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專家不及藏家藏家不及行家 (三)

下列是詩人艾青記録的一則真實故事,大家都看過。

艾青喜歡齊收藏齊白石的畫。有一年,他在上海朵雲軒買得齊白石的一幅畫,艾青將畫拿給畫家許麟廬看,許覺得是贗品。艾青不服,便拉了許麟廬給齊白石鑒定。白石老人看過畫,帶了幾許的自豪說:“這樣的畫,人家畫不出來的。”

這個事例說明了一個事實,許麟廬是齊白石入室弟子,跟隨齊白石左右習畫多年竟然也認不出師父的畫。當今有鑒畫專家看不懂和認不出齊白石的畫也就不足為奇,這是有些專家不夠專,學藝不精。但如果這類專家因種種原因自以為是,固執地堅持己見,就會造成亂象。這故事另一個啟示是如果當時齊白石不是健在,在無從判定真偽的僵持局面情況下,艾青是詩人,而許麟廬是齊的弟子兼畫家,理所當然大家都會相信許麟廬,肯定都由他說了算,認定該畫是贗品。

許麟廬應該是齊白石書畫的專家。事實上,艾青比許麟廬更懂齊白石的畫。艾青是詩人,但他是齊白石書畫藏家,朵雲軒是售畫行家。這就應驗了行內說法:專家不及藏家藏家不及行家。

此言其中很有哲理,也實在太有道理。

ttsrkkk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齊白石十八開花卉工蟲冊頁亮相
2015年11月07日09:55

  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 馬海燕)“葉隱聞聲——齊白石工蟲大展”今日在保利博物館開幕。最為搶眼的是一件十八開《花卉工蟲冊頁》,此套冊頁可稱目前市場上開數最多、畫面異常精彩的齊白石冊頁。
  齊白石一生中所繪花卉工蟲冊頁數量極其有限,蓋因其費時費眼,所以只有對極其重要的人物,才會聚多時之力畫齊一冊。齊白石曾在工筆草蟲題記中寫道:“莫道野蟲皆俗陋,蟲入藤溪是雅君。昔覺寫真古畫頗多失實。山野草蟲餘每每熟視細觀之,深不以古人之輕描淡寫為然。”
  這套冊頁是繼2009年《可惜無聲——齊白石工蟲花卉冊頁》後面世的又一件齊白石繪畫生涯中極為精彩、數量也最多的頂級冊頁。據原北京榮寶齋副總米景揚回憶,這十八開一直分六個鏡框掛在榮寶齋會客室牆上,後經兩次交易被著名收藏家霍宗傑完整保留至今。
  此次亮相的十八開冊頁中有三開在1955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紀錄片《畫家齊白石》中出現過。1959年胡佩衡著《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中也收錄過,此後幾十年經多次出版著錄。
  主辦方認為,齊白石用“工寫結合”的方法創作這些草蟲,是以一個在亂世中為浮萍的低姿態,畫出了“草間偷活”的卑微和平常,也有“為萬蟲寫照,為白鳥傳神”的雄心。
  同期展覽中還有多件齊白石作品亮相,除葡萄、春桃、牡丹、蜜蜂等常規題材外,還有白石老人畫于93歲的《掩簾少女》。這些作品都將在隨後的秋拍中亮相。這幅《掩簾少女》估價在350萬至450萬元人民幣之間,而整套十八開《花卉工蟲冊頁》有望創齊白石同類冊頁拍賣紀錄。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日。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畢卡索畫作6700萬美元成交 賣家140萬英鎊購得
2015年11月07日09:53

  西班牙藝術大師巴勃羅•畢卡索的畫作《La Gommeuse》5日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拍賣,成交價超過6700萬美元。

  法新社評論,這次拍賣讓美國億萬富翁威廉•英格拉哈姆•科克大賺一筆。他1984年以大約140萬英鎊價格購得此畫。拍賣前,蘇富比對這幅畫作的估價為6000萬美元。
  這幅名畫創作於1901年,屬於畢卡索悼念自殺亡友的憂鬱期。時年19歲的畢卡索在法國巴黎生活。油畫正面描繪了一名裸體的夜店歌手。

  在2000年的一次修復中,工作人員意外發現畫布背後還藏著另外一幅畫,畫中人物是畢卡索的商人好友佩爾•馬納奇。

  蘇富比在一份聲明中說:“這幅古怪而狡黠的畫作描繪了這個商人頭戴異國頭飾,擁有女性軀體和自己的男性頭顱,做舞者跳躍狀。”這幅雙面畫據信由馬納奇1906年出售。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齊白石花鳥畫的真情妙趣:蟲入藤溪是雅君
2015年11月06日08:08
11.jpg
11.jpg (124.21 KiB) Viewed 6645 times
22.jpg
22.jpg (99.36 KiB) Viewed 6645 times
33.jpg
33.jpg (84.14 KiB) Viewed 6645 times
44.jpg
44.jpg (182.37 KiB) Viewed 6645 times
55.jpg
55.jpg (131.18 KiB) Viewed 6645 times

  呂立新
  自唐代以來, “評畫以禽鳥為下,而蜂蝶蟬蟲又次之。”宋代《廣川畫跋》裡記述了草蟲在中國畫史上的地位。歷史上草蟲一直不被文人看重,直至齊白石,才顛覆了草蟲的地位。也正因為如此,齊白石的作品成為書畫市場的翹楚。近日將在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的齊白石工筆花卉草蟲巨冊完整十八開和在嘉德秋拍亮相的齊白石尺幅巨大的《吉壽永昌》,再次引起收藏界的極大關注。

  其實,齊白石的作品從來沒有“高大上”的空洞說教,在他看似平凡的畫面裡處處體現著人性的自尊與自愛,筆裡墨裡滲透出的多是老人的生活經驗和感悟,慧人慧心。他的藝術既有人間情味,又具風雅之趣,在親近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是脫除庸俗的心性與人間情感的溫馨。

  畫雞妙法在羽毛
  中國人喜歡大吉大利,“雞”、“吉”同音,所以雞的題材也就成了畫家和收藏家們的鍾愛,因此,藝術市場上雞作熱銷也就順理成章。在近代畫壇,提到畫雞,齊白石、徐悲鴻、李苦禪、王雪濤、唐雲、陳大羽等人風采各異,特色鮮明。我曾收藏過一幅許麟廬先生畫的雞,筆墨不凡,非常精彩。這幅畫是許老當年送給陸儼少大師的,畫上題著:儼兄正之。

  後人畫雞,多受齊白石影響,特別是幾位畫得好的就直接是白石老人的入室弟子。那麼,白石老人畫雞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白石老人畫雞是經過長期觀察和探索才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方法的,他能通過造型和筆墨的差異,巧妙地畫出柴雞、油雞和竹雞的不同特徵,而且還能表現出雞在不同情景下的狀態。

  這幅畫白石老人畫了兩隻在花叢下覓食的碩大柴雞,相互注視,並肩前行。
  畫雞難在畫羽毛,我們看看白石老人是怎麼表現的。

  雞尾用重墨完成,寥寥幾筆,清清楚楚。每一筆都強勁有力,充分表現出了雞的雄健。
  在雞的背部,白石老人用細筆添加了一些小毛,這樣一下子就把雞毛的光澤表現了出來,油光鋥亮,同時也表現出了雞毛柔軟滑順的質地。

