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李鬼怎樣攪渾拍賣市場
2014年07月17日 10:50

  火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和大量愛好收藏的人群,讓許多不法分子發現了可乘之機。近日被媒體曝光的廣州佳昊國際展覽服務有限公司、廣州市古今通寶展覽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借境外拍賣之名、騙取服務費的行為,即屬此列。這一事件表明,這些既不是拍賣公司,也不具備拍賣資質的公司,攪渾了中國的拍賣行業,長期以來屢禁不止,對藝術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惡劣影響和嚴重危害。

  天價陷阱:“李鬼”拍賣公司頻現
  由於相關法律知識的儲備有限,普通百姓參與藝術品收藏之前,不僅需要練就一雙慧眼,鑒定藝術品的真偽,也要有“火眼金睛”,認准拍賣公司的“真偽”。

  2013年,家住上海已退休的吳女士打算將收藏的紀念品賣掉,一家名為廣州市古今通寶上海分公司(以下簡稱“古今通寶”)的工作人員向她表示,她收藏的1個原價幾十元的世博會護照,在澳門拍賣最低估價38萬元,她的香港回歸五周年紀念郵票估價更是高達100多萬元,吳女士欣喜若狂,找出所有紀念品。在“專家”和“拍賣公司”工作人員評估之後,吳女士的“藏品”估價總計高達1000多萬元。當然,重點不在於此。該公司表示“藏品”要送到境外拍賣,吳女士需要按照估價一定的比例,繳納15萬元的前期宣傳費用。

  面對高額利潤的誘惑,吳女士東拼西湊,湊齊了15萬元。然而,吳女士很快發現自己上當了。“有人已舉牌到37萬元,但按照合同沒有達到或超過最低估價我們是不能成交的。因此,前期宣傳費用不能退還。”工作人員如此解釋。當吳女士拿出合同,找到上海工商、公安等部門報案,卻由於其合同是出於自願行為,無法作為證據,老太太欲哭無淚。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類似受騙經歷的人不在少數。無獨有偶,去年,朱先生與一家名為上海觚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服務合同書》。按照合同,朱先生將自己收藏的“紙幣、硬幣、郵票珍藏冊”委託甲方參加其合作機構的拍賣活動,朱先生支付給觚寶公司基礎服務費8000元,拍賣一旦成交,需再支付拍賣成交額的10%。然而,朱先生很快發現自己上當了,“拍品遲遲未拍,上網搜索發現公司已經倒閉。”

  “這是兩家典型的‘李鬼’拍賣企業。”中國拍賣協會副秘書長歐陽樹英表示。這已經不是假拍賣企業首次行騙。2011年,安徽匯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就曾以虛假天價鑒定為誘餌,收取高額費用;2012年,化身泓寶、弘盛、鼎藏三家公司也用同樣的手法,騙取受騙藏家每人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的服務費。

  而這些騙子公司行騙手法大同小異:虛假鑒定、抬高藏品估價,收取服務費。據深諳此類騙術的拍賣業內人士透露,這家名為“古今通寶”的“李鬼”拍賣行,從2000年來就以各種不同身份,先後在廣州、上海、武漢、成都、長沙、太原、福州等地成立展覽交易中心,“新瓶裝老酒,萬變不離其宗,從珠江騙到長江。”

  假拍變型:“李鬼”拍賣行“渾水摸魚”
  中國拍賣協會副秘書長歐陽樹英表示,目前,藝術品拍賣行業正深受“李鬼”之害。
  據知情人士透露,據不完全統計,在上海地區,打著投資管理公司、文化傳播公司、會展公司等旗號,以拍賣形式,明目張膽行騙的公司達百餘家之多,數量早已超過正規拍賣公司,並且規模和數量仍在迅速發展,有些甚至未在工商部門註冊。

  “這些假拍賣企業在‘拍前’故意抬高估價,向委託人收取高昂的圖錄費、評估費、宣傳費,以此牟利。當委託人發現受騙上當後,很難找到維權依據,假拍賣企業簽訂的多為‘服務合同’,委託人很難從表面發現未履行合同內容的證據。”歐陽樹英表示:“拍賣行業是服務性行業,企業的聲譽和市場信用度決定未來的生存,正規經營的拍賣企業經常因為‘李鬼’拍賣行的存在,而蒙受不白之冤,不僅要做很多解釋工作,而且也導致新的客戶不敢輕易進入。另外,受到這種負面報導的影響,相關部門會對拍賣公司實行高壓監管,難免出現管死真‘李逵’,放活假‘李鬼’的現象。”

  業內人士表示,高額利潤與較低的違法成本成為假拍賣企業鋌而走險的誘因。欺詐流程大概如此:首先註冊與藝術品相關的公司,搭建網路宣傳平臺,雇工以電話或者網路方式對外攬客、通過“專家”估值、收取服務費、安排虛假拍賣。通過事前收取服務費,將風險轉嫁到藏家身上,空手套白狼。

  對於虛假拍賣的流拍,公司會有冠冕堂皇的回復:“合同是在雙方自願下簽訂的,任何公司都不能擔保委託作品會100%成交。”
  據瞭解,當前社會上無拍賣資質的企業、單位和個人以各類競價會、淘寶會、拍賣為幌子擾亂市場,大量非拍賣企業拍賣活動氾濫,各類傢俱競拍會、大眾收藏品競買會、古玩藝術品無底價競買會、大眾藏品保真競拍會越來越多,中拍協相關人士提醒,在參與拍賣活動之前,一定要認清拍賣公司的資質。很多“李鬼”拍賣行,都採取躲避《拍賣法》的做法。而這些也是管理的盲區,不受相關法律保護。
  提高警惕:正規拍賣公司拍賣之前不收費用
  “‘李鬼’拍賣行的詐騙手段不斷升級,越來越高明,而且已形成一條涉及範圍廣泛的產業鏈。”歐陽樹英介紹,最初,他們會和個別拍賣公司聯營,以委託徵集、高估價等方式操作,獲得利潤;拍賣行業自律公約出臺後,規定正規的拍賣公司拍前不收取任何費用,工商、商務等主管部門也加強對拍賣公司的監管力度,“李鬼”拍賣行則變得“自動升級”,直接以展覽公司或者文化管理公司的名義,化身多家公司,以不同身份展開欺詐活動。

  業內人士表示,社會上很多所謂“藏品”,拍賣行都不接受,這被一些“李鬼”拍賣行鑽了空子,這裡就有藏家心理的問題。還有就是藏家的常識問題,正規拍賣行在拍賣之前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表示,歷來反對拍前收費的行為,也反對任何形式的假拍行為。2011年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已發佈《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自律公約》,明確禁止拍賣前向委託人收取任何費用;堅決杜絕“假拍”行為;承諾不知假拍假,並強烈呼籲國家有關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對拍賣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整治。

