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上世紀五十年代樟木櫳
002.JPG
002.JPG (258.65 KiB) Viewed 5225 times
樟木櫳之外,它更是多幅雕刻精湛的木版畫。木雕畫的深度約有7.5mm 上世紀師父其雕刻工藝之高,現代的木雕技工,實難望其頂背。

以下是這個樟木櫳幾幅木刻版畫供大家欣賞。
DSC_0199 (2).jpg
DSC_0199 (2).jpg (247.25 KiB) Viewed 5225 times
DSC_0204 (2).jpg
DSC_0204 (2).jpg (255.65 KiB) Viewed 5225 times
DSC_0176 (2).jpg
DSC_0176 (2).jpg (226.3 KiB) Viewed 5225 times
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會員藏品 collectorclub@hongkongmart.com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香港下月拍賣張大千晚年名作《桃源圖》
2016年03月11日07:08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10日介紹,下月將舉行中國書畫春季拍賣會,超過300件拍品總估價逾2.2億元(港幣,下同)。其中,國畫大師張大千晚年潑墨潑彩作品《桃源圖》估價最高達6500萬元,乃蘇富比中國書畫部歷來估價最高的拍品。

  香港蘇富比2016年中國書畫春季拍賣將於下月4日和5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定於下月5日舉槌的“中國書畫常設拍賣”,將推出約250幀書畫名作,除了有張大千代表作,還有齊白石作品等,當天總估值超過1.8億元。

  10日,香港蘇富比舉行中國書畫春季拍賣傳媒預覽,向媒體展示部分張大千重點拍品。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部主管張超群介紹,本季拍賣焦點,是張大千寫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桃源圖》。

  張超群與助手珍而重之慢慢地攤開高約7呎的《桃源圖》。張超群表示,《桃源圖》利用了散點透視的繪畫手法,大家可從畫中一幷看到桃花源、漁翁釣艇、岩洞、大片翠綠的高山、山后的桃源村莊。

  他還說,創作《桃源圖》時,張大千居住的臺灣臺北近郊外雙溪,因旁邊的房屋與遷入者增多,變得不再幽靜。張大千有感於此,幷在畫上題詩聊以自我寬慰。
  張超群指出,《桃源圖》是張大千晚年潑墨潑彩畫的代表作,與其生平最後巨制、現藏於臺灣臺北故宮的《廬山圖》寫於相若時期,同屬張大千創作生涯中壓卷之作。

  據介紹,《桃源圖》於1987年在香港蘇富比以逾187萬元拍出,刷新了當時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記錄。在這次春季拍賣會中,其估價為5000萬至6500萬元。

  其餘約20幀重點的張大千書畫拍品,包括:潑墨潑彩紙本《益都遊屐》和《阿里山曉色》、設色紙本《味江》和《喬松二老》、水墨紙本《墨竹》和《行書“藏書”句》等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畫梅在當下何以衰敗:梅花關乎士人風骨
2016年03月09日15:50
1.jpg
1.jpg (65.51 KiB) Viewed 5207 times
清代畫家汪士慎墨梅
  七十多歲的滬上知名畫家了廬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畫過一段時間的梅花,說到畫梅以及當下畫梅的衰敗,他告訴《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畫梅花除了極強的繪畫性以外,還是畫心境和格調,人品高,修養好,筆墨功夫又到了,梅花才能出來。梅花是士人畫,得有士夫氣,或者說,骨子裡其實是有家國情懷的。畫梅在當下衰敗的原因或也正在於此。
2.jpg
2.jpg (70.78 KiB) Viewed 5207 times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金農《梅花三絕冊》之十一
  七十多歲的知名畫家、書畫理論家了廬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畫過一段時間的梅花,如今因為眼病,已極少動筆。說到畫梅以及當下畫梅的衰敗,他在對話時說,梅花最難畫,一方面,梅花沒有其他什麼顏色,都要靠枝幹的穿插,沒有極強的寫生和構圖能力是畫不好的;另一方面,梅花關乎文人風骨與心境。
3.jpg
3.jpg (137.75 KiB) Viewed 5207 times
元代王冕《墨梅圖》局部
   繪畫性:畫梅花何以最難
  了廬:我一直覺得梅花最難畫。為什麼?在花鳥畫裡,梅花沒有其他什麼顏色,都要靠枝幹的穿插、大枝小枝的縱橫穿插,不像其他的花,畫好之後都掩蓋了。畫梅,沒有寫生和構圖的能力是畫不好的。
  顧村言:也可以說,畫梅花最近本色。唐代崔道融即有詩說“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了廬:因為它在結構上,沒有大的花,沒有大的枝幹把這個遮蓋掉,全部要暴露出來,枝幹的穿插之間,很難。除了觀察以外,繪畫的基本功要求也很高。
  顧村言:所以可以說其實梅花看起來簡單,但卻是所有的花卉裡面最難畫的。
  了廬:是最難畫的,梅花的枝幹穿插,從繪畫角度來說,你掌握了以後,畫其他的花卉就容易了。為什麼當代畫好梅花的花鳥畫家幾乎沒有,就是不會穿插,構圖也最難。

  顧村言:這個要大量的寫生,而且要筆墨功夫。
  了廬:這是真的。宋人的要多看,當時對梅花講究繪畫性,儘管宋元的文人畫當時剛剛處於啟蒙的階段。在繪畫性方面尤其要注意,比如穿插構圖等。梅花沒有大的花,全靠大枝小枝的縱橫穿插。儘管文人很喜歡梅花,高潔,但真正畫好的很少,因為繪畫性特別強。應該認認真真向宋人學習。我看過好多較為成功的畫家,包括元代的任仁發、明代的呂紀、清代的華喦,看他們的結構章法,說明他們繪畫性的基礎是相當好的,從他們的畫裡能感覺他們對宋人學了不少。

