海景的細套房分租,連廁所面積共約110方呎,以9,000元租出,呎租高達82元,創下將軍澳呎租最貴紀錄,怎料一日後就被維景灣畔所破。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 by editorial »

5000行政專業人員蝸居劏房 9萬劏房住21萬人見新高 關注團體﹕反映房策失效
12.jpg
12.jpg (70.75 KiB) Viewed 8986 times
李女士(中)與兒子(左上)新遷的劏房面積約90呎,由於單位沒接駁電視天線,月租減至3600元,若以呎租計算,仍較以前租住的單位貴三分之一。圖中李女士透過電腦看電視劇集。



樓市持續熾熱,愈來愈多基層市民棲身在劏房內。統計處昨天公布最新的全港劏房數據,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估計全港約有9.27萬個劏房,近21萬人棲身,是統計處針對劏房調查以來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劏房一族」中更有逾5000人為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和專業人員;約三成劏房居民是25歲以下青年(見另稿)。有關注團體認為,近年劏房租金上升、劏房戶持續增加,反映政府房策失效。

2.71萬單位平均劏3.4房

統計處自2014年中針對劏房調查,2015年發布首份《香港分間樓宇單位的住屋狀况》報告。根據2016年6月至8月進行的中期人口統計結果推算,全港約有2.71萬個住宅單位被分間作劏房,估計分間成9.27萬個劏房,平均每個單位被分間成3.4個劏房,約有9.18萬戶合共20.97萬人居住,每戶平均2.3人。對比2015年調查的8.88萬個劏房及19.99萬人入住,劏房數目及居住人數分別上升4%及5%。

工作人口佔逾半 36%服務業

是次調查亦披露劏房戶職業狀况等資料,近21萬劏房人口中,有110,915人是工作人口,若以職業劃分,有3109人是經理及行政級人員,佔整體劏房戶2.8%;而專業人員則有1917人,佔整體1.7%。劏房住客中最多人從事的是服務工作及銷售,共有40,498人,佔整體36.5%;其次是非技術工人,共有29,461人,佔整體26.6%。

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56.5呎

若以行業分類,劏房戶人口中最多人從事住宿及膳食服務業(27%)、進出口、批發及零售業(19.5%)及建造業(約16%)。

劏房戶居住情况方面,統計處數據揭示,劏房面積中位數為108平方呎,當中約三分之二面積由75至140平方呎不等,劏房戶人均居住面積只有62.4平方呎。若以中位數計算,劏房戶人均居住面積更低至56.5平方呎,遠低於全港家庭住戶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的161.5呎水平,也較公屋標準的75呎為低。

油尖旺約有2.15萬個劏房,是全港最多;其次是深水埗及九龍城區分別約有1.54萬個及9000個;東區有8400個,荃灣區則有6600個。

麥美娟何喜華促增過渡房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麥美娟表示,劏房問題愈趨嚴重,政府近年推出的房策未能紓緩劏房戶住屋困難,促請政府增設過渡房屋,並重推租金津貼等措施。

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認為,在公屋供應嚴重落後下,劏房問題預料會持續惡化,建議政府重設「臨時房屋區」,並大規模增建公營房屋。

社會服務聯會表示,劏房戶居住環境惡劣情况有增無減,租金持續上升,令人憂慮。

評: 政府低能,歷屆特首朿手無策。正如李嘉誠說:無能之輩才能當特首。
特首是「無能」的代名詞。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 by editorial »


難抵加租屢搬家 劏房戶愈住愈細

2018年1月19日 星期五

近年本港劏房呎價不斷上升,租戶負擔不了昂貴租金遭逼遷,結果劏房愈住愈細。47歲的李女士3年內搬屋3次,去年7月由130呎的「一房一廳」搬到現時位於深水埗基隆街,面積只有90呎的劏房,希望盡快獲安排編配公屋單位。

「搬屋好慘㗎,住住下又話加租,收入唔穩定,身體又唔好,唔知捱得幾耐,所以現只有兩個心願,第一係盡快上樓,第二就係個仔搵到工,幫補家計。」李女士2012年持單程證來港,目前與22歲兒子居住在深水埗一個約90呎劏房單位,較之前居住的「一房一廳」單位小三成,「之前住個單位都係基隆街,勉強叫做有廳有房,仲有電視睇,不過嗰個單位無窗,較侷促,所以不時病,要睇醫生」。

