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畢卡索《寫信的女人》以3.04億元成交

2017年06月29日 07:38
FprE-fyhneam5856284.png
FprE-fyhneam5856284.png (946.44 KiB) Viewed 5625 times
畢卡索 寫信的女人(瑪麗•德蕾莎) Femme écrivant (Marie-Thérèse) 1934年  布面油畫 80.9 x 64.7cm 成交價:34,885,000英鎊(3.04億元)  畢卡索 寫信的女人(瑪麗-德蕾莎) Femme écrivant (Marie-Thérèse) 1934年  布面油畫 80.9 x 64.7cm 成交價:34,885,000英鎊(3.04億元)

  在6月27日結束的佳士得倫敦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中,畢卡索為瑪麗-德蕾莎所作的肖像《寫信的女人》以34,885,000英鎊(3.04億元)成交,成為全場第二高價。

  瑪麗-德蕾莎在1927年1月走進畢卡索的世界,激起了畢卡索無以倫比的創造力,瑪麗的清純、活力讓畢卡索在作品上仿佛煥發了新生。畫布成為畢卡索表達愛情的場所,那幅著名的《夢》就是以瑪麗為原型的創作,那幅作品在1997年在佳士得拍出,並由美國頂級藝術藏家史蒂夫-科恩(Steve A。 Cohen )從賭場大亨史蒂夫-韋恩( Steve Wynn)那裡1.55億美元購得,而同樣創作於1932年的《裸體、綠葉和半身像》在2010年5月4日的倫敦佳士得拍出1.064億美元的高價,也就是說,目前畢卡索最貴的三幅作品中,有兩幅是以瑪麗為原型創作的。而畢卡索目前最貴的10件拍品中,有半數是為瑪麗-德蕾莎創作的肖像。這幅《寫信的女人》,正是以瑪麗為原型的畢卡索經典作品。

  當時,畢卡索的妻子是俄羅斯舞蹈演員奧爾加,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副主席Giovanna Bertazzoni將奧爾加比喻成“月亮”,把瑪麗比喻成“太陽”,前者的嫵媚曾經征服了畢卡索,兩人也過上了上層階級式的幸福生活。但隨著畢卡索的厭倦,兩人的關係也開始進入冰點,用Giovanna的話說,雖然畢卡索當時買了大房子,還買了保時捷的豪車,但不過是他“中年危機”的體現。從1927難相識,1931年開始,瑪麗頻繁出現在畢卡索的作品中,給畢卡索的作品注入了很多新的能量。

  畢卡索創作在布瓦熱盧古堡創作了《寫信的女人》,這座城堡位於巴黎西北部諾曼第的村落吉索爾,寧靜清幽、風景如畫。1930年夏季買下這座古堡後,一旦奧爾加離開,畢卡索就與瑪麗在這裡度過愉快的時光,擺脫了他緊張的婚姻和父親的責任,並且與巴黎的社交生活分離開來,畢卡索將自己的熱情完全傾注于這位金髮女郎身上,她的形象直到這一點仍然被編碼並隱藏在畢卡索的作品中,即便在靜物作品中也能找到她的影子。幾幅著名的瑪麗肖像都創作於此。包括著名的《夢》、《裸體、綠葉和半身像》以及收藏與倫敦泰特美術館的《坐在紅色扶手椅的裸女》。這座古堡似乎的環境,似乎給畫面增加了詩性的色彩,畢卡索將中世紀教堂的風格代入了繪畫中,帶有很多宗教式的熱情。

  在《寫信的女人》中,瑪麗坐在一張華麗的棕色椅子上,正在寫一封信。窗外淡藍色的天空淹沒在幽靜的房間裡,照亮了她的細膩特徵。布瓦熱盧古堡側面的百葉窗與本畫中的窗格相同,表明創作地點位於二樓的工作室裡,色彩層次豐富的紅色壁紙也出現在作品中,在著名的作品《夢》中也可以找到類似的場景。

  由於畢卡索和瑪麗的戀情長久處於地下狀態,通信就是兩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作品中,瑪麗的眼睛向下轉動,她寫的不是清晰的文字,而是曲折的黑線,在書頁表面震動。“他要求我每天寫信給他,否則他就說自己病了。”瑪麗在一次採訪中提到。在創作《寫信的女人》時,兩人的關係是否已經公開不得而知,但是其中所呈現出帶有情色意味的親密感顯露無疑,蘊含了畢卡索難以置信的溫柔,畢卡索仿佛置身于繆斯的神殿,捕捉到瑪麗冥想、思考等深入的狀態,用傳記作家Rosenblum的話來說,具備了情人間才可以擁有的親密關係和資訊,才能畫出這幅作品。兩人的關係,使得畢卡索的作品像是白日夢,充滿歡樂,似乎是一種浪漫的逃避主義。畢卡索以天馬行空的方式想像她,她可能化身成繆斯、斯芬克斯、生育女神……

  在這幅作品中,畢卡索展示了一些立體主義的風格,二維和三維交織而成。在這幅作品完成之後,畢卡索緊接著創作了一系列《兩個女人》的作品,可能是瑪麗和妹妹二人,紅發和黃髮的兩個女子象徵著兩種精神元素的交織,而這一組作品,就可以在《寫信的女人》中找到靈感源頭,也側面證明了這組作品的重要性。

  1934年是畢卡索多產的一年,也是和瑪麗幸福時光的尾聲。他們沉浸在幸福之中,但是到1935年,畢卡索後來將描述為他“生命中最糟糕的時刻”,歐洲陷入戰爭威脅,畢卡索與妻子奧爾加正式分手。在一年的動盪中,唯一的歡樂消息是他和瑪麗-德蕾莎的女兒瑪雅誕生。這種生活也讓畢卡索感到厭倦,到1936年初,黑暗神秘的朵拉瑪爾出現在畢卡索生命中,Giovanna稱之為畢卡索的另一位“月亮女神”,在朵拉瑪爾的陪伴下,畢卡索的藝術風格將完成另一次巨大的轉折。瑪麗的後人展示了瑪麗的幾張照片,有她穿著泳裝在海灘上,也有她身著皮衣的颯爽英姿,這個金髮的陽光女神與畢卡索創作了一段愛情黃金時期,《寫信的女人》也是這個愛情黃金期終結前最後一幅偉大的肖像作品。作品被畢卡索自己保存了近30年才進入市場,或許可以看做他對這段情感的珍視吧。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梵古《收割者》拍出2.12億 他真的應該再活五百年
2017年06月28日 17:30
KUa1-fyhneam4921784.jpg
KUa1-fyhneam4921784.jpg (264.52 KiB) Viewed 5622 times
   當地時間6月27日,梵古的《收割者(摹米勒)》在佳士得倫敦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中,以24,245,000英鎊(約合人民幣2.12億元)落槌,成為全場第三高價。這個系列作品共有10件,3件在私人藏家手中,7件則收藏於阿姆斯特丹的梵古美術館。