  畫左邊這只雞的腹部時,白石老人用重墨直接連到了雞腿部位,這樣就使雞的分量明顯加重了,這樣處理是與現實中的真雞有很大區別的。特別是畫重墨與上部羽毛的連接處時,墨色似斷似連故意留出了一道空隙,這樣就顯得羽毛蓬鬆、生動鮮活。這些關於羽毛的畫法都是白石老人的獨創,前輩畫家沒人這樣畫過,也正是在這些細微之處,才體現出了白石老人藝術的精妙。

  除此之外,白石老人還特別強調了雞冠的雄壯、雞眼的敏銳和雞爪的尖利。
  在畫面上,白石老人還配上了一簇盛開的菊花,與兩隻大雞爭奇鬥豔,構成了一幅絕美的鄉間佳景。

  一搶一護已忘言
  白石老人喜畫松鼠葡萄,因為這個題材吉祥,是中國美術中的傳統題材之一。葡萄果實堆疊繁密,象徵豐產;而鼠在十二辰中為子,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多子”、“多福”、“富貴”之意,頗得人們喜愛。

  在這幅作品中,白石老人以大筆飽水畫葡萄大葉,行筆灑脫,酣暢痛快。這幾片大葉錯落地佔據了畫面大部分空間,顯示了老人對用墨的自信,使觀者在墨中尋趣。只有了墨的葉面還不夠,接著白石老人又在墨線上做足文章。他以書法用筆寫藤蔓,筆走龍蛇,蒼枯盤結,精心穿插,盡得線條之大美。一串葡萄則以沒骨法圈出,潤澤飽滿,晶瑩剔透,與藤、葉形成對比,成為畫面之亮點。

  在畫面的下方,白石老人重點描繪了兩隻正在搶食的松鼠,這也是本篇的主題。老人純用水墨暈染松鼠的外形,筆筆清晰,充分表現出了松鼠蓬鬆毛茸的質感。又用重墨點眼畫嘴描須,刻畫松鼠的神態。

  這是兩隻正在搶吃葡萄的松鼠,一隻在吃,另一隻跑過來爭食,正在吃的一隻趕緊用爪子護住食物,另一隻急迫地用爪子上前去抓,一搶一護,情態動人,十分逼真。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每讀白石老人的畫,都會被他的神奇之筆所打動,都會不自覺地被他帶到無車馬之喧、無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去。

  引上簷楹牽牛花
  1920年秋天,齊白石在好友齊如山的引薦下去拜訪梅蘭芳。這一年梅蘭芳僅26歲,但他早已是紅遍海內外的名伶。可以說,此時的梅蘭芳已是梅蘭芳,可齊白石還不是後來的齊白石。齊白石還正處在藝術變法的苦苦摸索中,其知名度還遠遠不夠。梅蘭芳在書房“輟玉軒”熱情接待了來賓,並親自鋪紙研墨向齊白石請教草蟲的畫法。齊白石精心畫了許多草蟲,還把作畫的心得講給梅蘭芳。為了答謝比他年長30多歲的白石先生的指教,梅蘭芳即興演唱了一段自己的代表曲目《貴妃醉酒》。

  這次來訪,齊白石可謂收穫不小:一是結識了梅蘭芳;再就是在梅家,齊白石見到了百餘種牽牛花,並始畫牽牛花,逐漸使之成為了自己的代表性題材之一。

  梅蘭芳也曾在自己畫的《牽牛花》上題款,描述自家養牽牛花的情景:“庭中多植盆景牽牛,絢爛可觀。”如此多的牽牛花品種,齊白石以前見所未見,自此之後,他就常到梅家來觀賞、寫生,與梅蘭芳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一次,齊白石畫牽牛花,把花朵畫得像小碗一般大,並且在上面題句道:“百本牽牛花碗大,三年無夢到梅家。”碰巧這幅畫被名畫家姚華看到,姚華認為齊白石是糊塗亂抹沒有根據。齊白石便把姚華拉到梅家,當姚華看到梅家的牽牛花的確長得如碗口大小後,非常慚愧,更加佩服齊白石在藝術上的認真態度。

  為了感謝梅蘭芳,齊白石還特意畫了一幅牽牛花送給梅蘭芳,他在畫上題道:“畹華仁弟,嘗種牽牛花數百本,餘畫此贈之,其趣味較所種者何如?”
  是啊,白石老人筆下的牽牛花到底怎樣?我們就結合這幅畫看一看。
  白石老人先用側鋒抹出葉子,用中鋒寫出枝條及花托。再用曙紅加胭脂在花托上方橫塗一筆。這一筆兩端略彎,中間略肥,畫出花的側面。然後,在橫筆上方自上向下並排側抹三四筆,構成花口。再用淡色將花冠與花托接上,形成完整花朵。最後再添上小蔓和數個花蕾。

  整幅作品最引人眼目的是圖中的無數條藤蔓,雖是圖畫,卻是草書、篆書筆法,筆走龍蛇,條條帶勁。
  這幅畫另一個特徵就是用色。紅豔絕倫的牽牛花,仿佛沾了一夜的甘露,迎著朝陽,嬌豔動人。紅的真紅,綠的真綠,色彩濃豔,充滿生命的活力。白石老人雖然大膽使用如此濃重的顏色,但他絕不是簡單地堆砌色彩,而是也像用墨一樣,分出陰陽向背和層次,用色彩去表現牽牛花的內在精神。

  在人們的眼中牽牛花具有什麼精神呢?這當然是仁者見仁,我喜歡宋代詩人汪應長寫的《牽牛花》詩。他是這樣寫的:“ 葉細枝柔獨立難,誰人抬起傍闌幹。一朝引上簷楹去,不許時人眼下看。”意思是說牽牛花最初葉細枝柔難以獨立,但是一旦成長後爬上屋簷沖上雲霄,便令世人再也不敢輕視小瞧。這首詩提升了牽牛花的高度,賦予了它積極的意義。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透過白石老人筆下的牽牛花,分明能感受到活潑開朗的個性和一股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

  寥寥幾筆寫春牛
  《春牛圖》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常見的圖案,因其寓意著對豐收的希望和幸福的憧憬,以及對風調雨順的祈求,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吉祥的題材而長盛不衰,為人們喜聞樂見。

  白石老人非常喜歡畫牛,也是畫牛的高手,因為他從小就放牛,對牛的習性和外貌非常熟悉,所以他能簡潔而又傳神地畫出牛的神態來。《春牛圖》即是白石老人畫牛題材的代表作,他獨創的背後畫牛法已成為經典。

  這幅作品白石老人使用了極簡的筆墨,可謂簡之又簡,不能再簡。從背後畫牛,用淡墨沒骨法,只用四筆就完成了牛身和牛腿,然後添上牛頭和牛角。這裡用重墨只畫了一隻犄角,表現出了牛扭頭朝邊上看的動作。最後用重墨畫上尾巴,事先在尾巴處已經提前留好了一條空白線,這樣既顯得尾巴突出,又使牛屁股呈現立體感。一隻活靈活現的耕牛只用了七筆,這種畫法古今少見。

  接著,又用簡單的幾筆劃出了田野和條條垂下的柳絲。飄逸柔韌的線條從上而下,貫通全篇,仿佛讓人感受到了陣陣吹拂的春風,好一派悠然閒適的早春田園佳景。畫景手法亦簡,這是為了與畫牛相對應。

