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字畫收藏重在發現精品
2016年01月23日10:23 北京商報

CD.jpg
CD.jpg (66.28 KiB) Viewed 5080 times

  步入位於宋莊的元亨利文化藝術館,在琳琅滿目的古典傢俱藝術展廳中,掛滿了近現代名家的經典之作,無論是盈尺的小品還是巨幅的力作,無不清新典雅,更為可貴的是少有應酬之作。在字畫與傢俱的相互點綴映襯下,折射出楊波多年來所堅守的文化理念及收藏追求。

  跨界玩家 以藏會友
  楊波喜好交友,身上有著北方的豪爽仗義,也有著南方的細膩溫潤。在與朋友的閒談中,他常常泡上壺清茶,伴隨著縷縷茶香,思緒層層鋪展開來。

  上世紀90年代初,楊波與范曾、韋江凡等名家相識,在與這些大家的交往過程中逐步與書畫結緣。時間久了,楊波發現在做古典傢俱的過程中配上幾張名家字畫,兩者本身就是非常完美的搭配,“買傢俱的藏家看到這些字畫,對你的認識也不一樣,對於傢俱也是格調的提升。”
  在隨後的日子裡,楊波有幸得到了畫壇大隱許麟廬、山水大家白雪石諸先生的指點,這讓楊波從內心找到心靈的契合點。他感慨地表示,“這些老先生們在畫壇可謂德藝雙馨,有著崇高的藝術成就,憑藉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贏得了眾多追隨者。”前輩們的耳提面命讓楊波更加堅定了對藝術品收藏道路的選擇。

  作為在古典傢俱收藏領域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楊波在市場摸爬滾打多年,有著開闊的心胸,這讓他可以容納不同朋友,涉足收藏後,他的朋友圈子從企業家擴展到藝術家、收藏家。幾年下來,楊波在藝術品收藏上已是大有成就,對於這一切,他也歸功於朋友的幫助,而與許麟廬先生八子許化夷的交往最為難忘,他將這段交往比喻成兄弟一般,“每次買畫,他都會幫著細心地把關,分析作品價格走勢,如何進行真偽辨別,怎樣發現潛力藝術家,沒有像這樣的朋友,就不可能收藏到這樣多的精品。”
  在朋友的指點和幫助下,楊波已成為在這一領域字畫收藏最豐富的藏家。“收藏也是在做人,只有樹立良好的口碑,才能與人交心,如果做人做不到位,便會失去朋友,而人生道路的發展與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在與值得信任的朋友交往中,情商不斷提升,人生道路也會不斷改變。”楊波表示。

  廣博精取品味內涵
  “對於富豪來講,沒有經典藝術藏品稱不上真正的富豪。”這是楊波時常提及的一句話,並親身實踐著這一追求。置身于楊波親手建造的三層徽派建築展館中,目之所及幾乎都是藝術家的精品力作。在他的眼中,一件精品畫作的價值不差于十件普通的藏品,有時為了得到一件珍品,楊波有時寧願花大價錢收入囊中,他說,“精品的收藏價值及升值空間更受業界追捧”。

  2003年,楊波首次涉足藝術品拍賣市場,便將幾十張精品的作品收入囊中,由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從2010年開始,楊波開始了持續三年瘋狂的掃畫,而他瞄準的幾乎都是藝術傢俱有代表性的作品。特別是在2012年,在嘉德拍賣推出的老舍夫婦收藏專場中,楊波為了喜愛的一件齊白石畫作,不惜花費鉅資購得,回憶起那個不眠之夜,他至今難掩內心的激動,“這樣的作品有著強大的魅力,當身心煩躁的時候,拿出來把玩一下就會感受到內在的氣場,心情豁然爽朗起來”。

  收藏精品是楊波一直以來的理念。“作為收藏家也應切記,要想所藏能夠增值,關鍵不在尺幅,而在於作品的品質。”楊波表示,“畫家並不是每一張都是精品,但是精品都是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的東西。好的繪畫作品很少能夠受到市場起伏的影響,做收藏視野要放長遠,不管哪個收藏種類,市場永遠在追逐精品。”

  在楊波的眼中,隨著書畫市場逐漸趨於理性,收藏的理念也開始出現了變化,現在不管是藏家、機構還是畫家,大家開始重新注重書畫的藝術性,重新去品味藏品的藝術價值,“一幅作品的品質應該包括技法是否能讓人賞心悅目,內容是否反映現實生活,格調是否傳達出一種當代的審美情趣。”楊波表示。

  以藏養藏樂在其中
  不少人說收藏是個無底洞,有多少錢都能夠投進去。但在楊波看來,玩收藏玩的是一個心態,不要太急功近利。“收藏是講究緣分的,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等待合適的時機,各個方面都要成熟了,自然就會擁有。”
  在藝術品價值越來越高的今天,作為藏家只進不出似乎很難在行業裡立足。對此,楊波表示,“真正的藏家都是以藏養藏,不斷在選擇,有時候為了一件精品甚至會忍痛割愛,把差一點的東西賣出去。收藏就是在把玩欣賞過程中享受其中的樂趣。”他反對不計後果的炒作、造假行為,擾亂市場秩序,必將傷害到藏家,對於市場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他說,“收藏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切忌盲目跟風,少一點功利性,多一些樂趣”。

  藝術之美,莫過於欣賞。楊波通過藝術品收藏,更加關注當代的生活狀態。他曾經跟隨畫家朋友到陝北,感受到了當地民風的淳樸。“藝術精神在於刻畫出人的內心靈魂,用繪畫瞭解生活的狀態,對於收藏來講,便是瞭解畫作背後所傳達出的思想。”

  身處宋莊,楊波周圍全是被藝術家,在這樣的氛圍中,展覽不少,但名氣不大,但只要有時間,楊波還是會去看一看,遇到自己喜歡的,也會購買一些。他說,“真正的收藏獲得的不是金錢的刺激,到了一定的境界就是精神的享受,要研究作品背後的內涵”。

  從與藝術結緣至今,20餘年的時光轉瞬即逝。如今,楊波已成為圈裡的大玩家,心態越來也越平和,但對於收藏的情感日益加深。在他的眼中,收藏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的方式。未來,他將在找尋心靈與自然之美的收藏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書畫藝術品收藏的意義是什麼
2016年01月27日07:38

