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中國藝術圈需要最貴藝術品《救世主》加持

2017年11月16日 11:11 

達·芬奇《救世主》

  文/陳曉峰
  我的建議是,中國藝術圈不要放過這次世界最貴藝術品誕生的機會。《救世主》投資回報率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最好的外宣題材。中國土豪需要《救世主》來教育,也只有《救世主》可以教育中國土豪,也可以給海量的藝術消費者啟發一個心靈與精神世界的發現,一個精神消費品可以如此蘊藏的經濟能量。世界有兩個藝術圈,一個是正常價值流轉秩序的藝術圈,比如剛拍出的《蒙娜麗莎》齊名的《救世主》以450312500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29億5千7萬多萬的那個藝術圈。另一個藝術圈是中國藝術圈,貴圈是一個蒙圈,興奮點全部在資料顯示該作1958年在蘇富比(微博)指賣以45英鎊(約合人民幣不到500元)。59年增益59萬倍。中國藝術圈特他媽需要這樣一個題材,作為市場破題的方式,讓藝術品成為共眾話題,只要主流層面能夠討論起來,從而圈層的爆炸式武器,藝術圈就會有救。藝術品的市場需要更多週邊人進來,野蠻人進來,這已經是共識。只要有關注度,藝術市場就會有戲。中國藝術品電商就飽受流量與關注度之困。
esdU-fynwnws0208735.jpg
esdU-fynwnws0208735.jpg (23.86 KiB) Viewed 5019 times
  世界最貴的作品一出來,中國藝術品的“救世主們”也就會紛紛跳出來神氣起來:這個圈才是真正的投資刺激遊戲啊,59萬倍的投資回報率,以及達到雙十一銷售的五十分之三的一副作品,他們一定會以撿漏的心理做出終極指南的姿態,宣佈藝術品投資的回報率很高,希望大家要往裏勇猛的跳。但是實際上中國投機者甚重,三十年來的藝術市場開發,並沒有梳理出一個相對理性的市場,尤其是增量空間存在很多合理想像。釋放的都是暴漲暴跌的資訊,在中間層面的架構被抽離,造成藝術市場無法軟著落。傳統的收藏家被困住,新興買家無法批量入場,這正是人民矛盾轉移新時代在藝術圈的具體表現之一。因此今日進入到藝術圈的都需要強大的心臟,而不是需要心智。
nw4j-fynwnws0208826.jpg
nw4j-fynwnws0208826.jpg (70.32 KiB) Viewed 5019 times
a7Bn-fynwnwt6985961.jpg
a7Bn-fynwnwt6985961.jpg (52.43 KiB) Viewed 5019 times
  無論如何,《救世主》在中國藝術圈有著非同凡響的價值所在如下:
  1、生活在話題下的國人,尤其是藝術領域需要這個生猛的話題,世界最貴藝術品,名字又是這麼感性的暴力,《救世主》,一定可以調動國人那根騷動的藝術神經。一切最貴的話題都能深入中國土豪的心。
  2、資金饑渴的中國藝術圈,雖然無法從《救世主》得到救贖的啟示,頂尖的拍品,無法關聯出現階段中國藝術圈的發展現狀,但中國藝術圈最需要《救世主》提神。因為在通往藝術品投資,收藏,消費之路上,中國藝術圈子需要更好更刺激的方式來塑造國人的藝術之心。從電影,到文學,到藝術品都需要牆外香的暖場和鋪墊。今年中國藝術圈流行的“向西買”,買的還是文化品牌的入場券,因此更需要一個文化符號標杆,而西方藝術品的買賣就是一個實力的證明。
  3、聚焦《救世主》的意義,更重要的一面,是能否打開中國藝術品的啟發性思考,這一點對中國藝術品運行的各方尤為重要,不是說藝術品要堆高一個天價出來,但是要相信這樣一個市場存在,這樣一個高品質,高價碼的市場存在。這是一個文化自信的案例之一。從中如何獲得有益的,正向的資訊,我覺得這是《救世主》給中國藝術界新的啟發和感染力。


  《救世主》雖然是一副畫,但是它考量的是一個維度,一個領域抵達的想像力,以及一個豐富資訊產生的投資方向所疊加起來的市場波動。是一個內容產品,話題,以及甚至是信仰所構成的一個新的藝術高地。這裏有世界對藝術品不斷的發現,再認知。藝術所達之處,既是金錢的,但又不是金錢所能控制的。金錢折射出藝術品的當下魅力,而金錢所不能控制的是下件藝術品又會推高到哪個境地?《救世主》帶給中國藝術界的救世密碼,不知道我們讀懂幾分,激發潛能幾分?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價值十億名畫失竊30餘年 被男子在已故叔叔家發現

價值十億名畫失竊30餘年 被男子在已故叔叔家發現

  價值十億名畫失竊30餘年被男子在已故叔叔家發現
  他先是以2000美元的價格賣掉了家中的一堆雜物,然後就接到了FBI的電話,莫名其妙被帶走接受調查,接著FBI告訴他,賣掉的雜物裏有一張價值1.65億美元的名家畫作…

  就在他被數字砸的暈頭轉向的時候,又不幸得知,他那已經離世的叔叔嬸嬸很可能就是30多年前偷盜畫作的雌雄大盜……
1.png
1.png (647.61 KiB) Viewed 5018 times
照片中的這幅畫出自威廉·德·庫寧(荷蘭籍美國畫家)之手,它的價值高達1.65億美元(10億元人民幣),32年前被盜後一直沒有下落,當它第一次被轉賣時只被賣了2000美元(1.3萬元人民幣),現在,這幅畫被收藏在美國圖森博物館。
2.png
2.png (378.2 KiB) Viewed 5018 times
32年前,這幅畫慘遭被盜,盜走這幅畫的是一男一女,雖然被盜後警方積極的參與了案件的調查,但是這幅畫一直沒有下落。

當時這幅畫正準備參加展覽,在展覽之前一對男女混入了會場,女子在樓下分散了保安們的注意力,男子則利用刀刃把畫從畫框上剪了下來。
3.png
3.png (527.84 KiB) Viewed 5018 times
發現這幅畫的人名叫Ron Roseman,他在為已故的叔叔整理遺物時發現了這幅畫,就掛在叔叔家的門後,Ron並不知道這幅畫的來頭,因此僅以2千美元的價格售給了一個名叫巴克·伯恩斯的古董商。

古董商巴克將這幅畫擺在店裏,有一天一位遊客在看見這幅畫後竟想出價2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33萬元)買下這幅畫,這引起了巴克的注意,他與合夥人查找各種資料,瞭解了這幅畫的來頭。

發現事情重大後,巴克和合夥人立即打電話給博物館,經過專家鑒定,證實了這幅畫就是當年被盜的威廉·德·庫寧的畫作,於是決定將畫無償的捐獻給國家。

至於這幅畫為什麼會在Ron Roseman的叔叔家裏,Ron表示自己也不清楚,儘管他和叔叔生前非常親近,但是他並不知道具體的來歷。畫被掛在叔叔家一個比較隱蔽的門後面,平常並沒有人注意。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習近平和特朗普在故宮托畫心時拿的什麼作品
2017年11月20日 08:59 

  原標題:習近平和特朗普在故宮“托畫心”時拿的是什麼作品?

