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的辦法驚出我一身冷汗:四萬億刺激經濟毀了中國
2011-05-28 11:30:31
我們研究來研究去,最後嚇出一身冷汗,因為我們發現,中央政府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印鈔。
建海來上海,我們倆長夜未眠,在上海的大街上邊散佈邊聊天,時而爭吵,時而歎息。
今天的中國,通貨膨脹、民不聊生、腐敗橫行、道德崩潰、人人自危、基尼係數已經突破0.5的國際警戒線,社會危機日益深重,靠維穩已經沒用了。想要依靠一位偉人出現來拯救民生,起碼到現在我們還沒有看到這樣的偉人的影子。中國走進了一個漫漫長夜,不知何時是頭?而這一切,都是源於2008年那個該死的歲末,4萬億刺激經濟計畫。
當溫家寶在電視上伸出4個指頭的時候,我們知道,遊戲結束,一切都完了。大通脹在迎接中國。
四萬億刺激經濟計畫的出臺背景
當時的中國,經過長達4年的房地產調控,正在有效的化解房價泡沫,被地產界稱作華南五虎的碧桂圓、珠江、合生創展、富力、恒大地產,全部出現資金鏈問題,降價一觸即發。而且,萬科、中海、金地等深圳品牌房企,已經在全國包括北京、杭州、上海等地開展15%至30%的降幅,儘管發生退房潮、斷供潮,仲介公司開始出現關門閉店,總體社會呈現平穩狀態。
當時宏觀經濟,主要是內需不足,投資過度。如果進行有效調整,只需花兩年功夫,中國宏觀經濟可以說,可以呈現美國、印度那樣的,依託內需全面提高全社會購買力水準,拉動經濟增長的良性狀態。當時,解決全民免費醫療問題,只需450億;解決大學生助學問題,只需180億,可以保證全國的貧困生讀書的問題;農村剛剛取消取農業稅,農民消費市場正在啟動;經濟經過調整,騰飛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當時的政府,嚴格控制樓堂館所,地方沒有什麼債務,因此,也沒有什麼負擔。上一屆政府勵精圖治,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只要房地產一降溫,地方政府就不可能有買地的衝動,糧食生產就不會受到影響,社會穩定,人心思安。
中央財政赤字水準不高,無須依賴印鈔來向市場注水。因為GDP處在較高增長狀態,而通脹處在很低水準,根本看不見物價天天暴漲,社會財富的平衡機制也在逐步建立,貧富有些分化,但是,遠沒有現在這麼嚴重。就我本人來說,我當時在深圳只有20萬年薪。上海借浦東開發的餘威,經濟增長勢頭比深圳好,我一來上海,年薪就翻一倍,達到40萬,當時主管新浪上海房產頻道的運營。
可以說,只要堅持調整一年,中國經濟就可以解決結構性問題,只要內需擴大,我們的經濟就具有內生的活力,國際市場出現的問題我們也應該有能力應對,因此,經濟沒有沒有大的風險。
但是,2008年9月5日,美國次貸危機越演越烈,雷曼兄弟宣佈破產,整個全球貿易受到極大的影響,珠三角和長三角大量的出口企業,約有6000萬農民工失業。如果,政府當時能夠冷靜看待失業,不慌不忙的處理全球經濟對中國的影響,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好的。只需三招:
一、妥善安置失業的農民工。政府應該就地安置農民工,不讓他們返鄉,實在無法安置的就對他們進行一些必要的生活補貼,那個時候沒有通脹,只要補貼一點錢,生活沒有問題,還能爭取民心,一等次貸危機風暴刮過,我們可以慢慢恢復生產,不必恐慌。但是,宏觀經濟決策層當時慌了神,因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從沒經過經濟危機。
二、迅速梳理所有出口貿易,尋找一些污染比較嚴重和勞動密集型而勞動力過於廉價的企業,盡可能的進行淘汰,進行整個出口企業的結構性調整,留下真正符合中國長期發展的產業。
三、調動政府資源,迅速將一批企業轉型,向國內尋求市場。當時,韓國、日本國民自發向政府捐贈黃金和美元,幫助政府度過危機。中國完全號召國民共度時艱,救活企業,恢復生產,不遺餘力擴大國內消費。
但是,宏觀經濟決策層怎麼忽然頭腦發熱,完全走了一條相反的方向。
四萬億刺激經濟的結果就是通脹全面爆發
現在看來,當時,還是有一些主流經濟學家提出過不同的看法,但是,沒有得到採納。我和曹建海、時寒冰當時的意見,無論如何,政府可以啟動主導產業進行重點扶持,但是,不能回到老路上去。因此,我們舌戰成思危,爭論十大產業的歸屬,利用博客的影響,借用鳳凰衛視和中央電視臺,各大網站和其他媒體,發出我們的聲音。
可是,經過不長的時間的爭論,最後我們看見的,是在電視上,溫家寶豎起4個手指,講他的4萬億刺激經濟計畫。
我們很清楚,中央政府拿不出4萬億。一是中國政府無法發行國債,4萬億的國債要賣出去是不可能的;二是當時正處在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的通道,突然拐彎放鬆銀根的環境還不具備,因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的調整正在進行,突然拐彎,等於5年的努力功虧一簣;三個是依賴社會集資、民間籌措更不可能。
我們研究來研究去,最後嚇出一身冷汗,因為我們發現,中央政府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印鈔。
中國是個高儲蓄率的國家,印鈔就是把老百姓的儲蓄全部稀釋,最後的結果就是通脹,這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常識。而且,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還很不完善,老百姓的儲蓄是對自己的保障。如果把老百姓的儲蓄稀釋,這是一件斷子絕孫的事,是絕不能幹的。所以,我們無論如何不敢相信。
結果,資料出來,2009年M2增速高達29.7%。我們傻啦。我們減去當年的GDP增速,除掉外匯占款,實際當年貨幣貶值高達14.6%。等於這4萬億是強搶老百姓的錢,來進行投資的。更重要的是,這4萬億的投資,一下將地方政府負債提高到12萬億的水準。地方政府為了投資拉動增長,反而更加盤剝壓榨老百姓。用老百姓錢,還來盤剝老百姓,你說老百姓冤不冤?
自此,政府誠信全部破產,全部修復起來,沒有五到十年,根本不可能。在社會上,整個道德體系全部崩潰,人人為錢而不講任何公德。現在,來遏制通脹,已經晚了。
以後我們怎麼活?
遇上這樣的事,遇上這樣的時代,我們除了痛惜,還能怎麼辦?政府現在來挽回這個局面,已經沒有機會。所以,我最近寫過一篇博客,2011年中國宏觀經濟關鍵字——耗!
不管是股市還是房市,目前,已經岌岌可危。時至今日,政府仍然沒有改革的意願,不知道以後的方向。
我們來算一筆賬。中國最大的一筆財富,是外匯儲備。但是,我告訴大家,中國外匯儲備能夠流動的不到6000億,所謂3萬億,只是一筆資料。1.1萬億的美國國債,只要美聯儲開始收貨幣,就必然會放國債,到時還要中國增持美國國債,預期會讓中國增持到1.5萬億;兩房債券6000億,基本是死帳;其他債券和高盛控制的外匯資產,高達7000億,還能用多少?而現在,國際量子基金準備1.2萬億美元做空基金,準備對中國的金融體系發動攻擊,6000億的外匯儲備也面臨滅頂之災。所以,死撐房價是不可能的,因為房貸危及金融。
國內,地方政府的黑窟窿,根本填不滿。唯一的辦法,繼續稀釋老百姓的儲蓄,繼續通脹,用通脹掠奪全民的財富。這是一條不歸路。
現在,江河乾涸,耕地被毀,山林遭災,農民不事耕種,工人不事生產,路易斯拐點已經隱現;未來的趨勢,已經使人很難預料。我預計,政府最近會出臺一系列辦法,不能做好大的指望,因為,一個經濟體系已經被破壞,修復起來,不是那麼容易。
中央的辦法驚出我一身冷汗:四萬億刺激經濟毀了中國
Re: 中央的辦法驚出我一身冷汗:四萬億刺激經濟毀了中國
中國為什麼陷入巨額債務泥潭?
2013-7-1 11:25
摘要: 此舉雖然在短期內獲得“中國拯救世界經濟”的“美名”,但其結果之一是讓中國陷入了巨大的債務泥潭 ...
2008年發生世界範圍的金融危機,成為世界各國調整本國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機會。但中國不僅沒有借這一機會調整經濟結構,讓房地產泡沫消退,反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加大政府投資,成了逆向調整,導致房地產泡沫持續放大。此舉雖然在短期內獲得“中國拯救世界經濟”的“美名”,但其結果之一是讓中國陷入了巨大的債務泥潭。
《21世紀經濟報導》今年1月30日曾報導過,自2009年以來,中國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先後超過日本、美國、歐元區,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鈔機”。2012年全球新增貨幣供應量超2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占了一半。
中國債務因門類太多,資料也不透明,雖然大家都承認地方債務已經處於失控狀態,地方政府財政風險極大,但到底有多大風險,卻是莫衷一是。
《財經》雜誌的“摸底中國負債”(2013年4月7日)是篇詳實可靠的文章,該文經過分門別類計算,金融部門債務、政府部門債務、居民部門債務與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合計,總債務規模高達120-128萬億左右。僅2012年中國的非金融部門債務就達到了GDP的2.21倍。該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他的結論是:“在人均收入6400美元的情況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維持如此之高的債務水準”。
里昂證券今年5月發表的報告也認為中國總債務規模高達107萬億左右。IMF近日更是將中國2013和2014年GDP增速預期均下調至7.75%,原預期分別為8%、8.2%。IMF指出,如果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包括在內,廣義政府債務估計已增加到GDP的50%以上。
IMF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表示,中國經濟面臨很多重大的挑戰,尤其是社會融資規模增長過快。信貸增長過快使得投資品質存疑,這樣會對償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包括對方政府和企業的還款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可以說,通過大量舉債來推動經濟增長已成中國常態。中國GDP增長是靠債務來支撐的。印鈔票的“積極後果”是政府的錢袋很滿,沒有財政壓力;消極後果就是惡性通脹,承擔者是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工薪族和低收入者。所謂通脹就是政府為了減輕自己的財政壓力,利用鑄造幣權轉嫁壓力,在全社會範圍內再來一次財富洗劫。
2009年之後的經濟逆向調整,還產生了比債務泥潭更為嚴重的後果:經濟結構更趨畸型。
2009年以來中國嚴重依賴政府投資支撐經濟發展,不僅付出了極高的投資成本,還產生了大量資源錯置現象。
所謂付出的成本太高,一是指制度成本太高,等於直接打通了中央政府手中掌控的“兩隻錢袋”——金融與財政:政府利用手中的鑄幣權,讓銀行開動印鈔機。印出的鈔票通過政府投資、銀行放貸等方式嘩嘩進入中央、地方兩級財政;二是金融成本太高,錢流入不該去的地方,成為各種形式的高利貸資金來源。在中國的債務總規模中,影子銀行是一個讓人非常恐怖的魔影。
里昂證券保守估計,中國的影子銀行總規模在13萬億至17萬億的水準,其中主要是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而在銀行理財產品中,59%沒有擔保。三是要素成本太高,除了能源、勞動力,交通運輸成本也上漲很快。由此帶動各種物價攀升。在成本都攀升的情況下,中國的國家競爭力下降,外資大量流出,就與成本攀升有直接關係。
資源錯置體現在兩點:大量政府投資未流入生產部門,而是流入房地產業(高達50%左右),導致中國房地產價格節節攀升。2012年,英國豪宅物業顧問萊坊(Knight Frank)公佈各國近五年房價平均漲幅,中國整體以超過110%的漲幅居世界首位。其中由政府壟斷的地價上漲最快,據廣東省統計局和房地產行業協會發佈調查報告,2009年-2012年三年間,廣東省房地產企業土地購置價格從每平方米852元上漲至3264元,漲幅近300%。
由於中國金融未對外開放,外匯管制制度客觀上保護了中國金融業。因此在房地產泡沫支撐下,中國的債務危機依然沒有崩盤,一些地方的製造業還可以延續,出口資料依然靚麗。中國各級政府在沒有找到其他經濟支撐點的情況下,只能死死抱住房地產業這根主要支柱不放,以發展房地產業為核心的新城鎮化方案又在新政府的腹中躁動,讓各級政府興奮的是40萬億的大餅即將拋向空中,為了配合新城鎮化需要,僅僅從2012年下半年到今年1季度,中國的貨幣供應總量又增加了11萬億。其結果不出預料,全國各地開始都在上演一輪又一輪的搶地大戲,一些地方的新增貸款中,流入房地產業的資金高達6至7成,來自房地產的稅收也遠遠超過半數。
2009年以後,中國政府主導的投資導致資源錯置,已產生了很嚴重的後果,其中之一是導致許多企業無法產生足夠償還利息的資產回報率。房地產價格攀升與全國數百座鬼城同時出現。而在地方政府競爭體制中,許多僵屍型企業大量產生,這些企業佔據大量信貸資源,但卻不產生效益。《21世紀經濟報導》2013年5月25日發表的調查報導“唐山曹妃甸工業區爛尾”,詳細記載了這個由一大堆僵屍項目、僵屍企業佔用大量信貸資金組建的僵屍工業區,一個是累計投資超過3000億元的曹妃甸工業區,一個是投資280億元的曹妃甸國際生態城,兩地目前已成了典型的爛尾工程,唐山市為此支付的利息每天就逾千萬之巨。這只是中國類似的僵屍項目的一個縮影。這種僵屍企業不會產生效益,日漸增長的債務只會累積成一座座沉重的大山。
發改委聲稱今後若干年內將投資40萬億,拉動城鎮化建設,卻並未說明這40萬億將從何處籌措。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中國政府只能繼續印製鈔票,這一發行量恐怕還將遠遠超過前幾年。從新增貸款的流向來看,政府依然在走2009年以後的老路。不管中央政府的主觀意願如何,中國即將啟動的新城鎮化將如同2009年以後的政府投資一樣,除了形成新的僵屍企業、僵屍開發區、僵屍專案之外,無助於改善中國的經濟結構,也無助於億萬人民的福祉!