李女士指出,原本3年前居住醫局街百多呎的單位,租金約2000元,住了約一年,由於該樓層單位被指滲水影響下層,其他劏房戶亦遭逼遷,在社工轉介下找到基隆街的單位,但租金增加一倍,水電費另計;她與兒子在該單位住了約一年又遭加租,找了七八間,租金都在4000元以上,最後遷進現時單位,由於沒有電視天線,月租減至3600元,若以呎租計算,也上升三分之一。

李女士表示自己來港未滿7年,一直未獲編配公屋單位,又指近年劏房租金升幅驚人,自己在機場兼職航空膳食收入不穩定,近月收入5000至1.2萬元不等,她希望早日「上樓」。

評:政府的無能足以害慘市民。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 by editorial »

廁所上煮飯? 深水埗80呎劏房 稱豪裝多窗索價3600 (17:30)
32.jpg
32.jpg (46.36 KiB) Viewed 8980 times
樓市持續熾熱,愈來愈多基層市民棲身在劏房內,有人放租一間位於深水埗的唐8樓80呎劏房,更稱是豪華裝修,索價3600元。

有網民在「Tai Po 大埔」fb群組內上載圖片,指有人放租一間位於深水埗楓樹街的80呎唐樓劏房,更稱是豪華裝修,「多窗有牀櫃」,索價3600元。圖中可見,廚房和洗手間同一個空間,電飯煲放在廁所的上方,若要煮食,相信衛生情況惡劣,而劏房中有一張牀及數個櫃。翻查資料,深水埗楓樹街一帶唐樓樓齡30至50多年。

多名網民轉載及留言,有網民稱「算係咁」,亦有網民認為如果業主有良心,不會將房間劏成這樣出租。另有網民笑言該劏房正是「喺嗰度食,喺嗰度屙」。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 by editorial »

有一種現象叫「金融風險」

從上周五開始的幾個交易日,美股大跌了一千點,港股更大跌超過二千點,到昨天仍未穩定下來,先反彈八百點再倒跌近三百點,高低波幅過千點,後市會否繼續大幅波動或急跌仍是未知之數;但投資市場已明顯出現戒備心理,少了點一個星期前那種明天只會更好的亢奮心理。若果今次股市、債市大震盪能提醒投資者、金融機構、社會重新注視經濟及市場風險,讓「風險」兩個字重新銘刻在所有人的心內腦內,那今次小股災算是不枉甚至是值得慶幸的事,因為一個忘記風險的社會遇到的會是更大的挫折及損失,甚至難以翻身。

北水難敵外圍風浪
今次小股災事前沒有甚麼預期或壞消息引發。上星期五美股大跌以前,各種宏觀經濟因素相當良好。首先,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包括歐盟同時恢復較強勁增長,是○八年金融海嘯後首次。其次,全球利率仍處於超低水平,歐元區、日圓未擺脫量寬,美國連番加息後也不過一厘半水平,跟歷史常態約四厘有一大段距離。

單看美國的數據更是突出,失業率4.1%,新增職位二十萬,工資開始上揚,特朗普政府成功通過萬億減稅方案,又在國情咨文中宣佈萬億元基建大計(雖然有不少水份)。這些因素加起來,即使不帶動股市再創新高也沒理由出現恐慌性拋售式股災。可偏偏美股兩天間就一度下跌近二千點,幾乎把今年來的升幅全數抹去。

香港的情況也差不多,除了外圍利好因素外,本地經濟不管消費、出口、旅遊都有健康增長,市場資金充裕,氣氛良好,還有其他市場所沒有的秘密武器──「北水」或內地資金。自今年以來股市繼續創新高,優質股如騰訊、平保股價騰飛絕不是幻想。只是,外圍風浪一來,好像不會枯竭的「北水」也撐不住,騰訊幾天下來跌了五十元,平保也掉了近十元,教不少人措手不及,損失不少。

由這樣的震盪可見,金融市場、投資市場的不確定性、波動性絕沒有減退,甚至還因為過去七、八年央行放水造就大量熱錢流竄而波動得更厲害,涉及的資金數量更大。一旦波動太激烈造成系統性危機包括有金融機構清盤,有對沖基金沒有足夠資金要賤賣資產,又或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以至市場無法正常拆借……等,後果將會極為嚴重,股市不僅下跌幾千點而是不斷大幅下跌,優質企業、股票也跌價四、五成,原本有力借貸的企業將因此不能或不敢借貸。十年前的金融海嘯就是在一個接一個危機下爆發的。

高樓價成最大危機
再把時間推前到1997年7月。當時香港剛舉行完回歸大典,多國政要剛剛離港,香港又準備迎接IMF/世銀峯會,一片熱鬧昇平的模樣。就在這時候,幾百里外的亞洲小虎泰國在炒家狙擊下被迫讓泰銖大幅貶值,然後危機像火燒連環船那樣橫掃大半個東亞。
香港也在三個月後被風暴正面吹襲,原以為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價,及後樓市頓時來個180度逆轉,先在幾個月內大跌超過三成,然後一直低處未算低的向下滑,最後一度比九七年的高位下跌七成!