  近代來看,在我們上一輩,先說繪畫性這一塊,唐雲先生是不錯的,不光是梅花,比較其他畫家,他花卉的縱橫出枝不錯,這也體現在他把玩的臂擱、硯臺、紫砂上。他給我的影響是蠻大的。

  顧村言:畫梅花,與人品修養確實有很大關係,除了繪畫性的本體,也有很多是形而上的。
  了廬:西方畫家是科學的思考方式,科學的觀察方式,是科學的藝術形象。那文人畫家是詩人的思考方式,是詩的藝術形象。他只不過表現得注重載體,比如畫梅,並不是完全要表現梅花,通過這個梅要表現自己。

  顧村言:詩言志,所以東坡寫了那麼多梅花詩,林和靖更是幾乎成了梅與文人的代名詞。

  了廬:文人主要借畫表現自己的文化心境,未必真要畫梅。畫梅的畫家裡,我佩服的是楊無咎,作品不多,但一上手就能體會到他的高度;還有元代的王冕,他畫的是出世的形式,他的梅花讓人感覺春風楊柳萬千條,梅花從上面掛下來,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顧村言:其實王冕的心境與元代士人階層的社會環境有關係。
  了廬:對,他是從道家裡面出來的。
  顧村言:您看他題梅花的詩,就是很出世的,懶得與江湖社會來往,比如:“年來懶作江湖夢,門掩梅花便讀書”。

  了廬:王冕的詩也好。楊無咎是最早從繪畫性上進行探索的。
  顧村言:楊無咎水墨畫梅也是受他的老師華光和尚影響比較大,范成大在梅譜中對楊無咎有看法,倒認為廉宣仲畫得好,可惜廉宣仲無畫梅之作存世。

  了廬:楊是最早從繪畫性的梅花裡面表現自己的心情,接下來是王冕,再往下就是金農了,儘管他很落魄、失意,但他有一種在文化象牙塔里面的那種感覺,他有一種不經意似的經意,儘管他畫梅花,盡是失意中,但他的心情還是相當好的。

  顧村言:而且金農喜歡畫繁花滿枝,他畫的那幅《寄人籬下》,把梅花與籬畫在一起,構圖奇崛,真是匠心獨具。
  了廬:所以金農了不起。還有一個人,汪士慎,他的梅淡到無處,淡到沒有了。
  顧村言:我總感覺與姜白石詞的意境有點相似。
  了廬:他比姜白石要高,這幾個人,楊、金、汪,都超越了繪畫性。
  顧村言:這幾個人畫梅花的境界與後來的吳昌碩畫梅是完全不一樣的。
  了廬:吳昌碩是作為書法家,以才氣勝,也不錯的。他還是從繪畫性裡面的。齊白石畫梅花,主要還是受金農的影響。從繪畫史的近現代裡,畫梅花的人還有不少。
  顧村言:近現代裡,張大千、吳湖帆、江寒汀、唐雲、陸儼少……都畫過。
  了廬:我覺得唐雲是不錯的,我從他那裡得到很多的啟發。我在花卉中,也畫過梅花。
  顧村言:您以草書筆法寫大樹幹,如游龍升騰,確實有新意。
  了廬:其實不管是畫梅花、山水,實際上我與他們這些高手不能比。為什麼呢?我的畫裡面,儘管我對傳統的法度、筆墨也好,或者理論上的認識也好,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基本上也是把握了,但還是有用心的痕跡,而他們有時候無心的。我還沒有真正做到很超然的、天真爛漫的,我還不夠。我還是從繪畫性裡邊,受現代時代的影響,觀念上有突破,這可能是時代的局限性,時代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時代的局限性。

  顧村言:您能說下當時您畫梅花的背景?
  了廬:當時我在繪畫上用功主要在山水畫方面,花卉只是偶爾為之。畫山水的過程中間,有些偷閒的時間,或者有些是沒有想到更好的表現形式的時候,畫一些花卉,調節一下。這段時間,即1970年代後期,我梅花確實畫了不少,現在找出來的已經不是很多了,後來因為搬家,都搬沒了。

  顧村言:後來有沒有再畫一些梅花?
  了廬:後來沒有,因為我自己基本上想把繪畫這個事情做好的是在於山水,但山水這個課題又特別大、特別高,我很謹慎的,一直不敢拿出來,我所有的畫裡還有一種用心的痕跡。

  顧村言:其實您後來主要是受眼病的制約,如果您現在畫的話,我覺得那個筆墨心境會完全不同。
  了廬:古人真不得了,包括元代一些山水畫的作品。黃公望、吳鎮等這幾個人如果要畫梅花的話也是精品。儘管覺得他們體現在作品裡的東西很超越,但你沒有看到他們傳統的結構基礎,一種傳統的繪畫性的基礎,相當好。

  顧村言:其實是兩個結合,一個繪畫本體性的東西,還有一個是遷想妙得,這是文人的東西。

  了廬:這個是文化心境。
  顧村言:從宋人的寫真裡出來的,文人的心境和修養也有好處。
  了廬:關鍵是心境,秉承了詩人的思考方式。
  顧村言:但後來文化有斷層,表面上看詩人不少,其實真正的詩人很少了,所以現在畫梅花的很少。

  了廬:有兩點,一個是確實他們對傳統的理解不深,也沒有用過功,對繪畫把握不好。另外一個就是文化心境不高,遷想妙得,畫什麼物件,每個人的心境不一樣,文化的高度不一樣,表現出來也不一樣。如果沒有一種文化心境的高度,就千篇一律了。好多人文化心境不高,你去看他的畫,或者他仿前人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習氣。

  顧村言:筆墨的功夫,當然最重要的是學養。
  了廬:筆墨是中國畫最根本的表現形式。
  顧村言:畫梅花,它對書法的功夫要求是最高的。
  了廬:是的,所以能畫好梅花的實在不多。
  顧村言:我們談談各個地方的梅花,您之前說你畫梅花受國清寺的隋梅影響很大,您是什麼時候去的?

