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衛﹕中國「買起」全世界?
上周,「中國主宰世界」的報道文章愈來愈認真,連《經濟學人》都叫嚷「Buying up the world: the coming wave of Chinese takeovers(中國收購潮來臨:中國要買下世界)」。《金融時報》也用了全版,報道中國投資者蜂擁地投資世界各地房地產市場,從倫敦到紐約、巴黎、新加坡、吉隆坡,當然還有香港。當然,香港的數字實在令人關注,在100萬美金(約800萬港元)以上物業市場中,內地投資者佔了35%。在這個100萬美金以上的豪宅市場,內地買家的購買數字亦很顯著,在悉尼約佔20%,在東京則佔約10%。
世界似是突然發現中國人口多
一間主要房地產公司研究估計,在2009與2010年之間,內地買家在倫敦買房的數字增長了近40%,從佔市場0.85%升至1.15%;在紐約更上升3倍,由0.25%升至0.75%;在巴黎亦有同樣急速的升幅,達50%,從0.33%升至0.5%。
據估計,中國目前擁有超過100萬美元或以上資產的約有47.5萬人,使中國成為全球第四位最多高資產淨值人口的地方。世界似是突然才發現中國原來相當大,人口又多。
毫無疑問,當內地公司不斷擴展,不難被視為全球捕獵者。天然資源對中國製造業非常重要,中國對天然資源的需求及其成本上升的憂慮,已成為中國進一步獵取相關資源的誘因(儘管在上半年99個海外併購交易中只有14個屬天然資源板塊)。再加上,2008年以來一些國際大集團的標價因人民幣購買力上升而相對地下降,中國企業購買國際資產的動機又進一步提升。
不過,我們先要對事情有一些了解。
根據Dealogic的數據,中國今年已進行了價值約1400億美元的併購,比去年增長3%,但這只是全球併購總量的7%,仍落後於美國和英國公司。此外,中國的併購只有30%為對外併購交易,「財富500強(Fortune 500)」中只有5間中國企業位列前100名,正如《經濟學人》另一篇以「Being eaten by the dragon」為標題的文章指出,英國作為世界大國最全盛的時期(即1914年),佔了全球對外投資的45%,美國在1967年高峰期時就佔了50%,而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目前只佔了6%,這不算是令人可怕。
顯然,困擾《經濟學人》的不僅僅是這些數字,而是中國公司的性質(當中很多都是與政府相連的)及他們的野心(針對天然資源公司)。他們抱怨中國公司「不透明的力量」、過度提價的傾向,以及未能與被併購的公司整合等。我認為這指控是勇敢的,但也是虛偽的。90年代美國泡沫末期兩項國際併購交易,同樣涉及巨大超額付款,收購計劃性質也十分天真,亦完全未能與被收購公司整合業務。中國公司也許未必可以做得更好,但很難想像他們可以做得更差。
中國已醒來 順其自然吧
中國確實已經醒來,中國企業經過幾十年的沉睡,已開始找到接合上世界經濟的方向。那就順其自然吧,他們現在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必須去適應。過去一個世紀,美國公司一直如此,上世紀80年代日本公司亦然。中國公司的影響,現時可能被誇大,但他們會繼續發展,而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它們的強大。加插種族主義和仇外言論並不會減低中國公司的強大優勢,亦沒有公平地對待美國、德國、日本甚至英國等強勁競爭對手。
作者杜大衛(David Dodwell)是公共政策研究公司Strategic Access總裁。他曾任《金融時報》駐港特派員,是The Hong Kong Advantage一書作者之一