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希魔畫作賣27萬 貴過畢加索
該幅希特拉的畫作(圖),成交價竟比畢加索的作品高出三倍。
該幅希特拉的畫作(圖),成交價竟比畢加索的作品高出三倍。
puj.jpg (46.39 KiB) Viewed 8719 times
不少人眼中的希特拉是二戰時期的德國納粹魔頭,但甚少有人知道他有過人的藝術天分。美國馬里蘭州近日拍賣希特拉一幅水彩畫,終以三萬五千多美元(逾廿七萬港元)成交,比同場一幅西班牙抽象大師畢加索畫作的成交價高三倍,震驚畫壇。

大師蠟筆畫 僅7.4萬成交
高價成交的畫名為《Maria am Gestade》,描繪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一座古老哥德式教堂。畫作的教堂旁的小路盡頭,有一名常於希特拉畫作出現的男子,畫作亦有希特拉署名。畫作的成交價較原先估計高近一倍,有指是一名英國買家投得。同場一幅畢加索隨手以紅色蠟筆,繪上一隻微笑獅子的畫集封面,僅以約七萬四千港元成交。

希特拉年輕時的志願是做畫家,有史學家估計他創作逾二千幅畫。近期屢有希特拉的畫作拍賣,去年底一幅名為《慕尼黑民事登記處及舊巿政廳》的畫,被中東買家以一百二十五萬港元投得,創下希特拉畫作中最高拍賣紀錄。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藝術品投資在香港:收藏和投資藝術品將十分便捷
2015年02月27日 07:26
 文/祝君波
  
  政治、經濟、地緣位置等因素,再加上完備的交易和價格體系、仲介機構、法律稅收制度,造就了香港今日藝術品交易的繁榮。
  
  香港是東方明珠、亞洲金融中心,也是世界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拍賣行業兩大霸主蘇富比[微博]、佳士得都將亞洲區總部設立於此。香港雖然毗鄰廣東、毗鄰內地,但傳統上並不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不盛產文物古跡,所以其藝術品和古董存量,原本無法與中原大地相媲美。

  由於一系列政治、經濟等原因,造就了香港今日藝術品交易的繁榮!1949 年以後,中國大陸取締了民間收藏和文物買賣,只有少數國營文物商店經營文物買賣;同時推行計劃經濟,從制度和經濟上剷除了收藏家和收藏行為的土壤,使得人們沒有餘錢購買文物、書畫。

  內地的文物商店要賣文物完成經濟指標,國內缺乏必要的經濟條件下,只能向海外找方向,香港就是最佳的出路。此外,內地的民間收藏家和盜墓賊,通過各種走私的管道,把東西銷往香港。所以,香港既是內地文物藝術品的集散地,也是內地走私品的銷贓地。這種黑白兩道暢通的商路,給香港提供了充足的貨源。加上香港不缺乏經濟基礎,尤其是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以後,誕生了一批有閑有錢的收藏家。他們追求琴棋書畫、收藏古董品玩,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這就是收藏的市場需求。

  香港的需求輻射到了臺灣、東南亞以及歐美,海外亦有喜好收藏、熱愛投資中國藝術品的同胞,但他們苦於政治原因,無法去中國大陸採辦藏品。於是,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香港這塊彈丸之地。
  這樣一種制度和香港所處的地理環境,使香港在很長時間內取代北京、上海,成為亞洲最重要的藝術品交易中心,收藏和投資藝術品在香港成為可能並且十分便捷。

  香港藝術品貨源
  藝術品交易的貨源主要是古董和藝術家的作品。

  1949 年以後,大陸的藝術家都到公辦機關單位、國營公司上班,領著不高的固定工資,禁止從事藝術品的買賣。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76 年“文革”結束,畫家可以買賣作品,當時國內沒有買賣的市場基礎,只能將作品賣與香港的收藏家和投資家。

  從1976 年到1995 年這二十多年間,內地如同一個藝術生產基地,其豐厚的藝術品,一直源源不斷地流到香港。如今香港很多大收藏家手中的中國書法、繪畫、當代藝術的存量,都是源於這個歷史契機。

  由於當時兩地存在收入差距,內地藝術家把畫賣給香港人,認為賣了個好價錢;對於香港人來說,是買了個便宜價。近二十年,中國藝術品價格爆炸性增長,香港人將手中持有的古董、藝術品賣出來,獲得了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投資回報,賺得盆滿缽滿。這就是在香港投資藝術品的歷史性機遇。

  筆者認識香港三愧堂主,專注于收藏林風眠、陸儼少以及大陸其他水墨畫作,畫作價格風生水起,打了個時間差又打了個空間差,成了大收藏家,也成了大投資家。

  拍賣體制的引入
  香港能夠成為亞洲的藝術品交易中心,在於交易仲介的日趨完備,價格和交易體系的建立。

  自七、八十年代起,蘇富比、佳士得陸續進入香港,開闢了以中國藝術品為主的拍賣市場。此前,中國瓷器、古董和書畫在紐約和倫敦等地也有著少量拍賣,但都不如香港集中。香港拍賣以書畫、瓷器、中國油畫、古玩、珠寶、鐘錶為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吸引了東南亞的客戶,對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產生了巨大的輻射作用。同時,也盤活了當地的存量文物資源。每年兩季的國際拍賣,吸引了海內外的買家,也吸引了更多的客商來觀察行情,領略市場。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影響世界的拍賣如圓明園遺物、清代宮廷遺物專場、珠寶、書畫、官窯瓷器拍賣,都創下了高記錄。

  九十年代起,香港的藝術品拍賣業被吸引到了上海、北京等地,使內地的藝術品拍賣發展迅猛。但香港市場仍保持了自己相對獨立的地位。這固然得益於“一國兩制”制度,更重要的在於佳士得、蘇富比的品牌品質和它職業化、精細化的操作。

  另一方面,香港拍賣行繼續吸引著全球的高端客戶。它高品質的圖錄製作、高品位的拍品、優秀的展覽條件和人性化的服務,仍佔據行業的制高點。每年春秋兩季的價格發佈,對全球同類商品的交易起著價格指導作用。此外,佳士得、蘇富比的存在,對本地收藏家、投資家從事藝術品交易和投資提供了便捷、優質的條件。

  古董商集聚地

  拍賣雖好,但每年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只能在固定的春秋兩季於香港五星級酒店實行短暫交易。而在日常生活中,誰來收集文物,供給文物呢?這項工作只能由散落在城市各地的古董商來擔當。這既是在佳士得、蘇富比進駐香港前此地所需要的職業,也是在進駐香港後,拍賣行所需要的“兄弟朋友”。

  古董業在香港萌芽,初始於一些文物從內地流入港臺,帶來了古董商的形成。早在1949 年前後,由於國內局勢動盪,大量民間收藏的古董和地下出土文物流港。但八十年代以來,規模和數量更大更多。內地出土文物走私入港和北方商人到港謀生,在尖沙咀一帶出現了一批古董店,大多開在廣東道、海員酒店。

  高潮在80 年代後期,中心逐步聚集在上環荷裡活道、摩羅街、皇后大道中一帶。最多時約有300 多間店鋪,大多以經營瓷器、古玩為主,也兼營內地禁售的地下出土文物,少量兼營書畫。這些店以日本、臺灣收藏家為主,帶動了香港的發展。這些店與內地的區別比較大,大多以私家經營或家傳為主,有的幾代專營於此,目光如炬,鑒別水準高超。其中相當一部分在歐美較有影響力,有比較固定的客源,精通國際貿易,以誠信為本經營。有些古董店由大陸遷港的外省人經營。這群人來自北京、上海、山東、福州和廣東。中易公司、華藝行、永豐行、同豐、德豐、金豐便屬於這一類。在荷裡活道(Hollywood Road)還有幾家外國人經營的古董店。如:Honeychurch Antiques、Arch Angel Antiques 和QiLing。老字型大小的古董有福成行、裕寶齋、聯齋、大雅、義興隆、陳勝記、魯氏父子公司、合成行、集華等。新起的有永寶齋、繼遠美術、志德堂、龍的文化、聚古軒、乾坤堂、恒藝、匯寶閣、東風堂、景德堂、古城禦雅居、研木得益。這些店鋪的存在,既成為本地投資家的交易平臺,也成了吸引全球旅遊者和收藏家的品牌。