  了廬:1966年。隋梅對我影響確實很深,因為一般的梅花枝幹都不是很粗的,雖然一般畫梅花粗枝比較多。我1970年代後期畫的梅花,一個是當時“文革”結束,社會上有一種百廢待興的思想,再加上梅花一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徵,作為國花有一種民族精神在裡面。那時候我畫梅花,把梅花主幹畫得像騰飛的龍一樣。另一個是隋梅對我視覺上的影響,加上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徵,這種情況下我有意識的把梅花畫成像龍一樣騰飛的感覺。有人也說,怎麼你畫的梅花在現實中不多,我說這種花只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見啊。

  顧村言:所以您這是遷畫自己理想中的。
  了廬:故意把梅花畫成像龍騰飛一樣。
  顧村言:而且這個畫完之後,很有快感,有釋放的感覺。
  了廬:有一種釋放自己心境、也釋放了民族的精神、也釋放了當時時代百廢待興的感覺。
   文化性:梅花關乎士人風骨格調
  顧村言:你的老師張大壯先生也畫過梅花,他們那一輩老先生對畫梅有什麼說法?
  了廬:他們其實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不希望這麼優秀的繪畫藝術失傳,不希望看到這樣。好多老先生都有這樣的感覺,陸儼少、張大千都有這樣的感想,常感歎這樣下去中國筆墨要失傳了。關鍵就是現在的人浮躁,一個是中國的傳統繪畫面相當廣,基礎相當深厚,要弄懂確實要費很大的勁,還有在繪畫性這一塊要把它弄懂就很難了,這要上升到文人畫,表現文化,又要有很深的文化基礎,文化學養,這兩塊加起來,不費一輩子的心思是不行的。

  顧村言:而且要耐得住寂寞,不求功利。
  了廬:要費一輩子的心思,現在有幾個人肯犧牲一輩子的精力去做?現在的人都很浮躁,繪畫,特別是傳統的繪畫,它不是搞數量,不是搞評比,不是像影視明星一樣,靠青春,這是一輩子的。

  顧村言:其實中國藝術的根本,尤其是文人畫的根本還是對民族精神的體現與培植。回到梅花這個話題,我覺得梅花對中國民族性的傳承是最具代表的一個象徵。
  了廬:它也有難度,從繪畫性的角度去梳理梅花,本身就很難,再要用文化性去超越,那就更難了。

  顧村言:除了楊無咎、王冕、金農、汪士慎,陳老蓮也畫過不少梅花,但他筆下的人物變異,他把梅花也畫變異了。

  了廬:還有一點,像陸儼少這一類的,絕大多數的畫與他的心態有關係,他把心態在繪畫中間體現出來。。

  顧村言:陸儼少梅花其實也是取法陳老蓮多,包括後來的程十發。
  了廬:為什麼呢?因為陸儼少當時畫梅花是他心情最不好的時候,最壓抑的時候,所以陸儼少他不可能畫出像楊無咎、王冕這樣的,所以他去追求陳老蓮那種梅花。
  顧村言:您覺得齊白石畫的梅花呢?
  了廬:他既有一種繪畫性的工筆在裡面,但又像金農一樣,有一種很謙虛的東西在裡面。

  顧村言:齊白石早期,我看他1919年畫的梅花,當時跟陳師曾一起,陳還題跋在上面,有金農很大的影響,但後來好像受吳昌碩的影響,大刀闊斧、水墨淋漓的感覺比較多一點。

  了廬:他的繪畫性在裡面,也很注意向前人學習,很用功。但他有一種天趣的東西在裡面,別人沒有,添加了他的文化修養,文化心境也很好。
  顧村言:其實畫梅花,有時候也不要刻意畫梅花,有時候是自己的修養,自己畫得很享受、暢意。

  了廬:是畫自己的心境。
  顧村言:所以畫梅花還是畫心境和格調。人品高,修養好,筆墨功夫又到了,梅花才能出來。還有,梅花當是士人畫,得有士人氣,或者說,骨子裡其實是有家國情懷的。所以現在能畫好梅花的畫家實在不多。畫梅的衰敗原因也在於此。
  了廬:現在的很多畫家,浮躁、急功近利,想到這些的很少。

  顧村言:說到底沒有士人的情懷,古代士人是有一種風骨的,梅花也是有一種風骨在。

  了廬:大文人得要有英雄氣。如果只有英雄氣,沒有學者氣,那是草包;有學者氣,沒有英雄氣,那是書呆子。還是要有一種政治家的抱負,或者說得有歷史與社會的責任感。現在看,有多少人有?

  顧村言:這個是大我,現在很多人都是小我。您剛才說很多老先生幾十年前感歎再這樣下去中國筆墨就要失傳了,不光是中國筆墨,是整個中國文化的精神,再這樣下去恐怕也要失傳了,包括您說的英雄氣也是這樣的。
33.jpg
33.jpg (84.46 KiB) Viewed 5207 times
了廬繪《梅花》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倩菴寫《梅花圖》四箑
2016年03月09日15:35