  歷史上每一個昌盛時期,既是文藝創作的繁榮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

  歷代統治者在社會安定,四海升平之際,總要大量搜集藝術品,以充實內府收藏。以書畫為例,歷史上就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集中。唐朝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統治時期,對書畫的搜求不遺餘力,極一時之勝;宋徽宗儘管政治上比較昏庸,但書畫上卻是個天才,對書畫收藏更是如醉如癡,並設置了專門的裝裱樣式“宣和裝”,編定《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至於清朝康熙乾隆時期的內府收藏,可謂達到封建時期的高峰,乾隆時期所編的卷軼浩繁的書畫著錄書《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便是明證。

  藝術品的的散失與收藏是此消彼長的。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規模的集中之後,接著是一次次大規模的散失。尤其是改朝換代之際,藝術品的厄運也隨之而來。因此,歷代以來的收藏,整體上呈逐代銳減的趨勢。但由於帝王能憑一國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見天日,多少彌補歷代的損失。同時,每一時代出現的一些代表作品,得以保存下來,日積月累,使書畫文物的收藏,日漸豐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大博物館對文物的徵集和鑒藏,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

  私人收藏家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王、謝是當時望族,也是收藏巨富。唐朝張彥遠一門,從高祖起就從事收藏,歷經五代,所以,他能寫出巨著《歷代名畫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宋元時,私人收藏已是蔚然成風。
  至於明清時期,無論參與收藏的人數、收藏品的品質,還是關於書畫收藏的著錄、筆記都足以令人驚歎了。作為收藏品,它自有物質、精神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他是承載歷史、文化、藝術資訊的商品,其價值具有不穩定性,隨著時代風尚、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而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以書畫為例,齊白石的同一幅畫,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現在,可達到數千萬元。至於古代的書畫,經年累月,其漲幅就更大了。

  在現代社會,從事收藏已成為人們重要的投資手段。相對較低的投入和相對較高的產出,低風險、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青睞。在經濟繁榮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為文人雅士的專利,而逐漸成為人們經濟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

  歷史上靠收藏而成為巨富的人,實在是數不勝數。明代中葉,因為江南的經濟發達,湧現了一大批書畫鑒賞家,如文徽明父子、項元汴家族、王世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這些收藏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書畫家,他們的收藏一方面推動著當時書畫市場的繁榮,同時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畢卡索1億美元雕塑的神秘買家終現身
2016年02月08日09:16
ews.jpg
ews.jpg (31.01 KiB) Viewed 4971 times
里昂•布萊克 圖片: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拉裡•高古軒(Larry Gagosian)究竟把畢卡索(Pablo Picasso)的半身雕塑作品賣給了誰?不過,根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報導,這位元神秘買家最終還是在聯邦法院的檔中被揭露了身份:他就是億萬富翁、私人股本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的創建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董事會的聯合主席里昂•布萊克(Leon D。 Black)。

  畢卡索創作於1931年的《女子半身像》(Bust of a Woman)石膏雕塑,目前正在MoMA的“畢卡索雕塑展“(Picasso Sculpture)中展出。布萊克從高古軒手中以未公開的價格買下了這件作品。據《泰晤士報》(Times)報導,這位元超級畫廊主花了1.06億美元(約合7億元人民幣)從畢卡索的女兒瑪雅•魏德邁爾-畢卡索(Maya Widmaier-Picasso)手中買下了這件作品。

這件有趣的作品描繪的是魏德邁爾-畢卡索的母親瑪麗-特蕾莎•沃爾特(Marie-Thérèse Walter)——她是畢卡索的情人與繆斯。整個糾紛源起于魏德邁爾-畢卡索將這件作品出售了兩次,引發了一場橫跨三國的法律訴訟。到目前為止,紐約、瑞 士和法國都有訴訟案在進行。

  Instagram 上的文字:無可爭議的最愛。沒有比這個更性感的雕塑了。畢卡索1931年創作的這個帶著陰莖狀大鼻子的《女子半身像》描繪了藝術家當時的繆斯/愛人瑪麗- 特蕾莎•沃特爾。預覽#PicassoSculpture @themuseumofmodernart #Picasso #art A photo posted by Diane Solway (@dianesolway) onSep 9, 2015 at 5:37pm PDT

  起初,魏德邁爾-畢卡索最早曾經想通過仲介將這座雕塑以42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卡塔爾的皇室。但是這樁簽訂於2014年的合同後來因為魏德邁爾-畢卡索中途違約另尋買家而流產。
saz.jpg
saz.jpg (43.04 KiB) Viewed 4971 times
  據《藝術市場監控》(Art Market Monitor) 雜誌報導,卡迪亞•卡紮金娜(Katya Kazakina)在即將出版的《蓬勃週刊》(Bloomberg)中撰文指出魏德邁爾-畢卡索這樣做的原因是自己的孩子們當中存在著分歧。據稱,魏德邁 爾-畢卡索的兒子奧利弗(Oliver)背著自己的姐姐戴安娜•魏德邁爾-畢卡索(Diana Widmaier-Picasso)了最初的買家,而戴安娜則與高古軒達成了金額更高的協定,也許就是這個原因讓瑪雅改變了主意。

  這場備受歡迎的畢卡索雕塑展結束在即,高古軒與卡塔爾皇室也達成了臨時協定,同意將作品暫時存放在高古軒畫廊,直到這場紛爭得到解決。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香港畫廊業發展的經驗及啟示

2016-02-16 09:37:50

摘要: 香港李安姿當代藝術空間嘗試將當代藝術引入五星級的“香港朗豪酒店” 一、香港藝術品市場的背景 香港的地理及經濟政策環境使得香港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大都會。因為香港的歷史問題,令香港的本土文化、生活模式、飲食習慣和市民思想都非常國際化。作為高端消費專案,藝術的發展一定需要多方面政…

香港李安姿當代藝術空間嘗試將當代藝術引入五星級的“香港朗豪酒店”