  到香港觀光,這也是必到的好去處,遊客一家一家店鋪看過去,大多佈置得賞心悅目,別具一格,無疑於一間間小型美術館。如發現心儀之物,也不妨出手買它一件兩件。所以,荷裡活道的古董店,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散戶經營方式,但同時又是店鋪的集聚區,產生了一種集聚效應。今天,它依然是香港收藏和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向蘇富比、佳士得轉送和競投拍品,既是供給方又是強有力的需求方;向香港本地的收藏家提供貨源;給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和收藏機構提供文化性消費。香港的藝術品投資,長期靠藏家,也靠行家(商人)。行家也出入拍賣行,起了積極的作用。

  畫店和畫廊
  畫店是中國傳統的商店,畫廊是引進西方理念以後在香港產生的機構。由於自由的市場環境,香港在1949 年以後便陸續出現了一些傳統上的書畫機構,當然,他們後來逐步互相借鑒,融為一體。

  最早在五十年代就創立的機構有集古齋、九華堂、博雅、中華公司、三希堂、中藝畫廊等機構,他們將國內的書畫和藝術家介紹到香港,滿足香港收藏家和投資家的需要。

  到了八九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一批畫家處於創作的活躍期,大多把香港視為走向市場的跳板,所以展覽的需求也大為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畫廊進一步發展,包括藝倡、潔思園、香港藝苑、田園畫廊、三信公司、鐘氏藝術、翰墨軒、漢雅軒、季豐軒、雲峰、壹畫廊、集雅齋、明寶堂等湧現。以上所提及的都是華人經營的畫廊。近年外國人經營的畫廊大量增加,除老牌公司如Plum Blossoms(萬玉堂)、Schoeni( 少勵)、Zeestone Gallery、Hanlin、Picture This外,近年還有Sin Sin Art Gallery、10 Chancery Lane Art Gallery、Connoisseur Gallery 等。

  從書畫到油畫,全面介紹畫家和作品入港,市場出現了繁榮興旺的景象。大陸知名畫家幾乎均到香港舉辦個展,作品大量地在香港存澱,這也是如今香港貨源充足的重要原因。

  大型展會
  香港珠寶首飾展覽會。作為亞洲地區最大的珠寶消費城市,香港及國際買家對於珠寶消費有著強大的需求,其奢侈品消費能力在亞洲城市首屈一指,成為國內外各大珠寶商所青睞的區域。

  2009 年9 月,香港珠寶首飾展成功摘下世界之最的冠冕,成為全球最大型珠寶展,也是香港展覽史上最具規模的展覽會。香港珠寶首飾展覽會也在不斷推陳出新,致力為業界導航,尋覓商機,吸引成千上萬的海內外買家蒞臨參觀,是全球各大珠寶展中最多國際買家參與的珠寶盛會。

  香港亞洲國際藝術古董展。香港位處亞洲中心樞紐,交通四通八達,一直以來都是世界通向中國大門。憑藉著香港獨特的地理優勢,亞洲國際藝術古董展為世界各地的古董愛好者及收藏家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展覽會展出眾多香港私人藏家的珍品,涵蓋瓷器、書畫、油畫、沉香、傢俱、地毯、鐘錶、珠寶、現代陶瓷、雕刻藝術等。本身藝術品市場在香港的歷史悠久,發展蓬勃,再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董業界專家們的共同努力及支持,亞洲國際藝術古董展無疑是香港藝術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香港國際藝術展在藝術市場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亞洲主要的藝術展覽會和國際藝術日曆上重要的藝術展覽會。它彙集來自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收藏家、策展人、藝術家和畫廊,是國際藝術界普遍承認的一個重要社交網路平臺。香港國際藝術展包含一系列貴賓計畫以展示香港最好的文化及社會,亞洲藝術文獻庫舉辦的世界級陣容會談計畫更是難能可貴。

  2012 年,香港國際藝術展共有266 間來自39 個地區的畫廊參展,其中“畫廊專區”雲集182 間來自30 個不同國家的畫廊。展會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當代藝術,彙集來自亞洲及世界各地的頂尖收藏家、策展人、藝術家及畫廊機構。

  收藏組織
  單個的收藏家和投資人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求有組織的活動,進行聯誼和交流。在香港,這些組織不直接進行交易,但他們在學術研究之下所起的作用,也有助於這個行業的發展,有助於促進藝術品的投資和收藏。

  敏求精舍是香港最著名的收藏組織。1960 年成立,由胡仁牧、利榮森和陳光甫三人發起,以品評和鑒別中國文物為宗旨。舍名取自《論語》述而篇孔子一段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創會時有基本會員30余人,首屆主席胡仁牧先生,即暫得樓主胡惠春。

  敏求精舍的會員收藏甚豐,範圍甚廣,陶瓷、書畫、金石、文玩等無所不包。除不斷收集外,還定期聚會、交流心得,廣邀各地博物館專家及學者主持講座,舉辦展覽,出版書籍,務求弘揚中華文化藝術。敏求的會員中,有不少富商巨賈、專業人士,有的家學淵源,也有不少白手起家。如今,敏求已成為全球華人收藏家的品牌,很多敏求會員都有卓越的收藏成果。如首任主席胡惠春在瓷器收藏方面的卓越成就全球皆知。利榮森先生大力支持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除出錢資助以外,還慷慨捐贈珍藏。天民樓葛家兩代珍藏的青花瓷,九如堂李大鳴先生收藏的高古瓷器。梅潔樓羅仲榮先生、黃貴權先生、王仲方先生三位在收藏書畫方面的成就,都是極為突出。總之,敏求精舍在香港收藏領域起了引領作用。


  香港東方陶瓷學會在1974 年成立,宗旨是研究和欣賞東方的藝術和文化,提供聚會方式,組織講座、展覽會和出版活動,安排會員欣賞藏品、提高鑒定水準。其圖書館擁有美術書籍,附設於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十樓藝術部。主要活動是每年舉辦“紀念葉義醫生學術講座”和“紀念羅桂祥博士學術講座”,講者均是博物館專家、知名學者。

  曾舉辦過的展覽會包括1984 年舉辦“江西景德鎮——元瓷的演變”、1986 年舉辦“ 文玩萃珍寶” 展覽、1990 年舉辦“中國古代鄂爾多斯銅器”展覽、1993 年舉辦“中國漆器二千年”展覽、1995 年舉辦“錦繡羅衣——中國紡織品一千年”展覽、1999 年舉辦“玩物傾心”展覽、2000 年舉辦“古代越南和鄰近文化的玉器”展覽、2006 年舉辦“馳聘古今——中國藝術的仿摹和創新”。這些展覽促進了會員的學術研究,也對香港的收藏和投資起了引領作用。除展覽以外,會員還組織前往中國內地和世界的古跡考察。

  求知雅集也是一個興趣組織,有會員三十余人。該會每月定期舉行聚會,交流收藏心得和鑒賞藏品或請學者藝術家講課。該會以文物商界人士和專業人士為主組成。首任會長楊永德先生致力於收藏瓷器(包括瓷枕100 多件)和齊白石書畫、吳冠中書畫。他眼光超前,頗具現代意識。唐宋瓷枕一百多件悉數捐給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

  求知雅集會員收藏品量大而精,收藏範圍非常廣泛。如屈貴鎏、郭修圃、謝兆邦主攻陶瓷,梁義和陳嘉康收書畫,鄧仲安集鼻煙壺,廖炳輝醫生專藏紫砂和印石,葉偉特擅玉器,等等。而其中影響和成就最大的是張宗憲先生。作為文物收藏和投資界的前輩,他在瓷器、書畫、禦制琺瑯彩、鼻煙壺等收藏方面,均達到了相當精到的境界,其展覽、出版和投資活動,在業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法律和稅收政策
  比較各國,香港在稅收政策方面最為優惠。首先文物與古董進入香港是完全開放和自由的,沒有太多限制。這和鄰近的內地、臺灣、新加坡都不同。這是文物得以集聚、交易、收藏和投資最重要的原因。在香港,古董文物可以自由流通無需徵稅,這是全球最優的政策,故投資人的利益將得到最好的保護。

  當我們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對香港的文物和藝術品投資作出描述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對它過去的發展做出了理性的解答,找尋到了它的原因。同樣,由此也不難推導出香港未來藝術品投資業將持續聚集的原因。
  筆者相信,諸君讀完本文,對香港投資和收藏藝術品將建立起充分的信心。

  作者系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 上海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執行副主任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在香港:巴塞爾的延續與突破

2015年03月14日10:24 21

re.jpg
re.jpg (21.47 KiB) Viewed 8695 times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现场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現場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现场 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現場


  3月13日,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in Hong Kong,下簡稱香港巴塞爾)的第一個VIP日現場,熙熙攘攘的人群聚集在佈置著白色展板的入場口。兩天后,這場一年一度的亞洲藝術圈最重要的盛會將正式對公眾開幕。