沒有人知道今次小股災是否漫長升市的一次較大的調整,又或是真的轉勢來個反覆下跌,把去年的升幅都回吐過來。但最大的擔心還在高處不勝寒的樓市。當前的超高價完全是由過剩資金包括「北水」帶動,跟實際購買力、供求關係、經濟基本因素完全脫節。根據最新數據,一個入息中位數的香港家庭得十九年不吃不喝省下每一分錢才能支付普通私樓樓價。既然超高樓價由資金帶動,它就有可能像股市一樣在資金忽然轉向又或資金鏈斷裂下出現重大調整;而調整過後的隨時是長期低潮,甚至比上次九七年高峯期的低潮更長。
不管股災過後是否雨過天青,今次跌市至少讓所有人包括投資者明白風險是存在的!資產價格越高的時候風險也越高!

盧峯

評:政府高地價政策給社會帶來很多負面和深層次問題。政府庫房水浸,地產商畗可敵國,社會財富資源過分偏向—方是早播下了社會紛亂的種子,是今天香港亂局的根源。

政府會自食惡果。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 by editorial »

麥難民4年增5.7倍 
宿位不足 女性佔逾一成


香港貧富懸殊,「麥難民」有增無減。社協最新調查發現,俗稱「麥難民」,即留宿通宵營業快餐店的無家者,由2013年的57人增至去年的384人,增幅達5.7倍,當中女性佔逾一成,較其他露宿地點為多。社協建議政府增加資助宿位,尤其是女性宿位,並由政府主導興建社會房屋,解決無家者問題。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去年12月8日凌晨12時至4時,到全港四區24小時快餐店點算無家者人數,發現4區共73間快餐店中有384名無家者,較2013年及2015年城大同類調查的57人及256人為多,其中九龍西的「麥難民」人數最多,佔整體近六成,社協訪問當中116人,有45%稱首次露宿,平均已露宿23.4個月;至於留宿快餐店的原因,逾36%稱租金太貴,26%為失業。

「麥難民」中女性佔11.2%,社協稱,此比例多於其他露宿地方,因大多認為快餐店較安全。在紅磡24小時快餐店留宿的陳小姐(化名)現年40多歲,正失業領取綜援,現以每月1,500元租住板間房,但環境衞生欠佳有曱甴,不能入睡寧願露宿。她曾入住單身人士宿舍,惟遭女宿友言語上性騷擾,如問她有否男友,有否同男人「搞嘢」,加上住三個月遭遇兩次失竊,最後只好到24小時快餐店留宿,雖曾遭陌生男士騷擾,但仍感公眾地方較宿舍安全。

社協促增建單人公屋
已露宿一年的60歲Maymay則表示,在快餐店留宿並不好受,會被食客指指點點,只能坐着睡導致腳腫,更有可能遭偷竊。她又指,各間24小時快餐店對無家者態度不一,部份會體諒讓他們留宿,直到天亮才要求離去,有些則態度很差,用盡方法趕他們離開,例如突然大聲播放音樂,又或大力拉扯枱凳等。無家者Monica則指,為不影響其他食客,到快餐店睡覺前會到公眾浴室洗澡,又不會把腳放上椅子等。

社協組織幹事吳衛東指露宿者可申請入住宿舍,惟調查發現近六成無家者未曾入住,這與無家者較晚下班,不能配合宿舍晚上8時或11時的關門時間有關。他又指,女性宿舍服務亦嚴重不足,如女性資助宿位僅5個,非資助宿舍只有132個,加上住宿期最多半年,無家者沒有足夠時間儲錢租屋,離開宿舍後只能繼續露宿。

吳衛東對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隻字不提無家者支援感失望,認為政府應主導興建3萬個社會房屋,不應交由非政府組織負責,並檢討非長者單身人士公屋配額及計分制,增建一人公屋單位。至於關愛基金N無人士津貼,他建議提升至7,000元,長遠將資助恒常化。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 by editorial »

