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河北發現清乾隆年代地契
河北發現清乾隆年代地契
U6749P1081T2D141240F6DT20140123082234.jpg (22.41 KiB) Viewed 6263 times
河北發現清乾隆年代地契
2014年01月23日 08:22

 據新華社消息 近日,河北省廣平縣北賀莊村一村民在拆除自家一座有60餘年歷史的老屋時,發現了用油紙包裹的清代至民國的地契8張。這些地契保存完好,其中年代最久遠的為清乾隆二十一年的官契一張,距今已有258年歷史。當地文物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地契相當於一部活的歷史書,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這8張地契分別為清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官契1張、道光二十四年正月官契1張、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官契1張、民國三年帶有印花稅票一版1張(蓋有廣平縣印)、民國十一年4張(蓋有廣平縣南關鄉人民政府印)。

  由於數量較少和不可複製的特徵,地契在收藏品類中愈顯珍貴。這次在廣平縣發現的8張地契,時間跨度長,並且由於當時做了防潮措施,使其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廣平縣文保所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地契尺寸大、面幅廣、紙質特殊,帶有官印,在形式上非常漂亮,且所反映的內容相當豐富,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較高。

  目前,這些珍貴的地契已被廣平縣文保所妥善保管。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U5565P1081T2D141249F6DT20140123092944.jpg
U5565P1081T2D141249F6DT20140123092944.jpg (28.12 KiB) Viewed 6257 times
  北京畫院隆重紀念齊白石誕辰150周年
2014年01月23日 09:29

齊白石,湖南湘潭人。原名純芝,字渭清,又號蘭亭。27歲起改名齊璜,號瀕生,別號白石、白石老人。別署杏子塢老民、借山吟館主者、三百石印富翁等。20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世界文化名人。

  齊白石曾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名譽教授、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1953年1月,中國文化部授予其榮譽獎狀及“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其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其繪畫師法徐渭、八大、石濤、吳昌碩等人,將民間的色彩和造型方式等融入到繪畫作品中,並且發揚了傳統民間藝術中開朗、剛健,具有內在生命力的表現方法。他的繪畫藝術不但拓展了文人畫發展新的可能,同時又把繪畫藝術推向大眾,使得中國畫藝術變成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齊白石是20世紀中國畫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齊白石是20世紀中國最負盛名、最具創作力和影響力的中國畫大師。他經過不懈的努力,從一位鄉間木匠終成一位連接傳統與現代的藝術巨匠。他將民間藝術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開創了雅俗共賞、清新無華的新畫境,大大拓展了傳統中國畫的審美內涵,貼近了20世紀大眾化的審美潮流,受到傳統文人與廣大平民百姓的交口稱讚,將傳統文人畫推向了新的歷史巔峰,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美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齊白石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及在國際上的盛譽,無疑證明了他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卓越的地位,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

  中國畫是東方藝術的傑出代表,齊白石是真正從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一位大師,他成功地繼承和創造性地發揚了我國民族繪畫的優良傳統,他的作品表達了對生命、美好大自然的讚美,流露出人性最本真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不僅在中國婦孺皆知,深受人們的喜愛,而且也為世界人民所理解和熱愛,至今仍具有普世的意義和價值,再次證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因為此,齊白石成為了唯一一位被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並獲得“世界和平獎金”的中國畫家,也是最受海外收藏家和學者關注與研究的一位中國畫家,成為瞭解20世紀中國畫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的一個重要視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推進齊白石的研究,更好地繼承、學習和傳播齊白石的藝術,不僅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而且可以將齊白石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向世界推廣中國文化,擴大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此外,齊白石一生勤奮,硯耕不輟,品行高潔,頗具民族氣節。他從木匠到巨匠的傳奇一生,不僅是文化歷史上的奇跡,而且充滿了“膽敢獨造” 、“超越千古”的創新精神,至今仍可激勵我們在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開拓進取。

  齊白石是北京畫院的名譽院長,在他去世後,其家屬按老人的遺願將家藏作品及遺物捐獻給國家,後一直由北京畫院珍藏。十多年來,北京畫院一直致力於對這些作品的整理與研究,並開展一系列學術展覽活動,團結了一大批海內外齊白石的研究者,產生了一批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使北京畫院不僅是全世界收藏齊白石作品最多的單位,也成為全世界研究齊白石的中心。

  齊白石生於清同治二年農曆癸亥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西曆為1864年1月1日, 2014年1月1日是齊白石150周年誕辰。北京畫院隆重舉行了“紀念齊白石先生誕辰150周年座談會” ,並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了“人生若寄——齊白石的手劄情思”展,謹以此紀念齊白石誕辰150周年。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徐悲鴻作品市面上真跡不足5% 畫馬眼有絕招
2014年01月24日 08:18

  中國一代畫馬大師徐悲鴻已離世60載
  徐悲鴻及作品研究專家、徐悲鴻家人好友、主講呂立新

  ■徐悲鴻畫馬,絕在眼睛和鬃毛

  ■大師作品在市面上真跡不足5%
  

  馬年說馬,當徐悲鴻(1895~1953)筆下的駿馬不斷刷新拍賣紀錄時,我們不禁要問,他的馬為何世上最貴?他的馬,又為何成為國畫的標誌性形象之一?面對層出不窮的徐悲鴻假馬,如何鑒別?