  一、香港藝術品市場的背景
  香港的地理及經濟政策環境使得香港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大都會。因為香港的歷史問題,令香港的本土文化、生活模式、飲食習慣和市民思想都非常國際化。作為高端消費專案,藝術的發展一定需要多方面政策及運作模式的配合,也需要時間才可以成熟起來。香港藝術品市場至少可分為拍賣行、畫廊、藝術博覽會,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各種配套服務,如鑒證評估、藝術運輸保險、文化藝術宣傳公關、藝術雜誌、藝術書籍等。從50年前開始,香港就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和對外視窗。香港中環荷李活道的古董街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並於八九十年代走向輝煌的。因為香港藝術品市場的蓬勃發展,對中國古董出口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巨大。因此,蘇富比和佳士得等國際級拍賣行也欣然進駐香港並一直發展至今。從2010年開始,因為內地開始打擊藝術品逃稅,官方為追討藝術品交易稅的款項,導致很多內地藏家暫停了在國內的消費。恰好香港國際級藝術博覽會的發展正處於高增長期,而且香港藝術品交易市場又是免稅的,海關程式非常簡便。人才、藏家、資金進出香港也很容易。例如辦理本港公司的註冊程式只需數千元,而且不到兩天即可辦妥。香港瞬間便吸引了原本打算前往北京或上海發展的全球一線畫廊和國際藝術人才的目光,讓他們改變初衷,進駐香港。目前,香港已是全球第三大藝術品拍賣市場。但是,仍未有足夠的香港本地收藏家。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文化底蘊薄弱,缺乏藝術欣賞的基礎,所以在各方面都還需要多下功夫。

  二、香港畫廊業的發展
  2006年,香港現當代畫廊總數不超過10家。從那時至今,畫廊數量已增加到了今天的100家左右。其中,除了本地老牌畫廊,如漢雅軒、精藝軒等,還有本地新晉畫廊,如方由美術、贊善裡畫廊等。從2010年開始,超過30家國際頂級畫廊,如高古軒、白盒子等業進駐香港。美國、英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等不同國家的畫廊都進駐香港,使得香港出現了畫廊業的“聯合國”現象。因為香港的畫廊負責人來自于不同的國家,所以,藝術品的來源也呈現多樣化趨勢,南美、印度、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的都有。

  2010年底,金融危機後香港經濟剛剛開始復蘇。幸運的是,很快就有了諸如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將來香港的好消息。很多畫廊參加香港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就是想研究怎樣進駐香港。香港的畫廊迅速成長起來之後,也有很多內地畫廊來香港開分店。這樣一個多元化的藝術品市場其實是很好的。因為來港發展的外來畫廊越多,本地人才的培訓機會、藝術品展出的機會都會隨之增多,香港藝術界正處於最蓬勃發展的時期。因為收藏家來自四面八方,收藏的風格及藝術探索的路向都截然不同,所以,各類藝術在這裡發展的可能性甚多,好奇的藏家也不少。10至20年前,香港藏家大多是西方外派來香港的情況,今天已經改變了很多。這幾年來,中國及東南亞藏家的增幅很大,從早期比較看重藝術家的品牌到現在的類別變化也很大。收藏人士越來越年輕和高知識化,對於藝術收藏的要求也不只是追捧不斷升值的回報,而是探索藝術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並考慮個人的藝術享受。這樣下去的話,香港藝術品市場會慢慢變得健康。

  三、香港畫廊協會成立
  隨著香港畫廊業的蓬勃發展,香港畫廊協會也于2012年成立。目的是彙聚業界力量,推動本港畫廊的發展。香港在2014年就有超過一千五百個現當代藝術展。很大部分原因是頂尖的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在2011年正式進駐香港,令香港一時間成為全球矚目的藝術中心。香港畫廊協會是一個完全民主、自發和民間的協會。在2010年左右,處於金融風暴下的香港藝術品市場還很安靜。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畫廊進駐香港,香港迎來的是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合作者。香港畫廊協會把大家聚在一起,變成朋友,交流業務,這樣的“聯合國”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香港畫廊協會成立之後,規定了協會的三個方針:第一,為畫廊業發聲。香港與內地的畫廊其實都差不多。因此,我們很想將畫廊業變為產業化和標準化的產業,讓畫廊業在整個藝術生態裡的定位明確。其實,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內地,一、二級市場在很多時候是“倒掛”的。我們不想改變拍賣行的影響力,但畫廊的重要性是需要表現出來的。畫廊才是重要的一手資源,畫廊才是管理藝術家的有力機構。雖然拍賣行也很重要,但拍賣行肯定不會慢慢地培養藝術家。香港的藝術品市場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很重要。很早之前,中國當代藝術的“四大天王”在市場上的認可,或是之前的林風眠,包括現在很多藝術家是通過香港畫廊走向海外的。畫廊的視窗不只是掛畫而已,真的有很多經驗,要做很多的研究,很多方面的宣傳,長期的推廣。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畫廊是什麼,甚至有很多人認為進畫廊看展覽是需要付費的。第二個方針是為了把香港畫廊與大眾連接,或者是往外推廣,建立一些網路,作為產業來一起往外介紹,讓各家畫廊做得有所區別。第三個方針是為了我們身邊的朋友、藏家、藝術愛好者,或者是其他人,希望能夠把畫廊圈的各種資源整合,既有教育性,又有娛樂性。香港畫廊協會只做一些個人無法完成的事情,要不然很浪費。

  四、博覽會百花齊放
  2015年,第三屆香港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由來自全球37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233家頂級畫廊組成了“畫廊薈萃”、“亞洲視野”、“藝術探新”、“藝聚空間”、“光映現場”五大專區。同年,第三屆“買得起的藝術節”在香港邀請了超過130家的本地及國際畫廊,接待了3萬名來賓。為了讓來賓可以全面接觸藝術,藝術教育成為了這屆展會的重心。大會預備了多項具有啟發性且互動的教育項目,務求讓各位來賓在輕鬆有趣的環境下瞭解藝術。博覽會的理念簡單而獨特。在友好放鬆的氣氛下,參觀者可以欣賞數以千計定價介於1000至10萬港元的美術作品、雕塑作品、攝影作品和印製品。這屆藝術博覽會還新設了“一萬元以下展區”,展區中的藝術品定價均低於1萬港元。這樣的設計,讓藏家們可以方便地找到價格合適的新晉年輕藝術家作品。此外,古董、水墨和其他類型的藝術博覽會,也正在改變著香港人看藝術的習慣。