作者:蔡慎坤
2013-7-1 11:25
摘要: 此舉雖然在短期內獲得“中國拯救世界經濟”的“美名”,但其結果之一是讓中國陷入了巨大的債務泥潭 ...
2008年發生世界範圍的金融危機,成為世界各國調整本國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機會。但中國不僅沒有借這一機會調整經濟結構,讓房地產泡沫消退,反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加大政府投資,成了逆向調整,導致房地產泡沫持續放大。此舉雖然在短期內獲得“中國拯救世界經濟”的“美名”,但其結果之一是讓中國陷入了巨大的債務泥潭。
《21世紀經濟報導》今年1月30日曾報導過,自2009年以來,中國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先後超過日本、美國、歐元區,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鈔機”。2012年全球新增貨幣供應量超2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占了一半。
中國債務因門類太多,資料也不透明,雖然大家都承認地方債務已經處於失控狀態,地方政府財政風險極大,但到底有多大風險,卻是莫衷一是。
《財經》雜誌的“摸底中國負債”(2013年4月7日)是篇詳實可靠的文章,該文經過分門別類計算,金融部門債務、政府部門債務、居民部門債務與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合計,總債務規模高達120-128萬億左右。僅2012年中國的非金融部門債務就達到了GDP的2.21倍。該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他的結論是:“在人均收入6400美元的情況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維持如此之高的債務水準”。
里昂證券今年5月發表的報告也認為中國總債務規模高達107萬億左右。IMF近日更是將中國2013和2014年GDP增速預期均下調至7.75%,原預期分別為8%、8.2%。IMF指出,如果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包括在內,廣義政府債務估計已增加到GDP的50%以上。
IMF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表示,中國經濟面臨很多重大的挑戰,尤其是社會融資規模增長過快。信貸增長過快使得投資品質存疑,這樣會對償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包括對方政府和企業的還款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可以說,通過大量舉債來推動經濟增長已成中國常態。中國GDP增長是靠債務來支撐的。印鈔票的“積極後果”是政府的錢袋很滿,沒有財政壓力;消極後果就是惡性通脹,承擔者是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工薪族和低收入者。所謂通脹就是政府為了減輕自己的財政壓力,利用鑄造幣權轉嫁壓力,在全社會範圍內再來一次財富洗劫。
2009年之後的經濟逆向調整,還產生了比債務泥潭更為嚴重的後果:經濟結構更趨畸型。
2009年以來中國嚴重依賴政府投資支撐經濟發展,不僅付出了極高的投資成本,還產生了大量資源錯置現象。
所謂付出的成本太高,一是指制度成本太高,等於直接打通了中央政府手中掌控的“兩隻錢袋”——金融與財政:政府利用手中的鑄幣權,讓銀行開動印鈔機。印出的鈔票通過政府投資、銀行放貸等方式嘩嘩進入中央、地方兩級財政;二是金融成本太高,錢流入不該去的地方,成為各種形式的高利貸資金來源。在中國的債務總規模中,影子銀行是一個讓人非常恐怖的魔影。
里昂證券保守估計,中國的影子銀行總規模在13萬億至17萬億的水準,其中主要是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而在銀行理財產品中,59%沒有擔保。三是要素成本太高,除了能源、勞動力,交通運輸成本也上漲很快。由此帶動各種物價攀升。在成本都攀升的情況下,中國的國家競爭力下降,外資大量流出,就與成本攀升有直接關係。
資源錯置體現在兩點:大量政府投資未流入生產部門,而是流入房地產業(高達50%左右),導致中國房地產價格節節攀升。2012年,英國豪宅物業顧問萊坊(Knight Frank)公佈各國近五年房價平均漲幅,中國整體以超過110%的漲幅居世界首位。其中由政府壟斷的地價上漲最快,據廣東省統計局和房地產行業協會發佈調查報告,2009年-2012年三年間,廣東省房地產企業土地購置價格從每平方米852元上漲至3264元,漲幅近300%。
由於中國金融未對外開放,外匯管制制度客觀上保護了中國金融業。因此在房地產泡沫支撐下,中國的債務危機依然沒有崩盤,一些地方的製造業還可以延續,出口資料依然靚麗。中國各級政府在沒有找到其他經濟支撐點的情況下,只能死死抱住房地產業這根主要支柱不放,以發展房地產業為核心的新城鎮化方案又在新政府的腹中躁動,讓各級政府興奮的是40萬億的大餅即將拋向空中,為了配合新城鎮化需要,僅僅從2012年下半年到今年1季度,中國的貨幣供應總量又增加了11萬億。其結果不出預料,全國各地開始都在上演一輪又一輪的搶地大戲,一些地方的新增貸款中,流入房地產業的資金高達6至7成,來自房地產的稅收也遠遠超過半數。
2009年以後,中國政府主導的投資導致資源錯置,已產生了很嚴重的後果,其中之一是導致許多企業無法產生足夠償還利息的資產回報率。房地產價格攀升與全國數百座鬼城同時出現。而在地方政府競爭體制中,許多僵屍型企業大量產生,這些企業佔據大量信貸資源,但卻不產生效益。《21世紀經濟報導》2013年5月25日發表的調查報導“唐山曹妃甸工業區爛尾”,詳細記載了這個由一大堆僵屍項目、僵屍企業佔用大量信貸資金組建的僵屍工業區,一個是累計投資超過3000億元的曹妃甸工業區,一個是投資280億元的曹妃甸國際生態城,兩地目前已成了典型的爛尾工程,唐山市為此支付的利息每天就逾千萬之巨。這只是中國類似的僵屍項目的一個縮影。這種僵屍企業不會產生效益,日漸增長的債務只會累積成一座座沉重的大山。
發改委聲稱今後若干年內將投資40萬億,拉動城鎮化建設,卻並未說明這40萬億將從何處籌措。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中國政府只能繼續印製鈔票,這一發行量恐怕還將遠遠超過前幾年。從新增貸款的流向來看,政府依然在走2009年以後的老路。不管中央政府的主觀意願如何,中國即將啟動的新城鎮化將如同2009年以後的政府投資一樣,除了形成新的僵屍企業、僵屍開發區、僵屍專案之外,無助於改善中國的經濟結構,也無助於億萬人民的福祉!
作者:蔡慎坤
Re: 中央的辦法驚出我一身冷汗:四萬億刺激經濟毀了中國
4萬億致鬼城頻現 投資驅動經濟增長已到盡頭
2013年07月09日11:48
[提要]1995年制定的第九個五年計劃提出要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十八年後,不但“型”沒轉成,反而出現了飲鴆止渴式的所謂“中國模式”。也就是用政府的權威主義動員海量資源、海量投入“救市”。結果隨著投資回報遞減規律的自我實現,不但刺激的效果開始下降,同時刺激過程中形成的高杠杆等問題開始發展成為系統性風險。如此危局,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6月下旬金融市場發生“錢荒”波動之後,網路上對貨幣當局對流動性的把握的評論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大多數經濟學家們從長期進行分析,認為中央銀行沒有什麼錯。但是,也有許多網上的評論認為在出現了錢荒的時候,作為最後貸款人的央行在十多天的時間裡不施加援手,是政策上的失誤。
在發生了短期性流動性短缺的時候,央行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出手,是可以討論且應該總結的。但是我覺得對中國來說,我們所面臨的主要是長期問題。所以,如果僅僅把我們的關注點放在短期貨幣政策的操作上,可以靠央行“放水”渡過這一次危機,可是由於沒有消除產生危機的根源,隨時還有可能爆發新的危機。在我看來,這樣有可能會放大危機,這就不是中央銀行所能解決的了。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的經濟增長的模式發生了問題。
經濟增長模式問題的提出已經很久。早在1995年制定第九個五年計劃的時候,中國政府就提出要解決這個問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依靠投資的粗放發展到依靠效率提高的集約發展的“轉型”。之後的五年計劃和規劃業都有提到,但始終沒有解決,並變得越來越嚴重。
粗放增長在宏觀經濟層面造成的問題,是貨幣超發、債務積累,最後導致宏觀經濟波動和增長減速。由於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每次問題發生以後,採取的措施就回到老路子,用增加投資的老辦法來拯救經濟。於是,最近5年來問題就變得越來越嚴重。從最微觀的層面看,就是我們的資源短缺和環境破壞變得越來越嚴重,以至於現在維持人類生命的最主要的幾個物質條件,包括空氣、水和土壤都發生了問題。
宏觀經濟出現的問題,是由於債務積累,企業、地方政府甚至整個國家的資產負債表的杠杆率過高,以致常常出現或大或小範圍內的償債問題。而宏觀經濟每次出現這類問題,慣常的辦法是採用所謂“中國模式”,也就是威權主義的強勢政府去動員資源海量地投入去救市。例如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後,2009年用4萬億投資、10萬億貸款,把GDP增長率拉到8%以上。當時有些人覺得非常得意,說我們率先走出了危機。實際上這是飲鴆止渴的辦法,它不但沒有降低杠杆,相反進一步杠杆化了,強勢政府海量投資的路數行不通。
問題在於即使這種辦法也愈來愈不靈了。4萬億計畫把經濟拉起來,只維持了不到一年,經濟增速就開始連續5個季度下降。去年5月以後,許多地方又通過政府融資平臺,通過各種各樣的表外業務、城投債,募集了巨額資金投進城鎮化建設。例如西部地區某省的經濟正在起飛,近幾年每年的基本做法,是依靠作為“發動機”的政府和作為“助推器”的市場,用海量投資拉動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這個省前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本地GDP的94%,去年則是本地GDP的114%。根據它的計畫,今年的投資將是本地GDP的120%以上。
而一個沿海的地級市在去年第3季度提出“大幹100天,大投資、大建設、大發展”的口號,組織了18個城投公司,融入巨額資金,進行大拆大建,希望以此來保持經濟繁榮。採用這樣的方式,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杠杆率就變得愈來愈高。
這些投資中相當一部分是回報率很低、甚至沒有回報的,還出現了一些所謂“死城”“鬼城”。這樣,羅伯特•索洛過去講的投資回報遞減的問題就非常明顯地表露出來了。去年下半年的大規模投資,只是把第四季度GDP增長率拉起來0.9個百分點。到了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又下來了。所以,舊的增長模式和用強勢政府海量投資支撐高速度增長的發展路線已經走到了盡頭。
另一方面,在杠杆率很高的情況之下,一有風吹草動,某種偶然的原因就會引發資產負債表的危機,也就是局部的資金鏈斷裂傳導到金融市場的其他部分,引發系統性危機。現在網上議論得比較多的一種可能的危險,就是如果美元走強,熱錢較大規模地流出,會不會發生像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問題?這使人很擔心,只要基本的問題沒有解決,一個小火花就會引起嚴重的問題,而這類因為偶然的因素幾乎是防不勝防的。