今年,香港巴塞爾迎來第三屆,主要的畫廊展區仍然分為四大部分,畫廊薈萃(Galleries)、亞洲視野(Insights)、藝術探新(Discoveries)、藝聚空間(Encounters),保留了去年新增的光映現場(Film)專區,仍由中國演出者李振華擔綱策展,而藝聚空間委任了來自澳洲的新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

  畫廊:越來越清晰的定位

今年香港巴塞爾共有233間畫廊參展,比去年的245間略少,主要是為了給一些重磅畫廊騰出更大的展覽空間,來自北京的長征空間就是其中之一,展覽總監李欣格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其位於畫廊薈萃(Galleries)的展位由去年的110平方米上升到了今年的130平方米。今年,長征空間繼續呈現中國知名當代演出者的作品,包括黃然、劉韡、汪建偉、徐震、喻紅、展望、朱昱等當代演出者共計30-35件作品。

  「這次帶去的作品都是對畫廊演出者近期展覽的一個很好的回應。 」李欣格解釋道,作為第三次參加香港巴塞爾的內地畫廊,長征在挑選展覽作品時都會進行相應評估,比如該演出者是否適合藝博會舉辦地所覆蓋的市場,此次的特別之處在于可以加深藏家、策展人、同行對於相應演出者的理解,「那些看過這些演出者近期展覽的人,再來藝術展上閱讀這些東西,他們的理解會更深。”

來自上海的獅語畫廊今年首次參展亞洲視野(Insights)展區。畫廊經理席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獅語畫廊從香港巴塞爾舉辦的第一屆便開始申請,今年終於通過,「香港巴塞爾是亞洲區域裡面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博覽會,我們畫廊非常重視,也很謹慎,要選擇演出者創作的最好、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帶到香港。”

獅語選擇了出生于1955年的中國當代水墨演出者張建君的作品,「張建君1980年代就去了美國,他是第一個獲得洛克菲勒獎學金的中國演出者,此後便在紐約生活了20年,穿梭于上海和紐約兩地,所以我們覺得他的背景和他的經歷都適合香港巴塞爾。”

作為在北京、香港、紐約、倫敦等地均有分支的國際性大畫廊,佩斯(Pace)帶來了Mark Rothko、Alexander Calder、Elizabeth Murray等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這些都是經典的、有著歷史沉澱的藝術作品」,佩斯合夥人兼亞洲總裁冷林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道。 「我們希望亞洲的藏家在對當代藝術的興趣方面能夠有更多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來源於更多元的選擇。這次佩斯帶了全球30個演出者參展,其中非亞洲演出者占了多數,也是希望把最好的作品介紹給他們。”

來自紐約與倫敦的頂級畫廊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今年是第三次參加香港巴塞爾、第五次到香港參展。作為千里迢迢來到香港參展的國際畫廊,卓納從往年的參展經驗中總結出了挑選作品的經驗——卓納倫敦畫廊負責人秦安琪(Angela Choon)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寫實主義繪畫在香港巴塞爾非常受歡迎,此外對於Jeff Koons等明星演出者也非常有興趣。 「去年我們帶來了來自四大洲的17位演出者的作品,其中包括比利時演出者Luc Tuymans、出生于哥倫比亞的倫敦演出者Oscar Murillo ,上述兩位演出者的作品今年也會參展。”

秦安琪介紹道,今年卓納在展位上重點呈現的是德國演出者Neo Rauch以及日本著名演出者草間彌生的作品。其中Neo Rauch是首度介紹到中國,「他在德國是傳奇,能將他介紹到中國我們非常榮幸。此次他專門為香港巴塞爾創作了一件超大尺幅的畫作‘Die Fremde(陌生人)’,我們認為作品從主題與畫作品質上都能與中國藏家以及策展人產生共鳴。”

  歐美藏家在增加

經歷了前兩屆的探索與打磨,第三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聲勢更加浩大,圍繞藝術舉辦的周邊活動不勝枚舉。今年除了有20家歐美畫廊首次參展,也有越來越多區域外的藏家被吸引過來。 Spiegler表示今年將有一些來自西方和中亞的重要藏家第一次來到香港巴塞爾,「我們已經與德國、迪拜、比利時的一些藏家確認,一些亞塞拜然的藏家也會來。以前,香港巴塞爾藝術展5月舉辦,6月就是巴塞爾藝術展,所以這些藏家要在香港與巴塞爾之間做出選擇,今年香港藝術展改在3月舉行,這些藏家就可以先來香港,6月再去巴塞爾。”

對於藏家人群的變化,冷林的體會與Spiegler的描述相似,歐美藏家在增加:「以往參與香港展會的藏家還是以亞洲藏家為主,現在新變化是隨著香港巴塞爾影響力的提升,開始有更多歐美藏家被吸引過來,讓這些歐美藏家在這裡感受一個新的市場中心的建立和變化。 」冷林對於香港巴塞爾的預期是樂觀的,「從對於年輕演出者的需求來看,整個市場的增長速度和趨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但時間的調整對畫廊銷售來說也是一個不確定因素。談到對於展覽的銷售預期,李欣格分析道:「時間點對於藏家來說非常非常重要。對於畫廊來說,只要不跟其他藝博會撞期即可,但因為3月是開春,藏家的行程難以估計。這是第一次移到3月,我個人估計一半一半,有可能會很好,也有可能會不如意。但我相信巴塞爾這麼穩固的平臺,主辦方也很用心邀請各方人士參與。我覺得需要所有參展的人一起努力去呈現最好的東西,大家才會抽出時間飛過來。”

獅語畫廊此前經營了六年,外國藏家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位於香港的畫廊也于香港巴塞爾期間正式開幕。對於他們來說,參加香港巴塞爾仍然具有標誌性意義。 「如果只是一個年輕畫廊,可能就會有一些風險,因為投入和產出是未知,但獅語已經有了一定基礎,脫離了比較年輕初始的狀態,需要往成熟的畫廊演進。這個過程中參與國際性重要博覽會對我們非常有説明。此外,從經營方面看,還可以把我們非常看好的演出者帶到這個平臺上,得到更多世界範圍內藏家的關注。”

  記者手記

今年香港巴塞爾較往年有兩個比較大的變化,第一是展覽時間從此前的5月提前到了3月,如果算上香港巴塞爾的前身Art HK,這打破了前七屆的傳統。巴塞爾藝術展曾解釋,提前的原因是平衡全年的「世界藝術展地圖」, 主要是與6月在巴塞爾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in Basel)拉開時間差,給藏家與畫廊們騰出更多的時間。此外,今年的展覽時間也縮短了1天(原來的公眾開放日4天)。據主辦方解釋,雖然總體展覽時間縮短了,但是展覽剛好遇到週末雙休,相信對公眾的影響不大。

第二則是亞洲總監的更換。 2014年7月,正是第三屆香港巴塞爾剛開始籌備之際,便傳來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Magnus Renfrew離職的消息,而直到2015年的1月份,巴塞爾藝術展才委任來自馬來西亞的策展人兼藝術顧問黃雅君(Adeline Ooi)為新一任的亞洲總監。 Spiegler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黃雅君與東南亞、歐洲、日本、中國的演出者和畫廊都有過合作,她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這對於繼續學習也比較有利。今年,她有更多的機會去觀察,明年就需要她完全投入去準備了。 」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香港巴塞爾直通車-專稿】2015香港巴塞爾藝術展VIP之夜成績單(部分)

2015-03-14 22:16:40

摘要: 第三屆香港巴塞爾 導言:3月13日下午6時,第三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正式拉開了帷幕,全球37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共233間頂級畫廊組成的畫廊薈萃、亞洲視野、藝術探新、藝聚空間、光映現場五大專區,以及它們帶來的橫跨二十世紀初至當代的藝術作品開始公之于眾。作為巴塞爾的VIP之夜,當晚來自...