  五、香港畫廊周
  鑒於各方面的藝術博覽會和拍賣行在香港百花齊放,香港畫廊協會舉辦了香港畫廊周,並且初見成效。經過兩屆的香港畫廊周後,2015年的第三屆香港畫廊周將視角聚焦于整個亞洲區域,探索香港在多元的亞洲藝術界中如何成為迅速發展的藝術中心。在香港畫廊周上,幾乎所有的香港畫廊傾情上演了一場全城“展覽秀”。雖然畫廊之間是有競爭的,但不會因為有畫廊周或者是畫廊協會而使競爭更為激烈。溝通越多,良性的競爭越多;沒有溝通,就是惡性競爭。在香港畫廊周上,有很多很好的中國藝術家作品。外國畫廊的運作也很專業。香港是一個大市場,藝術家們都來香港尋求更多合作。所以,外國的畫廊進駐香港,對我們本地畫廊來說,可以豐富這個市場,看到好的藝術品。畫廊周則可以把大家都彙集起來,鼓勵藏家與藝術愛好者多回到畫廊所處的社區,感受逛畫廊的樂趣,也可多逛逛香港。

  徐錦熹,香港畫廊協會聯合會長、香港Ora-Ora畫廊總裁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藝術品市場成富人新寵:制度健全投資潛力大
2016年02月21日07:54

  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暴漲暴跌,一度被熱炒的黃金市場長期下滑,手裡的錢該往哪花?藝術品市場,眼下成了諸多投資客新的投資目標,而在日益火熱的藝術品市場中,靠著賣畫賺錢的小畫廊,也在這股大潮下,嘗到了甜頭。

  1,藝術品熱,錢多東西少,小市場一畫難求
  藝術品大市場的不斷走高,小市場的投資也隨之水漲船高,許多小畫廊的生意也是賺得“滿堂彩”。
  六合堂,始創於明末清初,在停業數十載後,2003年在北京西琉璃廠重新掛牌營業,現又落戶北京大鐘寺愛家收藏品市場。
  在60平米左右的六合堂店裡,掛滿了不少名家的字畫,其中包括了史國良、孫其峰、劉文西等人的佳品。

  負責人荊女士告訴記者,春拍的火爆,帶動了畫廊藝術品的銷售,甚至到了一畫難求的地步。

  在店裡和荊女士攀談,發現到店的顧客寥寥無幾,這與荊女士所說的火爆場面大相徑庭。詢問之下荊女士說,畫廊不像菜市場一樣來往的顧客川流不息,其實真正到店裡找畫的人實屬少數,一般還是通過電話直接找到店裡。閒談間,電話就響了。
  據瞭解,六合堂的主要顧客以藏家、企業家為主,間或有一些買來送禮的。基本上都是看上了什麼畫,或者提出需要什麼樣的作品,店裡直接去找。
  一般店裡都是從作者手裡直接買畫,以最大限度確保作品的真實性。剛才的電話,就是有熟客要找一幅四尺斗方大小的佳作,但並未對作家作品提出具體的要求,只說好東西就行。
  隨後,荊女士面有難色地告訴記者,“現在中國人錢多了,國內的購買力強了,書畫大板塊的火爆造成了‘錢多東西少’的現象。店裡最近有很多企業家、煤老闆或者企業中層領導來買畫,出價都不低。我們也想掙這錢,但是如今的現實是:錢多人多,東西太少了,這個錢真不是想掙就能掙得到的。”


  談到市面上東西少的原因,多家店主表示,以前,很多當代畫家都是拿了店家的錢批量作畫,每年流入市場的作品數量很大,所以價格相對就便宜很多。

  但是現在的市場是,好的作品,畫家也不會輕易出手,即便出手,賣給畫廊的價格已經和市場價相同。另外,名家的“產量”也不高,正所謂“物以稀為貴”

  2,原來人養店 現在買家多店養人
  事實上,六合堂在大鐘寺愛家收藏品市場的5年中,一開始生意並不好,前三年的經營很不景氣,在店裡呆上一整天,也不見得有一位客人上門。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也就勉強能賣出去一張,那時積壓在手裡的東西真是不少。

  但是這兩年,尤其是到了今年,隨著藝術品投資市場的紅火,生意也一下好了起來。除了以前的一些回頭客,生面孔來買畫的也越來越多。

  現在基本上一個月都能賣出去兩三張畫,每天到店裡來的客人也挺多,以前積壓的一些好東西,現在也有人認了,出手了不少。如果說以前是“人養店”,那麼現在絕對可以算是“店養人”了。
  據悉,在大鐘寺這個收藏品市場裡,像六和堂這樣的店鋪不在少數,粗略計算超過50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店家都是行家出身,或者本身從事創作。
  大部分店鋪,都隨著今年收藏品市場的一路走高,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銷售增長。用各個店家的話說,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沒有盈利的商家會自然退出市場。
  3,價格瘋漲,畫廊老闆感歎,漲得比房價都快
  說到藝術品價格的不斷走高,六合堂荊女士說,一開始有很多藏家都沒考慮作品的市場價值和升值空間,喜歡就買回去了。沒想到到了今年,都漲瘋了。賣了捨不得,不賣升值賺的錢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2005年的時候,我們收了一幅中國當代畫家史國良的作品,當時花了8000元。2006年的時候,4萬元賣給了一位收藏家,一年賺了3.2萬元。”荊女士說。
  但是到了今年,這幅畫市值已經漲到了24萬元,平均每年漲幅達到了5萬元。現在都有點後悔那麼早就給賣了,沒想到這藝術品漲得比房價都快。
  4,專家觀點,現在還是平均水準,上十億指日可待

  雅昌指數顯示,今年春拍市場,國畫成交額目前處於2000年以來的歷史最高點,高達409194萬元,比上一季的96553萬元,上升了31%。

  據不完全統計,上億元的作品就高達20多件,標誌著億元時代來臨。甚至在競拍過程中,競價都已經開始以千萬為單位增長。
  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辦公室的楊軍告訴記者,就目前的投資市場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不管企業還是個人,手裡的錢都在成倍增長,用在投資上的錢也就越來越多。
  而藝術品市場,歷來增值空間比較大,因此投資客們將熱錢投入藝術品市場,實屬正常現象。現在只是一個平均水準,在未來的短期時間內,別說上億,上十億都指日可待。
  在談到目前書畫市場異軍突起的現象時,楊軍說,國畫、書法這種傳統的藝術品,不管是藝術價值還是收藏價值,都屬於國寶級水準,是獨一無二的。
  加之被拍後一般還會通過物物交換或者其他方式繼續在市面上流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又使其有了增值的空間。