  11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故宮文物醫院體驗了書畫裝裱工序中的重要環節——托畫心,他們當時手中所持的分別是明代董其昌的《仿古山水冊頁》與清代畫家餘穉的《花鳥圖冊》。這兩套冊頁尺幅雖小,卻幾乎涵蓋了傳統中國畫的技法與境界。
1.jpg
1.jpg (32.9 KiB) Viewed 5017 times
  11月8日,習近平夫婦和特朗普夫婦在故宮體驗了書畫裝裱工序中的托畫心  
2.jpg
2.jpg (59.35 KiB) Viewed 5017 times
董其昌《仿古山水冊頁》之仿梅花道人山水局部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諡號文敏,華亭人(今上海松江人)。明代後期的畫壇領袖,文人畫正脈的引導者。他的“南北宗論”影響了其後三百多年的中國山水畫發展方向。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山水畫創作都不離董其昌的宣導宗旨。

  董其昌的這套《仿古山水冊頁》是故宮博物院收藏,作於明天啟元年(西元1621年)。為董其昌六十六歲時所作,是其仿古冊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共8開,每開縱26.3釐米,橫25.5釐米。現藏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這套冊頁原為王時敏、王掞父子舊藏,畫上有印為證:“王時敏印”、“王掞之印”、“藻儒”、“顓庵”。後歸民國大收藏家龐萊臣所有,收藏印“虛齋鑒賞”、“龐來臣珍賞印”、“龐來臣珍藏印”都是民國大收藏家龐萊臣的印章。晚清大臣楊壽樞也收藏過,“壺公”、“壺中墨緣”都是楊壽樞印鑒。

  此冊頁皆為仿晉唐宋元諸名家,如楊昇、惠崇、李公麟、倪瓚、王蒙等。青綠、淺絳,水墨皆有。青綠設色借鑒唐人之法,而又別出心裁,明麗且淡雅;水墨筆墨清潤,或擬雲林明淨高逸,或寫叔明渾厚繁複,落墨而為米氏雲山,用筆戲寫伯時山莊。 

  習近平主席手中一開畫心是“仿惠崇”山水。對開有董其昌跋語:“惠崇,宋詩僧,建陽人也。在巨然之前,畫學王維,精工妍麗;如詩家溫、李輩,《香奩集》生於情者。東坡、山谷常題其小景。餘所見有京口陳氏《江南春(微博)卷》及鄞朱定國所贈巨軸《早春圖》。”
3.jpg
3.jpg (30.91 KiB) Viewed 5017 times
董其昌《仿古山水冊頁》之仿惠崇山水
  此畫師法惠崇,惠崇是北宋初期僧人,擅長寫山水小景。蘇東坡為惠崇畫作《春江晚景》的題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名傳千古。畫中寫平遠之境,青溪兩岸,雲樹房屋。這是僧惠崇常用的構圖方式。山石皴法用披麻皴法,線條柔和又不失剛硬,設色淡雅。
4.jpg
4.jpg (32.35 KiB) Viewed 5017 times
董其昌《仿古山水冊頁》之仿梅花道人山水
  特朗普總統手中所拿的是董其昌“仿梅花道人”山水。對開有董其昌跋語:“今日過武塘題,是吳仲圭故居,稱梅花巷者。自號梅花和尚,實居士也。畫學巨然,字學懷素,皆受和尚法,故雲。初,仲圭與盛懋同巷對宇。人多持金帛詣盛求畫,仲圭之家閑如也。家人以為謫,仲圭曰:‘待二十年後自有定論’。已而盛之聲價果遜。至今三百年猶爾。辛酉三月廿三日識。”吳鎮即梅花道人,此畫仿學吳鎮,設色以淡赭石、花青為主。也是一幅淺絳山水,茂林水閣、青山飛瀑。山石皆用濕筆,樹木用墨與色結合,渾然天成。再望其遠山,妙在有無之間。

  清代宮廷花鳥畫特色與以往不同,不僅有宋元明宮廷繪畫的繼承,還有西洋油畫的借鑒。色彩豔麗,透視精准,富麗華貴之氣十足。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的宮廷繪畫最為鼎盛。餘穉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畫家。
5.jpg
5.jpg (63.73 KiB) Viewed 5017 times
餘穉《花鳥圖冊》之荷花
6.jpg
6.jpg (67.99 KiB) Viewed 5017 times
餘穉《花鳥圖冊》之牡丹
  餘穉,字南州,江蘇常熟人。生卒年不詳,乾隆時供奉內廷。其畫風深受蔣廷錫、郎世寧的影響。其兄餘省也是著名的宮廷畫家。這套《花鳥圖冊》就是其代表之作,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共計12開,每開縱37釐米,橫40釐米。構圖簡潔,設色明麗,筆法嚴謹,造型準確。冊頁繪以萱花、百合、玉蘭、荷花、海棠、桃花、梅花、蘭花、牡丹、菊花等花卉,加之以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鳴禽、蛺蝶、蜜蜂、蜻蜓作為點睛之筆,畫面頓時多了幾分生動活潑。
7.jpg
7.jpg (120.16 KiB) Viewed 5017 times
  餘穉《花鳥圖冊》
  習近平主席的夫人彭麗媛手中所持畫作為夏荷之圖,特朗普夫人梅拉尼婭拿的是牡丹之圖。兩幅圖都取法兩宋院體小品,嚴謹工致,色彩豔麗;由於受到西方繪畫影響,較之宋代小品更具有立體感,透視感極強。尤其是蜻蜓、蜜蜂的畫法深受郎世寧的影響。但是兩幅畫的畫法截然不同,夏荷為勾線填色,層層渲染;牡丹則為沒骨法,除花朵多遍渲染外,枝葉一遍而就。勾線填色不必多說,為宋人小品慣用的表現手法。而餘穉的沒骨畫法師承蔣廷錫。而蔣廷錫深得清初花鳥畫家惲南田三昧。這種方法不需勾勒出枝葉形狀,直接用筆寫出。畫家的繪畫功力可見一斑。