  徐悲鴻及作品研究專家、徐悲鴻家人好友,《百家講壇》主講、著名文化學者呂立新在新春之際,接受本報獨家專訪,詳解徐悲鴻與馬的淵源,徐悲鴻畫馬絕招,如何鑒別徐悲鴻作品,並透露目前徐悲鴻作品在市面上的真跡不足5%。

  巨大難題
  徐悲鴻作品
  真跡不足5%

  呂立新介紹,徐悲鴻的作品一共有3000件左右存世。“作品存世量不大,一是因為他本身短壽,再就是他經歷的多是戰爭時期,安心作畫的時間不多。”

  呂立新考證,徐悲鴻的作品在徐悲鴻紀念館藏有1200多件,“民間流傳的真跡也就是幾百件。我有一個推測,雖然大家都在拍,也賣得很貴,但目前藝術品市場上徐悲鴻作品的真跡可能不足5%。有人把在拍賣會上幾百萬買的‘徐悲鴻’給我看,也是假的。”

  呂立新說,很多收藏家以藏一件徐悲鴻作品為榮,他們好不容易得到的作品一般都不會輕易再出手。真正好的徐悲鴻真跡,價值不菲,“如果你花個三五十萬想買徐悲鴻作品,不靠譜”。針對目前市面上越來越多徐悲鴻偽作出現的情況,呂立新說,“我不知道在哪兒做的這些假畫,但我知道肯定有人在做這些假畫,而且現在呈現出了集團作偽的趨勢。”對於鑒定,呂立新憂慮地說:“我們現在整體的辨偽能力落後於作偽的技術。能看徐悲鴻先生畫的人我心裡清楚,只有很少的幾個。特別是現在出現了一種新的印刷技術作偽,印完之後,在上面著墨添色,再加上用的是老紙,很難辨別。當然,要靠徐家人的努力是遠遠不能改變這種現狀的,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徐悲鴻的馬是個標誌性符號,家喻戶曉,畫得特別準確。準確就是鑒定徐悲鴻作品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呂立新一開始就將徐悲鴻作品的特點點到了。第二個特點是“有力”。呂立新說徐悲鴻的馬是一種藝術馬,而不是完完全全的寫實,“他把一種精神畫在裡邊,所以說是否有力,也是鑒定徐悲鴻作品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鐵骨龍魂’、‘神駿展龍蹄,風雷動九州’,非常有力量。”

  徐悲鴻畫馬 眼睛是按出來的

  呂立新透露,其實畫馬的眼睛徐悲鴻是有竅門的,“往往徐悲鴻的馬圖中看不到它的眼睛,沒有具體的畫個眼眶,但我們仍然能明顯感覺到。這個他不是畫的,他是在畫完眼部,落墨完了之後,馬上用一張宣紙攥在手裡邊,用手按出來的。手一按,眼眶的這個骨骼的輪廓都出來了。”

  “另外呢,他的馬給人感覺非常有力量,呼嘯帶風,咆哮而來。從哪能看出來了?就是它的鬃毛。”畫鬃毛是徐悲鴻的絕活。“他在畫的時候,先把毛筆搓開,這和傳統的畫家畫畫不一樣的,別的畫家如果筆劈開了還要聚一聚筆毛。搓開之後,他就用淡墨先在底下畫了一層,大家可以看到。淡墨是下邊有一層的,然後等趁著墨沒幹的時候,晾一會兒,然後再用焦墨畫第二層,這樣才出現了飄揚的感覺。”

  徐悲鴻畫的“馬”,雖借用西畫素描法十分寫實,但在筆墨上卻仍注重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借用西畫的解剖思路,把“中國畫”自然寫意的傳統美學理論,融進微觀具象世界。可以說,“徐悲鴻塑造的”奔馬藝術形象是對中國傳統筆墨畫的突破和發展,創造了一代新的畫風。

  呼籲重視人才 畫《九方皋相馬》

  提到徐悲鴻的代表作,不得不提到《九方皋相馬》。這是徐悲鴻創作的一幅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他創作的幾乎是最大的國畫作品。

  徐悲鴻1927年從歐洲留學回來,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看到當時的社會對人才不重視,後來就畫了這張《九方皋相馬》,呼籲社會重視人才。“這幅畫畫得非常有意思,中間站著的老先生氣宇軒昂,就是九方皋。他前面黑色的公馬就是要找的千里馬。徐悲鴻畫的所有的馬,都沒有用韁繩的,在他所有作品裡只有這一張畫,他給馬套上了韁繩。他把這匹馬戴上韁繩表現什麼意思呢?就說馬像人一樣,為識己者用,這匹馬也遇到了知音。馬夫為什麼要低下頭?自己養的一匹好馬,居然不知道它是千里馬,為自己的這種愚鈍低頭。”這幅代表作有三米多長,現藏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徐悲鴻最重要的油畫沒有被毀

