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價12年漲超3.6倍 中產階層感歎置業如買六合彩[/b
]2016年01月09日12:54
陳曉東說:“未來的事有誰知!也許10或15年後我們有能力置業。”
據南華早報報導,香港樓市經歷了12年牛市,2003年至今房價上漲超過3.6倍,有中產階層表示,置業如買六合彩。
以下為詳細內容:
香港租金比天高,現年28歲、任職工程師的陳先生,他和太太都表示無法負擔香港高昂的租金,所以決定搬離住了一年的單位,與父母同住以節省開支。
陳先生說:“自住當然好,但租金、房價都太高了。"
陳先生夫婦二人月入約有四萬元,但扣除租金、食物、給父母的家用和兒子開支後(兒子快兩歲了)所餘無幾,每月只能儲蓄幾千元。他說:〝真的不能再搬了,目前只想多省點錢。”
“未來的事有誰知!也許10或15年後我們有能力置業。 ”
陳先生的遭遇其實反映了香港許多“夾心階層”市民的境況:家庭收入超出了申請公屋的規定,但卻沒能力買房。
雖然陳先生寄望港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宣佈為“夾心階層”市民提供更多低於市價的自置單位,但他對此並不樂觀。
香港租金比天高,現年28歲、任職工程師的陳先生,他和太太都表示無法負擔香港高昂的租金,所以決定搬離住了一年的單位,與父母同住以節省開支。
陳先生說:“自住當然好,但租金、房價都太高了。"
陳先生夫婦二人月入約有四萬元,但扣除租金、食物、給父母的家用和兒子開支後(兒子快兩歲了)所餘無幾,每月只能儲蓄幾千元。他說:〝真的不能再搬了,目前只想多省點錢。”
“未來的事有誰知!也許10或15年後我們有能力置業。 ”
陳先生的遭遇其實反映了香港許多“夾心階層”市民的境況:家庭收入超出了申請公屋的規定,但卻沒能力買房。
雖然陳先生寄望港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宣佈為“夾心階層”市民提供更多低於市價的自置單位,但他對此並不樂觀。
他說:“買政府資助房屋像買六合彩。政府每次都只推出數百個或數千個單位,但需求遠多於供應。”
香港樓市經歷了12年牛市,2003年至今房價上漲超過3.6倍。
乙太古城一個600平方英呎的單位為例,2003年僅售200萬左右,目前最少要800萬了。
2012年起,梁振英政府推出了多項冷卻樓市政策,希望房價較容易負擔,其中包括向在港購房的非本地居民及公司額外徵收15%印花稅。
政府同時也提高物業轉賣時額外繳交的印花稅(俗稱SSD) 5%,並把適用期從兩年延長至三年,以遏制炒風。
有關政策實施兩年後,房價仍繼續攀升。梁振英最終也承認措施失效,承諾增加土地供應以舒緩需求。
由於家庭住戶數目的增長比預期少,運輸及房屋局最近在其最新的長遠房屋策略中將未來10年的房屋供應量目標,從去年的48萬個降至46萬個。
香港樓市經歷了12年牛市,2003年至今房價上漲了超過3.6倍。
然而,近期有分析師預計,本港及外地經濟出現不明朗因素,今明兩年房價有機會下降。對陳先生和其他有意置業的人士來說,這個也許是好消息。
陳先生說:“終有一天會夠錢做首期,購入第一個物業。但目前這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樹仁民調指逾八成市民認為港人生活痛苦 住屋問題最痛 (17:30)
樹仁大學經濟與民生研究計劃月初進行民調,發現逾八成市民認為港人生活痛苦,為連續4年上升;當中近半受訪者認為住屋問題最令港人痛苦,另有逾七成市民認為立法會出現「拉布」、「流會」等情況會影響民生。
樹仁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袁偉基及朱蘊齡,本月首兩周進行一項關於港人生活困苦度的調查,成功訪問868人。當中,近八成四受訪者認為港人現時生活「頗痛苦」或「非常痛苦」,較去年上升近5個百分點;只有約一成半受訪者認為港人生活「不痛苦」或「肯定不痛苦」,較去年下跌約4個百分點。
近半受訪者認為,住屋問題最令港人感生活痛苦,較去年上升3個百分點,4年間累積上升共12.7個百分點。調查認為,雖然近月樓價回落,但仍超出大部份渴望置業人士的負擔能力,無殼一族自然感痛苦;另一方面,持有物業者亦會因資產價格下跌而感痛苦。
政治方面,逾七成受訪者認為立法會出現「拉布」及「流會」影響民生,但仍較認為政府施政能力影響民生的比率(近八成半)為低,另有近八成市民指政府與立法會關係影響民生。調查認為,香港由行政主導,降低政治協商成本的責任在政府身上,市民因此認為政府施政能力對民生影響更大。