那麼是不是危機就不能防止呢?當然不是這樣。這取決於我們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經驗已經告訴我們,根本的問題在體制,根本的出路在於改革。
本世紀以來,改革先是放慢,後來在某些方面倒退。於是就出現了對所謂“中國模式”的宣揚。據“中國模式”的宣揚者說,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擁有一個威權主義政府,由強勢政府而不是市場來動員資源、配置資源,支援高速增長。如果這種體制不改變,粗放的發展路線以及資產負債表的高負債率和高杠杆率都是很難改變的。
十八大確定要全面深化改革。現在中國正處在這麼一個準備全面深化改革的時機。大家期望,能夠按照去年11月十八大和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能夠在今年的三中全會上,制定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
不過我估計,對於一些基本問題,比如我們到底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經濟,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在國民中,特別在官員中,存在的意見分歧還需要通過自由和切實的討論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討論的結果和據以確定的路線圖是不是正確,它的安排是否妥當,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性命攸關。
作者:吳敬璉
Re: 中央的辦法驚出我一身冷汗:四萬億刺激經濟毀了中國
人民日報評論批四萬億投資 (18:15)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文章稱,當年四萬億投資帶來負面效應,令人心有餘悸,而現時的投資方法較準確及明確。
評論指出,為緩解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投資將在穩增長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近日稱,中國投資需求潛力依然巨大,支撐投資增長的基礎比較穩固,全年投資有望保持穩定增長。
他透露,下半年,國家將採取多方面措施,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有關專家指出,新一輪投資更加注重其合理性和科學性,不是簡單地產刺激經濟打一劑「強心針」,而是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可持續性發展。
該評論稱,一段時間以來,大家有點談「投資」色變。然而,事實上,今年以來,投資較好地發揮了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據徐紹史介紹,今年投資保持平穩增長,結構進一步優化。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1%,比去年同期回落0.3個百分點,增速總體比較穩定。民間投資增速快於同期整體投資增速,增長23.4%,佔比持續上升達63.7%,比年初提高2.3個百分點。
人們對「投資」心有餘悸,與當年「四萬億投資」的負面效應有關。專家指出,相比「四萬億」,此輪投資定位更準確,目標更明確,更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未來可持續發展。
「當時四萬億投資是應急,有些專案沒有充分論證其可行性和風險性,而且政府行政干預過多,造成了投資效益不太高,有些還加劇了經濟結構的扭曲,加劇了產能過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徐洪才說,此輪投資是通過增量資金投入,帶動資本的存量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而且政府不再大包大攬,其資金只是起引導作用,更多的是把投資機會讓給了民間和市場。
據了解,新一輪投資重點明確。徐紹史說,要保證有限的政府投資投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主要包括:「十二五」規劃明確的重點建設任務,棚戶區改造及市政配套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具備建設條件的能源專案,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等。
新一輪投資是否會造成新的浪費和產能過剩?專家指出,如今的投資都是在補短板(弱點)行業和歷史欠帳,不會造成浪費。同時,民間資本參與投資有助於提高投資效率。
徐洪才指出,很多新投資是在補短板,如棚戶區改造、中西部地區鐵路投資、大中城市城際鐵路和地鐵建設,這些投資能改善人流和物流效率,改善民生,也是低碳綠色的投資;還有的投資比如寬頻建設等,有利於新的消費熱點形成;再比如地下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投資,有利於城鎮化和環保建設。
「以上投資是有重點的,有選擇的,不是一哄而上,也不是投向產能過剩和高污染的重工業。」徐洪才說。
政府在投資中從主角轉變為引導、服務和監管的角色,也讓新一輪投資具有了新意。徐洪才表示,政府簡政放權,改善服務,加強監管,降低了人流、物流、資訊流等生產要素的成本。
(人民日報海外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文章稱,當年四萬億投資帶來負面效應,令人心有餘悸,而現時的投資方法較準確及明確。
評論指出,為緩解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投資將在穩增長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近日稱,中國投資需求潛力依然巨大,支撐投資增長的基礎比較穩固,全年投資有望保持穩定增長。
他透露,下半年,國家將採取多方面措施,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有關專家指出,新一輪投資更加注重其合理性和科學性,不是簡單地產刺激經濟打一劑「強心針」,而是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可持續性發展。
該評論稱,一段時間以來,大家有點談「投資」色變。然而,事實上,今年以來,投資較好地發揮了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據徐紹史介紹,今年投資保持平穩增長,結構進一步優化。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1%,比去年同期回落0.3個百分點,增速總體比較穩定。民間投資增速快於同期整體投資增速,增長23.4%,佔比持續上升達63.7%,比年初提高2.3個百分點。
人們對「投資」心有餘悸,與當年「四萬億投資」的負面效應有關。專家指出,相比「四萬億」,此輪投資定位更準確,目標更明確,更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未來可持續發展。
「當時四萬億投資是應急,有些專案沒有充分論證其可行性和風險性,而且政府行政干預過多,造成了投資效益不太高,有些還加劇了經濟結構的扭曲,加劇了產能過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徐洪才說,此輪投資是通過增量資金投入,帶動資本的存量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而且政府不再大包大攬,其資金只是起引導作用,更多的是把投資機會讓給了民間和市場。
據了解,新一輪投資重點明確。徐紹史說,要保證有限的政府投資投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主要包括:「十二五」規劃明確的重點建設任務,棚戶區改造及市政配套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具備建設條件的能源專案,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等。
新一輪投資是否會造成新的浪費和產能過剩?專家指出,如今的投資都是在補短板(弱點)行業和歷史欠帳,不會造成浪費。同時,民間資本參與投資有助於提高投資效率。
徐洪才指出,很多新投資是在補短板,如棚戶區改造、中西部地區鐵路投資、大中城市城際鐵路和地鐵建設,這些投資能改善人流和物流效率,改善民生,也是低碳綠色的投資;還有的投資比如寬頻建設等,有利於新的消費熱點形成;再比如地下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投資,有利於城鎮化和環保建設。
「以上投資是有重點的,有選擇的,不是一哄而上,也不是投向產能過剩和高污染的重工業。」徐洪才說。
政府在投資中從主角轉變為引導、服務和監管的角色,也讓新一輪投資具有了新意。徐洪才表示,政府簡政放權,改善服務,加強監管,降低了人流、物流、資訊流等生產要素的成本。
(人民日報海外版)
Re: 中央的辦法驚出我一身冷汗:四萬億刺激經濟毀了中國
2013-9-13 17:36
摘要: 李嘉誠拋售在中國大陸所有的資產只是一個信號。面對美元的退出QE,中國輿論是很反常的,一個聲音是中國城市化還有20%的空間,至少有2億多人會進城?更有一個聲音在說有70%的年輕人希望到大城市...
一般認為,美國經濟好轉就會退出QE。其實,這是一種表像,因為QE的實行與美國經濟的衰退與復蘇無關。只是巧合的是,QE的推出時間是在美國雷曼兄弟出現破產後,所以,市場上還有一種觀點,那就是QE的推出是為了拯救金融危機,這個也解釋不通。
我在《黃金崩潰》中對美聯儲當時如何拯救金融危機的進行全面的解讀,美聯儲只是作為一個“最後的貸款人”出面拯救危機的,而不是採用量化寬鬆即QE的方式。那麼,美聯儲為何推出QE呢?
我們首先來看看美聯儲是如何運行QE的?美聯儲實施QE後,主要是購買國債——釋放美元——到金磚四國——催生泡沫——牟取暴利,這是QE1和QE2的主要途徑和目的,根本與美國經濟的復蘇與拯救金融危機無關,直到QE3推出,是在QE2的基礎上增加購買中長期抵押債券——打壓市場利率——促進房地產和製造業復蘇,這才有了刺激美國本土經濟復蘇的內容。
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發現,QE的策略在起初執行是完全是針對金磚四國和其他新經濟體國家的。QE的退出那就意味著原來執行QE的資金已經完成了所有的使命,要回歸美國本土了。這對於新經濟體國家來說,無異于一場金融海嘯將要發生。因為我們並不清楚,美元究竟有多少流進,又有多少美元要流出?究竟會產生什麼後果?我們現在需要研究的是,究竟美聯儲為何要退出QE?
實際上這是很容易解釋的,這原本就是一個橫跨五年的金融戰略——釋放美元——催生資產價格泡沫——牟取暴利——退出QE——回歸美國——資產重置——參與製造業復蘇——推動道鐘斯指數上漲——實現全美資產價值再翻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元的回流就不僅僅只是吸引美元的回流,而是吸引全世界的資金都湧向美國,一同創造美國歷史上200多年來最偉大的盛世。這樣一來,金磚四國會被徹底拋棄,所有資金奔向美國就會成為一種潮流。
這很要命,因為美國經濟總量是全世界最大的,吸附資金的的能量也是無限大,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非美貨幣都會湧向美國,不僅僅只是資金安全而且收益有保障,何樂而不為?這是傻瓜都知道的事。美國是有法律保障的高度自由的國家,市場經濟的自由度全球最大,中國貪官遍地,做一點事都很難,誰願意繼續呆在一個長期衰退的國家?