  人們常說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指的就是這種畫吧。
  一蟲一物皆匠心
  幾年前,我在拍場上舉下了這幅畫,這也是我在厚厚的一大本圖錄中精挑細選的結果。因為這只大葫蘆金燦燦的,甚是喜人,取到畫後我便把它掛在了門廳顯眼的位置。
  這幅畫尺寸不大,只有0.5平方尺,從以往的出版物中可以推斷,這幅畫是四開冊頁中的一開,是當年畫給胡佩衡的,後來,分開釋出,散落民間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這幅畫就陸陸續續出版過無數次,還曾經被用作齊白石作品集的封面,可見,作品的輕重與尺寸無關,這幅小畫足以能代表白石老人的藝術。
  齊白石的繪畫經歷了從簡到繁再到簡的過程。他從最初的效仿八大、石濤,再到借鑒吳昌碩變法成自己的風格,最後從極其燦爛繁密中走了出來,形成明快、爽朗的面貌。白石老人晚年作品的簡,不是簡單,而是筆簡意不簡,是大道至簡。他的這類作品基本上都只畫一蟲一物,一鳥一花,但都別具匠心,趣味盎然。

  在《葫蘆秋蟲》中,白石老人只用幾筆就抹出了一個落在地上的碩大葫蘆,葫蘆尾巴上畫柄的一筆,用淡墨中鋒寫出,起筆收筆時都稍微停頓,表現出了柄的兩端有節。畫螞蚱採用相對工細的手法,非常傳神。幾隻腳緊緊地抓住葫蘆,以免滑落。大腿上的針刺每一點都堅硬鋒利。這幅畫最精彩的當屬螞蚱的兩隻觸角,側鋒兩筆,似乎真的能讓人感到觸角在一上一下不停地揮動。螞蚱警覺的神態刻畫得相當逼真,好像隨時就要躍起飛走。

  一幅小畫,如此簡單,白石老人僅用寥寥幾筆就把大自然中精彩的一瞬描繪了下來,並且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引人入勝。這樣的效果是與老人常年的細緻觀察和精湛的筆墨技巧分不開的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中國富豪13億購名畫《側臥的裸女》
kk.jpg
kk.jpg (22.23 KiB) Viewed 6230 times
20世紀意大利現代主義藝術家莫迪利亞尼創作(Amedeo Modigliani )的《側臥的裸女》(Nu Couche)周一在紐約拍賣,中國富豪劉益謙以1.704億美元(約13.3億港元)高價買下,刷新莫迪利亞作品最高成交價紀錄,也是歷來第二高價的拍賣藝術品。

劉益謙去年2.81億購明代瓷杯
7名買家在佳士得拍賣會上爭奪《側臥的裸女》,經過9分鐘激烈競投後,劉益謙以1.704億美元投得,較估價高七成。劉益謙在上海開辦龍美術館,去年4月以約2.81億港元投得一隻手掌大小的明朝成化年間(1465至1487年)鬥彩雞缸杯,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他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說﹕「我們的博物館只開了2至3年,目前主要收藏中國傳統文化,如今有機會收藏一幅世界名作,將把博物館帶入新時代。」
莫迪利亞尼在1917年至1918年繪畫《側臥的裸女》,畫中年輕白人女子張開雙臂,斜躺在紅色梳化及藍色墊子上。賣家是意大利收藏家馬蒂奧利(Gianni Mattioli)之女勞拉(Laura Mattioli Rossi)。業內人士稱高價成交部分歸因於馬蒂奧利家族保存了60年才拿出來拍賣。目前最高價藝術拍賣品是畢加索的油畫《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本)」(The Women of Algiers (Version O)),今年5月以1.794億美元成交。
gg.jpg
gg.jpg (32.78 KiB) Viewed 6229 times
 上海收藏家劉益謙以10.84億人民幣的天價拍下莫迪利安尼作品《側臥的裸女》。這位土豪買家去年曾以2.8億港元競得成化鬥彩雞缸杯,談到自己的收藏標準時,劉益謙曾用一句“只買最貴的”來回應。

  當地時間11月9日晚,佳士得“畫家與繆斯晚間特拍”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舉槌,上海收藏家劉益謙以人民幣10.84億元拍下莫迪利安尼作品《側臥的裸女》。中國買家再次以天價競拍閃耀國際市場。

  其實,承包國外藝術品市場的中國買家並不止劉益謙一人。
  今年5月,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場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以204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7億元)的高價拍得莫内的作品《睡蓮池與玫瑰》,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中軍則以299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5億元)的高價拍得畢卡索油畫《盤髮髻女子坐像》。

  中國土豪頻頻在海外藝術品市場出手,創造一個接一個新的拍賣紀錄。只不過,中國買家們高價尋寶,究竟是為了藝術品背後的價值,還是為了花錢博一個好品位的名聲?
  2013年11月,也是在紐約,萬達以2816萬美元(約合1.72億元人民幣)拍下畢卡索的名作《兩個小孩》。當時是中國企業購買西方藝術品的最大手筆。拍賣會後有記者聯繫到萬達集團藝術品收藏負責人郭慶祥,他透露,拿下畢卡索《兩個小孩》後,王健林表態:繼續關注類似畢卡索這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師精品,再接再厲。

  從這位中國現任首富的表態看來,他們購買海外藝術品的範圍非常明確,非大師級藏品不買。藝術品的價值雖難以用金錢估量,但如果是得到海外藝術市場認可的名家作品,即使當初天價拍下,想來也不算是虧本的買賣。

  另一位土豪王中軍的回應就文藝得多了,他買畢卡索這幅畫是因為:喜歡畫背後的故事。這就是妥妥的有錢任性啊,花了近2億元買一個“我喜歡”。

  不管是為了炫富還是看中了藝術品的收藏價值,中國富豪買家頻頻出手,在國際上確實是好好刷了存在感。剛剛有錢的我們或許還只摸到了藝術品收藏的門檻,不過,總算是有了進門的資格。

  最終裸女系列是亞美迪歐•莫迪利安尼的一個傳奇,藏家對於“傳奇”的追捧也能夠理解,這也成為了莫迪利安尼作品價格走高的主要原因。

  紐約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總監Brooke Lampley認為:“此次上拍的《側臥的裸女》可以說是莫迪裡亞尼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而且在過去5年裡,莫迪裡亞尼的裸女畫始終都是每一位頂級藏家最渴望獲得的藝術品。”

  而就在上周,蘇富比首場陶博曼收藏專拍上,莫迪利安尼創作於1919年的《寶麗特•茹丹肖像》剛剛以4281萬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2.71億元。
Last edited by editorial on Wed Nov 11, 2015 11:34 am, edited 2 times in total.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為什麼莫迪利亞尼《側臥的裸女》值1.7億美元
2015年11月11日08:08
nn.jpg
nn.jpg (29.15 KiB) Viewed 6227 times

  阿米地奧•莫迪利亞尼,《側臥的裸女》(Nu couché, 1917–18),Courtesy Christie's New York.