調查顯示,整體痛苦指數為3.07(4分為滿分),較去年上升0.07。調查指,痛苦指數呈持續上升趨勢,由2013年的2.85,上升至去年的3.00,今年進一步升至3.07。
樹仁大學經濟與民生研究計劃月初進行民調,發現逾八成市民認為港人生活痛苦,為連續4年上升;當中近半受訪者認為住屋問題最令港人痛苦,另有逾七成市民認為立法會出現「拉布」、「流會」等情況會影響民生。
樹仁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袁偉基及朱蘊齡,本月首兩周進行一項關於港人生活困苦度的調查,成功訪問868人。當中,近八成四受訪者認為港人現時生活「頗痛苦」或「非常痛苦」,較去年上升近5個百分點;只有約一成半受訪者認為港人生活「不痛苦」或「肯定不痛苦」,較去年下跌約4個百分點。
近半受訪者認為,住屋問題最令港人感生活痛苦,較去年上升3個百分點,4年間累積上升共12.7個百分點。調查認為,雖然近月樓價回落,但仍超出大部份渴望置業人士的負擔能力,無殼一族自然感痛苦;另一方面,持有物業者亦會因資產價格下跌而感痛苦。
政治方面,逾七成受訪者認為立法會出現「拉布」及「流會」影響民生,但仍較認為政府施政能力影響民生的比率(近八成半)為低,另有近八成市民指政府與立法會關係影響民生。調查認為,香港由行政主導,降低政治協商成本的責任在政府身上,市民因此認為政府施政能力對民生影響更大。
調查顯示,整體痛苦指數為3.07(4分為滿分),較去年上升0.07。調查指,痛苦指數呈持續上升趨勢,由2013年的2.85,上升至去年的3.00,今年進一步升至3.07。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租金不斷加 蝸居「得而復失」
早前有調查發現,去年無家者的人數有上升的趨勢,約有1600多人,較2013年增加逾一成,而通宵營業快餐店度宿者亦較兩年前增加4倍,大部分的無家者表示,是基於高昂的租金,找不到可負擔的住所而被迫露宿。
城市大學去年聯同4個社區組織和4間大學合辦「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該行動發現無家者的人數有上升趨勢,該行動的義工於2015年10月29日進行有關統計,發現當晚全港共有1614名無家者,較2013年首次統計增加14%。
社協倡增中期宿舍安置
統計中共有256名無家者於通宵營業快餐店度宿,亦較2013年的大幅增加逾4倍,而受訪的無家者中,約半數表示由於無力負擔房租而要露宿街頭,其中逾三成表示,兩年內因為租金上升而要再次露宿。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吳衛東表示,露宿者不只是社區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他說,近年有不少「再露宿」的現象,都是因為租金不斷上升所致,希望政府可以正視,建議可增設中期宿舍先安置部分露宿者,亦希望可增加單身人士公屋配額及供應。
早前有調查發現,去年無家者的人數有上升的趨勢,約有1600多人,較2013年增加逾一成,而通宵營業快餐店度宿者亦較兩年前增加4倍,大部分的無家者表示,是基於高昂的租金,找不到可負擔的住所而被迫露宿。
城市大學去年聯同4個社區組織和4間大學合辦「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該行動發現無家者的人數有上升趨勢,該行動的義工於2015年10月29日進行有關統計,發現當晚全港共有1614名無家者,較2013年首次統計增加14%。
社協倡增中期宿舍安置
統計中共有256名無家者於通宵營業快餐店度宿,亦較2013年的大幅增加逾4倍,而受訪的無家者中,約半數表示由於無力負擔房租而要露宿街頭,其中逾三成表示,兩年內因為租金上升而要再次露宿。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吳衛東表示,露宿者不只是社區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他說,近年有不少「再露宿」的現象,都是因為租金不斷上升所致,希望政府可以正視,建議可增設中期宿舍先安置部分露宿者,亦希望可增加單身人士公屋配額及供應。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房會街市交領展承包商 租貴捱轟 12新建街市將全外判 租金條款「撒手」
領展將部分街市管理外判予承辦商,令商舖租金大升,做法惹非議。不過,原來房屋委員會過去多年也有外判街市的做法,而未來5年轄下12個新建成屋邨街市,將全數外判予承辦商管理,租金由承辦商與商販自行商討,意味房委會在租金上同樣放手不管。