  梵古的受歡迎程度,或許可以用一組數字說明。1987年,《鳶尾花》以5390萬美元賣出,同年《向日葵》以3950萬美元賣出;1990年,《加歇特醫生肖像》以825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日本收藏家;1998年末,《沒鬍子的自畫像》,7150萬美元賣出;2014年,《雛菊與罌粟花》以含傭金約6180萬美金拍出,當時約合人民幣3.77億元。

  但是這位大藝術家,生前曾深陷精神疾病的困擾當中,生活窮困潦倒,日常花銷都要靠弟弟接濟。更離奇的是,據說他在世的時候只賣出去過一幅畫,值400法郎。

《收割者》梵古 43.3 x 24.3 cm《收割者》梵古 43.3 x 24.3 cm
  梵古的作品之所以大受歡迎,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存於博物館之中,市場流通的十分稀少,另外也大概因為他的每一幅畫中都可以找得到故事。

  在這幅《收割者》畫面中,無論是清晰可見的筆觸、還是黃、藍對比色之間的鮮豔奪目,都反映了印象派畫家梵古內心的情感。作品中就連主人公在金黃稻田中的影子,也是用綠色來表現,看起來十分陽光、跳躍。印象派最初是藝術家們表現光線跳動的真實景象。對於梵古來說,印象派不僅僅停留在一筆筆的景象描摹,更多地表現了一個繪畫的狂熱愛好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愛戴和認可的心情。

  這件作品是梵古在聖雷米療養院接受治療時所作。梵古曾兩次進入聖雷米進行,第一次因為失去繪畫圈的摯友高更而割下自己的耳朵;《收割者》這幅作品就是創作於第二次進入聖雷米治療期間,這時的梵古已陷入對精神病的恐懼和對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幾個月發一次病,但事後卻非常清醒,並且經常到戶外作畫。令人驚歎的是,梵古在這樣的情形下並沒有頹廢,開始以火一般的熱情繼續畫畫。

  相對於他在印象派繪畫早期的作品,《收割者》是平穩而安靜的,他在這幅畫面中只留給了我們一個背影、一個勤懇耕作的背影。創作於他離世的前一年,這也放佛是一種潛意識的告別。

聖雷米療養院聖雷米療養院
  梵古的一生短暫、潦倒、而又驚心動魄。在聖雷米接受治療期間,梵古喜歡臨摹一些自己喜歡的藝術家,這幅作品就出自于米勒。對於米勒,梵古並不陌生,早在1880年他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就提及繪製了米勒的習作,而且梵古早期的作品也傾向於現實主義,從那幅著名的《吃土豆的人》似乎也可以看到他受到米勒的影響。

  最終於1890年7月27日,梵古在一處麥地裡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鬱鬱不得志的一生。他留給世人的,是超過850幅油畫和約300件紙上作品。然而十分諷刺的是,生前賣畫艱難,離世後卻聲名大噪,他的畫作在拍賣會上屢創天價。作為以收藏梵古作品為主的的博物館,梵古博物館收藏有梵古黃金時期珍貴畫作200幅、素描作品幾百件,以及梵古幾乎全部的書信。

  “如果我的畫賣不動,我也沒有任何辦法。但那一天終將到來。人們會認識到這些畫要比顏料和我們花在上面的,我困頓的生計,更有價值。”

  ——梵古寫給提奧

  1888年10月25日左右于阿爾勒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貝克曼《鳥的地獄》3.14億花落高古軒 個人新紀錄
2017年06月29日 07:40
6REd-fyhneam5858010.png
6REd-fyhneam5858010.png (470.96 KiB) Viewed 5619 times
馬克斯•貝克曼 鳥的地獄 H?lle der V?gel 1938年  布面油畫 120 x 160.5cm 成交價:36,005,000英鎊(3.14億元)  馬克斯•貝克曼 鳥的地獄 H?lle der V?gel 1938年  布面油畫 120 x 160.5cm 成交價:36,005,000英鎊(3.14億元)
  6月27日,佳士得倫敦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中,馬克斯•貝克曼作品《鳥的地獄》以36,005,000英鎊(3.14億元)成交,創造了貝克曼拍場價格的新紀錄,另據《英國古董報》(Antiques Trade Gazette)消息,貝克曼這件作品為高古軒競得。

  《鳥的地獄》是一個納粹德國的寓言,納粹上臺後,開始對德國進行民粹主義和國家意識形態宣傳,與此相違的藝術家和知識份子們則頻頻遭受迫害,1937年,納粹德國還專門舉行了一場“墮落藝術”的展覽,展出那些所謂“頹廢墮落”的藝術作品,貝克曼的作品也在其中。就在一年,貝克曼遷居阿姆斯特丹,隨後創作這幅《鳥的地獄》——關於納粹的黑暗隱喻。

  貝克曼曾經是新即物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一戰時期,他曾當過軍醫,戰爭的殘酷讓他反思如何重建人類的倫理和文明,因而常常創造帶有諷喻色彩的作品,諸如1918-1919年間創作的《夜晚》,但是納粹的上臺讓文明的危機變得更可怕,他也逐漸轉向更加激烈的控訴。這幅《鳥的地獄》,終於讓他有機會把恐懼、失望和憤怒都表現出來。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副主席Giovanna Bertazzoni談到,《鳥的地獄》讓人們仿佛想起但丁筆下的地獄,抑或荷蘭藝術家博思畫面中那種詭異的場景。在《鳥的地獄》中充斥著血肉模糊,一個長著四個乳房的生物正在破殼而出,畫面的右下角一個裸體男子被雙手雙腳被捆綁著,正在被一隻鳥型生物施以酷刑,背部被劃開四條長長的血痕,一群人類站在血色大門前被持刀的鳥型生物強迫著高舉右手,向畫面中面目猙獰的女鳥型生物敬納粹禮,處處都是血腥和瘋狂。如同中世紀時描繪的地獄場景。