  5,背景新聞
  根據AMRC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7月4日提供的最新調研報告顯示,今年藝術品市場“春拍”,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時、北京翰海等6家拍賣公司總成交額達116.04億元,遠超2009年同期的63.75億元,主要集中在書畫市場。大量熱錢湧入藝術品市場正成為主流。

  而根據2009年統計,北京全市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0美元大關,這為目前市場形成健全藝術品收藏市場創造了條件。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畫語花香寄平生 呂立新帶你讀懂齊白石
2016年02月22日17:01

《花能解語》封面

  讀一幅畫容易,讀懂一幅畫不容易,讀懂畫家本人更不容易。

  《花能解語——帶你讀懂齊白石》,清晰展現了白石老人的一幅幅精美畫作,春風拂面般引領著讀者,品味畫面的意蘊,瞭解畫作背後的故事,感悟大師筆端凝注的情思……
  著作人呂立新,是位著名的藝術品鑒賞與投資專家。近年來,他多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文明之旅》等節目,並推出一系列藝術品鑒的著作,文章被國內外多家媒體刊載和轉發。《花能解語——帶你讀懂齊白石》是呂立新的多部力作之後,迎接2016年的又一部新著。該書收入了白石老人定居北京後的 80幅畫作,從作品的線條筆墨、背景故事,到畫作的內涵寓意、生活情致,娓娓道來,細細闡述,帶來了藝術上的審美享受和諸多的生活啟迪。

  打開這部書卷,單是白石老人的彩色畫卷就是一道饕餮盛宴了。80幅白石老人的經典繪畫作品,賞心悅目,令人心馳神往。這些畫作,大部分是難得一見的北京畫院館藏精品,還有少量民間收藏的佳作。從作者本人收藏的精品《喜上眉梢》開始,我們看到白石老人筆下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的花鳥魚蟲、山川景物:花,有寒梅、紅蓼、雞冠、牽牛、紫藤、海棠、玉蘭、菊花、荷花、牡丹。鳥,有喜鵲、鴿子、蒼鷹、鵪鶉、鴛鴦等。水族,有魚、蝦、螃蟹、青蛙、蝌蚪。植物,有竹子、扁豆、南瓜、穀子、絲瓜、葡萄、白菜、葫蘆、壽桃、楓林、紅櫻、向日葵、芭蕉。小蟲,有螞蚱、螳螂、蠶、蚊子、蟋蟀……林林總總,不一而足。至於峰林細川、夕陽歸牧,乃至舊屋茅舍、柴耙算盤,也是精彩紛呈,躍然紙上。加上著作的精緻策劃與印刷,就連每一章節的標題,都配以一幅白石老人的小畫,圖文並茂,相得益彰,唯美震憾的視覺衝擊,令人目不睱接,帶來非同凡響的藝術享受。

  當然,這部著作,絕不僅僅是白石老人的一個單純“畫展”,書中豐富的藝術內涵、入微的講析鑒賞、透徹的人生感悟,更是令人獲益良多。

  一花一世界,一物一境情。《花能解語》是一部品位高雅、由淺入深的藝術鑒賞佳作。現在,藝術品市場上偽作氾濫,有些人花了大價錢卻收了贗品;有些人而面對難得的好東西,卻不知珍惜,常常做出令人扼腕的焚琴煮鶴之舉。這與人們單純追求名氣和財富,文化學養不足,不懂文藝鑒賞有關。《花能解語》一書,教給我們欣賞書畫作品中一筆一墨的用心,不同時代的不同呈現,畫裡乾坤的藝術之美。比如白石老人畫蝦,他的蝦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能夠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用書中的話說:“這是老人標籤式的符號”。原來,齊白石從小就喜歡觀察池中小蝦。青年時期,他畫蝦多以效仿前人為主。62歲時,他畫的蝦更加逼真,但還沒有動感和透明感。66歲時,齊白石把蝦腿從10只減到了8只,筆下的蝦有了質的飛躍。68歲時,他創出了“破墨法”,增加了蝦的力度和透明度,蝦腿則由8只,減為6只。80歲時,老人以極簡的筆墨,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每只蝦的每一節仿佛都在遊動……有關這些細節的描述,讓人茅塞頓開,眼界大開。
  書中還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意蘊雋永的故事,讓人對齊白石之所以成為蜚聲中外的大師,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徐悲鴻與齊白石的友誼,是美術史上的一段佳話。當年,徐悲鴻頂著巨大的壓力,三顧茅廬,懇請齊白石出任北平藝術學院的教授;齊白石在徐悲鴻鎩羽南下後,作《尋舊圖》送給徐悲鴻。圖中用兩首詩記敘了二人的交往,極為少見的畫了白石老人自己——一個仙風凜凜、氣度非凡的側影。整幅作品,詩書畫印,氣場宏大,感人至深。更觸動心靈的,是徐悲鴻寫給齊白石的一封書信:“白石先生,茲著人送上清江鰣魚一條,粽子一包,並向先生拜節。鰣魚請囑工人不必去鱗,因鱗內有油,宜清蒸,味道鮮美。敬祝節禧。廖靜文徐悲鴻 五月初四”。字裡行間,透出朋友間深摯的情誼。類似的故事和細節,書中俯拾皆是,而這些故事和細節又都與繪畫有關:清白傳家、喜食白菜的齊白石與筆下的豐腴肥壯的大白菜;遠別故鄉、夢魂難安的齊白石與直戳心靈的《憶母圖》;梅蘭芳家遍種的牽牛花與齊白石極富個性的牽牛花……