年初開業、被房委會外判管理的元朗洪福商場街市,承辦商亦是領展街市的管理公司,採取相近的手法營辦洪福街市。有多於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小商戶提出兩項指控,包括承辦商收取高昂租金的同時,未能帶動人流;而小商戶需與場內多個由承辦商旗下公司經營的店舖競爭,形容經營艱難。有附近居民則慨嘆貨品價格高,無奈「貴都要食」。
洪福商戶:100呎舖月租雜費4萬
洪福商場及毗鄰街市由「好眼光有限公司」承辦,位於洪水橋洪天路,並非處於市中心,區內人口約1萬。綜合洪福小商戶提供數字,不論蔬菜、凍肉或雜貨店,約100呎面積的店舖,月租皆約3萬元,若計及管理費、冷氣費及差餉等雜費,月租達4萬元。有同時在領展旗下屯門山景街市經營的洪福街市雜貨店店東稱,他在洪福的店舖面積約80呎,連雜費月租逾3.8萬元;但山景店舖面積大1倍,連雜費月租只需約1.7萬元。
房署:房會外判非價高者得
承包商好眼光:不是社福機構
房屋署回覆本報查詢稱,房委會在評審承辦商時,會根據承辦商過往經營街市的表現和提出的租金,以混合計分制度評分,兩者比重相等,並非只屬「價高者得」。
另邊廂,不願公開全名的「好眼光」管理層蘇先生向本報表示,好眼光在評估是否租檔口予商販時,是以租金高低作優先考慮條件,直言「我們不是社福機構」。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上月向立法會稱,房委會現時外判街市管理的模式行之有效,故新建成的屋邨街市將採取相同模式。現時房委會轄下22個街市中,有6個外判,若計及未來5年新建成的12個街市,屆時房委會轄下逾半街市均會由承辦商管理。今次承投洪福的管理公司,亦有承投領展街市。
承包商稱與「友好商戶」溝通售價
蘇先生稱,好眼光鼓勵場內商販「價廉物美」,承認會用「刺激法」,與個別「友好商戶」溝通,希望他們以較便宜價格售貨,促使周邊商販跟隨,但他未有透露「友好商戶」為何。記者上周所見,由好眼光持股的公司,有經營豬肉檔和海鮮檔位,均於街市內外顯眼位置豎立易拉架推銷特價產品
。
處理商販求助的屯門區議員譚駿賢批評,好眼光在租金高昂下,以「刺激法」迫使獨立商販降低貨品零售價,令獨立商販深受影響,入不敷支。不過,資深大律師湯家驊認為「刺激法」行為沒有違反《競爭條例》,除非有關商戶是合謀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割喉」傾銷,以令其他競爭者退場,否則「刺激法」只是增加市場競爭。
房署未回應設租金上限否
對於房委會會否要求承辦商設定商舖租金上限,房屋署未有正面回應,稱房委會須在街市管理上給予承辦商充分彈性,以應付不斷轉變的營商環境,故租金及租賃條款均由承辦商與商販自行商討,但房委會會限制承辦商除租金、冷氣費、差餉及管理費外,不可收取其他費用。
領展將部分街市管理外判予承辦商,令商舖租金大升,做法惹非議。不過,原來房屋委員會過去多年也有外判街市的做法,而未來5年轄下12個新建成屋邨街市,將全數外判予承辦商管理,租金由承辦商與商販自行商討,意味房委會在租金上同樣放手不管。
年初開業、被房委會外判管理的元朗洪福商場街市,承辦商亦是領展街市的管理公司,採取相近的手法營辦洪福街市。有多於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小商戶提出兩項指控,包括承辦商收取高昂租金的同時,未能帶動人流;而小商戶需與場內多個由承辦商旗下公司經營的店舖競爭,形容經營艱難。有附近居民則慨嘆貨品價格高,無奈「貴都要食」。
洪福商戶:100呎舖月租雜費4萬
洪福商場及毗鄰街市由「好眼光有限公司」承辦,位於洪水橋洪天路,並非處於市中心,區內人口約1萬。綜合洪福小商戶提供數字,不論蔬菜、凍肉或雜貨店,約100呎面積的店舖,月租皆約3萬元,若計及管理費、冷氣費及差餉等雜費,月租達4萬元。有同時在領展旗下屯門山景街市經營的洪福街市雜貨店店東稱,他在洪福的店舖面積約80呎,連雜費月租逾3.8萬元;但山景店舖面積大1倍,連雜費月租只需約1.7萬元。
房署:房會外判非價高者得
承包商好眼光:不是社福機構
房屋署回覆本報查詢稱,房委會在評審承辦商時,會根據承辦商過往經營街市的表現和提出的租金,以混合計分制度評分,兩者比重相等,並非只屬「價高者得」。