第三屆香港巴塞爾

導言: 3月13日下午6時,第三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正式拉開了帷幕,全球37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共233間頂級畫廊組成的畫廊薈萃、亞洲視野、藝術探新、藝聚空間、光映現場五大專區,以及它們帶來的橫跨二十世紀初至當代的藝術作品開始公之于眾。作為巴塞爾的VIP之夜,當晚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家湧入展場,與畫廊主議價,買下自己早已看好的藝術作品。當晚,很多畫廊戰果頗豐,甚至一些畫廊已經因掛出的作品被搶購一空,開始了新作的展示。下面讓我們看一下統計到的香港巴塞爾VIP之夜的部分成交單吧:


   1 、藝術門

售出朱金石、 蘇笑柏 作品,價格在均在40,000-210,000美元間。

   2 、立木畫廊

售出Tracy Emin作品,價格在74,350-67,250美元間;

售出徐道獲《Specimen series》, 售價在20,000-40,000美元間;

  Tony Oursler《Untitled》出售給德國藏家,售價在70,000- 90,000美元間;

  Alex Prager《Hollywood & Vine》出售給香港藏家,售價在35,000 -45,000美元間。

   3 、 嘉圖畫廊

售出馮力仁《Under the mountain IV》,售價為120,000港幣;

管偉邦《Scratching in Profusion》出售給香港藏家,售價45,000美元。


   4 、 Leo Xu Projects

李青《互毀而同一的像 - 坦白》, 出售給國際藏家,售價250,000元。

   5 、香格納畫廊

售出Sean Scully《Battered Earth》,售價為850,000美元;

售出歐陽春《Infinity Column》,售價為350,000元。

   6 、長征空間

售出 展望 雕塑《形影1》,售價為2,500,000元;

售出徐震鋁塑板上油畫《天下-1807NU0138》,售價為1,100,000元。

   7 、 Mizuma gallery

售出會田誠作品《Louis Vitton》,售價為150,000美元;

售出 天明屋尚作品《Japanese Spirit 》,售價為100,000美元。

   8 、 Shugo Arts

李傑作品《Man in suit》出售給香港藏家,售價為35,000美元。

   9 、 Taro Nasu

榎本耕一作品《Lego & Ants》出售給瑞士藏家,售價為35,000美元。

   10 、 Tomio Koyama

售出 三宅信太郎作品《Shibuya》,售價為7,900美元。


佩斯畫廊

   11 、 Taka Ishii Gallery

售出石田尚志作品《Die Kunst der Fuge》,售價為542,000港元;

售出Tomoo Gokita作品《Dead Drunk》,售價為185,000港元。

   12 、 PKM Gallery

尹亨根作品《Burnt Umber & Ultramarine Blu》出售給歐洲藏家,售價為15,000美元。

   13 、 學古齋畫廊

鄭相和作品《Untitled 91-10-25》出售給韓國藏家,售價為500,000美元;

白南准作品《Internet Dweller》出售給機構,售價為500,000美元。

   14 、 Skarstedt Gallery

  George Cond作品《Smiling Figure on Purple and Gold》出售給亞洲藏家,售價為550,000美元;

  David Salle作品《Post Card》出售給歐洲藏家,售價為250,000美元。

   15 、卓納畫廊

  Chris Ofili作品《Dead Monkey - Sex, Money and Drugs》在藝博會開展一小時內出售給新藏家,售價為2,000,000美元;

  Neo Rauch作品《Die Fremde》出售給中國內地藏家,售價為1,000,000美元;

草間彌生作品《Two recent infinity net paintings》售價為300,000美元。

   16 、 Hauser & Wirth

田中敦子兩幅作品共計賣出400,000-600,000美元;

張恩利八幅作品共計賣出250,000-350,000美元;

  Rita Ackermann四幅作品共計賣出75,000美元;

  Wilhelm Sasnal一幅作品計賣出105,000歐元;

  Jakub Julian Ziolkowski四幅作品共計賣出30,000 – 165,000美元。

   17 、 Sean Kelly Gallery

孫遜作品《The Time Vivarium》售價為145,000美元;

孫遜多媒體作品《The Time Vivarium》售價為135,000美元;

  Hugo McCloud作品《changeless》售價為22,000美元,作品《slow run in our dreams》售價為22,000美元,作品《dissolving time 1》售價為18,000美元。

   18 、 Tyler Rollins Fine Art

  Sopheap Pich作品《Wall Structure No. 3》售價為72,000美元,作品《Far From the Sun》售價為59,000美元,作品《Green Stripes in Dark Circles》售價為59,000美元,作品《Double Relief (Black)》售價為12,000美元,作品《Antler》售價為38,000美元。

   19 、 Ameringer | McEnery | Yohe

  Patrick Wilson三幅繪畫作品共計賣出15,000- 25,000美元;

  Reafsnyde一幅繪畫作品賣出20,000美元;

  Markus Linnenbrink四幅繪畫作品共計賣出36,000-55,000美元。

   20 、 Sprüth Magers

  Andreas Gursky作品《SH IV》售價為400,000歐元;

  Sterling Ruby作品《BC (5287)》售價為195,000美元;

  Thomas Demand作品《Bloom》售價為180,000歐元;

  Barbara Kruger作品《Untitled (It’s New, It’s you)》售價為100,000歐元。

   21 、 Galerie Thaddaeus Ropac

畫廊代理演出者Anselm Kiefer作品賣出750,000歐元,Georg Baselitz作品賣出520,000歐元,Tony Cragg作品賣出450,000歐元。


Damien Hirst作品《Shanghai》售價為800,000歐元

   22 、 白立方

  Damien Hirst作品《Shanghai》售價為800,000歐元。

   23 、 Kalfayan Galleries

  Maria Loizidou作品《Pelage》出售給香港藏家,售價為800,000歐元;

  Tassos Pavlopoulos作品《Bye Bye Matisse》出售給上海藏家,售價為25,000歐元。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香港巴塞爾直通車:成績單的背後豈止于賣


2015年03月18日12:32
tyu_7615020_std.jpg
tyu_7615020_std.jpg (48.14 KiB) Viewed 8661 times
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第三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從3月13日到3月17日,為期五天的第三屆香港巴塞爾結束了,巴塞爾藝術展的自身品牌能量,以及經過嚴格篩選後的全球233間頂級畫廊組成的強大陣容,想讓這屆藝術盛會不成功都很難。的確,單是翻閱巴塞爾對外公佈的成績單便足以讓人稱讚,而雅昌的記者團隊經過實際的數十家畫廊的走訪後發現,他們所取得的成績要比這一份份成績單更為可喜。正是在這份驕傲的成績單背後,無論是巴塞爾的香港策略還是參與畫廊的觀念,都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向。

  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成績單

  Leo Xu Projects負責人許宇:「我們這次在香港巴塞爾上的表現出意料的好,展位上你能夠看的到的很多作品都已經被預定掉了,而且是在VIP之夜,那時候我們還在考慮是否要換一批新的作品。”

香港Ora-Ora畫廊主徐錦熹:「銷售得非常好,我們大部分重要的作品都售賣完了,所以也是很鼓勵我們的。”

長征空間展覽總監李欣格:「僅僅在開展和第二天的貴賓預覽就大概有七八成的作品被預定了。”

  ……

如果可以的話,類似的話語能夠羅列成一串長長的清單,而「出乎意料」、「驚喜」、「興奮」、「開心」等絕對是裡面的關鍵字,雖然是再尋常不過的詞語,卻能最大限度地傳達出參展畫廊勝利的喜悅。

促成這種成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來自巴塞爾的可以用這屆參展畫廊MAI 36的負責人維克多·起士樂所說過的一句話代替,那便是「巴塞爾這個品牌給全世界很強的安全感,它代表著高品質和高姿態」。然而,這種既定事實並沒有讓它的負責人掉以輕心,守在瑞士45年和邁阿密12年運營鑄就的金字招牌下不思進取,從這屆巴塞爾最重要的幾點改變上就可以看出他們所花費的心思。

今年香港巴塞爾畫廊的評選制度是「畫廊選畫廊」,參展畫廊主要由評審委員會篩選,儘管巴塞爾主辦方會共同參與並提出自己的方向意見,但畫廊選擇的決定權依舊掌控在委員會手中,「這個評審團的成員都是公認的最有公信力和學術基礎的畫廊負責人」,巴塞爾全球總監Marc Spiegler強調,「他們選擇的畫廊必定是能夠代表最高水準的。”

另外,香港巴塞爾的展覽時間從5月提前到了3月恐怕是最大的改變了,雖然苦了部分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畫廊,因為年前的特別展示以及春節假期的耽擱,讓他們在準備香港巴塞爾展覽的時間上很是吃緊,但是這一做法,卻讓香港巴塞爾有效的拉開了與6月瑞士巴塞爾的衝突,給歐美的畫廊及藏家、策展人,甚者普通觀者帶來更充裕的時間。很多畫廊主也都表示出了同樣的看法,那便是今年歐美藏家數量的急劇增長,如學古齋相關人員提到的,「去年還是亞洲這邊的人比較多,但是今年,加拿大、美國、歐洲這一塊的藏家也都來了」,通過採訪過的多數畫廊,我們瞭解到,亞洲與歐美購買者的數量基本是持平的。