  這兩套冊頁雖然尺幅小,卻幾乎涵蓋了傳統中國畫的技法與境界。它們美,不單單依賴技法純熟,形象逼真,而更關乎畫外之境,畫外之心。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為何有人願意花4.5億美金買幅畫?
2017年11月21日 08:00 

  原標題:用精神分析法來理解:為何有人願意花4.5億美金買幅畫?
1.jpg
1.jpg (31.22 KiB) Viewed 5015 times
紐約佳士得11月15日競拍現場。

  每年5月和11月進行的春拍秋拍,藝術圈都會以不同程度地大聲發問:“為什麼很多媒體都會過度報導拍賣市場、其明星拍品和華麗的價格?” 在佳士得出售《救世主》(所謂的“最後的達芬奇”)後的36小時狂熱之後,我們可以來回答這些疑問。

  到目前為止,讀過新聞的人都知道這幅作品售出了天價:加買家傭金,合計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86億元),這個價格為其近1億美元擔保金的4.5倍。 從此刻開始,幾乎每一個對藝術有著興趣的人,都不得不以某種方式來應對意向不到的結果,即使只是發聲說說我們人類能夠花多少精力或者金錢去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我對於這個觀點持同情態度。但是,不管您是否奮力避開藝術市場,或是您在金錢對文化的影響上放平和心態,當你看到它那天價的標籤時,心情就仿佛是一條霸王龍突然在街上奪走你正在溜的愛犬那樣,措不及防卻目瞪口呆。迄今為止公佈出的結果都遠遠超出了我們對現實基本參數的理解。
2.jpg
2.jpg (18.21 KiB) Viewed 5015 times
佳士得的亞曆克斯·羅特(Alex Rotter)為獲勝者在電話上競標達·芬奇的《救世主》。 圖片:Eduardo Munoz Alvarez / Getty Images
  這並不是說每個人都需要對藝術市場再次爆發的突發事件做深度解析,就像我們也不需要刨根究底地懷疑為什麼每次高調的明星拍品都會驚人地比預估高出很多(是比爾·蓋茨在用微軟的金錢?在阿聯酋皇室的石油財富桶?還是一個中國億萬富翁在炫耀著自己的黑卡?)

  但是這場比賽已經開始了,《救世主》的新主人並不僅僅對收購“最後的達芬奇”甚至是任何盛名的藝術品感興趣,他們似乎甚至更有意收購“世界最著名收藏家”這個稱號。
  截至兩個月前,佳士得對支付費用細節做了調整,當價達到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651萬元)時,買家需要支付12.5%的傭金。 因此,當《救世主》抬價到了1.6億美元時,已經確保穩贏此前畢加索《阿爾及爾的女人》的最貴紀錄(這件作品在2015年5月以高達179.4億美元的價格出,是當時有史以來在公開拍賣史中價格最高的藝術品)。

  接著,當競標價格超過2.67億美元時,獲勝者也知道這將取代肯·格裏芬(Ken Griffin)。(據說在去年的私洽交易中,他以3億美元收購了德·庫寧的作品《互換》。突然之間,競標者贏得了所有交易的最高金額稱號(無所謂了,因為格裏芬也可能是達芬奇的幕後買手)。

  然而,真正意義上改變的戰局的一個環節是:在2.67億美元的點上繼續往上多增加1.33億美元 。這相當於現代社會中,我們已知的最貴藝術作品的一半價格了。

  更令人迷惑的是,最後直接喊3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9億元)的加價,直接擊垮了對手,直接從3.7億美元叫價飛躍到4億美元,也預示為藏家競拍的亞曆克斯·羅特的穩贏態勢。

  在拍賣方面,與Tony Scott在1991年動作片《最後戰士》(The Last Boy Scout)的開場場景一樣,一名國家橄欖球聯盟球員因在門球線被防守球員截了球,而在跑動中從腰間拔出手槍。在這場拍賣的比賽中,你不會那麼晚做出那麼極端的舉動。

  我說的這些都不是為了低估佳士得圍繞《救世主》所做的史無前例且360度行銷重要性或有效性。當然,精心打造品牌是至關重要的:對佳士得來說是重要的,對達·芬奇來說是重要的(雖然這樣說有點荒謬),對新任的佳士得當代藝術聯合主席Lo?c Gouzer和亞曆克斯·羅特是重要的。
3.jpg
3.jpg (26.4 KiB) Viewed 5015 times
  佳士得的造雨人亞曆克斯·羅特和Lo?c Gouzer在木槌落下後慶祝。圖片:By Eduardo Munoz Alvarez/Getty Images
  史無前例的行銷反映在該畫在多個城市的巡展、病毒式傳播的視頻,以及在註冊區專門為達·芬奇投標者製作的特殊紅色號牌。如果沒有健康的炒作,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賣到數億美元。

  然而,我認為4.5億美元的結果更多的歸功於自我行銷而非外部行銷。對我來說,與其說市場行銷戰勝了鑒賞,不如說鑒賞從一開始就無關緊要。

  這是我懷疑畫作最終由財團購買的重要原因。一般來說,買方只有在確認之後的轉售交易能夠獲得利潤後,才會合作。而4.5億美元,請記得這比以往任何時候賣出的最昂貴的畫作高出了150%,《救世主》現在已經接近超現實主義了。
  我的直覺告訴我,《救世主》的新買家是一個個人,對他來說,擁有世界上最昂貴的藝術品的價值超過了一切。
  在我稱之為“名義上的買家”分類法中,我將這個買家稱作“儲藏者”,他的特徵是願意為單件藝術品支付高至平流層一樣的天價,而非尋求後續的利潤。

  一件4.5億美元的達·芬奇比四千五百萬美元的裏希特更能引起同行們的關注,更不用說幾億美元的轉售收益了。許多精英們可以或者已經擁有更低價值的作品。至少也能讓一些人能夠從中賺到同樣多的利潤。
4.jpg
4.jpg (13.89 KiB) Viewed 5015 times
  參觀者在紐約佳士得給達·芬奇的《救世主》拍照。圖片: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但是,在每個既定時間點,只有一名買家能夠獲得世界最貴的作品,而為了達到這種稀缺的社會經濟地位,處於藝術交易頂點的行為已經被推向了令人暈眩的程度。

  這次交易不僅僅是一次購買行為。它是一次富有爭議的社會經濟對藝術的碾壓,“得益於”可憎的財富不平等與極致消費的利潤。
  我認為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觀察者如此急切地質疑這件作品的估價、作者與修復。一般來說,藝術愛好者想去相信比自己有錢那麼多的買家要麼是在交易裏付出了過高的價格,要麼是在交易中被耍了。如果新富豪們總是為他們無邊的現金池做出英明的決策,那麼剩下的我們又如何能夠出頭呢?