  呂立新在接受專訪時,首次談及關於徐悲鴻的一個“世紀謎案”。徐悲鴻最重要的60餘幅油畫作品本以為已經被毀,但目前看來,他們是落入了私人藏家手中並逐漸回流,出現在近兩年的拍賣市場上,“它們沒有毀掉,沒有遺失,謝天謝地。”

  為了支援抗日,徐悲鴻曾在南洋(現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義賣募捐。但日本人佔領新加坡之後,“看到誰的家裡邊掛著徐悲鴻的畫,都要殺頭,當時很多人為了藏他的畫,都把他的款兒(落款)撕掉了,現在我們還能看到一些畫,從新加坡回到中國的這些畫沒有款兒,就是當時撕掉的。”呂立新透露,徐悲鴻畫過大約一百張油畫,其中六十多幅最重要的作品丟在了新加坡,成了世紀謎案。當時徐悲鴻把這些畫藏在新加坡一個學校的一個枯井裡。“徐悲鴻和廖靜文的兒子徐慶平、廖靜文跟我說,他們都去新加坡找過,但都沒有音信。但非常可喜的是,近幾年在拍賣會上,(這些作品)陸陸續續地出來了。可見這些作品沒有毀掉,沒有遺失,還是落在了一些私人的手裡。”呂立新提到,《奴隸與獅子》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油畫作品,在這幾年的拍賣會上已經出現了。

  畫鬃毛:
  畫鬃毛也是徐悲鴻先生的一絕,他畫的鬃毛層次豐富、飄動飛逸。他首先做筆,用手把筆毛搓開,然後再蘸上淡墨畫第一層,等淡墨幹得差不多時再用焦墨畫第二層,這樣就達到了層次分明的效果。

  畫眼:
  徐悲鴻在畫完後會把宣紙墊在馬眼部位,用手指使勁按一下,這樣馬眼看上去就會有立體感。

  用墨:
  徐悲鴻畫畫不用墨汁,他用的墨都是好墨研出來的,又黑又亮。研出來的墨比現在的墨汁品質要好很多,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如果這畫是用墨汁畫出來的,那就肯定不是徐悲鴻畫的。

  紙質:
  儘管在用紙上徐悲鴻先生非常講究,但由於他有很長一段時間所處生活環境差,如抗日戰爭期間,用過很多質地粗糙的皮紙和高麗紙(過去百姓家糊窗戶用的紙)進行創作,所以,不能因為某幅畫紙張差就斷然否定。同時期其他畫家很少用這類紙。

  題款:
  徐悲鴻不喜歡在畫上題太多的字,而且題款都在畫的最邊上,這樣既不會破壞畫面,同時又顯得畫面豐富。

  最近市面上出來了許多有“靜文”上款的畫,可以說這些畫都不是真跡,因為那些真跡都被廖靜文先生捐給了國家,完好地保存在徐悲鴻紀念館。
  以偽作《馬》為例,此畫乍看很像真跡,卻禁不住推敲:馬的耳朵,明顯長得靠後,右耳甚至挨到了脖子;馬的眼睛往下垂,好像熊貓眼;肚子又明顯偏脹;後面的一條馬腿也畫得超出實際長度。這些錯誤在徐悲鴻的作品中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如何鑒別徐悲鴻作品真假?

  呂立新:徐悲鴻筆下的走獸飛禽身體結構比例分配十分準確

  與作品價格同樣快速增長的還有徐悲鴻的假畫。除了民間私下流通的徐悲鴻作品外,近幾年拍賣過的徐悲鴻作品的數量就有5000件左右。那麼,假畫這麼多,怎麼才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辨別徐悲鴻作品的真偽呢?呂立新道出了自己的“秘訣”:準確、有力。

  “鑒別徐悲鴻的作品,首先要瞭解他的創作特點。徐悲鴻創作的最大特點是,準確。徐先生深得西方寫實主義精髓,獨鐘寫實,將西方繪畫中的寫實技巧與中國繪畫的傳統筆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中國近代畫壇中西畫法兼備的第一人,他的繪畫筆墨精湛,結構準確。”

  1947年,徐悲鴻給當時的小學生劉勃舒寫過一封信,講了自己練畫的方法:學畫最好以‘造化為師’。畫馬必以馬為師,畫雞必以雞為師。最簡單的方法是用鉛筆或碳條對鏡自寫,務極神似。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之骨架肌肉組織,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情,乃所有得。

  “總之,要想看懂徐悲鴻先生的作品就要多看原作,慢慢體會。徐悲鴻的走獸、禽鳥類作品,在形象刻畫上精細入微,眼、鼻、嘴、耳朵等都栩栩如生,身體結構比例分配十分準確,給人一種健壯、結實之感。在用墨上豐富多變,暈染極為講究,黑白虛實處理得當,身體的體積與明暗表現極其充分,特別是在一些細小的關鍵部位,極見功力。”

  徐悲鴻作品
  拍賣大事記

  ■2010年 北京傳是秋拍 《秋風立馬圖》 3360萬 (創“單馬”畫最貴紀錄)
  ■2011年 北京傳是秋拍 《五駿圖》 4600萬
  (難得之處在於匯合徐悲鴻一生中畫的馬的姿態:飲水馬、回首馬、立馬、奔馬,一應俱全)
  ■2011年 北京保利秋拍 《九州無事樂耕耘》2.668億 (創個人拍賣紀錄)
  ■2012年 北京隆榮春拍 《春山十駿圖》(鏡心 紙本)1.05億
  (問鼎“奔馬”主題繪畫作品最貴,這幅作品是徐悲鴻的力作之一,是他唯一一幅“一畫十駿”作品)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專家談齊白石:其成功離不開傳統
2014年01月24日 10:32