  據《梅景書屋書畫記》自敘二,吳夫人潘靜淑記載:“餘結(衣離)時,湖帆年才二十二,日夕熟視其伏案不倦,習書臨畫,未嘗一日輟。或攖小恙,亦不釋卷,真所謂寢饋於斯者也。其嗜書愛畫,出於至性。”從此可見吳湖帆對字畫的愛好,尤為至情至理。他一生有收貯畫梅名跡之雅。因此嗜好而取其居名曰:“梅景書屋”。儘管主人嗜梅而不種梅,但筆尖卻向梅花開。
1`1.jpg
1`1.jpg (32.57 KiB) Viewed 5206 times
吳湖帆繪《梅花圖》扇面(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四《梅花圖》扇面,圖錄於澳門藝術博物館2014年《梅景秘色——故宮、上博珍藏吳湖帆書畫鑒賞精品集•下卷》。此四株梅花是辛未(1931年)秋日吳先生題為“子義五哥”所作。整體用沒骨法一氣呵成、一意貫穿。便面紙一般不吸水,故梅花主幹上留有水墨遺下的較短的扇面摺痕。別有一種風調。四箑的右下方均鈐有一正方押角“魔樂”朱文印。
2.jpg
2.jpg (32.16 KiB) Viewed 5206 times
此印于吳先生的字畫上甚少見。

  吳先生倩菴自述“餘自小即愛畫若命。”他的梅花畫法,出自清金俊明和清羅聘。咸譽金孝章工畫梅,尤孤芳獨擅,可與鄭思肖的蘭比之;其所繪梅花,歷來敘說善以幹筆惜墨,獨標逸韻。足稱楊補之、王元章後梅花知己。倩菴的墨梅頗有此風範,自寫其品格。即便是墨采奕奕,然不似金氏的墨梅墨色略重。紅梅和白梅兩扇均取法羅兩峰。紅梅的枝幹與梅瓣皆沒骨,梅幹設墨點。顯出紅梅嬌媚的一面。畫梅幹一筆出之,陰陽凹凸盡顯,較羅兩峰高明。白梅的畫法與羅聘同。而無羅氏那樣過分縝密的法度。羅聘畫墨梅避開常見的水墨撇寫之法,別開生面用工筆雙勾的白描畫法描寫梅花,以虛兼實,意在展現梅花的清冷。吳先生的四梅花回無俗韻,構圖各異,極有創見。其初習書摹畫時,尤為注重古法;隨後過目大量的字畫,練就了獨到的鑒賞眼光,而於繪畫創作上方能匠心獨運。
3.jpg
3.jpg (32.47 KiB) Viewed 5206 times
  據《吳湖帆文稿•吳氏書畫》部分吳潘靜淑自敘說:“一悉以搜羅法書名畫,每至傾囊,甚或典釧,不惜也。故十餘年來所獲唐宋元明清諸賢名跡幾三四百本。複因曆歲荒歉,所入漸澀,不得已乃舉之易米,如此則必唏噓憶惜者累日始釋,是亦恒情也。”在吳倩大量的書畫藏品中,單以梅花為主題的就有二十餘件。除了宋湯叔雅的《梅花雙雀圖》之外,主要是明清的畫梅名家。有金孝章的梅花冊、梅花軸,有羅兩峰的梅花軸、梅花手卷,還有陳老蓮的《梅石幽禽圖》軸等等。又據吳潘靜淑曰:“年年元旦,湖帆必(與其共)讀明金孝章畫梅《群芳合璧圖》冊。”足見倩菴喜梅愛梅之心,充分展示了一位長期投入古書畫鑒藏大家的意趣所在。
4.jpg
4.jpg (30.49 KiB) Viewed 5206 times
  若將倩菴的四梅花便面分為上下、左右兩組,並列展開觀之:一組為墨梅,另一組為著色梅。兩幅墨梅均為老枝和新枝交叉,皆由左向右出姿,畫法稍有不同。一墨筆寫意老梅幹,內側略有勾勒,以寫兼工;而另一墨筆寫意梅幹,梅瓣勾勒,為白描。線條流暢,此尤其傑構。另兩幅著色梅花均自右往左出姿,一為紅萼,一為綠萼。綠梅的新枝從老幹後伸出,梅花幹子上染有赭石加墨色,枝幹上設墨點;而唯獨紅梅是一老幹,幹子僅用墨色一筆而過,技法純熟、筆觸秀潤。嚴格說來,四株梅花中唯獨綠萼的梅幹設色,其餘三株的梅幹均為墨色;也唯有綠萼的花蕊點了淺墨綠,其餘的花蕊均用墨點代之。構圖上唯有紅梅出一枝老幹,爾其餘三株皆為新老枝幹互生。

  細賞之,兩幅墨梅與兩幅著色梅花上下左右前後呼應。不僅構思精巧,且極具動感。
  歷來詩人墨客盛讚梅花雪骨冰魂。這裡轉引吳大澂語:“替花寫照不為難,難把心情入畫看。”由此聯繫到吳君湖帆先生梅花四扇上摘錄的四首詞句,分別是宋代的詞人周邦彥、姜夔、史達祖、吳文英。

  前一,沒骨墨筆梅花。 錄周邦彥詞《花犯》句:“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 從林逋名詩《山園小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化出。詞句的脈絡有跳動之感。詞人借梅花為陪襯,表達了自己只能在夢中去見那枝黃昏夕照下橫逸淒清的梅花。詞人和畫家夢中之梅影與現實中的梅花遙相映照,是自我的抒發。 筆墨照應之處,委婉曲折。倩菴吳先生的墨梅落筆于周美成的“過去、現在、未來三段式”的未來結拍:夢見得一枝橫斜的梅花,在淡淡的夕照中,對著自己水裡的影子。吳先生的墨梅老幹上發出一新枝,從而與老幹緊倚,頗有昔日玉人相偕、摘梅清賞的光景。“一枝瀟灑”,既寫了梅花,也透出作者自己的景況。就畫家和詞人都十分講究的技法而言,確是大可玩味的。