另邊廂,不願公開全名的「好眼光」管理層蘇先生向本報表示,好眼光在評估是否租檔口予商販時,是以租金高低作優先考慮條件,直言「我們不是社福機構」。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上月向立法會稱,房委會現時外判街市管理的模式行之有效,故新建成的屋邨街市將採取相同模式。現時房委會轄下22個街市中,有6個外判,若計及未來5年新建成的12個街市,屆時房委會轄下逾半街市均會由承辦商管理。今次承投洪福的管理公司,亦有承投領展街市。
承包商稱與「友好商戶」溝通售價
蘇先生稱,好眼光鼓勵場內商販「價廉物美」,承認會用「刺激法」,與個別「友好商戶」溝通,希望他們以較便宜價格售貨,促使周邊商販跟隨,但他未有透露「友好商戶」為何。記者上周所見,由好眼光持股的公司,有經營豬肉檔和海鮮檔位,均於街市內外顯眼位置豎立易拉架推銷特價產品
。
處理商販求助的屯門區議員譚駿賢批評,好眼光在租金高昂下,以「刺激法」迫使獨立商販降低貨品零售價,令獨立商販深受影響,入不敷支。不過,資深大律師湯家驊認為「刺激法」行為沒有違反《競爭條例》,除非有關商戶是合謀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割喉」傾銷,以令其他競爭者退場,否則「刺激法」只是增加市場競爭。
房署未回應設租金上限否
對於房委會會否要求承辦商設定商舖租金上限,房屋署未有正面回應,稱房委會須在街市管理上給予承辦商充分彈性,以應付不斷轉變的營商環境,故租金及租賃條款均由承辦商與商販自行商討,但房委會會限制承辦商除租金、冷氣費、差餉及管理費外,不可收取其他費用。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香港中層和中下層市民人口比例佔絕大多數,其本都買不起樓,都是租樓,高昂租金對租樓一族構成生活和精神上巨大壓力。他們居住問題不能解決,不能安居樂業,足可令整個社會不安,紛亂由此而起。香港一日不解決高租金問題,香港亂局只會愈來愈壞,青年一代要起革命了,要推翻這個不仁不義、不管人民死活的政府。
高昂租金是由董建華一手造成及引爆,如不把這事解決,重啟動《租管》是無法解決香港亂局。後來兩個特首曾陰權和梁掁英的下場這樣慘,這樣難看和被市民唾棄便是明證。這三個管治門外漢不懂裝懂,亂闖亂碰,猶如蠻牛闖進百貨商場。香港人昔日的安寧生活被這些不懂裝懂的特首們搞砸了,香港人憤怒之餘,佔中、旺角街頭警民衝突、八大院校联合聲明反政府、抗爭、暴力、革命、起義、獨立。。。。。等行動遍地開花。
香港亂局何時休?不要為這過氣老人的小小面子而去損害香港整體利益,當務之急是必須解決高租金問題,否則更大暴亂將接踵而來。
Winnie Yu
21-4-2016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香港傳媒社評﹕政府須規劃保就業 業主宜順大勢減租
經濟不景只是籠統表述,反映在社會具體景况,許多人未感受到對民生的影響。近期,社會上一些現象和研究數據顯示,經濟不景對市民生計已經「殺到埋身」,情勢極其嚴峻,政府要就什麼時候出招保就業,須有所規劃和準備;社會上個別持份者也要思考與市民共渡時艱。期望官民各盡本分,使香港得以度過回歸以來最嚴峻的經濟寒冬。
經濟景况點線面
都指向職位流失
近日有傳媒報道,旅客遊人摩肩接踵的尖沙嘴加連威老道,以往一舖難求,近日竟然出現約20個「吉舖」,而且有一字排開場景,呈現出來的冷清破落,使人震驚;另外,飲食業職工總會召開記者會,披露由上月11日起,已有最少18家酒樓或食肆結業,按年升幅逾兩倍,涉及1075名員工,從他們在業內的切身體會,估計未來或出現結業潮。加連威老道不再興旺,飲食業在寒冬掙扎,只是反映其中一個地點或行業的景况,從整體檢視,情况更嚇人。
前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公布2016年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訪問了超過800家中小企業,包括製造業、進出口貿易及批發、零售業、住宿及膳食服務、資訊及通訊、金融及保險業、專業服務以及地產業等本地中小企,範圍廣泛,足以反映整體情况。以50為榮衰分界線,調查發現綜合營商指數進一步下跌2.4至40.4,連續第三季錄得跌幅,其中攸關市民生計的「招聘意向」,首次跌穿50分界線(49.4),顯示市場瀰漫的氛圍和不確定性,已經削弱了中小企對長遠景况的信心。
另外,雖然67%受訪企業預期經濟於兩年內改善,23%認為經濟不景將持續兩年以上,但是調查發現若經濟不景持續,接近兩成中小企於一年內面臨結業危機,其中5%更表示或於3個月內結業。這些數字反映中小企的矛盾和不安,因為約三分之二雖然認為經濟兩年內改善,卻仍有近兩成表達若持續不景,一年內或許結業。這些數字,可以解讀為若出現最壞情况,以受訪企業800家計算,即是約160家一年內有結業危機,其中約40家或於3個月內結業。這個最壞情况的數字,即使實現一半,也十分嚴重。