再者,就是巴塞爾亞洲新總監黃雅君的任命,Marc Spiegler介紹,黃雅君熟悉巴塞爾博覽會需要打交道的所有藝術領域——包括畫廊、演出者、藏家等等。她曾經運營過畫廊,知道畫廊的需求是什麼;她也做過策展人,也知道策展人想要什麼,演出者想要什麼。她之前就曾與巴塞爾有過合作,作為我們東南亞地區的VIP經理,説明我們開發東南亞地區的資源,和許多國家的藏家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因此,這也讓她知道藏家的需求是什麼。作為巴塞爾總監,需要去理解與我們打交道的藝術圈內所有環節人群的需求,而不僅僅是單一人群的需求。

策略上的正確,並沒有讓他們高枕無憂,在頭兩天來過現場的人可能都會注意到一件事情,Marc Spiegler、黃雅君兩位總監親自帶隊,為一個個龐大的藏家群體耐心的講解展覽中的藝術品,他們的親自出馬不能不說為這屆香港巴塞爾的成績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以說這也是今年香港巴塞爾上很明顯的一點,作為展會的組織方,他們在努力擴大展會的藏家群體,「我們確實也看到了藏家群的擴大,藏家的有效程度也是明顯的有所增高。我想,作為一個展會的組織方,他們的執行絕對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他們在整個國際上的溝通也是非常充足的」,長征空間展覽總監李欣格說,「他們很專注在展會的開展前,到世界各地去宣傳,像總監Marc也是親歷親為,除了跟藏家、跟策展人及時溝通,甚至跟我們參展商的溝通都做得很到位、很充分。”

  藝術 「 博覽會 」 向 「 展覽會 」 的轉變

在採訪的過程中,大家提到香港巴塞爾時,總是在其之後加上「博覽會」三字,或者僅僅以「巴塞爾」、「香港巴塞爾」簡稱之,似乎並沒有多少人真正會去在意它的全稱。其實,它的全名叫「2015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而今年「藝術展」上的「展覽 」而非展鋪,也是它相較于第一、二屆香港巴塞爾的不同所在。

可能大家還會記得第一、二屆的現場,儘管也取得了空前的勝利,獲得了高度的公眾參與,但是對於走進巨大會場的人來講,多少都會覺得有些眼花繚亂,很多展位上都被盡可能地掛滿了作品,空間處則以雕塑、裝置填充,甚至畫廊與畫廊間所出售的演出者作品間的雷同度也是很高的。

而在今年,一切都在悄無聲息的變化著。大未來林舍畫廊帶來了劉煒、周春芽等人的作品,儘管與第二屆代理的演出者基本相同,但在展覽的佈置上已經很經得起推敲,展品間的關係也更加明確。值得一講的是,林舍畫廊同時帶來了陳界仁的一件影像裝置作品,一個巨大的黑色集裝箱,且不論陳界仁已有的名氣和去年在上海藝術雙年展上的高調亮相,單單把展位超過三分之一的空間獻給了他的這件《推移者》就足以證明了畫廊負責人不再單單期望多展示作品、為銷售是瞻。

長征空間選擇的演出者與往年相類,在今年的呈現上也出現了轉變,「我們的想法是讓展位顯得比較聚焦,其實相比較去年而言,我們單次展出的件數比較少......在規劃的時候能夠比較自如地去讓每一件作品跟另一件作品以及空間產生對應關係。 」李欣格介紹說。

Mai 36Mai 36

作為這屆新加入的臺灣畫廊Michael Ku Gallery,他的負責人似乎也很清楚此次前來的目的,「大家很清楚臺灣一些重要的演出者比如陳界仁,但是卻很少瞭解在他之後還有哪些後繼者。我們選擇帶來臺灣年輕的演出者,儘管知道這要冒很大的風險,我想,能夠向來自全球的畫廊展現我們畫廊的品格和策展能力,讓我們代理的年輕演出者能夠亮相,也就足夠了」。確實,若非他的解釋,僅僅安排了三件裝置的展位,的確讓人為他們感到擔憂。但這種敢於為了自己的策劃需要,一面牆上僅僅展示一件作品的畫廊絕對不在少數,其實,據Michael Ku Gallery相關人員的透露,正是他們的策展方案才讓巴塞爾組委會通過了他們的參展申請。

不單單是參展畫廊在觀念上的轉變,巴塞爾組織方在參展畫廊總量上的削減也體現出了這一點。儘管「畫廊薈萃」從上一屆的171間擴大到179間,但是「亞洲視野」則從上一屆的47間減少到34間,「藝術探新」也從上一屆的27間減少為20間,就總體而言,參展畫廊從上一年的243家縮減為233間,「香港博覽會今年數量較去年減少,因為我們決定少做一些小的展位,而多做幾個大的展位。瑞士也是一樣,瑞士巴塞爾畫廊數以前一直是305家左右,但今年將減少到285家。所以我們並不想招攬更多的畫廊,我們想要減少數量,但是展位的品質有所提高。這樣會加強競爭,加強競爭有助於畫廊提高品質,畫廊想要一直留在巴塞爾中,就必須在每一年展出高品質的作品。如果你今年做得不好,明年就可能會被排除在名單之外。 」 Marc Spiegler強調。這多出來的空間,則分給了一些策展出色、帶來作品質量較高的畫廊,如高古軒、佩斯、白立方、漢雅軒、長征空間等,好讓他們有更大的空間來策劃自己的展覽, 「這個博覽會的空間和場地,讓我們可以放大作品,這些大作品可以很好地反映演出者作品的含量、體量和完整性,這是很難得的一次呈現演出者的重要作品的機會。 」白立方香港空間總監周曉雯說。

  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的高度參與

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年僅三歲的香港巴塞爾從過去的「賣場」向「秀場」轉變,前兩屆的試探,足以讓精明的各畫廊主摸清楚什麼樣的作品是容易賣出去的,當賺錢不再成為問題的時候,新一輪的競賽又開始了,那就是各畫廊在這個世界舞臺上的「走秀」,一些畫廊選擇一半一半的策略,保證部分銷售的情況下,做出試探性的亮相;一些畫廊在確定好賣作品不變的情況下,開始真正選擇哪些作品應當展示,而那些不相和諧的則存放在展位後的儲物空間裡;自然,也有一些如Michael Ku Gallery那樣推薦青年演出者,以及像MAI 36那樣以策展方式推介歐洲知名但在亞洲卻不太為人所知的演出者的作品。

  「有時候我們挑選作品也不見得只是針對展銷的目的,相信你也很瞭解,現在整個藝博會的體制其實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來參觀的不僅僅有購買者,也會包括媒體、藝術理論家、策展人,或者是美術館的從業人員。 」某畫廊負責人說到。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引來了一種連鎖式地互動,今年,香港巴塞爾上另外一個顯著的變化出現了,國內、國際的大量策展人,以及博物館、美術館的人員來到了現場,「儘管這一點從現實來講與香港巴塞爾的品質是分不開的,香港巴塞爾已經幫每一位人設定了一個確定的時間點,好讓這些人可以同時集中在每年的這個時間裡,一起流覽各個畫廊、演出者,他們之間也會有交流的機會,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比較便利的方式,勝於他們一直在世界各地到處去飛,尋找演出者和優秀作品,即便他們在博覽會上只看到某個演出者一件作品,他也可以大概理解他的藝術語言以及他作品的基礎狀態。 」但是,組織方在獨立畫廊策展上的傾斜與宣傳,以及親自召集、帶隊與講解才是促成這一趨勢的重要原因。

在這些眾多首度前來的重量級博物館總監及國際藝術機構的策展人中,包括悉尼4A當代亞洲藝術中心(4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悉尼新南威爾斯(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阿德萊德南澳藝廊(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墨爾本Ian Potter Museum of Art、倫敦當代藝術學院(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高雄市立美術館、首爾三星美術館、北京M Woods美術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牛津Modern Art Oxford、香港M+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PS1、臺北當代藝術博物館、馬尼拉當代藝術及設計博物館(MCAD)、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深圳華僑當代藝術中心館群、上海外灘美術館、倫敦Serpentine Gallery、沙迦藝術基金會、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湖南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倫敦泰特美術館、悉尼澳洲藝術理事會、華盛頓The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及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等等。

他們的到來不僅僅是受邀參觀,也為整場香港巴塞爾的成績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如去年在北京現在畫廊舉辦「36天」個展,計畫與鐵絲床為伴36天,並供觀眾參觀的周潔的作品,據北京現在畫廊透露,她的裝置作品《美妙的規劃》就獲得20 多個私人藏家及美術館的青睞,以將近20萬美元的價錢被其中一家美術館購得。學古齋在VIP之日,售出了4件作品,其中白南准的作品《Internet Dweller 》是被加拿大的一家美術館收藏;李雨寰的裝置在採訪時也已經有一家美國的美術館在關注,並處於購買議價過程中。另外,香港奧莎畫廊帶來的歐凱琳、梁美萍、石家豪三位演出者的作品也分別被美術館收購,等等。 最後,還是讓我們看一下部分參展畫廊的感言吧。