  阿米地奧•莫迪利亞尼的《側臥的裸女》在11月9日晚正式入主了億元娛樂部。這件被眾多藝術史著作收錄的當代藝術頂尖大師的代表作有著這樣的價格,原因眾多。很多人認為它是這位藝術家最好的裸體畫作,甚至是他最好的一張油畫作品。它縈繞著純粹的、代表性的莫迪利亞尼風格——飽滿而獨具一格的色彩;熱烈的筆觸;讓人怦然心動的情欲。週一晚的拍賣作為一個劃時代的事件被載入了史冊。

  在莫迪利亞尼作品的收藏中,博物館和藏家們有著鮮明的價值取向:最值得收藏的是裸女,其次是女性肖像,再次是小孩以及男人的肖像。

  莫迪利亞尼對於女性肖像的處理明顯帶有感性和溫柔的情感。他以女性為題材的作品占了絕大多數。在女兒出生的那段時間,他開始創作兒童肖像。在這些以年輕的孩子為物件的繪畫中,孩子們大多來自於普通人的家庭,而在莫迪利亞尼的畫筆下被賦予了莊嚴、宏大的氣息。

  作為傳統的繪畫題材,莫迪利亞尼不遺餘力地將自己的裸女寫入藝術史。莫迪利亞尼的裸女像讓人震驚,因為她們帶有強烈的當代意識。他的畫中人也許就是你的鄰居。他直白的裸體畫在唯一的一次個人展覽當中就引發了騷亂。莫迪利亞尼一生只創作了約30幅裸體作品,占作品總數的10%不到,並且大部分都被博物館收藏。
  確實,莫迪利亞尼的作品並不多。他英年早逝,去世的時候只有35歲,一生只創作了大約350件油畫。相比而言,巴勃羅•畢卡索在91年的生命當中創作出了數千件繪畫作品(確切的數位大相徑庭)。

  在莫迪利亞尼研究領域,最受推崇的是專家安布羅喬•契荷尼(Ambrogio Ceroni)編纂的《莫迪利亞尼全集》(Catalogue de l'Oeuvre Peint de Modigliani)。這幅《側臥的裸女》就被收錄在其中。不僅如此,契荷尼的另外兩本著作都使用了這幅油畫作為封面,可見契荷尼對這件作品的重視。另外,讓這件作品更具吸引力的是,自1949年以來它一直被近代最為著名的義大利藏家馬蒂奧利收藏(Mattioli cllection)。

  莫迪利亞尼的市場在過去的幾年間一直缺席,作品估值嚴重過低。大約15年前,他的作品價格僅為500萬-1000萬美元,而畢卡索、雷諾瓦以及梵古的價格則要高出許多。1995年時,一件莫迪利亞尼的雕塑以100萬-200萬美元的估價上拍(遠低於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結果流拍。最近,一件莫迪利亞尼的雕塑以7000萬美元成交。

  藝術市場的普遍情況是,高品質的作品出現的越來越少。所以,當一件明顯的明星作品出現的時候,自然會引發關注。週一晚間在佳士得紐約的拍賣無疑是典型的案例。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由計程車司機變身為中國富豪的劉益謙
2015年11月20日07:45
11.jpg
11.jpg (23.78 KiB) Viewed 6178 times
《側臥的裸女》
  參考消息網11月20日報導 外媒稱,由計程車司機變身億萬富翁的中國富豪劉益謙以1.704億美元(約合10.86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拍下了莫迪裡阿尼的名作《側臥的裸女》,這引起了藝術界的注目。

  據印度《印度教徒報》網站11月19日報導,雖然他的出價超過了1億美元,劉益謙卻依然平靜。
  “當時我在跟代表我競拍的香港佳士得拍賣行的一個女孩通電話,她因為緊張而不停地掉電話。”劉益謙在北京的一個酒店房間裡回憶道:“我對她說,你緊張什麼,我才是出錢的,我都不緊張。就買吧。”

  就這樣,在11月9日紐約佳士得拍賣中,劉益謙得到了“它”——20世紀早期畫家阿梅代奧•莫迪裡阿尼的名作《側臥的裸女》。
  在9分鐘的激烈競拍中,他以1.704億美元的出價擊敗了5名對手,這一價格也是拍賣史上的第二高價。第一高價是在5月份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1.794億美元拍出的畢卡索的名畫《阿爾及爾的女人》。

  “我一聽說拍給了亞洲買家,我就知道是他。”當時身在香港的劉益謙的妻子王薇說。
  “莫迪裡阿尼的裸女畫作並不多,這是其中最好的之一。”她說:“這絕對值得。”
  此前,這對同為52歲的夫婦已經在中國的藝術圈裡享有盛名,劉益謙在中國的收藏家中尤以大手筆聞名。這位做過計程車司機的億萬富翁曾因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3630萬美元的價格拍下一件明代的瓷杯而引起轟動——之後他還用這只古董杯喝茶拍照。

  這對夫婦在上海擁有兩家龍美術館。在20多年的時間裡,他們收藏了大量的藝術品,其中以中國古代和當代藝術品為主,大部分藏品都在他們的美術館裡陳列。
  劉益謙認為,很少有其它藝術品能像莫迪裡阿尼的裸女畫這樣體現世界級的藝術水準。
  “每個博物館都夢想有一件莫迪裡阿尼的裸女畫。”他說:“現在,中國的藝術館也有了全球知名的傑作,中國人不用出國就能欣賞到西方的名作。我感到很驕傲。”
  “我們傳遞給西方的資訊很明確:我們可以買他們的建築,可以買他們的公司,也要買他們的藝術。”

  在他拍下《側臥的裸女》後,這個資訊顯然傳遞到了。
  “這次競拍宣稱了他的到來。”一家線上拍賣行的總經理說:“藝術圈裡不知道他的人現在也都認識他了。”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劉益謙夫婦剛開始參加拍賣會的時候,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還處在起步階段。剛開始的愛好逐漸變成了一種癡迷。

  幾年前,王薇萌生了開一家藝術館的想法,這樣他們就能把買來的藝術品展示給公眾。不過首先她要說服丈夫。

  “我們的朋友都買私人飛機,他也想買飛機。”她說:“但我不同意。我說,我們投資開一家藝術館吧。這對上海,對國家都是一件好事。”

  在中國,很少有收藏者像他們這樣公開炫耀財富,尤其是在政府打擊奢靡風氣之後。作為一個積極的股市參與者,劉益謙表示他對此不擔心,因為自己的錢都是通過合法手段掙來的。

  也有很多人批評這對夫婦揮霍無度,缺乏品味。在提到他們的時候,“土豪”是一個經常被用到的詞。“我就是個土豪。”劉益謙直率地說:“不過至少,這個土豪給中國拿回了一件傑作來讓國人欣賞。”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傅申:乾隆不做皇帝定是鑒定專家
2015年11月20日07:24
33.jpg
33.jpg (56.58 KiB) Viewed 6176 times
  傅申,字君約。著名中國書畫史學者、鑒定家、書畫家。歷任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美國耶魯大學副教授、美國佛利爾暨沙可樂美術館中國美術部主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北京故宮博物院客座研究員。著有《鑒別研究》、《書史與書跡———傅申書法論文集》、《書法鑒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張大千的世界》、《歐美收藏法書名跡》六大冊等。
  11月11日晚,北京大學“博雅藝術講壇”迎來一位特殊嘉賓:來自臺灣的著名藝術史學者、書畫鑒定家傅申先生。演講伊始,傅申便拿自己的姓氏開個小小的玩笑:“有人叫我傅(副)教授。我的一個親戚打算給孩子起名傅(富)豪。等我七老八十了,別人可以管叫我傅(富)翁,我的太太叫傅(富)婆。”