  接二,墨筆白梅,一枝沒骨(花瓣作墨線勾勒)新梅在老枝後開放。錄千古詠梅絕調薑夔詞句《暗香》(語出林逋《山園小梅》句“暗香浮動月黃昏”):“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篴。”可見詞人有許多美好的記憶,是與月下賞梅分不開的。吳倩所畫的白梅正是舊時月色舊家筆,一花一干留古春。詞人與畫家寫盡梅花的神韻和高品,烘托出梅花的清逸詩畫之境。堪稱寄意題外,蘊涵無窮。姜堯章寫一氣流走的豪情,為鋪墊梅花而設人間清歡之情景。詞人和畫家兩者的精神與梅花融為一體。 一聲“舊時月色”、“梅邊吹篴”,何等之雅興和情致!詞人因梅發清興,而畫家又借梅起興。用筆淡雅、素潔,表現出梅花的清高絕俗、虛幻無實的超凡境界。

  再三,沒骨著色紅萼。錄史達祖詞 《瑞鶴僊•賦紅梅》句:“厭從來冷淡, 粉腮重洗,胭脂暗試。” 詞人工於詠物,用白描手法刻畫細節。寫梅花重洗春風面。史邦卿是南宋詞人中燦若群星之一。然而他一生所經歷的升貶榮辱,使他的心靈倍加沉重。這裡把美人比作梅花,被棄置的冷落。在孤芳自賞中,“粉腮重洗”、“胭脂暗試”。一花獨放的孤寂,是他心境的形象寫照。倩菴以胭脂染於曙紅裝扮了梅花“眾芳搖落獨暄妍”的冷豔悅目,卻不失其經久不衰的秀逸蒼古。

  後四,沒骨著色綠萼。錄吳文英詞《解語花•梅花》句:“酥瑩雲容夜暖,伴蘭翹清瘦,簫鳳柔婉。”這是吳君特流連風景的作品。喻梅英之性情,如蘭之清華朗潤。光潔如玉、柔媚若晚霞般的“酥瑩”,寫梅花的妍蒨之美。吳先生湖帆所作的綠梅,點墨淋漓處濃淡相間,半明半暗;似“雲容”般古雅恬適。古拙沉著的石綠使梅花臨風而無瘦態,但覺暗香溢於楮墨間;梅花仿佛是在“夜暖”的空間,似洞簫聲中傳來的鳳之“柔婉”。

  襟懷平淡品清俊。一代書畫藝術大家吳湖帆先生風雅嗜古,繪製了梅花的多情,襯托高潔于簡勁之表。描繪四株梅花更為唱和詞情,寄意含蓄、想像飄忽。用筆墨捕捉了梅花最為動人之處——它的枝幹與香味。但覺意境之高超與嬌美,梅朵之幽韻與冷香。是為世所稀。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法荷聯手鉅資收購倫勃朗名畫 約8000萬歐元
2016年03月14日07:48


  [法新社巴黎2月1日電]法國文化部宣佈,法國與荷蘭今天簽署歷史性協議,將斥資1.6億歐元收購荷蘭畫家倫勃朗的兩幅大型肖像畫。

  法國文化部長芙勒爾•佩爾蘭與荷蘭文化部長耶特•比塞馬克簽署了這份上億歐元的協定。

  法國盧浮宮將為此支付8000萬歐元,這也是迄今法國博物館為收購項目支付的最高金額。

  這兩幅肖像畫創作於1634年,畫中人物分別是荷蘭人馬滕•索爾曼斯和他的未婚妻奧普延•科皮特。兩人在新婚前夕都身著鑲有白色蕾絲的黑色衣服。

  法國文化部在一份聲明中稱,“未來幾周內”,這兩幅作品將在盧浮宮揭幕,然後運往荷蘭進行修復。

  之後,這兩幅作品將在盧浮宮和荷蘭皇家博物館輪流展出。這兩家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數量在全球公共收藏中首屈一指。

  法國與荷蘭從羅思柴爾德家族的法國分支收購了這兩幅作品。羅思柴爾德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在過去150年間,公眾僅在1956年的一次展覽中看見過這兩幅珍貴的作品。

  在2013年盧浮宮拒絕了羅思柴爾德家族的最初報價後,這項協定幾經周折才得以達成。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明朝三佛像在法5400萬成交
0315-00178-006b1.jpg
0315-00178-006b1.jpg (28.1 KiB) Viewed 5140 times
中國古董海外拍賣再創天價紀錄,三尊十五世紀明朝時代的佛像,日前在法國波爾多,以六百二十九萬二千歐元(約五千四百萬港元)成交,超過先前預估的十倍,由一名亞洲收藏家投得。

拍賣在當地時間上周六舉行,波爾多布里斯卡迪厄拍賣行表示,這三尊明代坐姿銅鎏金佛像來自中國,屬於波爾多私人藏家收藏。一同拍賣的,還有年代在一九一○至一九二五年間許多中國內地與西藏的私人收藏品。

亞洲收藏家投得
拍賣行稱,這是一個「世界紀錄」,指三尊佛像原本預估可賣得四十至六十萬歐元,結果競投相當激烈,期間有不少中國收藏家加入,最終被一名亞洲收藏家以上述價格買走。

拍賣行指出,這三尊坐在蓮花上的佛像體態與永樂年間的宮廷佛像相似,雕工精緻,方臉大耳,雙目低垂,應不是出自宮廷作坊製造,可能是皇家為首都以外的寺廟訂購,且是在永樂年代後不久鑄造,刻在底座上的印記,可能是對永樂年代皇家銅鎏金製作工藝的致意。拍賣行還認為三尊佛像極可能屬另一組五尊佛像的一部分。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康熙印璽底價5,000萬
1457983169_5bc8.jpg
1457983169_5bc8.jpg (75.22 KiB) Viewed 5132 times
康熙帝御寶敬天勤民檀香木異獸鈕方印,將於下月1至5日於會展新翼展出。