  在紀念齊白石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齊白石藝術和以他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繪畫藝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研究、展示和傳播,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和價值,“紀念齊白石先生誕辰150周年座談會”於昨天在北京畫院舉行。

  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先生在發言中指出了新時期紀念齊白石的意義,他說:“齊白石從一位鄉間雕花木匠,通過自身不懈努力,成長為一位‘詩、書、畫、印’四全,連接傳統與現代的藝術巨匠,他的成功讓我們看到傳統中國繪畫的永恆生命力以及在中國畫內部尋找突破的可能性。齊白石的成功離不開傳統,但更重要的是‘借古開今’的勇氣與精神,他的藝術道路充滿著創新精神。”據悉,為了配合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的“人生若寄——齊白石的手劄情思”展覽,北京畫院已先期出版了《人生若寄——北京畫院藏齊白石手稿》(五分冊),完整呈現北京畫院收藏的所有齊白石手稿,包括日記、信劄、雜記、詩稿等,不僅可以為齊白石研究提供新的史料,而且這些手稿本身也可以作為書法作品來欣賞。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徐悲鴻之孫談齊白石:他是最強北漂
2014年01月24日 10:30

  齊白石、徐悲鴻這對忘年交,曾譜寫過一段令人難忘的藝壇佳話。由西安美術館與徐悲鴻紀念館主辦的“妙造自然——徐悲鴻紀念館館藏齊白石精品展”今天亮相西安,46幅徐悲鴻當年收藏的齊白石真跡首次向公眾免費展出,其中還包括徐悲鴻與齊白石的來往書信、老照片等珍貴文獻資料。昨日,徐悲鴻之孫徐驥來到西安,在為畫展擔任講解員之餘,更講述了齊白石闖蕩畫壇鮮為人知的故事,稱讚齊白石是史上最強的“北漂”。

  這次展出的46幅齊白石真跡,或是齊白石當年贈給徐悲鴻的,或是徐悲鴻早年為接濟齊白石生活、花三倍價格從齊白石手中購得的。徐悲鴻逝世時,徐家藏有齊白石70餘幅作品,這次拿出的46幅真跡均為首次公開面世。記者在現場見到,展出作品尺幅均不大,畫面中花、鳥、蟲、魚、蝦、蟹天趣橫生,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其中有齊白石92歲所作的《菊花圖》,也有他與張大千同繪的《荷蝦》。據悉,此次展出的所有作品都是在國家文物局備案的文物,不得在市場上流通,但按照市場估價,這些作品的價值約在7億元人民幣。

  行家介紹,要想考證出齊白石一幅作品的具體創作年代實有難度。徐驥告訴記者:白石老人的部分作品是分年代完成的:有些作品中的蟲兒、草兒特別精緻生動,專家考證都是早年之作。但一些大團的花朵、蝦蟹、枝葉卻是後來完成的。也許是齊白石趁著自己年輕時視力好,將那些精細的物件提前畫了存起來,晚年再將一些不太費眼睛的物件補錄上去,作品看起來一樣完整,靠著賣畫養活一家老小,作品品質也有保障,“所以,白石老人絕對堪稱史上最強大的‘北漂’”。徐驥風趣地說。

  這次面市的不少作品也是徐悲鴻與齊白石友誼的見證。徐驥告訴記者一個小故事,有次畫展,徐悲鴻看到齊白石的作品掛在一個沒人注意的角落裡,標價8塊大洋,還不及一位三流畫家的畫價,徐悲鴻立即將此畫掛至展廳最中央,將畫價提升到80塊大洋,把自己的作品則降至70塊大洋,自此齊白石在京城一夜成名。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f9dcd100baa1cd11d5395efdb912c8fcc2cec3fdfd030d63.jpg
f9dcd100baa1cd11d5395efdb912c8fcc2cec3fdfd030d63.jpg (76.45 KiB) Viewed 6097 times
徐悲鴻之子徐慶平香港馬會揮毫賀馬年


宣佈將於大年初三(2月2日)徐悲鴻之子徐慶平現場揮毫


  甲午馬年將至,香港賽馬會今日舉行記者招待會,宣佈將於大年初三(2月2日)在香港沙田馬場舉行“農曆新年賽馬日”。香港藝術家馬興文邀請徐悲鴻之子徐慶平、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現場聯手創作一幅作品,祝賀甲午馬年。

  在記者會上,徐悲鴻之子、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院長徐慶平應香港著名跨界藝術家馬興文之邀,與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聯手,在新聞發佈會現場揮毫作畫,創作出一幅包涵多種元素的跨界水墨畫,並將此畫贈與香港賽馬會做為新年禮物,以此慶賀即將到來的馬年。