  筆墨是中國畫鑒定的DNA
  傅申當晚演講的題目是“對日本所藏數點宋畫之私見”,通過探案般的層層比對,對日本收藏界珍如拱璧的幾幅宋畫提出自己的鑒定看法。譬如現藏日本澄懷堂文庫的北宋李成《喬松平遠圖》,通過紫外燈照射,傅申發現隱藏於岩石間的“李成”簽名為後人添加。“把一間屋的燈都熄了,變成暗室,用紫外線燈往畫上一照,燈光下能顯示出墨色不同。時代越晚,墨色越黑,越有水分,立即就能跳出來。”
  同時,從松樹、岩石、平遠、水口的畫法以及山石濃淡相間的皴法來看,《喬松平遠圖》的筆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郭熙《早春圖》極為相似,傅申斷定兩幅畫應出自同一作者。
  由於考古領域採用的碳十四測量技術尚不能用於古畫,傅申表示,書畫鑒定首先要分清時代風格,而“筆墨”依然是“中國畫鑒定的DNA”。

  越研究乾隆,越佩服他
  傅申與故宮淵源頗深。1936年冬,傅申出生在全家逃難途中。他和奶奶一起長大,13歲被父母接到臺灣。大學就讀於臺灣師範學院藝術系,“渡海三家”之一黃君璧是他的業師。1960年代研究生剛畢業,傅申在葉公超的舉薦下進入臺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院,和江兆申同在書畫部工作。正是這時期,傅申為偶然來故宮看畫的著名美術史學者方聞所賞識,此後考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踏上古代藝術史研究之路。
  故宮還是傅申兩次婚姻的“媒人”。傅申與第一任太太結緣,正是在他和江兆申共同工作的不到4平米的書畫部辦公室。傅申的現任太太陸蓉之,最早也是從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蔣複璁口中聽說傅申的名字並心生仰慕。

  近日,借傅申來北京大學演講之機,記者對這位元久負盛名的學者進行了專訪。
  “《清明上河圖》實在豐富得不得了”
  記者: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兩岸故宮都有一些特別的慶祝方式,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9月舉辦了“《石渠寶笈》特展”和相關研討會,您是參與研討會的學者之一。能否講講對這次“《石渠寶笈》特展”的印象?
  傅申:1925年在北京成立故宮博物院。博物院的成立,對中國的學者來說是很新鮮的事情。過去中國沒有什麼博物院。有了博物院以後就有公開展覽,而且早期有一個特別的“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館”,在展覽室可以讓學畫的人去臨摹。因為這樣一種制度,很多畫家臨摹了故宮的藏畫,後來變成大畫家。從前學畫是一代代師徒相傳,講到古畫,只能用文字來形容。能夠在故宮看到原作並臨摹,對畫家來說是前所未有的事。從此之後,中國美術史的書籍慢慢經由照相印刷,才有了圖錄。但是早期的圖片品質比較差,印刷得也比較小,沒有現在的高清大圖。

  臺灣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本來是儲藏在山洞裡,只有一間小陳列室,後來在臺北外雙溪蓋了一座新的博物院,慢慢又擴展了兩次,空間越來越大,展覽的範圍也越來越大。全世界的印刷術也帶動了畫冊的大量發行,而且品質越來越好。有的可以直接從影印本的圖錄上去學習臨摹。
  這次北京故宮為了慶祝90周年特別舉辦了《石渠寶笈》的研討會和展覽,把歷代名畫、書法選出一部分,像《清明上河圖》、《伯遠帖》、《展子虔遊春圖》、《五牛圖》、《馮承素摹蘭亭序貼卷》以及其他歷代經過清宮收藏的書畫名跡。清代皇帝乾隆和嘉慶兩人先後編著了《石渠寶笈》著錄,凡是編入這些書的繪畫、書法,都蓋有清宮的收藏印。過去我們覺得清宮的收藏印蓋得太多,破壞畫面。可是現在繪畫市場越來越熱絡,大家特別注重清宮曾經收藏過的,蓋過章的、有很多印的,甚至於有乾隆題跋的書畫,這些畫價格就高起來。

  記者:有收藏印和題跋就能保證是真跡嗎?據說《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也未必一定就是真跡。
  傅申:我在臺北上書畫鑒賞課,直接在故宮的展覽室裡。上課的時候我們討論,有時候外地的觀眾很好奇,過來問學生:“你們在討論什麼?”學生告訴他我們在討論真假問題。可是一般人認為,故宮的東西都是國寶,哪有真假問題?其實,故宮的收藏有一部分是歷代宮廷裡傳下來的。蒙古人軍隊攻陷南宋都城臨安(浙江杭州)時,政府下令,軍隊佔領臨安之後,宮廷的收藏不能破壞,好好保存。元朝接收了南宋的收藏,因此清宮收藏的一部分是從南宋經元、明兩朝傳下來的。另外,每個朝代有增加新的藏品。過去沒有系統的收藏,大部分都是進貢。皇帝、皇太后生日,知道皇帝的愛好,特別是康熙、乾隆時代,大臣們為了拍馬屁送上來很多書畫。這些書畫可能花了很多銀子,可送上來的人也不是專家,也許是在民間古董店裡買的。當然也有一些士大夫,本人擅書畫,精於鑒賞。清代有一個高官叫高士奇,他進貢了很多東西,但私人有個記錄(《江村書畫目》、《江村銷夏錄》),記載了某些次等的書畫送給皇帝,好的留下來自己收藏。後來乾隆皇帝發現高士奇這本目錄,竟然把次品贗品進貢上來,所以他對高士奇很不爽。可是像高士奇這樣懂得書畫的人很少。古時候又沒有印刷品,研究起來很困難,也沒有專門成立古畫鑒別的學科。20世紀後期,慢慢地各大學校成立美術史系,才開始有了鑒定的科目。到了21世紀,尤其是配合拍賣,需要很多鑒定的人才。中國大陸“文革”以後開始整理收藏,各大博物館的藏品都需要鑒定研究,全國的“鑒定小組”張珩、徐邦達、謝稚柳、楊仁愷、啟功、劉九庵、傅熹年那七個人,到全國各地去看書畫。他們都是很有經驗的學者專家,由他們定出一個大概,但是有的小畫家也沒有經過嚴格的整理研究,所以他們的意見,現在還有人在商榷。

  就像《清明上河圖》究竟是畫的什麼題材?大家公認這是北宋末年的一張畫,但這是張擇端唯一的一件作品,沒有其他作品可以比對,完全靠後面的題跋認定是張擇端畫的。還有所畫的季節,什麼叫“清明上河圖”?是清明掃墓時節嗎?還是只是說在春天天氣好的時候,天清氣朗的承平時代?它的內容究竟描繪的什麼?學者之間還有爭論和進一步的詮釋。每個人看一幅畫會看到不同的東西,根據他自己研究的方向和經驗去發現和引申。
  我們對一個人的瞭解是很不透徹的。比如你跟我第一次見到,可是我十年前的樣子也不是現在的樣子,你看到我十年前的照片也不一定能認出現在的我。所以鑒定很麻煩。鑒定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畫是什麼樣子,生病的時候畫是什麼樣子,精神好的時候畫是什麼樣子,創作力特別旺盛的時候畫是什麼樣子,都不一樣的。將一個人的創作從年輕到成熟到衰老,都要瞭解是不容易的。比如剛才說的《清明上河圖》,我們不太知道作者為什麼要畫這張畫?畫的時候他在想什麼?他自己又沒有留下記錄,所以人們有各種各樣的猜測。

  記者:今年的“《石渠寶笈》特展”,觀眾願意排幾個小時隊看展,幾乎都是沖著國寶《清明上河圖》去的。為什麼這張畫名氣這麼大?