  我想我們很快就能確切得知這名創造令人迷惑記錄的買家是誰。至於究竟我們其他人該拿這個破紀錄的藝術世界以及更廣闊的世界怎麼辦?只有天知道。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外媒:中國收藏家掀起海外流失文物“回購熱”

2017年11月20日 17:28 
21.jpg
21.jpg (129.19 KiB) Viewed 5014 times
劉益謙收購的600年曆史的唐卡 (圖片來自福布斯英文網站)

  參考消息網11月20日報道 繼趕時髦爭相購買西方藝術品和名表後,中國古代藝術品現已成為富有的中國收藏家必備的收藏品。他們正在從外國人手裏收購流失幾百年的中國地圖、書籍、字畫等物品。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1月18日報道,英國倫敦古籍經銷商、香港古書博覽會主辦方伯納德·誇裏奇書店的安德烈亞·馬佐基稱:“一些中國買家認為他們的過去被奪走了,因此希望買回自己的一段歷史。”

  他說:“早前對此感興趣的僅限於香港居民和海外僑民,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內地買家也蜂擁而至。”
  香港佳士得拍賣行亞洲藝術部主席石俊生稱,中國收藏家已有“欲望和能力”回購幾個世紀前被世界各地買家收購的書畫、雕刻及其他藝術品。

  將偉大藝術品帶回的愛國主義主張和對未來獲得經濟收益的期望催生了新的收購浪潮。石俊生稱:“這是中國軟實力的一種表現。”2017年上半年,佳士得拍賣行售出了價值4.309億英鎊(約合37.70億元人民幣——本網注)的亞洲藝術品,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
  佳士得2017香港秋季拍賣會的物品包括一本17世紀由耶穌會傳教士撰寫的有關天文儀器的書,以向中國皇帝證明西方科學的優越性。賣方報價為75萬美元(約合497萬元人民幣——本網注)。

  13世紀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朝廷用來印製紙鈔的凸印版的報價是25萬美元(約合166萬元人民幣——本網注)。出售這塊凸印版的澳大利亞賣家道格拉斯·斯圖爾特說:“來自中國的需求正在與日俱增,尤其是高端需求。”
  丹麥圖書銷售商赫爾曼·林格父子書店的威廉·施奈德希望以超過1.5萬美元(約合99.5萬元人民幣——本網注)的價格出售一張14世紀中國的銀行券。他說,需求的基礎源於這個物品可以展現中國在印鈔領域的優越性。他說:“直到17世紀,歐洲才印製出第一張紙質銀行券。”

  香港佳士得拍賣行的石俊生稱,新湧現的私人收藏機構也推動了這股熱潮,比如由億萬富翁、投資人劉益謙在上海創建的龍美術館。早前,劉益謙以4500萬美元(約合2.99億元人民幣——本報注)的價格收購了一幅有600年曆史的唐卡,以及以3600萬美元(約合2.39億元人民幣——本網注)的天價拍得一個明代的雞缸杯。

  石俊生說:“這與中國崛起有關。政府將文化藝術視為一項重要的產業。它是中國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香港故宮文博館招總監:須20年工作經驗擅長普通話
2017年11月26日 10:58 

 位於香港特區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於2022年落成,繼早前公佈設計概念後,隨即密鑼緊鼓埋班,今天(25日)公開聘請行政總監一職,要求擁有最少20年策劃、設計或營運中國/亞洲或古代藝術博物館的經驗,其中10年更需擔任高級行政職位,須兼擅中文、英文及普通話,能操粵語者更佳,下月8日截止申請。

  據香港東網消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25日在其官方網頁及報章刊登廣告,招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行政總監,職務包括統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管理工作,為博物館訂立發展願景和為其營運、品牌和籌募方面制訂業務策略。

  廣告又列明,在規劃及施工階段,要組建幹練的人才團隊,以實現博物館的願景,並與管理局其他部門通力合作,確保博物館專案在既定的施工時間和財政條件下如期竣工,又需要和故宮博物院建立緊密的工作關係,並與其他本地、內地、國際博物館及業務夥伴建立聯繫,督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整體策略,並負責監督其日常營運及未來發展。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銅胎畫琺瑯為清三代宮廷傾力打造 市場逐漸走高
1.jpg
1.jpg (29.19 KiB) Viewed 5003 times
1
康熙 畫琺瑯蓮花蓋碗 故宮藏
2.jpg
2.jpg (24.34 KiB) Viewed 5003 times
2
乾隆 金胎畫琺瑯人物花卉執壺 故宮藏

  作為被“千古一帝”康熙選為宣揚國力的頂級藝術品,畫琺瑯器自其誕生到其退出生產領域,都一直為宮廷所專用,銅胎畫琺瑯始終是難得一見的頂級藏品。康熙朝畫琺瑯工藝,在整個清代工藝品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成熟的工藝技法移植到瓷、紫砂和玻璃的胎體之上,同樣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在康熙朝晚期,受琺瑯彩製作的影響,還出現了獨樹一幟的粉彩瓷器。
  
  琺瑯器主要有掐絲、內填和畫琺瑯

  琺瑯是覆蓋於金屬製品表面的一種玻璃質材料。它最早出現在東羅馬的佛菻地區,這也是它的工藝名稱的由來。琺瑯器在12世紀由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琺瑯工藝技法的傳入則是在元代後期。