  那些象徵知識份子、藝術思想的人類慘遭屠戮,桌子上放著葡萄和書,還有象徵光明的蠟燭,在這些怪異的鳥類闖入之前,人類正享受著美好與智慧。之所以用“鳥”來指代納粹,或許是因為以普魯士鷹為紋章的第三帝國,而那些支持納粹衣著考究的富人們,往往被稱為錦雞(Goldfasanen),這些鳥囤積著金幣,象徵著資本壟斷,那些帶著眼鏡的小鳥,則象徵著在愛國主義的幌子下依附納粹的神職人員,他們被共同彙聚在龐大的納粹秩序之中,纖弱的知識份子則備受折磨。從蛋殼中出生的畸形的藍色“女神”,容易讓人聯想起博思繪畫中那些藍色翅膀的惡魔。這個邪惡的“女神”正在行納粹禮,擁有四個乳房和尖利的牙齒,戰鬥種族中生育變成了主要職能,她的背後是一排雅利安女人,等待著類似的命運。

  《鳥的地獄》延續了博思(Hieronymus Bosch)的名作《人間樂園》中的恐怖場景,加入古典主義及神話的元素,將現實世界化為筆下不朽的作品,刻劃人類承受的苦難,也讓《鳥的地獄》超越時間及政治的制約,成為人性的普世象徵,可以類比同時期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和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家庭天使》。

  紐約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國際總監Adrien Meyer表示:“貝克曼於1938年在阿姆斯特丹創作《鳥的地獄》,直接抨擊納粹政權的殘暴管治。這幅別具象徵意義的作品便被公認為媲美《格爾尼卡》的表現主義名作。現藏家於1956年首次嘗試收購作品,終於在30年後將作品收歸囊中,其後借出於各地大型展覽展出。即將舉行的拍賣不僅帶來一幅作品,特殊歷史意義更加可貴。”倫敦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主管Jay Vincze則說:“我們有幸於拍賣中首度呈獻這幅貝克曼的代表作,《鳥的地獄》與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同為當時最具政治色彩的畫作。貝克曼認為現實可分為精神世界和政治世界,他借此作品叩問觀者的內心。《鳥的地獄》具有經典的歷史意義,也是貝克曼的藝術巔峰之作。”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潘天寿《耕罢》 1.589亿元 中国嘉德
1j0T-fyhneam5385603.jpg
1j0T-fyhneam5385603.jpg (105.04 KiB) Viewed 5616 times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書畫該不該以尺論價:畫小依舊動人

2017年06月30日 16:08
tikA-fyhskrp9042074.jpg
tikA-fyhskrp9042074.jpg (278.19 KiB) Viewed 5611 times
林風眠 春天 42×35cm 1960年 布面油彩 上海美術家協會藏

  ■牟建平(藝術時評人)

  北京畫院近日展出的《清寂鶩影——林風眠藝術精品展》是我第二次看林風眠的個展,上次是在中國美術館。看後有不少感慨,其中最深的一點就是——好作品不一定需要很大,小畫面依舊可以打動人,甚至遠比一些空洞的大畫、巨制更有力量。

  此次林風眠精品展中的30多幅作品基本都是4尺斗方,還有少量不足1平尺的小畫。畫雖然不大,但筆墨爽利,氣勢博大,小畫畫出了大的感覺,大的境界,真是“小畫不小”。如畫於上世紀60年代的風景畫《郊外》,畫只有4尺大小,卻畫出了郊外的美麗風光,可謂咫尺千里。另一幅《花卉》,僅兩平尺大小,但色彩和筆觸都是第一流的。可見,畫的好壞高低並不在於畫幅的大小,而是取決於畫的內涵與作者的技法,在於畫傳達給觀者的感受。

  反觀當下畫壇,畫家們一味追求展覽效果,畫越畫越大,現在4尺整張8平尺的畫都算小的,6尺整張18平尺很平常,還有人畫丈二的巨制,仿佛只有畫越大才越有氣勢,越能奪人眼球。近年來,隨著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日漸繁榮,書畫這個有著上千年傳統的國粹如今又被國人視為“軟黃金”而競相購藏投資,在市場中備受推崇。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當前在書畫創作和收藏中也存在不少誤區,其中“以尺論價”的現象尤顯突出。

  時下,“每平方尺”已成為藝術品市場的時髦用語。許多當代畫家盲目追求作品的尺幅,仿佛尺幅越大越好,越大才越能賣出高價。相當多的藏家受此誤導,格外偏愛大尺幅作品,誤以為畫越大,收藏價值就越高。如此,導致市場中充斥水準低下的書畫“巨制”,而一些高水準的小尺幅作品則備受冷落。在收藏價值理念上可以說發生了較大的扭曲,價值背離嚴重。

  其實,自古迄今歷代書畫名作皆不乏小品。在書法珍跡上如王羲之《蘭亭序》(24.5×69.9釐米)、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稱的唐顏真卿《祭侄稿》(28.1×72.3釐米),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墨寶晉代陸機《平復帖》(23.7×20.6釐米)都尺寸較小,但卻以高超的筆墨技巧和非凡的格調韻味令人陶醉。繪畫上如唐韓幹畫馬名作《照夜白圖》(30.8×33.5釐米),元倪瓚《六君子圖》(61.9×33.3釐米)也都憑藉出色的富有個性的筆墨形式與深邃的意境而名傳後世。

  此外,中國的文人畫歷來講究近距離把玩,“小中見大”是其所長,如宋人小品尺幅都不大,多為團扇、冊頁,但清新雋永的風格為世人所稱重,筆墨精微,意境營造更是獨具匠心。清代八大山人的許多書畫冊頁小品皆小而精,讓觀者大歎其筆墨蒼茫高古出塵之奇,這樣的“小品”並沒有遭人歧視,反被歷代的大收藏家們捧為至寶。不難看出,中國古代書畫中的許多曠世傑作都是一些尺幅很小的作品,但這並不妨礙後代書畫家欣賞和膜拜,小品反而受到歷代書畫家的重視而屢有佳作問世。