  另外,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獲得者黃宏達對徐悲鴻的包括《奔馬圖》、《雙駿》等在內的幾幅畫作進行了重新演繹。黃宏達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將這幾幅作品的素材製成了香港賽馬會“農曆新年賽馬日”的水墨動畫廣告。該廣告在今天的發佈會上進行首播,徐慶平對該廣告片嘖嘖稱讚,他表示父親的畫作常以“大寫意”和“大塊墨”的手法進行表達,而黃宏達的重新演繹既保留了水墨畫的神韻,又能變換不同的角度展現馬的美感,實屬不易。

  甲午馬年是香港賽馬會成立第130周年,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表示,賽馬是香港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而農曆新年賽馬日是全年最重要的賽事之一。他表示歡迎各位香港市民和遊客到香港的兩個賽馬場,近距離欣賞世界級的賽事,感受熱鬧氣氛。

  據悉,大年初三當天,到訪香港的遊客可以憑有效的護照或其他旅行證件免費進入位於沙田的馬場公眾席位,觀賞農曆新年賽馬日當天共11場的精彩賽事。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藝術品拍賣進入消費時代 北京去年成交341億
2014年01月27日 11:11

  根據北京拍賣行業協會的統計,2013年全年北京共舉辦拍賣會2347場,成交額341.6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了15%和8.8%。

  作為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中心的北京,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表現同樣令人驚喜,僅北京保利和中國嘉德兩家拍賣公司,2013年在京拍賣的總成交額就已經超過百億。其中北京保利共成交64.7億元,中國嘉德成交59億元,如果再加上兩家公司在香港分公司的業績,這個數字還要更高。

  “以前大家更多關注的是投資行為、收藏行為。但我們不應該忽視這個市場中的消費行為,”在前不久由芷蘭雅集主辦的第五屆中國藝術品高峰論壇上,中國嘉德董事副總裁寇勤認為,現在應該說是歷史上中國藝術品市場最好的時代之一,而且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中國嘉德2013年拍賣總成交額中除去郵品錢幣外,七成以上的成交額是由10萬元以下拍品貢獻的,如果算上郵品錢幣,這個比例更高,這說明現在的藝術品市場正在走向消費時代。”

  北京榮寶拍賣公司總經理劉尚勇認為,曾經有一段時間很多人在投資藝術品時看重《石渠寶笈》,以為只要是乾隆皇帝收藏過的就都是好的,不問青紅皂白全部價格過億,而實際上《石渠寶笈》裡面著錄的藝術品也是良莠不齊。好在目前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觀察一下當下藝術品市場裡參與人群的結構,不難發現,現在市場裡買得最熱鬧的還是以消費為主。他們熱情高漲,雖然不會很貴,到了一百萬、兩百萬就停手,但是在一百萬以內他們買得非常積極。藝術品市場一定程度上已經從物質消費轉化為了精神消費,雖然仍有一些浮躁,但總體趨向值得提倡。

  在持續十幾年的強勁增長、甚至一舉進入“億元時代”後,自2011年開始,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調整通道。“如果說從2012年開始藝術品市場從調整期進入康復期,那麼今天離出院已經不遠了。”寇勤表示。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機構收藏:不怕作品貴 就怕作品差
2014年01月29日 08:30

  從2012年以來,中國國內的企業收藏資金增幅較大,全年大約在450億元左右,涉及的領域也很豐富,當代藝術的收藏比例也明顯增加,也出現了針對外國藝術品的國內企業收藏。

  近年來,由於藝術品的價格連續多年大幅上揚,投資和收藏藝術品所需要的資金量越來越大,傳統藏家或者單一收藏者的實力已經不足以涉足精品市場,藝術品市場投資收藏企業化、機構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擴大企業知名度、塑造企業形象、公益慈善行為、廣告公關行為合理避稅……這些都是刺激企業進軍藝術品市場和大量購買收藏品的動機。一些企業也因此獲得了高額回報,如湖南電廣傳媒,藝術品經營年營業收入約4.2億元,利潤約3.4億,毛利率79.61%,占公司主營收入比10.38%。機構收藏正在悄然吞噬著藝術市場。

  誇張的投資回報率

  在2013上海國際收藏論壇上所發佈的《中國機構收藏調查報告》中指出,從2012年以來,中國國內的企業收藏資金增幅較大,全年大約在450億元左右,涉及的領域也很豐富,當代藝術的收藏比例也明顯增加,也出現了針對外國藝術品的國內企業收藏。企業藏家購買力占整個藝術品市場的60%以上,活躍在北京、上海各大拍賣場上的買家,70%以上都是企業家。機構收藏已經成為中堅力量,特別是企業收藏已經成為一些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投資回報率甚至高於其主業。

  該報告中還闡述了,不同於國外的藝術品市場主要是由龐大的中產階級支撐,中國幾乎沒有這一階層。隨著收藏群體的進一步擴大,特別是企業收藏的快速發展,未來藝術品市場兩極分化的特徵可能將更加明顯:頂級藝術品的價格會越來越高,中低端藝術品的價位反而會較為平穩。