  傅申:《清明上河圖》是留在北京故宮最有名的一件畫,名氣特別大,也曾經到過香港、日本展覽,觀眾也是排隊去看。一方面它真的是表現了那個時代的風俗、民情、建築。十九世紀末才有了照相術,以前都是靠繪畫記錄。《清明上河圖》說起來是比較寫實的,但畫畫並不是照相,每個人畫同一座房子也會不一樣。這類紀實的繪畫太少,《清明上河圖》實在豐富得不得了,每一條街道,每一個人的穿著都不一樣,各種階層的人都有,很熱鬧的街景,從郊外開始到進入街道,各種轎子車馬,還有店招,以此可以瞭解當時生活的狀況。有的人從地攤上去瞭解,地攤上賣剪刀等雜貨,還有各式各樣的貨船,真是比任何人物山水畫要豐富,也接近大眾的生活。所以大家仔細看,覺得很有趣。看的人太多,必須限定時間。有的人是學者,他對畫中的小人物或地攤上的東西特別有興趣,想要看仔細,但不能站在畫前不動呀,不動後面的隊伍就堵在那裡。擠進去就要排6個小時,可是看畫不能不動,所以大家只能在畫前慢慢移動著看。

  “乾隆是皇帝裡少有的鑒定家”
  記者:《石渠寶笈》特展上有一張珍藏於故宮“三希堂”的王珣《伯遠帖》,名氣略遜于《清明上河圖》,但也是這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對“三希堂”的三張乾隆帝至愛的書帖,鑒定界現在是什麼意見?
  傅申:“三希堂”的“三希”裡,一件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一件是王獻之的《中秋帖》,一件是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目前學者公認只有《伯遠帖》是王珣的真跡。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是後來的摹本,王獻之的《中秋帖》是宋代的米芾仿寫的。米芾本領很大,他另外一個帖,寫得跟這個很像,一看就是米芾的樣子。但是“三希”有個共同的特點,乾隆皇帝認為這三件都是這三位書家親筆寫的。書法在古時候就有逼真的複製方法,叫“雙鉤廓填”。先把輪廓勾起來,在輪廓裡填墨。填得好的話很逼真。我後來在臺北故宮做事的時候,用顯微鏡看,而且將好的照相機架在顯微鏡上照相,只照一筆兩筆。要分辨是臨本還是描摹,有一處關鍵的地方叫做“飛白”。寫到墨快要幹的時候,速度飛快之處,刷出來的筆跡是一絲絲的,這一絲絲最容易分辨是不是雙鉤,因為鉤不出順慢的飛白來。我在臺北故宮用顯微鏡看,所有王羲之留下來的作品,還包括其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勾摹本。而用筆順暢的臨寫本,又在用筆結字上產生差異。

  再回到“三希堂”,《快雪時晴帖》和《中秋帖》都看不出勾摹的樣子。它是寫的,不是一條線一條線勾摹填寫出來的。寫得這麼好,最像的是米芾,所以我們咬定了是米芾。只有王珣的《伯遠帖》絕對不是雙鉤廓填,而且風格古老,所以我們認為是王珣真跡。我們不知道這個人的時候,就只能用時代風格來區分。這張書帖晉朝以後的人寫不出來。每一件作品都有時代風格。好比你祖父二十幾歲的照片和你父親六七十歲的照片,雖然從年齡看輩分分不清楚,但是髮型不同,衣裝不同,形態、面容表情都不同。老照片一定有老照片的樣子,有個時代風格。我們研究書畫就是用時代風格來做預判。不知道是不是那個人,但是知道這是民國的、這是清朝的。你看清宮戲和明朝戲,背景的宮廷都是一樣的,但是從衣帽上一看,有辮子的是清朝人。再如女性的旗袍,“五四”時期的旗袍和現在改良的旗袍也不一樣。乾隆皇帝實際上也是皇帝裡少有的鑒定家。他雖然有些錯誤,但是活在現在,他要是不做皇帝專門做鑒定,一定是一把好手。

  記者:乾隆被現代人戲稱為“彈幕帝”,因為他老愛在畫上漫篇題賦詩題字。您怎麼看乾隆這種題字的雅好以及他的書法和詩詞?

  傅申:我們以前都挺討厭他,可是現在市場上,他題得越多,價格越貴。他題字很認真,題得最多的,一件是“三希堂”的《快雪時晴帖》,一件是《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假的那張。每次題都規規矩矩找個空隙,還打好格子,計算字數。有很多字都是打了格子寫的。歷代沒有哪個收藏家曾經花過這麼多功夫在藏品上題字。而且他還做考證,看是真是假。

  我也受到博物院前輩的影響,他們時常譏笑乾隆,說他字不好,詩也不特別好,卻喜歡題字,把畫面都破壞了。他作詩快速,又喜歡作,一輩子作了四萬多首詩,《全唐詩》也就四萬首。(但)他為什麼能做皇帝,受到康熙皇帝寵愛?

  康熙有一次在圓明園裡看到個小孫子很聰明伶俐,十一歲左右。問他,會不會背文章?康熙出了個題目讓他背,他朗朗上口從頭到尾背下來。康熙非常喜歡他,帶到避暑山莊自己教養。有的人說雍正做皇帝是因為篡改了遺詔,但另外也有種說法,是因為康熙皇帝看上了這個孫子,才把皇位傳給他的父親。這個小孩子20歲左右就出了本《樂善堂詩文集》。他的詩文都寫得很好,《樂善堂詩文集》等於是“皇帝先修班”的畢業論文。沒有別的皇子有他這樣的本領。後來做皇帝事情更多,但是他喜歡作詩。和大臣出去遊覽,一起作同題詩,往往他寫好了而很多大臣還沒寫好。在河北的一個廟裡收集了很多乾隆臨帖的書跡刻成碑,做成乾隆碑廊。我遠遠一看,這個不是唐伯虎嗎?那個不是文徵明嗎?結果一看,全是乾隆御筆。他下過很多工夫。可是他沒有書法家的才氣,筆劃像麵條一樣,軟軟的。

  記者:前幾天我去琉璃廠還看到掛出來幾幅乾隆的書法。
  傅申:我以前勸收藏家買康熙、乾隆的字,收藏家不買。現在乾隆的字貴得不得了。他的字的特點就是軟軟的,圓圓的,筆劃粗細不分明,像麵條一樣。可是我越來越佩服他,他是皇帝耶,不是書畫收藏家、鑒賞家,他在古代書畫上的題字、題詩比任何人都要多,一個人不做別的事情,光做這些都很累了。我們整理他的東西也被他累死了。我說他一定是體質很好,一天只要睡五六個鐘頭,注意養生,早睡早起,另外我認為他是個“過動兒”,精力過人,點子也多。