李嘉誠拋售在中國大陸所有的資產只是一個信號。面對美元的退出QE,中國輿論是很反常的,一個聲音是中國城市化還有20%的空間,至少有2億多人會進城?更有一個聲音在說有70%的年輕人希望到大城市。
真是好笑啊,在人才資金都在外逃的情況下,用這種欺騙的手段就能留住人才?中國的城市化一點空間也不會有,更不可能有70%的人會到大城市,因為他們進城根本無法生活,更談不上有什麼就業崗位?他們如果進城,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暴動,像前蘇聯那樣。所謂的“有2億人進城”,所謂的“有70%人想到大城市”只是對中國經濟大衰退的哀鳴和幹嚎,根本是沒有用的幌子,騙不了任何人。
我建議中國的經濟的騙子們去各個農村走一走,哪怕是原先很偏遠的地方也通上了高速,什麼現在城市化只有60%,未來還有20%的空間可供中國發展20年。這完全是胡扯。如果把所有的農民都趕去城市居住或者只是簡單的趕上樓,這可能不是發展,而是一種犯罪。
現在農村還有一些好山好水,適合人居,並且他們還有足夠的資源能保持購買力;在城市看看吧,一般百姓誰也願意去?當年前蘇聯勃列日涅夫時代,把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聯邦的農民工強行遷進城市,就是為了城市化進程,拉動GDP。
極權資本主義的暴行就此埋下禍根,到了戈巴契夫時代再也捂不住了,矛盾終於爆發,這些農民工成為推翻蘇聯共產黨的主要力量。其主要原因就是,就是現在的波羅的海的三個國家農民到城市後,不僅無法維持長期的購買力,反而失去了原來的資源,生活無法維持。暴行,可能盛極于一時,但終究會受到清算。中國的城市化早已沒有空間。現在搞城鎮化也是一個幌子,完全不可能拉動經濟增長,投入再多也沒有用。
城鎮化的核心是兩個:農民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和“持續的購買力”。本人以為,只要牢牢抓住這兩個線索,就可以保證城鎮化戰略不會變形,不會像現在這樣,將土地淪為金融產品,讓全民炒作。需要告誡官方的是,這種炒作房地產的行為,在美元升值的週期內,中國經濟必將陷入大衰退,目前這種炒作房地產的行為將會危害政權。
不想重蹈前蘇聯的覆轍,現在就必須儘快糾正,否則中國政府已經沒有時間來進行糾正,只是迎來一場轟轟烈烈的經濟危機的大爆發。我的朋友曹建海博士為了支持我的《債務海嘯》的出版,專門就中國城市化進行了全方位論證,收集在我的書中。他的觀點與我相似,但是,他系統地從經濟學理論上闡述了中國城鎮化的兩大核心的重要性和在中國發展的邏輯性。
退出QE對中國一線城市和長三角珠三角打擊是最大的,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當這些城市的房價泡沫破滅後,經濟是何等的蕭條?摧毀了一線城市和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基礎,全中國就等於陷入大衰退。
可能我們見的是,不是人們要進城,而是在城裡的人都要突圍,返鄉潮不會小於2008年。中國的一線城市將會成為一座空城,不僅只是房子大量空置,而是滿街的人突然就不見了。就像現在上海的南京路和淮海路,哪怕在假日,也再難看見人們摩肩接踵的景觀。
QE的退出,不僅僅只是資金的出逃,而是對金磚四國的預期完全改變,這些國家的經濟已經完全沒有希望了。李嘉誠的出逃是一個佐證,更多的資金和人才都將在未來大規模出逃。儘管經濟資料很好看,但是,全世界都知道這些資料大多是造假的,毫無意義。資金到中國只是賺一把就走,不可能現在美國一樣,可以看到長期的希望,更不需要與貪官污吏做骯髒的交易來謀取一點利益。
退出QE是美聯儲經營五年的一項金融戰略,只要實施起來,中國經濟泡沫就會徹底破滅。這是必然的。這就是為何要退出QE的本質原因。多修幾條路,多建無人居住的空房子就是經濟增長?真是荒唐到了極點。
Re: 中央的辦法驚出我一身冷汗:四萬億刺激經濟毀了中國
金融海嘯5周年亞洲堪憂 (10:05)
今天是雷曼兄弟倒閉5周年,專家警告由於亞太銀行系統的壓力水平,已達到雷曼事件以來的最高點,亞洲有可能成為下一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地方。
紐約風險分析師麥克唐納說,針對投資者信心、銀行間互信度在內的21個關鍵金融風險指標的研究顯示,亞洲銀行的系統性風險正在上升。麥克唐納曾擔任雷曼兄弟交易員,現為獨立風險諮詢顧問。雷曼倒閉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銀行破產案,引發了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
麥克唐納認為,亞洲銀行間借貸成本已在最近數月上漲。他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簡單地講,就是銀行間缺乏互信,而資本主義缺乏信任是不行的」。
自美國聯儲局6月宣布可能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以來,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市場動盪,印尼和印度等國股市波動貨幣大幅貶值。麥克唐納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在6月收緊貨幣市場流動性,亦令全球投資者寢食不安。麥克唐納稱,若情況惡化,就有可能重演1997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今天是雷曼兄弟倒閉5周年,專家警告由於亞太銀行系統的壓力水平,已達到雷曼事件以來的最高點,亞洲有可能成為下一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地方。
紐約風險分析師麥克唐納說,針對投資者信心、銀行間互信度在內的21個關鍵金融風險指標的研究顯示,亞洲銀行的系統性風險正在上升。麥克唐納曾擔任雷曼兄弟交易員,現為獨立風險諮詢顧問。雷曼倒閉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銀行破產案,引發了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
麥克唐納認為,亞洲銀行間借貸成本已在最近數月上漲。他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簡單地講,就是銀行間缺乏互信,而資本主義缺乏信任是不行的」。
自美國聯儲局6月宣布可能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以來,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市場動盪,印尼和印度等國股市波動貨幣大幅貶值。麥克唐納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在6月收緊貨幣市場流動性,亦令全球投資者寢食不安。麥克唐納稱,若情況惡化,就有可能重演1997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Re: 中央的辦法驚出我一身冷汗:四萬億刺激經濟毀了中國
金融海嘯前事未忘 資產泡沫隨時爆破
當一些人正為美國聯儲局暫緩「收水」(即縮減每月斥資850億美元買債券)而大炒一筆的時候,5年前這個星期到底曾經發生什麼事似乎都已拋諸腦後,渾然忘記當年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的前因後果,而沒有從當年的金融海嘯汲取經驗,縱情投入另一個資產泡沫狂潮,不知道在不遠之處另一個海嘯正等待伺機而發。
事過境遷監管鬆弛
華府恐礙增長投鼠忌器
金融海嘯帶來現代文明最慘重的金融衝擊,由於美國近無王管的監管制度,投資銀行以衍生工具從中漁利,這個音樂椅接火棒遊戲最終以全球經濟險告拖垮而突然中止。接是美國三次推出量化寬鬆措施以期推動瀕死的經濟,當時美國為了要讓購買美債的外國特別是中國相信美國狠下決心改正不負責任的金融惡習,推出一連串措施說要端正歪風。事過5年,當年罪魁禍首之一的債務抵押債券(CDO)已經剷除,用以對風險的信貸違約掉期(CDS)則受到監管,表面上像是洗心革面,重新出發。
事過境遷,人面全非,華爾街對監管的細節及具體執行卻諸多阻撓,雖然美國在2010年通過監管法案,但涉及的細節卻未能一一落實。這其中固然有美國當局「過得海就是神仙」的苟且心態,也有投鼠忌器的恐怕管得太緊影響金融流通,從而衝擊經濟復蘇大計,但更大的阻力是來自本來早於5年前已死的華爾街。在美國政府的7000億美元問題資產拯救計劃(TARP)以及三度量化寬鬆馳援之後,納稅人的血汗成為了華爾街的再生之糧。當年認為銀行「大得不能倒」是出事弊因之一,如今美國五大銀行資產比諸金融海嘯發生前還要多6%,今年第二季美國銀行業總體盈利逾400億美元,是3年前同期的差不多兩倍。
今天回看,三次量化寬鬆措施客觀上造成另一次的財富轉移,大企業藉長時間極低利率大賺特賺,今年第二季美國大企業盈利速度超越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大企業大財團背後的超級富豪也就更荷包腫脹,最新數字顯示,全球淨收入3000萬美元的富豪接近20萬人,而他們手中的資產亦隨之大增。如今企業高層因為業績佳而得到天文數字巨額花紅酬金的新聞日復一日,可以說,美國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拯救的便是這批企業精英,普羅大眾則未能完全受惠,失業率未見大幅改善,否則的話,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毋須在上周三的議息會議後記者會上,公開承認經濟數據未見安全得可以「收水」。
美國印銀紙挽救了企業和大亨,巨企前景似乎也很樂觀,可是這不過是把企業或私人債務危機轉為主權債務危機。前幾年幾乎去一國的希臘債務危機,以及如今間中出現間中暫隱的歐元區頭上揮之不去主權債務利劍,就是如假包換的實例。大企業大老闆從廢墟中重新站起來,因為他們是站在國家主權債務之上踏出重新整合的第一步,今天的「好景」只是以國家之名把債務一力扛起的短暫繁華,美國是主要貨幣國家,印出來的美鈔總會有人要,這一政治及經濟背景結合,美國印鈔經濟就持續不斷,同一情,日本也如法炮製,安倍晉三上台後,全力把已在進行的日本版量化寬鬆措施推動,隨日本經濟有轉好象,安倍更不會猶豫停手。
美日印鈔機長年開動
誰來埋單始是關鍵
現在,人們關心的問題是:這筆帳最終會由誰埋單?
量化寬鬆措施令到金融巿場流動性大增,大印鈔票的終極結果便是通貨膨脹,利率自然會拾級而上,今天我們看到的資產泡沫情狀,樓價及股巿屢創新高,便是由於借貸成本廉宜之故,可是這有如飲鴆止渴,當由通縮轉為通脹,低利率變成高利率,資產泡沫爆破指日可待。尤其是新興巿場國家及地區,如今的資產價格暴升只是在量化寬鬆措施下的泡沫虛幻,一旦當發達國的經濟呈現復蘇軌,進入的資金會脫離而去,留下的會是戳破了的泡沫及一大堆呆壞帳。
當一些人正為美國聯儲局暫緩「收水」(即縮減每月斥資850億美元買債券)而大炒一筆的時候,5年前這個星期到底曾經發生什麼事似乎都已拋諸腦後,渾然忘記當年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的前因後果,而沒有從當年的金融海嘯汲取經驗,縱情投入另一個資產泡沫狂潮,不知道在不遠之處另一個海嘯正等待伺機而發。
事過境遷監管鬆弛
華府恐礙增長投鼠忌器
金融海嘯帶來現代文明最慘重的金融衝擊,由於美國近無王管的監管制度,投資銀行以衍生工具從中漁利,這個音樂椅接火棒遊戲最終以全球經濟險告拖垮而突然中止。接是美國三次推出量化寬鬆措施以期推動瀕死的經濟,當時美國為了要讓購買美債的外國特別是中國相信美國狠下決心改正不負責任的金融惡習,推出一連串措施說要端正歪風。事過5年,當年罪魁禍首之一的債務抵押債券(CDO)已經剷除,用以對風險的信貸違約掉期(CDS)則受到監管,表面上像是洗心革面,重新出發。
事過境遷,人面全非,華爾街對監管的細節及具體執行卻諸多阻撓,雖然美國在2010年通過監管法案,但涉及的細節卻未能一一落實。這其中固然有美國當局「過得海就是神仙」的苟且心態,也有投鼠忌器的恐怕管得太緊影響金融流通,從而衝擊經濟復蘇大計,但更大的阻力是來自本來早於5年前已死的華爾街。在美國政府的7000億美元問題資產拯救計劃(TARP)以及三度量化寬鬆馳援之後,納稅人的血汗成為了華爾街的再生之糧。當年認為銀行「大得不能倒」是出事弊因之一,如今美國五大銀行資產比諸金融海嘯發生前還要多6%,今年第二季美國銀行業總體盈利逾400億美元,是3年前同期的差不多兩倍。
今天回看,三次量化寬鬆措施客觀上造成另一次的財富轉移,大企業藉長時間極低利率大賺特賺,今年第二季美國大企業盈利速度超越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大企業大財團背後的超級富豪也就更荷包腫脹,最新數字顯示,全球淨收入3000萬美元的富豪接近20萬人,而他們手中的資產亦隨之大增。如今企業高層因為業績佳而得到天文數字巨額花紅酬金的新聞日復一日,可以說,美國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拯救的便是這批企業精英,普羅大眾則未能完全受惠,失業率未見大幅改善,否則的話,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毋須在上周三的議息會議後記者會上,公開承認經濟數據未見安全得可以「收水」。
美國印銀紙挽救了企業和大亨,巨企前景似乎也很樂觀,可是這不過是把企業或私人債務危機轉為主權債務危機。前幾年幾乎去一國的希臘債務危機,以及如今間中出現間中暫隱的歐元區頭上揮之不去主權債務利劍,就是如假包換的實例。大企業大老闆從廢墟中重新站起來,因為他們是站在國家主權債務之上踏出重新整合的第一步,今天的「好景」只是以國家之名把債務一力扛起的短暫繁華,美國是主要貨幣國家,印出來的美鈔總會有人要,這一政治及經濟背景結合,美國印鈔經濟就持續不斷,同一情,日本也如法炮製,安倍晉三上台後,全力把已在進行的日本版量化寬鬆措施推動,隨日本經濟有轉好象,安倍更不會猶豫停手。
美日印鈔機長年開動
誰來埋單始是關鍵
現在,人們關心的問題是:這筆帳最終會由誰埋單?