  近代的不少國畫大師也皆以擅長創作小品畫聞名。如齊白石的《草蟲冊頁》,儘管尺寸很小,但卻精微畢現,令人歎為觀止。傅抱石的山水畫尺寸以小品居多,但在拍賣市場上表現搶眼。錢松喦的名作《常熟田》也很小(53×35釐米)。李可染的名作《萬山紅遍》不過區區3平方尺,但在2000年竟拍出501.6萬元的驚人高價。可見,尺幅大小並不是衡量決定作品品質與價值高低的標準與關鍵,小未必差,大不一定佳,“以尺論價”是沒有道理的,脫離作品本身而以尺定高低論好壞,顯然是不科學的,違背了真實的書畫價值觀。

  “以尺論價”對國內書畫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與危害實在不小。一些書畫家為了迎合這種市場喜好,不再一心專注於在作品的內在品質、筆墨、格調上下功夫,而熱衷於投其所好,盲目求大,撈取實惠,加工生產“大尺幅”,於是大而空、缺乏筆墨與內涵表現的“巨制”不斷湧向市場,既擾亂了市場,也使自己離真正的藝術創作距離越來越遠。

  近兩年來,書畫市場的火熱吸引了大批對藝術品經驗欠缺的新投資者加入,由於他們對書畫的價值判斷缺乏認知,誤以為畫越大,價值一定越高,而不加選擇地購藏了一些毫無價值的“大作”,最終將上當受騙,叫苦不迭。如今漫步市場,人們不難發現大尺幅書畫占多數,多是一種工匠式的“畫師”之作, 沒有賞心悅目之感,如此以尺論畫誘發出來的“大作”,何談投資價值可言?

  衡量一件書畫藝術含量高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究竟什麼樣的作品才具有真正的投資價值?在藝術品市場化的今天,收藏愛好者與投資人應該抱有怎樣的投資理念才能使作品保值增值?書畫該不該以尺論價?古今的歷代書畫大師傑作已給我們做出了有力的回答與啟示。

本藏友會藝術評論人:

以尺論價是由不懂藝術的外行人作為訂價,因為不懂,惟有用面積計價。天價的書畫都是因其藝術價值,沒有一幅是以尺計價。
廣告畫是以尺數計算,大師的畫當然不是。
造招牌字也以尺數計算,大師的書法字是以其寫字的造詣非凡,功底深厚顯其價值。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大師力作領跑書畫收藏市場
2017年06月30日 15:57
n1j_-fyhskrp9022404.jpg
n1j_-fyhskrp9022404.jpg (81.87 KiB) Viewed 5607 times
吳冠中 貴州侗家山寨吳冠中 貴州侗家山寨
rU8D-fyhskrp9022709.jpg
rU8D-fyhskrp9022709.jpg (171.12 KiB) Viewed 5607 times
傅抱石 1945年作 訪石圖傅抱石 1945年作 訪石圖

  2017胡潤藝術榜是對2016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排比和總結。在這個藝術榜中我們看到市場的諸多變化。首先看古代書畫市場,這個市場可以用“一掃頹勢,持續回升”來形容。2017胡潤藝術榜“古代書畫拍品TOP 50”的總成交額約為28.1億元,比2015年增長10.7億元,增長率高達61%。上榜門檻也由2015年的1573萬元提升到2016年的2243萬元。2016年TOP 50平均成交額為5611萬元,這比2015年有了很大的提升,甚至超過了2011年市場高峰期時的5609萬元。2016年古代書畫有4件過億拍品,而2015年只有1件。這4件拍品成交價的總和占2016年古代書畫總成交額的30%,使胡潤榜單的各項資料都有提升,這與4件過億元拍品的出現有直接關係。

  再看2017胡潤藝術榜“現當代書畫TOP 50”。拍品成交總額31.27億元,比2015年增長4.2億元,增幅約達15%。2016年中國現代書畫市場上最大的亮點就是張大千,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2016年是中國書畫市場的張大千年。如果將當代書畫分離出去,2016中國現代書畫部分過億元的拍品有5件,而張大千就占了3件,在TOP 50中張大千入榜的作品高達17件,占現代書畫部分39.5%。現代書畫總成交額為25.78億元,張大千一人為10.51億元,所占份額為40.8%。這種市場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不得不令人服膺。由此可以看出,張大千的作品有著海內外華人和市場的廣泛認同度,是中國書畫市場“永恆的微笑”。

  當然2017胡潤藝術榜最搶眼的是它發佈的“在世藝術家TOP 100”,在進入前100位的在世藝術家中,剛好中國書畫家50名,油畫、雕塑及當代藝術50名,從入圍人員數量上平分秋色。中國書畫營壘2016年的成交額為19.7億元,油畫、雕塑及當代藝術營壘成交額為14.6億元,從總體成交額度上遜於中國書畫。

  中國書畫領軍人物崔如琢位列排行榜的第一位,成交額8.2億元;油畫、雕塑及當代藝術魁首曾梵志排在第二位,成交額1.43億元。崔如琢的成交額是曾梵志的5.7倍,占中國書畫營壘41.6%的份額。中國書畫市場,更確切地說是中國書畫拍賣市場上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領軍人物作品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如果2016古代書畫市場上沒有4件過億元作品的成交,則未來古代書畫市場的走向就須重新評估。同樣在現當代書畫TOP 50中如果缺了張大千10.51億元的份額,則中國現代書畫不敵當代書畫。

  可以做這樣一個設想,將“在世藝術家TOP 100”中中國書畫、油畫兩大營壘中排頭兵的成交額忽略,則中國書畫的數額驟降為11.5億元,油畫、雕塑及當代藝術略有減幅,為13.17億元。很顯然,中國書畫領軍位置的重要性超過了油畫,如果沒有這個位置成交額的存在,中國近幾年來在世藝術家的市場史就會演變為一部當代藝術市場史。