  按我國的傳統,附著在陶瓷胎上的玻璃質叫做釉,在瓦片建材上的叫做琉璃,在金屬器物表面的則叫琺瑯釉,它們的成分主要都屬於矽酸鹽類。
  琺瑯器,是將經過粉碎研磨的琺瑯釉料,塗施在金屬製品表面,經過乾燥、燒成等製作過程後得到的複合型工藝品。琺瑯器的胎體一般是銅或銅合金,少數也有金胎等。琺瑯器根據製作的技法分類,主要有掐絲、內填(鏨胎)和畫琺瑯三種。

  畫琺瑯的製作方法是,先在紅銅胎上塗施白色琺瑯釉,入窯燒結後,使其表面平滑,然後以各色顏色的琺瑯釉料繪飾圖案,再經焙燒而成。畫琺瑯富有繪畫趣味,又叫做琺瑯畫。

  康熙二十三年,西洋琺瑯由廣州等港口進入中國後就地設廠研製,稱為洋瓷,宮中稱其為廣琺瑯。康熙三十年左右,造辦處設立琺瑯作。從有關資料來看,畫琺瑯進入技術成熟的精製階段,應該在康熙五十七年左右。康熙五十八年,法蘭西畫琺瑯藝人陳忠信受聘來京,在內廷琺瑯作指導燒造畫琺瑯器。

  宮廷畫師 直接參與畫琺瑯的創作

  康熙執政三十多年後,帝國強盛,自視為千古一帝的他也要在藝術領域創造領先於世界的代表作品,他選中了畫琺瑯,並首先在銅胎上開始了他的“文治功業”的創作。超越前人,就是要超越明代的掐絲琺瑯,超越西方,就是要超越西方的畫琺瑯。因此,康熙調集了造辦處的尖端力量,同時讓宮廷畫師直接參與畫琺瑯的創作。

  康熙朝的畫琺瑯創作大獲成功,色彩濃麗,工藝絕倫,康熙認為這就是他所期望達到的輝煌盛世之重器。它的器物品種造型豐富,有文具、陳設品和生活用具,每一種器物又形制多變,比如盒子就有圓的、方的、五瓣的、八瓣的和菊瓣的等等。康熙朝畫琺瑯的成熟物件,釉質薄而均勻,色彩純正,有白、黃、藍、紅、紫、綠、褐、灰、藕荷等十餘種,每種顏色又有不同色階,所以在描繪圖案時就可以隨形賦彩。

  由於畫琺瑯的裝飾一般都出自宮廷如意館畫家之手,所以構圖準確優美,同時又能嫺熟運用中國畫皴、擦、點、染等技法,使圖案具有國畫的藝術效果和表現力。

  康熙朝畫琺瑯工藝,在整個清代工藝品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它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經探索而獲得了成熟和成功並至臻完善,還將其工藝技法移植到瓷、紫砂和玻璃的胎體之上,也同樣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在康熙朝晚期,由於制瓷工藝受琺瑯彩製作的影響,還出現了獨樹一幟的粉彩瓷器。
  
代表了清代宮廷藝術的最高成就

  雍正繼承了康熙對畫琺瑯的崇高地位的認知,繼位數年即在畫琺瑯上投入了最大的熱情,從歐洲、從景德鎮、從造辦處網羅人才,下旨宮廷畫家戴臨、戴恒、湯振基等人轉行投入到畫琺瑯之中,在圓明園裏設窯燒造。雍正帝對銅胎、瓷胎的畫琺瑯有著不同的認知,這種認知讓銅胎畫琺瑯更加具有文人品味和文化韻味。

  清三代之盛在乾隆帝達到頂峰,同樣,畫琺瑯也達到頂峰。乾隆朝的畫琺瑯,極盡繁複華麗之能事,色地、百花、開光等裝飾大行其道,為了表達“萬國來朝”的中土大國的氣象,歐洲風格的內容也進入到乾隆朝的畫琺瑯之中。當然,三代之盛也就綿延到乾隆末年,畫琺瑯是盛世輝煌的龐大國力下極盡人力、物力才能實現的頂級宮廷藝術形式,失去了這種無與倫比的國力支撐,畫琺瑯也就衰退下來。

  畫琺瑯是專屬於清三代宮廷的,儘管在宮廷之外也有畫琺瑯的存在,但它也是宮廷畫琺瑯的延伸,從屬於宮廷畫琺瑯的體系,囊括在宮廷畫琺瑯的制度之中。無論是景德鎮的“磁胎洋彩”還是粵海關的“廣琺瑯”,都是三代盛世裏皇帝直接主導、造辦處直接參與的宮廷藝術的延伸,涵蓋在宮廷畫琺瑯的制度之中,廣東名匠潘淳、楊士章,景德鎮名匠宋潔,都在造辦處的體系之內,最後也都進入了造辦處琺瑯作。畫琺瑯是三代盛世的國力支撐下由皇帝親自主導打造出來的一個巔峰藝術形式,曇花一現,絕無僅有,代表了清代宮廷藝術的最高成就。

  銅胎畫琺瑯是難得一見的頂級藏品

  過去的幾年乃至十幾年裏,收藏界更注重瓷胎畫琺瑯。在明清官窯瓷器的火熱行情中,瓷胎畫琺瑯上升到了瓷中帝王的高度,被認為是明清彩瓷之冠。相較而言,文博界和收藏界對銅胎畫琺瑯的深入研究和正確認知要晚上幾年。“畫琺瑯”是一個總的概念,銅胎畫琺瑯出現得最早,在銅胎畫琺瑯的基礎上又發明了瓷胎畫琺瑯、玻璃胎畫琺瑯、紫砂胎畫琺瑯、金胎畫琺瑯和銀胎畫琺瑯。銅胎畫琺瑯是其他五種畫琺瑯的基礎。

  銅胎畫琺瑯在收藏市場、拍賣市場上的表現,與其崇高的歷史地位、非凡的藝術價值不太匹配。這種局面的出現,也許與學術界對銅胎畫琺瑯的認知、研究有關。學術界對銅胎畫琺瑯的研究稍晚於瓷胎畫琺瑯,學術問題基本厘清也是在2010年之後。但是2000年以來,海外收藏市場已經逐漸意識到銅胎畫琺瑯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

  近現代以來,銅胎畫琺瑯以各種形式進入歐洲,海外比較重視,把它視為收藏實力的象徵,但由於銅胎畫琺瑯基本上都收藏在故宮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能夠流通的藏品屈指可數,銅胎畫琺瑯始終是難得一見的頂級藏品。2005年5月2日,香港蘇富比(微博)以1972萬港幣(約合人民幣2090.32萬元)成交一件清康熙禦制銅胎畫琺瑯牡丹雉雞圖蓋盒,海外市場的銅胎畫琺瑯由此達到千萬元層級,且價格上漲較快。