  “故宮的宋畫十張裡有時只有一張是真的”
  記者:今年臺北故宮也有一個重量級的展覽“典範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特展”。據我所知很多大陸藝術家專程過去看展。
  傅申:故宮留下的範寬名下的作品至少有十幾張,但只有一張《溪山行旅圖》大家公認為真跡。除了《溪山行旅圖》之外,其他都是後來仿的,或者是做的假的。在清宮編輯的目錄裡,曾經寫明這些畫是宋朝範寬畫的。現在,專家學者發現有些畫不到宋朝,是明朝的。但如果一改名字,如果政府一查目錄,就少了那一張畫,那還得了?所以著錄裡的畫名不能改。現在展覽的時候,如果書畫部門認為某張畫是假的,就在名字前面加括弧:(傳)範寬,相當於就是範寬的偽作。

  記者:《溪山行旅圖》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應該是真跡無疑?
  傅申:大家都認為是真的。但是怎麼證明這是真的呢?沒有人看到範寬這個人,也沒有人看到範寬在畫這張畫。這是範寬作品裡最好的、沒有毛病的,而且還發現了範寬的簽名。但“範寬”是一個綽號呀,他本來的名字叫範中正,作為畫家應該不會用綽號去簽名。如果綽號叫“周胖子”,難道在畫上也題“周胖子”?這張畫得確畫得好,別人真的畫不出來。在天津博物館有一張範寬的《雪景寒林圖》也很大,很雄偉。可是我們一看,好像時代不夠,範寬本人是在北宋前期。天津的這張圖也有範寬簽名,簽名的書法和《溪山行旅圖》不一樣,畫的因為是雪景,和臺北的那張在風格上也有差別。臺北還有另外一張範寬雪景《雪山蕭寺圖》,但大家不承認是範寬。
  所以古代書畫研究起來非常困難。天下可能有一百張範寬,裡面挑出一張最好的,而這張最好的,在時代上看起來真是符合那個時代,西元950-1032年。將來可能要用科技方法來幫助檢測,比如畫絹和墨的年代是否符合範寬的年代等等。

  記者:用科技方法可以測定絹的年代嗎?
  傅申:我在佛利爾美術館卷古畫,偶然有畫絹剝落,因為絹實在太舊,而且漿糊也鬆動了。我把剝落下來的碎片收集起來。佛利爾美術館有一個科技研究室,我把碎片拿給研究人員,請他測定這絹的年代,這是從一張所謂的宋朝的畫上剝落下來的。我想看看絹本身到不到那個年代?他一看,說,這怎麼可以?碎片數量太小,而且一張畫上累積了歷代的灰塵、漿糊,古畫到現在都經過好多次重裱,後來的漿糊和灰塵如果不去掉,沒有辦法把絹的年代測定得很精確。所以要先還原絹的本來質地,可還原的技術就很困難。再加上絹和紙都是單薄的東西,一還原以後可能沒多少了,分量也不夠。沒有人願意把收藏的名畫比如《清明上河圖》割一塊下來化驗的。

  [“在臺北故宮看畫,看了三年還沒看完”]
  記者:您最早是因為什麼機緣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在那裡具體做什麼工作?
  傅申:我是1955年進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師範學院藝術系。我叫傅申,因為“申”是上海的古稱,早年的上海有《申報》,後來簡稱為“滬”。我生出來就抗戰,不跟父母一起長大。從小在農村喝奶媽的奶長大,該念小學了才送到鎮上,由祖母撫養。1948年小學畢業,抗戰也勝利了,我父母已在臺灣安頓下來,就把我從大陸接過去,和小我一歲的弟弟同班念初中和高中。高中以後又同時升大學。我十三歲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就像陌生人,我不要他們負擔我的學費。所以我考了公費的師範大學美術系。師大附中校長在看了我的畢業展覽之後,讓我畢業服完兵役回臺北的師大附中去教書。因此我留在了臺北。後來認識了一個很重要的人葉公超,北大英語系教授,到了臺灣做外交部長、駐美大使。結果駐美大使任上讓外蒙古獨立了,老蔣怪罪於他,把他調回來。因為他從小就過繼給他的伯伯葉恭綽,葉恭綽是大收藏家、大書畫家,因此葉公超從小受過書畫訓練。他回到臺灣做閑官,政府還是給待遇,有司機、有管家,他也是故宮博物院的管理委員。我們時常在一起畫畫、寫字到半夜,認識了他一年以後,他說,傅申,你到故宮博物院去。那時候故宮還在台中鄉下的山洞裡。我那時候想做大畫家,那時的書畫大家都在臺北,不想去台中。他很不高興。後來我又念了中國文化研究所,學習藝術史,外雙溪新的故宮造好了。葉公超又說,你去故宮,同去的還有江兆申。1965年進了故宮書畫處,要我們兩個負責展覽,而對故宮的藏品不瞭解怎麼辦展覽?所以每天的功課就是工友“老牛”推一大車書畫到我們辦公室,我們自己掛,自己看,自己卷,看了三年還沒看完。

  看到第二年的時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方聞教授來了,故宮博物院讓我陪他看畫。他好像蠻喜歡我,說,傅申,你到美國來跟我念書吧。後來臨走,他說,傅申,Keepintouch(保持聯繫)。我也沒跟他聯繫。我在農村長大,從沒想過要出國。我喜歡書畫、刻印,這些也不必要去外國學習。半年後方聞送了一個普林斯頓大學的女研究生到我們辦公室來做翻譯,因為展覽說明需要中英文,刊物也需要英文。辦公室很小,四張桌子,她坐在我旁邊。後來我跟她結婚了。她只能在臺灣一年,一年半以後,學校催她回去,我就跟方聞說,I‘mready(我準備好了)。一方面太太要回去,另外美國的收藏也很好,美國做學問的方法也有另外一套。而且在60年代,臺灣看不到謝稚柳、徐邦達先生寫的鑒定文章,都是禁書(匪書),我也想到美國去看這些書。

  因為我以前學畫,也臨摹一些古畫,我對筆墨比較敏感。那個時候就能分辨假的範寬,真的範寬。時代慢慢分清楚了,一看就是明朝畫的,怎麼可能是範寬呢?一看就是明朝畫的,怎麼可能是宋徽宗呢?所以開始寫文章,寫的第一篇是南宋江參,他是南宋唯一學董、巨派的。後來又轉到巨然的研究,我把世界各地的巨然的畫(圖片)擺到一起比較,有些結論到現在還是正確的。

  記者:沒有做成大畫家,但做了大鑒定家,有沒有遺憾?
  傅申:沒有遺憾。我只有這麼多時間,只能做一樣,做成功了就算不錯。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楊貴妃贈給日本的御用琵琶保存完美
2015年11月20日07:16

  有人說,如今要看最豐富、最準確的唐朝建築和文物,必須到日本奈良。最近,日本正倉院展出了天皇密藏1300年的琵琶,一把“禦物”正當年唐玄宗和楊玉環共同贈送給日本聖武天皇的禮物。
222.jpg
222.jpg (31.82 KiB) Viewed 6172 times
紫檀五弦琵琶
  正倉院是一個有特殊防潮措施的木造建築,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具有調整濕度功能的珍寶陳列館。它迄今保留最全面、最豐富、最有價值的唐朝藝術品寶庫。並且多數是中國唐代東渡的文物珍品,是由當年的遣唐使和留學生帶回皇室典藏的:各種書畫、佛經、樂器、生活器具、薫香、服飾、織品、刺繡……大部分在中國已佚。
  其中很多實物在我國已無留存,只能從敦煌壁畫和先等地的唐墓壁畫上去尋找它們的形制……
333.jpg
333.jpg (112.98 KiB) Viewed 6172 times