  部分參展畫廊的感言:

卓納畫廊(紐約、倫敦)創始人大衛卓納(David Zwirner):「眾多來自本地區的年輕收藏家對我們的展品,特別是我們的具象派畫家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讓我非常鼓舞。這個展會在亞洲地區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演出者Neo Rauch遠道而來參展也獲得了極大迴響。畫廊的銷售成績也超出了我們的期望。”

長征空間(北京)展覽總監李欣格:「在今年的展會上我們認識了眾多新的藏家,而且我們注意到今年的藏家眼光獨到、品味更佳。”

耿畫廊(臺北)創辦人耿桂英:「我們很高興地見到收藏家都有備而來,而且決定果斷。首日預展我們已見到眾多新老藏家,許多舊客戶更經常向別人推薦我們。我們也特別榮幸能展出趙無極在1980年創作的三聯畫《24.11.80》,該作品收到了一位國際藏家高達3000萬美金的破紀錄出價。”

嘉圖現代藝術(香港)總監歐陽憲「我們在今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觀察到活躍藏家的地域分佈有了變化。我們的展位呈獻了當代水墨藝術的群展,而對於當代水墨藝術表現出極大興趣的歐洲藏家數量明顯增多。我們很高興看到來自香港和世界各地的藏家都對於當代水墨有極高的關注,我們這周的銷售成績十分可觀。”

  Hauser & Wirth(蘇黎世、倫敦、紐約、洛杉磯)高級總監Neil Wenman:「又是出色的一年!巴塞爾藝術展繼續穩固作為亞洲最具分量的當代藝術展的地位。這星期我們取得了歷史性的銷售紀錄,單在開展首48小時便已得到驕人成績。這證明了大會改在三月舉行是十分成功的決定。”

佩斯北京及佩斯香港(香港、北京、紐約、倫敦)亞洲合夥人及總裁冷林:「巴塞爾藝術展每年都為藏家和藝術愛好者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機會欣賞世界各地最頂尖的藝術作品,對藝術市場起到了絕佳的帶動作用,而且也使得市場更加多元化。此外,展會也對本地區的藝術界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

  Andrea Rosen Gallery(紐約)總監Andrea Cashman:「我們今年首次參展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帶著雄心壯志,希望能啟動全程參與,並讓展品成為香港的其中一部分。我們很高興能與K11藝術基金會攜手呈獻Felix Gonzalez-Torres的地標性看板作品 《Untitled》(1995),于K11商場、電車站,以及城中交通樞紐展出,公眾反應熱烈,當我們在城內各處展示藝術作品後,人們都能與之彼此聯繫,令我們尤感欣慰。能讓Gonzalez-Torres的作品在今年展會上大放異彩,讓我們非常高興。”

  Leo Xu Projects(上海)創辦人兼總監許宇:「我們今年首次在畫廊薈萃展區參展,取得了空前成功。我們接觸到來自不同背景的藏家,首日開展已售出半數作品,今年來港的收藏家水準非常卓越,充滿熱忱而且有備而來。”

藝術門畫廊(香港、新加坡、上海)創辦人林明珠:「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落戶香港以及M+美術館的奠基,令香港藝壇在過去幾年發展迅猛,如此的成熟與深度是我此生一直所期盼的!”

  Galeria Nara Roesler(聖保羅)總監Daniel Roesler:「今年的買家來自亞洲不同角落,如上海、北京、東京、首爾、香港等,也有歐美等地的買家向我們購買作品。收藏家們亦不拘泥于地域,亞洲當代藝術在這方面十分的自由。巴塞爾藝術展能提供一個自由對話交流的平臺,不受傳統東西方的藩籬所限制,能在此展出實在是件賞心悅目的作品。”

  Thomas Dane Gallery(倫敦)合夥人Thomas Dane及Martine d'Anglejan-Chatillon:「作為首次參展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畫廊,我們對展會所展示的非凡活力印象深刻,策展人與收藏家同樣表現熱切,其中更包括不少年青一代的代表。區內的豐富文化底蘊在展會上表露無遺。”

德薩畫廊(香港)總監Pascal de Sarthe:「過去三屆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可謂越戰越勇,藝術品與收藏家的水準均不斷提升,充分證明香港的確是亞洲的藝術樞紐。對於展會決定將藝術展改之三月舉行的決定,我感到非常高興。”

  Roslyn Oxley9 Gallery(悉尼)總監兼創辦人Roslyn Oxley:「我們自巴塞爾藝術展在2013年首度來港就已經開始參展,今年大會的水準又創新高。大家對參展藝廊的信心與期待都顯著提升,我們更取得有史以來最理想的銷售成績。”

  Gladstone Gallery(紐約、布魯塞爾)總監Simone Battisti:「我們曾參與首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今年捲土重來,很高興見到來賓對藝術的認識越發加深,而且更專注在作品之上。我們非常高興能向到訪的國際來賓展示演出者的作品,並接觸了一些亞洲地區的新客戶,實在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學古齋畫廊(首爾、上海)總監禹燦奎:「來到香港總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而且展會新的日期起到了極佳的作用,不僅吸引了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更多藏家和美術館代表參展,還有眾多來自歐美的來賓。這體現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全球影響力有多麼強大。”

  Victoria Miro畫廊(倫敦)聯合總監Glenn Scott Wright:「本次是我們第四年來到香港參加藝術展,而今年我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動力。我們今年與來自美國、中國大陸、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各地的客戶達成了七位數位的成交。”

  Van de Weghe Fine Art(紐約)總監Pierre Ravelle-Chapuis:「這是我們第五年在亞洲參展,也是第三次參與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會的潛力從一開始就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更興奮見到大會的水準逐年遞升,展會是聯繫亞洲藏家,特別是中國大陸藏家的極佳機會。”

大未來林舍(臺北、北京)總監林天民:「巴塞爾藝術展是全球最優秀的藝術展,每次參與我們都能遇見新的收藏家,除了亞洲及歐美等地的收藏家外,不少更是來自香港及中國大陸的,令我們尤其興奮。此外,許多我們遇見的年輕收藏家更對我們所展示的作品大感興趣,開展首兩天我們已售出攤位內九成的作品。”

  Michael Werner(紐約、倫敦、柏林)總監Justine Birbil:「今年度的巴塞爾藝術展令我們非常滿意,展會水準屢創高峰,我們遇見不少再度前來的收藏家,又和新買家互相交流,整體銷售成績理想,各基金會與美術館對我們作品的興趣更不容忽視。”

  Dominique Lévy Gallery(紐約、倫敦)歐洲高級總監Emilie Streiff:「來賓們對Pierre Soulages、白髮一雄、趙無極及草間彌生的作品深感興趣,銷售情況非常理想,其中Soulages的作品《Peinture 195 x 155 cm, 7 février 1957》更大受亞洲及澳洲收藏家歡迎。在展會上,我們認識了大批來自香港的收藏家,亦乘其地利之便,接觸到來自中國大陸、印尼、馬來西亞及澳洲的收藏家。”

  Timothy Taylor Gallery(倫敦)常務總監Timothy Taylor:「從一開始我們已經參與香港巴塞爾藝術,每年的展會均越趨完善,來賓水準亦不斷提升。 Sean Scully目前在中國的巡迴回顧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來賓對他的作品反應非常熱烈。大眾對巴塞爾藝術展的認知與興趣均令人欣慰,實在難能可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徐悲鴻與《八十七神仙圖》

2015年03月25日12:06



  1937年春天,國畫大師徐悲鴻應邀到香港舉辦畫展。期間,經作家許地山介紹,來到德國籍馬丁夫人家中鑒賞書畫。這位馬丁夫人父親生前曾是德國駐華外交官,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收藏了大量中國書畫文物。如今,馬丁夫人有意將其出售,得知徐悲鴻是著名畫家,又愛畫,因此,特準備了幾大箱字畫供徐悲鴻挑選。

在這些字畫中,徐悲鴻還真找到了寶,一幅老舊不堪,絹底已呈褐色,不僅沒有落款,沒有歷朝歷代名人或皇室的藏印及題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的畫,卻讓他兩眼放出驚異的光芒,幾乎是叫喊著說:「我就要這一幅!”