  市場規範:健全法律監管機制
  據瞭解,目前,“李鬼”拍賣會之所以難以整治,一方面,這些公司往往註冊了多個展覽公司和藝術中心,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一個殼在運作一段時間之後,再換另一個繼續詐騙。

  雖然“李鬼”拍賣行發展猖獗,但歐陽樹英在談及如何規範市場時很無奈:“作為行業自律組織,中拍協不具備行政權力。我們的自律公約成員單位已經覆蓋了文物、藝術品九成以上市場,但‘李鬼’們游離在行業之外,協會只能向政府部門反映訴求。”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打擊“李鬼”拍賣行時,往往會遇到法律依據不足的情況。首先,這些公司的名稱不用“拍賣”二字;和客戶簽訂的不是拍賣合同,而是“服務協定”,因此,得以避開《拍賣法》的追究,工商、公安或者行業協會對它沒有約束作用,一般的拍賣管理辦法也對它無計可施;此外,很多上當受騙的藏友提供的拍品不是文物,《拍賣法》也無法保護他們。

  根據我國法律體系,無論是《拍賣監督管理辦法》、《拍賣管理辦法》,還是各地方涉及拍賣的法律法規,都是依照《拍賣法》等法律法規制定的。因此,只有完善《拍賣法》,提高監督監管機制,才能根本杜絕這類現象的產生。對此,歐陽樹英表示:“相關部門必須充分重視‘李鬼’拍賣行擾亂市場的情況。不過,通過正常管道整治‘李鬼’時,會牽涉多個部門,法律依據更複雜,必須根據每一個個案,找尋相應的法律條款進行處置。”她認為,相關部門必須針對新的情況,將各類部門力量協調起來,發揮合力。

  而在法律適用範圍調整之前,政府和行業“面對新問題,工商、商務、文物、文化、海關等有關部門要充分重視,突破拍賣法範圍,在更廣的監管體系下尋找打擊‘李鬼’行騙等行為的依據和途徑,不能因為沒有直接的監管措施,讓藏家受害,讓正規經營的企業‘躺槍’。”歐陽樹英說。

  擦亮雙眼:如何甄別“李鬼”拍賣行
  如何防止上當受騙,業內專家介紹說:首先要看清受理拍賣的公司名稱和合同訂立一方主體必須是拍賣公司,沒有拍賣兩個字的公司,無權代拍賣公司徵集拍品;第二,拍賣援引的法律是《拍賣法》,而不是《合同法》,尋找法律依據,需要找對條文;第三,正規拍賣公司與送拍者簽訂的是“委託拍賣合同”而不是“服務協定”;第四,正規拍賣行在拍賣之前不收取任何費用;第五,拍賣會的舉辦地點一般是境內不是境外;第六,“李鬼”拍賣公司的估價一般都遠遠超過藏家的心理期望。

  作者:王曉磊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蘇富比與eBay合作:瞄準網上1.45億用戶
2014年07月21日 07:52

  蘇富比將與eBay合作共同開發一個網路平臺,客戶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流覽和競拍藝術品、收藏品和古董。eBay網站會專門開設一個直播板塊,將面向全球直播蘇富比拍賣會。目前,eBay活躍買家數量已達1.45億,這就意味著蘇富比可以充分發掘龐大的eBay客戶群。

  同時,佳士得拍賣行已對其線上業務投資5000萬美元,網站計畫於10月上線。由於缺乏創新,蘇富比拍賣行一直遭受股東批評,但兩家拍賣行似乎都覺得,現在正是將藝術品拍賣轉移到數字領域的好時機。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www.hongkongmart.com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趙少昂:藝術市場中的一匹黑馬
2014-07-08 10:34:27
作者:楊豔麗


20世紀初,嶺南畫派誕生,後來成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一個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重要畫派。該畫派以廣州本地題材為主,主張“折衷中外,融匯古今”,宣導寫實並善於汲取外來技法,以獨特的表現手法、清新華麗的姿采,突破了固有的陳規舊習,為中國繪畫開拓了廣闊的領域。

同時,也湧現出眾多傑出的畫家,諸如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等,他們承其師業,銳意變革,成為畫派第二代中的佼佼者,被譽為“嶺南四大家”。其中趙少昂在近年來書畫市場中後來居上,頻頻創造拍賣記錄,成為藝術市場中的一匹黑馬。

獨特的藝術才能

趙少昂作為“嶺南畫派”傑出代表,繼承了該畫派的藝術創新精神,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其花鳥畫充分發揮書法用筆的表現力,故其筆下無論是花花草草,還是飛禽走獸,都能揮灑自如,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趙氏又吸取了日本和西洋技法之精華,著意表現生活,作品富有詩意。其繪畫題材通常以嶺南風景與風俗人情為多,畫面工致秀氣,色彩豐富明麗,格調新穎而意境獨特。
同時趙少昂也非常注重寫生。他重視對物象的觀察及對大自然生命的把握,強調準確概括事物的形神,並勤于寫生以充實畫材,勇於嘗試以體現自我,其作品極具鮮明的個人風格。難怪徐悲鴻曾如此評價趙的花鳥畫藝術成就:“畫派天南有繼人,趙君花鳥實傳神。秋風塞上老騎客,爛漫春光豔羨深。”

此外,對於作畫的佈局,☆ 趙少昂《雙鷹圖》佳士得 2012春拍拍品他也是非常講究的。尤其對畫面空白的處理十分巧妙,其筆墨所到之處盡顯功力,並恰當地運用虛實對比關係,使得需要表現的物件更加集中突出。

從趙少昂一生的藝術歷程來看,早期畫風著重於寫生的真實感,勾線著色甚為工整細緻;晚年多用墨色,老筆紛披,勢愈磅礴,而能於奔放粗狂之中見精細,可謂意趣動人。尤其是趙少昂畫筆下的蟬,與徐悲鴻的駿馬、齊白石的蝦享有同等地位,並稱中國畫壇三絕。

趙氏還精於調色。他利用英國水彩造就了純淨妍麗、對比強烈而不俗的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還創造出調色與運筆相結合的過人技巧:將預先準備的幾種顏色按照想好的次序部位舔上毛筆的尖、肚、根部,一筆寫就。將墨色調合之時的微妙變化,完成於霎那間的一筆之中,榮枯畢具、深淺天然,一筆劃而具備了“形、神、質”的獨到技巧。趙少昂所追求的生機靈動、逼肖傳神的藝術效果,已經在他筆下的自然景物中展露無遺。

走出地域限制 全面“北伐”