  從生活到藝術,從藝術到生活,《花能解語》還超越了藝術層面,關照著現實的生活和現代人的靈魂。書中的每個章節,既可當作美術鑒賞的課本學習揣摩,又可當作性靈美文來欣賞。在展現白石老人的一幅《松鼠圖》之後,作者寫到:“讓我們像松鼠那樣快樂地生活,詩意棲居,安之若素。就算是走到山窮時,依然談笑若春風;即便行至水盡處,坐看雲起亦如常。在日常生活中修煉我們的內心,使自己有一顆強大的心房去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心存美好,則無可惱之事;心存善良,則無可恨之人;心若簡單,世間紛擾亦成空;心若素靜,紅塵十丈皆清明。”真是畫無言,花解語。懂得生活的人,不會把自己關在象牙之塔內,不食人間煙火。他知道怎樣讓美好的藝術,更好地關照生活,讓生活更加精彩,讓心靈更加純靜。讀著書中時時躍動著智慧靈光的句子,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放鬆精神,沉靜內心,感悟生活的真諦。

  新的一年到來了,在江西美術出版社盤點的“2015年十大好書”中,呂立新的《花能解語——帶你讀懂齊白石》赫然在列,成為賞析齊白石藝術世界的一部優秀讀本。該書還登上了中國閱讀週報2015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推展榜,在2016年春季圖書訂貨會上,受到極大關注。
  “解語荷花應記得,那年生日老萍衰。”這是白石老人在一幅畫上的題語。解語者,知己也。讀懂齊白石,就是讀懂了一位巨匠的藝術人生;讀懂齊白石,也是讀懂了繪畫之外的更多層面,很多精彩。就像白石老人的畫,看似平常簡單樸素,其實無限豐富絢麗。只要你用心,你努力,這些精彩和絢麗就會與你同在,並與你有關。

  文:殷毓平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澳收藏家將600年前九龍木雕捐贈中國華僑
2016年03月02日11:24    
 
ZK5r-fxpvysv5101023.jpg
ZK5r-fxpvysv5101023.jpg (79.98 KiB) Viewed 4893 times
  中新社北京3月1日電 經澳大利亞僑領楊東東、加拿大僑領龐燕等多位海外僑胞積極牽線,1日,澳大利亞友好人士克雷格·戴爾和夫人瑪麗·戴爾將其收藏多年的“九龍木雕”無償捐贈給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並公開展覽。

  當日,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在北京舉行九龍木雕回歸捐贈儀式。中國僑聯副主席喬衛以及海外僑胞代表等近百人出席。

  “過去每天我們都會看一看它,如今這件藝術品終於回到了它自己的家。”捐贈人夫婦介紹說,這件木雕工藝品大約有600多年歷史,上面刻有精美的具有中國獨特文化含義的九龍雕飾。早年間此物從中國流出,由其父輩相傳下來,從1966年起,二人正式接手收藏,並一直將其保存在澳大利亞的家中。

  隨捐贈人夫婦一同來華的澳籍律師表示,中國最寶貴的財富是其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正是這些歷史文化孕育出了這件傑出的藝術品,“‘九龍’獨特的文化符號象徵著完整與永恆,因此,應該被中國人所珍藏、欣賞。”他也坦言,希望這對夫婦的慷慨捐贈,能夠影響到世界各地的友好人士,將中國遺失在海外的文物歸還給他們本來的主人。

  捐贈儀式上,喬衛對捐贈人夫婦的義舉深表讚賞。在他看來,此舉不僅包含著捐贈人的真誠,更包含著澳大利亞民眾對中國的友好情感。他相信在包括海外華僑華人在內的中澳友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兩國人文交流將更加深入。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明清宮廷傢俱絕品珍賞
2016年03月04日11:01    
 
  文/胡德生    


  故宮所藏明清宮廷傢俱達8000多件,絕大多數都是當今傢俱之珍品。著名古傢俱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胡德生先生所著《明清宮廷傢俱二十四講》一書,是其30多年古代傢俱保管與研究的成果和心血。從陳設、風格、來源、材質、造型、裝飾、類別等多方面呈現出故宮所藏的415件(套)明清宮廷傢俱精品。

  書中最後一講,即第二十四講中,更以或精煉、或詳述的文字,嚴謹考證呈現出故宮所藏明清宮廷傢俱珍品中存量極少、甚為特殊之傢俱“絕品”,包括:從明宣德(西元1426~1435年)到清乾隆(西元1736~1795年)近370年間中的30件明清紀年款傢俱;4件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御用傢俱;6件明清特製傢俱;以及3件故宮傢俱之最。本文遴選其中幾件“絕品”,以饗讀者。

  最高的傢俱:250個春秋未曾挪動
  故宮藏明清傢俱若論最高器當屬坤寧宮內陳設的一對清 花梨木雕雲龍紋立櫃(圖1),形體之高大,令觀者無不驚訝。
t3Mz-fxqaffy3594435.jpg
t3Mz-fxqaffy3594435.jpg (63.45 KiB) Viewed 4891 times
圖1 清 花梨木雕雲龍紋立櫃,長192釐米,寬80.5釐米,通高518.5釐米。
  通常所見頂豎櫃由頂櫃和底櫃組成,兩個頂豎櫃合成四件櫃。而這對櫃每櫃竟由七件組成。底櫃之上裝三層頂櫃,為組合方便,每層頂櫃由兩個並排拼合而成。底櫃高223釐米,頂櫃每層98.5釐米,合計總高度達518.5釐米。最上層頂櫃緊貼屋頂天花板。

  此櫃由於既大且高,故用料粗壯,櫃門雲紋開光,浮雕海水江崖和雲龍紋圖案。浮雕較深,加上鑲入邊框的厚度,整塊門板厚度要超過5釐米。櫃身兩側的做法與正面相同。櫃門裝銅飾件,飾雙龍戲珠圖案,圖案直徑34釐米,系用厚0.5釐米的銅板鏨刻而成。吊牌飾夔鳳紋,合頁的做工和紋飾也與正中銅面葉一樣,只是略小,直徑14.5釐米。四足飾銅套足,鏨刻雲龍紋圖案,用以保護四腿不致因挪動而傷及木料。櫃內裝膛板二層,存貯坤寧宮祭神時所用各種器具。

  坤寧宮原陳的是一對黑漆地堆灰罩金雲龍櫃。因年久剝漆,才換成這對花梨櫃。在《清宮造辦處活計庫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有詳細記載。這對花梨櫃從奉旨成做,中間經過設計圖樣、製作小樣、屢經呈覽,直到最後完工,前後歷經9個月時間。從乾隆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安放之日起,到現在已度過250個春秋,這對櫃子一直陳放在這裏,誰也沒有挪動過它。