  胡潤在世藝術家排行榜是引人關注的榜單,激賞者有之,質疑者有之,這是一個譽謗集於一體的藝術市場板塊。根據“胡潤藝術榜•在世藝術家TOP 100”的資料,擇除油畫、雕塑及中西繪畫兼而有之的藝術家市場資料,列出2016年藝術品市場中國書畫家前50名的排名。在這份排名表中,大部分是近十幾年來活躍在當代書畫市場耳熟能詳的藝術家。儘管排名次序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起碼十幾年來,他們的作品連續出現在國內及境外不同的大型綜合性拍賣會上,每年有幾十幅,多年來起碼有幾百幅作品在拍賣會上成交。還是在這份榜單中,我看到了最少十幾位完全陌生的面孔,如果把這稱為異軍突起的“新生力量”,那麼這類藝術家在前50名中約占25%左右的比例。我不是一個對當代藝術家孤陋寡聞、對當代書畫市場很陌生的人,同時也歡迎年輕的藝術家進入市場領域歷練與參與,但我還是感覺那許多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家幾乎一夜之間就拔高在藝術品市場名家的前列,顯得那麼突兀,很有急功近利、對外宣示的味道。

  胡潤藝術榜每年發佈一次,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它過於認真不好,不認真看待也不行。有人翹首以待,有人尷尬回避;有人歡喜,自然也有人愁。

齊建秋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學畫先學做人:這是至理名言嗎
2017年06月30日 15:46
fZW0-fyhskrp9017624.jpg
fZW0-fyhskrp9017624.jpg (64.13 KiB) Viewed 5603 times
齊白石 畫作

  文/胡碧波(天水)

  學畫先學做人,這是聽膩了的老生常談。
  曾刊發一篇報導,講述的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毛冬華一家三代人40後、70後、00後都與美術結緣,雖畫風各異,但作畫的原則卻是共同的——學畫必須要先學做人。

  堂堂正正做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身在何處,何種職業,學會做人是我們起碼的道德底線。作畫者也不例外,先學會做人,才會有藝術領域的建樹,做人不咋地,作品也好不到哪兒去,畫如其人。

  朱屺瞻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做事要顧人,作畫要從己”。毛冬華的父親、上海中國畫院畫家毛國倫曾親耳聆聽此言,他常用來教育兒孫,這成了毛家的家訓。也就是說“一個人待人接物如果總是想著自己、頭上‘長角’,人品就有問題;而畫圖就相反,如果總是跟風他人,那肯定也難以出頭。”

  眼下,學畫的人越來越多,在我們身邊,一不留神就會撞見一位畫者,有老者,也有幼童。童言無忌,有時長者卻沒有起到表率作用,只是埋頭畫畫,把如何做人看得很淡,甚至在做人上肆無忌憚,隨心所欲。這樣的畫家比比皆是,在做人上一塌糊塗,總以為自己搞藝術,與眾不同,大大咧咧,不知天高地厚。

  畫家,首先是人,是人,就得先學做人。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說,學畫者,不去愛別人,不去尊敬別人,誰還去愛他尊敬他。有時候,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人品很差勁,畫也好不了多少。誠然,一幅畫作,不僅僅是墨色,還把畫家的情感、信仰、思想、理念、學識、美德等方方面面的元素滲透在裡面,畫作才會顯露出美的面孔,使得畫家的繪畫水準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只要靜觀細品,從一件畫作中,我們不難品鑒出畫者的做人原則和底線。學畫先學做人,才能尋找到真真切切的自己,也是學畫者必須要學的首課。

  (胡碧波,媒體人、藝評人)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大收藏家張伯駒 畢生精品捐故宮
2017年07月03日 14:38

JY2--fyhskrq1791450.jpg
JY2--fyhskrq1791450.jpg (27.04 KiB) Viewed 5601 times
陸機的《平復帖》被譽為“墨皇”。陸機的《平復帖》被譽為“墨皇”。  

  一直到去世前一天還在病床上給好友張大千寫詩

  縱觀古今中外,要想成為一個青史留名的大收藏家,必須要具備四個方面的條件,哪四個方面呢?一是文化,二是財富,三是情懷,四是機遇。這四點可以說缺一不可,下面我們主要圍繞這四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張伯駒,按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看看這個收藏界的大V,到底是怎樣煉成的。

  張伯駒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他8歲上私塾,9歲就能作詩,被私塾先生稱讚為神童,並認為稍加培養,將來必成國家棟樑。光緒時期的進士、老翰林王新楨非常讚賞少年張伯駒的詩才,誇讚他:英年挺出,直欲過前人。若《從軍行》《天上謠》等作,激昂慷慨,魄力沈雄,有倚天拔地之慨。——王新楨《麗澤社諸家詩•序》

  雖然,張伯駒的這些詩作沒能流傳下來,但王新楨的這段評語至少從側面向我們證明了少年張伯駒在詩詞創作上的潛能。

  辛亥革命這一年,14歲的張伯駒又進入新學書院接受新式教育,他除了學習國文、數學等一些規定課程外,還熟讀了《楚辭》《宋元名家詩》。20歲後又通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鑒》,一本《古文觀止》更是倒背如流,這為他一生愛好詩詞、古文、文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瞭解,少年張伯駒得到了極好的國學教育,他9歲能詩,人稱神童。尤其是在詩詞創作上,張伯駒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曾概括總結自己的詩詞創作心得,張伯駒說:寫詞不過是心靈之所托,隨其自然,有感而發,與天地為友,以風月為家。

  張伯駒文思敏捷,典章制度爛熟於心,不論出遊還是茶餘飯後,詩詞佳作往往是脫口而出。他的詩詞題材廣泛,無論交友唱酬、感懷人生、憂國憂民,還是春花秋月,都能用詩詞表達出來,而且妙趣天成,情深意篤。

  張伯駒9歲開始寫詩,一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躺在病床上,還給遠在臺灣的好友、著名畫家張大千寫詩、填詞各一首,他在詩中寫道:別後瞬經四十年,滄波急注換桑田。畫圖常看江山好,風物空過歲月圓。一病翻知思往事,餘情未可了前緣。還期早息鬩牆夢,莫負人生大自然。

  張伯駒詩詞創作時間延續70餘年不間斷,一生寫詩填詞數千首,數量之多之大,均屬罕見。他著有《叢碧詞》《春遊詞》《秦遊詞》《霧中詞》《無名詞》《續斷詞》等詞集。張伯駒除了詩詞創作之外,還精於詩詞理論,早年就寫成了兩萬多字的《叢碧詞話》,還編著了《清詞選》等著作,這些書直到今天還依然被詩詞界看重。

  鹽業銀行這個提款機,是他後來成為大收藏家的重要保障

  我們在這裡介紹張伯駒在詩詞、文化上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想說明,他是一個合格的傳統文人。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大收藏家,光有文化那可不行,要想成為收藏家,除了有一定的文化儲備以外,還必須要擁有相當多的財富,簡單地說就是必須要有錢!