熙皇帝以「敬天勤民」為座右銘,認為只要勤政愛民惠及百姓,管治自會得上天授權,更將這四字製成印璽,在位期間存放於紫禁城議政的乾清宮作戒。

「敬天勤民」印迹
這一方「康熙帝御寶敬天勤民檀香木異獸鈕方印」佚失多年,下月將與另一方「壽山石瑞獸鈕淵鑒齋璽」及集康熙共119方印迹圖鑑「康熙皇帝御製印璽康熙寶藪」,一同於香港蘇富比拍賣,為歷來最珍貴的中國藏品,每件底價5,000萬元,難以估計最終的成交價。

以上拍賣品將於4月1至5日於灣仔會展新翼展覽廳5展出,4月6日正式拍賣。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春拍頻推天價藝術品 拍賣行葫蘆裡賣什麼藥
2016年03月18日18:40

  文/方翔

  香港蘇富比宣佈,將於4月5日舉行的中國書畫2016年春季拍賣會上呈現一系列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的作品。其中,張大千晚年重要的潑墨潑彩畫作《桃源圖》估值為5000萬-6500萬港元,是蘇富比中國書畫部歷來估值最高的拍品。

  無獨有偶,北京保利拍賣行近日也推出了“浪漫與現實的碰撞——《雲中君和大司命》與《周莊》亞洲巡展”啟動儀式。《雲中君和大司命》與《周莊》與保利拍賣達成為期一年的委託協定,並於此期間進行亞洲範圍內的多地巡展,巡展首站將於3月22日至4月6日在香港保利藝術空間展出。其中《周莊》將於4月4日在香港保利拍賣,估價為1.8億港元;《雲中君和大司命》將在北京保利春拍中亮相,估價為1.8億元人民幣。

  對於今年的春季藝術品拍賣,許多市場人士都不太看好,甚至還有比較悲觀的看法,但是各大拍賣行卻反其道而行之,推出天價藝術品,這個葫蘆裡到底是賣的什麼藥呢?其實,當我們回顧2015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我們就可以發現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億元天價拍品數量同比有了很大的上升,而且在整個中國藝術品拍賣史上也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潘天壽、李可染、齊白石等名家的精品紛紛創出了億元天價,而從以往的中國書畫拍賣情況來看,具有衝擊億元的天價還有張大千、吳冠中、傅抱石等。這也是為什麼大拍賣行此次力圖通過這幾位名家的精品來提振市場。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現在拍賣行的運作也越來越精細化。據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書畫部主管張超群表示,《桃源圖》曾於1987年在香港蘇富比以逾187萬港元拍出,刷新當時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紀錄。此後,《桃源圖》曾借展於美國多個重要大型展覽,並收錄於多本有關研究張大千之學術專著及圖錄,與現藏於臺北故宮的《廬山圖》堪稱畫家晚年潑彩壓卷之作。這無疑讓許多藏家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一旦做出決策之後,也會有一個決定心理價位的依據。

  至於北京保利推出傅抱石最為重要的人物畫創作《雲中君和大司命》,與吳冠中美術館級別最大尺幅的油畫《周莊》,除了是為了做一次古質與今妍的碰撞,將中國近現代書畫與現當代藝術的承嬗離合。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傅抱石和吳冠中都是江蘇人,從近年來的拍賣市場情況來看,來自江蘇的實力藏家不可小覷。對於拍賣行來說,將這些精品聚集在一起,是有著非常深思熟慮的考量的。

  究竟這樣的策略是否能夠贏得藏家,我們還將拭目以待,但是從目前市場的格局來說,“二八分化”的情況越來越明顯,因而這樣力推精品的做法,或許會對於整個市場帶來驚喜。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一億年前古齧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
2016年03月18日18:46
fff.jpg
fff.jpg (7.99 KiB) Viewed 5123 times
顯微鏡下,琥珀裡的“採花賊” 黃迪穎供圖

  記者 胡玉梅
  它是一隻芝麻粒大小的蟲子。一億年前,太陽暖暖的,肚子吃得圓滾滾的它,曬著太陽閉目養神。突然,一滴樹脂把它包裹……這只悠閒的小蟲,被凝固在琥珀裡。

一億年後,帶有小蟲的琥珀,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和黎巴嫩大學的教授Azar發現,借助生物顯微鏡,揭開了小蟲的秘密:它是一隻小小“採花賊”,它的肚子裡裝的都是花粉,甚至拉出來的“便便”裡也都是花粉。

  “小昆蟲肚子裡有上萬顆花粉顆粒。它拉的‘便便’裡估計也有上千顆花粉顆粒。”黃迪穎說,通過花粉,植物的身份也得到了確定,花粉來自紫樹科植物。一億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花朵在陸地上盛開並沒多久。花香、花色如何?難以複製和再現。但緬甸琥珀中所保存的小昆蟲,恰恰展示了它們“採花”之後的狀態。

  “大家都知道,蜜蜂是采蜜的。事實上,在昆蟲界,有的小蟲獨戀一種花粉,有的則以很多種花粉為食。”黃迪穎說,這枚緬甸琥珀裡的小蟲,當時就是以紫樹花粉為食的。黃迪穎和合作夥伴們研究發現,小蟲的口器很特殊。最早,昆蟲的口器是兩顆大牙咀嚼式的;而後,大牙漸漸退化,口器進化成了刺吸式。“這是一隻古齧蟲,處於咀嚼式到刺吸式的過渡階段。這樣的口器適合吸食花粉。”黃迪穎說,這只古齧蟲,是昆蟲家族的一個新目——二疊齧蟲目。

  古齧蟲在2.65億年前就出現了,但如今已經滅絕。它們是如何滅絕的?也許是一億年前滅絕的,也許是6500萬年前和恐龍一起滅絕的。這無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緬甸琥珀是古齧蟲生前的最後化石見證。