量化寬鬆措施令到金融巿場流動性大增,大印鈔票的終極結果便是通貨膨脹,利率自然會拾級而上,今天我們看到的資產泡沫情狀,樓價及股巿屢創新高,便是由於借貸成本廉宜之故,可是這有如飲鴆止渴,當由通縮轉為通脹,低利率變成高利率,資產泡沫爆破指日可待。尤其是新興巿場國家及地區,如今的資產價格暴升只是在量化寬鬆措施下的泡沫虛幻,一旦當發達國的經濟呈現復蘇軌,進入的資金會脫離而去,留下的會是戳破了的泡沫及一大堆呆壞帳。
Re: 中央的辦法驚出我一身冷汗:四萬億刺激經濟毀了中國
我國空置房6800萬套 房價將回落難崩盤
向松祚2013-09-23 01:54
[導讀]如果允許集體所有制土地私有化和自由轉讓,特別是如果允許所謂“小產權房”能夠直接公開上市交易,我國商品住房供應量將立刻增加至少30%,整體價格將面臨巨大下降壓力。
中國會不會發生大規模系統性金融危機?這是國內外人士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很難達成一致結論的複雜問題。資料來源不同,統計口徑不同,觀察視角不同,分析方法不同,乃至個人情緒態度(悲觀或樂觀)不同,都會導致互不相同甚至相反的結論。
危機派的六大理由
有人一直警告中國將爆發大規模系統性金融危機。他們提出六大理由:其一,過去數年來尤其是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體系(包括家庭、企業和政府)總負債規模和總負債與GDP之比均大幅快速上升。依照某種經濟學理論和某些國家的歷史經驗,經濟體系債務總規模和債務比率大幅上升往往會釀成系統性金融危機,“去杠杆化”或“去債務化”本身就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經常會伴隨企業和銀行破產。然而,債務率或杠杆率究竟達到多高就會發生危機?債務率或杠杆率究竟維持哪個水準才算安全?卻沒有邏輯一致的答案。
其二,中國經濟體系三大類債務裡,市場人士尤其擔憂非金融企業的高負債率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規模。他們認為我國非金融企業債務規模和負債率,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負債率和償債能力均跨越國際公認的危險水準,債務危機和隨之而來的金融危機恐難避免。
其三,中國商業銀行收入和利潤高速增長難以為繼,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商業銀行收入和利潤增速必然大幅下降,不良貸款則會大幅上升,商業銀行收入利潤下降、不良貸款急劇增加和資本金不足,爆發流動性危機或支付危機的可能性不容低估。有人認為,今年6月我國商業銀行發生流動性事件,可能是未來大規模流動性危機的預演。
其四,近年來中國影子銀行業務快速增長。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影子銀行業務過度膨脹,往往會演變成某種形式的“龐氏騙局”,最終導致大規模違約、壞賬和金融機構相互拖欠,釀成系統性金融危機。
其五,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狂飆必然逆轉。房地產市場已經存在嚴重泡沫,泡沫必然破滅,泡沫破滅將導致債務拖欠、負資產、賤價拋售和銀行壞賬,這就是典型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所誘發的金融危機。
其六,隨著美聯儲決定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國際資金或投機熱錢開始撤離新興市場,極可能觸發新興市場國家的匯率危機、債務危機、流動性危機、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近期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國家匯率急劇貶值、股市下跌、利率飆升、外匯儲備快速下降、經濟增速大幅放緩,就是嚴重的危機信號,預示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必然導致新興市場國家劇烈的金融動盪和金融危機。中國亦是新興市場國家,恐怕難以獨善其身。
本文即針對上述六個問題展開深入剖析,以判斷中國是否會出現大規模系統性金融危機。
負債總規模本身不是問題
根據央行和銀監會資料,截至2012年底我國經濟體系負債總規模約為105萬億,與GDP之比約為200%。我們分別從債權人和債務人角度來計算債務總規模。
從債權人角度計算,我國債務總規模=全部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債權人所持中央政府債券餘額+債權人所持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債權人所持非金融公司債券餘額=72.9萬億+15萬億+16萬億+1萬億=104.9萬億。
從債務人角度看,我國債務總規模=非金融公司負債總額+家庭個人負債總額+中央政府負債總額+地方政府負債總額=(非金融企業銀行貸款餘額+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債務+其他管道負債)+家庭負債總額+中央政府負債總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餘額+地方政府債券餘額+信託公司給地方政府貸款+其他)=64.4萬億+11萬億+15萬億+16萬億=106.4萬億。債務規模與GDP之比亦大約為200%。
嚴格講,從債權人和債務人角度估算的結果應該絕對相等。然而由於統計口徑不同,誤差在所難免。
其他機構的估算與上述計算大體相當。譬如英國《金融時報》對中國債務規模的估算結果是:中國家庭、企業和政府三者債務總額之和與GDP之比從2008年的130%增長到目前的200%。其中銀行貸款和公司債券總額與GDP之比達到150%,影子銀行與GDP之比達到50%。經濟體系債務總規模與GDP之比急劇上升主要發生在2008年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之後。
華盛頓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家庭債務總額約為15萬億,政府債務總額約為30萬億,非金融公司債務總額約為60萬億,三者之和約為105萬億,與GDP之比為200%。
結果基本一致:(1)我國負債總規模約為105萬億,與GDP之比為200%。其中非金融公司負債約為64萬億,中央政府負債約為15萬億,地方政府負債約為16萬億,家庭個人負債11萬億。(2)負債總規模劇增主要源自2008年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之後。
那麼,債務規模達到GDP200%以上是否就會爆發金融危機或債務危機?債務危機爆發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債務人償債能力急劇下降導致大規模違約;二是債務人償債能力下降和違約風險上升導致債券收益率大幅上升,債務人無力借新還舊,被迫拋售資產,資產價值大幅縮水,誘發金融危機。
筆者認為,根據上述兩個機制,我國債務與GDP之比超過200%,本身並不會導致系統性金融危機。其一,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負債水準相比,我國債務總規模和債務率不算高。其二,儘管我國家庭債務總額占GDP比重從2003年的16%上升到2012年的31%。占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從2003年的26%上升到2012年的52%,然而該比例不僅遠低於許多發達國家,而且遠遠低於亞洲其他國家:泰國(近80%)、韓國(76%)和亞洲平均水準(扣除日本)53%。我國家庭債務絕大部分是住房按揭貸款,按揭貸款首付比例平均超過20%,按揭貸款一直是商業銀行品質最好的資產,加上我國居民儲蓄非常高(近44萬億),即使考慮房地產價格下降因素,亦不會出現美國式的“次貸危機”。當然,部分地區和家庭會出現違約、按揭斷供和負資產,這是正常現象,不能算系統性金融危機。
問題的焦點是非金融企業負債規模和地方政府債務,以下依次進行分析。
企業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我國非金融企業債務總額從2007年的23.9萬億急升到2013年6月底的64.4萬億,增長170%。非金融企業負債結構如下:
其一,商業銀行貸款。商業銀行給非金融企業發放貸款43.4萬億,占非金融企業全部負債的67.3%,占商業銀行全部貸款餘額(56.23萬億)的77.1%。
其二,企業債。餘額約為1萬億(不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行的債券和城投債)。
其三,影子銀行貸款。除商業銀行貸款之外,非金融企業的其他融資管道統稱為影子銀行。根據多種估算,我國影子銀行各類業務餘額合計約為27.85萬億,其中大約70%進入非金融企業,總額約為20萬億。
非金融企業負債總和=商業銀行貸款+企業發行債券+影子銀行負債=43.4萬億+1萬億+20萬億=64.4萬億
非金融企業的債務風險主要取決於商業銀行貸款和影子銀行貸款是否會出現大規模違約。企業債規模較小,一般為實力強大企業所發行,債務違約風險很低。
簡要分析一下非金融企業銀行貸款的投向。根據銀監會《中國銀行業運行報告》的權威資料,我國非金融企業銀行貸款資金投向分別是:第一是製造業貸款,約占27.5%;第二是批發零售業貸款,約占17.5%;第三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約占10%;第四是房地產行業貸款,約占8.75%;第五是電、熱、氣、水的生產和供應行業,約占7.5%;第六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約占6.25%;第七是建築業,約占6.25%。七大行業貸款占全部貸款近83.75%,前五大行業貸款占全部非金融企業銀行貸款約71.25%(以上比例是扣除個人貸款後,各項貸款所占比例)。
最近幾年銀行不良貸款總額和不良貸款率的變動情況表明,製造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最快,不良率達到2.5%;批發零售位居第二,不良率達到2.25%;基礎設施位居第三,不良率達到1.3%,其他行業不良率均不到1%。全部商業銀行不良率為0.96%。製造業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造紙、鉛鋅、造船、多晶矽、煤炭、電解鋁等,批發零售行業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鋼貿行業。
製造業貸款占全部非金融企業銀行貸款27.5%,餘額為12萬億。依照最壞情形估計,20%製造業貸款成為壞賬,壞賬總額達到2.4萬億,商業銀行不良率將上升4個百分點,接近5%。當然,製造業的銀行壞賬不會集中大規模出現,而是會分階段逐漸暴露,商業銀行亦將採取措施逐漸穩步消化,所以製造業產能過剩和償債能力下降不會造成商業銀行系統性金融危機,風險總體可控,能夠逐步平穩化解。
個別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須防範
自2010年始,我國地方政府債務或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就成為國內外市場持續高度關注的重要金融事件。我們對地方政府債務和融資平臺風險的基本判斷是:債務規模穩中有升,償債能力持續下降,儘管風險總體可控,化解需要綜合治理。
地方政府債務總規模大約為16萬億。具體構成是:(1)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9.7萬億;(2)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約3萬億(包括城投債未清償餘額、地方國有企業發行的企業債、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所發債券);(3)信託貸款和委託貸款(所謂政信合作)約2萬億;(4)其他融資管道借款約1萬億(包括向所謂協力廠商融資公司和公務員個人舉借的債務)。
地方政府債務資金投向:60%投向市政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20%投向競爭性產業項目,20%投向公益性項目。大約80%地方政府負債具有抵押和質押,相對風險較小,相對可控。20%左右的負債資金投向公益性項目,必須依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償還,風險相對較高。
假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地方政府債務出現違約、形成銀行不良貸款和債務拖欠,會不會演變成“中國式的債務危機”和金融危機呢?筆者認為不會。
理由是:其一、即使按照最高估計,我國地方債務總額亦不到GDP的50%。2013年年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報告,說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占GDP比例已接近50%,IMF使用的是寬口徑估算資料。市場人士對地方債務規模的最高估計是23萬億,也不到GDP的50%。從國際比較看,負債規模還沒有達到危險水準,儘管已經非常接近。其二、地方政府總體償債能力還比較強。截至2013年一季度,地方國有企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價值共計約13萬億元。假定地方政府平均擁有40%的股權,股權價值就超過5萬億。此外地方政府還擁有大量土地儲備,即使不考慮其他融資管道,地方政府仍然擁有較強的償債能力。
當然,隨著財政收入增幅放緩,財政開支剛性上升,個別地方政府可能會出現暫時的支付困難或債務拖欠,需要我們儘早做好預案,防止個別地方政府的債務違約誘發區域性金融動盪或金融危機。
商業銀行有能力抵禦風險
2012年,筆者曾經撰寫報告《對我國銀行資產品質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和政策建議》,提出一個分析銀行資產品質變動趨勢的模型。該模型將影響銀行資產品質的因素概括為九大變數。分別是:經濟增速趨勢;經濟體系杠杆比率;社會融資結構(社會融資體系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度);銀行資產結構;銀行負債結構;銀行貸款集中度;銀行業務模式(銀行收入是否過度依賴資產證券化、金融市場 交易和衍生金融產品);銀行體系對外負債和匯率波動(即匯率波動誘發銀行危機的可能性有多大);銀行監管模式(包括風險定義和資產充足率監管標準)。綜合分析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我國銀行資產品質不會出現顯著惡化,商業銀行體系能夠經受經濟增速顯著放緩的考驗,儘管不良貸款總額和不良貸款率會大幅上升,但商業銀行總體不會出現巨額虧損和資本金嚴重不足。
首先,2009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收入、利潤均顯著快速增長,不良貸款額和不良率大幅下降(2012年以來,不良貸款額上升較快,不良率繼續維持下降),貸款損失準備和撥備覆蓋率均大幅增加,為應對金融風險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最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取得進展,資本節約型業務增長較快,非利息收入占比快速上升,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增強了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再次,我國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超過監管要求,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加權資本充足率為12.24%,加權平均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85%,超過《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的監管要求。
影子銀行是最薄弱環節
前面已述,綜合多種估算,我國影子銀行業務規模約為27.85萬億元。各類業務餘額分別是: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約4.5萬億);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約7萬億);信託貸款(約3.7萬億);委託貸款(約6.5萬億);狹義民間借貸(3.2萬億);小貸公司(約0.6萬億);典當(約0.25萬億);私募股權(約0.5萬億);融資租賃(約1.6萬億)。合計為27.85萬億。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估算:其一、以金融產品來界定影子銀行,估算規模大致為28.8萬億人民幣,占2012年GDP的55.4%,占銀行體系全部存款餘額的32.3%。其二、根據五大類資產規模來近似評估影子銀行業務總規模。截至2012年底,五大類資產管理規模總額達到23.35萬億。其中銀行理財6.73萬億、信託6.32萬億、基金類2.47萬億、保險類6.90萬億、卷商資管業務0.93萬億。由於缺乏完整有效的資料包告體系,很難準確計算影子銀行業務規模。