  2007年6月13日,巴黎佳士得以652.8萬歐元(約合人民幣6618.74萬元)拍出一對清乾隆禦制銅胎掐絲琺瑯胡人像,更使銅胎畫琺瑯價格進入新階段。而國內收藏市場和拍賣市場中,銅胎畫琺瑯更難得一見。近年,在學術的推動下,在海外收藏市場的帶動下,國內的銅胎畫琺瑯收藏市場開始興起並逐漸走高。同時,在銅胎畫琺瑯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他畫琺瑯品種,也受到了收藏界的關注。2007年11月27日,一件玻璃胎的乾隆禦制西洋母子圖筆筒在香港佳士得就以6752.75萬港幣(約合人民幣6752.75萬元)成交,吸引了收藏界對玻璃胎畫琺瑯和對清代宮廷玻璃器的關注。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陳丹青:全世界最好的繪畫是中國水墨畫

為什麼你們心甘情願把自己想成“水墨畫家”呢?如果你們在德國,可能被稱作新表現主義畫家,在意大利,可能被稱作“新繪畫”。這些歐洲當代畫家和你們有點相似:造型很自由,畫法很率性,既不很現代,也不很傳統。畫面有敘述性,甚至有點可以解讀的“故事”。可是在中國,這樣畫就給框定在“國畫”呀、“水墨“呀這些話題裏。
1.jpg
1.jpg (27.3 KiB) Viewed 5000 times
《洛神賦圖》·局部顧愷之
  《簪花仕女圖》 周昉
  圍繞水墨兩個字,各種理論就會圍上來,涉及美學,涉及美術史,等等等等,油畫就不會有這問題。我從來沒見過一群西方人談論一組創作,關鍵字是“油畫”。我認為全世界最好的繪畫是中國的水墨畫。當然,我指的是古典作品。黃賓虹過時了,林風眠過時了,李可染過時了,張大千毫無疑問的過時了,徐悲鴻的國畫也過時了—所謂過時,不是說他們畫得不好,而是他們成為歷史。他們的那種好,那種境界,不能夠回答今天的實踐,就像他們當年看破了歷史,認為元人清人的那一套,不能回答民國時期的實踐。反而蔣兆和我以為不過時,我不認為他是個水墨畫家,他是個偉大的素描家,是個偉大的現實主義人物畫家。《流民圖》不是國畫,也不應該說它是什麼畫,它就是一件偉大的作品。
2.jpg
2.jpg (48.03 KiB) Viewed 5000 times
《蝦》 齊白石
  還有,齊白石沒過時,經過一長段歷史,我甚至覺得明人、清人到現在還沒有過時。我在國外看多了畢加索等現代主義,覺得他過時了,可是反回去看早期文藝復興,反而沒過時,越看越好。後現代藝術,或者說當代藝術,在語言上沒什麼好追求的,各種語言早就有了,能夠周轉翻新的就剩圖式。你找到一個圖式,你就成功。水墨畫的淵源是文人,是中國文化私人教養的競賽,閒情逸致,是戲筆,這一路西方沒有。現代有了幾位,譬如馬蒂斯,他畫《金魚》,畫女人,畫靜物風景,從來不畫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之類大創作。但他是大畫家。義大利莫蘭迪也是小題材小油畫中的大師。中國畫追求雅趣、閑情,好幾百年歷史。
3.jpg
3.jpg (85.64 KiB) Viewed 5000 times
《早春圖》 郭熙
  “能品”從前是帶貶義的,如果評價你的作品屬於“能品”,是委婉的批評。但是我對近十幾年中國所有繪畫有個希望,就是多出“能品”,“能品”很少見的。任伯年就是“能品”大師,件件都是“能品”。這些年的趨勢,畫家越來越沒話語權,批評家話語權又太大,而理論家的話語多數是空的,沒有多少內容,這是困境。水墨畫本身不是困境,目前的話語空間、市場和體制,是真的困擾。這種傳統類似中國的隨筆、散文、小品。這是中國一直有的傳統,就是遊戲的傳統。林風眠當時的貢獻,就是在那個年代肯定遊戲感。當然,他的來源不完全是國畫,他不能算國畫家,他繼承了野獸派和一部分後印象派的傳統,但他接上了中國繪畫的遊戲傳統,包括從中國彩陶吸收了不少手法,有遊戲感。像冷梅、羅聘,他們的畫都是遊戲。
4.png
4.png (545.26 KiB) Viewed 5000 times
《潑墨仙人圖》 梁楷
  中國畫妙就妙在它不靠一五一十的寫生,照樣把人畫得非常傳情,而且非常像。譬如曾鯨,他畫王時敏和王鑒,畫他年輕時的肖像,多好啊!還有畫董其昌肖像的那幅畫,忘了作者名字,畫得多好啊!根本不是寫生,尤其不是美術學院那套寫生。就算寫生,繪畫可以有一千種寫生的辦法,絕不僅僅是沙龍學院那一套。
5.jpg
5.jpg (27.42 KiB) Viewed 5000 times
《溪山清遠圖》·局部夏圭
  不要相信“素描是基礎“這句話,這句話是錯的。我算是看了世界各國的藝術,素描絕對不是基礎。素描只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生髮出來的一種方式,然後延續幾百年,到十八世紀變成學院系統,然後傳到蘇聯,再傳到中國—這是災難性的。埃及人、印度人幾千年前就可以把人和萬物畫得很像很像,像得一塌糊塗,完全沒有素描這件事。一定要解開這件事情,不然中國畫沒有前途。中國畫的沒落就從素描教學開始。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收藏市場的乾隆瓷器為什麼如此火熱
1.jpg
1.jpg (352.37 KiB) Viewed 4999 times
清乾隆 粉青釉浮雕“蒼龍教子”圖罐
  來源:美術報  專題策劃:周懿
  編者按: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清乾隆禦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以1.51億港幣成交;2010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以2.52億港幣成交;2011年澳門中信春拍,清乾隆30年粉彩鏤空開光魚戲水紋瓶以2.3億港幣成交……直至今年5月9日,佳士得倫敦亞洲藝術周,一對首度公開拍賣的乾隆禦制粉彩花蝶紋如意耳葫蘆尊,以折合人民幣1.31億元成交。從市場回看學術,一場場關於乾隆的展覽摩肩接踵,浙江博物館呈現的“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從盛夏走到初冬,剛剛落下帷幕,而其所帶來的熱度和討論仍然在繼續。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乾隆”,在專業研究、坊間戲說的包裹下,輕而易舉就能撩撥起人們的興奮神經,而“乾隆瓷”經過幾年的發酵,早已變成一種“奢侈品牌”,一個引發狂熱的追逐目標。
  乾隆自詡“十全老人”,對自己的收藏眼光相當自信,但為何又在後代被評為“農家樂審美”而屢遭吐槽?乾隆的陶瓷審美真的不及其父雍正嗎?是什麼影響並造就了“乾隆審美”?如果乾隆審美水準低,“乾隆瓷”為何能如此熱,是大眾的誤解誤讀,還是一眾藏家都在上演“皇帝的新衣”?本期鑒藏,讓我們一同來討論收藏市場的“乾隆瓷”狂熱現象。
  今年上半年,一對乾隆禦制粉彩花蝶紋如意耳葫蘆尊在英國倫敦佳士得以1472.5萬英鎊成交,折合人民幣1.31億元。這件對尊也成為佳士得拍賣價最高的10件中國陶瓷器之一。
