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脆零食含致癌物 多做研究加強監察
香口食物是許多人特別是兒童和年輕人的摯愛,消委會與食物安全中心(下稱食安心)合作,調查市面90款薯片等烘焗及煎炸零食,發現絕大多數都含有致癌物丙烯胺(acrylamide),但是嗜食零食一族如何對應,當局無法提供妥善良方。我們認為,當局除了勸喻市民少吃為佳,應該有更積極做法,例如撥出經費給大學研究人員,鼓勵更多相關研究,得出具體科學數據,供政府參考是否立法規管;公布研究結果亦可提高市民的警覺,為健康想,趨吉避凶。
丙烯胺致癌的議題
與吸煙致癌的爭議如出一轍
中國人的傳統智慧,本就認定煎炸食物不利健康,長者多勸喻年輕人少吃為佳,因為「熱氣」。在講求科學驗證的西方世界,最早發現馬鈴薯和穀類食物以高溫加工,會產生含量偏高丙烯胺的,是2002年由瑞典國家食物局得出,隨即引起各國及公關注。
在本港,今次是消委會和食安心第二度就食物的丙烯胺含量進行調查,抽查市面90款煎炸焗零食測試樣本,除了一款樣本,其他樣本都檢測到含量不同的丙烯胺,其中一種牌子的燒烤味薯片,丙烯胺含量每公斤高達3000微克。從調查發現,脆薄小食如薯片及蝦片等丙烯胺含量最高,即是說,愈香口脆卜卜的零食,可能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
不過,由於食物含丙烯胺並非人為添加,而是某些食物經高溫處理過程中產生,所以,包括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物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都認為,現時不可能為食物訂定丙烯胺的安全標準。所以,現在國際間和本港都沒有法例規管食物內的丙烯胺含量上限。
動物研究顯示,丙烯胺具有基因毒性,可引起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異常,造成遺傳性損害。此外,丙烯胺會增加動物的甲狀腺、乳腺、睾丸及中樞神經等多個器官出現腫瘤的比率。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把丙烯胺分類為「可能令人類患癌」。所以,食物含有丙烯胺,對人體健康無益,已屬定論,但是其遺害如何,卻沒有科學數據驗證。
目前有關丙烯胺致癌的議題,與多年來吸煙是否致癌、垃圾食物(junk food)會否使人癡肥的討論和爭議如出一轍。確定吸煙危害健康,是數十年來許多國家以國家之力推動,結合科研人員努力,並與煙草商人幾經鬥爭的結果,但是迄今也只能在煙盒加上「吸煙危害健康」警告,還不能全面禁絕香煙這個「毒物」。至於垃圾食物會否導致癡肥,數年前還是垃圾食物業者與當局角力的議題,但是,現實上美國受害已深,人民癡肥成為普遍病態,美國社會正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包括對醫療體系構成的負擔和壓力,現在,美國一些地方對垃圾食物徵收附加稅,就是要對應垃圾食物帶來的龐大醫療開支。
丙烯胺致癌,相信會繼吸煙、垃圾食物之後,成為備受全球關注的議題。在本港,從食安心做過的工作看來,對於丙烯胺並未掉以輕心,與消委會合作調查,今次是第二次;另外,食安心今年初公布的香港市民食物消費量調查,也提出了成年人的丙烯胺暴露限值相對較低(即風險較高),認為值得關注。
由於沒有足夠科學驗證,不可能全面禁絕食物有丙烯胺含量,就算要求生產商在包裝標示警告字眼,提醒消費者,但是由於科學上未能訂定安全標準,所以也不可行,剩下來只有促使生產商自覺和勸喻消費者少吃為佳而已。
生產商應藉烹調方法
減低零食致癌物含量
烹調方法可以調校丙烯胺含量的高低,例如,油炸芋頭溫度愈高和時間愈長,丙烯胺含量愈高;若在油炸前沾上一層薄粉漿,含量會較低。食安心已草擬《減低食品中丙烯胺的業界指引》,我們希望當局廣為宣傳,業界積極回應,以消費者健康為首要考慮,不要為了食物更香脆可多做生意,而使市民健康蒙上陰霾。
另外,政府應該仿效對吸煙危害蒐集更多科學證據一樣,給大學和研究機構撥出更多經費,進行含有丙烯胺食物影響人體健康的研究,以確立更多證據,作為是否需要規管的參考。特別是今次抽查,發現其中一款薯片樣本的丙烯胺含量乃歷來新高,反映生產商是否為了使薯片更香脆,罔顧消費者健康,值得關注,使當局有更多科學蒐證空間。
至於消費者確是無所適從,因為目前只知道煎炸焗食物含致癌丙烯胺,至於吃多少才會「中招」,無人可以提供一個具體科學標準的答案。不過,既然明知零食含有致癌物,市民還是適當忍口少吃為佳,吃下含有丙烯胺的零食,風險程度或許不能與「冒死吃河豚」相比,不過,只為滿足口腹之慾,令自己的健康暴露在風險之下,並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