以上已提到,嶺南畫派具有強烈的廣州地域風格,以嶺南特有景物豐富題材,口味偏重於當地特色,因此其主要收藏群體還是集中在廣東一帶,存在嚴重的區域局限性。即便在2000年以後,北方市場雖有零星的嶺南畫派作品出現,如趙少昂的極少幾幅花鳥畫上拍,可是一直都像是在“坐冷板凳”。這也導致了趙氏早些年市場並沒有形成全國性的效應。加上以往嶺南與北方文化溝通本來不多,畫風相異,使得繪畫風貌差異性較大,因此外地藏家不容易接受與喜歡。如前幾年趙少昂一張作品在北京賣15萬元,在香港可能就會賣到30萬元。其主要原因是流通量少、市場空間小,才使得不同地區的價格相差如此之大。

但隨著近年來藝術市場的繁榮,趙少昂作品已慢慢走出了地區的限制。2010年,中國嘉德春拍首次推出了包括趙氏在內的“嶺南七傑”專題近五十件作品,嶺南名家開始受到北方的廣泛關注。同年,西泠印社在秋季藝術品拍賣中,也推出了類似的專場,引起了社會的極度關注。

通過這些拍賣的情況可以發現,有突出地域特點和強烈藝術感染力的趙少昂畫作,開始令人驚奇地被各個地區的藏家所青睞,如上海、北京各地的拍賣都有其作品。從買家上來看,也不是只有廣州人才買趙少昂的畫。如中國嘉德2009年拍賣一張其《大利鳴蟬》,現場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從22萬元起拍,最後以109萬元被一個上海客戶買走。所以只要是好的作品,哪裡都可以賣出好的價格,同時也說明了趙少昂已成為一個全國流通的畫家。
作為剛剛走出地域限制的畫家,其畫價往往具有較大的升值空間。況且在全國大炒書畫的時候,廣東依然我行我素,所以在其他地區看似高速發展的同時,廣東畫家作品及藝術品市場整體便顯得滯後。正因為嶺南畫派炒作成分較少,升幅比較慢,所以炒作的人就變得更加少,於是便導致現在的穩健上升。一名上海榮寶齋的行家透露:現在無論上海還是北京,市場裡最賣得動的就是嶺南畫派的書畫。尤其是趙少昂,近年來勢頭強勁,儘管市場行情較前些年有好轉,但目前價位相比海派、京津畫派來說仍然偏低。

內外兩重天 低價中爬坡

事實上,趙少昂作品市場價位長期走低也與另一個原因有關,就是之前多數作品長期在嶺南本地銷售,很少走出去,知名度不夠,缺少宣傳,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大市場。拍品主要集中在廣東、香港地區,只有少數拍品在北京幾家大型拍賣公司出現,並沒有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

因此,趙少昂的作品價格在內地拍賣市場上並不理想,尤其是在2010年之前,其畫作在國內並未走紅,行情一直是外熱內冷。雖然其作品很早就進入市場,但高價均在境外創出,在國內並不被藏家看好。如2000年翰海拍賣會上,趙少昂的一幅《花鳥》只以1.98萬元成交;2002年他的《荷花》在廣州嘉德僅拍至2.86萬元;2003年,其《竹蟲》和《 柳枝鳴雀圖》在中國嘉德的成交價也分別只有1.54萬元和3.08萬元,當年每平方尺均價為1.2萬元。由此看來價格相當低。

可以說,這一時期,趙少昂作品在國內超過10萬元的寥寥無幾。我們從市場平均價格可見一斑。如在2001年春拍每平方尺16.047元,至2004年,均價不升反降,為14.701元每平方尺。當年趙氏的《春水池塘處處蛙》以1.98萬元成交,《白梅引蜂》也僅獲4.09萬元。直到2007年秋拍,每平方尺均價才猛翻至79.900元。到2008年又降到33.665元,《花蝶圖》和《殘葉落煙風》分別以6.49萬元和5.5萬元拍出。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趙少昂作品價格多在幾萬元間徘徊。只有一件大幅的精品力作《松花月影圖》在2005年廣州藝術品拍賣上以 605萬成交,創造了其拍賣的最高記錄。此件作品創作於1939年,正值趙少昂畫藝成熟和創作旺盛的時期。作品尺幅巨大,色彩鮮明,佈局巧妙。上畫蒼松一株,其枝幹強健,松花遍開,松花間月影如輪,小鳥幽鳴,形成了一幅意境獨特、情趣動人的感人畫面。該作可算是趙氏目前見於拍賣市場中最大、最精的作品。

相比內地市場上的落寞,趙少昂作品在香港市場上的表現卻是另一番景象。上個世紀8 0年代後,其作品頻頻出現在香港市場,單件作品很快突破10萬元。90年代後,市場走勢十分堅挺,且十萬元以上的作品大幅增加。如1990年趙少昂的《白虎》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以75萬港元成交;1991年,其力作《雙虎圖》在香港佳士得經海內外買家競拍,最後以99萬港元成交,創造了趙氏作品當年市場的最高價。實際上,造成趙少昂作品當時冷熱反差較大的原因,主要還是內地藏家對其藝術成就沒有充分認識。

除了精品,趙氏一般作品的價格並不高,特別是在普通人手上還有以數千元或萬把塊價格淘到貨的機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趙少昂存世的作品還較多,另一方面是懂行的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不過,拍賣市場就不允許買家低價得手了。比如在2010年中國嘉德小拍中,一件趙少昂《珍珠魚》的估價僅為6000-9000元。一位藏友手中有一件的趙少昂的花鳥,當時僅以3.5萬港元到手,折合人民幣還不到3萬元,因此這位藏家將心理價定在5.5萬元。沒想到競拍對手不斷追價,最後只好在5.9萬元價位上放棄了。

近幾年到底漲了多少倍

無論趙少昂畫作價格如何偏低,但畢竟比起十年前確實漲了許多倍。由於得到外省“掃畫團”的青睞,加之在齊白石、張大千等全國性大名家的引領下,嶺南行情得以整體上漲,趙少昂無疑將成為行情的“引爆者”。其作品屢屢成為拍賣場上的重頭戲,出現了一枝獨秀的局面,成為近幾年漲幅最突出的藝術家。

特別是2010年以後,趙氏的作品開始走出盤整期。據雅昌藝術網拍賣指數顯示,2011春拍中趙氏作品成交額達5680萬元,每平尺均價近11萬。而回首2006年的時候,其作品的平均市場價格卻僅在1萬元每平方尺,五年間價格漲了近十倍多,有的作品甚至近幾十倍。如2000年翰海拍賣會上,趙少昂的一幅《花鳥》以1.98萬元成交,但在八年後,此作在名家拍賣場上出現,卻以80萬起拍,藏家多次喊價競拍,最終以高出起拍價近100萬的價格落槌成交。更有甚者,2012年一幅不到一平尺的作品就賣到了50多萬元,升值潛力可謂巨大。

另外我們從拍場上趙少昂作品的成交記錄中也可以看出,其價格前十名的作品大都成交於2010-2011年間。如2010年上拍的趙氏巨幅作品《日落歸飛急》,起拍價僅70萬元,最終卻以358.4萬元的高價成交。同年,其《雪滿橫塘》和《白虎》分別拍出了285.8萬元和262萬元,後一拍品比十年前的75萬元價格,將近翻了三番。