  另外,近年來,金融資本與藝術品市場之間的融合加速,金融資本的介入為藝術品市場注入了資金動力,為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新政策的指引,亦有利於中國基金的發展進入到包括藝術品投資在內的多元化投資時代。浙江天仁合藝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為近年來國內藝術品基金做得最為成功的機構之一,其2013年成功發行的當代藝術品基金規模就超過了3.2億人民幣,成為當年國內管理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品基金管理機構,這也顯示出以浙商為代表的中國財富新貴已經開始將藝術品投資列入資產配置行列。

  機構收藏亟待解決的問題

  該報告還指出,機構收藏區別於個人收藏,具有制度性、系統性、專業性、大資本等優勢,但由於目前國內的機構收藏還處於起步階段,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國內很多機構收藏意識還沒被完全培養和激發出來,很多機構還沒有認識到機構收藏對於企業品牌和企業文化宣傳推廣的重要性。

  2國內企業收藏亟待專業化、制度化。現在國內機構收藏處於一個“收”的階段,還遠沒有達到“藏”的階段。從“收”的角度而言,機構收藏什麼樣的作品,怎樣通過合理的機制去有效建立起自己的收藏,這對於機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應該是基於美術史價值判斷基礎上形成的機構收藏價值觀的體現。在明確價值判斷的基礎上,才會使收藏目標定位明確、富有特色。

  在機構收藏建立的過程中,必須先行在收藏藏品,藏品策劃、藏品研究和藏品管理方面更加專業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去推動了收藏價值標準的確立,以及專業人才的培養。

  3學術性亟待加強。已經初步建立了機構收藏的企業或集團,目前還沒有能夠對於收藏的作品進行系統性深入的梳理和研究,藝術品的價值和研究對於藝術品而言很重要,對藏品研究的透徹才能更好的挖掘和發現藝術品的價值。美術館的收藏往往還有一個名字就是“典藏”--成為典範的收藏、成為經典的收藏。如果當下的收藏不能帶來未來更大的文化價值的東西,可能這個機構的收藏的學術位置就會受到質疑,這樣就失去了機構收藏真正的學術價值和權威性了。

  4沒有向社會公眾開放,進行文化傳播。一個企業成立機構容易,但運營和維護好機構,對於欠缺經驗的企業來說並不容易。對於一些目前還不具備成立美術館的企業來說,可以通過舉行藏品展覽等其他方式,與公眾進行文化資源的交流和分享。

  5國內對於機構收藏還缺少相應的政策支持。國外的機構進行收藏,可以免除部分企業所得稅,但國內還缺少對於機構收藏的政策支持。從藝術貿易的角度來看,我國雖然近年來藝術品市場高速增長,但受制于高額的進口關稅以及嚴格的進出口限制,跨境藝術品交易不夠活躍。因此,大家呼喚著規範的法律能夠出現。社會的需要或這個領域的需要,必然會要求法律、政策的出現和完善。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飛雪迎春》 黃胄 作
《飛雪迎春》 黃胄 作
U8596P1081T2D141933F6DT20140131083025.jpg (42.73 KiB) Viewed 5862 times
近現代書畫名家行情看漲
2014年01月31日 08:30

藝術市場信心度調查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近現代書畫是被調查者最關注的藝術門類,有25.76%的被調查者選擇最關注近現代書畫。且在2013年秋拍中國藝術品投資收益率TOP50拍品中,有34件近現代書畫入榜,其中該榜TOP10中,近現代書畫作品佔據九位元。可見其投資收益回報率之大。  相比于資源稀缺、鑒定困難的中國古代書畫,近現代書畫一直作為中國書畫的中堅力量。而在2013年秋拍由於精品名作減少,呈現出不溫不火的態勢。據雅昌藝術監測中心取樣,中國近現代書畫家中,2013年秋拍總成交額為63.55億元,占本季度中國書畫市場成交份額的35.76%,同比上年秋拍減少17.27%;成交率僅為41.66%。其中,在近現代國畫藝術家作品價格指數TOP10中,張大千作品指數下滑48%,齊白石作品指數下滑30%,林風眠下滑30%,徐悲鴻下滑28%,黃賓虹下滑24%。5位被藏家追捧的藝術家在2013年秋季價格指數中均呈現下滑勢態。

  但回望過去的5年,人們發現近現代書畫作品價格呈現出持續增長態勢,尤其到了2010年出現大幅度增長、2011年秋達到了階段性高峰。此後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整體調整,近現代書畫作品價格隨之回檔。但是出現小幅震盪的同時,從近5年走勢圖可以看出,近現代書畫有逐漸平穩回暖趨勢,且業內人士普遍預期2014年近現代書畫的市場將會持續保持調整狀態。

  在雅昌國畫400成份指數的樣本藝術家中,傅抱石、石濤、李可染、弘仁、董邦達、潘天壽等藝術家作品指數偏高,達到150萬點以上。同時,藝術家指數升幅達到100%以上的有50位元,約占總樣本數量的12.8%,陳洪綬、董邦達、沈周、上睿、劉文西、王子武、龍瑞、朱屺瞻、吳光宇、周昌谷、樊少雲等藝術家指數上升幅度明顯。