加連威老道的吉舖和酒樓食肆結業,它們的規模都屬於中小企,這個現象都指向一點,就是流失了工作職位;18家酒樓結業,已經涉及逾千員工,若全港約兩成中小企經營不下去,涉及職位之多,非同小可。中小企是本港就業大戶,超過九成工作人口受聘於中小企,若出現最壞情况,失業人口劇增,社會穩定也可能受到衝擊。
經濟低迷業主企硬
次季租金加多減少
過去歷次經濟周期,政府都會推出協助中小企的政策措施,包括低息貸款,讓它們得以支撐下去,盡量減少流失工作職位。生產力促進局的調查有探討在經濟不景之下,外部援助對中小企業的效用,發現最多受訪企業(28%)認為政府資助計劃有助於生意營運,認為銀行應該放寬融資審批的,則有13%。今年3月失業率上升至3.6%,較1月和2月上升了0.3個百分點,實際說明滯後的失業率開始反映現實狀况,政府應該做好保就業規劃和準備,一旦情况惡化,即時推出應對,協助中小企渡過難關,盡量保住基層市民的工作機會。
生產力促進局的調查涉及企業營運成本變化,其中租金一項,顯示業主「企硬」,與上季度比較,願意減租的只上升了0.1個百分點,保持不變的為68.1%(少了9.2個百分點),租金成本增加為27.2%(增加了9.1個百分點);情况顯示,於此經濟低迷景况,業主仍然是加租的多、減租的極少。租金高昂,一直窒礙着各行百業營運和發展,堵絕了社會向上流的空間,際此經濟危疑下行,以加連威老道的吉舖為例,業主們若調低租金,相信會有投資者嘗試經營,或原來的經營者也不致結業,現在業主寧可丟空,此舉在自由市場無可厚非,只是若業主肯按市場大勢減租,很多流失的職位將得以保存,對整體社會渡過經濟難關,起到積極作用。另外,一些自強自毁舉措,應該即時消失,例如:激進極端人物勿再趕客,破壞旅遊業;政客在議會「拉布」誇誇其談,阻礙財委會通過工程撥款等,實際是拖發展和開拓工作機會的後腿。這些人勿再繼續搞破壞,與民為敵了。
經濟不景只是籠統表述,反映在社會具體景况,許多人未感受到對民生的影響。近期,社會上一些現象和研究數據顯示,經濟不景對市民生計已經「殺到埋身」,情勢極其嚴峻,政府要就什麼時候出招保就業,須有所規劃和準備;社會上個別持份者也要思考與市民共渡時艱。期望官民各盡本分,使香港得以度過回歸以來最嚴峻的經濟寒冬。
經濟景况點線面
都指向職位流失
近日有傳媒報道,旅客遊人摩肩接踵的尖沙嘴加連威老道,以往一舖難求,近日竟然出現約20個「吉舖」,而且有一字排開場景,呈現出來的冷清破落,使人震驚;另外,飲食業職工總會召開記者會,披露由上月11日起,已有最少18家酒樓或食肆結業,按年升幅逾兩倍,涉及1075名員工,從他們在業內的切身體會,估計未來或出現結業潮。加連威老道不再興旺,飲食業在寒冬掙扎,只是反映其中一個地點或行業的景况,從整體檢視,情况更嚇人。
前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公布2016年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訪問了超過800家中小企業,包括製造業、進出口貿易及批發、零售業、住宿及膳食服務、資訊及通訊、金融及保險業、專業服務以及地產業等本地中小企,範圍廣泛,足以反映整體情况。以50為榮衰分界線,調查發現綜合營商指數進一步下跌2.4至40.4,連續第三季錄得跌幅,其中攸關市民生計的「招聘意向」,首次跌穿50分界線(49.4),顯示市場瀰漫的氛圍和不確定性,已經削弱了中小企對長遠景况的信心。
另外,雖然67%受訪企業預期經濟於兩年內改善,23%認為經濟不景將持續兩年以上,但是調查發現若經濟不景持續,接近兩成中小企於一年內面臨結業危機,其中5%更表示或於3個月內結業。這些數字反映中小企的矛盾和不安,因為約三分之二雖然認為經濟兩年內改善,卻仍有近兩成表達若持續不景,一年內或許結業。這些數字,可以解讀為若出現最壞情况,以受訪企業800家計算,即是約160家一年內有結業危機,其中約40家或於3個月內結業。這個最壞情况的數字,即使實現一半,也十分嚴重。
加連威老道的吉舖和酒樓食肆結業,它們的規模都屬於中小企,這個現象都指向一點,就是流失了工作職位;18家酒樓結業,已經涉及逾千員工,若全港約兩成中小企經營不下去,涉及職位之多,非同小可。中小企是本港就業大戶,超過九成工作人口受聘於中小企,若出現最壞情况,失業人口劇增,社會穩定也可能受到衝擊。
經濟低迷業主企硬
次季租金加多減少