  儘管這種小蟲滅絕了,但紫樹還有,在古生物研究所還有一株它的近親種類。紫樹也是世界著名的珍貴觀賞樹種,葉色繽紛是它最大的特點,是世界流行的七大色葉樹之一。

  對了,雖然小蟲沒有了,但知了、蝽、蝨子都是古齧蟲的遠房親戚。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專家談圓明園文物:浮夢一場 醒來寂寥

2016年03月20日09:31

鄧南從圓明園拿走的龍袍   清乾隆 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 (2010年10月7日香港蘇富比拍出了2.2億元) 清雍正 禦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2010年香港佳士得拍出了1,11億元)

  “請你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請您想像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 這是法國作家雨果對圓明園的一段描述。而在1860年英法聯軍的洗劫之中,這座夢幻般的藝術殿堂被毀於一旦。其中存放的數以百萬計的文物藝術品遭遇洗劫,然後流散四方,不知所終。

  2005年,圓明園文物管理處的劉陽主動承擔起了搜索失散海外的圓明園文物的重任。他用十多年的時間,搜尋著圓明園文物的下落。不過,他發現每一次有關圓明園文物的消息都會引來眾人圍觀,討論得喧囂熱鬧;但大部分人對真實的圓明園,熟悉又陌生……

  沒有人梳理過流散在外的圓明園文物有多少
  在某網站的演講中,劉陽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外國人對中國歷史古跡瞭解程度排名的前三名分別是長城、敦煌、圓明園,但對前兩者的研究力度可以說是圓明園的幾十倍甚至幾千倍。而對於圓明園,每個國人都覺得自己對它很瞭解,但絕大部分人實際上一無所知。

  他開通了一個個人微博,經常在上面和“粉絲”交流關於圓明園的研究心得。但他最經常做的關於圓明園的“科普”工作,卻是反復糾正一個被無數人搞錯的事實:“圓明園”和八國聯軍沒有關係,劫掠圓明園的是英法聯軍。

  “對圓明園的誤解太大了,不僅是普通百姓,就連一些學者也搞不清基本史實。閻崇年在‘百家講壇’就直接說八國聯軍搶的圓明園;高曉松在脫口秀裡說《女史箴圖》是圓明園的文物。可《女史箴圖》是1903年入藏的大英博物館,光緒年間它還在宮裡待著,跟圓明園沒有關係。這種以訛傳訛太普遍了。”劉陽說。

  公眾對“圓明園”的“無知”,劉陽在2004年進入圓明園管理處文史科工作的時候就有所瞭解。當時,他主要負責圓明園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每當有圓明園的文物被拍賣和發現時,就會有媒體追問:流散在外的“圓明園”究竟有多少?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劉陽卻無法回答。他查閱資料,發現以前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和機構系統梳理過關於圓明園流散在國內和海外的文物清單。

  出於熱愛和興趣,劉陽自發承擔了這一工作。從北京城到周邊地區,再到海外,他追尋的腳步在十多年裡從未停歇。他在老北京的四合院裡找到了“圓明園”、在北京大學被人遺忘的角落裡找到了“圓明園”、在海內外諸多私人博物館裡找到了“圓明園”,更在拍賣公司的圖錄中一次次地找到“圓明園”。作為一個承載著歷史傷痛的“標籤”,“圓明園”是眾多藏家追逐的物件,也是拍出“天價”的保證。

  很多圓明園文物
  躲過了大火卻沒躲過貪婪
  現如今,劉陽已經給超過五百件圓明園文物精准定位,並挖掘出它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出版了一本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圓明園“圖錄”——《誰收藏了圓明園》。劉陽說,有些文物的發現過程有如神助:在西單附近隨意溜達,他偶一回頭看到一個私人宅院裡有兩座造型奇特的石魚。後來在單位翻閱老照片,兩張外國人於20世紀20年代拍攝大水法的老照片的一角,赫然顯現的是當年在西單的“驚鴻一瞥”。在有關部門的促成下,這兩個石魚重新回到了圓明園遺址公園。2005年,石魚回歸圓明園的新聞很是熱鬧了一陣,但諷刺的是,石魚是第三個,同時也是最後一個回歸圓明園的文物。

  關於“圓明園”的新聞總是能在社會上熱鬧一陣,再一陣風式的過去。2014年,北大校友黃怒波說是從挪威贖回7根圓明園的石柱,要捐獻給北大的博物館。究竟應該捐給北大還是還給圓明園?被媒體好一番討論,可事後沒有人去追蹤這八根柱子的最終去向。“它們還在挪威呢。”劉陽說。

  “圓明園”仿佛是一枚神奇的鏡子,表面上照到的是一派熱熱鬧鬧,有心人才能看到浮華散盡後的寂寥。

  在劉陽的書裡,有兩件文物令人印象深刻。一是2012年在英國伍利•沃利斯拍賣的銀碗,碗上用英文清晰記錄著:這是一位英國軍官用1860年從圓明園拿走的白銀製作的;一張是當年圓明園的劫掠者之一鄧南的照片,這位將軍穿著皇帝的龍袍,頭上戴著一個太監的帽子,透著一股滑稽的怪異。這似乎暗示著:無論是改變它的物理屬性,還是堂而皇之地據為己有或披掛上身。歲月總會在最後,以它獨特的方式彰顯真正的歷史:它其實從沒有真正地屬於你。