同時,筆者查閱近年來南北拍場成交記錄,發現短短幾年間,趙少昂行情一路飛漲。從並不被看好的畫家,到如今每平方尺均價已突破10萬元,到2011 年達到市場頂峰,每平方尺均價為113.476元,精品價從每平方尺3萬元漲到40-50萬元,且成交率在90%以上,真可謂神速。比如在廣州藝拍的冬拍上,趙少昂的《日落歸飛急》,起拍價僅70萬元,最終卻以358.4萬元的高價成交,這為近年來趙氏作品的較高紀錄。至2012年秋拍,其作品《雄心百獸驚》在經過數輪激烈的競爭後以 602萬港元成交,遠遠高於200萬港元的估價。

然而在當年春季,趙少昂作品的總成交額隨著上拍量降低有所減少,但成交價卻有所上升。這意味著其精品畫作不斷析出,成交均價得以上漲。因為精品在拍賣會上被高價拍出,這樣便拉高了畫家作品的整體價格。近兩年以來,其精品價格保持較大的升幅,如前年一位廣州藏家在香港富得以110萬元買下一幅趙少昂的白老虎,目前市場價格已經翻了一番,達到220萬元左右。因此,隨著趙少昂的精品被不斷推向市場,其價格必定會不斷走高。就像其最精緻的《花鳥百開冊頁》,就以1456萬元成交,刷新其作品的最高價。 

除了國內, 趙少昂的海外藏家在這幾年也越加熱衷於收藏其花鳥畫。目前,趙氏作品的總成交額居嶺南畫派第三,每幅均價為22.9萬元,成交作品中價格超過百萬元的有六十件。

不僅價格上漲,趙氏作品的上拍次數也急劇增加。筆者通過近幾年已舉行的全國大大小小拍賣會的部分拍賣圖錄發現,無論是北京、上海、江浙還是山西的拍賣行中都出現了趙少昂的作品,連名不見經傳的外地小行也紛紛推出落款為“趙少昂”的拍品。一名廣東收藏者說:“以前嶺南一線名家的作品價格大概5萬元每平方尺,今年初也不過10萬元每平方尺,現在有些作品動輒到每平方尺20萬元,看來明年30萬元都不奇怪了。”反映出趙氏作品的市場增長態勢。

據雅昌藝術網顯示,趙少昂作品的市場均價已從2002年的15.956元每平尺,漲到2013年秋的110.740元每平尺。趙少昂作品的總體上拍數量達到1911件,但總成交率僅為76%。對於趙少昂作品的市場行情,有市場人士曾提出,趙少昂是一名多產的畫家,其作品數量太多,有可能限制其作品的流通空間。不過,更多的行家對趙少昂作品未來的增值幅度充滿信心,也有收藏者認為,關注趙少昂的機構和收藏者越來越多,多方發力將促其作品價格再上臺階。

精彩的不只是花鳥畫

趙少昂擅花鳥、人物、走獸,同時也以山水見長。他的山水畫注重師法造化,尤其重視氣韻的表現。其山水畫的氣韻,除了雄奇峭拔的景象外,還有寓於其中的氣候時序變化。總之,趙少昂的山水畫“能在輕描淡寫中將山光雲影、日色水聲描於紙上,出神入化,嘆觀止矣”。由於其畫作雅俗共賞,頗受眾多海內外藏家的喜愛。1993年,他的設色紙本《峽江風景圖》在香港佳士得以27.6萬港幣成交。
從市場行情看,趙氏的山水畫目前為12-13萬元每平方尺,其他少數題材為6-7萬元每平方尺,精品力作每平方尺價格甚至高於30萬元,且近年來一直在升值當中。如早在2004年的上海敬華拍場上,趙少昂的《鼎湖補山亭》才以8.58萬元成交。到了2011年,趙少昂創作於1948年的作品《桂林獨秀峰》與《三峽暮色》分別以 163萬元和86萬元的高價成交。

更讓人驚喜的是,在廣東僑鑫2011年首屆藝術品拍賣會上,作品尺幅僅4.1平尺的趙少昂山水畫《春山晚照》,由10萬元起拍,經過數十輪的競價,最終以130萬元響槌,折合傭金後成交價為156萬元,平均每平尺畫價高達38萬元,價格直逼一線畫家。
然普通作品也有不錯表現。如在去年,趙少昂的一幅《巫山十二峰》以50.1萬元拍出,《夜月舟泊》也以 73.96萬元落槌。可見,收藏趙少昂的山水畫作品會有較大的升值潛力。

贗品影響行情 未來前景

如何 “趙少昂作品市場充斥著眾多贗品,影響了其市場行情”,一名收藏趙氏作品多年的藏家表示。事實上,很多收藏家都喜愛趙少昂的作品,但卻不敢輕易下手,如果有辦法確定其為真品,則有無數藏家爭相競奪。贗品多,也是導致近年來趙少昂書畫成交率不高的原因。
所以鑒定真偽對於投資趙氏書畫非常重要。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鑒定趙少昂書畫呢?主要還是應該從筆墨、印章、色彩、紙張和題跋等方面入手。另外,也可借助正規出版社出版的權威畫冊。儘管有的造假者作的贗品很像,但假如從以上幾個方面來仔細鑒別和比較的話,總是會發現破綻,尤其是對於趙氏的筆墨特點,內行人一看就可辨認出來。因此,多看他不同時期的繪畫,熟悉他的繪畫特徵,對於鑒定尤為重要。

而對於市場的前景來講,總體來看,趙少昂的作品沒有經過市場大肆炒作,表現平穩。目前趙少昂的精品畫作價格較為穩定有序,與同時期畫家畫價上下浮動空間巨大不同,未來將在良性迴圈中穩步上升。央美藝術品市場研究總監馬學東也指出,趙氏相對於京津等地畫家來講,作品的價格還是偏低,未來仍有升值潛力。實際上,隨著買家越來越成熟,擁有極高藝術價值的趙少昂書畫,價格會越來越高。尤其是趙的作品,由於接受東洋的技法,畫面看起來奔放疏淡,不像現在的水墨作品那樣鮮麗耀眼。相信隨著大眾對藝術的理解,喜歡的人肯定越來越多,未來的價格勢必也會上漲。

從目前的市場行情看,趙少昂作品價格高低之間的差別較大。這是因為他的精品與代表作絕大多數被美術館或博物館收藏,市場上較少見到,由此導致了其書畫價值相比較而言總體偏低,仍處在爬坡階段,可謂價值窪地,眼下正是收藏的時機。筆者建議藏家儘量選擇精品收藏,以花鳥草蟲題材為佳,並購買題字較多的作品,普通題材在3萬元每平方尺左右的價格仍可“趁低入市”。畢竟趙少昂在花鳥草蟲上的造詣在近代畫家中少人能及,尤其在草蟲動態方面不亞於齊白石,其作品有較高的投資性,現在投資收藏,後市升值潛力不可估量。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2014年4月8日,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仇國仕在拍賣結束後向記者展示成交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並回答記者提問。
  2014年4月8日,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仇國仕在拍賣結束後向記者展示成交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並回答記者提問。
kkk.jpg (44.79 KiB) Viewed 8448 times