  而精品佳作、藏家專場仍然備受市場青睞。本季度,黃胄無疑是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最為火爆的藝術家,其作品出現在各大拍賣行展場的重要位置,作品高價倍出。在北京保利“黃胄美術基金會推薦專場”中,藝術家1981年創作的巨幅《歡騰的草原》以1.28億元成交,這是繼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傅抱石之後又一位元作品過億的近現代畫家。同一專場中,黃胄1962年創作的《巡邏圖》,以4542.5萬元成交;1972年創作的《幸福一代》以4025萬元成交;1976年創作的《飛雪迎春》以2357.5萬元成交。

這一方面緣于黃胄作為近現代人物畫大家,將以西方寫實手法來改造中國畫的 “徐蔣”體系貫徹下去,並以速寫的優勢去展現新時代的巨變,取得了巨大成就,是重要的過渡性人物。因為市場上贗品數量大以及畫家作品存世量大等多種原因,使得其作品一直無法比肩齊白石、傅抱石等人。但他的優勢也在於精品力作多,文人式消遣類作品少,讓他的精品完全可以創作出與另幾位大家分庭抗禮的局面。

  另一方面,在齊白石、傅抱石、徐悲鴻、張大千、李可染等5人的作品達到價格一定高度後,黃胄精品的出現更能刺激近現代書畫拍賣市場的交易活力。此外,傅抱石、吳昌碩、潘天壽、陸儼少、李可染等藝術家作品成交總額也處於上升趨勢。
editorial
Posts: 19204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另眼觀察2013秋拍行情:拍品增值亮點不少

2014年02月03日 08:49

  文/方翔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剛剛過去的一波秋季藝術品拍賣的高潮中,一個個天價的出現,確實刺激了許多投資者的神經,但是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卻可以看到真正對於投資有幫助的還是那些可以讓藏家賺錢的藝術品。

  稀缺“資源”穩步升值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人都在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藝術品才能夠暴漲、增值。在今年中國嘉德秋拍中,明代文徵明的行書《雜詠》,以5117.5萬元成交,成為了備受關注的“大觀”專場中成交價最高的拍品,而其上一次出現在拍賣市場是在2006年,當時的成交價為462萬元。文徵明此卷,錄自作詩十首,書寫嚴謹,秀麗勁健,是他中晚年後習見的書風。特別是卷尾題跋顯示為興之所致,寄情于書,自然筆隨心運,胸無滯疑,精意殫出,可以說是文徵明書法中的佳作。同時,這卷書法曾入清內府,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其上璽印累累,是其流傳的佐證。又見於《清宮已佚書畫目》、徐邦達《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楊仁愷《國寶沉浮錄》等權威書籍,無疑進一步增加了這件藝術品的影響力。

  無獨有偶,在今年秋拍中,唐寅的《滄浪圖》立軸以437萬元成交,而其在2008年春拍時候的價格只有97.4萬元。唐寅此圖寫一高士立江岸閑眺,江心巨石之上,有二松偃仰作態,其上白雲繚繞,遠岸如臥,青山隱隱。人物衣帶飄拂,氣宇軒昂,樹石用筆松秀,墨色蒼潤,頗得元人之雅致,而尤得王蒙逸韻。更為重要的是此幅在清康熙時為秦德藻收藏,清末為蘇州鰈硯廬主沈秉成收藏,民國時期為大收藏家龐萊臣收藏並親筆題簽條,配有象牙軸頭,曾著錄於他的《虛齋名畫錄》卷八。

  這樣的例子在今年的秋拍中並不少見,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藝術品本身就是畫家的精品之作,且從藝術形式上進行分析,可以說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同時加上權威的著錄以及長時間在市場上未露面,都會大大激發市場的興趣。而這幾點的同時存在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一些經常出現在拍賣市場上的藝術品,雖然其自身也不錯,加上也有權威著錄,但最終出現的時候,還是會出現跌價的情況,像張大千的一張仕女圖作品,在2011年春拍就曾經以920萬的成交價,今秋再次上拍,底價僅僅只有180萬,最終以805萬元成交。

  海外市場依然有“金”
  在今年秋拍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一件拍品就是清乾隆紫檀萬壽錦地嵌百寶大掛屏拍出1092.5萬元,而其在2005年倫敦佳士得秋拍中的價格只有26400英鎊。而一件清雍正•青花三多紋罐以402.5萬元成交,其上一次出現在拍賣市場是在2013年6月的瑞典斯德哥爾摩的Stockholms Auktionsverk拍賣會上,當時的成交價為230萬瑞典克朗,僅相當於200萬元人民幣。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藏家到海外藝術品市場去淘金,許多業內人士都覺得目前海外已經無金可淘了,但從今秋的情況來看,其中還是有著很多的機會。這不僅需要藏家擁有敏銳的眼光,更為重要的是,對於這些拍品價值的二次挖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購買清乾隆紫檀萬壽錦地嵌百寶大掛屏的藏家,對比各種資料後發現,此紫檀掛屏集鑲嵌、鎏金、琺瑯彩、鑄銅、拼攢、雕刻於一身,工藝極其繁瑣,集盛世清宮工藝大成,所耗工時難以估量。配上雕飾工整得紫檀邊框及兩件皇庭風格的鎏金掛扣,整體所展現的雍容華貴、景極工麗等氣質均昭示著帝宮之相,真可謂“蓋以人力盡地利,補天工”。此件拍品為傳世最大橫向掛屏,並得到業內專家的認可,此種尺寸及工藝的掛屏民間罕有,相信此掛屏為清宮舊藏。而在2005年的拍賣圖錄上幾乎沒有任何詳細的介紹。