陳帆:預製組件屋9月動工 過渡住屋項目交機構研究 地皮已覓「只欠銀両」

現時輪候公屋平均時間4.7年,不少基層面對嚴重住屋問題,要棲身環境惡劣的蝸居。新一屆政府首次扶貧委員會高峰會昨日舉行,以社會房屋為主題,特首林鄭月娥多番強調住屋與扶貧助弱的關係。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昨透露,首個預製組件屋項目已獲得屋宇署審批,並已覓得土地,預料今年9月開始動工,形容現時「萬事俱備,只欠銀両」。

運房局角色促成者 細節交機構負責

對於預製組件屋項目的位置和涉及單位數量等,運房局昨沒有再補充。據了解,與其他社會房屋項目一樣,局方只擔當「促成者」角色,詳情由負責的機構在適當時候公布細節。

有關注基層住屋的團體指出,政府應落實租金及租務管制才是切實幫助基層,過渡房屋亦一直未列入政策,只停留「善心人做善事的層面」。

政府近年提倡社會房屋,社聯去年推出為期3年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多間社福機構承接單位,以低於市值租金租予基層作過渡房屋。《施政報告》提到協助非牟利機構研究在閒置土地興建預製組合屋,增加過渡住屋供應,紓緩輪候公屋上樓家庭及家居惡劣者的困難。

昨日扶貧委員會高峰會以「扶貧新方向—社會房屋」為主題,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在會上主動披露,首個預製組件屋已獲得屋宇署審批,並已覓得土地,預預料今年9月可開始動工,形容「萬事俱備,只欠銀両」,招標工作已是「水到渠成」。

社聯﹕有發展商1元租出土地

社聯現正發展組合屋,行政總裁蔡海偉會後回應表示,不知道陳帆所提及的是否社聯的組合屋。他指出,有發展商以象徵式1元向社聯租出該土地,惟拒透露位置。他透露,屋宇署已批准初步圖則,消防處亦已批准有關消防裝置,但仍要等待供應商設計,再交由有關部門審批是否符合法例。

蔡海偉表示,建造組合屋的費用約數千萬元,預計可提供100個以內的單位,另計劃向一些基金申請資助,同時希望可獲政府撥款。他說,暫未知何時開始動工,預料工程歷時一年。

對於有報道曾指出,恒基地產與政府和社聯初步討論,有意出租九龍區閒置土地發展為貨櫃屋或組合屋,恒基發言人昨回覆稱,曾向政府提供土地協助,未知最終有否被揀選。

首次以行政長官身分出席扶貧委員會高峰會的林鄭月娥致辭時,除回顧扶貧工作,多番強調本港房屋問題,直言公屋平均輪候時間超過4年,情况「非常不理想」。她說,本港寸金尺土,若解決到住屋問題,其他問題都能較易解決,房屋政策介入的扶貧效果比現金援助更有效。

林鄭促部門檢視閒置土地物業

林太提到,有意見認為在此場合討論社會房屋,予人「避重就輕」之感,但強調是希望公眾關心住屋問題。她兩度呼籲與會者積極參與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為居住在惡劣環境的弱勢社群及小孩子發聲,「當我們講扶貧、講助弱的時候,我們都是需要處理這個房屋問題」。她說,已要求政府部門檢視物業或暫時無特別用途的土地,能否短暫用作社會房屋,「務求做多一個得一個」,重申長遠只能夠靠土地供應和房屋供應解決問題。

林太致辭後,台下的立法會議員區諾軒和爭取低收入家庭保障聯席等團體多名成員高舉標語示威,高叫「愈扶愈貧」等口號,最後被保安趕離會場。
34.jpg
34.jpg (137.88 KiB) Viewed 8823 times
Winnie Yu評:

回歸後香港紛亂及深層次矛盾的源頭是由董建華取締租金及租務管制開始,這是不懂管治的後遣症。

習近平指出「樓房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前港英政府不喊口號,當年落實租務管制法例就是實踐這句「樓房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意義。前港英政府知道不解決人民居住困難,社會動蕩不安情況下還空談什麼安定繁榮?社會怎樣能發展?