南華早報:中國收藏家為何無處不在

2014年07月22日 08:24

7月22日報導 香港《南華早報》7月21日發表題為《中國藝術品的繁榮源於對收藏由來已久的熱情》的文章,作者為法國高等經濟商業學院新加坡亞太校區資深研究員派翠克•勒孔特。文章稱,近年來,香港已經成為一場每年兩次、每次持續幾天的大規模活動的舞臺:中國瓷器和藝術品的季節性拍賣會。除了發現或者再度發現一些非凡的藝術品外,這些拍賣活動如此引人注目還在於它們不斷打破的紀錄。

  2014年4月8日,在蘇富比拍賣行舉行的拍賣活動上,一隻“鬥彩雞缸杯”以2.8124億港元(1港元約合0.79元人民幣)的價格被上海收藏家劉益謙拍得,創下了中國瓷器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自從1999年由蘇富比在香港舉行的拍賣會上以2917萬港元的價格被賣出後,最近這只杯子的再度出售在15年的時間內帶來了864%的回報。

  作者認為,拍賣行的運作、空前的商業宣傳和學術界的評論,一直在成功地提高內地收藏家對傳統中國藝術品難以滿足的胃口。但是,一旦掌聲和興奮度減弱,中國收藏家付出的這些天價還值得嗎?

  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收藏家屢屢在藝術界引起轟動。在一份有關全球藝術品市場的最新報告中,歐洲藝術基金會估計,去年通過拍賣行和畫廊等出售的藝術品的市場規模達到了474億英鎊(1英鎊約合10.54元人民幣),而美國和中國在這一全球市場上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分別占38%和24%的份額。

  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藝術品市場。在全球藝術品市場的各個角落,人們都能夠感受到中國收藏家似乎無處不在的身影。

  文章稱,中國這種藝術收藏熱有幾個原因。首先,中國驚人的經濟增長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得以通過投資國際市場提供的最好的藝術品而積累財富,其中主要是中國的藝術品。他們的動機可能不僅是經濟上的,而且是藝術上的。

  其次,中國收藏家認為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藝術品帶回國內是他們的責任,這些藝術品的流失某種程度上是因為西方國家在清朝最後風雨飄搖的幾十年中不那麼光彩的行為。

  文章稱,這種願望不僅僅是彌補中國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而且也是深深根植於中國歷史中的一種情感。幾個世紀以來,帝國時期的收藏品的聲望與帝國的強盛息息相關。因此,中國的文藝復興必然包含著對其輝煌的文化歷史的再投入。在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藝術在界定一個國家的思想上能夠發揮作用。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就是,藝術品收藏在中國是一種與中國的歷史一樣悠久的傳統愛好。2000多年前,漢武帝就已經在上林苑中收集了數量驚人的珍寶。

  清朝時,隨著這個國家越來越富裕,藝術品收藏對於那些希望獲得社會威望的人也成為一種可取的習慣。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無數精美的手工藝品被打造出來。

  文章分析稱,考慮到這些經濟和社會因素,當前藝術品市場的觀察家們可能發現要確定中國古董的恰當價格很困難。如果歷史可以為鑒的話,那高品質的中國藝術品一直都是大家趨之若鶩的,而且價格高昂。

更多資料請click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www.hongkongmart.com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劉益謙為雞缸杯付款刷卡24次入保稅倉庫省關稅
2014年07月22日 07:45

  19日,上海藏家劉益謙把成交價超過2.8億港元的明成化雞缸杯從香港帶回上海,經海關專用通道辦完手續後,進入保稅倉庫。

  今年4月8日,在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季拍賣中,這件繪有公雞、母雞領幼雛于花石間覓食圖、小如掌中物的雞缸杯以總成交價2.8億港幣拍出,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轟動一時。相隔3個多月後,這件拍賣品終於順利移交買家。

  付款現場刷卡24次
  劉益謙於今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春拍會上以2.8億港元拍得玫茵堂珍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7月18日下午,劉益謙現身香港蘇富比辦交接手續,他刷卡付款,共在現場刷卡24次,每筆1200萬港元。

  劉益謙隨身攜帶雞缸杯於19日返回上海,這件中國最珍貴的瓷器之一也將成為上海龍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入保稅倉庫省6000萬港元
  劉益謙將此物存放在保稅倉庫,文物在自己身邊,而且還不用交納關稅。
  根據雞缸杯的成交價格,劉益謙如果全額交納關稅大約需要6000萬港元。

  劉益謙說:“目前這個杯子放在香港跟我拿回上海保稅區是一個概念,都沒有關稅問題。現在有保稅區了,我只需要把它放在保稅區,要辦展或研究,都可以通過保稅區來借,每次最多可以借出來半年,然後再還回保稅倉庫。”

  用文物喝茶想沾仙氣
  7月18日,在香港蘇富比公司,劉益謙在辦交接手續的過程中,用這件價值連城的雞缸杯喝了一口茶,此舉在網上廣泛傳播,引發了無數網友的感歎。有的說劉益謙用雞缸杯喝茶,而且喝的是陳年普洱,有的說他用雞缸杯喝了一口小酒。到底劉益謙用雞缸杯喝的是什麼,此舉會對珍貴的文物造成什麼影響呢?

  劉益謙面對記者的疑惑,笑著解釋道:“我其實就是用這個方式來表達一下當時的興奮之情。這杯子多麼有故事,我拿到手,擦也沒擦過,就隨手往裡面倒了一點茶,把它喝光了。你想想,這杯子距今有600年了,當年皇帝、妃子都應該拿它來用過,我無非是想吸一口仙氣。”

  劉益謙對記者說,對文物當然要尊重,這只是他在交接現場看到雞缸杯後的突發奇想,事先絕對沒有設計過。
  此前,劉益謙用天價拍得過多件國寶,甚至連皇帝的龍椅都拍到過,但他都沒有使用過,唯有這一次的雞缸杯例外。
  雞缸杯上手又糯又溫和
  談到上手這件雞缸杯的第一感覺,劉益謙說:“雞缸杯光滑得不得了,又糯又溫和,語言無法形容。這種雞缸杯的工藝現在絕對做不出來,在當時,已經達到了頂級的水準,後世的人突破不了,乾隆皇帝還專門為明成化雞缸杯寫過詩呢。”
  劉益謙表示,“這麼多年,從我個人的收藏數量看,瓷器不少。這次雞缸杯回來以後,我將和同事們策劃一下,看看是不是推出一個隆重的瓷器展,預計時間是在今年年底。”