無論如何,儘管我國影子銀行業務近幾年得到快速發展,但是總體規模仍然有限。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達到110萬億,全部金融機構貸款餘額達到73萬億,居民儲蓄存款超過45萬億。與此相比,各類影子銀行業務或者直接融資業務發展空間依然巨大。
總結全球影子銀行業務發展的歷史經驗,影子銀行的風險主要有三大類:一是高杠杆經營風險。二是信用風險和對手風險。三是流動性風險。非銀行金融機構往往沒有資格得到中央銀行最後貸款人的支持,一旦面臨擠兌和償付危機,很快就會演變成為破產倒閉危機。
依照上述分析,我國影子銀行的主要風險是第三類,即期限錯配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譬如我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大多數期限不足一年,有些僅為數周甚至數天。一些短期融資被投入長期項目,一旦面臨資金周轉的問題,簡單方法就是通過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來償還到期產品。然而,一旦資金鏈斷裂,這種擊鼓傳花遊戲就沒法繼續下去。如此運作的“資金池”理財產品,期限錯配,不得不以“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確實有某種“龐氏騙局”的因素,至少類似“龐氏騙局”。由此可見,影子銀行業務是我國金融風險體系裡最薄弱的環節。2013年6月發生的流動性事件,實際上顯示了影子銀行業務潛在的巨大風險。
房地產價格回落不崩盤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價格高歌猛進,持續飆升,引發市場人士和社會公眾普遍高度關注。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嚴重資產價格泡沫?如果是,那麼房地產泡沫破滅是否會觸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文不打算深入剖析房地產市場,僅僅給出幾個基本判斷。其一、從房價收入比、租金收益率、房價增速與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之比、房價增速與GDP增速之比等多個國際公認指標來衡量,我國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資產價格泡沫。其二、整體來看,我國城鎮商品住房和商業寫字樓總供給量逐漸趨於飽和,部分城市已經出現嚴重供給過剩(所謂“鬼城”現象即屬此類)。有機構統計資料表明,全國空置住房達到6800萬套,總面積近60億平方米。據不完全估計,我國城鎮商品住房存量已經超過240億平方米,每年竣工商品房面積仍然高達15億平方米,五年之後,我國城鎮商品住房總存量將超過320億平方米。即使考慮2025年之後超過10億人成為完全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則已經超過30平方米。其三、考慮人口結構迅速變化(獨生子女逐漸成為社會主流人口和人口總體逐漸老齡化),住房剛性需求增速將快速下降。其四、實施新城鎮化戰略必然意味著我國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的重大調整。如果允許集體所有制土地私有化和自由轉讓,特別是如果允許所謂“小產權房”能夠直接公開上市交易,我國商品住房供應量將立刻增加至少30%,整體價格將面臨巨大下降壓力。
支持城鎮商品住房價格持續上漲的主要力量有:其一、城鎮化過程人口遷移所創造的剛性住房需求;其二、城鎮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其三、老舊住房的改造和重建。
綜合考慮上述多種因素,我們認為,房地產市場價格(商品房和寫字樓)不可能長期持續上漲。預計兩年內房地產價格整體見頂回落,部分城市將出現房地產價格大幅度急劇下降,資產價格泡沫破滅所誘發的金融風險不容低估。
然而,儘管如此,從商業銀行體系整體來看,筆者仍然認為房地產貸款風險總體可控。基本原因有四:一是我國銀行體系房地產貸款資產占比相對較低,占商業銀行全部貸款比重不到10%。即使考慮全部所謂“涉房”貸款,所占比重亦較低,沒有一些機構所誇張的那麼大。二是我國房地產金融衍生產品極少,占房地產貸款總額比例不到5%,且風險特徵簡單透明。三是房地產貸款裡,幾乎全部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貸款房價比”低於80%,平均“償債收入比”為33%。開發貸款平均抵押品比例達到189%。截至2013年二季度,包括農村信用機構在內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的不良率低於2%,不少地區繼續呈下降態勢。四是我國住房市場剛性需求還會持續增長一段時間,有望保證房地產市場不會出現某些機構所預言的“崩潰或崩盤”。
美聯儲退出QE衝擊有限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之所以誘發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其傳導機制如下:一是國際投機熱錢開始撤出新興市場,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匯率急劇貶值、資金外逃、外匯儲備急速下降;二是資金外逃、匯率貶值、外儲下降迫使本國中央銀行收縮貨幣、提高利率,從而導致股市狂跌和國內經濟衰退;三是匯率急劇貶值讓外債負擔沉重的新興市場國家雪上加霜,債務危機隨之爆發,並迅速演變為銀行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四是國際對沖基金興風作浪,趁勢拋空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和股市,加劇新興市場國家的匯率危機和金融市場動盪。最近數月以來,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國家已經爆發相當規模的金融動盪,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如出一轍。
部分新興市場國家之所以會遭受上述衝擊,關鍵還是自身的經濟金融體系存在嚴重缺陷。一是經濟競爭力較差,經常專案和資本專案“雙逆差”或“一順差一逆差”,外匯儲備不足,難以抵禦國際投機資金的衝擊;二是外債負擔沉重,尤其是短期外債過多,一旦出口下降,匯率貶值,極容易爆發債務危機甚至演變為國家破產,需要尋求外部救助;三是對資本帳戶缺乏有效和必要的管理與控制,或者在本國經濟金融體系不夠強健的條件下,貿然實施資本帳戶自由兌換。
由此觀察,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對我國金融體系的衝擊非常有限,中國不會因此爆發金融危機。我國外匯儲備非常充足,經常帳戶和資本帳戶均持續“雙順差”,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外債規模非常小,資本帳戶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進入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投機熱錢總體規模很小,難以掀起驚濤駭浪。
結論和建議
雖然我國不會爆發大規模系統性金融危機,卻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和低估金融風險,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自我陶醉,高枕無憂。前面的分析實際上已經揭示出我國金融風險的主要環節,為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爆發,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儘快理順和加強房地產調控政策,從簡單遏制需求轉向重點調節供給,特別是需要儘快通過房產稅等各種手段,迫使那些空置的住房進入市場流通,消除住房資源的嚴重閒置和浪費,確保房地產價格平穩調整。
第二,高度重視製造業尤其是產能過剩行業“去產能化”和“去杠杆化”過程所蘊含的巨大風險,對那些去庫存壓力巨大、還本付息能力顯著下降的行業和企業,必須儘快採取各種保全措施,將信貸風險降低到可能的最低水準。
第三,加快財稅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儘快探討地方政府新的融資管道和融資手段,包括探索發行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永續債券、長期債券和垃圾債券。
第四,擇機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以防範可能出現的銀行擠兌。進一步完善流動性管理工具,防止同業拆借利率劇烈大幅波動,引發市場恐慌情緒。
第五,穩步推進資產證券化試點,盤活信貸存量,分散信貸風險。
第六,改進存貸比管理制度,將銀行“表內”和“表外”業務統一納入監管,妥善化解影子銀行業務風險。商業銀行必須面對現實,降低收入和盈利增長預期,將安全性放到第一位。同時探索發行新的金融產品(譬如優先股),為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開闢新管道。
第七,商業銀行要完善全行統一的流動性管理制度,避免各分支行各自為政,參與資金拆借套利,牟取短期利益,從而損害全行整體資金運營的安全性和長期利益。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向松祚2013-09-23 01:54
[導讀]如果允許集體所有制土地私有化和自由轉讓,特別是如果允許所謂“小產權房”能夠直接公開上市交易,我國商品住房供應量將立刻增加至少30%,整體價格將面臨巨大下降壓力。
中國會不會發生大規模系統性金融危機?這是國內外人士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很難達成一致結論的複雜問題。資料來源不同,統計口徑不同,觀察視角不同,分析方法不同,乃至個人情緒態度(悲觀或樂觀)不同,都會導致互不相同甚至相反的結論。
危機派的六大理由
有人一直警告中國將爆發大規模系統性金融危機。他們提出六大理由:其一,過去數年來尤其是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體系(包括家庭、企業和政府)總負債規模和總負債與GDP之比均大幅快速上升。依照某種經濟學理論和某些國家的歷史經驗,經濟體系債務總規模和債務比率大幅上升往往會釀成系統性金融危機,“去杠杆化”或“去債務化”本身就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經常會伴隨企業和銀行破產。然而,債務率或杠杆率究竟達到多高就會發生危機?債務率或杠杆率究竟維持哪個水準才算安全?卻沒有邏輯一致的答案。
其二,中國經濟體系三大類債務裡,市場人士尤其擔憂非金融企業的高負債率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規模。他們認為我國非金融企業債務規模和負債率,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負債率和償債能力均跨越國際公認的危險水準,債務危機和隨之而來的金融危機恐難避免。
其三,中國商業銀行收入和利潤高速增長難以為繼,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商業銀行收入和利潤增速必然大幅下降,不良貸款則會大幅上升,商業銀行收入利潤下降、不良貸款急劇增加和資本金不足,爆發流動性危機或支付危機的可能性不容低估。有人認為,今年6月我國商業銀行發生流動性事件,可能是未來大規模流動性危機的預演。
其四,近年來中國影子銀行業務快速增長。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影子銀行業務過度膨脹,往往會演變成某種形式的“龐氏騙局”,最終導致大規模違約、壞賬和金融機構相互拖欠,釀成系統性金融危機。
其五,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狂飆必然逆轉。房地產市場已經存在嚴重泡沫,泡沫必然破滅,泡沫破滅將導致債務拖欠、負資產、賤價拋售和銀行壞賬,這就是典型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所誘發的金融危機。
其六,隨著美聯儲決定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國際資金或投機熱錢開始撤離新興市場,極可能觸發新興市場國家的匯率危機、債務危機、流動性危機、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近期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國家匯率急劇貶值、股市下跌、利率飆升、外匯儲備快速下降、經濟增速大幅放緩,就是嚴重的危機信號,預示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必然導致新興市場國家劇烈的金融動盪和金融危機。中國亦是新興市場國家,恐怕難以獨善其身。
本文即針對上述六個問題展開深入剖析,以判斷中國是否會出現大規模系統性金融危機。
負債總規模本身不是問題
根據央行和銀監會資料,截至2012年底我國經濟體系負債總規模約為105萬億,與GDP之比約為200%。我們分別從債權人和債務人角度來計算債務總規模。
從債權人角度計算,我國債務總規模=全部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債權人所持中央政府債券餘額+債權人所持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債權人所持非金融公司債券餘額=72.9萬億+15萬億+16萬億+1萬億=104.9萬億。
從債務人角度看,我國債務總規模=非金融公司負債總額+家庭個人負債總額+中央政府負債總額+地方政府負債總額=(非金融企業銀行貸款餘額+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債務+其他管道負債)+家庭負債總額+中央政府負債總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餘額+地方政府債券餘額+信託公司給地方政府貸款+其他)=64.4萬億+11萬億+15萬億+16萬億=106.4萬億。債務規模與GDP之比亦大約為200%。
嚴格講,從債權人和債務人角度估算的結果應該絕對相等。然而由於統計口徑不同,誤差在所難免。
其他機構的估算與上述計算大體相當。譬如英國《金融時報》對中國債務規模的估算結果是:中國家庭、企業和政府三者債務總額之和與GDP之比從2008年的130%增長到目前的200%。其中銀行貸款和公司債券總額與GDP之比達到150%,影子銀行與GDP之比達到50%。經濟體系債務總規模與GDP之比急劇上升主要發生在2008年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之後。
華盛頓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家庭債務總額約為15萬億,政府債務總額約為30萬億,非金融公司債務總額約為60萬億,三者之和約為105萬億,與GDP之比為200%。
結果基本一致:(1)我國負債總規模約為105萬億,與GDP之比為200%。其中非金融公司負債約為64萬億,中央政府負債約為15萬億,地方政府負債約為16萬億,家庭個人負債11萬億。(2)負債總規模劇增主要源自2008年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之後。
那麼,債務規模達到GDP200%以上是否就會爆發金融危機或債務危機?債務危機爆發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債務人償債能力急劇下降導致大規模違約;二是債務人償債能力下降和違約風險上升導致債券收益率大幅上升,債務人無力借新還舊,被迫拋售資產,資產價值大幅縮水,誘發金融危機。
筆者認為,根據上述兩個機制,我國債務與GDP之比超過200%,本身並不會導致系統性金融危機。其一,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負債水準相比,我國債務總規模和債務率不算高。其二,儘管我國家庭債務總額占GDP比重從2003年的16%上升到2012年的31%。占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從2003年的26%上升到2012年的52%,然而該比例不僅遠低於許多發達國家,而且遠遠低於亞洲其他國家:泰國(近80%)、韓國(76%)和亞洲平均水準(扣除日本)53%。我國家庭債務絕大部分是住房按揭貸款,按揭貸款首付比例平均超過20%,按揭貸款一直是商業銀行品質最好的資產,加上我國居民儲蓄非常高(近44萬億),即使考慮房地產價格下降因素,亦不會出現美國式的“次貸危機”。當然,部分地區和家庭會出現違約、按揭斷供和負資產,這是正常現象,不能算系統性金融危機。