劉陽告訴記者,當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帶走的大都是瓷器和其他陳設品,書畫典籍之類的帶走的不多。它們很多毀於大火,或者在國內就地變賣,比如鐘繇的《薦季直表》,是三國時期的珍貴書法作品,乾隆皇帝把它列為所有文物收藏的第一位,一直珍藏在圓明園淳化軒。1860年的浩劫之後,一位英國軍官將這幅字賣給了廣州的文物販子,幾經輾轉落入藏家裴氏手中。有一天,裴氏突然找不到這幅字了。歷時一年半的調查,終於有下人承認拿了這幅字,就埋在後院裡。當裴氏興奮地挖出這幅字,卻發現,在沒有密封好的油脂包裡,《薦季直表》早就泡成渣了。“很多的圓明園文物,其實躲過了大火,但沒有躲過貪婪。貪婪才最可怕。”

  已知的圓明園文物

  六成都在私人藏家手裡
  廣州日報:一個流行的說法是,圓明園本來有文物大概80萬~150萬件。您認可嗎?這個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嗎?
  劉陽:這個說法缺乏史料依據。清宮所有的陳設文物都有詳細記錄。但遺憾的是,圓明園的陳設檔案在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之後就下落不明了,圓明園曾經擁有多少文物就成了謎。這個數字是比照同時期、同級別的其他皇室建築中擁有的文物件數來推算的。比如避暑山莊,有確切的數字是60萬件;而圓明園無論是從規模、等級地位、和對皇室的重要性來說,都超越了避暑山莊。

廣州日報:流散出去的圓明園文物,現主要分佈在哪裡?
  劉陽:在做調查之前,我和大部分人的想像比較接近,認為圓明園的文物大部分都在國外的博物館裡。但調查發現,國外的博物館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擁有最大量的圓明園文物。法國的楓丹白露宮以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以及英國的一些比較小的私人博物館,大概擁有已知圓明園文物的四成,其餘六成都在私人手裡。到今天為止,可以考證到明確是來自圓明園的文物大概有六七百件。
  廣州日報:圓明園文物曾經上百萬件,現在只有幾百件。那其餘的去了哪裡?是毀於戰亂還是在我們不知道的某個角落?

  劉陽:有明確記載或有完整傳承順序的文物才能被稱為是圓明園流散文物。事實上,現在歐洲有很多具有明顯宮廷特徵的中國文物,但因年代久遠且並沒有被刻意記載,所以與其他時期被掠奪的中國文物混在一起了,無法考證是否來自於圓明園。

  圓明園文物價格
  會比同類器物多個零
  廣州日報:同樣藝術水準的官窯瓷器,一件證明出自圓明園,另一件沒有,市場價格有差異嗎?
  劉陽:前者會比後者多個“零”,現在市場上還是對“圓明園”概念很追捧。
  廣州日報:您認為中國的藏家是否應該參與圓明園文物的海外競拍?因為有人認為,參與拍賣會將當年的掠奪合法化。

  劉陽:其實從圓明園被搶兩年後開始,就有大規模的圓明園舊藏文物拍賣了。而近幾年市場上涉及圓明園的文物拍賣,早就和當年的劫掠者沒有了關係,大都倒了五手以上,甚至成為了華人收藏圈裡的“遊戲”。所以圓明園文物拍賣已經是市場行為。而拍賣至少有一個好處:我可以從這些文物拍賣中的點滴線索去拼湊圓明園曾經的舊藏文物。

  廣州日報:在圓明園下落不明的文物中,您對哪個最好奇?
  劉陽:圓明園的專用玉璽“圓明園寶”,還有“淳化軒”的收藏章。很多圓明園的字畫上都蓋這個章,但它自己卻消失了。其實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圓明園的陳設檔案。找到它我們才能知道圓明園當年藏了多少好東西。

  廣州日報:您最希望哪件流散海外的圓明園文物可以“回家”?
  劉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絹本彩繪《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它是目前唯一的反映當時圓明園全景的書畫作品。

  判斷圓明園文物的標準:

  1。第一次搶奪後通過贈送或拍賣形式就直接進入歐美博物館的藏品,如法國的楓丹白露宮、法國榮軍院軍事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這些機構沒有轉手,文物來源清晰,可視為圓明園流散文物;

  2。文物有明確的圓明園特徵,或者是圓明園專屬的文物,如法國吉美博物館藏“圓明園印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圓明園西洋樓十二生肖獸首、圓明園殿宇玉璽或冊頁,如擁有“慎德堂”、“九州清晏”、“紀恩堂”、“富春樓”等標識;

  3。圓明園文物掠奪者搶奪後在文物上雕刻有圓明園銘文的文物,如“圓明園西洋懷錶”、“鎏金五彩化妝盒”、“琺瑯麒麟”、“康熙禦制銅胎掐絲琺瑯童子”、“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安佑宮’纏枝花卉蓋盒”等;

  4。有檔案記載明確其為圓明園舊藏,如“顒琰童年像”、“道光帝《喜溢秋庭圖》”、“南宋蘇漢臣《百子嬉春圖》頁”等;

  5。蓋有圓明園專用鑒藏印的書畫作品,蓋有“圓明園寶”、“長春園寶”、“淳化軒”、“淳化軒圖書珍秘寶”的書畫作品,如“王蒙《幽壑聽泉圖軸》”、“仇英《楓溪垂釣圖軸》”、“錢選《歸去來辭》圖”等;

  6。圓明園掠奪者將自藏文物整體拍賣給富商,並被後者加以標記收藏,後分幾批進入國際拍賣市場,此類文物以此標記為圓明園舊物依據,如英國放山居舊藏;

  7。圓明園掠奪者後人將文物逐漸拍賣,但文物前後傳承有序至今,如“乾隆玉蟠虁壺”、“乾隆禦制碧玉泥金佛獅”等;

  8。如歐美博物館有陳列且被確定為圓明園舊藏的文物可與現有文物配套成一對、一套、一批燒制等,現有文物可算為圓明園舊藏文物,如“琺瑯麒麟”、“粉彩霽藍描金花卉花瓶”、“粉彩鏤空花果紋六方套瓶”。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