問題是政府無能力及無把握解決市民居住困難,直到現在都無法解決市民居住情況下,當年憑什麼取締租務管制法例?就憑拍拍腦袋或一股傻勁?事實説明了,是無知加無能禍港。

前港英政府造楅市民,回歸後特區政府害慘市民,這是懂管治和不懂管治分別。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 by editorial »

何喜華:住屋擠迫 不應歸咎人口政策

不少港人認為要解決土地供應問題必須先談人口政策,這個說法其實是因果倒轉,因為人口增長是全世界的必然定律。若要應付人口結構變化及經濟發展,就需重新規劃土地用途,比如說現有土地不足應付新轉變,那我們就要規劃,推算未來房屋供應需求量,從而開發土地以應付人口和經濟所需的土地。

土地必須因應人口增加而開拓

香港自五六十年代,每10年人口增加差不多近百萬,比現時增幅更快,為何那時我們仍可處理住屋問題?隨着人口增長,港府自1970年代起,10多年間建造9個新市鎮如沙田、大埔、粉嶺,至後期的將軍澳及東涌等。這些新市鎮透過移山填海而建,新市鎮內超過一半比例為公營房屋,因此在人口如此高增長之下仍能讓港人安居樂業。可惜繼東涌之後,10多年來香港再無填海造地規劃。

與此同時政府強調公屋對扶貧及脫貧之重要,但卻不積極興建。過往10年公營房屋的落成量都未能達標,平均每年只有約1萬個單位,只及供應目標一半,即每年欠約1萬多個單位,10年便欠缺超過10萬個單位。政府則歸咎於土地供應不足、土地增長落後於人口增長等原因。

有人把住屋問題歸咎於新移民政策,這是否合乎理性?衆所周知,港人與內地人的跨境婚姻自1980年代開始一直增加,單程證是這些分隔兩地的家庭的團聚門券,自然需求殷切。2017年來港的單程證持有人中,只有0.1%沒有家人在港,即超過九成九都屬家庭團聚。而近四成是港人子女,部分依法例本身已擁有香港居留權(註),其餘六成都有配偶或子女在港。再說,新移民對申請公屋輪候數目是沒有影響的,因為他們的家人原本就是公屋居民,所以他們的申請只是在現有名單加上名字,並不是額外申請,更不可能出現「打尖」情况。

「新移民是社會負累」記印在不少人的腦海裏,但非常值得反省。單程證持有人的年齡中位數一直較香港整體人口為低,在2016年時足足低了10歲!可見新移民並不是「老弱殘兵」。有部分人指出多達六成新移民沒有工作,其實是誤會一場!因為這數字只反映新移民來港前在內地的工作情况,並不代表他們在香港一樣沒有工作。事實上近年來港新移民的學歷顯著提升,約兩成具大專程度,他們亦更積極投身勞動市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內地來港不足7年的新移民的勞動人口參與率一直攀升,至2016年已達54%,與整體人口58%相差無幾。何况新移民家庭普遍難以聘請家傭,那些非勞動的新移民中近六成是家庭主婦,另外亦有兩成多是學生,可見他們並非因懶惰而不工作。而且家庭主婦肩負打理家庭、照顧子女的工作,學生是香港未來的勞動力,對社會的貢獻亦不可以被抹煞!

此外,新移民的收入亦比以往提高,就業收入中位數在過去10年錄得約25%實質增長,比整體人口同期約13%增長還要快速。新移民經濟特徵的轉變,事實上對公屋的需求愈來愈低。房屋署資料顯示,輪候公屋申請者中新移民佔的比例愈來愈低。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保障婚姻自由和家庭團聚權利,據此,港人的配偶和子女,無論是在內地或是其他國家,均有權申請來港定居團聚。試想如果有港人因為跨境婚姻而被剝奪在自己所屬地方與家人團聚的權利,這是否現代社會所允許的?假使他們的人權現時被政府剝奪,將來港人的人權又是否得到保障?

現時社會將矛頭指向新移民,我認為是一種情緒宣泄,並不是理性的。香港過去10多年沒有新增土地,住屋短缺,自然形成不少怨氣,但也不能將問題簡化成現時人口太多。希望政府明白港人怨氣問題根源,將盈餘投放到社會建設特別是在房屋問題上。

對症下藥 方能解決社會問題

香港貧窮問題最大的表徵體現在住屋問題上,公屋輪候冊累積有近30萬宗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由10年前的1.8年上升至4.6年。苦候公屋無期,超過2萬人居於木屋、寮屋、天台屋等臨時住房,近6000人居於工廈,劏房戶更飈升至10萬大關,甚至非貧窮戶亦淪為劏房住客,當中還要飽受租金昂貴之苦。港府坐擁逾萬億元儲備,為什麼扶貧仍然不力?為什麼基層住屋環境如斯惡劣?