問題的焦點是非金融企業負債規模和地方政府債務,以下依次進行分析。
企業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我國非金融企業債務總額從2007年的23.9萬億急升到2013年6月底的64.4萬億,增長170%。非金融企業負債結構如下:
其一,商業銀行貸款。商業銀行給非金融企業發放貸款43.4萬億,占非金融企業全部負債的67.3%,占商業銀行全部貸款餘額(56.23萬億)的77.1%。
其二,企業債。餘額約為1萬億(不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行的債券和城投債)。
其三,影子銀行貸款。除商業銀行貸款之外,非金融企業的其他融資管道統稱為影子銀行。根據多種估算,我國影子銀行各類業務餘額合計約為27.85萬億,其中大約70%進入非金融企業,總額約為20萬億。
非金融企業負債總和=商業銀行貸款+企業發行債券+影子銀行負債=43.4萬億+1萬億+20萬億=64.4萬億
非金融企業的債務風險主要取決於商業銀行貸款和影子銀行貸款是否會出現大規模違約。企業債規模較小,一般為實力強大企業所發行,債務違約風險很低。
簡要分析一下非金融企業銀行貸款的投向。根據銀監會《中國銀行業運行報告》的權威資料,我國非金融企業銀行貸款資金投向分別是:第一是製造業貸款,約占27.5%;第二是批發零售業貸款,約占17.5%;第三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約占10%;第四是房地產行業貸款,約占8.75%;第五是電、熱、氣、水的生產和供應行業,約占7.5%;第六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約占6.25%;第七是建築業,約占6.25%。七大行業貸款占全部貸款近83.75%,前五大行業貸款占全部非金融企業銀行貸款約71.25%(以上比例是扣除個人貸款後,各項貸款所占比例)。
最近幾年銀行不良貸款總額和不良貸款率的變動情況表明,製造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最快,不良率達到2.5%;批發零售位居第二,不良率達到2.25%;基礎設施位居第三,不良率達到1.3%,其他行業不良率均不到1%。全部商業銀行不良率為0.96%。製造業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造紙、鉛鋅、造船、多晶矽、煤炭、電解鋁等,批發零售行業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鋼貿行業。
製造業貸款占全部非金融企業銀行貸款27.5%,餘額為12萬億。依照最壞情形估計,20%製造業貸款成為壞賬,壞賬總額達到2.4萬億,商業銀行不良率將上升4個百分點,接近5%。當然,製造業的銀行壞賬不會集中大規模出現,而是會分階段逐漸暴露,商業銀行亦將採取措施逐漸穩步消化,所以製造業產能過剩和償債能力下降不會造成商業銀行系統性金融危機,風險總體可控,能夠逐步平穩化解。
個別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須防範
自2010年始,我國地方政府債務或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就成為國內外市場持續高度關注的重要金融事件。我們對地方政府債務和融資平臺風險的基本判斷是:債務規模穩中有升,償債能力持續下降,儘管風險總體可控,化解需要綜合治理。
地方政府債務總規模大約為16萬億。具體構成是:(1)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9.7萬億;(2)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約3萬億(包括城投債未清償餘額、地方國有企業發行的企業債、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所發債券);(3)信託貸款和委託貸款(所謂政信合作)約2萬億;(4)其他融資管道借款約1萬億(包括向所謂協力廠商融資公司和公務員個人舉借的債務)。
地方政府債務資金投向:60%投向市政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20%投向競爭性產業項目,20%投向公益性項目。大約80%地方政府負債具有抵押和質押,相對風險較小,相對可控。20%左右的負債資金投向公益性項目,必須依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償還,風險相對較高。
假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地方政府債務出現違約、形成銀行不良貸款和債務拖欠,會不會演變成“中國式的債務危機”和金融危機呢?筆者認為不會。
理由是:其一、即使按照最高估計,我國地方債務總額亦不到GDP的50%。2013年年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報告,說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占GDP比例已接近50%,IMF使用的是寬口徑估算資料。市場人士對地方債務規模的最高估計是23萬億,也不到GDP的50%。從國際比較看,負債規模還沒有達到危險水準,儘管已經非常接近。其二、地方政府總體償債能力還比較強。截至2013年一季度,地方國有企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價值共計約13萬億元。假定地方政府平均擁有40%的股權,股權價值就超過5萬億。此外地方政府還擁有大量土地儲備,即使不考慮其他融資管道,地方政府仍然擁有較強的償債能力。
當然,隨著財政收入增幅放緩,財政開支剛性上升,個別地方政府可能會出現暫時的支付困難或債務拖欠,需要我們儘早做好預案,防止個別地方政府的債務違約誘發區域性金融動盪或金融危機。
商業銀行有能力抵禦風險
2012年,筆者曾經撰寫報告《對我國銀行資產品質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和政策建議》,提出一個分析銀行資產品質變動趨勢的模型。該模型將影響銀行資產品質的因素概括為九大變數。分別是:經濟增速趨勢;經濟體系杠杆比率;社會融資結構(社會融資體系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度);銀行資產結構;銀行負債結構;銀行貸款集中度;銀行業務模式(銀行收入是否過度依賴資產證券化、金融市場 交易和衍生金融產品);銀行體系對外負債和匯率波動(即匯率波動誘發銀行危機的可能性有多大);銀行監管模式(包括風險定義和資產充足率監管標準)。綜合分析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我國銀行資產品質不會出現顯著惡化,商業銀行體系能夠經受經濟增速顯著放緩的考驗,儘管不良貸款總額和不良貸款率會大幅上升,但商業銀行總體不會出現巨額虧損和資本金嚴重不足。
首先,2009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收入、利潤均顯著快速增長,不良貸款額和不良率大幅下降(2012年以來,不良貸款額上升較快,不良率繼續維持下降),貸款損失準備和撥備覆蓋率均大幅增加,為應對金融風險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最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取得進展,資本節約型業務增長較快,非利息收入占比快速上升,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增強了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再次,我國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超過監管要求,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加權資本充足率為12.24%,加權平均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85%,超過《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的監管要求。
影子銀行是最薄弱環節
前面已述,綜合多種估算,我國影子銀行業務規模約為27.85萬億元。各類業務餘額分別是: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約4.5萬億);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約7萬億);信託貸款(約3.7萬億);委託貸款(約6.5萬億);狹義民間借貸(3.2萬億);小貸公司(約0.6萬億);典當(約0.25萬億);私募股權(約0.5萬億);融資租賃(約1.6萬億)。合計為27.85萬億。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估算:其一、以金融產品來界定影子銀行,估算規模大致為28.8萬億人民幣,占2012年GDP的55.4%,占銀行體系全部存款餘額的32.3%。其二、根據五大類資產規模來近似評估影子銀行業務總規模。截至2012年底,五大類資產管理規模總額達到23.35萬億。其中銀行理財6.73萬億、信託6.32萬億、基金類2.47萬億、保險類6.90萬億、卷商資管業務0.93萬億。由於缺乏完整有效的資料包告體系,很難準確計算影子銀行業務規模。
無論如何,儘管我國影子銀行業務近幾年得到快速發展,但是總體規模仍然有限。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達到110萬億,全部金融機構貸款餘額達到73萬億,居民儲蓄存款超過45萬億。與此相比,各類影子銀行業務或者直接融資業務發展空間依然巨大。
總結全球影子銀行業務發展的歷史經驗,影子銀行的風險主要有三大類:一是高杠杆經營風險。二是信用風險和對手風險。三是流動性風險。非銀行金融機構往往沒有資格得到中央銀行最後貸款人的支持,一旦面臨擠兌和償付危機,很快就會演變成為破產倒閉危機。
依照上述分析,我國影子銀行的主要風險是第三類,即期限錯配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譬如我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大多數期限不足一年,有些僅為數周甚至數天。一些短期融資被投入長期項目,一旦面臨資金周轉的問題,簡單方法就是通過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來償還到期產品。然而,一旦資金鏈斷裂,這種擊鼓傳花遊戲就沒法繼續下去。如此運作的“資金池”理財產品,期限錯配,不得不以“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確實有某種“龐氏騙局”的因素,至少類似“龐氏騙局”。由此可見,影子銀行業務是我國金融風險體系裡最薄弱的環節。2013年6月發生的流動性事件,實際上顯示了影子銀行業務潛在的巨大風險。
房地產價格回落不崩盤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價格高歌猛進,持續飆升,引發市場人士和社會公眾普遍高度關注。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嚴重資產價格泡沫?如果是,那麼房地產泡沫破滅是否會觸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文不打算深入剖析房地產市場,僅僅給出幾個基本判斷。其一、從房價收入比、租金收益率、房價增速與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之比、房價增速與GDP增速之比等多個國際公認指標來衡量,我國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資產價格泡沫。其二、整體來看,我國城鎮商品住房和商業寫字樓總供給量逐漸趨於飽和,部分城市已經出現嚴重供給過剩(所謂“鬼城”現象即屬此類)。有機構統計資料表明,全國空置住房達到6800萬套,總面積近60億平方米。據不完全估計,我國城鎮商品住房存量已經超過240億平方米,每年竣工商品房面積仍然高達15億平方米,五年之後,我國城鎮商品住房總存量將超過320億平方米。即使考慮2025年之後超過10億人成為完全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則已經超過30平方米。其三、考慮人口結構迅速變化(獨生子女逐漸成為社會主流人口和人口總體逐漸老齡化),住房剛性需求增速將快速下降。其四、實施新城鎮化戰略必然意味著我國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的重大調整。如果允許集體所有制土地私有化和自由轉讓,特別是如果允許所謂“小產權房”能夠直接公開上市交易,我國商品住房供應量將立刻增加至少30%,整體價格將面臨巨大下降壓力。
支持城鎮商品住房價格持續上漲的主要力量有:其一、城鎮化過程人口遷移所創造的剛性住房需求;其二、城鎮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其三、老舊住房的改造和重建。
綜合考慮上述多種因素,我們認為,房地產市場價格(商品房和寫字樓)不可能長期持續上漲。預計兩年內房地產價格整體見頂回落,部分城市將出現房地產價格大幅度急劇下降,資產價格泡沫破滅所誘發的金融風險不容低估。
然而,儘管如此,從商業銀行體系整體來看,筆者仍然認為房地產貸款風險總體可控。基本原因有四:一是我國銀行體系房地產貸款資產占比相對較低,占商業銀行全部貸款比重不到10%。即使考慮全部所謂“涉房”貸款,所占比重亦較低,沒有一些機構所誇張的那麼大。二是我國房地產金融衍生產品極少,占房地產貸款總額比例不到5%,且風險特徵簡單透明。三是房地產貸款裡,幾乎全部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貸款房價比”低於80%,平均“償債收入比”為33%。開發貸款平均抵押品比例達到189%。截至2013年二季度,包括農村信用機構在內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的不良率低於2%,不少地區繼續呈下降態勢。四是我國住房市場剛性需求還會持續增長一段時間,有望保證房地產市場不會出現某些機構所預言的“崩潰或崩盤”。
美聯儲退出QE衝擊有限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之所以誘發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其傳導機制如下:一是國際投機熱錢開始撤出新興市場,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匯率急劇貶值、資金外逃、外匯儲備急速下降;二是資金外逃、匯率貶值、外儲下降迫使本國中央銀行收縮貨幣、提高利率,從而導致股市狂跌和國內經濟衰退;三是匯率急劇貶值讓外債負擔沉重的新興市場國家雪上加霜,債務危機隨之爆發,並迅速演變為銀行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四是國際對沖基金興風作浪,趁勢拋空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和股市,加劇新興市場國家的匯率危機和金融市場動盪。最近數月以來,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國家已經爆發相當規模的金融動盪,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如出一轍。
部分新興市場國家之所以會遭受上述衝擊,關鍵還是自身的經濟金融體系存在嚴重缺陷。一是經濟競爭力較差,經常專案和資本專案“雙逆差”或“一順差一逆差”,外匯儲備不足,難以抵禦國際投機資金的衝擊;二是外債負擔沉重,尤其是短期外債過多,一旦出口下降,匯率貶值,極容易爆發債務危機甚至演變為國家破產,需要尋求外部救助;三是對資本帳戶缺乏有效和必要的管理與控制,或者在本國經濟金融體系不夠強健的條件下,貿然實施資本帳戶自由兌換。
由此觀察,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對我國金融體系的衝擊非常有限,中國不會因此爆發金融危機。我國外匯儲備非常充足,經常帳戶和資本帳戶均持續“雙順差”,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外債規模非常小,資本帳戶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進入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投機熱錢總體規模很小,難以掀起驚濤駭浪。
結論和建議