  新聞連結

  明成化雞缸杯為何珍貴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不足一掌大小,燒制于明代成化時期,距今600多年,因其杯壁上畫有公雞、母雞,故稱雞缸杯。現存于世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只有10只被公認為是真品且保存完整,其中4只在私人藏家手中,其餘均被博物館收藏,中國國內公立博物館目前還是空缺。

  誰曾擁有此杯
  這只雞缸杯從1949年起,共有5次轉手經歷。1949年,香港古玩收藏家仇焱之以1000元港幣購得這只當時行家們都以為是假貨的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在20世紀50年代,它成為了倫敦收藏家LeopoldDreyfus夫人的藏品;1980年11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這只雞缸杯拍出了528萬港元,競得者為日本著名藏家阪本五郎;1999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拍出了2917萬港元的天價,成為當時中國古代瓷器在國際拍賣市場上的最高成交紀錄,競得者為玫茵堂主人、瑞士銀行家Zuellig兄弟。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國際藝術品市場繼續走高:國際巨頭盯緊中國買家

2014年07月25日 10:12

  日前,蘇富比拍賣行宣佈將裁減不確定數量的職位,業內透露本次將是2009年以來的一次大規模調整。與此同時,佳士得拍賣行卻發佈消息稱2014年上半年藝術品和收藏品的成交額升至27億英鎊(46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國際藝術品市場到底是冷是熱?

  有市場人士認為,國際藝術品市場仍在繼續走高。

  國際巨頭仍盯緊中國買家

  7月19日淩晨,蘇富比拍賣行宣佈作為一項重組計畫的一部分,將裁減不確定數量的職位,業內人士透露,這是蘇富比公司自2009年之後第一次大規模的內部人員調整。

  據報導,此次裁員將主要影響到其美國和英國業務,並預計將產生約1300萬美元的員工相關重組開支,這些開支將被計入第三季度業績當中,而亞洲部分應該暫時不會受到太大的波及。

  與此同時,佳士得拍賣行發佈報告稱2014年上半年,佳士得藝術品成交額達45億美元左右,較前一年同比增長12%,創下歷史新高。他們在報告中也強調了對亞洲市場的重視:“今年亞洲新客戶人數持續穩步增長,占今年新客戶總量的20%。從我們的全球業績看,中國客戶貢獻的交易額同比增長46%。”報導稱,佳士得亞洲拍賣中心的成交額下降8%,但亞洲買家的貢獻上升,佔據該公司半年利潤的28%。

  一邊是裁員,一邊是業績繼續上漲,國際藝術品市場到底是熱是冷?

  與蘇富比、佳士得打交道多年的內地買家陳先生認為,據他觀察,蘇富比、佳士得的上半年業績都很好,尤其是在中國市場上,本季拍賣表現突出,香港地區的拍賣情況好於其他中國拍賣行。他評論稱,蘇富比做出裁員的決定,應該是企業政策調整,調整一些不賺錢的部分,跟整體經濟環境沒有太大關係:“這種是企業經營的正常調整,並不足以為奇。”

  藝術品拍賣將是管道之爭

  “兩大巨頭未來之爭可能在管道上。”一個北京拍賣行人士馮先生告訴記者,蘇富比在網路銷售上遠遜色於佳士得,而他們也顯然意識到這種差距,證據是7月14日蘇富比宣佈與“易趣”12年後再度合作。據瞭解,易趣將聯手蘇富比計畫在短期內推出全新設計的網上平臺。

  如果從兩大巨頭的業績報告中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特徵,即網路銷售正在呈現階梯式增長。在2013年,蘇富比線上的競投買家占到了買家總數的17%。這個數字較2012年顯著增長36%。而這其中手機使用者的數量占到了網路使用者數量的25%。而佳士得網上競拍成交額達870萬英鎊,較去年同期增長71%。

  另一方面,佳士得網上The Watch Shop開拓全新零售業務,是2014年至今查看次數最多的拍賣或網上銷售項目。他們還進一步投資數碼項目,推出全新佳士得應用程式,吸引來自149個國家的客戶流覽頂級拍品。

  “新的競爭在國際巨頭之間爆發,這對於我們中國拍賣行業也是一種借鑒。”馮先生說,“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現實基礎上參考和引進他們的新競爭力,也有可能在下一季的大拍中爭取多一些勝算。”記者林琳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bbb.jpg
bbb.jpg (20.76 KiB) Viewed 7920 times
黄宾虹画册孤本赏析
2014年07月25日 22:32

  黃賓虹畫冊孤本賞析
2014年07月25日 22:32

這本黃賓虹畫稿是其晚年作品的精品代表,是黃賓虹畫稿中的少有之作,具有非常高的代表性及研究意義。

  黃賓虹是中國近代書畫界開創性人物,被傅雷評為“賓虹第一”,而在書畫界與齊白石並稱為“北齊南黃”。

  作為近代畫家,由於時代性的原因,其畫風一般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前期主以仿古,黃賓虹曾言,臨摹古畫要“先摹元畫,以其用筆用墨佳;次摹明畫,以其結構平穩,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畫,使學能追古;最後臨摹宋畫,以其法備變化多。”黃賓虹前期作品具有非常明顯的“新安派”畫風,以幹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其作品也主以仿古為主,號稱“白賓虹”,典型的代表作是《擬古山水》四屏,此作品分別仿趙大年(宋人)、吳鎮(元人)、沈周(明人)、金陵八家的樊圻和高岑(清人)筆意。1933年,古稀之年的黃賓虹去了四川,經過重慶、敘州上峨嵋,再去了成都青城山,在青城山上遇大雨。山水之中看到了夜山的沉鬱,雨中的蒼茫,頓覺豁然開朗,突破了傳統古畫的特徵,走了上以焦墨,重墨為主的道路,試圖尋找當時“雨淋牆頭”之感。其曾在《雨中游青城》感言“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進入了“黑賓虹”時期,其作品主要以點皴為主,融合其“五筆七墨”的書法原理,將焦墨、宿墨、重墨、幹筆技法融會貫通,構成其晚年作品的基本畫風,也是其登上書畫殿堂大師級人物的主要特色。

  這本黃賓虹畫稿,具有非常濃厚的晚年畫風氣息。其中畫冊,主以濃墨點皴,愈畫愈密,愈畫愈厚,愈畫愈墨,水墨淋漓,雲煙幻滅,雨意滂沱,是其晚年大成之作。其次,畫稿之中,略用花青之色,是黃賓虹晚年特有的書畫探索,在濃墨中尋找丹青,在丹青中尋找濃墨,“丹青隱墨,墨隱丹青”更顯其山水煙濛,具有南方秀麗山水的特色。觀其落款,筆力遒勁,瀟灑飄逸,意興落款與山水相得益彰,更凸顯其在書畫方面的功底。不同于其他國畫畫家,黃賓虹更注重書法在繪畫中的運用,可謂“書畫同源,貴在筆法,士夫隸體,有殊庸工”。