  
444.jpg
444.jpg (144.98 KiB) Viewed 6172 times
  在正倉院尋跡中國唐風
  正倉院本身就是日本國寶,它原是日本古代專門放置重要物品的倉庫。在世界建築史上,年代如此久遠的木構建築已堪稱奇跡,更不用說倉庫裡還保存了數以千計的古代文物。
  之所以能將唐代文物完好珍藏,除了對天皇遺物的重視、其建造的地理位置,也得益於正倉院典型的幹欄井幹式構造,這種古老的高架構造,以柱子將倉體高高托起達2.5米,特別適合潮濕多雨的環境,避免蟲蛇侵害。
555.jpg
555.jpg (36.09 KiB) Viewed 6172 times

正倉院

正倉院內部
  正倉院收藏的唐朝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就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唐朝五弦完整實物。
  對於我們而言,其最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這裡所保存的唐朝風物,其豐富程度足以詳盡展現唐代的宮廷繁華、日常生活之方方面面。從皇宮到民間,他們在節日裡彈的什麼琴,穿的什麼衣服,用什麼喝茶……事無巨細地被保留在這一空間。


  上世紀30年代,中國學者傅芸子多次進入正倉院,感慨:“吾嘗謂苟能置身正倉院一觀所藏之物,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德國如何看待中國藝術
2015年11月21日08:46

 
  德國作為二戰後歐洲當代藝術的中心地區之一,如何從戰後的文化沙漠發展成為藝術聖地?德國以及歐洲的收藏家收藏習慣與中國有何不同,他們如何看待中國當代藝術,對於中國的傳統藝術如水墨等,他們又是如何認知的?為何中國很多備受好評的作品在德國展覽,卻無人問津?針對這些問題,近日,記者在人民畫報社舉辦的“當代藝術的自我發現和個性表現”交流會上專訪了德籍華人藝術家、德國路德維希•丟夫勒繪畫博物館館長王海燕。

  德國戰後如何走出文化沙漠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一度成為文化沙漠,由於戰爭期間大量藝術家受到納粹迫害,不得不離開德國,旅居其他國家,造成德國藝術界的人才大量流失,出現了人才斷層。

  戰後,德國政府為改變這一情況,鼓勵藝術展覽、學術批評等藝術活動,並提供創作獎勵,著力培養年輕藝術家,逐漸形成德國的藝術展覽傳統,如每年2至3月舉 辦的南部卡爾斯魯厄藝博會、4至5月舉辦的北部科隆藝博會等。這些藝術展會成為瞭解德國乃至歐洲當代藝術發展現狀的平臺,也是年輕藝術家脫穎而出的機會, 每年來自歐洲各國的畫廊都會帶著各自看好和推崇的藝術家作品參加這幾大藝博會。

  其中,卡爾斯魯厄藝博會尤其受到王海燕推崇,這一藝博會的創始人曾是一名木匠,他本人雖未曾專門學習藝術,但其挖掘藝術家的眼光獨到而敏銳,在他的經營 下,卡爾斯魯厄藝博會從一個較小的藝博會成長為歐洲三大藝術展會之一,在歐洲藝術界佔有重要位置。而科隆藝博會則建立針對年輕藝術家的特別展覽贊助制度, 至今已贊助600多位藝術家,其資金來自於由德國內政部、德國北衛斯法拉利行政區政府和科隆市政府共同設立的基金。

  對於藏家而言,王海燕介紹,目前歐洲的收藏家主要存在涇渭分明的兩類人群:一類是純粹為了投資的藏家,通常他們只青睞那些市場表現不錯的畫家;另一類則是純粹出於興趣和愛好的藏家,一般會購買他們認為有品位的藝術家作品,而不是炒作的作品。

  這對年輕藝術家產生了一定影響,有的年輕藝術家從默默無聞到一夜成名而身價倍增,很多人不是用眼睛看藝術,而是用耳朵聽藝術,評價一位藝術家變得不是看其作品的美感和意蘊,而是首先聽一聽其市場價格的高低,這種情況與中國目前的藝術品市場現狀很相似。

  歐洲市場如何看待中國藝術
  想要知道歐洲的藝術界如何看待東方藝術?很簡單,買一本歐洲365天的藝術掛曆,裡面會選擇歐洲人最喜歡的一些藝術作品,其中最常見的東方藝術作品一般是 日本的葛飾北齋和中國的齊白石。王海燕說,齊白石曾是德國藝術界最熟悉的中國藝術家之一。此後,歐洲市場對於中國藝術的認知進入一個斷層期,直到上世紀 80年代後期,一些歐洲的藝術經紀人來到中國,發掘和推廣了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普遍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今天,在歐洲發展的很多藝術家 的作品仍帶有鮮明的政治符號。

  而從事水墨藝術的畫家並不被歐洲藝術界重視,因為歐洲人通常會將中國水墨歸類到水彩畫中,不認為水墨是當代藝術。“文化隔閡造成歐洲藝術界對中國水墨藝術 的誤讀,但我在歐洲生活多年後,當我置身於西方藝術的生活環境中,卻更加發現水墨的魅力。我們的哲人和藝術古訓講究胸有成壑和一覽眾山,其胸懷和意境影響 了整個東方世界的藝術發展,中國的漢字、書法和水墨畫,開創了東方藝術的先河。”王海燕說。

  王海燕表示,她始終堅定地使用祖先發明的繪畫和書法工具,這些用天然材料和手工製作的宣紙、墨汁和毛筆,在紙上融合著水,緩緩流動。“那躍然畫中形似和神 似的圖案,堆積的色塊和線條的勾勒,所呈現的藝術效果是任何想像力無法事先構造的,這是水墨獨特的藝術魅力。”王海燕說,她的藝術創作就是要讓東方藝術的 空靈含蓄和西方藝術的坦率寫實對話和交流,使得中國千萬年的歷史文化與今日世界風格融為一體。

好作品為何在德國無人問津?
  王海燕講述了她在今年科隆藝博會上的經歷,在此次藝博會上,中國臺灣藝術家組團參展,佔據了一個面積很大的展區,選送的都是臺灣各大畫廊和藝術機構推崇的作品,在臺灣本地藝術界備受好評。但尷尬的是,這些作品到了德國後,前來詢價和購買的歐洲藏家並不多。

  “德國人講話很客氣,你如果問他們對一幅藝術作品的評價,他們通常不會說壞話,但他們是否真正認可這一藝術作品,要看他們會不會掏腰包,不管價格高低,只有掏出真金白銀,才能說明他們真正認可了這位藝術家。”王海燕說。

  在展覽現場,臺灣藝術家困惑地詢問王海燕,為何臺灣藝術作品參展無人問津,王海燕分析,這主要是因為臺灣藝術界沒有提前分析歐洲藝術品市場,特別是幾大重要畫廊對亞洲藝術界的看法,盲目地將自認為好的作品帶到歐洲,其實未必符合歐洲市場的口味。

  王海燕建議,國內的藝術家想要出國展覽,最好事前做足功課,提前參觀歐洲的幾大藝博會、重要的博物館和畫廊,瞭解歐洲現在的藝術品市場情況,同時也能收穫很多創作靈感。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