這是一幅白描人物長卷,描繪的是一個道教傳說,東華帝君、南極帝君在侍者、儀杖、樂隊的陪同下,率領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將前去朝謁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畫中87位列隊行進前往朝拜元始天尊的神仙,加上亭台曲橋、流水行雲等的點綴,畫面優美,宛若仙境,賞畫間似有仙樂在耳畔飄蕩。根據自己對中國畫的研究,判定可能是「百氏畫聖」唐代畫家吳道子所作。由於年代久遠,世上已難尋他的真跡,如真的是,那可就是罕見的國寶。難怪,徐悲鴻如此興奮!

雖然心中竊喜,可表面上仍不動生色,唯恐對方生變,談妥之後,馬上花大價錢將其買下。他還請來當時美術界和鑒定界的幾位名聲顯赫的大師幫著做最後的鑒定。最終確認此畫確實為吳道子之作。徐悲鴻將得到這幅畫的心情形容為「平生做的最快意的一件事」,並製作了一方刻有「悲鴻生命」四個字的印章,鄭重地加蓋在長卷的畫面上,還寫了長長的題跋:「......嗚呼!張九韶于雲中,奮神靈之逸想——與世太平,與我福綏,心滿意足,永無憾矣。”

大師視此畫為最心愛之物,不管是外出講學還是舉辦展覽,他都隨身攜帶。 1942年5月10日,徐悲鴻在雲南大學的辦公室整理作品,突然,空襲警報響起。匆忙間徐悲鴻與大家一起跑進了防空洞。等空襲警報解除,當他再回到辦公室時,發現門和箱子都被撬開,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其它30多幅畫竟不翼而飛。徐悲鴻猶如五雷轟頂,眼前一片昏黑......名畫失蹤,事關重大,驚動了雲南省府。當局立刻派員調查,限期破案,然而名畫卻杳如黃鶴。徐悲鴻為此憂心如焚,三天三夜寢食不安,血壓急劇上升,病倒在床上。

  1944年,某一天,郵差送來的一封信又讓徐悲鴻驚喜萬分,失蹤兩年的《八十七神仙卷》又有了音訊。信是他曾經的學生盧蔭寰寫來的,說是她曾隨朋友在成都一人家中見到過此畫。得到寶貝的下落後,徐悲鴻興奮得恨不得馬上去成都,可冷靜下來,為保證名畫的安全,切不可打草驚蛇。於是,他委託一朋友與那人聯繫。沒想到,那人獅子大開口,出價銀元20萬。

可為了名畫,徐悲鴻接受了他的條件,也沒有去報警,他不顧自己體弱多病,白天黑夜忙於作畫。夫人廖靜文則説明丈夫找朋友籌款,終於將20萬現款籌齊,順利地買回了自己的「寶貝」。

當徐悲鴻再次見到這幅魂牽夢繞的神仙圖畫時,非常激動。畫幅上面「悲鴻生命」的印章和自己的親筆題跋已經被割去,但是徐悲鴻依然記得當初寫下的跋文,依然記得當初見到此畫時的激動心情。此後的日子裡,這幅畫陪伴徐悲鴻走過餘下的人生。 1953年9月,徐悲鴻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而去世。他的夫人在悲鴻逝世的當天,宣佈了悲鴻生前的意願,將他留下的1000余件作品和1000余件他收藏的歷代名人字畫,還有萬余件圖書資料全部獻給國家,這其中也包括徐悲鴻先生兩次傾其家財購買的國寶《八十七神仙卷》。

如今,《八十七神仙卷》靜靜地躺在徐悲鴻紀念館內,向每個來此參觀的人,輕輕述說著發生在它身上的故事,畫有價,可是大師的品德無價。

文/張幫俊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市場吃得下否

2015年03月25日12:03
1734.jpg
1734.jpg (54.28 KiB) Viewed 8603 times
近日,齊白石作品《山水十二條屏》亮相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這套齊白石創作于1925年的巨制,光是保險單就價值15億元。還未開拍,該作就被不少收藏界人士估價1億美元,甚至有的人還稱該作品值20億元人民幣。因此,這套作品也被貼上了「史上最貴中國藝術品」的標籤。

這套《山水十二條屏》是齊白石于62歲時創作的,也就是齊白石進入其「衰年變法」藝術階段的第4個年頭,被不少藏家視為其風格轉變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山水十二條屏》每條屏形制整齊劃一,均為縱180釐米、橫47釐米,內容分別為《江上人家》《石岩雙影》《板橋孤帆》《柏樹森森》《遠岸余霞》《松樹白屋》《杏花草堂》《煙深帆影》《杉樹樓臺》《山中春雨》《板塘荷香》《紅樹白泉》等,充滿了東方田園式的古意悠遠。據悉,在齊白石的作品中,以四屏、六屏居多,目前展出的這套是唯一在藝術品市場上流通的十二屏作品,也是齊白石可流通作品中尺幅最大的。

據保利拍賣公司近現代書畫部總經理殷華傑透露,這套十二屏作品將由保利借展1年,期間歡迎包括拍賣、私下的洽購等任何形式的交易轉讓。

業內人士估算,這套《山水十二條屏》的成交價應該不會低於1億美元,也有人估價達到20億元人民幣。不少人的參考依據是,與齊白石同時期的西方藝術大師高更的《你何時出嫁》近期就以3億美元成交,而與齊白石只相差1歲的芒克的代表作《呐喊》,也拍出了1.2億美元的價格。 「齊白石的作品中,山水畫一直是最為緊俏的,價位要高出花鳥作品幾倍。再加上這幅創作于其‘衰年變法’的後期,可被視為齊白石對自己山水畫經驗的一次歸納提煉。 」殷華傑說。如果這套《山水十二條屏》能交易成功,無疑將締造近現代書畫作品成交價的新紀錄。

在一份根據作品成交額評出的2013年度國際「十大演出者」排行榜上,張大千、齊白石和趙無極3位中國演出者入圍,其中齊白石以2.656億美元位居第5。

藝術鑒定家尹光華認為,對於國內名家作品的市場,不能太樂觀,而將同期歐美作品的價格作為參照物件也欠妥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是歐美藏家購藏齊白石、張大千作品的高峰期。然而,到了今天,購買齊白石、張大千作品的藏家基本上都來自于中國。隨著歐美老一代藏家的離世,許多中國近現代名畫紛紛回流。尹光華說:「不少西方油畫作品本身存世量極少,且受眾範圍十分廣泛。雖然中國藝術品買家正在崛起,但目前中國書畫藝術品的市場價值與西方油畫還有很大距離。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香港蘇富比將拍中國名家書畫:總估價逾1.8億港元

2015年03月27日07:32

http://hongkongmart.com/%E4%BF%9D%E7%9C ... A%E6%81%AF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晚清名臣後人捐8億元傳家寶換城市戶口:26年未果

2015年03月27日08:04



徐继畬文物中的乾隆圣旨复制件,原件下落不明。徐繼畬文物中的乾隆聖旨複製件,原件下落不明。 徐继畬文物中的徐继畬画像复制件,原件下落不明。 徐繼畬文物中的徐繼畬畫像複製件,原件下落不明。

記者 高龍

這是一筆龐大的遺產,多達33種297件文物,足夠修一個博物館。他們曾經的主人是徐繼畬,名著《瀛寰志略》的作者,清朝總理衙門大臣,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先驅。

徐繼畬的遺囑是:甯賣房賣地,不賣書籍字畫。上世紀80年代末,這個遺囑被打破。為了解決徐繼畬七世孫徐進偉的城市戶口,住在山西省五台縣的徐家向太原的三晉文化研究會捐贈了家傳的絕大部分文物。山西省高級法院的民事卷宗的《徐惠雲捐獻的有關徐繼畬的資料清單》對此有詳細列舉。

  26年過去了,當年解決戶口的願望成為泡影,徐家捐贈出的絕大部分文物移交給了山西省博物館(如今改名為山西博物院,以下均稱為山西省博物館)。還有近30件文物卻在此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尋覓。

  捐贈

這本是一批歷經風雨而完整無損的傳家寶。徐家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個決定改變了它們的命運。

  1989年,徐繼畬第六代孫女徐惠雲作了決定,要將這筆龐大的遺產捐贈給太原的三晉文化研究會。它們的回報是,三晉文化研究會説明解決徐繼畬七世孫徐進偉等人的城市戶口。徐進偉家住五台縣東冶鎮東街村。