  最大的傢俱:明朝的寶座,清代的屏風
  故宮內形體最大的傢俱要算太和殿內的金漆雕雲龍紋屏風、金漆雕雲龍紋寶座(圖2)。
2.jpg
2.jpg (115.89 KiB) Viewed 4891 times
圖2 明 金漆雕雲龍紋屏風與寶座
  屏風由七扇組成,正中最高,兩側分別遞減。屏風每扇上下各有三條橫帶,中鑲絛環板心,正中雕海水雲龍紋。屏風正中鑲大塊絛環板,雕刻雙龍戲珠圖案,每扇均雕升龍、降龍各一條。屏風的邊框,用料粗壯,正中起雙線,按屏風的製作多為組合式,拆裝方便。而這件屏風由於它特定的位置,不需挪動,故製作時採用諸扇用榫卯銜接,使整個屏風形成一個堅固的整體。

  屏風前的金漆雕雲龍紋寶座通高172.5釐米,座高49釐米,長158.5釐米,寬79釐米,下層座長162釐米,寬99.5釐米,高21釐米。上層高束腰,四面開光透雕雙龍戲珠圖案。透孔處以藍色彩地襯托,顯得格外醒目。座上為椅圈,共有十三條金龍盤繞在六根金漆立柱上。椅背正中盤正龍一條,昂首張口,足令目睹者產生三分畏懼。後背分三格,上格盤雕金龍,中格浮雕雲紋和火珠,下格透雕卷草紋,兩邊飾站牙和托角牙。座前有長70.5釐米,寬42釐米,高30釐米的腳踏,高束腰、拱肩、曲腿、外翻馬蹄。托腮上下刻蓮瓣紋。中間束腰飾以珠花紋,四面牙板和拱肩均浮雕卷草紋及獸頭,與寶座、屏風融為一體。此組傢俱不僅形體高大,而且坐落在一個長705釐米,寬953釐米,高157.5釐米的台基上。

  提起太和殿寶座,還有這樣一段經歷。太和殿在明末失火焚燒,清代康熙年重建太和殿,重新製作了這套屏風寶座。清代滅亡後,袁士凱復辟稱帝,覺得寶座太高,極不舒服。遂毀了康熙寶座,另用紫檀木做了一件後背極高,坐面極低的寶座,後背正中有一大圓光,鑲以緞面。這件寶座與金漆屏風及貼金龍柱極不協調。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恢復太和殿原狀陳設時,決定撤下這件寶座,可撤下之後又無寶座可替。現今陳設的寶座,是1958年在一次整理庫房時,於破傢俱堆中發現的,然已破碎。後來在故宮專家朱家溍的指導下,經故宮修復廠崔玉堂、劉炳森等多位師傅的精心修補,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才得以恢復原貌。據朱家溍講,這是明代嘉靖朝太和殿寶座的備份。如果到太和殿臺上仔細觀看,會發現屏風和寶座上的裝飾龍紋和雲紋都各具不同時代的風格。因為寶座是明嘉靖朝的,屏風是清康熙朝的。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兩幅抽象畫作5億美元成交 創史上成交額最高
 
1.jpg
1.jpg (75.83 KiB) Viewed 4884 times
  美國畫家德庫甯的《交換》。
  中新網2月24日電據香港《文匯報》24日報導,國際藝術品市場近年蓬勃發展,接連誕生天價成交。業內人士透露,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格裡芬去年秋季斥資5億美元從夢工廠創辦人之一格芬手上,購入兩幅抽象表現主義名畫,是歷來成交金額最高的藝術品交易。
  早前有報告指,藝術品市場有降溫趨勢,當代藝術品更會“嚴重回落”,不過有專家指,今次巨額成交顯示各國富豪仍對頂級藝術品趨之若鶩。拍賣行佳士得主席戈維指,市場下滑速度被“嚴重誇大”。
  格裡芬及格芬均為藝術品市場主要買家,近年兩人斥資數億美元,建立全球最大的20世紀美國藝術家作品珍藏。
2.jpg
2.jpg (56.72 KiB) Viewed 4884 times
  波洛克的《17A號》
  格裡芬分別以3億及2億美元向格芬購入美國畫家德庫甯的《交換》及波洛克的《17A號》。
  此兩畫家被視為抽象表現主義巨匠,兩人的作品在二戰後將美國藝術品推上國際舞臺,令紐約取代巴黎,成為世界當代前衛藝術中心。
  去年2月卡塔爾博物館也曾斥資3億美元,購入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名畫《Nafea faa ipoipo》(你何時結婚),創下當時單一畫作最高成交紀錄。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李清照:千古才女 收藏大家
2016年03月08日08:47   
 
1.jpg
1.jpg (26.47 KiB) Viewed 4880 times
位於章丘市明水街道的李清照故居。
2.jpg
2.jpg (5.8 KiB) Viewed 4880 times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趵突泉景區內的李清照塑像。

  在中國女性中,她毫無疑問是古今第一才女;在中國文學史上,她當之無愧地是宋詞婉約派的領軍宗師——她就是李清照,以錦詞麗文傲視千古的李清照!她的詞作那麼精巧,渾然天成,情真意摯而又婉美颯爽。這種詞體風格是始自於李清照而又獨屬於李清照的,這就是“易安體”,是李清照對詞壇的又一重大貢獻。