雖然我國不會爆發大規模系統性金融危機,卻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和低估金融風險,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自我陶醉,高枕無憂。前面的分析實際上已經揭示出我國金融風險的主要環節,為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爆發,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儘快理順和加強房地產調控政策,從簡單遏制需求轉向重點調節供給,特別是需要儘快通過房產稅等各種手段,迫使那些空置的住房進入市場流通,消除住房資源的嚴重閒置和浪費,確保房地產價格平穩調整。
第二,高度重視製造業尤其是產能過剩行業“去產能化”和“去杠杆化”過程所蘊含的巨大風險,對那些去庫存壓力巨大、還本付息能力顯著下降的行業和企業,必須儘快採取各種保全措施,將信貸風險降低到可能的最低水準。
第三,加快財稅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儘快探討地方政府新的融資管道和融資手段,包括探索發行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永續債券、長期債券和垃圾債券。
第四,擇機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以防範可能出現的銀行擠兌。進一步完善流動性管理工具,防止同業拆借利率劇烈大幅波動,引發市場恐慌情緒。
第五,穩步推進資產證券化試點,盤活信貸存量,分散信貸風險。
第六,改進存貸比管理制度,將銀行“表內”和“表外”業務統一納入監管,妥善化解影子銀行業務風險。商業銀行必須面對現實,降低收入和盈利增長預期,將安全性放到第一位。同時探索發行新的金融產品(譬如優先股),為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開闢新管道。
第七,商業銀行要完善全行統一的流動性管理制度,避免各分支行各自為政,參與資金拆借套利,牟取短期利益,從而損害全行整體資金運營的安全性和長期利益。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Re: 中央的辦法驚出我一身冷汗:四萬億刺激經濟毀了中國
劉鶴:曾為溫家寶顧問 與四萬億刺激計畫密切相關
導語:媒體的一篇報導,讓劉鶴這位中國經濟政策的重要智囊進入大眾視野。這位曾經的知識青年,如今被譽為中國經濟的設計師。他一方面被認為是堅定的市場派改革者,又在推出4萬億刺激計畫中扮演過重要角色,而這一刺激計畫如今受到廣泛的質疑。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劉鶴作為中國改革藍圖的起草者,將對中國改革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從知青到軍人:中學與習近平相識 曾參與38軍
劉鶴,生於1952年,在他17歲的時候,他和那時候的多數城市知識年輕人一起,相應毛澤東的號召,走上了上山下鄉的道路。來到位於中國東北的省份吉林插隊,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如今的中共領導人多有此經歷,其中習近平和王岐山曾經在陝西插隊。其實,早在60年代,劉鶴和習近平兩人在北京101中學上學時就已經相識。
但是劉鶴的知青生涯並不長,一年以後他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王牌軍——38軍,中國的知名房地產商任志強、電影導演馮小剛均出自這只軍隊。三年後,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先後獲得獲學士、管理碩士學位。從知青到當兵,進入大學學習,在那個以階級鬥爭和計劃經濟為特徵的時代,劉鶴的青年時代可謂順風順水。
與經濟學結緣:在哈佛大學獲MPA學位
1978年到198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任教;1987年到1988年,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作研究工作;自1987年以來,劉鶴開始從事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的研究,翻譯了《經濟發展理論的十位大師》一書;1988年到1998年,在國家計委工作,先後擔國家計委研究室副主任、產業政策和長期規劃司副司長;1992到1993年,在美國Seton Hall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1994年到1995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獲MPA學位,兼梅森項目研究員。
同那個時代的成長起來的經濟學家們一樣,他們一方面是體制的受益者,同時也選擇背叛了計劃經濟體制,開始用市場的思維來研究中國問題。
市場經濟改革支持者:創辦中國經濟50人論壇
劉鶴一直被外界認為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堅定支持者。
作為核心發起者和主持人,在1998年6月創辦了中國經濟50人論壇。該論壇聚集了中國一流學術水準,享有較高社會聲譽,並致力於中國經濟問題研究的50位著名市場派經濟學家,每年研討中國重大的戰略問題,並廣為人知。該論壇成員中目前有5名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2名候補委員,這包括新任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等。
曾為溫家寶顧問:與四萬億刺激計畫密切相關
劉鶴自2003年起擔任中央財經事務領導小組副主任,這個小組的成員包括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等。雖然劉鶴被認為是一名堅定的改革者,但2009年中國政府拋出的4萬億刺激計畫,據傳和他也有著密切的關係。2008年9月17日,當雷曼兄弟宣佈破產的兩天后,金融海嘯即將橫掃世界,時任總理的溫家寶派出一位顧問,與哈佛大學的一組專家會面,商談應對之策,此人即劉鶴。劉鶴的校友、來自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托尼賽奇教授也參加了當天在美國麻塞諸塞州坎布裡奇市舉行的會議。他回憶說,劉鶴的使命,就是向溫家寶傳達美國陷入金融危機的深度。
無人知曉劉鶴在給中國最高決策層的報告中談了什麼,但是七周後,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畫重磅出臺。
新經濟計畫的設計師:勾勒中國經濟前景
2013年,劉鶴升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將負責起草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草案,並制定中國改革路線圖。據悉他已經把七個“研究小組”集合在一起,研究金融自由化、財政政策、放鬆管制、城鎮化和地權等問題。
劉鶴的正式權力是在近期被任命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後獲得的。但劉鶴更大的權力可能在於他與習近平長期以來的關係,他自上世紀60年代兩人在北京101中學上學時就與習近平相識了。劉鶴去年曾陪同習近平高調視察華南地區,這次視察與1992年鄧小平旨在推動經濟改革的南巡異曲同工。
結語:劉鶴認為“在改革經濟體制的同時,也必須加快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努力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序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從而使經濟轉型順利推進。”如今那個農村的知識青年已經成為中國經濟藍圖的起草者,他的改革思路將影響中國的未來。
導語:媒體的一篇報導,讓劉鶴這位中國經濟政策的重要智囊進入大眾視野。這位曾經的知識青年,如今被譽為中國經濟的設計師。他一方面被認為是堅定的市場派改革者,又在推出4萬億刺激計畫中扮演過重要角色,而這一刺激計畫如今受到廣泛的質疑。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劉鶴作為中國改革藍圖的起草者,將對中國改革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從知青到軍人:中學與習近平相識 曾參與38軍
劉鶴,生於1952年,在他17歲的時候,他和那時候的多數城市知識年輕人一起,相應毛澤東的號召,走上了上山下鄉的道路。來到位於中國東北的省份吉林插隊,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如今的中共領導人多有此經歷,其中習近平和王岐山曾經在陝西插隊。其實,早在60年代,劉鶴和習近平兩人在北京101中學上學時就已經相識。
但是劉鶴的知青生涯並不長,一年以後他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王牌軍——38軍,中國的知名房地產商任志強、電影導演馮小剛均出自這只軍隊。三年後,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先後獲得獲學士、管理碩士學位。從知青到當兵,進入大學學習,在那個以階級鬥爭和計劃經濟為特徵的時代,劉鶴的青年時代可謂順風順水。
與經濟學結緣:在哈佛大學獲MPA學位
1978年到198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任教;1987年到1988年,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作研究工作;自1987年以來,劉鶴開始從事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的研究,翻譯了《經濟發展理論的十位大師》一書;1988年到1998年,在國家計委工作,先後擔國家計委研究室副主任、產業政策和長期規劃司副司長;1992到1993年,在美國Seton Hall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1994年到1995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獲MPA學位,兼梅森項目研究員。
同那個時代的成長起來的經濟學家們一樣,他們一方面是體制的受益者,同時也選擇背叛了計劃經濟體制,開始用市場的思維來研究中國問題。
市場經濟改革支持者:創辦中國經濟50人論壇
劉鶴一直被外界認為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堅定支持者。
作為核心發起者和主持人,在1998年6月創辦了中國經濟50人論壇。該論壇聚集了中國一流學術水準,享有較高社會聲譽,並致力於中國經濟問題研究的50位著名市場派經濟學家,每年研討中國重大的戰略問題,並廣為人知。該論壇成員中目前有5名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2名候補委員,這包括新任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等。
曾為溫家寶顧問:與四萬億刺激計畫密切相關
劉鶴自2003年起擔任中央財經事務領導小組副主任,這個小組的成員包括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等。雖然劉鶴被認為是一名堅定的改革者,但2009年中國政府拋出的4萬億刺激計畫,據傳和他也有著密切的關係。2008年9月17日,當雷曼兄弟宣佈破產的兩天后,金融海嘯即將橫掃世界,時任總理的溫家寶派出一位顧問,與哈佛大學的一組專家會面,商談應對之策,此人即劉鶴。劉鶴的校友、來自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托尼賽奇教授也參加了當天在美國麻塞諸塞州坎布裡奇市舉行的會議。他回憶說,劉鶴的使命,就是向溫家寶傳達美國陷入金融危機的深度。
無人知曉劉鶴在給中國最高決策層的報告中談了什麼,但是七周後,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畫重磅出臺。
新經濟計畫的設計師:勾勒中國經濟前景
2013年,劉鶴升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將負責起草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草案,並制定中國改革路線圖。據悉他已經把七個“研究小組”集合在一起,研究金融自由化、財政政策、放鬆管制、城鎮化和地權等問題。
劉鶴的正式權力是在近期被任命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後獲得的。但劉鶴更大的權力可能在於他與習近平長期以來的關係,他自上世紀60年代兩人在北京101中學上學時就與習近平相識了。劉鶴去年曾陪同習近平高調視察華南地區,這次視察與1992年鄧小平旨在推動經濟改革的南巡異曲同工。
結語:劉鶴認為“在改革經濟體制的同時,也必須加快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努力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序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從而使經濟轉型順利推進。”如今那個農村的知識青年已經成為中國經濟藍圖的起草者,他的改革思路將影響中國的未來。
Re: 中央的辦法驚出我一身冷汗:四萬億刺激經濟毀了中國
內地9月份通脹升穿3% (11:01)
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CPI)按年上升3.1%,漲幅比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
這是自今年2月之後,中國CPI同比漲幅首度超過3%。1至9月份,全國CPI按年上升2.5%。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構成CPI的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中,9月份食品類價格漲幅最突出。全國食品價格按年升6.1%,影響CPI按年升約1.98個百分點。其中,鮮菜價格上漲18.9%,豬肉價格上漲5.9%,鮮果價格上漲12.5%,糧食價格上漲4%。居住類價格漲幅也較為突出,9月全國居住類價格按年升2.6%,其中住房租金價格上漲4.4%。
從更能反映價格最新變動情況的按月比較數據來看,9月份全國食品價格按月上漲1.5%,其中鮮菜價格上漲6.7%,豬肉價格上漲2.2%;衣著、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價格分別上漲1.2%、1%、0.3%、0.2%和0.2%,煙酒及用品價格下降0.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與上月持平。
數據還顯示,9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按年下降1.3%,降幅比上月繼續縮小;按月上漲0.2%,漲幅比上月略有擴大。1至9月份平均,全國PPI按年下降2.1%。(新華社)
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CPI)按年上升3.1%,漲幅比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
這是自今年2月之後,中國CPI同比漲幅首度超過3%。1至9月份,全國CPI按年上升2.5%。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構成CPI的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中,9月份食品類價格漲幅最突出。全國食品價格按年升6.1%,影響CPI按年升約1.98個百分點。其中,鮮菜價格上漲18.9%,豬肉價格上漲5.9%,鮮果價格上漲12.5%,糧食價格上漲4%。居住類價格漲幅也較為突出,9月全國居住類價格按年升2.6%,其中住房租金價格上漲4.4%。
從更能反映價格最新變動情況的按月比較數據來看,9月份全國食品價格按月上漲1.5%,其中鮮菜價格上漲6.7%,豬肉價格上漲2.2%;衣著、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價格分別上漲1.2%、1%、0.3%、0.2%和0.2%,煙酒及用品價格下降0.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與上月持平。
數據還顯示,9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按年下降1.3%,降幅比上月繼續縮小;按月上漲0.2%,漲幅比上月略有擴大。1至9月份平均,全國PPI按年下降2.1%。(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