  這本畫稿保存完整,筆簇清晰可見,畫意濃厚,實乃國畫界難得之寶,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而汪慎生作為中國近代的書畫名家,在花鳥畫界具有非常高的名望,其與黃賓虹更是私交甚深,兩人亦師亦友,在晚年的書畫探索中,汪慎生的花鳥給予了黃賓虹不少靈感,而黃賓虹則多以水墨的濃厚華滋賦予汪慎生。

  這本畫稿,既是汪慎生的收藏之作,也是其與黃賓虹畫風交流之作,僅此一本,非常珍貴,在今天黃賓虹作品之風雲突起之際,這本孤品更是具有了非凡的收藏意義。無論國畫畫風、畫派如何的變化,始終擺脫不了學古和創新的道路,而黃賓虹將古畫與時代完美結合,呈現出了自己極其獨特的畫風,書畫大師實至名歸矣。

  現此黃賓虹畫稿珍藏于上海遠大博納拍賣有限公司,將參加上海遠大博納和香港環球國際聯合舉辦的2014香港秋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恭候您的光臨。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nnnn.jpg (10.88 KiB) Viewed 7904 times
  
2.8億買個成化鬥彩雞缸杯:別嫌貴 這只是抄底價格

2014年07月27日 09:21

2014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拍賣會上,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成為焦點。在經過八口競價後以2.8124億港元成交,買家為上海藏家劉益謙。7月18日,劉益謙辦理了雞缸杯交接手續。2.8億,買個不到手掌大小的杯子,聽起來無法理解。然而,真正的成化鬥彩雞缸杯,它無論賣什麼價格,對於收藏圈的人看來都是正常的。2.8億劉益謙買了,別人再想花2.8億又或是3個億買回來,那好比癡人說夢。

  雞缸杯喝普洱 現代文人的土豪精神

  劉益謙7月18日下午現身香港蘇富比進行交接手續時,用的是刷卡付款方式,共在現場刷卡24次,每筆1200萬港元。劉益謙在辦理2.8億港元雞缸杯交接手續過程中,用這件天價文物喝了茶,引起爭議:此舉是否存在對珍貴文物的不尊重?劉益謙解釋:“我其實就是用這個方式來表達一下當時的興奮之情。這杯子距今有500多年了,當年皇帝、妃子都應該拿它來用過,我無非是想吸一口仙氣。”
  目前,珍藏成化鬥彩雞缸杯的世界著名博物館有:臺北故宮博物院、倫敦大英博物館、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劍橋費茲威廉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及日內瓦鮑氏收藏。其實成化鬥彩雞缸杯的原始功能是成化皇帝與妃子的御用酒杯,而並非茶具。不過這在杯子如今主人劉益謙那裡,已經不是主要矛盾。正所謂每個男人都有皇帝夢,在這個不能實現皇帝夢想的年代,就先“土豪”一把吧!

  一代名瓷 成化鬥彩雞缸杯

  為什麼一隻長不過8.5釐米的雞缸杯能有如此魅力?先看一下雞缸杯的注釋:雞缸杯,酒器,即飾子母雞圖之盛酒小杯,環繪公雞偕母雞領幼雛覓食。子母雞圖,最早興於宋朝,然而畫於瓷上,則從成化開始。採用的“鬥彩”,就創燒于成化時期,是將釉下青花與釉上彩協調融合。在景德鎮禦窯燒制的雪白的瓷器胎體上,用成化時期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做輪廓線,再以豔麗的紅、綠、黃、紫等諸色填在釉上,入窯經低溫二次燒成,姹紫嫣紅,交相輝映。成化一朝,所作瓷器精益求精,大多質佳量少,是中國瓷器收藏家夢寐以求的藏品。至於杯子上為什麼畫的是雞的圖案,說法不一。有史書上說,成化皇帝熱衷書畫,有一次他欣賞宋代人畫的《子母雞圖》,看到母雞帶著幾隻小雞覓食的溫馨場景,非常有感觸,就在這幅畫上題了一首七言詩,表達了母雞對小雞的呵護之情。也有說法是成化皇帝為了討好萬貴妃,特地描繪了一幅子孫滿堂的景象在酒杯上。另有學者分析說,畫雞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成化元年是雞年;再一個就是“雞”和“吉祥”的“吉”諧音。

  筆者也是愛瓷之人,對瓷器略知一二。中國瓷器史,不乏制瓷技術高峰,但真正稱得上瓷器的藝術高峰,為宋朝和成化瓷器為最。成化瓷器胎薄釉潤,握於手中輕盈潤滑,再加上圖案繪畫妙趣橫生,在瓷器上綜合了藝術品位和生活情趣。對於瓷器愛好者來說,別說是擁有一件成化鬥彩雞缸杯,就是能夠摸一摸,又或是有幸看到實物,那也是三生有幸的事情。

  皇家專屬 一般人就別想了

  成化鬥彩雞缸杯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是給普通人玩的。而且它與其他名品瓷器不同,在民國之前,根本就沒有流出宮廷的可能。成化鬥彩雞缸杯僅限皇帝與為數不多的妃子御用,所以幾乎沒有存世量。而且因為皇帝對品質要求非常高,稍有瑕疵就要砸碎並掩埋,所以幾乎燒制100只杯子才能有一隻被送進宮廷。也因如此,雞缸杯歷來深受歷代皇帝鍾愛,且寶惜珍存。還有一個原因使雞缸杯之所以價值連城,一是成化雞缸杯小而薄,易碎,五百多年來,稍有不慎即成千古恨,故至今世界上存世者寥寥。全球存世的雞缸杯僅16件,這之中只有四件藏於民間。而這四件中,只有三件是無瑕的,物以稀為貴自是顛撲不破的法則。二是這小杯在明朝一出生就是皇家血統,從未淪落百姓家,更有甚者,哪個老百姓家中藏匿成化鬥彩雞缸杯,那絕對是要掉腦袋的。成化雞缸杯在中國瓷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圖騰性”的品種,據文獻記載,早在明末萬曆皇帝就希望擁有一個成化鬥彩雞缸杯,當時此杯已經達到十兩黃金的價格,還不是有錢就能買到。

  2.8億別嫌貴 這只是抄底價格

  收藏是講門檻的。最有錢的人不可能是最大的收藏家,最懂的人也不可能是最有錢的。所以如果世界排名前50名的富豪都來爭奪這只成化鬥彩雞缸杯,那麼恐怕50億也無法將它買到。所以,劉益謙花2.8億買到成化鬥彩雞缸杯真品,大家還都不要喊貴。可以預料,這只杯子再次流通的時候,價格至少翻番。這只成化鬥彩雞缸杯的珍貴之處還在於它的流傳有序,該雞缸杯曾於1980年及1999年上拍,分別獲得528萬港元和2917萬港元的佳績,均刷新了當時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這也讓它2014年再次拍賣,引來水泄不通地圍觀。
  筆者認為,這只雞缸杯,其實際價格應該遠遠不止2.8億。因金融危機影響,大收藏家們普遍資金不足,現金為王的時代,只有持有大把的cash,你才可以擁有更多更頂級的藏品。加上雞缸杯因為其特殊性,其價位已然脫離了市場的一般規律,2.8億也是它,如果再加入兩三人同場競爭,十億八億也是它。

  劉益謙為何人?