  據瞭解,這一對成交價格達到1.3億元的粉彩葫蘆尊,其原先擁有者最初心理價位只有1000英鎊(約合9000元人民幣),此前在拍場上與這對葫蘆尊具有同等體量、工藝和紋飾的尚屬罕見,之前有4件類似的瓷瓶出現在市場上,均是以單件形式售出。我們實在也有必要思考一下市場狂熱追逐乾隆瓷的背景是什麼?清“乾隆瓷”是否真正物有所值?動輒億元的天價未來風險有多大?
  近年來,在藝術品收藏市場上清三代瓷器一直受到市場的大力追捧,特別是“乾隆瓷”幾乎成為高價瓷、天價瓷的代名詞。2010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微博)秋拍上一件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以2.52億的天價被香港收藏家張永珍女士購得,創造了當時的全球瓷器拍賣紀錄。在2011年紐約蘇富比春拍上,一件估價僅為800-1200美元(約5000元人民幣)被拍賣公司標為“類屬民國”的瓷瓶,因被買家抱著“豪賭”乾隆官窯的心理而最終以超出估價兩萬倍的1.2億元高價成交,堪稱拍場一大奇跡。
  其實,“乾隆瓷”之所以被狂炒,完全緣於它本身已化為一個純粹的商業化品牌和概念而被市場過度包裝和神話了。這一點,頗與當下書畫市場狂炒追逐“石渠寶笈”有幾分相似。這些年,香港蘇富比等海外拍賣行在市場上成功地推出了“皇家御用”概念,尤其是把與乾隆朝相關的所有拍品都作為極品推出,如乾隆玉璽、乾隆御用腰刀等拍出了不菲的高價,自然“乾隆瓷”也毫不例外成為市場極力包裝和概念化的一個對象。凡“乾”必貴,已成為拍場的一大現象,只要是沾上乾隆的標籤,每每就身價倍增一飛沖天。
  就近年海內外拍場成交的高價瓷、天價瓷來看,絕大部分是乾隆朝的瓷器,鮮有高古瓷器,這與早期藏家偏好宋、元、明瓷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以說當代藏家在瓷器審美上已出現了群體偏離。這種偏離一方面是由拍賣公司的強大市場造勢宣傳所改變,另一方面同大量新湧進的投資型買家對瓷器缺乏基本的瞭解認知有很大關系。在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建國初,宋五大名窯、明代永樂青花和成化鬥彩等成為藏家們熱衷的重器,而不是像現今一味地追逐乾隆朝官窯,可以說那時的玩家更具專業性和品位。看一看瓷器大藏家孫瀛洲上世紀50年代捐獻故宮的宋代哥窯弦紋瓶、元代紅釉印花雲龍紋高足碗、明代成化鬥彩三秋杯,就知道真正藏家的品位了。
  眾所周知,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無論在釉色、器型還是圖案紋飾上都追求一種簡約素雅、端莊大氣、自然天成的氣度,特別在釉色純美上達到了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大高峰。
  元代瓷器是中國瓷器的一個轉捩點,一方面草原民族風格突出,器型多樣,大型器物增多,同時大量外銷瓷使得燒制技術更加成熟,獨特的元青花和釉裏紅成為元代瓷器的一大特色。明代永樂和宣德的青花最受後人的青睞,成化的鬥彩,嘉靖的五彩也都各具特色,在繪畫紋飾的豐富性上明代也超越前人。即便是清朝,雍正的單色釉也高端大氣上檔次。反觀乾隆朝瓷器,受乾隆帝和皇家審美的偏好,因過分追求紋樣繁縟、色彩豔麗、構圖充滿和工藝複雜,卻很大程度上喪失了藝術性。雖外觀不失雍容華貴,但與宋、元、明朝的瓷器相比,終不免露出一股豔俗氣和工匠氣,富麗有餘,而文雅不足,這是乾隆瓷的一大硬傷。
  在國內高通脹壓力下,目前大量社會遊資進入藝術品市場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不少投資型買家對藝術品一竅不通,從眾心理嚴重,往往市場流行什麼熱什麼就買什麼,甚至不知真假。曾經發生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的這一幕,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1.2億元拍出的瓷瓶原本被蘇富比鑒定專家鑒定為“民國所仿”,因此謹慎地將其標為“類屬民國”,低估為5000元,但這並不妨礙投資型大款去“豪賭”一把。難怪收藏專家馬未都笑稱“此次紐約蘇富比拍賣這一件瓷器的現場是中國人英勇奮戰,全體買家都以撿漏的心態奔赴戰場,撿漏於是成了賭漏兒,賭漏兒於是成了壯舉。”當藝術品淪為一場投機博傻遊戲時,實在是悲哀的一件事情。
  當藝術品淪為資本純粹的投資工具時,種種不可理喻的瘋狂都會發生。一個估價5000元的瓷瓶居然能被中國買家1.2億元買走?太不可思議了!這種“中國式奇跡”恐怕西方人永遠搞不明白。中國人瘋了嗎?這個瓶子真的價值連城嗎?其實一件拍品落槌價是估價的幾十倍、幾百倍,這在拍賣會並不算很稀奇,大家都見過聽說過,但最終能超出起拍價的兩萬倍成交,絕對是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的。它一方面說明“中國人真有錢”,同時折射出“中國買家真不懂”。在藝術品投資熱的今天,可以說“撿漏”的幾率微乎其微了,特別是那種“大漏”“天漏”,已完全沒有可能。如果有中國買家誤以為5000元低標的瓷瓶有可能就是賤賣的“國寶”,我認為這既不符合拍賣常規,更明顯低估了蘇富比專家的智商和專業水準。
  不知從何時起,專業玩家們昔日津津樂道的“撿漏”竟變成了富豪們的押寶式的“賭漏”。只因為這件“民國瓷瓶”與北京故宮裏珍藏的清代官窯略有幾分相像,就誘發了中國富豪的巨大想像力,引得一片你爭我奪,紛紛拋出重金。這種做法顯然已經同賭徒無異了,中國人慣有的賭徒心理在這場瓷瓶爭奪戰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聽說過“賭石”的,沒見過“賭瓷”的,真叫大家都開了眼界。藝術品收藏究竟還要不要起碼的專業性?當藝術品淪為賭博的對象時,對藝術品難道不是一種褻瀆嗎?有人說:“現在的藝術品市場就是由資本說了算,一件假的藝術品當資本擁有了它時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真的。”確實,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支持介入,但資本有時帶來的更多是投機和泡沫,扮演的是愚蠢和惡魔的角色,資本對市場的副作用和破壞力也應該是我們所警醒的。
  在這股狂炒乾隆瓷器的背後,客觀講也充斥著巨大的風險。一方面是眼下的價格被人為拔高了許多倍,一些本不該高價的乾隆瓷器在資本的追逐下,被不斷的天價了,充滿了大量的水分,行情被嚴重透支了。在價格被虛高的同時,還存在著渾水摸魚、真假混雜的情況,一些拍賣公司利用買家對乾隆瓷的陌生和好奇,上拍一些似是而非的冒牌貨,甚至乾脆拿一些仿造的贗品來充數。
  筆者以為,當前市場上這股“乾隆瓷追逐熱”和“天價風”表現出很大的盲目性。不可否認乾隆朝瓷器確有其獨特之處,有些品種如“琺瑯彩”等確實畫工精美,工藝高超,不惜工本,但也並不是所有乾隆瓷器都值得去大力追捧,一些品種不乏豔俗和匠氣,應該區別對待。那種凡乾隆瓷就動輒天價的市場行為既是不理智的,也是不足取的。當下,如何扭轉改變人們對乾隆瓷的片面認識和誤區,是比較迫切的一件事情,市場對乾隆瓷的狂熱追捧有必要歇一歇了。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齊白石十二幅畫被估價5億 貧窮也能放飛想像力