  大家知道,書畫文物收藏是需要大量的金錢做基礎的,張伯駒開始收藏書畫的時候才30歲,那麼這個年輕人怎麼會擁有這麼多財富呢?張伯駒出生于一個鐘鳴鼎食之家,他的父親張鎮芳就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鹽業銀行負責人。

  說到張家的發達,就不得不說鹽業銀行。1915年,鹽業銀行在北京成立,由曾經長期擔任天津長蘆鹽運使的張鎮芳出任總經理。張鎮芳十分擅長理財,很快就把鹽業銀行經營得紅紅火火。後來,鹽業銀行由官辦改為商辦,張鎮芳就佔有大部分股份,成為鹽業銀行的大股東。在民國期間,中國銀行界有著名的北四行。哪四行?分別是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和鹽業銀行,這四行是當時享譽全國的中資銀行,其中以鹽業銀行的資金最為雄厚、業務最為寬廣。大家可以想像,鹽業銀行這個提款機,是張伯駒後來能夠大批收藏和搶救珍貴書畫的重要保障。

  成為收藏家,光有文化和財富就行了嗎?我們可以斷定地說,這還不夠,因為在清末民國時期,比張伯駒富有的還大有人在,那麼為什麼獨獨只有張伯駒能成為青史留名的收藏大家呢?因為張伯駒除了醇厚的文化修養和足夠多的財富儲備之外,他還擁有一份熱愛生活、信而好古的情懷。

  駁了杜月笙面子的京劇大家余叔岩甘願為他出演配角

  在生活中,張伯駒就是一個有情懷的人。眾所周知,張伯駒多才多藝,除書畫收藏以外,他還愛好詩詞、琴棋、戲曲,尤其在京劇藝術上也取得很大成就。他從7歲就開始看戲,看的第一齣戲就是楊小樓的《金錢豹》。楊小樓是京劇武生泰斗,在民國期間,享有“國劇宗師”的美譽。

  張伯駒不僅愛看戲、喜歡票戲,而且他還喜歡粉墨登場,後來成為余叔岩余派的重要傳人和戲曲理論家。大家知道,余叔岩是京劇老生泰斗,他出身於梨園世家,他的祖父就是有京劇祖師爺之稱的餘三勝。余叔岩因身體多病,極少收徒弟,一生只收了孟小冬和李少春等幾個入室弟子。

  與孟小冬和李少春相比,張伯駒只是一個票友,那麼他又是通過什麼管道跟余叔岩學戲?他又怎麼會成為餘派藝術的重要傳人的呢?原來,余叔岩除了唱戲之外,還醉心金石書畫,非常喜歡和文化人交往。張伯駒傾慕餘派唱腔,余叔岩也喜歡張伯駒這樣有文化會思考的讀書人,二人志趣相投,成為相交一生的好友。

  1937年春,張伯駒40歲生日,他準備舉辦一場京劇堂會給自己祝壽,當時正趕上河南老家旱災,張伯駒臨時決定把堂會改為賑災義演。義演的劇碼是《空城計》,張伯駒出演諸葛亮,楊小樓、王鳳卿等京劇名伶助演,尤其是體弱多病已離開舞臺的余叔岩,也答應出演配角王平,這是令戲迷們萬萬沒有想到的。為什麼呢?余派粉絲都知道,余叔岩是京劇界比較有個性的人,即使在身體好的時候,一般的堂會戲也極少參加。比如1931年6月,上海灘青幫幫主杜月笙家祠堂落成,當時杜月笙已是上海灘黑白兩道的風雲人物,在大上海,可以說他的手沒有伸不到的地方。杜家祠堂落成典禮時,就連蔣介石都親送匾額“孝思不匱”祝賀,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上海市市長張群等要人也都送了賀禮。當時,杜老闆還盛邀京滬兩地京劇名角唱堂會,只有餘叔岩是再三邀請也不答應。杜月笙惱羞成怒,讓人給余叔岩帶話,也可以說是最後通牒,他是怎麼說的呢?如不去,此生休想再到上海灘。

  在當時,這句話的分量對一個京劇演員來說是非常殘酷的。因為在民國期間,梨園行有“北平享名,上海掙錢”的說法。就是說,一個京劇演員必須在北京唱出名堂,然後再到十裡洋行的大上海去掙錢。而當時呢,上海灘的戲園子可以說全部在杜月笙的掌管之下。所以這句話的分量就不言而喻了。余叔岩是怎麼回話的呢?他擲地有聲地說:寧此生不到上海,也不去杜家演戲。

  果然,直到1943年,余叔岩在北京病逝,他也沒有再去過上海,京滬兩地的戲迷都為余叔岩不畏強權的個性點贊!張伯駒的這場義演史無前例,余叔岩、楊小樓和王鳳卿三大員同台演出,在今天可以看做是世界三大男高音同台競藝的演唱會。當時不僅轟動北京城,而且轟動了全國。演出當天人山人海,盛況空前,被票友盛讚為“偉大的《空城計》”。

  張伯駒喜愛京劇,琴棋書畫,骨子裡散淡清逸,生活中更是一副名士做派,終日嚮往閑雲野鶴式的生活。他不賭博、不抽煙、不喝酒、穿著隨意,飲食也很隨便。他雖然出身官宦,卻絲毫不講派頭。

  其實,有關張伯駒的人生方向,他的父親張鎮芳早就給他規劃了一條從軍從政的康莊大道。張伯駒18歲進入軍界,在軍界和政壇摸爬滾打了十幾年,這使他徹底看清了軍閥們的真實面目。少年張伯駒也曾有過上馬殺賊、碧血沙場的宏願,但現實徹底碾碎了他的理想。於是他不顧家人的反對,下定決心退出軍界,遠離政壇,徹底投身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正是張伯駒在30歲上的這次華麗轉身,使中國文化史和書畫收藏史上又增添了一個光輝奪目的名字。

  他的捐贈佔據了故宮書畫收藏的半壁江山

  清朝末年,由於內憂外患,清宮內府收藏的大批的國寶級書畫開始流散到社會上,甚至流落到海外。張伯駒是一個擁有深厚愛國情懷的人,他以文化傳承為己任,面對著國寶流失,他不惜花費重金,甚至變賣家產用來保護我們共同的民族文化遺產。正是他的義舉,使許多國之重器得以保存,這也使張伯駒一躍成為民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大收藏家。

  在張伯駒開始書畫收藏之初,就寫下了收藏的座右銘,也可以看做他給自己立下的誓言,他是怎麼寫的呢?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張伯駒《叢碧書畫錄》

  張伯駒堅守自己的誓言,新中國成立後將所有的收藏陸續捐獻給了國家,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張伯駒捐贈給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從品質上說是故宮書畫收藏中的上上品,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的捐贈佔據了故宮書畫收藏的半壁江山,這些捐贈至今仍然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對於張伯駒的無私捐獻,後人給予了高度評價,都是怎麼說的呢?