  劉益謙,1963年出生,現任新理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天茂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他是2008年十大新聞人物,2013新財富中國富豪榜以170億排名第三十名。

  上世紀90年代初,劉益謙在剛剛成立的證券市場中發現了機會。經過多次成功的操作,劉益謙逐漸積累了財富。2002年12月,“新理益”以1.4億元的價格收購湖北“百科藥業”約20%的國有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劉益謙第一次坐到了上市公司董事長的交椅上。劉益謙在證券投資市場上呼風喚雨,但肯定不是最有錢的人,所以他把目光投到了藝術品市場。

  在2009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他是花錢最多的人,達到8億多人民幣,一舉成名。有人戲稱:比他更豪爽的買家只有乾隆皇帝了。劉益謙從不迷信任何一位專家,他認為目前國內“再好的專家也不具備權威性”,所以最終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斷。“只買最貴的”,似乎也成了劉益謙在拍賣場中的不變法寶。他說:“股票可以買便宜的,但藝術品不可以那樣做。”因為劉益謙清醒地認識到,藝術品不像股票,每一件都會有成百上千雙行家的眼睛盯著它們,你幾乎不可能有撿漏的機會。

  劉益謙以及他的夫人王薇都極其喜愛收藏並樂於分享,2012年11月,夫妻二人位於浦東新區的龍的美術館開幕,成為年度收藏界的盛事。現在美術館的收藏有:宋人《瑞應圖》、明代畫家吳彬《十八應真圖卷》、清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如意耳葫蘆瓶、清乾隆禦制紫檀“水波雲龍”寶座8578萬港元等等。當然,剛剛拍得的這只成化鬥彩雞缸杯也將納入美術館。
  昊子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上半年拍賣成交額:齊白石第五張大千第十

2014年07月28日 08:43

  全球藝術品權威機構artnet官網日前發佈的報告稱,2014年上半年全球藝術品拍賣成交總額增長了19%,高達86億美元。其中,2014年上半年作品拍賣銷售額最高的前10位藝術家中,齊白石排行第五,張大千第十。

  根據artnet的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全球藝術品拍賣成交量在今年都有“顯著提升”。其中美國增長了27個百分點,英國增長了26個百分點,中國增長了7個百分點。這三個國家的藝術成交量加起來占到了全球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量的80%。2014上半年,高水準的參拍作品(售價100萬美元以上)數量達到了1140件,比2013年同期增長了21%。其中的83件拍品售價都超過了1000萬美元。

  報告同時為2014年上半年作品拍賣銷售額最高的10位藝術家做出了排名,他們分別是:畢卡索(3.458億美元)、安迪•沃霍爾(2.992億美元)、法蘭西斯•培根(2.365億美元)、莫内(1.776億美元)等,兩位中國近現代大師齊白石和張大千依然榜上有名,齊白石以1.689億美元居第五位,位居第十位的張大千為1.155億美元。作品售價最高的女性藝術家是草間彌生,2014年上半年作品總成交額為1790萬美元,排名第72位。
editorial
Posts: 19686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中國藝術收藏熱的原因
2014年07月28日 09:54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1日發表題為《中國藝術品的繁榮源於對收藏由來已久的熱情》的文章,作者為法國高等經濟商業學院新加坡亞太校區資深研究員派翠克•勒孔特。文章稱,近年來,香港已經成為一場每年兩次、每次持續幾天的大規模活動的舞臺:中國瓷器和藝術品的季節性拍賣會。除了發現或者再度發現一些非凡的藝術品外,這些拍賣活動如此引人注目還在於它們不斷打破的紀錄。
  2014年4月8日,在蘇富比拍賣行舉行的拍賣活動上,一隻“鬥彩雞缸杯”以2.8124億港元(1港元約合0.79元人民幣)的價格被上海收藏家劉益謙拍得,創下了中國瓷器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自從1999年由蘇富比在香港舉行的拍賣會上以2917萬港元的價格被賣出後,最近這只杯子的再度出售在15年的時間內帶來了864%的回報。

  作者認為,拍賣行的運作、空前的商業宣傳和學術界的評論,一直在成功地提高內地收藏家對傳統中國藝術品難以滿足的胃口。但是,一旦掌聲和興奮度減弱,中國收藏家付出的這些天價還值得嗎?

  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收藏家屢屢在藝術界引起轟動。在一份有關全球藝術品市場的最新報告中,歐洲藝術基金會估計,去年通過拍賣行和畫廊等出售的藝術品的市場規模達到了474億英鎊(1英鎊約合10.54元人民幣),而美國和中國在這一全球市場上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分別占38%和24%的份額。

  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藝術品市場。在全球藝術品市場的各個角落,人們都能夠感受到中國收藏家似乎無處不在的身影。

  文章稱,中國這種藝術收藏熱有幾個原因。首先,中國驚人的經濟增長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得以通過投資國際市場提供的最好的藝術品而積累財富,其中主要是中國的藝術品。他們的動機可能不僅是經濟上的,而且是藝術上的。

  其次,中國收藏家認為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藝術品帶回國內是他們的責任,這些藝術品的流失某種程度上是因為西方國家在清朝最後風雨飄搖的幾十年中不那麼光彩的行為。

  文章稱,這種願望不僅僅是彌補中國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而且也是深深根植於中國歷史中的一種情感。幾個世紀以來,帝國時期的收藏品的聲望與帝國的強盛息息相關。因此,中國的文藝復興必然包含著對其輝煌的文化歷史的再投入。在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藝術在界定一個國家的思想上能夠發揮作用。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就是,藝術品收藏在中國是一種與中國的歷史一樣悠久的傳統愛好。2000多年前,漢武帝就已經在上林苑中收集了數量驚人的珍寶。

  清朝時,隨著這個國家越來越富裕,藝術品收藏對於那些希望獲得社會威望的人也成為一種可取的習慣。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無數精美的手工藝品被打造出來。

  文章分析稱,考慮到這些經濟和社會因素,當前藝術品市場的觀察家們可能發現要確定中國古董的恰當價格很困難。如果歷史可以為鑒的話,那高品質的中國藝術品一直都是大家趨之若鶩的,而且價格高昂。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