過去歷次經濟周期,政府都會推出協助中小企的政策措施,包括低息貸款,讓它們得以支撐下去,盡量減少流失工作職位。生產力促進局的調查有探討在經濟不景之下,外部援助對中小企業的效用,發現最多受訪企業(28%)認為政府資助計劃有助於生意營運,認為銀行應該放寬融資審批的,則有13%。今年3月失業率上升至3.6%,較1月和2月上升了0.3個百分點,實際說明滯後的失業率開始反映現實狀况,政府應該做好保就業規劃和準備,一旦情况惡化,即時推出應對,協助中小企渡過難關,盡量保住基層市民的工作機會。
生產力促進局的調查涉及企業營運成本變化,其中租金一項,顯示業主「企硬」,與上季度比較,願意減租的只上升了0.1個百分點,保持不變的為68.1%(少了9.2個百分點),租金成本增加為27.2%(增加了9.1個百分點);情况顯示,於此經濟低迷景况,業主仍然是加租的多、減租的極少。租金高昂,一直窒礙着各行百業營運和發展,堵絕了社會向上流的空間,際此經濟危疑下行,以加連威老道的吉舖為例,業主們若調低租金,相信會有投資者嘗試經營,或原來的經營者也不致結業,現在業主寧可丟空,此舉在自由市場無可厚非,只是若業主肯按市場大勢減租,很多流失的職位將得以保存,對整體社會渡過經濟難關,起到積極作用。另外,一些自強自毁舉措,應該即時消失,例如:激進極端人物勿再趕客,破壞旅遊業;政客在議會「拉布」誇誇其談,阻礙財委會通過工程撥款等,實際是拖發展和開拓工作機會的後腿。這些人勿再繼續搞破壞,與民為敵了。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香港回歸以來最痛苦的時期將要來臨
業主宜順大勢減租?這個傳媒社評太傻太天真,如果世界上毎人都能自律,所作所為都恰如其分,則天下太平,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警察更不需反恐。業主可以加租則絕對要加,務求賺到最盡是本性,這也無可厚非。
當年英國管治非常重視「利益衝突」我們中國人學習了。英國人走了,現在的香港中國人掌權者,如本身擁有或大量物業,他們也絕不願意損害自己利益,這也是人性。人家是管治老手,97後的是初生之犢 。
當年董建華愚昧無知,被利益集團蒙蔽,撤銷英國人管治行之有效的《租管》。董建華不知道撤銷《租管》會引發香港災難性後果。租金和物業飊升對整體社會是飲鳩止渴,表面昇平實暗藏禍根。自由行、CEPA、內地經濟高增長、資金包括貪官資金湧港,延遲了香港社會災難性爆煲,但按管治邏輯,香港社會災難性爆煲早晚必定會來。在香港歷史冊上,董建華遺臭萬年,會被人罵足100年。
香港現時亂局只是前奏,更大的混亂將接踵而來。香港人要有此心理凖備,香港回歸以來最痛苦的時期將要來臨。
Winnie Yu
29-04-2016
業主宜順大勢減租?這個傳媒社評太傻太天真,如果世界上毎人都能自律,所作所為都恰如其分,則天下太平,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警察更不需反恐。業主可以加租則絕對要加,務求賺到最盡是本性,這也無可厚非。
當年英國管治非常重視「利益衝突」我們中國人學習了。英國人走了,現在的香港中國人掌權者,如本身擁有或大量物業,他們也絕不願意損害自己利益,這也是人性。人家是管治老手,97後的是初生之犢 。
當年董建華愚昧無知,被利益集團蒙蔽,撤銷英國人管治行之有效的《租管》。董建華不知道撤銷《租管》會引發香港災難性後果。租金和物業飊升對整體社會是飲鳩止渴,表面昇平實暗藏禍根。自由行、CEPA、內地經濟高增長、資金包括貪官資金湧港,延遲了香港社會災難性爆煲,但按管治邏輯,香港社會災難性爆煲早晚必定會來。在香港歷史冊上,董建華遺臭萬年,會被人罵足100年。
香港現時亂局只是前奏,更大的混亂將接踵而來。香港人要有此心理凖備,香港回歸以來最痛苦的時期將要來臨。
Winnie Yu
29-04-2016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僅4成港人滿意生活質素 逾半認為香港不適合退休人士居住 (15:20)
有組織訪問738名18歲以上人士,發現只有4成受訪者對現時生活質素感到滿意,逾半數更認為香港是不太適合退休人士居住的城市。
其他報道:「捱」公仔麵配豆豉鯪魚 梁志祥嘆拉布「無啖好食」 陳克勤呻陰公
浩洋青年商會於今年2月至4月尾,以問卷形成完成有關調查,受訪者中超過55%為40至70歲。84.6%的受訪者認為,「收入及儲蓄」是直接影響生活質素的首要因素,認為「居住環境」為首要因素的亦有72.4%。有76.8%受訪者認為,需要大幅提升收入及儲蓄才能追上現時香港的生活水平。
另有近6成受訪者認為,現時社會沒有為即將退休人士提供足夠輔導。浩洋青年商會主席蔡家沛認為,數字反映不論受訪者預想的退休生活模式如何,金錢是關鍵因素,「令他們不斷覺得自己未ready(準備)退休」,建議政府設立完善退休制度和增加配套,令退休生活有更多選擇。