  當代的著名學者、鑒定家、書法巨匠啟功這樣評價張伯駒: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

  文博大家史樹青更是讚揚張伯駒的無私捐贈行為,稱讚他為:民族英雄。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高度評價張伯駒先生,說他捐獻的文物:已成為國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中華民族所共用。先生無私奉獻的精神,高山景行,千秋永志。

——鄭欣淼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齊白石畫小雞:玩出象外之意
2017年07月04日 10:53
RT-e-fyhskrq2730074.jpg
RT-e-fyhskrq2730074.jpg (1019.76 KiB) Viewed 5593 times
齊白石 蛙聲十裡出山泉 1951年 紙本設色 中國現代文學館藏齊白石 蛙聲十裡出山泉 1951年 紙本設色 中國現代文學館藏

  象外之意,指好的花鳥畫意在象外,餘味無窮。而象外意的表達,既要有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又要利用文化積澱,給以新的闡發。齊白石有張畫,畫的是小雞奪蚯蚓,小雞旁邊寫著“他日相呼”,齊白石的同類作品,有的寫著“二三子”。小時候我看不懂,明明是兩個小雞在搶蚯蚓,為什麼寫“他日相呼”呢?後來見到一幅齊白石畫給齊子如妻子王紫佩的《父子雞》,上面題了雞有五德。這個說法最早見於漢代的《韓詩外傳》,講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傅钜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文、武、勇、仁和信,是謂五德。其中有一個德——仁德,就是見食相呼。意思是雞有團隊精神,不吃獨食,看到好吃的,把同夥叫過來,大家一塊兒來吃。有這麼一種美德。然而,齊白石看到的小雞,不具備這種美德,它們在搶蚯蚓,都比較自私。他就想,實際生活中的小雞是這樣,書上寫的雞是有美德的,那麼美德是怎麼得來的呢?看來是教育的結果,是歷練的結果,將來長大了,受過教育,就懂得有團隊精神了,就得食相呼了。這樣來看,白石畫的高明之處,不光是筆墨,也不僅是形象,筆墨是非常簡練,形象是非常生動,但更重要的是,他有深刻的思想,有來自生活的一種哲理性的思考。這個百歲老人不得了,他對那些古代的典故作了全新的解釋,來自實踐的解讀。

  齊白石晚年有張《釘耙蠟燭圖》,沒有簽名,畫了一個兩尺釘耙,已經斷了一個齒,上面立著一段快燒盡的蠟燭,非常讓人感動。我們看旁邊的圖,是他畫的柴耙。他是農民出身,他有一個圖章:“以農器譜傳吾子孫”,他要把農器一件一件地畫下來,傳給子孫,保持這種家風。但是,他又有非常豐厚的修養,年輕時代就背唐詩,學寫詩,這張畫按唐代李商隱《無題》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詩意,把快燒盡的蠟燭放到已經掉了一個齒的釘耙上,反映了生命不息勞動不止的意志,非常深刻感人。

  他還有一幅也很有意思的作品,我把它叫《盤蜂圖》。有的朋友說那裡面也許是蒼蠅,我說是蜜蜂。先不管其他人怎麼說,齊白石老先生在題畫中說:“能喜此幀者,他日不能無名。”不管你現在是不是一個名人,只要你能懂得這張畫,將來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名人。這幅畫的玄機在哪裡呢?是工寫結合,盤子簡練,蜜蜂工細,還是構圖不一般。我想應該有更深刻的含義。齊白石是怎麼出名的呢?他有一個好朋友叫陳師曾,陳師曾有一本著名的書叫《中國繪畫史》。《中國繪畫史》講到宋代的時候,記載了一個故事,就是“踏花歸去馬蹄香”,宋徽宗的畫院進行考試,以詩題考畫家,出了一個題,就叫“踏花歸去馬蹄香”,讓畫家畫,這個題目很難畫,怎麼畫出香味呢?有一個畫家很高明,他畫蝴蝶在追逐馬蹄,為什麼呢,因為馬蹄踏了芳草鮮花有香味,這個人就得到了冠軍,受到了獎勵。這個故事說明, 畫固然是存形的,但不能滿足於形。要利用通感,通過視覺形象,可以表現聲音,還可以表現嗅味。齊白石這張畫告訴我們,他繼承了中國畫最優秀的傳統,又用農民的思想感情畫生活裡面的感受。這幅畫中的蜜蜂,在盤中爬,顯然盤裡放過東西,也許留有花香,也許有桃子的果汁,也許放過魚,它可以給我們聯想,做到“意在象外”,不只畫你看到的,而是畫你沒有看到的,要你去想,體會更多耐人回味的東西,“言有盡而意無窮”。不僅要“象”,而且要有“象外意”,畫出餘味無窮的中國畫。

  在花鳥畫的寶貴傳統中,有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當然我們也應該以開放的態度,對待西方的藝術,借鑒有益的東西。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一張黃王健林 劉益謙 楊子等懂收藏的人 未來更富有!
2017年07月06日 16:47 