  流覽瑞典Stockholms Auktionsverk拍賣公司的網站,我們可以查到清雍正•青花三多紋罐來自於瑞典家族收藏,圖錄上僅僅說明這件瓷器是1915年至1920年間購於中國,由於那場拍賣會是家族資產的拍賣,所涉及的藝術品涵蓋了各個國家和各種門類,因而這件瓷器並不是十分搶眼,然而在中國嘉德的圖錄上,對於這件瓷器的描述可謂十分詳盡,比如“胎釉精良,以點染模仿永宣蘇麻離青,濃淡分明,雖用料有別,卻依舊達到了永宣特有的水墨效果,技法高妙無比”,“從這類長腹瓶的裝飾看,大多以復古為主,或仿永宣青花,如本品;或仿嘉萬時期龍紋,如北京故宮繪龍紋者;或仿宋代汝釉,如臺北故宮單色釉者,此種迎合帝王復古摹古思想之器,其地位當亦高出一般宮廷用瓷。”等專業評述無疑是吸引藏家的重要因素。

  從目前海外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情況來看,在一些家族舊藏的拍賣中,由於其本身對於藝術品的價值並不是十分瞭解,加上一些拍賣是在北歐等國人並不經常前往的地方,因而只要能夠深入挖掘,無疑可以從中尋找到不少的機會。這種情況在前兩年的拍賣市場上也曾出現多次,比如2008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估價680萬至880萬元的蕭雲從《青山高隱圖》手卷,最終成交價達到6720萬元,其最早是木扉堂主人鄭德坤的舊藏,2007年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舉行過的“木扉堂藏畫”專場拍賣會上這幅作品的成交價不到300萬元。當時倫敦的拍賣會上的圖錄非常簡單,只對拍品本身的印章等資料進行了一個介紹,但是到了嘉德的圖錄上,卻考證出其舊藏者為過雲樓主顧文彬,並著錄於1904年的《古緣萃錄》一書中,這無疑是大大刺激了藏家的味蕾,最終以天價成交。
  會買會賣收益頗豐
  在今年的秋拍中,有一件拍品非常有意思,這就是出現在北京中漢拍賣會上一幅張大千的《貓》,估價為22萬至25萬元,成交價為43.7萬元。張大千畫貓雖少,但愛貓是出了名的,且所蓄皆為名種,這無疑是藏家追捧的一大因素。然而,通過查詢有關的拍賣紀錄,我們卻可以發現這件作品在2013年的北京誠軒春拍中曾經出現過,當時其出現在一本名為《東南萃美冊》的冊頁中,這套冊頁為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張大千、黃君璧、台靜農、吳子深、馬壽華、陳定山、陳子和、葉公超、梁中銘、王壯為、劉太希等旅台名家為胡珊所作書畫合冊,共有十四開,當時的成交價為32.2萬元人民幣。當藏家購買到這本冊頁之後,立刻將其中的作品拆開來拍賣,除了張大千的《貓》之外,黃君璧的一幅作品也以74750元成交。

  作為藏家來說,其實有很多標誌性的細節都可以作為在出售藝術品的時候必須點明的。比如在北京誠軒的秋拍中,一件清雍正•青花夔鳳紋雙陸尊,估價80萬至100萬元,成交價為356.5萬元,這件東西來自於近代上海著名實業家舊藏。夔鳳紋雙陸尊為清代宮廷名貴陳設用瓷,仿古代雙陸棋造型而制,見有青花、釉裡紅品種,流行於康熙、雍正時期,其後少見。此拍品與故宮博物院藏品品種相同,更為重要的是其舊配錦盒、硬木底座,並配上一個帶有“上”字的標籤,或為文革時期被抄而暫時放在上海博物館之中,這無疑也是令眾多藏家激烈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藏家來說,要想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有所斬獲,一定要學會如何使自己的藏品特色更加凸顯出來,特別是在一些組合拍品中,許多特點往往會被淹沒其中。像贈送某人的名家合作冊頁,以及賀壽書畫等,往往會被大家覺得是應酬的原因而不被重視,但是如果對方是重要人物的話,就要另加對待了,往往會有“漏”的出現。記得這兩年的拍賣市場上,一大批民國時期的名人賀歲書畫作品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據業內人士透露,其中許多拍品都是原先打包出售的,隨後再分拆開售賣。所以說,有的時候,將分開來買的藝術品,合併起來作為一個專場也是不錯的思路,比如2013年春拍,上海泓盛拍賣推出的“傾國傾城——明清仕女畫專場”中收錄了明中葉至近現代各時期人物畫名家的力作。其中明代仇珠《虢國夫人游春圖》拍出了全場最高的1104萬元。

據業內人士介紹,這個專場中的絕大多數拍品來自于同一位藏家,如果不是放在一個專場中,而是單獨拍賣的話,可能就沒有這種集聚效應,最終是否能夠拍出令人咋舌的天價也就不得而知了。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