文/華剛兄

  我們中國人多地廣,窮富分佈不均勻。普遍人均純收入在2016年是5.4萬元,而在2017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收入為1.29萬元,這在大城市僅夠租房日常開支,在中小城市能供套小房子。貧窮是說我們的收入低,沒辦法滿足起碼的生活需求。但貧窮不影響我們對文娛藝術的愛好,也不影響我們未來的“中國夢”。這夢可能只是一場白日夢,不會有其他。

  君不見,在我們的藝術品拍賣市場,正有齊白石的《山水十二條屏》將於12月中旬登陸北京保利拍場,目前估價人民幣5億元,之前曾出現過估值15億的齊白石十二條屏(2015年保利春拍,不知何種原因撤拍了),應該就是今年上拍這十二條屏了。從15億掉到了5億,這套“天價”拍品的含水量還真是高。
1.jpg
1.jpg (29.17 KiB) Viewed 4998 times
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

  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創作於1925年,每一屏高180釐米,寬47釐米,形制劃齊規一,是白石老人風格轉型期裏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那一年齊白石62歲,正是他“衰年變法”、到老年改變繪畫風格的第四個年頭。

  由該套作品第十二屏《板塘荷香》上題寫“子林仁兄”可知,該作品最初由齊白石繪贈民國年間北京名醫陳子林。新中國成立後,此套《山水十二條屏》由黃琪翔、郭秀儀夫婦購藏,在其家中珍藏半個世紀。

  齊白石研究專家郎紹君先生曾言:“這十二條屏,把遠遊印象、寫生畫稿、前人模式(如金農畫遠景荷花)和居北京後的創作經驗熔於一爐,構圖簡潔,境界新奇,有濃郁的現實生活氣息;畫法則集勾勒與潑墨為一,間有鮮豔的著色。可以說,這套條屏具有總結性,很大程度上標誌了齊白石山水畫的成熟。”

  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雖然估值5個億,這筆鉅款和我們的年收入隔了一條銀河的落差,但同樣不會影響我們開發腦洞、發揮想像力啊,我們不妨奇思妙想吐槽下。這《山水十二條屏》好像標準化的送禮贈品,每幅都體現齊白石的最秀潤山水風、最雅致齊家範、最成熟藝術路。一套12屏,怎麼看都像春節的送禮佳品,12卷軸畫整得滿滿當當,送誰都倍有面子,擺哪都炫目耀眼。

  但是,如果不是畫作上的標籤打著“齊白石”的烙印,若是他弟子或者他人創作,能開價5個億嗎?能估個50萬,就已經是天大的面子了。當年(1930年),齊白石的畫在北京參加聯展,主辦方連主要位置都不敢給他,只擺在角落裏,還是徐悲鴻慧眼識英雄,把齊畫與自己的畫擺在一起,以自己業界名聲做“背書”,才讓京城藝術界認識白石這位“工匠”畫家。
2.jpg
2.jpg (58.06 KiB) Viewed 4998 times
齊白石 1946年作 松柏蒼鷹圖,4億天價成交

  有時候,藝術品是否值錢,主要看藝術家的精心創作,看藝術思路的獨到創意,更看藝術市場是否發力去推動,非爾心動,實乃幡動,若無空穴來風,又何來無風浪起。成交價近30億人民幣的達芬奇《救世主》,都能被心地淳厚的歪果仁推波助瀾、卷起巨浪,中國藝術市場又何懼推出5億齊白石呢?

  中國需要齊白石這樣的“救世主”,來拯救金錢饑渴下的資本難民,來拉扯起那歪心思、難自棄的中國拍賣市場!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