  能有大成就者,多有家學淵源,李清照亦不例外。
  其祖父、父親皆出北宋名臣、與範仲淹齊名的韓琦門下,均為齊魯名士。
  李清照父名李格非,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進士,歷任冀州司戶參軍、鄆州教授、太學正、博士、廣信軍通判、校書郎、禮部員外郎等職。在太學時,“以文章受知於蘇軾”,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著有《濟北集》、《李格非集》、《禮記精義》、《史傳辨志》、《曆下水記》等,可惜皆已失傳,存世者僅《洛陽名園記》一書。
  作為北宋著名學者文人,李格非主張為文“以氣為主,氣以誠為主”。(宋·彭乘《墨客揮犀》)。他還曾對司馬遷、班固、韓愈等大家文章,評點優劣,坦誠真率,激揚文字,充滿自信。李清照深受乃父薰陶,她的《詞論》顯露的文風、氣度見識乃至其性格,都與李格非十分相似。
  李清照的母親王氏,出身於家世顯赫的貴族之家,是宋元豐間宰相、岐國公王珪的孫女,博雅善屬文。李清照自幼生活在這樣的詩書之家,加之她穎悟過人、博聞強記,自是耳濡目染,文華早茂,非尋常人家兒童可比。更兼李格非身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所交多飽學之士,李清照亦然受益匪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天才少女,“自少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那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李清照生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4),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她18歲時,嫁給21歲的大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是山東諸城人,微宗宰相趙挺之之子。他酷愛金石文字,有《金石錄》30卷傳世,亦頗好詩文,與李清照可謂志同道合的恩愛夫妻。清照晚年所作《金石錄後敘》一文,娓娓憶及夫婦二人苦心搜求校勘金石書畫,猜書鬥茶,詩酒唱和的幸福歲月。
  身為少婦的李清照,是幸福美滿的,不過隨著婚後不久趙明誠的出仕,小夫妻時有別離,聰慧而感情細膩的李清照,便把她的深閨情趣、離愁別緒,一股腦融入她的詞中。
  比如“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比如“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皆以形象意境的新奇巧妙,情感抒發的真切細膩而成千古絕唱。李清照之為曠古才女,還在於她雖然存世作品不多,卻多為精品。少婦時期的詞作,除上引《醉花陰》《一剪梅》外,她如《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點絳唇》(寂寞深閨)、《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剪梅》(鳳凰臺上憶吹簫)等等,等等,都是她少婦時期創作的震爍古今的絕妙好詞。
  不知有多少人,尤其是濟南人,發出過這樣的感歎:如果沒有“靖康之變”,李清照能在優雅寧靜中安度一生,適意詩酒,鑒寶填詞,——哪怕她因生活的安適而創作不出不亞蘇辛的《烏江》《漁家傲》等詩詞,而獨享“婉約之宗”的蓋世殊榮就好!
  可惜,上蒼賦予她絕世的才華,卻安排了她半生悲苦的命運。
  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宋王室倉皇南渡,李清照收拾累年所積金石書畫等15車,追隨王室南下,於建炎二年(1128)春到達江寧與時任江寧知府的趙明誠會合,而留於青州家中不及運走的書籍文物,卻毀於兵燹,建炎三年二月,趙明誠罷官,遂沿江西行至池陽並暫寓於此,五月又出任湖州知州,六月奉旨去建康入朝召見,中暑染疾。七月末清照自池陽奔建康,明誠已病危,於八月十日死亡。中年喪夫、又無子嗣的李清照,欲投奔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小姑,便將行李及二萬卷善本書籍,二千卷金石拓本等珍貴文物,先行運往洪州,然而洪州於十二月被金兵攻陷,致行李文物盡皆委棄。其時有謠傳謂李清照家藏珍寶,且有通敵之嫌,為避不測,她遂攜劫餘金石文物遠赴浙西欲獻於朝廷,一路追隨皇帝行蹤,從越州到臺州,再到溫州,又返越州然後至臨安,遂在臨安定居。

  紹興二年(1132)夏,孤苦無依的李清照做出一個讓她悔恨終生的決定:再嫁右承奉郎張汝舟。殊料張人品低劣,常施家暴,又有贓情,剛烈決絕的李清照不顧按宋律揭發丈夫將被判入獄的懲處,毅然檢舉張“妄增舉數入官”的罪行。張因罪除名編管,兩人離婚。自結婚到離異,不過百天而已。

  我們今天可以為李清照追求自由自立,衝破世俗樊籬的剛強果決而擊節讚賞,然而在封建時代,她要背負著“晚年無檢操”,晚歲頗失節的指責與羞辱,承受著山一般沉重的精神壓力。而一個沒有經濟來源,坐吃山空的婦人,其生活的艱辛與前路的無望也可想而知。巨大的不幸和苦難深刻影響了李清照流寓江南後的創作,這一時期,無論是詩文還是詞作,都突破了婉約詞派抒寫個人心緒的狹窄與瑣細,一改南渡前的溫馨柔婉,而是將個人漂泊流離,孤寂終老的淒苦,揉進了國破家亡的刻骨之痛和黍離之悲。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詞有《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行香子》(草際鳴蛩)、《聲聲慢》(尋尋覓覓)、《永遇樂》(落日熔金)等,是現存清照詞的代表作,尤其是其《聲聲慢》,堪稱中國詞史上的冠世名篇。這一時期的詩作,可知的如《烏江》《詠史》《上樞密韓公詩》《上工部尚書胡公詩》等,皆沉鬱雄壯。豪放本色,不減蘇辛。朱熹曾贊其“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諸詩句曰:“如此等語,豈女子所能。”李清照的文其實亦極佳,只是她的詞寫得太好,詩、文均為詞所掩,我們從《金石錄後敘》這篇至情至性而又浸透著興亡之歎的文字,不難斷定李清照也應是文章大家。殊為可惜的是,她的詩詞文章,散佚者多,傳世者少。這就不僅是歷代中國讀者之失,更是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之失了。

  李清照對中國文學的貢獻,不僅在於她為後世留下了傳世佳作,還在於她開創了一枝詞壇奇葩——易安體。李清照青年時期,寫過一篇著名的《詞論》,該文不僅毫無顧忌地對她的前輩大家李璟、李煜、柳永、張先、晏殊、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曾鞏、晏幾道、賀鑄、秦觀、黃庭堅等評點優劣,還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主張。認為詞須合樂,詞應“典重”“故實”,“鋪敘”和“協律”。她的創作,是踐行了她的理論主張的,她十分注重音律,愛用雙聲疊音,追求聲韻的錯落與和諧。她的詞,多用白話和家常語,喜白描鋪敘,別具一格又保持著詞之為詞的特質。另外,她的詞都是真情的流溢,不模仿他人,不人云亦云,也不怕別人非議,“沛然如肺肝流出”,能表現出細微變化、他人難以描述的微妙心緒和複雜感情。正是因為多方面的創新,她的詞作才會那麼精巧,渾然天成,情真意摯而又婉美颯爽。這種詞體風格是始自於李清照而又獨屬於李清照的,這就是“易安體”,是李清照對詞壇的又一重大貢獻。

  中國文化的星空上,高懸著一顆最為耀眼的女神之星,那麼高,那麼亮……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