有組織訪問738名18歲以上人士,發現只有4成受訪者對現時生活質素感到滿意,逾半數更認為香港是不太適合退休人士居住的城市。
其他報道:「捱」公仔麵配豆豉鯪魚 梁志祥嘆拉布「無啖好食」 陳克勤呻陰公
浩洋青年商會於今年2月至4月尾,以問卷形成完成有關調查,受訪者中超過55%為40至70歲。84.6%的受訪者認為,「收入及儲蓄」是直接影響生活質素的首要因素,認為「居住環境」為首要因素的亦有72.4%。有76.8%受訪者認為,需要大幅提升收入及儲蓄才能追上現時香港的生活水平。
另有近6成受訪者認為,現時社會沒有為即將退休人士提供足夠輔導。浩洋青年商會主席蔡家沛認為,數字反映不論受訪者預想的退休生活模式如何,金錢是關鍵因素,「令他們不斷覺得自己未ready(準備)退休」,建議政府設立完善退休制度和增加配套,令退休生活有更多選擇。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迷你倉變劏房 「死亡陷阱」遍工廈
三級火廠廈內多個單位疑有人居住,其中九樓一個迷你倉疑被變成劏房,月租三千可入住。
淘大四級大火釀兩名消防殉職,暴露工廈迷你倉火警安全隱患,昨長沙灣工廈焚燒九小時三級火,亦揭露工廈除有多個迷你倉,更有不少貨倉改作「劏房」住家,本報記者直擊多層樓有不少疑屬劏房單位,其中火場樓上一層更發現迷你倉與劏房兩用;由於大廈消防設備簡陋,火警危機重重。
元州街昌發工廠大廈昨發生三級大火,兩名住客及一名消防員受傷。該工廈樓齡五十三年,共九層高,每層六個單位,根據現行消防條例,七三年前落成的工廈、貨倉或倉庫毋須安裝自動灑水系統。火警發生後,記者發現工廈多層設有迷你倉,分別位於二樓、五樓、六樓、七樓、八樓及九樓。
姓李租客透露,八樓及九樓分別有多個劏房及小型貨倉,用租僅逾千多元,住客包括一家大細、長者與白領等,常見有住客攜帶餸菜及日常用品出入,部分單位或存放危險品。姓呂租客租用九樓貨倉存放成衣,稱兩年前見業主改作劏房出租。
工廈附近貼有迷你倉街招,記者根據其中一幅街招尋獲九樓一單位,卻發現該個位於火場樓上貨倉,原來迷你倉與劏房兩用,每房間面積百餘呎,月租三千多元,內有牀及空調,但冷氣機卻裝於木板之間,倘發生火警住客難以逃生。
九樓其餘單位亦發現有類似獨立劏房間格,每房間同時有獨立浴廁,走廊並設置兩至三個洗手盆,相信供住客之用,但不見有任何消防設施。其餘樓層包括六樓部分單位,可見窗內掛上衣服,相信有人居住,偶見小童在走動。
七樓一間迷你倉女職員在清理積水,倉內約有數十個迷你房間,倉門為藍色並附設獨立電表,頂部同以鐵絲網封頂疏氣,走廊濶約一米多,僅容兩個人通過,消防喉則設在梯間,另有小販成衣鐵車放近六樓電梯外,遇上火警後果堪虞。
消防處副消防總長曾永鴻指出,處方早前巡查該大廈發現六個迷你倉,其中兩個倉內逃生通道距離不合標準,已轉介屋宇署跟進。深水埗區議員陳偉明表示,區內大部分工廈約有半數已改為迷你倉與劏房,他與區內居民均擔心如發生火警,住客生命沒有保障,希望當局加強巡查及檢控。
評:這些都拜董建華所賜,只是冰山一角,是特首無能管治的受害一族。如保障不了市民居住權,政府應落臺,尸位素餐,吾識做又要霸住做,只會迫使更多市民搞政治抗爭。
三級火廠廈內多個單位疑有人居住,其中九樓一個迷你倉疑被變成劏房,月租三千可入住。
淘大四級大火釀兩名消防殉職,暴露工廈迷你倉火警安全隱患,昨長沙灣工廈焚燒九小時三級火,亦揭露工廈除有多個迷你倉,更有不少貨倉改作「劏房」住家,本報記者直擊多層樓有不少疑屬劏房單位,其中火場樓上一層更發現迷你倉與劏房兩用;由於大廈消防設備簡陋,火警危機重重。
元州街昌發工廠大廈昨發生三級大火,兩名住客及一名消防員受傷。該工廈樓齡五十三年,共九層高,每層六個單位,根據現行消防條例,七三年前落成的工廈、貨倉或倉庫毋須安裝自動灑水系統。火警發生後,記者發現工廈多層設有迷你倉,分別位於二樓、五樓、六樓、七樓、八樓及九樓。
姓李租客透露,八樓及九樓分別有多個劏房及小型貨倉,用租僅逾千多元,住客包括一家大細、長者與白領等,常見有住客攜帶餸菜及日常用品出入,部分單位或存放危險品。姓呂租客租用九樓貨倉存放成衣,稱兩年前見業主改作劏房出租。
工廈附近貼有迷你倉街招,記者根據其中一幅街招尋獲九樓一單位,卻發現該個位於火場樓上貨倉,原來迷你倉與劏房兩用,每房間面積百餘呎,月租三千多元,內有牀及空調,但冷氣機卻裝於木板之間,倘發生火警住客難以逃生。
九樓其餘單位亦發現有類似獨立劏房間格,每房間同時有獨立浴廁,走廊並設置兩至三個洗手盆,相信供住客之用,但不見有任何消防設施。其餘樓層包括六樓部分單位,可見窗內掛上衣服,相信有人居住,偶見小童在走動。