正如前面所說,把問題聚焦在人口問題而不聚焦在土地供應上是完全錯誤的方向。根源是要面對社會經濟人口發展,了解為何現時會產生高樓價,上樓難、「上車」難,應該要針對這些問題尋求解決。香港以前填海造地達至成功,為什麼現時不可以?

據團結香港基金數據,本港欠缺9000公頃土地。我認為香港必須像以前一樣大規模填海造地發展新市鎮,以興建更多公屋協助基層上樓,令樓價回復至合理水平,讓中產人士可以置業,提供更多土地讓經濟活動得以蓬勃發展,為打工一族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打破住屋與貧窮的惡性循環,自然減少社會怨氣,使香港重回包容、理想的安居樂業社會。

註:據《基本法》及《入境條例》,在香港以外所生的中國籍子女,如出生時其父親或母親已享有香港居留權,該子女即為香港永久居民,享有香港居留權;有關人士須向入境處申請居留權證明書,並將其附貼於單程證上,才可獲准入境並確立為香港永久居民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何喜華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Post by editorial »

麥志杰:回應林鄭:三管齊下才能解決房屋問題

日前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答問中,談及時下房屋問題時,稱解決問題需大舉開發,並以近日居屋超額認購數十倍為例,狠批有人提出「總之唔畀內地人每日150個單程證落嚟,香港就無房屋問題」的意見,是「不切實際、混淆視聽」。

其實一直以來單程證和房屋問題之間關係的論述,都圍繞「過去多年單程證為今天房屋問題重要成因」,而減單程證的要求則建基於「再不減單程證會使房屋問題愈來愈惡化」的合理預測,而非林鄭過度簡化的「禁單程證就無問題」。

回顧自1997年主權移交以來,近百萬名持單程證人士遷入,隨之為香港帶來巨大房屋需求及開發壓力,是當局無法否認的容觀事實。另一方面,香港環境經長期城市化,本身無法再如四五十年前經濟起步時隨意開發,樓宇供應無可能追得上如此規模的需求增加,也是當局早應明白了解的情况。林鄭時常掛在口邊關心愈來愈多「無法上樓的劏房戶」,本身不少就是經單程證來港的低收入人士;而見此情勢竟仍固執拒絕任何單程證的討論,拒絕給予香港社會空間先消化長期累積的壓力。到底是要求檢討單程證的社會人士,抑或是死不悔改的政府才是「不切實際」?

林鄭提到居屋巨大需求,更反映出當權者虛偽,因為決定如何分配土地為公共房屋、居屋或私樓用途的正正就是政府本身。

以啟德這片近年市中心最大用地為例,市民可一清二楚政府是如何表裏不一。啟德發展區面積約320公頃,土地已平整,亦全為政府所擁有,屬即時可用的「熟地」。如正被修訂的啟德分區計劃大綱圖獲通過,整個發展區房屋供應更會增至約49,900個,為近年市區最多單位供應的主要來源。然而49,900個單位中,拆開公屋、資助出售房屋及私樓比例來看,分別是約38.8%、2.3%及58.9%。即原來政府一邊在立法會以有意購買居屋的市民為「人質」,攻擊關注規劃團體,實際行動卻是將市中心可用地皮的大部分售予地產商炒賣牟利,推出的居屋單位對比之下是少得可憐!

過去幾年政府單靠土地開發,至今樓價未見半點回落的事實,也是對林鄭本身言論的最佳反駁。例如啟德售予私人發展商的土地價格每次均創新高,新落成樓盤的平均呎價更逾2萬元,證明如不控制投機炒賣,再多土地、再多新單位,也不過為「着火」的市場「添薪」,不單未可提供「可負擔單位」,反更加劇房屋問題。環保觸覺曾與學者提出今後應大幅減少私樓,改以增加難以炒賣的資助出售房屋數量,改善整體分配對應,無奈意見至今石沉大海、不獲回音。

需同時遏止炒風及控制外來人口

單靠「開發土地」不能解決房屋問題的淺白道理,在社會無人不明,反而道理說盡都只換來林鄭口號式批評,令人無奈。社會要合理發展,需同時遏止炒風及控制外來人口,否則再如何諮詢填海、開發郊野公園等破壞環境的覓地方式,社會始終難逃「單位需求」的步步催逼,終日惶惶不安。

作者是環保觸覺高級研究主任

麥志杰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