三晉文化研究會是1988年剛剛批准成立的社團法人,時任研究會副會長劉貫文分管學術部工作,此時還擔任山西省社科院院長。

山西省高級法院的民事卷宗顯示,捐贈後,徐繼畬文物到了三晉文化研究會,被學術部保管。但實際上,學術部部長劉貫文成為徐繼畬文物的實際佔有者,文物中的文獻資料直接放在劉貫文家裡,包括徐繼畬甲寅批註明代毛氏汲古閣版《後漢書》。該書後被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徐批底本明毛氏汲古閣版《後漢書》為珍本,與《瀛環志略》為徐繼畬著作中的雙璧。徐繼畬生前一直將其帶在身邊。民國四年,閻錫山出版《松龕先生全集》時,徐家拒不提供此書,閻只好惋惜地說:「先生以絕異之才,承尊人廣軒先生家學,平生最篤嗜兩漢書,嘗有評釋,未及訪得。”

劉貫文家中還存放了徐繼畬手稿《五台新志》。該書後被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鑾駕、執事木牌、木屏風等,也放在劉貫文辦公室,其中包括徐繼畬辛酉編《舉隅集》殘版30塊。 1999年10月五台博物館出具證明,將徐繼畬《舉隅集》部分木刻印書版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文物中的畫像、條幅、字畫等,也放在劉貫文辦公室。清單上寫成「三晉文化研究會學術部存」。其中包括徐繼畬跋《蘭亭群賢修褉圖》,這幅畫是明代永樂皇帝賞賜益王的,圖長9米多,體現了明代套拓技術最高水準。

  1993年起劉貫文就不再參加三晉文化研究會的活動,但直到1999年,徐繼畬文物仍然被其擁有。 1999年11月11日,三晉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劉在文在接受法官張純調查時提到,徐繼畬文物是「劉貫文主管,名義上是捐給三晉文化研究會的」。

  1999年11月11日下午,在劉貫文在家中向辦案法官張純承認,徐繼畬文物很多的確在他手裡,不過是做研究之用,「我手中保管的東西,是為三晉文化研究會保管。”

此外,接受法官調查時,徐繼畬文物的一部分由山西省社科院幹部崔正森保管。崔正森此前是三晉文化研究會學術部的人,但此時學術部已經不存在了。

  官司

文物捐贈後,戶口卻始終沒有解決。如今已50歲的徐進偉依然是農民。

當時三晉文化研究會學術部的崔正森曾到徐進偉所在的五台縣,想讓當地幫忙辦理戶口。五台縣對徐繼畬文物流出當地非常不滿。時任五台縣委書記周新玉所寫的證明材料提到,五台縣時任副縣長張雲樓對崔正森說,「你不經過縣政府,就私自拉走徐家文物,是違法的。你再說,我讓公安局和你談話。”

徐家于2000年將三晉文化研究會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決捐贈行為無效,想索回家裡捐贈的文物。徐繼畬文物捐贈案歷經太原市迎澤區法院、太原市中級法院、山西省高級法院審判。太原市中級法院駁回訴訟請求,山西省高級法院維持原判。這樣,徐進偉處於一種既沒有得到城市戶口,又失去徐繼畬文物的狀態。

但在案件偵辦過程中,關於本次捐贈的另一個問題浮現出來:部分文物已經遺失。

在太原市中院審案中,對於這批後來找不到的文物,三晉文化研究會當時答覆稱,具體保管人外出未能見到。

  2000年,國家文物局答覆太原市中院的函件提到,三晉文化研究會應集中保管徐繼畬有關文物資料,或交由具有保管能力的山西省博物館管理。

  2001年1月19日,徐繼畬文物原來的保管者三晉文化研究會將文物移交給了山西省博物館。正是在移交過程中,一個嚴重的問題暴露出來:其中28件文物下落不明,包括《乾隆四十二年誥封徐繼畬曾祖父母聖旨》。

徐繼畬文物此前保管的混亂狀態方被社會廣泛關注。

  2001年2月21日,三晉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雷忠勤在山西省高院庭審時做了《徐繼畬文物資料存放的現狀》說明。該說明稱,「還有25件資料,由於某種特定的暫時性原因,至今仍在繼續整理中。我本人就參與了這一清理活動。 」但該說明沒有指出清理活動到底是什麼,而是較模糊地提到,「把這一清理工作進行到底,包括必要時採用其他一切合法的手段和形式進行清理。”

  2001年5月16日,山西省高院書面聲明三晉文化研究會,要求限期將徐繼畬的28件文物資料全部移交給山西省博物館,否則將依法承擔法律後果。

  2001年5月31日,三晉文化研究會給時任山西省政法委書記杜玉林的報告中稱,「其餘文物資料,由於歷時已久,其間學術部也有過人員變動,劉貫文早已退休,年事已高,且健康情況不佳,記憶衰退,雖經查找小組努力查找,至今未能如數找到原件。”

劉貫文于2007年去世。

  查找

當年山西省高院在作出判決時,給了山西省公安廳一份司法建議書,建議山西省公安廳對丟失的28件文物立案處理。山西省公安廳刑偵總隊立即展開案前調查。警方發現,文物在三晉文化研究會存放時,未製作清單,也未安排專人負責保管。

  1990年,三晉文化研究會與山西省博物館共同舉辦了一次徐繼畬生平文物展。在展覽前,三晉文化研究會學術部的研究員尹協理將參展文物真品交給博物館工作人員,山西省博物館將部分徐繼畬文物進行了臨摹、複製。警方發現,三晉文化研究會和山西省博物館均提供不出文物交接手續。山西省博物館是否將參展真品歸還了三晉文化研究會?面對警方問詢,尹協理和山西省博物館保管部、陳列部的工作人員均以「事情過去時間太長,細節想不起來」,不能說明。

此外,三晉文化研究會從未向山西省博物館索要過參展文物真品,也從未向任何部門和單位提出過文物遺失問題。

警方也調查了劉貫文,但劉貫文彼時做心臟手術沒有康復,不能講話,最終沒有取到材料。警方在調查過程中也沒有找到文物被盜竊、搶劫線索。

山西省公安廳認為,主要原因是三晉文化研究會文物管理上混亂,責任不清,制度不嚴所致,「徐繼畬文物沒有明確保管人、責任人。文物外借沒有嚴格的審批制度,也沒有嚴格交接手續。”

山西省公安廳最終認為立案依據不足,不予立案。三晉文化研究會相關負責人答覆南都記者,遺失的28件文物仍然沒有找到。

遺失文物中最容易讓人記住的是一道聖旨。它是1軸乾隆四十二年誥封徐繼畬曾祖父母聖旨,五色織錦上寫著金字誥文,對研究徐氏家族和清代典章有重要價值。這道聖旨自從徐進偉送到劉貫文家裡後,再未要回,後來也沒有移交給山西省博物館,下落不明。

遺失文物中包括多幅反映徐繼畬家族的珍貴畫像。其中有徐繼畬遺像2軸,高約2米,是目前存世甚少的晚清名人彩色畫像。即使館藏宏富的美國國會圖書館也只保存著徐繼畬畫像的照片。

  追討

如今,山西省博物館接收的徐繼畬文物沒有展出,而是放在該館的庫房。

  「我們接手文物的時候是後半程。後來三晉文化研究會保管文物時好像有些問題。他們移交給博物館時我們才開始接觸這些文物。移交給博物館的東西保護得比較好。 」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張慧國近日告訴南都記者。

山西省高級法院2001年的判決書提到,上訴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害,提到上訴人徐進偉「可另擇途徑求得司法救濟」。

山西省高級法院也向山西省文物局發送了司法建議書,建議山西省文物局依國家法律、政策規定,給予徐進偉等四人合理、適當的經濟補償。在徐繼畬後人徐進偉看來,這是一個沒有執行的爛尾判決,糾紛至今沒有解決。

  2001年,在審案過程中,山西省高級法院委託山西省文物局對徐繼畬文物進行了估價,對於三晉文化研究會移交給山西省博物館的部分,最終估價為7.908萬元。

徐繼畬後人徐進偉認為這個估價畸輕,根本不能反映這批文物資料的實際價值。他托人對徐繼畬文物進行了估價,達7.75億元。徐進偉如今要求得到4000萬元補償。

對此,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張慧國告訴南都記者,「是三晉文化研究會給我們文物的,正式給補償,也只能給到三晉文化研究會。”

編者注:徐繼佘(1795.12.4—1873.3.30)晚清名臣、學者,《紐約時報》稱其為東方伽利略。字松龕,又字健男,別號牧田,書齋名退密齋,山西代州五台縣人。道光六年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總理衙門大臣、首任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徐繼佘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文學、歷史、書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著有《瀛寰志略》、《古詩源評注》、《退密齋時文》,《退密齋時文補編》等。
chanhe
Site Admin
Posts: 721
Joined: Wed Jul 28, 2010 1:35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chanhe »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