  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收藏”,當下正值“買房賺十年,收藏富三代”的太平盛世!
  目前,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占全球市場的份額高達31%,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藝術品市場。藝術品收藏的需求如此驚人,主要是因為藝術品投資是當下最火的投資領域。懂藝術和收藏的人,未來更富有,這個趨勢將不可逆轉!
1.jpg
1.jpg (24.85 KiB) Viewed 5587 times
香港蘇富比拍賣會盛況
  收藏,塔尖階層的選擇
  福布斯富豪榜的數據顯示,美國排名前400位的富豪財富的變動趨勢與美國藝術品市場成交額的變動趨勢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說,當富豪們財富增加,這一群體對藝術品的需求也隨之上升。這一規律在中國也成立,頂級富豪階層也是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未來增長的最重要力量!
2.jpg
2.jpg (26.99 KiB) Viewed 5587 times
藝術品的價值被不斷認知、開發
  據推測,中國排名前400位的富豪未來5年的藝術品需求增量分別是:11.1億、12.0億、12.9億、13.8億和14.9億美元,高於同期美國排名前400位富豪的藝術品增量需求。2019年,中國排名前400位的富豪帶來的市場需求將增量,會使得中國藝術品市場成交量在2014年的基礎上增長43.4%!
3.jpg
3.jpg (33.86 KiB) Viewed 5587 times
佳士得拍賣會盛況
  中國的富豪塔尖階層為什麼如此鍾情於藝術收藏?一是出於熱愛,二是因為太賺。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是中國首富,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字畫。因為介入早,王健林很多畫都拿得很便宜,他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具體賺了多少?王健林說自己賺了“至少1000倍”,這也是他人生中最成功的投資。
4.jpg
4.jpg (27.3 KiB) Viewed 5586 times
王健林1992年以800萬元買下傅抱石代表作《龍盤虎踞》
  經過近20年的收藏,王健林擁有的書畫收藏已達上千幅,而且每年都還在增長。萬達在銀行租了幾百平方米的保險庫,畫都放在裏面,據估計,這些畫作價值上百億元!
5.jpg
5.jpg (44.48 KiB) Viewed 5586 times
王健林以1.72億人民幣拍下畢加索名畫《兩個小孩》

  劉鑾雄以109億美元身價排名2015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六位,他喜歡收藏名畫、瓷器和紅酒,一直把藝術品當做投資來經營:“初買的時候,都覺著無所謂,只要東西好,漂亮,買得開心就好。現在發現這些東西(藝術品)升值得好嚇人!30年前,100萬元至200萬元買入的一件瓷器,現在要4000萬元至5000萬元一件,買寫字樓也漲不了這麼多啊!”
6.jpg
6.jpg (40.5 KiB) Viewed 5584 times
劉鑾雄曾以3924萬美元拍下高更的名作《早晨》
  1997年的朵雲軒秋拍,資深藏家張宗憲看上吳湖帆的一幅精品,志在必得。這幅畫拍前估價為120萬到180萬,在當時已是天價。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個年輕人和張宗憲杠上了,把價格抬升到驚人的214萬。將這幅畫收入囊中的就是新理益集團創始人劉益謙,當時很多人認為他瘋了,還有人說他100年也解不了套,結果這幅畫後來翻了幾十倍!
7.jpg
7.jpg (24.67 KiB) Viewed 5584 times
劉益謙
  巨力影視傳媒董事長楊子與藏傳佛教文化結緣20多年,收藏了海量藏傳佛教藝術珍品,包括佛像、唐卡、天珠、法器、天鐵、藏印、擦模、佛珠等眾多類別。在收藏界,楊子被譽為“天珠王”,從一眼天珠到二十八眼天珠、蓮花天珠、寶瓶天珠、大鵬金翅鳥圖騰天珠等,幾乎所有種類的珍品系列都有收藏。如今一顆天珠的價格,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的成交金額已屢見不鮮。
8.jpg
8.jpg (66.88 KiB) Viewed 5584 times
楊子在收藏界被譽為“天珠王”
  2015年10月初,被譽為神品級的“上師造像之王”一世噶瑪巴像被神秘買家以逾4億元的價格從歐洲某資深藏家處購得,轟動收藏界,從而掀起了藏傳佛教造像題材的高潮,圈內人稱能購得此造像,必定是實力雄厚且有眼光的買家。後來從業內知情人士處獲悉,此神秘買家就是楊子。
9.jpg
9.jpg (41.89 KiB) Viewed 5583 times
價值4億元的一世噶瑪巴像由楊子收藏
  藝術品成最火投資,歷史發展的必然
  藝術品投資為什麼會成為繼股市、樓市之後最火的投資領域?讓我們看看過去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就會知道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10.jpg
10.jpg (32.91 KiB) Viewed 5583 times
紐約亞洲藝術周拍賣會盛況
  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當時發展僅僅5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受到明顯衝擊,這場低迷一直持續到2003年非典來襲。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國際金融危機接連發生,國內股市、房市下滑,經濟市場一派頹勢。但是,具有真實價值和強大抗跌性的藝術品開始逆勢上揚,吸引了大量的避險資金,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億元時代”。 2015至2016年的經濟形勢依舊嚴峻,全球大量資金無處可去,藝術品又成了最佳投資對象!

  無論全球和中國經濟形勢如何,頂級藝術品大都能夠逆市抗跌。
11.jpg
11.jpg (22.75 KiB) Viewed 5583 times
頂級藝術品大都能逆市抗跌
  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藝術品市場
  隨著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額的井噴式增長,中國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的份額也迅速上升,超越傳統藝術品交易大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藝術品市場。
  巴克利銀行的推薦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與高端人士會配置5%的資產進行藝術品投資。如果以保守的5%對藝術品潛在需求來進行估算,按中國130萬億元的財富這樣一個保守的數字,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在的需求就是6萬多億元!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迅猛發展,介入藝術領域的金融機構也在迅速增加。金融資本進入藝術產業,將藝術品變成一種投資品,實現金融資本與收藏、藝術品投資的融合,藝術資源變為金融資產是大勢所趨。
  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1%,中國藝術品投資基金的規模也已經佔據全球藝術品基金的六到七成。
12.jpg
12.jpg (16.32 KiB) Viewed 5582 times
成交價3.036億元的清宮舊藏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
  從中國藝術品的投資回報來看,呈現出遠超同期證券市場指數和全球藝術品指數漲幅的特點。以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發佈的“當代書畫50指數”為例,從2000年至今增長近25倍,年複合收益率超過20%,遠遠超過同期上證指數累計不到1倍的漲幅。

  買房賺十年,收藏富三代!有實力的投資者,與其炒股、炒樓,真不如收藏藝術品靠譜!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