七樓一間迷你倉女職員在清理積水,倉內約有數十個迷你房間,倉門為藍色並附設獨立電表,頂部同以鐵絲網封頂疏氣,走廊濶約一米多,僅容兩個人通過,消防喉則設在梯間,另有小販成衣鐵車放近六樓電梯外,遇上火警後果堪虞。
消防處副消防總長曾永鴻指出,處方早前巡查該大廈發現六個迷你倉,其中兩個倉內逃生通道距離不合標準,已轉介屋宇署跟進。深水埗區議員陳偉明表示,區內大部分工廈約有半數已改為迷你倉與劏房,他與區內居民均擔心如發生火警,住客生命沒有保障,希望當局加強巡查及檢控。
評:這些都拜董建華所賜,只是冰山一角,是特首無能管治的受害一族。如保障不了市民居住權,政府應落臺,尸位素餐,吾識做又要霸住做,只會迫使更多市民搞政治抗爭。
Re: 特區政府禍港罪行其中之--撤銷租金管制 / 梁振英不重推租管的真實原因P11
律師:工廈出租居住 違建築物條例
07月09日(六) 03:30
「工廈劏房」存在多年成為「老大難」問題,樓價高租金昂,令「工廈劏房」大有市場,政府執法又被團體要求安置住客,以致政策裹足不前,住客面對火警危機猶如與「炸彈」同眠。香港測量師學會建築測量組副主席謝志堅指出,工廈需根據嚴謹的消防條例規劃圖則,包括標準的走火通道闊度、單位與單位之間必須用防火牆作間隔等,但工廈劏房單位多數只用普通木板間隔,無足夠防火時效。
謝續稱,工廈有不少貨倉,除放有大量雜物外,或多或少存有危險品或易燃品,火警風險較其他類型大廈高,若同廈有住宅單位,用電量或易燃物隨之增多,火警風險便進一步增加,「一邊貨倉一邊住人好危險。」加上劏房面積狹小,住戶或會將雜物放出走廊,阻礙走火通道,「走起火警上嚟就更加難。」謝認為當局應加強執法,增強工廈巡查,嚴打將工廈單位間成劏房出租的做法。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表示,工廠大廈出租作住宅用途是違反《建築物條例》,一般而言,將工廈單位劃分成劏房可能需要改動建築物原有的間隔及結構,可被視為非法改動建築物。陸續指,舊式工廈的地契未必會詳細列明土地用途,但現時新式的建築物則會清楚列出,若工廈的地契列明只是用作工業用途,業主不可將工廈單位改成倉庫或食肆等其他商業用途,一旦證實有工廈違反地契,有關當局可依照《建築物條例》中第24條「拆卸、移去或改動建築物、建築工程(根據簡化規定展開的小型工程除外)或街道工程的命令」,來採取有關行動。
七十歲陳先生租住觀塘區舊式工廈劏房十一年,「好無謂,住唔到公屋,又無錢住居屋或者私樓。」又指「成一萬七千幾個人輪緊,幾時輪到你。」他深知工廈防火設備差,環境亦不好,但因月租一千八百元住得起,他直言:「香港住屋咁貴,想搬都無得搬,窮人無辦法啦!」為避免火警,他與鄰居平日會格外小心,盡量少用電器。
07月09日(六) 03:30
「工廈劏房」存在多年成為「老大難」問題,樓價高租金昂,令「工廈劏房」大有市場,政府執法又被團體要求安置住客,以致政策裹足不前,住客面對火警危機猶如與「炸彈」同眠。香港測量師學會建築測量組副主席謝志堅指出,工廈需根據嚴謹的消防條例規劃圖則,包括標準的走火通道闊度、單位與單位之間必須用防火牆作間隔等,但工廈劏房單位多數只用普通木板間隔,無足夠防火時效。
謝續稱,工廈有不少貨倉,除放有大量雜物外,或多或少存有危險品或易燃品,火警風險較其他類型大廈高,若同廈有住宅單位,用電量或易燃物隨之增多,火警風險便進一步增加,「一邊貨倉一邊住人好危險。」加上劏房面積狹小,住戶或會將雜物放出走廊,阻礙走火通道,「走起火警上嚟就更加難。」謝認為當局應加強執法,增強工廈巡查,嚴打將工廈單位間成劏房出租的做法。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表示,工廠大廈出租作住宅用途是違反《建築物條例》,一般而言,將工廈單位劃分成劏房可能需要改動建築物原有的間隔及結構,可被視為非法改動建築物。陸續指,舊式工廈的地契未必會詳細列明土地用途,但現時新式的建築物則會清楚列出,若工廈的地契列明只是用作工業用途,業主不可將工廈單位改成倉庫或食肆等其他商業用途,一旦證實有工廈違反地契,有關當局可依照《建築物條例》中第24條「拆卸、移去或改動建築物、建築工程(根據簡化規定展開的小型工程除外)或街道工程的命令」,來採取有關行動。
七十歲陳先生租住觀塘區舊式工廈劏房十一年,「好無謂,住唔到公屋,又無錢住居屋或者私樓。」又指「成一萬七千幾個人輪緊,幾時輪到你。」他深知工廈防火設備差,環境亦不好,但因月租一千八百元住得起,他直言:「香港住屋咁貴,想搬都無得搬,窮人無辦法啦!」為避免火警,他與鄰居平日會格外小心,盡量少用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